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彌賽亞

指数 彌賽亞

彌賽亞(天主教汉譯作默西亞;;;,伊斯兰教汉译作麦西哈,景教譯彌施訶),基督宗教術語,意指受上帝指派,來拯救世人的救主。基督教主張“拿撒勒人耶穌就是彌賽亞,因為耶穌的出現,應驗了許多舊約聖經中的預言”,伊斯蘭教也認同耶穌就是彌賽亞,稱他為"麥西哈爾撒";而猶太教信徒則予以否認,並仍然期待他們心中的彌賽亞來臨。 一些被指為異端和普遍認爲是邪教的教派,其創辦人也常以彌賽亞自居。例如麻原彰晃、文鮮明、又吉耶穌等。.

79 关系: 基督基督教末世論卡尔·马克思印度教又吉耶穌受膏大乘佛教大美百科全書大衛王天主教天使安特卫普已開發國家巴格达上帝布鲁克林区世界大戰也门亞伯拉罕亞倫廣告以色列王國 (後期)以撒伊兹密尔伊斯兰教伊斯蘭教末世論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彌勒菩薩彌迦書但以理書佛教土耳其圣膏油哈米吉多頓哈里发凱撒·奧古斯都先知固定翼飛機犹太教犹太教与基督教犹太教末世论琐罗亚斯德琐罗亚斯德教納粹德國纽约美拉尼西亚羅馬帝國翅膀猶大 (創世記)爾撒...異端聖地联合国马赫迪貨物崇拜麻原彰晃霓虹燈阿道夫·希特勒邪教雅各 (舊約聖經)耶和華耶稣耶路撒冷毗湿奴淨土木匠末世论户籍新幾內亞新約聖經新闻周刊文鲜明旧约圣经摩西撒母耳托马斯·闵采尔拿撒勒拉比景教 扩展索引 (29 更多) »

基督

200px 基督来自于希腊语Χριστός或Christos,是亚伯拉罕诸教中的术语,原意是“受膏者”(中東地區膚髮易乾裂,古代的以色列王即位時必須將油倒在國王的頭上,滋潤膚髮,象徵這是神用來拯救以色列人的王,後來轉變成救世主的意思),也等同于希伯来语中的彌賽亞,意思为「受膏者」。在基督教、聖經當中基督是拿撒勒的耶稣专有名稱,或者是稱號,即“耶穌基督”。 基督一词常被误认为是耶稣的姓,因为圣经中曾多次提到「耶稣基督」(Jesus Christ)。相信耶稣基督的人被称作基督徒,因为他们相信並清楚知道耶稣是他们的救世主,或在旧约书中所预言的弥赛亚。大部分犹太教徒反对这一观点,并仍然等待着弥赛亚的到来。而所有基督徒现在正在等待基督耶穌的再临,从而验证弥赛亚预言余下的内容。 基督教神學集中研究耶稣的身位、生活、教授、和工作。又被称为基督学。.

新!!: 彌賽亞和基督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末世論

基督教末世論(Christian eschatology)指基督教關於末世的觀點。ta eschata (the last things),末後之事的教義乃建基直線之歷史觀,歷史如直線般(linear)前進邁向終局。末世是《聖經》中提到的當今時代终结的時候,與耶稣再臨時(有時俗稱世界末日)的審判有關,對真正信靠基督的基督徒來說這是最終的公理與正義的來臨,是值得期盼的。 對於末世,不同的基督宗教的理解是不同的。一般的主張認為,這與當今時代終結時候人類死亡現象終結,即靈魂所依附的生命載體不再如同現今肉體的認知,人類仍擁有實際載體依照其靈魂狀況被分別安排進入永生與永死時期的情況,其中也涉及基督再來時人類歷史的結束過程和人類永遠的命運。.

新!!: 彌賽亞和基督教末世論 · 查看更多 »

卡尔·马克思

卡爾·馬克思(;),早期在中國被譯為麥喀士,是猶太裔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革命理論家、新聞從業員、歷史學者、革命社會主義者。馬克思在經濟學上的工作解釋絕大多數工人和資本家間的關係,並且奠定後來諸多經濟思想的基礎。馬克思亦是社會學與社會科學的鼻祖之一,在卡爾·马克思的一生中出版过大量理论著作,其中最著名和具备超强影响力的两部作品分別有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和1867年至1894年出版的《資本論》。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在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一個相对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1835年10月就讀于德國波昂大學和柏林洪堡大學期間的马克思,開始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觀點產生興趣。大學畢業以後,馬克思為科隆地区的一家持有激進观点的報紙供稿,與此同時,其自身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思想萌芽,開始渐渐成形。1843年時馬克思移居法國巴黎後,马克思繼續在其他持有激進觀點的相关報社,从事专栏寫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克思遇見了後來的重要朋友和支持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49年,馬克思遭流放後便與妻兒一起遷居到英國倫敦。他到達倫敦後依然繼續從事寫作工作,同時也開始構建他關於社會經濟活動的理論。馬克思還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運動,並很快在第一國際中成為重要人物。 馬克思關於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理論被統稱為馬克思主義,主張人類社會是在控制生產資料的統治階級與提供勞動生產的勞動階級間不斷的階級鬥爭中發展而成。馬克思認為國家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運轉,而這又常常被視為大眾的公共意志。他同時也預言如之前存在過的社會經濟體系一樣,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會導致它自身的滅亡,並會被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所取代;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存在的矛盾,將會由工人階級奪取政治權力而終結,最終建立工人所管理、形成无任何階級制度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積極地實踐他的理論,指出工人階級應該有組織地發動革命,推翻資本主義以改變社會經濟體制。 馬克思由于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創始人,长期以来广泛受到許多人的讚美和批評,因此马克思也被人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卡爾·馬克思与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并列為新哲學學說的奠基者;他還与法國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德國政治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並列為現代社會科學建立者。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也在国际领域,极其强烈地影響着越来越多的知識分子、工會和政黨,並且以馬克思的想法為核心基礎而延伸出许许多多的不同派別、学术体系。.

新!!: 彌賽亞和卡尔·马克思 · 查看更多 »

印度教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南亞次大陸佔主導地位的宗教,並包含許多不同的傳統。基於因果報應,印度教法和社會準則的“日常道德”規範,和廣泛法律的規定範圍。印度教基於一種獨有的知識或哲學觀點。它包括了濕婆教、毗湿奴派、沙克達教及其他許多的,和以業、法和社会规范為基礎的,內容是廣泛的日常道德。印度教是一套囊括各種不同的知識或是價值觀的宗教,而不是一套剛性,共同的信仰。 印度教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有些人則認為印度教是超越人類起源的「永恆的法」,“永恆的規律”或“永恆的道路”超越了人類的起源。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World Religions.

