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安息帝國

指数 安息帝國

安息帝國(波斯語:امپراتوری اشکانی,Emperâturi Ashkâniân;公元前247年-224年),又称阿薩息斯王朝(Arsacid)、帕提亞帝國(Parthian)、波斯第二帝国,是古波斯地区古典时期的一个王朝。阿薩息斯王朝一名出自帕尼部落領袖阿尔沙克一世,他趁著一名波斯總督起兵抵抗塞琉古帝国而征服了伊朗東北部的帕提亞地區,阿爾沙克一世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建立安息帝國。全盛時期的安息帝國疆域西達小亚细亚東南的幼发拉底河,東抵阿姆河。安息帝國座落在地中海的羅馬帝國與汉朝之間的貿易路線丝绸之路之上,使帝國成為了商貿中心。 安息帝國是一個由不同文化組成的國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納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及地區文化的藝術、建築、宗教信仰及皇室標記。在安息帝國的前半段統治時期,雖然宮廷履行伊朗的傳統習俗,但也採納了希臘文化的一些元素。安息帝國的統治者以萬王之王為銜頭,自稱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後裔,他們仿傚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做法接納一方霸主成為附庸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會由中央任命這些自治的總督。安息帝國也會任命一些總督,這些總督主要統領伊朗以外的地區,但他們的轄地較少,權力也不如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總督。隨著安息帝國的擴張,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也沿著底格里斯河由尼薩遷往泰西封,其他多個城市也曾經成為首都。 在最初,塞琉古帝國是安息帝國在西線的敵人,斯基泰人則盤據在東面。不過,隨著安息帝國向西擴張,帝國也先後與亞美尼亞王國及羅馬帝國爆發衝突。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互相爭奪,爭取將亞美尼亞君主成為他們的附庸。前53年安息人在卡雷戰役徹底擊敗克拉苏統領的羅馬軍隊。到前40年至39年,除了泰尔外,羅馬人控制的累范特地區被安息人攻陷。羅馬軍官马克·安东尼對安息帝國進行反擊,多名羅馬將領也入侵美索不達米亞策應,塞琉西亞及泰西封的控制權數度易手,羅馬人始終不能牢固地控制這些地區。与对外战争相比,争夺王位而频繁爆发的内战对安息帝国危害更大,法爾斯伊什塔克爾的統治者阿尔达希尔一世叛變,他在224年殺害了安息帝國最後一位統治者阿爾達班五世。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萨珊王朝,直至七世紀被穆斯林征服前一直統治著伊朗和近東大部分地區,安息帝國的分支阿薩息斯王朝則仍在亞美尼亞繼續其統治。 相對薩珊王朝甚至是更早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以安息語、希腊语及其他語言記載的本土安息文獻較稀少。除了一些凌散的楔形文字簡、殘缺的陶器碎片、石刻、德拉克马硬幣、殘存的羊皮紙文獻,安息帝國的歷史只能透過外來的資料而得知,這些外來資料主要是希臘和羅馬史學,也包括中國貨品在安息帝國流通而形成的中國史學。安息帝國的藝術品被史學家視為了解安息帝國社會和文化的有效來源,而關於這一方面的文獻資料卻匱乏。.

241 关系: 基督徒埃克巴坦那博物志 (老普林尼)卡拉卡拉印度印度河口头文学古希臘建築古希腊戏剧古典时代史记史诗司馬遷叙利亚吟游诗人后汉书君主崇拜君主制塞克人塞琉古帝国塞琉古二世塞琉西亞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塗鴉塔克西拉塔里木盆地多神教多配偶制大希律王大益大流士一世天花奄蔡奇里乞亚宣誓安世高安德拉戈拉斯安那托利亞安息的羅多古娜安提柯二世安条克七世安条克三世安條克十世宙斯封建制度 (歐洲)尼尼微尼禄尼薩 (土庫曼斯坦)居鲁士二世屋大维...巴基斯坦巴格達電池巴比倫尼亞丝绸之路中古波斯语中东中亚中国史学史希臘史學希臘人希臘化文明希臘化時代希臘文化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希腊神话希腊语希拉希拉克略帕尼人三重冕一次文献年号幼发拉底河亚美尼亚君主列表亚洲亚拉姆语庞培亞克興角戰役亞美尼亞亞美尼亞王國亞拉姆語底格里斯河以色列延熹伊什塔克爾伊嗣俟三世伊朗伊朗君主列表伊朗人伊朗高原伊朗歷史伊朗文化伊朗曆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伊斯法罕張騫弗拉維奧·約瑟夫斯弗拉特斯五世弗拉特斯四世弓騎兵彭透斯佛经佛教德米特里二世 (塞琉古帝國)德拉克马徵兵制地中海匈奴圖拉真僱傭兵储君哈底斯哈德良哈特拉哈蘭克拉苏四德拉克馬犹太人王中之王班固班超班昭琐罗亚斯德教穆斯林的征服米特里達梯三世 (帕提亞)米特里達梯一世米特里達梯六世米特里达梯一世 (帕提亚)納巴泰人累范特紙莎草維魯斯總督 (古波斯)罗马军团羊皮紙美索不达米亚羅馬史學羅馬帝國羅馬皇帝猶太山地甘肃省甘英狄奧多特·特里豐狄奧多特一世狄奧多特二世盖乌斯·卡西乌斯·朗基努斯莫倫 (總督)鎖子甲道具萨珊王朝鐵甲騎兵複合弓 (傳統弓)西域都護府西亚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馬格尼西亞戰役马尔库斯·尤尼乌斯·布鲁图马克·安东尼马克里努斯马萨达高加索伊比利亞王國貴霜帝國贝希斯敦铭文费卢杰農奴制近東范晔 (史家)阿卡 (以色列)阿卡德語阿塞拜疆阿契美尼德王朝阿姆河阿富汗阿尔塔瓦兹德二世阿尔贝拉阿尔达希尔一世阿尔达班四世阿尔沙克一世阿庇安阿佛洛狄忒阿利安阿勒颇阿爾沙克二世阿特羅帕特尼王國阿迪亚波纳阿胡拉·馬茲達阿提米塔的阿波羅多羅斯阿波罗阿拉伯半岛阿拉米人蘇薩赫卡通皮洛斯赫耳墨斯资深执政官那不勒斯金石学腓立比戰役通史老普林尼查士丁授權提庇留提馬克斯提格兰二世杜拉歐羅普斯梅尔夫楔形文字歐克拉提德一世汉书汉和帝汉章帝汉桓帝汉武帝汉朝汉朝和罗马的关系波斯波斯語波斯波利斯波斯湾泰尔泰西封法爾斯省洛阳市漢匈戰爭濕壁畫本都月氏斯基泰人斯特拉波新月沃土摩尼摩尼教敘利亞戰爭扎卜河托勒密十二世托勒密三世托勒密王國拱頂拜占庭帝国普魯塔克 扩展索引 (191 更多) »

基督徒

基督徒(Christian)是對基督宗教信徒(教徒)的稱呼,泛指相信耶穌是基督和神的儿子及跟從其教導的人,現泛指基督宗教教會的成員,包括天主教信徒、正教會信徒、新教信徒、獨立教會信徒在內的基督教各宗派人士,部分信奉基督教但不加入任何基督教教派的信徒,亦可被稱或自稱為基督徒。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語境所稱的「基督徒」有時指新教信徒。此名稱出自《新約聖經》,當時其著作所用的通用希臘語將基督徒稱為「」(),意思是“基督的人”。 「基督徒」一詞多次出現在《新約聖經》的書信部分,例如在與:從安提阿的教會聚集起首,他們被稱為基督徒;及後,希律·亞基帕曾對保羅表示,「保羅少許的說話,便叫亞基帕作基督徒嗎!」。《彼得前書》裡,彼得把「基督徒」與「受苦」連在一起,也指出「基督徒受苦,不是羞恥,而是榮耀上帝的事」。在保羅傳教時代,基督徒較常以「聖徒」自稱。聖經提到耶穌給基督徒的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新!!: 安息帝國和基督徒 · 查看更多 »

埃克巴坦那

埃克巴坦那(英語:Ecbatana、古波斯語:Hagmatana/Haŋgmatana)為一座古老城市,位於現今的伊朗境內的哈馬丹,被認定為米底亞王國的首都,後來也成為波斯的首都。.

新!!: 安息帝國和埃克巴坦那 · 查看更多 »

博物志 (老普林尼)

《博物志》(Naturalis Historia,又译《自然史》)是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在77年写成的一部著作,被认为是西方古代百科全书的代表作。全书共37卷,分为2500章节,引用了古希腊327位作者和古罗马146位作者的2000多部著作。在书成后1500年间,共出了40多版。 老普林尼虽然将此书题献给罗马皇帝提圖斯,但是全书160卷羊皮纸手稿并未献出,而是传给了养子小普林尼。.

新!!: 安息帝國和博物志 (老普林尼) · 查看更多 »

卡拉卡拉

卡拉卡拉(Caracalla,)是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的大儿子和罗马皇帝(198年-217年)。 他杀死他的弟弟塞普提米乌斯·盖塔和盖塔的支持者来巩固他的皇位。 在他统治期间主要事件如下:.

新!!: 安息帝國和卡拉卡拉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安息帝國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河

印度河,巴基斯坦主要河流,其支流也有經過西藏及北印度。河名出自梵文Sindhu的拉丁语式拼法Indu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仅次于恒河,为该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地带。该河流上源为狮泉河(森格藏布),它发源于冈底斯山脉冈仁波齐峰东北方向的切日阿弄拉山口西侧,源头位于中国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境内,源头溪流名为邦果贡。从喜马拉雅山脉朝西北方向流入克什米尔,调头向南流入巴基斯坦,在信德省的卡拉奇附近流進阿拉伯海。河流总长度3180公里,流域面积100万1549平方公里。印度河文明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和定居社会主要文明之一,後來因為約二百年的乾旱而滅亡。 印度河每年的流量約有207立方公里,是世界流量第二十一名的河流。贊斯卡河是位在拉達克的左岸支流,在進入平原後,印度河的左岸支流是潘季納德河(五河),其五條主要支流分別是傑赫勒姆河、奇納布河、拉維河、比亞斯河及萨特莱杰河。印度河的主要右岸支流有什约克河、吉尔吉特河、喀布尔河、庫拉姆河及古馬爾河及。印度河的沿岸有溫帶森林、平原及乾旱鄉村等不同的生態系統。 印度河形成了,在古印度的《梨俱吠陀》中稱為Sapta Sindhu,在伊朗人的波斯古經中稱做Hapta Hindu,兩者都是「七河」的意思。波斯王大流士曾在西元前510年派探索印度河。.

新!!: 安息帝國和印度河 · 查看更多 »

口头文学

口头文学是口口相传的文学作品,是民间文学的主要流传方式,其内容可以包括诗歌、故事等。在民间口头文学中,打油诗、黄色故事和鬼故事是数量最多的三类。例如,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等就是由口头文学慢慢成型的。.

新!!: 安息帝國和口头文学 · 查看更多 »

古希臘建築

從邁錫尼時期(約在西元前1200年)到西元前7世紀間的希臘建築已不復存在,而當時的城市的生活和繁榮剛好足夠承擔公共建築。但是許多在殖民時期(西元前8-6世紀)的古希臘建築物都是用木材或泥磚或者黏土造的,除了少數的地基幾乎沒有任何建築被留到現在,對於這些剛萌芽的建築也幾乎沒有文獻記載和描述。 一些常見的古希臘建築材料像是木材,用來支撐和當作屋梁;特別是許多民宅,將未燒結的磚用來築牆;而石灰岩和大理石被用來做寺廟和公共建築的柱子,牆壁和上半部份的建築;陶瓦(terracotta)用做屋瓦和裝飾;而金屬,特別是青銅,被用在裝飾的細節部份。古風和古典時期的建築師使用這些材料來建造宗教、公共、民生、喪葬或休憩,這五種類型的建築。.

新!!: 安息帝國和古希臘建築 · 查看更多 »

古希腊戏剧

古希臘戲劇是指大致繁榮於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之間的古希臘世界的戲劇。当时古希臘的政治和軍事中心雅典城同時也是古希臘戲劇的中心。雅典的悲劇和喜劇也包括在全世界範圍內出現最早的戲劇形式之中。古希臘的劇場和劇作對西方戲劇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持續而深遠的影響。.

新!!: 安息帝國和古希腊戏剧 · 查看更多 »

古典时代

古典时代(或称为古典时期、古典古代、古风时期,Classical antiquity)是对(以地中海为中心,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等一系列文明)的长期文化史的一个广义称谓。在这个时期中,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十分繁荣,对欧洲、北非、中东等地施加巨大的影响。 通常认为古典时代起始于古希腊最早的文字记录,即公元前8-7世纪荷马史诗,一直延伸至以及罗马帝国的衰落。古典时代的结束伴随着古典时代晚期(公元300-600年)古典文化的崩溃,欧洲历史随后进入中世纪前期(公元600-1000年)。这段历史时期涵盖广袤的领土、多种不同的文化与历史分期。后世爱伦·坡的一句诗很好的诠释“古典时代”一词的含义:“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受到古代东方文明影响的古希腊文化,以其艺术、哲学、社会、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整个古典时代。这些思想被古罗马人继承和效仿。这些来自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底蕴对现代社会的语言、政治、教育系统、哲学、科学、艺术、建筑有巨大的影响:从当时现存的古典时代残片中,一场巨大的复兴运动在14世纪的欧洲逐渐成形,这场运动后来被称作文艺复兴,各种领域的新古典主义风潮也在18-19世纪兴起。.

新!!: 安息帝國和古典时代 · 查看更多 »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新!!: 安息帝國和史记 · 查看更多 »

史诗

史詩是一種莊嚴的文學體裁,內容為民間傳說或歌頌英雄功績的長篇敘事詩,它涉及的主題可以包括歷史事件、民族、宗教或傳說。 專家Albert Lord和Milman Parry主張經典的史詩基本上是口傳形式流傳的。在文字尚未出現時,史詩最初是純口述式記錄的,在傳達過程中,聽眾聆聽史詩後,會用口述形式將史詩世代相傳,隨著時間而增添情節,最後被整理、加工,以文字記載成為一部統一的作品。這類史詩的代表有荷馬的史詩作品《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另一種為文學作家以特定的觀念目的有意識地編寫而成的「文學史詩」,這類史詩的代表有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和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 epyllion是另一種篇幅簡短的史詩,字源來自古希臘文ἐπύλλιον,意思是「小的史詩」。epyllion一詞在十九世紀開始被使用,其敘述的內容通常是浪漫或神話的主題,經典的epyllion例子包括《埃涅阿斯紀》第六捲中關於Nisus和Euryalus的故事。另外,epyllion亦指一些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詩,特別是那些受奧維德影響的作品。 “史詩”這個詞在現代語文中,多用來指虛構的文藝作品,其特點是背景龐大、人物眾多,涉及大量的虛構地理,時間跨度大的敍事作品。典型的例子如《星球大戰》等,參見大河小說。.

新!!: 安息帝國和史诗 · 查看更多 »

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山西河津)人(一说陝西韓城人),是中國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學家。司馬遷所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首創的紀傳體撰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被後世尊称爲史遷,又因曾任太史令,故自稱太史公。.

新!!: 安息帝國和司馬遷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al-Jumhūrīyah al-ʻArabīyah as-Sūrīyah),通称叙利亚(Sūriyā),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属于中东阿拉伯国家,首都大马士革。叙国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同黎巴嫩和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1944年1月1日宣布独立,1946年4月7日被联合国及世界各国认可为正式独立国家,现任总统為巴沙尔·阿萨德。.

新!!: 安息帝國和叙利亚 · 查看更多 »

吟游诗人

吟游诗人(英文:bard)原指在凯尔特人中写作颂词的人;推而广之,泛指部族中擅长创作和吟咏英雄及其业绩的诗歌的诗人和歌手。早在公元1世纪,拉丁作家卢卡努斯就把吟游诗人说成是高卢或不列颠的民族诗人或歌手。 这种习俗在高卢逐渐消失,但在爱尔兰或威尔士都保存下来。爱尔兰的吟游诗人透过咏唱保存了颂诗的传统。在威尔士,“bard”一词一直是诗人的同义词;10世纪的吟游诗人曾分为不同的等级。虽然在中世纪末这类的诗人衰落了,但威尔士的这個传统保存下来,并在每年举行的全国诗人和音乐家的赛会上都要庆祝一番。.

新!!: 安息帝國和吟游诗人 · 查看更多 »

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在三國時代以前,人們將《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舉,合稱「三史」,唐代以後漸以本書取代《東觀漢記》。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馬彪《续汉书》补入,亦被称为《续漢志》),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历史。.

新!!: 安息帝國和后汉书 · 查看更多 »

君主崇拜

君主崇拜,指崇拜君主的信仰文化,伴隨古人的君權神授說而產生的。 中國古代以帝王為天子,即“天的兒子”,對其崇拜。 古代高句丽人的酋長有稱天帝子的習慣:如解慕漱、金蛙和朱蒙。 日本直到二戰戰敗為止,都一直將天皇尊敬為神,神道教現仍是日本民族当中的一個信仰。 在泰國,至今人們普遍對國王十分尊崇,尊號是拉瑪,即借用印度神話英雄羅摩的名號,意指國教佛教說的僅次於佛陀的英雄轉輪聖王。 尼泊爾的國王是毗溼奴第十一個化身。 在西方,西亞北非歐洲一帶,有觀點認為君主崇拜始於古埃及。古埃及法老認為他們是神的兒子,所以法老就是地上的神。這個傳統一直流傳到埃及最後一任法老克麗奧佩脫拉七世。 自從凱撒大帝稱帝,並消滅埃及之後,這個傳統流傳到羅馬,但凱撒大帝並未有自稱為神,而是容許他的一個刻有銘文Deo Invicto的雕像的樹立,意思指他是“不敗的神”。在羅馬帝國,自公元37年登基的該猶王開始, 歐洲的君主崇拜自從君士坦丁大帝改信基督教以後就被廢止。作為閃米特一神諸教源頭的古以色列人的君主崇拜體現在,猶太教崇拜他們預期中成為未來新的猶太國的君主彌賽亞,(基督本意指以色列人的塗過油的國王,和日後基督教所理解的基督概念有別,而按基督教的解釋是猶太教的解釋是過時或錯誤的),古以色列人將这种塗過油的國王当作救世主進行崇拜,認為他會拯救他們的民族。 在古代以至现在的其它许多地区,也存在君主崇拜。海島民族一般也有尊崇君主的傳統。.

