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萬華區

指数 萬華區

萬華區(昔日稱作「艋舺」),是一個位於臺灣臺北市西南側的行政區劃。萬華區的前身主要是龍山區、雙園區,在1990年台北市區里行政區域調整時,將龍山區、雙園區大部份地區及城中區、古亭區小部份地區合併成為萬華區。 萬華區是台北市較早發展的區域,有許多老舊社區及古蹟,也有年輕人喜好聚集的西門商圈徒步區引領時尚潮流。萬華區同時也是台北市供應新鮮食材的果菜、肉類運銷中心,2010年台北市舉辦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萬華區為白牡丹,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165 关系: 加蚋站城中區 (台北市)埔墘博愛特區南機場觀光夜市古亭古亭區古蹟台1線台3線台北天后宮台北市私立立人高級中學台北市萬華區雙園國民小學台北捷運台北捷運南港線台北捷運萬大線台北捷運松山線台北東區台北慈雲寺台北晉德宮台灣原住民台灣人台灣鐵路管理局台灣日治時期大南汽車大同區 (臺灣)大龍峒保安宮大都會客運大有巴士太陽圖書館暨節能展示館太陽能圖書館青年公園分館外省人學海書院家樂福小南门小北百貨中國時報中和區中華路中華路 (台北市)中華路 (臺北市)中華民國政府中興巴士中興橋中正區 (臺北市)三重區三重客運三水街一府二鹿三艋舺平埔族...幸福公路館交通部公路總局康定路 (台北市)仁濟醫院 (台北)仁濟醫院 (臺北市)廣照宮彰化縣忠孝西路忠孝西路 (臺北市)忠孝橋國宅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周星馳和平西路凱達格蘭族啟天宮內政部光復橋光華巴士剝皮寮獨木舟琵嘴鴨破壞之王章太炎故居縱貫線 (北段)绿翅鸭眷村環河南北路 (台北市)花燈音讀莲花池華中橋華翠大橋華西街夜市華江橋萬大-中和-樹林線萬大路萬華夜市萬華運動中心萬華車站萬華林宅萬板大橋青年公園青草巷西寧電子商場西園町西門地下街西門站西門紅樓西門緊急停靠站西門町西藏路 (台北市)西门西本願寺 (臺北市)馬場町紀念公園首都客運財政部臺北國稅局鹿港鎮龍山區 (台北市)龍山寺地下街龍山寺站龍山商場龙山阿榮企業臺南市臺北客運臺北市臺北市立圖書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臺北市立龍山國民中學臺北市立雙園國民中學臺北市立文獻館臺北市道路列表臺北市萬華區大理國民小學臺北市萬華區福星國民小學臺北市萬華區西園國民小學臺北市萬華區龍山國民小學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臺北市萬華區東園國民小學臺北市戰前規劃的大型都會公園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臺北市政府警察局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臺北燈節臺灣話臺灣清治時期艋舺艋舺 (電影)艋舺地藏庵艋舺公園艋舺青山宮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艋舺服飾商圈雙園區東園國小東園町東本願寺 (台北市)板南線板橋區 (台灣)欣欣客運永和區法華寺淡水河港口本省人指南客運新富市場新店溪新北市新莊區日语 扩展索引 (115 更多) »

加蚋站

加蚋站 (注音:ㄐㄧㄚ- ㄌㄚˋ ㄓㄢˋ) ,位於台灣臺北市萬華區,是萬大樹林線(興建中)的捷運車站。站名取自古地名加蚋社。.

新!!: 萬華區和加蚋站 · 查看更多 »

城中區 (台北市)

城中區為台灣舊台北市行政區之一,位於台北市市中心。.

新!!: 萬華區和城中區 (台北市) · 查看更多 »

埔墘

埔墘,是台灣新北市的一個地名,位於今板橋區東南部。.

新!!: 萬華區和埔墘 · 查看更多 »

博愛特區

博愛特區是指臺北市中正區內以中華民國總統府為中心所劃定的一塊區域,中華民國國軍稱之為臺北市博愛警備管制區。由於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機構多位於此區域內,堪稱是臺灣的政治中樞,也因此被劃定為限航區(特別申請許可外,任何航空器禁止經過),並訂定許多管制措施。.

新!!: 萬華區和博愛特區 · 查看更多 »

南機場觀光夜市

南機場夜市是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中華路二段的小型夜市。.

新!!: 萬華區和南機場觀光夜市 · 查看更多 »

古亭

古亭可以指:.

新!!: 萬華區和古亭 · 查看更多 »

古亭區

古亭區為舊台北市行政區之一,位於台灣台北市南部。.

新!!: 萬華區和古亭區 · 查看更多 »

古蹟

古蹟(或稱史迹、文化古迹、历史遗迹),是先民在歷史、文化、建築、藝術上的具體遺產或遺址。包含古建築物、傳統聚落、古市街,考古遺址及其他歷史文化遺跡,涵蓋政治、军事、宗教、祭祀、居住、生活、娛樂、勞動、社會、經濟、教育等多方面領域,彌補文字和歷史等紀錄不足之處。 一旦一個建築物或遺址被列為古蹟、或暫訂古蹟時,通常就受到主管機關保護,未經許可,包括所有者在內的任何人,都不可以任意變動、修改。如果是因為建築工程開挖而發現的古蹟或考古遺址,為了保護歷史文物,工程通常要立即暫停。.

新!!: 萬華區和古蹟 · 查看更多 »

台1線

臺1線,又稱縱貫公路、西部幹線,是臺灣西部一條南北向的省道,自清領時期就是縱貫南北的交通要道。北起臺北市忠孝西路、中山南路口(行政院大門前,臺灣公路原點和與臺3線共線起點,臺1甲線、臺5線、臺9線交岔處,該路口原有「復興陸橋」,已拆除)南至屏東縣枋山鄉楓港(與臺26線交接處),全長共計461.081公里。蘇花改竣工後,台9線縮短約20公里長,台1線也成為臺灣公路系統里程最長的省道。沿途經過臺灣西部14個縣市,堪稱臺灣最重要的省道,與東部的臺9線大致構成環島路網。 臺1線另有6條支線,編為臺1甲、乙、丙、丁、戊、己線。 另外,於屏鵝公路佳冬段設有戰備跑道,也是唯一設在省道的戰備跑道(俗稱佳冬戰備道)。.

新!!: 萬華區和台1線 · 查看更多 »

台3線

臺3線,俗稱內山公路,是一條位於臺灣的省道,北起臺北市忠孝西路和中山南路口(行政院大門前,台灣公路原點和與臺1線共線起點,臺1甲線、臺5線、臺9線交界處,行政院前,該路口原有「復興陸橋」(已拆除),南迄屏東市臺1線交會,總長436.286公里,長度僅次於臺1線、臺9線,屬於縱貫公路系統之一環,亦是起終點皆是同一道路的省道公路主線。 臺3線行經臺灣西部各縣市鄰近山區之鄉鎮市區(沿線16個客家庄),沿線地形多呈丘陵地、台地,自日治時期被視為軍事用途而闢建,這些零星分散的戰備道路與產業道路,便是臺3線的前身,現今臺3線對於山區的交通、經濟、觀光以及農業發展幫助很大。 臺3線與其他奇數編號的省道一樣,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省道,其中臺3線桃園市龍潭區至臺中市豐原區路段為中豐公路 (中壢經龍潭至豐原)之一部分;嘉義縣中埔鄉澐水至臺南市楠西區密枝為澐密戰備道路。臺3線共有三條支線。.

新!!: 萬華區和台3線 · 查看更多 »

台北天后宮

臺北天后宮,原名艋舺新興宮,俗稱西門町天后宮、西門町媽祖廟,是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的天后宮,主祀天后媽祖,廟址原為日本佛教真言宗之弘法寺。該廟前身新興宮肇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原址為艋舺直興街(今貴陽街與西園路交叉口,青山王館附近),1943年被日本政府徵收,檀越將神暫奉於艋舺龍山寺,1948年進駐西門町。 又該廟遷徙前曾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祖師廟並稱「艋舺三大廟門」,遷廟後,地方人士改稱艋舺龍山寺、艋舺祖師廟與青山王館為「艋舺三大廟門」,或者把龍山寺、祖師廟、青山王館與本廟直接合稱為「艋舺四大廟」。.

新!!: 萬華區和台北天后宮 · 查看更多 »

台北市私立立人高級中學

#重定向 臺北市私立立人高級中學.

新!!: 萬華區和台北市私立立人高級中學 · 查看更多 »

台北市萬華區雙園國民小學

#重定向 臺北市萬華區雙園國民小學.

新!!: 萬華區和台北市萬華區雙園國民小學 · 查看更多 »

台北捷運

#重定向 臺北捷運.

新!!: 萬華區和台北捷運 · 查看更多 »

台北捷運南港線

#重定向 南港線.

新!!: 萬華區和台北捷運南港線 · 查看更多 »

台北捷運萬大線

#重定向 萬大-中和-樹林線.

新!!: 萬華區和台北捷運萬大線 · 查看更多 »

台北捷運松山線

#重定向 松山線.

新!!: 萬華區和台北捷運松山線 · 查看更多 »

台北東區

#重定向 臺北東區.

新!!: 萬華區和台北東區 · 查看更多 »

台北慈雲寺

#重定向 慈雲寺 (臺北市).

新!!: 萬華區和台北慈雲寺 · 查看更多 »

台北晉德宮

#重定向 晉德宮.

新!!: 萬華區和台北晉德宮 · 查看更多 »

台灣原住民

#重定向 臺灣原住民族.

新!!: 萬華區和台灣原住民 · 查看更多 »

台灣人

#重定向 臺灣人.

新!!: 萬華區和台灣人 · 查看更多 »

台灣鐵路管理局

#重定向 臺灣鐵路管理局.

