目录
48 关系: 加拿大,卢森堡,印度,南羅德西亞,南非,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古巴,发展中国家,叙利亚,多哈回合貿易談判,大萧条,巴基斯坦,巴西,中華民國,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民待遇,刚果,全球化,关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縮寫,约翰·肯尼迪,缅甸,美國,荷兰,贸易,贸易保护主义,黎巴嫩,阿讷西,自由貿易,英国,捷克斯洛伐克,欧洲共同体,比利时,法国,澳大利亚,服務貿易協定,挪威,最惠国待遇,斯里蘭卡,新西兰,日内瓦,托奇,智利。
- 1947年10月
- 世界貿易組織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條約
- 匈牙利條約
- 南斯拉夫條約
- 史瓦帝尼條約
- 商贸条约
- 坦尚尼亞條約
- 多米尼克條約
- 敘利亞條約
- 日内瓦历史
- 汶萊條約
-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条约
- 波蘭條約
- 海地條約
- 澳門條約
- 緬甸條約
- 蘇利南條約
- 西德條約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加拿大
卢森堡
卢森堡大公国(Groussherzogtum Lëtzebuerg;Grand-Duché de Luxembourg; Großherzogtum Luxemburg),通称卢森堡(Lëtzebuerg;Luxembourg;Luxemburg),被邻国法国、德国和比利时包围,是一個位于欧洲的内陸國家,也是現今歐洲大陸僅存的大公國,首都盧森堡市。盧森堡是欧盟成员国,因境内有欧洲法院、欧洲审计院、欧洲投资银行等多个欧盟机构被称为继布鲁塞尔和斯特拉斯堡之后的欧盟“第三首都”。.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卢森堡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印度
南羅德西亞
南羅德西亞(Southern Rhodesia),是英國在非洲南部的一個殖民地,位於林波波河及南非聯邦的北邊,即為現今之辛巴威共和國。.
南非
南非共和国(南非語:Republiek van Suid-Afrika),簡稱南非,是位於非洲南端的共和國。它西部毗鄰納米比亞(1005公里長邊界),北部接壤博茨瓦納(1969公里長邊界)和津巴布韋(230公里長邊界),在東北部則與莫桑比克(496公里長邊界)和斯威士蘭(438公里長邊界)相鄰。“國中之國”萊索托(1106公里長邊界)在南非境內形成一個內飛地。此外,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三个首都的国家: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茨瓦内,立法首都(國會所在地)为开普敦,而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則为布隆方丹。 南非是非洲種族最多元化的國家之一,歐洲移民、印度人和有色人的數量及比例都是非洲國家中最多的。多種族和種族鬥爭一直是南非歷史和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非發展較其他非洲國家良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該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别是金礦和鑽石。南非的經濟是非洲大陸上經濟規模最大、最發達的國家,並且擁有全非洲最現代化的基礎設施。 佔少數的白人與佔多數的黑人之間的種族衝突一直主宰了近代南非的歷史、政治等。自1990年以來,白人純粹基於自己的種族發展的法律在與黑人負責的種族隔離進行了漫長而有時激烈的鬥爭,之後1948年國民黨執政後,白人根據自己的種族發展建立了各種種族隔離制度。種族衝突和鬥爭在20世紀1948年到1990年代的種族隔離中達到了頂峰。然而,雖然大部分白人支持種族隔離制度,但仍然有20%的白人不支持種族隔離制度,而外來壓力是種族隔離最終結束的一個重要因素。從1990年起,種族隔離制度被廢除。 但是,政治制度的巨大變化是以相對和平地實現的,這是神奇的方式。南非是非洲少數幾個沒有發生政變的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之一。多方會談導致新南非政府實施和制定了具有堅實的人權保護的。 今天,南非經常被譽為“彩虹之国”,這是最初由南非開普敦的聖公會前任大主教德斯蒙德·杜圖的構思和後來被當時的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所推廣的一個術語,作為終止南非由種族隔離思想帶來的分離並對新發現文化多樣性的隱喻。稱南非為彩虹之國,寓意不同種族的人們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和平國度。南非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核武器後自願摧毀核武器的國家。.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南非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Socijalističk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Социјалистичка Федеративна Република Југославија,Socialističn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是一個存在於1945年至1992年的巴爾幹社會主義國家,由馬其頓、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等社會主義共和國所組成,首都為貝爾格勒。南國為多民族國家,政府奉行聯邦制,由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一黨專政。由於該國承襲有著「第一南斯拉夫」之稱的南斯拉夫王國,因此另有別名「第二南斯拉夫」。 該國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軸心國武裝侵略而滅亡的南斯拉夫王國,在軸心軍佔領期間,原南斯拉夫境內出現反抗勢力,其中一支為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所領導的共產黨游擊隊,1943年後,西方盟軍認可其為領導南斯拉夫抗戰的盟軍,開始大量軍事增援,狄托的共產黨政權成為了該國的政府代表之一。1945年3月,南斯拉夫由當時的流亡政府和狄托領導的「民族解放委員會」組成聯合政府,同年11月29日,狄托排除與整肅了其他政黨,建立完整的共產黨一黨專制政權,並將國號立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再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冷戰期間,在狄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走上了與其他東歐國家不同的路線,不但有著偏向自由化的經濟體制、政治氣氛與言論自由,更不依附於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蘇聯為首的華沙公約組織兩大軍事聯盟,反而與印度、埃及、印尼和拉丁美洲國家創立了不結盟運動組織,並擁有領導地位。 1980年代至1990年代,隨著東歐社会主义國家經濟衰退、民族主義的復活與東歐劇變,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民族間的不和及分裂,伴隨著暴力的排斥其他民族的行為逐漸升級。在此之後,南斯拉夫聯邦走向解體。從南斯拉夫獨立出來的新國家之間因民族問題產生了一系列的暴力衝突,并發展為南斯拉夫內戰。時至1992年,除了塞爾維亞和黑山之外,其他加盟國均退出南斯拉夫聯邦,剩下的兩國則組建成新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宣告終結。2008年後,前南斯拉夫的領土分裂出馬其頓、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等六個受聯合國承認的國家,以及只得到部分國家承認的科索沃。.