新!!: 安息帝國和君主崇拜 · 查看更多 »

君主制

君主制(Monarchy)是指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其名义上或实质上执掌政府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的擔任與政權掌控,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

新!!: 安息帝國和君主制 · 查看更多 »

塞克人

#重定向 塞迦.

新!!: 安息帝國和塞克人 · 查看更多 »

塞琉古帝国

塞琉古帝國(Αυτοκρατορία των Σελευκιδών),又稱塞琉古王朝或塞流卡斯王朝,古代中國又稱之為條支。它由亞歷山大大帝部將塞琉古一世所創建,是以叙利亞为中心,包括伊朗和美索不達米亞在内(初期还包括印度的一部分)的希臘化國家。塞琉古帝國是希臘化时期最主要的國家之一。.

新!!: 安息帝國和塞琉古帝国 · 查看更多 »

塞琉古二世

塞琉古二世(凱旋者) Σέλευκος ο Καλλίνικος 塞琉西王朝的叙利亚国王(前246年—前226年在位)。安条克二世(“神”)之子。安條克二世逝世後,由母親勞迪絲一世扶持登上王位,並立即殺了托勒密二世之女貝勒尼基和她的兒子,引發與埃及國王托勒密三世的第三次叙利亚战争。 托勒密三世在敘利亞及安那托利亞對付塞琉古時得到重大勝利,曾短暫地佔領了安條克城,從楔形文字的最近發現中證實,他甚至進軍至巴比倫,短暫占領塞琉西王国東部一些省份。而此時,他那跋扈的母親要求他給予弟弟安條克·伊厄拉斯共同攝政權以及塞琉古領土中安那托利亞的管治權。隨後,安條克立即宣告獨立,這一舉動危及到及塞琉古抵擋托勒密的努力。最終,塞琉古與托勒密議和並割讓敘利亞北岸沿海地区。 約前239年,在安卡拉戰役中被反叛的弟弟擊敗,失去了塔爾索和安那托利亞和其他地區,接著塞琉古二世在與帕提亚(安息)国王阿尔沙克一世的战争中議和,但有些資料卻顯示塞琉古曾被安息國王囚禁幾年。約前228 年,帕加馬國王阿塔羅斯一世脫離塞琉西王朝,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 塞琉古二世因從座騎跌落而逝世,王位由塞琉古三世繼承。 Category:塞琉古國王.

新!!: 安息帝國和塞琉古二世 · 查看更多 »

塞琉西亞

塞琉西亞或稱為底格里斯河畔塞琉西亞 (Σελεύκεια),是希臘化時代和羅馬時代時的一座大城市,坐落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底格里斯河畔,與俄庇斯(日後的泰西封)對望。.

新!!: 安息帝國和塞琉西亞 · 查看更多 »

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

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Septimius Severus,)在193年4月14日-211年2月4日出任羅馬皇帝。他出生于罗马帝国阿非利加行省的大莱普提斯,在马可·奥勒留和康茂德治下任公职,于193年(五帝之年)在前任皇帝佩蒂纳克斯被杀后取得皇位。 在杀死当时在位的罗马皇帝尤利安努斯后,塞维鲁先后于194年和197年击败与他争夺皇位的两位将军。此间他还向东发动战役,夺取奥斯若恩并将之并入罗马帝国版图。在稳固自己对西部行省的统治之后他再次向东方的安息帝国开战并取得胜利,劫掠其都城泰西封,将帝国版图拓展到底格里斯河流域。在非洲地区他扩大了阿拉比亚行省的范围,Birley (1999), p. 134.

新!!: 安息帝國和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 · 查看更多 »

塗鴉

塗鴉指在公共、私有設施或牆壁上的人為和有意圖的標記。塗鴉可以是圖畫,也可以是文字。未經設施擁有者許可的塗鴉一般屬违法或犯罪行為。 「塗鴉」一詞除了作為"Graffiti"的中譯外,中國書法的題字,也有在下款署以「某某塗鴉」代替「某某題」的做法,以示謙卑(習慣上,書法到了一定水平的才能署以「某某題」)。 塗鴉早於一些文明古國如古希臘和羅馬帝國便有存在。如果把塗鴉定義得再廣一些,史前時期的人們在洞穴中塗上的壁畫也可算是塗鴉。 時至今日,「塗鴉」在一定程度上為這種街頭藝術賦予一定認受性。不然,這些作品的稱呼將會是「亂畫」「畫狗屎」或「塗污」。 塗鴉在英語中是以複數Graffiti表示。其單數詞為graffito。兩字均由意大利文借用得來,並且都是起源於希臘文γραφειν(graphein),意指「書寫」。關於這個字何時和如何改為代表「塗鴉」的意思,歷史學家並沒有定論。.

新!!: 安息帝國和塗鴉 · 查看更多 »

塔克西拉

塔克西拉(乌尔都语、旁遮普语: ٹیکسلا ;梵文:तक्षशिला Takṣaśilā ;巴利文:Takkasilā ;玄奘於七世紀探訪當地的遺址時、漢文佛經翻譯時稱為「呾叉始羅」),是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一个考古学遗址。此處曾是古代學習佛教的中心,今譯中國大陸翻譯的外國考古書籍習慣稱之為「塔克西拉」。距离拉瓦尔品第西北32 km (20 mi) 。塔克西拉海拔约549米。1980年,塔克西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新!!: 安息帝國和塔克西拉 · 查看更多 »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تارىم ئويمانلىقى / Tarim oymanliqi / Tarim oymanliⱪi)位于中國西北部的新疆地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中间由天山隔开,南北相对,分布于昆仑山、天山、阿尔金山之间。东西长1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总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800至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为山麓、戈壁和绿洲(冲积平原)。.

新!!: 安息帝國和塔里木盆地 · 查看更多 »

多神教

#重定向 多神論.

新!!: 安息帝國和多神教 · 查看更多 »

多配偶制

多重配偶制是指在婚姻裡有多於一個配偶。不同的社會對多重配偶有不同的限制或容忍。例如:在古時中國,一個丈夫只能有一個妻子,但是可以在同时和奴婢保持性关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同时拥有用于生育的妾侍;不過除了西藏某些民族外,一個妻子卻未必能夠有多於一個丈夫。而直到現在,在奉行伊斯蘭教的國家有不少都容許男性有最多四名妻子。另外,一些仍然保持原始生活狀態的部落仍然保持着群婚,甚至是亂婚的制度。.

新!!: 安息帝國和多配偶制 · 查看更多 »

大希律王

希律(הוֹרְדוֹס,Ἡρῴδης,Herod,),又譯希律王、黑落德王,亦被稱為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希律大帝,希律一世(Herod I),是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的從屬王。 根據記載,希律是位殘酷的國王,為了權位,曾下令殺害自己的家人與多位拉比。但他也是猶太歷史上最著名的建設者,他擴建了耶路撒冷的第二聖殿(又稱希律的聖殿),修建了凯撒利亞的港口,建立馬薩達與希律宮(Herodium)的城牆。他的生平資料主要來自於公元1世紀猶大史學家弗拉維奧·約瑟夫斯的著作。.

新!!: 安息帝國和大希律王 · 查看更多 »

大益

大益(;; Dáoi, Dáai, Dai, Dasai; Dasa)(p. 19. 是生活在中亚的一个古代族群。由三个部落组成:帕尼人、鲜提(Xanthii)和毕苏里(Pissuri) 。大益活动的区域大致在现今土库曼斯坦境内,因此这个地区也被称为Dahestan, Dahistan 或 Dihistan。 大益人的生活方式鲜为人知。根据伊朗研究学家比瓦尔的说法,大益首都的所在位置仍无法确定。. 前1千纪晚期,大益瓦解。 一部分大益人融入了波斯、南亚或其他中亚地区,大益的土地如今生活着土库曼人。然而,历史学家珀西·塞克斯提出了一个大益人在土库曼斯坦,成了土库曼人中的一个小部落的说法。不过由于年代久远,这个说法可信性並不高。.

新!!: 安息帝國和大益 · 查看更多 »

大流士一世

大流士一世(古波斯楔形文字:𐎭𐎠𐎼𐎹𐎺𐎢𐏁 ();داریوش;Δαρείος;),即大流士大帝,波斯安息省长希斯塔斯佩斯的儿子,阿尔萨米斯之孙,阿里亚兰尼斯曾孙,泰斯帕斯四世孙,阿契美尼斯五世孙。公元前521年至前485年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君主。《圣经》的中文译本译作“大利乌”。.

新!!: 安息帝國和大流士一世 · 查看更多 »

天花

天花是一種由天花病毒引起之人類傳染病。患者一般在染病後的12天內,出現包括發燒、肌肉疼痛、頭痛等近似普通感冒的症狀。幾天後,其口咽部分的粘膜會長出紅點,身體多處地方亦會長出皮疹(以臉部居多)。天花病毒共有兩類:主天花病毒及次天花病毒。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由前者引發之天花又被劃分為四種形式:典型、惡性、出血型、緩和型。其中,多數未曾接種疫苗者均會出現典型天花的症狀。次天花病毒引起之病變程度比上述四種的都要溫和,但卻非常罕見。 天花主要透過空氣傳播。患者的呼吸道與皮膚皰疹分泌物均載有病毒,故避免與其近距離接觸可減低患病的風險。多種痘病毒疾病的病癥均與天花的如出一轍。專家需利用進行病毒培植以確定天花病毒的存在,聚合酶鏈式反應及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測試可提供更多病毒的細節。接種天花疫苗為預防此病的最佳方法。目前並沒有認可的抗天花藥物。一旦出現確診病例,醫護人員會為病人注射疫苗提升免疫保護,有時亦會配以舒緩性療法加大療效。天花病毒不會造成慢性或復發性感染,但會導致各類併發症或後遺症(如失明)。不同類型的天花所引發的病死率有所參差;最為常見的典型天花約奪取了三成病患者的性命。 古埃及或為天花的起源地。已死去逾三千年的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可能是史上首名天花病人,專家在其木乃伊身上找到了明顯的膿皰痕跡。早期的印度及中國文獻亦有記載這種疾病。在隨後的漫長歲月裡,天花於世界多個地方展開大流行,並奪取了無數人類的性命(尤其是兒童)。歷史上,有不少國家的君王及著名人物均染上過天花。19至20世紀期間,多番的防疫行動減低了此病對群眾的威脅。最終,世界衛生組織於1980年正式宣布撲滅天花,使之成為首個於世上絕跡的人類傳染病。.

新!!: 安息帝國和天花 · 查看更多 »

奄蔡

奄蔡(上古漢語擬音:;Alans,或 Alani,也拼為 Alauni 或 Halani)为古代中亚印欧语系游牧民族,又作阖苏,1—3世纪中叶的 东汉三国时期也称阿蘭聊(中古漢語擬音:)或阿蘭。他们族源是塞克人—萨尔马特人。 古希腊罗马文献中称之为Aorsoi、Alanorsi。奄蔡首次见于。西汉时期,该民族在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的锡尔河以北的康居(咸海)西北、里海北部的草原游牧,东汉时期隶属康居。后因为在158年一小支北匈奴西迁,奄蔡也随之逐渐西迁,其中一部分随着巴兰姆伯尔大单于去了欧洲(374年),在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地区定居,另一部分则留在高加索以北地区。 公元4世纪中期(374年的巴兰姆伯尔大单于时期),这在158年西迁的一小支北匈奴在此时越过顿河,吞并了奄蔡。5世纪中期,匈王阿提拉率领奄蔡人西征,一直到达了法兰西中部的奥尔良。後來成為加泰隆尼亞人族源之一,至于继续留在高加索一带的成为可萨国(7世纪后期—1030年)的臣下(一些成为佩切涅格人),中世纪早期有一阿兰王国后来被蒙古的哲别和速不台在1221年打败,一部分(约三万)在元朝成為阿速亲軍,成为保卫大汗的怯薛亲军,当时汉人稱綠睛回回。一部份成為小玉兹哈薩克人。大部分成为奥塞梯人。.

新!!: 安息帝國和奄蔡 · 查看更多 »

奇里乞亚

奇里乞亞(希腊语:Κιλικία、Kilikya),又譯基利家(新教)、基里基雅(天主教),也被称作小亚美尼亚,位於今日土耳其東南部的小亚细亚半岛,塞浦路斯以北,東至旁非利亞,北至托魯斯山脈,地處於前往地中海的通道上,曾經是羅馬帝國一個貿易非常繁盛的地區。基督教使徒保羅出生於當時西利西亚的首府塔尔苏斯。 15世紀起,奇里乞亞受奧斯曼帝國統治。今天奇里乞亞分屬土耳其梅爾辛省、阿達納省和奧斯曼尼耶省。.

新!!: 安息帝國和奇里乞亚 · 查看更多 »

宣誓

宣誓是当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准备担任某个任务或参加某个组织时,在仪式下当众说出表示决心的话语。在这个过程中,通常有一位或數位负责监誓的人。 另外,一些法律文件亦需要當事人宣誓,在法庭作供前亦要宣誓。.

新!!: 安息帝國和宣誓 · 查看更多 »

安世高

安世高,生卒年不詳(大約2世紀),本名清,字世高,來自西域安息國,故稱「安」。原為安息國之太子,後出家為佛教僧人,和支婁迦讖並列為東漢時期佛經翻譯的重要人物。.

新!!: 安息帝國和安世高 · 查看更多 »

安德拉戈拉斯

安德拉戈拉斯(Andragoras,),在塞琉古帝國國王安條克一世到安條克二世期間為帕提亞的總督。 前250年左右,當塞琉古帝國陷入與托勒密王朝一連串衝突和內部危機時,安德拉戈拉斯宣布從帝國中獨立,發行自己穿戴王室服裝的肖像和自己名字的錢幣。而東邊的巴克特里亞總督狄奧多特一世差不多同時宣布獨立,建立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可能與安德拉戈拉斯建立同盟。 安德拉戈拉斯統治僅僅幾年,差不多於前238年北方帕尼的遊牧部落首領阿爾沙克一世大舉入侵帕提亞,安德拉戈拉在戰場上遭到殺害,而阿爾沙克一世成功在帕提亞建立安息。 Category:塞琉古帝國總督.

新!!: 安息帝國和安德拉戈拉斯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新!!: 安息帝國和安那托利亞 · 查看更多 »

安息的羅多古娜

羅多古娜()是安息帝國是米特里達梯一世的女兒,也是弗拉特斯二世的姐妹。.

新!!: 安息帝國和安息的羅多古娜 · 查看更多 »

安提柯二世

安提柯二世(戈努斯人)(Αντίγονος B΄ Γονατᾶς,),是安提柯王朝國王,時間在前283年~前239年間。他擊敗入侵希臘的高盧人,於前276年入主馬其頓,獲得馬其頓王位。他被認為是馬其頓安提柯王朝的真正創建者。.

新!!: 安息帝國和安提柯二世 · 查看更多 »

安条克七世

安条克七世(来自信德的人)Antiochus VII Sidetes ,塞琉西王朝的叙利亚国王(前138年—前129年在位)。德米特-里-二世之弟。在其兄被帕提亚(安息)俘虏后即位。 安条克七世再次征服了帝国境内的犹太人,这些犹太人在反对安条克四世的斗争后一度获得独立。 安条克七世继续与帕提亚进行斗争。前129年,他在与帕提亚的战争中阵亡。此后塞琉西王朝的版图更为缩小(失去美索不达米亚以东的全部属地)。 category:塞琉古國王 A.

新!!: 安息帝國和安条克七世 · 查看更多 »

安条克三世

安條克三世(大帝), (希臘語:; 前241年-前187年, 統治期間 前223年-前187年),塞琉古二世的小兒子。前223年時,安條克三世以18歲年齡即位為塞琉古帝國第六位國王,雖然年紀輕輕就即位,但安條克三世充滿雄心壯志。雖然在與托勒密王國的戰爭失利,但隨後的爭戰中,安條克三世証明自己是從開國的塞琉古一世之後,歷屆塞琉古國王中最優秀的君主,他傳統稱號大帝可能是在東部征服行動結束後獲得綽號,安條克三世似乎還有一個頭銜Βασιλεύς Μέγας(英:Basileus),即波斯傳統稱號大王的意思,可能在征服柯里敘利亞之後採用。.

新!!: 安息帝國和安条克三世 · 查看更多 »

安條克十世

安條克十世(敬神的·篤愛父親者)(拉丁文轉寫: Antiochou Eusebes Philopator ),希臘化時代塞琉古王國後期陷入王室內戰的其中一位國王,是安條克九世的兒子。 安條克九世在在戰場被塞琉古六世的軍隊所殺後,安條克十世於前95年繼承其父親的王位,並與繼母克麗奧佩脫拉·塞勒涅一世結婚,他即位後第一件成就就是擊敗有血緣關係的塞琉古六世,為父之死報仇。他的稱號Eusebes Philopator也顯示這個事件,Eusebes是他父親安條克九世的稱號,而Philopator為「篤愛父親者」之意。安條克十世僅統治王國首都安條克和周圍鄰近地區,並與塞琉古六世的其他兄弟不斷內戰,同時也不停與安息、納巴泰王國對抗。 安條克十世與其他王室不斷內戰,約在前92年王國首都安條克落入腓力一世手中,但安條克十世仍保有一些領地,安條克十世何時結束統治不清楚,弗拉維奧·約瑟夫斯估計他大約在前90年與安息作戰時被殺,然而,阿庇安卻說安條克十世一直存活到前83年,當時亞美尼亞王國提格蘭二世擊敗了安條克十世,對於這兩個時間之間並沒有更多有關安條克十世的紀錄。 在羅馬將軍龐培把提格蘭二世逐出敘利亞後,他立安條克十世之子安條克十三世為塞琉古國王,成為羅馬的屬國。.