新!!: 萬華區和台灣鐵路管理局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萬華區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大南汽車

大南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英文:Danan Bus Company, Ltd.),簡稱:大南汽車,主要經營臺北聯營公車,1969年8月由裕隆汽車集團集資成立,目前與欣欣客運同屬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管理的客運公司,大南汽車於2009年初取得ISO 9001國際認證,是繼首都客運後第二間取得該認證的臺北公車業者。2013年6月參加臺北市政府舉辦之第6屆金省能獎比賽,獲選交通運輸組最優公司。主要服務據點為臺北市北部(士林區及北投區)為主,新北市板橋區及土城區為輔。 大南汽車在新北市的營運範圍曾擴展到中和、永和地區,但皆因路線規劃不當而撤出,目前則另外往新北市淡水區及新店區、臺北市內湖區及南港區發展。.

新!!: 萬華區和大南汽車 · 查看更多 »

大同區 (臺灣)

大同區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西邊,是臺北市最早發展的區域,臺北市孔廟、大龍峒保安宮均位於此區,涵蓋大稻埕與大龍峒兩大區域;大稻埕曾繁華一時,有許多早期洋房,也是傳統食材(南北貨)、中藥、紡織品及工業用品的集散地,2010年臺北市舉辦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大同區為茶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新!!: 萬華區和大同區 (臺灣) · 查看更多 »

大龍峒保安宮

大龍峒保安宮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同區哈密街,為祭祀保生大帝的臺灣民間信仰廟宇,因為創廟者為來自中國的福建同安人,因此保安之名有「保佑同安」的意思。保安宮和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合稱「臺北三大廟門」。 保安宮初創於1742年,本只為簡單木造小庵,1804年正式改庵建廟。19世紀後,經幾度改建後,該廟發展成3000坪的三殿三進式大廟。198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認定該廟宇為國家二級古蹟(今直轄市定古蹟)。1995年,因應緊鄰街道擴建,保安宮自費整修,以傳統工法結合現代科技達到「平衡工法」、「整舊如舊」的盡復舊觀效果,成為全臺灣各級古蹟修復的最高典範,並獲得2003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 日治時代從大龍峒保安宮分靈的,有兩座廟宇,最早乃明治三十年(1897年)板橋江翠保安宮潮和宮;其次則是大正五年(1916年)分靈的永和保福宮。.

新!!: 萬華區和大龍峒保安宮 · 查看更多 »

大都會客運

大都會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英文:Metropolitan Transport Corporation),簡稱:大都會客運,為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公司化後,另行成立的客運公司。 大都會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簡稱「臺北市公車處」,最後總部位於臺北市信義區松德路300號臺北市政府松德辦公大樓),成立於2004年1月1日,主要係延續經營前臺北市公車處既有公車路線,主要經營範圍位於大台北地區。大都會客運資本額為新台幣6億元,股東成分包括:臺北市政府投資1.52億元(約佔38%)及前公車處員工1,098人投資248,005,260元(約佔62%)。現今前公車處員工數不到4百多人,其餘皆為大都會客運招聘人力。.

新!!: 萬華區和大都會客運 · 查看更多 »

大有巴士

大有巴士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有巴士,是一家臺灣的民營客運公司,主要業務為經營台北聯營公車與國道客運。.

新!!: 萬華區和大有巴士 · 查看更多 »

太陽圖書館暨節能展示館

#重定向 臺北市立圖書館太陽圖書館暨節能展示館.

新!!: 萬華區和太陽圖書館暨節能展示館 · 查看更多 »

太陽能圖書館青年公園分館

#重定向 臺北市立圖書館太陽圖書館暨節能展示館.

新!!: 萬華區和太陽能圖書館青年公園分館 · 查看更多 »

外省人

外省人,字面意義為來自別的省份的人,這個稱呼起源於籍貫觀念。在华语圈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含义,主要是中国大陆与台湾使用较为广泛。.

新!!: 萬華區和外省人 · 查看更多 »

學海書院

學海書院(Ha̍k-hái Su-īⁿ/ Ha̍k-hái Chu-īⁿ)位於台北市萬華區環河南路二段93號,乃清代台北盆地五座書院之一,目前則是台北市碩果僅存的一座書院建築,其它四座是明志書院、樹人書院、登瀛書院與明道書院。.

新!!: 萬華區和學海書院 · 查看更多 »

家樂福

家樂福(Carrefour)是一家法國的大型量販業集團,也是量販店(Hypermarket)業態的首創者。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家樂福還在一些國家地區發展了便利商店型態店。員工總數僅次於沃爾瑪,是美国《财富》杂志2015年评选的全球最大500家公司的排行榜中的第62名。值得一提的是,家樂福在台灣的便利商店型態店總數為全球之冠。.

新!!: 萬華區和家樂福 · 查看更多 »

小南门

小南門,可以指:.

新!!: 萬華區和小南门 · 查看更多 »

小北百貨

小北百貨有限公司(簡稱:小北百貨)是臺灣一間創立於1994年的百貨零售商,創辦人為黃卜文。截至2018年4月為止,小北百貨共有107家門市。.

新!!: 萬華區和小北百貨 · 查看更多 »

中國時報

《中國時報》,是中華民國一份綜合性中文報紙,常被簡稱為《中時》,由中國時報社編輯與發行,《中國時報》由知名報人余紀忠創辦於1950年,現任董事長為蔡衍明,發行人為黃清龍,總經理為蔡紹中,總編輯為王綽中。.

新!!: 萬華區和中國時報 · 查看更多 »

中和區

中和區是台灣新北市下轄的市轄區之一,位於台北盆地西南側,絕對位置約東經121.26度至121.31度,北緯24.57度至25.01度之間。與永和區關係密切,為雙城區關係,常合稱為雙和地區。 中和區為臺北都會區的衛星城市之一,人口密集,總人口數多達41.3萬人,為台灣直轄市中人口數第四多的市轄區,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2.05萬人,為新北市人口密度第六高的市轄區。.

新!!: 萬華區和中和區 · 查看更多 »

中華路

中華路,為海峡两岸常見路名。 位在中國大陸的中華路:.

新!!: 萬華區和中華路 · 查看更多 »

中華路 (台北市)

#重定向 中華路 (臺北市).

新!!: 萬華區和中華路 (台北市) · 查看更多 »

中華路 (臺北市)

台北市內有兩條中華路,市區路段位於臺北市萬華、中正兩區區界,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水源路口。其中忠孝西路至愛國西路為中華路最核心的部份,上述路段也是省道台3線一部分。此路底下有臺北捷運板南線、松山新店線、台鐵縱貫線北段及台灣高速鐵路等多條鐵路隧道通過,另一條則位於士林區陽明山地區與仰德大道四段相交無分段的道路。 過去市中心的中華路中曾為大臺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中華商場所在地。後來為因應都市更新與捷運施工等需求而於1992年拆除,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畫,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新!!: 萬華區和中華路 (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民國的治權機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於武昌的中華民國軍政府,之後歷經南京臨時政府、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現今在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體制基於1947年施行的中華民國憲法、以及1991年首次制定的憲法增修條文,分為中央、地方兩大層級。 中華民國施行「一府五院」的中央政府組織,別稱「中樞」:「一府」是指總統、副總統、以及總統之幕僚單位(總統府、國安會等),「五院」則指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及下屬各政府機構,此乃依照孫中山自創之五權憲法理論,將國家治權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等五種,並分別設置一個「院」來執行。地方政府架構則分為省╱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等三級,但省的功能於1998年起虛級化,故一般均將省級剔除;原本屬於省轄下的縣、市,在省虛級化後實際上與直轄市同屬中央政府直轄。現今所稱的地方政府,指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以及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有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 中華民國政府也是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行憲政府。.

新!!: 萬華區和中華民國政府 · 查看更多 »

中興巴士

中興大業--股份有限公司(英文:Zhongxing Bus Company, Ltd.),簡稱:中興--,主要經營台北聯營公車、公路客運與國道客運。中興--集團目前由淡水客運呂家(淡水呂家)所有。淡水呂家從淡水客運起家,陸續併購中興巴士、基隆客運(已脫離)、指南客運、新北客運、光華巴士,路線遍及大台北地區。.

新!!: 萬華區和中興巴士 · 查看更多 »

中興橋

中興橋位於台灣台北盆地中央,跨越淡水河連接起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及新北市三重區成功路,通往經過三重的台1甲線,目前為市道104號的一部份。 此橋全長1055公尺、寬14.5公尺、高7.5公尺。為當時.

新!!: 萬華區和中興橋 · 查看更多 »

中正區 (臺北市)

中正區是臺灣臺北市的區之一,位於臺北市西南側,其涵蓋臺北府城大部份區域,為臺北市區較早開發的區域,也是台北都會區的核心,除了首都核心的博愛特區與中央政府機關多座落於此區外,加上本區內的臺北車站為全國最大交通樞紐,確立其政經中樞的特殊地位 2010年,臺北市政府配合舉辦花博而制定各區區花,中正區為木棉花,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新!!: 萬華區和中正區 (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三重區

三重區,為中華民國新北市的市轄區,1962年從臺北縣三重鎮率先升格為臺北縣第一個縣轄市三重市,與板橋市(現新北市板橋區)共為臺北縣的兩大都市,2010年由於臺北縣升格為新北市改制為三重區。 三重區距離臺北市中心很近交通方便只有一水之隔,地處臺北盆地主要腹地的中心位置,屬於臺北都會區內圈的衛星城市之一。 三重的交通從清朝的台北橋(鐵路)、之後的中興橋以及近年的捷運系統,再加上1950、1960年代影視文化與商業在三重的蓬勃發展,造就三重成為臺北縣第一個市況繁榮的縣轄市(1962年升格三重市)。 同時,自1960年代以來,三重一直是著稱的外地人就業發展跳板,吸引來自台灣各地青年(以雲林縣居多)前來工作並定居,形成大台北都會區衛星都市之一。 改制為新北市後,藉著本身的地緣優勢與人口優勢,城市發展逐漸凝聚深固,現今三重區已是位於淡水河左岸的宜居都市之一。 行政機關集中於新北大道一段(原中山路),由於三重區開發很早,比較欠缺都市基礎規劃,卻因接近臺北市的地緣因素而吸引大量的人口定居於此,因此市區整體發展趨於飽和且人口老舊且稠密擁擠,曾經為台灣人口密度第四高與世界人口密度第23高的都市,人口密度平方公里高達約2.4萬人,現為台灣人口密度第六高、新北市人口密度第三高的市轄區。2011年8月底人口曾超過39萬。 三重距離台北車站、台北雙子星大廈、北門廣場 接近,另外三重忠孝橋直接連接市民大道的高度便利性,加上台北市「」、捷運機場線等國際工程實施,三重區成為西區門戶通道城市之一。 不過由於都市老舊化、人口稠密問題、交通雍塞等問題,市區規劃與公共設施建設的加速發展是近年來的重要目標。(近年來,公共設施逐漸發展迅速,例如運動中心、大型都會公園、大型停車場的建設及橋樑的修繕美化。).

