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佛教與基督教

指数 佛教與基督教

佛教與基督教同為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釋迦牟尼佛在耶穌約五百年之前誕生。而聖經在在耶穌誕生前約一千五百年前開始寫,歷經一千多年寫成。從孔雀王朝起,佛教開始向印度各地、中東以及中國傳播。而基督教起源於猶太地區,從西元一世紀傳往羅馬帝國及地中海沿岸。公元前331年-前325年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東征至印度河,希臘人其後更在該地區成立了多個印度-希臘王國,不單將希臘文化帶至印度,也令印度文化包括佛教傳播至中東、埃及和希臘。公元前722年與586年以色列王國與猶大王國分別被亞述與巴比倫帝國毀滅,開始了猶太人流亡期,並開始將舊約聖經影響巴比倫、波斯等東亞地區。有學者包括普林斯頓大學宗教系教授,透過分析早期基督教的偽經和佛教經文,推測兩者有關係。在諾斯底教派的多馬福音中 ,柏高絲認為「有部份和佛教相似,這些早期的經文很可能受到當時已經發展成熟的佛教傳統影響。」 另外,認為約翰福音裏含有一些佛教與道教的概念。 其它學者亦曾比較路加福音和方廣大莊嚴經裏關於耶穌誕生和釋迦牟尼佛誕生相似的描述。 偽經多馬福音成書之時(公元200年),有不少佛教的傳教者居住於埃及的亞歷山大港。 歷史學家認為公元4世紀時,天主教的修道院開始在埃及建立,而當地的修道院的結構和同時期的佛教寺院有相似之處。 13世紀时,歐洲的旅行家如柏郎嘉宾及鲁不鲁乞在他們的旅行報告中描述了佛教的經文、戒律、寺院生活、宗教儀式和冥想修行的法門,和當時聶斯脫里派(即景教)極為相似。Macmillan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2004, page 160 16世紀早期,天主教的傳教士如聖方濟·沙勿略亦曾提及東方的佛教。 同時期的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在斯里蘭卡禁制佛教,並沒收了寺廟的財產,後來斯里蘭卡的荷蘭及英國統治者亦一樣禁制佛教。 但葡萄牙的歷史學家發現原來天主教的聖約沙法就是印度的釋迦牟尼佛,並向羅馬教廷報告。 18世紀歐洲的大學開始對梵文研究,引起更多人對佛經的興趣。 19世紀開始有西方人信佛教,20世紀初更開始有西方人在佛教寺廟成為僧侶。 在20世紀,基督教和佛教的教徒之間展開更多的交流,如天主教徒湯瑪士·梅爾頓、、、修女 以及佛教徒如佛使比丘、一行禪師和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都致力尋找兩個宗教的對話。 他們都認為基督和佛陀的教誨並不一定衝突,而是可以互補和對照。 世界文化歷史學者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更認為基督教和佛教的接觸會是這個世紀重要的事情。.

178 关系: 加略人猶大基督基督教基督教历史埃及原始佛教偽經卢浮宫印度-希臘王國印度河南韓古希腊台灣受膏合十君士坦丁一世 (罗马帝国)君主坎特伯雷基督教會大學多馬福音大夏 (中亚古国)大乘佛教大公會議大秦寺大馬士革的聖約翰夜叉威尔·杜兰特婆罗门媽祖孟他努派孔雀王朝宗教比較安息帝國山上寶訓巴利语巴克特里亞巴比伦上帝上座部佛教丝绸之路中东希伯來人希伯來書希臘式佛教希臘式佛教藝術希腊世界三大宗教一行禪師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港亞歷山太的革利免...亨利·斯太尔·奥尔科特以弗所以色列伊朗伊斯兰教弗拉維烏斯·奧古斯都·霍諾留使徒行传彌賽亞彌蘭王問經佛使比丘保罗书信信仰修道院念珠土耳其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北非北魏利未記喇嘛唐朝儀禮 (香港大學校長)凱樂符號元朝先知克莱曼特 (亚历山大城)因信稱義四福音书犍陀羅犹太教与基督教祭司禁食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米南德一世約翰福音缅甸罗马羅馬教廷猶大瑪利亞觀音無憂樹莱比锡大学聶斯脫里派聖經聖靈聖母聖母瑪利亞聖方濟·沙勿略道教荷兰菩萨菲律宾非暴力西安市西羅馬帝國馬太福音馬其頓馬克斯·繆勒香港觀音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諾斯底主義諾斯底福音高加索的亞歷山卓高卢鬼子母鲁不鲁乞貝爾拉姆與約瑟伐特贞操路加福音阿尔伯特·史怀哲阿罗汉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阿育王阿拉伯语門徒藏傳佛教葡萄牙释迦牟尼英国集结老师耶稣耶稣复活耶稣会耶穌升天耶穌魚耶穌降生耶输陀罗柏郎嘉宾提婆達多東方基督教東方亞述教會格鲁吉亚梵语棕榈殖民主义汉朝沙門波斯泰国法轮澳門本尊戒律明朝斐洛斯里蘭卡新加坡新約聖經新纪元运动施洗約翰文成公主日本锁国旧约圣经摩尼教摩耶夫人愛德華·孔茲救世主慈悲托勒密二世托马斯·默顿拿戈瑪第經集拉達克性欲普林斯顿大学普曜經景教 扩展索引 (128 更多) »

加略人猶大

大(יהודה איש־קריות,天主教翻譯為“猶達斯依斯加略”)加略人西门之子,在《新约》中是耶稣最初的十二门徒之一。受犹太公会三十块银钱贿赂亲吻并背叛耶稣。他的名字常用来指代背叛。 虽然犹大的死法有很多说法,传统上认为他背叛后自绞,如《马太福音》中记载。他在十二使徒中的地位日后由马提亚替代。 虽然犹大在福音书中臭名昭著,但在基督教历史上颇有争议。例如,犹大的背叛导致耶稣受难以及之后的复活,从传统神学上讲耶稣死而复活为全人类带来拯救。而异端诺斯底主义则认为犹大为人类带来救赎,称赞他是最佳使徒。.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加略人猶大 · 查看更多 »

基督

200px 基督来自于希腊语Χριστός或Christos,是亚伯拉罕诸教中的术语,原意是“受膏者”(中東地區膚髮易乾裂,古代的以色列王即位時必須將油倒在國王的頭上,滋潤膚髮,象徵這是神用來拯救以色列人的王,後來轉變成救世主的意思),也等同于希伯来语中的彌賽亞,意思为「受膏者」。在基督教、聖經當中基督是拿撒勒的耶稣专有名稱,或者是稱號,即“耶穌基督”。 基督一词常被误认为是耶稣的姓,因为圣经中曾多次提到「耶稣基督」(Jesus Christ)。相信耶稣基督的人被称作基督徒,因为他们相信並清楚知道耶稣是他们的救世主,或在旧约书中所预言的弥赛亚。大部分犹太教徒反对这一观点,并仍然等待着弥赛亚的到来。而所有基督徒现在正在等待基督耶穌的再临,从而验证弥赛亚预言余下的内容。 基督教神學集中研究耶稣的身位、生活、教授、和工作。又被称为基督学。.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基督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历史

基督宗教历史,指基督宗教、基督教世界及各宗派教会的历史,從公元一世紀耶稣及其门徒的时代开始,直到现代。 基督宗教于公元一世纪中葉发源于罗马帝国统治的黎凡特地區。起先是被压迫的宗教,但很快從耶路撒冷傳播到整個近東,包括亞蘭,亞述,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小亞細亞,約旦和埃及等地。在301年成為亞美尼亞國教,319年成為喬治亞國教,325年成為阿克蘇姆帝國國教,380年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公元431年以弗所公會議後,聶斯脫利派分離,形成東方亞述教會。之後451年迦克墩公會議,教會又分裂為東方正統教會和迦克敦教會。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使得迦克墩教會再分裂為羅馬天主教會和希臘東正教會。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又從天主教會分離、創造出新的基督教社群-新教,並演變出許多教派。 羅馬天主教與希臘東正教在中世紀散佈到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又進一步散布到全世界,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擁有約20億信徒。現今最具規模的三大教派為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如路德宗等)。.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基督教历史 · 查看更多 »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埃及 · 查看更多 »

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可以指:.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原始佛教 · 查看更多 »

偽經

偽經出現在兩個世界主要宗教——基督宗教與佛教,意涵有異有同,請分別參閱:.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偽經 · 查看更多 »

卢浮宫

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边,原是法国的王宮,现在是卢浮宫博物馆,常年展出的展品数量达3.5万件,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主要收藏1860年以前的艺术作品与考古文物。.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卢浮宫 · 查看更多 »

印度-希臘王國

印度-希臘王國(Indo-Greek Kingdom)有時又稱希臘-印度王國。 於公元前180年到公元10年間,建立在古印度西北部和北部的諸多国家,起源於希臘-巴克特里亞國王德米特里一世在公元前二世纪初年入侵印度北部,之後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印度部分與王國分裂,建立許多鬆散的且不同王朝的小國,並統稱希臘-印度王國。疆域橫跨今日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各一部分,而像是旁遮普的呾叉始羅、今日的錫亞爾科特和查薩達 (Pushkalavati) 皆為當時的重要都市,印度-希臘王國歷任30多位希臘化君主,並且經常相互交戰。 經歷兩世紀的統治,印度-希臘王國在語言、符號、宗教藝術和建築上把古印度、古希臘兩個豐富文化融合一起,之後再擴散影響其他地區,時至今日仍可以感受到這種印度-希臘式文化,尤其在佛教藝術上。.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印度-希臘王國 · 查看更多 »

印度河

印度河,巴基斯坦主要河流,其支流也有經過西藏及北印度。河名出自梵文Sindhu的拉丁语式拼法Indu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仅次于恒河,为该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地带。该河流上源为狮泉河(森格藏布),它发源于冈底斯山脉冈仁波齐峰东北方向的切日阿弄拉山口西侧,源头位于中国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境内,源头溪流名为邦果贡。从喜马拉雅山脉朝西北方向流入克什米尔,调头向南流入巴基斯坦,在信德省的卡拉奇附近流進阿拉伯海。河流总长度3180公里,流域面积100万1549平方公里。印度河文明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和定居社会主要文明之一,後來因為約二百年的乾旱而滅亡。 印度河每年的流量約有207立方公里,是世界流量第二十一名的河流。贊斯卡河是位在拉達克的左岸支流,在進入平原後,印度河的左岸支流是潘季納德河(五河),其五條主要支流分別是傑赫勒姆河、奇納布河、拉維河、比亞斯河及萨特莱杰河。印度河的主要右岸支流有什约克河、吉尔吉特河、喀布尔河、庫拉姆河及古馬爾河及。印度河的沿岸有溫帶森林、平原及乾旱鄉村等不同的生態系統。 印度河形成了,在古印度的《梨俱吠陀》中稱為Sapta Sindhu,在伊朗人的波斯古經中稱做Hapta Hindu,兩者都是「七河」的意思。波斯王大流士曾在西元前510年派探索印度河。.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印度河 · 查看更多 »

南韓

#重定向 大韩民国.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南韓 · 查看更多 »

古希腊

位于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给女神雅典娜而建。它是古希腊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古希腊是指从希腊历史上公元前8世纪的古风时期开始到公元前146年被罗马共和国征服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希腊文明。 早在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約800年,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歷史進入所謂「黑暗時代」。 在雅典的领导下,在兩次的波希战争取胜之后,并在前5世纪到前4世纪之间,也就是在波希戰爭結束後至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前的這段時期达到鼎盛,被称作“黄金时期”。在被馬其頓國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希腊化文明在地中海西岸到中亚的大片地区扩散。 古希腊人在宗教、哲學、科學、藝術、工藝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由于古希腊文明对罗马帝国有过重大影响,后者将前者的文明吸收并带到环地中海和欧洲的许多地区。因此一般认为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础。.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古希腊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受膏

受膏(亦稱傅油、塗油)是用芳香的油、奶、水或其他物体,倾倒或涂抹,为许多宗教和种族所采用。人和事物受膏,标志其引入了神力或神灵,也可被视为使人或事物摆脱魔鬼(波斯语 drug,希腊语 κηρες, 亚美尼亚语dev)影响的一种精神方式。常用於王公的即位(古印度的灌頂),或祈禱病患康復(天主教的病人傅油聖事)等。.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受膏 · 查看更多 »

合十

双手合十(梵语:,又称)是一种手势,常见于亚洲各地以及亚洲之外的地区。它用来象征着尊重,在印度用于问候,瑜伽也练习此手势,类似传统也传承。这个手势并入了许多瑜伽体式()。.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合十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一世 (罗马帝国)

#重定向 君士坦丁大帝.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君士坦丁一世 (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君主

君主是指從一個家庭或家族中挑選成員來任職的國家元首或政權領袖。其職位之傳承以直系血親世襲為主,也可採選舉或禪讓方式產生;其中實行世襲制度者若無直系血親之繼承人,一般多由其親屬中遴選血親較近者而繼承之。 採用君主統治方式的政體稱為君主制,在現代社會中多與共和制相對;而利用君主之權力進行統治的家族團體,則稱為王室/皇室。.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君主 · 查看更多 »

坎特伯雷基督教會大學

坎特伯雷基督教會大學(Canterbury Christ Church University,CCCU)是一所主校區位於英國肯特郡坎特伯雷的英國國教公立大學。1962年作為英國國教的教師培訓學院成立。.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坎特伯雷基督教會大學 · 查看更多 »

多馬福音

《多馬福音》(古沙依迪克 科普特語:π.εɤαггελιοɴ π.κατα.θωμαс;),又譯為多默福音或多瑪斯福音,福音書之一。 《多馬福音》被非宗教性學術研究團體,美國的「耶穌研究會」列爲值得信賴且有關耶穌傳道訓義的「第五福音」。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指《多馬福音》和《多馬行傳》「對基督信仰團體的起源,這兩份文獻是很重要的研究資料」,但天主教不认为这部福音是天啟的。.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多馬福音 · 查看更多 »

大夏 (中亚古国)

大夏是一個中亚古地名和国名,位于古希腊人所说的巴克特里亚地区(縛喝羅)。歐亞學研究“”主要疆域在阿姆河以南,兴都库什山(古希腊称Paropamisus)以北,西边与安息接壤。 目前学术界就大夏位于巴克特里亚地区这一点达成了共识,但是大夏是否就是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尚未达成共识。.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大夏 (中亚古国) · 查看更多 »

大乘佛教

大乘(महायान,),亦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佛教两大教派傳統(在某些分類中,則列出三大傳統)之一,大乘佛教認為不發菩提心聲聞乘為小乘。在某些傳統中,金剛乘被認為是大乘佛教之下的一個分支,但也有將金剛乘與大乘、小乘並列,成為第三大傳統的看法。 大乘佛教,立声闻、獨覺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稱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大陆、港澳地区、臺灣、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大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大公會議