新!!: 安息帝國和安條克十世 · 查看更多 »

宙斯

宙斯(Ζεύς,Zeús,Δίας,Días,Zeus)是古希臘神話中統領宇宙的至高無上的天神,舊譯丟斯。羅馬神話稱朱庇特(Jupiter),是木星的名字起源。祂是克洛諾斯和瑞亞的最小的兒子。.

新!!: 安息帝國和宙斯 · 查看更多 »

封建制度 (歐洲)

封建制度指的是歐洲中世紀与貴族騎士相对应的法律地位及軍事責任制度。主要圍繞著三個中心:領主、封臣及領地。 定義封建制度要求很多的條件,因為現階段還沒有一個被廣泛認可的定義。然而自從1960年代,許多研究中世紀的歷史學家在封建制度中包括了更廣泛的社會領域,加入了被束縛在莊園制的農民階級,而被稱為「封建社會」。還有,自1970年代起,重新審視了之前的證據並得出結論——封建制度是一個不可行的術語而需要被從學術和教育討論中去除,或者至少在使用時需要加上嚴格的限制和警告。 封建制度形成於第八世紀;11世紀開始定型;之後的兩百年是全盛時期;13世紀中葉之後,王權鞏固後封建逐漸沒落,但他的影響至今仍在歐洲各個層面留下痕跡。在歐洲之外的地方,封建制度的概念一般僅僅用於類比(稱為「半封建」),最常用於討論在將軍們統治下的日本,有時候也用於中世紀和貢德爾時期的埃塞俄比亞。然而,有些人把封建制度類比更廣,把古埃及、帕提亞帝國、封建制的印度(封建印度),甚至於19世紀的美國南部(美國南部歷史)。.

新!!: 安息帝國和封建制度 (歐洲) · 查看更多 »

尼尼微

尼尼微(阿拉米语:ܢܝܢܘܐ ;英语:Nineveh)為古代亞述帝國的重鎮之一,於底格里斯河東岸,在今日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附近。 自公元前11世紀起即成為亞述帝國的首都,尼尼微於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的亞述王辛那赫里布最為繁榮,特別是亞述的國家圖書館的數千泥板文書,為古美索不達米亞史中極珍貴的資料。但於公元前612年,伊朗高原強國米底和新崛起的新巴比倫王國聯合圍攻尼尼微,並成功攻陷尼尼微。公元前605年強盛一時的亞述帝國正式滅亡,尼尼微隨之沒落。 尼尼微后来几易其主,遗址位于今伊拉克尼尼微省。时至今日,尼尼微附近地区仍然生活着大量亚述人,当代亚述人仍使用古老的阿拉米语,信仰东方礼的基督教。 尼尼微据信曾是世界最大的城市约50年。.

新!!: 安息帝國和尼尼微 · 查看更多 »

尼禄

尼祿·克勞狄烏斯·凱薩·奧古斯都·日耳曼尼庫斯(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又名尼祿·克勞狄烏斯·凱薩·杜路蘇斯·日耳曼尼庫斯(Nero Claudius Caesar Drusus Germanicus),羅馬帝國皇帝,54年-68年在位。他是羅馬帝國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尼祿被他的叔公收養並成為他的繼承人。54年,在克勞狄死後,尼祿繼承為古羅馬帝國的皇帝。 尼祿在位期間,他的注意力大部份集中在外交及貿易上,以及提高帝國的文化素质。他下令建造劇院和促進競技運動。在他統治期間,日耳曼軍團長官科爾布洛在帕提亞的戰役上取得勝利以及和帕提亞帝國達成和談。不列顛軍團長官保利努斯粉碎了發生在不列顛的暴亂。此外,羅馬帝國還吞併博斯普魯斯王國,以及首次與猶太爆發戰爭。 64年,羅馬城發生大火,城市被大面積燒毁。當時許多人認為,這場大火是尼祿派軍隊去做的。尼祿被認為是想利用這場大火,將大量地方燒成白地,以便他可以興建富麗堂皇的金宮。68年,溫代克斯在高盧發起叛亂,以及加爾巴在西斯班尼亞的推波助瀾,直接將尼祿趕下台。最終尼祿在逃難過程沒逃過暗殺的威脅,於68年6月9日自殺身亡。 他執行多宗處決而為人所知,其中包括殺害他的母親,以及謀殺他的養父克勞狄之子:不列塔尼庫斯,逼迫著名斯多亞學派哲學家、授業恩師塞內加自殺。 尼祿因為羅馬發生大火時,在一旁嘲笑人民而惡名昭彰,並使他廣為後人批評;然而史學家後來認為此事純屬謠言。他亦被指控為早期基督教的迫害者,有記載指稱他曾在後花園燃燒基督徒,用以作為照明。多位使徒包括聖保羅和聖彼得在其在位期間被處決。這些資訊主要依據塔西佗、蘇埃托尼烏斯及狄奥·卡西烏斯等羅馬史學家的著作,它們都在尼祿統治期間寫成並遺留至今。 在倖存的歷史文獻當中,很少有著作對尼祿作出正面評價,尼祿的統治往往被連帶專制以及鋪張浪費。儘管如此,某部份的文獻,包括一些上面提及過的,依然會將尼祿描述為一個廣受羅馬人,特別是受東方人歡迎的君主。 後世對他的史料與創作相當多,但普遍對他的形象描述不佳,例如他在20歲時與母親亂倫。.

新!!: 安息帝國和尼禄 · 查看更多 »

尼薩 (土庫曼斯坦)

尼薩,是一座古代城市,位於今日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西北方18公里處。是古代安息王國時期所建立的城市,並被認為是安息最初的首都。傳統上認為這座城市是安息王國開創者阿薩息斯一世所建,並且是首都,也是阿薩息斯王朝皇家墓園的所在地。 在安息國王米特里達梯一世時,尼薩改名為米特里達梯基特(Mithradatkirt)。.

新!!: 安息帝國和尼薩 (土庫曼斯坦) · 查看更多 »

居鲁士二世

居鲁士二世(古波斯楔形文字: Kūruš;کوروش بزرگ;Κύρος;)即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中文《新旧约聖經》译为古列,現代中文譯本改譯為塞魯士。。他是波斯帝国创建者、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一位国王(前549年—前529年在位)Schmitt Achaemenid dynasty (i. The clan and dynasty)。在他的统治下,帝国不仅囊括了古代近东的所有文明国家,还包括了大部分西南亚,和一部分中亚及高加索地区。他的帝国从西边的赫勒斯滂到东边的印度河,是前所未有的最大帝国。他的称号的全称为大帝,波斯国王,安善国王,米底国王,巴比伦国王,苏美尔和阿卡德国王,四方之王。他还通过居魯士圓柱宣布了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人权宣言(大约在公元前539年到530年之间)。 居鲁士大帝在位的时间大约在29到31年间。他首先征服了米底王国,然后是呂底亞王国,紧接着是新巴比倫王國。大约在征服巴比伦前后,他领导了一次到中亚的远征,在远征中摧枯拉朽,“毫无例外的征服了每一个国家”。居鲁士大帝没有机会進入埃及,因为他在公元前530年12月死在了沿锡尔河攻打马萨格泰的战役中。Cyrus's date of death can be deduced from the last two references to his own reign (a tablet from Borsippa dated to 12 August and the final from Babylon 12 September 530 BC) and the first reference to the reign of his son Cambyses (a tablet from Babylon dated to 31 August and or 4 September), but a undocumented tablet from the city of Kish dates the last official reign of Cyrus to 4 December 530 BC; see R. A. Parker and W. H. Dubberstein, Babylonian Chronology 626 B.C. – A.D. 75, 1971.

新!!: 安息帝國和居鲁士二世 · 查看更多 »

屋大维

#重定向 奥古斯都.

新!!: 安息帝國和屋大维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اسلامی جمہوریہ پاکستان;英语: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通称巴基斯坦,位于南亚,面积796,095平方公里 (307,374 平方英里)(不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东与印度比邻,南面是印度洋,西与伊朗锡斯坦接壤,西北和阿富汗相连,东北面可通往中国新疆。除南部属热带气候外,其余属亚热带气候。南部湿热,受季风影响,雨季较长;北部地区干燥寒冷,有的地方终年积雪。 在乌尔都语,“巴基斯坦”源自波斯语,意思为“圣洁的土地”。巴基斯坦原为英属印度一部分,1858年随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8月14日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1971年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从巴基斯坦独立。巴基斯坦从前的首都在卡拉奇(Karachi),现在首都位于伊斯兰堡。总统马姆努恩·侯赛因于2013年9月就职。巴基斯坦是英联邦成员国。 巴基斯坦人口1.97亿,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国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

新!!: 安息帝國和巴基斯坦 · 查看更多 »

巴格達電池

巴格達電池是一種出現在兩河文明的人造工藝品,年代可以推溯到帕提亞時代,被認為是一種歐帕茲 (时代错误文物)。巴格達電池可能于1936年在靠近伊拉克巴格达的Khujut Rabu被发现。当1938年伊拉克国家博物馆的德国经理Wilhelm König在博物馆的收藏中发现它之后,巴格达电池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在1940年,König发表了一篇文章说那件馆藏是原电池,而且极有可能是用来给银器镀金的。这种解释直到现在仍然被认为是一个假设的可能性。如果它是正确的话,这件物品将比亚历山卓·伏打于1800年发明的电化电池早一千多年。.

新!!: 安息帝國和巴格達電池 · 查看更多 »

巴比倫尼亞

巴比倫尼亞是美索不達米亞中南部(現今伊拉克)的一個古代文化地區,其首都為巴比倫。漢摩拉比於蘇美爾和阿卡德帝國之地建立了巴比倫尼亞,亞摩利人成為了閃米特人的一支,巴比倫尼亞採用了閃米特的阿卡德語作為官方語言,並保留了當時不再當為口語的蘇美爾語作宗教用途。阿卡德及蘇美爾文化於後期巴比倫亞文化中舉足輕重,巴比倫尼亞地區即使在外族統治時,仍然是該地重要的文化中心。 最早記載「巴比倫尼亞」一地的文字,可追溯至前23世紀的薩爾貢時期的一塊版匾。 B B.

新!!: 安息帝國和巴比倫尼亞 · 查看更多 »

丝绸之路

,常簡稱為絲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意志帝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於1877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图集。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張騫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但实际上,丝绸之路并非是一条 “路”,而是一个穿越山川沙漠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并且丝绸也只是货物中的一种。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於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君主制国家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西汉的張騫在前138—前126年和前119年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称赞其开通西域的作用。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傳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大伊朗、累范特、阿拉伯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朝鮮、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2014年6月22日,在杜哈举行的第38届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丝绸之路同京杭大运河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新!!: 安息帝國和丝绸之路 · 查看更多 »

中古波斯语

中古波斯语(波斯语:پارسی میانه)或稱巴列维語(英語:Pahlavi language),是印欧语系伊朗语支的一种语言,主要伊朗西南部的萨珊王朝(公元224年-654年)使用,并由于其声望而在其他地区得以使用。中古波斯语被分为西伊朗语支,发源自古波斯语并演化为现代波斯语。.

新!!: 安息帝國和中古波斯语 · 查看更多 »

中东

中东(Middle East,الشرق الأوسط,המזרח התיכון)是一个地理區域,和西亞大致重疊,並包含部分北非地區,但不包含外高加索地區,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這個詞是以歐洲為參考座標,意指欧洲以东,并介于远东和近东之间的地区。具体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

新!!: 安息帝國和中东 · 查看更多 »

中亚

中亚(Central Asia;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亚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里海,东到中国,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而根据长期占据这片区域大部分领土的苏联官方定义,中亚仅指其四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了亚洲中部现已独立的五个以“斯坦”命名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人口1660万)、吉尔吉斯斯坦(人口550万)、塔吉克斯坦(人口760万)、土库曼斯坦(人口510万)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950万)的总称。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巴基斯坦北部、蒙古等地,有时还包括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以及西伯利亚南部。 上述关于中亚的定义没有一项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然而,虽然中亚地区的边界并不确定,但这一地区有着一些显著特征。例如,在历史上,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而这块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区域成了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汇之地。 在伊斯兰化之前以及伊斯兰化早期,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语支各语言的民族Encyclopædia Iranica, "CENTRAL ASIA: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 C. Edmund Bosworth: "In early Islamic times Persians tended to identify all the lands to the northeast of Khorasan and lying beyond the Oxus with the region of Turan, which in the Shahnama of Ferdowsi is regarded as the land allotted to Fereydun's son Tur.

新!!: 安息帝國和中亚 · 查看更多 »

中国史学史

中國史學之發展,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階段。古代史學史,包括先秦、秦漢、唐朝、清朝乾嘉時期,中唐以後設置史館,纂修實錄,並形成修史制度。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傳統史學引入西學史學方法。.

新!!: 安息帝國和中国史学史 · 查看更多 »

希臘史學

希臘史學是古希臘人对历史的记录,在世界歷史上為第一個在歷史學中有史料可以證明,而早期古老的歷史或史前人類學作為旁證,比如作為史料,編年史,帝王列表,較為講究考證的金石學。 希羅多德被後世學者稱為“歷史之父”,他的歷史 等同於領域。撰寫時間為西元前450年代至前420年代之間,希羅多德記載大約西元前六世紀的歷史人物,如波斯大流士一世岡比西斯二世和普萨美提克三世,並有少部分西元前八世紀的歷史人物,如Candaules。 希羅多德以後的作家,如修昔底德,色諾芬,狄摩西尼,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這些作家幾乎全都是雅典人或是認同雅典人。因此,比起其他城市,我們更清楚雅典的歷史和政治,但對於某些城邦的歷史則幾乎一無所知。 另外,這些作家的著作幾乎全部集中在政治,軍事和外交史方面,忽略了經濟與社會的歷史。.

新!!: 安息帝國和希臘史學 · 查看更多 »

希臘人

没有描述。

新!!: 安息帝國和希臘人 · 查看更多 »

希臘化文明

公元前4世紀下半頁,馬其頓的腓力二世統一了整個希臘,其後後繼者亞歷山大大帝在帝國擴張的過程中將希臘文明傳播至東方。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稱希臘文化(Hellenistic civilization)。希臘語漸漸成為“世界語言”。《聖經》的“七十士譯本”即是在公元前三世紀被譯為希臘文。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駕崩之後,其帝國分裂成四大部分,各自獨立,有馬其頓安提哥那王朝、小亞細亞的阿塔羅斯王朝、敘利亞的塞琉古王朝、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猶太人聚居的以色列地區在塞琉古王朝境内。塞琉古王朝在前238年東部的安息(帕提亞)和大夏(巴克特里亞)獨立之後,東部被安息帝國所擾,西面又面臨羅馬帝國的擴張,最終被羅馬帝國和安息瓜分。公元前168年,馬其頓安提哥那王朝被羅馬共和國所滅。 埃及托勒密王朝的亞歷山卓圖書館,此處展示一位藝術家對它的描繪,這是一座偉大並且具重大意義的古代世界圖書館。Cosmos: A Personal Voyage, Sagan, C 198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

新!!: 安息帝國和希臘化文明 · 查看更多 »

希臘化時代

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period)在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帝國之後不久開始。通常起始點視為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323年逝世開始,並結束於羅馬共和國在前146年征服希臘本土,或前30年最後的繼業者王國——托勒密王國滅亡為止Green,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the Hellenistic Age p. xiii.

新!!: 安息帝國和希臘化時代 · 查看更多 »

希臘文化

希臘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從邁錫尼文化,到最輝煌的古典希臘文化時期,之後受到羅馬帝國及拜占庭帝國的影響。其他文化或國家,如拉丁文化,法蘭克王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威尼斯共和國,熱內亞共和國,大英帝國等等,皆對現代希臘有所影響。而多數歷史學家相信希臘獨立戰爭是復興希臘文化的主因,使得多元的文化得以統一。 古時候,希臘是西方文明的起源。現代民主肇因於希臘民主、陪審團制度,及法律之下人人平等。希臘人能夠在許多學科有所發展,如生物學、幾何學、歷史學、哲學、物理學等等,是因為他們的思考有系統。希臘人亦引介許多文學格式,如史詩、詩歌、歷史、悲劇、喜劇等等。他們追求調理與調和,這種美的概念大大影響了西方的藝術。.

新!!: 安息帝國和希臘文化 · 查看更多 »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ό βασίλειο της Βακτριανής,Greco-Bactrian Kingdom),是一个古代位于中亚巴克特里亞的希臘化国家欧亚学研究“”。於前三世紀中,塞琉古帝國巴克特里亞總督狄奥多特一世獨立自立為王,歷經120餘年至被北方游牧民族——以塞人为核心种众的大月氏滅亡為止,希臘-巴克特里亚王国是中亞一個重要的希臘化文明中心。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是否是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的张骞出使西域时所遇见的大夏,目前東西方学术界尚有爭議。.

