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管仲

指数 管仲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國春秋时代法家代表人物。齊國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虽然仅是齐国下卿,却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任内大兴改革,重视商业。《国语·齐语》、、《管子》、《左传》等都载有他的生活传记,《論語》中也有幾處關於孔子對他的評論,北宋蘇洵的《管仲论》也对管仲做出了分析和批判。.

目录

  1. 59 关系: 史记司马光吕氏春秋君子大夫 (官名)姜齐孔子孔融安徽省尊王攘夷左传左伯桃中國常备军井田制仲父廉颇张飞伯牙北宋刘备周穆王哲学家公孫無知关羽兵變国语四夷祢衡管子 (書籍)管仲管至父篡位羊角哀隰朋鍾子期華夏華夏文化衡山之谋颍上县魯莊公论语诸侯谥号鲁国鲍叔牙齐国齐襄公齐桓公... 扩展索引 (9 更多) »

  2. 中國改革家
  3. 前645年逝世
  4. 前720年出生
  5. 周朝哲学家
  6. 周朝官员
  7. 宰相
  8. 法家
  9. 法律哲學家
  10. 齐国人物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查看 管仲和史记

司马光

司馬光(),字君實,号迂叟。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一日,享壽66岁。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称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查看 管仲和司马光

吕氏春秋

《呂氏春秋》又稱《呂览》,是中國先秦战国末期的一部政治理论散文的彙編,共26卷,160篇,完成於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為秦国相国吕不韦及其門人集體編纂而成。其内容涉及甚广,以道家黃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名、法、墨、农和阴阳各先秦諸子百家言論,是杂家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类书的起源。.

查看 管仲和吕氏春秋

君子

君子在中國周朝之前,為貴族之統稱。後來於春秋之封建社會則變成士大夫之統稱,也就是為官之人稱君子,平民稱小人。儒家認為君子應不單指貴族或士大夫,而是「聖人之下,富有禮義規範的人」,具有高道德標準的人,君子成為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君子是儒家倡导人们塑造自己人格理想的对象,人生的终极目标。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舍身取义;士不可不弘毅;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等,是儒家认为君子应有的品格。.

查看 管仲和君子

大夫 (官名)

大夫(注音一式,ㄉㄚˋ ㄈㄨ,漢語拼音dà fū),古代東亞職官名。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即有大夫之名,為君主之顧問,無固定員數,亦無固定職務,依詔命行事。.

查看 管仲和大夫 (官名)

姜齐

--姓齐国,史称--齊,是周朝诸侯国之一,直至战国初年田氏代齐,国名仍维持齐国,史称田齐。.

查看 管仲和姜齐

孔子

孔丘(),'''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祖先为宋国人,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学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為儒家的创始人。而孔子儒家的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地區有著深远的影响,這些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查看 管仲和孔子

孔融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武術家,鲁国曲阜人,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代孙,高祖父孔尚,鉅鹿太守。父孔宙,太山都尉。 由于曾任北海相,亦称孔北海,後因毆打相國曹操,遭處死並株連一家。.

查看 管仲和孔融

安徽省

安徽省,简称“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合肥市。安徽省大致位于东经114°54′至119°37′与北纬29°41′至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同时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从而孕育出了省内的四大文化圈,即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在经济上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中国中部经济区,北部和南部分属中原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其南部原徽州府的徽商与粤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自21世纪以来,安徽省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查看 管仲和安徽省

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代,“尊王攘夷”一詞最早見於《春秋公羊傳》,該書是解釋儒家經典《春秋》的三部專著之一。本意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鮮等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

查看 管仲和尊王攘夷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漢族先民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十三經中篇幅最長,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傳》合称“春秋三传”。.

查看 管仲和左传

左伯桃

左伯桃,春秋時期燕國人。明朝小说家馮夢龍作品《喻世明言》中人物。 并未证实历史上有此人,《喻世明言》中提到的“楚元王”“荆轲”分别处于西汉和战国时期,皆与春秋相矛盾。 春秋時代,楚元王(春秋时候没有楚元王)招賢納士。羊角哀應詔前往。他在路上遇上左伯桃,並與他結為兄弟,同赴楚國都邑郢。由於時值嚴冬,刮起大風雪,他們感到寒冷和飢餓。左伯桃發現糧食不足且衣物不夠禦寒,於是將衣物脫下給羊角哀穿著以成全羊角哀的抱負,但自己則活活凍死。羊角哀流著淚地把左伯桃的屍首埋葬在一個老樹的枯洞裏,並背起錢搭和乾糧,哭著離去。當羊角哀其後到達郢都,他得到上大夫裴仲舉薦,上陳十策,拜中大夫一職。朝廷更賜其黃金百兩。羊角哀後奏請楚王為左伯桃建墓立祠「忠義之祠」以表思念。.