大公會議(Ecumenical Synods,或稱公會議、普世公会议、普教會議)是傳統基督教中有普遍代表意义的的世界性主教會議,咨审表决重要教务和教理争端。大公會議的英文“Ecumenical Councils” 源自希臘文“Οικουμένη”,意为“普世性的”。對基督教教義有深遠影響的基督教早期会议是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和以弗所公會議。在公元1054年,東西方教會大分裂。自此之後,東正教(希臘正教)只信守首七次大公會議所確立之大公會議信條。雖然第四次君士坦丁堡會議是在教會大分裂之前舉行,卻不獲東正教承認。故此,今日的東正教只承認七次大公會議,而羅馬天主教則認為是八次。而教會大分裂之後的大公會議由羅馬天主教單方面舉行,所以內容不為東正教所承認。 儘管如此,部分東正教徒認為第四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公元879-880年)、第五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公元1341–1351年)和耶路撒冷會議(公元1672年)是大公會議。 天主教和東正教公認的會議如下:.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大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大秦寺

大秦寺是在中国的景教寺院(教堂)的通称。景教即传到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唐朝时,在长安的大秦寺很有名。.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大秦寺 · 查看更多 »

大馬士革的聖約翰

大馬士革的聖約翰(يوحنا الدمشقي,拉丁化:Yuḥannā Al Demashqi;Ιωάννης Δαμασκήνος,拉丁化:Iôannês Damaskênos;Iohannes Damascenus,約),也被稱為約翰·大馬士革(John Damascene),生于大马士革的基督教神學家。.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大馬士革的聖約翰 · 查看更多 »

夜叉

夜叉(梵語:,巴利語:),又譯為藥叉,本义「以鬼為食的神」,佛教中屬於鬼道,意译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女性夜叉,稱夜叉女(梵語:或,巴利語:或)。.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夜叉 · 查看更多 »

威尔·杜兰特

威廉·詹姆斯·“威尔”·杜兰特(William James "Will" Durant,,),美国作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最知名的著作是与他妻子阿里尔·杜兰特,从1935年至1975年合作写成的11卷本《文明的故事》。他早期知名著作为1926年出版的《哲学的故事》,被形容“有助于推广哲学的开创性著作” The details of this book appear to be wrong – see talk page。 杜兰特获得过1968年普立兹非小说奖,和1977年總統自由勳章。.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威尔·杜兰特 · 查看更多 »

婆罗门

婆罗门(英文: Brahmin; ब्राह्मण )是印度教的祭司贵族,属于瓦爾那之一,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主持王室儀典,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古印度社会洋溢着浓郁的宗教气氛,祭司被人们仰视如神,称为“婆罗门”。祈祷的语言具有咒力,咒力增大可以使善人得福,恶人受罚,因此执行祈祷的祭官被称为“婆罗门”。印歐人相信,藉着苦修、祭祀奉献,这一生就可以得到神的保佑和赐福:婆罗门由于掌握神和人的沟通渠道,所以占据了社会上最崇高的地位。 婆罗门由于职责和地位的特殊可享有许多特权。他们可以免交各种税,因为人们认为,婆罗门已经以自己的虔诚行为偿清了这种债务,他们不得被处以死刑或任何类型的肉刑,因为婆罗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向婆罗门赠送礼物的人则得到祝福,他们将在今生或者来世,获得一定的善報。最受欢迎的礼物是土地,它可以“解除赠送者的一切罪孽”。因此婆罗门占有大量地产,常常是整座村莊。 婆羅門多数为素食者,但阿薩姆婆羅門有許多非素食的食物,其中大多是魚、雞、鴿、羊肉和鴨蛋(多数是祭神後的牲礼)。孟加拉的婆羅門吃魚。 除了祭司外,他們也擔任宮廷文士、科學家(星象家、數學家)、教師和公務員。在二十世紀上半叶,婆羅門在政府某些職位領域佔75%。.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婆罗门 · 查看更多 »

媽祖

媽祖(莆仙語:Mâ-cô;閩南語:Má-tsoó͘;閩東語:Mā-cū)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包括東亞其他地區(日本琉球)及東南亞沿海地區濱下武志,《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區域與歷史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75頁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 、天后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莆田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2009年10月,妈祖信仰入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媽祖 · 查看更多 »

孟他努派

孟他努派(Montanist),是由一位名叫孟他努(Montanus)的人所創立,約興起於西元127年,在羅馬帝國小亞細亞(今土耳其)一帶的弗呂家地方盛行。孟他努受洗時,曾經說方言並且宣告聖靈世代的降臨,論及新耶路撒冷的由天而降與千禧年快要開始。因此爆發了一場預言運動,吸引東方教會中廣大的信眾跟隨。由於孟他努是初信主作教徒,未曾擔任過任何教會職務,所以他的主要同工是兩位婦女,被稱為先知的百基拉與馬西米拉,他們自稱是最後一代的先知。孟他努自稱為聖靈的代言人,而他的先知們教導人要聽聖靈的聲音,要預備迎接基督再臨,過著苦修的生活。孟他努派高抬婦女,並倡導勇於殉道,但過度自信宣稱世界的末日馬上來臨,這與以色列傳統和基督徒的想法不同。孟他努派因其教義與神格唯一論的關連,於381年的君士坦丁堡會議被定為異端,但其影響與教訓卻仍持續,且被人廣泛接受,初代教父特土良也曾加入孟他努派。 孟他努派態度堅決的要求,剛開始對信徒而言是對的,也提供信徒明確可以遵循的方向,但實行到後來卻漸漸變成是一種加在信徒身上固定型態追求的原則。.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孟他努派 · 查看更多 »

孔雀王朝

孔雀帝國(梵语:मौर्य राजवंश,约前324年至约前185年),即古印度摩揭陀国的孔雀王朝擴張所形成的帝國,阿育王為當時主要推廣佛教的領導者,在歷史上具有一席之地。.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孔雀王朝 · 查看更多 »

宗教比較

宗教比較(或宗教比較學)是宗教學的一個分析世界上的各個宗教不同的觀點和思想的解釋的學科。這學科的範疇是根據對神話和靈性的研究,為要由宗教的隱喻取得主要的論點和在各種不同方法之下追查一個各宗教可能的直接文化連繫。宗教比較學也認為除了各式各樣宗教信仰的儀式及其他觀點比較之外,所有其他宗教信仰的思想也只是神話。 個別的人類學者亦贊成宗教比較學的學說。 美籍德國學者瓦哈(J.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宗教比較 · 查看更多 »

安息帝國

安息帝國(波斯語:امپراتوری اشکانی,Emperâturi Ashkâniân;公元前247年-224年),又称阿薩息斯王朝(Arsacid)、帕提亞帝國(Parthian)、波斯第二帝国,是古波斯地区古典时期的一个王朝。阿薩息斯王朝一名出自帕尼部落領袖阿尔沙克一世,他趁著一名波斯總督起兵抵抗塞琉古帝国而征服了伊朗東北部的帕提亞地區,阿爾沙克一世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建立安息帝國。全盛時期的安息帝國疆域西達小亚细亚東南的幼发拉底河,東抵阿姆河。安息帝國座落在地中海的羅馬帝國與汉朝之間的貿易路線丝绸之路之上,使帝國成為了商貿中心。 安息帝國是一個由不同文化組成的國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納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及地區文化的藝術、建築、宗教信仰及皇室標記。在安息帝國的前半段統治時期,雖然宮廷履行伊朗的傳統習俗,但也採納了希臘文化的一些元素。安息帝國的統治者以萬王之王為銜頭,自稱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後裔,他們仿傚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做法接納一方霸主成為附庸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會由中央任命這些自治的總督。安息帝國也會任命一些總督,這些總督主要統領伊朗以外的地區,但他們的轄地較少,權力也不如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總督。隨著安息帝國的擴張,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也沿著底格里斯河由尼薩遷往泰西封,其他多個城市也曾經成為首都。 在最初,塞琉古帝國是安息帝國在西線的敵人,斯基泰人則盤據在東面。不過,隨著安息帝國向西擴張,帝國也先後與亞美尼亞王國及羅馬帝國爆發衝突。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互相爭奪,爭取將亞美尼亞君主成為他們的附庸。前53年安息人在卡雷戰役徹底擊敗克拉苏統領的羅馬軍隊。到前40年至39年,除了泰尔外,羅馬人控制的累范特地區被安息人攻陷。羅馬軍官马克·安东尼對安息帝國進行反擊,多名羅馬將領也入侵美索不達米亞策應,塞琉西亞及泰西封的控制權數度易手,羅馬人始終不能牢固地控制這些地區。与对外战争相比,争夺王位而频繁爆发的内战对安息帝国危害更大,法爾斯伊什塔克爾的統治者阿尔达希尔一世叛變,他在224年殺害了安息帝國最後一位統治者阿爾達班五世。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萨珊王朝,直至七世紀被穆斯林征服前一直統治著伊朗和近東大部分地區,安息帝國的分支阿薩息斯王朝則仍在亞美尼亞繼續其統治。 相對薩珊王朝甚至是更早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以安息語、希腊语及其他語言記載的本土安息文獻較稀少。除了一些凌散的楔形文字簡、殘缺的陶器碎片、石刻、德拉克马硬幣、殘存的羊皮紙文獻,安息帝國的歷史只能透過外來的資料而得知,這些外來資料主要是希臘和羅馬史學,也包括中國貨品在安息帝國流通而形成的中國史學。安息帝國的藝術品被史學家視為了解安息帝國社會和文化的有效來源,而關於這一方面的文獻資料卻匱乏。.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安息帝國 · 查看更多 »

山上寶訓

山上寶訓亦作山上圣训、登山寶訓指的是《聖經·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裡,由耶穌基督在山上所説的话。山上寶訓当中最著名的是“天國八福” ,这一段话被认为是基督徒言行及生活規范的准则。.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山上寶訓 · 查看更多 »

巴利语

巴利语(IAST/ISO 15919: 、पालि)是古印度的一种语言,属於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中古印度-雅利安語,与梵語十分相近,是印度西方所用的俗語(普拉克里特諸語言)。巴利語可以用各种文字书写,比如婆罗米文、天城文,以及由的英国语言学家所采用的適用於各種印度語言的拉丁字母轉寫。.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巴利语 · 查看更多 »

巴克特里亞

巴克特里亞是一個中亚古地名,希臘語為,波斯語稱為 بـلـخ ,古希腊人在此地建立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中国史籍称之为大夏,此地一說為吐火羅。主要指阿姆河以南,兴都库什以北地区。.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巴克特里亞 · 查看更多 »

巴比伦

巴比伦(阿拉伯语: بابل, Bābil; 阿卡德语: Bābili(m); 苏美尔语语标符号: KÁ.DINGIR.RAKI; 希伯来语: בָּבֶל, Bāḇel; 古希腊语: Βαβυλών Babylṓn)原本是一个闪语族阿卡德人的城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四千三百年前的阿卡德帝国。 它起初是一个低级行政中心。公元前1894年在由移民者建立的阿摩利人王朝的手里巴比伦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城邦。巴比伦人在他们的历史上相对更多地被其它移民王朝统治,例如加喜特人、阿拉米人、埃兰人与迦勒底人。两河流域的同胞亚述人也统治过巴比伦。 巴比伦城市遗址在今天伊拉克巴比伦省的希拉被发现,位于巴格达以南约八十五公里处。这个举世闻名城市的遗址地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现在仅留存着由破损的土砖建筑物构成的大型土墩和碎片。城市沿着幼发拉底河建造,被左、右河岸平分成两部分,配有陡峭的河堤来抵御季节性的洪水。 现存的历史资料显示,巴比伦最初是一个小城镇,在公元前二千年初变得兴盛。在阿摩利人巴比伦第一王朝于公元前1894年兴起时它作为一个小城邦获得独立。巴比伦宣称自己是苏美尔-阿卡德城邦——埃利都的继承者。尽管在那时候它还是一个小城市,但是它让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圣城”尼普尔黯然失色。大约也是这个时候,也就是公元前十八世纪左右,一个名叫汉谟拉比的亚摩利人国王第一次建立了一个短命的巴比伦帝国。从这时候开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南部被人称作巴比倫尼亞,巴比伦城市的规模日益膨胀,变得越来越雄伟。 巴比伦帝国随着灭亡而快速瓦解。之后,巴比伦在亚述人、加喜特人和埃兰人的统治下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在被亚述人毁灭并重建后,巴比伦于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539年之间成为新巴比伦王国的所在地。这个帝国由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南角的迦勒底人建立。新巴比伦帝国最后一个国王是一个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的亚述人。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巴比伦在衰落后又被阿契美尼德帝国、塞琉古王朝、帕提亚帝国、罗马帝国和萨珊王朝统治。.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巴比伦 · 查看更多 »

上帝

上帝,通常是指信仰系統中的至高神。 在华夏信仰中,上帝是天子、帝王、君主中的至上神,又称“帝”、“天”、“天帝”、「太一」、「皇天」、“昊天上帝”,和后土成對,並稱「皇天--土」。緯書又稱昊天上帝為天皇大帝,並增以五方上帝配屬五行及仁义礼智信。道教尊稱昊天上帝為玉皇,以五方上帝為「五方五老君」所化。受到基督教傳入的影響,上帝一詞在現代社會也用來指基督教的神。.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上帝 · 查看更多 »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थेरवाद,IAST:;स्थविरवाद ;僧伽羅文:ථෙරවාද ),佛教宗派,現今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還有一些古印度傳承殘存在孟加拉吉大港山區、尼泊爾連同印度米佐拉姆邦、中國雲南傣族聚居區;與大乘佛教並列為現存佛教最基本的兩大派別。 因其尊奉巴利三藏,以巴利語為聖典語言,因此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因其由印度南傳至錫蘭與東南亞一帶,又稱南傳佛教;與北傳至中亞、東亞、藏區的北傳佛教(包括漢傳、藏傳)相對。現今上座部佛教,源自斯里蘭卡上座部分別說系赤铜鍱部傳承。.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上座部佛教 · 查看更多 »

丝绸之路

,常簡稱為絲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意志帝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於1877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图集。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張騫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但实际上,丝绸之路并非是一条 “路”,而是一个穿越山川沙漠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并且丝绸也只是货物中的一种。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於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君主制国家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西汉的張騫在前138—前126年和前119年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称赞其开通西域的作用。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傳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大伊朗、累范特、阿拉伯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朝鮮、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2014年6月22日,在杜哈举行的第38届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丝绸之路同京杭大运河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丝绸之路 · 查看更多 »

中东

中东(Middle East,الشرق الأوسط,המזרח התיכון)是一个地理區域,和西亞大致重疊,並包含部分北非地區,但不包含外高加索地區,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這個詞是以歐洲為參考座標,意指欧洲以东,并介于远东和近东之间的地区。具体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中东 · 查看更多 »

