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教父 (基督教歷史)

指数 教父 (基督教歷史)

教父(Church Fathers,或 Fathers of the church),又譯為基督教早期教父(Early Church Fathers),是基督教會早期宗教作家及宣教師的統稱。他們的著作被認定具備權威,可以作為教會的教義指引與先例。他們包括許多著名的教會神學家、主教和護教士,但是不一定是教會認定的聖人,有些教父甚至被教會判定為“異端”。.

67 关系: 基督教历史基督教聖人基督教會历史卡利克斯特二世坡旅甲奥古斯丁 (希波)奧古斯丁安提阿的依格那修安波羅修對立教宗尼撒的貴格利居普良中華信義神學院主教希腊语帕皮亞亚他那修亞弗拉哈特亞納多留斯亞歷山大一世 (亞歷山大宗主教)亞歷山大的區利羅亞歷山太的革利免亞挪比烏庇護四世他提安使徒使徒教父使徒時代俄利根克莱孟一世社会神學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经院哲学烏爾巴諾一世異端特土良狄奧多勒聖經聖經神學马赛的根拿丢該猶 (教會作家)該撒利亞的巴西流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護教士迦克墩公會議雅典那哥拉耶柔米...游斯丁新約聖經新柏拉图主义文化早期基督教教宗安塞罗教宗依诺增爵一世教宗列表教宗则斐琳教宗額我略一世教宗良一世教宗法比盎教会教父 (基督教歷史)教父學教父哲學拉丁语 扩展索引 (17 更多) »

基督教历史

基督宗教历史,指基督宗教、基督教世界及各宗派教会的历史,從公元一世紀耶稣及其门徒的时代开始,直到现代。 基督宗教于公元一世纪中葉发源于罗马帝国统治的黎凡特地區。起先是被压迫的宗教,但很快從耶路撒冷傳播到整個近東,包括亞蘭,亞述,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小亞細亞,約旦和埃及等地。在301年成為亞美尼亞國教,319年成為喬治亞國教,325年成為阿克蘇姆帝國國教,380年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公元431年以弗所公會議後,聶斯脫利派分離,形成東方亞述教會。之後451年迦克墩公會議,教會又分裂為東方正統教會和迦克敦教會。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使得迦克墩教會再分裂為羅馬天主教會和希臘東正教會。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又從天主教會分離、創造出新的基督教社群-新教,並演變出許多教派。 羅馬天主教與希臘東正教在中世紀散佈到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又進一步散布到全世界,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擁有約20億信徒。現今最具規模的三大教派為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如路德宗等)。.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基督教历史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聖人

基督宗教中,聖人(sanctus;קדש;άγιος)或聖徒,指從世界中分別出來而被圣化的人。《新约聖經》中所称“聖人”包括所有信耶穌的人 、已死的信徒和殉道者。后来在一些基督教宗派中,聖人是指因生前德行以及奇迹表明其行在神的特殊恩宠与亲密共融中,經由認證的程序,而被該宗派認可具有尊榮地位的人物。.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基督教聖人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會

基督教會或大公教會一詞可追溯至公元第二世紀的基督徒對基督教(基督徒的宗教)組織的習慣稱呼。教會一詞在這兒來說,和基督教會(即"基督的身體")是相同的意思,但教會一詞的意思比較廣泛。在傳統基督教教會裡,這一詞則被借代為指會眾(這是在希臘文中的原來意思,希臘文為εκκλησια)。.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基督教會 · 查看更多 »

历史

歷史(现代汉语词汇,古典文言文称之为史),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記》、《汉书》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等。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過程,它是史学研究之對象;一般説來,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闡釋,也称為历史。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历史 · 查看更多 »

卡利克斯特二世

#重定向 教宗卡利克斯特二世.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卡利克斯特二世 · 查看更多 »

坡旅甲

聖坡旅甲(聖公會譯聖波利卡,Polycarpus,约69年-155年)公元2世纪时士每拿(今土耳其境内伊兹密尔)主教,是教會史上首先詳細記錄的殉道者,86岁时殉道。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都尊其为圣人。 史载坡旅甲系「约翰」的门徒。传统上一般同意优西比乌的记载认为他继承的是《約翰福音》作者傳福音者約翰的使徒统续。但也可能是約翰長老。.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坡旅甲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丁 (希波)

#重定向 希波的奥古斯丁.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奥古斯丁 (希波) · 查看更多 »

奧古斯丁

#重定向 希波的奥古斯丁.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奧古斯丁 · 查看更多 »

安提阿的依格那修

#重定向 安條克的依納爵.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安提阿的依格那修 · 查看更多 »

安波羅修

聖盎博罗削(Sanctus Ambrosius,Sant'Ambrogio,英文中常作 Ambrose,),罗马公教(天主教)神职人员,任米兰主教,4世纪基督教著名的拉丁教父之一。他也是羅馬公教公認的四大教會圣师(Doctor of the Church)之一。.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安波羅修 · 查看更多 »