查看 管仲和左伯桃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查看 管仲和中國

常备军

指一个国家或政权为了维持自身安全而设置的职业部队。不管是战时还是和平时期,常备军的最终目的都是保卫本国或本政权。.

查看 管仲和常备军

井田制

井田制是中国春秋以前土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井田就是方块田。“井田”一词,最早见于《榖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查看 管仲和井田制

仲父

仲父,本义指父亲的大弟,后成为中国君主对重臣的尊称,多特指首个被尊称为此称号的管仲。古代以“伯仲叔季”排行,仲父为父亲的弟弟中年龄最长者。历史上,除却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外,后世亦有多位君王效法管仲的典故将某一重臣尊为“仲父”,如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这表示君主尊重该大臣,事之如父。.

查看 管仲和仲父

廉颇

廉頗(),嬴姓,廉氏,名颇,晋系金文作𡉣波,籍贯有山西太原、山西运城、山东德州等说。封信平君,战国末期赵国之良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戰勝齐国、魏国、燕國。.

查看 管仲和廉颇

张飞

张飞(),字益德(小说《三国演义》为翼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與關羽並称“万人敌”。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后遇刺身亡,蜀汉追谥桓侯,是为西乡桓侯。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張飛与關羽、馬超、黃忠、趙雲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中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粗獷剛烈好酒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 很多人误以为张飞字翼德,以为这才跟飞字相协。其实「益」是通假「鷁」,一种会飞的水鸟。.

查看 管仲和张飞

伯牙

伯牙,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伯氏,又作伯雅,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因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而闻名于世。伯牙的事迹首见于《列子·汤问》篇,另《荀子·劝学》和《吕氏春秋·本味》中也有记载。 明朝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附会其“姓俞,名瑞,字伯牙”,为晋国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后人多有采用此说者,如京剧《伯牙碎琴》(又名《马鞍山》、《知音会》)。 1976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的一座环形山为“伯牙环形山”,以纪念这位艺术大师。1977年,相传为伯牙所作的琴曲《流水》(管平湖演奏),作为人类音乐典范作品之一,被NASA收录进旅行者金唱片中。.

查看 管仲和伯牙

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宋朝的一个時期,自趙匡胤發動陈桥兵變強迫后周末帝禅让(960年)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于次年灭亡,共历9帝,167年。后以应天府為首都建南宋,与北宋合称“两宋”。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宋朝以「火」為五行德運,並取紅色為王朝正色。 北宋的最大统治区域包括东、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北宋是面積最少的中原统一皇朝,亦無法統治河西走廊及燕雲十六州。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一亿一千二百七十五万。.

查看 管仲和北宋

刘备

漢昭烈帝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國時代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三國志、華陽國志等稱為先主,繼其帝位的劉禪則被稱為「後主」,資治通鑑稱劉備父子為漢主。.

查看 管仲和刘备

周穆王

周穆王(又作周繆王),姓姬,名滿,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代天子。在位時間約為55年(夏商周斷代工程定為前976年—前922年,一說前1001年—前947年)。.

查看 管仲和周穆王

哲学家

#重定向 哲學家.

查看 管仲和哲学家

公孫無知

公孫無知(),姜姓,名無知,是齊前莊公之孫,齊僖公同母弟齊仲年的遺腹子。 公孫無知甚得僖公的寵愛。前686年齊大夫連稱、管至父殺齊襄公,立其堂弟無知即位。齊大夫鮑叔牙與公子小白奔莒國(山东莒县),另一大夫管仲則協助公子糾奔魯國。前685年齊大臣雍廩殺國君無知與大夫連稱,高傒迎公子小白回到临淄(山东淄博东)即位,為齊桓公。.

