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匈奴历史

指数 匈奴历史

匈奴是一個古代帝國,由遊牧部落聯盟,在中國戰國時代末期至秦朝之間建立,與漢王朝之間有著長期的衝突與合作關係。領土極盛時的範圍以蒙古高原為中心,東至今大兴安岭。南沿長城與中原王朝相鄰,一度控有河套及鄂爾多斯一帶。 向西以阿爾泰山為界,深入中亞的鹹海甚至里海一帶,北達貝加爾湖周邊。 在中國魏晉南北朝時間衰弱,中亞草原改由突厥控制。.

160 关系: 劉豹劉淵劉敬 (西漢)去卑卫青南匈奴南北朝后秦壺衍鞮單于大同市大兴安岭天水市奄蔡宁夏回族自治区屠耆單于山西省左賢王巴尔喀什湖丁零帝国中亚中国东北地区常惠东胡东汉九原区乌桓康居五胡乱华代国建昭伊稚斜单于張騫修好俄罗斯匈奴匈牙利北匈奴北周北凉北魏刘粲刘熙刘聪刘裕刘邦刘曜呼廚泉呼韓邪單于呼揭...呼揭單于和親哈萨克斯坦冒頓單于内蒙古自治区八王之乱关中 (消歧义)元朔前趙固原市石勒王莽王昭君秦二世秦朝突厥竟宁统万城羌渠單于翁歸靡烏孫烏籍單于田顺甘延壽甘肃省盧芳盧水胡隋朝韓王信靳準頭曼單于裏海西域西伯利亚西羅馬帝國西魏西辽河西拉木伦河西晋解憂公主高句丽魏晋南北朝鲜卑質子 (東亞政治)贝加尔湖趙孝成王鹹海車犂單于车师过秦论霍去病胡服騎射郅支之战郅支單于阏氏阴山赫连勃勃赫連定赫連昌赵国赵武灵王閏振單于董卓蒙古蒙古国蒙古高原蒙恬肯特山铁弗蔡邕蔡文姬鄂尔多斯市鄂爾渾河长城长安色楞格河苏武陈汤陕西省虛閭權渠單于柔然林胡握衍朐鞮單于李牧楊堅榆林市樓煩段業江統汉宣帝汉元帝汉武帝汉朝汉文帝汉景帝沮渠無諱沮渠牧犍沮渠蒙遜河套河北省河西走廊洛阳市持至尸逐侯單于本始月氏戰國戈壁拜占庭帝国曹操 扩展索引 (110 更多) »

劉豹

劉豹可以指:.

新!!: 匈奴历史和劉豹 · 查看更多 »

劉淵

漢光文帝劉淵(),字元海,新興匈奴人(今山西忻州市北),出身匈奴屠各部。為五胡十六國時代中,汉赵的開國君王。.

新!!: 匈奴历史和劉淵 · 查看更多 »

劉敬 (西漢)

劉敬,本名婁敬,生卒年不詳,西漢初齊國盧邑(今山東省济南長清)人。西汉初年官员。劉敬建议漢高祖劉邦建都關中,劉邦大喜,賜國姓劉。徙六国王室后裔和勢族豪強十余万人至关中,与匈奴和亲,成為漢初之基本國策。.

新!!: 匈奴历史和劉敬 (西漢) · 查看更多 »

去卑

去卑,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於東漢末年,歷經三國時代。為西晉初期南匈奴首領,為右賢王(魏書作左賢王),十六國時期夏國建立者劉勃勃之五世祖,誥升爰之父、潘六奚之兄。根据《北史·破六韩常传》,去卑是呼厨泉单于的叔叔,羌渠单于的弟弟。而根据《通志·氏族略》,去卑是东汉度辽将军刘进伯的后代,刘进伯北伐匈奴被擒,生了尸利,去卑就是尸利的孙子。 196年,受命派軍協助漢獻帝、董承等人從長安出逃往洛陽,與李傕、郭汜交戰。 216年,呼廚泉入東漢汉献帝朝覲時被授予官職,遭曹操留置在鄴都。去卑以右賢王之位,代理南匈奴部眾。.

新!!: 匈奴历史和去卑 · 查看更多 »

卫青

卫青(),字仲卿,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人,汉武帝时期皇后卫子夫的异父弟,本名郑青,因为卫子夫的缘故冒姓卫。任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西汉擊潰匈奴名将。.

新!!: 匈奴历史和卫青 · 查看更多 »

南匈奴

南匈奴,公元48年,匈奴分裂,殘留在北方蒙古高原的部落,被中國稱為北匈奴;由匈奴贵族日逐王比在南方內蒙古一帶建立的匈奴政權,相對於北匈奴,被稱為南匈奴。南匈奴親附於東漢之下,成為附庸。304年,南匈奴單于劉淵建立前趙,推翻晉朝後,開啟五胡十六國時代。.

新!!: 匈奴历史和南匈奴 · 查看更多 »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新!!: 匈奴历史和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后秦

后秦(,或稱姚秦)是十六国时期羌人贵族姚苌建立的政权。 前秦苻坚淝水兵败后,关中空虚,原降于前秦的羌人贵族姚苌在渭北叛秦,晋太元九年(384年)自称“万年秦王”,都北地(今陕西耀县东南)。次年(385年)擒杀苻坚。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国号秦,史称后秦。 其国号以所统治地区为战国时秦国故地为名。《十六国春秋》始称“后秦”,以别于前秦和西秦,后世袭用之。又以王室姓姚而别称姚秦。 统治地区包括今陕西、甘肃东部和河南部分地区。 后秦建初七年(393年)姚苌卒,子姚兴继位,攻杀前秦苻登,扫除前秦残部;又乘后燕灭西燕,尽占原西燕河东之地;弘始元年(399年)乘东晋内乱,陷洛阳,淮汉以北诸城多请降,国势遂与后燕相当。伐後涼,得鳩摩羅什。是年,法顯從長安出發西行求經。 弘始十八年(416年)姚兴卒,子姚泓继位。國內曾歸降的多族勢力趁機反叛,乘丧发兵。东晋劉裕派檀道濟等北伐,陷洛阳。后秦宗室皇弟為奪位反叛,被姚泓消滅。永和二年(417年)东晋圍攻长安,姚泓舉家投降,竟被劉裕滅族,后秦亡。后秦共存在32年(384-417)。.

新!!: 匈奴历史和后秦 · 查看更多 »

壺衍鞮單于

壺衍鞮单于(?-前68年),為亞洲古匈奴的君主之一,他於前85年接任狐鹿姑單于擔任匈奴單于,前68年卒於任。即位後,他將被扣19年的漢朝蘇武釋放歸漢,蘇武回朝後,漢昭帝封點匈奴為屬國。 前80年-前71年,壺衍鞮單于統治的匈奴與鄰國烏孫及漢朝多次興戰,互有勝敗。其中前71年的對烏孫戰役中,損萬人兵馬最為慘烈。.

新!!: 匈奴历史和壺衍鞮單于 · 查看更多 »

大同市

大同市,简称同或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素有“魏都”“煤都”和“凤凰城”之称。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北部边缘,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的交点,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邻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南与山西省朔州市相接,总人口331.81万,市区人口174万。大同古称平城、云中。历史上,大同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西京,明清重镇。.

新!!: 匈奴历史和大同市 · 查看更多 »

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Их Хянганы нуруу)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北部,是其东侧的松辽平原与西侧的蒙古高原的分界,是黑龙江和嫩江的分水岭。北起黑龙江畔,南至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东北-西南走向,全长1200多公里,宽200-300公里,海拔1100-1400米,主峰索岳尔济山。兴安岭一名可能来自于通古斯语(锡伯语、满语或赫哲语),意为白色的山。.

新!!: 匈奴历史和大兴安岭 · 查看更多 »

天水市

天水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人称“西北小江南”。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现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州、麦积两区,总人口331.17万人。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华夏文明和漢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享有“羲皇故里”的荣誉。伏羲文化、轩辕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交相辉映。境内文化古迹甚多,现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296处,其中麦积山石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新!!: 匈奴历史和天水市 · 查看更多 »

奄蔡

奄蔡(上古漢語擬音:;Alans,或 Alani,也拼為 Alauni 或 Halani)为古代中亚印欧语系游牧民族,又作阖苏,1—3世纪中叶的 东汉三国时期也称阿蘭聊(中古漢語擬音:)或阿蘭。他们族源是塞克人—萨尔马特人。 古希腊罗马文献中称之为Aorsoi、Alanorsi。奄蔡首次见于。西汉时期,该民族在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的锡尔河以北的康居(咸海)西北、里海北部的草原游牧,东汉时期隶属康居。后因为在158年一小支北匈奴西迁,奄蔡也随之逐渐西迁,其中一部分随着巴兰姆伯尔大单于去了欧洲(374年),在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地区定居,另一部分则留在高加索以北地区。 公元4世纪中期(374年的巴兰姆伯尔大单于时期),这在158年西迁的一小支北匈奴在此时越过顿河,吞并了奄蔡。5世纪中期,匈王阿提拉率领奄蔡人西征,一直到达了法兰西中部的奥尔良。後來成為加泰隆尼亞人族源之一,至于继续留在高加索一带的成为可萨国(7世纪后期—1030年)的臣下(一些成为佩切涅格人),中世纪早期有一阿兰王国后来被蒙古的哲别和速不台在1221年打败,一部分(约三万)在元朝成為阿速亲軍,成为保卫大汗的怯薛亲军,当时汉人稱綠睛回回。一部份成為小玉兹哈薩克人。大部分成为奥塞梯人。.

新!!: 匈奴历史和奄蔡 · 查看更多 »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是中国西北的民族自治区,位于黄河中游、蒙古高原南部。大部分地区因黄河缓慢穿流而为河套的一部分。宁夏下辖五个地级市,首府银川。.

新!!: 匈奴历史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屠耆單于

屠耆单于(?-前56年),因匈奴語「屠耆」意為「賢」,又稱賢單于,為亞洲古匈奴的君主之一,他於前58年自立匈奴單于,打敗--自立為單于的人。前56年兵敗,自殺身亡。.

新!!: 匈奴历史和屠耆單于 · 查看更多 »

山西省

山西,简称晋,中国一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翼。山西表里山河,南临黄河,西邻吕梁山,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曰山西。省会太原市。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 山西地區的有獨特的语言、風俗以及历史,省內土地豐足、矿产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晋中盆地一直被稱作华北的「漁米之鄉」。省會太原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新!!: 匈奴历史和山西省 · 查看更多 »

左賢王

左賢王,又称左屠耆王,是古代匈奴官号,與右賢王相對,低於單于。其名稱來自匈奴語的屠耆,漢語為賢,因此譯為左賢王。 左賢王是出身攣鞮氏的匈奴貴族,這個位置可以由單于指定,為下一任單于繼承人,相当于太子之位,后一度改为“护于”。曹操將匈奴分為五部,將左賢王改稱左部帥。.