對立教宗

對立教宗(或稱敌对教宗、偽教宗、反教宗)指由在羅馬天主教會內,具爭議的教宗選舉而得到可以成為教宗的名譽之人。由於天主教樞機團自歐洲中世紀開始負責選舉教宗,這些對立教宗通常與已被樞機團選出的人對立。一些來自較少的教會而自稱教宗之領導也可以稱為對立教宗。 羅馬天主教的動蕩時期中進行了具爭議的選舉。其中一些如費利克斯五世的選舉被大部分教宗選舉人士認為無效。另外,一些如對立教宗克勉七世的選舉在選後被宣佈無效。 最早的對立教宗Hippolytus由公元3世紀的一批教會分裂人士在羅馬城選出來對抗教宗卡利克斯特一世。Hippolytus在卡利克斯特一世的承繼人龐提安陪同下被流放到薩丁島的礦場。後來Hippolytus在死前與天主教會和解,並在死後被教會封為聖人。11世紀和12世紀,神聖羅馬皇帝和諸教宗爭持導致最多對立教宗的出現。一方面,眾皇帝經常支持對立教宗來加強自身本錢;另一方面,諸教宗亦會支持身在德國,反抗眾皇帝而宣稱擁有帝位的人來左右帝國政策。 14世紀和15世紀末,一批互相對抗的教宗被選出。其中一系被羅馬天主教會認定是教宗而另一系被認定為對立教宗。由于出現了一眾宣稱可以成為教宗的名譽之人,教會因而出現了混亂局面;這是導致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宗教改革的原因之一。參見基督教大分裂和對立教宗本篤十三世。 在出現兩或三位宣稱可以成為教宗之人的情形下,誰是教宗或誰是對立教宗並不一定清楚。而事後再從他們之中分出正偽會造成事前已出現誰是真正教宗的錯覺。各教宗的支持者可以幫助人選,但誰是教宗要看事情發展去向。 如果奉行宗座缺出論之對立教宗不計在内,自1449年起已沒有對立教宗。其他教會分裂諸如英國聖公會、舊公教會和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曾反對羅馬教廷的教義。現時羅馬天主教會認為成為對立教宗是對教會進行分裂的行為,成為對立教宗的人會自動受絕罰處分(天主教術語為「自科絕罰」)。.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對立教宗 · 查看更多 »

尼撒的貴格利

尼撒的貴格利(Gregory of Nyssa;約335~395年),他與該撒利亞的巴西流、拿先素斯的貴格利並稱加帕多家教父,都是出生在加帕多家的。公元372年,尼撒的貴格利被該撒利亞的巴西流祝圣為尼撒(Nyssa)的主教。 公元381年,三位加帕多家教父在君士坦丁堡會議中佔有重要影響力,也是使亞流派失敗的主要護教者。其中為首的大巴西流對另外兩位貴格利有很大的影響;而三位教父們的三位一體教義,使他們可以同時接納「尼西亞信經中同本體論 (本體相同) homousios」、和「聖父、聖子、聖靈位格分別但本質同一 hypostaseis」的看法。這些概念也是君士坦丁堡會議中的重要論題。.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尼撒的貴格利 · 查看更多 »

居普良

塔修斯·凱斯利烏斯·西普里亞努斯(Thascius Caecilius Cyprianus),英語化後成為居普良(Cyprian, 約200年-258年),聖公會譯聖西浦廉,又譯西普里安,迦太基教會主教,基督教會殉教聖人,是對基督教教會論影響深遠的拉丁教父。他的教會合一觀念是促成拉丁教會統一在羅馬主教之下的重要思想力量。他的名言:「不以(大公)教會為母的,就沒有上帝為父」和「在教會之外沒有救恩」,都極力強調大公教會在信仰上的必要性。但他所主張的體制卻又不是天主教的教宗制,而是主教聯盟,就是以各地主教組成的團契為全教會的最高領導中心。.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居普良 · 查看更多 »

中華信義神學院

中華信義神學院(簡稱信神),為中華民國唯一信義宗的神學院,1966年由中華信義會美國差會、中華民國台灣信義會芬蘭差會、中國信義會挪威差會以及中華福音信義會挪威差會等四個差會於新竹市創立。1992年台灣六個信義宗總會全部投入興辦。.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中華信義神學院 · 查看更多 »

主教

主教是基督宗教的高級聖職人員職稱,為天主教、東正教與圣公会採用,詞源自希臘文「episkopos」(επίσκοπος),即「epi」(由上往下)及「skopos」(觀察者),意為監督(overseer)。依據初期教會的傳統,祝聖主教代表授予聖職聖事的圓滿性。主教即是藉著聖靈/聖神被祝聖為教會中的牧人及管理者,也是教義的導師及聖職敬禮的司祭。在一般基督宗教主流教會,指耶穌基督派遣使徒/宗徒繼續實行祂的使命,到了第一世紀末至第二世紀初就形成了主教的制度。.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主教 · 查看更多 »

希腊语

希臘語(Ελληνικά)是一种印歐語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臘、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帶的某些地区。 希臘语言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古希臘語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現代希臘語中。后世希腊语使用的字母最早发源于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及希腊东部岛屿)。雅典于前405年正式采用之。.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希腊语 · 查看更多 »