新!!: 安息帝國和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 查看更多 »

希腊神话

希臘神話(希腊语:ἡ Ἑλληνικὴ Μυθολογία)即口頭或文字上一切有關古希臘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歷史的神話。希臘神話是古希臘宗教的組成部分之一。現代的學者更傾向於研究神話,因為其實際上反映了古希臘的宗教和政治制度、文明以及這些神話產生的本質原因。一些神學家甚至認為古希臘人創造這些神話是為了解釋他們所遇到所有的事件。 希臘神話涵及大量傳說故事,其中很多都通過希臘藝術品來表現,比如古希臘的陶器繪畫和浮雕藝術。這些傳說意在解釋世界的本源和講述眾神和英雄們的生活和冒險以及對當時的生物的特殊看法。這些神話開始於口耳相傳,今日所知的希臘神話或傳說大多來源於古希臘文學。已知的最早的古希臘文學作品有荷馬的敘事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著重描寫了和特洛伊戰爭相關的重大事件。基本上和荷馬是同時期的赫西俄德的兩部詩歌《神譜》和《工作與時日》包含了當時的學者對世界起源、神權統治和人類時代的延續以及人類疾苦和祭祀活動的起源的看法和認識。除了《荷馬史詩》之外,還可以從《》(抒情詩,公元前5世紀的悲劇作品)、希臘化時期的學術作品和詩歌以及羅馬帝國時期的作品,如普魯塔克和保薩尼亞斯的作品中發現希臘神話的踪跡。 現在希臘神話已經從很多藝術品上關於眾神和英雄故事的裝飾得到考古學上證明。公元前8世紀的陶器上的幾何設計鮮明地記錄特洛伊圍城的場景和赫拉克勒斯的冒險。在隨後的古風時期、古典希臘時期以及希臘化時期,大量得到了文學上的證據證明神話場景不斷湧現。 希臘神話對西方文化、藝術、文學和語言有著明顯而深遠的影響。從古希臘時期到現代,詩人和藝術家很多都從希臘神話中獲得靈感,並為其賦予現代意義。.

新!!: 安息帝國和希腊神话 · 查看更多 »

希腊语

希臘語(Ελληνικά)是一种印歐語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臘、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帶的某些地区。 希臘语言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古希臘語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現代希臘語中。后世希腊语使用的字母最早发源于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及希腊东部岛屿)。雅典于前405年正式采用之。.

新!!: 安息帝國和希腊语 · 查看更多 »

希拉

希拉可以指:.

新!!: 安息帝國和希拉 · 查看更多 »

希拉克略

弗拉维斯·希拉克略(拉丁语:Flavius Heraclius;古希腊语:Ηράκλειος,),也译赫拉克利乌斯,东罗马帝国皇帝(610年10月5日至641年2月11日在位),出生于一个亚美尼亚家庭。傳統上,希拉克略被認為是軍區制的締造者,現代學者則認為皇帝君士坦斯二世在位期間才建立。.

新!!: 安息帝國和希拉克略 · 查看更多 »

帕尼人

帕尼人(英語:Parni;希臘語:Πάρνοι Parnoi)是黑海東南哈里河河谷的東伊朗語語系民族,帕尼人是大益三個部落的其中一個。 約公元前三世紀,帕尼人入侵帕提亞,「趕走了希臘總督,並獲得了獨立,建立了新王朝」,即是安息帝國。.

新!!: 安息帝國和帕尼人 · 查看更多 »

三重冕

三重冕(Triregnum)是過去天主教教宗所戴的三層冠冕,由主教冠和三面王冠組成,後有兩條垂帶。 在禮儀中教宗不會戴它,而是放在祭壇上。教宗只會在、向全世界發表「致全城與全球」的祝辭、發表聖座隆重宣言,以及在出場、退場時戴上。.

新!!: 安息帝國和三重冕 · 查看更多 »

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又稱初級資料、首次資料、一級來源或稱第一手資料,是文獻學、圖書館學、地理學中指用來做為證據的引文資料, 寫作者將其來源方式可以區分成:.

新!!: 安息帝國和一次文献 · 查看更多 »

年号

年号是君主時代帝王纪年所立的名号《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5年11月臺灣學術網路第五版試用版,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緣起于中国漢武帝時期,后来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近代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還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中國(範圍為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朝鮮半島和越南因為已經廢除君主制已經全面廢止年號。另外中華民國所用的民國紀年和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常被误认为是年号。.

新!!: 安息帝國和年号 · 查看更多 »

幼发拉底河

幼发拉底河(Euphrates.,الفرات / al-Frat,Fırat)是中东名河,与位于其东面的底格里斯河共同界定美索不达米亚,被认为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對中東地區尤其是伊拉克的歷史有深遠影響。 发源于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的山区,依赖雨雪补给;流经叙利亚和伊拉克;下游在库尔纳与底格里斯河合流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

新!!: 安息帝國和幼发拉底河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君主列表

根據莫夫希斯·寇倫納西所著的《亞美尼亞歷史》一書,公元前2107年,傳說中的神射手海克率眾擊敗亞西利安國王貝勒斯的軍隊,建立了第一個亞美尼亞王國。公元前1824年,亞美尼亞各王儲領地統一並歸屬於同一個政府之下,自此地理上和政治上的亞美尼亞概念因而誕生。.

新!!: 安息帝國和亚美尼亚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安息帝國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亚拉姆语

#重定向 亞拉姆語.

新!!: 安息帝國和亚拉姆语 · 查看更多 »

庞培

#重定向 庞贝 (消歧义).

新!!: 安息帝國和庞培 · 查看更多 »

亞克興角戰役

#重定向 亞克興戰役.

新!!: 安息帝國和亞克興角戰役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共和國(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ISO 9985轉寫:Hayastani Hanrapetutyun),通稱亞美尼亞,是一個位於西亞或外高加索地區的共和制國家,有時也會被視為是東歐的一部分。行政疆界上,亞美尼亞位於黑海與裏海之間,西鄰土耳其,北鄰喬治亞,東為阿塞拜疆,南接伊朗和阿塞拜疆的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以埃里溫為首都。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前,亞美尼亞曾经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 目前,亞美尼亞與鄰國阿塞拜疆之間存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領土爭議問題,並曾在2016年4月雙方因此問題在邊境發生軍事衝突,亞美尼亞也因为1915年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發動的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歷史認知問題與土耳其之間有外交上和對大屠殺事件承認問題上存在爭議,但是近年亞土雙方已透過元首互訪等方式逐漸修復關係、重建溝通對話。不過,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外交關係仍較不穩定。亚美尼亚是欧洲委员会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一员。亚美尼亚也宣稱擁有在1991年宣布独立但為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的阿爾扎赫共和國的主权。.

新!!: 安息帝國和亞美尼亞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王國

亞美尼亞王國(Kingdom of Armenia)是一個存在於公元前321年至428年的王國,除了提格蘭二世於公元前83-66年獨立外,其餘時間都是羅馬帝國與波斯的從屬地區,最大疆域從裡海伸延到東地中海的敘利亞。.

新!!: 安息帝國和亞美尼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亞拉姆語

阿拉姆語(ܐܪܡܝܐ;亦汉譯為亚拉姆語、亞蘭語、阿拉米語、阿拉美語或阿辣米语,下稱阿拉姆語)是闪米特语族(閃族)的一种语言,与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相近。.

新!!: 安息帝國和亞拉姆語 · 查看更多 »

底格里斯河

底格里斯河(دجلة、Dijlah,Tigris)是中东名河,与位于其西面的幼发拉底河共同界定美索不达米亚,源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山区,流经伊拉克,最后与幼发拉底河合流成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 底格里斯河流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2亿立方米,为西南亚水量最大的河流,底格里斯河的中下游都位於伊拉克境內,令原本位處乾旱氣候地區的伊拉克擁有水源豐富的河流,主要城市都在該河流的流域範圍,是伊拉克人口的主要集中地。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正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

新!!: 安息帝國和底格里斯河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1998)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新!!: 安息帝國和以色列 · 查看更多 »

延熹

延熹(158年六月-167年六月)是东汉皇帝汉桓帝刘志的第六个年号。汉朝使用这个年号时间共計10年。延熹十年六月改元永康元年。.

新!!: 安息帝國和延熹 · 查看更多 »

伊什塔克爾

伊什塔克爾是伊朗的古城,位於該國南部,由法爾斯省負責管轄,距離波斯波利斯約5公里,毗鄰泰西封,該城有多處考古遺址。.

新!!: 安息帝國和伊什塔克爾 · 查看更多 »

伊嗣俟三世

伊嗣俟三世(?-651年)也称叶兹底格德三世,《旧唐书》作伊嗣侯,《新唐书》作伊嗣俟,是波斯萨珊王朝末代君主。632年6月16日即位。636年11月,波斯军队在阿尔-卡迪西亚会战中惨败,次年阿拉伯人攻陷首都泰西封,伊嗣俟被迫逃亡东方。651年在中亚木鹿城遇刺身亡。萨珊王朝灭亡。其子俾路斯逃往中国唐朝。 Category:萨珊王朝 Category:651年逝世 Category:伊朗遇刺身亡者 Category:薩珊王朝君主.

新!!: 安息帝國和伊嗣俟三世 · 查看更多 »

伊朗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波斯語: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拉丁字母转写:Jomhuriye Eslâmiye Irân),简称伊朗(波斯語:ایران ),1501年之前很长一段历史时间称波斯,位于亚洲西南部,為中东國家,其中北部紧靠裏海、南瀕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以及國際上屬阿塞拜疆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为邻,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国土面积为1,648,195平方公里,国土主要位于伊朗高原上,气候较为干燥,伊朗人口约7868万人,为多民族国家,其主体民族为波斯人,约占总人口的66%(2011年),其余有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等。官方语言为波斯语。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宗(信众超过全国人口的90%)为伊朗国教,宪法承认的其余教派有伊斯兰教逊尼派、祆教、犹太教、基督教等。首都為德黑兰。 伊朗古称波斯,在公元前28世纪建立的古埃兰王国和之后建立的米底王国是伊朗高原文明的发源地。到公元前550年,由居鲁士大帝建立了大一统的古代大帝国波斯帝国。公元7世纪中叶,波斯的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征服,包括伊朗高原的中东地区开始伊斯兰化,而曾占统治地位的祆教则日渐式微。近代,波斯逐渐沦为英国和俄国的半殖民地,1925年,巴列維王朝建立,二戰后,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逐渐摆脱英、苏两国对伊朗的控制,奉行亲美政策,国家经济建设获得较大发展,在中东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1979年初,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爆发,王朝政权被推翻,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同年底发生美国驻伊使馆人质事件,伊朗轉為反美的先鋒,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交恶。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伊斯兰教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最高领袖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由伊斯兰教神职人员组成的专家会议选举产生,霍梅尼为首任最高领袖,现任最高领袖为赛义德阿里·侯赛尼·哈梅内伊。伊朗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是继最高领袖之后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全民普选产生,现任总统为哈桑·鲁哈尼。伊朗最高立法机构为伊斯兰议会,实行一院制,现任议长为阿里·拉里贾尼。司法总监是伊朗的司法最高首脑,由最高领袖任命,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长则由司法总监任命,现任司法总监为萨迪格·拉里贾尼。 伊朗是亚洲和中东主要经济体之一,经济实力较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485.9亿美元,居世界第2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07美元,居世界第76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石油产业是伊朗的支柱,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的货币名称为里亚尔,主要的贸易伙伴有中国、印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土耳其等。 伊朗奉行独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同時是联合国、不结盟运动、伊斯兰会议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创始会员国。.

新!!: 安息帝國和伊朗 · 查看更多 »

伊朗君主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安息帝國和伊朗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伊朗人

伊朗人是印歐語系中種族與語言的分支,主要分布於伊朗高原與更遠的中、南、西南亞洲及東南歐洲一帶。伊朗人主要界定為伊朗語支,是印歐語系的主要語支之一。他們分布橫跨伊朗高原,自興都庫什山脈延伸至安那托利亞中部,從中亞到波斯灣--有時被稱作大伊朗(Greater Iran)的地區。伊朗語支曾經遍布於歐亞大陸,自巴爾幹半島到中國西部的新疆 — 大英百科全書 (2006-6-4查閱)。 — 伊朗百科全書 (2006-6-4查閱)。。伊朗人並不受限於當今伊朗領土的國界,而為避免混淆,則以「伊朗國民」一詞用指伊朗公民。.

新!!: 安息帝國和伊朗人 · 查看更多 »

伊朗高原

伊朗高原(英文:Iranian plateau,又稱Persian plateau)是亞洲西南部的高原地帶,亦是古代文化的發源地, University of Texas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retrieved 10 February 2007),它是由於阿拉伯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之後形成的多摺山脈帶地形。 伊朗高原由小亞細亞和高加索開始,一直向東延伸,包括現今阿富汗的絕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伊朗高原面積約250萬平方公里,其東部邊界是興都庫什山脈,它將伊朗與印度分開;其西部邊界是扎格羅斯山脈,它將伊朗高原與底格里斯河谷分開;其南部邊界是印度洋和波斯灣;其北部邊界是阿拉斯河、里海、科彼特山鏈、阿姆河以南的帕羅帕米蘇斯山。伊朗高原周圍被雄偉的高山所包圍,高原中央是遼濶的內陸盆地,沒有河流通往大海。從伊朗高原各山脈內坡流出的河流,全都消失在這個乾燥貧瘠的盆地之中。伊朗農業條件最好的地區,是毗鄰兩河流域的胡澤斯坦地區,還有北部、西北部山鏈的山麓與河谷地區,特別是里海、高加索山脉的斜坡地區。伊朗高原的總面積有370萬平方公里。 按照自然地理環境,伊朗高原可以劃分為五個特征明顯的自然地區:.

新!!: 安息帝國和伊朗高原 · 查看更多 »

伊朗歷史

伊朗历史與大片地域的歷史糾纏在一起,該地域西起底格里斯河,東至印度河及錫爾河,北起高加索、裡海及鹹海,南及波斯灣、阿曼灣與埃及。 伊朗高原的埃蘭自青銅時代初期起便是古代近東歷史的一部份。嚴格來說,波斯帝國是從鐵器時代開始的,伴隨著伊朗人的影響,他們建立了米底、阿契美尼德帝國、帕提亞以及古典時代的薩珊帝國。 自從其成為超級大國的一部份時起, 波斯便一直擁有此稱呼,其領域範圍及佔有者數世紀來一直在變化。儘管她先後為希臘人, 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等入侵并佔領并常常捲入更加強大的國家的事務中,波斯卻一直保持其國家認同,并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政治及文化實體。 伊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的故鄉,其歷史及聚居點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 retrieved 1 October 2007 米底在公元前625年將伊朗統一為一個國家,并成為了一個帝國。http://www.britannica.com/ebc/article-9371723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Concise Encyclopedia Article: Media 阿契美尼德帝國(前550–330)是伊朗人首次統治中東及中亞。之後由塞琉古帝國、帕提亞帝國及薩珊王朝繼承,其時間跨度約達千年。 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633–656)及薩珊帝國的滅亡是伊朗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伊朗的伊斯蘭化發生於八至十世紀,導致了祆教在波斯的最終衰退。然而,之前的波斯文化傳統並沒有失去,而是被新的伊斯蘭政權及其文明大量吸收。 在經歷了數個世紀的異族統治及短命的地方王朝之後,伊朗于1501年為薩非王朝所再次統一,再次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該王朝將什葉派作為國教,R.M. Savory, Safavids, Encyclopedia of Islam, 2nd edition是為伊斯蘭歷史最重要的轉折點。, retrieved 1 October 2007伊朗由沙王或皇帝統治,該制度幾乎無間斷地延續至了1979年四月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該革命將伊朗政體改為伊斯蘭共和國。 23 January 2008.

新!!: 安息帝國和伊朗歷史 · 查看更多 »

伊朗文化

伊朗文化历史悠久,是中亚地区重要的文化,和其他文化有多种联系。.

新!!: 安息帝國和伊朗文化 · 查看更多 »

伊朗曆

伊朗曆(波斯語:گاهشماری ایرانی‌,拉丁轉寫:Gahshomari-ye Irani),又名波斯曆或Jalaali曆,在中国也称回回陽曆(但回回曆或回曆指伊斯兰曆,不可用来指称波斯曆),是目前在伊朗和阿富汗使用的陽曆。其曆法是古波斯人基于觀察天象,而不是基于規則推算而來。透過從德黑蘭(或東經52.5度子午線)和喀布爾精確的天文觀測,確定每年的第一天(纳吾肉孜节)由春分開始。公历2016年3月20日至2017年3月19日为波斯曆1395年。 今日是波斯曆。.

新!!: 安息帝國和伊朗曆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

伊斯蘭對波斯征服或穆斯林对波斯的征服,(633年–656年)632年的春天,刚刚在新兴的伊斯兰教下统合起来的,以贝都因人为主体的阿拉伯人的伊斯兰哈里发的军队出现在依兰沙赫尔所属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南疆边境上;633年,伊斯兰哈里发的军队攻占了依兰沙赫尔所属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南疆边境的所有要塞,虽然之后由于伊斯兰哈里发军队被调动到去征伐东罗马帝国的叙利亚(634年)、巴勒斯坦和埃及等地,并且期间依兰沙赫尔的军队在与伊斯兰哈里发的军队交战中获得了几次短暂的胜利,但是没能组织起有效抵抗,待伊斯兰哈里发的军队集结起主力之后,到636年,伊斯兰哈里发的军队在卡迪西亚战役打败埃兰沙赫尔军队,并趁机渡过底格里斯河攻占其在底格里斯河右岸的首都泰西封。至639年,伊斯兰军队攻占了埃兰地区的治所苏萨,到640年,伊斯兰哈里发军队占领波斯埃兰和伊斯法罕等地。642年,阿拉伯将领努尔曼率军在波斯埃克巴坦那以南的尼哈万德打败依兰沙赫尔军队,继而最终在644年基本占领依兰沙赫尔全境。此后依兰沙赫尔的末代君主伊嗣俟三世先是经过赫卡通皮洛斯,之后是逃亡到内沙布尔,再后是逃亡到木鹿藏匿,651年,他在莫夫(Merv)被一个伊斯兰哈里发下的逮捕令的利诱的贪财的磨坊主劫杀,王子俾路斯看到复国无望之后于是携带5000人随从向北经过阿姆河并经过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的撒马尔罕 塔什干 苦盏 和贰师城翻越葱岭并穿越唐朝安西都护府的昆仑山脉的南道,再次经过河西道和陇右道来到唐长安城被唐高宗授为大将军,其一个姊妹嫁入唐皇室;另一路向南逾越兴都库什山脉的那几道山口向南逃亡到之前属于依兰沙赫尔的疆土的印度河河口北岸的古吉拉特邦,迄今为止当地还有65000人的依兰沙赫尔人后裔。伊斯兰对波斯的征服,导致依兰沙赫尔的覆灭,不过有一支王室在马赞德兰这个地方通过游击战和有时臣服于周边的君主制强国的方式延续到1350年被札剌亦儿王朝攻灭,也导致了古波斯地区的琐罗亚斯德教文化丧失了至高无上的影响力和衰退。 Category:伊朗历史 Category:穆斯林对波斯的征服 Category:西亚历史.