新!!: 彌賽亞和印度教 · 查看更多 »

又吉耶穌

又吉耶穌(又吉イエス,),戶籍名及本名為又吉光雄,在日本沖繩縣宜野灣市出生,日本的政治家,自稱唯一神基督耶穌又吉光雄(日語:唯一神又吉光雄・イエス・キリスト)。現時是世界經濟共同體黨的代表。父親為又吉清真,母親為又吉牛(又吉ウシ)。.

新!!: 彌賽亞和又吉耶穌 · 查看更多 »

受膏

受膏(亦稱傅油、塗油)是用芳香的油、奶、水或其他物体,倾倒或涂抹,为许多宗教和种族所采用。人和事物受膏,标志其引入了神力或神灵,也可被视为使人或事物摆脱魔鬼(波斯语 drug,希腊语 κηρες, 亚美尼亚语dev)影响的一种精神方式。常用於王公的即位(古印度的灌頂),或祈禱病患康復(天主教的病人傅油聖事)等。.

新!!: 彌賽亞和受膏 · 查看更多 »

大乘佛教

大乘(महायान,),亦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佛教两大教派傳統(在某些分類中,則列出三大傳統)之一,大乘佛教認為不發菩提心聲聞乘為小乘。在某些傳統中,金剛乘被認為是大乘佛教之下的一個分支,但也有將金剛乘與大乘、小乘並列,成為第三大傳統的看法。 大乘佛教,立声闻、獨覺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稱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大陆、港澳地区、臺灣、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新!!: 彌賽亞和大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大美百科全書

《大美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Americana),美國Scholastic出版的百科全書,是英語世界著名的大型綜合性百科全書之一,與《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ædia Britannica)、《科里爾百科全書》(Collier's Encyclopedia)合稱「ABC百科全書」(the ABCs)。第1版《大美百科全書》於1829年至1833年在美國出版,共13卷,以第7版《布罗克豪斯社交辞典》為本。1846年追加第14卷出版。一個重要的新版本出現在1918至1920年,共30卷,由George Edwin Rines 主編。1991年中文版由光復書局出版。.

新!!: 彌賽亞和大美百科全書 · 查看更多 »

大衛王

大衛(希伯来语:,داود,其他音譯:達味/天主教,多惠聖王或多惠法王/景教,達乌德/伊斯蘭教,大闢/舊譯),是公元前10世紀以色列聯合王國的第二任國王。大衛乃“被愛的”、“蒙爱者”之意。他在位四十年;其中有七年六個月在希伯仑。 大部份關於大衛的記載都出自《希伯来圣经》中的《撒母耳記上》和《撒母耳記下》。大衛在以色列歷代國王中,他是《圣经》描述為最正義的君主,並且是一位專心倚靠上帝的人,是優秀的戰士、音樂家和詩人(在聖經中讚美上帝的詩篇絕大部分是他的著作)。根據《聖經》,耶穌的父親約瑟和母亲玛丽亚都是大衛的後裔。.

新!!: 彌賽亞和大衛王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彌賽亞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天使

天使(angel),本指上天的使者,在其它不少宗教中也有類似概念,並汉譯為“天使”。.

新!!: 彌賽亞和天使 · 查看更多 »

安特卫普

安特卫普(Antwerpen;Antorf;Anvers,依法文譯盎凡爾,德语为安托尔夫)是比利时最重要的商业中心、港口城市和法蘭德斯的首府。它有512,000 居民(2013年1月),市區面積204.51平方公里,是比利时第二大城市。都市區面積1449平方公里,人口1,190,769人(2008年1月)。.

新!!: 彌賽亞和安特卫普 · 查看更多 »

已開發國家

发达国家(也称作--,developed country)是指經濟和社會發展水準較高,人民生活水準較高的國家,又稱作高經濟開發國家(MEDC)。已開發國家的普遍特徵是較高的人類發展指數、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工業化水準和生活品質。藉由開發自然資源也可以達到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類發展指數,但未必屬於已開發國家(比如文莱、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國)。 發達國家大都處於後工業化時期,服務業(也就是商業)為主要產業,而發展中國家則大都處於工業化(製造業,也就是工業)時期,未開發國家則還在農業時代。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5年的統計資料,發達國家的GDP佔世界60.8%,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佔42.9%,人口佔世界比率約16%。.

新!!: 彌賽亞和已開發國家 · 查看更多 »

巴格达

巴格达(بغداد,阿拉米语:ܒܓܕܐܕ),古称报达,伊拉克首都,同时它也是伊拉克巴格達省的首府,為伊拉克最大城市及經濟文化中心。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部地區,底格里斯河流過巴格達市區,而距幼發拉底河約30公里閻玉龍 《中國大百科全書》-巴格達。巴格达人口约577万,在阿拉伯世界位于开罗之后列第二位。在历史上,巴格达曾是伊斯兰文明的政治、宗教、經濟、商業、學術、交通中心。巴格达也是一座多民族多教派的城市。巴格达在2003年美軍佔領伊拉克之前,有大量信仰基督教的亚述人(其中以信奉东方礼天主教的居多)居住,但近几年来巴格达的多座著名教堂屡次遭到破坏以及其他原因使亚述人纷纷离开巴格达,迁往伊拉克北部或邻国甚至西方国家。现在在巴格达原本就是少数民族的亚述人已经所剩无几了。.

新!!: 彌賽亞和巴格达 · 查看更多 »

上帝

上帝,通常是指信仰系統中的至高神。 在华夏信仰中,上帝是天子、帝王、君主中的至上神,又称“帝”、“天”、“天帝”、「太一」、「皇天」、“昊天上帝”,和后土成對,並稱「皇天--土」。緯書又稱昊天上帝為天皇大帝,並增以五方上帝配屬五行及仁义礼智信。道教尊稱昊天上帝為玉皇,以五方上帝為「五方五老君」所化。受到基督教傳入的影響,上帝一詞在現代社會也用來指基督教的神。.

新!!: 彌賽亞和上帝 · 查看更多 »

布鲁克林区

布魯克林又称布碌仑(Brooklyn),为美國紐約市的五個行政區之一,也就是纽约州的金斯县(Kings county,意為「國王縣」),为纽约州人口最多的县份。布魯克林位於曼哈頓東南部,東連皇后區。在纽约市五大區中,为人口最多的一區(250萬居民)。若該區为一座城市,單以人口比較,则有可能为美國第四大城。 布魯克林在19世紀時有許多暱稱,其中有「樹之城」(City of Trees)、「家之城」(City of Homes)和「教堂之城」(City of Churches),今日則綜合稱為「家與教會的自治市」(Borough of Homes and Churches)。在1980年代及90年代,該區以治安不良聞名於世。自朱利安尼擔任紐約市長之後,治安大為改善,居住環境也逐漸變好。.

