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比德

指数 比德

聖比德(聖公會譯聖貝德,Bede,古英语中为 Bǣda 或 Bēda 。),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編年史家及神學家,亦為诺森布里亚本篤會的修士。拉丁文著作《英吉利教會史》,獲尊称为“英国历史之父”。 其一生似乎都是在英格蘭北部度過。 据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文献所记载,比德精通语言学,对天文学、地理学、神学甚至哲学都深有研究。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自幼性格孤僻。传闻就是他发现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此事记载于他的作品《De temporum ratione》(On the Reckoning of Time)。 由于比德所居住的修道院比邻一个庞大的图书馆Cramp, "Monkwearmouth (or Wearmouth) and Jarrow", pp. 325–326.

53 关系: 历史历史学家卡斯伯特史学家启示录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天主教會天文學宗教改革上主主後七国时代互联网档案馆使徒但丁·阿利吉耶里復活節信義宗修士修道主義圣依西多禄地理学僧侣哲学灵魂神學祭司祷告福音书科学約克郡約翰約翰福音罗马罗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聖人曆羅馬帝國羅馬曆聖公宗聖經額我略七世西方基督教语言学诺森布里亚达勒姆座堂英吉利教會史英国英格蘭歷史雅羅正教會本笃会...教宗良十三世教會聖師拉比 扩展索引 (3 更多) »

历史

歷史(现代汉语词汇,古典文言文称之为史),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記》、《汉书》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等。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過程,它是史学研究之對象;一般説來,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闡釋,也称為历史。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新!!: 比德和历史 · 查看更多 »

历史学家

#重定向 史家.

新!!: 比德和历史学家 · 查看更多 »

卡斯伯特

卡斯伯特(Cuthbert、)是7世紀諾森布里亞的一位凱爾特聖人。他曾在古梅爾羅斯和林迪斯法恩等地傳教。他不僅是中世紀英格蘭北部最重要的聖人之一,也是諾森布里亞的主保聖人。其遺體現存於英國達勒姆座堂。 卡斯伯特生長於古梅爾羅斯附近,曾在聖艾丹逝世之夜觀察到天上的異像。然而在成為僧侶之前似乎還曾於軍隊服役。655年之後不久在里彭加入教會,684年成為林迪斯法恩主教,不過在兩年後就因感覺來日無多而離職。 他的遺體原先葬在林迪斯法恩,但後來被人掘出,發現遺體竟然沒有腐壞,久經波折後最終搬移到達勒姆座堂。.

新!!: 比德和卡斯伯特 · 查看更多 »

史学家

#重定向 史家.

新!!: 比德和史学家 · 查看更多 »

启示录

《啟示錄》(ΑΠΟΚΑΛΥΨΙΣ ΙΩΑΝΝΟΥ;天主教《思高聖經》汉译作《若望默示錄》;唐朝景教譯作《啟真經》),是《新約聖經》收錄的最後一個作品。作者拔摩島的約翰,基督教會傳統上相信即是耶穌的門徒約翰。主要是對未來的預警,包括對世界末日的預言:接二連三的大災難,世界朝向毀滅發展的末日光景,並描述最後審判,重點放在耶穌的再來。 “啟示”一词在希臘文為“阿波卡利普西斯”(Αποκάλυψις,a‧po‧ka′ly‧psis),意思是揭示、揭開之意。 《啟示錄》主題:照神永遠的經綸作神行政中心的基督。.

新!!: 比德和启示录 · 查看更多 »

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

坎特伯雷的圣奥斯定(St.,俗译奥古斯丁,?-604年5月26日)是本篤會的修士和天主教会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597年,奥斯定等人奉教宗大額我略一世之命,往英格蘭傳揚福音。後來天主教會在英格蘭立了根基,建立了第一間座堂,設神學院。倫敦、罗彻斯特等地,都成立了教區。奧古斯丁还幫助肯特君王訂立法律,興辦學校,出版書籍。 奥斯定被认为是“英格兰的宗徒”,他的纪念日位于5月26日(圣公会、东方正教会)与5月27日(罗马天主教会)。.

