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受膏

指数 受膏

受膏(亦稱傅油、塗油)是用芳香的油、奶、水或其他物体,倾倒或涂抹,为许多宗教和种族所采用。人和事物受膏,标志其引入了神力或神灵,也可被视为使人或事物摆脱魔鬼(波斯语 drug,希腊语 κηρες, 亚美尼亚语dev)影响的一种精神方式。常用於王公的即位(古印度的灌頂),或祈禱病患康復(天主教的病人傅油聖事)等。.

24 关系: 基督印度历史即位君主大祭司大祭司 (犹太教)大衛 (消歧義)天主教希伯來人亚兰以利亞以利沙彌賽亞圣膏油哈薛王公灌頂病人傅油聖事聖靈魔鬼耶和華新約聖經撒母耳拿撒勒

基督

200px 基督来自于希腊语Χριστός或Christos,是亚伯拉罕诸教中的术语,原意是“受膏者”(中東地區膚髮易乾裂,古代的以色列王即位時必須將油倒在國王的頭上,滋潤膚髮,象徵這是神用來拯救以色列人的王,後來轉變成救世主的意思),也等同于希伯来语中的彌賽亞,意思为「受膏者」。在基督教、聖經當中基督是拿撒勒的耶稣专有名稱,或者是稱號,即“耶穌基督”。 基督一词常被误认为是耶稣的姓,因为圣经中曾多次提到「耶稣基督」(Jesus Christ)。相信耶稣基督的人被称作基督徒,因为他们相信並清楚知道耶稣是他们的救世主,或在旧约书中所预言的弥赛亚。大部分犹太教徒反对这一观点,并仍然等待着弥赛亚的到来。而所有基督徒现在正在等待基督耶穌的再临,从而验证弥赛亚预言余下的内容。 基督教神學集中研究耶稣的身位、生活、教授、和工作。又被称为基督学。.

新!!: 受膏和基督 · 查看更多 »

印度历史

印度地区歷史悠久,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在古印度文明滅亡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地區,在文化上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

新!!: 受膏和印度历史 · 查看更多 »

即位

即位,亦稱登基、践祚、登极、坐朝、坐朝廷、坐龍椅、坐龍床等,是新统治者特定的就任职位仪式。御座在某些场合可视为权力的象征:无论是世俗权力还是宗教权力。同样的,即位仪式也可以发生在教堂或国家中。.

新!!: 受膏和即位 · 查看更多 »

君主

君主是指從一個家庭或家族中挑選成員來任職的國家元首或政權領袖。其職位之傳承以直系血親世襲為主,也可採選舉或禪讓方式產生;其中實行世襲制度者若無直系血親之繼承人,一般多由其親屬中遴選血親較近者而繼承之。 採用君主統治方式的政體稱為君主制,在現代社會中多與共和制相對;而利用君主之權力進行統治的家族團體,則稱為王室/皇室。.

新!!: 受膏和君主 · 查看更多 »

大祭司

大祭司,可以指:.

新!!: 受膏和大祭司 · 查看更多 »

大祭司 (犹太教)

大祭司(希伯来语 כהן גדול,Kohen Gadol或Kohen ha-Gadol)是早期犹太教最高宗教领袖的头衔(从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在旷野漂流时期到第二耶路撒冷圣殿被毁)。大祭司与所有祭司一样,只有属于亚伦后裔可以担任。.

新!!: 受膏和大祭司 (犹太教) · 查看更多 »

大衛 (消歧義)

大衛王是公元前10世紀以色列聯合王國的第二任國王。 大衛还可以指:.

新!!: 受膏和大衛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受膏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希伯來人

希伯來人(עברים;標準希伯來語:ʿIvrim;提比里亞發音:ʿIḇrîm)(又作עבריים;標準希伯來語:ʿIvriyyim;提比里亞發音:ʿIḇriyyîm)自稱“以色列人”。他們在公元前11世紀建立了以色列王國,首位國王是掃羅王,第二位是大衛王,第三位国王是大衛王之子所羅門。所羅門王在位时期國力鼎盛,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所羅門王死後,國家分裂成以色列(北国)和猶大(南国)兩個國家。西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人征服,西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迦爾底亞人滅。 在公元前13世紀,希伯来人定居在迦南。他们使用迦南人的语言,尽管他们的文化有别于本地迦南人的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区别是一个激辩中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宗教方面非常敏感。.

新!!: 受膏和希伯來人 · 查看更多 »

亚兰

舊約聖經中有兩個亚兰(Ram,希伯来语:רם)。天主教譯本譯作阿蘭,新遺詔聖經譯為阿拉爾木。 一個是閃的兒子,他的兒子有烏斯、戶勒、基帖和瑪施。 另一個是犹大的后代,希斯仑的儿子。 按照圣经学者的理解,其出生的记载是关于犹大支派一部分民族起源的神话.