帕皮亞

聖帕皮亞(Saint Papias,)小亞細亞弗呂家地區的希拉波利斯城(Hierapolis,現今土耳其的棉花堡Pamukkale)主教,是約翰的門徒、坡旅甲的同工。他的著作有五冊,但都被引述在愛任紐與優西比烏的著作中。資料包括口述傳統、傳說的解說、福音資料,也提供《馬可福音》及《馬太福音》的起源洞見。 在優西比烏的引述中提到帕皮亞說:「這位長老(約翰長老)常常這樣說:『馬可成為彼得的詮釋者,將他所記得的準確地寫下來,卻非按主所說所行之事的時序。因為他從未聽過主的聲音,也未曾追隨過祂,但後來,如我所說,他追隨了彼得。彼得是按需要而做教導,卻沒有按主的聖言的原有次序而加以整理,此馬可是按記憶將其逐點記下的做法,是無可厚非的。因他是專注於一件事,無一遺漏的記下他所聽到的,且使所記的沒有虛謊之言。』」由此可見,帕皮亞的資料提供了《馬可福音》起源的記載。而帕皮亞也是早期提出千禧年觀點的人,認為基督復活後的一千年,基督國度將有形有體的建立在地上。.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帕皮亞 · 查看更多 »

亚他那修

聖亞他那修(Ἀθανάσιος Ἀλεξανδρείας,Athanásios Alexandrías;羅馬公教传统上汉译为亚大纳削、阿塔拿修,),又稱「亞歷山大的亞他那修」或「大聖亞他那修」,是東方教會的教父之一。在世時,是埃及亞歷山大城的主教。卒於公元373年5月2日逝世。亚他那修被列為基督教聖人之一。.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亚他那修 · 查看更多 »

亞弗拉哈特

亞弗拉哈特 (叙利亚语:ܐܦܪܗܛ — Ap̄rahaṭ 希腊名 Ἀφραάτης — Aphraates,来自波斯名 Aphrahas 或 arhadh)4世纪中叶的叙利亚语作家。他写作了二十三篇系列证道稿,论及基督教的教理和实践。前十篇写作于337年,其后十二篇写作于344年,最后一篇作于345年。.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亞弗拉哈特 · 查看更多 »

亞納多留斯

亞納多留斯(Anatolius)亦作安納托利烏斯,君士坦丁堡牧首(449年-458年)。在亞歷山大宗主教狄奧斯庫若(仅次于君士坦丁堡)和羅馬皇帝狄奧多西烏斯二世的影响下,於以弗所强盗会议弗拉维安被废黜后成为牧首。他曾是狄奥斯科鲁斯和皇帝在君士坦丁堡的特使(Apocrisiarius)和代表。.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亞納多留斯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一世 (亞歷山大宗主教)

亞歷山大的亞歷山大(327年4月17日卒于亞歷山大城),于公元313年至327年任亞歷山大的主教。在与阿里烏教派争论的初期他是阿利烏的反对党的领导人之一。.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亞歷山大一世 (亞歷山大宗主教)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的區利羅

區利羅一世(Cyrillus Alexandrinus,),又譯作聖濟利祿或亞歷山大的西里尔,於412年-444年間於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埃及亞歷山大城任職亞歷山大宗主教。區利羅著作甚多,積極參於當時關於耶穌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的爭論。他是第一次以弗所公會議的關鍵人物,會議導致聶斯脫里被革除君士坦丁牧首的職務,聶斯脫里派亦被定作異端,大公教會和聶斯脫里派分裂。 區利羅在羅馬天主教、東方正統教派和東正教被尊為聖人。在東正教,區利羅的瞻禮定於6月9日,並於1月18日和教父亚他那修一同紀念。羅馬天主教會區利羅的瞻禮在1882年定於2月9日,在1969年修改為6月27日,作為逝世紀念日。路德會亦定於同一日。1883年罗马教宗良十三世宣封區利羅为教會聖師。 區利羅是具爭議的人物,他驅逐了亞歷山大城裏的猶太人和諾窪天派(Novatians),並可能參與了殺害希臘女哲學家希帕提婭。歷史學家對於區利羅要為這些事件應負上多少責任有不同意見。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曾指責他的舉止就像一個驕橫的法王,而聶斯脫里派的主教們認為他是「來破壞教會的魔王」。.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亞歷山大的區利羅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太的革利免

#重定向 克莱曼特 (亚历山大城).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亞歷山太的革利免 · 查看更多 »