新!!: 匈奴历史和左賢王 · 查看更多 »

巴尔喀什湖

巴爾喀什湖(Балқаш Көли,Озеро Балхаш)唐代稱為夷播海,是位於中亚東部的一个内流湖,历史上曾是中国(清)与沙俄的界湖,隨後於1864年被俄國所完全佔有,直到蘇聯解體,今屬於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所有,此外目前中國還持有其一段支流。 巴爾喀什湖面積16,996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十三大湖泊,東西長而南北窄,東西長約605公里,南北寬約8至70公里,湖的中部有一個半島,而半島以北的湖峽只寬約3500米,略略把湖分成東西兩部分。巴尔喀什湖流域流入七条河流,伊犁河是其中主要的一条,流域内多数河岸带由其形成。其它河流如卡拉塔爾河则形成地下径流。伊犁河的河水水主要靠中国新疆的降水(春季的大量雪山融水)补给。 就像咸海一样,巴尔喀什湖也因为其流入的河流修建了分水水渠,流入的水量减少而渐渐萎缩。.

新!!: 匈奴历史和巴尔喀什湖 · 查看更多 »

丁零

丁零(拼音:Dīnglíng),前3世紀到5世紀,贝加尔湖南方色楞格河流域、蒙古高原北部、南西伯利亚的突厥系遊牧民族。又作丁令,丁灵。4世紀~6世紀的高車、6世紀~8世紀的鉄勒与其相关。三国时期,西迁的一部分被称为西丁零。.

新!!: 匈奴历史和丁零 · 查看更多 »

帝国

帝國,原指国家元首或统治者称为皇帝或女皇的君主制国家,但通常亦泛指领土辽阔、人口众多,往往统治或支配多个民族或邦国的强盛一时的国家。现在有些大的企业或被一个人控制的政治实体也被称为帝国,如商业帝国。.

新!!: 匈奴历史和帝国 · 查看更多 »

中亚

中亚(Central Asia;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亚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里海,东到中国,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而根据长期占据这片区域大部分领土的苏联官方定义,中亚仅指其四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了亚洲中部现已独立的五个以“斯坦”命名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人口1660万)、吉尔吉斯斯坦(人口550万)、塔吉克斯坦(人口760万)、土库曼斯坦(人口510万)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950万)的总称。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巴基斯坦北部、蒙古等地,有时还包括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以及西伯利亚南部。 上述关于中亚的定义没有一项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然而,虽然中亚地区的边界并不确定,但这一地区有着一些显著特征。例如,在历史上,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而这块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区域成了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汇之地。 在伊斯兰化之前以及伊斯兰化早期,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语支各语言的民族Encyclopædia Iranica, "CENTRAL ASIA: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 C. Edmund Bosworth: "In early Islamic times Persians tended to identify all the lands to the northeast of Khorasan and lying beyond the Oxus with the region of Turan, which in the Shahnama of Ferdowsi is regarded as the land allotted to Fereydun's son Tur.

新!!: 匈奴历史和中亚 · 查看更多 »

中国东北地区

中国东北地区,简称中国东北、东北、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個地理大区,也属于第二阶梯的经济大区。中國東北在永乐遷都后,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現在的中国东北地区,廣義上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风土文化相近的内蒙古东四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所构成的地区,狭义上则仅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在内。土地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2010年國民生產總值总量33367亿元,占中国全国的8.38%,人口1.2亿,占中国全国总人口的9.18%。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东三省是全国生育率最低的三个省,总和生育率为0.74至0.76,仅为世代更替水準的三分之一。.

新!!: 匈奴历史和中国东北地区 · 查看更多 »

常惠

常惠(),西汉大臣,太原郡人。年轻时作为苏武的副使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汉昭帝时回国,封为光禄大夫。出使乌孙,击败匈奴,被封为长罗侯。常惠诛杀杀害汉使的龟兹贵人姑翼,之后为典属国。汉宣帝时为右将军,汉元帝时去世,諡號壮武。.

新!!: 匈奴历史和常惠 · 查看更多 »

东胡

东胡是一个古老的游牧为主的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东胡、濊貊、肃慎被称为古东北三大民族。學者一般相信,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新!!: 匈奴历史和东胡 · 查看更多 »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新!!: 匈奴历史和东汉 · 查看更多 »

九原区

九原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原名包头市郊区。面积734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6.4万人,常住人口22万人(2015年数据)。区人民政府驻沙河街道。所辖地域现分为不相连的两部分:沙河街道、赛汗街道、白音席勒街道位于青山区和东河区之间;其余街镇共同呈L形从西南两面包围青山、昆都仑二区。.

新!!: 匈奴历史和九原区 · 查看更多 »

乌桓

乌桓(上古漢語擬音:),又名乌丸、古丸,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源自東胡,是最早附屬於匈奴的部落。.

新!!: 匈奴历史和乌桓 · 查看更多 »

康居

康居或康居国,东汉以后亦简称康国,时常为位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昭武九姓宗主国康国的代称,是古代生活在中亚地区的半游牧民族的国家或部落联盟,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及锡尔河中下游。汉朝时期,居住于大宛、乌孙之西北,大月氏之北,奄蔡之东,呼揭以及贝加尔湖的丁零以西等地带。公元前2世纪,控弦者八九万人;公元前1世纪末年,人口达六十万,拥有军队十二万,以卑阗城作为国都和中心(今中亚泽拉夫尚河附近或锡尔河北岸郝树声,简论敦煌悬泉汉简《康居王使者册》及西汉与康居的关系,敦煌研究2009年第1期。);据《汉书·西域传》所载,康居国的錫爾河中下游有五个小王,即苏筹王(治苏筹城)、附墨王(治附墨城)、窳匿王(治窳匿城),罽王(治罽城)和奥鞬王(治奥鞬城),这五个王以及其五座城池在康居王统治之下,一说这五座城即粟特商人城池的前身,后世中国史籍上称为昭武九姓,通称索格底亚那,关于这五座城的居民与以卑阗城为统治中心的康居王族是否属于同一族存在不同意见。葛承雍,敦煌悬泉汉简反映的丝绸之路再认识,西域研究2017年第2期。和所有游牧民族一样,康居人随季节的变化而迁徙。冬季他们南下于锡尔河一带,夏季北上至“蕃内”,两地相距数千里之遥。他們可能是伊朗人種。 张骞从西域返回汉都后,带来了很多关于康居国的信息。汉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李廣利第二次伐大宛时,康居王曾答应援助大宛,但见围困贵山城的汉兵处于优势未进攻。汉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匈奴发生内乱,五单于纷争。直至五凤二年(前56年),匈奴呼屠吾斯自立为郅支单于,与其弟呼韩邪单于对敌。呼韩邪部降汉南迁。郅支部则向西北迁徙,于初元五年(前44年)以3000残兵移至康居领土,据记载郅支单于“杀康居王女及贵人、人民数百,或支解投都赖水中”,并以武力强迫康居人在都赖水(怛逻斯河)河畔兴建了郅支城(今塔拉斯)。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以40,000部队穿越帕米尔围困以土木兴建的郅支城,破城杀郅支单于(郅支之战),近3000匈奴人被杀和被俘虏,但西域的康居王对汉仍报有敌对态度。公元前后,康居国开始强盛,曾一度威胁其邻大月氏。1世纪中叶,随着贵霜统一大月氏,其国势转盛,康居国则逐渐衰败。至3世纪时似依旧游牧于锡尔河中游,但势力远不如两汉时期。 据唐代《通典·康国传》记载晋武帝泰始年间康居王那鼻遣使朝贡;北魏太武帝太延中,国名为者舌,遣使朝贡;隋朝时国名康国,隋炀帝大业中期迁使朝贡。(唐)杜佑 《通典》卷193 《康居》后被突厥打击,被突厥化为康里。.

新!!: 匈奴历史和康居 · 查看更多 »

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中國歷史名詞,意指中国西晋时期北边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夺取西晋政权(五胡十六国),形成与东晋政权鼎立之势。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餘年間,這些內徙的草原各族及漢族在漢地華北地區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國。五胡乱华破坏了中原的政权和经济架构,但也使北方遊牧民族与汉地汉族產生文化经济交往。由于汉族人口从黄河流域大规模遷移至汉地南部的长江和珠江流域,史称衣冠南渡,进一步增进了南方的俚族等少數民族与汉族的文化和经济联系。.

新!!: 匈奴历史和五胡乱华 · 查看更多 »

代国

代国可能是指:.

新!!: 匈奴历史和代国 · 查看更多 »

建昭

建昭(前38年-前34年)是西汉时期汉元帝刘奭(“奭”音同“氏”,拼音“shì”)的第3个年号,共计5年。.

新!!: 匈奴历史和建昭 · 查看更多 »

伊稚斜单于

伊稚斜单于是匈奴单于之一,军臣单于之弟,军臣单于死后,他打败了王位继承人、军臣单于之儿於單,夺取了王位。后来於單向汉朝投降,被封侯,不久后死去。卫青和霍去病数次出兵打击的就是伊稚斜单于。.

新!!: 匈奴历史和伊稚斜单于 · 查看更多 »

張騫

張騫()字子文,西漢漢中郡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旅行家、外交家、探險家。奉汉武帝之命,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两次被匈奴军队俘虏囚禁,历时13年终于逃回长安复命,从而成功开拓了絲绸之路。因此伟大功绩,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取“广博瞻望”之意),故又稱張博望,封地博望(今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为漢朝与西域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新!!: 匈奴历史和張騫 · 查看更多 »

修好

修好指歷經不和後,恢復友好的正常關係。.

新!!: 匈奴历史和修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匈奴历史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匈奴

匈奴(上古汉语:*qʰoŋ.nˤa),是亚洲大陆北部的遊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古代国家,存在年代約在前209年至48年,其后分裂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統治領域約略在現今蒙古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亞與中國北部地區。公元4至5世纪又陆续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汉赵、北凉、胡夏、高昌北凉等汉化政权。 匈奴是部落体制的国家,建立了一套尊卑分明的内外官制,分王庭、左方和右方三个辖区,分别由单于、左右贤王负责监理,各自在自己的分地游牧而居,各有自己的军官、文官,对领土也有强烈欲望。其王族為攣鞮氏,其領袖稱单于,其下轄各王,統領各部落,单于和诸王的皇后和妻子称阏氏(匈奴实行一夫多妻制),在匈奴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在學界中有許多关于匈奴部落国家体制的假設,但是因為關於他們的資料留到後世的並不多,而且保留到今天的資料,主要都是透過另一視角的中國文獻,因此在學界中仍然存在爭議。 匈奴不是一直以来都很强盛,司马迁的《史记》曾记载在头曼和冒顿单于初期周边情况是“东胡彊而月氏盛”(《汉书》“東胡強而月氏盛”),头曼单于曾将自己儿子冒顿送到西部的月氏作質子;《史记》记载冒顿单于在位初期“东胡彊盛”,必须将所爱阏氏给予东胡王。.

新!!: 匈奴历史和匈奴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

匈牙利國(Magyarország),通称匈牙利,是一个位於中歐的內陸国家、但是長期和東歐、南歐歷史所有關聯。匈牙利與奧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亞、塞尔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接壤,人口约1,000万,首都為布达佩斯。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這是歐洲最廣泛使用的非印歐語系語言。在歷史上匈牙利經常和遊牧民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奧地利和捷克、波蘭、當時統治南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匈牙利為匈人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奧匈帝國的核心部分之一。.

新!!: 匈奴历史和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北匈奴

北匈奴,匈奴的分支之一,相對於居住在河套一帶的南匈奴而言,居住在漠北一帶的匈奴部落,被中國稱為北匈奴。48年,日逐王比稱單于,形成南匈奴,內附中國。與北匈奴蒲奴單于分立。.