新!!: 萬華區和三重區 · 查看更多 »

三重客運

三重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英語:San Chung Bus Company, Ltd.),簡稱三重客運、重客,台北聯營公車與國道客運經營者之一。.

新!!: 萬華區和三重客運 · 查看更多 »

三水街

三水街位在台北市的萬華區,東起萬華區艋舺大道,西至萬華區梧州街。其中由東向西和三水街交會的路段依序有:艋舺大道,南寧路,昆明街,康定路,和平西路三段和西昌街口,西園路一段,華西街,梧州街。.

新!!: 萬華區和三水街 · 查看更多 »

一府二鹿三艋舺

一府二鹿三艋舺,或做一府二鹿三艋(英文:Fucheng, Lugang and Manka)為一句台灣諺語,描述清領時期全島三大港市的盛況。一府為今台南市中西區與安平區,二鹿為今彰化縣鹿港鎮,艋舺則為今台北市萬華區。此句反應台灣的由南至北的開墾史,以及各城仰賴海上貿易的情況。.

新!!: 萬華區和一府二鹿三艋舺 · 查看更多 »

平埔族

#重定向 平埔族群.

新!!: 萬華區和平埔族 · 查看更多 »

幸福公路館

幸福公路館是臺灣第一座公路博物館,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萬華區東園街2014年5月2日啟用的交通部公路總局辦公大樓一樓,2015年8月3日9時啟用。 幸福公路館全館面積約140坪,共分為常設展區、特展區及閱覽休憩區三大區域,收藏了公路總局成立69年以來的史料文物。常設展區介紹早期的西螺大橋、中橫公路、麥帥公路,以及近期的東西向快速公路建設、公路客運民營化、車牌演進、公路防災,以及未來的生態公路、蘇花公路改善計畫等公路故事。特展區不定期展出特定主題。第一場特展確定從2015年9月1日至9月18日推出紙質檔案修復成果展,展覽內容為公路總局近期修復完成之1946年至1947年戰後初期珍貴紙質檔案6,000頁。 幸福公路館裡還有金馬號第一批金馬小姐,前金馬小姐馮桃鮮擔任館內導覽志工。.

新!!: 萬華區和幸福公路館 · 查看更多 »

交通部公路總局

交通部公路總局(簡稱公路總局、公路局、公總)為中華民國交通部直屬機關,名義上管理中華民國全國之公路,目前主要業務為掌管臺灣省及部分直轄市境內省道之規劃、測量、新建、施工與養護美化,並代為養護部分縣道;除此之外,還負責全國公路監理業務,包含車輛牌照與駕駛執照之核發、以及車輛規格檢驗。.

新!!: 萬華區和交通部公路總局 · 查看更多 »

康定路 (台北市)

康定路是台灣台北市道路之一,與萬大路貫穿萬華區南北。北至西門町外圍,南至艋舺大道。.

新!!: 萬華區和康定路 (台北市) · 查看更多 »

仁濟醫院 (台北)

#重定向 仁濟醫院 (臺北市).

新!!: 萬華區和仁濟醫院 (台北) · 查看更多 »

仁濟醫院 (臺北市)

仁濟醫院,為台北仁濟院的附屬醫院。.

新!!: 萬華區和仁濟醫院 (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廣照宮

廣照宮全名財團法人臺北市廣照宮,位於臺灣臺北市長泰街,為主祀飛天大聖之道教廟宇。該建物興建於1792年,今為位於萬華區壽德里長泰街54號之傳統廟宇建築。另外,該廟宇的組織型態為財團法人制,祭典日期則是每年農曆之九月初一。 在2014年3月曾舉辦入火安座十週年三朝福醮。.

新!!: 萬華區和廣照宮 · 查看更多 »

彰化縣

彰化縣(Tsiang-huà-kuān;Chông-fa-yen)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有「臺灣米倉」之稱,位於臺灣本島中部,東邊以八卦山脈與南投縣接壤,西邊濱臨臺灣海峽,南邊以濁水溪與雲林縣為界,北邊以烏溪與臺中市為界。彰化縣古稱「半線」,地形上以平原為主,北邊屬於彰化平原,南邊則是濁水溪扇狀平原。彰化縣是臺灣本島面積最小的縣,是臺灣人口第一大縣,也是臺灣設籍人口唯一超過百萬人的縣市。本縣常與臺中市及南投縣合稱中彰投地區,或與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等三縣市合稱彰雲嘉地區。.

新!!: 萬華區和彰化縣 · 查看更多 »

忠孝西路

忠孝西路,是存在於臺灣多個地區的道路名稱,包含:.

新!!: 萬華區和忠孝西路 · 查看更多 »

忠孝西路 (臺北市)

忠孝西路與忠孝東路同為臺北市的重要幹道之一,東於中山南北路口接忠孝東路,西止於環河南北路路口,共分兩段。全線均屬於省道台1線,而忠孝西路一段則屬於台1線與台3線的共線路段。和忠孝橋銜接,通往新北市三重區。由於忠孝西路行經臺北市最擁擠的地段,再加上臺北車站位於此路上,各路公車及來自新北市的車流又匯集於此,因此忠孝西路的交通十分繁忙、擁擠。 忠孝西路禁行機車的範圍為東至中山南北路口,西至延平/塔城/中華路口,只有郵局機車可以行駛。.

新!!: 萬華區和忠孝西路 (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忠孝橋

忠孝橋是位於臺灣北部河川淡水河的橋樑,啟用於1982年5月1日,為臺北盆地內重要的聯絡通道之一,同時劃入台1線路段。全橋以新北市三重區重安街為起點,跨越淡水河河道後,連接至臺北市大同區、萬華區的忠孝西路與西寧南北路口。主橋全長519公尺、寬31.5公尺,設有6線快車道,2線慢車道與人行道。 忠孝橋是距離臺北車站最近的淡水河橋梁,東向(臺北市區端)銜接環河南北快速道路、市民大道高架道路以及臺北站前商圈,西向(三重端)則銜接中山路高架道路、新北大道與臺一線高架道路。東向原本還連結1978年10月10日通車的北門高架道路(又稱北門高架橋),該道路跨越當時還以平面方式行經於此的縱貫線鐵路,並兼具忠孝橋的引道功能,紓解周邊因平交道而造成的壅塞現象,但也因此被訛稱為「忠孝橋引道」;由於北門高架道路阻礙臺北府城北門景觀甚大,在跨越的縱貫線鐵路於1989年的臺北鐵路地下化專案完成後全面地下化,臺北市政府最終在2016年春節期間將其全面拆除,忠孝橋與臺北車站間則改以619公尺長的平面道路連接。.

新!!: 萬華區和忠孝橋 · 查看更多 »

國宅

#重定向 公營住宅.

新!!: 萬華區和國宅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簡稱北護大、國北護、北護,是一所位於臺北市的國立普通大學,以教授健康科學課程為主。內江街校址為城區部,僅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暨碩士班、健康事業管理系暨研究所、長期照護研究所等三所一系仍設置在城區部。 除了中西醫護理研究所、醫護教育研究所等特色系所,臺北護理健康大學也是目前唯一設有助產學、語言治療、聽力學及生死學的公立醫療大學。.

新!!: 萬華區和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簡稱臺大醫院(英語: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是臺灣一所公立醫院,乃臺灣第一所提供西式醫療服務的政府醫療機構,總院區位於臺北市中山南路,並在全臺各地擁有分支院區。於日治初期的1895年創建,當時直屬於臺灣總督府,隨後成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院;經過多次改隸,現今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的教學醫院。該醫院為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最高評級的「醫學中心」醫院之一,亦是中華民國醫療體系重要防疫機構。在肝炎、器官移植、鼻咽癌、癌症診斷治療及生醫光電上的先鋒研究成就,亦獲得國際的肯定而享負盛名。.

新!!: 萬華區和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 查看更多 »

周星馳

周星馳(Stephen Chow Sing Chi,),暱称星爺,祖籍浙江寧波,出生於香港,香港著名演員、電影導演、電影監製、編劇、廣東省政協委員。電影以喜劇為主。.

新!!: 萬華區和周星馳 · 查看更多 »

和平西路

和平西路,為台北市的重要幹道之一,為東西向道路,共有三段。羅斯福路為分界,以東為和平東路,以西則為和平西路,設有捷運古亭站。東接和平東路,西接華江橋,和平西路三段全線也屬於省道台三線一部分。.

新!!: 萬華區和和平西路 · 查看更多 »

凱達格蘭族

凱達格蘭族(Ketagalan)為台灣平埔族原住民,分布於淡水、台北、基隆一帶,以台北盆地為主體。與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族曾有著密切的關係,現因漢化而難以辨別。語源自社寮島kuvu社語、北投社語之自稱Kitaganan(參見阿美語Ciwidian.