新!!: 比德和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比德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天文學

天文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運用數學、物理和化學等方法來解釋宇宙間的天體,包括行星、衛星、彗星、恆星、星系等等,以及各種現象,如超新星爆炸、伽瑪射線暴、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等。廣義地來說,任何源自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現象都屬於天文學的研究範圍。物理宇宙學與天文學密切相關,但它把宇宙視為一個整體來研究。 天文學有著遠古的歷史。自有文字記載起,巴比倫、古希臘、印度、古埃及、努比亞、伊朗、中國、瑪雅以及許多古代美洲文明就有對夜空做詳盡的觀測記錄。天文學在歷史上還涉及到天體測量學、天文航海、觀測天文學和曆法的制訂,今天則一般與天體物理學同義。 到了20世紀,天文學逐漸分為觀測天文學與理論天文學兩個分支。觀測天文學以取得天體的觀測數據為主,再以基本物理原理加以分析;理論天文學則開發用於分析天體現象的電腦模型和分析模型。兩者相輔相成,理論可解釋觀測結果,觀測結果可證實理論。 與不少現代科學範疇不同的是,天文學仍舊有比較活躍的業餘社群。業餘天文學家對天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發現和觀察彗星等短暫的天文現象上。 http://www.sydneyobservatory.com.au/ Official Web Site of the Sydney Observatory Astronomy (from the Greek ἀστρονομία from ἄστρον astron, "star" and -νομία -nomia from νόμος nomos, "law" or "culture") means "law of the stars" (or "culture of the stars" depending on the translation).

新!!: 比德和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是指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教派分裂及改革運動,也是新教形成的開端,由馬丁·路德、喀爾文、慈運理等神學家,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发起。1517年,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的开始,即德意志宗教改革。改革者反对当时天主教會的教条、仪式、领导和教会组织结构。在他们的努力下,成立了新的国家性的改革派教會。早期的一些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如黑死病的蔓延和天主教會大分裂)侵蚀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教宗的信仰,但教義上的歧見才是引发宗教改革的關鍵。其他一些因素(如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印刷术的传播、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也都促成了新教的创立。虽然先于路德就已经有一些较大的改革运动,但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签订西發里亚和约结束三十年戰爭。 早先批評天主教會的有識之士為約翰·威克里夫、扬·胡斯等先驅,第一个新教教会是15世纪扬·胡斯创立的弟兄合一会(或波西米亚弟兄会)。最大的新教教会是路德会(主要在德国、波罗的海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和加尔文的跟隨者(主要在德国,法国,瑞士,荷兰和苏格兰)。除这两大陣營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改革團體存在。 天主教會在特倫托會議召開後发起了被後世稱為「反宗教改革」的自省運動,做為對宗教改革的回應及自省,而在這時期成立的耶穌會更是此自省运动的先锋。一般而言,北欧国家转为新教,南欧国家仍旧信仰天主教,教廷联合法國、西班牙及奥地利王室加以壓制新教徒,中欧则成为双方激烈冲突的场所,甚至升级为全面的宗教战争。.

新!!: 比德和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上主

#重定向 基督教的神.

新!!: 比德和上主 · 查看更多 »

主後

#重定向 基督纪年.

新!!: 比德和主後 · 查看更多 »

七国时代

七国时代或七王國(Heptarchy)是指从5世纪到9世纪居住在英格兰的盎格魯-撒克遜部落的非正式联盟,包括肯特(Kent)、诺森布里亚(Northumbria)、东盎格利亚(East Anglia)、麦西亞(Mercia)、埃塞克斯(Essex)、薩塞克斯(Sussex)和威塞克斯(Wessex)。 公元5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开始由南部向中部侵入不列颠岛,渐渐地在这些地域建立起了一些王国。当时由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不列颠原住民所建立的王国的数目远远不止7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大国逐渐地吞并了周边的小国,最后形成了以这7个大国为代表的七国时代。而这七个王国的格局,也成为了后来的英格兰王国的雏形。.

