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国母

指数 国母

國母,是“全国之母”之意。在君主制国家是用来指君主之母親或正妻 而在古代東亞,則用於尊稱君主生母或嫡母,有時也用來尊稱皇后。現代也用於尊稱對於國家有重大貢獻的女性。.

75 关系: 同治帝大宮院天皇太上天皇女院孟昶安德天皇宋庆龄崇德天皇中國中國國民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三條天皇一條天皇平安时代平德子平清盛平滋子二條天皇今上天皇德川和子德川秀忠後小松天皇後白河天皇後蜀後陽成天皇後村上天皇後櫻町天皇後深草天皇後朱雀天皇圓融天皇國父咸丰帝冷泉天皇准三宮准母光嚴天皇光绪帝光格天皇光明天皇勸修寺晴子皇后皇太后皇室王太妃琉球国禎子內親王靈慈國母西園寺寧子...高倉天皇鳥羽天皇足利義滿龟山天皇近衛天皇阿野廉子赵匡胤藤原安子藤原彰子藤原得子藤原穩子藤原璋子藤原道長藤原高子陽成天皇暲子內親王村上天皇治天之君清朝朱雀天皇明正天皇明治维新日野康子慈安太后慈禧太后 扩展索引 (25 更多) »

同治帝

清穆宗载淳(a)(),又稱同治帝,爱新觉罗氏,;汗號「布伦札萨克汗」(Бүрэн засагч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同治」。 同治帝乃咸丰帝长子,5歲(虛歲六歲)登基,原設年號為「祺祥」,隨後不及一年發生辛酉政變,最終由其嫡母慈安太后與生母慈禧太后共同垂簾聽政(史稱「兩宮聽政」),並改設年號為「同治」。直至1875年驾崩,時年僅19週歲,死後廟號穆宗(v),諡號毅皇帝(v)。他是清朝第九位皇帝,在位於1861年至1875年,也是清兵入关后統治中原以來的第八位皇帝。.

新!!: 国母和同治帝 · 查看更多 »

大宮院

#重定向 西園寺姞子.

新!!: 国母和大宮院 · 查看更多 »

天皇

天皇()是日本的君主,以其為首的日本皇室則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皇室。在明治維新至1947年為止而施行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中,明定其為國家元首;之後接續施行至今的《日本國憲法》中則被定義為「日本國以及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為有名無實的虛位元首。 天皇的族系號稱「萬世一系」,從首任的神武天皇以來一脈相傳,並不像中国、朝鮮、越南等周邊國家经历過改朝换代,這是由於天皇在歷史上能掌握實權的時間很短,所以反而能避過戰亂,使皇室更加長壽。由於天皇與整個皇室在古代被認為是超乎於普通人的存在,因此時至今日都是沒有姓氏的(历史学研究上称其为天皇氏或天皇家)。而在神道教傳統中,天皇被認為是天照大神後裔,故具有「神性」;但二戰後,昭和天皇發表《人間宣言》,完全放棄天皇在過往被賦予的神性。 通常,現任天皇會被稱為「今上天皇」,敬稱「陛下」。當天皇退位,他會被稱為「太上天皇」(簡稱上皇);倘若天皇退位後出家,他會被稱為「太上法皇」(簡稱法皇);如果天皇駕崩,他會先被稱為「大行天皇」,之後再正式諱稱為「[在位時年號]天皇」(例如明治天皇)。 現任天皇(今上天皇;第125任)為明仁,是昭和天皇的長子,年号平成,於1989年1月7日即位。.

新!!: 国母和天皇 · 查看更多 »

太上天皇

太上天皇,是日本一種給予退位天皇或當朝天皇在世父親的頭銜(尊號),簡稱上皇,相當於東亞其他國家(中國、朝鮮、越南)退位皇帝的尊號「太上皇」;而出家為僧的上皇則稱太上法皇,簡稱法皇。然而,兩者的區別是為其法律地位,律令法中太上法皇包含在太上天皇裡。 太上天皇多被稱為「院」,來自「三宮」(-后位-)的總稱「院宮」,及後,包括有力貴族、寺廟與太上天皇合稱為院宮王臣家。又因為各院的居所是仙洞御所,所以上皇有時又叫作「仙洞」。.

新!!: 国母和太上天皇 · 查看更多 »

女院

女院,指的是日本歷史上宣下給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等等或擁有相等地位女性的稱號,這個制度由平安時代中期一直沿用至明治維新為止。「院」起初是指太上天皇,而「女院」則是指接受等同待遇的女性。受封者能得到仿傚自上皇的禮遇,設置院廳,有別當、判官代、主典代等官職,制訂殿上,任命藏人等。.

新!!: 国母和女院 · 查看更多 »

孟昶

孟昶(chǎng,音同“敞”)(),初名仁赞,表字保元。後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据孟知祥夫妇墓誌铭则为第五子,疑两位兄长因早夭未序齿)。後蜀末代皇帝(第二代,934年~964年在位),在位31年,享年47岁,史書作「後主」。.

新!!: 国母和孟昶 · 查看更多 »

安德天皇

安德天皇(;,治承2年11月12日-壽永4年3月24日)乃日本第81代天皇(1180年5月18日-1185年4月25日,治承4年4月22日-壽永4年3月24日在位),名言仁()。 安德天皇是高倉天皇的長子,其生母是平清盛的女兒平德子(建禮門院)。治承2年(1178年)11月12日出生,他的出生標誌著平家的權力達到了巔峰。未滿一歲的他,在12月15日便被立為太子。治承4年(1180年)2月21日,高倉天皇禪位給了他,當時年僅2歲,政治實權則由外祖父平清盛掌握。當時東國的源氏紛紛起兵反對平家,因此即位的當年,平清盛將首都遷到平家的據點福原,試圖更加穩固地控制朝廷;但半年之後就將首都遷回了平安京。1181年平清盛病逝,極盛一時的平家迅速衰落。 壽永2年(1183年),源義仲在俱利伽羅峠之戰中大破平家,逼近京都。平家在平宗盛的率領下撤離京都,安德天皇、守貞親王連同象徵著天皇權威的三神器一起被劫往西國。平家一門到達九州島的大宰府,但被當地豪族逐出;隨後逃往讚岐國的屋島(今香川縣高松市屋島地區)並創立行宮。以屋島為據點,同源氏對抗。壽永4年(1185年),源賴朝派源義經攻打屋島。平家戰敗,挾安德天皇逃亡海上。此後在長門國赤間關的壇之浦爆發平家和源氏間最後的決戰。平家戰敗,外祖母二位尼將傳國神劍插在身上,將傳國神璽掛在天皇的脖子上,抱著安德天皇,告訴他「波濤之下也有帝都」(「波の下にも都がございます」),投海自殺身亡。 天皇的生母建禮門院在天皇投水之後也跳水自殺,但被源氏方面的武士救起,送往京都。 根據《平家物語》的說法,壇之浦之戰後,神璽和神鏡都被源氏武士獲得,送回京都。而神劍同安德天皇永遠沉入了海底。另有傳聞稱壇之浦之戰發生的翌日,安德天皇的遺體被漁夫打撈上岸。 壇之浦之戰一年後,鐮倉幕府的將軍源賴朝為了安撫安德天皇的怨靈,建立阿彌陀寺御影堂,阿彌陀寺附近的陵墓被稱為阿彌陀寺陵。安德天皇後來被奉為久留米水天宮(福岡縣久留米市)的祭神,成為水神、安產之神,與其生母建禮門院一起,被各地的水天宮祭祀。明治時代,阿彌陀寺改為赤間神宮(山口縣下關市)。.