古巴
古巴共和国(República de Cuba),通称古巴(Cuba),是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位于北纬19°与24°,西经74°与85°之间。处在加勒比海北部,墨西哥湾入口处,西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隔尤卡坦海峡,南有牙买加和开曼群岛,东与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隔向风海峡,东北方有巴哈马群岛,与美国隔佛罗里达海峡相对,与佛罗里达州最南端的基韦斯特的陆地最短距离约为145公里。作为加勒比地区最大的和人口第二多的岛屿,古巴扼守巴拿马运河与美国东岸之间的海路要道。被形容为墨西哥湾的钥匙。领土包括古巴主岛及其附属群岛和青年岛。哈瓦那是古巴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圣地亚哥是第二大城市。 一般认为,“古巴”一名源自泰诺语“coabana”,意为“肥沃之地”或“好地方”。古巴是加勒比海地區少數以白人為主、混血為輔的國家,同時有少量的华裔,族群組成與美國類似,許多民眾有亲戚居住在美國。然而古巴是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美国长期的经济封锁,但凭借78.3岁的预期寿命、99.9%的识字率和接近1.8公顷的人均生态足迹,其人类发展指数多年来一直维持在高水平;在2014年,古巴更是首次迈入极高人类发展指数行列。古巴于2006年成为全球唯一符合世界自然基金會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國家。目前古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已经展开,例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古巴的代表特奥多尔·弗里德里奇指出,古巴是目前拉美唯一完全消除了飢餓的國家。不過,古巴的審查制度、言論自由、人權等方面与其他一黨制國家一樣,存在由國家主導控制和鎮壓言論自由的傾向,而且有部分異見人士因為政治因素流亡國外。.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古巴
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也称作--,Developing country),指经济、社会方面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與发达国家相對。但現今隨著經濟發展,已有部份的發展中國家的生活水平和发达国家差距不大(包括波斯灣產油國、智利、哥斯大黎加、馬來西亞、汶萊和部份東歐國家),另外相反的是也有部份的發展中國家反而因生活水平退步而滑入-zh-tw:最低度開發國家;zh-hans:最不发达国家;zh-hant:最不發達國家-。.
叙利亚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al-Jumhūrīyah al-ʻArabīyah as-Sūrīyah),通称叙利亚(Sūriyā),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属于中东阿拉伯国家,首都大马士革。叙国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同黎巴嫩和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1944年1月1日宣布独立,1946年4月7日被联合国及世界各国认可为正式独立国家,现任总统為巴沙尔·阿萨德。.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叙利亚
多哈回合貿易談判
多哈回合貿易談判(),又稱多哈發展議程(),是世界貿易組織於2001年11月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中開始的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議程原定於2005年1月1日前全面結束談判,但至2005年底為止仍未能達成協議,最終於2006年7月22日世界貿易組織總理事會的批准下正式中止,但在隔年1月31日全面重啟。不過,2008年7月29日正式宣布破局。.