新!!: 比德和七国时代 · 查看更多 »

互联网档案馆

互联网档案馆(Internet Archive)是一個非營利性的數位圖書館组织。成立于1996年,由Alexa创始人布鲁斯特·卡利创办。提供數字資料如網站、音樂、動態圖像、和數百萬書籍的永久性免費儲存及獲取。迄至2012年10月,其信息儲量達到10PB。除此之外,該檔案館也是網絡開放與自由化的倡議者之一。 其數據是由自帶的網絡爬蟲自動搜集的,其檔案館網站時光機,抓取了超過1500億的網頁。 其年度預算約为1000萬美元,來源則是其網頁爬蟲服務、合作關係、贊助以及卡利-奧斯丁基金會。總部位於舊金山里奇蒙德區,此地僱員只有數十人,大部份僱員工作於書籍掃描中心,在紅木城也有數據中心。 該數據庫是國際網際網路保留協會成員,2007年被加利福尼亞州選為官方指定圖書館。档案馆收集的数据是各种各样的。截止2015年年初,互联网档案馆共收录了2400经典游戏。.

新!!: 比德和互联网档案馆 · 查看更多 »

使徒

使徒(ἀπόστολος,Apostle),原意是擔負使命的人、傳遞信息的人。在基督教,是特別的宗教頭銜,最早用於耶穌所親自揀選的十二名門徒。基督教會之後將這個名稱用在經聖靈揀選,有特殊使命的人,類似於先知。.

新!!: 比德和使徒 · 查看更多 »

但丁·阿利吉耶里

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全名杜蘭提·第·阿利吉耶羅·戴爾·阿利吉耶里,也就是著名的意大利中世纪诗人但丁。他是現代意大利語的奠基者,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他的史诗《神曲》留名後世。他在意大利被称为至高诗人以及詩人,是意大利语之父。但丁是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也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但丁、-zh-hans:彼特拉克; zh-hant:佩脫拉克;-、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称为「文艺复兴三巨星」,也称为「文坛三杰」。.

新!!: 比德和但丁·阿利吉耶里 · 查看更多 »

復活節

復活節(Pascha),又稱主復活日,是基督教的重要節日之一,最初定在猶太人逾越節當日或之後的星期日,但教會在4世紀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決議不用猶太曆,於是改定為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該節日乃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30/33年被釘死後第三天復活的事蹟,是基督信仰的高峰,因此被基督徒認為象徵重生與希望;不過現今許多與復活節相關的民間風俗,都不起源於基督教。.

新!!: 比德和復活節 · 查看更多 »

信義宗

信義宗,或稱路德宗(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n,Lutheranism,也称:信義会、路德会、路德教派),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運動推行期間路德支持者雖與羅馬教宗及當時德國境內親教廷勢力發生各類衝突,但信義宗接受大公教會公認的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拿修信經》。1580年,包括三大信經、《奧斯堡信條》、《奧斯堡信條辯護論》、《施馬加登信條》、《論教皇權與首位》、《馬丁路德博士大問答》、《馬丁路德博士小問答》和《協和信條》等認信文獻在內的《》(Concordia)為信義宗教義奠下理論基礎。 信義宗教會強調“因信稱義”,認為罪人單單藉上帝所賜的信心(Sola Fide)信靠耶穌基督而得救,是完全出於上帝恩典,而不是出於人的善功、行為,這有別於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認為人要蒙恩得救除信心外亦必須加上足夠的善功(“補贖”)之教義 。另外,信義宗認為聖經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權威,否定天主教等關於聖經與教會傳統具同等地位的教導。與很多新教改革宗教會不同,信義宗保留許多大公教會禮儀和習俗 ,更強調教會聖餐和洗禮的重要性,認為這兩個聖禮與聖經中的福音信息一樣,都是上帝祝福人、向人施恩典的工具。 現時全球約有8000萬至1億信義宗信徒,當中最大的國際性教會組織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於1947年成立。1993年,另外兩個國際性組織,國際路德會(International Lutheran Council)與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亦相繼成立。.

新!!: 比德和信義宗 · 查看更多 »

修士

修士(friar,或fray),也稱修道士,是天主教以及東正教對於男性修行者的稱呼,但並不屬於神職人員。除了以擔任神職人員為目標的一般修士之外,另有終身不做神父、專事修道的終身修士。.

