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西亚

指数 西亚

西亞,或稱西南亞,指亞洲的西南部,和中東有很大部份的重合。不過,中東是一定義不清的區域,包含非洲國家埃及,而西亞則是純粹的地理學名詞,表示亞洲的西南端,人口約3.3億人。 经纬度定位为东经74度56分到东经26度16分;北纬43度34分到北纬12度35分。 西亞大致相當於傳統所謂的「中東」和「近東」,後兩者都是以距歐洲的遠近來稱呼,而不是依地帶在亞洲的所在來稱呼。在國際組織(特別是聯合國)和印度、澳洲等比中東位置更東的國家,較偏好使用「西亞」這一名詞,因為「中東」這個傳統的名詞會讓人有歐洲中心主義的感覺。在文化和政治地理學裡,中東有時也包括北非和南亞西部的國家,特別是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埃及。 聯合國將土耳其和外高加索國家(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也包含在西亞之內。不過,這些國家亦位於亞洲和歐洲相接的地帶,且和後者有社會和政治上的關連。土耳其的領土位於歐洲和亞洲之內。阿拉伯世界(包含整個阿拉伯半島)的亞洲部份被稱為「馬什里克」。.

178 关系: 加沙地带基地组织基督教埃及厄立特里亚半总统制十二伊玛目派卡達里亞爾印度南亚南高加索反恐战争右派民粹主義叙利亚叙利亚内战吉哈德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塔利班多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大马士革天主教奥萨马·本·拉登奥萨马·本·拉登之死宰德派安卡拉安那托利亞安格拉·默克爾安曼尼科西亚巴基斯坦巴尔干半岛巴布拉克·卡尔迈勒巴勒斯坦巴勒斯坦 (地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林巴林第納爾巴格达巴比教两伊战争中东希伯来语希臘正教希臘正教會希腊语世俗主义九一一袭击事件平方千米...幼发拉底河亚美尼亚使徒教会亚洲亞美尼亞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庫爾德語库尔德人底格里斯河以色列以色列新谢克尔什叶派伊巴德派伊朗伊朗里亞爾伊斯兰共和国伊斯兰国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伊斯蘭教派伊拉克伊拉克第納爾伊拉克战争德国总理德鲁兹派德黑兰土耳其土耳其语土耳其里拉地中海北非利雅德喀布尔哈瓦利吉派哈里发入侵科威特共和制副熱帶高壓国家列表国际组织国民生产总值犹太人犹太教石油输出国组织科威特科威特市科威特第納爾穆罕默德第三次中东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第五次中东战争累范特約旦第納爾约旦美索不达米亚絕對君主制瓦哈比派白山派遜尼派联合国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难民署達利語萨达姆·侯赛因萨达姆政权萨那非洲西奈半島马龙尼礼教会議會制议会共和制賽普勒斯賽普勒斯問題賽普勒斯教會贝鲁特贖罪日戰爭麦纳麦黎巴嫩黎巴嫩鎊齋戒月近東胡塞武装组织阿卜杜拉布·曼苏尔·哈迪阿塞拜疆阿富汗阿富汗尼阿富汗戰爭 (1979年)阿富汗戰爭 (2001年)阿布扎比阿联酋迪拉姆阿里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塔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之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拉伯语阿曼里亞爾蘇非主義葉門里亞爾自然地理學苏伊士运河耶路撒冷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UTC+02:00UTC+04:30東儀天主教會杜拜格鲁吉亚格鲁吉亚正教会欧元欧洲欧洲联盟歐洲中心主義正教會沙特阿拉伯波斯语澳大利亚工党澳洲朱美拉棕櫚島戈蘭高地海枣海湾战争敘利亞鎊敘利亞東方正統教會拜星教总统制普什图语 扩展索引 (128 更多) »

加沙地带

加沙地带(或;希伯來語:רצועת עזה)是西奈半岛东北部地中海沿岸占地363平方公里(140平方哩)的区域,位於巴勒斯坦西岸、西奈半島東北部的狹長地帶,在二戰後原本在聯合國規劃中將與約旦河西岸成立一個新的阿拉伯國家,但1948年阿拉伯聯軍對以色列發動阿以戰爭,加沙為埃及吞併,直到1967年六日戰爭又被以色列占领。目前为巴勒斯坦国政府统治。.

新!!: 西亚和加沙地带 · 查看更多 »

基地组织

蓋達組織--(القاعدة,意为“基--地”), --;又譯凱達組織、開打組織,是一個伊斯兰教軍事組織,為賓拉登於1988年成立,被指策劃了多宗主要針對美國的恐怖襲擊;其被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列為世界恐怖組織之一,目前的領袖是查瓦希里醫師。.

新!!: 西亚和基地组织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西亚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 西亚和埃及 · 查看更多 »

厄立特里亚

厄立特里亚国(ሃገረ ኤርትራ;دولة إرتريا),是位於非洲東北部的国家,濒临红海,面积12.5万平方公里,人口約650万人(2011年),首都为阿斯马拉,民族以提格雷尼亚人、提格雷人等为主。货币通用纳克法。厄立特里亞也是全球新聞自由指數排名最低地方,同時因為該國存在普遍的非法勞役、政府的獨裁及人權被政府嚴重打壓,所以被很多人稱之為「非洲的朝鲜」。.

新!!: 西亚和厄立特里亚 · 查看更多 »

半总统制

半總統制(Semi-presidentialism)又名雙首長制、混合制,是一種同時具有「總統制」和「議會制」特徵的共和制政體。半總統制的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有一些特殊的權力,總理領導的內閣有相對較穩固的地位,但國會的權力相對較小。 半總統制政體始于德國的威瑪共和國時期,並以法國最為典型。法國第五共和汲取了第三共和和第四共和議會制失敗的教訓,因此開創並執行半總統制半議會民主制(半總統制),維持到現時法國的政體,至今並未改變。半總統制在某些國家因總統及總理所不同政黨,憲政慣例不健全容易出現政治強人,容易出現政爭及憲政危機。.

新!!: 西亚和半总统制 · 查看更多 »

十二伊玛目派

十二伊玛目派或简称伊玛目派(阿拉伯文:,波斯文:اثنی عشری)是伊斯兰教什叶派中最大的派系,因尊崇阿里及其后裔等12代伊玛目而得名,也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国教,主要分布于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地。.

新!!: 西亚和十二伊玛目派 · 查看更多 »

卡達里亞爾

里亞爾(阿拉伯語: ريال,貨幣編號:QAR)為卡達流通貨幣。輔幣單位迪拉姆,1里亞.

新!!: 西亚和卡達里亞爾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西亚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南亚

南亚(South Asia)是創造的術語,以替換百年老詞「印度次大陸」,這老詞用來代表亞洲大陸的南部地區,主要是位於印度板塊和向南投射到印度洋的地方。是亚洲的一个亚区(subregion),泛指喜瑪拉雅山脈以南的地域,有時亦包括東西部鄰近的周邊國家,總面積達495万平方公里(含阿富汗)。從測繪學來看,南亞以印度板塊為主體,從海平面升起成為印度次大陆及興都庫什地區。按順時針方向,環繞南亞的,從西到東,有西亞、中亞、東亞、東南亞及印度洋。 南亚次大陆包含了世界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口达17亿左右,使其成為世上人口最多和最密集的地域,但同时也是继非洲撒哈拉地区后全球最贫穷的地区之一。由於政治及宗教上的分別,當地的政局都不太穩定。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亦因為這些理由而曾多次開戰,阿富汗、孟加拉国、尼泊爾、不丹、马尔代夫和斯里蘭卡境內也因宗教衝突和政治鬥爭而不平靜。現時區內有南亞區域合作聯盟主理區內經濟合作。.

新!!: 西亚和南亚 · 查看更多 »

南高加索

南高加索(South Caucasus),又称外高加索(Transcaucasia),大约指高加索山脉以南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三国所在地区。外高加索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1922年12月该地区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三国以外高加索联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名义加入苏联加盟共和国。.

新!!: 西亚和南高加索 · 查看更多 »

反恐战争

反恐战争(英文:War on Terror)是美国及其盟友用来称呼一场进行中的、以“消灭国际恐怖主义”为目标的全球性战争,起因于九一一事件。 反恐战争的现阶段目标包括:阻止那些被美国认定为恐怖组织的团体(其中大部分是像蓋達組織、塔利班等伊斯兰极端军事组织)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恐怖袭击;為传播“自由与民主”且终结那些支持恐怖主义的流氓國家与失败國家”的現有政权。反恐战争中的首次军事行动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織在2003年10月进行的代号“积极奋进”的海军演习,旨在阻止恐怖分子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此外另一個標誌是推翻为奧薩瑪·賓·拉登提供庇护的塔利班所進行的阿富汗戰爭。 反恐战争是由美國總統小布希、歐盟及其他盟国的支持下发动的。反恐战争包括多种手段,如外交手段、经济制裁、加强国土安全及与其他国家开展安全合作等。.

新!!: 西亚和反恐战争 · 查看更多 »

右派民粹主義

#重定向 右翼民粹主義.

新!!: 西亚和右派民粹主義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al-Jumhūrīyah al-ʻArabīyah as-Sūrīyah),通称叙利亚(Sūriyā),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属于中东阿拉伯国家,首都大马士革。叙国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同黎巴嫩和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1944年1月1日宣布独立,1946年4月7日被联合国及世界各国认可为正式独立国家,现任总统為巴沙尔·阿萨德。.

新!!: 西亚和叙利亚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内战

敘利亞內戰是指從2011年年初持續至今的敘利亞政府與敘利亞反對派之間的衝突。受阿拉伯之春影響,敘利亞的反政府示威活動於2011年1月26日開始並於3月15日升級,隨後反政府示威活動演變成了武裝衝突。 敘利亞的反政府示威活動很快蔓延至全國多地,示威者與安全部隊的衝突逐漸升級。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和遜尼派國家協助下,要求阿拉維派總統巴沙爾·阿薩德下台的敘利亞反對派迅速壯大並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反政府衝突最終演變成內戰,並一直持續至今。 聯合國報告稱敘利亞政府軍及敘利亞反對派均犯下了包括謀殺、法外處決、酷刑等侵權行為在内的戰爭罪行。 叙利亚反对派的代表性政治组织为叙利亚反对派和革命力量全国联盟和叙利亚临时政府,叙利亚反对派的主要武装组织为自由叙利亚军。阿拉伯聯盟和海湾组织以及57国伊斯兰世界组织相继开除阿萨德政权成员资格,并承认叙利亚反对派为合法代表。另一方面,宗教色彩強烈的伊斯蘭主義武裝組織、包括伊斯兰国在內的伊斯蘭恐怖組織以及尋求擺脫外族統治的庫德族武裝組織也趁機在敘利亞崛起。據2013年12月報道,相信有多達1,000個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團體存在。部分反政府武裝團體之間不時發生武裝衝突,讓敘利亞局勢更加混亂。 反對派武裝力量獲得國外大量援助的同時,伊朗和俄羅斯則大力支援敘利亞政府,讓敘利亞內戰成為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以及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角力場。其后更演变为美俄直接参与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俄军从2015年9月30日开始向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展开空袭。美国方面则于2014年9月宣布空袭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并多次轰炸叙利亚政府军事设施,但事后以误炸或直接否认来搪塞。2017年4月7日(2017年沙伊拉特打击行动)和2018年4月14日美国等国家则直接宣布并攻击叙利亚政府军事设施。.

新!!: 西亚和叙利亚内战 · 查看更多 »

吉哈德

圣战(جهاد,;Jihad;汉语音译:杰哈德亦或吉哈德)是伊斯兰教及穆斯林世界常用的宗教术语,出自阿拉伯语词根“jahada”,即“作出一切努力”或“竭力奋争”之意,字面的意思并非“神圣的战争”(Holy war),较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斗争、争斗”或“奋斗、努力”。伊斯蘭術語,Jihad 是穆斯林的宗教義務。在阿拉伯語中,這個詞 Jihad 轉化為名詞,意為“爭扎”。Jihad 在“古兰经”里出现过41次,並經常在“古蘭經”中的慣用表達“为神而掙扎”,所以翻译成“聖戰”是一種擴張解釋的翻譯。.

新!!: 西亚和吉哈德 · 查看更多 »

君主制

君主制(Monarchy)是指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其名义上或实质上执掌政府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的擔任與政權掌控,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

新!!: 西亚和君主制 · 查看更多 »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雖然是國家的元首,但君主的权利與產生的方式,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往往在不同時期,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利範圍也各不相同。.

新!!: 西亚和君主立宪制 · 查看更多 »

塔利班

塔利班(普什圖語和波斯語:,意即「伊斯蘭教的學生」),或譯--,意译为神學士,是發源於阿富汗坎大哈地區的伊斯蘭原教旨主义運動组织,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該組織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包括毛拉穆罕默德·奧馬爾在内,都曾是坎大哈乡村里的伊斯蘭教学者。該組織於1994年興起,自1996年在阿富汗掌权后,以严厉的伊斯兰教法統治阿富汗。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率领北约入侵阿富汗,塔利班伊斯兰政权被推翻。此後塔利班分子以游击队的形式分散在阿富汗,與新政府及多國部隊對抗,更将戰火蔓延至巴基斯坦。.

新!!: 西亚和塔利班 · 查看更多 »

多哈

多哈( )位于波斯湾畔的著名港口,是卡達的首都,卡塔尔10个区之一。多哈是卡塔尔的第一大城市以及全国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2009年时,人口为998,651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0%。 第十五届亚洲运动会于2006年12月1日至15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进行,这可能是亚运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2011年12月,多哈举办第20届世界石油理事会,同年的12月,2011年泛阿拉伯运动会也于多哈举行。在2012年,多哈举办了第十八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2022年,多哈将会举办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

新!!: 西亚和多哈 · 查看更多 »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英文: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縮寫:WMD)又稱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或者核生化武器,是用来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一般针对的是平民,但是也可以针对军事人员。一般而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具备实用性,因为一旦使用就会遭到强烈的反弹和灾难性后果。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最早出现于1937年,但是今天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般只指以下三种(總稱為NBC):.

新!!: 西亚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查看更多 »

大马士革

大马士革(دمشق;非正式的名称:沙姆大马士革,有时被直称为沙姆;在中文和合本《聖經》中則翻為大馬色;阿拉米语:ܕܪܡܣܘܩ)是亚洲国家叙利亚的首都,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有人持续居住城市(建城至今4000多年,而有人居時間更長達一萬年之久)。其在《回回館譯語》中被称為敵米石。.

新!!: 西亚和大马士革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西亚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奥萨马·本·拉登

奧薩瑪·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登(أسامة بن محمد بن عوض بن لادن,拉丁轉寫:Usāmah bin Muḥammad bin Awaḍ bin Lādin,),简称为奧薩瑪·賓拉登、奥萨马、本--·拉登、宾--·拉登或--。全名意思是「--的兒子、阿瓦德的兒子、穆罕默德的兒子奧薩瑪」(名·بن·父·بن·祖·بن·曾祖);「奧薩瑪·--賓·拉登」(أسامة بن لادن)意思是「--的子孫奧薩瑪」,事实上是拉登的玄孙。他是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利雅得省人,是基地组织的首领,该组织被认为是全球性的恐怖组织。本·拉登篤信伊斯兰教遜尼宗瓦哈比派。 本·拉登被美国政府指控为1998年美國大使館爆炸案的幕後主謀,名列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FBI)十大通緝要犯。 本·拉登最初否認與911恐怖攻擊有關,但已於2004年承認責任。。然而FBI发言人Rex Tomb在2006年表示没有确实证据证明賓拉登涉及911事件。因此始终没有就911事件正式起诉本·拉登。2011年本·拉登被殺後,FBI在其官方網站表示本·拉登是911襲擊的主謀。 2004年3月18日,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一项法案,将提供线索导致本·拉登被捕的赏金从2500万美元增加到5000万美元。虽然普遍认为本·拉登藏身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一带,实际上外界没有人知道本·拉登身在何处,甚至指他早已身亡。 2011年5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發表聲明,指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一座豪宅裏被美國海軍海豹部隊第六分隊突襲击毙。其屍體於次日海葬於北阿拉伯海。另外雖然是反恐夥伴之一,但美方政府未經巴基斯坦討論即決定粗暴的行動,事後仍引來巴國的強烈不滿。.