希伯來人

希伯來人(עברים;標準希伯來語:ʿIvrim;提比里亞發音:ʿIḇrîm)(又作עבריים;標準希伯來語:ʿIvriyyim;提比里亞發音:ʿIḇriyyîm)自稱“以色列人”。他們在公元前11世紀建立了以色列王國,首位國王是掃羅王,第二位是大衛王,第三位国王是大衛王之子所羅門。所羅門王在位时期國力鼎盛,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所羅門王死後,國家分裂成以色列(北国)和猶大(南国)兩個國家。西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人征服,西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迦爾底亞人滅。 在公元前13世紀,希伯来人定居在迦南。他们使用迦南人的语言,尽管他们的文化有别于本地迦南人的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区别是一个激辩中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宗教方面非常敏感。.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希伯來人 · 查看更多 »

希伯來書

希伯来书(ΠΡΟΣ ΕΒΡΑΙΟΥΣ)是《新約聖經》中,写给犹太人基督徒的一封书信,《新約圣经》全书的第19本书。這卷書中沒有提及作者姓名,內容大略陳述耶穌基督在舊約與新約時代的獨特地位,並解釋部分舊約聖經的真正含義。 《希伯来书》主題:基督超越猶太教及其一切,祂所完成的新約也比舊約更美。.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希伯來書 · 查看更多 »

希臘式佛教

希臘式佛教(Greco-Buddhism)是受到希臘化文明影響的佛教,在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二世紀於印度次大陸北部地區形成(今天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查谟-喀什米尔邦的地區)。起源於亚歷山大大帝東征,將希臘文化帶至中亞及印度北部,由之後的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中國稱之為大夏)、印度-希臘王國、貴霜帝國、健馱邏、马图拉、笈多王朝等王朝延續。希臘式佛教最大的影響是希臘式佛教藝術,包括受希臘風格影響的佛像,以及將希臘哲學富於理性思辯的哲學融入到大乘佛教之中,亦隨之影響到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蒙古、日本、韓國的佛教。印度的梵文和希臘文同屬印歐語系,兩種語言亦互相影響。.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希臘式佛教 · 查看更多 »

希臘式佛教藝術

希臘式佛教藝術(英文:Greco-Buddhist art),是在印度次大陸北部地區形成的希臘式佛教藝術,由阿歷山大大帝希臘化時代(約公元前四世紀)開始,直至伊斯蘭教傳入(約公元七世紀)之前蓬勃,當中經歷了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中國稱之為大夏)、印度-希臘王國、貴霜帝國、健馱邏、马图拉、笈多王朝等王國。這段時期出現大量受到希臘藝術風格影響的佛陀形象,尤其以寫實的佛像雕塑最有代表性。這些藝術隨著大乘佛教傳入中國本部、滿洲、蒙古、西藏、日本和韓國等地,影響到東亞各地的佛像和石窟的風格,如敦煌的莫高窟。它是東西方文化透過絲綢之路交流的見證。.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希臘式佛教藝術 · 查看更多 »

希腊

希腊(Ελλάδα,),官方名称为希腊共和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跨大洲国家。2015年其人口约为1,09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波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1830年,在经历独立战争后,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希腊的文化遗产由其1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数可见一斑,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质量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船运业及战略地位使其被归为一中等强国。其为巴尔干地区最大规模经济体,并为这一区域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希腊 · 查看更多 »

世界三大宗教

世界三大宗教,在中文中通常指的是基督教、伊斯蘭教(也稱回教)以及佛教。这三个宗教(包括其各教派)也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三个各自被一部分国家列为国教的宗教,如基督教在欧美的一些国家、伊斯蘭教在中东的一些国家、佛教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分别被列为国教。 上述的基督教包含基督教三大教派,即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其中東正教與前二者相比信徒較少。伊斯蘭教包括遜尼派和什葉派两大派别,其中遜尼派占多数。而佛教则有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等教派。 另外,还有说法称世界三大宗教为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再加上印度教或犹太教。不过后两者常被归类为民族性宗教,如印度教通常只侷限于印度人内部信仰等。 而犹太教也被包括于三大宗教主要是因爲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信奉獨一創造神。.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世界三大宗教 · 查看更多 »

一行禪師

一行禪師可以指:.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一行禪師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大帝

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Ἀλέξανδρος Γ' ὁ Μακεδών,其名字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守护者()”;),世称亚历山大大帝( 或 ),古希臘北部馬其頓國王。生於佩拉,到16歲為止一直由亞里士多德任其導師。30歲時,已經創立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其疆域從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他一生未嘗敗績,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军事統帥之一。 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繼其父腓力二世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并掌握王國的實際權力,因此有能力實現其父的擴土計劃。公元前334年,他向波斯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發起進攻,開始長達十年的東征。他擊破波斯,并推翻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為了尋找并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但最終應軍隊要求不得不撤軍。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巴比倫,沒能來得及實現他入侵阿拉伯的計劃。在他死後,由於無繼承人,他的將領們互相不服,最終引發內戰,亞歷山大帝國也就迅速瓦解,分裂成四個國家。亞歷山大死後,部將卡山德為了稱王,謀殺了亞歷山大的兒子亞歷山大四世,與亞歷山大的私生子海克力斯,澈底斷絕了亞歷山大的血脈 亞歷山大的遺產包括他擴張領土導致的文化融合。他建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他將希臘文化一直向東傳播,導致希臘化時代的到來,直到15世紀仍然能在拜占庭帝國中發現這些痕跡。他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為偶像,最終自己也成為一個近乎神話的人物。後世有許多軍事領導人和軍校都參照過他的戰術。.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亚历山大大帝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港

亚历山大港(Αλεξάνδρεια;科普特语:Ⲣⲁⲕⲟⲧⲉ(Rakote);الإسكندرية),又譯亞歷山卓,埃及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省省会,地中海岸的港口、非洲重要的海港。其地理位置是北纬31°12',东经29°15',离开罗西北208千米。尼罗河多支的、现已干枯的入海口位于亚历山大港东19千米处,古城卡诺珀斯的遗蹟就在那裡。今天亚历山大港有约334万居民。 亚历山大港是按其奠基人亚历山大大帝命名的,它是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很快就成为古希腊文化中最大的城市。在西方古代史中其规模和财富仅次于罗马。雖然埃及的伊斯兰教统治者在奠定了开罗为埃及的新首都后亚历山大港的地位不断下降。但在十九世紀末期,亞歷山大港躍升為世界主要的船運及交易中心之一,蓬勃的棉花業與連接紅海和地中海地區的優越地理位置帶給這個城市豐厚的利潤。 今天的亞歷山大港靠著從蘇伊士來的天然氣和石油運輸管線成為埃及的重要工業中心。這個城市同時也有著蓬勃的觀光業。.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亚历山大港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太的革利免

#重定向 克莱曼特 (亚历山大城).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亞歷山太的革利免 · 查看更多 »

亨利·斯太尔·奥尔科特

亨利·斯太尔·奥尔科特,神智學協會的创始人及首任主席,首位正式转向佛教信仰的欧美人。作为灵智学会的主席,奥尔科特为佛教的复兴,作了许多工作,他在斯里兰卡知名度颇高。.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亨利·斯太尔·奥尔科特 · 查看更多 »

以弗所

以弗所又译愛菲索斯或艾菲索斯(Ἔφεσος;Ephesus;Efes)是古希腊人在小亚细亚建立的一个大城市,位于加斯他河注入爱琴海的河口(今天属于土耳其)。最初由雅典殖民者建立。傳說圣母玛利亚终老于此。以弗所废墟是土耳其一个著名的旅游点,特别为到土耳其旅游的人开辟从库萨达斯港的游船航线。.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以弗所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1998)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以色列 · 查看更多 »

伊朗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波斯語: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拉丁字母转写:Jomhuriye Eslâmiye Irân),简称伊朗(波斯語:ایران ),1501年之前很长一段历史时间称波斯,位于亚洲西南部,為中东國家,其中北部紧靠裏海、南瀕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以及國際上屬阿塞拜疆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为邻,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国土面积为1,648,195平方公里,国土主要位于伊朗高原上,气候较为干燥,伊朗人口约7868万人,为多民族国家,其主体民族为波斯人,约占总人口的66%(2011年),其余有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等。官方语言为波斯语。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宗(信众超过全国人口的90%)为伊朗国教,宪法承认的其余教派有伊斯兰教逊尼派、祆教、犹太教、基督教等。首都為德黑兰。 伊朗古称波斯,在公元前28世纪建立的古埃兰王国和之后建立的米底王国是伊朗高原文明的发源地。到公元前550年,由居鲁士大帝建立了大一统的古代大帝国波斯帝国。公元7世纪中叶,波斯的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征服,包括伊朗高原的中东地区开始伊斯兰化,而曾占统治地位的祆教则日渐式微。近代,波斯逐渐沦为英国和俄国的半殖民地,1925年,巴列維王朝建立,二戰后,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逐渐摆脱英、苏两国对伊朗的控制,奉行亲美政策,国家经济建设获得较大发展,在中东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1979年初,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爆发,王朝政权被推翻,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同年底发生美国驻伊使馆人质事件,伊朗轉為反美的先鋒,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交恶。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伊斯兰教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最高领袖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由伊斯兰教神职人员组成的专家会议选举产生,霍梅尼为首任最高领袖,现任最高领袖为赛义德阿里·侯赛尼·哈梅内伊。伊朗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是继最高领袖之后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全民普选产生,现任总统为哈桑·鲁哈尼。伊朗最高立法机构为伊斯兰议会,实行一院制,现任议长为阿里·拉里贾尼。司法总监是伊朗的司法最高首脑,由最高领袖任命,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长则由司法总监任命,现任司法总监为萨迪格·拉里贾尼。 伊朗是亚洲和中东主要经济体之一,经济实力较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485.9亿美元,居世界第2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07美元,居世界第76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石油产业是伊朗的支柱,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的货币名称为里亚尔,主要的贸易伙伴有中国、印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土耳其等。 伊朗奉行独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同時是联合国、不结盟运动、伊斯兰会议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创始会员国。.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伊朗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弗拉維烏斯·奧古斯都·霍諾留

弗拉维乌斯·霍诺留·奥古斯都(Flavius Honorius Augustus 384年9月9日-423年8月15日),狄奥多西一世(大帝)之次子,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首任西罗马帝国皇帝,在位时间393年-423年。.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弗拉維烏斯·奧古斯都·霍諾留 · 查看更多 »

使徒行传

《使徒行传》(מעשי השליחים ;Πράξεις των Αποστόλων;ACTUS APOSTOLORUM;天主教汉译书名为《宗徒大事錄》;唐朝景教譯名《傳化經》)是介绍耶稣基督复活、向门徒显现、升天後,他的使徒们(天主教作「宗徒」)传道、殉道的事迹,其中包括保罗的同工路加写的关于保罗的事迹。是新约圣经的第五卷書。又被通稱為《聖靈行傳》。.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使徒行传 · 查看更多 »

彌賽亞

彌賽亞(天主教汉譯作默西亞;;;,伊斯兰教汉译作麦西哈,景教譯彌施訶),基督宗教術語,意指受上帝指派,來拯救世人的救主。基督教主張“拿撒勒人耶穌就是彌賽亞,因為耶穌的出現,應驗了許多舊約聖經中的預言”,伊斯蘭教也認同耶穌就是彌賽亞,稱他為"麥西哈爾撒";而猶太教信徒則予以否認,並仍然期待他們心中的彌賽亞來臨。 一些被指為異端和普遍認爲是邪教的教派,其創辦人也常以彌賽亞自居。例如麻原彰晃、文鮮明、又吉耶穌等。.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彌賽亞 · 查看更多 »

彌蘭王問經

《彌蘭王問經》(巴利語:)是印度-希臘王國國王米南德一世向佛教比丘那先(,意譯為龍軍)問道的集錄。在緬甸版巴利三藏位於《經藏·小部》中,而在泰國和斯里蘭卡版本中屬於巴利藏外文獻。.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彌蘭王問經 · 查看更多 »

佛使比丘

佛使比丘(Buddhadasa Bhikkhu,Buddhadāsa Bhikkhu,พุทธทาสภิกขุ,),本名Nguam Panitch(เงื่อม พานิช),泰國上座部佛教長老,著名佛教僧侶。法號「因陀般若」(Indapanno),意思是「大智慧」(Great Wisdom)。因為發願成為佛陀的侍者,而更名為佛使(Buddhadasa),被尊稱為阿姜(Ajahn),即佛使尊者(Ajahn Buddhadasa)。創建「解脫自在園」(Suan Mokkh)禪坐中心。.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佛使比丘 · 查看更多 »

保罗书信

保罗书信(Ἐπιστολὲς Παύλου;天主教译稱保祿書信;唐朝景教譯稱寶路法王經)是使徒保羅写给各地教會就各教會內的情況或是對来信询问教义的人的回信,书信中解释了许多有关基督教教义的疑难问题及阐明教理原则,是基督教的重要文件,後在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中確認為正典而被列入基督教《新约圣经》中。.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保罗书信 · 查看更多 »

信仰

信仰(英語:faith),從人的角度來說,是指對於人、事物、神、宗教以及各種意識形態的教條或教導、對於 那沒有經驗證據的觀點,抱有信心和信任。faith.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信仰 · 查看更多 »