新!!: 安息帝國和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 · 查看更多 »

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Esfahān)為伊朗第三大城市,是伊斯法罕省的省會。據2006年統計,有人口1,583,609人。 伊斯法罕早在瑪代王國時已存在。在公元前六世紀中叶时成为居鲁士二世的阿契美尼德帝國治下的一个大城市。在前330年的马其顿王国军队入侵时遭受破坏,后被修复,并在塞琉古帝国、阿尔沙克王朝及薩珊王朝時期為一重要城鎮。公元640年阿拉伯帝国佔據伊斯法罕时也遭受毁坏,后被修复;穆斯林式的建築亦隨之出現,并开始了伊斯兰时代的繁荣和辉煌。伊斯法罕曾在1051年至1118年為塞爾柱帝国的都城。在1387年時被當時的帖木儿攻佔及蹂躏,一共屠杀了7万人。其後在1453年,伊斯法罕重新被建立,其光輝在17世纪的薩法維王朝達至高峰,更一度成為首都,人口最高达到60万人,更第二次成為伊朗的國都。現今的伊斯法罕為伊朗一文化古都,城內的伊玛目广场亦被列入世界遺產之內。.

新!!: 安息帝國和伊斯法罕 · 查看更多 »

張騫

張騫()字子文,西漢漢中郡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旅行家、外交家、探險家。奉汉武帝之命,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两次被匈奴军队俘虏囚禁,历时13年终于逃回长安复命,从而成功开拓了絲绸之路。因此伟大功绩,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取“广博瞻望”之意),故又稱張博望,封地博望(今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为漢朝与西域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新!!: 安息帝國和張騫 · 查看更多 »

弗拉維奧·約瑟夫斯

提圖斯·弗拉維奧·約瑟夫斯(全名Titus Flavius Josephus,),原名約瑟·本·馬賽厄斯(Joseph ben Matthias,意思是Joseph,Matthias的儿子),簡稱約瑟夫或約瑟夫斯,或譯約瑟法斯或約西弗斯,是第一世紀時的著名的猶太歷史學家,也是軍官及辯論家。 约瑟夫斯曾经做犹太军官,后来被俘虏后入罗马军队服役。有一段时间他跟随罗马军队征讨和平叛在罗马帝国犹迪亚行省的叛乱,并见证了公元70年提多将军摧毁耶路撒冷城。他晚年在罗马潜心研究圣经,专注写作。 作為猶太人,约瑟夫斯对希伯來圣经做了深入的研究,将圣经的正典和外典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指出,外典圣经從來沒有被猶太人包括在受感示的聖經之內。另外他撰写的《犹太古史》记载了从圣经旧约最开始到公元一世纪整个的犹太历史,这些记载表明约瑟夫斯本人认为圣经的记载是真实的。同时在他的作品中有记录了很多福音书和使徒行传记载的事件,由此可以从侧面印证福音书的内容不是杜撰出来的。他撰写的作品《犹太古史》、《犹太战史》、《驳斥阿比安》和自传《人生》对于了解犹太人在古代和罗马统治时期的面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新!!: 安息帝國和弗拉維奧·約瑟夫斯 · 查看更多 »

弗拉特斯五世

弗拉特斯五世(?-4年),帕提亞國王(約前2年~4年在位),又被稱作弗拉塔西斯(Φραατάκης)。 弗拉特斯五世為帕提亞國王弗拉特斯四世與穆薩皇后之子,在穆薩皇后毒殺了弗拉特斯四世後繼承了王位。 他想趁亞美尼亞王國於Ariobarzanes II of Atropatene登基時的混亂來煽動亞美尼亞王國內部叛亂,藉此趁機恢復帕提亞對亞美尼亞王國以及米底王國的影響力,並同時削弱羅馬帝國對這兩國的影響力。但在奧古斯都派遣養子Gaius Caesar至帕提亞施加壓力後,弗拉特斯五世不得不放棄,並承認該兩王國是在羅馬帝國的勢力範圍內。 2年時,他與他的母親穆薩皇后結婚;然而這種亂倫的關係以及之前對亞美尼亞王國的挫敗造成安息貴族強烈的不滿,於4年時將弗拉特斯五世暗殺。 Category:安息國王 Category:4年逝世 Category:遇刺身亡者.

新!!: 安息帝國和弗拉特斯五世 · 查看更多 »

弗拉特斯四世

弗拉特斯四世帕提亚国王(约前37年~前2年在位)。 弗拉特斯四世为帕提亚国王奥罗德二世之子。在他统治时期发生的大事是,弗拉特斯四世击退了由后三头之一的马克·安东尼亲自率领的罗马大军(据说有10万人之多)对帕提亚的报复性入侵。罗马人损失了3万名战士。 弗拉特斯四世在宫廷政变中被其子弗拉特斯五世谋杀。 Category:安息国王.

新!!: 安息帝國和弗拉特斯四世 · 查看更多 »

弓騎兵

弓骑兵是一种陆军兵种,以骑乘动物作为移动手段,使用的武器为弓箭。弓骑兵有可能是最早出现的骑兵兵种。.

新!!: 安息帝國和弓騎兵 · 查看更多 »

彭透斯

彭透斯(Pentheus)。古希腊神话男性人物之一。底比斯君主。其事迹见于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作品。从祖父卡德摩斯中获得王位,旋即禁止狄俄尼索斯崇拜。遂招至报复与打击。亦于相关古典作家之记述中得到反映。.

新!!: 安息帝國和彭透斯 · 查看更多 »

佛经

佛經,為記載佛語和佛陀教法的經典。主要指經藏,有時也泛指經律論三藏,以及歷代後賢著作的全部佛典,古代總稱為「眾經」、「一切經」或「大藏經」。按照佛教的傳統和記載語言,佛典可分為巴利語(南傳上座部佛教)、古漢語(漢傳佛教)、藏語(藏傳佛教)三大體系,殘存的梵語、犍陀羅語文獻,並衍生出日文、西夏文、回鶻文、蒙文、滿文、泰文、緬文、僧伽羅文、現代中文和英文等語言的再譯本。 佛教在印度一千多年的發展,誕生了為數眾多的龐大典籍。儘管有共通源頭,但經過長期抉擇、揚棄與衍生的教判過程,形成了多樣化的面貌和互異特質:.

新!!: 安息帝國和佛经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安息帝國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德米特里二世 (塞琉古帝國)

德米特里二世(勝利者)(希臘語:Δημήτριος Β Νικάτωρ; ),是塞琉古帝國國王。他是德米特里一世和勞迪絲五世的兒子,並有一個弟弟是安條克七世。德米特里二世的第一次統治因被安息王國俘虜而中斷,數年後他又一度當上國王。.

新!!: 安息帝國和德米特里二世 (塞琉古帝國) · 查看更多 »

德拉克马

#重定向 希腊德拉克马.

新!!: 安息帝國和德拉克马 · 查看更多 »

徵兵制

徵兵制,是一種國家徵募軍人的制度,亦稱為義務役、常備役、充員兵役等,意指全體國民,如符合一定條件(通常是年滿法定年齡,且身體健康、無殘疾的男性),均須強制性加入軍隊服役一段時期(通常由半年至三年不等,視乎國家及軍種而定)。與募兵制(亦稱為志願役)為相對用詞。由於義務役成員是強制性、非自願及非終生性,因此實施徵兵制的國家通常會同時實施募兵制,容許自願選擇以軍人為長期職業的人士,在義務役期完畢後,繼續在軍隊服役。一般士兵由徵兵而來,士官幹部、軍官幹部則主要採志願方式招募,除非志願方式招募不足者,如中華民國每年都會舉辦預官預士考試,招考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義務役青年,使之在服役期間晉升為下士士官或者少尉軍官。 中華民國及大韓民國的義務役制度,近年來常發生棒球球員、藝人的兵役問題。雖然兩個地方法律明文規定男性有服兵役的義務,但仍有一定的轉圜空間;有部分的棒球球員與藝人在國際上有知名度,但因為兵役問題可能導致事業中斷,兵役機關會採取彈性的方式使被徵召入伍的藝人與棒球球員擔任為期十二天的「補充兵」。此外,臺灣和韓國的資訊產業發達,為求有效利用資訊產業人才,兵役機關會彈性實施「研發替代役」制度。.

新!!: 安息帝國和徵兵制 · 查看更多 »

地中海

地中海(英文:Mediterranean),被北面的歐洲大陸、南面的非洲大陸以及東面的亞洲大陸包圍著。东西长约4000公里,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公里,面積251.6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的平均深度是1500米,最深處为5267米。 地中海西部通过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接,東部通过土耳其海峡(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相连。19世紀時開通的蘇伊士運河,接通了地中海与紅海。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其附属的大西洋却是年轻的海洋。地中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世界最强地震带之一。地中海地区有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 地中海作为陆间海,风浪较小,加之沿岸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拥有许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成为沟通三個大陸的交通要道。這樣的條件,使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促进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发展。現在也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区之一。其沿岸的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发达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乾燥,冬季温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植被,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里光热充足,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新!!: 安息帝國和地中海 · 查看更多 »

匈奴

匈奴(上古汉语:*qʰoŋ.nˤa),是亚洲大陆北部的遊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古代国家,存在年代約在前209年至48年,其后分裂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統治領域約略在現今蒙古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亞與中國北部地區。公元4至5世纪又陆续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汉赵、北凉、胡夏、高昌北凉等汉化政权。 匈奴是部落体制的国家,建立了一套尊卑分明的内外官制,分王庭、左方和右方三个辖区,分别由单于、左右贤王负责监理,各自在自己的分地游牧而居,各有自己的军官、文官,对领土也有强烈欲望。其王族為攣鞮氏,其領袖稱单于,其下轄各王,統領各部落,单于和诸王的皇后和妻子称阏氏(匈奴实行一夫多妻制),在匈奴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在學界中有許多关于匈奴部落国家体制的假設,但是因為關於他們的資料留到後世的並不多,而且保留到今天的資料,主要都是透過另一視角的中國文獻,因此在學界中仍然存在爭議。 匈奴不是一直以来都很强盛,司马迁的《史记》曾记载在头曼和冒顿单于初期周边情况是“东胡彊而月氏盛”(《汉书》“東胡強而月氏盛”),头曼单于曾将自己儿子冒顿送到西部的月氏作質子;《史记》记载冒顿单于在位初期“东胡彊盛”,必须将所爱阏氏给予东胡王。.

新!!: 安息帝國和匈奴 · 查看更多 »

圖拉真

图拉真(Trajan, Marcus Ulpius Nerva Traianus,),罗马帝国皇帝(98年-117年),羅馬帝國五贤帝之一。 圖拉真在53年出生於西班牙贝提卡的意大利卡,是第一位義大利以外出生的羅馬皇帝。他在位時立下顯赫的战功,使羅馬帝國的版圖在他的統治下達到了極盛。他曾經建立圖拉真柱記載自己的功績。元老院曾贈給他「最優秀的第一公民」(Optimus Princeps)的稱號。.

新!!: 安息帝國和圖拉真 · 查看更多 »

僱傭兵

僱傭兵是一種為了利益而参加戰爭的戰士,参战的目的只是为了金錢奖励,無任何政治與種族宗教等立場,只要出价够高可以受僱於任何人。.

新!!: 安息帝國和僱傭兵 · 查看更多 »

储君

储君,君主的法定继承人。根据君主的不同称谓又称皇储、王储或大公储。储君在君主逝世、禅位、逊位后,成为继任君主。是世袭君主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存的君主制国家中,通常由法律指定继承人。继承人的确立基于長子繼承制或其它。在二元君主制国家中,君主对储君的选择会享有较大的权力。确立继承人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继承人出生后,经过正式的册封,获得继承权。另一种,通过法律明确继承顺序,继承人自出生后即获得继承权。 在古代中国,储君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简称「太子」。通常被授与的对象是皇帝之子。类似的皇帝继承人封号,依受封者与皇帝的关系不同,还有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叔等。“太”者,大也。在中國汉朝时期之前,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外姓王或藩屬國王之子,亦同。 歐洲君主國,通常对有继承权的人士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继承人,如果不是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则被视作推定继承人。推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随着君主的子嗣诞生下降,失去继承机会。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孙女),如是第一位继承人,则被视为正式繼承人(确定继承人),正式继承人的称谓Crown Prince或Crown Princess,漢語中一般譯為「王(皇)儲」或「女王(皇)儲」。同时由于王室间通婚的原因,一些君主会拥有别国排序较后的王位继承权。.

新!!: 安息帝國和储君 · 查看更多 »

哈底斯

#重定向 哈得斯.

新!!: 安息帝國和哈底斯 · 查看更多 »

哈德良

哈德良(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 Augustus,),羅馬帝國五贤帝之一,117年-138年在位。他最为人所知的事迹是兴建了哈德良长城,划定了罗马帝国在不列颠尼亚的北部国境线。他还在罗马城内重建了万神庙,并新建了维纳斯和罗马神庙。身為罗马皇帝,他倡导人文主义,提倡希腊文化。 哈德良另一個廣人為知是與希臘青年安提諾烏斯的同性戀情,安提諾烏斯死後,哈德良皇帝用各種方式緬懷安提諾烏斯,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獎章上刻上了他的畫像,帝國的多處場所樹立起了他的雕像,宣布安提諾烏斯為神,並在比提尼亞、曼提尼亞、阿卡迪亞以及雅典等地建立了多座廟宇,今天的安提諾波利斯市()就是哈德良在安提諾烏斯溺水的地點所修建的城市。日本暢銷漫畫《羅馬浴場》也把這段故事劃入漫畫之中。 哈德良生于意大利卡(另一说罗马)一個富裕的意大利裔家庭,是前任君主圖拉真的遠房姻親。事實上,圖拉真從未正式指定繼任人,但據皇后所說,他在臨嚥氣之前將帝位傳給哈德良。由於皇后對哈德良懷有好感,哈德良的繼任很大可能出於她的安排。 哈德良在统治期间几乎走遍了罗马帝国的每一个行省。他崇尚希腊文化,试图将雅典建设为帝国的文化中心,在雅典城内建设了许多神庙。他通过自己与希腊青年安提诺乌斯的亲密关系来表达自己对希腊的景仰,而这也成为古代最为著名的一段罗曼史之一。哈德良与军队关系密切,时常身着军服,甚至与士兵一同进餐和就寝。他要求更加严苛的军事训练,并利用假警报来保持军队的警惕性。 即位之后哈德良便将图拉真的罗马军队从对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的征服战中撤回,还考虑过放弃达基亚。在统治后期他镇压了犹太行省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并将该行省改名为叙利亚-巴勒斯坦。136年,病重的哈德良将卢修斯·埃里乌斯认养为继承人,但后者却在两年后突然死去,于是他决意认养安敦宁·毕尤,前提是后者将马可·奥勒留和卢修斯·埃里乌斯之子维鲁斯认养为继承人。安敦宁同意了这一请求,而哈德良也在之后于拜亚去世。.

新!!: 安息帝國和哈德良 · 查看更多 »

哈特拉

哈特拉(الحضر )是位于今伊拉克尼尼微省的一座古城,位于美索不达米亚贾兹拉地區,旧时也曾为大波斯一省的省会。哈特拉在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西北290公里,摩苏尔西南110公里处。 2015年3月8日,一名官員宣稱該遺址遭到控制當地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軍隊以炸藥和推土機摧毀。2017年4月26日,伊拉克親政府民兵人民動員宣佈已從伊斯蘭國手上收復哈特拉。.

新!!: 安息帝國和哈特拉 · 查看更多 »

哈蘭

哈蘭(Halland)是位於瑞典西南部,約塔蘭的一個舊省。與西約特蘭、斯莫蘭、斯科訥陸上接壤。 category:瑞典舊省.

新!!: 安息帝國和哈蘭 · 查看更多 »

克拉苏

克拉苏可能指:.

新!!: 安息帝國和克拉苏 · 查看更多 »

四德拉克馬

四德拉克馬 (τετράδραχμον),是古希臘銀幣,幣值等同四個德拉克馬,並在前510年到前38年間廣泛於希臘世界使用。 現存的四德拉克馬主要是雅典在前五世紀鑄造的,並在當時在希臘世界的貿易場合廣泛使用,甚至包括那些與雅典交惡的城邦。雅典四德拉克馬上有著貓頭鷹像,這圖像代表雅典城邦。除雅典之外,尚有幾種四德拉克馬在希臘世界流通,如伊齊那(Aegina)所發行的貨幣,它們有各種不同流通標準。雅典使用阿提卡標準,四德拉克馬約等於17公克重,伊齊那標準四德拉克馬約等於20公克重。 在亞歷山大大帝和希臘化時代時,四德拉克馬用的更加廣泛,並擴大使用到波斯和印度地區。.