新!!: 萬華區和凱達格蘭族 · 查看更多 »

啟天宮

啟天宮又名料館天后宮、料館媽祖廟,位於台灣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為一所天后宮。今為台北市萬華區之傳統廟宇建築。該廟宇興建於清朝同治年間,組織型態為管理委員會制。.

新!!: 萬華區和啟天宮 · 查看更多 »

內政部

內政部是部分國家政府管理國內重要政務的政府機關所使用的名稱,一般包括警察和內部保安、災害管理、管理地方自治事務、選舉、公共行政、入境及移民歸化事務等。但部分國家並沒有內政部的設置,包括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即是將國家的內部政務,分別由不同的機關負責。警察通常歸内政部指挥。.

新!!: 萬華區和內政部 · 查看更多 »

光復橋

光復橋,台灣橋樑,日治时代原名昭和橋,是板橋最早與台北市相通的橋樑,橫跨在板橋埔墘與萬華加蚋仔之間的新店溪上,連接台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和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二段的橋樑,為市道114號路段之一。 由於舊有的昭和橋為一座吊橋,為了呈現它原有的風貌,所以在1975年(民國64年)光復橋設計上以科張式吊橋預力混凝土構造,是遠東地區首座採科張式設計的橋樑,同時是林同炎為台灣所設計的第一座PC構造斜張橋。 斜張式橋樑的設計,乃是利用兩個相對面達到平衡和諧的美感,加上鮮紅的色彩,使光復橋在落成之初造成一股驚豔與熱潮。但也由於光復橋的斜張懸臂式結構,使得拓寬或拓建的可能性極小,因此在交通流量呈現飽和狀態時,興建其他橋樑成了唯一解決之道。.

新!!: 萬華區和光復橋 · 查看更多 »

光華巴士

光華--股份有限公司(英語:Kuang-Hua Bus Company, Ltd.),簡稱光華--,主要經營臺北聯營公車、公路客運與國道客運,目前與指南客運、淡水客運、新北客運及中興巴士同屬'''中興-巴士-集團'''(基隆客運已退出)。中興--集團的標誌即是源自光華--的標誌,中興--集團總部即設於光華--總部,中興--、欣和客運(新北客運前身)、指南客運、淡水客運總部均設於光華--總部。.

新!!: 萬華區和光華巴士 · 查看更多 »

剝皮寮

剝皮寮老街(今康定路173巷)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北臨老松國小,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臺北市政府於2010年3月29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新!!: 萬華區和剝皮寮 · 查看更多 »

獨木舟

木舟(Dugout canoe),是一种用单根樹幹挖成的划艇,需要借助桨驱动。独木舟的优点在于由一根树干制成,制作简单,不易有漏水,散架的风险。它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的水域交通工具之一(另一种是筏子)。 原始的独木舟几乎在全世界都有发现。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浙江湖州钱山漾、浙江余姚河姆渡、福建连江、广东化州都出土过独木舟或船桨的残骸,这些文物已有5000-9000年的历史。在英国约克郡一个沼泽里,发掘出了一支公元前7500年的木桨。这支桨一定是用来划一种中间掏空的独木舟的。在荷兰发现了一只这样的独木舟,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300年。在英国发现的一只独木舟,长达16米,宽1.5米。埃及,印度等地都发现过考古证据。至今非洲及美洲原住民的一些部落仍按照古法制作独木舟。 臺北市萬華區古名艋舺,係源自原住民平埔族凱達格蘭語的獨木舟之意思。.

新!!: 萬華區和獨木舟 · 查看更多 »

琵嘴鴨

#重定向 琵嘴鸭.

新!!: 萬華區和琵嘴鴨 · 查看更多 »

破壞之王

是周星馳1994年的喜劇片。全劇富有武術動作與搞笑趣味氣氛。述說窮小子何金銀(阿銀)因性格懦弱,備受霸凌,但心中充滿懲奸除惡的熱血,決定透過習武來扭轉現狀,徹底擺脫懦夫的陰影。本片明顯參考日本漫畫作者的漫畫作品《破壞王》、日本漫畫團體蚵仔煎的漫画作品《筋肉人》以及特摄《奥特曼》。.

新!!: 萬華區和破壞之王 · 查看更多 »

章太炎故居

太炎故居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仓前塘路59号,余杭塘北岸,是近代学者、革命家章太炎的出生和成长之地。现已辟为章太炎纪念馆。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原名學乘,字枚叔,後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顧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章太炎出生并在此成长,22岁投身革命后,曾几度回家探亲、避难。据章太炎的孙子所述,因章太炎的的祖父育有六名子女,都居住于此处,故被人称为“章六房”。中共政权占领余杭后,此处房屋被政府没收,作为当地政府办公用房。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坐北朝南,占地约0.07顷,建筑面积811平方米。故居每进主体建筑均面宽三间,硬山顶,共四进一弄,前三进为太平天国之前章太炎曾祖父所建的晚清建筑,最后一进楼房建于民国初年。院内由前厅、正厅、卧室、书房、厨房和天井组成:第一进为临街房,第二进“扶雅堂”,第三进卧室,第四进现辟为陈列室,第二、三进东侧分别为厨房和书斋。.

新!!: 萬華區和章太炎故居 · 查看更多 »

縱貫線 (北段)

縱貫線(北段)是指縱貫線從基隆至竹南間,由臺灣鐵路管理局經營的鐵路幹線。由於縱貫線在此段穿越台灣人口最為稠密的台北都會區,故此段為台鐵各營運路線之中流量最高的路段。在七堵 - 樹林間為列車車次最密集的區間,每日單向約150至160車次通過。.

新!!: 萬華區和縱貫線 (北段) · 查看更多 »

绿翅鸭

绿翅鸭(学名:Anas crecca,--),又名--、小凫、小麻鸭、小蚬鸭、小食鸭。.

新!!: 萬華區和绿翅鸭 · 查看更多 »

眷村

眷村是指台灣自1949年起至1960年代,來自中國大陸各省的中華民國國軍及其眷屬,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而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徙至台灣後,政府機關為其興建或者配置的村落。不過,有部份人廣義認定眷村也包含榮民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隨著歷史的演進,眷村也成為臺灣文化與臺灣歷史裡不可或缺的重要歷史文化資產。 此外,駐台美軍軍官、士官及其家屬在台的宿舍,亦有「眷村」之稱。例如台中市美村路,街名便來自「美軍眷村」的簡稱。.

新!!: 萬華區和眷村 · 查看更多 »

環河南北路 (台北市)

河南北路,為臺北市的重要幹道之一,為南北向道路,各有三段。環河南路一段為西門町鬧區之外圍,為前往該區的捷徑之一;環河南路二段前半則臨近龍山寺及廣州街夜市,後半則是萬華國民住宅區;環河南路三段則是家禽屠宰場泛環南市場區域。環河北路一段為大稻埕外圍;環河北路二段為住宅區;環河北路三段在社子外圍,也是往士林、北投捷徑之一。 與環河南北路共構的環河南北快速道路為台北市區主要的快速道路之一,大致呈南北向。.

新!!: 萬華區和環河南北路 (台北市) · 查看更多 »

花燈

花灯可以指:.

新!!: 萬華區和花燈 · 查看更多 »

音讀

音讀(音読み),是日语漢字的一種發音方式,係保留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相對的,若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匯的讀音,則稱為訓讀。 音讀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古漢語讀音的特徵,如唐代長安音、古漢語的入聲。這些古漢語的特徵,在今日通用的現代標準漢語中皆已丟失。 同樣有使用漢字的-zh-hans:朝鲜;zh-hant:韓國-、越南、部分中国方言及少数民族(如壮、瑶)語言也有類似音讀的漢字發音方式。 在越南,被叫做漢越音的漢字發音方式正與日語的「漢音」對應。.

新!!: 萬華區和音讀 · 查看更多 »

莲花池

莲花池,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路48号,北京西站南广场西侧。.

新!!: 萬華區和莲花池 · 查看更多 »

華中橋

華中橋是一座位於台灣北部新店溪之上的橋樑,連結台北市萬華區與新北市中和區,是目前中和區與台北市唯一聯絡的橋樑,也是兩地往來重要的交通要道。.

新!!: 萬華區和華中橋 · 查看更多 »

華翠大橋

華翠大橋,為跨越新店溪的公路橋樑之一,位於臺灣的臺北市萬華區與新北市板橋區之間。此路廊以前是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的前身)於1901年(明治34年)2月完成的台鐵縱貫線新店溪橋。1992年台鐵「五大橋梁重建工程」之雙線上承式預力梁新店溪橋重建完成並通車,即為現今華翠大橋的前身。1999年7月21日交通部完成萬華車站至板橋車站以南之臺北鐵路地下化工程後,鐵路新店溪橋停用,由臺北市區地下鐵路工程處(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的前身)於同年9月15日起動工改建,預力梁拆換為鋼構箱梁與I型梁、修補橋墩、更新支承座與改建部分帽梁等,並將橋面拓寬為18.5公尺,以應未來公路橋梁使用之需,而橋名則在2001年4月17日由臺北縣政府(今新北市政府)及臺北市政府協調更名為「華翠大橋」。華翠大橋2001年8月16日第一階段新店溪下游側橋面(北橋)通車,並連接原地面鐵道改建的萬華艋舺大道與板橋縣民大道,讓臺北市萬華區的車輛可以行經華翠大橋直通新北市板橋區。隨後該橋新店溪上游側橋面(南橋)於2002年7月27日完成,使該橋雙向各2車道全線通車。.

新!!: 萬華區和華翠大橋 · 查看更多 »

華西街夜市

華西街觀光夜市位於臺灣台北市萬華區華西街香火鼎盛的艋舺龍山寺附近,被桂林路分隔成兩段,是台灣專門規劃的第一座觀光夜市,以販賣各式山產、海鮮及野味小吃為大宗,其中以蛇店最為引人注目,是很多國內外觀光客最鍾愛的景點之一。.