新!!: 匈奴历史和北匈奴 · 查看更多 »

北周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宋朝以后鲜用),由宇文氏建立,定都長安,北周自建國后,統治實權一直在霸府宇文護身上,皇帝無力與之抗阻,為了擺脫宇文護的束縛,經過一連串的計畫與鬥爭,北周武帝終於殺死了宇文護,掌握大權,並以德施政,人民安樂,在位時更成功滅北齊,統一北朝。但他死後三年,北周便被杨坚的隋朝所滅,后由隋滅陳,統一中國。.

新!!: 匈奴历史和北周 · 查看更多 »

北凉

北凉(397年或401年-439年)是十六国之一。由匈奴支系盧水胡族的首領沮渠蒙逊所建立;另有一種看法認為建立者為段業,此說是以蒙遜堂兄沮渠男成擁立段業稱涼州牧,並改元神璽為立國之始(397年)。.

新!!: 匈奴历史和北凉 · 查看更多 »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新!!: 匈奴历史和北魏 · 查看更多 »

刘粲

汉隐帝刘粲(),字士光,新興(今山西忻州市)匈奴人,是十六国时汉赵国君。汉昭武帝刘聪子。劉粲即位後便沉醉於酒色,更與其父的四位皇后亂倫,又大殺輔政大臣,將軍國大事全交給靳準。最終令靳準成功在平陽叛亂,劉粲亦在其中被殺。.

新!!: 匈奴历史和刘粲 · 查看更多 »

刘熙

劉熙(),匈奴人,十六國時期前趙帝劉曜之子,為劉曜之--羊獻容所生,前趙光初二年(319年)被冊封為皇太子。 光初十一年(328年),劉曜兵敗為後趙所俘,劉熙成為前趙實際上的領導人,但並未登基稱帝。次年(329年),後趙中山公石虎大破前趙軍,劉熙被擒,不久被殺,前趙自此滅亡。.

新!!: 匈奴历史和刘熙 · 查看更多 »

刘聪

漢昭武帝刘聪(),字玄明,新兴(今山西忻州市)匈奴人。十六国时汉赵国君。汉光文帝劉淵第四子,母张夫人。劉聰學習漢人典籍,深受漢化。執政時期先後派兵攻破洛陽和長安,俘虜並殺害晉懷帝及晉愍帝,覆滅西晉政權並拓展大片疆土。政治上创建了一套胡、汉分治的政治体制。但同時大行殺戮,又寵信宦官和靳準等人,甚至在在位晚期疏於朝政,只顧情色享樂。其執政末期甚至出現「三--並立」的情況。.

新!!: 匈奴历史和刘聪 · 查看更多 »

刘裕

#重定向 宋武帝.

新!!: 匈奴历史和刘裕 · 查看更多 »

刘邦

汉高帝劉邦(),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蘇徐州丰县)人。秦末汉初的政治家、軍事家。刘邦从沛县起兵反秦,被萧何、曹參、樊哙等人拥立,自稱沛公,后投奔楚項梁,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约,破武关,秦王子婴降。秦国灭亡后,项羽分封入关诸侯有功者,封刘邦為汉王。楚汉战争中,劉邦擊敗項羽獲勝,統一自秦亡後的天下,於西元前202年稱帝,史称西漢,為漢朝开国皇帝,駕崩於西元前195年,在位7年,死后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五月丙寅,葬长陵。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庙。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史稱汉高帝。太祖為其正式廟號,而史書多稱呼 「漢高祖」。.

新!!: 匈奴历史和刘邦 · 查看更多 »

刘曜

刘曜(),字永明,新興(今山西忻州市)匈奴人。是十六国时汉赵(又称前趙)国君。漢趙光文帝劉淵族子。劉曜由漢趙建國開始就經已為國--戰,參與覆滅西晉的戰爭,並於西晉亡後駐鎮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後於靳準之亂中登上帝位,後遷都長安。但登位後不久,將領石勒就自立,國家分裂。劉曜在其在位期間多番出兵平定和招降西戎和西方的割據勢力如仇池和前涼等。在國內亦提倡漢學,設立學校。及後與後趙交戰,一度大敗後趙軍並圍攻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但終被石勒擊敗並被俘。劉曜及後被殺,死後不久前趙亦被後趙所滅。.

新!!: 匈奴历史和刘曜 · 查看更多 »

呼廚泉

呼廚泉(),中國東漢汉献帝、三國時期匈奴--。南匈奴單--羌渠之子,於夫羅之弟。 汉献帝初平六年(195年),於夫羅單--歿後,呼廚泉成為了單--。於夫羅單--曾與曹操作戰,並在戰敗後歸順了曹操,不過於202年,他又在平陽對曹操發動叛亂,後被鍾繇軍隊擊敗,再度向曹操投降。 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呼廚泉入東漢汉献帝朝覲時被授予官職,因此他就被留在鄴城,作為人質。而匈奴事務則交匈奴的右賢王劉去卑整頓。 220年,曹丕就任魏文帝時,呼廚泉更被授魏璽綬、青蓋車和寶劍等。呼廚泉去世時間不詳。 後來的漢國帝劉淵就是於夫羅之孫,也就是呼廚泉的侄孫。.

新!!: 匈奴历史和呼廚泉 · 查看更多 »

呼韓邪單于

呼韓邪單于(?-前31年),名稽侯狦,是西漢後期匈奴單于之一。.

新!!: 匈奴历史和呼韓邪單于 · 查看更多 »

呼揭

呼揭,又作呼偈,《魏略》称为呼得,一個古代部落國家,活动于鬲昆以西,領土位於今中國新疆塔城地区、额尔齐斯河上游和阿尔泰山以及哈薩克斯坦东部一帶。存在於先秦以及秦汉时期,原為獨立部落,後臣服於匈奴,形成匈奴內部一個強大的勢力。.

新!!: 匈奴历史和呼揭 · 查看更多 »

呼揭單于

呼揭单于,為亞洲古匈奴的君主之一,原為呼揭王。因匈奴陷入內亂,他於前57年自立單于,並與烏藉單于相呼應,形成五單于分立。在被屠耆單于攻打,自廢單于封號,再度臣服。.

新!!: 匈奴历史和呼揭單于 · 查看更多 »

和親

和親,又可稱和蕃,是指東亞君主将自己或宗室的女儿或國內其他女性嫁給他国君主以示兩國友好,增進彼此關係,具有政治目的聯姻,是政治婚姻。在傳統華夷思想中一般專指中原王朝把女子嫁給其藩屬國冊封國的君主或王族或以小中華自居的政權把女子嫁給「外夷」(非漢化政權),確立臣屬關係。在非統一時期各個自認為華夏政權、地位相若的小國則不屬和親。 中国的和亲政策始于汉高祖刘邦,和亲从此以后发展成为对外政策,和亲之举不绝于书。中国历代和亲有自愿也有被迫。比如汉朝王昭君自愿请命嫁匈奴呼韩邪单于。而汉初汉朝被迫嫁翁主给匈奴冒顿单于、军臣单于、伊稚斜单于。和亲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例如,王昭君出嫁匈奴成功铸造了当时汉朝与匈奴的友好关系,但汉初嫁给匈奴的汉朝公主,却没能阻止匈奴侵犯汉朝。.

新!!: 匈奴历史和和親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 Qazaqstan Respy'bli'kasy;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захстан),簡稱--(Қазақстан;Казахстан),为跨洲国家,地跨欧亚两洲,主要位于中亚北部,在乌拉尔河以西的一小部分领土位于欧洲.

新!!: 匈奴历史和哈萨克斯坦 · 查看更多 »

冒頓單于

#重定向 冒顿.

新!!: 匈奴历史和冒頓單于 · 查看更多 »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中華人民共和国北部的一个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从清朝中期开始,瀚海以南,長城以北,東至哲里木盟,西至伊克昭盟的蒙古各旗被称为內札薩克或內札薩克蒙古,后来简称為内蒙古。1947年,由中共解放區控制的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内蒙古正式成為政區名。.

新!!: 匈奴历史和内蒙古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發生於西晋末年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年)間的政治動亂,是一场由西晋皇族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為中国历史上一場極为严重的皇族内乱,共持续1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晉書》将八王彙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八王之乱期間,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脫離晉朝控制,並陸續建立割据政权,入驻中原,最後導致建興四年(316年)西晉滅亡。之后晋室遗族走避中原、至江南地區建立王朝,設都建康,史称东晋。 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汉族以及非汉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权割据,前后建立十六个国家,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影响力最广。因为鲜卑属于上古华夏族同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东胡族后裔,所以这五个少数民族被南方王朝统称作“五胡”,中国古代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从東晉十六國一直持续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滅陳之戰后,隋朝正式成為統一的王朝。.

新!!: 匈奴历史和八王之乱 · 查看更多 »

关中 (消歧义)

中可以指:.

新!!: 匈奴历史和关中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元朔

元朔(元年:前128年 - 末年:前123年)是汉武帝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前129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这是首次西汉对匈奴的主动出击。使用元朔这个年号一共六年。.

新!!: 匈奴历史和元朔 · 查看更多 »

前趙

#重定向 汉赵.

新!!: 匈奴历史和前趙 · 查看更多 »

固原市

固原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宁夏南部。市境北连中卫市,东、南、西三面分別与甘肃省庆阳市、平凉市、白银市接壤。地处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六盘山区东北部,主要河流有清水河。全市总面积1.05万平方公里,人口121.18万,其中回族人口比例约44%。.

新!!: 匈奴历史和固原市 · 查看更多 »

石勒

趙明帝石勒(),字世龍,原名㔨,小字匐勒,中國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羯族人,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後趙的開國君主。石勒初期因公師藩而起兵,後投靠漢趙君主劉淵,之後卻與漢國決裂,由漢國分裂出去。石勒在他的謀臣,漢人張賓輔助之下以襄國(今河北邢台)為根據地,並陸續消滅了王浚、邵續、段匹磾等西晉於北方的勢力,繼而又消滅曹嶷,進侵東晉以及消滅劉曜領導的前趙,又北征代國,率領後趙成為當時北方最強盛的國家。石勒又實行多項措施,推動文教和經濟發展。另外他厚待來自西域的佛教僧侶佛圖澄,對當時佛教的傳播有一定貢獻。.

新!!: 匈奴历史和石勒 · 查看更多 »

王莽

王莽( -->),字巨君,魏郡元城貴鄉(今河北邯郸大名縣東)人。西漢末年政治人物及權臣,之後篡奪皇位並自立新朝。.

新!!: 匈奴历史和王莽 · 查看更多 »

王昭君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漢元帝時期的宮女、和親女性,古代四大美人的落雁,成語中「沉鱼落雁」、「畫工棄市」記載她的生平典故。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因称王昭君为明妃。.

新!!: 匈奴历史和王昭君 · 查看更多 »

秦二世

二世胡亥(),是秦朝第二位皇帝。公元前210年—前207年在位,嬴姓,名胡亥。後人多稱秦二世,也稱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十八子(幼子),公子扶蘇的弟弟。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胡亥在赵高与宰相李斯的帮助下,秘不发丧,發動沙丘之變,賜死扶蘇,杀兄弟姐妹二十餘人而即位,是為秦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后,赵高掌权,实行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陈胜、吴广的大澤之變,六国旧贵族也乘機各自复国。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赵高的女婿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卒年24岁。.