新!!: 安息帝國和四德拉克馬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新!!: 安息帝國和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王中之王

王中之王(βασιλευς των βασιλευοντων;King of Kings),又譯為諸王之王、萬王之王,源自古代近東地區的帝國統治者稱號,大致相當於皇帝。在基督教中,也以這個稱號來稱呼基督耶穌。.

新!!: 安息帝國和王中之王 · 查看更多 »

班固

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子,东汉历史学家,《汉书》的作者。.

新!!: 安息帝國和班固 · 查看更多 »

班超

班超(),字仲升,右扶风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人,是东汉著名将领、外交家。是开拓和维持汉代与西域关系的重要人物。 班超出生在文仕家庭,他是史学家班彪之子、《汉书》的编撰者班固之弟,三人合称「三班」。但他的成名並不是因為文學成就:班超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投笔从戎,投身于为汉朝稳固边疆的事业中,成为东汉名将。.

新!!: 安息帝國和班超 · 查看更多 »

班昭

班昭(),字惠班,另名姬,東漢文学家,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是班彪之女,班固與班超之妹,漢代,班氏一族在朝廷中地位顯赫,班昭的父親班彪是當代的大文豪,《漢書》的撰寫工作就是由她的父親開始,之後她的大哥班固繼續《漢書》的撰寫,可惜班固含冤死去,班昭便接替亡兄續寫,這便是中國的第一部斷代史。班昭也是中國第一個女歷史學家。班昭的另一位二哥班超是有名的武將,他出使西域,以功封定遠侯,拜西域都護,揚漢威直至中亞細亞三十年之久。然而,皇帝卻一直沒讓班超回國,班昭上書漢和帝,她的文筆絲絲入扣,情真意切,終於打動了和帝,令班超得以回國。 班昭的卓越文采還表現在她寫的夫妇之道《女誡》七篇中。包括: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七章。從各個方面闡述了作為一個女子的行為準則,她認為「陰陽殊性,男女異行。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彊為貴,女以弱為美。故鄙諺有云:『生男如狼,猶恐其尪;生女如鼠,猶恐其虎』」。 《女誡》原是為了管理家中女眷所著,後被班昭制訂為法律,直到宋朝因程朱理學興起才又開始大力提倡女子守貞、守寡,等等。至清朝時期開始大量出現貞節牌坊,將婦女的貞節操守與家族榮耀視為一體,為了提倡這樣政策,甚至規定家族中的婦女守寡可免除男子苦役,為了鞏固傳統帝制把過往有關於人倫道德加以改編所立定的眾多法條,旨在於僵化人民的思想,避免人民造反進而推翻政權。 據聞班昭是難得一見的美人,嫁予曹世叔為妻。曹世叔早逝,漢和帝知她文章了得,召她入宮,屢屢為皇后、貴人的老師,人稱曹大家(家通姑,古用同义)。兄長班固編纂《漢書》未竟而卒,班昭承其遺志,獨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與第六志〈天文志〉,《漢書》遂成。 金星上的班昭隕石坑是以她的名字命名。.

新!!: 安息帝國和班昭 · 查看更多 »

琐罗亚斯德教

瑣羅亞斯德教(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伊斯兰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因信徒在火前祷告而又得名为拜火教,在中国称为「--教」或「白頭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思想屬西方理論定義下的二元论,有學者認為它對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影响深远。琐罗亚斯德教的神“密特拉”也进入到罗马帝国以及印度的佛教的宗教之中,现今西方圣诞节即为密特拉节。目前此教在伊朗偏僻山区和印度孟买一带的帕西人(又譯作巴斯人)中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此教的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出身于米底王国的一个贵族骑士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聲稱受到神的启示,破斥当时的多神教,宣说拜火教,但受到当时的多神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岁时,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将他引见国王,琐罗亚斯德教才在波斯迅速传播,77岁时他在一次战争中,在神庙中被杀身亡。另有說法琐罗亚斯德的生存年代要更早,瑣羅亞斯德教也非他首创,有源自更遠古的繼承。.

新!!: 安息帝國和琐罗亚斯德教 · 查看更多 »

穆斯林的征服

斯林的征服(الفتوحات الإسلامية, al-Fatūḥāt al-Islāmiyya.,伊斯兰的征服,或الغزوات, al-Ġazawāt,入侵),有时也称为阿拉伯的征服,在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开始。他在建立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政权,随后进入神权共和时期,至伊斯兰哈里发倭马亚王朝见证了穆斯林力量长达一个世纪快速膨胀。 穆斯林力量扩张远至中国、印度次大陆,穿越了中东、西亚、中亚、北非、西西里岛和伊比利亚半岛直至比利牛斯山。.

新!!: 安息帝國和穆斯林的征服 · 查看更多 »

米特里達梯三世 (帕提亞)

米特里達梯三世 (مهرداد سوم )安息國王,在前57年-前54年在位。 米特里達梯三世與其兄弟奧羅德聯手殺害他們的父親弗拉特斯三世之後,米特里達梯三世便自立為米底國王,把矛頭轉向奧羅德,對他宣戰。然而因為自身的殘暴行為,米特里達梯三世很快地遭到失敗,逃到當時羅馬共和國敘利亞總督奧盧斯·加比尼烏斯那尋求庇護。在羅馬人的幫助下,他向美索不達米亞進軍,在底格里斯河畔塞琉西亞附近一戰,遭到奧羅德的將軍蘇萊纳擊敗,米特里達梯三世撤往巴比倫城,在圍困一段時間後,被奧羅德所殺,於前54年逝世。.

新!!: 安息帝國和米特里達梯三世 (帕提亞) · 查看更多 »

米特里達梯一世

米特里達梯一世(希臘語ο ΜιΘριδάτης Кαλλίνικος ;公元前109年-前70年在位),科馬基尼王國第三任國王,是薩姆斯二世之王子及繼承人。 在公元前109年繼承王位之前,米特里達梯與敘利亞的希臘公主勞迪絲七世(Laodice VII Thea)結婚,作為和平結盟的手段。勞迪絲的父親正是塞琉古王朝國王安條克八世。米特里達梯欣然接受希臘文化。勞廸斯為他生下一個王子,就是後來的 安條克一世(約公元前86年-前38年)。 米特里達梯卒於公元前70年,其王位由安條克繼承。.

新!!: 安息帝國和米特里達梯一世 · 查看更多 »

米特里達梯六世

米特里達梯六世(Μιθριδάτης Ευπάτωρ Διόνυσος,拉丁化:Mithridates Eupator Dionysos;)或译为密特里达提六世,是本都王国的一位国王,前121年至前63年在位。他的外号“Ευπάτωρ”的意思是“出身高贵的”,另一个外号“Διόνυσος”则是酒神的名字。米特里達梯六世是罗马共和国末期地中海地区的重要政治人物,也是罗马最著名的敌人之一;他与罗马之间为争夺安纳托利亚而进行的三次战争,历史上称为“米特里达梯战争”。.

新!!: 安息帝國和米特里達梯六世 · 查看更多 »

米特里达梯一世 (帕提亚)

米特里达梯一世(Μιθριδατης A,?-约前132年)是帕提亚(安息)国王,在前165年-前132年在位)。按照帕提亚王朝的传统,他的另一个名字是阿尔萨克六世。米特里达梯一世继承了兄长弗拉特斯一世的王位。他对虚弱的塞琉古王朝展开一系列军事行动,把帕提亚帝国的疆域向西大大扩展,远达美索不达米亚北部。 米特里达梯一世趁塞琉古王朝内部混乱之际蚕食它的东方行省,包括米底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约前141年,米特里达梯一世侵入巴比伦,驱逐塞琉古王朝总督,宣布自己为巴比伦国王。前139年,帕提亚军队在战斗中俘获叙利亚国王德米特里二世。米特里达梯一世进而征服埃里迈达、培尔西达和巴克特里亚,后者当时正遭到大月氏人的入侵。连亚美尼亚也处于米特里达梯一世影响之下。 由于米特里达梯一世的武功,帕提亚崛起为国际舞台上的头等大国。 Category:安息国王.

新!!: 安息帝國和米特里达梯一世 (帕提亚) · 查看更多 »

納巴泰人

納巴泰人(阿拉伯文:;英文:Nabataeans。又譯納巴提人), 是在約旦、迦南的南部和阿拉伯北部營商的古代商人。弗拉維奧·約瑟夫斯把敘利亞和阿拉伯的邊界、幼發拉底河至紅海的地命名為「納巴泰」,也就是他們位於綠洲的居住地和名字來源。 他們寬鬆的貿易管理網絡以一串綠洲為中心點,但中心點沒有足夠範圍作集体農業,而綠洲間的通路在荒漠周遭毫無防線。在106年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征服納巴泰並併入羅馬帝國,令到其文化尤其是罐裝著色陶器業分散,最後永久失落。.

新!!: 安息帝國和納巴泰人 · 查看更多 »

累范特

#重定向 黎凡特.

新!!: 安息帝國和累范特 · 查看更多 »

紙莎草

紙莎草(学名:Cyperus papyrus),又稱紙草(Paper reed)、蒲草(Bulrush)、埃及莎草、埃及紙草、埃及蒲草、尼羅草(Nile grass)、印度叢草(Indian matting plant)。屬於莎草科莎草屬。是北非洲原產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

新!!: 安息帝國和紙莎草 · 查看更多 »

維魯斯

路奇烏斯·維魯斯(Lucius Ceionius Commodus Verus Armeniacus,)是羅馬帝國五賢帝時期的皇帝。羅馬元老院本意是要他哥哥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做皇帝,但後者拒絕居於其弟之上,因此元老院授予維魯斯“imperium”的頭銜,並給予其名“奧古斯都”。由此他與其兄共同統治羅馬帝國,這也是羅馬帝國首度出現兩帝共治。但實際還是以奧列里烏斯為最高領導者。維魯斯於161年至169年在位,後來因病在169年死於返回羅馬的途中。.

新!!: 安息帝國和維魯斯 · 查看更多 »

總督 (古波斯)

總督(波斯語:ساتراپ;英语:Satrap)指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國和他們的繼任者如薩珊帝國和希臘化帝國的总督职位。 Satrap可能源自阿維斯陀语,類似於梵語Kshatrapa。古波斯语: 𐎧𐏁𐎰𐎼𐎱𐎠𐎺𐎠xšaθrapāvan(“保護者省”),由xšaθra(“疆界”或“省”)和pāvan(“保護者”)组成。在希臘,這個詞是呈現為σατράπης,satrápēs,在羅馬写為 satrapes,是從舊波斯语xšaθrapā(麵包車)变来。在現代波斯語这个词变成شهربان(shahrbān)。“Sharbān”是從現代波斯語转写,字面意思是“城市管理人”;(شهر“赫爾”,意為“鎮”,بان“禁令”,意思是“老闆”)。這個詞可能最終源自古印度-波斯世界。 satrap一詞也常用於現代文献中被用于指那些有超级大国操控的国家领导人。.

新!!: 安息帝國和總督 (古波斯) · 查看更多 »

罗马军团

罗马军团(Roman legion,源自legio,意為軍階)為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时期的正规军队,以其高效的适应性及机动性--服了地中海沿岸地区。 按照古罗马传统,一旦有战争爆发,执政官就需要担负起从合格的公民中临时征集起一支军队的职责。而后,两名执政官中的一个,就需要率领这支主要由志愿者组成的军队开赴战场。 直到前2世纪的最后几年,除了少数特别情况外,罗马大体上仍然在实行这种传统的兵农合一的公民兵制度,所有的士兵都必须符合:必须达到户口调查的第15等级或以上。至少拥有3,000塞斯特尔提乌斯的财产。能够自行购置所属兵种等级对应的武器装备等严格条件。 自蓋烏斯·馬略當選前107年的執政官後,對羅馬進行了一系列軍事改革。馬略的軍事改革對羅馬歷史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改革擴大了兵源,增強了軍隊戰鬥力,但同時也使軍隊性質逐漸發生變化,為日後的軍閥出現以及軍事獨裁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馬略一就任,就立即着手開始進行軍事改革。他一反舊制,對已經不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做法進行變更,並把之前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就已經出現的一些臨時性的,但卻行之有效的應急措施從法律上予以固定。 這些措施包括以募兵制代替徵兵制。馬略放棄了早就難以為繼的財產資格限制,規定凡是自愿且符合條件的羅馬公民,包括無財產者都可以應募入伍。這樣就解決了困擾羅馬多年的因符合服役資格者不足而導致的兵源匱乏問題。而且也延長服役年限,明確軍餉報酬,軍隊能夠進行長期的正規訓練,有利於戰鬥力的提高。馬略規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須服役滿16年。士兵退伍後,還能在被征服地區分得屬於自己的土地或一次性退休金,大多士兵會選擇後者,因為大多分得的土地是比較荒涼遠無人煙的地方。然後在改編羅馬軍團編制,戰鬥隊形則變得更加多樣,作戰的靈活性和指揮效能得到加強,統一武器裝備規格、樣式,而便于軍隊補給。.

新!!: 安息帝國和罗马军团 · 查看更多 »

羊皮紙

羊皮紙是製作書本或提供書寫的一種材料。由羊皮或小牛皮为原料制成。公元前170年左右,帕加馬(Parchment)國王歐邁尼斯二世率先使用羊皮紙。羊皮經石灰處理,剪去羊毛,再用浮石軟化,便成了這種新的書寫材料。羊皮紙的英文名稱“Parchment”就是由這個城市的名字而来的。把這些羊皮訂成小冊子,稱為手抄本,再合訂成冊,使成為留傳後世的羊皮典籍。此後,手稿一直使用羊皮紙。 羊皮紙之所以會逐漸取代莎草紙的原因在於,它兩面都能書寫(莎草紙較粗糙的那一面通常不會拿來書寫文字,且有助於防止墨水滲透紙張),而且能夠讓鵝毛筆的書寫呈現飽滿的色彩,拿來摺成書本也沒有問題。唯一問題是它相當昂貴,製作也比較耗時耗工。 最好的羊皮紙稱做犢皮紙(vellum),往往被拿來用在最重要的書籍抄寫上。.

新!!: 安息帝國和羊皮紙 · 查看更多 »

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阿拉米语:ܒܝܬ ܢܗܪܝܢ,Μεσοποταμία,بلاد الرافدين,Mesopotamia)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条)河流之间的地方”,这两条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产生和发展的古文明称为两河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它大体位于现今的伊拉克,其存在时间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最早的文明。由于这两条河流每年的氾滥,所以下游土壤肥沃,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但同时该地气候干旱缺水,所以当地人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运用灌溉技术,灌溉为当地带来大规模的人力协作和农业丰产。经过数千年的演化,美索不达米亚于公元前2900年左右形成成熟文字、众多城市及周围的农业社会。 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处平原,而且周围缺少天然屏障,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多个民族在此经历接触、入侵、融合的过程,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埃兰人、喀西特人、胡里特人、迦勒底人等其他民族先后进入美索不达米亚,他们先经历史前的欧贝德、早期的乌鲁克、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后来又建立起先进的古巴比伦和庞大的亚述帝国。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将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推向鼎盛时期。但随着波斯人和希腊人的先后崛起和征服,已经辉煌几千年的文字和城市逐步被荒废,接着渐渐为沙尘掩埋,最后被人们所遗忘。直到19世纪中期,伴随考古发掘的开始和亚述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实物被出土,同时楔形文字逐渐被破解,尘封18个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才慢慢呈现在当今世人面前。 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发明的楔形文字、公元前2100年左右尼普尔的书吏学校、三四千年前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文学作品、2600多年前藏有2.4万块泥板书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有前言和后记及282条条文构成的《汉谟拉比法典》、有重达30多吨的人面带翼神兽守卫的亚述君王宫殿、古巴比伦人关于三角的代数的运算、公元前747年巴比伦人对日食和月蚀的准确预测、用琉璃砖装饰的新巴比伦城和传说中的巴别塔和巴比伦空中花园,以及各时期的雕塑和艺术品,这些成就都属于美索不达米亚这个古老的文明。.

新!!: 安息帝國和美索不达米亚 · 查看更多 »

羅馬史學

羅馬史學根據希臘史學的基礎而發展。如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的著作,深深影響著羅馬史學,儘管羅馬史學的發展並不如軍事與政治,不過羅馬史學也發展出獨特的風格與特點。 不過羅馬史學還是有與希臘史學不同之處,羅馬史學就沒有以口頭腔調的傳統歷史。羅馬史學的風格建立在大祭司(Pontifex Maximus)的史冊,或大年代记(annales maximi)。或大年代记包括各種各樣的資訊,包括宗教文件、領事名字、死亡的祭司,以及歷史上的各種災難。大年代记中部分是White Tablets,或“Tabulae Albatae”,這包括共和國起源的信息。.

新!!: 安息帝國和羅馬史學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新!!: 安息帝國和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羅馬皇帝

羅馬皇帝是羅馬帝國時期的最高頭銜,是身兼國家元首和-zh:政府首腦;zh-hans:政府首脑;zh-hk:政府首腦;zh-sg:政府首脑;zh-tw:行政首長;-的最高領導人。在歐洲歷史中,皇帝(Imperator;emperor)源自于古罗马时期,音譯為“英白拉多”,原意是统帅,源自Imperium(意為權威、權力、統治)。 羅馬帝政時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是在羅馬共和國時期之後,由於羅馬內戰將本來由羅馬元老院實行的權利集於屋大維一身,而由屋大維創立的政府體制。作為共和國獨裁官、大征服者凱撒的養子,屋大維以凱撒之名行世,而後又令名存實亡的元老院封他為「奧古斯都」,意為聖上、至尊、神聖。屋大維死後,被羅馬帝國神格化而列入神的行列。凱撒(他借用的名字)和奧古斯都(他的稱號)兩者,遂成為未來400多年羅馬統治者的永久性稱號。此外君主的稱號还有首席元老(princeps senatus,中文又譯為“元首”、“第一公民”),直到三世紀末,皇帝戴克里先才拋棄「第一公民」的稱號,史學家通常將從屋大維至戴克里先的羅馬帝國政體稱為元首制的封号。.