亞挪比烏

亞挪比烏(Arnobius,亦称 Arnobius of Sicca ,约卒于330年),基督教护教者,享盛名于戴克里先时(284年 - 305年)。根据耶柔米的《编年史》(Chronicle)记载,亞挪比烏在皈依之前是 Sicca Veneria(位于罗马帝国阿非利加省,今突尼西亞 Le Kef 城,是当时阿非利加省的一个基督教中心)著名的修辞学家,他皈依的原因是他做的一个梦。但亞挪比烏现存的著作对这个梦轻描淡写,因此这可能是出于耶柔米对这个梦的重视。据耶柔米的记载,为了消除当地主教对他基督信仰是否热诚的疑虑,他写作了(约于303年,参见 IV:36)七卷护教著作。耶柔米(De Viris Illustribus, lxxix)称之为 Adversus Gentes(意为“反对异教徒”),但在仅存的抄本(9世纪)中,题为 Adversus Nationes(意为“反对异教徒”)。耶柔米的引用和保留下来的这部论著是有关亞挪比烏仅存的史料。 很少有迹象表明这部著作曾被主教们所修改,这一作品反映了他初信的热诚和朴素的观点。亞挪比烏是基督教信仰活跃的辩护者,他热心于维护基督教,更甚于基督教的正统原则。有非议认为基督徒招致了古罗马诸神的忿怒。亞挪比烏在第一卷中否认人们在基督教建立后遭到了更大的灾祸,即使如此,这也不是因为基督教徒。他承认异教神的确存在,但认为他们都服从基督教的上帝;他认为人的灵魂(卷二,14 - 62)并非上帝所创造,而是由某个中间神的作为;以本性而言灵魂并非不死,但可以因为恩典而不死。亞挪比烏引证基督教的迅速传播,在开化蛮族时的影响,及其与哲学的和谐一致,来维护一神论和基督教(deus princeps, deus summus)的正确性,并阐明基督的神性。在第三至五卷中,他猛烈抨击异教神话和偶像崇拜。他认为那是充满矛盾,并且是不道德的。他为证明这一点,他收集了许多关于偶像崇拜的方式,神庙,偶像,希腊罗马宗教习俗的罕见材料。对历史学家和神话学者而言,这些材料有很大价值。 亞挪比烏受到柏拉图和卢克莱修影响很大。.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亞挪比烏 · 查看更多 »

庇護四世

教宗庇護四世(Pius PP.,),原名 Giovanni Angelo Medici,1559年至1565年间岀任教宗。.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庇護四世 · 查看更多 »

他提安

他提安(Tatian)是亞述人,受過希臘哲學和文學的教育。於150年至165年信仰基督教,且是游斯丁的學生。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指出後來他成為異端,在172年建立禁戒派(Encratites)的靈智宗(諾斯底派)。他寫過一本護教書(Apologies)《Oratio ad Graecos》,對於基督教神聖純潔及神聖的時代做辯護。他依據四福音中耶穌生平事跡編了一本《四福音合參》(Diatessaron),成為敘利亞教會(Syriac Orthodox Church)的經典。愛任紐、特土良、亞歷山大的革利免都是他的敵對作家。.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他提安 · 查看更多 »

使徒

使徒(ἀπόστολος,Apostle),原意是擔負使命的人、傳遞信息的人。在基督教,是特別的宗教頭銜,最早用於耶穌所親自揀選的十二名門徒。基督教會之後將這個名稱用在經聖靈揀選,有特殊使命的人,類似於先知。.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使徒 · 查看更多 »

使徒教父

使徒教父(Apostolic Fathers),又譯為宗徒教父,指基督教使徒以後的初代至二代的教會作家,是生活於一世紀後半至二世纪中葉前的基督教人物。他們之所以被稱為使徒教父,是因為他們曾直接接觸過,或受教於,耶穌的使徒,或是使徒的門徒。使徒教父這一名稱始自十七世紀,起初有五位,後來另加了三位,共八位。 基督教從猶太人的文化中出生。在第一世紀結束時,許多教會已經是以希利尼人為骨幹,但是教會的教導與行為模式仍帶有濃厚的猶太氣息。這些使徒教父是一些帶領教會過渡到希臘文化環境的教會領袖。他們的著作是繼新約聖經書卷之後,基督教最早的著作。内容很少强调教義,著重的是道德教訓。從他們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瞥見第二世紀早期的教會生活。.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使徒教父 · 查看更多 »

使徒時代

在基督教歷史中,使徒時代(Apostolic Age),又稱使徒時期,傳統上指十二使徒在耶穌復活顯現,接受大使命,開始向外傳教之後,一直到最後一個使徒死亡的這段時期,時間約從西元33年一直到約100年之間。這是基督教會發展的最初期階段,12使徒由耶路撒冷教會出發,在小亞細亞建立了安提阿教會,之後向整個地中海世界傳播基督教義。許多基督教會的傳統都被追溯到這個時期,但是這個時期存留的文獻資料不多,主要集中在《使徒行傳》,但使徒行傳中的部份記載被考證及質疑可能有問題,使得這段時期的真實歷史仍然存在許多爭議。.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使徒時代 · 查看更多 »

俄利根

#重定向 奧利振.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俄利根 · 查看更多 »

克莱孟一世

教宗聖克勉一世(Sanctus Clemens PP.,),也被稱為“罗马的克勉”(Clemens Romanus;Saint Clement of Rome,基督新教译作“羅馬的革利免”),用來跟同名的亞歷山大的革利免作區分。他於88年4月26日-99年11月23日年间任教宗,罗马天主教的传统一般认为他是第四任教宗,也是基督教早期的使徒教父之一。.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克莱孟一世 · 查看更多 »