新!!: 匈奴历史和秦二世 · 查看更多 »

秦朝

朝(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首个大一統中央集权的帝國。秦朝皇室為嬴姓,所以史書又称嬴秦。秦朝源自周朝諸侯國秦國。前770年,秦地君長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時有功,受封於关中平原,建立秦國。战国時期,秦國根据礼记总结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輪”的社会现状,推行车辆统一道路,书籍统一文字,行为统一伦理,并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实施商鞅变法,成為天下第一強國。前230年至前221年,到秦王嬴政陸續攻滅其他六個主要諸侯國,一統中原,史称秦朝。 秦王政建立秦朝後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從此中國有了皇帝的稱號,並且發起一系列的改革以鞏固帝國。而後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使得領土約等同中國本土。疆域為東起遼東,西至臨洮,北抵長城,南達象郡(今越南北部)。雖然秦朝外表十分強盛,但由於秦始皇集權、過度發展、嚴重勞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讓天下百姓飽受苛政之苦而想要叛變。秦二世繼位後,秦廷被掌權的趙高掌控而混亂不堪。此時秦末民變爆發,六國有力的軍人各自復國,雖然秦將章邯努力平亂,但秦將王離於鉅鹿之戰被楚將項羽擊敗,秦軍主力投降。前207年十月,新任秦王子嬰於咸陽向民變領袖劉邦投降,後項羽率軍抵達關中,殺死秦王子嬰,焚燒咸陽宮,秦朝於秦始皇死後3年滅亡。而後至西漢統一全國之期間稱秦漢之際,又稱西楚時期。西楚霸王項羽重建封國制體系,分封十八諸侯。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劉邦、田榮等諸侯繼而起兵反抗,演變成楚漢戰爭。前202年劉邦擊滅項羽,受諸侯擁戴為漢帝,建國漢,開啟漢朝。 秦朝為了鞏固遼闊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與改革。政治制度建立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取代过去不同诸侯豪门的爵位制度。法律基本延續秦國法律,增加了皇帝握有生殺大權,丞相僅僅是輔佐。防务方面,興建長城以鞏固北方,毀六國長城與城墩等防禦工事,沒收天下百姓武器,鑄成十二金人,先後五次東巡以安定關東各地區 。交通方面,興建馳道與靈渠等交通要道以便軍隊前往各地平亂,也有利各地區運輸物資。經濟方面,秦朝延續商鞅變法的政策,推行重農輕商,鼓勵農民增產糧食,甚至有機會獲爵位。工商業方面統一貨幣(秦半兩)與度量衡,實行鹽鐵專賣,但不完全禁止商業,也鼓勵如經營畜牧業的烏氏倮與丹砂的巴地寡婦清等商人。 文化思想的部分,秦朝的政治思想以法家為尊,推行融合「法、術、勢」的君主專制,另有發揚陰陽家的五德始終說以神化皇帝。宗教以傳統崇拜上帝、祖先、山神、河神等眾神以及巫術、占卜與占星等,而神仙方術之術受秦始皇所迷信。為了箝制人民叛亂思想、统一中央集权思想、報復欺騙秦始皇的方士們,先後發生焚書坑儒事件,這是先秦文化與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朝的建立使中國由一個抽象的地理名稱轉為具體的大一統帝國,為融合中原文化、秦文化、荊楚文化與齊魯文化等等文化打下基礎,使得「秦」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其遺留下來的驪山秦始皇陵與秦始皇兵馬俑也受後世史學家注目,其中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新!!: 匈奴历史和秦朝 · 查看更多 »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新!!: 匈奴历史和突厥 · 查看更多 »

竟宁

竟宁(前33年)是西汉时期汉元帝刘奭(“奭”音同“氏”,拼音“shì”)的第四个年号,也是他的最后一个年号。共计1年。 元年六月汉成帝即位沿用。.

新!!: 匈奴历史和竟宁 · 查看更多 »

统万城

统万城也稱白城子,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城北50公里紅墩界鎭的无定河北岸,最早是大夏的都城,也是匈奴在中国境內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在大夏国灭亡后,该城池先后成为夏州、朔方郡及夏州都督府的驻地,后被党项族所占据。由于城池四周荒漠化加剧等原因,994年,宋太宗下令毁坏该城并将城内居民迁出,统万城逐渐被荒废,至明初完全废弃。1845年,统万城遗址重新被发现,1956年得到正式确认。1996年,统万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匈奴历史和统万城 · 查看更多 »

没有描述。

新!!: 匈奴历史和羌 · 查看更多 »

羌渠單于

#重定向 羌渠.

新!!: 匈奴历史和羌渠單于 · 查看更多 »

翁歸靡

翁归靡(),是乌孙的昆弥,号肥王。军须靡死的时候,因为儿子泥靡尚小,传位给堂弟翁归靡,泥靡长大后,翁归靡再让位给泥靡。翁归靡再娶汉朝楚公主刘解忧,生三男两女:长男——元贵靡;次男——莎车王万年;三男——左大将大乐;长女——弟史为龟兹王绛宾妻;小女——素光为若呼翕侯妻。 本始二年(前72年),翁归靡和刘解忧请求汉朝出击依仗匈奴入侵的车师,次年汉宣帝发兵16骑万讨伐匈奴、车师,遣校尉常惠使持节护乌孙兵。其五路大军皆未遇上匈奴主力,无功而返,主将田顺和田广明遭问罪被迫自杀。同年乌孙昆莫翁归靡亲率五万骑兵与汉朝使节常惠自西进攻匈奴右谷蠡王庭,大獲全勝。汉宣帝自言“五将皆无功,独惠奉使克获”,于是封常惠为长罗侯。 神爵二年(前60年),翁归靡通过常惠上书:“愿以汉外孙元贵靡为嗣,得令复尚汉公主,结婚重亲,畔绝匈奴,原聘马、骡各千匹。”汉朝公卿议论,大鸿胪萧望之不同意。汉宣帝认为乌孙新立大功,以刘解忧的侄女刘相夫为公主,置官属侍御百余人,住在上林苑中,学乌孙的语言。使长罗侯光禄大夫常惠持节者四人,送少主刘相夫至敦煌。这时,翁归靡死,乌孙贵族立军须靡子泥靡代为昆弥,号狂王。.

新!!: 匈奴历史和翁歸靡 · 查看更多 »

烏孫

烏孫國是西漢時由游牧民族烏孫在西域建立的行國,位於巴爾喀什湖東南、伊犁河流域,立國君主是獵驕靡。 烏孫國首領稱為“昆莫”或“昆彌”。西漢文帝時,被匈奴擊潰的月氏攻擊烏孫的牧地,烏孫族大敗,昆莫難兜靡被殺害。匈奴冒頓單于收留烏孫餘部,孫兒軍臣單于約於前113年指派獵驕靡率領烏孫遠征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烏孫軍大獲全勝,隨後獵驕靡在那裡建立了一個國家,以族名命名為烏孫國。匈奴通過烏孫間接控制了從伊犁河流域西抵伊朗高原的交通線。雖然軍臣單于死後,烏孫國便「不肯復事匈奴」,但是很長時間內一直羈屬匈奴。烏孫國曾經是西域最強大的國家,後來與西漢建交,西漢宣帝時分裂為二,5世紀為柔然所滅。 前蘇聯學者認為烏孫文化是操印欧语系的塞人(塞迦,即薩迦或塞克,斯基泰人)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並稱塞-烏孫文化,烏孫文化時期是前300年-300年。亦有其他外國學者進行考古研究時為塞克文化及烏孫文化定下時限(Saka/Wusun period,前600-400年)。中國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學者推斷在先秦时期烏孫自號「昆」,是一個古老的西戎部落,春秋戰國時代與月氏遊牧於河西走廊,,,,104-112頁。.

新!!: 匈奴历史和烏孫 · 查看更多 »

烏籍單于

烏籍單于(?-前56年),為亞洲古匈奴的君主之一,他於前57年自立單于,並與呼揭單于相呼應,不過因為被呼韓邪單于攻打,自廢單于封號。前56年,中國漢朝李陵之子再度擁立他為單于,後被呼韓邪單于殺害。.

新!!: 匈奴历史和烏籍單于 · 查看更多 »

田顺

顺(),西汉长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人,又称车顺,田千秋之子。 汉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其父田千秋去世,元凤四年(前77年)嗣袭富民侯,官至云中郡太守。汉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匈奴寇边,西伐乌孙。他被任为虎牙将军。本始三年(前71年)正月,朝廷派遣他和田广明、赵充国、范明友、韩增共五将军,率十五万骑兵击匈奴。祁连将军田广明所部出塞至受降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狼山西北),受降校尉已死,丧柩未葬,田广明与受降校尉的寡妻通奸,驻兵不进,没有到达指定的地点参加战斗。虎牙将军田顺逾期到达,战后增报俘虏,获罪,自杀。.

新!!: 匈奴历史和田顺 · 查看更多 »

甘延壽

延壽,字君況,中国西漢北地鬱郅(今甘肃省庆城县)人。 少年善騎射,入御林軍中,擔任建章宮守衛,力大無窮,升为郎官。後因事免官。车骑将军许嘉荐為郎中和谏议大夫。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與副校尉陳湯出使西域,发兵至康居,击杀匈奴郅支单于(郅支之战),汉元帝想加封晋爵,但朝廷重臣石显、匡衡反對,被封为义成侯,食邑300户。.

新!!: 匈奴历史和甘延壽 · 查看更多 »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新!!: 匈奴历史和甘肃省 · 查看更多 »

盧芳

盧芳可以指:.

新!!: 匈奴历史和盧芳 · 查看更多 »

盧水胡

盧水胡,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居住在今天甘肅河西走廊一帶,也被稱為河西胡。原隸屬於匈奴,隨著南匈奴親附漢朝,居住在張掖一帶的居民,因為當地有盧水流過,被漢族稱為盧水胡。中國史書經常將他們歸類為雜胡之一,現已漢化消失。.

新!!: 匈奴历史和盧水胡 · 查看更多 »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新!!: 匈奴历史和隋朝 · 查看更多 »

韓王信

韓王信(),姬姓,韓氏,名信,為免與同時期另一名將,後封淮陰侯的韓信混淆,故通稱韓王信。他是秦末漢初將領,西漢初年被劉邦封為韓王,後投降匈奴,前196年與漢軍作戰時被柴武所殺。.

新!!: 匈奴历史和韓王信 · 查看更多 »

靳準

靳準(),十六国时汉赵的大臣,官拜中护军。他的两个女儿靳月光、靳月华十分美艳,315年,汉昭武帝刘聪立月光为上皇后,月华为右皇后,之后,刘聪整日沉湎酒色。靳準官至大司空领司隶校尉,幼女又成了太子刘粲的太子妃。318年七月,刘聪去世,隐帝刘粲即位,立靳氏为皇后,立靳氏所生的儿子刘元公为皇太子。 靳准密谋废黜刘粲,首先他建议刘粲杀掉被诬以谋反的宗室大臣太宰刘景、大司马刘骥、骥母弟车骑大将军吴王刘逞、太师刘顗、大司徒齐王刘劢,起初刘粲并没有同意,由于靳皇后和她的姐姐皇太后靳月华的劝说,使刘粲给予了靳准杀伐大权。八月,屠戮宗室大臣之后,靳准杀了刘粲,并屠灭了在平阳的刘氏皇族,自立为大将军、汉天王,向晋朝称臣。九月,汉赵大将刘曜、石勒联合起兵攻打靳准。十月,刘曜在长安称帝。十二月,靳准被他的堂弟靳明、左、右车骑将军乔泰、王腾、卫将军靳康合谋杀害,平阳城破,而靳氏家族也被刘曜屠灭,刘曜仅在欲纳靳康女为妾时因靳女号泣请死才出于哀怜放过了靳康的一个儿子。.