新!!: 受膏和亚兰 · 查看更多 »

以利亞

以利亞(אֵלִיָּהוּ eliyahu)是《聖經》人物之一,是一位先知。以利亞名字的意義為“耶和華是神”。 以利亞出生於公元前9世紀,當時以色列王國 (前期)進入南北分裂時期,分為以色列王國 (後期)及南猶大。《聖經》紀載,以利亞按照神的旨意,警告亞哈王,如果繼續崇拜偶像,神將審判以色列,讓以色列經歷旱災。以利亞寄住撒勒法的寡婦家時,也施行了救活寡婦兒子的神蹟及油與麵不短缺的神蹟。以色列經歷三年的旱災後,以利亞再次與亞哈王見面,並約好在迦密山,透過獻燔祭,確認哪邊敬拜的神才是真神。結果以利亞的祭壇興起降火的神蹟,讓所有人不得不承認"耶和華才是真神!"並解除了三年旱災的窘境。後來以利亞仍被以色列王室逼迫。最後在約旦河乘旋風升天去了,後來由以利沙繼承以利亞先知的使命。.

新!!: 受膏和以利亞 · 查看更多 »

以利沙

以利沙生於公元前九世紀中葉,是以色列國的先知。是先知以利亞的學生。以利亞在升天之前,奉神之命選召以利沙繼續他的工作。歷經北國以色列的約蘭,耶戶,約哈斯和約阿施四王,作先知約50年之久。.

新!!: 受膏和以利沙 · 查看更多 »

彌賽亞

彌賽亞(天主教汉譯作默西亞;;;,伊斯兰教汉译作麦西哈,景教譯彌施訶),基督宗教術語,意指受上帝指派,來拯救世人的救主。基督教主張“拿撒勒人耶穌就是彌賽亞,因為耶穌的出現,應驗了許多舊約聖經中的預言”,伊斯蘭教也認同耶穌就是彌賽亞,稱他為"麥西哈爾撒";而猶太教信徒則予以否認,並仍然期待他們心中的彌賽亞來臨。 一些被指為異端和普遍認爲是邪教的教派,其創辦人也常以彌賽亞自居。例如麻原彰晃、文鮮明、又吉耶穌等。.

新!!: 受膏和彌賽亞 · 查看更多 »

圣膏油

圣膏油记载在圣经出埃及记30章22-25节,原料是500舍客勒(约6千克)的没药,一半数量(约3千克)的香肉桂,250舍客勒(约3千克)的菖蒲,500舍客勒(约6千克)的桂皮,和一欣(约4升)的橄榄油。.

新!!: 受膏和圣膏油 · 查看更多 »

哈薛

哈薛(Hazael) (英语发音:/ˈheɪziəl/;; 亚兰文, from the triliteral Semitic root h-z-y, "to see"; 他的名字意为, "上帝看见了") 原来为大臣,后来成为亚兰国王,被圣经提及。 在他的统治下,亚兰大马士革 扩张成为一个疆域涵盖大部分叙利亚和以色列的帝国。.

新!!: 受膏和哈薛 · 查看更多 »

王公

#重定向 诸侯.

新!!: 受膏和王公 · 查看更多 »

灌頂

顶(梵文:Abhiseka或abhisenca,藏文:དབང་),其原來的意思是以四大海之水,灌在頭顶然後表示祝福之意,原為昔日印度國王冊立太子之儀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顶表示佛位受职,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得诸佛智水灌顶,称灌顶法王。或称菩萨修至十地,即受诸佛摩顶,称灌顶,表示入佛之界。 密教中以灌顶为阿闍黎向弟子印可传授时的一种仪式,一般表示如来五智的五瓶水灌注弟子顶,意为自此绍继法门,不断掉佛的种子(承认弟子是未来的往後的佛)。不空解释说:“顶为头顶,表大行之尊高。灌为灌持,明诸佛之护念 守護憶念。”如不灌頂而學,即是盜法,不但不得以成就,得了成就也要下地獄。 道家内丹修炼讲究“真种子”的产生。《悟真篇》说:“咽津纳气是人行,有药方能造化生。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 一般需要师傅在弟子身上种下的灵性之根,或称先天太乙之真气(真种子)。另外道家还有“飞灵入窍”的方法。这都与佛家的灌顶有类似之处。不过道家的“鼎”和“窍”一般不必在头顶。.