社会

會一詞並没有太正式明確定義,一般是指由自我繁殖的個體構建而成的群體,占据一定的空間,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由於社會通常被認為是人類組成的,所以社會和人類社會一般具有相同的含義。在科學研究和科幻小說等等里面,有時亦可作“外星人社會”。狹義的社會,也叫“社群”,可以只指群體人類活動和聚居的範圍,例如是:鄉、村、鎮、城市、聚居點等等;廣義的社會則可以指一個國家、一個大範圍地區或一個文化圈,例如是英國社會、東亞社會、東南亞或西方世界,均可作為社會的廣義解釋,也可以引申為他們的文化習俗。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叫做社會學。.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社会 · 查看更多 »

神學

學(Θεολογια,theologia,Theology)一詞,廣泛指稱所有對神(上帝)這個主題展開的研究或學說。神學一詞的希臘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λογος(即「道/話語/學說」)兩個字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類對上帝正確認識的學說之意。為宗教研究的一個領域。 在羅馬的君士坦丁與狄奧多西崇信基督教以後,在歐洲,神學多被用以指稱基督教神學,但在基督教神學之外,還有伊斯蘭教神學、猶太教神學等神學體系。有些科學理論家和人文主義代表由於神學受到認信傳統所規限而拒絕神學,並且主张公立大學不應該有神學系的設置。.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神學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或稱第一尼西亞會議),是於公元325年在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尼西亞(今 土耳其布爾薩省伊茲尼克)召開的基督教大公會議。此會議乃基督教歷史第一次的世界性主教會議,確立了一些影響深遠的宗教法規和現今普遍基督教會接納的傳統教義。在基督教被國教化過程中,會議亦為關鍵之一。.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

二次尼西亞公會議(或稱第二尼西亞會議),是於公元787年在尼西亞召開的基督教大公會議。這會議是基督教歷史上第七次的世界性主教會議。此會議主要討論聖像崇拜問題,現今一些基督教會的教義,是此會議的結果。此會議在對聖像敬禮的傳統奠下了重要根基。現今的东正教与拜占庭礼天主教,於每年四旬期第一主日舉行的「正統信仰凱旋節日」,便是為慶祝聖像畫像納為正統教義的日子。.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经院哲学

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字源為拉丁语的schola與scholasticus),又稱士林哲學,意指學院(academy)的學問。起初受到神秘、講究直觀的教父哲學影響,尤以奧古斯丁主義為最,後來又受到亞里斯多德哲學啟發。.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经院哲学 · 查看更多 »

烏爾巴諾一世

#重定向 乌尔巴诺一世.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烏爾巴諾一世 · 查看更多 »

異端

端,指不屬於主流思想的思維派別,通常具有負面含意,意稱指著正宗以外的旁門左道,而非正當的當下之普及、普遍,不被大眾所認同的「異類」。但也可能指說不重要的流派,不該被需要的,不被需要的,不應該存在世上的思想或事物,稱之為異端。 異端一詞常被用在於宗教中使用,指非正統信仰之間,稱呼外來的宗教為「異教」,而那些異類教徒大多泛指多為不同信仰的非主流人士,極為少數人一派。異端常常被主流人士排擠,他們大多是被主流教者為了保存宗教主旨的教義純潔性,與正當性,優越且完整性,正統的繼承者,而往往推向谷底深淵,不信教者,不同教者是往往是被排他主義者拿來做攻擊、揶揄、投射、等肅清抹滅的對象。.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異端 · 查看更多 »

特土良

昆圖·塞普蒂米烏斯·佛洛倫特·特爾土良諾(Quinto Septimius Florente Tertuliano),英語化後被稱為特土良(Tertullian ,,),或譯戴都良、特图里安、德爾圖良,北非柏柏爾人,生於羅馬帝國阿非利加行省迦太基城,為基督教會主教,是早期基督教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护教士。 特土良出身柏柏爾人,終身都生活在迦太基,因理论贡献被誉为拉丁教父和西方基督教神学鼻祖之一。特土良所使用的神學方法,主要以寫作思辯性的基督教神學與反對異端的著作為主。有人稱特土良是「希臘最後一位護教士」,亦有人說他是「第一位拉丁教父」。 特土良對於三位一體與基督的神人二性,這二個教義的闡明,為後來東方與西方兩個教會的正統教義奠定了基礎。因他首先發現理性有極限,人在衝破這個極限的時候,就應該有信仰做指南,發展人生的未來,他以為在人性的能力中,除了感官之外,還有理性,在理性之上,還有信仰,人的感觀所不能達到的極限,由理性可以補足,在理性所不能達到的極限,便由信仰可以補足。當他在世上的年日,那些新約書信的原本仍然存在,他稱基督宗教的經典為《新約》。他的著作中曾引用《新約》一千八百多處,有消極反對當時的異端又有「護教學」,積極的為教會的學說辯護,將自己的信仰用希臘哲學,羅馬辯論的形式表現出來。.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特土良 · 查看更多 »

