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2 关系: 司马金龙,大同,太平真君,宋书,崔浩,五胡十六国,建平 (北凉),匈奴,北凉,北魏,北魏文成帝,刘宋,義和 (北涼),盧水胡,西晋,魏书,谥号,賜死,資治通鑒,舉事,酒泉市,柔然,李王后 (北凉),武威公主 (沮渠氏),沮渠無諱,沮渠菩提,沮渠董來,沮渠蒙遜,承和 (北凉),拓跋丕,拓跋王后,拓跋焘。
- 447年逝世
- 东魏官员
- 刘宋人
- 北凉君主
- 北魏自杀人物
司马金龙
司马金龙(),字荣则,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人,晋宣帝弟太常司马馗的九世孙。 祖父司马荣期,父琅玡贞王司马楚之於泰常四年(419年)歸附北魏,司馬金龍乃司馬楚之尚諸王女河內公主所生,世襲父親爵位,封琅琊王。官至使持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吏部尚书。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十一月十六日(484年12月19日)卒,死后赠都督梁益兖豫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扬州刺史、羽真,谥号康王。 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1965年11月下旬石家寨大队农田基本建设打井时发现。出土了大批陶俑、生活用具以及墓志、屏风漆画等计四百五十四件文物,特别是其中制作精美的彩绘人物故事漆屏、石雕柱础最为珍贵。.
查看 沮渠牧犍和司马金龙
大同
大同可以指:;思想.
查看 沮渠牧犍和大同
太平真君
太平真君(440年六月-451年六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年號,歷時11年。因寇謙之建請而改元,正有祈求金闕太平真君護佑之意。.
查看 沮渠牧犍和太平真君
宋书
《宋書》,二十四史之一,由南朝梁沈约等人所著。沈约在齊武帝永明五年(487)奉詔撰《宋書》,寫成本紀10篇、列傳60篇、志30篇,共一百篇。记事始于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下迄宋顺帝升明三年(479),记载了南朝刘宋政权60年的史事。他根据宋的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徐爰的《宋书》,进行增删、订补工作,将宋末十几年的史迹加以补充,撰寫中大量抄錄了徐爰的宋書,因此七十篇的人物傳記以一年的飛快速度完成。《宋书》保存了很多的史料,包括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参考价值很高。沈约在《宋书》各志中的叙述,经常溯及到魏晋时期,这完全可以弥补《三国志》等书的缺陷,同時因為志才是沈約親自創作的部分(人物傳記多抄前人徐爰之宋書),所以志的價值最高。《宋书》的志有八类,包括《律历志》、《礼志》、《乐志》、《天文志》、《符瑞志》、《五行志》、《州郡志》、《百官志》,号称《宋书》八书,份量占全书的一半。《宋书》志的部分上溯先秦,魏、晋尤为详尽,记载了不少诏诰、奏疏和古代乐曲、歌词等珍贵资料。余嘉錫稱贊《宋書》志是“史家之良規”。 後人據相關史料補作《宋書》的志表,清人萬斯同《歷代史表》中有〈宋諸王世表〉、〈宋方鎮年表〉、〈宋將相大臣年表〉各1卷,羅振玉補宋書《宗室世系表》1卷,盛大力《宋書補表》4卷,郝懿行補宋書《刑法志》《食貨志》各1卷。近人聶崇岐有《補宋書藝文志》1卷。.
查看 沮渠牧犍和宋书
崔浩
崔浩(),字伯淵,清河郡東武城(今山東省武城縣)人。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政治家。.
查看 沮渠牧犍和崔浩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該時期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建立漢趙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灭北凉為止。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中國文明史 魏晉南北朝》〈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 第50頁-第61頁.
查看 沮渠牧犍和五胡十六国
建平 (北凉)
建平是一個與沮渠氏北凉和闞姓高昌政權有關的年號。 目前考古发现有建平纪年文书,从五年七月到六年九月,但是没有干支纪年。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1月 ISBN 7101025129因此该年号的时间各家观点不同,施新榮認爲“建平”為北凉沮渠牧犍年號而闞爽的高昌政權於441年至442年繼續使用。施新榮(2003年),《國内20世纪以來的高昌史研究綜述》,歐亞學研究網:,UTC時間2006年1月19日 03:53更新。。吴震则认为建平年号在缘禾与承平之间,一种可能是闞爽不奉北凉正朔,但是为了发号施令,继续用缘禾纪年。在缘禾六年自建建平年号,导致两种年号互见;另一种可能是或许沮渠牧犍在承和五年改元建平,但是史书漏记。建平年号从437年到442年,共6年。。 朱雷也同意建平年号有6年,但是他认为建平在承和和承平之间,沮渠牧犍虽然建元建平,但是没有使用,而是奉北魏正朔,用缘禾或太缘,而在建元承平之前,曾一度使用建平年号,称“建平五年”等 。.