新!!: 比德和修士 · 查看更多 »

修道主義

#重定向 修道 (基督教).

新!!: 比德和修道主義 · 查看更多 »

圣依西多禄

圣依西多禄(San Isidro or San Isidoro de Sevilla,Isidorus Hispalensis,)是西班牙6世纪末7世纪初的教会圣人,神学家。 依西多禄生于西班牙地中海沿岸城市卡塔赫纳,两个哥哥皆为主教。他曾长期担任塞维亚總主教,劝化西哥德人归化天主教。著有20卷的类百科全书《词源》,历史学著作《哥德族历史》,自然科学著作《天文学》、《自然地理》等许多作品。636年,逝世于塞维亚。1722年被封为教會圣师。.

新!!: 比德和圣依西多禄 · 查看更多 »

地理学

地理學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係,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 地理學家在傳統上被視為和地圖學家同一類,認為兩者都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很多地理學家都經歷過地名學及地圖學的訓練,但兩者都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地理學家研究眾多現象、過程、特徵以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在空間及時間上的分佈。因為空間及時間影響了多種主題例如經濟、健康、氣候、植物及動物,所以地理學是一個高度跨學科性的學科。 地理學作為一個學科可以粗略分為兩個領域:自然地理學及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調查自然環境及如何造成地形及氣候、水、土壤、植被、生命的各種現象及她們的相互關係。人文地理學專注於人類建造的環境和空間是如何被人類製造、看待及管理以及人類如何影響其占用的空間。因為以上兩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領域出現,為環境地理學。環境地理學在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成果上,評價人類與自然的相互關係,並提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適應自身永續發展的安全狀態和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製度技術)條件。.

新!!: 比德和地理学 · 查看更多 »

僧侣

僧侶可以指:.

新!!: 比德和僧侣 · 查看更多 »

哲学

哲學(philosophy)是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以理性论证為基礎。在日常用语中,其也可被引申为个人或团体的最基本信仰、概念或态度。.

新!!: 比德和哲学 · 查看更多 »

灵魂

魂,在從古至今的宗教、哲学和神话中,被描述为决定前生今世的无形精髓,居于人或其他物质躯体之内并对之起主宰作用,是一种非物理学现象;亦可脱离这些躯体而独立存在,也有认为灵魂是永恒不灭的。一个人肉体消失后,其灵魂是否存在,存有争议。人生哲学、宗教信仰和神话故事相辅相成,是影响人类灵魂观的三个文化范畴。 现代,一些科学家也开始用模因和量子学说探讨灵魂问题,他們也认为与生命基因类似,每一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并主宰着思想、情感、梦境、幻觉等潜意识,随着生老病死而变化。 很少人曾經歷過失去意識的狀態,因此無法想像死亡將帶給人們什麼樣的感覺。學者通常會認為,那只不過是人們因為渴望相信「死亡並非終點」,而產生的情緒性念頭。「恐懼管理理論」主張:「心靈延續」的信念以及其他一些比較隱晦的想法、行為與心態,都是人們為了減輕對「自我不存在」的極度焦慮,因而產生的反應。其支持者認為,人的心中都存在著一套秘密防禦機制,專門用來抑制對死亡的恐懼。.

新!!: 比德和灵魂 · 查看更多 »

神學

學(Θεολογια,theologia,Theology)一詞,廣泛指稱所有對神(上帝)這個主題展開的研究或學說。神學一詞的希臘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λογος(即「道/話語/學說」)兩個字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類對上帝正確認識的學說之意。為宗教研究的一個領域。 在羅馬的君士坦丁與狄奧多西崇信基督教以後,在歐洲,神學多被用以指稱基督教神學,但在基督教神學之外,還有伊斯蘭教神學、猶太教神學等神學體系。有些科學理論家和人文主義代表由於神學受到認信傳統所規限而拒絕神學,並且主张公立大學不應該有神學系的設置。.