新!!: 国母和安德天皇 · 查看更多 »

宋庆龄

宋庆龄(曾用名:宋庆林、宋庆琳;英文译名:Soong Ching-ling;曾用英文名:Rosamond;),20世纪中国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国际活动家,是已故中国革命家、中国国民党总理及中華民國國父孙中山先生在中國的第二任正式妻子,孫在前已有元配盧慕貞以及日配大月薰。 在国共内战时期,她堅持孙中山的「聯俄容共」的政策,反对中国国民党“清党”。抗战爆发后,宋庆龄通电支持国共合作,并和宋家姐妹以「團結合作」的面貌示人,还筹建了中国福利基金会,积极投身社会福利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家副主席等职务,并曾两次代理国家元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首位女性国家元首,亦位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列。1981年,她获授予国家名誉主席称号,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这一称号的人士。同年,她因病于北京逝世。.

新!!: 国母和宋庆龄 · 查看更多 »

崇德天皇

崇德天皇(;),日本第75代天皇(1123年至1142年在位)。諱顯仁()。退位後稱新院、讚岐院。他是鳥羽天皇第一皇子、母為藤原公實女中宮璋子(待賢門院)。.

新!!: 国母和崇德天皇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国母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新!!: 国母和中國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 国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民國的治權機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於武昌的中華民國軍政府,之後歷經南京臨時政府、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現今在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體制基於1947年施行的中華民國憲法、以及1991年首次制定的憲法增修條文,分為中央、地方兩大層級。 中華民國施行「一府五院」的中央政府組織,別稱「中樞」:「一府」是指總統、副總統、以及總統之幕僚單位(總統府、國安會等),「五院」則指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及下屬各政府機構,此乃依照孫中山自創之五權憲法理論,將國家治權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等五種,並分別設置一個「院」來執行。地方政府架構則分為省╱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等三級,但省的功能於1998年起虛級化,故一般均將省級剔除;原本屬於省轄下的縣、市,在省虛級化後實際上與直轄市同屬中央政府直轄。現今所稱的地方政府,指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以及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有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 中華民國政府也是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行憲政府。.

新!!: 国母和中華民國政府 · 查看更多 »

三條天皇

三條天皇(;),日本第67代天皇,1011年7月16日-1016年3月10日在位。諱居貞()。.

新!!: 国母和三條天皇 · 查看更多 »

一條天皇

一條天皇(;),是日本第66代天皇,986年7月31日-1011年7月16日在位。名懷仁()。.

新!!: 国母和一條天皇 · 查看更多 »

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是日本古代的最后一个历史时代,它从794年桓武天皇将首都从長岡京(784年至794年)移到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开始,到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一揽大权为止。平安时代的称呼来自其首都的名字。它之前是奈良時代,之后是镰仓时代。 平安时代是日本天皇政府的顶点,也是日本古代文学發展的顶峰。在平安时代中武士阶层得到發展,到这个时代的后期,武士阶层从贵族手中夺取权力,建立幕府。 平安时代日本在804年、838年有兩次遣唐使交往(894年未成行)。天台和真言密宗佛教得到發展。 894年废止遣唐使之后,開始發展日本独自的国风文化。.

新!!: 国母和平安时代 · 查看更多 »

平德子

平德子(1155年-1214年1月25日)是平清盛的次女,母親是平時子。高倉天皇的中宮,也是平家一門唯一的中宮。她是安德天皇的生母。後來被稱為建禮門院,一般也多稱她為建禮門院德子。 1171年進入高倉天皇的後宮,1178年生下安德天皇。1181年高倉天皇退位後,院号宣下,從此被稱為建禮門院。1183年,因源氏攻擊平氏一門而離開京城,逃往西國。1185年,壇之浦之戰時,與安德天皇一同跳海自殺,但是沒有死去,被源氏一族捉到。戰後被當做俘虜送回京城,之後出家,號「直如覺」。 之後她進入大原寂光院,度過殘生,可謂是平氏一族滅亡悲劇中的女主角。.

新!!: 国母和平德子 · 查看更多 »

平清盛

平清盛(、元永元年-治承5年閏2月4日),日本平安時代後期的武將、公卿、政治家。伊势平氏的栋梁平忠盛的嫡长子。1156年的保元之乱後贏得後白河天皇的信賴,1159年的平治之乱中打败了源义朝巩固其地位。1167年升任太政大臣(相國),隔年出家,女儿平德子嫁給高仓天皇成為皇后,開創了誇稱「除了平氏一族之外,其他人都不配當人」(平氏にあらずんば人にあらず)的平氏政權輝煌時代,但逐渐平氏的独裁引起了贵族、僧人、武士的反对。后来他对後白河法皇十分不满,治承三年(1179年)發動政變,幽禁後白河法皇於鳥羽殿。治承4年(1180年)2月,他迫使高仓天皇退位,拥立自己的外孙安德天皇即位。平清盛于1181年死于热病,三年后平氏被河内源氏打败,兵权也被夺取。.

新!!: 国母和平清盛 · 查看更多 »

平滋子

平滋子(1142年-1176年8月14日)是後白河天皇的女御,高倉天皇的生母。父親是平時信,她也是平時忠、平時子(平清盛的後妻)的異母妹。後來她被稱為建春門院。 因為她的關係,姊夫清盛的女兒平德子順利成為高倉天皇的中宮,而她也見證了平家最榮華的時候。 category:堂上平氏 Category:平安時代後宮 category:1142年出生 category:1176年逝世 Category:平家 Category:女院 Category:平安時代皇太后.