新!!: 西亚和奥萨马·本·拉登 · 查看更多 »

奥萨马·本·拉登之死

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5月1日,巴基斯坦當地時間當地2011年5月2日,美國海豹特種部隊在巴基斯坦境内的一次軍事行動中,成功击毙了九一一事件的重要嫌犯、同時也是伊斯蘭教激進派的基地組織領導人奧薩瑪·賓·拉登。 這次代號為「海神之矛」(Operation Neptune Spear)的作戰行動,在美國總統歐巴馬親自授權後,美國中央情報局與協同指揮下進行這次進攻。美國在嚴密監控該棟位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後,證實賓·拉登已經自阿富汗邊境地區躲往位於巴基斯坦的住所。美國海軍特種作戰研究大隊(前身為海豹6隊)负责实施这次攻击,另有數名中情局特工提供必要的支援。 這次突襲行動結束之後,美軍將所發現的賓·拉登的遺體帶回坐落於阿富汗的基地進行身分辨識。在經過包括DNA測驗、以及他的親人指認後,確定賓·拉登已死於此次的突襲。隨後於賓·拉登死後不過24小時內,根據伊斯蘭傳統迅速運往北阿拉伯海處,然而美國因諸多理由捨棄傳統阿拉伯土葬的習俗,而改以海葬的方式進行。同時在稍早美国东部时间晚間11點35分,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親自在白宮宣布賓·拉登已因此次作戰行動遭到擊斃。巴基斯坦官方也在不久之後宣布,證實賓·拉登是由美軍擊斃的事情。 5月6日,基地組織所下轄的激進網站證實賓·拉登的死亡,並發誓要以殺害更多平民的方式報復這次突襲。其他還有如巴基斯坦好戰組織巴基斯坦塔利班運動也聲稱,他們並不阻止人們對美國與巴基斯坦發起報復行動。但對於美國絕大多數民眾來說,賓·拉登的死亡受到絕大多數人的熱烈慶祝。同時包括聯合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聯盟,以及絕大數政府的正向歡迎,許多西方國家的輿論也對這一行動抱持正面看法。但也有一些人對此進行強烈的譴責,包括古巴政治家菲德爾·卡斯楚、位在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哈馬斯領導人等都抱持反面看法。另外也有些團體認為這是不理會法律和道德方面的殺戮行動,特別是對於為何不活捉手無寸鐵的賓·拉登而將其擊斃,受到了如國際特赦組織等團體人士的質疑。.

新!!: 西亚和奥萨马·本·拉登之死 · 查看更多 »

宰德派

宰德派,又译塞義德派、扎伊迪派,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分支,又称五伊玛目派。由第三任伊玛目侯赛因之孙塞義德·本·阿里的追随者所组成。.

新!!: 西亚和宰德派 · 查看更多 »

安卡拉

安卡拉(Ankara),曾有媒體簡稱土京,是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位於小亞細亞安那托利亞高原的中北部,人口約500萬,也是土耳其全国仅次于伊斯坦堡的第二大城市。.

新!!: 西亚和安卡拉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新!!: 西亚和安那托利亞 · 查看更多 »

安格拉·默克爾

安格拉·多羅特婭·默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婚前姓卡斯納(Kasner),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籍女性政治家,现任德国联邦总理。2005年,她成为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性聯邦总理,她也是兩德統一後首位出身前東德地區的聯邦总理。 2015年12月,默克尔当选《时代周刊》2015年度风云人物,《时代周刊》总编赞扬她在欧洲主权债务、中东难民及俄罗斯干预乌克兰等危机期间所展现的非凡领导能力。近年,默克尔處理歐洲難民危機的表現受到爭議及批評。不少國家及政治人物批評德國總理默克爾為代表的難民政策,某些政治人物認為這樣的政策应证了右派民粹主義的預言,而造成了右派民粹主義的崛起。.

新!!: 西亚和安格拉·默克爾 · 查看更多 »

安曼

安曼(Amman,عمان)是西亚國家約旦的首都,位於該國北部,西側是阿吉倫山地,廣義人口約280萬人,在歷史上安曼曾經由許多不同民族統治,然而其卻是今日中東地區少數伊斯蘭教、基督宗教及其他少數信仰無明顯衝突而得以共處之地。 安曼及其周遭降雨量極低,加上氣候變遷導致長期缺水,每周只有一天半時間供應自來水,其他時間或大量用水者需要和私人水商用高價買水,水源通常是遠方運來的深井水。這也導致農作收穫不理想,長期靠進口糧食。 File:Aerial photograph of Amman (3).JPG|安曼住宅區,典型的四層樓房 File:Amman Streets.JPG|入城高速公路 |新副都心 File:Souk Jara 4 Jul 2008 (7).JPG|二手攤販 File:Amman Citadel.jpg|安曼城堡遺跡 File:Bus.JPG|公營公車 File:Jabel Webdeh Cafe Mbareh.JPG|咖啡街.

新!!: 西亚和安曼 · 查看更多 »

尼科西亚

尼科西亞(Λευκωσία、Lefkoşa),是塞浦路斯共和国及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也同時為塞浦路斯島上最大的都市。首都被分為南部的希臘人及北部的土耳其人控制,是仅有的国家分裂之后南北政权皆定于此的首都,然而國際上承認尼科西亚為南塞浦路斯的首都。 尼古西亞位於賽普勒斯島中部、臨派迪亞斯河,北依橫越島國北岸的凱里尼亞山脈,西南臨海拔約150米的特魯多斯山。城市總面積50.5平方公里,人口近40萬。 尼科西亞市也為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全島主要的商業中心,同時也是尼科西亞區的首府。此城市也被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與網路(GaWC)指定為B-級世界都市(Beta-)。.

新!!: 西亚和尼科西亚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اسلامی جمہوریہ پاکستان;英语: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通称巴基斯坦,位于南亚,面积796,095平方公里 (307,374 平方英里)(不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东与印度比邻,南面是印度洋,西与伊朗锡斯坦接壤,西北和阿富汗相连,东北面可通往中国新疆。除南部属热带气候外,其余属亚热带气候。南部湿热,受季风影响,雨季较长;北部地区干燥寒冷,有的地方终年积雪。 在乌尔都语,“巴基斯坦”源自波斯语,意思为“圣洁的土地”。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一部分,1858年随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8月14日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1971年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从巴基斯坦独立。巴基斯坦从前的首都在卡拉奇(Karachi),现在首都位于伊斯兰堡。总统马姆努恩·侯赛因于2013年9月就职。巴基斯坦是英联邦成员国。 巴基斯坦人口1.97亿,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国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

新!!: 西亚和巴基斯坦 · 查看更多 »

巴尔干半岛

巴爾幹半島(Balkans)是一個地緣政治和文化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範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該地約有55萬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在古希臘時代,巴爾幹半島被稱為半島。該地區的名稱來自于一條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塞爾維亞的巴爾幹山脈。 巴爾幹地區向來存在諸多矛盾,其中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領土爭端。由于半島的地緣政治重要性,由此而來的列強干涉致使這一地區的矛盾頻繁被放大為戰爭,因此又有歐洲火药庫之稱。不過近年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內戰後至今)已實現停火與和平,只是偶然間在領土主權上有些糾紛,例如科索沃主權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觸發點之一——薩拉熱窩事件亦是發生在巴爾幹半島上。 目前,巴尔干半岛共有11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47.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

新!!: 西亚和巴尔干半岛 · 查看更多 »

巴布拉克·卡尔迈勒

巴布拉克·卡尔迈勒(),阿富汗民主共和国领导人。.

新!!: 西亚和巴布拉克·卡尔迈勒 · 查看更多 »

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國(دولة فلسطين)是一個由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約旦河西岸以及加沙地帶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國家,2007年6月因內部兩大勢力嚴重不和而形成分裂局面,其中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即「哈馬斯」)佔有加沙地帶,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即「法塔赫」)主導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則管治約旦河西岸,受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監督。 1967年,巴勒斯坦阿拉伯区面积6242平方公里,包括约旦河西岸地区5879平方公里(其中死海面积220平方公里),及加沙地区363平方公里。 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巴勒斯坦解放组織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在國際承認巴解下,該國已與世界上多數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2011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投票表決,接納巴勒斯坦為該組織正式會員,這是巴勒斯坦以正式成員國的身份加入的首個聯合國機構。 2012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表決巴勒斯坦國升格為「非會員觀察國」的提案时,雖然美國和以色列強烈反對,仍以138票支持,41票棄權、9票反對的壓倒性票數通過了67/19号决议。截至2015年9月,已经有136个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占联合国会员国总数的70.5%)承认巴勒斯坦國为一个獨立國家。.

新!!: 西亚和巴勒斯坦 · 查看更多 »

巴勒斯坦 (地区)

#重定向 巴勒斯坦地区.

新!!: 西亚和巴勒斯坦 (地区) · 查看更多 »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منظمة التحرير الفلسطينية,罗马化:Munaẓẓamat at-Taḥrīr al-Filasṭīniyyah)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一个政治军事组织。著名巴勒斯坦政治家亚西尔·阿拉法特病逝前曾是该组织的领导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目前更倾向于以谈判手段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这使得它与主张用武力消灭以色列国的哈马斯常有冲突。 目前有142个主权国家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

新!!: 西亚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 查看更多 »

巴林

巴林王国(مملكة البحرين ),簡稱巴林(;‏البحرين ;‏بحرین ),是一個鄰近波斯灣西岸的島國,首都麥納麥。巴林島為巴林最大的島嶼,共有55公里長,18公里寬。沙烏地阿拉伯位於巴林西部,並可經由法赫德国王大桥連接;伊朗則位在巴林北方200公里處;卡達半島位於東南側。氣候屬熱帶沙漠氣候。2010年,巴林總人口為1,234,571人,其中包括666,172名外籍人口。 巴林為迪爾門文明發跡之處。 西元628年,巴林成為伊斯蘭教地區。經過一段時間的阿拉伯人統治後,葡萄牙於1521年占領巴林,又於1602年被薩非王朝的阿拔斯大帝驅逐。1783年,從卡扎尔王朝奪取巴林,並由阿勒哈利法家族建立王朝並統治至今,艾哈邁德·阿爾法塔為巴林第一位哈基姆(統治者)。19世紀後期, 巴林與英國制訂合約,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受英国保护。1971年,英国人撤出,英国在当地的九个殖民地酋长国中,巴林和卡塔尔独立建国成为酋長(埃米尔)國;余下七个酋长国成立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於2002年宣布改為王國。 巴林為首個步入後石油經濟的波斯灣國家。但目前巴林經濟並非單純依賴石油;自20世紀後期,巴林已投入巨資發展金融和旅遊事業。該國首都麥納麥,是國內外大型金融機構所在地。巴林具有較高的人類發展指數(世界排名第44位),亦被世界銀行認定為高收入經濟體。2001年,巴林成為主要非北约盟友的成員,美國海軍的第五舰队司令部就驻扎在麥納麥,随时监视着波斯灣以及印度洋的动靜。.

新!!: 西亚和巴林 · 查看更多 »

巴林第納爾

巴林第納爾(阿拉伯語: دينار)是巴林的流通貨幣,由巴林中央银行发行。貨幣編號BHD。輔幣單位費爾,1第納.

新!!: 西亚和巴林第納爾 · 查看更多 »

巴格达

巴格达(بغداد,阿拉米语:ܒܓܕܐܕ),古称报达,伊拉克首都,同时它也是伊拉克巴格達省的首府,為伊拉克最大城市及經濟文化中心。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部地區,底格里斯河流過巴格達市區,而距幼發拉底河約30公里閻玉龍 《中國大百科全書》-巴格達。巴格达人口约577万,在阿拉伯世界位于开罗之后列第二位。在历史上,巴格达曾是伊斯兰文明的政治、宗教、經濟、商業、學術、交通中心。巴格达也是一座多民族多教派的城市。巴格达在2003年美軍佔領伊拉克之前,有大量信仰基督教的亚述人(其中以信奉东方礼天主教的居多)居住,但近几年来巴格达的多座著名教堂屡次遭到破坏以及其他原因使亚述人纷纷离开巴格达,迁往伊拉克北部或邻国甚至西方国家。现在在巴格达原本就是少数民族的亚述人已经所剩无几了。.

新!!: 西亚和巴格达 · 查看更多 »

巴比教

巴比教,也叫巴布派(波斯语: بابی ها Bábí há),是1844-1852年在波斯兴起的一场宗教运动,后传播到奥斯曼帝国,尤其是塞浦路斯。创立者设拉子人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采用了巴孛的称号,意为“大门”,这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神学名词。与其他的弥赛亚运动不同,巴比教与伊斯兰教决裂,建立了新的宗教体系。1850年代,巴比教被伊斯兰神职阶层和政府激烈地镇压,随后诞生了巴哈伊信仰。巴哈伊信仰把巴比运动看做自己的前身,从而给予了巴比运动新的意义。.

新!!: 西亚和巴比教 · 查看更多 »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الحرب العراقية الإيرانية),在伊朗被称为被迫之战(جنگ تحمیلی)、神圣抗战(دفاع مقدس)、伊拉克入侵战争或伊朗革命战争,伊拉克方面称为萨达姆的卡迪西亚(قادسيّة صدّام),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化学武器。作为军事实力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战争中曾使用诸如苏式米格-25战机、美式F-14战机、法式飞鱼反舰导弹等当时最先进武器,但同发达国家主导战争相比,这场战争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别。例如,在战争中鲜有集群化坦克长距离突击作战,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壕沟战、人海攻击却颇为常见,甚至还出现没有武装的平民(包括儿童老人)在狂热宗教信仰支撑下集体冲锋,踩爆地雷的场面。这与士兵在紧急征召之下入伍,缺乏操作现代设备训练、领导人指挥不当以及武器装备配件不足,难以维修、保养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在战争中也出现用直升機打直升機、用防空导弹打小艇的新战术,在袭船中和袭城战中双方大量使用先进反舰导弹与地对地导弹,这场战争也揭示战争动员在现代战争中之重要。.

新!!: 西亚和两伊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东

中东(Middle East,الشرق الأوسط,המזרח התיכון)是一个地理區域,和西亞大致重疊,並包含部分北非地區,但不包含外高加索地區,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這個詞是以歐洲為參考座標,意指欧洲以东,并介于远东和近东之间的地区。具体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

新!!: 西亚和中东 · 查看更多 »

希伯来语

希伯来语( -,读音:)属于亚非语系闪米特语族,為具有古代猶太民族(以色列民族或希伯來民族)意識之現代人民的民族語言、也是犹太教的宗教语言。过去2500年,希伯来语主要用于《圣经》与相关宗教方面的研究,自从20世纪特别是以色列复国以来,“希伯来语”作为口语在犹太人中复活,渐渐取代阿拉伯语、拉迪諾語和意第绪语,以色列復国后将“希伯来语”定为官方语言之一,採用希伯来语字母書寫;另一种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希伯来語亦如同其它大部分的閃語族语言般,其拼寫法為橫寫由右到左。.

新!!: 西亚和希伯来语 · 查看更多 »

希臘正教

#重定向 希臘正教會.