大萧条
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是1929年至1933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最为严重的世界性經濟衰退。大萧条的开始时间依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但绝大多数在1930年起,持续到30年代末,甚至是40年代末。大萧条是二十世纪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强度最大的经济衰退。Charles Duhigg, "Depression, You Say? Check Those Safety Nets", New York Times, March 23, 2008 在二十一世纪,大萧条常被立为世界经济衰退的标杆。大萧条从美国开始,以1929年10月24日的股市下跌开始,到10月29日成为1929年華爾街股災,并席卷了全世界。大萧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人均收入、税收、盈利、价格全面下挫,国际贸易锐减50%,美国失业率飙升到25%,有的国家甚至达到了33%。 全世界各大主要城市全部遭到重创,特别是依赖重工业的地区。许多国家实际上无法进行建筑工程。农产品价格下降约60%,重击农业。由于没有可替代的工种,第一产业中的经济作物、采矿、伐木等部门受到的打击最为沉重。 有的经济体在30年代中期开始恢复。大多数国家直到二战结束后得以复苏。 与其他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一样,不同经济学派对大萧条的根本原因解释迥然不同。整體而言,市场派学者认为大萧条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错误管制将一个正常的衰退扩大为大萧条,而政府派的学者认为大萧条显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的缺陷,呼吁更多的政府管制和干预。.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大萧条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اسلامی جمہوریہ پاکستان;英语: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通称巴基斯坦,位于南亚,面积796,095平方公里 (307,374 平方英里)(不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东与印度比邻,南面是印度洋,西与伊朗锡斯坦接壤,西北和阿富汗相连,东北面可通往中国新疆。除南部属热带气候外,其余属亚热带气候。南部湿热,受季风影响,雨季较长;北部地区干燥寒冷,有的地方终年积雪。 在乌尔都语,“巴基斯坦”源自波斯语,意思为“圣洁的土地”。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一部分,1858年随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8月14日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1971年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从巴基斯坦独立。巴基斯坦从前的首都在卡拉奇(Karachi),现在首都位于伊斯兰堡。总统马姆努恩·侯赛因于2013年9月就职。巴基斯坦是英联邦成员国。 巴基斯坦人口1.97亿,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国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
巴西
巴西联邦共和国(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通稱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人口数略多於2億,居世界第五。其國土位於南美洲東部,毗鄰大西洋,面積8,515,767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僅次於俄羅斯、中國、加拿大及美國。巴西和乌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及法属圭亚那接壤。巴西拥有辽阔的农田和广袤的雨林,国名源于巴西红木。其國旗之含義為:綠色-廣大的叢林;黃色-豐富的礦產;藍色-南半球的星空,其中27顆星分別代表26個州與1個聯邦特區,一道國家格言「紀律與進步」橫跨其中。得益于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世界第六,西半球第三,南半球第一,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由于历史上曾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的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巴西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1944年7月至1973年間,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加入以美元作為國際貨幣中心的貨幣體系。 布列敦森林協定對各國就貨幣的兌換、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儲備資產的構成等問題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確定的規則、採取之措施及相應組織機構形式的總和。該協定源自1944年7月,44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列敦森林公園”召開聯合國和盟國貨幣金融會議,其會議稱為“布列敦森林會議”。這次會議通過了《聯合國貨幣金融協議最後決議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兩個附件,總稱《布列敦森林協定》(Bretton Woods Agreements,或譯為布列敦伍茲協定、布列敦伍德協定)。 布列敦森林體系正式形成,但卻因為多次爆發美元危機與美國經濟危機、制度本身不可解決的矛盾性,布列敦森林體系於1973年宣告結束。.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簡稱世贸组织或世贸;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縮寫为 WTO;Organisation Mondiale du Commerce,縮寫为 OMC;Organización Mundial del Comercio,縮寫为 OMC)是负责监督成员經濟體之间的各种贸易协议得到执行的一个国际组织,前身是1948年起實施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秘书处。 世贸总部位于瑞士的日内瓦,現任总干事是羅伯托·阿澤維多。截至2016年7月29日,世界貿易組織共有164個成員。世界贸易组织的職能是調解紛爭,而加入WTO不算簽訂一種多边貿易協議,但其設置的入會門檻可以做為願意降低關稅、法政上配合、參與國際貿易的門票,它是贸易体制的组织基础和法律基础,是众多贸易协定的管理者,是各成员贸易立法的监督者,是就贸易提供解决争端和进行谈判的场所。該機構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其成员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绝大多数,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乌拉圭回合
乌拉圭回合(Uruguay Round)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的国际商讨中,最近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国际协定,历时7年半(从1986年9月至1994年4月),参与各方于1994年签订了马拉喀什协议,并于次年(1995年)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乌拉圭回合的讨论涉及以下领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Fonds Monétaire International,缩写:FMI;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缩写:IMF)於1945年12月27日成立,与世界银行同為世界兩大金融機構,職責是監察貨幣匯率和各国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其總部設置於美国华盛顿特区。.