新!!: 比德和神學 · 查看更多 »

祭司

祭司,依信仰或神職層級而有不同的稱呼,如祭師、司祭等,是指在宗教活动或祭祀活动中,为了祭拜或崇敬所信仰的神,主持祭典,在祭坛上为共祭或主祭的神职人员。祭司在早期社会中已经出现(如巫覡宗敎)。根据不同的信仰,祭司被认为具有程度不同的神圣性。在羅馬天主教中祭司(司铎)除了要主持彌撒及婚禮外,為垂危者禱告、告解甚至驅魔也是祭司的職務,或协助主教管理教务。祭司(司铎)通常也是一个教堂的负责人。.

新!!: 比德和祭司 · 查看更多 »

祷告

禱告,或称祈祷,是主動和上帝(天主)、神靈或靈性的個體溝通來讚美、祈求、懺悔或者表達自己的思想或願景的行為。.

新!!: 比德和祷告 · 查看更多 »

福音书

福音書(Gospel,Ευαγγέλιο;唐朝景教譯「阿思瞿利容經」)是以記述耶穌生平與復活事蹟為主的文件、書信與書籍。在基督教傳統中,它通常意指《新約》聖經中的內容。更狹義的說法,則是專指四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 但不同的基督教教派,對福音書的內容,有不同的看法。有些福音書已經失傳,如《希伯來福音書》;有些福音書則被主流教會認定是偽經,如《巴拿巴福音》、《多馬福音》、《猶大福音》、《雅各福音書》等。.

新!!: 比德和福音书 · 查看更多 »

科学

科學(Science,Επιστήμη)是通過經驗實證的方法,對現象(原來指自然現象,現泛指包括社會現象等現象)進行歸因的学科。科学活动所得的知识是条件明确的(不能模棱两可或随意解读)、能经得起检验的,而且不能与任何适用范围内的已知事实产生矛盾。科学原仅指对自然现象之规律的探索与总结,但人文学科也被越来越多地冠以“科学”之名。 人们习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把科学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传统的自然科学主要有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和天文學。逻辑学和数学的地位比较特殊,它们是其它一切科学的论证基础和工具。 科学在认识自然的不同层面上设法解决各种具体的问题,强调预测结果的具体性和可证伪性,这有别于空泛的哲学。科学也不等同于寻求绝对无误的真理,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摸索式地不断接近真理。故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偏差的纠正史。因此“科学”本身要求对理论要保持一定的怀疑性,因此它绝不是“正确”的同义词。.

新!!: 比德和科学 · 查看更多 »

約克郡

約克郡(Yorkshire)位於英格蘭東北部,曾分為3個瑞丁(Riding):約克郡北瑞丁、約克郡東瑞丁、約克郡西瑞丁。《1972年地方政府法案》在1974年4月1日生效,原有的3個瑞丁被拆分為6個郡:北約克郡、南約克郡、西約克郡、亨伯賽德郡和克利夫蘭郡。現時約克郡的大部分土地由约克郡-亨伯管理,雖然已不再具有實際上的行政區劃意義,但是直到今日約克郡還是廣為人知的傳統地理名詞。 約克市雖然是約克郡的中心城市,但卻不是最大城市。該郡範圍內最大的城市是列斯。.

新!!: 比德和約克郡 · 查看更多 »

約翰

约翰(英語:John),若望或若翰是一个在欧美常见的男性名字,也被作為姓氏使用。.

新!!: 比德和約翰 · 查看更多 »

約翰福音

《約翰福音》(Κατά Ιωάννην;天主教汉譯作《若望福音》),是《新約聖經》正典的第四部福音,共21章,是四福音書中最遲寫成。本書中記載的耶穌言行有許多未記錄在其他三卷福音書,文體淺顯但深邃,特別強調耶穌的神性和基督徒屬靈生命的建造。 基督教傳統上,相信它的作者福音書作者約翰,即是使徒約翰。 《約翰福音》主題:生命的福音─證明耶穌基督是神救主,來作生命,使神得擴增。.

新!!: 比德和約翰福音 · 查看更多 »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比德和罗马 · 查看更多 »

罗马天主教

#重定向 天主教會.