新!!: 西亚和希臘正教 · 查看更多 »

希臘正教會

希臘正教會(Ελλην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Greek Orthodox Church)是東羅馬帝國國家教會分裂後,東羅馬正教會的幾個教會統稱,其神學根植於早期教父以及拜占庭文化,禮拜儀式使用通用希臘語。與普世牧首共融。其起源於近東的早期基督教以及拜占庭帝國,当代東正教修道活动最重要的中心為在埃及西奈半島的聖凱瑟琳修道院和以及馬其頓的阿索斯山。 東西教會大分裂時與羅馬天主教會各分東西,並斯拉夫正教會等正教會共融成為東正教會。.

新!!: 西亚和希臘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希腊语

希臘語(Ελληνικά)是一种印歐語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臘、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帶的某些地区。 希臘语言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古希臘語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現代希臘語中。后世希腊语使用的字母最早发源于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及希腊东部岛屿)。雅典于前405年正式采用之。.

新!!: 西亚和希腊语 · 查看更多 »

世俗主义

世俗主義(secularism),是一種在社會生活和政治活動中,擺脫宗教組織控制的主張。.

新!!: 西亚和世俗主义 · 查看更多 »

九一一袭击事件

九一一袭击事件(亦稱“9·11”恐怖袭击事件、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或简称9·11事件、九一一事件、9月11日攻擊)是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一系列自杀式恐怖袭击事件,基地组织承認發動;当天早晨,19名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劫持4架民航客机。劫持者故意使其中两架飞机分别冲撞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造成飞机上的所有人和在建筑物中许多人死亡;两座建筑均在两小时内倒塌,并导致临近的其他建筑被摧毁或损坏。另外劫机者亦迫使第3架飞机撞向位于弗吉尼亚州-zh-hans:阿灵顿县;zh-tw:阿靈頓郡;zh-hk:阿靈頓縣-的五角大楼,此一袭击地点临近华盛顿特区。在劫机者控制第4架飞机飞向华盛顿特区后,部分乘客和机组人员试图夺回飞机控制权。最终第4架飞机于宾夕法尼亚州-zh-hans:索美塞特县;zh-tw:桑莫塞郡;zh-hk:索美塞特縣;-的乡村尚克斯维尔附近坠毁。4架飞机上均无人生还。 世貿現場中,包括劫机者在内,总共有2,749人在这次袭击中死亡或失踪。绝大多数的伤亡者为平民,其中有87个不同国家的公民。另外根據验尸官确认,至少有1人因暴露于世贸中心倒塌时的烟尘中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作为对这次袭击的回应,美国发动反恐战争入侵阿富汗以消灭藏匿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塔利班,并通过《美国爱国者法案》;其他国家也加强反恐立法,并扩大执法权。美国一些证券交易所在袭击发生後的當週內都处于关闭状态,股市在重新开始股票交易後曾經急挫,尤其是航空和保险相關類別的股票。价值數十亿美元的办公场所在这次袭击中被摧毁,連同損失的技術人才的生命與家庭社會負擔,為曼哈顿下城经济乃至於美國经济帶來严重破坏。 而五角大楼的损毁部分在1年内清理并修复完毕,在其西南面建造五角大楼罹难者纪念园。2006年一幢新办公楼于世界贸易中心七期原址完工。世界貿易中心一期也在原址重建,重建大楼原名为“自由塔”,高1,776-zh-hans:英尺;zh-hant:英呎-(541-zh-hans:米;zh-hant:公尺-),2009年改称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2014年完工,成为美国第一高楼,原本在2007年至2012年还将建造另外3座大楼,但最终因故延期。 这次事件是繼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以大型潜艇搭载的水上飞机和“气球炸弹”空袭美国後,美国本土首次遭受來自空中的袭击,也是繼珍珠港事件後,外国势力首次对美国领土造成重大傷亡的袭击。九一一事件中死亡或失踪的总人數至少有2,996人,較珍珠港事件中的2,403人多593人。.

新!!: 西亚和九一一袭击事件 · 查看更多 »

平方千米

平方公里(符號為km²)是面積的公制單位(SI Unit),其定義是「邊長為1公里的正方形的面積」。.

新!!: 西亚和平方千米 · 查看更多 »

幼发拉底河

幼发拉底河(Euphrates.,الفرات / al-Frat,Fırat)是中东名河,与位于其东面的底格里斯河共同界定美索不达米亚,被认为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對中東地區尤其是伊拉克的歷史有深遠影響。 发源于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的山区,依赖雨雪补给;流经叙利亚和伊拉克;下游在库尔纳与底格里斯河合流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

新!!: 西亚和幼发拉底河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使徒教会

亞美尼亞使徒教會(亞美尼亞語:Հայ Առաքելական Եկեղեցի,Hay Arakelagan Yegeghetzi;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教會以及最早被合法化的基督徒群體。.

新!!: 西亚和亚美尼亚使徒教会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西亚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共和國(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ISO 9985轉寫:Hayastani Hanrapetutyun),通稱亞美尼亞,是一個位於西亞或外高加索地區的共和制國家,有時也會被視為是東歐的一部分。行政疆界上,亞美尼亞位於黑海與裏海之間,西鄰土耳其,北鄰喬治亞,東為阿塞拜疆,南接伊朗和阿塞拜疆的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以埃里溫為首都。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前,亞美尼亞曾经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 目前,亞美尼亞與鄰國阿塞拜疆之間存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領土爭議問題,並曾在2016年4月雙方因此問題在邊境發生軍事衝突,亞美尼亞也因为1915年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發動的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歷史認知問題與土耳其之間有外交上和對大屠殺事件承認問題上存在爭議,但是近年亞土雙方已透過元首互訪等方式逐漸修復關係、重建溝通對話。不過,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外交關係仍較不穩定。亚美尼亚是欧洲委员会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一员。亚美尼亚也宣稱擁有在1991年宣布独立但為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的阿爾扎赫共和國的主权。.

新!!: 西亚和亞美尼亞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

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Ϯⲉⲕ̀ⲕⲗⲏⲥⲓⲁ ̀ⲛⲣⲉⲙ̀ⲛⲭⲏⲙⲓ ⲛⲟⲣⲑⲟⲇⲟⲝⲟⲥ;讀音:ti.eklyseya en.remenkimi en.orthodoxos ente alexandrias;直譯:亞歷山大埃及的正統教會;簡稱:科普特正教會),是在埃及最具規模的基督教教會,屬於東方正統教會的一支。自公元451年迦克墩公會議以來,一直因教义独特而与其他教會有所區別,在基督論神學方面採取另外的立場,這與當時仍然是合一的東正教和天主教教會不同。在神學上嚴重分歧而導致的分裂至今仍然是一項爭論,而且高度地嚴格依循這項教導。他們主要強調在基督身上的神人二性在同一位格中的統合,但在其論點中否認該說法是在支持基督一性論。但也需要说明,科普特正教会接受三位一体教义,同样将阿利乌派、聂斯托利派等视为异端。教會建立的基礎是根植在埃及与埃塞俄比亚,但它也擁有世界各地的大批信众。埃及的科普特人主要属于此教派。科普特正教的教会语言为科普特语(由古埃及语演变而来)。現任亞歷山大牧首塞奧佐羅斯二世。.

新!!: 西亚和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庫爾德語

库尔德语(كوردي, Kurdî、庫德語)是库尔德人使用的语言,母語人口主要在伊朗西北部和土耳其東南部(参看库尔德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亦有不少分佈。屬伊朗语支三大分支的西北语支,與屬西南语支的波斯語不同。 用阿拉伯-波斯字母书写的库尔德语索拉尼方言是伊拉克排名第二的官方语言;库尔德语在叙利亚被限制使用。在2002年8月前,土耳其全面禁止使用库尔德语,尤其嚴格禁止库尔德语用於教育和媒體。至今,土耳其仍對庫爾德語的使用施加諸多限制。 在伊朗,虽然库尔德语可在媒体使用,但是在教育上亦受到限制。 Mukriani的方言在Piranshahr和Mahabad的城市使用,两个城市被称为Mukrian。.

新!!: 西亚和庫爾德語 · 查看更多 »

库尔德人

庫爾德人(Kurd)是一個生活於中東的遊牧民族,為西南亞庫爾德斯坦地區的基本居民。總人口約3000萬,主要分佈在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四國境內,有少數分佈在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歐俄南部、以色列等地,在中東是人口僅次於阿拉伯、突厥和波斯民族的第四大民族,同時是全世界沒有國家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 庫爾德人是中東地區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相傳是古代米底亞人的後代,兩千多年來一直都在庫爾德斯坦的山區活動,過去都過著遊牧式生活,后来不断向周边地区扩散。近年來庫德族已有獨立建國的聲浪,但屢屢遭受土耳其、伊拉克等國的壓迫,偶有極端獨立分子激烈衝突,部分工人黨成員還被西方國家列為恐怖份子。 大部分库尔德人都是伊斯兰教信徒,其中多数为逊尼派穆斯林(盛行苏菲教团),少数为什叶派穆斯林,含阿拉維派和十二伊玛目派。还有部分库尔德人信奉雅兹迪教派、阿里伊拉希教派等其他宗教。 皮蘭沙赫爾是穆凱里亞恩區的首府。.

新!!: 西亚和库尔德人 · 查看更多 »

底格里斯河

底格里斯河(دجلة、Dijlah,Tigris)是中东名河,与位于其西面的幼发拉底河共同界定美索不达米亚,源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山区,流经伊拉克,最后与幼发拉底河合流成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 底格里斯河流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2亿立方米,为西南亚水量最大的河流,底格里斯河的中下游都位於伊拉克境內,令原本位處乾旱氣候地區的伊拉克擁有水源豐富的河流,主要城市都在該河流的流域範圍,是伊拉克人口的主要集中地。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正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

新!!: 西亚和底格里斯河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1998)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新!!: 西亚和以色列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新谢克尔

新谢克尔(help,شيقل جديد;货币符号:)是以色列的官方货币。1985年以1:1000的比率取代谢克尔。ISO 4217标准代号为ILS。1新谢克尔等于100阿高洛(אגורות,אגורה)。 在希伯来语中,新谢克尔通常简写为 ש"ח ,货币符号₪是由2个希伯来字母 ש和ח合成,在标价时广泛应用。 自2003年1月1日起,新谢克尔成为一种可自由兑换货币。.

新!!: 西亚和以色列新谢克尔 · 查看更多 »

什叶派

什葉派(شيعة,,Shia,),來自شيعة علي(,Shia-ne-Ali)的縮寫,原意為阿里的追隨者,與遜尼派併列為伊斯蘭教的兩大主要教派之一。什葉派與遜尼派各門派中的主要不同不在於教義問題,主要在於誰是穆罕默德「真正接班人」。在历史上曾出现过“穆阿维耶什叶”、“奥斯曼什叶”和“阿里什叶”等,目前则專指認為穆罕默德的繼任者是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穆罕默德堂弟及女婿)的人,遜尼派則認為穆罕默德的繼任者是他的岳父阿布·伯克爾。 什葉派是伊斯兰教的第二大教派,一般認為什葉派人口數佔全世界穆斯林人口的10至15%,然而某些什葉派人士稱有30至35%。68%至80%的什葉派伊斯兰教徒住在以下四個國家: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及印度。十二伊玛目派是什葉派中最主要的派別。2012年估計什葉派中有85%屬於十二伊玛目派。 什叶派是以古兰经及聖訓上記載,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論為基礎,也包括一些什叶派視為是聖書(Nahj al-Balagha)的書籍Esposito, John.

新!!: 西亚和什叶派 · 查看更多 »

伊巴德派

伊巴德派(英文:Ibadi)是伊斯兰教的仅次于逊尼派和什叶派的第三大教派,接近於遜尼派,现主要分布于以阿曼为代表的多个国家。 逊尼派注重现政權的穩定,所以尊崇在政治上主要掌权的历任哈里发;什叶派注重穆罕默德的血统,尊崇第四任哈里发、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及女婿阿里,以及阿里的直系后裔历任伊玛目(伊玛目都具有穆罕默德的血统)。 伊巴德派尊崇先知穆罕默德及前两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歐瑪爾,伊巴德派注重领袖品格,是以逊尼派尊崇的四大正统哈里发,前两任也被伊巴德派尊崇。认为他们执政时期是伊斯兰的最理想时代,认为之后的哈里发在信仰和个人品德上不具备穆斯林领袖的资格。 Category:伊斯蘭教教派.

新!!: 西亚和伊巴德派 · 查看更多 »

伊朗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波斯語: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拉丁字母转写:Jomhuriye Eslâmiye Irân),简称伊朗(波斯語:ایران ),1501年之前很长一段历史时间称波斯,位于亚洲西南部,為中东國家,其中北部紧靠裏海、南瀕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以及國際上屬阿塞拜疆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为邻,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国土面积为1,648,195平方公里,国土主要位于伊朗高原上,气候较为干燥,伊朗人口约7868万人,为多民族国家,其主体民族为波斯人,约占总人口的66%(2011年),其余有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等。官方语言为波斯语。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宗(信众超过全国人口的90%)为伊朗国教,宪法承认的其余教派有伊斯兰教逊尼派、祆教、犹太教、基督教等。首都為德黑兰。 伊朗古称波斯,在公元前28世纪建立的古埃兰王国和之后建立的米底王国是伊朗高原文明的发源地。到公元前550年,由居鲁士大帝建立了大一统的古代大帝国波斯帝国。公元7世纪中叶,波斯的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征服,包括伊朗高原的中东地区开始伊斯兰化,而曾占统治地位的祆教则日渐式微。近代,波斯逐渐沦为英国和俄国的半殖民地,1925年,巴列維王朝建立,二戰后,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逐渐摆脱英、苏两国对伊朗的控制,奉行亲美政策,国家经济建设获得较大发展,在中东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1979年初,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爆发,王朝政权被推翻,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同年底发生美国驻伊使馆人质事件,伊朗轉為反美的先鋒,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交恶。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伊斯兰教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最高领袖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由伊斯兰教神职人员组成的专家会议选举产生,霍梅尼为首任最高领袖,现任最高领袖为赛义德阿里·侯赛尼·哈梅内伊。伊朗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是继最高领袖之后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全民普选产生,现任总统为哈桑·鲁哈尼。伊朗最高立法机构为伊斯兰议会,实行一院制,现任议长为阿里·拉里贾尼。司法总监是伊朗的司法最高首脑,由最高领袖任命,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长则由司法总监任命,现任司法总监为萨迪格·拉里贾尼。 伊朗是亚洲和中东主要经济体之一,经济实力较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485.9亿美元,居世界第2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07美元,居世界第76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石油产业是伊朗的支柱,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的货币名称为里亚尔,主要的贸易伙伴有中国、印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土耳其等。 伊朗奉行独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同時是联合国、不结盟运动、伊斯兰会议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创始会员国。.

新!!: 西亚和伊朗 · 查看更多 »

伊朗里亞爾

伊朗里亞爾 (波斯語:ریال ;貨幣編號IRR;標誌:﷼)是伊朗目前的流通貨幣。輔幣單位第納爾。1里亞.

新!!: 西亚和伊朗里亞爾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共和国

伊斯兰共和国(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جمهورية إسلامية,اسلامی جمہوریہ),亦称回教共和国,是实行共和制的伊斯兰国家,是四个國教為伊斯蘭教的伊斯蘭國家国号的组成部分。.