修道院

修道院是一类基督教修道場所,由修道院長(abbot)管理的隐修院教堂或以大教堂为中心的寺院建筑群。大修道院一般包括一整套建筑,以适应自给自足的教会组织的需要。 修道院长「abbot」這個詞來自亚拉姆语,其意義是“父親”。他在團體是耶穌基督的代表,由團體中發永願的會士所推選出來的。基本上,他有責任照顧整個團體和其成員在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他必須要明智的安排每一個人在團體中特別的職責。除了日常事務的安排,院長也是整個團體神修上的指導者和父親。 這就是隱修的起源:埃及的聖安多尼為首,他們拋棄世上的榮華富貴,離開自己的家庭,到沙漠中專務祈禱。教會史上不少聖人都是來自隱修傳統,像聖額我略那齊盎、聖巴西略、聖金口若望、大馬士革聖若望、聖伯爾納、聖十字架若望、聖大德蘭、聖小德蘭等等。簡單的說,隱修的目的,就是捨棄世界的種種享受,而把自己完全奉獻給天主,專務祈禱,並靠著體力勞動養活自己。可以看作是不流血的殉道。 隱修院的核心:感恩祭典—彌撒聖祭,彌撒聖祭是任何一種天主教隱修院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隱修院自然不例外。天主為人奉獻自己,並臨在於聖言、聖體及聖血中。而修士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天主,並藉著分享教會的神聖祭獻,達到默觀與補贖的成果。彌撒時間則每座修院稍有不同。 隱修院的修士們在禮儀、默觀頌讀,個人祈禱和勞動中求得平衡。修士全心尋找天主,度簡樸澹泊、勤勞克苦、靜默的隱修生活,以恆常祈禱,為世界和教會轉求天主。隱修士不出外從事使徒工作,但在隱修院外圍,視修院的人手多寡而定,備有客房提供給靜修的男女使用。隱修院的使命簡單來說就是成為隱修士,完成在基督奧體內的職責,在隱修院內專心致意尋找天主,實行福音的勸諭,並為教會內所有的兄弟姊妹祈禱。基本上,度隱修生活是天主聖神的召叫,全心侍主、愛主,萬事以基督為圭臬,正如聖本篤在其會規上所說:「愛基督在萬有之上」(七十二章)。 勞動也是隱修士們重要的職責,聖本篤會規提及「每座修院要自食其力……幾時他們靠雙手操作度日,才算是真正的隱修士。」因此,每座修院視所處地區的情況及資源,發展出修院特有的事業。例如美國中部的革責瑪尼(Gethsemani)隱修院生產水果蛋糕及乳酪,加州新明谷(New Clairvaux)修院種植核桃及加州李,比利時的隱修院則大多出產啤酒等。 天主教的隱修概念源自於中古世紀,希望透過更專注的隱修,為世人祈禱。一般修士可以在外傳教、行善,但隱修士除了祈禱、默觀、勞動外,不得外出;即使家人見面,也必須事先申請會客時間,看病時才能由他人陪同外出。但大多數隱修院的修士們歡迎來訪的客人一起至聖堂,參與彌撒、祈禱及經課。 不過各隱修院的規範仍有差異,某些隱修院,發過願的修士,幾乎終身不外出。.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修道院 · 查看更多 »

念珠

念珠,又稱唸珠、數珠,主要是指一些宗教在祈禱、歌頌、唸經、唸咒或靈修時所用的物品,一般在各種傳統宗教成員如道教、羅馬天主教、東正教、英國國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錫克教和巴哈伊教中使用。在宗教里多数用于祈禱、歌頌或靈修,如在天主教里用念珠對聖母瑪利亞赞美和在伊斯蘭教里的Dhikr。他們可能也可用於冥想,以此获得神灵的保护或身心的放鬆。.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念珠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Türkiye Cumhuriyeti)是一個橫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區。北臨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鲁吉亚、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屬黑海海峽,別稱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伊斯坦堡是最大城市,但其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 目前正申請加入歐盟,但是歐盟因北塞浦路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人權及新聞自由等問題暫時拒絕土耳其加入。土耳其由2009年起为突厥議會成员国。 其氣候屬地中海氣候,南部和西部氣候溫和,夏季乾熱,冬季多雨:黑海沿岸,涼爽濕潤;內陸、東北、東南則冬季寒冷,夏季乾熱。.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土耳其 · 查看更多 »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简写UNC),是一所男女同校的公立研究型大學,位於美國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該大學是北卡罗来纳大学系統最古老的教育機構。雖然不是第一間被特許的公立大學,卻是第一個在十八世紀對外招生的學校,也是唯一有研究生的公立學府。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是被列入公立常春籐的最初幾所大學之一,且是北卡罗来纳州大學系統的旗艦機構。.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 查看更多 »

北非

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相对,北非即非洲大陆北部地区,习惯上为苏丹热带草原以北广大区域,一般包括下列国家和地区:.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北非 · 查看更多 »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北魏 · 查看更多 »

利未記

《利未記》是摩西五经中的第三本。這本書的英文名字(Leviticus)採自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所用的希臘字利未提綱(Leu·i·ti·kon′)和《通俗拉丁文本聖經》的“利未提格斯”(Leviticus)。整本書的內容主要是記述有關選自利未族的祭司團所需謹守的一切律例。在希伯來文聖經裏,此書的名字取自書中開首的一句,韋依格拉(Wai·yiq·ra’′),實際的意思是“他呼叫”。後來猶太人也把此書稱為祭司的手冊。 利未人是雅各与利亚的第三子利未的后人,负责以色列人的祭祀工作,不参与分配土地,不算入以色列十二支派之一,利未人對神忠心,被耶和華揀選作為事奉祂的支派。所有的祭司都屬於利未支派,他們的工作是協助料理會幕,並向百姓講解律法。.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利未記 · 查看更多 »

喇嘛

喇嘛(),藏傳佛教術語,意為上師、上人,為对藏傳佛教僧侶之尊称,長老、上座、高僧之稱號。.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喇嘛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儀禮 (香港大學校長)

儀禮爵士,PC(Sir Charles Norton Edgecumbe Eliot,),又译为爱理鹗爵士,英國外交官、殖民地行政官和學者,香港大學第一任校長。.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儀禮 (香港大學校長) · 查看更多 »

凱樂符號

凱樂符號(Chi-Rho,ΧΡ)是一個早期的基督宗教符號,至今依然由一些基督宗教分支所使用,例如天主教。該符號是由希臘文單字「ΧΡΙΣΤΟΣ」(也就是基督一詞的希臘文寫法)的字首兩字Χ(Chi)和Ρ(Rho)所組成的複合符號。也就是說這個記號代表著耶穌基督。現在已知最早將凱樂符號用作指耶穌的是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他宣稱自夢中獲得耶穌啟示使用該符號,並將之用在他的軍旗上,也就是所謂的拉布蘭旗。 此外由於組成該記號的Ρ與Χ恰巧与拉丁文的和平「PAX」的首字與尾字形状近似,因此有時這個記號也被稱作PAX符號或PAX十字。 因此雖然這個記號一開始是在戰爭中使用,但是卻也延伸出對和平的主張。 凱樂符號字元在Unicode中有兩個編碼: 其他符號方塊和 Coptic block.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凱樂符號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元朝 · 查看更多 »

先知

先知(prophet)是一个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多种宗教中常用的概念,指能够与神交流并预见未来的人。在不同宗教的信仰里,对先知的认同并非全然一致。.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先知 · 查看更多 »

克莱曼特 (亚历山大城)

提圖斯·弗拉維烏斯·革利免(Titus Flavius Clemens,)是基督教神學家,基督教早期教父,亞歷山大學派的代表人物。為了跟同名的教宗克肋孟一世(即羅馬的革利免,Clemens Romanus)區分,而常被稱為亚历山大城的革利免(Κλήμης ὁ Ἀλεξανδρεύς,Clement of Alexandria)。 潘代諾的門生,他繼承了潘氏的聖道學校。他出生於富有希臘哲學思想的雅典城,雖然是出生在非純正的基督宗教信仰下,但卻於180年到亞歷山太定居,此時革利免才開始接觸基督教並與潘代諾所主持的聖道學院建立關係。 他曾被廣泛尊奉為基督教聖人,但在1586年,被教宗西斯都五世移除資格,天主教會已不再尊奉他。但東方正統教會、東儀天主教會與聖公宗仍然視他為聖人。.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克莱曼特 (亚历山大城) · 查看更多 »

因信稱義

因信稱義(Sola fide,天主教译作因信成義,或称作唯獨信心、唯獨因信稱義),是路德宗教會、甚至整個基督新教信仰的核心思想,“因信”意为凭借「信心」,“称义”意为「被上帝判為無罪」Keller, Brian R.,, p7, "The Greek verb for 'justified' means that a judge declares people 'not guilty' of all charges.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因信稱義 · 查看更多 »

四福音书

四福音书(Τὸ ἅγιο Εὐαγγέλιο,《古兰经》汉译本中称之为“引支勒”)是分别由耶稣的门徒馬太(瑪竇)、約翰(若望)以及彼得(伯鐸)的门徒馬可(馬爾谷)和保羅(保祿)的门徒路加写的四部介绍耶稣生平事迹的书。是新约圣经的頭四卷書。.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四福音书 · 查看更多 »

犍陀羅

犍陀羅可以指:.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犍陀羅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与基督教

犹太教与基督教:犹太教是西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希伯来人中产生的宗教,后来在犹太教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基督教。犹太教和基督教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也有不同或相反之处。基督教借用了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和犹太教的许多词汇,並把希伯来圣经的教义融入新約圣经中。但基督教和犹太教在经书上和一系列基本观念上存在根本分歧,比如“三一论”、“基督论”、“中保论”、“救赎论”、“原罪论”等等,尤其是耶穌基督是否作為神的兒子和彌赛亚。.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犹太教与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祭司

祭司,依信仰或神職層級而有不同的稱呼,如祭師、司祭等,是指在宗教活动或祭祀活动中,为了祭拜或崇敬所信仰的神,主持祭典,在祭坛上为共祭或主祭的神职人员。祭司在早期社会中已经出现(如巫覡宗敎)。根据不同的信仰,祭司被认为具有程度不同的神圣性。在羅馬天主教中祭司(司铎)除了要主持彌撒及婚禮外,為垂危者禱告、告解甚至驅魔也是祭司的職務,或协助主教管理教务。祭司(司铎)通常也是一个教堂的负责人。.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祭司 · 查看更多 »

禁食

禁食(fasting)是指个人有意識地停止進食某些或所有食物,甚至飲料。禁食亦包括禁止食用某些特定食物(例如肉類、用不同方式处理的食物)。.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禁食 · 查看更多 »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

#重定向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 · 查看更多 »

米南德一世

米南德一世(救主)(希臘語: Μένανδρος ο Σωτήρ),或譯彌蘭王,為印度-希臘王國國王。約在公元前155年到公元前130年間統治印度-希臘王國Bopearachchi (1991),他統治下的印度-希臘王國國勢來到最高峰,他也是最為重要的印度-希臘國王,任內佛教蓬勃發展,可能改信佛教。 米南德出生於高加索的亞歷山卓,他成為國王後掌握了印度旁遮普地區全境,他的王國從東邊的喀布爾河谷至西邊拉維河流域。古印度的作家記載了米南德一世曾發起遠征拉賈斯坦邦,向東遠攻至恆河流域巴特那華氏城。古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記載了米南德征服的印度部族比亞歷山大大帝降伏的還多。 由於大量出土米南德的錢幣,可以推測他的王國商業繁榮且在位長久。另外他也是佛教的資助者,佛教經典《彌蘭陀王問經》又譯《那先比丘經》,就是記錄米南德一世與那先(Nāgasena)比丘有關佛教教義的問答集。米南德約在前130年逝世,佛教經典認為他晚年皈依佛門,並把王國交給兒子後出家,但西方作家普魯塔克卻說米南德是在征途中於軍營中辭世,因為米南德受人愛載,王國境內的城市均分他的骨灰,分別各建紀念塔安置,很可能類似窣堵坡(佛塔)。.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米南德一世 · 查看更多 »

約翰福音

《約翰福音》(Κατά Ιωάννην;天主教汉譯作《若望福音》),是《新約聖經》正典的第四部福音,共21章,是四福音書中最遲寫成。本書中記載的耶穌言行有許多未記錄在其他三卷福音書,文體淺顯但深邃,特別強調耶穌的神性和基督徒屬靈生命的建造。 基督教傳統上,相信它的作者福音書作者約翰,即是使徒約翰。 《約翰福音》主題:生命的福音─證明耶穌基督是神救主,來作生命,使神得擴增。.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約翰福音 · 查看更多 »

缅甸

缅甸联邦共和国(ပြည်ထောင်စု 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pyi-daung-zu tham-ma-da myan-ma-naing-ngan-daw),简称缅甸(မြန်မာ;myan-ma),是一個东南亚國家,位於中南半岛西部,西北鄰印度和孟加拉,东北靠中國,东南接泰國与寮國。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其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海岸线总长1,930公里,佔国境线总长三分之一。國土面积约67.6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40大国家、东南亚第二大国。人口5000多万,世界排名第25位。首都為奈比多,2005年以前設於最大城市仰光。.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缅甸 · 查看更多 »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罗马 · 查看更多 »

羅馬教廷

羅馬教廷(Curia Romana;中文常直稱為教廷)是聖座的行政机构。它是輔助教宗處理整個天主教會的事務,也与教宗一起构成了天主教会的中央领导机构。其為天主教會的日常運作與達成目標提供必要的中樞組織。現今多以其所在地「梵蒂冈」代稱。.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羅馬教廷 · 查看更多 »

猶大

大(Judah、Judas、Jude)可以指:.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猶大 · 查看更多 »

瑪利亞觀音

利亞觀音是16世紀末至20世紀初日本天主教徒特有的。 1587年7月24日(天正15年6月19日),豐臣秀吉發佈伴天連追放令,下令驅逐在日本的外國傳教士。此後在江戶時代,德川將軍又多次頒佈禁教令,強迫日本的天主教徒(當時被稱為「吉利支丹」)放棄其信仰。有一部分天主教徒放棄了信仰(転びキリシタン);但另一部分人則稱為「」,表面上放棄信仰改信佛教,暗地裡仍在信仰天主教。這些潛伏吉利支丹,將佛教中的觀世音菩薩像當作天主教中的聖母瑪利亞進行禮拜。這些被當作聖母瑪利亞的觀音像,被日本人稱作瑪利亞觀音像。 大多數瑪利亞觀音像使用中國的青瓷製造,也有使用白瓷製造的慈母觀音(送子觀音)像。慈母觀音是從中國發祥的一種觀音像,其造型是慈祥的觀世音菩薩懷抱著一名年幼的嬰兒。肥前(長崎縣)的浦上(今長崎市浦上)、平戶、五島列島等地的潛伏吉利支丹,使用慈母觀音像為崇拜對象,影射聖母瑪利亞懷抱著年幼的耶穌基督。 瑪利亞觀音像的胸前雕刻著十字架,潛伏吉利支丹在祈禱時向其禮拜。日本各地的瑪利亞觀音像形狀各不相同。直到1873年(明治6年)日本廢除禁教令之後,這種文化逐漸消失。.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瑪利亞觀音 · 查看更多 »

無憂樹

無憂樹(學名:Saraca asoca),小型喬木,葉長8-30公分,為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圓錐狀繖房花序,花苞為黃色或緋紅色,無花瓣,花萼長筒形, 4裂片,如花瓣狀。果實為莢果,形狀扁平。原產於印度、中南半島及中國雲南、廣西一帶。樹皮及果實可作為藥用。 相傳釋迦牟尼佛誕生於此樹下,故被視為是佛教聖樹之一。.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無憂樹 · 查看更多 »