新!!: 国母和平滋子 · 查看更多 »

二條天皇

二條天皇(;,康治二年六月十八日-永萬元年七月二十八日),日本第78代天皇(1158年9月5日-1165年8月3日,保元三年八月十一日-永萬元年六月二十五日在位)。名守仁()。後白河天皇第一皇子,母為藤原經實之女源懿子。.

新!!: 国母和二條天皇 · 查看更多 »

今上天皇

今上天皇是日本对在位的天皇之稱呼,来源于古代汉语中对在位的中国皇帝的称呼「今上」,即“當今聖上”之意。目前是指1989年即位的明仁,年號為平成。 自十九世紀睦仁(明治)起,包括繼位的嘉仁(大正)和裕仁(昭和)駕崩後,皆以其年號為諡號。虽然法律上並無明文規定,但已成為慣例。.

新!!: 国母和今上天皇 · 查看更多 »

德川和子

德川和子(),後水尾天皇中宮,父親是江戶幕府二代將軍德川秀忠,母親是崇源院,德川家康的孫女。明正天皇的生母。院號為東福門院(とうふくもんいん)。.

新!!: 国母和德川和子 · 查看更多 »

德川秀忠

德川秀忠(),日本江戶幕府的第二代將軍(1605年-1632年),1616年至1632年實際掌權。是初代將軍德川家康三子,母親為側室西鄉局,幼名長丸。因為大哥松平信康早年1579年被迫切腹自盡,二哥結城秀康又於1584年的小牧長久手之戰後,作為父親家康與羽柴秀吉達成議和的條件之一,以養子的身分(實際上是人質)交給秀吉,於是身為三男的秀忠便成為德川家的後繼者。.

新!!: 国母和德川秀忠 · 查看更多 »

後小松天皇

後小松天皇(;),是室町時代北朝的第6代天皇,也是日本正統歷史上的第100代天皇(在位:永德2年 / 弘和2年4月11日(1382年5月24日) - 應永19年8月29日(1412年10月5日)),諱幹仁()。在位期間南北朝獲得了統一。 後小松天皇是後圓融天皇第一皇子。其生母是內大臣三條公忠之女,通陽門院三條嚴子。後小松天皇從小在日野西資教家中長大,1382年時移居到足利義滿家,同年接受父親後圓融天皇的讓位,成為天皇。當時雖然由後圓融上皇開設院政,但事實上朝廷已經威權掃地,室町幕府的將軍足利義滿擁有淩駕於上皇的權力。後圓融上皇對此非常不滿,同足利義滿的關係惡劣,兩人經常發生衝突。三條嚴子生下後小松天皇後不久,後圓融天皇懷疑其與足利義滿通姦,將嚴子毆打了一頓。作家海音寺潮五郎據此懷疑後小松天皇可能是足利義滿的私生子。 後小松天皇早期就是在上皇與幕府將軍勾心鬥角這種險惡的狀態下度過的。在後小松天皇即位後第十年(1392年),南北朝宣告統一,南朝的後龜山天皇以兩統迭立為條件,交出三神器並且退位。後龜山天皇退隱到了京都的大覺寺,被尊為「太上天皇」。根據當時的協定,後小松天皇的繼承者必須是後龜山天皇的兒子,而且以後的繼位者應該以南(大覺寺統)、北(持明院統)兩統輪流的方式來排定。不過後來朝廷卻遵照足利義滿的意向,違反了這個約定,在1412年讓後小松天皇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實仁親王,以致於後來大覺寺統方面的人士強烈不滿。此後的很長一段時期裡,大覺寺統的皇族後代,尤其是小倉宮一族,試圖奪回皇位,是為後南朝運動。 後小松天皇在位期間,足利義滿權力極高,天皇和朝廷僅僅只是個傀儡而已。足利義滿對明朝貿易時自稱「日本國王源道義」。甚至在明朝使者來日時,不知日本有後小松天皇的存在,僅知道日本的統治者是足利義滿。此後的室町幕府將軍也都被明朝稱為「日本國王」。顯然幕府的地位凌駕在天皇之上,當然這也是因義滿自認後小松天皇之所以可以登上天皇之位以及統一日本,都是他幫忙的關係。1408年足利義滿逝世的時候,後小松天皇甚至向義滿追贈「鹿苑院太上法皇」這個只有皇室成員才能擁有的稱號,但是足利義持在斯波義將的強烈反對下,為父親辭去了這個追號。 後小松天皇之子稱光天皇早逝,因此他又另立了與北朝有血緣關係的後花園天皇,確立了持明院統在天皇繼承上的正統性。實行二十餘年院政的後小松天皇在1433年過世,葬在深草北陵。 他被追稱為「後小松院」,是緣自於光孝天皇。光孝天皇被稱為「小松帝」,由自己哥哥文德天皇之孫陽成天皇手中得到皇位,從此帝系就由他這一族傳下去。而現在為了表示北朝一族延續的正統性,因此以後小松的稱號來顯出這樣強烈的意志。.

新!!: 国母和後小松天皇 · 查看更多 »

後白河天皇

後白河天皇(;,大治二年九月十一日-建久三年三月十三日),日本第77代天皇(1155年8月23日-1158年9月5日,永壽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保元三年八月十一日在位)。名雅仁()。鳥羽天皇第四皇子。母為藤原公實之女藤原璋子。.

新!!: 国母和後白河天皇 · 查看更多 »

後蜀

後蜀(934年-965年,又稱孟蜀)是中國歷史上的十國之一,其疆域较前蜀而言要小,其中后蜀的疆域东线和北线最为显著。东由襄樊退至重庆一带,北也由甘陕退到广元。.

新!!: 国母和後蜀 · 查看更多 »