新!!: 西亚和伊斯兰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国

伊斯兰国(الدولة الإسلامية,转写:;The Islamic State,缩写:IS),前称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الدولة الاسلامية في العراق والشام ad-Dawlat al-Islamiyat fi al-Iraq wa-sh-Sham;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简称ISIS)或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简称ISIL),是一个活跃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萨拉菲聖戰主義组织及其建立的未被世界广泛认可的政治實體,奉行极端保守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瓦哈比派。组织领袖巴格達迪自封为哈里发,定國號为「伊斯兰国」,宣称自身对于整个穆斯林世界(包括全中东、非洲东部、中部、北部、黑海东部、南部、西部,亚洲中部和西部、欧洲伊比利半岛和巴爾幹半島、印度幾乎全境、中国大陸西部、北部地区)拥有統治地位、BREITBART、2014年7月1日,同年11月23日阅览。周边阿拉伯国家以阿拉伯文缩写称其为「达伊沙」(داعش, Dā'esh;)),与阿拉伯语的“踩踏”(دعس‎, Da'es)諧音,以示对其“伊斯兰国”名稱的不承认及蔑视。中国大陸媒体有时则直接以“极端组织”代指这一组织。 该组织目前致力在伊拉克及沙姆地区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是叙利亚内战反政府武装中主要的圣战组织之一,并占领伊拉克北部、及敘利亞中部的部分城市和地区。其自认为是一个独立国家,声称拥有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主权,而且宣稱已于2014年11月13日拥有阿拉伯地区更多的主权,涉及利比亚、埃及、阿尔及利亚、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等国家。 伊斯兰国以反对偶像崇拜为理由,对占领区内的文化古迹进行摧毁。同时,伊斯兰国对俘虏及包括记者在内的平民进行斩首并拍摄视频广泛传播。这些举动使得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和组织将其定性为恐怖组织。 该组织参与的戰事包括伊拉克战争及伊拉克内戰(2011年-2017年)、敘利亞內戰(2011年-至今)、利比亞內戰(2014年-至今)、西奈半岛动乱和阿富汗戰爭 (2015年至今),与各阿拉伯国家政府军(也包括叙利亚反对派)、部分地方武装以及一些北约成员国或欧洲国家军队交战。2015年12月,伊斯蘭國宣稱要攻擊以色列。 该组织的几个领导人曾声称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戰爭是导致他们发起对美国的圣战之原因,而美军行动使他们获得士兵和最终夺回国家的控制权变得容易 。 伊斯兰国并不谋求参与所佔領国家的政治权力分配,其根本目的是要在中东地区建立政教合一的極端伊斯兰国。伊斯兰国实行严格的伊斯兰教法,实现「伊斯兰化」,要讓受到統治的民眾「成為真正服從的穆斯林」。而从其在伊拉克和叙利亚采取的武装行动性质可以看出该组织極權主義、军国主义、伊斯蘭法西斯主義倾向十分明显。在萨达姆·海珊被美擒獲、阿拉伯之春後卡扎菲被打倒、阿萨德等泛阿拉伯世俗主义政权式微的現今,中东面临着回到逊尼派和什叶派宗教混战的危機。事实上,目前伊拉克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力量的对抗其中一部分就是一场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宗教混战。海灣逊尼派宗教神權國家(有別於世俗國家)與團體(沙特阿拉伯、卡達等)對什叶派國家的敵視,與對叛亂組織或明或暗的支持和資助(该组织大部分头目来自沙烏地阿拉伯),也是造成今日混亂局面的因素之一。2017年11月21日,伊朗总统鲁哈尼宣布,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已经被剿灭。同一日,伊拉克总理阿巴迪也表示,在收复拉沃镇后,伊拉克已在军事上终结极端组织“伊斯兰国”。.

新!!: 西亚和伊斯兰国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西亚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伊斯玛仪派

伊斯玛仪派(阿拉伯语 الإسماعيليون(al-Ismā‘īliyyūn),波斯语 اسماعیلیان(Esmâ‘īliyân)),亦称“七伊玛目派”、“亦思馬因派”,是伊斯兰教什叶派中最有影响的支派之一。目前信徒超过1500万人。.

新!!: 西亚和伊斯玛仪派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教派

伊斯蘭教派,係伊斯蘭教入面分出來的各個不同的派系,在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時,原意是以伊斯兰思想为中心统一阿拉伯半岛, 他曾经说过要统一,不要分裂,《古兰经》亦说:「你們當全體堅持真主的繩索,不要分裂」(《古蘭經》3:103)。 穆罕默德歿後,由於沒有指定的繼承人,結果社會上不同的政治勢力都想争做领导人,另外不同穆斯林的社團,就有對教義理解、信仰實踐上的分歧,於是在之後的發展期間,不同的團體一直分裂出不同的教派。 为了使这些分裂现象有一个信仰上合理的解释,就传出了穆罕默德說過一条圣训:「猶太人分七十一派,基督徒分七十二派,所以我們要分七十三派。」不过这圣训一直受到质疑,有人說穆罕默德沒說過這話,因为分裂出来的教派根本沒有七十三派那么多。无论如何,在伊斯兰教的历史其实很清楚看到,伊斯兰社团的分裂,对整个教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伊斯蘭教派中比較主流的兩大教派是遜尼派與什葉派。.

新!!: 西亚和伊斯蘭教派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库尔德语:كۆماری عێراق),简称伊拉克(العراق‎),位于亚洲西南部中东地区的国家。伊拉克与南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的土耳其,西北的叙利亚,东方的伊朗和西方的约旦接壤。伊拉克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新!!: 西亚和伊拉克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第納爾

伊拉克第納爾 (阿拉伯語: دينار, 庫德語: دینار, ISO 4217: IQD)是伊拉克的流通貨幣。由伊拉克中央銀行發行。輔幣單位費爾,1第納.

新!!: 西亚和伊拉克第納爾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是21世纪初以美国、英国军队为主的多國部隊進駐伊拉克、并推翻以萨达姆·侯赛因为首的伊拉克复兴党政权的一场战争。澳大利亞軍隊和波兰军队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军事行动是在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所发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开始的。 反恐怖主義的联合部队是由120,000人的美军部队、45,000人的英军部队、2,000多人的澳军部队和200人的波军部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0,000人的伊拉克部队。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2003年3月20日多國部隊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标志着伊拉克战争的开始。 美国第3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4和第7装甲旅组成的第1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该地的库尔德反叛军结成同盟,美国预期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 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2大城市巴斯拉。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国际多个人道组织向伊拉克运输救援物资,这些援助物资大多都从联军所控制的烏姆蓋薩爾进入伊拉克,还有部分则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 战争爆发大约3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大規模衝突。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之后巴格达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遭到洗劫,上万件美索不達米亞時期的珍贵文物失踪。有伊拉克民众批评美军,并没有努力维持巴格达的市内安全。2005年以來,伊拉克政壇興辦了民主選舉,並在美國支持下開始了重建,然而這並沒有帶來理性的政治與平等,少數什葉派與財團掌控國家,遜尼派極端份子佔地為王,使美軍與美援隊伍傷亡不斷,2008年奧巴馬總統以美軍撤出(主要是戰鬥部隊)的政見上台,2011年正式撤退,結束了大部分的軍事行動。然而伊拉克戰亂遠未解決,隨後伊斯蘭國於2014年的興起,美國反恐戰果再度倒退,還造成全球難民危機與恐怖主義擴散至歐洲,此戰至今影響未明。.

新!!: 西亚和伊拉克战争 · 查看更多 »

德国总理

联邦总理(Bundeskanzler,简作Kanzler)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政府首脑,是德国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其有权直接任命联邦政府各部长,并确定德国联邦政府的政治方针。總理是由德国联邦議會根据联邦总统的建议未经辩论的选举产生,再經联邦总统任命,就可以正式成為總理,而联邦總統不能拒絕任命總理。總理通常为议会最大党,即執政黨的領袖,另外設有副總理一職作為副手。.

新!!: 西亚和德国总理 · 查看更多 »

德鲁兹派

德鲁兹派(الدرزية),是中东的一个源自于伊斯兰教什叶派的独立教派,属于什叶派伊斯玛仪派的一个分支,德鲁兹派的教义受到基督教和诺斯底主义等的影响,被伊斯兰正统教派视为异端。目前,该教派信徒主要分布在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约旦以及北美、澳洲等地,人数在120万人至200万人之间,自称“穆瓦希敦”(阿拉伯语:مواحد)(信仰一神者),以德鲁兹星为象征。该教派信徒基本由阿拉伯人组成,说阿拉伯语黎凡特方言(Levantine Arabic)。.

新!!: 西亚和德鲁兹派 · 查看更多 »

德黑兰

德黑蘭(波斯語:تهران / Tehrān,)是伊朗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同時也是德黑蘭省省會,總人口達8,429,807人,它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並且是西亞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又是世界第19大的城市。 在20世紀,伊朗各地有大批民眾湧入德黑蘭定居,有意見認為德黑蘭的市區人口應要減少至少5,000,000人。德黑蘭有許多歷史上著名的清真寺、基督教堂、猶太會堂及琐罗亚斯德教的火廟。當代的德黑蘭是現代化的城市,高樓大廈林立,當中的阿扎迪塔及默德塔(Milad Tower)是德黑蘭的標誌性建築。根據生活成本指數顯示,德黑蘭在2008年是全球生活成本最低的城市。以城市人口計算,德黑蘭是全球第19大的都市,國內生產總值排行第56位,城市群人口排行第29位。伊朗的歷史悠久,首都也隨著時代的推進而變遷,德黑蘭是第32個伊朗首都。德黑蘭的母語是帶有德黑蘭方言的波斯語,98%人口都使用母語,德黑蘭的大部分居民都是波斯人。在前伊斯蘭及伊斯蘭時代早期,德黑蘭在祆教裡被稱為「拉伊」(Ray),亦即波斯古經裡的剌伽。.

新!!: 西亚和德黑兰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Türkiye Cumhuriyeti)是一個橫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區。北臨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鲁吉亚、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屬黑海海峽,別稱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伊斯坦堡是最大城市,但其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 目前正申請加入歐盟,但是歐盟因北塞浦路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人權及新聞自由等問題暫時拒絕土耳其加入。土耳其由2009年起为突厥議會成员国。 其氣候屬地中海氣候,南部和西部氣候溫和,夏季乾熱,冬季多雨:黑海沿岸,涼爽濕潤;內陸、東北、東南則冬季寒冷,夏季乾熱。.

新!!: 西亚和土耳其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语

土耳其语(Türkçe;)是一种现有使用的語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語族,主要在土耳其本土使用,並通行於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希臘、馬其頓、羅馬尼亞、烏孜別克和土库曼斯坦,以及在西歐居住的數百萬土耳其裔移民(主要集中在德國)。土耳其語是突厥語族諸語中使用人数最多語言。 土耳其語起源於中亞,其最早期的文字紀錄可上遡至1200年前。隨着鄂圖曼帝國擴張,今日土耳其語的先驅鄂圖曼土耳其語的影響力亦一同往西擴張。早期的土耳其語文字採用阿拉伯字母紀錄,但在1928年,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建立共和国後著手改革國家的語言,用以標誌新國家與舊有鄂圖曼帝國的分別,於是改用拉丁字母,直至現今。伴隨這個改革的,還包括在新國語中去除舊有從波斯語及阿拉伯語借用的詞彙,改為從土耳其語原有的字根去重新組合出有關--詞所代表的意思。 土耳其語一個顯著的特色,是其元音和諧及大量膠著語的詞綴變化,句法採用主宾动詞序。土耳其语有着很强的尊称和敬语体系,但是词汇没有名词类别和语法性别。.

新!!: 西亚和土耳其语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里拉

土耳其里拉(Yeni Türk Lirası,简称为YTL)是土耳其与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的法定货币,ISO 4217代號為TRY。.

新!!: 西亚和土耳其里拉 · 查看更多 »

地中海

地中海(英文:Mediterranean),被北面的歐洲大陸、南面的非洲大陸以及東面的亞洲大陸包圍著。东西长约4000公里,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公里,面積251.6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的平均深度是1500米,最深處为5267米。 地中海西部通过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接,東部通过土耳其海峡(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相连。19世紀時開通的蘇伊士運河,接通了地中海与紅海。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其附属的大西洋却是年轻的海洋。地中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世界最强地震带之一。地中海地区有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 地中海作为陆间海,风浪较小,加之沿岸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拥有许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成为沟通三個大陸的交通要道。這樣的條件,使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促进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发展。現在也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区之一。其沿岸的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发达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乾燥,冬季温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植被,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里光热充足,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新!!: 西亚和地中海 · 查看更多 »

北非

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相对,北非即非洲大陆北部地区,习惯上为苏丹热带草原以北广大区域,一般包括下列国家和地区:.

新!!: 西亚和北非 · 查看更多 »

利雅德

利雅德(الرياض;;意為「花園」)是沙烏地阿拉伯的首都及最大城市,也是利雅得省的省会。它位於阿拉伯半島傳統上的中心地帶內志,更細分的話是在「亞瑪瑪」區域。利雅德是一座典型的綠洲城市,人口有570萬人,若加上周圍都會圈約有730萬人。利雅得也是Beta级的全球城市。 利雅德總共劃分成15個區域,由利雅德市長與利雅德省城市發展局管理。這裡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女子大學-。.

新!!: 西亚和利雅德 · 查看更多 »

喀布尔

喀布尔(کابل,کابل), 是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省省会和阿富汗的最大城市。它是一座有3000多年历史的名城,1773年以后成为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在信德语中是“贸易中枢”的意思。根据2012年的统计,喀布尔城市总人口达到3,289,000人。喀布尔在世界城市规模中排名第64位,也是世界上第五大发展最快的城市。.

新!!: 西亚和喀布尔 · 查看更多 »

哈瓦利吉派

哈瓦利吉派(الخوارج,al-Khawārij),或哈里哲,即“分离者”,是伊斯兰教最早出现的宗教政治派别,最早见于——穆罕默德去世后的领导人危机。该次领导危机最后演化为反抗阿里政权的叛乱,当时他同意与穆阿威叶一世停战,依照《古兰经》就哈里發國的继承权问题作出裁决。后因不满裁决结果,哈瓦利吉派刺杀了阿里,并且在接下来的数百年内,哈瓦利吉派都是哈里发国的叛乱根源。 哈瓦利吉派認為「唯有真主能做出判斷」,因而反對運用裁决作為決定新哈里發的手段。他們認為裁决是由凡人來做出決定,而戰場上的勝利者才是真主的選擇。他們認為任何穆斯林,就算不是古萊什部族甚至不是阿拉伯人,只要具備完善的道德,也能成為社群的領導人伊瑪目。假使領導人墮落了,穆斯林就有責任起而反對並將其推翻。 一部份哈瓦利吉派逐漸發展出有別於主流遜尼派和什葉派穆斯林的教條,尤其是採用一種激進的方式對待 takfir ── 即被判定是變節者和不信阿拉者。.

新!!: 西亚和哈瓦利吉派 · 查看更多 »

哈里发

哈里发(阿拉伯语: ;拉丁化:Caliph),為哈里發國(khilāfa,意為哈里發統治之地)與烏瑪的統治者,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最早源自於,意為繼承者,指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在穆罕默德死後,其弟子以Khalifat Rasul Allah(安拉使者的繼承者)為名號,繼續領導伊斯蘭教,隨後被簡化為哈里發。 哈里發本為阿拉伯帝国最高的統治者稱號,相當於一般所說的皇帝,但同時兼有統治所有遜尼派穆斯林的精神領袖的意味,故又可以同時起了類似天主教的教宗的作用。 在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哈里发拥有最高权威,管理着庞大的伊斯兰帝国。阿拉伯帝国灭亡之后,“哈里发”的头衔,僅作为伊斯兰教宗教领袖的名称,一直保存了下来,傀儡哈里发处于开罗的马木留克王朝的控制之下。 1517年,鄂圖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一世征服了埃及,时任哈里发的穆塔瓦基勒三世也被俘。塞利姆一世宣布自己继承哈里发的职位。之後哈里發稱號便由鄂圖曼帝國蘇丹世襲,但1517年之後數百年歷代蘇丹均不常使用該稱號,直到19世紀末鄂圖曼帝國瀕臨解體,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才重新強調自己的哈里發身分。1924年,哈里发制度被土耳其總統凯末尔废除。 2014年6月29日,“伊斯兰国”領袖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自立為哈里發,稱易卜拉欣,但未受大部分穆斯林承認。.