新!!: 萬華區和華西街夜市 · 查看更多 »

華江橋

華江橋,位於臺灣的一座公路橋樑,跨越新店溪,位於省道台3線上,為聯結台北市萬'''華'''區華江里到新北市板橋區'''江'''子翠(江翠里)的主要橋梁之一,取兩地地名命名之。.

新!!: 萬華區和華江橋 · 查看更多 »

萬大-中和-樹林線

萬大-中和-樹林線,簡稱萬大線、萬大樹林線,為臺北捷運一條中運量系統路線,第一期興建中,第二期規劃中的捷運路線。臺北市規劃萬大線並延伸服務中永和地區、新北市規劃樹林捷運建設計畫,兩條獨立路線規劃成果分別提送審查,經交通部函示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將樹林捷運併萬大線辦理,合稱萬大-中和-樹林線,將之串連以提供萬大-土城-樹林間的捷運服務。在臺北市中正區中正紀念堂站可與淡水信義線及松山新店線轉乘,在新北市中和區中和站與正在興建中的環狀線轉乘,在新北市土城區土城站可與板南線轉乘,在新北市新莊區迴龍站可與中和新蘆線及規劃中的桃園捷運棕線站外轉乘。.

新!!: 萬華區和萬大-中和-樹林線 · 查看更多 »

萬大路

萬大路可以指:.

新!!: 萬華區和萬大路 · 查看更多 »

萬華夜市

#重定向 艋舺夜市.

新!!: 萬華區和萬華夜市 · 查看更多 »

萬華運動中心

萬華運動中心是台灣台北市第5座啟用市民運動中心,其樓地板面積12,338平方公尺,建物為地上7層、地下2層。2007年5月26日正式啟用,承包經營單位是中國青年救國團,現為「匯陽百貨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萬華運動中心是採用太陽能的綠建築。.

新!!: 萬華區和萬華運動中心 · 查看更多 »

萬華車站

萬華車站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萬華區,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的鐵路車站。曾是已經廢止的臺鐵新店線端點站。為臺北市區鐵路地下化中最晚開發的車站,也是唯一沒有臺北捷運共構的車站,但與臺北捷運龍山寺站萬華區公所出口直線距離約150公尺,可由東站出口經由康定路向北步行至龍山寺站出口3轉乘。.

新!!: 萬華區和萬華車站 · 查看更多 »

萬華林宅

萬華林宅,是一棟位在臺北萬華的私人洋樓式宅第。該宅第興建於1931年,並曾是當地最高的建築物之一。.

新!!: 萬華區和萬華林宅 · 查看更多 »

萬板大橋

#重定向 萬板橋.

新!!: 萬華區和萬板大橋 · 查看更多 »

青年公園

青年公园,可以指:.

新!!: 萬華區和青年公園 · 查看更多 »

青草巷

青草巷可以指:.

新!!: 萬華區和青草巷 · 查看更多 »

西寧電子商場

西寧電子商場,或稱西寧電子廣場,位於台北市忠孝橋旁西寧國宅,為台灣的電子零件店家群聚地之一,主要販賣電子零件、監控設備及音響設備等。.

新!!: 萬華區和西寧電子商場 · 查看更多 »

西園町

西園町為台灣日治時期的台北市舊町名,該位置約略位於台北市西南方,面臨新店溪與淡水河。西園町之名來自該町於1920年代之前本有茉莉花園藝產業,而該町的今行政區為萬華區,也就是台北市西園路二段全部。.

新!!: 萬華區和西園町 · 查看更多 »

西門地下街

西門地下街(Ximen Mall)位於台灣台北市萬華區和中正區區界處,是臺北市境內眾多地下商店街之一。有別於一般地下街,該街目前因商店進駐率不佳,目前唯有臺北市立圖書館西門智慧圖書館使用其部分店面,主要服務功能為提供民眾圖書雜誌服務,進入民眾需使用台北市立圖書館借閱證刷卡方能進入,借還書為自行操作機器的無人圖書館,故部份指示牌已改為智慧圖書館。部份區域做為辦公室使用,如台北捷運公司行車處第二車務中心辦公室。.

新!!: 萬華區和西門地下街 · 查看更多 »

西門站

| 西門站位於中華民國台北市中正區、萬華區交界處,為台北捷運板南線(南港線、板橋線)、松山新店線台北捷運(新店線此時稱作小南門線區間、松山線)交會的捷運車站。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過去亦曾於此處「名義上」設有西門車站;現在設有「西門緊急停靠站」地下設施,提供列車發生事故時方便停靠疏散旅客,臺北捷運黃線可以攜帶自行車,它營運前,有攜帶自行車的旅客從板南線轉或要轉板南線的旅客,得這站轉乘,未來可以從板橋站轉乘臺北捷運環狀線。.

新!!: 萬華區和西門站 · 查看更多 »

西門紅樓

西門紅樓位於臺灣台北市萬華區的成都路上,在臺灣日據時期俗稱八角堂,緊鄰西門町徒步區。建築為兩層高的直轄市定古蹟紅磚洋樓,其外觀為每正立面8公尺,1908年所建。今為臺北市著名的文創藝文場所、展演空間與同志酒吧聚集處。.

新!!: 萬華區和西門紅樓 · 查看更多 »

西門緊急停靠站

西門緊急停靠站為台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上,於臺北鐵路地下化專案中臺北市區路段所設置的緊急停靠站。 此處於日治時代設立新起町車站(日語:新起町乘降場),停靠汽油客車,直到太平洋戰爭時期缺乏汽油為止。戰後的1950年代,臺鐵計畫將其復站,命名為西門車站;但因臺鐵無力處理車站附近及月臺上的違建,從未啟用。 臺北鐵路地下化專案後設立緊急月臺,計畫辦理客運但仍未實現,平時無任何列車停靠。其出入口可與台北捷運西門站相通。 他.

新!!: 萬華區和西門緊急停靠站 · 查看更多 »

西門町

西門町(Se-mn̂g-ting,Ximending,),在台灣通常是指台北市的西門町。該區域位於台北市萬華區東北方,為台北市西區最重要且國際化程度最高的消費商圈,以年輕族群為主要的消費对象,並吸引了許多國際觀光客以自助旅行造訪此處。其特色還包含擁有台北市第一條指標性意義的徒步區,以及象徵青少年的流行次文化、見證電影脈動的電影街。 西門町的範圍,街區長寬約500公尺,一般而言東至中華路、西至康定路、北至漢口街、南至成都路,由於中華路公車路線密集,所以也是公車轉乘的重點區域。台北捷運的板南線、松山新店線,亦在此設立西門站。.

新!!: 萬華區和西門町 · 查看更多 »

西藏路 (台北市)

西藏路位於臺北市中正區、萬華區,東起汀州路口接三元街,西至環河南路口接萬板大橋。台北捷運萬大線將從汀州路口至萬大路口地下通過一座車站。.

新!!: 萬華區和西藏路 (台北市) · 查看更多 »

西门

西門可以指:.

新!!: 萬華區和西门 · 查看更多 »

西本願寺 (臺北市)

西本願寺是臺灣日治時期建於臺北市新起町的淨土真宗寺院,過去正式名稱為「淨土真宗本願寺派臺灣別院」。建物群位於今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西側、長沙街與貴陽街之間,近臺北捷運西門站、臺北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西本願寺廣場站、臺北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捷運西門站3號出口。光復後,原址是理教公所和一群違建,後因多次火災,拆建後,復原為西本願寺的遺址。.

新!!: 萬華區和西本願寺 (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馬場町紀念公園

場町紀念公園是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萬華區的公園。東臨中正河濱公園、西頻華中河濱公園、南靠新店溪、北側以水源路和青年公園相鄰。.

新!!: 萬華區和馬場町紀念公園 · 查看更多 »

首都客運

首都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英文:Capital Bus Company, Ltd.),簡稱:首都客運(英文:Capital Bus)。創立於1976年7月1日,前身為「三重市公車」,現為臺北首都客運集團旗下之公司。.

新!!: 萬華區和首都客運 · 查看更多 »

財政部臺北國稅局

財政部臺北國稅局是中華民國財政部所轄機關,負責臺北市行政區域內國稅徵收;服務國稅稅目有綜合所得稅、營利事業所得稅、營業稅、遺產稅、贈與稅、貨物稅、菸酒稅、證券交易稅及期貨交易稅。.

新!!: 萬華區和財政部臺北國稅局 · 查看更多 »

鹿港鎮

鹿港鎮(臺羅:Lo̍k-káng-Tìn)位於臺灣彰化縣彰化平原西北邊鹿港溪口北岸,全境高度均在海拔十公尺以下,西靠臺灣海峽,東以洋仔厝溪支流及安東二排水與秀水鄉相鄰、南以鹿港溪與福興鄉相鄰、北以番雅溝與線西鄉及和美鎮相鄰,面積達71.802平方公里,全區可分為沖積平原、海濱低地、及潮埔地﹝海埔新生地﹞三個部份。人口8.6萬多人,於彰化縣各行政區名列第四。 鹿港是荷蘭及清治時期中臺灣最重要對外經商港口,過往曾因商業的發展而繁榮。由於發展歷史甚早,市區內留有不少古蹟,形成重要觀光資源。地方特產方面,則以蝦猴、地方傳統小吃、傳統糕點、傳統工藝最為人所知。 因縱貫鐵路與港口淤積,讓鹿港發展停滯,因此保留了眾多習俗、文化、文物、古蹟,而在地鹿港人也深以此為榮,盡量保持古文物、習俗並與之和睦相處,因此廟會活動頻率與規模為臺灣最重要。 1978年起每年舉辦「鹿港慶端陽」活動,其中龍舟賽為活動高潮,龍舟賽事於福鹿河濱公園(福鹿溪)舉行,於老三台時期每年無法親臨現場者皆可透過無線電視台現場實況轉播賽事並介紹相關活動與介紹鹿港文化,2015年由華視轉播,2016年由年代MUCH轉播;至2017年止已連續舉辦40年。 2013年起每年大多於農曆7月至中秋節前擇日舉辦台灣國際競技龍舟錦標賽;時至2017年已連續舉辦5年,2016年更是首次在夜晚舉行台灣國際競技龍舟錦標賽。.