查看 管仲和公孫無知

关羽

羽(),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漢末三國時劉備的重要將領。與張飛並稱“万人敌”。建安四年(199年),受封汉寿亭侯。赤壁之战後,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後來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围襄樊二城,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想迁許都以避其锐。後曹派徐晃前来增援,而东吴背盟,遣陆逊、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景耀三年(260年),蜀汉后主刘禅追谥壮缪侯。 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历代推崇,並且視為神衹膜拜,產生關羽信仰,並傳至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國家。由于其忠義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二爺、關老爺,又多次被后代帝王褒封,直至武聖,与“文圣”孔子齐名。故也俗稱為(關)聖帝、(關)帝君、(關)聖帝君、關帝、關帝爺等而流傳至今。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漢天尊等,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其中儒宗神教奉為五文昌之一而扶鸞信仰者則奉為恩主,故又稱關公為恩主公、山西夫子、文衡聖帝。民間受《三国演义》等传统作品影响,普遍认为关羽与刘备、张飞义结金兰,关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陈寿撰写之《三国志》,将關羽与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前將軍關羽为五虎之首。毛宗岗称其为“三绝”之“义绝”。直至现代,某些社会群体与场合仍常有祭拜关公。.

查看 管仲和关羽

兵變

#重定向 政變.

查看 管仲和兵變

国语

#重定向 國家語言.

查看 管仲和国语

四夷

四夷,分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原是上古中原華夏部落對九州境內四方部落(夷人)的稱呼。這個稱呼可能起源於周代,是周王朝用来区分“王母弟甥舅(華夏)”部族和四方“非王母弟甥舅(夷狄)”部族的称呼,後來華夏與九州境內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各部族融合成為漢族。 後來居住在汉地的漢民族繼承這種思想,認為本族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將主要原居於漢地九州以外的外族統稱為夷、夷狄,並以方位來區分外族外國。在地位上,汉地位居中心(漢地九州),外族外國依四方方位分為「四夷」,即中國漢族皇帝是天子,中國的皇朝是天朝,而其他國家和中國的關係是貢國和屬國關係,其首領只能稱「王」。秦汉时期閏始将漠北草原匈奴等民族称为胡,故之后漠北草原各民族又称为北胡、胡族、胡人。到了唐朝胡人又包括从西域来的各民族,并分为东胡、西胡。 至清代,满族以异族入主漢地,为维护自己的地位,自然要反對“夷”一類的稱呼,因此清廷对一些禁忌字眼考察之精细,堪称前无古人,如陈垣先生在《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中所列清人忌字多达十余种,即:“ 忌虏第一,忌戎第二,忌胡第三,忌夷狄第四,忌犬戎第五,忌酋第六,忌伪忌贼第七,忌犯第八,忌汉第九,杂忌第十” 。 至晚清,依舊稱呼外國為夷。1858年,清朝和英國簽訂清英《天津条约》,其中第五十一款規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此後中國逐漸用洋人代替夷人一詞稱呼歐美人。.

查看 管仲和四夷

祢衡

衡(),字正平,三国时平原郡般县(今山东德州临邑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頗有才氣,但性情狷狭、不能容物。與孔融交好,被孔融推薦去投效曹操。後因羞辱曹操,被曹操遣送去劉表處。後又因對劉表口出惡言,被劉表遣送到黃祖處。黃祖性情急躁,加之禰衡在宴席上言行失態,遂將禰衡绞杀。.

查看 管仲和祢衡

(又稱税赋、稅負、稅捐、租稅等)是指政府(或与政府等价的实体,如教会、部落首领)向纳税人(个人或企業法人)强制征收的貨幣或資源。税由法律强制力保证,抗拒或延遲纳税的人会受到法律惩罚。税收可以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或所得稅和財產稅和消費稅,税收的形式可以是货币或劳动。少數國家完全不用納稅,像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依稅法繳納的金額稱為「稅金」。依據不同課稅對象、或是不同法律授權、或是不同納稅人可劃分為不同的分類,稱為税种或稅目。政府依法對民間收取稅收的行為稱為課稅;個人或企業向政府繳納稅金的行為稱為納稅。政府要求納稅人在繳稅期限後繳足應納稅金稱為補稅,政府退還溢收稅金稱為退稅。.

查看 管仲和稅

管子 (書籍)

#重定向 管子 (書).

查看 管仲和管子 (書籍)

管仲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國春秋时代法家代表人物。齊國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虽然仅是齐国下卿,却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任内大兴改革,重视商业。《国语·齐语》、、《管子》、《左传》等都载有他的生活传记,《論語》中也有幾處關於孔子對他的評論,北宋蘇洵的《管仲论》也对管仲做出了分析和批判。.

查看 管仲和管仲

管至父

管至父,姬姓,管氏,周穆王的后代,管仲族人,春秋時期齊国大夫。 隨连称戍守葵丘(今山東省臨淄縣西),臨行前齊襄公說好瓜熟就派人來替代他們。期年不調,在葵丘吃到瓜,想到過去齊襄公的承諾,到来年瓜熟时派人接替。“瓜代有期”的成语源出於此。十三年(前685年)與連稱殺齊襄公,立其堂弟公孫無知即位。.