新!!: 西亚和哈里发 · 查看更多 »

入侵科威特

入侵科威特,又作伊拉克-科威特战争,或作科威特战争,是伊拉克复兴党政权与科威特酋长政权间的一次军事冲突。该冲突导致了伊拉克对科威特长达7个月的占领,接下来由美国主导的直接军事干预,即海湾战争,以及科威特油井大火。 1990年,伊拉克谴责科威特通过技术窃取伊拉克蕴藏的石油。不过,一些伊拉克消息来源显示萨达姆·侯赛因早在开始入侵行动前几个月就作出了攻击的决定。伊拉克无力支付超过$140亿美元的两伊战争贷款,以及科威特超量生产石油导致的伊拉克石油利润下降这两个事件可能导致了伊拉克采取入侵行动。入侵行动始于1990年8月2日,经过两天的激烈交战,大多数科威特军事力量要么被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击破,要么撤退到邻国沙特阿拉伯和巴林。至此,科威特酋长国被吞并。几天后,萨达姆·侯赛因宣布其成为伊拉克第十九个行省。.

新!!: 西亚和入侵科威特 · 查看更多 »

共和制

共和制(Republic),是一種政體。與神權及君主制政權的正當性、取得方式和政體形式不同,該政體下國家的最高執政者不是君主,而是依法律選出的最高執政者。施行共和制的国家通常称作「共和国」。世界上的206個國家中,有135個國家的官方名稱中有「共和国」(「republika」、「république」、「республика」、「جمهورية」等等」)字樣。 古代及現代的共和制不論在意識形態或是組成上都有很大的變化。在歐洲古典時代及中古時期,許多國家都想建立羅馬共和國的體制。義大利中古時期及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傳統類似現在的「公民人文主義」,有時也用來表示直接從像撒路斯提烏斯及塔西陀等古羅馬政治家傳下來的制度。不過受希臘影響的羅馬作家,例如波利比烏斯及西塞羅有時也用這個詞來翻譯希臘文中的πολιτεία,這個詞可能是指一般性的政體,但也可能是指不對於羅馬共和制的特定政體,共和制不完全等同於雅典式民主的古典民主,不過有一些民主的概念在內。 共和制在十九世紀初開始在歐洲盛行,最後取代了許多國家的君主專制。在現代的共和國中,政府是依宪法,由公民选举產生的。孟德斯鸠將所有公民共同統治國家的民主,以及只有部份人統治國家的贵族政治及寡頭政治都視為共和國的政體。 大多數的共和國是主权国家,不過也有一些半主权的政體稱為共和國。例如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四条提到:「保證本聯邦各州實行共和政體」(guarantee to every State in this Union a Republican Form of Government)。同様的,蘇聯的苏联宪法也將政體描述由15個苏联加盟共和国組成的聯邦,而且其中的烏克蘭及白俄羅斯當時在聯合國中就已有席次。 在政治思想上,共和主義指以共和制來治國的一個意識型態。在現代國家興起後,共和主義在世界各國的實踐及理論發展上各異,但大多數有幾項特徵:人民不是統治者的所有物或附屬品,並且大多有一有效憲法確定人民基本的權利不受政府侵犯。政府權力是公有物,國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業。.

新!!: 西亚和共和制 · 查看更多 »

副熱帶高壓

亞熱帶高壓(Subtropical high,又稱亞熱帶高氣壓),其脊線稱為副熱帶高壓脊,氣象學名詞,是指活躍於亞熱帶地區的高壓脊,分佈於南北緯30°左右,是一股經常存在但位置不固定的溫暖氣團。它的位置以及內裡氣流的流向可以影響到熱帶氣旋的生成和走向。 亞熱帶高壓所控制的地區往往會有乾燥、少雨的炎熱天氣,是各地夏季高溫熱浪的其中一個主要導因。 2013年夏季,中國的上海、武漢等城市和南方地區(除了華南)普遍出現了罕見、持久的超過4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這是因為中國大陸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受到了西北太平洋亞熱帶高壓的控制。 亞熱帶高壓所籠罩的地帶稱為「副亞熱帶無風帶」、「回歸線無風帶」、「馬緯度無風帶」(Horse latitudes)。.

新!!: 西亚和副熱帶高壓 · 查看更多 »

国家列表

#重定向 世界政區索引.

新!!: 西亚和国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是研究國際機關及其程序之一種學問;國際間為處理國際事務而設立機關,為便利處理事務而制定程序。具有国际性行为特徵的组织,可以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各項事務,國際組織可分為兩種主要型態:.

新!!: 西亚和国际组织 · 查看更多 »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縮寫:GNP),亦稱國民生產毛額或本地居民生產總值,即一国之國民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是国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经济学上,由于不同角度,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式也有多种。如:.

新!!: 西亚和国民生产总值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新!!: 西亚和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

犹太教(יהדות ),中文曾俗稱挑筋教或一赐乐业教,是在公元前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产生的,是猶太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犹太教是一神論的宗教,其主要經典是包括妥拉(摩西五經)在內的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基督教稱為舊約聖經),以及包括口傳律法(密西拿)、口傳律法註釋(革馬拉)以及聖經註釋(米德拉什)在內的塔木德,對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而言,犹太教是和以色列人立約的關係。 犹太人是一種See, for example, Deborah Dash Moore, American Jewish Identity Polit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8, p. 303; Ewa Morawska, Insecure Prosperity: Small-Town Jews in Industrial America, 1890-194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新!!: 西亚和犹太教 · 查看更多 »

石油输出国组织

石油输出国组织(,发音为 ;简称欧佩克、油盟或--)是一个,截至2018年2月拥有14个国家,由前五名成员于1960年为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和维护石油收入,在巴格达成立(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总部自1965年以来设置于奥地利维也纳。截至2016年,14个国家估计占全球石油产量的44%,占全球探明石油储量的73%。这使得 OPEC 能对全球原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在其成立之前由美国主导的跨国石油公司确定)。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既定使命是“协调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与价格、确保石油市场的稳定,以确保为石油消費國有效、經濟而穩定的石油供應,为產油國提供適度的尊重和穩定的收入,为投资于石油行业的资本提供公平的回报。”该组织也是国际石油市场信息的重要提供者。截至2017年5月,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成员除了前加入的五个外还包括阿尔及利亚(1969年加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67年加入)、安哥拉(2007年加入)、厄瓜多尔(1973年加入,1992年退出,2007年再加入)、赤道几内亚(2017年加入)、加蓬(1975年加入,1995年初退出,2016年再加入)、利比亚(1962年加入)、尼日利亚(1971年加入)、卡塔尔(1961年加入),而印尼则是其前成员(1962年加入,2008年底退出,2016年1月重新加入,同年12月再度退出)。沙特阿拉伯是该组织事实上的()领导者。三分之二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产储量位于围绕富油波斯湾的六个中东国家。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的转折点,而它的决定在全球石油市场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效果在战争或民间疾病导致石油供应中断时显得特别强烈。 20世纪70年代,导致石油价格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收入和财富大幅增长,给全球经济带来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在80年代,欧佩克开始为其成员国制定生产目标:一般来说是通过使油价上涨。而来自该组织2008年和2016年的裁决减少了供过于求的石油供应。 经济学家经常引用石油输出国组织作为卡特尔的教科书范例,因为通过该组织内部的合作各产油国减少了市场竞争,而其磋商则受国际法下原则的保护。 2014年12月,“欧佩克和石油人”()在劳合社的“航运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排行榜中名列第三。然而,它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却常常受到非欧佩克国家能源资源的扩张的挑战。此外,个别欧佩克国家追求自身利益,亦会生产超出产量上限,而给该组织的影响力带来挑战。.

新!!: 西亚和石油输出国组织 · 查看更多 »

科威特

科威特国(دولة الكويت),通称科威特(الكويت),是位于西亚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波斯湾西北岸的君主制国家,南部与沙特阿拉伯接壤,北部与伊拉克相邻,同伊朗隔海相望,其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于1961年6月19日独立。 科威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居全球第四位,因此油气出口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该国首都科威特城与该国名称同名。.

新!!: 西亚和科威特 · 查看更多 »

科威特市

#重定向 科威特城.

新!!: 西亚和科威特市 · 查看更多 »

科威特第納爾

納爾(دينار,Dinar,ISO 4217貨幣代碼:KWD)是科威特的貨幣單位,由科威特中央銀行所發行。科威特第納爾是目前(2014年)匯率最高的貨幣單位。每1第納爾又可再進一步分成1000費爾(fils)。.

新!!: 西亚和科威特第納爾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

罕默德(阿拉伯语: ;)Elizabeth Goldman (1995), p. 63 gives 8 June 632, the dominant Islamic tradition.

新!!: 西亚和穆罕默德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中东战争

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方面称六日战争,阿拉伯国家方面称六月戰爭,亦称六·五战争、六天战争,发生在1967年6月初,是「先发制人」战争的一个典范。它发生在以色列国和毗鄰的埃及、叙利亚及約旦等阿拉伯国家之间。战争从6月5日开始,共进行了六天,结果埃及、约旦和叙利亚联军被以色列彻底打败,是20世纪军事史上最具有壓倒性结局的战争之一。.

新!!: 西亚和第三次中东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中东战争

一次中东战争(英语:The first Middle East War,希伯来语: מלחמת העצמאות,阿拉伯语: النكبة)是1948年以色列为巴勒斯坦地區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当时阿拉伯国家联合主动攻击以色列,它使以色列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将巴勒斯坦託管地的剩余地区分成分别由埃及和外约旦控制的地区。战争中有960,000名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並沦为难民,战争激化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以及阿拉伯国家和美、英的矛盾,从此中东战乱不断。.

新!!: 西亚和第一次中东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危机英文常用蘇伊士運河危機(Suez Crisis)、蘇伊士運河戰爭(Suez War)或1956年戰爭指稱此次事件,阿拉伯世界則常以三方衝突()稱呼之,其它名稱尚有西奈戰爭(Sinai war)、蘇伊士-西奈戰爭(Suez-Sinai war)、1956年以阿戰爭(1956 Arab-Israeli War)、第二次以阿戰爭(Second Arab-Israeli War)、蘇伊士運河戰役(Suez Campaign)、西奈戰役(Sinai Campaign)、卡德墟戰役(Kadesh Operation)或火槍手行動(Operation Musketeer),也被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是一次于1956年发生在埃及的国际武装冲突,当时埃及与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的军队爆发战争。英、法、以三国的结盟是一种利益的接合:英法两国对苏伊士运河有着贸易利益,而以色列则需要打开运河,以让以色列船隻得以通航。.

新!!: 西亚和第二次中东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五次中东战争

五次中东战争,又称黎巴嫩戰爭,爆发於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槍手槍撃重傷後,出动陆海空军100,000多名部队,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進攻,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南半部。 这次战争是巴勒斯坦问题的延續,以色列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企图在黎巴嫩建立一个亲以政权,赶走叙利亚在黎驻军。.

新!!: 西亚和第五次中东战争 · 查看更多 »

累范特

#重定向 黎凡特.

新!!: 西亚和累范特 · 查看更多 »

約旦第納爾

約旦第納爾(貨幣編號JOD;另有非正式名稱JD)為約旦流通貨幣。輔幣單位有迪拉姆、皮阿斯特及菲爾。1第納.

新!!: 西亚和約旦第納爾 · 查看更多 »

约旦

约旦哈希姆王国(阿拉伯语:,一般通稱約旦)是中东的国家,它北临叙利亚,东临伊拉克,东南临沙特阿拉伯,西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新!!: 西亚和约旦 · 查看更多 »

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阿拉米语:ܒܝܬ ܢܗܪܝܢ,Μεσοποταμία,بلاد الرافدين,Mesopotamia)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条)河流之间的地方”,这两条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产生和发展的古文明称为两河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它大体位于现今的伊拉克,其存在时间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最早的文明。由于这两条河流每年的氾滥,所以下游土壤肥沃,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但同时该地气候干旱缺水,所以当地人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运用灌溉技术,灌溉为当地带来大规模的人力协作和农业丰产。经过数千年的演化,美索不达米亚于公元前2900年左右形成成熟文字、众多城市及周围的农业社会。 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处平原,而且周围缺少天然屏障,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多个民族在此经历接触、入侵、融合的过程,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埃兰人、喀西特人、胡里特人、迦勒底人等其他民族先后进入美索不达米亚,他们先经历史前的欧贝德、早期的乌鲁克、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后来又建立起先进的古巴比伦和庞大的亚述帝国。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将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推向鼎盛时期。但随着波斯人和希腊人的先后崛起和征服,已经辉煌几千年的文字和城市逐步被荒废,接着渐渐为沙尘掩埋,最后被人们所遗忘。直到19世纪中期,伴随考古发掘的开始和亚述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实物被出土,同时楔形文字逐渐被破解,尘封18个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才慢慢呈现在当今世人面前。 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发明的楔形文字、公元前2100年左右尼普尔的书吏学校、三四千年前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文学作品、2600多年前藏有2.4万块泥板书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有前言和后记及282条条文构成的《汉谟拉比法典》、有重达30多吨的人面带翼神兽守卫的亚述君王宫殿、古巴比伦人关于三角的代数的运算、公元前747年巴比伦人对日食和月蚀的准确预测、用琉璃砖装饰的新巴比伦城和传说中的巴别塔和巴比伦空中花园,以及各时期的雕塑和艺术品,这些成就都属于美索不达米亚这个古老的文明。.

新!!: 西亚和美索不达米亚 · 查看更多 »

絕對君主制

#重定向 君主專制.

新!!: 西亚和絕對君主制 · 查看更多 »

瓦哈比派

哈比派(وهابية ;ألدعوة ألوهابية ),也叫瓦哈比(派)运动、瓦哈比主義,是興起於18世紀中的一股原教旨主义伊斯蘭教遜尼宗的一脈,以首倡者穆罕默德·伊本·阿布多·瓦哈比(1703-1792年)而得名,但信徒不喜歡這個稱呼,一般自稱一神論者(也译认主独一者)(Wuwahhidun),意即稱自己為唯一真神的信徒。該派在教義上极端保守,可以說屬於極右派,信徒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和卡塔爾。.

新!!: 西亚和瓦哈比派 · 查看更多 »

白山派

白山派,是叶尔羌汗国納克什班迪教團的一个分支。白山派最初发展于撒马尔罕一地。“白山派”在十八世紀出現,又叫“白帽派”、“白帽回子”。 叶尔羌汗国统治时期,他们与黑山派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其中黑山派受哈薩克汗国支持)。后来阿帕克和卓在达赖与准噶尔干预下回新疆辦理回務,后被黑山派驱逐。阿帕克和卓后裔被囚禁在伊犁。准噶尔部灭亡后,阿帕克和卓之孙波罗尼都、霍集占被清朝释放,不久发动了大小和卓之乱,最后为清朝军队所平息。 Category:新疆伊斯兰教 Category:中国苏非主义教派.

新!!: 西亚和白山派 · 查看更多 »

遜尼派

逊尼派(Sunni,أهل السنة والجماعة,,简称 ),又譯素尼派,原意為遵循聖訓者,為伊斯兰教中的最大派别,自稱「正統派」,與什叶派對立。一般認為,全世界大約有85至91%穆斯林隸屬此派別See.