新!!: 彌賽亞和布鲁克林区 · 查看更多 »

世界大戰

世界大戰,指涉及到世界上大多數強大和多人口國家、規模最大的戰爭。世界大戰可橫跨幾個大洲,並持續多年。這個用詞通常應用於20世紀二個規模空前的全球衝突: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但回顧一些之前的衝突亦可被視為「世界大戰」。而「第三次世界大戰」則用來假設、描述任何未來可能發生的全球性衝突。.

新!!: 彌賽亞和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也门

葉門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يمنية,al-Jumhūriyyah al-Yamaniyyah),通稱葉門(al-Yaman),為西南亞國家,阿拉伯海和紅海邊緣,与阿曼和沙特阿拉伯接壤。1990年5月22日由葉門阿拉伯共和國和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合併統一而成。.

新!!: 彌賽亞和也门 · 查看更多 »

亞伯拉罕

亞伯拉罕(אַבְרָהָם,意为“多國之父”;Abraham;إبراهيم),原名亞伯蘭(希伯来语:אַבְרָם)或亞巴郎(Abram,意為“崇高之父”),是亚伯拉罕诸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先知,是从地上众生中所捡选并给予祝福的人。同时也是包括希伯来人和阿拉伯人在内的闪米特人的共同祖先。 根據猶太人的傳統記載,亞伯拉罕是拿鶴的孫子、他拉的兒子,拿鶴居住在迦勒底的乌尔。據《創世記》記載,他拉有三個兒子,聖經紀載依序為亞伯蘭、拿鶴(與祖父同名)、哈蘭(Haran)。哈蘭死在吾珥,留下一個兒子羅得(Lot),他拉帶著全家打算搬到南方的迦南(Canaan),途經哈蘭(地名哈蘭市在希伯來文的拼法不同)便決定留下。最後死在哈蘭。 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等宗教被統稱為亞伯拉罕諸教,因亞伯拉罕在這三個教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猶太教的傳統中,他被稱為“Avraham”、“Avinu”或 “我父亞伯拉罕”。上帝應許亞伯拉罕,要透過他的子民,使天底下所有的國都被祝福,基督教將此解釋為透過耶穌基督得到救贖。 猶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認他為以色列人的始祖,是以撒之父。對穆斯林而言,亞伯拉罕是伊斯蘭的先知,且是穆罕默德的先祖(從亞伯拉罕之子以實瑪利追溯)。 其妾基土拉為內蓋夫族的先祖,亞伯拉罕之子示巴是閃米特人的祖先。.

新!!: 彌賽亞和亞伯拉罕 · 查看更多 »

亞倫

亞倫(Aaron),舊約聖經人物,摩西的兄長,屬利未支派。他是古以色列人的第一位大祭司,亦是祭司職位的始創人。 當摩西向埃及法老王請求釋放以色列人時,他是代表摩西與埃及法老打交道的發言人。以色列人民出走時,與摩西為伴。雖然期間他曾帶領以色列人拜金牛犢,但仍然得到原諒。在建造約櫃和聖所之後,他和他的兒子們被授予聖職為祭司,並被稱為亞倫子孫(Aaronites)。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地後四十年,五月初一日,祭司亞倫遵著耶和華的吩咐上何珥山,就死在那裏。亞倫死在何珥山的時候年一百二十三歲。.

新!!: 彌賽亞和亞倫 · 查看更多 »

廣告

廣告(advertising或advertizing),从狭义上讲是一种市场营销行为,用于勸說阅听人,通常以引發产品購買,即商业广告。另一方面从广义上认识广告,它是一切为了沟通信息、促进认识的广告传播活动,无论是否具有作用于商业领域,是否将营利作为运作目标,只要具备广告的基本特征,都是广告活动,如为增加政治或意识上的支持,例如竞选广告和公益广告。每則廣告由訊息與傳遞訊息的媒介構成。廣告僅是全部行銷(即营销,市场营销)策略中的一環。行銷其他方面包括宣传、公关、推销、竞销等。 在2010年,廣告公司估計於美國的支出達1425億美元,而估計於全球的廣告支出亦達4670億美元。 適度的廣告能使公眾更好地認知產品的特性,但過多的廣告(廣告轟炸)一般會引起人們的的厭煩和反感。.

新!!: 彌賽亞和廣告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王國 (後期)

以色列王国(ממלכת ישראל המאוחדת)(前931年-前722年),首都撒馬利亞,與首都在耶路撒冷的“猶大王國”同時從原來的以色列王國分裂出去。.

新!!: 彌賽亞和以色列王國 (後期) · 查看更多 »

以撒

以撒(希伯來語: ;阿拉伯語: إسحٰق;英語:Isaac),又譯依撒格或易司哈格,是《舊約聖經·創世記》中的人物,亞伯拉罕的原配撒拉所生的唯一兒子,以掃和雅各的父親。 「以撒」在原文中的意為喜笑。在猶太列祖中,以撒是最長壽的一位,也是其中唯一沒有改過名字的一位,還是唯一沒有離開過迦南的一位(雖然他一度試圖離開但上帝告訴他不要這樣)。與聖經中其它列祖相比,以撒的經歷較為平淡,一生中變故較少。 新約聖經中提到以撒的次數不多。早期基督教會認為亞伯拉罕聽從上帝的命令將以撒獻作祭物是信心和順服的榜樣。 那時亞伯拉罕100歲,撒拉90歲。對亞伯拉罕有子的許諾令撒拉“因為我和我主都老了”就“笑了”,(創世記18:1-15)而當孩子出生,她說上帝使她喜笑(21:6)。 在以撒出生一段時間後,上帝命令亞伯拉罕要他到摩利亞地的一座山上獻祭,祭品為他那獨生的兒子以撒(創22)。當他正要犧牲自己的兒子時,天使出現阻止。 根據弗拉維奧·約瑟夫斯,以撒當年25歲,他勒穆說是37歲。無論任何一樣以撒已是成年人,絕對能制服年老的亞伯拉罕(那時已125或 137歲)。40歲的時候,他父親亞伯拉罕差遣僕人回到本地本族,為他娶來妻子利百加。60歲時利百加生下孿生兄弟以掃和以色列的祖先雅各。亞伯拉罕把所有家產歸以撒,把妾侍所生子生前已打發出迦南。.