後陽成天皇

後陽成天皇(;),日本第107代天皇,1586年12月17日 - 1611年5月9日在位。其在位時間處於安土桃山時代末期至江戶時代初期。原名和仁(),後改為周仁()。 後陽成天皇是正親町天皇之子誠仁親王(陽光院太上天皇)的第一皇子,母親為勸修寺晴右之女勸修寺晴子(新上東門院)。誠仁親王於1586年時病逝,無法接任天皇之位,於是正親町天皇立孫子周仁親王為皇太孫,並在同一年讓位給他。 後陽成天皇在位期間,處在豐臣秀吉政權與江戶幕府的初期,兩個政權在對待天皇的態度有很大的不同。秀吉由於出身卑微,需要建立權威以及擁有太閤與關白的地位,因此對天皇極為尊敬禮遇,致力於恢復朝廷的威信,甚至盛大的遵古禮舉辦了一次聚樂第行幸,隊伍行列就有上千人,天皇在還幸時,還奉送黃金與金銀珠寶。 但是到了江戶幕府時,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幕府對朝廷的態度轉為強勢--涉,連官位的任命權都掌握在幕府手上,唯一得到改善的是,朝廷的財政狀況不再像戰國時代一樣貧乏。但只比一個最低級的大名(三萬石)好一點而已。朝廷一樣財政不濟。 豐臣秀吉在世時,有意立後陽成的長子良仁親王為後陽成天皇的後繼者,關原之戰後,後陽成廢了良仁親王的繼承權,並有意傳位給弟弟八條宮智仁親王,後來因為德川氏以智仁曾為豐臣秀吉的養子而反對才擁立後水尾天皇為後繼者,為此後水尾天皇與後陽成天皇父子長期不和。據説德川家康因爲顧忌後陽成天皇和前關白豐臣秀吉的關係,所以逼退天皇,讓親德川的政仁親王繼位。 後陽成天皇於慶長十六年(1611年)藉幕府干涉朝廷處分女官(官女)與公卿私通的處分為由。讓位給第三皇子政仁親王,1617年過世,葬於深草北陵。 後陽成這諡號是取自是平安時代陽成天皇的諡號,當時陽成天皇被迫退位,是藤原氏強迫所致,而且還要被強迫讓位給自己父親的叔叔光孝天皇(時年五十五)。以此諷刺德川氏為藤原氏。有說認為當時後水尾天皇與後陽成長期不和,而陽成天皇為史書上為暴君,後水尾天皇為了爭一口氣,所以把父親與兒子的諡號逆轉(陽成天皇的父親清和天皇別號水尾帝)。.

新!!: 国母和後陽成天皇 · 查看更多 »

後村上天皇

後村上天皇(;嘉曆3年(1328年)-正平23年/應安元年3月11日(1368年3月29日))為日本第九十七代天皇((延元4年/曆應2年8月15日)1339年9月18日—1368年3月29日在位),也是南朝第2任天皇(在位:延元4年/曆應2年8月15日(1339年9月18日) - 正平23年/應安元年3月11日)。初名義良(のりよし / のりなが),後改憲良。 他是後醍醐天皇的第七皇子,為阿野廉子所生。 1911年(明治44年),日本政府確認南朝朝廷這一系的天皇為正統,後村上天皇被當作日本歷史上的第97代天皇。.

新!!: 国母和後村上天皇 · 查看更多 »

後櫻町天皇

後櫻町天皇(),日本第八位也是至現時為止最後一位女天皇。是櫻町天皇第二皇女,母親為女御二條舍子(青綺門院)。諱智子最初「智子」的訓讀為“さとこ”,但因與靈元天皇的名諱識仁(さとひと)音相近,故在即位後(宝暦12年7月29日,1762年9月17日)改為“としこ”。,幼名以茶宮,後改為緋宮。.

新!!: 国母和後櫻町天皇 · 查看更多 »

後深草天皇

後深草天皇(;),日本第89代天皇。諱久仁()。他是後嵯峨天皇之子。 後嵯峨上皇因晚年耽於遊樂,1259年,迫使後深草天皇退位,讓恆仁太子即位為龜山天皇,後深草上皇因此憤而出家。其後代子孫稱為持明院統皇室,與龜山天皇的子孫大覺寺統爭奪皇位。.

新!!: 国母和後深草天皇 · 查看更多 »

後朱雀天皇

後朱雀天皇(;),日本第69代天皇。諱敦良()。 他是一條天皇的第三皇子,母為藤原道長女──中宮藤原彰子。後一條天皇剛即位時,原本以敦明親王為皇太子,但敦明親王卻在寬仁元年(1017年)辭退皇太子之位,其後便以敦良親王為皇太子。寬仁五年(1021年),娶藤原道長六女,即姨母藤原嬉子為東宮妃。萬壽二年(1025年),兩人之間生下期待已久的第一王子親仁(後來的後冷泉天皇),然而嬉子卻因產後失調,兩天後便過世了。之後,他又娶道長孫女,即堂妹禎子內親王為妃,生第二王子尊仁(後來的後三條天皇)等一男二女。他的兄長後一條天皇沒有生育皇子便駕崩,此後便由他繼承皇位。 即位後,首先迎娶關白藤原賴通的養女藤原嫄子入宮,立為中宮。其後又陸續將藤原教通之女藤原生子、藤原賴宗之女藤原延子等等迎入後宮,但這些女性都沒有生下皇子。後朱雀天皇在病危之際,決心讓位給親仁親王,並以尊仁親王做下一任的皇太子。寬德二年一月十六日(1045年2月5日)讓位,兩天後出家,同日駕崩,享年三十七歲。.

新!!: 国母和後朱雀天皇 · 查看更多 »

圓融天皇

圓融天皇(;),日本第64代天皇,969年11月5日 - 984年9月24日在位。諱守平()。.

新!!: 国母和圓融天皇 · 查看更多 »

國父

#重定向 国父.

新!!: 国母和國父 · 查看更多 »

咸丰帝

清文宗奕(a)(),又稱咸豐帝,爱新觉罗氏,;汗號「图格莫尔额尔伯特汗」(Түгээмэл Элбэгт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咸豐」。 咸豐帝乃道光帝第四子,生母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誕於北京圆明园澄静斋,养母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20岁登基,於1850年至1861年在位(合共11年),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葬于定陵(河北遵化市清东陵),享年30岁,庙号文宗(v),谥号簡稱显皇帝(v),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七位皇帝。此外,他亦為清朝最後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與最後一位儲位密建的皇帝。.

新!!: 国母和咸丰帝 · 查看更多 »

冷泉天皇

冷泉天皇(;),日本第63代天皇。967年11月15日 - 969年9月27日在位。諱憲平()。 “安和之变”后不久,冷泉天皇退位,由其弟守平亲王登上宝座,是为圆融天皇。.

新!!: 国母和冷泉天皇 · 查看更多 »

准三宮

--三宮,又稱--、--等等,是日本過去授--皇族、貴族的一種榮銜。在明治維新以前,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合稱「三宮」,--三宮即指人臣之待遇相當於三宮者。 871年,清和天皇下詔賜--其外祖父藤原良房--三宮,給予年官、年爵、封戶、隨身兵仗,這是--三宮之始。年官指諸國之椽一人、目一人、史生三人;年爵指從五位一人。 其後藤原基經亦獲--三宮,使這一個榮銜制度化。此榮銜常頒與天皇母家之外戚、內親王,或是出家的后妃、女院、法親王等。日本南北朝時期,北畠親房是第一個皇室與外戚以外的身份而獲頒此榮銜者。.

新!!: 国母和准三宮 · 查看更多 »

准母

--,是在天皇的生母死後,指定其他女性成為天皇的母親。和養母不同的是,--通常不太需要對天皇盡養育之責,更有些天皇在指定--時早已成人,因為--只是在宮中例行儀式上所需的一個象徵。.