新!!: 西亚和遜尼派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

联合国(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缩写作 ONU;United Nations,缩写作 UN 或 U.N.)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间國際組織,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實現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聯合國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取代國際聯盟以阻止戰爭並為各國提供對話平臺。聯合國下設了許多附屬機構以實現其宗旨。 到2018年中為止,聯合國共193個成員國,包括除梵蒂岡城國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權國是联合国会员国。在聯合國遍及世界的辦事處中,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通過全年舉行定期會議來決定實體和行政議題。聯合國由六大主要機構組成:聯合國大會(主要的審議機構)、安理會(以決定對和平與安全的某些決議)、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以協助促進國際經濟和社會的合作和發展)、秘書處(為聯合國提供所需的研究、資訊和設施)、國際法院(主要的司法機構)以及聯合國託管理事會(當前不活躍)。其他重要的聯合國機構還有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食計畫署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的行政首長是聯合國秘書長。聯合國的經費由會員國分攤和自願捐贈。聯合國現今有六種工作语言,分別為:阿拉伯语、汉语(聯合國中文日為每年的4月20日)、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

新!!: 西亚和联合国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联合国安理会、安全理事会、安理会,是联合国的六大主要机构之一。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及原则,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在聯合國規章是唯一有权采取强制行动的联合国机构,其中五大常任理事國拥有一票否決權。.

新!!: 西亚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难民署

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Le Haut Commissariat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es réfugiés; Office of the 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縮寫为HCR; UNHCR),简称联合国难民署(Agence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es réfugiés; UN Refugee Agency)是一個負責保護和支持难民的聯合國機構,宗旨是领导和协调世界范围内保护难民和解决难民问题的国际行动。在當地政府或聯合國本身的要求下,难民署會向當地難民提供援助。本署的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並且是的成員。本署于1950年12月14日成立,並於1954年和1981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新!!: 西亚和联合国难民署 · 查看更多 »

達利語

達利語(درى)dari,也译作達里語,又称达利波斯语或阿富汗波斯语,是一种在阿富汗使用的波斯语的变体。 一種說法是,“درى”一字是從“Farsi-e Darbari”轉變而來,意思是“波斯王室的語言”。它是由公元980年在中亞的萨曼王朝(سامانیان)王室語言發展成為波斯的主要語言。另一個理論是,那來自“درعا”一字,意思是“山谷”,指的是現今伊朗東北呼羅珊(خراسان)的深谷地區,發展出的語言。 現在“達利語(درى)”一詞是用來指三種不同的方言或語言:.

新!!: 西亚和達利語 · 查看更多 »

萨达姆·侯赛因

萨达姆·侯赛因·阿卜杜勒-迈吉德·提克里蒂(阿拉伯语:,),简称萨达姆·侯赛因(阿拉伯语:;西方媒体多转写作Saddam Hussein)或萨达姆,伊拉克前政治人物、獨裁者,从1979年至2003年任伊拉克总统、伊拉克总理、阿拉伯社会主义复兴党总书记、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与最高军事将领等职。 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薩達姆的復興黨政權被美國推翻,其本人也在逃亡半年後被美軍擄獲。经伊拉克法庭审判,于2006年11月5日被判处绞刑,並於12月30日執行,终年69歲。.

新!!: 西亚和萨达姆·侯赛因 · 查看更多 »

萨达姆政权

#重定向 伊拉克复兴党政权.

新!!: 西亚和萨达姆政权 · 查看更多 »

萨那

萨那(),前也门共和国首都、萨那省首府,2010年人口约1,748,000。萨那位於海拔的高原上,距離亞丁320公里。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在1世紀。1962年至1990年間為阿拉伯也门共和国首都。 由于萨那独特的建筑特色,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它由几何图案装饰的多层建筑物,萨那的舊城區在198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爆發2014-15年葉門政變與葉門內戰 (2015年至今)後,葉門臨時政府遷都至亞丁。.

新!!: 西亚和萨那 · 查看更多 »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新!!: 西亚和非洲 · 查看更多 »

西奈半島

西奈半島(阿拉伯语:شبه جزيرة سيناء;英文:Sinai Peninsula)是一块北接地中海南鄰红海的三角形半岛。其西部边界是苏伊士运河,东北部边界为以色列和埃及国界。.

新!!: 西亚和西奈半島 · 查看更多 »

马龙尼礼教会

龍尼禮教會(敘利亞語:ܥܕܬܐ ܣܘܪܝܝܬܐ ܡܪܘܢܝܬܐ ܕܐܢܛܝܘܟܝܐ;阿拉伯語:الكنيسة الأنطاكية السريانية المارونية;拉丁語:Ecclesia Maronitarum),通稱馬龍派,是羅馬天主教会的一部分,為安提約基亞(安提阿或西敘利亞)禮拜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3個成員之一。該教會是完全與羅馬教宗共融的。而它是直屬羅馬教廷。現任馬龍尼禮安提阿宗主教為貝沙拉·布特羅斯·拉伊樞機。.

新!!: 西亚和马龙尼礼教会 · 查看更多 »

議會制

議會制又稱內閣制、議會民主制,是一種民主政治制度,特點是「」,政府首脑(總理或首相)權力來自議會,授權有兩種途徑:第一是議會改選後的多數議席支持,第二是政府首腦贏得議會的信任投票。因此,所屬政党未能贏得議會大選的政府首腦連同其內閣必須提出辭職,而未能通過議會信任投票的政府首腦,連同其內閣也必須辭職,由議會席位居多數的黨派中協商選舉產生新的首腦與內閣。議會制下政府的行政權與立法權不完全分離,確保其所領導的政府具民意基礎。.

新!!: 西亚和議會制 · 查看更多 »

议会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parliamentary republic),是共和制的一种,它的政府型態屬於議會制,在這種政府中,行政機構的權力來源於立法機構(也就是議會)。议会共和制指议会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总理为首的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总统只是虚位元首 。.

新!!: 西亚和议会共和制 · 查看更多 »

賽普勒斯

賽普勒斯共和国通称賽普勒斯(Κύπρος;Kıbrıs),是位於歐洲與亚洲交界處的一個岛国,位於地中海東部,面積9,251平方公里。 已知人類在賽普勒斯的活動足跡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元前10,000年,此一時期的遺址有喬伊魯科蒂亞,為新石器時代保存至今依然完好的建築群。塞浦路斯因地處地中海進入西亞地區的要衝,從古至今已被西臺、亞述、埃及、波斯、阿拉伯哈里發王朝、烏邁耶王朝、威尼斯及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等外來勢力侵略或佔領過。西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大帝從波斯人手中接管了此島。1878年起,為英國所管理,直至於1960年獲得獨立,隔年成為大英國協會員國。 賽普勒斯独立后的主體民族希腊人和少數民族土耳其人零星冲突不断,直至1974年爆发严重的種族流血冲突。主要居住于该岛北部的土耳其人在土耳其的干預和支持下于当地另立政权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因此賽普勒斯共和國法理主權為賽普勒斯全島及其周圍海域(除了一小部分地區因為條約分配予英國作為軍事基地),然而事實上(希臘人政权)有效統治區域仅为南方,占全島面积的63%。北賽普勒斯作为政治實體目前僅為土耳其共和國所承認。賽普勒斯共和国于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成为欧洲联盟成员国。.

新!!: 西亚和賽普勒斯 · 查看更多 »

賽普勒斯問題

賽普勒斯問題是位在地中海東部的賽普勒斯島上,因為賽普勒斯島上的希臘人及土耳其人族裔問題及是否南、北賽普勒斯統一的問題。.

新!!: 西亚和賽普勒斯問題 · 查看更多 »

賽普勒斯教會

賽普勒斯教會(Ἐκκλησία τῆς Κύπρου)是以賽普勒斯島為範圍的自主希臘正教會,於431年的以弗所大公會議後,從安提阿教會獨立而成為最早的自主正教會之一。 亞里斯迪黎思‧ 巴巴拉啟斯 博士.

新!!: 西亚和賽普勒斯教會 · 查看更多 »

贝鲁特

贝鲁特(بيروت ;Պէյրութ Peyrut’ Βηρυτός Bērytós;拉丁語:Berytus;希伯來語:בְּאֵרוֹת Be’erot;阿拉姆語:Birot בירות;Beirut;Beyrouth;Beyrut)是黎巴嫩的首都,位於贝鲁特省的地中海沿岸,是該國最大的海港。因為最近一直沒有進行人口普查,故其具體人口未知。2007年時估計有100萬到200萬之間。該地名首次出現於古埃及的阿馬爾奈文書中,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5世紀,并一直有人類居住,與鄰國敘利亞的大馬士革並列為世界最古老城市之一。 貝魯特不僅是黎巴嫩政府所在地,同時對黎巴嫩經濟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貝魯特中央區、哈姆拉街、阿什拉斐葉區等地有眾多公司與銀行。此外還有許多著名出版社、劇院,夜生活豐富,因此也成爲了區域內的文化中心。20世紀末期因黎巴嫩內戰被毀,經歷了大重建。 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網絡將貝魯特評定為Beta級全球城市。 2009年被《紐約時報》評為最佳旅遊城市, 同年孤獨星球將其評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根據美世諮詢2010年的研究,貝魯特是中東消費水平第四高的城市,在中上等收入國家中排第15位。 2011年,萬事達指出貝魯特是中東和非洲旅遊消費第二高的城市。.

新!!: 西亚和贝鲁特 · 查看更多 »

贖罪日戰爭

贖罪日戰爭(מלחמת יום הכיפורים;又稱第四次中東戰爭、齋月戰爭、十月戰爭)發生於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於埃及與敘利亞分別攻擊六年前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戰爭的頭一至兩日埃敘聯盟佔了上風,但此後戰況逆轉。至第二周,敘軍退出戈蘭高地。在西奈,以軍在兩軍之間攻擊,越過原來的停火線蘇伊士運河。直到聯合國停火令生效為止,已經殲滅了一隊埃及軍隊。 戰爭對多個國家有深遠的影響,相比六日戰爭埃敘約聯盟的慘敗,阿拉伯世界為戰爭早期的進展,心理上感到安慰。這種心態為未來的和平進程以及埃及的門戶開放政策舖路。《大衛營和約》令以埃關係正常化,埃及成为首個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同時埃及幾乎完全脫離蘇聯的勢力範圍。.

新!!: 西亚和贖罪日戰爭 · 查看更多 »

麦纳麦

麦纳麦(المنامة )是中东国家巴林的首都,濒临波斯湾,在巴林岛的东北部。麦纳麦是巴林最大的城市,面积达30平方公里,人口约150,000,都會區則有32萬人以上,占巴林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 伊斯兰编年史上提到麦纳麦至少可追溯至1345年。然后从1521年开始由葡萄牙人统治,后来从1602年起由波斯人统治。麦纳麦自1783年起一直由阿拉伯埃米尔家族所统治,雖然期間曾有數度中斷。麦纳麦于1958年被宣布为自由港,1971年成为独立的巴林的首都。 麦纳麦的经济基础与巴林整体的经济基础相一致——石油、汽油提炼、独桅帆船的建造、捕鱼以及采珍珠。麦纳麦以东穆哈拉格岛上建有巴林国际机场,麦纳麦与穆哈拉格岛用海堤相连。成立于1986年的巴林大学位於麦纳麦。 麦纳麦曾是巴林12个自治市之一,现在为首都省。 麥納瑪於2012年被阿拉伯國家聯盟指定為阿拉伯文化首都。.

新!!: 西亚和麦纳麦 · 查看更多 »

黎巴嫩

黎巴嫩共和国(لبنان;亞拉姆語:ܠܒܢܢ),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习惯上称为中东国家。该国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边界未划定)为邻,西濒地中海。 黎巴嫩是中東地區最西化的國家之一,這與它和基督教有着十分密切的歷史有關,境內更有人類最早一批城市與世界遺產,這些文明古蹟最古老的具有長達5,000多年的歷史,因而在旅遊業中相當著名。.

新!!: 西亚和黎巴嫩 · 查看更多 »

黎巴嫩鎊

黎巴嫩鎊 (貨幣編號: LBP)為黎巴嫩流通貨幣。輔幣單位皮阿斯特(piastre)。1鎊.

新!!: 西亚和黎巴嫩鎊 · 查看更多 »

齋戒月

齋戒月(Ramadan,; رمضان,; رَمَضان )是伊斯蘭教的一個習俗,會在伊斯蘭曆的第九個月(即賴買丹月進行)。依據《可蘭經》,未能恪守齋戒者,事後可以補行齋戒。無法補行的,可布施食物給老弱或貧民,即「抵齋」 ,來以此贖罪。.

新!!: 西亚和齋戒月 · 查看更多 »

近東

近東,早期近代西方地理學者以「近東」指鄰近歐洲的「東方」。欧美人使用的词汇,以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讲,指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包括非洲東北部和亞洲西南部,有時還包括巴爾幹半島。在巴爾幹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般不再把巴爾幹國家稱爲近東國家,而以「東南歐」或「南歐」代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此稱渐為「中東」取代,但兩者常通用。.

新!!: 西亚和近東 · 查看更多 »

胡塞武装组织

胡塞武装组织(الحوثيون,al-Ḥūthiyyūn,即葉門青年運動組織)是也门共和国境内伊斯兰教什叶派分支宰德派的反政府武装组织。.

新!!: 西亚和胡塞武装组织 · 查看更多 »

阿卜杜拉布·曼苏尔·哈迪

阿卜杜拉布·曼苏尔·哈迪(عبد ربه منصور هادي,),生于阿比扬省,1970年加入南也门军队。1990年早期成为一名将军,也门统一后任总统委员会顾问。1994年5月任国防部长,同年10月3日任副总统。2012年就任也門總統。.

新!!: 西亚和阿卜杜拉布·曼苏尔·哈迪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共和国(Azərbaycan Respublikası),简称阿塞拜疆(Azərbaycan,发音:),是一个位于外高加索东部的跨大陆的总统制、宪法共和制的国家,所处地区是连接东欧和西亚的十字路口,东临裏海,南接伊朗,西边和亚美尼亚、土耳其及格鲁吉亚为邻,北界俄罗斯。阿塞拜疆的一块飞地: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与土耳其东北部有小段接壤。国名来自于古波斯語,意为“火的国家”。該國以地理位置而言屬於亞洲,但對外一般自稱歐洲國家。 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于1918年正式宣布独立,成为第一个以穆斯林占绝大多数的世俗化民主共和国,也是第一个有歌剧和戏剧院和现代大学的穆斯林国家。阿塞拜疆于1920年并入苏联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阿塞拜疆在苏联解体前的1991年8月30日独立。1991年9月,阿塞拜疆境內具有争议、以亚美尼亚人为主体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区域,重申了它们自愿想要独立建国的宣言,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自1991年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爆发以来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才正式独立运作,之前在法理上被国际广泛认作是阿塞拜疆的领土,直到战事结束,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推动下,就其地位经过终谈判已经解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在实际上取得独立。 阿塞拜疆现为欧洲委员会、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PfP)的成员国,以及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也是世界贸易组织观察员国身份和国际电信联盟的成员国。阿塞拜疆是由6个独立国家组成的突厥语族政权之一,以及是突厥议会和突厥文化国际组织较为活跃的成员国和独联体 (CIS)、古阿姆民主和经济发展组织 (GUAM) 创始成员国之一。阿塞拜疆于1992年加入联合国,在2006年5月9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阿塞拜疆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理事国(任期从2006年6月19日开始)。阿塞拜疆现在与世界上的15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加入了38个国际组织。 阿塞拜疆的宪法中未指明国教,且国家的大多数政治力量都是世俗主义者,但大部分的国民以及国内一些敌对势力都为什叶派人士。阿塞拜疆的人类发展指数较高,与大多数东欧国家相当。阿塞拜疆也有较高的识字率和较低的失业率。然而阿塞拜疆的贪污现象也很普遍,特别是在公共服务业上。 在中,国民议会废除了总统任期限制。现在的执政党新阿塞拜疆党执政以来,就阿塞拜疆人权和政党的集权主义遭到指责。.