新!!: 彌賽亞和以撒 · 查看更多 »

伊兹密尔

伊茲密爾(İzmir;Σμύρνη),舊稱士麥拿或士每拿(Smyrna),位於愛琴海伊茲密爾灣東南角,為土耳其第三大城市、第二大港口。伊茲密爾為伊茲密爾省首府,全市共分9區。據2007年統計,人口為310萬。.

新!!: 彌賽亞和伊兹密尔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彌賽亞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教末世論

伊斯蘭教的末世論和伊斯蘭教六大信仰有關。伊斯蘭教和其他的亞伯拉罕諸教一樣,都教導死後肉體復活、神創世的計畫以及人類靈魂不滅等教義;義人將獲得樂園(天堂)的歡樂,而惡人將在火獄(地獄)裡受罰。《古蘭經》有一部分(大約三分之一)即探討這些信仰,另外許多聖訓也對這些主題加以延伸詮釋。在什葉派裡,眾所皆知的(fitna,意味伊斯蘭教的內部紛爭)指的就是哈米吉多頓。.

新!!: 彌賽亞和伊斯蘭教末世論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p;),通稱列寧(a),是俄羅斯共產主義革命家、政治家和政治哲學理論家,曾擔任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1918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1924年)及蘇聯(1922年-1924年)人民委員會主席(總理)。在他治理下,俄羅斯和往後的蘇聯成為接受布爾什維克(後來的蘇聯共產黨)統治的一黨制社會主義國家。列寧的思想體系根基於馬克思主義,而其發展的政治理論則稱為「列寧主義」。 列寧出身於富裕的辛比爾斯克中產階級,在兄長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於1887年遭到處決後,他決定接受革命社會主義的政治立場。由於參與反對俄羅斯帝國沙皇專制制度的抗議活動,導致他遭喀山國立大學除名,他在隨後幾年則專注於法律學位上。1893年,他搬到聖彼得堡,成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高級幹部,主張馬克思主義。1897年,他因為而遭逮捕,至度過長達3年的流放生涯,期間迎娶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為妻。他在流放結束後搬往西歐,透過出版而成為著名的政黨理論家。1903年,他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意識形態分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領導布爾什維克對抗尤里·馬爾托夫的孟什維克。他鼓舞了1905年俄國革命的爆發,爾後則發起活動,以讓第一次世界大戰轉為整個歐洲的無產階級革命;作為馬克思主義者,他相信這將推翻、且由社會主義社會替代。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並建立俄國臨時政府,列寧則返回俄羅斯。之後他領導發動十月革命,使布爾什維克推翻新政權。 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組成人民委員會(最高行政機關),部分權力則由民選的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擁有。新政府曾為俄國立憲會議進行選舉,但隨後遭到廢除。在與同盟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後,俄羅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俄羅斯控制下,承認非俄羅斯民族國家獨立。然而契卡也組織暴力行動以鎮壓反對者,造成數萬人死亡、或關押至古拉格的集中營,史稱「紅色恐怖」。右派和左派團體共組反對布爾什維克的軍隊,但在1917年至1922年的俄國內戰中戰敗。儘管俄羅斯政府決定重新分配農民、國家銀行與大型工業的土地,不過為了應對戰爭破壞、與民眾暴動,列寧在1921年推行混合經濟體系的新經濟政策,以促進經濟成長。為了設法推進世界革命,列寧政府創辦第三國際,期間發動波蘇戰爭。1922年,俄羅斯和鄰近國家簽署《蘇聯成立條約》,宣告蘇聯成立。隨著健康越來越惡化,列寧對於其繼任者新當選總書記的約瑟夫·史達林權力不斷增長表示反對,最後他於逝世。 列寧被廣泛視為20世紀最重要且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也是評價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新!!: 彌賽亞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 查看更多 »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梵文:मैत्रेय ;巴利文:),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 三世佛又稱三寶佛、縱三世佛之一未來佛彌勒佛 在大乘佛教中稱他現為等覺菩薩,也有稱為妙覺菩薩,是八大菩薩之一,大乘經典中又常稱為阿逸多菩薩。他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以《瑜伽師地論》為代表,而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新!!: 彌賽亞和彌勒菩薩 · 查看更多 »

彌迦書

弥迦书是圣经全书的第33本书,也是小先知书之一。弥迦书中很多预言在时隔几百年后获得惊人应验。本书的作者是弥迦,彌迦雖是南國的先知,但他的信息是對南北國的。他的信息強而有力,適時的扭轉了猶大國希西家王的心,改變了猶大的政策,也因而拯救國家於危急存亡之秋。(耶26:17~19) 主題:耶和華對以色列的責備,以及祂賜給以色列的復興。.

新!!: 彌賽亞和彌迦書 · 查看更多 »

但以理書

《但以理書》(天主教也译作《達尼爾先知书》)是《舊約聖經》中的大先知書之一。歷來猶太教與基督教會都同意但以理(達尼爾;דניאל)是本書的作者,是公元前6世纪的作品,但理性主義學者認為该书部分或全部是公元前2世纪的作品。 本書是以第一人稱的語氣記述的,顯示作者可能是但以理本人。耶穌引用《但以理书》第9章第27节所记载的预言時,也稱其是“先知但以理所說的”。 主題:神決定給以色列的命定,就是七十個七的內容。.

新!!: 彌賽亞和但以理書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彌賽亞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Türkiye Cumhuriyeti)是一個橫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區。北臨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鲁吉亚、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屬黑海海峽,別稱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伊斯坦堡是最大城市,但其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 目前正申請加入歐盟,但是歐盟因北塞浦路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人權及新聞自由等問題暫時拒絕土耳其加入。土耳其由2009年起为突厥議會成员国。 其氣候屬地中海氣候,南部和西部氣候溫和,夏季乾熱,冬季多雨:黑海沿岸,涼爽濕潤;內陸、東北、東南則冬季寒冷,夏季乾熱。.

新!!: 彌賽亞和土耳其 · 查看更多 »

圣膏油

圣膏油记载在圣经出埃及记30章22-25节,原料是500舍客勒(约6千克)的没药,一半数量(约3千克)的香肉桂,250舍客勒(约3千克)的菖蒲,500舍客勒(约6千克)的桂皮,和一欣(约4升)的橄榄油。.

新!!: 彌賽亞和圣膏油 · 查看更多 »

哈米吉多頓

哈米吉多頓(Armageddon)是基督教《聖經》所述世界末日之時善惡對決的最終戰場,只一次出現在《新約聖經·啟示錄》的異兆中。.