國民待遇
國民待遇是国际习惯法中重要的原則,意思是外國人與當地居民有同等的待遇。根據國民待遇,如果一個國家將特定的權利、利益或特權授予自己的公民,它也必須將這些優惠給予處在該國的他國公民。在國際協定的背景下,一國必須向其他締約國的公民提供平等的待遇,這通常指對進入當地市場的進口貨品和本地生產的貨品一視同仁。WTO: Understanding the WTO http://www.wto.org/english/theWTO_e/whatis_e/tif_e/fact2_e.htm 雖然國民待遇的安排可對外國人有利,但同時意味着當一國剝奪了本國公民權利,可相應剝奪外國人的權利。因此,國際間出現訴求,要求制定待遇的最低標準,以提供基本的保障,以及容許進入司法程序。「國民待遇」與「待遇的最低標準」之間的衝突通常與「徵收」有關,並反映了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角力。許多發展中國家可徵收本國公民的財產,並希望行使相同權力,徵收外國人的財產。 雖然若干有爭議的聯合國大會決議(不具法律約束力)支持國民待遇,但徵收的問題幾乎全部以國家間的條約和私營實體間的合同來處理,而不是依賴國際慣例。 國民待遇只適用於進入當地市場的產品、服務或知識產權項目。因此,海關對進口貨徵收進口稅,沒有對本地生產的產品收取同等的稅,並不是違反了國民待遇。.
刚果
剛果可以指:.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刚果
全球化
全球化是世界觀、產品、概念及其他文化元素的交換,所帶來的國際性整合的過程Al-Rodhan, R.F. Nayef and Gérard Stoudmann.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全球化
关税
稅,是指国家授权海关对出入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关税在各国一般属于国家最高行政单位指定税率的高级税种,对于对外贸易发达的国家而言,关税往往是国家税收乃至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关税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IBRD)是一所国际金融机构。它给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是世界银行集团的五个成员机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于1944年成立。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它的优惠借贷部分与国际开发协会被统称为世界银行,这是由于它们具有同样的领导团队和员工。.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縮寫
縮寫(abbreviation),在语言学裡嚴格地说是一種詞語的簡易格式,又称缩略语或簡稱。但實際上,它是從詞中提取關鍵字來簡要地代表原來的意思。例如,「欧洲联盟」被省略作為「欧盟」。.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縮寫
约翰·肯尼迪
约翰·費茲傑拉爾德·肯尼迪(英语:John Fitzgerald Kennedy,),通常被称作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JFK 或杰克·肯尼迪(Jack Kennedy),也译作--,美国第35任总统,是美国颇具影响力的肯尼迪政治家族成员,被视为美国自由派的代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擔任美軍軍官,曾在南太平洋英勇救助了落水海军船员,因而获颁紫心勋章,而後從政,1946年至1960年期间先后推任众议员和参议员,1960年当选美国总统,成为美國首位,亦為唯一一位信奉羅馬天主教的總統。任期从1961年1月20日开始直到1963年11月22日在德克薩斯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为止,任内的主要事件包括:試圖廢除聯邦儲備委員會、猪湾入侵、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圍牆的建立、太空競賽、越南战争以及美国民权运动。 由於在古巴危機高峰期間的應對沉著,以及在蘇聯人進入宇宙後全力支持科技競爭,他此後決定的政策方向日後引領NASA成功達成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壯舉,美國人也收穫大量的高科技優勢,在针对总统功绩的排名中,通常僅被史學家列在排名中上的位置,但他在大眾文化中的地位卻更高,一直被大多数美国人视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這和他在冷戰期間太空計畫的關鍵地位極有關連。此外,肯尼迪于1963年11月22日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遇刺身亡,官方在随后的调查报告表明,李·奥斯華是刺杀肯尼迪的凶手,但奥斯華亦隨即被另一位刺客傑克·魯比刺殺,使得案件真相撲朔迷離。肯尼迪遇刺案被视为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决定性影响的事件之一,因为这一事件在其后数十年中一直影响了美国政治的发展方向。.
缅甸
缅甸联邦共和国(ပြည်ထောင်စု 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pyi-daung-zu tham-ma-da myan-ma-naing-ngan-daw),简称缅甸(မြန်မာ;myan-ma),是一個东南亚國家,位於中南半岛西部,西北鄰印度和孟加拉,东北靠中國,东南接泰國与寮國。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其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海岸线总长1,930公里,佔国境线总长三分之一。國土面积约67.6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40大国家、东南亚第二大国。人口5000多万,世界排名第25位。首都為奈比多,2005年以前設於最大城市仰光。.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缅甸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美國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荷兰
贸易
贸易是自願的貨品或服務交換。貿易也被稱為商業。貿易是在一個市場裏面進行的。最原始的貿易形式是以物易物,即直接交換貨品或服務。現代的貿易則普遍以一種媒介作討價還價,如金錢。金錢的出現(以及後來的信用證、鈔票以及非實體金錢)大大簡化和促進了貿易。兩個貿易者之間的貿易稱為雙邊貿易,多於兩個貿易者的則稱為多邊貿易。 貿易出現的原因眾多。由於勞動力的專門化,個體只會從事一個小範疇的工作,所以他們必須以貿易來獲取生活的日用品。兩個地區之間的貿易往往是因為一地在生產某產品上有相對優勢,如有較佳的技術、較易獲取原材料等。.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贸易
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通常簡稱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是一种为了保护本国產業免受国外竞争压力而对进口产品设定极高关税、限定进口配额或其它减少进口额的经济政策。它与自由贸易模式正好相反,后者使进口产品免除关税,让外国的产品可以与国内市场接轨,而不使它们负担国内制造厂商背负的重税。 贸易保护主义经常被人们与重商主义和联系起来。重商主义认为保持一个可观的贸易顺差对一个国家是很有利的。 取决于是否征收关税,贸易保护主义有两个分支:传统贸易保护主义(有意征收关税)和现代贸易保护主义(无意征收关税)。.
