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威克理夫国际联会

指数 威克理夫国际联会

威克理夫国际联会(Wycliffe Global Alliance),原名国际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 International),是一个活跃于全世界的福音派基督教传教团体,目前的总部位于新加坡。该组织以欧洲宗教改革先驱约翰·威克理夫的荣誉命名,此人曾将整部圣经翻译成中古英语。 1942年,美国人金纶·汤逊在俄克拉荷马州创立威克理夫营(Camp Wycliffe),后来改名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SIL国际是它的姐妹组织。截止1991年,威克理夫是一个由位于不同国家的不同分支机构组成的单一组织,但各分支机构的活动却是完全独立运作的,因为总会只是各机构的联盟体。 威克理夫是基督新教的团体,目前在超过60个国家拥有一百多个分支机构,拥有4500名传教士,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传教团体。至2012年11月,该组织已经将圣经或圣经的一部分翻译成全球的6877种语言。 该组织的从事圣经的翻译事业,与各国政府的关系良好,甚至还与各独裁政权搞关系。此外,该组织也与天主教会以及其他宗教的关系不错,因此受到内外的批评。该团体宣称“最好的宣教就是用当地语言写就的圣经。”为了达到以母语进行传教的效果,该团体主张“不可缺少用母语书写的圣经”,致力于圣经翻译和培养圣经翻译者,对圣经翻译成众多的小语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持有语言学学位的翻译者正在增加。 汤逊在1982年逝世后,由语言学家肯尼思·李·派克(Kenneth Lee Pike)指导。2011年2月,国际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改名为“威克理夫国际联会”。.

目录

  1. 14 关系: 基督教奧克拉荷馬州中古英语传教士福音派约翰·威克里夫语系列表语言列表语言瞭望站金纶·汤逊GlottologSIL國際新加坡新教

  2. 基督教传教
  3. 基督教國際組織
  4. 聖經公會
  5. 聖經翻譯者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查看 威克理夫国际联会和基督教

奧克拉荷馬州

奧克拉荷馬州(Asgaya gigageyi,或者òɡàlàhoma(音譯自英語);波泥語:Uukuhuúwa;卡育加語:Gahnawiyoˀgeh;State of Oklahoma)是美國的一個州,有美國最大的印地安原住民人口。「奧克拉荷馬」(Oklahoma)一字是從印地安的巢克圖族人Choctaw語言中okla(人)及humma(紅)所得來的,此州一般簡寫為OK,有時也寫成Okla。2000年人口約有345萬多人(3,450,654)。本州行政區劃,共管轄77個郡。.

查看 威克理夫国际联会和奧克拉荷馬州

中古英语

中古英语是指1066年到1489年间所使用的英语。这个时期的英语和古英语相比,在读音和拼写,词汇和语法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一大部分古英语词汇被淘汰,转而吸收了很多法语和拉丁语的词汇。.

查看 威克理夫国际联会和中古英语

传教士

传教士(missionary),亦叫作宣教師或宣教士,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如日本神道教,很少會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是有很多宗教利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例如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 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宗教的宣教師。实际上佛教是最早大规模传教的宗教,沿着丝绸之路送出它的信仰。在英语中,“missionary”指被派遣到远方传教的人,汉语也译作宣教士,而一词则指在人群中进行讲道的传道人。.

查看 威克理夫国际联会和传教士

福音派

福音派(evangelical)是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新兴派別,而非一个教派,其与自由派、基要派等相区别,常被视为自由派和基要派兩個基督的中间立场。源自希腊语「ευαγγελιον」,原文意思就是「好消息」,無教派之意。福音派強調基督徒個人跟耶穌基督之關係,並把社区和信仰连结。有別於其他基督教主流教派,其直接通過福音及信息把基督教传播。 福音派与传福音是完全不同的,「福音派」是新教中的新兴派別,其通過直接接觸社區及迎合主流社會,使基督教價值觀融入主流社會,而「传福音」则是宣传基督教圣经中的福音的活动。 整體來說,福音派恪守新教傳統教義,重視《聖經》權威和學術研究,但不愿被人視為固執無知。福音派比基要派相对更願意接觸社區及迎合主流社會,使福音派逐漸成為主流社會的一部分。在20世紀70年代末,福音派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教派,逐漸參與主流政治,相比於其他信眾減少的主流教派,福音派在世界各地呈日益增長的趨勢。 福音派常與不同的基督教教派合作,但也認為應該限制教會對政治決策和社會、科學發展的影響,強調“聖經無謬” (infallibility of the Bible)。1994年,福音派與天主教会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書《福音教派與大公教合一》,同意以包容手段接納天主教。福音派教會對普世教會合一運動有相當的參與,但其內部對此仍存在意見分歧。.

查看 威克理夫国际联会和福音派

约翰·威克里夫

約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約1320年—1384年),英格兰人,歐洲宗教改革的先驅,曾於公開場合批評羅馬教會所定的各項規條及不合基督教宗旨,也是首位將《聖經》翻譯成英文者。.

查看 威克理夫国际联会和约翰·威克里夫

语系列表

对自然语言的分类方法有很多,这些方法之前有时还存在严重的分歧。以下介绍其中的几种方法。.

查看 威克理夫国际联会和语系列表

语言列表

本表是以普通话拼音首字母排列的所有语言的列表,收录了目前世界现存语言大约6909种语言(其中汉语及其各方言均视为一种语言,但部分方言仍在列表中)。.