新!!: 彌賽亞和哈米吉多頓 · 查看更多 »

哈里发

哈里发(阿拉伯语: ;拉丁化:Caliph),為哈里發國(khilāfa,意為哈里發統治之地)與烏瑪的統治者,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最早源自於,意為繼承者,指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在穆罕默德死後,其弟子以Khalifat Rasul Allah(安拉使者的繼承者)為名號,繼續領導伊斯蘭教,隨後被簡化為哈里發。 哈里發本為阿拉伯帝国最高的統治者稱號,相當於一般所說的皇帝,但同時兼有統治所有遜尼派穆斯林的精神領袖的意味,故又可以同時起了類似天主教的教宗的作用。 在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哈里发拥有最高权威,管理着庞大的伊斯兰帝国。阿拉伯帝国灭亡之后,“哈里发”的头衔,僅作为伊斯兰教宗教领袖的名称,一直保存了下来,傀儡哈里发处于开罗的马木留克王朝的控制之下。 1517年,鄂圖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一世征服了埃及,时任哈里发的穆塔瓦基勒三世也被俘。塞利姆一世宣布自己继承哈里发的职位。之後哈里發稱號便由鄂圖曼帝國蘇丹世襲,但1517年之後數百年歷代蘇丹均不常使用該稱號,直到19世紀末鄂圖曼帝國瀕臨解體,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才重新強調自己的哈里發身分。1924年,哈里发制度被土耳其總統凯末尔废除。 2014年6月29日,“伊斯兰国”領袖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自立為哈里發,稱易卜拉欣,但未受大部分穆斯林承認。.

新!!: 彌賽亞和哈里发 · 查看更多 »

凱撒·奧古斯都

#重定向 奥古斯都.

新!!: 彌賽亞和凱撒·奧古斯都 · 查看更多 »

先知

先知(prophet)是一个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多种宗教中常用的概念,指能够与神交流并预见未来的人。在不同宗教的信仰里,对先知的认同并非全然一致。.

新!!: 彌賽亞和先知 · 查看更多 »

固定翼飛機

固定翼飞机(Fixed-wing aeroplane或 aeroplane, airplane)簡稱飞机,是指由动力装置产生前进的推力或拉力,由机身的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在大气层内飞行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它是固定翼航空器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另一种固定翼航空器是滑翔机。飞机按照其使用的发动机类型又可被分为喷气飞机和螺旋桨飞机。.

新!!: 彌賽亞和固定翼飛機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

犹太教(יהדות ),中文曾俗稱挑筋教或一赐乐业教,是在公元前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产生的,是猶太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犹太教是一神論的宗教,其主要經典是包括妥拉(摩西五經)在內的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基督教稱為舊約聖經),以及包括口傳律法(密西拿)、口傳律法註釋(革馬拉)以及聖經註釋(米德拉什)在內的塔木德,對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而言,犹太教是和以色列人立約的關係。 犹太人是一種See, for example, Deborah Dash Moore, American Jewish Identity Polit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8, p. 303; Ewa Morawska, Insecure Prosperity: Small-Town Jews in Industrial America, 1890-194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新!!: 彌賽亞和犹太教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与基督教

犹太教与基督教:犹太教是西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希伯来人中产生的宗教,后来在犹太教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基督教。犹太教和基督教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也有不同或相反之处。基督教借用了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和犹太教的许多词汇,並把希伯来圣经的教义融入新約圣经中。但基督教和犹太教在经书上和一系列基本观念上存在根本分歧,比如“三一论”、“基督论”、“中保论”、“救赎论”、“原罪论”等等,尤其是耶穌基督是否作為神的兒子和彌赛亚。.

新!!: 彌賽亞和犹太教与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末世论

犹太教末世论与犹太教的弥赛亚、来生、复活等观念密切相关。末世论通常是指关于世界历史上最后一个事件以及人类最终命运的神学或哲学学说。.

新!!: 彌賽亞和犹太教末世论 · 查看更多 »

琐罗亚斯德

瑣羅亞斯德(),又名查拉圖斯特拉,(希臘語译名:Ζωροάστρης;阿維斯陀語:Zaraθuštra,意为“拥有骆驼者”),琐罗亚斯德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宣称阿胡拉·马兹达是创造一切的神,因此他后来成为琐罗亚斯德教的最高神。該教延續了二千五百年,至今仍有信徒。他還是瑣羅亞斯德教經典《阿维斯塔》(即“波斯古经”)中《迦泰》的作者。另传其生卒更早。该教古经中自称“阿胡拉教”、“马兹达教”,因其信奉至高善神阿胡拉·马兹达故。.

新!!: 彌賽亞和琐罗亚斯德 · 查看更多 »

琐罗亚斯德教

瑣羅亞斯德教(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伊斯兰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因信徒在火前祷告而又得名为拜火教,在中国称为「--教」或「白頭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思想屬西方理論定義下的二元论,有學者認為它對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影响深远。琐罗亚斯德教的神“密特拉”也进入到罗马帝国以及印度的佛教的宗教之中,现今西方圣诞节即为密特拉节。目前此教在伊朗偏僻山区和印度孟买一带的帕西人(又譯作巴斯人)中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此教的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出身于米底王国的一个贵族骑士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聲稱受到神的启示,破斥当时的多神教,宣说拜火教,但受到当时的多神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岁时,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将他引见国王,琐罗亚斯德教才在波斯迅速传播,77岁时他在一次战争中,在神庙中被杀身亡。另有說法琐罗亚斯德的生存年代要更早,瑣羅亞斯德教也非他首创,有源自更遠古的繼承。.

新!!: 彌賽亞和琐罗亚斯德教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彌賽亞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纽约

纽约(New York)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城市,為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对全球的经济、商业、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和娱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纽约还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因此紐約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纽约还被称为「世界文化之都.

新!!: 彌賽亞和纽约 · 查看更多 »

美拉尼西亚

美拉尼西亚(Melanesia,源於希腊语Μελανησία)是太平洋三大岛群之一(其餘兩個為密克罗尼西亚和玻里尼西亞),意为“黑人群岛”。由俾斯麦群岛、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喀里多尼亚群岛、斐济群岛等组成。陆地总面积约15.5万平方公里,各岛多火山。.

新!!: 彌賽亞和美拉尼西亚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新!!: 彌賽亞和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翅膀

翅膀亦称翼,为鸟与昆虫等动物用来飞行的器官。在現代,许多机械物件也會使用翅膀飞翔,例如航天飞机及飞机等。.

新!!: 彌賽亞和翅膀 · 查看更多 »

猶大 (創世記)

大,希伯來語,希伯來聖經創世記中的人物,是雅各和利亚的第四个儿子,生在亚兰,是犹太人十二列祖之一,為珥、俄南、示拉、法勒斯和謝拉的父親。妻子是迦南人書亞。與兒媳他瑪有兩個兒子法勒斯和謝拉。.