狄奧多勒

奧多勒(Θεοδώρητος Κύρρου,Theodoret of Cyrus 或 Theodoret of Cyrrhus,393年-約457年),東正教譯為德奧多里特,敍利亞賽勒斯地方的主教,希臘教父,5世纪的基督教著名神學家之一。.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狄奧多勒 · 查看更多 »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聖經神學

聖經神學一詞有許多不同的用法,很難對其做出清楚的界定。可以指.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聖經神學 · 查看更多 »

马赛的根拿丢

赛的根拿丢(Gennadius of Massilia 或 Gennadius of Marseille,亦作 Gennadius Scholasticus,卒于约496年),5世纪教会司铎和历史学家。其代表作 De Viris Illustribus(意即“名人传”,"Of Illustrious Lives"),记载了超过九十位当时基督教人物的生平,是耶柔米同名作品的续篇。.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马赛的根拿丢 · 查看更多 »

該猶 (教會作家)

該猶,3世纪初教会作家,罗马教会的司铎,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认为他活躍於201年至219年年间,约教宗聖宰斐琳在位期间(199年-217年)。 優西比烏在其《教会史》中曾四次引证(II.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該猶 (教會作家) · 查看更多 »

該撒利亞的巴西流

巴西流或巴西略(希腊文:Μέγας Βασίλειος,拉丁文:Basilius Magnus,或Καισαρείας Βασίλειος,Basilius Caesariensis,),該撒利亞主教,4世纪教会领袖。与拿先素斯的貴格利和尼撒的貴格利并称加帕多家教父。在罗马天主教会尊为教会圣师。.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該撒利亞的巴西流 · 查看更多 »

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

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Εύσέβιος,Eusebius Caesariensis 生於約260年或275年—可能卒在339年5月30日)是巴勒斯坦地區的凱撒利亞的教會監督或主教。由於他對早期基督教歷史、教義、護教等貢獻,他被一部分後人認爲是基督教歷史之父。.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 · 查看更多 »

護教士

護教士(ἀπολογία),是活躍於2世紀的基督教著述家,是對基督教教義具影響力的教父。護教士視基督教是哲學,其職責可分為辯護、駁斥、建設。護教士以口說或文件著作方式進行辯護(Apologia)。 辯護一開始並非只有基督教會使用,乃源於古希臘哲學家,而猶太哲學家斐洛(Philo)則為護教學奠下穩定根基,建立了一套標準護教學的模式,供後人所用。早期的護教士的任務並非是維護教義,主要是在辨明那些反對基督教的人的話是虛謊且毫無根據的,指出反對基督教的知識份子故意捏造虛假的事來污衊教會。護教士一方面要證明這些是捏造的謊言,另一方面則是要將基督教與外邦人的宗教加以比較,權衡其優劣。 護教士初只站在自衛角度辯護自己的教義,後來發展為主動挑對方宗教或哲學的盲點,說明他人的信仰來自鬼神或只是虛空的話。 其中著名的護教士是游斯丁(Justin Martyr)(c.100-165),其辯護書說明耶穌基督真是上帝的獨生愛子,他從天降世道成肉身,為的是要拯救全人類。游斯丁認為耶穌基督的形式:第一種是被人輕視、拒絕的耶穌,第二種形象是在天上與父坐在榮耀裡,他還說所有哲學家所說的真理都是在邏各斯(Logos)裡面,唯有在基督耶穌裡面才有真正的道理可言。另外其他著名護教歷史上有貢獻的,還有特土良(Tertullian)、亞歷山大里亞的聖克雷芒(Clement of Alexandria)、伊格那丢(Igantius)(c.35-107)、波里家(Polycap)(c.70-156)等。.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護教士 · 查看更多 »

迦克墩公會議

加采東會議(或稱卡爾西頓會議),是於公元451年在迦克敦舉行的第四次基督教大公會議。與會的有東方教會的500位主教及教宗的數位代表。此會議産生了重要的基督論定義,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此會議將基督一性派定為異端。最後,會議制定了今天基督教著名的信經《迦克墩信經》。同時,會議法規更規定羅馬主教與君士坦丁堡主教具同等優越地位。。.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迦克墩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雅典那哥拉

雅典的雅典那哥拉(Αθηναγόρας ο Αθηναίος, Athenagoras of Athens,约130年 - 190年),二世纪后半叶的基督教护教者。世人对他了解不多,只知道他是雅典人(虽然其原籍可能不在雅典),哲学家,相信基督教。有证据表明他在皈依基督教之前是柏拉图主义者,但也并不确定。 虽然他的作品广为流传,具有影响,但令人奇怪的是,其他基督教护教者,特别是優西比烏的庞大著作中都没有提到他。这可能是因为他的论作匿名地传抄,有时被认为是其他护教者的所作,抑或今日已经失传。在早期基督教的著述中,只有两处提到他:圣梅多巨(Methodius of Olympus,卒于312年)的残片对其护教文的几处引用,以及 锡德的腓力(Philip of Side,历史学家,约425年)所编撰的《基督教历史》Christian History 一书的残片中几处关于他生平的不可靠的细节。锡德的腓力记述雅典那哥拉在亞歷山太主持过一个教理学校,这恐怕是不正确的;他认为雅典那哥拉在归信基督教以前,为了辩论而熟悉圣经。.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雅典那哥拉 · 查看更多 »