新!!: 匈奴历史和靳準 · 查看更多 »

頭曼單于

#重定向 头曼.

新!!: 匈奴历史和頭曼單于 · 查看更多 »

裏海

裏海(Xəzər dənizi,دریای مازندران/دریای خزر,Каспийское море,Каспий теңізі,Hazar deňizi)位於亞洲与欧洲交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封闭内陆水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裏海的面积有37萬1000平方公里(不包括卡腊博加兹哥耳湾),體積为7萬8200立方公里,最深處有,平均深度为。.

新!!: 匈奴历史和裏海 · 查看更多 »

西域

西域,古代地理名称,中国汉朝时多指天山南麓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國家和地區,隋唐时的西域扩大,北至拂菻,中至波斯,南至婆罗门,元朝时更将欧洲和非洲的一部分包括在内。 在絲綢之路影響下,西域特指兩漢、隋唐兩代中原王朝朝廷設置的行政機構所管轄的位於今中國新疆大部及中亞部分地區,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特徵依然可見于現在新疆地區的遺址及中国敦煌的壁畫。该地對東西方國家的貿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轉站的重要作用。.

新!!: 匈奴历史和西域 · 查看更多 »

西伯利亚

西伯利亞(Сибирь),古稱「鮮卑利亞」或「錫伯利亞」,是俄羅斯及蒙古国北部的一片非常大的地域,佔有整個北亞,面積約1,276萬平方公里,範圍西至烏拉山脈、東至太平洋;北至北冰洋,南至哈薩克的中北部,以及蒙古国和中國的邊境。整個地域除了西南部份屬於哈薩克以外,其餘的都屬於俄羅斯,並且占据了其75%的領土。.

新!!: 匈奴历史和西伯利亚 · 查看更多 »

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於286年被戴克里先分為兩部份後把政權一分為二建立四帝共治制從而開始有的東西兩部的概念,位處西部的部分即是最後分裂的西羅馬帝國;而東部最後則成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正式名稱與東羅馬帝國相同,均用羅馬共和時代的元老院與羅馬人民(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帝國最後在480年東羅馬皇帝芝諾冊封義大利國王取代之而覆亡,但是在這段期間左右西羅馬帝國已無足輕重。 西羅馬帝國皇帝之位斷斷續續的在3世紀到5世紀間存在,隨著戴克里先建立的四帝共治制,君士坦丁大帝和尤利安(324-363年)遷都拜占廷後重新統一羅馬,但是在狄奧多西一世在395年過世後又把帝國分割分別給兩個兒子繼承,八十五年之後芝諾體認到西羅馬帝國消亡的事實,故在西羅馬皇帝尼波斯過世後冊封東哥徳人迪奧多里克為義大利國王。 隨著奧多亞塞於476年控制義大利全境後,歷史學者愛德華·吉本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定於476年9月4日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奧多亞塞威迫退位之時,或定於西元480年皇帝尼波斯死後,由於羅馬帝國的在欧洲历史上中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於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灭亡时,一般也被劃分為古代歐洲的終結,並進入了中古時代。 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被教宗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因此被稱作查理大帝繼承西羅馬帝國,從此以後又多一個新的皇室,之後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所以之後的德意志皇帝都以繼承西羅馬皇帝自居。.

新!!: 匈奴历史和西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西魏

西魏(535年-557年)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的北朝的一個地方政权,是由鮮卑人宇文泰擁立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孫子元宝炬為帝,與高歡所掌控的東魏對立,建都長安。至557年被北周取代,總止經歷兩代三帝,享國二十二年。 在整個西魏統治時期,一直都由權臣宇文泰以霸府的形態控制著政權,在他努力下,北方經濟逐漸恢復,人民安居樂業,而且屢勝東魏。.

新!!: 匈奴历史和西魏 · 查看更多 »

西辽河

西辽河是辽河支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其支流主要有西拉木伦河、教来河、老哈河等,老哈河为辽河正源。西辽河向东北流经赤峰、通辽等城市和科尔沁沙地后在蒙吉辽三省区交界处附近于东辽河汇合后称辽河。干流长度449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

新!!: 匈奴历史和西辽河 · 查看更多 »

西拉木伦河

西拉木伦河是一条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河流。西拉木伦河属于辽河水系,在与老哈河汇合之后形成西辽河。 西拉木伦河在蒙古语中意思为黄色的河。为了和黄河区别,也称潢水,又称饶乐水、吐护真水等。 西拉木伦河发源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大兴安岭地区的白槽沟河,流经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林西县、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于翁牛特旗与奈曼旗交界处与老哈河汇合成为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全长380公里,流域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 西拉木伦河是契丹人发祥地。 1989年蒙古族作家席慕容第一次见到了西拉木伦河,因此创作了《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歌词。 X.

新!!: 匈奴历史和西拉木伦河 · 查看更多 »

西晋

西晋(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個大一統的时期,乃於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後世稱「西晉」,為晉朝的一部分。這大一統時期為時僅51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37年。西晉先定都洛陽,後以長安為陪都。實行两京制。.

新!!: 匈奴历史和西晋 · 查看更多 »

解憂公主

#重定向 劉解憂.

新!!: 匈奴历史和解憂公主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新!!: 匈奴历史和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長達四百年的混亂時期,朝代更迭速度很快,並存在有多个政权並存的局面,有相當長的時間是南北對峙。 這個時期由220年曹丕篡東漢帝位,自立曹魏開始,到589年隋朝滅南陳而重新统一结束,共369年。可分為三國時期(曹魏,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晉時期(與東晉合稱晉朝)、東晉與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對立時期,共150年)。另外位於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孫吳時為建業,即今天的南京)的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個國家又統称为六朝。.

新!!: 匈奴历史和魏晋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鲜卑

卑(漢語拼音:Xiānbēi;上古汉语擬音:*Sr-pe),祖先是古代西伯利亞的遊牧民族东胡(一說山戎)或稱通古斯部落。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遊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鲜卑主要活动于赤峰市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和辽宁西北部。 2世紀時鮮卑國占据匈奴國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鲜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蕃所滅。.

新!!: 匈奴历史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質子 (東亞政治)

質子,即一種政治上的人質。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為了互相取信,會互相交換人質,稱為質子。通常是君主的兒子作為質子,質押於他國,秦異人就是一例子。除了以平等方式互相交換人質外,亦有當弱國有求於強國諸侯時,就出現單方面送出質子的情況。 中央強權亦出於控制地方勢力的需要,會任命地方首領的親人為京官,稱任子,美言為入侍。任子表面上是一種榮耀,但實質上卻是朝廷控制的質子,中央能以質子的安全影響地方首領的決定。 當兩方勢力出現矛盾的時候,質子的安全是沒有保證的,如秦異人即被質於秦國之大敵趙國,使雙方獲取政治平衡。亦有不質嫡長子的做法,避免權力繼承出現問題。 在蒙古帝國時期,蒙古大汗讓諸侯和將校的子弟來大汗帳下充當人質,稱為禿魯花(turqaq)。這些子弟編為一個軍,稱為禿魯花軍。 而以諸侯之子為質子的行為在日本亦有出現,如日本戰國大名德川家康少時,就曾去今川義元府上成為人質。.

新!!: 匈奴历史和質子 (東亞政治) · 查看更多 »

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p;Байгал нуур, 拉丁转写:,Байгал нуур;意思是“自然之湖”;一说名称来源于“贝音嘎 嘎拉”(蒙古语意为不灭的火焰))。汉朝人称之为「翰海」,五胡十六国時北朝叫「于巳尼大水」,隋唐叫「小海」,18世纪初期的《异域录》称之为“柏海儿湖”,《大清一统志》称为「白哈儿湖」,蒙古称为「达赖诺尔」,意为“海一样的湖”,17世纪20年代的沙皇俄国探索者亦称之为“圣海”;位于俄羅斯西伯利亚伊爾庫茨克州及布里亞特共和國境內,距離蒙古国邊界111公里,為北亚地区不少部族的世居领地,例如布里亚特人居住在湖泊東側地區,於該地豢養山羊、駱駝、牛隻及綿羊。另外,貝加爾湖有「西伯利亞明珠」之稱。 貝加爾湖為大陸裂谷湖,有逾1,700種動物及植物棲息其中,而且2/3為特有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6年將貝加爾湖登錄為世界自然遺產。.

新!!: 匈奴历史和贝加尔湖 · 查看更多 »

趙孝成王

趙孝成王(),是中國戰國時期趙國君主,原名趙丹,趙惠文王之子。.

新!!: 匈奴历史和趙孝成王 · 查看更多 »

鹹海

鹹海(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Orol dengizi;俄语:Аральскοе мοре),是中亞的一个内流鹹水湖,位於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的交界處。“咸海”意为“岛之海”,得名于曾分布于其中的超过1,100个岛屿。在突厥语族中,aral意为“岛或岛屿”。咸海的流域包括了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及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及阿富汗的部分地区。水源主要来自阿姆河和錫爾河。 咸海曾以68,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名列世界第四大湖,但1960年代以后,由于苏联的引水灌溉的河道改道工程,導坆咸海的面积不断地萎缩。至2007年,咸海的面积已萎缩至原面积的10%,并分裂为四个湖。.

新!!: 匈奴历史和鹹海 · 查看更多 »

車犂單于

车犁单于,原为匈奴右奧鞬王(奧鞬为康居五小王之一),日逐王先贤掸之兄,為亞洲古匈奴的君主之一。 西汉宣帝元凤元年(前57年)奉屠耆单于之命与乌藉都尉各率兵防备呼韓邪單于,因屠耆单于于杀右贤王父子,发生内讧,他乘机自立,号车犁单于;旋即被屠耆单于击败,率部退走西北,后受到乌藉等拥戴,势力复振,不久又为屠耆单于所败;元凤二年,屠耆单于被呼韩邪单于打败自杀,他投降于呼韩邪单于。.