新!!: 安息帝國和羅馬皇帝 · 查看更多 »

猶太山地

#重定向 犹地亚.

新!!: 安息帝國和猶太山地 · 查看更多 »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新!!: 安息帝國和甘肃省 · 查看更多 »

甘英

英(),字崇兰,东汉人。.

新!!: 安息帝國和甘英 · 查看更多 »

狄奧多特·特里豐

奧多特·特里豐(統領) (希臘語:Διόδοτος Τρύφων 是希臘化時代塞琉古帝國的篡位者,他可能謀殺安條克六世,自立為王,統治年間從前142年–前138年,後兵敗被殺。 他本名「狄奧多特」,是帝國的一位將軍,在前145年擁立還很年幼的亞歷山大·巴拉斯之子安條克六世為王,與不得民心的德米特里二世內戰,並且一度拿下帝國首都安條克城。 因為帝國內戰陷入僵局,安條克六世陣營的實際領導人狄奧多特迫切尋找更多盟友來打贏內戰,在給於許多利益交換下,朱迪亞猶太領導人約拿單·亞腓斯從德米特里二世陣營叛變,加入了狄奧多特這方。約拿單·亞腓斯隨後擊敗德米特里二世的軍隊,並且率兵攻下許多效忠德米特里的城市,使得約拿單聲威大振,這威脅到狄奧多特的地位。因此,狄奧多特設計引誘約拿單來托勒邁斯一趟,騙說要把該城交給他。當約拿單一來,狄奧多特便把他抓住,不久就殺了。 前142年,傀儡小國王安條克六世突然去世,狄奧多特宣稱是病死,但很可能是狄奧多特自己下了毒手,他之後更名為「特里豐」,自立為王。當上國王的特里豐失去了正統,內戰局勢對他漸漸不利。前138年德米特里二世被安息國王米特里達梯一世俘虜,特里豐試圖重振力量,但德米特里二世的弟弟安條克七世隨後接替德米特里二世的王位。安條克七世統治深受歡迎,且能力卓越,這讓特里豐被迫採取防禦,他多次被安條克擊敗,最後兵敗自殺。.

新!!: 安息帝國和狄奧多特·特里豐 · 查看更多 »

狄奧多特一世

奧多特一世(救主)(Διόδοτος Α' ὁ Σωτήρ;約前285年 – 約前239年),原為塞琉古帝國巴克特里亞總督,可能在安條克二世逝世後,於前255年或前246年間叛離塞琉古帝國,宣布獨立,建立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他可能死於前239年。 狄奧多特一世似乎把疆土擴張到其他塞琉古行省,此外他還與另一位自立為王的塞琉古帕提亞總督安德拉戈拉斯結盟,他們倆可能是差不多時間宣布獨立。.

新!!: 安息帝國和狄奧多特一世 · 查看更多 »

狄奧多特二世

奧多特二世(古希臘語:Διόδοτος;),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國王,狄奧多特一世之子。 他因與安息締結停戰和約並聯盟與塞琉西帝國對抗而為人所知。 古罗马历史学家查士丁记载说: 大約在公元前230年,狄奧多特二世遭歐西德莫斯篡位並被謀殺。.

新!!: 安息帝國和狄奧多特二世 · 查看更多 »

盖乌斯·卡西乌斯·朗基努斯

乌斯·卡西乌斯·朗基努斯(拉丁文:Gaius Cassius Longinus,早于公元前85年 - 公元前42年10月),罗马元老院议员,谋杀恺撒的主谋,也是马尔库斯·尤尼乌斯·布鲁图的妻舅。.

新!!: 安息帝國和盖乌斯·卡西乌斯·朗基努斯 · 查看更多 »

莫倫 (總督)

莫倫 (希臘語 Moλων; )為塞琉古帝國國王安條克三世在位時的將軍,並被任命為米底總督。當前223年安條克三世即位,他分別任命莫倫和莫倫的兄弟亞歷山大為帝國重要行省的總督,但莫倫他們相當厭惡安條克的權臣赫米亞斯,而聯手發動叛亂,莫倫還自立為國王。 起初,安條克三世派遣兩位將軍去討伐叛軍,但無力阻止叛亂擴大。莫倫建立一支龐大的大軍,進一步掌控底格里斯河以東的地區,雖然在渡河西進的計畫中遭到挫敗,但莫倫成功對來討伐的將軍塞諾塔斯設下圈套,徹底擊敗塞諾塔斯急進的大軍。如此一來莫倫成功渡河占領塞琉西亞,並奪取整個巴比倫尼亞和美索不達米亞,迫使安條克三世不得不親自率領大軍平亂。安條克在努賽賓過冬後,於前220年渡過底格里斯河,而莫倫和亞歷山大從巴比倫出發前往交戰,安條克三世在阿波羅尼亞戰役中成功突破莫倫軍左翼,而獲得決定性勝利。 自知失敗的莫倫為免遭受敵人的羞辱,自己結束生命,但安條克三世或可能是赫米亞斯仍命令把莫倫的屍首釘在十字架上。.

新!!: 安息帝國和莫倫 (總督) · 查看更多 »

鎖子甲

锁子甲或稱環鎖鎧、鏈甲(Chainmail、Mail或Maille),是一种在铁器冷兵器时代出现的盔甲。漢唐環鎖鎧為制式鎧甲的一種,宋代與北方遊牧民族在遠程武器弓弩和破甲箭簇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遂不再使用,只剩下兜鍪護頸的頓項常以環鎖製作,方便活動,環鎖頓項一直延續到明代,制作特点是将直径2cm左右的铁环连串在一起,一般为上身铠甲。相对于皮甲,其防护性更强。而且比板甲要灵活。一般认为,对抗刀剑的砍、劈攻击的防护效果较好,但对于锤一类的打击武器或矛一类的穿刺性武器,防护力则较弱。现代人则用作预防鯊魚袭击。锁子甲缺点是,制作较贵(但比昂贵的钣金铠甲还是要便宜一些),保养困难,因为铁环容易生锈,所以忌水,潮湿的环境也容易使其生锈,甚至断裂。.

新!!: 安息帝國和鎖子甲 · 查看更多 »

道具

道具是表演藝術的表達用具,出現於電影、電視、舞台劇中。至於化妝、服裝、劇本、樂器、音響、演員、燈光、佈景等,與道具組合成劇場環境。 道具與實物有異,道具未必如實物般有完全相同的功能及價值,例如道具槍、道具子彈、道具錢。 道具製作是一種藝術,無論顏色、質感、成本計算、製作工序、戲劇效果也可以是有一番考究。例如一個悲劇故事中,出現一個喜劇的道具,會產生不可預期的化學效果,令人大笑。 示威遊行也是一種表演藝術,所以常有利用道具,來表達一些抽象的意念,例如道具民主女神、國殤之柱、慰安婦銅像、棺材等,都是一種表達集體情緒的道具。.

新!!: 安息帝國和道具 · 查看更多 »

萨珊王朝

薩珊王朝或薩桑王朝(ساسانیان;Sassanid Empire),也稱波斯第三帝国,是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國祚始自公元224年,亡於651年。薩珊王朝的居民稱薩珊王朝為埃蘭沙赫爾或埃蘭,在中古波斯語裡意指雅利安人的帝國。薩珊王朝取代了被視為西亞及歐洲兩大勢力之一的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共存了超過400年。 在安息帝國衰敗及其末代君王阿爾達班五世陣亡後,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薩珊王朝。薩珊王朝一直統治到阿拉伯帝國入侵,伊嗣俟三世被迫逃亡為止。薩珊王朝統治時期的領土包括當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亞、高加索地區、中亞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區、阿拉伯半島海岸部分地區、波斯灣地區、巴基斯坦西南部,控制範圍甚至延伸到印度。620年前后,萨珊王朝控制的土地面积达到约54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约1970万。 古典時代晚期的薩珊王朝被認為是伊朗或波斯最具重要性和影響力的歷史時期之一,它是在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及伊斯蘭教流行之前最後一個伊朗大帝國。從很多方面來說,薩珊王朝統治時期見證了古波斯文化發展至巔峰狀態,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羅馬文化。薩珊王朝的文化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它的邊界,影響力遍及西歐、非洲、中國及印度,對歐洲及亞洲中世紀藝術的成形起著顯著的作用。.

新!!: 安息帝國和萨珊王朝 · 查看更多 »

鐵甲騎兵

#重定向 全覆裝甲騎兵.

新!!: 安息帝國和鐵甲騎兵 · 查看更多 »

複合弓 (傳統弓)

複合弓由三部分組成,木、角及腱。未上弦線的複合弓向外彎曲,弓背(面向目標的一面)為木製。弓背亦包括三部分:一對弓臂及一個弓弝。木製部分大多採用槭樹(楓樹)、山茱萸或桑樹,或同時採用多種木材。 弓面(面向射手的一面)為角製。角被來加強弓臂部分。游牧民族會選用水牛角或野山羊角。因為水牛的角相對於其他動物的角比較有彈性,而且較長,所以兩者以水牛角最受游牧民族歡迎。 游牧民族會用魚膠將動物的腿後腱(來自牛、鹿等)黏在木製的弓背部分。原因是腱像橡皮圈,經拉扯後能夠迅速地回到本來位置,大大加快箭的飛行速度。 一對木製弓臂的末端裝有弓弰(ears/siyah)。大部分史家認為這是匈奴人的發明。弓弰增強弓弦的蓄勢及減低需要拉弦的力,使經複合弓發射的箭有更強的殺傷力。.

新!!: 安息帝國和複合弓 (傳統弓) · 查看更多 »

西域都護府

西域都護是漢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在西漢,都護是加在其他官號上的職稱,普遍由騎都尉或谏议大夫兼領,領二千石俸;東漢年間為單任官職。西汉、新朝和东汉都设置过西域都护。 在蒙古高原对匈奴的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后,尤其是在张骞通西域、汉攻大宛之战之后,为西域此后纳入汉朝的势力范围创造有利条件,此时为保障西域通商之路的通畅,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今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武帝开始在渠犁和轮台二地屯田以供应往返河西四郡的使者;此时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西域诸国仍役属于匈奴,诸国也必须向匈奴僮仆都尉交赋税。 西域都護一職初設於公元前60年(漢宣帝神爵二年),都護府設在烏壘国都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台策大雅南),西域都护设置后,结束了匈奴在西域长达百余年的支配与影响,将天山南部第一次置于中央朝廷的势力范围之下,郑吉被任命为首位都护。除了保护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西域諸城各小國,都护也有“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的责任,但这些外部的西域诸国不属汉朝势力范围内,《汉书·西域传》将这些诸外国列入监护名单外。林梅村,考古学视野下的西域都护府今址研究,《历史研究》2013年第6期43-58。郑吉之后,西汉时代担任西域都护职位的共有18位;已知姓名的共有10位。公元10年,新朝王莽与匈奴断绝关系后,匈奴大举攻入西域;公元13年焉耆王起兵斩杀由西汉任命的西域都护但钦,于是“西域亦瓦解”,新朝势力退出西域;公元16年,王莽以李崇为西域都护讨伐焉耆失败,李崇还保龟兹国;公元23年王莽死后“(李)崇遂沒,西域因絕”。建國二年……後三歲,單于死,弟烏絫單于咸立,復與莽和親……其後莽復欺詐單于,和親遂絕。匈奴大擊北邊,而西域亦瓦解。焉耆國近匈奴,先叛,殺都護但欽,莽不能討。天鳳三年,迺遣五威將王駿、西域都護李崇將戊己校尉出西域……焉耆伏兵要遮駿。及姑墨、尉犂、危須國兵為反閒,還共襲擊駿等,皆殺之……李崇收餘士,還保龜茲。數年莽死,崇遂沒,西域因絕。《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下》单于始用夏侯籓求地有距汉语,后以求税乌桓不得,因寇略其人民,衅由是生,重以印文改易,故怨恨。乃遣右大且渠蒲呼卢訾等十余人将兵众万骑,以护送乌桓为名,勒兵朔方塞下。朔方太守以闻。明年,西域车师后王须置离谋降匈奴,都护但钦诛斩之。置离兄狐兰支将人众二千余人,驱畜产,举国亡降匈奴,单于受之。《汉书·卷九十四下·匈奴传第六十四下》Yu, Taishan.

新!!: 安息帝國和西域都護府 · 查看更多 »

西亚

西亞,或稱西南亞,指亞洲的西南部,和中東有很大部份的重合。不過,中東是一定義不清的區域,包含非洲國家埃及,而西亞則是純粹的地理學名詞,表示亞洲的西南端,人口約3.3億人。 经纬度定位为东经74度56分到东经26度16分;北纬43度34分到北纬12度35分。 西亞大致相當於傳統所謂的「中東」和「近東」,後兩者都是以距歐洲的遠近來稱呼,而不是依地帶在亞洲的所在來稱呼。在國際組織(特別是聯合國)和印度、澳洲等比中東位置更東的國家,較偏好使用「西亞」這一名詞,因為「中東」這個傳統的名詞會讓人有歐洲中心主義的感覺。在文化和政治地理學裡,中東有時也包括北非和南亞西部的國家,特別是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埃及。 聯合國將土耳其和外高加索國家(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也包含在西亞之內。不過,這些國家亦位於亞洲和歐洲相接的地帶,且和後者有社會和政治上的關連。土耳其的領土位於歐洲和亞洲之內。阿拉伯世界(包含整個阿拉伯半島)的亞洲部份被稱為「馬什里克」。.

新!!: 安息帝國和西亚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

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前1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 据狄奧多羅斯自述,他生于西西里阿吉拉。除了他自己的著作 Bibliotheca historica,古文献中有关于其生平活动鲜有记载。只有耶柔米在 Chronicon(《纪年史》)中亚伯拉罕1968年(前49年)下记有:“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希腊历史作家,享盛名”。其作品的英译者 Charles Henry Oldfather 则提到古阿吉拉留下的仅有的两块碑铭中的有一块(I.G. XIV, 588)即“狄奧多羅斯,阿波罗尼奥斯之子”的墓志。.

新!!: 安息帝國和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 · 查看更多 »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

庫斯·奧列里烏斯(Marcus Aurelius,),全名為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安敦宁·奧古斯都(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擁有凱撒稱號(Imperator Caesar)的他是羅馬帝國五賢帝時代最後一個皇帝,於161年至180年在位。有「哲學家皇帝」的美譽。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是羅馬帝國最偉大的皇帝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學家,其统治时期被认为是罗马黄金时代的标志。他不但是一個很有智慧的君主,同時也是一個很有成就的思想家,有以希臘文寫成的关于斯多葛哲学的著作《沉思錄》(Τὰ εἰς ἑαυτόν)傳世。在整個西方文明之中,奧列里烏斯也算是一個少見的賢君。.

新!!: 安息帝國和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 · 查看更多 »

馬格尼西亞戰役

格尼西亞戰役(Battle of Magnesia),發生在公元前190年,是塞琉古帝國與羅馬在羅馬-敘利亞戰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戰場在馬格尼西亞附近,羅馬和他的同盟帕加馬擊敗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確認了羅馬在東地中海的霸權。.

新!!: 安息帝國和馬格尼西亞戰役 · 查看更多 »

马尔库斯·尤尼乌斯·布鲁图

#重定向 马尔库斯·尤利乌斯·布鲁图斯.

新!!: 安息帝國和马尔库斯·尤尼乌斯·布鲁图 · 查看更多 »

马克·安东尼

克·安东尼(Marcus Antonius,约前83年1月14日出生于罗马,逝世于前30年8月1日)是一位古罗马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凯撒最重要的军队指挥官和管理人员之一。凯撒被刺后,他与屋大维和雷必达一起组成了后三头同盟。前33年后三头同盟分裂,前30年马克·安东尼与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先後自杀身亡。.

新!!: 安息帝國和马克·安东尼 · 查看更多 »

马克里努斯

馬爾庫斯·歐佩里烏斯·馬克里努斯(Marcus Opellius Macrinus),大約生於165年,卒於218年,羅馬帝國的皇帝,217年-218年在位。馬克里努斯是羅馬帝國第一個北非努米底亞行省出身的皇帝;他的父親是毛里塔尼亚凯撒利恩西斯行省的解放奴隸,沒有顯赫的家世。 馬克里努斯在卡拉卡拉進行波斯戰役之前,暗殺了卡拉卡拉,受到軍團擁立為帝。他在和波斯簽訂了退出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和約,但此時駐在敘利亞的軍團,擁立具有塞維魯王朝血緣的少年埃拉伽巴路斯為帝。馬克里努斯在安提阿外與埃拉伽巴路斯的軍隊對抗,但他底下的士兵卻紛紛投靠對方。馬克里努斯打算逃--首都,卻在小亞細亞的比提尼亞被士兵認出殺死,其子迪亞杜門尼安也一同遇害。他的在位僅僅只有一年。 Category:羅馬皇帝 Category:2世纪罗马人 Category:3世纪罗马人.

新!!: 安息帝國和马克里努斯 · 查看更多 »

马萨达

萨达(מצדה,metzadá,Masada,字面意思為城堡)是犹太人的圣地,世界遗产之一。位于犹地亚沙漠与死海谷底交界处的一座岩石山顶,北距En Gedi约25公里。其东侧悬崖高约450米,从山顶直下死海之滨;西侧悬崖高约100米。山顶平整,呈便菱形,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300米,周围城墙长约1400米。通向马萨达的自然道路都极为险峻,最主要的是东侧的“蛇行路”(Snake Path)。.