莱比锡大学

莱比锡大学(Universität Leipzig)位于德国萨克森州的莱比锡,创立于1409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现今德国管辖地区内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仅次于海德堡大学(1386年),另两所创建曾早于莱比锡大学的大学科隆大学(1388年—1798年,1919年重建)和埃尔福特大学(1392年—1816年,1994年重建)都曾关闭后又重开。1953年至1991年间,莱比锡大学曾名为“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 自从创建以来经历了近600年不间断的教学与科研,现在的莱比锡大学发展到了14个系、150多个研究所,有注册学生29668人(2006年冬季学期),是莱比锡最大的一所大学,萨克森州第二大的大学。著名校友有萊布尼茲、歌德、尼采、歷史學家蘭克、讓·保羅等。1879年德國生理學家威廉·馮特任萊比錫大學哲學教授時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誌著現代心理學的開端。医学专业是莱比锡大学最知名的专业。.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莱比锡大学 · 查看更多 »

聶斯脫里派

聶斯脫里派可指:.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聶斯脫里派 · 查看更多 »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聖靈

聖靈(Ἅγιον Πνεῦμα,天主教称为聖神,譯自希伯来文“Ruah”)是傳統基督教所信三位一體神中的一個位格,其他兩個位格分別是聖父與聖子。聖靈是神組的第三位成員。祂是一個沒有骨肉身體的靈體人物。祂常被稱為靈、聖靈、神的靈、主的靈或保惠師。在支持一位論的基督教派中,天父耶和華﹝天主教譯為雅威﹞才是「獨一的真神」,聖靈(聖神)是受差遣的。在《聖經》中,所指的無形、強大、神聖且有情感的靈(創世記1:2;使徒行傳2:18)。 關於聖靈(聖神)的中文譯名,景教進入中國時意譯為「涼風、淨風、淨風王」或音譯為「得囉嵇(敘利亞文:Ruħa deQudsha)」;基督新教最先譯為「聖風」或「神之神風」,現在普遍譯為「聖靈」;天主教起初是以拉丁文音譯為「斯彼利多三多(Spirito Santo)」,自從艾儒略神父之後,才開始普遍採用「聖神」稱呼。.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聖靈 · 查看更多 »

聖母

圣母可以指:.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聖母 · 查看更多 »

聖母瑪利亞

#重定向 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聖母瑪利亞 · 查看更多 »

聖方濟·沙勿略

#重定向 方濟·沙勿略.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聖方濟·沙勿略 · 查看更多 »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方仙道,與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和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朝時融合老子的學說形成黃老道,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张陵在益州(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3-229-1。唐代尊封老子,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尋求有關实践練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學術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道教 · 查看更多 »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荷兰 · 查看更多 »

菩萨

菩薩,即菩提薩埵(बोधिसत्त ;बोधिसत्त्व )之略稱,過去曾譯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Bodhi(菩提)意為「覺悟」,satto或sattva意為「有情」,譯成漢語的意思為註定走向覺悟的有情眾生。 此外,受到佛教傳入的影響,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也常泛称非佛教的神明为菩薩。.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菩萨 · 查看更多 »

菲律宾

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ka ng Pilipinas;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通稱菲律賓,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亚相望,西隔中国南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宾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7,641個島嶼組成,可分為呂宋島、-zh:米沙鄢群岛;zh-tw:維薩亞斯群島;zh-hk:維薩亞斯群島;zh-sg:米沙鄢群島;-和zh:棉兰老岛;zh-tw:民答那峨島;zh-hk:棉蘭老島;zh-sg:棉兰老岛;-三大島群。其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2015年時總人口破億(世界第12名),成為東南亞第二個人口破億的國家。菲律賓群島上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該地區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的發展,各地分別受到了印度文化、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航海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期間開始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战争及美菲战争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被日本佔領,並在戰後獨立。美國在當地留下了英文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污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其國內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有所改善,海外打工移民陸續歸國,特別是北部各島嶼、马尼拉的建設達到新興國家水平,該國並榮獲了亞洲四小虎的称号。.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菲律宾 · 查看更多 »

非暴力

非暴力(Nonviolence,来自ahimṣā,即不害,“不希望伤害或杀死”)是指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对自己或其他人造成伤害的个人行为。它源自于一种信仰:通过伤害人类、动物和环境来得到某种结果是不必要的,还指一种基于道德、宗教和精神法则的放弃暴力的一般哲学。.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非暴力 · 查看更多 »

西安市

西安市,古称長安、京兆、镐京,位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紧邻中华人民共和国幾何中心,现为国家中心城市、陕西省省會,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医疗、教育中心。西安拥有3000余年的文明史、建城史和1077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包括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個中原朝代在此建都,也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起點。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统一王朝建都最多的古都,在西安定都的周、秦、汉、唐,代表了中国帝王时期开放、外向、尚武、繁荣的顶峰。从文明曙光的半坡到西周礼乐;从大秦一统到汉唐盛世;西安曾经在两千年的时间跨度中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以及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西安目前有两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于全国前列。2011年,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规划》,西安规划为中国唯一的“历史文化基地”。 西安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渭水東南岸,地处中国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位於隴海鐵路上,区位显著,交通畅达。在地理环境上,西安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并有八水环绕。 西安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及黄河流域重要城市,关中城市群的经济、科技、教育、能源、金融、文化、商贸中心,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之一,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11区2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505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1200万人,户籍人口905.68万人。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将西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2013年国务院批复成立西咸新区,成为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2017年成立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管辖的大部分片区位于西安市境内。201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西安市 · 查看更多 »

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於286年被戴克里先分為兩部份後把政權一分為二建立四帝共治制從而開始有的東西兩部的概念,位處西部的部分即是最後分裂的西羅馬帝國;而東部最後則成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正式名稱與東羅馬帝國相同,均用羅馬共和時代的元老院與羅馬人民(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帝國最後在480年東羅馬皇帝芝諾冊封義大利國王取代之而覆亡,但是在這段期間左右西羅馬帝國已無足輕重。 西羅馬帝國皇帝之位斷斷續續的在3世紀到5世紀間存在,隨著戴克里先建立的四帝共治制,君士坦丁大帝和尤利安(324-363年)遷都拜占廷後重新統一羅馬,但是在狄奧多西一世在395年過世後又把帝國分割分別給兩個兒子繼承,八十五年之後芝諾體認到西羅馬帝國消亡的事實,故在西羅馬皇帝尼波斯過世後冊封東哥徳人迪奧多里克為義大利國王。 隨著奧多亞塞於476年控制義大利全境後,歷史學者愛德華·吉本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定於476年9月4日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奧多亞塞威迫退位之時,或定於西元480年皇帝尼波斯死後,由於羅馬帝國的在欧洲历史上中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於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灭亡时,一般也被劃分為古代歐洲的終結,並進入了中古時代。 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被教宗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因此被稱作查理大帝繼承西羅馬帝國,從此以後又多一個新的皇室,之後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所以之後的德意志皇帝都以繼承西羅馬皇帝自居。.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西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馬太福音

《馬太福音》(Κατά Ματθαίον),天主教稱之為《瑪竇福音》,而東正教則譯為《聖福音依瑪特泰所傳者》,是《新約聖經》第一部份《四福音書》的第一卷書,全書共有28章,1168節。教會傳統一般認為,马太福音的作者是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的馬太。 这卷福音书主要记载了耶稣的生平,其中包括耶稣的家谱、耶稣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与受试探、讲道、被釘十字架、复活以复活的耶稣最後向使徒颁布大使命。因為《馬太福音》与《馬可福音》及《路加福音》內容相近,而与《約翰福音》有显著区别,所以这前三本福音書被歸納作「对观福音」(可以互相對照閱讀的福音書)。 在《四福音》中,《马太福音》是最接近猶太基督教传统的,作者显然是一位犹太人。根据思高圣经,《马太福音》是以亚兰文写成,但原文现已失传。多数学者认为这卷福音,如同《新约圣经》其他各卷一样,都是以通用希腊语写成,也有专家认为它最初是以亚兰文写成。 《马太福音》主題:國度的福音─證明耶穌基督是救主。.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馬太福音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

其顿(Macedonia )是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地理和历史地区。长期以来,它的界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现在认为该地区涉及六个巴尔干半岛国家:希腊(北部的馬其頓地區)、北马其顿共和国、保加利亚(布拉格耶夫格勒州)、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它占地约,人口约476万。 馬其頓共和國自立國以來,一般簡稱為“馬其頓”;但馬其頓共和國和馬其頓地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存在名称争议。希臘方面認為“馬其頓”是希臘歷史的一個概念,反對馬其頓共和國使用“馬其頓”名稱,所以暫名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现在普遍认为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为史高比耶。 马其顿地区其已知的最古老定居点可追溯到约9000年前。公元前4世纪中叶,马其顿王国统治了巴尔干半岛;从那之后,马其顿的历史便开始多元化。.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馬其頓 · 查看更多 »

馬克斯·繆勒

弗里德里希·馬克斯·繆勒(Friedrich Max Müller,),生於德意志邦聯德绍,是一位德國文字學家和東方學家,專長於印度學,是西方學術領域中印度研究與宗教比較等學科的奠基者之一。繆勒對印度的興趣除了以學術著作展現之外,也以小說的形式來呈現,使得英國的广大讀者能够接触并認識印度學。而他所領導翻譯多達50冊的《東方聖典》(Sacred Books of the East)更是維多利亞時代學術的永久性紀念碑。 繆勒認為,吠陀時期的文化代表著自然崇拜的一種形式。他視《梨俱吠陀》中的神明為各種自然的力量,被想像為超自然的人格性存在,但只具部份的人格性。基於此想法,繆勒演绎出他視神話為「語言之疾」的理論。意思是,神話將觀念轉型成各種存在物和故事。依繆勒之見,神明起源于用來表達抽象概念的文字,但後來轉变成各種想像出來的人格性存在。由此,印歐語中的父性神明就以幾種不同的名字出現:宙斯、邱比特、和Dyaus Pita等。對繆勒而言,這些名字都可以追溯到同一個字「Dyaus」;這字的意思依他的了解是「發光」或「光輝」,由這个字而引出了deva、deus、theos等神的統稱,以及宙斯、邱比特(引自deus-pater父神)等名字。這樣,一個隱喻就人格化和固定化了。繆勒這方面的思想與後來尼采的想法很相似。.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馬克斯·繆勒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觀音

#重定向 觀世音菩薩.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觀音 · 查看更多 »

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

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Εύσέβιος,Eusebius Caesariensis 生於約260年或275年—可能卒在339年5月30日)是巴勒斯坦地區的凱撒利亞的教會監督或主教。由於他對早期基督教歷史、教義、護教等貢獻,他被一部分後人認爲是基督教歷史之父。.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 · 查看更多 »

諾斯底主義

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 或稱靈知派和靈智派)的“諾斯底”一词在希臘語中意为“知識”,諾斯底是指在不同宗教運動及團體中的同一信念,這信念可能源自於史前時代,但卻於公元的首數個世紀活躍於地中海週圍與伸延至中亞地區。了解這個核心信念的鑰匙就是要透過擁有「靈知」(Gnosis,或譯「真知」),“靈知”在希腊语原文是指透過個人經驗所獲得的一種知識或意識。諾思底主義者相信透過這種超凡的經驗,可使他們脫離無知及現世。.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諾斯底主義 · 查看更多 »

諾斯底福音

#重定向 拿戈瑪第經集.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諾斯底福音 · 查看更多 »

高加索的亞歷山卓

加索的亞歷山卓是亞歷山大大帝在帕羅帕米薩達地區,興都庫什山脈南方小丘的重要的要道所建立的殖民都市,並命名為亞歷山卓 ,中世紀時稱作迦畢試,今日的貝格拉姆。古代馬其頓人稱作興都庫什山脈為高加索山脈。.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高加索的亞歷山卓 · 查看更多 »

高卢

高卢(法语:Gaule;拉丁语:Gallia),古罗马人把居住在现今西欧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北部、荷兰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国南部莱茵河西岸一带的凯尔特人统称为高卢人。在后来的英语中,「Gaul」这个词(Gaulois)也可能是指住在那一带的人民。不过更多时候这个词是指曾经广泛分布于中欧的多瑙河中游平原、西欧、东南欧的多瑙河下游平原;甚至在前285—前277年间扩张至安纳托利亚中部的使用高卢语(凯尔特语族的一个分支)的那些人。高卢的古罗马语就是「Gallia」。 从哈尔施塔特文化到前3世纪初期时的高卢人曾经广阔地分布在欧洲并分成了两族,除了住在今天法兰西的高卢人,还有一部分居住在亚平宁半岛北部的平原,其他的高卢人移民到今日的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群岛一帶。 对于罗马的统治,高卢的部落首脑韦森盖托里克斯曾经帶领高卢起义,后被凱撒击败,投降后被判绞刑。 * Category:法国历史 Category:凯尔特人 分類:羅馬帝國行省.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高卢 · 查看更多 »

鬼子母

子母(又名:訶利帝母),佛經中的人物。原先她只是一個神通很大的夜叉或鬼道神靈,後來成為重要的佛教護法神,是二十四天之一。「鬼子母」之名使人望名生畏,有的大德翻譯為和藹可親的「歡喜母」。 一說其夫婿為半支迦大王,亦是二十四天之一,也是毘沙門天帳下八大神將之一。.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鬼子母 · 查看更多 »

鲁不鲁乞

鲁不鲁乞(Rubruquis,约1220年-约1293年),全名纪尧姆·德·卢布鲁克(Guillaume de Rubrouck/Rubroeck),法国方济各会教士,1252年曾受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派遣,出使蒙古帝国,抵达首都哈拉和林,并见到蒙古大汗蒙哥。著有《鲁不鲁乞东游记》。他的游记和马可波罗的游记,启发了英国人曼德维尔创作《约翰·曼德维尔爵士航海及旅行记》,唤起了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 鲁不鲁乞是欧洲第四次正式派往蒙古帝国的使者。在他之前,还有1245年的柏郎嘉宾和阿思凌·隆巴儿底(Ascelin of Lombardia),以及1249年的安德·龙如美(André de Longjumeau)。.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鲁不鲁乞 · 查看更多 »

貝爾拉姆與約瑟伐特

貝爾拉姆與約瑟伐特(Barlaam and Josaphat),基督教版本的釋迦牟尼本生故事,取材於普曜經,以阿拉伯語,希伯來語,波斯語,粟特語和回鶻語寫成。作者可能是西元6或7世紀,中亞或伊朗的基督徒。 故事敍述王子約瑟伐特,在修士貝爾拉姆教導下,成為基督徒的過程。其中,貝爾拉姆(Barlaam)源自於世尊(Bhagavad),而約瑟伐特(格魯吉亞語:Iodasaph,亞拉伯語:Yūdhasaf 或 Būdhasaf),或稱為約瑟法(Joasaph),則是由菩薩(Bodhisattva)轉化而來。 在中世紀,貝爾拉姆與約瑟伐特都被認為是聖徒,東正教會以8月26日為他們的紀念日,而天主教會則是以11月27日紀念。.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貝爾拉姆與約瑟伐特 · 查看更多 »