新!!: 国母和准母 · 查看更多 »

光嚴天皇

光嚴天皇(,1313年8月1日—1364年8月5日,舊曆:正和2年七月初九—正平19年 / 貞治3年七月初七)是日本北朝第一代天皇(在位:元弘元年9月20日(1331年10月22日) - 元弘3年 / 正慶2年5月25日(1333年7月7日))。讳量仁()。.

新!!: 国母和光嚴天皇 · 查看更多 »

光绪帝

清德宗載湉(a)(),又稱光緒帝,爱新觉罗氏,;汗號「巴达古尔特托尔汗」(Бадаргуулт төр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光緒」。 光緒帝乃醇贤亲王奕譞次子以及道光帝之孙,以三歲沖齡,過繼給咸丰帝,在位三十四年,於1875年2月25日至1908年11月14日在位。他在幼年時由慈安太后及慈禧太后兩宮聽政,历经甲午战争和戊戌變法。 1898年戊戌變法失败后,他被慈禧太后禁闭在中南海瀛台。1908年,慈禧死之前一日,光绪帝在中南海瀛台死於砒霜毒,死后庙号德宗(v),谥号景皇帝(v),葬于崇陵。他是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兵入關以來的第九位皇帝。.

新!!: 国母和光绪帝 · 查看更多 »

光格天皇

光格天皇(),幼名祐宮(さちのみや),名諱最初為師仁(もろひと),但因其汉字读法與死人(しにん)音相近而於即位時改名兼仁(ともひと)。 出身自旁系的閑院宮家,為閑院宮典仁親王第六皇子。復興中世紀以後消失的朝廷儀式。與生父閑院宮典仁親王同樣擅於歌道。.

新!!: 国母和光格天皇 · 查看更多 »

光明天皇

光明天皇(,元亨元年12月23日(1322年1月11日) - 天授6年/康曆2年6月24日(1380年7月26日)),在位:延元元年/建武3年8月15日(1336年9月20日)- 正平3年/貞和4年10月27日(1348年11月18日))是日本南北朝時代北朝第2代天皇。諱豐仁()。 光明天皇是後伏見天皇的第二子。其生母廣義門院西園寺寧子,是西園寺公衡的女兒。1335年,足利尊氏在鐮倉反叛後醍醐天皇,次年在湊川之戰中打敗朝廷軍,攻佔京都,後醍醐天皇攜三神器逃往比叡山的延曆寺對抗足利尊氏。8月15日,足利尊氏根據光嚴上皇的院宣,宣佈廢黜後醍醐天皇並遙尊其為上皇,擁立豐仁即位,是為光明天皇,建立北朝朝廷。後醍醐天皇則於12月21日逃往吉野,建立南朝朝廷。日本歷史進入了「一天二帝南北京」的南北朝時代。 光明天皇登基時並沒有持有三神器,僅僅只是根據光嚴上皇的院宣而即位。北朝朝廷根據平安時代末期後鳥羽天皇也在沒有三神器情況下依據後白河法皇院宣登基的先例而作出了如此決定。光明天皇即位後,由兄長光嚴上皇開設院政。同時,足利尊氏在京都設立室町幕府,室町時代開始。 1348年陰曆10月27日,光明天皇讓位給了光嚴上皇的第一皇子,是為崇光天皇。崇光天皇尊之為上皇。 1351年室町幕府發生觀應擾亂,足利直義投奔南朝並大敗北朝軍。在此壓力下,足利尊氏決定與足利直義達成和解,並廢除了北朝朝廷向南朝投降,史稱正平一統。光明上皇也同其他一些北朝系皇族成員一起被幽禁。次年後村上天皇派楠木正儀擊敗足利義詮,佔領京都,被囚禁的光明上皇連同光嚴上皇、崇光天皇、皇太子直仁親王一起落入了南朝軍的手裡,押解到了後村上天皇在賀名生(今奈良縣五條市)的行宮囚禁。 此次事件後,足利義詮決定復辟北朝朝廷,並以光明上皇的母親西園寺寧子(廣義門院)的名義發佈院宣,立光嚴天皇的第三皇子彌仁親王即位,是為後光嚴天皇。西園寺寧子則被尊為治天之君,管理朝政。 1355年,光明上皇回到京都,此後落髮出家。1380年陰曆6月24日駕崩。.

新!!: 国母和光明天皇 · 查看更多 »

勸修寺晴子

勸修寺晴子(1553年-1620年3月21日)是正親町天皇第五皇子誠仁親王的女房。父親是勸修寺晴右。母親是從三位粟屋元子。姊妹有勸修寺晴豐、萬里小路充房、正親町三條公仲室等。兒女有後陽成天皇、空性法親王、良恕法親王、八條宮智仁親王、永邵女王等6男3女。母家的粟屋氏是甲斐源氏安田氏的一族安田義定的子孫,在當時是若狭守護武田氏的最有力家臣,是屬於武家名門的家族。.

新!!: 国母和勸修寺晴子 · 查看更多 »

皇后

皇后,在中國史籍中常簡稱為--,是世界歷史上帝國最高統治者——皇帝正配的稱號。目前唯一仍有皇后存在的國家及皇室是日本皇室,為明仁天皇(亦是现存唯一的皇帝)的皇后美智子,其他國家君主的正配一般只稱為“王后”。.

新!!: 国母和皇后 · 查看更多 »

皇太后

皇太后是皇帝、天皇为其母亲所上的尊号,太后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戰國時期,秦國秦宣太后羋八子(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

新!!: 国母和皇太后 · 查看更多 »

皇室

皇室或王室,也稱為皇家或王家,是指在君主制国家运用權力进行统治的家族集团。一般代表家族中的不同輩份的成員以及一些旁系分支,通常有血緣關係,但並非必然。 不同国家的王室之间常见政治联姻。皇室不一定只在一家一地,並且有很多旁系。同一個皇室中不同房的成員可能統治不同的國家。欧洲地区,同一皇室的后代可能使用不同名称。.

新!!: 国母和皇室 · 查看更多 »

王太妃

王太妃是皇室配偶的一種位號,是太妃的一種。但各地域和時代的受封資格並不相同,實際身份也有差異。.