新!!: 比德和罗马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羅馬天主教聖人曆

聖人曆是基督教整理教會年曆的傳統方法。把每一天的一個或多個聖人聯繫起來,而叫這天做聖人的宗教節日(Feast day)。這個系統源起於非常早期的基督教傳統,在殉道者逝世的日子(即在天堂出生的日子),每年紀念殉道者,以鼓勵教友們學習聖徒的品德,像他們一樣戰勝罪惡,在基督內復活。所以,圣人的宗教节日拉丁文稱做:Dies Natalis (誕生之日)。 在天主教,纪念圣人的宗教活动被称为聖徒瞻禮。瞻禮原本是佛教用语,天主教傳教士初來中國時,為翻譯拉丁文而從佛教借用。 天主教的慶節分三種:.

新!!: 比德和羅馬天主教聖人曆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新!!: 比德和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羅馬曆

羅馬曆(Roman Calendar),為實行於古代羅馬王政時期的曆法。羅馬曆起源於太陰曆,把每年分為十個月到十三個月,直到公元前46年被儒略曆取代為止。這段時期的曆法,亦有稱之為儒略前曆法。.

新!!: 比德和羅馬曆 · 查看更多 »

聖公宗

聖公宗(Anglicanism,音譯安立甘宗),是源自英國(英格蘭)的英格蘭國教會和愛爾蘭教會及其於世界各地衍伸出來的教會之總稱。目前世界上的聖公宗教徒約有7300萬人(2008年)。 聖公宗,英文原名「Anglican」,意譯是英式教會,形容制度、教會、禮儀傳統和神學思想,是從英格蘭的國教——英格蘭教會所衍生而来的教会,成為普世聖公宗。這個詞語亦可形容其他採用聖公宗的其他教會,他們因為與坎特伯里大主教共融而成為普世聖公宗的一員。由於「Anglican」一詞與盎格鲁人一詞詞型較為相近,有時會被誤認為是民族名稱而非宗派名稱,因此在美國及蘇格蘭等的強調聖公會非英格蘭人特性的地區,改以「The Episcopal Church」自稱,用「Episcopalian」稱呼其成員。「Episcopal」意思為主教制的。普世華人、台灣、韓國及日本基督徒都使用「聖公會」為公用名稱。 普世聖公宗團契是神聖、大公及使徒所傳的教會的一部分,是與坎特伯里大主教共融的成員教會構成的一个教會,是既大公又經過改革的教會。托馬斯·克蘭麥、理查德·霍克和奧卡姆的威廉等是聖公宗的代表人物,一如其他教派的馬丁·路德、克爾文、諾克斯、慈運理和約翰衛斯理等神學家。.

新!!: 比德和聖公宗 · 查看更多 »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新!!: 比德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七世

教宗聖額我略七世(Sanctus Gregorius PP., 约1020年—1085年5月25日),原名希尔德布兰德(Ildebrando),于1073年4月22日被选为教宗并领此职到他逝世,而他是以一致欢呼的方式當選教宗。 額我略七世是在罗马天主教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的改革者之一。在有关主教的叙任权斗争中他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成为对手。.

新!!: 比德和額我略七世 · 查看更多 »

西方基督教

西方基督教(Western Christianity)泛指包括拉丁禮天主教會、普世聖公宗和新教在内的各种形态的基督教宗派,通常都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羅馬天主教。西方基督教是相对東方基督教而言的。这些宗派在西、北以及南歐、東歐部份地区、南部非洲、澳洲以及西半球占主流,並隨著這些宗派的宣教活動而擴及世界各地。.

新!!: 比德和西方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语言学

语言学(linguistics)是一门关于人类语言的科学研究。语言学包含了几种分支领域。在语言结构(语法)研究与意义(语义与语用)研究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主题划分。语法中包含了词法(单词的形成与组成),句法(决定单词如何组成短语或句子的规则)以及语音(声音系统与抽象声音单元的研究)。语音学是语言学的一个相关分支,它涉及到语音(phone)与非语音声音的实际属性,以及它们是如何发出与被接收到的。 與学习語言不同,语言学是研究所有人类语文發展有關的一門學術科目(通常只有根据语言,非文字)。传统上,语言学是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但是现在语言学越来越独立了。语言学研究句法和词语等语言的描述,也研究语言的发展史。 语言学其他的附属科目包括以下:.