黎巴嫩
黎巴嫩共和国(لبنان;亞拉姆語:ܠܒܢܢ),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习惯上称为中东国家。该国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边界未划定)为邻,西濒地中海。 黎巴嫩是中東地區最西化的國家之一,這與它和基督教有着十分密切的歷史有關,境內更有人類最早一批城市與世界遺產,這些文明古蹟最古老的具有長達5,000多年的歷史,因而在旅遊業中相當著名。.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黎巴嫩
阿讷西
安錫(法语:Annecy, 台湾译作安錫,中国大陸译为阿讷西或安讷西)是法国罗讷-阿尔卑斯大区上萨瓦省的首府,面积13.75平方公里,人口52,100人(1999年)。.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阿讷西
自由貿易
自由貿易(Free Trade)是指國與國之間免關稅的貨物及服務流通,與貿易保護主義相反;自由貿易也是全球化的主體。自由貿易在經濟學上的概念包括免關稅及其他貿易壁壘例如--配額等的國際貿易及服務;勞工及資金在國與國之間的自由流動;無保護本國當地企業,產品及生產因素等的法例、政策、補貼及稅項等;無政府對產權的特別保障等。 自由貿易被認為是現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因素所以有可能引致大型跨國企業、資本及財團壟斷市場經濟,因此擴大貧富差距,並導致本地的勞動階級失業。.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英国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文/斯洛伐克文:Československo),是一个存在於1918年至1992年的欧洲国家,解体後演變為两个独立國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單數)是個已不再被歐洲聯盟官方使用的組織名稱,使用於1993至2009年。 1993年11月1日生效的《馬斯垂特條約》,亦即成立歐盟的條約,將「欧洲经济共同体」改名為「欧洲共同体」,並將包含著歐洲共同體的「欧洲各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ies;複數)作為「歐盟三支柱之第一支柱」。 2009年12月生效的《里斯本條約》廢止了「欧洲共同体」(原欧洲经济共同体),其地位和職權由歐盟承接。《里斯本條約》也取消了「歐盟三支柱」體系,將原本各支柱的事務以及歐盟因《里斯本條約》取得的新事務權限更加緊密整合成10個主要任務領域。.
比利时
比利時王國(Koninkrijk België;法語:Royaume de Belgique;德語:Königreich Belgien),是一個西歐國家。它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大型國際組織的總部所在地。比利時自北起順時針分別與荷蘭、德國、盧森堡和法國接壤,西面則濱臨北海。 比利時的名稱,源自羅馬時代,當時此地稱為比利時高盧(Gallia Belgica),字面意為貝爾蓋人的高盧。「比利時」這個中文譯名,源自1849年徐繼畬所編纂的《瀛寰志略》。.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比利时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法国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称澳大--利亚(Australia,缩写为 AU、AUS),中文环境下(尤其是臺灣、香港等地)常使用「澳--洲」代替“--”,是全球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大洋洲最大的国家和南半球第二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曼尼亚岛及数个海外的岛屿,面积和美國本土相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與隔海相望的东南近邻是紐西蘭,西北是印度尼西亚,北边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及东帝汶。澳大利亚的首都位于堪培拉,最大城市为悉尼。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思為“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通常稱作澳洲大陆,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塊。澳大利亚人均擁有國土面積0.353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廣闊的國家之一。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及烏魯汝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服務貿易協定
國際服務貿易協定(Trade in Service Agreement, TISA)簡稱服務貿易協定,是由少數世貿組織會員國組成的次級團體WTO「服務業真正之友集團」(Real Good Friends of Services,簡稱RGF)展開的,致力於推動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貿易協定。.
挪威
挪威王国(挪威語:Kongeriket Norge,简称:Norge ,新挪威語:Noreg,舊譯那威)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东与瑞典接壤,西邻大西洋。海岸线极其蜿蜒曲折,构成了挪威特有的峡湾景色。此外,挪威还与芬兰、俄罗斯接壤。挪威的领土也包括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此外对南极洲的毛德皇后地和彼得一世岛有主权要求。首都為奥斯陆。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2016年获得全球人类发展指数第一的排名。挪威是性別平等實踐良好的国家之一,在2012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挪威排名第三,仅次于冰岛及芬兰。.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挪威
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在国际贸易学中指缔约國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國在贸易、关税、航运、公民法律地位等优惠和豁免,也都给予缔约國对方國家。享有最惠国待遇的国家称为受惠国,依据多是一项双边或多边条约的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優惠是相對於一般關稅稅率而言的,因此最惠國待遇往往不是最優惠稅率,在最惠國待遇之外,還有更低的稅率。.