贞操

貞」為「正」,用在女性對男子,特別是妻子對丈夫的關係上,則是指專一。貞操是關於倫理道德,保持結婚前不和別人有性行為就稱之為守住貞操,簡稱為守貞,婚後沒有和配偶以外的人有性關係亦可稱為守貞,此皆為貞潔的表現。要識別「貞婦」,關鍵在「貞」字。《廣雅‧釋詁一》給出界說「貞,正也」。這樣釋「貞」為「正」,用在臣對君、僕對主、下對上的關係上,就是指忠實、精誠;用在女性對男子,特別是妻子對丈夫的關係上,則是指專一。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屬於意志或操守堅定不移的具體化。 貞操與貞節不同,貞節通常指配偶死後的改嫁,一般稱守貞操為守貞,守貞節為守節。 貞操指貞節的操守。.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贞操 · 查看更多 »

路加福音

《路加福音》(Τὸ κατὰ Λουκᾶν εὐαγγέλιον)是《新約聖經》正典中,四福音書之一,並與《馬太福音》、《馬可福音》構成对观福音。 這本福音书记述了耶穌一生的生活,详细记载了他的降生、工作、受難与復活等相關事蹟,並以耶稣升天结束。路加福音是四部福音中對耶稣出生前及童年生活描述最詳細的一部。 《路加福音》主題:赦罪的福音─證明耶穌基督是人救主。.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路加福音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史怀哲

阿爾伯特·史懷哲(德语:Albert Schweitzer,),法國阿爾薩斯(出生時屬於德國)的通才,擁有神學、音樂、哲學及醫學四個博士學位。他生於當時德國阿爾薩斯-洛林凱瑟斯堡,半年後舉家遷往昆斯巴哈定居。阿爾薩斯位於法國與德國的邊境,雖以德裔為主但曾長期屬於法國,所以在孩童時期能運用德法兩個語言。因為他在中非西部加蓬創立阿爾伯特史懷哲醫院(),而在1953年獲得1952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阿尔伯特·史怀哲 · 查看更多 »

阿罗汉

阿羅漢(Arhat,Arahant),又譯阿羅訶,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漢語常簡稱為羅漢,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第四果,是依照佛三轉法輪解脫道的教導修習四念處、十二因緣觀、四聖諦、八聖道,於蘊、處、界觀行一切有為法的剎那生滅、空、無常、苦、無我,進而斷盡我見、我執、三界貪愛、無明及其它所有煩惱,於當世捨壽時願意將自我滅盡不再受後有於三界中出生,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而入無餘涅槃界的聖者。自佛陀三轉法輪以來,至今已有成千上萬的弟子成就阿羅漢果,還有眾多的弟子成就阿那含、斯陀含和須陀洹。 佛陀十號中,也包括阿羅漢。.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阿罗汉 · 查看更多 »

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

#重定向 阿诺尔德·J·汤因比.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 · 查看更多 »

阿育王

阿輸柯·孔雀(,IAST:,约),常被簡稱為阿育王(अशोक,,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频头娑罗王之子。他是一位佛教徒,也帶來佛教的繁榮,后世稱为佛教护法。 阿育王是印度偉大的國王之一。在100次的戰爭之後,阿育王在西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間統治了印度次大陸大部份的土地。王朝的版图擴張到現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也可能達到伊朗的東部,東邊則到印度的阿萨姆邦,南方則到喀拉拉邦及安得拉邦的北部。王國的首都是塔克西拉、鄔闍衍那及巴連弗邑。.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阿育王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 al-ʻarabīyah 或者 ʻarabī )是除了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之外最多國家使用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源自公元6世纪的古典阿拉伯语。它包括书面语及流通于中东、北非和非洲之角(即索马里半岛)的各种口语。阿拉伯语属于亚非语系。 阿拉伯语的书面语称为“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或“书面阿拉伯语”。书面阿拉伯语是目前唯一在官方及正式场合使用的阿拉伯语,用于大多数书面文件和讲座、新闻广播等正式讲话。但这亦因国家而异。1912年,在摩洛哥加入阿拉伯国家联盟之前,曾在正式场合使用过一段时间。 阿拉伯语属于,与亚拉姆语、希伯来语、乌加里特语和腓尼基语相近。阿拉伯语书面语不同于其所有地方的口语,且更为传统和保守。两者是双层语言的关系,用于不同的场合。 一些地方的阿拉伯语无论是书写还是口头形式,都无法互通。而所有地方的阿拉伯语被当作是一个整体。即是说,纯粹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它们是不同的语言;但是从政治及民族的角度来说,他们又是一个整体。如果阿拉伯语被当作一个整体,则世界上估计有4.22亿人以其为母语。如果各地的阿拉伯语当作是不同的语言,则很难估计到底有多少种,因为它们是方言连续体,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其中埃及阿拉伯语的使用人数最多,大约五千四百万人以其为母语——多于其他任何一种闪米特语言。 阿拉伯语是美国使用人数第12多的语言。 现代的书面语(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源于古兰经的语言(即古典阿拉伯语),用于学校教学及工作、政府、媒体等场合。两者合起来被称为书面阿拉伯语,是伊斯兰教的。现代标准阿拉伯语的语法与古典阿拉伯语大体相同,词汇也有相同之处。但古典阿拉伯语的一些语法结构在现代标准阿拉伯语中不再使用,在口语中不使用的词汇也不在现代书面语中使用。而且现代书面语从口语中借入了一些词汇和语法现象。新的词汇大多用来表达近现代出现的概念。 阿拉伯语用阿拉伯字母从右往左书写。有时在非正式场合也可用拉丁字母从左往右书写,但没有统一的形式。 阿拉伯语往伊斯兰世界的语言(如波斯语、土耳其语、索马里语、波斯尼亞語、哈萨克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马来语和豪萨语)輸出了大量词汇。中世纪时期,书面阿拉伯语成了欧洲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科学、数学和哲学领域。这导致许多欧洲语言也从阿拉伯语中借入了大量词汇。阿拉伯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对羅曼語族的语言(特别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泰羅尼亞語和西西里語)影响很大。 阿拉伯语也从其他语言中借入了大量词汇,如早期从希伯来语、希腊语、波斯语、叙利亚语,中期从土耳其语,当代从欧洲语言(主要是英语和法语)。.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阿拉伯语 · 查看更多 »

門徒

徒,原意為向旁人學習且接受指導者。通常指緊密跟隨某大師學者或宗教領袖的弟子,這樣的弟子不但接受老師管教,服膺老師所教導之學術理論或教條真理、且願意身體力行甚至將其發揚光大。.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門徒 · 查看更多 »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Төвөдийн Буддын шашин),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藏区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与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歸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藏傳佛教並沒有南传佛教傳承,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在佛教的修行方式與戒律上,兩者並不相同,也無直接必然的關係。 藏传佛教以卷帙浩繁,渊博深奥的藏文文献著称。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藏语文与记录佛教原始经典使用的梵文有紧密的传承关系,从梵文翻译的内容,不论词意,藏语是唯一可以还原梵语的语言文字。藏语文也是唯一完整地记录自释迦牟尼佛诞辰两千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佛教教义、佛教哲学,以及佛教科学的文字,包括那烂陀传承中,所有的显、密论典。特别是因明论典的教、学传承和方式,当今惟有在藏文中有完整记载和保存。國學大師章炳麟評價西藏學術傳統:“既有文明之學,不受他熏”。然而,聖嚴法師認為藏傳佛教的發展是西藏本土的苯教等民间宗教加上印度晚期混合婆羅門教的佛教密教思想而完成的,整體而言是印藏的合璧。 藏传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佛教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汉地傳入藏区。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莲花生来到藏区,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西藏苯教等本土宗教的部分內容,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后经朗达玛灭佛的波折,西藏佛教经过朗达玛時期灭佛运动的破坏后,约百年之久,到了中国宋朝初年,才又渐渐复兴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觉囊、格鲁等各派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后弘期。 在宗喀巴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藏密大盛,又因與中國政權關係密切,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由兩位固定的轉世僧侶代中國政權統治西藏,分別稱作達賴與班禪。藏傳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藏区、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普米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藏傳佛教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शाक्यमुनि,,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Siddhāttha Gotama;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尊稱释迦牟尼佛,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世尊(释尊)等;通稱釋迦如來、釋迦文佛、釋迦佛,从明朝开始,漢地還尊稱他為如來佛祖,或稱佛祖,即「佛教之創祖」,簡稱如來佛。清代的滿人則稱之為佛爺。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被神化而視為至高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間信仰之廟宇也往往設有大雄寶殿供奉之,甚至是三寶殿,供奉含有釋迦牟尼佛之三寶佛及菩薩、羅漢、祖師等;然而在佛教中,神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眾,释迦牟尼佛是已经解脫出離六道輪迴的圓滿智者。.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释迦牟尼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集结

結集(梵文:),又稱集结,亦稱為合誦或會誦。早期佛教並沒有書面經典,僧眾以口頭傳誦方式傳承佛陀教法。結集是指僧團進行集會,由上座比丘主持,與會持三藏比丘分別誦出佛陀教法,大眾對內容共同審定,再編成次第,以傳承佛陀教法。佛教不同部派共同承認的有二或三次結集。.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集结 · 查看更多 »

老师

老師除了做為教師尊稱外,還可以指:.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老师 · 查看更多 »

耶稣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耶稣 · 查看更多 »

耶稣复活

耶穌的复活,是指根据基督教《新约圣经》中的四本福音书及《使徒行傳》的記載,耶穌在被釘死在十字架三天后从死裏复活的事件。耶稣复活是基督教神学的核心信条,也是《尼西亚信经》的一部分:“应验了圣经的话,第三天复活,升天,坐在圣父的右边。”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章写道,“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这一章中,保罗阐明了耶稣复活是信仰的核心信条,“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并且明显我们是为神妄作见证的……基督若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便是徒然,你们仍在罪里,就是在基督里睡了的人也灭亡了。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 基督徒在复活节庆祝耶稣复活。每年复活节的日期和犹太教逾越节相近。.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耶稣复活 · 查看更多 »

耶稣会

耶稣会(Societas Iesu,簡寫為S.J.或S.I.)是天主教會的主要男修会之一,1534年8月15日由依納爵·羅耀拉與方濟·沙勿略、等人共同於巴黎成立,至1540年由教宗保祿三世詔令承認。最初是為了對抗宗教改革的風潮而創立,在天主教會中屬於原教旨主義派,重視神學教育、對教會的忠誠度以及向青年傳教,發願守貞、神貧,並要求會士对修会和聖座的命令绝对服从。 耶穌會除了協助祈祷、从事社工慈善,拯救貧困之外,最大的特色是興學,他們首先在歐洲興辦許多大學、高中,是現今世界最大的辦學團體之一;培養出的學生除神職人員以外,也大多活躍於西方政界與知識份子階級,著名者有笛卡兒等。現任教宗方濟各即為耶穌會會士,為首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 目前耶穌會大約有兩萬名會士,在超過112个国家活动,加入耶稣会比加入其它修会困難,要受到更長時間的考驗。申請入會者可選擇成為神父或終身修士,但兩者的培育過程相同,不但要取得神學學位,而且还要有另一项科目的大学学士毕业文凭。耶穌會特有的靈修方式稱為「」,是羅耀拉所創。由於耶穌會重視教育事業,許多耶穌會會士擁有博士學位、甚至在大學執教。 耶穌會格言是「愈顯主榮」(Ad Majorem Dei Gloriam),这句话往往被缩写为「AMDG」。會徽下方是紀念基督信仰中釘死耶穌的三根釘子,上方的IHS則是耶穌希臘文寫法(ΙΗΣΟΥΣ)的前三個字母(Σ的寫法往後演變成拉丁字母的S),亦有「耶穌是人類救主」之義(Jesus Hominum/Hierosolymae Salvator)。與其他歷史較久的修會不同,耶稣会無會衣,一般只在會士姓名後面加上“SJ”的後綴,以表明其身份。.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耶稣会 · 查看更多 »

耶穌升天

耶稣升天(the Ascension of Jesus,英語化自《圣经》拉丁语《武加大译本》的,章节标题:Ascensio Iesu)是《新约》中关于耶稣复活40天后,在他的十一个门徒面前,复活的身体被举扬升天的基督教教义。在圣经的描述中,一个天使告诉在场的使徒们耶稣会以同样的方式再临。 圣经正典四福音书中,在和包含了两处关于耶稣升天的描述。更详细的耶稣身体被升上云端的描述则包含在《使徒行传》中。 基督徒们在《尼西亚信经》和《使徒信经》中宣认了基督的升天。升天暗示了基督的人性被天国所接受。"Ascension of Christ." Cross, F. L., ed.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耶穌升天 · 查看更多 »

耶穌魚

耶穌魚(ΙΧΘΥΣ)是基督教的一個代表符號,最早是基督徒為了躲避羅馬帝國宗教迫害而使用的暗號,隨著米兰敕令的發佈,基督教得以合法化,此符號也因其歷史意義而成為基督教的代表符號之一。 此符號為魚形,在希臘語中「魚」稱為「ΙΧΘΥΣ」,對基督徒而言這個字恰好可由5個詞彙的首字母組成,象徵著基督教的信仰核心: 當時基督徒藉由此符號來確認彼此的身份,例如先隨意畫出其中一條弧線,若對方亦為基督徒,則對方應會在心照不宣的情況下完成符號的另一半。.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耶穌魚 · 查看更多 »

耶穌降生

#重定向 耶稣诞生.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耶穌降生 · 查看更多 »

耶输陀罗

耶输陀罗(Yashodhara),释迦牟尼之妻,羅睺羅之母。为天臂城主·善觉王的公主,释迦牟尼舅舅的女儿,两人于他16岁(一说17或18岁)的时候结婚。 根據巴利聖典, 耶输陀罗生下小孩時, 悉達多太子聽見這消息後, 大喊道: "束縳(Rahu)生起了, 枷鎖生起了。" 佛陀在當晚立即出走皇宮。因此小孩被命名為羅睺羅, 意思就是枷鎖或束縛。 大乘佛教的傳說, 太子悉達多出家当晚开始怀孕,6年未分娩,期间宫中议论纷纷。在佛陀悟道的时候,她分娩生下了罗睺罗,大家方信她贞节无失。 据巴利聖典記載, 當耶輸陀羅知道太子離開皇宮後, 驚呆了。在太子出走後, 按印度習俗, 可以再婚, 而有幾位王子曾向她求婚, 都被她拒絕。當她聽見丈夫以苦行為生時, 她卸下身上所有珠寶, 穿上簡單的黃色衣服, 也學丈夫一日食一餐。 當佛陀覺悟回國時, 王宮裡所有人都出去禮拜佛陀, 只有耶輸陀羅沒去, 她心裡想若她有福, 佛陀一定會親自去見她。 佛陀果然去看望她, 當佛陀剛坐下, 她就恭敬地頂禮佛陀。佛陀說了法, 安慰她後, 就離開了。 後來, 淨飯王去世, 佛陀的繼母摩訶波闍波提以及五百名宫女随佛陀出家, 耶輸陀羅也加入了僧團, 並證得阿羅漢果。 耶輸陀羅具大神通, 在78歲那年入般涅槃。她的詩被記載在《譬喻》。 漢譯《佛说未曾有因缘经》记载,佛陀要目犍連将罗睺罗从宫中带出来修行,耶输陀罗因为骨肉之情,坚决不肯,后来经佛陀化身点化,终于消歇爱子之情,同意罗睺罗出家。.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耶输陀罗 · 查看更多 »