新!!: 彌賽亞和猶大 (創世記) · 查看更多 »

爾撒

尔撒(عيسى),在伊斯兰教中,被认为是真主的使者,尔撒即是基督宗教中的耶稣。他是真主(上帝)阿拉派遣予猶太人之先知;并且带給凡人一个新的经文——《引支勒》(未被篡改前的《福音书》),穆斯林认为引支勒由於基督徒們人為因素的篡改,已經失真,故真主降下了《可兰经》作為最后启示。 尔撒由处女麦尔彦(基督宗教中的玛利亚)生出,这是真主所行的神蹟。真主帮助尔撒執行使命,故给了他行奇迹的能力,这些都是真主所赐予的。穆斯林认为:尔撒既没有被處死,更没有钉在十字架上,而是直接被升上了天堂。这使得尔撒成为唯一的一个由处女生出的先知,并且是唯有的三个「白日飛昇」(未死亡,以軀殼直接升天)的先知之一,其他兩位是以诺(伊德里斯)和以利亚(易勒雅斯)。 伊斯兰教反对尔撒是神的化身或圣子,也反對基督徒說的三位一體。指出尔撒就像其他先知一样,是一个普通的人,因為神的指定而成為使者,以神圣的形式传播天啟。這種說法頗類似於早期學者提倡的《嗣子說》。所有穆斯林都不認為尔撒是神,因為《古兰经》禁止人类为真主“创造同伴”,强调真主的神圣獨一性。 與所有的伊斯兰教先知一样,尔撒被认为是一个有智慧、講正義的穆斯林,他教诲人们通过正道来履行真主所指示的神諭,在《可兰经》中尔撒有很多尊称,如麦西哈(即:弥赛亚、基督),尽管它与基督宗教中的概念有所不同。尔撒在伊斯兰教中作为四大先知之一而倍受尊敬,《圣训》记载:尔撒将于世界末日回到人間,以恢复世間的正義,并打倒偽基督(假弥赛亚)。许多穆斯林也相信尔撒预言了穆罕默德的到来,同時認為穆罕默德是繼尔撒之後把中斷了六百多年的伊斯蘭道統的復興者和最後使者。.

新!!: 彌賽亞和爾撒 · 查看更多 »

異端

端,指不屬於主流思想的思維派別,通常具有負面含意,意稱指著正宗以外的旁門左道,而非正當的當下之普及、普遍,不被大眾所認同的「異類」。但也可能指說不重要的流派,不該被需要的,不被需要的,不應該存在世上的思想或事物,稱之為異端。 異端一詞常被用在於宗教中使用,指非正統信仰之間,稱呼外來的宗教為「異教」,而那些異類教徒大多泛指多為不同信仰的非主流人士,極為少數人一派。異端常常被主流人士排擠,他們大多是被主流教者為了保存宗教主旨的教義純潔性,與正當性,優越且完整性,正統的繼承者,而往往推向谷底深淵,不信教者,不同教者是往往是被排他主義者拿來做攻擊、揶揄、投射、等肅清抹滅的對象。.

新!!: 彌賽亞和異端 · 查看更多 »

聖地

聖地,指被視為「神聖之地」,往往是有重大作用和歷史意義之地。儒家士人中,專指和孔子等儒家聖賢有特別關係的地方,如出生地、活動地。 聖地一詞後來被各種文化、宗教、信仰等所借用,指稱與諸神仙、聖人有密切關係的所在。在中國歷史,人們也把祭祖的神龕、宗廟等視為神聖的地方,有人也稱這種地方為聖地。;古代文獻:.

新!!: 彌賽亞和聖地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

联合国(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缩写作 ONU;United Nations,缩写作 UN 或 U.N.)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间國際組織,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實現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聯合國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取代國際聯盟以阻止戰爭並為各國提供對話平臺。聯合國下設了許多附屬機構以實現其宗旨。 到2018年中為止,聯合國共193個成員國,包括除梵蒂岡城國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權國是联合国会员国。在聯合國遍及世界的辦事處中,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通過全年舉行定期會議來決定實體和行政議題。聯合國由六大主要機構組成:聯合國大會(主要的審議機構)、安理會(以決定對和平與安全的某些決議)、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以協助促進國際經濟和社會的合作和發展)、秘書處(為聯合國提供所需的研究、資訊和設施)、國際法院(主要的司法機構)以及聯合國託管理事會(當前不活躍)。其他重要的聯合國機構還有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食計畫署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的行政首長是聯合國秘書長。聯合國的經費由會員國分攤和自願捐贈。聯合國現今有六種工作语言,分別為:阿拉伯语、汉语(聯合國中文日為每年的4月20日)、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

新!!: 彌賽亞和联合国 · 查看更多 »

马赫迪

赫迪(阿拉伯语: ),或译麦赫迪、迈赫迪,意为“导师”,是伊斯兰教教典中记载的将于最后审判日之前7年、9年或者19年降临世间的救世主。 马赫迪的概念在《古兰经》内没有清晰的体现,但是穆罕默德在《圣训》中多次提及。根据伊斯兰传统,尔撒(基督教中稱為耶穌)会再次降临人世,以穆斯林身份和马赫迪並肩作戰。 巴哈伊信仰相信巴孛即为马赫迪,而19年后宣誓的巴哈欧拉则为耶稣的回归。.

新!!: 彌賽亞和马赫迪 · 查看更多 »

貨物崇拜

貨物崇拜(英文:Cargo Cults,又譯貨物運動)是一種宗教形式,特別出現於一些與世隔絕的原住民中。當貨物崇拜者看見外來的先進科技物品,便會將之當作神祇般崇拜。.

新!!: 彌賽亞和貨物崇拜 · 查看更多 »

麻原彰晃

麻原彰晃(),本名松本智津夫,出身日本熊本縣。自稱自己是埃及的法老王與中國的明太祖轉世,得到釋迦牟尼佛真傳,1984年成立了一個融合藏傳佛教、基督教、瑜伽、氣功等因素的奧姆真理教並自任教主,宣稱世界末日將至,他要創造一個新的日本帝國。最後他創立了奧姆國家計畫,欲藉由恐怖攻擊殺害天皇、宰相、閣員、國會議員及廣大的東京民眾,發起政變,以奪取日本政權的陰謀。1995年3月,主謀策划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而遭到逮捕,纏訟多年後,於2004年2月27日被東京地方法院一审判处死刑,曾試圖上訴,最後日本最高法院於2006年9月15日維持死刑判定,全案定讞,但至今尚未執行死刑。.