新!!: 国母和王太妃 · 查看更多 »

琉球国

琉球国(),又稱琉球王國,是琉球历史上第一尚氏王朝和第二尚氏王朝两个朝代的统称和共有国号,也包括早期三山时代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王国(作为其共同的对外自称)。 琉球国的地理位置在臺灣和九州之间,曾经向中国的明、清两代朝贡,遭日本薩摩藩入侵後也向萨摩藩、江户幕府朝贡。琉球国多次遭受諸島外部勢力的入侵,特別是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日本庆长十四年)萨摩藩的入侵以後,萨摩藩控制并干涉了琉球国的內政。琉球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1871年,日本在全國實施廢藩置縣,琉球國被當作令制國編入鹿兒島縣。1872年,琉球國被改設為琉球藩。1879年3月11日,日本兼併琉球,廢除琉球藩,編入鹿兒島縣;同年,以琉球之地設置沖繩縣。.

新!!: 国母和琉球国 · 查看更多 »

禎子內親王

子內親王,第67代天皇—三条天皇之女三宮,生母為中宮藤原妍子,之後成為69代後朱雀天皇之皇后,生有良子內親王、娟子内親王、尊仁親王等2女1子。.

新!!: 国母和禎子內親王 · 查看更多 »

靈慈國母

慈國母(,),名陳氏容(),越南陳朝皇族。她原為李朝皇帝李惠宗的皇后,並為之誕下女帝李昭皇,後來與其從弟兼權臣陳守度勾結,奪取李氏帝位,讓姪兒陳煚登基稱帝,陳朝建立,陳氏獲封為「國母」,得到如同皇后規格的待遇。.

新!!: 国母和靈慈國母 · 查看更多 »

西園寺寧子

西園寺寧子()是日本鎌倉時代至南北朝時代的一位皇族女性,院號廣義門院。她是後伏見上皇的女御,也是光嚴天皇和光明天皇的生母。 在光巖上皇等眾多北朝皇室成員被南朝綁架之後,西園寺寧子以上皇生母的身份臨朝聽政,成為事實上的治天之君(天皇家家督),也是日本歷史上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女性治天之君。.

新!!: 国母和西園寺寧子 · 查看更多 »

高倉天皇

倉天皇(;,應保元年九月三日-治承五年一月十四日),日本第80代天皇(1168年3月30日-1180年3月18日,仁安三年二月十九日-治承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在位)。諱憲仁()。.

新!!: 国母和高倉天皇 · 查看更多 »

鳥羽天皇

鳥羽天皇(;),日本第74代天皇(嘉承2年7月19日(1107年8月9日) - 保安4年正月28日(1123年2月25日))。諱宗仁()。 出生後不久母親藤原苡子就逝世了,由祖父白河法皇養育。出生7個月後就被立為太子。父堀河天皇死後,5歲的鳥羽天皇即位,政務全部由白河法皇管理。永久5年(1117年)娶白河法皇的養女藤原璋子(待賢門院)并立為中宮,以後與中宮生下五男二女。保安4年(1123年)1月23日,在白河法皇的主持下,鳥羽天皇禪位給了與待賢門院所生的長子崇德天皇,實權仍由白河法皇掌握。 白河法皇死後,大治4年(1129年)開設院政。鳥羽上皇一反白河法皇的政策,將被白河法皇疏遠的藤原忠實的女兒泰子(高陽院)迎入宮中,以鞏固自己的院政。另一方面,失去白河法皇這一保護傘的待賢門院失寵,鳥羽上皇寵愛藤原得子(美福門院),迫使崇德天皇將皇位讓給了得子的兒子近衛天皇。他掌握著崇德、近衛、後白河三代天皇的實權共計28年。康治元年(1142年)在東大寺受戒,成為法皇。鳥羽法皇死後,崇德上皇和後白河天皇的衝突全面爆發,最後導致了保元之亂。.

新!!: 国母和鳥羽天皇 · 查看更多 »

足利義滿

足利义满(),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1368年至1394年在任)。他是第二代將軍足利义诠的兒子,母親是義詮的側室紀良子。 足利義滿在任期間,南北朝獲得統一。足利義滿對勢力較為強大的守護大名進行了壓制,改革政制,设“三管四职”,確立了幕府的中央集权。同時建立了金閣寺(鹿苑寺),是為室町时代北山文化的代表作。其在任時期是室町時代政治、經濟和文化最為強盛的時期。 1378年,足利義滿將邸宅遷往了京都的北小路室町,在那裡建立了花之御所。因此義滿被人稱作室町殿。歷史用語室町幕府就是由此得名。 1383年受封为准三宮(待遇等同上皇),之后又被明朝册封为“日本國王”。足利義滿在任期間,幕府將軍的威權首次完全淩駕於天皇之上,將天皇變成傀儡。 1394年让位其子足利义持,自任太政大臣,后出家为僧,但仍掌握實權。 1408年足利义满圓寂,死后曾獲追贈为太上天皇,“鹿苑院”。.

新!!: 国母和足利義滿 · 查看更多 »

龟山天皇

山天皇(;)第90代日本天皇,1259年1月9日 - 1274年3月6日在位。諱恒仁()。他是大覺寺統皇室始祖。 他是後嵯峨天皇的第七皇子,母親是太政大臣西園寺實氏女-大宮院藤原姞子,.

新!!: 国母和龟山天皇 · 查看更多 »

近衛天皇

近衛天皇(;保延5年5月18日(1139年6月16日) - 久寿2年7月23日(1155年8月22日)),日本第76代天皇(永治元年12月7日(1142年1月5日) - 久寿2年7月23日(1155年8月22日))。諱体仁()。 近衛天皇是鳥羽天皇的第七皇子,其生母是美福門院藤原得子。近衛天皇於1139年出生,當時鳥羽天皇已經退位。 鳥羽天皇在位期間,由白河法皇執掌朝政。鳥羽天皇的中宮待賢門院是白河法皇的養女,在1123年鳥羽天皇被迫遜位給了待賢門院所生的兒子崇德天皇。但鳥羽法皇寵愛的是美福門院,因此1129年白河法皇死後待賢門院就失勢了,1142年,鳥羽法皇脅迫崇德天皇退位,讓當時年僅2歲多的近衛天皇即位。 近衛天皇即位之後,由於年幼不懂事,所有政務都由鳥羽法皇管理。近衛天皇體弱多病,15歲的時候又一度失明,曾一度向藤原忠通提出退位的企圖。17歲的時候近衛天皇病逝,沒有子嗣。 近衛天皇死後,崇德上皇提出讓自己復位,或由自己的兒子重仁親王即位。但遭到了鳥羽法皇和藤原通憲的反對,最後崇德上皇的弟弟雅仁親王被擁上皇位,是為後白河天皇。這為後來的保元之亂埋下了伏筆。 近衛天皇的皇后藤原多子,在近衛天皇逝世後隱居。後來二條天皇不顧後白河上皇的反對,將藤原多子立為了自己的皇后,時人稱之為「二代之--」。.