新!!: 西亚和阿塞拜疆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افغانستان;افغانستان;简称阿富汗)乃是一个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坐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义,有时候会被认为处在中亚或者南亚,甚至被归类于中东地区(西亚)。阿富汗与大部分毗邻的国家有着宗教上、语言上、地理上相当程度的关联。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接壤,东部与中国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查謨-克什米爾地区(有争议)接壤,南部与巴基斯坦接壤,西部与伊朗接壤。 “阿富汗斯坦”在普什圖語的意思就是阿富汗人的地方。普什圖人又稱阿富汗人,亦是現時國內最多人口的族群。作為內陸国,加上長年戰事,领土中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近年阿富汗經濟主要倚賴外國援助,其中來自歐盟的援助佔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的40%。农业是另一主要的经济支柱,但可耕地还不足农用地的2/3。人口為3000多万,因為戰亂導致的經濟困難延續,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

新!!: 西亚和阿富汗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尼

阿富汗尼(afghani),簡稱阿尼,阿富汗的貨幣。 由於阿富汗戰亂連年,貨幣發行不完全由中央銀行(Da Afghanistan Bank)掌握,北方軍閥杜斯塔姆同時發行阿富汗尼,兩者並不等值。阿富汗尼不斷貶值,2002年,一美元可兌換 43,000阿尼,2002年新成立的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發行了第一套郵票,紀念遇刺領袖馬蘇德,一枚郵票面值高達14000尼。2002年10月7日,阿富汗過渡政府發行新幣阿尼,新鈔是在德國印板,再將新鈔運至喀布爾,新幣阿尼兌換美元是43比1,2003年金融趨於稳定,這一年发行“大国民议会”和“先知穆罕默德降生”兩種郵票,面值分别是20尼和10尼。.

新!!: 西亚和阿富汗尼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戰爭 (1979年)

#重定向 苏联-阿富汗战争.

新!!: 西亚和阿富汗戰爭 (1979年)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戰爭 (2001年)

2001年阿富汗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 - 至今對阿富汗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為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聯軍官方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奧薩瑪·賓拉登等蓋達組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其的支援,2009年12月1日新就任的美国总统巴拉克·歐巴馬宣布在6个月内向阿富汗增兵30,000人,2011年5月1日奧薩瑪·賓拉登被美軍擊斃,2011年7月美軍开始逐步从阿富汗战场撤出,塔利班至今仍在談判。.

新!!: 西亚和阿富汗戰爭 (2001年) · 查看更多 »

阿布扎比

阿布達比(阿拉伯語:أبو ظبي;拉丁轉寫:Abu Dhabi)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酋长国的首府,也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首都。阿布扎比位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中西邊海岸,位於波斯灣的一個T字形島嶼上。阿布扎比於2006年人口大約為180萬,而80%人口持有外国国籍。它是世界上外派員工生活費用最昂貴的城市之一,在阿聯酋內僅次於迪拜。 石油改變了阿布達比的命運,阿布達比因為坐擁全球第五大石油蘊藏,石油的財富讓阿勒納哈揚家族登上阿聯總統寶座,杜拜邦長拉希德(Sheikh Rashid bin Saeed al Maktoum)則登上總理寶座。.

新!!: 西亚和阿布扎比 · 查看更多 »

阿联酋迪拉姆

迪拉姆(درهم,dirham)(货币符号:د.إ;ISO代码:AED),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流通货币。非正式的缩写有“DH”或“Dhs”。辅币单位为“费尔”(,fils,或译为“菲尔”),1迪尔汗.

新!!: 西亚和阿联酋迪拉姆 · 查看更多 »

阿里

阿里可以指:;地名.

新!!: 西亚和阿里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文:شبه الجزيرة العربية)位于亚洲和非洲之间,它从中东向东南方伸入印度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向西它与非洲的边界是苏伊士运河、红海和曼德海峡。向南它伸入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向东它与伊朗隔波斯湾和阿曼湾相望。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科威特、约旦、伊拉克、以色列位于阿拉伯半岛上。其中以沙特阿拉伯为最大。 阿拉伯半岛常年受副高壓帶及信风带控制,非常干燥,几乎整个半岛都是热带沙漠气候区并有面积较大的无流区,本区有七个没有河流的国家。半岛沿波斯湾周围有大量石油储藏,给阿拉伯半岛上临波斯湾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阿拉伯半岛是伊斯兰教的诞生地。伊斯兰教的创教人穆罕默德在这里出生和生活。半岛上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曾横跨欧亚非大陆。今天半岛上所有国家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新!!: 西亚和阿拉伯半岛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塔

卓美亞帆船酒店(阿拉伯語:),也被稱為帆船飯店、阿拉伯塔或音譯為柏瓷飯店,是一幢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迪拜的豪華飯店,全高321米,它矗立於離沙灘岸邊280公尺遠的波斯灣內的人工島上,僅由一條彎曲的道路連結陸地。曾是世界上最高的飯店建築,最近高度已被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490米)超過。 飯店始建於1994年,并於1999年12月對外開放。其外型酷似單桅三角帆船(一種阿拉伯船),並特意建造於不會讓建築陰影覆蓋海灘的位置。飯店的頂部設有一個由建築的邊緣伸出的懸臂樑結構的停機坪。.

新!!: 西亚和阿拉伯塔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世界

阿拉伯世界(العالم العربي)是指分布于西亚和北非,主要以阿拉伯语作為主要語言的国家。從西邊的毛里塔尼亞延伸至東邊的阿曼,橫跨非洲北部與亞洲西部,總共包括22個國家。其人口總和約為3億5800萬人,生產量多於1兆6000億美元,經濟上以每年5%增長。阿拉伯世界的生產量佔穆斯林世界總生產量的40%。.

新!!: 西亚和阿拉伯世界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الثورات العربية;Arab Spring)是西方主流媒体所称的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自2010年12月突尼西亞一些城镇爆发民主运动以来,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然而各穆斯林國家的命運並不相同,使得這場波及多國的民主化運動蒙上陰影。截至2016年7月,只有突尼西亞成為阿拉伯之春中,唯一能实现民主轉型的國家。除了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趁亂局崛起,控制大片區域外,其他多個國家均陷入長期動亂和戰爭中,已經引發了歐洲移民危機,稱為阿拉伯之冬。.

新!!: 西亚和阿拉伯之春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دولة الإمارات العربية المتحدة),是由阿布達比、沙迦、迪拜、阿治曼、富查伊拉、歐姆古溫、哈伊馬角七個酋長國組成的聯邦制君主國。位於西南亞的阿拉伯半島東南部,與阿曼和沙特阿拉伯接壤。首都阿布達比,也是境內最大部族的酋长国领地,阿聯酋的國際代碼為UAE。.

新!!: 西亚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 al-ʻarabīyah 或者 ʻarabī )是除了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之外最多國家使用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源自公元6世纪的古典阿拉伯语。它包括书面语及流通于中东、北非和非洲之角(即索马里半岛)的各种口语。阿拉伯语属于亚非语系。 阿拉伯语的书面语称为“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或“书面阿拉伯语”。书面阿拉伯语是目前唯一在官方及正式场合使用的阿拉伯语,用于大多数书面文件和讲座、新闻广播等正式讲话。但这亦因国家而异。1912年,在摩洛哥加入阿拉伯国家联盟之前,曾在正式场合使用过一段时间。 阿拉伯语属于,与亚拉姆语、希伯来语、乌加里特语和腓尼基语相近。阿拉伯语书面语不同于其所有地方的口语,且更为传统和保守。两者是双层语言的关系,用于不同的场合。 一些地方的阿拉伯语无论是书写还是口头形式,都无法互通。而所有地方的阿拉伯语被当作是一个整体。即是说,纯粹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它们是不同的语言;但是从政治及民族的角度来说,他们又是一个整体。如果阿拉伯语被当作一个整体,则世界上估计有4.22亿人以其为母语。如果各地的阿拉伯语当作是不同的语言,则很难估计到底有多少种,因为它们是方言连续体,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其中埃及阿拉伯语的使用人数最多,大约五千四百万人以其为母语——多于其他任何一种闪米特语言。 阿拉伯语是美国使用人数第12多的语言。 现代的书面语(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源于古兰经的语言(即古典阿拉伯语),用于学校教学及工作、政府、媒体等场合。两者合起来被称为书面阿拉伯语,是伊斯兰教的。现代标准阿拉伯语的语法与古典阿拉伯语大体相同,词汇也有相同之处。但古典阿拉伯语的一些语法结构在现代标准阿拉伯语中不再使用,在口语中不使用的词汇也不在现代书面语中使用。而且现代书面语从口语中借入了一些词汇和语法现象。新的词汇大多用来表达近现代出现的概念。 阿拉伯语用阿拉伯字母从右往左书写。有时在非正式场合也可用拉丁字母从左往右书写,但没有统一的形式。 阿拉伯语往伊斯兰世界的语言(如波斯语、土耳其语、索马里语、波斯尼亞語、哈萨克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马来语和豪萨语)輸出了大量词汇。中世纪时期,书面阿拉伯语成了欧洲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科学、数学和哲学领域。这导致许多欧洲语言也从阿拉伯语中借入了大量词汇。阿拉伯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对羅曼語族的语言(特别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泰羅尼亞語和西西里語)影响很大。 阿拉伯语也从其他语言中借入了大量词汇,如早期从希伯来语、希腊语、波斯语、叙利亚语,中期从土耳其语,当代从欧洲语言(主要是英语和法语)。.

新!!: 西亚和阿拉伯语 · 查看更多 »

阿曼里亞爾

里亞爾 (阿拉伯語: ريال ;貨幣編號 OMR)是阿曼的流通貨幣。輔幣單位貝沙。1里亞.

新!!: 西亚和阿曼里亞爾 · 查看更多 »

蘇非主義

蘇菲主義,又称苏菲派(Sufism、;تصوّف),為伊斯蘭教的密契主義(或稱神秘主義)Alan Godlas, University of Georgia, Sufism's Many Paths, 2000, ,為追求精神層面提升的伊斯蘭教團,其詮釋的方式有別於一般穆斯林,他們在生活方面相當嚴格。遵行蘇非主義者被稱为「蘇非行者」(ṣūfī, صُوفِيّ),他們認為透由冥想及導師接觸到安拉,他們把敬畏之心化為對安拉無私的愛。西方學界稱蘇非主義為「大众的伊斯蘭」(Popular Islam),源於盛行在穆斯林普羅大眾、及至伊斯蘭世界。 经典苏菲行者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他们对于(一种反复诵读真主九十九个名字的行为,常常在祷告后)的执迷,以及禁慾主義。苏非主义在倭马亚王朝早期(公元661-750年 See Google.

新!!: 西亚和蘇非主義 · 查看更多 »

葉門里亞爾

里亞爾是葉門共和國的流通貨幣。輔幣單位費爾,1里亞.

新!!: 西亚和葉門里亞爾 · 查看更多 »

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兩大分支之一,注重于研究自然环境的形式和活动。而相对地,对建成环境的研究则归属于人文地理学。在自然地理研究中,地球常按照不同的环境被分为几个圈层,如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等。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常常使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及系统思维。.

新!!: 西亚和自然地理學 · 查看更多 »

苏伊士运河

蘇伊士運河(阿拉伯语:قناة السويس Qanā al-Suways,又譯蘇彝士運河)处于埃及西奈半岛西侧,横跨在亞洲、非洲交界處的苏伊士地峡,頭尾則在地中海侧的塞德港和红海苏伊士湾侧的苏伊士两座城市之间,全长约163公里,是全球少數具備大型商船通行能力的無船閘運河。 这条运河連結了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南北双向水运,船隻不必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大节省航程。以從英国伦敦港或法国马赛港到印度孟买港的航行為例,穿過苏伊士运河比绕道好望角可缩短至少43%的航程距離(約7000公里)。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有时人们透過从船上卸下货物通过陆运的方法,在地中海和红海之间运输。 运河当前由埃及的苏伊士运河管理局拥有和管理。由於戰略位置極重要,根据国际协定,“运河在战时也可像和平时期一样,可以被任何商用或军用船只使用而无需悬挂区别旗帜。”.

新!!: 西亚和苏伊士运河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help,拉丁化:Yerushaláyim;help,拉丁化:al-Quds,漢譯:古都斯或古德斯,意為「神聖的」;唐朝時期的景教徒曾根據敍利亞語「Ūrišlem」譯作烏梨師斂)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境内的一座城市,位於地中海和死海之间,是古代巴勒斯坦中部的全球宗教重镇,也是完整保留人类信仰文明演进史的一个历史城市。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聖地。自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建成第一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自從公元前10世紀:.

新!!: 西亚和耶路撒冷 · 查看更多 »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

#重定向 伊斯兰国.

新!!: 西亚和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 · 查看更多 »

UTC+02:00

UTC+02:00与以下时区地区相同:.

新!!: 西亚和UTC+02:00 · 查看更多 »

UTC+04:30

UTC+04:30時區比協調世界時快上4小時30分,現為阿富汗的標準時間和伊朗的夏令時間。 Category:時區 es:Huso horario#UTC+04:30, D†.

新!!: 西亚和UTC+04:30 · 查看更多 »

東儀天主教會

東儀天主教會(Eastern Catholic Churches;Ecclesiae Catholicae Orientales),或稱東方礼天主教会、東方歸一教会,是指與聖座共融的23個採行東方教會禮儀的教會。 東儀天主教分別由其教會的宗主教、都主教或是大總主教擔任領袖。並以東儀天主教法典以及其各自所設立的教會法作為規章,並且各自保有自身的悠久傳統。現今所有東儀天主教信徒約有一千六百萬名 Information sourced from Annuario Pontificio 2010 edition, 佔天主教全體信徒1.5%。 作為相互共融的成員,在各東儀天主教會與拉丁禮教會間共享了同一的聖事。但另一方面這些東儀教會也各自保存了与其有歷史關係的東方基督教派如東正教會、東方正統教會及東方亞述教會的禮儀、神学基础与聖事,因此他們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認這些非天主教的東儀教會的聖事效力。 東儀天主教的主要分布地點大多與其原先的起源地,如中東、埃及、東歐以及印度相近,然而隨著移民社群的增加,東儀天主教也在美洲或西歐建立教區,相對的在中東的拉丁禮天主教徒則由拉丁禮耶路撒冷宗主教牧養。.

新!!: 西亚和東儀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杜拜

杜拜(Dubayy;--)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中东地区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位於波斯湾東南岸。 作為迪拜酋长国首府,迪拜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并且是中东地区的商业聚集地,同时也是主要的乘客和货物枢纽。1960年代,迪拜经济开始依靠贸易,并且开始实施小規模的石油勘探。1966年发现石油,1969年起開始出口石油。石油收益加速了杜拜早期城市發展,但石油儲量有限且產量不高,目前經濟以資本投資和旅遊貿易、服務等驅動,石油收益佔比低於5%。 杜拜採行西方商業模式,經濟發展主要依賴、航空業、房地產及金融服務業。 (9 June 2007) Retrieved on 15 October 2007.

新!!: 西亚和杜拜 · 查看更多 »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ISO 9984:Sakartvelo,)是一东欧國家 Fernando de Mello,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Encyclopaedia and Atlas. Springer, 24 November 1979, p. 273。它曾經是苏联加盟共和国,1991年4月9日正式独立,首任總統兹维亚德·加姆萨胡尔季阿。獨立後法定國名为“格鲁吉亚共和国”,1995年8月24日该国通过新宪法,国名定为“格鲁吉亚”,曾为独立国家联合体成员。因為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格鲁吉亚根据议会2008年8月14日通过的决议做出退出独联体的决定,并于2009年8月18日完成手续,正式退出。 格鲁吉亚领土面积达69,700平方公里(包括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人口数量有4,352,224(2011年人口统计);主要民族为格鲁吉亚族(70.1%),其他主要少数民族有亚美尼亚族、俄罗斯族、和阿塞拜疆族等;官方语言为格鲁吉亚语,当地居民亦多通晓俄语;多数人信仰东正教,少数信仰伊斯兰教。 格鲁吉亚位于地区的黑海沿岸,北邻俄罗斯,南部与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接壤。格鲁吉亚是苏联領導人斯大林的故乡,現在格魯吉亞政治上傾向於歐盟和西方國家,其最終目標是加入歐盟。.