查看 威克理夫国际联会和语言列表

语言瞭望站

语言瞭望站(Linguasphere Observatory,Observatoire Linguistique,Wylfa Ieithoedd)是一个跨国境的语言学网络研究计划。该计划于1983年在魁北克创建,随后以塞内加尔前总统利奥波德·塞达尔·桑戈尔的名义在诺曼底创立并注册为非盈利组织。这个计划的创始理事为David Dalby,他原为国际非洲研究所的理事。 语言瞭望站的研究中心现位于欧盟国家,在英国威尔士的卡马森郡和法国首都巴黎。.

查看 威克理夫国际联会和语言瞭望站

金纶·汤逊

威廉·卡梅隆·汤森德(William Cameron Townsend,),一般译为金纶·汤逊,美国福音派传教士,为SIL国际和国际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今威克理夫国际联会)的创始人。 1896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東谷,年幼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他在念大学的时候结识了美国基督教领袖约翰·穆德,此后立下了在全世界传教的志向。最初他在南美洲的危地马拉布道。当地的白人通行西班牙语,使用西班牙语版本的圣经。然而,印第安人完全不懂西班牙语,视圣经为无用之物。一次,一位喀克其奎人嘲笑金纶,说为何上帝不会说印第安人的语言。金纶对此感慨颇深,便努力学习了当地语言,花费了10年的时间学习了喀克其奎语,将新约圣经翻译成这门语言。 1934年,他回到美国,在阿肯色州创立暑期语言学院,指导传教士们将圣经翻译成各种不同的语言,这个组织后来成为著名的语言学机构SIL国际。1942年,又在俄克拉荷马州创立威克理夫营,后来改名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并于后来在世界许多国家建立分会,成为一个国际性松散的组织联盟国际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他为了达成传教目的,与世界上一些独裁政府结为良好关系,又与天主教会和其他宗教搞关系,这遭到其他福音派人士的批评。 金纶一生致力于圣经的翻译事业,1982年在北卡羅萊納州的逝世。 Category:美国传教士 Category:福音主义 Category:圣经翻译者 Category:加州人 Category:康普顿高中校友.

查看 威克理夫国际联会和金纶·汤逊

Glottolog

Glottolog是紀錄世界上鲜有人知的语言的一个目录学数据库,起初由位于德国莱比锡的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創建,2015年起改由位於耶拿的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 für Menschheitsgeschichte)負責。“Glottolog”一名来源于德语“Languoid catalogue”两个单词,意思是“语言目录”。它与著名的“民族语”(Ethnologue)有些正面的不同点:Glottolog仅仅只接纳编辑者能够证实存在且存活的语言;它仅仅只将被证实有效的语言进行归类。 Glottolog的2.2版本于2013年在网络上以知识共享许可协议释出。其2.4版本于2015年出版。.

查看 威克理夫国际联会和Glottolog

SIL國際

美国國際语言暑期学院(SIL International)是一個國際性、非牟利、宗教性的科學組織,主要在研習、開發及記錄一些比較鮮為人知的語言,藉以擴展語言學知識、推動世界識字率及扶助少數族裔的語文發展。它透過它的旗艦網站「民族語」來為網民提供其各項研究數據。 SIL是英語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的簡寫,意即“暑期語言學院”的意思。它於1934年在美國阿肯色州開辦,原來的用意是為接受差傳事工的宣教士提供一個暑期語言訓練,使他們掌握基本的語言學、人類學及翻譯學的基本原理,以便其後參與聖經的翻譯工作。這些受訓後的翻譯事工其後被稱為“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SIL的創辦人是金纶·汤逊(1896年-1982年),是一位被派往危地馬拉的宣教士。在他的第一屆學生中,有一位名叫(1912年-2000年),後來成為了SIL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在1942年至1979年期間一直擔任SIL的總裁,之後擔任名譽總裁,直到2000年他逝世為止。派克曾於1982年至1996年連續15年獲提名諾貝爾和平獎。SIL的現任總裁是2008年上任的Dr.

查看 威克理夫国际联会和SIL國際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Republik Singapura;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通称新加坡,又稱為新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星島、星國、狮城、坡岛、猩咖波、石叻、叻埠、昭南等,是东南亚中南半岛南端的一个城邦岛国,它不只是一個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國家。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最南端出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西马来西亚相隔,并以新柔长堤與第二通道等這兩座橋梁相连於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新加坡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新加坡最大的外島為德光島。自新加坡独立以来,大规模的填海已经为新加坡增加了23%的面积,相等于130平方公里。 1819年,任职于英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斯坦福·莱佛士与柔佛苏丹签订条约,获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经莱佛士的努力,逐渐发展成繁荣的轉口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戰略据点。1942年至1945年间,新加坡曾被日本占領三年半之久,其后回归英国管理,並從海峽殖民地獨立出來,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成為—個州,稱為新加坡州(簡稱星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并独立建国。 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從一窮二白中,依靠着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本的操作,迅速转变成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藉著地理優勢,新加坡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教育素質良好的國民也是亞洲政治和科學文化的紐帶,大多数的新加坡人都通晓至少两种语言,分别是英语以及自己的母语。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种族的社會,也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所以主要由亞洲人組成的新加坡並非為單一民族國家,而是和一部分馬來人及印度人所組成的移民国家,其中漢人文化以福建移民為大宗。。在国内居住的居民有38%为永久居民、持有工作簽证的外籍劳工以及持有学生簽证的学生,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外劳比例分別为80%和50%。整個城市在绿化和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查看 威克理夫国际联会和新加坡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查看 威克理夫国际联会和新教

另见

基督教传教

基督教國際組織

聖經公會

聖經翻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