斯里蘭卡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ශ්රී ලංකා ප්රජාතාන්ත්රික සමාජවාදී ජනරජය;இலங்கை சனநாயக சோஷலிசக் குடியரசு),通称斯里兰卡(ශ්රී ලංකාව;இலங்கை),1972年之前称锡兰,是位於亞洲南部印度次大陸東南方外海的島國。古代中国曾經稱之為已程不、獅子國、師子國、僧伽羅、楞伽島。 斯里蘭卡是單一制共和國,首都位於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
新西兰
新西兰(New Zealand),又譯--,又称奥特亚罗瓦(Aotearoa),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屿国家,首都为惠灵顿,但最大的城市为奥克兰都会区。新西兰主要由兩大島嶼组成,即北岛(Te Ika-a-Māui)和南岛(Te Waipounamu),两岛以庫克海峽分隔,首都惠灵顿即位于北岛末端处,除此之外还包含了一些其他小的岛屿。 新西兰与澳大利亚隔塔斯曼海相望,距離澳大利亚東海岸約1500公里,与南太平洋群岛的新喀里多尼亚、汤加和斐济相隔大约1000公里,所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新西兰成为最后几个被人类聚居的地区之一,也因為人口都是以歐洲裔移民為主,是少數不位於歐洲的白人國家。野生生物由於長時間的與世隔離,新西兰发展出了与众不同且具有多样性的生態環境。由於陆地构造隆升(Tectonic uplift)及火山噴發,新西兰地形多變,南阿爾卑斯山脈縱貫南島中西部。新西兰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旅遊勝地遍佈。在201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佈的人類發展指數報告中,新西兰排名全球第7位。.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新西兰
日内瓦
日内瓦(; Genève,; Genèva, and Genf; )是瑞士第二大城市,日内瓦州首府。建在日内瓦湖流入羅訥河之處。今天,日内瓦在国际上享有的高知名度主要得益于这里無數的國際組織,包括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 日内瓦是一座著名的國際都市,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國際聯盟的總部就是設立在此地。今天仍有許多國際組織在日內瓦設立總部或办事处,包括有红十字會的總部。屬於聯合國的組織有世界衛生組織等。.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日内瓦
托奇
#重定向 托基.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托奇
智利
智利共和国(República de Chile)是位於南美洲的一个国家,西和南濒太平洋,北靠秘鲁,东邻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在南美洲與阿根廷及巴西並列為ABC強國。 由于地处美洲大陆的最南端,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称自己的国家为“天涯之国”。智利總共約有1,800萬人,種族以歐洲白人、混血族群居多,與另一國家阿根廷同樣,幾乎沒有非洲裔人口,其他則以本土原住民少數族群相對為多,整體公民組成素質極高,因而智利教育高度发达,其教育在发达国家普遍承认。智利在新闻自由、人类发展指数、民主发展等方面也获得了很高的排名,與南歐國家相媲美。社會相當於經濟已開發的北美洲和歐洲國家,而近來還有許多亞裔移民跨越太平洋移居。 智利拥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智利是世界上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产铜和出口铜最多的国家,享有“铜矿王国”之美誉。境内的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旱极。此外,它还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硝石的国家。.
查看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和智利
另见
1947年10月
-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世界貿易組織
- G4集團
- 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
- 世界贸易组织
-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
- 乌拉圭回合
- 国际贸易中心
- 國民待遇
- 多哈回合貿易談判
- 普及特惠稅制度
- 最惠国待遇
- 民間監察世貿聯盟
- 肯尼迪回合
-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 非文件
- 非關稅壁壘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條約
- 中俄蒙协约
- 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 九国公约
- 二十一条
- 伯爾尼條約
- 何梅协定
- 反共產國際協定
- 国际鸦片公约
- 塘沽协定
- 斯瓦尔巴条约
- 日內瓦議定書
- 海牙公约
- 特里亞農條約
- 秦土协定
- 联合国宪章
- 聖日耳曼條約
- 西姆拉條約
-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 雙十協定
- 非战公约
匈牙利條約
-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 中歐自由貿易協定
- 京都议定书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兒童權利公約
-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 关于激光致盲武器的议定书
- 北大西洋公约
- 名古屋议定书
-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
- 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
- 国际谷物公约
- 國際植物保護公約
- 巴黎協定
- 斯德哥爾摩公約
- 服務貿易總協定
- 欧洲委員會保护儿童免受性剥削与性虐待公约
- 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
- 歐洲人權公約
- 歐洲區域或少數民族語言憲章
- 歐洲委員會法規
- 武器贸易条约
- 残疾人权利公约
- 渥太华条约
-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 瓦聖納協定
- 生物多樣性公約
-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 網路犯罪公約
-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 能源宪章条约
- 蒙特利尔公约
- 蒙特利尔议定书
- 里斯本条约
- 開放天空條約
-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 集束彈藥公約
南斯拉夫條約
- 专利合作条约
- 世界版权公约
-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
- 伯爾尼條約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 倫敦債務協定
- 兒童權利公約
- 公海公約
- 关于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
- 国际船舶载重线公约
- 国际鸦片公约
- 國際擄拐兒童民事方面公約
- 國際海上避碰規則公約
- 奧西莫條約
- 妇女参政权公约
- 巴黎和平條約
- 布里俄尼協議
- 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
- 日内瓦第四公约
- 海上人命安全公约
- 海牙威士比規則
-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
-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 特定常规武器公约
- 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
- 禁止在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条约
- 禁止生物武器公約
- 精神药物公约
- 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
- 維也納路標和信號公約
-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 联合国宪章
- 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 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
- 航海人員訓練、發證及航行當值標準國際公約
- 蒙特利尔议定书
- 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 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
- 防止船舶汙染國際公約
- 麻醉品单一公约
史瓦帝尼條約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 专利合作条约
- 京都议定书
-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
- 伯爾尼條約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兒童權利公約
-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 公海公約
- 名古屋议定书
- 國際植物保護公約
- 妇女参政权公约
- 巴黎協定
- 斯德哥爾摩公約
- 日內瓦議定書
- 日内瓦第四公约
- 服務貿易總協定
- 残疾人权利公约
- 海牙公约
-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