新!!: 匈奴历史和車犂單于 · 查看更多 »

车师

车(Jū)师(Jushi),也称姑师(Gushi),古代中亚东部西域城郭诸国之一。都城為交河(今中国新疆吐鲁番西北)。东南通往敦煌,向南通往楼兰、鄯善,向西通往焉耆,西北通往乌孙,东北通往匈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站。从考古发掘上来看,車師人操伊朗語系吐火羅语的一種方言。古代车师人的种族还未完全研究清楚,头骨上显示高加索人种与蒙古人种的混合特征。 中国自汉朝武帝时开始将势力渗入西域,车师因为位于西域东侧,受到汉朝极大压力,因此与匈奴联合,为其充当耳目,并攻劫汉朝使节。征和四年(前89年),汉朝同楼兰等国联兵围攻交河,车师投降汉朝。汉宣帝时,遣侍郎郑吉在车师境内渠犁屯田,立军宿为车师王,迁都于渠犁。元康四年(前62年),匈奴另立兜莫为王,率一部分车师国众退往博格达山北麓(今吉木萨尔一带)。自此车师分为前、后两国。 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丧失对西域的全部影响,汉始置西域都护府,任命郑吉为都护。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又置戊己校尉,在车师前国屯田。其后,车师前王复还交河。据统计,当时车师前国有人口六千余,兵一千八百余人;车师后国人口四千余,兵也是一千八百余人。车师前国国都交河城,车师后国国都务涂谷。戊己校尉在高昌壁的驻地称车师都尉国,戊部候城的驻地(今奇台)称车师后城长国。 王莽建立新朝以后,屡屡欺压车师前、后王,车师被迫重新依附匈奴。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45年),车师前、后王与鄯善等国联名遣王子入侍,请复置西域都护,被拒绝。其后车师连续兼并邻近小国,称车师六国。汉明帝年间,车师前部有人口四千余,兵两千人;后部人口一万五千余,兵三千余人,成为西域东部霸主。 永平十七年(74年),窦固等出击车师,前、后王俱降,汉朝遂重设戊己校尉,分屯车师前、后国。不久,北匈奴围攻汉朝屯田军队。汉章帝建初元年(76年),汉放弃车师。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窦宪击破北匈奴,车师前、后王重新服从汉朝。永元八年(96年),车师后王击破前王,次年,汉朝派兵斩车师后王。 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汉朝再度放弃西域。元初六年(119年),汉敦煌太守派索班屯驻伊吾,车师前王复降汉。永宁元年(120年),车师后王引北匈奴攻杀索班,击走前王。延光三年(124年),汉西域长史班勇击败北匈奴,次年,班勇进击车师后国,斩其王军就,再次年立加特奴为后王,屯田于柳中(今中国新疆鄯善西南)。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敦煌太守裴岑出伊吾攻杀北匈奴的呼衍王,安定了车师局势。 其后车师仍然存在了数百年。车师前国于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被高昌的沮渠安周引柔然兵攻破而灭亡,王族逃入北魏。.

新!!: 匈奴历史和车师 · 查看更多 »

过秦论

過秦論為西漢初期的才子“洛陽少年”賈誼所作,司馬遷十分推崇這篇政論,《史記·秦始皇本紀》之後“太史公曰”大量引用其中四段之文(止於“攻守之勢異也”),另在《陳涉世家》中又引用第一段。《汉书·陈胜项籍传》亦引用《过秦论》的部分文字。《昭明文選》則分為上、中、下三篇,分別評論秦始皇、秦二世、子嬰三代的過失,總結秦亡的教訓;其中又以上篇〈過始皇〉最後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徐彦伯《登长城赋》吟:“贾谊则洛阳才子,飞雄论以过秦。”唐朝詩人张九龄有《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詩吟:“一闻《过秦论》,载怀空杼轴。”孟郊《寄崔纯亮》诗--:“时读《过秦篇》,为君涕滂沱。”宋人陈师道说:“贾谊之《过秦》,以谕汉也;陆机之《辨亡》以警晋也,有经世之心焉。”《文心雕龙·论说》提到:“陆机《辨亡》效《过秦》而不及,然亦美矣。”明人方岳贡认为干宝的《晋论》摹拟《过秦论》。清人姚鼐在《古文辭類纂》中評“雄駿宏肆”,魯迅評價為“西漢鴻文”,“疏直激切,盡所欲言”。《管锥编》指出:贾生此文,犯了“堆叠成句,词肥意瘠”之病。.

新!!: 匈奴历史和过秦论 · 查看更多 »

霍去病

霍去病(),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卫子夫的姨甥,衛青的外甥,西汉漢武帝時代對抗匈奴的名將。.

新!!: 匈奴历史和霍去病 · 查看更多 »

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是戰國時期赵武灵王所采取的军事和服饰改革,開始於前306年。赵国在武灵王以前曾拥有强大的军队,而胡服骑射的作用仅在于将其进一步强化而已。 戰國後期,趙國與東胡、樓煩等諸胡長期對峙,雖然趙國的軍事實力強於諸胡且趙國盛產馬匹,但在騎射力量上卻不如秦韓二國。趙武靈王與諸胡騎兵戰鬥後,明白到諸胡騎兵的優點在於機動和靈活性, 戰國七雄的軍隊即使是騎兵也都以重鎧甲裝備,諸胡軍隊則裝束輕便,人馬合一,機動性強,速進易退。於是趙武靈王在趙國推行改革,在大臣肥義等人的支持下,仿傚諸胡軍隊的裝備,趙國軍力逐漸開始強大,消滅中山國,擊敗林胡和樓煩二族,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但有人认为,此时还没有发明马镫,无法充分发挥骑兵人員的战斗力,所以骑兵还是以侦查及骚扰为主,作战的主力仍然是步兵。.

新!!: 匈奴历史和胡服騎射 · 查看更多 »

郅支之战

#重定向 郅支围城战.

新!!: 匈奴历史和郅支之战 · 查看更多 »

郅支單于

郅支單--(?-前36年)全稱郅支骨都侯單于,名呼屠吾斯,是匈奴的單于,於前56年—前36年在位,第12代虛閭權渠單于之子,呼韓邪單于的哥哥。 前60年,匈奴因握衍朐提单于不得人心,造成五單于爭位的內亂,郅支當時本為左賢王,進位為單--,他打敗殺死了握衍朐提单于,又打敗了佔有蒙古東部的呼韓邪加以流放,使之投降漢朝。其他向西域發展,攻打烏孫,迫使康居求和,並在當地築城。前36年漢朝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陈汤派兵攻打,城陷,郅支單--死。.

新!!: 匈奴历史和郅支單于 · 查看更多 »

阏氏

氏,读作"烟支",是匈奴人之妻或者妾的称号,意義近似漢文中的夫人。匈奴帝國時期,匈奴统治阶级实行一夫多妻制。阏氏,源于胭脂花,即红花。匈奴人以女人美丽可爱如胭脂,因而得名。匈奴的河西地区焉支山盛产植物红花,其汁可做胭脂,用以美容。匈奴阏氏可能有用胭脂妆饰脸面的习惯,如中原贵族妇女。.

新!!: 匈奴历史和阏氏 · 查看更多 »

阴山

山山脈,蒙古語名即「達蘭喀喇」(),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东起河北省西北部的桦山,西止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中部的狼山,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50至100公里,橫亙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是黃河流域的北部天然界線,亦是河套地區的北部屏障,是古代漢族地區的北緣。山脉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至2300米,呼和浩特以西相對高差較大,地勢高峻,脈絡分明。南坡山势陡峭,北坡较为平缓。.

新!!: 匈奴历史和阴山 · 查看更多 »

赫连勃勃

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字屈孑,匈奴铁弗部人,原名劉勃勃,中國十六国时期夏國建立者。勃勃是南匈奴單于的後裔,其父劉衞辰死於北魏進攻後,勃勃依靠後秦高平公沒弈干,又得後秦君主姚興賞識。及後就以後秦與魏通好而叛秦,殺害沒奕干並自立,建北夏國,屢度進攻後秦。隨後更乘東晉滅後秦後班師的機會佔領關中。.

新!!: 匈奴历史和赫连勃勃 · 查看更多 »

赫連定

赫連定(),小字直獖,十六國時期夏國君主,匈奴鐵弗部人,赫連勃勃五子,赫連昌之弟,赫連勃勃在位時被封平原公,鎮守長安。 夏國皇帝赫連昌承光二年(426年),北魏大舉攻夏,赫連定與北魏軍對峙於長安一帶。次年(427年),夏國都城統萬(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陷落,赫連定逃往上邽(今甘肅天水)與赫連昌會合,被進封平原王。承光四年(428年),北魏攻上邽,赫連昌被擒,赫連定逃奔平涼(今甘肅平涼),即皇帝位,改年號勝光。 赫連定繼位時夏國已侷促一隅,情勢窘迫,不復當年,因此欲與正在北伐的南朝宋結盟,北魏得到消息後決定一舉滅夏國。勝光四年(431年),一路敗退的赫連定無路可退,遂向西攻滅為北涼所逼情勢更加窘迫的西秦。數月後欲再攻北涼,於半渡黃河時,被吐谷渾首領慕容慕璝派軍襲擊,赫連定被俘。次年(432年),赫連定被吐谷渾送往北魏,北魏將其處死。.

新!!: 匈奴历史和赫連定 · 查看更多 »

赫連昌

赫連昌(),一名折,字還國,十六國時期夏國皇帝,匈奴鐵弗部人,赫連勃勃三子,赫連勃勃在位時被封太原公。 夏真興六年(424年),赫連勃勃欲廢太子赫連璝,改立酒泉公赫連倫,赫連璝發兵攻殺赫連倫,後赫連昌再襲殺赫連璝平亂,赫連勃勃遂以赫連昌為太子。真興七年(425年)赫連勃勃去世,赫連昌繼位,改元承光。 承光二年(426年),北魏大舉攻夏,克長安。次年(427年),占領夏國都城統萬(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赫連昌逃往上邽(今甘肅天水)。承光四年(428年),北魏攻上邽,會戰中赫連昌因馬失前蹄墜地而被生擒。 赫連昌被俘後,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十分禮遇他,不僅使其住在西宮,更把皇妹嫁給他,並封會稽公。拓跋燾亦常命赫連昌隨待在側,打獵時二人有時亦單獨並騎,赫連昌素有勇名,因此拓跋燾可說對赫連昌十分信任。北魏神䴥三年(430年)又被封為秦王。 北魏延和三年(434年),赫連昌叛魏西逃,途中被抓獲格殺。.

新!!: 匈奴历史和赫連昌 · 查看更多 »

赵国

赵国,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也作勺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韩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新!!: 匈奴历史和赵国 · 查看更多 »

赵武灵王

赵武靈王(),嬴姓,赵氏,名雍,中国战国中后期赵国的君主。死后谥号武灵。 生於趙肅侯十年(前340年),在位(前325至前299年,共27年)时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而得以强盛,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雲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 武灵王禪讓王位予赵惠文王,自己退居幕後,號稱「主父」。因為儲君廢立問題,在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的沙丘之乱中被幽禁而饿死,赵侯称王,自武灵王谥号始。.

新!!: 匈奴历史和赵武灵王 · 查看更多 »

閏振單于

閏振单于(),為亞洲古匈奴的君主之一,他於前60年自立單于,是繼烏籍單于之後的另一單于。 开始为休旬王,屠耆单于从弟,姓攣鞮氏,名不明。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年)兄屠耆单于为呼韩邪单于稽侯狦所败自杀,呼韩邪单于击斩烏籍單于后,复都單于庭,势衰。休旬王率所部五六百骑击杀左大且渠,吞并其兵,在西边自立为闰振单于。五凤四年(前54年),閏振单于率众攻击自立于东边的郅支单于呼屠吾斯,兵败被杀。在位3年。.