新!!: 比德和语言学 · 查看更多 »

诺森布里亚

#重定向 諾森布里亞王國.

新!!: 比德和诺森布里亚 · 查看更多 »

达勒姆座堂

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全名 The Cathedral Church of Christ, Blessed Mary the Virgin and St Cuthbert of Durham)是英格兰东北部城市达勒姆的一座罗曼式教堂,英国圣公会达勒姆教区的主教座堂,创建于1093-1133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座堂地处威尔河河畔高地的战略位置,附近的达勒姆城堡就是主教住所。达勒姆主教名列圣公会教阶的第四位,在加冕典礼中站在君主的右侧。 座堂是当地的主要旅游景点,66米高的钟楼可供眺望附近景色。.

新!!: 比德和达勒姆座堂 · 查看更多 »

英吉利教會史

《英吉利教會史》(Historia ecclesiastica gentis Anglorum;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Nation /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中文譯名的「英吉利」即英格蘭),英國古代史書,為七國時代諾森伯利亞王國修道士兼學者比德(672/673年─735年)所撰。原書採用拉丁文編撰,全書5卷,敍述羅馬不列顛及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歷史,主要內容為羅馬天主教在不列顛布教的事跡,取材既深且廣,被視為英國盎格蘭-撒克撒時期,乃至中世紀早期的重要歷史文獻。.

新!!: 比德和英吉利教會史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比德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格蘭歷史

英格蘭是聯合王國四個主要地區中面積最大以及人口最多的地方。之所以會有這種地區上的劃分,可以追溯到5世紀時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到來。而英格蘭地區在政治上的統一則是從10世紀開始的。本篇文章主要就是在敘述這塊地區的歷史。要注意的是,自从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即位為英格蘭國王直到公元10世紀之前,英格蘭的歷史其實是很難和整個不列顛的歷史分割開來的。.

新!!: 比德和英格蘭歷史 · 查看更多 »

雅羅

雅羅(Jarrow)是位於英國英格蘭東北部泰恩河畔的一座城市,有人口27,526人。在1974年,雅羅被併入泰恩威爾。在19世紀至1935年期間,雅羅曾是一個造船業中心城市。.

新!!: 比德和雅羅 · 查看更多 »

正教會

正教會(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pravoslavnaja tserkovʹ),也稱為東正教會,簡稱東正教,與天主教會及新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信徒总人數少於天主教,但比新教最大的普世圣公宗要多出两倍,主要分佈在巴爾幹半島、東歐和西亞。.

新!!: 比德和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本笃会

本笃会(Ordo Sancti Benedicti)又譯為本尼狄克派,亦被稱為“黑修士”(得名于修會僧袍的顏色),是天主教的一個隐修会,是在529年由意大利人圣本笃在意大利中部卡西诺山所创,遵循中世紀初流行於義大利和高盧的隱修活動。其規章成為西歐和北歐隱修的主要規章。本笃会隐修院的象征是十字架及耕地的犁。.

新!!: 比德和本笃会 · 查看更多 »

教宗良十三世

#重定向 利奥十三世.

新!!: 比德和教宗良十三世 · 查看更多 »

教會聖師

教會聖師(Doctor Ecclesiae,Doctor of the Church),或稱教會博士,是基督宗教教會給予在神學或教義的發展上有卓越成就的學者及聖人的一種頭銜。.

新!!: 比德和教會聖師 · 查看更多 »

拉比

拉比(, Rabbi),有時也寫作辣彼,是猶太人的特別階層,主要為有学问的学者,是老師,也是智者的象徵。猶太人的拉比社會功能廣泛,尤其在宗教擔當重要角色,為許多猶太教儀式的主持。因此,拉比的社會地位十分尊崇,連君王也經常邀請拉比進宮教導。在猶太人的宗教經典《塔木德》,就經常提及拉比的事蹟。 拉比是老师的意思,是智者的象征,是「可以去请教的人」,他们经常与常人接触,解答他们的疑惑。他们是一群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而获得智慧的人。.

新!!: 比德和拉比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Bede比得美得者比得畢德聖比得貝德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