查看 管仲和管至父

篡位

篡位是一個貶詞,通常用來形容不合法地或有爭議地在君主制下奪取王位(皇位/帝位)的權力;或者一個人不是透過繼承王位來成功成為君主;或者任何人違反憲法而行使權力,都屬於篡位。篡位也可伸延到在一個人在他的權力或管轄權(權限)以外,作出超越權限的公務行為。.

查看 管仲和篡位

羊角哀

羊角哀,春秋时期雍州人。明朝小说家馮夢龍作品《喻世明言》中人物。 并未证实历史上有此人,《喻世明言》中提到的“楚元王”“荆轲”分别处于西汉和战国时期,皆与春秋相矛盾。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楚元王)所封的楚国招賢,(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七·羊角哀舍命全交》提到的是却是春秋时候。“今日說兩個朋友,偶然相見,結為兄弟,各捨其命,留名萬古。春秋時,楚元王崇儒重道。”) 羊角哀應詔前往,路上遇左伯桃,二人結為兄弟,同赴楚都。時值嚴冬,有大風雪,二人又凍又餓,左伯桃將衣物脫下給羊角哀,自己活活凍死。羊角哀至楚都,得上大夫裴仲舉薦,上陳十策,拜中大夫,賜黃金百兩。羊角哀奏請楚王,為左伯桃建墓立祠。.

查看 管仲和羊角哀

隰朋

朋,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齊莊公 (購)子公子廖之孙。 前651年六月,受命到秦国接纳公子夷吾,前650年四月,周公忌父、王子党会隰朋立夷吾为晋惠公。前648年冬,齐桓公派管夷吾使戎人和周朝和解,派隰朋使戎人和晋国和解。管仲临终推荐了隰朋接替自己执政。叔向称赞齐桓公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佐,有莒、卫以为外主,有国、高以为内主。桓公四十一年,管仲卒;同年十月,隰朋亦卒。.

查看 管仲和隰朋

鍾子期

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一說是楚樂尹鍾建之後。在楚國境內當樵夫。一日晉臣伯牙在汉江彈琴,鍾子期聽到聲音說:“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結為金蘭,相約翌年中秋節再見。屆時,伯牙依期赴約,但鍾子期已去世。伯牙得知鍾子期死后,認為世間再無知音,一生不再鼓琴。今有鍾子期墓在武汉市蔡甸区新农镇马鞍山南凤凰嘴上。.

查看 管仲和鍾子期

華夏

#重定向 华夏.

查看 管仲和華夏

華夏文化

#重定向 华夏.

查看 管仲和華夏文化

衡山之谋

衡山之谋原出于管子一书,是管仲与齐桓公商讨应对衡山国的谋略讨论。现今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的一次利用经济击溃敌国的战例。.

查看 管仲和衡山之谋

颍上县

颍上县位于中國安徽省西北部,淮河、颍河交汇处,是阜阳市下辖的一个县。.

查看 管仲和颍上县

魯莊公

魯莊公,姬姓,名同,為中國春秋時期魯國第十六任國君。他是魯桓公之子,在桓公死後繼位,在位32年(前693年—前662年)。.

查看 管仲和魯莊公

论语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言行為主的言論匯編,在古書中又別以論、語、傳、記等字單稱,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論”通行的读音为“ㄌㄨㄣˊ(lún)”,為論纂、編纂的意思,「語」為談說的意思,如《國語》之類,合起來指言论的汇编。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稱:「《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涉及多方面內容,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後,它被尊为“五经之輨轄,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查看 管仲和论语

诸侯

诸侯国中文狭义上主要是指中国历史周朝時分封制之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君主最高统治者被赐与“诸侯”的封号。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国”混淆使用。 诸侯国,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封建社会)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直至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取消世爵。 少数时期,与中原朝廷对抗的軍閥割据势力,也被稱為諸侯。如東漢末年的袁紹、袁術、張魯、張繡、劉表、劉焉、馬騰、韓遂等地方將領,晚唐以武力自居,不理會朝廷的軍事藩鎮河北三鎮,五代十国南方的吳越、南吳、閩國、南唐、荊南、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和北漢等政權,或者元朝末年的陳友諒、張士誠羣雄等。.