新!!: 匈奴历史和閏振單于 · 查看更多 »

董卓

董卓(),字仲穎,涼州陇西临洮(今甘肅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自任相国和太师,位極人臣,但其种种的暴行使之成为中國歷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 董卓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並挾持號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而且他生性凶残,施行暴政魚肉鄉民只為滿足一己之私,引致全国其它割据军阀發動董卓讨伐战,後來聯軍發生內鬨,转而成为各军阀互相争战的情況,董卓本人则被朝内大臣联合其部下设计诛杀,死後部下李傕和郭汜兩人為了把持朝政互相火拼,皇帝与朝廷流离失所,各地州牧、刺史、太守、佔据屬地完全脱离中央控制,开启三国时代。 董卓年輕時頗具豪俠之氣,好交朋友並樂於施捨且勇猛好鬥,許多豪俠勇將都樂於與他交往並聽其號令,入主京師後禁不住名利權勢的誘惑,失去往日豪氣而墮落為世人恨之入骨的暴虐虎狼。.

新!!: 匈奴历史和董卓 · 查看更多 »

蒙古

#重定向 蒙古国.

新!!: 匈奴历史和蒙古 · 查看更多 »

蒙古国

蒙古國(西里尔字母Монгол улс,传统蒙古文:)是一個亞洲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位於俄羅斯聯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交會處,首都與最大城市為烏蘭巴托。蒙古國由行政區劃分為21個省一個直轄市兼首都的烏蘭巴托所構成,其領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 當前蒙古國的國土是古代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個游牧民族生活和曾經建立政權的地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國,1271年他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滅亡後蒙古人退回蒙古草原,但經常在邊境與明朝發生衝突。 16到17世紀起蒙古開始受到藏傳佛教影響,17世紀末時蒙古全境被納入清朝統治範圍,1911年清王朝崩潰後,蒙古曾宣布獨立,但未得到眾多國家承認,直到1921年人民革命取得在俄國控制下的獨立,並至1961年加入聯合國開始取得國際確認。 1924年成立的社會主義蒙古人民共和國受到蘇聯很大影響,成為蘇聯的衛星國。 1989年東歐劇變後,蒙古亦在1990年初發生了民主革命,導致1992年頒布了一個實行多黨制的新憲法,並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 蒙古國國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國土面積第19大的國家,也是僅次於哈薩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 ,人口約30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主權國家。蒙古國可耕地較少,大部分國土被草原覆蓋,北部和西部多山脈,南部為戈壁沙漠,約30%的人口從事游牧或半游牧。蒙古國的主要宗教為藏傳佛教,主要民族為蒙古族,亦有哈薩克、圖瓦等其他少數民族分佈於西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60美元(2016年)。 蒙古於1997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繼續尋求增大其在地區經濟和貿易的參與度。.

新!!: 匈奴历史和蒙古国 · 查看更多 »

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蒙古地区),泛指亚洲东北部高原地区,亦即东亚内陆高原。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达阿尔泰山脉,北连萨彦岭、肯特山、雅布洛诺夫山脉,面積約260萬平方公里,南界戈壁沙漠,包括蒙古国全部,俄罗斯南部的图瓦、布里亚特共和國与外貝加爾邊疆區,中国东四盟地區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区。大部为古老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南部邊緣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丘陵。平均海拔1580米。这一带有记载以来先后成为多个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例如匈奴、乌桓、鲜卑、柔然、铁勒、突厥、回鹘、契丹等。欧洲地理大发现时期这一地区主要为蒙古族的活动区域,故被称为“蒙古高原”。.

新!!: 匈奴历史和蒙古高原 · 查看更多 »

蒙恬

蒙恬(),中国秦朝名将,祖居齐国,祖父蒙骜和父亲蒙武皆为秦國名将。蒙恬北防匈奴多年,威震北方。秦始皇駕崩後,因為支持太子扶苏,被趙高設計處決。.

新!!: 匈奴历史和蒙恬 · 查看更多 »

肯特山

肯特山(),汉朝時稱為狼居胥山,成吉思汗時稱為不兒罕山,位于蒙古国北部中央省和肯特省,蒙古聖山。 黑龙江上游的两大支流克鲁伦河、鄂嫩河(石勒喀河源头)以及叶尼塞河的支流土拉河均发源于肯特山地区。.

新!!: 匈奴历史和肯特山 · 查看更多 »

铁弗

鐵弗部,汉代末期南匈奴的一個部族,被認為是匈奴人和乌桓人、鲜卑人的后代,又称杂胡。始祖為南匈奴右賢王去卑,其子誥升爰成為鐵弗部的始祖。另一支部族則加入拓跋部,成為獨孤部。 309年,誥升爰過世,其子烏路孤將部族名改為鐵弗。 铁弗赫连勃勃在十六国时期在河套地区创立夏政权。夏被北魏所灭,铁弗后来融入汉族。 * Category:匈奴.

新!!: 匈奴历史和铁弗 · 查看更多 »

蔡邕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中國东汉末年名士。東漢著名才女蔡琰(文姬)之父。.

新!!: 匈奴历史和蔡邕 · 查看更多 »

蔡文姬

蔡琰(),字昭姬,晉時為避司馬昭諱而作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為蔡邕的女兒,博學有才,通音律,據稱能用聽力迅速判斷古琴的第幾根琴絃斷掉。是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詩人。.

新!!: 匈奴历史和蔡文姬 · 查看更多 »

鄂尔多斯市

鄂尔多斯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前身为伊克昭盟--。市境东临呼和浩特市、山西省忻州市,南邻陕西省榆林市、宁夏吴忠市,西界阿拉善盟、乌海市、宁夏石嘴山市、银川市,北接包头市、巴彦淖尔市。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为库其布沙漠,南部为毛乌素沙漠,东部为丘陵沟壑,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黄河环绕市境东、北、西三面边界。全市总面积8.69万平方公里,人口204.51万,市人民政府驻康巴什区。“鄂尔多斯”之名來自所處的鄂尔多斯高原,可追溯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为蒙古语“众多的宫殿”之意。 鄂尔多斯煤炭资源丰富,全市约八成面积蕴含煤炭,石油、天然气、稀土等储量亦丰,自上世纪末得到开发以来,经济总量一直迅速攀升,因其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而闻名。2015年,鄂尔多斯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行全国第一。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新!!: 匈奴历史和鄂尔多斯市 · 查看更多 »

鄂爾渾河

鄂爾渾河(Орхон гол;古汉语:頞根河,嗢昆水,元朝时称阿魯渾河)是蒙古國最長的河流,發源於後杭愛省的杭愛山脈,向北經過1,124公里(698里)後注入蒙俄邊界的色楞格河。鄂爾渾河比色楞格河長,主要支流為土拉河及塔米爾河。 沿河有兩個重要的歷史遺跡:回紇帝國第一個首都王庭牙帳、蒙古帝國的首都哈拉和林。俄國探險家彼得·庫茲米奇·科茲洛夫又在河谷地區發現了匈奴單于的陵墓。 鄂爾渾河最為有名的是它闊10米高20米的Ulaan Tsutgalan瀑布,是當地吸引遊客參觀的景點。河流的魚類包括狗魚、鯉魚、哲羅魚及鯰魚。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於2004年將鄂爾渾河谷列為世界遺產。.

新!!: 匈奴历史和鄂爾渾河 · 查看更多 »

长城

长城,是古代中国为抵御不同时期塞北游牧部落联盟的侵袭,修筑规模浩大的隔離牆或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蹟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长城遗址跨越北京、天津、青海、山西、内蒙等15个省市自治区,总计有43721处长城遗产,长城也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单一建筑物。1961年起,一批长城重要点段被陆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国家文物局完成了长城资源认定工作,将春秋战国至明等各时代修筑的长城墙体、敌楼、壕堑、关隘、城堡以及烽火台等相关历史遗存认定为长城资源,将其他具备长城特征的文化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畴。根据认定结论,我国各时代长城资源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4个县(市、区)。认定数据如下:各类长城资源遗存总数43721处(座/段),其中墙体10051段,壕堑/界壕1764段,单体建筑29510座,关、堡2211座,其他遗存185处。墙壕遗存总长度21196.18千米。.

新!!: 匈奴历史和长城 · 查看更多 »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新!!: 匈奴历史和长安 · 查看更多 »

色楞格河

色楞格河(Селенга́,Сэлэнгэ гол, Сэлэнгэ мѳрѳн)是一條流經蒙古國和俄羅斯的河流。古名娑陵水,由伊德爾河和木倫河合成,最後流入貝加爾湖。全長992公里,流域面積447,000平方公里。是葉尼塞河-安加拉河的源頭之一。支流有乌第河、楚庫河、鄂爾渾河等。.

新!!: 匈奴历史和色楞格河 · 查看更多 »

苏武

苏武(),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漢郎中、栘中廄監、中郎将、典属国、右曹典属国。.

新!!: 匈奴历史和苏武 · 查看更多 »

陈汤

汤,字子公。生卒不详,西汉山阳瑕丘(今山东省兖州市东北)人,爵关内侯。.

新!!: 匈奴历史和陈汤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新!!: 匈奴历史和陕西省 · 查看更多 »

虛閭權渠單于

虛閭權渠單于(?-前60年),在前68年-前60年任匈奴單于。狐鹿姑单于之子,壶衍鞮单于的弟弟。.

新!!: 匈奴历史和虛閭權渠單于 · 查看更多 »

柔然

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檀檀,古代遊牧民族,先祖為東胡,中世紀原是附屬於鲜卑拓跋部的一個部落。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主要是柔然和敕勒。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处于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突厥汗國自蒙古高原崛起後,柔然分裂許多分支,其中一支融入室韋,因此柔然也是蒙古人祖先之一,一支西遷成為歐洲所說的阿瓦爾人,而柔然也是契丹人的祖先之一。 南北朝时柔然也自称“汉”,柔然君臣于481年致南齐皇帝萧道成的国书:“虽吴(指长江以南)、汉(指柔然)异域,义同唇齿……光复中华(北魏占领的中原)……岂不盛哉!”公元552年柔然因属下突厥部落起义而灭国。一些史学家认为有可能在最后民族相杀的悲剧中,柔然的一支部落在公元568年进入了东欧,在那里,柔然成了欧洲人所说的阿瓦尔人。.

新!!: 匈奴历史和柔然 · 查看更多 »

林胡

林胡,又称林人、儋林,字面意義為居住於森林中的胡人。在東周戰國時代,由遊牧民族建立的部落國家,被歸類為戎。被趙國擊敗後滅國,其土地被併入趙國,一部份林胡部落人民,加入匈奴部落聯盟,成為匈奴的前身。 東周戰國時期,北方游牧民族主要勢力有林胡和楼烦。晉文公时,林胡活动于晉國以北(今山西省北部),西与楼烦为邻。後來林胡一度從晉北向东迁至燕北(河北北部)。趙武灵王時,趙國軍力強大,“北破林胡、楼烦”,並设置雲中、雁门,代三郡,這樣一來林胡被趕到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林胡後來又被李牧以奇陣所擊敗,單于逃亡,從此林胡不知去向。唐朝张谓《同孙构免官后登蓟楼》诗:“犹希虏尘动,更取林胡帐。”.

新!!: 匈奴历史和林胡 · 查看更多 »

握衍朐鞮單于

握衍朐鞮單于(?-前58年),名屠耆堂,在前60年-前58年任匈奴單于,乌维单于的耳孙。 屠耆堂在虛閭權渠單于在位時任右賢王。屠耆堂繼任單于後,「暴虐,好殺伐」,國內不滿他的人漸多。前58年,姑夕王、烏禪幕及左地貴人共立虛閭權渠單于之子稽侯狦為呼韓邪單于,然後出動左地兵四五萬人進攻握衍朐鞮單于,握衍朐鞮單于自殺。.