查看 沮渠牧犍和建平 (北凉)
匈奴
匈奴(上古汉语:*qʰoŋ.nˤa),是亚洲大陆北部的遊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古代国家,存在年代約在前209年至48年,其后分裂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統治領域約略在現今蒙古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亞與中國北部地區。公元4至5世纪又陆续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汉赵、北凉、胡夏、高昌北凉等汉化政权。 匈奴是部落体制的国家,建立了一套尊卑分明的内外官制,分王庭、左方和右方三个辖区,分别由单于、左右贤王负责监理,各自在自己的分地游牧而居,各有自己的军官、文官,对领土也有强烈欲望。其王族為攣鞮氏,其領袖稱单于,其下轄各王,統領各部落,单于和诸王的皇后和妻子称阏氏(匈奴实行一夫多妻制),在匈奴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在學界中有許多关于匈奴部落国家体制的假設,但是因為關於他們的資料留到後世的並不多,而且保留到今天的資料,主要都是透過另一視角的中國文獻,因此在學界中仍然存在爭議。 匈奴不是一直以来都很强盛,司马迁的《史记》曾记载在头曼和冒顿单于初期周边情况是“东胡彊而月氏盛”(《汉书》“東胡強而月氏盛”),头曼单于曾将自己儿子冒顿送到西部的月氏作質子;《史记》记载冒顿单于在位初期“东胡彊盛”,必须将所爱阏氏给予东胡王。.
查看 沮渠牧犍和匈奴
北凉
北凉(397年或401年-439年)是十六国之一。由匈奴支系盧水胡族的首領沮渠蒙逊所建立;另有一種看法認為建立者為段業,此說是以蒙遜堂兄沮渠男成擁立段業稱涼州牧,並改元神璽為立國之始(397年)。.
查看 沮渠牧犍和北凉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查看 沮渠牧犍和北魏
北魏文成帝
#重定向 魏文成帝.
查看 沮渠牧犍和北魏文成帝
刘宋
宋(420年-479年)史稱劉宋或稱南宋(跟其他南朝政權,南齊、南梁及南陳看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439年,北魏統一中国北方後,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劉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查看 沮渠牧犍和刘宋
義和 (北涼)
義和(431年六月-433年四月)是十六国時期北涼君主,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的年號,共計2年餘。 甘肅出土的石刻有“……緣禾三年嵗次甲戌”字樣。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1月 ISBN 7101025129。學者認爲義和年號可能緣和之錯誤,但“緣禾三年嵗次甲戌”則指“緣禾元年”應為壬申年,與史書記載的義和的干支不合。.
查看 沮渠牧犍和義和 (北涼)
盧水胡
盧水胡,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居住在今天甘肅河西走廊一帶,也被稱為河西胡。原隸屬於匈奴,隨著南匈奴親附漢朝,居住在張掖一帶的居民,因為當地有盧水流過,被漢族稱為盧水胡。中國史書經常將他們歸類為雜胡之一,現已漢化消失。.
查看 沮渠牧犍和盧水胡
西晋
西晋(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個大一統的时期,乃於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後世稱「西晉」,為晉朝的一部分。這大一統時期為時僅51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37年。西晉先定都洛陽,後以長安為陪都。實行两京制。.
查看 沮渠牧犍和西晋
魏书
《魏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的北魏王朝的历史。.
查看 沮渠牧犍和魏书
谥号
諡號()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不用諡號。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號、--號二詞古文通用。據臺灣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繁體中文使用上,「--」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查看 沮渠牧犍和谥号
賜死
賜死,即賜自盡,是古代統治者以命令逼迫被統治者自殺的行為;相較於刑戮而處決,通常是為了讓被賜死者能保有最後的尊嚴。多出現於中國、日本、朝鮮、希臘和羅馬。 在統治者有絕對威權的古代,世間萬物,包含人的生命,皆被視為統治者的財產,因此連“賜死”這種相對較有尊嚴的死亡方式都被認為是統治者施予的恩典。事實上,這種命令通常也不得不遵守:若不就範,面對的可能是更嚴厲的酷刑或抄家族滅。不過歐洲中世紀一些地方統治者執行的賜死,多為一般所說的死刑,雖然稱為統治者給予人民的恩賜(主要說法為讓人民由痛苦的工作中得到解放),實際上卻是由劊子手或士兵執行。.