柏郎嘉宾

若望·柏郎嘉宾(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又译普兰·迦儿宾,意大利翁布里亚人,天主教方济各会传教士。1246年,他奉教宗诺森四世派遣,携国书前往蒙古帝国,抵达上都哈拉和林,晋见蒙古大汗贵由(窝阔台之子),成为第一个到达蒙古宫廷的欧洲人,并在蒙古行纪中留下了西方对蒙古帝国统治下的中亚、罗斯等地的最早记录。.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柏郎嘉宾 · 查看更多 »

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梵語、巴利語:देवदत्‍त,Devadatta),一譯提婆達兜、地婆達兜、諦婆達兜、調婆達兜,法顯略譯作調達;亦有義譯為天授或天啟者。為釋迦牟尼佛的堂兄,曾經加入釋迦佛的僧團,但是後來因為意見不合與權力鬥爭,另外成立教派。提婆达多溺水而死,其教派並没有因为他溺亡而解散,東晉法顯、唐代玄奘遊歷天竺時,还曾看过此派活动。法顯、玄奘记载提婆达多派只供奉过去三佛,独不奉释迦文佛(釋迦牟尼)。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記載佛和佛弟子吃肉,但提婆達多批判佛和佛弟子吃肉是殺生,所以禁止弟子吃肉。《十誦律》記載提婆達多破和合僧時在佛教僧團推行完全素食主義,佛拒絕提婆達多,並說一向允許三淨肉,之後提婆達多召開破和合僧布薩,有504位比丘追隨提婆達多,成立不吃肉的新僧團。 提婆達多在原始佛教中犯下五逆重罪,破壞僧團,背叛佛教,設計謀害釋迦佛,是極為負面的人物。《增壹阿含經》記載提婆達多在地獄中「身體苦痛如斯」。大乘佛教的《妙法蓮華經》中,則紀錄提婆達多亦被釋迦佛授記,將來成佛。其實提婆達多是來示現作反面角色,讓眾生體悟作五逆罪者會墮落地獄。在《大方便佛報恩經》中說過去諸佛皆有提婆達多,而提婆達多在阿鼻地獄中「如比丘入三禪樂」。.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提婆達多 · 查看更多 »

東方基督教

東方基督教(Eastern Christianity)源自共同的基督宗教傳統和教會,是發展於巴爾幹半島、東歐、西亞(小亞細亞)、東北非以及南印度的基督教派的統稱,擁有數世紀的傳承,與西歐所發展出的西方基督教呈現特殊的對比。但这种称谓并不意味着孤立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传统。实际上,部份“东方”基督教派在历史上和神学思想上反而更接近于“西方”基督教派,而非同为“东方”的其他教派。 在这里,“东方”与“西方”的称谓源于东方的希腊文化与西方的拉丁文化的分离,更与罗马帝国分裂为衰弱的西罗马和强盛的东罗马直接相关。在东方,希腊正教会成为最为强大的教会。.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東方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東方亞述教會

聖使徒大公亞述東方教會(The Holy Apostolic Catholic 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敘利亞語: ܥܕܬܐ ܩܕܝܫܬܐ ܘܫܠܝܚܝܬܐ ܩܬܘܠܝܩܝ ܕܡܕܢܚܐ ܕܐܬܘܪ̈ܝܐ)根據牧首瑪爾·丁哈四世的說法,這個基督教教會可以追溯到塞琉西亞─泰西封座堂,據說是由聖多馬和聖馬理以及雅代所建立起來的,明示在亞戴的教訓(Doctrine of Addai)之中。這派教會有時被稱為「聶斯脫里派教會」或是「波斯教會」。 它有時候稱自己為亞述正統教會,並且有時也錯誤地被認為是東方正統派的團體。稱它為「正統」的用法不見於教會的禮文書中,亦不是在任何一封官方書信,但是後期和混淆不清的用法稱它是屬於東正教以及東方正統教會。條文「正確的信條」或者「正確的教義」在亞述語亦不見於任何團體的學術用語。在敘利亞文譯作「trisa subHa」。在印度,以敘利亞加色丁教會為人所知。東方亞述教會在西方常被人認為是聶斯脫里派教會,既使該教會將這個名稱和它當作有關係的爭議等同是誣蔑。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稱讚它作為「受難者的教會」,因為在教會的歷史曾迫害著名的殉道者。教會宣稱,其它教會沒有像敘利亞東方教會一樣曾經歷這麼多的死難。 亞述教會是原始的基督教會,曾經廣佈在巴底亞、伊拉克東部以及伊朗。它在中世紀時地理性的延伸到印度和中國,在中國稱為《景教》:在西安發現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述景教在中國的流行情況。中國唐代首都長安,在中文和敘利亞文中描述了在7世紀及8世紀教會的活動,過了半個千禧年之後,一位中國僧侶,巴·掃馬從北京前往巴黎和羅馬去尋求與蒙古的結盟國來抵抗馬木留克,這個時期曾有一位中國主教當選牧首,名號是瑪·約伯耶和華三世。他們早在於1498年葡萄牙人到達印度之前,就派遣了東敘利亞教會的主教到聖多馬派的教會。牧首提摩太一世(727年–823年)寫到了在西藏有規模的基督教會。 敘利亞的神學奠基者是遵循安提阿傳統的塔爾索的狄奧多和摩普綏的狄奧多。亞述教會規範的基督論是由大巴拜(Babai the Great)(551年–628年)撰寫的,而且是清楚地不同於對聶斯脫里指控的二位論:他最重要的基督論著作,是著名的「結合之書」(Book of the Union),在巴拜的教導中,兩個本體(qnome)是未混合的,但是永久地聯合在同一個位格(parsopa)基督的人性。.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東方亞述教會 · 查看更多 »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ISO 9984:Sakartvelo,)是一东欧國家 Fernando de Mello,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Encyclopaedia and Atlas. Springer, 24 November 1979, p. 273。它曾經是苏联加盟共和国,1991年4月9日正式独立,首任總統兹维亚德·加姆萨胡尔季阿。獨立後法定國名为“格鲁吉亚共和国”,1995年8月24日该国通过新宪法,国名定为“格鲁吉亚”,曾为独立国家联合体成员。因為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格鲁吉亚根据议会2008年8月14日通过的决议做出退出独联体的决定,并于2009年8月18日完成手续,正式退出。 格鲁吉亚领土面积达69,700平方公里(包括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人口数量有4,352,224(2011年人口统计);主要民族为格鲁吉亚族(70.1%),其他主要少数民族有亚美尼亚族、俄罗斯族、和阿塞拜疆族等;官方语言为格鲁吉亚语,当地居民亦多通晓俄语;多数人信仰东正教,少数信仰伊斯兰教。 格鲁吉亚位于地区的黑海沿岸,北邻俄罗斯,南部与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接壤。格鲁吉亚是苏联領導人斯大林的故乡,現在格魯吉亞政治上傾向於歐盟和西方國家,其最終目標是加入歐盟。.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格鲁吉亚 · 查看更多 »

梵语

梵语(संस्कृता वाक्,,簡稱संस्कृतम्,)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和拉丁語一樣,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的專門用語。 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視作一種宗教儀規而得以絲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古印度相信梵文是由梵天發明。.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梵语 · 查看更多 »

棕榈

棕榈(学名:Trachycarpus fortunei)又名唐棕、拼棕、中国扇棕、并榈、棕树、唐棕榈、山棕,是棕榈科棕榈属植物。.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棕榈 · 查看更多 »

殖民主义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寻求或取得另外一地或其人民的行政权力的一种政策。殖民主义通常包含了殖民者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往往这些各种不平等关系的建立,是由于被殖民者对现代社会组织和架构的无知造成的。殖民主义这个词通常是指殖民者与未开发文明的土著人民之间的关系。.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殖民主义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沙門

沙門(梵文:श्रमण ;巴利語:शमण ),又譯為桑門、喪門、娑門、沙門那、沙迦懣曩、室摩那弩、舍羅摩弩,意譯為道士、道人、贫道等,意為「勤息」、「止息」等意,原為古印度宗教名詞,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慾,以乞食為生的宗教人士,後為佛教所沿用,成為佛教男性出家眾(比丘)的代名詞,在漢傳佛教中,意義略同於和尚。.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沙門 · 查看更多 »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波斯 · 查看更多 »

泰国

泰王國(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Ratcha-anachak Thai,Kingdom of Thailand),通稱泰国(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Prathet Thai,Thailand),舊稱暹罗、暹邏(สยาม,Sayam,Siam),是东南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首都及最大城市为曼谷。泰国国土东临老挝和柬埔寨,南接暹罗湾和马来西亚,西靠缅甸和安达曼海,东南亚国家联盟創始國之一。.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泰国 · 查看更多 »

法轮

法轮图案 法轮(梵語天城体:धर्मचक्र ;缅甸语:ဓမ္မစကြာ;),是佛家词汇,為佛法的代表性幖幟。在古印度,“轮”既是一种农具,也是一种兵器,佛教借用“轮”来比喻佛法无边,具有摧邪显正的作用。   在Unicode中,法轮图案的符號為U+2638()。  .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法轮 · 查看更多 »

澳門

澳門(Macau;Macao),簡稱澳,古稱濠鏡澳,或稱濠江、海鏡、鏡海、媽港、梳打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别行政区之一,位於南海北岸、以及珠江口西側,北接廣東省珠海市,東面與鄰近的香港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澳門全境由澳門半島、氹仔以及路環三個區域所組成,2000年後氹仔與路環之間開發出以賭業為主的路氹城區域:澳門半島是澳門發展的核心,其東北面一小部份陸地與中国大陸連接,氹仔和路環原本分別為兩座離島,後來連陸而成為了路氹城。 澳門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也是最後一塊屬地。澳門自秦始皇三征嶺南後屬中國版圖,從明朝中葉的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租借,但明朝设置官府管理。直至1887年,葡萄牙與清朝簽訂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1980年代,葡萄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探討澳門前途問題,其後於1987年簽署《中葡聯合聲明》,葡萄牙根据声明於1999年12月20日將澳門主權移交中國,實行一國兩制,享有「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權利。 澳門為獨立之經濟體,其中旅遊業與博彩業為重要產業,尤其主權移交後開放賭權,現在發展為「世界上第一大賭城」。澳門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每平方公里人口超過2萬。2015年澳門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爲78,586美元,名列世界第三。澳門2015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依购买力平价爲102,480美元,名列世界第三。.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澳門 · 查看更多 »

本尊

本尊(天城文:इष्टदेवता,Iṣṭa-devatā,藏文稱為Yidam),密宗術語,是在曼荼羅壇城或唐卡的佛陀、菩薩或明王像,密宗修行者以它為禪修對象,通常每個修行者一生只會選擇一位本尊來作為修持對象。 女性本尊稱為佛母、空行母或明妃,通常是本尊的伴侶。 密宗相信,本尊會保護修行者,成為修行護法神。如果修行有成果,本尊也會親自向修行者顯現。在生起次第中,修行者會觀想自己與本尊合一,自己與本尊沒有任何分別,生起佛慢,就可即身成佛。.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本尊 · 查看更多 »

戒律

戒律可能指:.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戒律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斐洛

斐洛‧尤迪厄斯(Philo Judeaus)亦稱亞歷山大里亞的斐洛(约公元前25年~40年或45年),是生於亞歷山大城的猶太哲学家和政治家。斐洛第一個嘗試將宗教信仰與哲學理性相結合,故在哲學史和宗教史上有獨特地位,更被視為希臘化時期猶太教哲學的代表人物和基督教神學的先驅。他的哲學對猶太教和及後的基督教發展有極深遠影響。 斐洛与耶穌是同時代的人物。斐洛的母語是希臘語,運用的是希臘語的《圣经》(七十士譯本)。斐洛認為《圣经》的希伯來語經卷(即舊約)与當時的希腊哲学是和谐一致,故致力於使猶太教的信仰哲學化。他主張用揣測寓意的方法去解釋《聖經》。 斐洛主要受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新畢達哥拉斯主義、犬儒學派和斯多噶哲學等的哲學思想影響,他特別推崇柏拉圖的學說。斐洛認為人無法理解上帝,上帝是超乎一切界限的,只能知道上帝是存在。既然不能理解神,自然便不可能用任何名字稱呼上帝。斐洛認為神對世界的作用須通過“邏各斯”,作為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介。斐洛主張人除了血肉軀體外,還有一個不死的靈魂。而靈魂的死只不過一種比喻說法,靈魂是不死的。由於運用柏拉圖的哲學思想,這為新柏拉圖主義的思想模式和理論提供了基礎藍圖。斐洛對早期的基督教教父們,如俄利根,影響是顯然易見的。雖然斐洛不是基督徒,但因其哲學促成了早期基督教的希腊化,故此作家恩格斯在著作《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中,更稱斐洛為“基督教真正的父亲”。 除其哲學影響外,斐洛在40年曾代表犹太人建議罗马皇帝改变对犹太人的政策,在犹太人中是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斐洛 · 查看更多 »

斯里蘭卡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ශ්‍රී ලංකා ප්‍රජාතාන්ත්‍රික සමාජවාදී ජනරජය;இலங்கை சனநாயக சோஷலிசக் குடியரசு),通称斯里兰卡(ශ්‍රී ලංකාව;இலங்கை),1972年之前称锡兰,是位於亞洲南部印度次大陸東南方外海的島國。古代中国曾經稱之為已程不、獅子國、師子國、僧伽羅、楞伽島。 斯里蘭卡是單一制共和國,首都位於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斯里蘭卡 · 查看更多 »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Republik Singapura;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通称新加坡,又稱為新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星島、星國、狮城、坡岛、猩咖波、石叻、叻埠、昭南等,是东南亚中南半岛南端的一个城邦岛国,它不只是一個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國家。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最南端出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西马来西亚相隔,并以新柔长堤與第二通道等這兩座橋梁相连於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新加坡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新加坡最大的外島為德光島。自新加坡独立以来,大规模的填海已经为新加坡增加了23%的面积,相等于130平方公里。 1819年,任职于英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斯坦福·莱佛士与柔佛苏丹签订条约,获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经莱佛士的努力,逐渐发展成繁荣的轉口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戰略据点。1942年至1945年间,新加坡曾被日本占領三年半之久,其后回归英国管理,並從海峽殖民地獨立出來,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成為—個州,稱為新加坡州(簡稱星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并独立建国。 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從一窮二白中,依靠着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本的操作,迅速转变成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藉著地理優勢,新加坡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教育素質良好的國民也是亞洲政治和科學文化的紐帶,大多数的新加坡人都通晓至少两种语言,分别是英语以及自己的母语。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种族的社會,也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所以主要由亞洲人組成的新加坡並非為單一民族國家,而是和一部分馬來人及印度人所組成的移民国家,其中漢人文化以福建移民為大宗。。在国内居住的居民有38%为永久居民、持有工作簽证的外籍劳工以及持有学生簽证的学生,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外劳比例分別为80%和50%。整個城市在绿化和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新加坡 · 查看更多 »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认为的“《聖經》全書”裡继《旧约圣经》之后的其余部分的常用稱呼。.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新約聖經 · 查看更多 »