新!!: 萬華區和鹿港鎮 · 查看更多 »

龍山區 (台北市)

龍山區為舊台北市行政區之一,位於台灣台北市西部。.

新!!: 萬華區和龍山區 (台北市) · 查看更多 »

龍山寺地下街

龍山寺地下街位於臺灣台北市萬華區,是臺北市境內眾多地下商店街之一。.

新!!: 萬華區和龍山寺地下街 · 查看更多 »

龍山寺站

龍山寺站位於台灣台北市萬華區,是台北捷運板南線(板橋線)的捷運車站。2013年始加註“艋舺商圈”副站名。 本站雖未與臺鐵萬華車站共構,但兩者位置十分接近,可於出口2往南步行經大理街到底左轉西園路一段203巷往東至萬華車站西站入口站外轉乘。.

新!!: 萬華區和龍山寺站 · 查看更多 »

龍山商場

龍山商場,位於台灣台北市萬華區。是臺北市境內眾多商場之一暨龍山寺週圍七大商街之一,七大商街包括龍山寺地下街、龍山商場、大理服飾街、西昌街、廣州街、梧州街及華西街攤販臨時集中場等。.

新!!: 萬華區和龍山商場 · 查看更多 »

龙山

龙山可以指:.

新!!: 萬華區和龙山 · 查看更多 »

阿榮企業

阿榮企業有限公司是一個總公司設址於台灣台北市萬華區的私人企業,由林添榮成立於1979年,如今在台灣的事業由林添榮之弟林添貴經營。林添榮之妹林美華則成立「力榮影視」,出租攝影輔助器材。台灣許多電影、電視廣告、MV、演唱會等活動,都是向此公司租借場地與器材。 阿榮片廠位於新北市林口區,2006年8月2日發生大火,之後繼續營業。.

新!!: 萬華區和阿榮企業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村里#鄰.

新!!: 萬華區和鄰 · 查看更多 »

臺南市

臺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位於臺灣西南部的都市,其西面臨臺灣海峽、東面臨阿里山山脈、北面與嘉義縣鄰接 、南面與高雄市鄰接。面積約2,191.65平方公里,為平原區比例最大,地形最平緩的城市,設籍人口約188.5萬人,為中華民國六個直轄市之一。臺南市區的建城歷史可上推至1620年代,為臺灣最早建立的城市。爾後從荷治時期到清治末期將巡撫衙門遷至臺北為止,臺南一直都是臺灣的首府,遂有「古都」之稱;清代設臺灣府治於此得名「府城」,臺南市在19世紀時為臺灣的政治、經濟、金融中心。現今則為南臺灣學術、教育之中心,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圖書館、科學園區南部分址均位在臺南。依據平面媒體民調,台灣縣市競爭力排名,臺南市已連續3年高居全台第二名。現以小吃、夜市商圈、旅遊度假、古蹟文化、娛樂流行吸引觀光人潮。並以宜居、樂活城市著稱。.

新!!: 萬華區和臺南市 · 查看更多 »

臺北客運

臺北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英文:Taipei Bus Company, Ltd.),簡稱臺北客運、北客,台北聯營公車與國道客運經營者之一。.

新!!: 萬華區和臺北客運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新!!: 萬華區和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立圖書館

臺北市立圖書館(Taipei Public Library,又名:Taipei Municipal Library),簡稱北市圖,位於臺北市,為臺北市政府成立的公共圖書館,主管單位為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其總館位於大安區建國南路二段,鄰近大安森林公園,現任館長為洪世昌。.

新!!: 萬華區和臺北市立圖書館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簡稱北市聯醫,位於臺灣臺北市,為直屬於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的公立醫院,醫療分級上屬於「區域醫院」,分設七大院區,院本部位於大同區中興院區。現任總院長為黃勝堅醫師。 為了使臺北市各市立醫院資源能有效整合,臺北市政府於2005年元旦將過去市內各醫療單位,合併成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但臺北市立萬芳醫院與臺北市立關渡醫院,現分屬臺北醫學大學與臺北榮民總醫院代管,是唯二未整合進入北市聯醫體系的醫院。.

新!!: 萬華區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立龍山國民中學

臺北市立龍山國民中學,簡稱龍山國中或龍中,是位於臺北市萬華區的一所國民中學,鄰近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 和平院區。.

新!!: 萬華區和臺北市立龍山國民中學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立雙園國民中學

臺北市立雙園國民中學(Taipei Municipal Shuangyuan Junior High School)簡稱雙園國中、雙中,位於臺北市萬華區的一所國民中學,鄰近大理高中、華江高中。.

新!!: 萬華區和臺北市立雙園國民中學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立文獻館

臺北市立文獻館(Taipei City Archives)為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附屬機關,成立於1952年6月,主要工作為整理運用臺北市相關歷史文獻與文物,以及有關臺北市的文獻紀錄編纂。.

新!!: 萬華區和臺北市立文獻館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道路列表

台北市道路列表除列出台北市境內道路外,並說明道路命名、分段等原則。.

新!!: 萬華區和臺北市道路列表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萬華區大理國民小學

臺北市立大理國民小學,簡稱大理國小,是一所位於臺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的市立國民小學。該校之招生範圍為萬華區和德里、和平里、綠堤里及糖廍里。.

新!!: 萬華區和臺北市萬華區大理國民小學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萬華區福星國民小學

臺北市萬華區福星國民小學(Taipei Fuxing Elementary School),簡稱福星國小,位於台灣台北市萬華區。.

新!!: 萬華區和臺北市萬華區福星國民小學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萬華區西園國民小學

臺北市萬華區西園國民小學,簡稱西園國小,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東園街73巷65號。.

新!!: 萬華區和臺北市萬華區西園國民小學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萬華區龍山國民小學

臺北市萬華區龍山國民小學,簡稱龍山國小,是臺灣臺北市萬華區的市立小學。前身為「艋舺第二公學校」,於1919年4月1日假艋舺祖師廟創校,同日奉令指定為「臺灣公立女子高等普通學校」(今中山女高)代用附屬公學校。1921年隨女子高等普通學校改制,再指定艋舺第二公學校為「臺北州立女子高等普通學校」代用附屬公學校。1922年,改「龍山公學校」,並同時再為改制的「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附屬公學校。1928年,終止三高女附屬公學校,仍為龍山公學校。1941年,依「國民學校令」改「龍山國民學校」,校名於戰後沿用。1968年臺灣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後,改為「臺北市龍山區龍山國民小學」;1990年因臺北市行政區重劃,改「臺北市萬華區龍山國民小學」。.

新!!: 萬華區和臺北市萬華區龍山國民小學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

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簡稱老松國小,是一所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桂林路64號,鄰近艋舺龍山寺、艋舺祖師廟的公立國民小學。原校地的一部份剝皮寮歷史街區已另設立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老松國小的校舍改建於1920年時,由於設計古樸幽雅,已於1999年時獲公告而成為臺北市的指定古蹟建築之一。.

新!!: 萬華區和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萬華區東園國民小學

臺北市立東園國民小學簡稱東園國小,位於台灣台北市萬華區東園街195號。.

新!!: 萬華區和臺北市萬華區東園國民小學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戰前規劃的大型都會公園

台北市戰前規劃的大型都會公園是指台灣的台北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所規劃的十七座大型都會公園。目前有七座完全闢建,雖然稱為完全闢建,但仍有部份土地作為停車場、抽水站等單位。.

新!!: 萬華區和臺北市戰前規劃的大型都會公園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簡稱環境保護局、環保局),在1968年成立,是臺北市政府所屬的一級機關。.

新!!: 萬華區和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簡稱臺北市警察局、臺北市警局、北市警局)為臺北市最高警察行政機關 ,隸屬內政部警政署及臺北市政府,民國56年成立,負責臺北市內治安之維護,及市內所有警察行政、人事、教育及訓練等事務。警察局局本部設立於中正區延平南路。 下轄有中正第一、中正第二、文山第一、文山第二、大同、中山、萬華、大安、信義、松山、內湖、南港、士林、北投 等14個分局。.

新!!: 萬華區和臺北市政府警察局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簡稱消防局),1995年成立,是臺北市政府所屬的一級機關。.

新!!: 萬華區和臺北市政府消防局 · 查看更多 »

臺北燈節

臺北燈節(Taipei Lantern Festival)前期是由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主辦;2001年開始改由臺北市政府主辦,于1990年起於每年元宵節期間舉行之大型燈會活動。.