新!!: 国母和近衛天皇 · 查看更多 »

阿野廉子

阿野廉子(あの やすこ/かどこ,),鎌倉時代後期、南北朝時代後宮、女院,後醍醐天皇寵妃,後村上天皇(義良親王)、恒良親王、成良親王、祥子内親王、惟子内親王的生母。受院号宣下,号新待賢門院,称三位局。 父右近衛中将阿野公廉,母不詳,後为洞院公賢養女。阿野家是出自藤原北家閑院流的公家,阿野全成外孫阿野实直为始祖。.

新!!: 国母和阿野廉子 · 查看更多 »

赵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後唐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祖籍涿郡保州保塞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後漢時,趙匡胤於後漢隱帝在位期間投奔郭威,之後郭威篡漢建立後周,是為周太祖;而趙匡胤則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959年,後周世宗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執掌殿前司諸軍。隔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趙匡胤受命防禦。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省封丘縣陳橋鎮)發生政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禪位,趙匡胤登基,建國號「宋」,是為「宋太祖」,年號為建隆,建立長達319年的宋朝,史稱「北宋」。 太祖在位期間,致力於統一全國。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策略,先後滅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至宋太宗在位期間,迫使吳越、清源軍納土歸降,滅北漢,方才完成一統;太祖於961年及969年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自唐朝中葉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期能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 976年11月14日,太祖逝世,葬于永昌陵,得年50歲,在位17年。由其胞弟趙光義繼承帝位,是為宋太宗,並於同年隨即改元。由於北宋中期的筆記《續湘山野錄》記載了「燭影斧聲」事件,暗示趙匡胤是由太宗所加害。加上太祖死後,帝位非由其子繼承,而是由弟登基垂統,違反中國長子繼承的傳統,雖然太宗即位後延续了太祖許多的執政措施,但欲蓋彌彰,与太祖有关的皇室成員亦相繼離奇亡故。此后的皇帝亦由太宗的子孫继承,直至宋孝宗才回归太祖一脈,使太祖的死因並不單純,成為千古之謎。.

新!!: 国母和赵匡胤 · 查看更多 »

藤原安子

藤原安子,為村上天皇中宮,右大臣藤原師輔長女,母親為藤原經邦之女盛子。天慶三年(西元940年),於飛香舍與成明親王(村上天皇)舉行婚儀。天慶七年(西元944年),成皇太弟妃。村上天皇即位,為女御,授從三位,賜居昭陽舍。天歷四年(西元950年),生下第二皇子憲平親王(冷泉天皇),兩個月後便被封為東宮。天歷十年(西元956年),進從二位。天德二年(西元958年),冊為中宮。慶和四年(西元964年),因生選子內親王難產而崩,年三十八。安子生育冷泉天皇、圓融天皇、為平親王、承子內親王、輔子內親王、資子內親王與選子內親王,替村上天皇生育最多子女。冷泉天皇即位,追贈為皇太后。圓融天皇即位,追贈為太皇太后。 因安子生下了兩位天皇,確立藤原攝關家的地位。安子的侄子藤原道長更將權位發展至巔峰,造就藤原氏的傳奇與榮華。.

新!!: 国母和藤原安子 · 查看更多 »

藤原彰子

藤原彰子(平假名:ふじわらのあきこ(しょうし)(Fujiwara Akiko),),日本第66代一條天皇的中宮。第68代後一條天皇、第69代後朱雀天皇生母。院號“上東門院”。.

新!!: 国母和藤原彰子 · 查看更多 »

藤原得子

藤原得子(永久五年(1117年)-永历元年(1160年)11月),為中納言藤原長實之女,第74代天皇鳥羽天皇皇后,藤原得子姿色美豔,以美貌获得了鸟羽天皇的宠信,生下一子三女近衛天皇、叡子內親王、暲子內親王、姝子內親王。.

新!!: 国母和藤原得子 · 查看更多 »

藤原穩子

藤原穩子(仁和元年(885年) - 天曆8年1月4日(954年2月9日))為關白藤原基經之女。生母人康親王之女。第60代醍醐天皇中宮,第61代朱雀天皇、第62代村上天皇生母。又有五条--之稱。.

新!!: 国母和藤原穩子 · 查看更多 »

藤原璋子

藤原璋子(康和三年(1101年)-久安元年(1145年)8月),大納言藤原公實之女、日本第74代天皇—鳥羽天皇中宮,兩人之間生有;顯仁親王、一品宮禧子內親王、上西門院統子內親王、雅仁親王、通仁親王、君仁親王、本仁親王等五子二女。.

新!!: 国母和藤原璋子 · 查看更多 »

藤原道長

藤原道長(道長去世於萬壽4年12月。萬壽4年是1027年,但月份則採舊曆,換算成西元則屬1028年。道長去世見)日本平安時代的公卿,藤原北家藤原兼家的第五子。官至從一位攝政太政大臣,准三宮。出家後法名行觀,後改名行覺。別名法成寺攝政、御堂殿大日本史 ,或稱御堂關白。 道長是攝關政治、外戚掌權的最具代表性人物。他最為有名的事跡是「一家立三--」。藉著姻親關係,道長掌握了極大的權勢,其在權勢達到頂峰的時期,曾寫下一首和歌「此世即吾世,如月滿無缺」來描述自己的心境。.

新!!: 国母和藤原道長 · 查看更多 »

藤原高子

藤原高子(平假名:ふじわら の たかいこ)是日本平安时代初期清和天皇的女御,阳成天皇之母。父赠正一位太政大臣藤原长良,母赠正一位大夫人藤原乙春。同母兄为日本初代关白藤原基经。日本初代人臣摄政藤原良房为高子的叔叔。.

新!!: 国母和藤原高子 · 查看更多 »

陽成天皇

陽成天皇(;),日本第57代天皇。876年12月18日至884年3月4日在位。諱貞明()。 陽成天皇生性荒誕。起初,陽成天皇在皇宮裡養馬,並建立「北邊院」;不久他不務正業,喜好捕蛙捉蛇、鬥犬鬥猿;乃至於以殺人取樂。為此皇舅藤原基經開始計畫廢立天皇。開始時基經心中的繼任人選是仁明天皇時被廢的廢太子恒貞親王,然而恒貞親王並未首肯;最後在884年,以謙虛寬大為由,決定改立天皇的叔祖時康親王。(時康親王之母藤原澤子與基經之母藤原乙春是姊妹的關係,因此兩人都是藤原總繼的外孫。此外,時康親王早先經濟狀況不佳;基經擁立時康親王,除了親王的「雅量」之外,亦可能是基於上述兩項理由) 在基經決定立時康親王之後,左大臣源融以自己亦有繼承之權為由,表示異議;基經則以源融已賜姓為人臣,不得登帝位,否定源融的繼承權。最後在基經的強勢主導下,決定擁立時康親王。之後以「賽馬」為由,誘騙天皇離宮到陽成院,事後陽成天皇不得不宣布因健康理由退位。基經則領百官迎時康親王,是為光孝天皇。.