耶柔米

耶柔米,天主教譯聖熱羅尼莫或聖葉理諾,也译作圣杰罗姆(約;英文:Jerome(以前叫 Saint Hierom);拉丁文:Eusebius Sophronius Hieronymus;希臘文:Εὐσέβιος Σωφρόνιος Ἱερώνυμος)是古代西方教會領導群倫的聖經學者,公元340年生於的一個基督徒家庭。耶柔米很早就显露出对藏书的热情,并建立了古典晚期最卓著的私人图书馆(由学生时代的异教文学经典开始,逐渐包含大量的基督教圣经与神学作品);他在罗马接受教育,去莱茵河边寻求仕途,并在皈依苦修理念后前往叙利亚的荒漠地区苦行,晚年時(386年-420年)定居於耶穌的出生地伯利恆,過苦修隱居的生活。 在早期的拉丁教會他被尊為四位西方教會聖師之一,這個約定俗成的稱號後來被教宗鮑尼法八世列為正式頭銜。.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耶柔米 · 查看更多 »

游斯丁

殉教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天主教惯译犹斯定),是公元2世紀基督教的護教士之一,於公元165年前在羅馬殉教。天主教相信他是哲学家的主保圣人。正教會與普世聖公宗也尊他為聖人。.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游斯丁 · 查看更多 »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认为的“《聖經》全書”裡继《旧约圣经》之后的其余部分的常用稱呼。.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新約聖經 · 查看更多 »

新柏拉图主义

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是公元3世紀由亞歷山大城的普羅提諾(Plotinus)發展出的哲學派別,是古希臘文化末期最重要的哲學流派,對基督教神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該流派主要基於柏拉圖的學說,再加上斯多葛學派、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融合為一個體系。但在許多地方進行了新的詮釋。在《新約聖經》時代的哲學本身包含一種宗教態度,這就是基督教涉及哲學的緣故。這種宗教哲學就稱新柏拉圖主義,也就是以希臘思想為基礎而創建的宗教哲學。主義主張所有存在皆來自一源,藉此個別靈魂能神秘地重返為一;亦強調存在層級的多重性,只能被感官所感知的物體世界處於最低層級。.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新柏拉图主义 · 查看更多 »

文化

文化是由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义,原意是“靈魂的培養”,由此衍生為生物在其發展过程中积累起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經驗,使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的環境,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環境及經濟生產方式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潛意識的外在表現。 对“文化”有各種各樣的定义,其中之一的意義是「相互通過學習人類思想與行為的精華來達到完美」;广义的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建筑、饮食、工具、技能、知识、习俗、艺术等。大致上可以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它的文化。 在考古学上“文化”则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文化和文明有时在用法上混淆不清。 現今中文裡文化一詞的意思,借自於日文和製漢語中"文化"之義,其所表達的概念、集合與意涵和華夏古籍的原義相差甚遠,應避免望文生義。 網際網路成熟的發展使原先相對疏離的個人或組織可以很容易經由社群網站,建立許多新的基於價值觀、理想、觀念、商業、友誼、血緣等等非常錯綜複雜的聯繫,由此發展出特定社群意識的網路文化,這種網路文化聯繫瞬間的爆發力,對特定議題及選舉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是新興不可忽視的力量。.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文化 · 查看更多 »

早期基督教

在基督教歷史中,早期基督教(Early Christianity),又稱原始基督教,指耶穌死後,使徒開始傳播其教義,形成初代基督教會後,一直到325年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之間這段時期,是基督教形成的最初期階段。一般又被區分為使徒時代與前尼西亞時期。.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早期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教宗安塞罗

教宗聖安祿(Sanctus Anterus PP.,),235年9月28日—236年1月3日在位,他与对立教宗依波立(Hippolytus)一起从罗马被驱逐至撒丁岛。有人认为他殉道了,但支持这一说法的证据很少。他葬于罗马教宗嘉礼一世的墓室,后被封圣。.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教宗安塞罗 · 查看更多 »

教宗依诺增爵一世

教宗聖諾森一世(Sanctus Innocentius PP.),401年12月22日—417年3月12日在位。据同时代耶柔米的记载,教宗諾森一世是教宗達西一世之子;而《教宗名录》(Liber Pontificalis)则指其父为 Innocent of Albano。 教宗諾森一世在位期间,西哥特人亚拉里克一世于410年8月24日攻陷了罗马,而此时教宗却正在拉文納与皇帝洪諾留商讨招安西哥特人的主意。 教宗諾森一世始终把握机会,保持并扩大罗马教会在处理争端上的权威。他保持与鲁昂主教維田舒(Victricius of Rouen),圖盧茲主教愛素波(Exuperius of Toulouse)以及安提阿主教亚历山大的通信,还写信给屈梭多模以答复后者与聖狄奧菲魯斯的争端。教宗諾森一世保持着与屈梭多模良好的关系,403年屈梭多模遭皇后优多迦放逐时,曾为之交涉,然没有成功。 伯拉纠主义的问题上,他重申非洲教会在迦太基和米里夫(Mileve)会议(皆召开于416年)上否定伯拉纠主义的立场。 教宗諾森一世逝世于417年3月12日。.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教宗依诺增爵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列表