新纪元运动

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社會現象,起源於1970至80年西方的社會與宗教運動。新紀元運動所涉及的層面極廣,涵蓋了神秘學、替代療法,並吸收世界各個宗教的元素以及環境保護主義。它對於培養精神層面的事物採取了較為折衷且個人化的途徑,排拒主流的觀念。另外,自我心靈(self-spirituality)、新心靈(New spirituality)以及身-心-靈(Mind-body-spirit)等詞彙指的都是新紀元思想 J Gordon Melton, Director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American Religion.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新纪元运动 · 查看更多 »

施洗約翰

施洗約翰(יוחנן המטביל;يحيى或;Ιωάννης ο Βαπτιστής;天主教汉譯:聖若翰洗者,新教汉譯:施洗約翰,景教漢譯:報信法王,伊斯兰教汉译:叶哈雅)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据基督教的说法,施洗者約翰在约旦河中为人施洗礼,勸人悔改,他因为公开抨击当时的犹太王希律·安提帕斯而被捕入狱并被处决。.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施洗約翰 · 查看更多 »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藏文: 或 ;),在吐蕃被称为汉女氏(,或音译为“甲木薩”、“甲木薩漢公主”),唐朝和亲公主,吐蕃赞普松贊干布的赞蒙。本是唐室远支宗室女,於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江夏王李道宗奉敕送其入藏。.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文成公主 · 查看更多 »

日本锁国

#重定向 锁国 (日本).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日本锁国 · 查看更多 »

旧约圣经

《舊約聖經》是基督教對《聖經》全書的前一部分的常用稱呼。舊約聖經原是猶太教主要經籍《塔納赫》。《圣经》本身显示《旧约》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开始撰写,直到耶稣降生前大约500年完成,前后经历大约1000年左右。有学者认为是由巴比伦之囚时期开始直到公元前一世纪,在此段约240年的时间写成,后来被基督宗教全盘收納為《聖經全書》的前部分。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很多内容也相同。不同的基督宗教所承認的《舊約聖經》略有不同,天主教版本承認46--;東正教版本承認50--;基督新教版本則為39--。 《舊約聖經》通常被分类为摩西五經(又稱律法书)、历史书、诗歌智慧書和先知书四部分。舊約聖經全在耶稣诞生之前已寫成及被輯錄成書,在基督教的教義看来與耶稣诞生后成書的《新约圣经》相承。.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旧约圣经 · 查看更多 »

摩尼教

摩尼教,又稱作牟尼教、明教,為西元三世紀中葉波斯先知摩尼所創立。這是一種將瑣羅亞斯德教(祆教)與基督教、佛教混合而成的哲學體系,屬於典型的波斯體系諾斯底二元論。摩尼教吸收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元论思想、基督教的耶稣崇拜、佛教的轮回观念、马吉安主义对于旧约的否定、犹太教的天使概念,以及诺斯底主义的“灵知”思想,创造了二宗三际论体系。摩尼教徒將自己的宗教比喻為博大無垠的“世界之海”,而此前的各大宗教教派只是一條條的合流,最後它們都將匯入海中。 摩尼教認為,在太初時,存在著兩種互相對立的世界,即光明世界與黑暗世界。初際時,光明與黑暗對峙,互不侵犯。中際時,黑暗侵入光明,二者發生大戰,人類世界因此產生。後際時,恢復到初際時相互對立的狀態,但黑暗已被永遠囚禁。物質是黑暗的產物,精神則是光明的產物,因此摩尼教否定物質世界,希望利用虔诚的信仰和严格的戒律获得灵知,回归光明世界。有學者認為摩尼教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真正宗教,更被譽為真正世界性完美宗教的唯一代表。 摩尼教在波斯本土受到琐罗亚斯德教的迫害,教主摩尼被處決,聲勢下降。其后,駐錫于巴比倫的宗教中心又受到穆斯林的強力打击,今日在波斯已经完全消失。歐洲的摩尼教因與基督教对耶稣基督的不同理解和对《旧约》的态度而被认定为异端,受到基督徒的猛攻,在10世纪后渐趋沒落。中亚地区的摩尼教势力一度较为兴盛,在唐代傳入中國,與景教、祆教並稱為“三夷教”,并藉助回鶻勢力進行傳播,後來在會昌毀佛時遭到禁斷。宋代以後,成為體系的摩尼教組織基本消失,或者混入佛教,甚至連教主摩尼的塑像都被視為釋迦牟尼佛。唯一尚存的是本土化的摩尼教“明教”。.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摩尼教 · 查看更多 »

摩耶夫人

摩耶夫人(梵文:Mahāmāyā)(),又称摩耶王后,被尊稱為Śrī Māyā(巴利语 Sirī Māyā),即是“吉祥伟大的摩耶夫人”,她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妻子和释迦牟尼佛的母親。摩耶在梵语和巴利语中意为幻化,在尼泊尔語則是指為「愛」,在佛經中又被尊称为摩诃摩耶(महा माया ,伟大的摩耶)。 摩耶夫人是净饭王的邻邦天臂城善觉王的妹妹。.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摩耶夫人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孔茲

愛德華·儒略·迪特瑞希·孔茲(Eberhart Julius Dietrich Conze,Edward Conze,),生於英國倫敦,西方著名佛教學者。他將許多大乘佛教經典,由梵文本英譯,是著名的般若學專家。.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愛德華·孔茲 · 查看更多 »

救世主

救世主(Savior)可以指:.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救世主 · 查看更多 »

慈悲

慈悲,佛教術語,為慈與悲二者的合稱,為佛教基本教義之一,也是四無量心的基礎。大乘佛教中,菩薩以追求慈悲及智慧為最高目標。.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慈悲 · 查看更多 »

托勒密二世

托勒密二世(与姐姐恋爱者) Πτολεμαίος ο Φιλάδελφος(前308年—前246年),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第二位法老(公元前285年—公元前246年在位)。托勒密一世(救主)之子,母亲为贝勒尼基一世。在前288年—前285年,他已经与父母共同治理埃及。 托勒密二世的外号是得自于他与自己的姐姐阿西诺亚二世结婚(这符合埃及自法老时代以来的惯例)。 托勒密二世原来的妻子是色雷斯公主阿西诺亚一世。但是,在阿西诺亚二世(她是阿西诺亚一世的后母)从色雷斯返回之后,也许是为了迎合埃及人的想法,托勒密二世抛弃了原配的王后并以企图谋杀丈夫的罪名将其流放。随后他与姐姐结婚并使他成为自己的共治者。 托勒密二世利用宗教和希腊统治者埃及化巩固了托勒密王朝的统治。他在法尤姆绿洲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并设立法尤姆省。 托勒密二世执行积极的外交政策:同已脱离埃及的昔兰尼加开战,并干涉希腊事务。为争夺地中海东岸地区,托勒密与塞琉古王朝进行第一次叙利亚战争和第二次叙利亚战争。托勒密二世在第一次叙利亚战争中打败了安条克一世(救主),夺取塞琉古王朝的属国米利都、腓尼基等地。前266年,托勒密二世煽动雅典和斯巴达反对马其顿国王安提柯二世。但当雅典等城邦遭安提柯二世报复性打击时,托勒密二世并未出力救援。前258年,托勒密二世的舰队在科斯島海战中败于马其顿舰队,结果埃及失去基克拉澤斯群島。 托勒密二世最终与安条克二世(“神”)签定了和约,该和约使埃及版图扩展至小亚细亚。.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托勒密二世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默顿

托马斯·默顿(Thomas Merton;),是美国的天主教作家和神秘主义者。他是肯塔基州的盖斯塞曼尼修道院的苦修士,他也是一个诗人,社会活动家和比较宗教学的学习者。1949年,他被任命为神父,并给予了名字神父路易斯。 默顿著有超过70本书,主要是关于精神,社会正以及和平主义,以及一些散文和评论。默顿的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的畅销自传的《七层山》(1948), 此书还被《国民评论》评为本世纪100本最佳非小说类书籍之列。默顿是宗教之间相互理解的的积极支持者。他开创了和杰出的亚洲精神人物的对话,包括达赖喇嘛,日本作家铃木大拙,泰国僧人佛使比丘,和越南僧人一行禅师,并撰写了关于禅宗佛教,道教书籍。 Category:紐西蘭裔 Category: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校友 Category:英國裔美國人 Category:哥倫比亞大學校友 Category:天主教修士 Category:美國天主教司鐸 Category:美國反戰人士 Category:美國散文家 Category:美国诗人 Category:聖公宗聖人 Category:美國越戰人物 Category:葬于肯塔基州 Category:美国自传作家.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托马斯·默顿 · 查看更多 »

拿戈瑪第經集

拿戈瑪第經集(Nag Hammadi library)是指一批於1945年在上埃及地區的拿戈瑪第所發現的一系列莎草紙翻頁書。 這批翻頁書總共有五十多篇不同的文章,大多數都屬於早期基督教的諾斯底教派的經書,但亦有三篇文章是出自《赫姆提卡文集》(Corpus Hermeticum,或譯《秘義集成》),以及《柏拉圖理想國》的局部翻譯。在此年,一些當地的農民發現了這些被放入13個用皮封口的陶罐內,用皮革包裝好的莎草紙翻頁書。學者一般認為這批翻頁書是一部文集,是被附近的聖帕科米烏斯(Pachomius,或譯為「帕科謬」,天主教會則譯為「聖白窮美」)修道院的僧侶所埋藏,因為擁有這一批當時被指為異端的禁書是違法的。聖亞大納西對除滅非正典經書的要求以及於公元390年狄奧多西一世所頒布的一系列法令可能驅使了人把這些(為擁有者帶來)危險的著作收藏好。 雖然拿戈瑪第經集的內容可能自希臘文翻譯而來,但此經集皆以科普特語寫成。當中最著名的著作可能是多馬福音,而至今只有拿戈瑪第經集載有此書的完整內容。此作被發掘出來後,人們發現手稿中載有一些耶穌語錄的片段,與1898年發現的俄西林古蒲草紙(Oxyrhynchus)中的耶穌語錄相同,而它們亦能在早期的基督教教會文獻中找到。這些科普特語經集的希臘文原版之成書日期一直為人所爭論,一般認為是介乎公元一世紀至二世紀之間。而拿戈瑪第經集則版認為是在三世紀至四世紀成書。 拿戈瑪第經集現時存放在埃及開羅的科普特博物館。.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拿戈瑪第經集 · 查看更多 »

拉達克

拉達克(,拉達克話國際音標:;印地語:लद्दाख़,烏爾都語:لدّاخ ,國際音標:;轉寫:Ladākh)是世界上最崎岖、最荒芜的山地之一。海拔在3000-7000米之间,大部分是人烟稀少的高地。位於克什米爾的東南部,現由印度控制,包括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巴里加斯。面積4萬5110平方公里。通行語言為藏語拉達克方言和烏爾都語。是藏族的傳統居住區,傳統上還包括今天巴基斯坦控制的巴爾蒂斯坦。.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拉達克 · 查看更多 »

性欲

性慾,指對性的渴望。一般科學家認為,性慾是一種本能慾望,對於繁殖下一代有利。至於對大多數動物而言,性慾只存在於發情期時,而動物的發情期通常都是季节性的(例如春天)。對於某些宗教而言,表現出性慾,尤其是對非自己元配的人表現性慾(被認為是不合法理的性慾),是一種罪行,像但丁神曲的七宗罪就是一個例子;另一方面,在某些宗教,神職人員為了能夠追求真理,並且更進一步接近神祇,常常進行禁慾,及把禁慾列為應該遵守的規範。 性需求从青春期开始产生。青春期时,男性和女性身体内的荷尔蒙激素水平逐渐提高,性机能趋于成熟,性需求逐渐增强,如果性需求受到压抑,则造成了“青春期性焦虑”。男性解决性需求的方法为注重性行为或射精带来快感。女性尚有性行為、分娩、哺乳等多方面来满足性需求。.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性欲 · 查看更多 »

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又译普林斯敦大学,常被直接称为普林斯顿,是一所位於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私立研究型大学,现为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 普林斯顿历史悠久。它成立于1746年,是九所在美国革命前成立的殖民地学院之一,同时也是美国第四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在1747年移至纽瓦克,最终在1756年搬到了现在的普林斯顿,并于1896年正式改名为“普林斯顿大学”。虽然其旧校名是“新泽西学院”,但它与今天位于邻近的尤因镇(Ewing Township)的“新泽西学院”没有任何关联。此外虽然它最初是长老制的教育机构,但学校从没有跟任何宗教机构有直接的联系,而现在对学生亦无任何宗教上的要求。 普林斯顿现提供各种有关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工程学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它并没有医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及商学院,但能在政治及工程上提供专业课程。大学也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及普林斯顿宗教学校有联谊。至今,已经有63位诺贝尔奖得主、17名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得主,14名菲尔兹奖得主,13名图灵奖得主,及3名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夺得人曾经或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或教职员。另外,普林斯顿也是获得最多捐款的学术机构之一。.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普林斯顿大学 · 查看更多 »

普曜經

《佛說普曜經》(梵文名:Lalitavistara),又称《方等本起經》,大乘佛教經典,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冊。西晉永嘉二年(308年),由竺法護在天水寺譯出,共八卷。主要講述釋迦牟尼由降生,一直到證悟成佛的故事。 category:本緣部.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普曜經 · 查看更多 »

景教

景教,即唐代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也就是現今的東方亞述教會。景教起源於今日敘利亞,由敘利亞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於公元428-431年之間創立,在波斯建立教會。景教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成為漢學研究一個活躍的領域。唐朝時曾一度在長安興盛,並在全國都建有“十字寺”。.

新!!: 佛教與基督教和景教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佛教及基督教佛教和基督教基督教与佛教基督教和佛教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