新!!: 彌賽亞和麻原彰晃 · 查看更多 »

霓虹燈

霓虹燈(neon lighting)是一種內含氣體的燈,通常用於廣告招牌等用途。 “霓虹灯”是半英语音译:“霓虹”发音近似于英语的“neon”(氖)并在汉语裏有彩虹的含义。城市霓虹灯招牌(neon sign)属于一种特殊的大型氖灯。管內氣體的實際成份為99.5%氖氣及0.5%氬氣,比純氖氣有較低的運作電壓。 充在燈管中能發出紅光的種氣體是氖氣。但是單是紅色的霓虹燈是不夠的。若要霓虹燈產生不同的色彩,這時需要以綠、黃色,藍色、白色的螢光粉作為輔助。例如將藍色的螢光粉塗在玻璃管的內壁上,把玻璃管彎製成所需要的文字或花紋圖案後裝上電極,並把玻璃管內的空氣抽乾淨,再充進氖氣,即成粉紅色的霓虹燈。如果塗上了藍色螢光粉的燈管中充入氬氣和水銀,就成了藍色的霓虹燈;若塗有綠色螢光粉的燈管中充入氖氣,就成了橙紅色;如果把氖氣改為氬氣和水銀,便會成為綠色霓虹燈。.

新!!: 彌賽亞和霓虹燈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新!!: 彌賽亞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邪教

邪教是對某些具有不为熟悉的信仰或宗教行为,或被认为是奇怪的宗教教派的帶有負面價值的評斷稱呼。 也有学者这样定义邪教:邪教,就是利用宗教及其他文化形成反社会的学说,并以此作为对他人精神控制的手段,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极端团体。根據不同人士所持不同價值觀,會對邪教有不同認定;因此这个词的使用被认为具主观性。例如,基於不同權力鬥爭的形式,世俗權力不時會點名稱呼一些教派為邪教。而被这个词指称的对象往往是一个特定社会里的少数人。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宗教学术界摒弃使用这个主观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不含贬义色彩的中性的「新興宗教」概念。Richardson, 1993Lewis, 2004.

新!!: 彌賽亞和邪教 · 查看更多 »

雅各 (舊約聖經)

雅各(Jacob或Ya'akov;יַעֲקֹב;يعقوب),天主教翻譯為雅各伯;後来改名为以色列(יִשְׂרָאֵל:“与天使搏斗者”;اسرائيل,Isrāʾīl)是《圣经》裡的一名族长。他的故事可見於《創世記》。名字意思為「抓住」。 他用“一碗红豆汤”買了哥哥以扫的长子名份,为舅舅拉班劳动超過二十年,以换取妻子拉结。在他与神摔跤後,被改名为以色列(《创世記》32:23-30),他是以色列人的祖先。.

新!!: 彌賽亞和雅各 (舊約聖經) · 查看更多 »

耶和華

耶和華(Jehovah,又作Yehovah 或 Yehowah),對希伯來聖經中的יְהֹוָה,或是四字神名(יהוה,YHWH)加上母音,進行拉丁化而产生的一个专有名词。原是猶太教尊奉的神名,也是基督教中的神,天主教譯作雅威。 希伯来四字圣名按照猶太教的傳統尊為至聖,隨便讀寫這個字成為忌諱。希伯來聖經在公元前二世紀翻譯為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將這個字翻譯成“主”(,音kyrios),許多聖經譯本延續猶太的傳統用“主”(如LORD)來翻譯這個字。因此這個神名的正確發音很早就失傳了,耶和華這個發音在歐洲中古世紀後盛行,但許多現代學者相信其正確發音應該接近於雅威(Yehoweh)。.

新!!: 彌賽亞和耶和華 · 查看更多 »

耶稣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新!!: 彌賽亞和耶稣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help,拉丁化:Yerushaláyim;help,拉丁化:al-Quds,漢譯:古都斯或古德斯,意為「神聖的」;唐朝時期的景教徒曾根據敍利亞語「Ūrišlem」譯作烏梨師斂)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境内的一座城市,位於地中海和死海之间,是古代巴勒斯坦中部的全球宗教重镇,也是完整保留人类信仰文明演进史的一个历史城市。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聖地。自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建成第一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自從公元前10世紀:.

新!!: 彌賽亞和耶路撒冷 · 查看更多 »

毗湿奴

毗湿奴(梵文:विष्णु,IAST:Viṣṇu),也譯为毘紐笯、毘濕紐、維濕奴、維修奴,其他称号有诃利(Hari)、幻惑天王、那羅延,佛教称为那羅延天或遍入天,印度教三相神之一,梵天主管「創造」、濕婆主掌「毀滅」,而毗湿奴即是「維護」之神,印度教中被視為眾生的保護之神,其性格温和,对信仰虔诚的信徒施予恩惠,且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危难的世界,印度人大多信仰濕婆和毗湿奴,甚至說佛教的釋迦佛也是毗湿奴化身。在尼泊爾,尼泊爾國王也被認為是毗湿奴化身。.

新!!: 彌賽亞和毗湿奴 · 查看更多 »

淨土

淨土(Kṣetra),譯為剎、剎土,即地方或世界;是一个佛教術語。淨土即是清淨的地方,沒有染污的莊嚴世界。在大乘佛教裏指的是任何一個佛菩萨为渡化有情眾生,以本愿力成就的佛土,都可以稱淨土。 對於淨土的信仰,產生了淨土崇拜。在漢傳佛教中,「淨土」一詞常指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新!!: 彌賽亞和淨土 · 查看更多 »

木匠

木匠古代稱为木工、匠人、梓匠、梓人。是職業也是一門工藝。.

新!!: 彌賽亞和木匠 · 查看更多 »

末世论

末世论或末日論(Eschatology)是研究历史终结及其相关方面的哲学或者神学理论,神学上的末世论一般关心人类社会的终结以及如何终结等问题,而哲学上的末世论则可能着眼于人类社会的终结问题,也可能着眼于自然的终结。在末世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科有末世论的历史哲学、自然哲学,本体论、认识论等。.

新!!: 彌賽亞和末世论 · 查看更多 »

户籍

户籍,又称户口,一种主要以户为单位的人口管理方法,在东亚中国大陆、台湾、朝鲜、日本、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国家使用。.

新!!: 彌賽亞和户籍 · 查看更多 »

新幾內亞

新畿內亞(New Guinea;巴布亞皮欽語:Niugini;Papua)位於澳大利亞北面,是世界上第二大島嶼。有時,本島亦被稱為「巴布亞」,但有時巴布亞亦單指本島的一部份。此外,印尼官方过去稱呼本島為「伊里安岛」( Pulau Irian),至2002年开始才称为巴布亚岛(Pulau Papua)。 19世紀受歐洲國家殖民侵略,國界大致上沿用昔日德、荷佔領地一分為二:位於東經141度以東的,屬於巴布亞紐幾內亞,由1975年開始脫離澳大利亞成為獨立的國家;位於東經141度以西的,屬於印尼的巴布亞省和西巴布亞省。這部份一直都有分離活動,要求從印尼獨立。.