本表为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教宗列表,参照《宗座年鉴》中的“罗马最高主教”章节,不包括对立教宗。《宗座年鉴》每年由罗马教廷出版,但未注明任数,称由于在一些年代正统继承顺序有争议而无法断定(如利奥八世、本笃五世和一些11世纪教宗。2001年版本对自伯多禄至若望·保禄二世的教宗传记进行了近200处修订,内容包括日期(主要集中于前两个世纪)、出生地及一名教宗的姓氏。 天主教教宗根据传统使用诸多头衔,包括大祭司、最高祭司及神最低下的奴仆等。这些头衔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其他教宗特权不同,无法进行修改。 据传为首位对教宗进行排序的史学家,其列表终于1049年,最后一位教宗利奥九世排列第154。20世纪列表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正统。当选教宗斯德望曾为斯德望二世,但在1961年后被去除。这些修改如今已无争议,但一些列表仍旧将“斯德望二世”包括在内,可能由于其来源自1913年版本的《天主教百科全书》。 许多教宗被封为圣人,包括前50位教宗中的48位,亦有一些教宗正处于封圣过程中。前31位教宗(除则斐琳)均为殉教者。.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教宗列表 · 查看更多 »

教宗则斐琳

教宗聖才斐(Sanctus Zephyrinus PP.,,原名Zephyrinus)於199年—217年12月20日出任教宗,出生於羅馬。 教宗才斐的主要顧問教宗嘉禮一世接任成為教宗。 他的聖日是8月26日。.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教宗则斐琳 · 查看更多 »

教宗額我略一世

教宗聖額我略一世(Sanctus Gregorius PP.,約540年—604年3月12日),於590年9月3日至604年3月12日岀任教宗。他是以一致欢呼的方式當選教宗。.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教宗額我略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良一世

教宗聖良一世(Sanctus Leo PP.,),440年9月29日至461年11月10日任教宗。.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教宗良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宗法比盎

教宗聖法彬(Sanctus Fabianus PP.,),是第20任教宗,236年1月10日—250年1月20日在位。他將羅馬帝國分成7個區,由7名助祭管轄。他是首位以一致欢呼的方式當選的教宗。於羅馬帝國第三十四任皇帝德西烏斯開始大規模迫害基督教徒,教宗法彬因而殉教。.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教宗法比盎 · 查看更多 »

教会

教会是指基督教的團體,一方面指指所有基督徒的整體(普世教會);另一方面是有形的基督徒组织(個別性的教會)。一般人常將教會與“教堂”(指的是教会建築)混為一談,因为教会的组成並不需要固定建築。 教會是由一群與耶穌基督有生命連結的基督徒,並以耶穌基督為磐石和房角石,且建立在使徒和先知所立真理的根基上,聚集連結而成的生命見證體。.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教会 · 查看更多 »

教父 (基督教歷史)

教父(Church Fathers,或 Fathers of the church),又譯為基督教早期教父(Early Church Fathers),是基督教會早期宗教作家及宣教師的統稱。他們的著作被認定具備權威,可以作為教會的教義指引與先例。他們包括許多著名的教會神學家、主教和護教士,但是不一定是教會認定的聖人,有些教父甚至被教會判定為“異端”。.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教父 (基督教歷史) · 查看更多 »

教父學

教父學(Patristics,Patrology),基督教研究之一,針對早期基督教會的文件及其作者的研究,特別是針對教父們的著作。這些教父的年代,約介於新約時代末期,或使徒年代(Apostolic Age,約西元一世紀)末期,一直到451年的迦克墩公會議,或八世紀的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之間。.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教父學 · 查看更多 »

教父哲學

教父哲學(patristic philosophy)是指處於聖經神學與經院神學之間的基督教神學思想。教父們為了使基督教更具吸引力和知識更充實,教父開始將《聖經》教訓與古希臘哲學、古羅馬哲學融合。而在早期基督教時期(公元2-5世紀)的教父思想,由於是根據《聖經》和利用新柏拉圖主義建立的,一般稱為「教父哲學」。在聖經神學與經院神學之間,更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早期基督教神學發展中,教父哲學可謂是影響力最大的神學思想之一。 教父哲學以哲學論證很多現今的基本教義,主要的有神論、三位一體論、創世論、原罪論、救贖論和天國論等。教父哲學可說是經院神學的基礎。另一方面,教父哲學與托馬斯主義都有相當的關聯。.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教父哲學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教父 (基督教歷史)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希臘教父希腊教父基督教早期教父基督教教父教会父老教會父老拉丁教父拉丁西宗教父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