查看 沮渠牧犍和賜死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查看 沮渠牧犍和資治通鑒
舉事
舉事,或稱起事,指使用武力推翻、脫離或反抗現政權的行為,是中性詞;故此也可以作為褒義詞「起義」或貶義詞「暴動」的委婉表述。使用上,如要強調舉事者以使用武力為手段,可加上「武裝」或「武力」二字在前,即「武裝起事」、「武裝起義」或「武裝暴動」。.
查看 沮渠牧犍和舉事
酒泉市
酒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是甘肃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酒泉为汉代河西四郡之一,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丝绸之路的重镇。.
查看 沮渠牧犍和酒泉市
柔然
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檀檀,古代遊牧民族,先祖為東胡,中世紀原是附屬於鲜卑拓跋部的一個部落。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主要是柔然和敕勒。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处于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突厥汗國自蒙古高原崛起後,柔然分裂許多分支,其中一支融入室韋,因此柔然也是蒙古人祖先之一,一支西遷成為歐洲所說的阿瓦爾人,而柔然也是契丹人的祖先之一。 南北朝时柔然也自称“汉”,柔然君臣于481年致南齐皇帝萧道成的国书:“虽吴(指长江以南)、汉(指柔然)异域,义同唇齿……光复中华(北魏占领的中原)……岂不盛哉!”公元552年柔然因属下突厥部落起义而灭国。一些史学家认为有可能在最后民族相杀的悲剧中,柔然的一支部落在公元568年进入了东欧,在那里,柔然成了欧洲人所说的阿瓦尔人。.
查看 沮渠牧犍和柔然
李王后 (北凉)
李王后(),名不详,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是西凉武昭王-李暠-和尹夫人的女儿,北凉哀王沮渠牧犍的第一任王后。 西凉嘉興四年(北凉玄始九年,420年)七月,李歆被北凉河西王沮渠蒙逊击败杀死,沮渠蒙逊攻陷西凉都城酒泉,俘获了尹太后和李氏。尹太后不卑不亢,得到了沮渠蒙逊的敬佩和礼遇,并且让他的儿子沮渠牧犍娶李氏为妻。 北凉義和三年(433年)凉王沮渠蒙逊病重,北凉贵臣对他说,世子沮渠菩提年幼,不能继承王位,沮渠蒙逊遂改立沮渠牧犍为世子。不久之后,沮渠蒙逊去世,沮渠牧犍即位为河西王,立李氏为王后。永和五年(437年),沮渠牧犍向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称臣,拓跋焘以他的妹妹武威公主为河西王沮渠牧犍的王后。沮渠牧犍只好废黜王后李王后,将李王后和尹太后,从国都姑臧(今甘肃武威)迁回到酒泉,没隔多久,李王后去世。.
武威公主 (沮渠氏)
武威公主,中国北凉武宣王沮渠牧犍之女,母亲是北魏武威公主。 433年,魏太武帝把妹妹武威公主嫁给北凉王沮渠牧犍。439年,北凉灭亡,沮渠牧犍归降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有人密告沮渠牧犍谋反,沮渠牧犍被赐死。太武帝又将武威公主嫁给左将军、南郡公李盖。 献文帝初年,高潜归降北魏,赐爵开阳男,居辽东,献文帝将武威公主之女嫁给高潜,亦封武威公主,和母亲封号相同。高潜拜驸马都尉,加宁远将军,其子高崇。武威公主痛心娘家绝嗣,遂以高崇继沮渠牧犍后,改姓沮渠。景明年间,启复本姓,袭父爵。.
沮渠無諱
沮渠無諱(),北涼國君主,匈奴支系盧水胡族人,沮渠蒙遜之子,沮渠牧犍之弟,牧犍在位時被任命為沙州刺史、都督建康以西諸軍事、領酒泉太守。 北涼永和七年(439年)北魏攻姑臧,牧犍出降,無諱據酒泉自保,一度向北魏投降,441年被封為酒泉王。惟不久北魏仍以無諱終為邊患而討之,無諱敗退,乃派其弟沮渠安周西渡沙漠攻鄯善。 442年,無諱西行與安周會師,並佔領鄯善。數月後,再據高昌,對南朝宋奉表稱臣,被封為河西王。隔年(443年),改元承平。承平二年(444年),無諱死,安周繼立。 子沮渠乾寿。.