查看 管仲和诸侯

谥号

諡號()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不用諡號。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號、--號二詞古文通用。據臺灣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繁體中文使用上,「--」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查看 管仲和谥号

鲁国

鲁国,是周朝的一個姬姓諸侯國,為周成王的四叔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国。鲁国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歷時八百餘年。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西南部,國力鼎盛時期勢力遍及河南、江蘇及安徽三省。另外,魯国亦是孔子的出生地。.

查看 管仲和鲁国

鲍叔牙

鮑叔牙(),'''姒'''姓,鲍氏,亦稱“鮑叔”、“鮑子”,春秋時代齊國大夫,颍上(今安徽省阜陽市颍上縣)人。父為鲍敬叔。.

查看 管仲和鲍叔牙

齐国

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其疆域主要位於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東南部及河南省東北部,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姜尚。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原称营丘,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為戰國七雄之一,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称王,前221年為秦國所滅。.

查看 管仲和齐国

齐襄公

襄公(),姜姓,名诸儿,齊僖公的儿子、齐桓公的哥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四位国君。周庄王元年(前698年)即位。在位期间,國力渐强,曾攻伐衞國、鲁国、郑国。在位期間執政為王子成父。 襄公荒淫无道,杀戮无辜。与其妹,即鲁桓公夫人文姜通奸,又令彭生杀害鲁桓公,而後齊襄公殺了彭生以向魯國交代。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到郊外打猎,发现一头野猪,随从说是彭生,襄公怒而射箭。野猪像人一样站起来嚎叫,齐襄公惊恐中遺失一只鞋子。当晚大将连称發動兵变,襄公躲起来,却因被看見一只脚而被逮,为連稱、管至父等人所杀。连称立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即位。.

查看 管仲和齐襄公

齐桓公

桓公(),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齊氏(其祖先原為呂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公孫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79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餓死。 在位期間執政為國懿仲、高傒、管夷吾、仲孫湫、隰朋。.

查看 管仲和齐桓公

范式

范式(Paradigm),或典範,由托马斯·库恩提出。在1960年之后是指在科学领域和知识论行文中的思维的方式。 范式过去被用来描述科学上截然不同的概念。现在经常用于描述在科学上或者认识论中的的思维方式。.

查看 管仲和范式

藺相如

藺相如(約前315年- 約前260年),戰国时期赵国大臣,官至上卿。食采于蔺(今山西吕梁市柳林县孟门镇),便以封邑为氏,称蔺氏。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查看 管仲和藺相如

苏洵

苏洵(),字明允。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蘇軾和蘇辙的父亲,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均名列“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傳世。曾任校书郎、主簿等微官,追贈為光祿寺丞。.

查看 管仲和苏洵

雷義

雷義,字仲公,豫章鄱陽(今江西省南昌市)人。東漢南頓令。.

查看 管仲和雷義

連稱

連稱,春秋齐国大夫,是連姓的始祖。 齊襄公派连称與管至父戍守葵丘(今山東臨淄西),承諾到来年瓜熟时派人接替连称與管至父。連稱與管至父在葵丘防守時食瓜,想到襄公爽約,懷恨不已。十三年(前685年)連稱與管至父發動兵變,殺襄公,立其堂弟公孫無知即位。大夫雍廩殺無知、連稱。立公子小白為君,即齊桓公。.

查看 管仲和連稱

陳重

陳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今江西省南昌市)人。東漢侍御史。.

查看 管仲和陳重

法家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春秋戰國時期從未有一個組織或學派叫「法家」,而只是在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指》將韓非子、管仲等理念相似的人歸類為一派並命名「法家」。《漢书·艺文志》列为“八流”之一。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周代时的诵训。亂世时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到了韓非集其大成。漢代時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其思想則成為統一天下的理論基礎。.

查看 管仲和法家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403年),简称春秋, 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 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當時齊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併」(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於表面上仍獲尊重。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東遷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諸侯國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餘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查看 管仲和春秋时期

政治家

政治家(statesman),在中文裡是一個正面的名詞,用於正面肯定的用法,與具有貶意的「政客」一詞的用法不同。「政治家」一般是指從事或积极投入政治的人,且其有理想,能為國家與人民著想,其動機著眼於民眾的福祉、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許多人確實在政治上相當有建樹,堪稱國之棟樑,或為後世之楷模。他们通常對政府管理事務非常熟練,或者在促進國民福祉及全體利益上有重大的影響力。.

查看 管仲和政治家

另见

中國改革家

前645年逝世

前720年出生

周朝哲学家

周朝官员

宰相

法家

法律哲學家

齐国人物

亦称为 管仲变法,管夫子。

范式藺相如苏洵雷義連稱陳重法家春秋时期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