新!!: 受膏和灌頂 · 查看更多 »

病人傅油聖事

病人傅油聖事是天主教、東正教和一些新教教會的聖事。 這聖事的舊稱臨終聖事或終傅聖事由12世紀末起在西方天主教會使用,直到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廢止,但意大利很多信徒仍稱呼這聖事為Estrema Unzione;在東正教會這名稱則未有廣泛使用。改名原因是信徒可以多次接受聖事,不用等到臨終,施行聖事亦非預料病人已是臨終。有段時期這聖事只施行予快逝世的人,以避免在聖事後病人再有犯罪;但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已停止這做法。 病人傅油聖事依據的主要聖經經文為「你們中間有患病的嗎?他該請教會的長老們來;他們該為他祈禱,因主的名給他傅油:出於信德的祈禱,必救那病人,主必使他起來;並且如果他犯了罪,也必得蒙赦免。」(雅各伯書5章14,15節) 這聖事給予病人屬靈的幫助和安慰,並完好的屬靈健康,包括因為病重信徒的罪得赦免。天主教會基督徒認為,有的時候聖事會帶來奇蹟治愈。 雖然自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有改變這聖事的建議提出,但世界上數以百計的司鐸仍照傳統的終傅聖事的儀式、原由和目的舉行這聖事。在改編自伊弗林·沃(Evelyn Waugh)小說《重返布莱兹海德庄园》的同名電影中,可以看到病人傅油聖事歷經多個世紀的傳統儀式。.

新!!: 受膏和病人傅油聖事 · 查看更多 »

聖靈

聖靈(Ἅγιον Πνεῦμα,天主教称为聖神,譯自希伯来文“Ruah”)是傳統基督教所信三位一體神中的一個位格,其他兩個位格分別是聖父與聖子。聖靈是神組的第三位成員。祂是一個沒有骨肉身體的靈體人物。祂常被稱為靈、聖靈、神的靈、主的靈或保惠師。在支持一位論的基督教派中,天父耶和華﹝天主教譯為雅威﹞才是「獨一的真神」,聖靈(聖神)是受差遣的。在《聖經》中,所指的無形、強大、神聖且有情感的靈(創世記1:2;使徒行傳2:18)。 關於聖靈(聖神)的中文譯名,景教進入中國時意譯為「涼風、淨風、淨風王」或音譯為「得囉嵇(敘利亞文:Ruħa deQudsha)」;基督新教最先譯為「聖風」或「神之神風」,現在普遍譯為「聖靈」;天主教起初是以拉丁文音譯為「斯彼利多三多(Spirito Santo)」,自從艾儒略神父之後,才開始普遍採用「聖神」稱呼。.

新!!: 受膏和聖靈 · 查看更多 »

魔鬼

,指拥有超自然力量的邪惡的鬼神、超自然的邪惡力量等邪恶存在。各種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都有魔鬼的概念。.

新!!: 受膏和魔鬼 · 查看更多 »

耶和華

耶和華(Jehovah,又作Yehovah 或 Yehowah),對希伯來聖經中的יְהֹוָה,或是四字神名(יהוה,YHWH)加上母音,進行拉丁化而产生的一个专有名词。原是猶太教尊奉的神名,也是基督教中的神,天主教譯作雅威。 希伯来四字圣名按照猶太教的傳統尊為至聖,隨便讀寫這個字成為忌諱。希伯來聖經在公元前二世紀翻譯為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將這個字翻譯成“主”(,音kyrios),許多聖經譯本延續猶太的傳統用“主”(如LORD)來翻譯這個字。因此這個神名的正確發音很早就失傳了,耶和華這個發音在歐洲中古世紀後盛行,但許多現代學者相信其正確發音應該接近於雅威(Yehoweh)。.

新!!: 受膏和耶和華 · 查看更多 »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认为的“《聖經》全書”裡继《旧约圣经》之后的其余部分的常用稱呼。.

新!!: 受膏和新約聖經 · 查看更多 »

撒母耳

撒母耳(新教)、撒慕爾(天主教)(שְׁמוּאֵל,Samuel或Shmu'el;صموئيل Ṣamuil;Σαμουήλ, Samouēl;Samvel;Samuel),生於公元前11世紀中葉,介乎以色列的士師時代與君王時代之間,是以色列人進入君王時期前最後一位掌權的士師。他是拯救以色列脫離士師時代的危難絕望,轉入君主政制的平安興盛時代的民族英雄;他也是膏立以色列王(掃羅和大衛)的申言者。.

新!!: 受膏和撒母耳 · 查看更多 »

拿撒勒

拿撒勒(希伯来语:;阿拉伯语:,an-Nāṣira),天主教譯納匝勒,是以色列北部區城市,位于历史上的加利利(加里肋亞)地区。 与它的姊妹城上拿撒勒共计有大约12万人口(2005年);其中上拿撒勒居民55,000人,主要為犹太人;拿撒勒居民約65,000人,主要是阿拉伯人,35至40%是基督徒,其余的是穆斯林。.

新!!: 受膏和拿撒勒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膏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