新!!: 西亚和格鲁吉亚 · 查看更多 »

格鲁吉亚正教会

格鲁吉亚使徒自主正教会(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ს სამოციქულო ავტოკეფალური მართლმადიდებელი ეკლესია)是一個獨立的東正教自主教會。位於格魯吉亞,信眾多是當地的格魯吉亞人,為格魯吉亞的國教會;直到1921年憲改後,此政教合一情形才改變。信徒聲稱,該會歷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紀。 格魯吉亞使徒自主正教會與其他東正教自主教會完全共融。包括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在內,其自主權受到其他正教會的認可。如同其他正教會的架構,其最高管理機構是圣主教公會,由全格魯吉亞的卡托利科斯及大牧首領導。現任格魯吉亞大牧首為格魯吉亞的伊利亞二世。他於1977年當選。根據2013年的一項調查表明,格魯吉亞正教會在格魯吉亞是最受信任的機構,包括95%的受訪者對教會的工作表示認可。其在公共事務的影響力使之成為格魯吉亞最有權勢的機構之一。.

新!!: 西亚和格鲁吉亚正教会 · 查看更多 »

欧元

欧元(;ISO 4217代码),港澳常稱歐羅,是欧盟中19个国家的货币,这19国是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義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西班牙、馬爾他、塞浦路斯、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脱维亚、立陶宛,合称为欧元区。目前共有3.3亿人使用欧元,如果加上与欧元固定汇率制的货币,欧元影响到全球4.8亿人口。2006年12月,共有6,100亿欧元在市面上流通,按照当时汇率计算,相当于8,020亿美元。欧元流通的现金总价值超过美元。 1欧元(euro)等於100欧分(cent)。.

新!!: 西亚和欧元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西亚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欧洲联盟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Union européenne;Europäische Union),简称欧盟(EU;UE;EU),是根据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称《欧洲联盟条约》)所建立的政治经济联盟,現拥有28個成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規範歐盟的條約經過多次修訂,目前歐盟的運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議會民主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調查);经济上為仅次于以美国為首的北美自由貿易區的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德国、法国及意大利為歐盟三大核心成員國;軍事上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均為北大西洋公約组织成員。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各共同體之下,1993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欧盟已经漸漸地从贸易实体转变成经济和政治联盟。同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後來的歐盟在1973年至2013年期間進行了八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28個。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渴望重建二戰后损失惨重的欧洲,以及擔憂欧洲會再度陷入战争泥潭。 歐盟的主要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成員國家首腦組成)、欧盟理事会(成員國家部長組成的欧盟的上議院)、欧盟委员会(欧盟的行政机构)、歐洲議會(欧盟的眾議院,唯一的直接民選機構)、歐洲法院、歐洲中央銀行等。此外,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也在歐洲共同體的管轄範圍之內,但在法律上是獨立於歐盟的國際組織。 歐元由28個成員國中的19個採納為流通貨幣;《申根條約》取消了部分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目前已有22個歐盟成員國和4個非成員國實施。 目前欧盟的主要议题有英國脫歐、欧盟的扩大、落實《里斯本條約》、全球暖化問題、非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欧元区、主權債務危機、移民危機等。 2012年10月12日,歐盟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新!!: 西亚和欧洲联盟 · 查看更多 »

歐洲中心主義

歐洲中心主義(Eurocentrism),又称西方中心主义,是一種從歐洲的角度來看整個世界的一个隐含的信念,自觉或下意识感觉到欧洲对于世界的优越感。欧洲中心论者认为欧洲的文明是世界上最进步最典型的文明。根据欧洲中心主义的这种理论,欧洲以外的国家都是野蛮的,只能向欧洲学习并沿着欧洲的路子去发展。欧洲中心论者将他们的个案研究置于宗教的、种族的、环境的以及文化的假定的优越性之上,并在此基础上来解释世界。欧洲中心论可以分为“假定前提的欧洲中心论”、“文化传播的欧洲中心论”以及“反欧洲中心论的欧洲中心论”。欧洲中心主义的巨大影响源自近代西方历史哲学的强大影响,进步论、阶段论、目的论、普遍主义等理论倾向在世界史研究中的盛行和泛滥。同时,西方现代殖民主义“塑造”和“建构”了包括非西方世界在内的世界历史图景。殖民主义韵影响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最重要的一点是,歪曲和贬低了非西方世界的成就和贡献。文化传播主义又制造了西方主导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话语霸权”。 很多国际标准(如本初子午线、公元纪元、拉丁字母)都包含欧洲中心主义。由于接受了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人、非洲人对自身历史、文化的阐释也从欧洲人的角度来评判,相对自身文明而言成为了一种装备了欧洲经验研究方法的“局外人”,这种“被俘意识”称为文明上的殖民状态。现代化起源于欧洲,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原因。于是,在中国从新文化运动以来就形成了“现代与传统,西方和东方”的双重对立:如果走现代化之路就必须批判中国的传统,就必须完全地学习西方,东方是无价值的,传统是有碍于现代化的。后殖民主义否认一切欧洲主导叙述,认为一切主导叙事都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因此批判欧洲中心主义,並將其與現代化分清界線,就成为后殖民主义的基本任务。這場運動主要出现于20世纪以后的非殖民化时期,特別是隨著世界大戰後新興移民國家的強勢,如北美、蘇聯等非西歐白人裡興起批判思潮。這導致傳統歐洲中心主義的衰落,西方思想並不再以歐洲為核心,主導者變成美國著重的文化觀,但隨著21世紀開始亞洲的文化崛起與歐洲的發展停滯,歐洲中心主義在歐洲白人心目中也受到了衝擊與懷念的複雜情感。.

新!!: 西亚和歐洲中心主義 · 查看更多 »

正教會

正教會(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pravoslavnaja tserkovʹ),也稱為東正教會,簡稱東正教,與天主教會及新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信徒总人數少於天主教,但比新教最大的普世圣公宗要多出两倍,主要分佈在巴爾幹半島、東歐和西亞。.

新!!: 西亚和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王國(المملكة 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通称沙特或沙地阿拉伯(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是一個位於西亞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國家。面積約2,149,690平方公里,它是在阿拉伯世界中地理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僅次於阿爾及利亞。沙地阿拉伯北方與約旦和伊拉克接壤;東北與科威特接壤;東邊和卡塔爾、巴林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交界;東南方和阿曼接壤;南方則與也門交界。它是唯一一個同時擁有紅海和波斯灣海岸線的國家,而它大部分的土地由不宜居的沙漠及貧瘠的荒野組成。 現時的沙地阿拉伯由四個本來分明的區域——漢志、內志、部分和部分(阿西爾)組成。沙地阿拉伯王國是於1932年由伊本·沙特成立,他由1902年奪回沙特王朝歷史領地利雅得開始,相繼以征服統一了以上的四個區域。該國從此便一直是以根據伊斯蘭教原則、以君主專制的形式管治,瓦哈比派伊斯蘭教亦被稱為「沙特文化的首要特徵」Tripp, ''Culture Shock'', 2003: p.14。沙地阿拉伯有時被稱為「兩聖寺之地」,因它的範圍包括了伊斯蘭教中兩個最神聖的聖地:麥加的禁寺及麥地那的先知寺。 沙地阿拉伯是世界上石油生產量及輸出量最高的國家,它同時亦控制了全球第二大的烴儲藏。由於有石化燃料支持經濟,沙地阿拉伯被列為高收入經濟體之一,人類發展指數亦極高,且是唯一在二十國集團中的阿拉伯國家。但是,它在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成員中擁有最單一的經濟。它政治上保守偏右,作為伊斯蘭國教的背景為瓦哈比派,採用君主世襲制,且是由政教合一的威權政權實權統治,是被自由之家列為「不自由」的國家之一。沙地阿拉伯的國防開支在世界排行第四,又在2010至2014年在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世界軍備入口者排行中排行第二。它被分類為地域大國和中等強國。除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它亦是伊斯蘭合作組織和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的成員。 的限制使沙特阿拉伯曾成為世界上唯一不容許女性駕駛的國家。这一政策直至2017年才開始有所放寬,而沙特政府于2018年6月允许女性开车。.

新!!: 西亚和沙特阿拉伯 · 查看更多 »

波斯语

波斯语(波斯語:فارسی / Fârsî;阿拉伯语:لغة فارسية)屬於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語族伊朗语支,是一种形成于8至9世纪间的文学语言。是今天伊朗的官方语言,作为其分支的达利语和塔吉克语分别是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的官方语言。 由于历史与宗教的原因,现代波斯语中,有近60%的词汇来自属于闪含语系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用波斯-阿拉伯字母拼写。.

新!!: 西亚和波斯语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工党

澳大利亚工党(Australian Labor Party,縮寫为ALP)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的社會民主主義政党,政治立場中間偏左。工黨亦是澳洲兩大政黨之一,其長期競爭對手是中間偏右的保守派自由党-國家黨聯盟。工黨建黨于1891年,为進步聯盟成员。 澳大利亚工党被认为是澳大利亚劳工階層的代表,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從1891年開始勞工運動組織在澳洲的各英屬殖民地建立的政黨組織,比澳大利亞聯邦成立還要早10年,是澳大利亞現有政黨中歷史最悠久的。澳大利亚工党是世界上第一個在全國範圍内執政的工黨,自1904年首次在聯邦政府執政后屢次執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等關鍵歷史時刻領導了澳大利亞,惟工黨過去的整個20世紀中,實際上執政的時間較保守派聯盟短(僅在1908-1909、1910-1913、1914-1916、1929-1932、1941-1949、1972-1975、1983-1996年執政),而20世紀最長的執政時期在1983-1996年,亦即鲍勃·霍克及保罗·基廷執政時期,執政長達13年。 工党是当前的联邦反对党,最近一次执政是从2007年到2013年。其中,2007年至2008年工党曾是全国联邦政府及所有八個州级及地區政府的执政党。目前工党是維多利亞、昆士蘭、南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澳大利亞首都領地及北領地的執政黨。 類似其他左翼政黨,工黨的黨組織由全國執行委員會領導,全國執委會的首腦是工黨主席(President),下設兩個副主席,一個書記。全國執委會和黨主席、副主席的實際職責主要在黨組織方面,而黨在聯邦或州層面的政治決策則由當選該級政府議員的黨員組成的議會黨團決定。議會黨團選出的首腦是黨魁,是工黨的實際政治領袖,並出任總理或州長(執政時)或反對黨領袖(在野時)。当前的工黨黨魁是比尔·萧藤,他在2013年10月18日在党内选举中勝出,接替辞职的前任陆克文成为工黨领袖。 在2013年澳大利亞聯邦大選中,工黨选战失利,结束了六年联邦执政时期,成为了联邦官方反对党。 工黨的黨章將其定義為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但近年的實際政策更偏向于中間偏左路綫和社會民主主義理念。現在的工黨自定義為“包括改革分子、激進分子、進步分子、社會民主主義者和民主社會主義者的聯盟,由對社會不公平的批判、對更公正和公平的社會以及用民主手段達到此目的的承諾團結在一起。”.

新!!: 西亚和澳大利亚工党 · 查看更多 »

澳洲

#重定向 澳大利亚.

新!!: 西亚和澳洲 · 查看更多 »

朱美拉棕櫚島

朱美拉棕櫚島(نخلة الجميرة,又稱朱美拉棕櫚群島)是Nakheel杜拜政府企業棕櫚群島計畫的其中一項,於2001年6月動工,於2005年底至2006年初竣工。在朱美拉棕櫚島上計劃興建三所五星級主題旅館,仿照沖繩、巴西、威尼斯三地的景觀於新月島上建立。 2007年10月初,朱美拉棕櫚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岛。同时已有500户家庭入住该岛。2008年11月20日,位于岛上的耗资约15亿美元的全球最豪华酒店亞特蘭提斯酒店正式开张。预计在2009年底将会有28家宾馆在新月岛开张。.

新!!: 西亚和朱美拉棕櫚島 · 查看更多 »

戈蘭高地

戈兰高地(Hadhbat al-Jaulan,Ramat HaGolan)南北长71公里,中部最宽处约43公里,面积1800平方公里(其中以色列控制1200平方公里)。位于叙利亚西南部,约旦河谷地东侧。东到鲁卡德河、南到亚尔木克河、北到赫尔蒙山东坡,其西南临约旦河上游的太巴列湖,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最高处海拔黑門山2814米。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被以色列占领至今,聯合國在邊界設置緩衝區。國際上承認戈兰高地為叙利亚的領土。 戈兰高地南部为农耕区,北部的谢赫山麓为林木和灌丛所覆盖的牧场。居民约15,000人,大多是德鲁兹派穆斯林,大部分人拒绝加入以色列国籍而保留叙利亚国籍。 戈兰高地西面與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是叙利亚西南边陲的战略要地,从戈兰高地可以俯瞰以色列加利利谷地。高地上公路交通网密布,库奈特拉为此地重镇,有公路直通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只有60公里路程。.

新!!: 西亚和戈蘭高地 · 查看更多 »

海枣

#重定向 椰棗.

新!!: 西亚和海枣 · 查看更多 »

海湾战争

海灣戰爭是指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联军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科威特的「回歸」以及大伊拉克的“统一”。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7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輕微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第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这次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也是第一場聯合國會員國之間的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儘管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卻未能同時剷除--,為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埋下了伏筆。.

新!!: 西亚和海湾战争 · 查看更多 »

敘利亞鎊

敘利亞鎊 (阿拉伯語: الليرة السورية al-līra as-sūriyya,法語: livre syrienne)是敘利亞的流通貨幣,由敘利亞中央銀行發行。輔幣單位皮阿斯特,1鎊.

新!!: 西亚和敘利亞鎊 · 查看更多 »

敘利亞東方正統教會

敘利亞東方正統教會(ܥܕܬܐ ܣܘܪܝܝܬܐ ܬܪܝܨܬ ܫܘܒܚܐ),又可稱為安提阿的敘利亞東方正統教會。 為位於地中海東岸的一個自主東方正統教會,據傳其領袖繼承了安提阿宗主教的頭銜。現任宗主教為依納爵·阿弗雷姆二世。 作為東方正統教會的一份子,敘利亞正教會也因為不承認451年的迦克墩大公會議而與主流基督宗教分離。此外在1781年有五位主教及其追隨者離開了敘利亞正教會改宗天主教,並組成了敘利亞禮天主教會。.

新!!: 西亚和敘利亞東方正統教會 · 查看更多 »

拜星教

拜星教(阿拉伯文: صابئة)是一種古代中東宗教,在可蘭經中被三次以有經者的身份提及。它是一種與諾斯底主義、赫耳墨斯主义及亞伯拉罕諸教淵源甚深的一神教。 拜星教徒尊崇施洗約翰,但否認耶穌、亞伯拉罕和摩西是先知Wright, Robert 《神的演化》,大家出版 (2013): P. 425.

新!!: 西亚和拜星教 · 查看更多 »

总统制

總統制,是一種共和制政体,总统是政府首脑同時也是國家元首,是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总统的行政权與立法和司法機構三权分立,形成制衡。美国是最早的总统制国家,也是目前最典型的總統制國家。.

新!!: 西亚和总统制 · 查看更多 »

普什图语

普什图语(پښتو, Pashto, Pax̌tō, ),帕圖語,是中亞和南亞地區普什图族民族语言,在文獻上又稱作阿富汗語(افغاني, Paṭhānī),屬於印歐語系東伊朗語支的成員。普什圖語與達利語同為阿富汗的兩種官方語言Constitution of Afghanistan – ,並且在巴基斯坦西部和西北部地區屬於使用人數第二多的語言。 普什圖語採用阿拉伯語字母來拼寫。.

新!!: 西亚和普什图语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西亞西南亚西南亞西部亞洲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