-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 渥太华条约
- 湿地公约
-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 生物多樣性公約
-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 禁止在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条约
- 禁止生物武器公約
- 精神药物公约
- 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
-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 联合国宪章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 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
- 蒙特利尔公约
- 蒙特利尔议定书
- 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 集束彈藥公約
- 非洲无核武器区条约
- 麻醉品单一公约
商贸条约
坦尚尼亞條約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 专利合作条约
- 京都议定书
-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
-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 关于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
- 名古屋议定书
-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
- 国际船舶载重线公约
- 國際植物保護公約
- 國際海上避碰規則公約
- 妇女参政权公约
- 巴黎協定
- 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
- 斯德哥爾摩公約
- 日內瓦議定書
- 服務貿易總協定
- 残疾人权利公约
- 海上人命安全公约
-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
- 渥太华条约
- 湿地公约
-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 生物多樣性公約
-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 精神药物公约
- 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
-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 航海人員訓練、發證及航行當值標準國際公約
- 蒙特利尔公约
- 蒙特利尔议定书
-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 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
- 防止船舶汙染國際公約
- 非洲无核武器区条约
- 麻醉品单一公约
多米尼克條約
- 1958年海员身份证书公约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 专利合作条约
- 京都议定书
-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
- 伯爾尼條約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兒童權利公約
-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
- 国际船舶载重线公约
- 國際植物保護公約
- 國際海上避碰規則公約
- 地區安全體系
- 巴黎協定
- 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
- 斯德哥爾摩公約
- 日内瓦第四公约
- 服務貿易總協定
- 武器贸易条约
- 残疾人权利公约
- 海上人命安全公约
- 海牙威士比規則
-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 渥太华条约
-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 特拉特洛科條約
- 生物多樣性公約
-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 禁止生物武器公約
- 精神药物公约
- 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
-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 联合国宪章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 航海人員訓練、發證及航行當值標準國際公約
- 蒙特利尔议定书
-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 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
- 防止船舶汙染國際公約
- 麻醉品单一公约
敘利亞條約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专利合作条约
- 京都议定书
-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兒童權利公約
- 名古屋议定书
- 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
- 国际船舶载重线公约
- 國際植物保護公約
- 國際海上避碰規則公約
- 外层空间条约
- 斯德哥爾摩公約
- 日內瓦議定書
- 残疾人权利公约
- 海牙威士比規則
-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
-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 湿地公约
-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 生物多樣性公約
-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 精神药物公约
- 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
-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
- 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
- 航海人員訓練、發證及航行當值標準國際公約
- 蒙特利尔公约
- 蒙特利尔议定书
- 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 防止船舶汙染國際公約
- 麻醉品单一公约
日内瓦历史
- 世界貿易組織第七次部長級會議
- 世界貿易組織第二次部長級會議
- 日內瓦印記
- 登城节
- 索緒爾
-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汶萊條約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 京都议定书
-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
- 伯爾尼條約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兒童權利公約
-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 国际船舶载重线公约
- 國際海上避碰規則公約
- 巴黎協定
- 布达佩斯条约
- 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
- 日内瓦第四公约
- 服務貿易總協定
- 東亞能源安全宿霧宣言
- 東盟憲章
- 残疾人权利公约
- 海上人命安全公约
-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 渥太华条约
-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 生物多樣性公約
-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 禁止生物武器公約
- 精神药物公约
- 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
-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 联合国宪章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 航海人員訓練、發證及航行當值標準國際公約
- 蒙特利尔议定书
-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 防止船舶汙染國際公約
- 麻醉品单一公约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条约
- 世界版权公约
- 关于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
- 北大西洋公约
- 奥地利国家条约
- 妇女参政权公约
- 巴黎和平條約
- 布魯塞爾條約 (1948年)
- 彼得斯贝格协议
- 日内瓦第四公约
- 联合国宪章
- 舊金山和約
-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 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
波蘭條約
- 1958年海员身份证书公约
-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 专利合作条约
- 中歐自由貿易協定
- 京都议定书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兒童權利公約
-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 关于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
- 关于激光致盲武器的议定书
- 北大西洋公约
- 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