新!!: 彌賽亞和新幾內亞 · 查看更多 »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认为的“《聖經》全書”裡继《旧约圣经》之后的其余部分的常用稱呼。.

新!!: 彌賽亞和新約聖經 · 查看更多 »

新闻周刊

《新闻週刊》(Newsweek)是一份在纽约出版,在美国和加拿大发行的新闻类週刊。在美国,它是仅次于《时代》的週刊,当然有时它的广告收入超过了后者。在发行量上,它超过了《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在这三份期刊中,《新闻週刊》通常被视作观点比《時代》和《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更自由派,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立場則最為保守。.

新!!: 彌賽亞和新闻周刊 · 查看更多 »

文鲜明

文鲜明(문선명,),本名文龍明,韩国新興宗教统一教创始人。.

新!!: 彌賽亞和文鲜明 · 查看更多 »

旧约圣经

《舊約聖經》是基督教對《聖經》全書的前一部分的常用稱呼。舊約聖經原是猶太教主要經籍《塔納赫》。《圣经》本身显示《旧约》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开始撰写,直到耶稣降生前大约500年完成,前后经历大约1000年左右。有学者认为是由巴比伦之囚时期开始直到公元前一世纪,在此段约240年的时间写成,后来被基督宗教全盘收納為《聖經全書》的前部分。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很多内容也相同。不同的基督宗教所承認的《舊約聖經》略有不同,天主教版本承認46--;東正教版本承認50--;基督新教版本則為39--。 《舊約聖經》通常被分类为摩西五經(又稱律法书)、历史书、诗歌智慧書和先知书四部分。舊約聖經全在耶稣诞生之前已寫成及被輯錄成書,在基督教的教義看来與耶稣诞生后成書的《新约圣经》相承。.

新!!: 彌賽亞和旧约圣经 · 查看更多 »

摩西

摩西(מֹשֶׁה),天主教依拉丁文汉译為梅瑟,唐朝景教譯為牟世法王,伊斯蘭教稱為穆撒,,是在旧约圣经的出埃及记等书中所记载的公元前13世纪时犹太人的民族领袖。犹太教徒認為他是猶太教的創始者。他在亚伯拉罕诸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裡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按照以色列人的传承,摩西五经便是由其所著。 按照出埃及记的记载,摩西受天主雅威(Yehoweh,或作上帝耶和華)之命,率领被奴役的希伯来人离開古埃及前往一块富饶的应许之地。11天的路程因為以色列民的頑梗、悖逆不相信上帝會幫助他們,故经历40多年的艰难跋涉,才進入應許之地。但摩西因在加底斯巴尼亞以色列民因沒水喝向摩西爭鬧,摩西因情急沒有遵從上帝的命令,說了急燥的話,因此上帝不讓摩西跟著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在摩西的带领下,希伯来人摆脱了奴役的悲惨生活,学会遵守犹太十诫,并成为历史上首支尊奉单一神宗教的民族。 当代学术界共识视摩西为一个传说人物,而非历史人物William G. Dever 'What Remains of the House That Albright Built?,' in George Ernest Wright, Frank Moore Cross, Edward Fay Campbell, Floyd Vivian Filson (eds.) The Biblical Archaeologist,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Scholars Press, Vol.

新!!: 彌賽亞和摩西 · 查看更多 »

撒母耳

撒母耳(新教)、撒慕爾(天主教)(שְׁמוּאֵל,Samuel或Shmu'el;صموئيل Ṣamuil;Σαμουήλ, Samouēl;Samvel;Samuel),生於公元前11世紀中葉,介乎以色列的士師時代與君王時代之間,是以色列人進入君王時期前最後一位掌權的士師。他是拯救以色列脫離士師時代的危難絕望,轉入君主政制的平安興盛時代的民族英雄;他也是膏立以色列王(掃羅和大衛)的申言者。.

新!!: 彌賽亞和撒母耳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闵采尔

托馬斯·閔採爾(Thomas Müntzer;約1489年12月–1525年5月27日),是宗教改革時期的激進派領袖,是發動德國農民戰爭的代表人物。「把宗教改革運動和社會革命聯繫到了一起」。閔採爾對聖經非常熟悉,對於宗教改革以及社會革新也是早有想法,所以在路德早期的一些反對教宗的言論,例如《九十五條論條》等,閔採爾都有積極地支持。他也曾在茨維考任神父期間積極與當地重洗派合作,所以他也「被稱為重洗派(Anabaptist)領袖。」再洗禮派被鎮壓,之後閔採爾先後到威騰堡和布拉格,並於1521年在此發表《布拉格宣言》,在這一份宣言中閔採爾比較清楚地表露了其神學思想。.

新!!: 彌賽亞和托马斯·闵采尔 · 查看更多 »

拿撒勒

拿撒勒(希伯来语:;阿拉伯语:,an-Nāṣira),天主教譯納匝勒,是以色列北部區城市,位于历史上的加利利(加里肋亞)地区。 与它的姊妹城上拿撒勒共计有大约12万人口(2005年);其中上拿撒勒居民55,000人,主要為犹太人;拿撒勒居民約65,000人,主要是阿拉伯人,35至40%是基督徒,其余的是穆斯林。.

新!!: 彌賽亞和拿撒勒 · 查看更多 »

拉比

拉比(, Rabbi),有時也寫作辣彼,是猶太人的特別階層,主要為有学问的学者,是老師,也是智者的象徵。猶太人的拉比社會功能廣泛,尤其在宗教擔當重要角色,為許多猶太教儀式的主持。因此,拉比的社會地位十分尊崇,連君王也經常邀請拉比進宮教導。在猶太人的宗教經典《塔木德》,就經常提及拉比的事蹟。 拉比是老师的意思,是智者的象征,是「可以去请教的人」,他们经常与常人接触,解答他们的疑惑。他们是一群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而获得智慧的人。.

新!!: 彌賽亞和拉比 · 查看更多 »

景教

景教,即唐代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也就是現今的東方亞述教會。景教起源於今日敘利亞,由敘利亞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於公元428-431年之間創立,在波斯建立教會。景教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成為漢學研究一個活躍的領域。唐朝時曾一度在長安興盛,並在全國都建有“十字寺”。.

新!!: 彌賽亞和景教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弥赛亚弥赛亚主义麦西哈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