查看 沮渠牧犍和沮渠無諱
沮渠菩提
沮渠菩提,临松(今甘肃省张掖南)卢水胡人。十六國北凉將領。沮渠蒙逊子。 承玄二年(429年),沮渠蒙逊的世子沮渠兴国被西秦俘虏,乞伏暮末拒绝放回。沮渠蒙逊于是立沮渠兴国的胞弟沮渠菩提为世子。义和三年(433年),沮渠蒙逊病重,国内贵族大臣们共议,因世子沮渠菩提年幼,决定立沮渠菩提之兄敦煌太守沮渠牧犍为世子,加授沮渠牧犍为中外都督、大将军、录尚书事。沮渠蒙逊去世,谥号武宣王,庙号太祖。沮渠牧犍继位,改年号承和。.
查看 沮渠牧犍和沮渠菩提
沮渠董來
沮渠董来,临松(今甘肃省张掖南)卢水胡人。十六國北凉將領。沮渠蒙逊子。 439年,北凉国君沮渠牧犍派征南大将军沮渠董来统兵一万,出城南迎战北魏大军,凉军崩溃。北魏前锋将领刘絜听信占卜预言,以日子不吉,没有乘胜追击而召回军队,沮渠董来才逃回姑臧城。太武帝拓跋焘因此对刘絜十分恼怒。.
查看 沮渠牧犍和沮渠董來
沮渠蒙遜
沮渠蒙遜(),臨松匈奴人,十六国时期北涼第二任君主。原係匈奴支系卢水胡族首領,曾反叛後涼並推段業建北涼,後攻殺段業自己登位。沮渠蒙遜有勇略,在位期間,北涼於強敵環伺之際擴張成為河西一帶最強大的勢力。.
查看 沮渠牧犍和沮渠蒙遜
承和 (北凉)
承和(433年四月-439年九月),或作永和,是十六国時期北涼君主沮渠牧犍的年號,共計6年餘。 由於《太平御覽》引《十六国春秋》作永和年號,因此《資治通鑒·宋紀·元嘉十年》條跟隨;記載紀元的書籍又跟隨通鑒的記載。學者根據《高僧傳》、《魏書》和《北史》的相同記載承認沮渠牧犍的承和年號,從而認爲永和年號為錯誤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1月 ISBN 7101025129。 另外,甘肅出土的石刻有“……緣禾三年嵗次甲戌”字樣。。學者認爲永和年號可能緣和之錯誤, 但是“緣和三年嵗次甲戌”則指“緣和元年”應為壬申年,與史書記載的永和或承和的干支均不合。.
查看 沮渠牧犍和承和 (北凉)
拓跋丕
#重定向 拓跋丕 (乐平王).
查看 沮渠牧犍和拓跋丕
拓跋王后
拓拔王后,北凉哀王沮渠牧犍王后,即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之女武威公主。北凉永和五年(437年)被哥哥太武帝拓跋焘许配给河西王沮渠牧犍,沮渠牧犍立武威公主为王后,被迫废黜原来的王后李敬受。 出于对大国的敬畏,沮渠牧犍对刚到北凉时的武威公主还比较尊敬和体贴。但不久后,沮渠牧犍就和嫂子李氏通奸,冷落武威公主。武威公主知道后,大骂沮渠牧犍。沮渠牧犍却更加讨厌拓跋王后,更喜欢李氏。李氏向拓跋王后下毒,拓跋王后呕吐,并没丧命。 消息传到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太武帝立即敕命沮渠牧犍交出李氏。沮渠牧犍却把李氏送到酒泉。太武帝勃然大怒,亲征北凉。永和七年(439年)八月,北魏大军包围了北凉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沮渠牧犍出城投降。沮渠牧犍亡国,只因他是武威公主的丈夫,仍受到厚遇。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有人密告沮渠牧犍谋反,沮渠牧犍遂被太武帝赐死,太武帝把武威公主嫁给左将军、南郡公李盖,武威公主之女也被封为武威公主。公主另一女嫁司马金龙。.
查看 沮渠牧犍和拓跋王后
拓跋焘
#重定向 魏太武帝.
查看 沮渠牧犍和拓跋焘
另见
447年逝世
- 沮渠牧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