-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
- 國際擄拐兒童民事方面公約
- 國際植物保護公約
- 巴黎協定
- 布达佩斯条约
- 斯德哥爾摩公約
- 新加坡条约
- 服務貿易總協定
- 欧洲委員會保护儿童免受性剥削与性虐待公约
- 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
- 歐洲人權公約
- 歐洲區域或少數民族語言憲章
- 歐洲委員會法規
- 武器贸易条约
- 残疾人权利公约
- 渥太华条约
-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 瓦聖納協定
- 生物多樣性公約
- 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
-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 網路犯罪公約
-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 能源宪章条约
- 蒙特利尔公约
- 蒙特利尔议定书
- 里斯本条约
- 開放天空條約
-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 麻醉品单一公约
海地條約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 世界版权公约
- 京都议定书
-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
- 伯爾尼條約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 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
-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兒童權利公約
-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 公海公約
- 国际船舶载重线公约
- 国际鸦片公约
- 國際植物保護公約
- 妇女参政权公约
- 巴黎協定
- 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
- 日内瓦第四公约
- 服務貿易總協定
- 残疾人权利公约
- 海上人命安全公约
- 海牙公约
-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
-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 渥太华条约
- 特拉特洛科條約
- 生物多樣性公約
-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 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
-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 联合国宪章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 舊金山和約
- 航海人員訓練、發證及航行當值標準國際公約
- 蒙特利尔议定书
- 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
-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 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
- 麻醉品单一公约
澳門條約
-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 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 服務貿易總協定
- 資訊科技協定
-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緬甸條約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 京都议定书
- 伯爾尼條約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兒童權利公約
-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 关于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
- 名古屋议定书
- 国际船舶载重线公约
- 國際植物保護公約
- 國際海上避碰規則公約
- 外层空间条约
- 巴黎協定
- 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
- 斯德哥爾摩公約
- 日内瓦第四公约
- 服務貿易總協定
- 東亞能源安全宿霧宣言
- 東盟憲章
- 残疾人权利公约
- 海上人命安全公约
-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 湿地公约
-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 生物多樣性公約
-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 禁止生物武器公約
- 精神药物公约
- 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
-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 联合国宪章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 航海人員訓練、發證及航行當值標準國際公約
- 蒙特利尔议定书
- 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 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
- 防止船舶汙染國際公約
- 麻醉品单一公约
蘇利南條約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 京都议定书
-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
- 伯爾尼條約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兒童權利公約
-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
- 国际船舶载重线公约
- 國際植物保護公約
- 巴黎協定
- 斯德哥爾摩公約
- 日内瓦第四公约
- 服務貿易總協定
- 武器贸易条约
- 残疾人权利公约
- 海上人命安全公约
- 海牙公约
-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
-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 渥太华条约
- 湿地公约
-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 特拉特洛科條約
- 生物多樣性公約
-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 禁止生物武器公約
- 精神药物公约
- 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
-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 联合国宪章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 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
- 航海人員訓練、發證及航行當值標準國際公約
- 蒙特利尔议定书
- 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 防止船舶汙染國際公約
- 麻醉品单一公约
西德條約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专利合作条约
- 世界版权公约
- 两德基础条约
-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 倫敦債務協定
- 公海公約
- 关于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
- 北大西洋公约
- 南极条约体系
-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
- 南極洲動植物保護措施
- 国际船舶载重线公约
- 國際擄拐兒童民事方面公約
- 國際海上避碰規則公約
- 外层空间条约
- 妇女参政权公约
- 布达佩斯条约
- 广场协议
- 彼得斯贝格协议
- 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
- 日内瓦第四公约
- 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
- 歐洲人權公約
- 歐洲委員會法規
- 海上人命安全公约
-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
-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 湿地公约
-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 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
- 禁止在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条约
- 禁止生物武器公約
- 精神药物公约
- 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
- 維也納路標和信號公約
-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 联合国宪章
- 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
- 航海人員訓練、發證及航行當值標準國際公約
- 蒙特利尔议定书
- 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 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
- 防止船舶汙染國際公約
亦称为 GATT,关贸总协定,關稅貿易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