新!!: 匈奴历史和握衍朐鞮單于 · 查看更多 »

李牧

李牧(),,战国後期军事家,赵国名将,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李牧驻守代郡、雁门郡期间,率军大破匈奴。在肥之战、番吾之战两次击败秦国,受封武安君,但最终被赵幽缪王杀害。而关于李牧的死因,史料记载也多有不同。李牧死后仅三个月,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被秦军攻破,赵幽缪王成为阶下之囚。.

新!!: 匈奴历史和李牧 · 查看更多 »

楊堅

#重定向 隋文帝.

新!!: 匈奴历史和楊堅 · 查看更多 »

榆林市

榆林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区,又名“驼城”。榆林是明代的九边重镇之一,明长城从该市北部穿过。是一个游牧与农耕文化交融的边塞城市。榆林是中国重要的煤、石油、天然气、盐产区,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这里是从塞外入陕的要道,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新!!: 匈奴历史和榆林市 · 查看更多 »

樓煩

樓煩(拼音:Lóufán、上古音:lo bian),古代民族與國家,以游牧為生,其領土約在今中國山西與河套地區一帶。後被趙國所滅,其地置雁門郡。他們可能是匈奴的祖先,在冒頓單于時代,北移的樓煩部落被併入匈奴。.

新!!: 匈奴历史和樓煩 · 查看更多 »

段業

段業(),京兆郡(治今陝西西安)漢人。十六国时期北涼国開國君主,但其本身只是為盧水胡沮渠蒙遜及沮渠男成所推,他也很忌憚沮渠蒙遜,蒙遜亦十分不安,最終沮渠蒙遜發動兵變推翻並殺害段業。.

新!!: 匈奴历史和段業 · 查看更多 »

江統

江統,字應元,西晉陳留圉县(今河南省杞縣南)人。.

新!!: 匈奴历史和江統 · 查看更多 »

汉宣帝

漢宣帝劉詢(),原名刘病已,字次卿,即位后改名询,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9月10日—前48年1月10日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宣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宣帝」。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长孙,史皇孙刘进的长子,生母為王翁須。.

新!!: 匈奴历史和汉宣帝 · 查看更多 »

汉元帝

汉元帝劉奭(),,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其正式諡號為「孝元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元帝」。汉宣帝长子,生于民间,母恭哀皇后许平君。宣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即前49年-前33年。.

新!!: 匈奴历史和汉元帝 · 查看更多 »

汉武帝

漢武帝劉徹(),西汉第七位皇帝,其母为关陇人孝景王皇后,於7岁时被冊立为储君,16岁登基,在位達54年,其正式諡號為「孝武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武帝」,是清圣祖以前在位最長的中國皇帝。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有顯赫建树,和秦始皇被後世並稱為「秦皇漢武」,被历代史学界和政治家们評價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漢武帝的思想積極進取,极具前瞻性,為朝廷以至社会帶了新思維,亲政後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深遠地影響著後世。 對內政策上,漢武帝用人唯才,不問出身,開創了察舉制并兴太学,以致該時期培養及出現了大量名臣良將;他又頒布《推恩令》,和平地削減了诸侯的權力及勢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另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学从此成為中國社會主流思想,另有首开丝绸之路、使用年号、设立刺史、加强内廷权力等开创性举措。 對外政策上,漢武帝一改漢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後世代朝廷奉行的和親傳統,以強勢態度積極地對付匈奴,發動第二階段漢匈戰爭,先後收復了西漢初年的多處領土,不过终其一世未能解除秦朝以來匈奴於中國西北部的威脅刘运动,西汉王朝对匈奴采取的民族政策,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年第6期。《汉书·卷六》:匈奴入上谷、五原,杀略吏民。《汉书·卷六》:匈奴入五原、酒泉,杀两都尉。《汉书·卷七》:匈奴入朔方,杀略吏民。《汉书·卷九十四》:(前71年)其冬,单于自将万骑击乌孙,颇得老弱,欲还。会天大雨雪,一日深丈余,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于是丁令乘弱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凡三国所杀数万级,马数万匹,牛、羊甚众。又重以饿死,人民死者什三,畜产什五,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其后汉出三千余骑,为三道,并入匈奴,捕虏得数千人还。匈奴终不敢取当,兹欲乡和亲,而边境少事矣。。 漢武帝又大幅度地开疆拓土,先後在秦朝故土吞灭了东瓯国、南越國、閩越國,并远征异域,消灭衛滿朝鮮及夜郎國等等,继秦朝后再次拓展了中国疆域;同時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丝绸之路,远征大宛,使汉帝国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远达中亚,將帝國在民生、經濟、文化和軍事上,都推上了空前的高峰,其在位期間被稱為漢武盛世,為漢朝的極盛時期。 而漢武帝晚年穷兵黩武,對人民造成了相當大的負擔。其晚年性情也變得反覆無常,而且迷信多疑,致使了巫蛊之祸的發生,為其普遍整體正面評價留下負面部份。駕崩前兩年,漢武帝在輪台下道《罪己詔》,重拾文景之治時期的與民生息的政策,為後來的昭宣中興奠定基礎。.

新!!: 匈奴历史和汉武帝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匈奴历史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汉文帝

漢文帝劉恆(),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之庶弟。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80年11月14日—前157年7月6日在位),在位23年,享年47歲,其正式諡號為「孝文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文帝」。葬於霸陵(在今陝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东北角)。其廟號太宗,謚號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新!!: 匈奴历史和汉文帝 · 查看更多 »

汉景帝

汉景帝刘启(),为西漢第六位皇帝(前157年7月14日—前141年3月9日在位),在位16年,享年48岁,其正式諡號為「孝景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景帝」,景帝後元三年正月甲子(前141年3月9日)崩于未央宮,二月癸酉(3月18日)葬于阳陵(今陕西高陵县西南)。为汉文帝刘恒長子,母竇皇后。他在位期间,主要是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发展生产,他统治时期和他父亲文帝统治时期合称文景之治。景帝以后所有西汉皇帝,新莽时期的更始帝刘玄、所有东汉皇帝,以及三国时蜀汉皇帝刘备、刘禅,都是汉景帝后裔。.

新!!: 匈奴历史和汉景帝 · 查看更多 »

沮渠無諱

沮渠無諱(),北涼國君主,匈奴支系盧水胡族人,沮渠蒙遜之子,沮渠牧犍之弟,牧犍在位時被任命為沙州刺史、都督建康以西諸軍事、領酒泉太守。 北涼永和七年(439年)北魏攻姑臧,牧犍出降,無諱據酒泉自保,一度向北魏投降,441年被封為酒泉王。惟不久北魏仍以無諱終為邊患而討之,無諱敗退,乃派其弟沮渠安周西渡沙漠攻鄯善。 442年,無諱西行與安周會師,並佔領鄯善。數月後,再據高昌,對南朝宋奉表稱臣,被封為河西王。隔年(443年),改元承平。承平二年(444年),無諱死,安周繼立。 子沮渠乾寿。.

新!!: 匈奴历史和沮渠無諱 · 查看更多 »

沮渠牧犍

沮渠牧犍(),一名茂虔,匈奴支系盧水胡族人,沮渠蒙遜之子。十六國時期北涼國末代君主。沮渠牧犍原非蒙遜指定的繼承人,因國內眾臣推舉而登位,任內保持了父親一貫與北魏及南朝宋的關係,然而北魏既滅北燕,魏太武帝亦因毒殺武威公主圖謀和西域使者之言對牧犍不滿,遂出兵攻涼。牧犍初堅守姑臧城不降,但終在北魏軍圍攻下城陷,被逼投降,北涼亡。牧犍弟沮渠無諱帶領北涼殘餘勢力西走,後立起高昌北涼以承涼祚。.

新!!: 匈奴历史和沮渠牧犍 · 查看更多 »

沮渠蒙遜

沮渠蒙遜(),臨松匈奴人,十六国时期北涼第二任君主。原係匈奴支系卢水胡族首領,曾反叛後涼並推段業建北涼,後攻殺段業自己登位。沮渠蒙遜有勇略,在位期間,北涼於強敵環伺之際擴張成為河西一帶最強大的勢力。.

新!!: 匈奴历史和沮渠蒙遜 · 查看更多 »

河套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是漢族傳統聚居地之一。.

新!!: 匈奴历史和河套 · 查看更多 »

河北省

河北省,简称冀,因其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下游北岸而名。面积为18.88万平方公里。 地处华北、东临渤海,渤海之滨,地理上包围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是京城通往外地的门户,自金朝开始即是京畿要地。与北京市、天津市、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和内蒙古等省市區接壤。全省最高峰是小五台山的主峰北台(海拔2882米),全省面积43%的平原海拔不到100米。省会是石家庄市。因省境于《禹貢》为冀州之地,故简称冀。.

新!!: 匈奴历史和河北省 · 查看更多 »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位於中國黃河以西,呈西北—東南走向為狹長狀平原,形如走廊,故而得名,丝绸之路必经之道。其範圍是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北部可经居延海沿着草原丝绸之路进入漠北,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全境皆為甘肅省、青海省海东市、西宁市和部分内蒙古额济纳旗所轄,由於大部分範圍在甘肃省,故又稱“甘肅走廊”。 最早先后为月氏、匈奴领土,自漢武帝開闢河西、「列四郡」以來是中原連接西域新疆的重要通道,為古代絲綢之路东端的一部分,是古代中國漢地同西方世界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國際通道,在大部分中國歷史時期,河西走廊一直是中國大一統王朝的西北端。.

新!!: 匈奴历史和河西走廊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匈奴历史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持至尸逐侯單于

於夫羅(),又名於扶羅,號持至尸逐侯單于,中國東漢末年,南匈奴單于羌渠之子、呼廚泉之兄、劉豹之父、漢國帝劉淵之祖父。.

新!!: 匈奴历史和持至尸逐侯單于 · 查看更多 »

本始

本始(前73年-前70年)是汉宣帝的第一个年号。汉朝使用本始这个年号一共四年。.

新!!: 匈奴历史和本始 · 查看更多 »

月氏

月氏(上古漢語擬音(郑张尚芳)://。又譯禺氏、禺知、月支、苑支)為前7世紀至公元1世紀一個民族名稱。始见于先秦史籍,早期以游牧為生,从事玉器贸易,住在今中国的甘肃西部和新疆东部一带,並經常與匈奴發生衝突,到後來被匈奴攻擊,一分為二:西遷至伊犁的,被稱為大月氏;居留於中國甘肅及青海的祁连山西北麓一帶的,被稱為小月氏。這時,月氏開始發展,慢慢具有國家的雛型。由於大月氏位處於絲綢之路,控制著東西貿易,使它慢慢變得強大。《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月氏“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说明月氏的语言很可能属于藏緬語族。.

新!!: 匈奴历史和月氏 · 查看更多 »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新!!: 匈奴历史和戰國 · 查看更多 »

戈壁

戈壁(),在蒙古语中有沙漠、砾石荒漠、干旱的地方等意思。在中文裡又称瀚海沙漠(瀚海又指贝加尔湖)、戈壁滩、戈壁沙漠。.

新!!: 匈奴历史和戈壁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匈奴历史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篡位稱帝後,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新!!: 匈奴历史和曹操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