新!!: 国母和陽成天皇 · 查看更多 »

暲子內親王

暲子內親王(保延3年四月初八-建曆元年六月廿六,即),為日本第74代天皇鳥羽天皇之女五宮,生母為鳥羽天皇第二任皇后—藤原得子(美福門院)。同母姊叡子內親王、同母妹姝子內親王、同母弟近衛天皇。.

新!!: 国母和暲子內親王 · 查看更多 »

村上天皇

村上天皇(;),日本第62代天皇,946年5月31日 - 967年7月5日在位。諱成明()。.

新!!: 国母和村上天皇 · 查看更多 »

治天之君

治天之君是日本古代至中世時期對不擔任天皇,但掌握實權的皇族家督的稱謂,通常是上皇或法皇。 治天之君是事實上的日本君主,掌握實權的上皇、以及開設院政的法皇,都被稱為治天之君。與治天之君相對的是在位之君(天皇)。有時治天之君與在位之君同時執掌朝政,例如二條天皇便與後白河法皇並掌朝政。有時天皇無法管理朝政,由治天之君管理國家事務。.

新!!: 国母和治天之君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国母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朱雀天皇

朱雀天皇(;),日本第61代天皇,930年12月14日—946年5月16日在位。諱寬明()。.

新!!: 国母和朱雀天皇 · 查看更多 »

明正天皇

明正天皇(1624年1月9日-1696年12月4日,在位期間:1629年12月22日-1643年11月14日),為後水尾天皇第二皇女,母親中宮德川和子。諱興子,幼名女一宮。.

新!!: 国母和明正天皇 · 查看更多 »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又稱為「御一新」,是指十九世紀中後期日本的一段歷史時期。於這段時期,由維新志士所建立的新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現代化改革,促使日本天皇制度和新的行政體系的確立。 明治維新前夕,日本在洋人船堅炮利的衝擊之下,由一群有知者組成「薩長土肥」藩士成立的新政權在戊辰戰爭中消滅德川幕府和反抗者,推行版籍奉還,結束長達六百多年的武士封建制度,以藩閥和資本家取代武士階級的統治。日本透過推行天皇親政和議會政治(合議),建立三權分立的新式政府。经济上推動了財政統一,穩定幕府後期嚴重負債的國家財政;並推行殖产兴业,掌握新式技术,實現国家工业化,生產力大幅提升。教育也進行了大規模改革,價值觀的西化也為日後的政治和經濟變化埋下遠因。在外交上成功廢除了與外國签订的不平等條約,繼續江户時代以來對蝦夷地的開發,旁及琉球,並積極实现日韓合併,乃至於日後拓展海外殖民地等,日本出現了「脫亞入歐」的風氣,都源於此使國力大幅膨脹的變革,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要轉捩點,日本的明治维新十分有意义,因为它是当时亚洲众推行改革的国家之中,少數成功改革的国家。.

新!!: 国母和明治维新 · 查看更多 »

日野康子

日野康子(ひの やすこ,),室町時代女性人物。室町幕府3代将軍足利義满的继室。父日野資康。院号北山院。後小松天皇准母,称南御所。妹日野荣子为4代将軍足利義持正室、5代将軍足利義量生母。 应安2年(南朝正平24年,1369年)出生,1394年(应永元年)继日野業子(康子姑母)之后成为足利義满正室,因住在北山第南御所被称为南御所。1405年,日野业子去世后,康子成为继任御台所。1406年(应永13年)後圆融天皇皇后、後小松天皇生母通陽門院藤原(三条)严子驾崩,義满以天皇一代有兩次諒闇(天皇服喪)不吉为理由,与关白一条经嗣沟通,准备以康子为後小松天皇准母。1407年(应永14年)叙任准三后・从一位,受宣下院号北山院。1408年,足利义满去世後,康子和妹夫足利義持关系疏远。应永26年十一月十一(1419年11月28日)日野康子去世。義持对義满朝廷政策的否定影響到了康子死后作为準国母葬儀。康子死後一月,御所北山第解体,所領之地返還後小松天皇。.

新!!: 国母和日野康子 · 查看更多 »

慈安太后

孝貞顯皇后(a;),又称慈安太后或東太后,中國清朝咸豐帝的皇后。姓鈕祜祿氏。滿洲鑲黄旗人,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楊阿之女。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為同治、光緒初年(1861年至1881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同治帝即位後,稱為「母后皇太后」,與西太后(慈禧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過世為止。谥号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新!!: 国母和慈安太后 · 查看更多 »

慈禧太后

孝欽顯皇后(a;),那拉氏(清代《玉牒》、民国《清史稿·后妃传》均作叶赫那拉氏),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为同治、光緒年間(1861年至1908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是咸丰帝妃,也是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帝即位後,稱為「聖母皇太后」;光緒帝即位後,稱為「皇爸爸」,與東太后(慈安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慈禧才獨掌大權。 慈禧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聖母皇太后”,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同年与慈安太后(東太后)、恭親王奕訢等合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掌權的顾命八大臣势力,是為兩宮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西太后”称呼她。 1874年同治帝死后,在慈禧的主持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慈禧之妹所生)继承皇位,是为光绪帝。慈禧与慈安继续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病逝,自掌大權,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1898年,慈禧默許光绪帝推动戊戌变法。同年,慈禧发动政变,軟禁了光绪帝,殺死了新派的維新六君子,随后临朝称制,重新執掌大權。1900年,庚子事变发生,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翌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得以返回北京。此后慈禧开始推行庚子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在她死前一天,光緒帝也驾崩了。慈禧安排由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葬菩陀峪定東陵。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则以光绪帝皇后的身份成为皇太后,徽号隆裕太后,实行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是自同治、光緒年间大清帝國的实际统治者,包括前面与慈安太后的兩宮聽政,其掌權時間长达四十七年,在清代僅次於康熙帝與乾隆帝。统治掌权时长不仅超越唐朝武则天、漢朝吕后且超越大多数帝王;统治期间发动政变兩次,立皇储两次,推動變革三次。死后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東太后慈安)二位咸豐帝的正妻。在慈禧太后死後僅三年,清朝覆滅,中華民國成立。.

新!!: 国母和慈禧太后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國母國母娘娘国母娘娘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