新!!: 萬華區和臺北燈節 · 查看更多 »

臺灣話

臺灣話(方音),又稱為臺灣閩南語,是指在臺灣通行的閩南語,為閩南語泉漳片之變體,主流腔調與福建省之廈門話和漳州話相近。近代以來常以臺語(方音)稱之,日治時期稱為臺灣語(),並出版了許多與日語對譯之作品。一般英語稱之為Taiwanese或Taiwanese Hokkien。以其為母語的閩南裔臺灣人是臺灣第一大族群。 自明鄭與清治時期起,特别是渡臺禁令開放後,大量中國大陸移民進入臺灣,其中以福建南部(閩南)的泉州府和漳州府的居民佔多數;其所帶來的閩南語逐漸在各地演變分化,並融入荷蘭語、日語及原住民語言等語言於其中,使得臺灣話與福建的閩南語在詞彙使用及腔調上存在有不少差異。隨著漳泉移民(閩南裔台灣人)的居住範圍擴及臺灣各地,其語言逐漸成為臺灣本島最主要的通行語言之一;雖然日治時期、戰後時期時,官方先後推行日語與國語(華語),臺灣話現今依然於臺灣普遍可聞。根據2009年所發表的《臺灣年鑑》,臺灣民眾約有73%能夠說臺灣話。戰後初期,小學是可以臺灣話來教漢文的,但在歷經數十年的講國語政策後,目前的教育體制,用臺灣話教學授課遠不及華語的使用量,且對於臺灣話書寫的規定也未盡完善,使得臺灣話人口後代的年輕族群已無法流暢使用該語言。若無出現新的強力政策轉捩點,三十年內臺灣話因政策和教育不彰將可能在年輕世代上斷送。 總體上說,臺灣話在北部為偏泉混合腔,中南部平原偏內埔腔,西部沿海偏海口腔。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而「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的說法,僅在中部符合此一分布。.

新!!: 萬華區和臺灣話 · 查看更多 »

臺灣清治時期

臺灣清治時期是指臺灣及澎湖由清朝統治的時期,在台灣歷史上又稱作清領時期、清據時期,從1683年清廷派施琅發兵攻滅南明勢力明鄭王朝起,至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為止,共212年,為台灣歷史到目前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分期。 清朝初期繼承明朝的觀念,視台灣為化外之地,未入版圖,明鄭王朝末任君主鄭克塽降清以後,康熙對台灣棄守問題詢問朝中官員;而朝中官員對於台灣是否收入版圖,分成兩派。反對收入版圖的官員認為:台灣遠在海外,人口稀少,防守不易,不如放棄台灣,只保留澎湖做為東南諸省的軍事屏障,把台灣島上的移民全部遷回中國大陸;贊成收入版圖官員中,以征台將領施琅的意見最為有力,認為:台灣土地肥沃,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可以擔負起防衛東南各省的戰略位置,避免台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即使需耗用國家經費,也應保住台灣。1684年,康熙在統整思考兩派意見後,接受施琅等贊成派官員意見,決定將台灣納入版圖。 清朝將台灣納為領土後,最初劃為福建省的一部分,對台灣並不積極治理,導致台灣作為法外之地,動亂頻仍;清朝禁止人民移民台灣,然而偷渡者絡繹不絕,也禁止原漢通婚,但對平埔族人採取強制漢化的政策。平埔族人若不接受漢化,除了課以重稅之外,每年還必須強制勞役。在這種殖民政策之下,經過大約一世紀的1770年代,平埔族幾乎全部被漢化了,失去了自己的語言與文字,成為今日台灣人的祖先之一。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使清廷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自此開始進行增設府縣、經濟現代化等積極建設,並於1885年將台灣建省。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在1895年4月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歷經臺灣民主國的短暫抵抗後,台灣在同年6月進入五十年的日本統治時期。.

新!!: 萬華區和臺灣清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里是東亞傳統的长度单位,起源於中國周代,當時一里為1800尺,後世實際長度歷代不同,傳到日本、朝鮮半島、越南後也有變化;至近代於華語圈也稱作華里以和英里和公里區別。 现在一般1里等于500米,2里等于1公里。 日本大寶律令規定「里=5町=300歩」1里.

新!!: 萬華區和里 · 查看更多 »

艋舺

艋舺(巴賽語:Bangka;台羅:Báng-kah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又稱文甲,屬大加蚋堡,清末與臺北城、大稻埕並稱臺北三市街之一,即今萬華之前身。十七世紀荷蘭的古地圖中,艋舺位置標示為Handelsplaasts,就是交易場所的意思,足見其商業傳統之古老。 艋舺為台北市發源地,亦為當時台湾原住民商聚之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平埔族驱船与汉人交易,因称船为Bangka,而被闽南语转称此地为“艋舺”。台灣日治時期,因臺灣話發音的「艋舺」,與佛典中日語发音的「萬華」(banka)相似,「艋舺」因此被當時日本政府易字為「萬華」,今日臺灣閩南語猶稱其「艋舺」,但是在地人的定義認為「艋舺」並不等於「萬華區」。.

新!!: 萬華區和艋舺 · 查看更多 »

艋舺 (電影)

《艋舺》(台羅拼音:Báng-kah;汉语拼音:Měng-jiǎ;Monga)是由鈕承澤導演、李烈監製的一部台灣電影,大致描述1980年代臺北市「艋舺」地區黑幫兄弟與慘綠少年們的愛恨情仇,參與演員包括阮經天、趙又廷、馬如龍、鳳小岳、柯佳嬿、蔡昌憲、黃鐙輝、王識賢、陈汉典、鈕承澤、邢峰、林秀玲、席曼寧、陸弈靜等。該片於2009年11月正式殺青,2010年2月5日春節檔期上映,同年12月18日於日本上映,片名譯為「モンガに散る」。.

新!!: 萬華區和艋舺 (電影) · 查看更多 »

艋舺地藏庵

艋舺地藏庵,俗稱艋舺地藏廟,是一間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西昌街的地藏廟,為艋舺龍山寺之從屬寺廟,其早期建物興建於清治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該廟之建物屬單殿式傳統寺廟建築,今日樣貌多於1838年完成。其主祀神尊為地藏菩薩,配祀淡水縣城隍爺及田都元帥。此外,該廟建物旁設有大眾廟一座。.

新!!: 萬華區和艋舺地藏庵 · 查看更多 »

艋舺公園

艋舺公園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是臺北市境內眾多公園之一。.

新!!: 萬華區和艋舺公園 · 查看更多 »

艋舺青山宮

艋舺青山宮,俗稱青山宮、青山王宮、青山王廟、青山王館、王爺公館或臺北青山宮,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貴陽街2段218號,現列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為肇建於1856年(清文宗咸豐6年)的民間信仰道教廟宇,主祀青山靈安尊王。該廟自清治時期以來就是艋舺地區泉州三邑人的王爺信仰中心之一,每逢青山靈安尊王壽誕日前夕都有隆重祭典,為萬華區年中慣例迎神中最盛大者,俗稱「艋舺大拜拜」,為臺北市三大廟會之一。今日,青山宮與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與西門町天后宮(原艋舺新興宮)合稱「艋舺四大廟」。.

新!!: 萬華區和艋舺青山宮 · 查看更多 »

艋舺龍山寺

艋舺龍山寺,也稱萬華龍山寺或臺北龍山寺,簡稱龍山寺,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廣州街211號,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也是旅遊宗教勝地。本廟與艋舺清水巖和艋舺青山宮並稱「艋舺三大廟門」,或者把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艋舺青山宮與艋舺新興宮(今西門町天后宮),直接合稱「艋舺四大廟」。本廟與臺灣另外幾座以龍山寺命名的寺廟──淡水龍山寺、鹿港龍山寺、臺南龍山寺、鳳山龍山寺,都是分靈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的泉安龍山寺。本廟亦與艋舺清水巖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門,可見知名度。.

新!!: 萬華區和艋舺龍山寺 · 查看更多 »

艋舺清水巖

艋舺清水巖,全名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俗稱艋舺祖師廟,主祀清水祖師,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1號。為一座受道教、台灣民間信仰影響極多的佛教廟宇。除主祀宋代高僧清水祖師外,並配祀天上聖母媽祖、關帝君、文昌君、地藏菩薩、魁星及福德正神等眾神祇。根據日本學者的研究,從艋舺清水巖分香所建的廟,計有新莊山子腳、景美溪子口、三角湧、淡水祖師廟等。 艋舺清水巖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它與艋舺龍山寺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門」;也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青山宮合稱為「艋舺三大廟門」,或者把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艋舺青山宮與西門町天后宮(原艋舺新興宮)合稱「艋舺四大廟」。 臺北盆地周圍早期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而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故大臺北地區祖師廟林立。艋舺清水巖與三峽祖師廟、淡水祖師廟、瑞芳祖師廟,稱為「大臺北四大祖師廟」。但這些祖師廟中以艋舺清水巖最具有歷史特色,不僅象徵安溪人的移民勢力,還見證了影響臺北市歷史甚鉅的械鬥事件「頂下郊拼」。.

新!!: 萬華區和艋舺清水巖 · 查看更多 »

艋舺服飾商圈

艋舺服飾商圈,又名大理服飾街,位於萬華區大理街、西園路、和平西路、康定路附近。當初因鄰近萬華車站、大稻埕碼頭交通之便,使附近一帶成衣加工廠開始聚集,後來漸由零售轉為大量批發,成為當時北台灣的服飾業重鎮,亦為台灣第一個服飾商圈。60年代商圈有了新的銷售行路,到了70年代,逐漸鼎盛,但隨著經濟產業重心東移,漸漸被五分埔商圈取代而沒落。隨著沒落,近年政府開始改善商圈形象,協助業者打造成為亞洲流行成衣聖地,在意象方面以「MOGA」識別來營造;在工程方面,美化、綠化周邊、打通捷運出口,以方便人潮能前往商圈。 近年台灣服飾市場由於日韓風的興起,政府希望能發展屬於台灣的時尚和國際接軌,相中該商圈,讓該商圈的服飾從設計到製造都標榜著Made In Taiwan,並將萬華舊區公所改建成台北服飾文化館。.

新!!: 萬華區和艋舺服飾商圈 · 查看更多 »

雙園區

雙園區為舊台北市行政區之一,設立於1946年,位於台灣台北市西南部,1990年台北市行政區重劃,雙園區與龍山區、小部份古亭區合併成今日之萬華區。.

新!!: 萬華區和雙園區 · 查看更多 »

東園國小

東園國小,可以指:.

新!!: 萬華區和東園國小 · 查看更多 »

東園町

東園町為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州台北市下轄的一個行政區,因為位於茉莉花農園之東方而得名。該町位於今台北市萬華區雙園里西藏路以南、保德里東園街接萬大路一線以東。.

新!!: 萬華區和東園町 · 查看更多 »

東本願寺 (台北市)

#重定向 東本願寺 (臺北市).

新!!: 萬華區和東本願寺 (台北市) · 查看更多 »

板南線

板南線,路線代碼為BL,路線代表色為藍色,是台北捷運一條營運中的路線。依興建期間與階段營運所使用的路線名稱,又可分為'''南港線'''、'''板橋線'''和'''土城線'''三個路段,這三個路段是以西門站、府中站為分界,西門站以東為南港線,西門站到府中站為板橋線,府中站以南為土城線。 板南線為台北捷運路網中首條東西向路線,也是全路網運量最大的路線,連結了板橋、台北、南港三座三鐵共構車站。過去台北捷運公司曾以藍線的名稱整合原本是獨立定名的南港線與板橋線,但又同時將列車實際上是直通運行的這兩條路線合稱為板南線,並在土城線通車後仍持續使用此名稱,僅在正式場合時分開敘述、或合稱南港-板橋-土城線。另外,該路線也有板土線、土板南線或板南土城線等新聞媒體或民間私下的稱呼方式。在頂埔站通車時,由於板南線的新北端已經延伸到土城頂埔,新北市長朱立倫提議是否改名城南線,台北市長柯文哲則表示是否改名為土南線。 由於台北捷運的路線系統在松山線通車後路線不再有重大變革,配合此路線的通車,台北捷運公司於2014年10月11日宣布重整營運路線的名稱與編號,回歸初期規劃時的原始設計。其中「板南線」的路線名因使用已久、廣為民眾所知悉而不進行更改,但另行增加數字編號,稱為5號線。後2016年10月,再度變更路線編號,取消數字改採用英文編碼做識別,板南線依路線顏色-藍色之英文縮寫為「BL」。.

新!!: 萬華區和板南線 · 查看更多 »

板橋區 (台灣)

板橋區(枋橋、擺接,Pang-kiô-khu;Piông-khièu-khî)為台灣新北市的一個區,是新北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新北市首善之區。板橋因地處新北市主要人口商業腹地的中心位置,在重大公共建設的投入下,近年來已由台北都會區主要衛星都市之一,進而逐漸成為新北市與淡水河系西岸的政經中心。板橋林本源園邸(林家花園)為境內頗負盛名的名勝古蹟,與近來快速發展的城市面貌相互呼應,形成新舊並蓄、宜古宜今的城市景緻。 板橋區總面積為23.14平方公里,全境為適宜開發人居的平原地形並有河川環繞,其中河域面積廣達686公頃,行政區劃分為126里、2509鄰。全區人口約55.2萬,在全國368個鄉、鎮、市、區中排名第一,甚至超越全國半數以上縣市之人口數。.

新!!: 萬華區和板橋區 (台灣) · 查看更多 »

欣欣客運

欣欣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英語:Shin-Shin Bus Company, Ltd.),簡稱:欣欣客運,為1969年台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後,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裕隆汽車及榮僑投資等出資組成,為臺北市第一家民營的公車業者。2010年現有各型營業車數共402輛,行駛台北聯營公車路線42條。.

新!!: 萬華區和欣欣客運 · 查看更多 »

永和區

永和區(臺羅:Íng-Hô-Khu)是台灣新北市下轄的一個區,為臺北都會區較早發展的區域,隔新店溪與臺北市的中正區、萬華區、大安區、文山區相鄰,南與新北市中和區緊密相連,境內居住大量通勤人口。 永和區是典型的都市精華區,除了早期居住於此的原住民、泉州裔臺灣人、隨國民政府遷台的軍公教外省人、臺灣大陳人,以及70、80年代遷入的韓國華僑,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39,100人以上,由於本地人少搬出及外縣市人口移入,造成永和房價居高不下的情形,現為台灣人口密度最高的鄉鎮市區。.

新!!: 萬華區和永和區 · 查看更多 »

法華寺

法華寺可以指:.

新!!: 萬華區和法華寺 · 查看更多 »

淡水河

淡水河(臺羅:Tām-tsuí-hô;四縣腔:Tam suiˋ hoˇ),別名淡江、稻江、契馬諾。是一條位於臺灣北部的河流。幹流長158.70公里,為臺灣第三長之河流,僅次於濁水溪及高屏溪;流域面積2,726.00平方公里,遍佈新北市、臺北市、基隆市、桃園市、與新竹縣、宜蘭縣局部,亦為臺灣第三大,被列為中央管河川,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河川。淡水河流域內人口近八百萬,幾占全國人口三成,工商業發達,是臺灣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 淡水河發源自位於雪霸國家公園內的品田山(標高3,529公尺)上。淡水河分別有三大支流:大漢溪、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與新店溪流經於新北市板橋區的港仔嘴後即稱為淡水河,淡水河於關渡納入基隆河後,向北流向淡水油車口而注入臺灣海峽,一般所稱廣義的淡水河,是指整個淡水河水系而言;而狹義的淡水河,則是指江子翠到油車口河段。此段長度僅23.7公里,卻是台灣少數河面寬廣、流速穩定與可進行水運的河流。 早期淡水河肩負台北盆地的水運重任,近代以降的淡水河則兼具供給臺北都會區民生用水、農業灌溉、都市排水及防洪等功能,中下游則成為排水集汙之河道。淡水河流域近三百年的發展歷史,包括人口成長、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趨勢,均與淡水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新!!: 萬華區和淡水河 · 查看更多 »

港口

港口是可以停泊船隻和運輸貨物、人員的地方,位於洋、海、河流、湖泊等水體上,通常也兼具口岸的功能。.

新!!: 萬華區和港口 · 查看更多 »

本省人

本省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結束以前就已定居台灣的人,主要是指河洛人與客家人,而原住民也被中華民國政府列入本省人的範圍。「外省人」是本省人的對應詞,係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大陸各省移居台灣省的人(特別是1949年跟國民政府撤到台灣的人),因為他們原非居住在台灣省,在那之前的臺灣日治時期或臺灣清治時期就住在台灣的後代便稱為「本省人」。.

新!!: 萬華區和本省人 · 查看更多 »

指南客運

指南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英語:Zhinan Bus Company, Ltd.),簡稱指南客運,主要經營台北聯營公車、公路客運與國道客運,為中興巴士集團成員。.

新!!: 萬華區和指南客運 · 查看更多 »

新富市場

新富市場,又稱東三水街市場,是一座位在臺北市的傳統市場。.

新!!: 萬華區和新富市場 · 查看更多 »

新店溪

新店溪位於台灣北部,是淡水河水系三大支流之一,河長81公里,流域面積921平方公里。主流上源為北勢溪,發源於雙溪區鶯子嶺北側標高約700公尺處,向西流至新店區龜山支流南勢溪後,始稱為新店溪。合流後往北流經屈尺、直潭、新店,在景美附近匯入另一支流景美溪後,形成新北市、台北市之天然邊界,流至江子翠與大漢溪交會後,改稱為淡水河。.

新!!: 萬華區和新店溪 · 查看更多 »

新北市

新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2010年由原臺北縣改制以來,為中華民國人口最多的城市,約四百萬人。全境環繞臺北市,東北則三面環繞基隆市,東南鄰宜蘭縣,西南鄰桃園市;其所轄石門區富貴角地處臺灣本島最北端,貢寮區三貂角地處臺灣本島最東端。全市共劃分為29區,其中政府所在地位於板橋區。 新北市的人口高度集中於淡水河左岸的各個行政區,清治前與淡水河右岸各自發展,在臺北都會區擴大及升格直轄市的雙重效應下,現今的新北市已逐漸發展成以淡水河左岸各區為臺北都會區次中心的多核心都市。其人口眾多並匯集許多來自各地移民,是很多在臺北市工作的人口實際上的居住地區,因市區跟臺北市區重疊,因此雙北一般被視為台北都會區,儘管新北市本身有很多中小企業進駐。該市有高度都市化的區域,也有鄉間風情與自然山川風貌,樣貌多元,人口組成及經濟產業具多樣性。 新北市自臺北縣升格直轄市後,在各個市政領域推動都市轉型計畫,於2016年6月由英國金融時報及國際金融公司舉辦的城市轉型卓越獎中獲得全球首.

新!!: 萬華區和新北市 · 查看更多 »

新莊區

新莊區是臺灣新北市下轄的市轄區,屬於臺北都會區的衛星城市之一,有不少在臺北市工作的通勤人口。新莊區有綿密的住宅區,區內設有新北產業園區、化成工業區、西盛工業區等製造業和輕工業基地。2000年以降,新開發頭前重劃區與新莊副都心,行政院合署大樓位於副都心內。.

新!!: 萬華區和新莊區 · 查看更多 »

日语

日本語(),簡稱日語,其文字称为日文,是一種主要為日本列島上大和族所使用的語言,日語也是大國語言之一。雖然日本并沒有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其官方語言,但是各种法令都规定要使用日语,在学校教育中作为国语教授的也是日语。日語是日本的公用語言是不爭的事實。但僅為事實上的官方語言,類似於美國的英語的事實上的國語地位。 雖然并沒有精確的日語使用人口的統計,不過計算日本國內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日本國外的日本人和日僑,日語使用者應超過一億三千萬人。幾乎所有在日本出生長大的日本國民都以日語為母語。此外,對於失聰者,有對應日語文法及音韻系統的日本手語存在。 2017年3月的互联网使用语言排名中,日语仅次于英语、汉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印尼語(馬來語),排名第七。 在日语语法学界,如果无特别说明,「日語」(日本語)这个詞彙,一般是指以江戶山手地區(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的日语現代標準語,有時也稱作「共通語」(共通語)。.

新!!: 萬華區和日语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万华区台北市萬華區萬華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