新!!: 安息帝國和马萨达 · 查看更多 »

高加索伊比利亞王國

伊比利亞(格魯吉亞語:იბერია,又稱ივერია)是古希臘及羅馬人對卡特--(Kartli,公元前4世紀-公元5世紀)的--王國的稱謂,約在現今--的東部及南部。 通常稱之為「高加索伊比利亞」或「東伊比利亞」,以別於現今國家西班牙、安道爾及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高加索伊比利亞人(或「卡特維爾語族」,Kartvelians)成為日後格魯吉亞國家地位的基礎及現今格魯吉亞人民的核心。.

新!!: 安息帝國和高加索伊比利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貴霜帝國

貴霜帝国(梵语:कुषाण राजवंश;巴克特里亚语:;公元1世紀至3世紀)是曾存在于中亚的古代盛国,在其鼎盛时期(105年—250年)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绵延至裡海、阿富汗及恆河流域。貴霜帝國在迦膩色伽一世和其承繼者統治之下達至鼎盛,曾擁有人口千萬,被認為是当时亞歐四大強國之一,與漢、羅馬、安息三個同一時期的帝國並列。.

新!!: 安息帝國和貴霜帝國 · 查看更多 »

贝希斯敦铭文

贝希斯敦铭文(波斯语:بیستون;古波斯語:Bagastana)是一个位于伊朗克爾曼沙汗省貝希斯敦山上的多语言铭文,該處近伊朗西部克爾曼沙赫。 这石刻是刻在山崖,由阿契美尼德帝國(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时所立,铭记他镇压高墨达政变和各地人民起义以及他取得王位的经过。 石刻上有描繪大流士一世腳踏高墨達的浮雕及其周圍的銘文。整篇銘文以三種不同的楔形文字寫成:古波斯語(有414行)、埃兰语(有593行)及巴比倫語(一種後期的阿卡德语,有112行)。巴比倫語不像古波斯語,屬閃米特語族。於是,此石刻有如羅塞塔石碑之於埃及象形文字一樣,大力幫助專家們破解楔形文字。 1835年,英国学者劳林森到達此遺跡及拓取古波斯文銘文摹本,1843年再來拓取石刻上其餘銘文的摹本。在他及其他學者的努力下,古波斯文銘文首先被成功解讀,其它兩語銘文隨後也被成功解讀。.

新!!: 安息帝國和贝希斯敦铭文 · 查看更多 »

费卢杰

費盧傑(阿拉伯語:فلوجة)是伊拉克安巴爾省城市,位於伊斯兰教什葉派聖城纳杰夫附近。費盧傑又名“清真寺城市”,市郊區内有超過200座清真寺。該城也是遜尼派的重要據點。 2014年1月初,費盧傑市區落入伊斯蘭國及遜尼派部族武裝的控制。 2016年5月,伊拉克軍隊開始對費盧傑進行反攻。6月26日,经过一个月的战斗,伊拉克當局全面收復費盧杰,行動共擊斃1800名武裝分子。.

新!!: 安息帝國和费卢杰 · 查看更多 »

農奴制

農奴制是一種在封建制度下、特別是莊園制度下的與農民地位相關的奴役制度。農奴制度主要發展在歐洲10世紀中世紀中期,持續到19世紀中葉,以財務束縛或變異的奴隸制為條件對農民實行奴役。農奴以自己的勞力,在國有或莊園主的土地工作,以換取保護和公正,以及在該土地上額外開墾耕作以保證自己的生計。 農奴制不僅涉及農作,也包括礦業、森業和築路。農奴制下,莊園形成了社會的基本單位,農奴形成了封建社會最低的社會階層。農奴受到法律、經濟和社會關係上的多重束縛。農奴不同於奴隸,農奴的領主只有不完全的人身佔有權。領主不能處死農奴,但能隨意處罰(黥面)或連同土地買賣、抵押和轉讓。農奴有義務為領主無償勞作,農奴的產出也被定義為領主的產權(所以農奴逃走等於盜取領主財產)。 1861年俄羅斯廢除的農奴制規定,領主的產業往往以農奴的數量來衡量。但農奴要困在莊園土地上,不得領主批准,不得離開。如果農奴逃亡,要受來自國家制度的懲罰,領主也會捕捉他們。.

新!!: 安息帝國和農奴制 · 查看更多 »

近東

近東,早期近代西方地理學者以「近東」指鄰近歐洲的「東方」。欧美人使用的词汇,以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讲,指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包括非洲東北部和亞洲西南部,有時還包括巴爾幹半島。在巴爾幹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般不再把巴爾幹國家稱爲近東國家,而以「東南歐」或「南歐」代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此稱渐為「中東」取代,但兩者常通用。.

新!!: 安息帝國和近東 · 查看更多 »

范晔 (史家)

#重定向 范晔 (刘宋).

新!!: 安息帝國和范晔 (史家) · 查看更多 »

阿卡 (以色列)

阿卡(עַכּוֹ,عكّا,Acre)是一座位于以色列北部加利利西部的城市,距离耶路撒冷约152公里。阿卡是持续有人类居住的最古老的城市之一。2011年人口为46,464人,约75%为犹太人,25%为阿拉伯人。在1948年被以色列占领之前,大多数阿卡居民是阿拉伯人。.

新!!: 安息帝國和阿卡 (以色列) · 查看更多 »

阿卡德語

阿卡德语(lišānum akkadītum,𒀝𒂵𒌈,ak.kADû,Akkadian)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使用的一种亚非语系闪族语言。作为已知最早的闪族语言,阿卡德语使用源于古苏美尔语的楔形文字书写。该语言得名于两河文明名城阿卡德。江慧真/台北報導,"芝加哥亞述字典重現古阿卡德語", 中國時報,2012-08-05/00:59.

新!!: 安息帝國和阿卡德語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共和国(Azərbaycan Respublikası),简称阿塞拜疆(Azərbaycan,发音:),是一个位于外高加索东部的跨大陆的总统制、宪法共和制的国家,所处地区是连接东欧和西亚的十字路口,东临裏海,南接伊朗,西边和亚美尼亚、土耳其及格鲁吉亚为邻,北界俄罗斯。阿塞拜疆的一块飞地: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与土耳其东北部有小段接壤。国名来自于古波斯語,意为“火的国家”。該國以地理位置而言屬於亞洲,但對外一般自稱歐洲國家。 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于1918年正式宣布独立,成为第一个以穆斯林占绝大多数的世俗化民主共和国,也是第一个有歌剧和戏剧院和现代大学的穆斯林国家。阿塞拜疆于1920年并入苏联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阿塞拜疆在苏联解体前的1991年8月30日独立。1991年9月,阿塞拜疆境內具有争议、以亚美尼亚人为主体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区域,重申了它们自愿想要独立建国的宣言,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自1991年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爆发以来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才正式独立运作,之前在法理上被国际广泛认作是阿塞拜疆的领土,直到战事结束,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推动下,就其地位经过终谈判已经解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在实际上取得独立。 阿塞拜疆现为欧洲委员会、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PfP)的成员国,以及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也是世界贸易组织观察员国身份和国际电信联盟的成员国。阿塞拜疆是由6个独立国家组成的突厥语族政权之一,以及是突厥议会和突厥文化国际组织较为活跃的成员国和独联体 (CIS)、古阿姆民主和经济发展组织 (GUAM) 创始成员国之一。阿塞拜疆于1992年加入联合国,在2006年5月9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阿塞拜疆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理事国(任期从2006年6月19日开始)。阿塞拜疆现在与世界上的15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加入了38个国际组织。 阿塞拜疆的宪法中未指明国教,且国家的大多数政治力量都是世俗主义者,但大部分的国民以及国内一些敌对势力都为什叶派人士。阿塞拜疆的人类发展指数较高,与大多数东欧国家相当。阿塞拜疆也有较高的识字率和较低的失业率。然而阿塞拜疆的贪污现象也很普遍,特别是在公共服务业上。 在中,国民议会废除了总统任期限制。现在的执政党新阿塞拜疆党执政以来,就阿塞拜疆人权和政党的集权主义遭到指责。.

新!!: 安息帝國和阿塞拜疆 · 查看更多 »

阿契美尼德王朝

阿契美尼德王朝(古代波斯语: ;现代波斯语:شاهنشاهی هخامنشی ;前550年-前330年),也稱波斯第一帝國,是古波斯地区第一个把領土擴張到大部份中亞和西亚領域的王朝,也是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极盛时期的領土疆域東起印度河平原,西至小亚细亚、欧洲的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利比亚、努比亚和阿比西尼亚。公元前480年的波斯帝国,领土面积约为600万平方公里,人口峰值约为1800万。.

新!!: 安息帝國和阿契美尼德王朝 · 查看更多 »

阿姆河

阿姆河(آمودریا;Amudaryo;د آمو سيند;Amyderýa;Амударё),是中亞最長的河流。在古代,這條河被認為是大伊朗和圖蘭之間的邊界。.

新!!: 安息帝國和阿姆河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افغانستان;افغانستان;简称阿富汗)乃是一个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坐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义,有时候会被认为处在中亚或者南亚,甚至被归类于中东地区(西亚)。阿富汗与大部分毗邻的国家有着宗教上、语言上、地理上相当程度的关联。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接壤,东部与中国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查謨-克什米爾地区(有争议)接壤,南部与巴基斯坦接壤,西部与伊朗接壤。 “阿富汗斯坦”在普什圖語的意思就是阿富汗人的地方。普什圖人又稱阿富汗人,亦是現時國內最多人口的族群。作為內陸国,加上長年戰事,领土中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近年阿富汗經濟主要倚賴外國援助,其中來自歐盟的援助佔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的40%。农业是另一主要的经济支柱,但可耕地还不足农用地的2/3。人口為3000多万,因為戰亂導致的經濟困難延續,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

新!!: 安息帝國和阿富汗 · 查看更多 »

阿尔塔瓦兹德二世

阿尔塔瓦兹德二世(亚美尼亚语:Արտավազդ Երկրորդ,?—前34年)大亚美尼亚国王(前53年—前34年)。提格兰大帝之子。他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又是一位诗人和艺术家。 阿尔塔瓦兹德二世力图重振亚美尼亚的国势,尤其是要摆脱罗马的控制,为此不惜与帕提亚人联合。前53年,由克拉苏率领的罗马军队在进攻帕提亚的战争中被帕提亚国王奥罗德二世击溃,克拉苏本人阵亡。这次惨痛的失败使正处于非常时期的罗马无力东顾,大亚美尼亚的独立因此得以保全。阿尔塔瓦兹德二世趁机收复了在提格兰大帝统治末期被罗马强行割走的小亚细亚。为巩固与帕提亚人的联盟,阿尔塔瓦兹德二世让妹妹与奥罗德二世之子和继承人帕科鲁斯结婚。 然而,阿尔塔瓦兹德二世的运气很快就结束了。在帕提亚因内讧而衰落之后,罗马重新向亚美尼亚施加压力。阿尔塔瓦兹德二世被迫承认自己为罗马人民的同盟者。前36年,马克·安东尼入侵亚美尼亚,阿尔塔瓦兹德二世战败被俘。安东尼将阿尔塔瓦兹德二世带到埃及,他在那里与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同居。不久阿尔塔瓦兹德二世因触怒克利奥帕特拉七世而被其杀害。 Category:亞美尼亞君主.

新!!: 安息帝國和阿尔塔瓦兹德二世 · 查看更多 »

阿尔贝拉

埃尔比勒(Erbil或Arbil),是伊拉克北部的一座大型城市,為伊拉克庫爾德斯坦首府,其位置在摩蘇爾以东约80公里。根據2013年的統計,該城人口約150萬人。.

新!!: 安息帝國和阿尔贝拉 · 查看更多 »

阿尔达希尔一世

阿尔达希尔一世(Ardashir I,?—约240年),或名阿塔泽克西斯(Artaxerxes)伊朗萨珊王朝的创建者,第一位“众王之王”(约226年—约240年在位)。.

新!!: 安息帝國和阿尔达希尔一世 · 查看更多 »

阿尔达班四世

阿尔达班四世(?-224年或226年或227年)是帕提亚帝国(安息)的最后一位国王(约213年-约224年在位)。也有一些文献把他列为阿尔达班五世。.

新!!: 安息帝國和阿尔达班四世 · 查看更多 »

阿尔沙克一世

阿尔沙克一世(波斯语:ارشک;希腊语:Αρσακης,?~前211年)安息(帕提亚)王国的创建者。 阿尔沙克一世是一个被称为“帕尼人”的部落的酋长,该部落是斯基泰(或大益)游牧民族的一支。帕尼部落的语言属于伊朗语支,他们在前3世纪游牧于里海东部一带。古希腊历史学家阿里安记载说,阿尔沙克和他的兄弟梯里达底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国王阿塔薛西斯二世的后代。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根据,也可能只是阿尔沙克为争取伊朗人的支持而作的宣传。 前250年,塞琉古王朝的巴克特里亞总督狄奧多特一世使自己的辖区独立,不再听从叙利亚方面的号令。狄奧多特的行动很可能对帕尼部落的迁徙起了推动作用。在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独立之后不久,统治帕提亚和希尔卡尼亚地区的总督安德拉戈拉斯也叛离了。于是约在前247年,阿尔沙克带领大批民众侵入帕提亚。他们在前238年打败并杀死了安德拉戈拉斯,建立了帕提亚王国。如果根据阿里安的记载,则阿尔沙克在侵入帕提亚之后不久就战死了,其弟梯里达底一世继承王位,杀死安德拉戈拉斯一事也被归于梯里达底;但现代历史学家根据考古学发现认为阿尔沙克一直统治到了前211年,继承者是他的儿子阿爾沙克二世,或稱阿尔达班一世。 在狄奧多特一世去世不久,阿尔沙克一世与他的继承者狄奧多特二世签署了一份著名的联盟条约,共同反对塞琉古王朝。在此之前,帕提亚与巴克特里亞两国完全是敌对的。古罗马历史学家查士丁记载说: 在阿尔沙克一世死后,所有的帕提亚统治者在公开场合都只使用“阿尔沙克”这个名字;据说这个名字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国王阿塔薛西斯二世的本名。在帕提亚诸王发行的钱币上大多也只铸有这个名字的希腊语属格形式ΑΡΣΑΚΟΥ(意为“阿尔沙克发行的钱币”)。 古代中国文献称帕提亚王国为“安息”。现在广泛接受这是对“阿尔沙克”一词的音译,因为在古汉语中“安息”读为Arsǝk或Ansek。在中国,最早报告安息情况的是汉武帝的使节张骞,他大概是在巴克特里亞获知了有关帕提亚王国的信息。.

新!!: 安息帝國和阿尔沙克一世 · 查看更多 »

阿庇安

阿庇安(Appianus,95年-165年),古罗马历史学家。代表作为《羅马史》(Πωμαικα),该书原24卷,约有一半的文字存世。他的风格简洁生动,是后世研究罗马史的主要依据,比如其中有古代历史著作仅有的对斯巴达克个人的详细记述。.

新!!: 安息帝國和阿庇安 · 查看更多 »

阿佛洛狄忒

阿佛洛狄忒(Αφροδίτη、Aphrodite)是希臘神話中是代表爱情、美丽与性欲的女神。拉丁语族的“金星”和“星期五”等字符都來源於她的罗马名字:在罗马神话中與阿佛洛狄忒相對應是维纳斯(拉丁语:Venus),但她與維納斯不同的是,阿佛洛狄忒不只是性愛女神,她也是司管人間一切情誼的女神。在希臘神話中,阿佛洛狄忒是奧林匹斯十二主神的一柱。 阿佛洛狄忒有著古希臘最完美的身段和樣貌,象徵愛情與女性的美麗,被認為是女性體格美的最高象徵。在帕里斯的评判中,阿佛洛狄忒被选定为最高位的美神,并获得象征最美女神的金苹果。 由于阿佛洛狄忒的天生丽质,使眾天神都爱慕她追求她。宙斯也追求過她但却遭到拒絕,因此宙斯一气之下把她许配給既醜陋又瘸腿的火神铁匠赫淮斯托斯作他的妻子,对此不满的阿佛洛狄忒为了报复宙斯,使他变得风流成性,让被他所冷落的妻子赫拉去惩罚他的情人和后代。阿佛洛狄忒所爱慕的是戰神阿瑞斯,并和阿瑞斯生下愛情之神厄洛斯、情欲之神安忒洛斯、协调女神哈耳摩尼亚和一對雙胞胎,分別是恐怖之神福波斯和恐懼之神得摩斯等几个儿女。除此之外,阿佛洛狄忒还和一些神祇和凡人育有儿女。司管美丽和优雅的美惠三女神卡里忒斯则是阿佛洛狄忒的随身侍女,也有的神话说美惠三女神是狄俄倪索斯和阿佛洛狄忒的女儿。.

新!!: 安息帝國和阿佛洛狄忒 · 查看更多 »

阿利安

#重定向 阿里安.

新!!: 安息帝國和阿利安 · 查看更多 »

阿勒颇

--颇(حلب;阿拉米语:ܚܠܒ )又譯作阿勒--,是叙利亚北部城市,阿勒颇省的首府。 叙利亚内战前,阿勒颇拥有逾200万人口,是叙利亚的第一大城市。从历史上看,阿勒颇是人类最古老的定居点之一,考古学发现在公元前5000年时这里就有人居住。古希腊人称这座城市为“贝罗埃亚”。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这里称为哈勒普。阿勒颇的名字在法国托管时期才开始官方使用。 阿勒颇占据了幼发拉底河和地中海之间的关键位置,是古代商路上的一个重要地点。开始时它只是建在一些小山丘上的小城,后来发展成大型城市。以阿勒颇为中心形成的阿勒颇省占据了1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拥有约370万人口。 敘利亞內戰在2011年爆發後,2012年開始的阿勒颇之战在市內造成嚴重破壞。.

新!!: 安息帝國和阿勒颇 · 查看更多 »

阿爾沙克二世

阿爾沙克二世(?-前185年)是帕提亚(安息)国王(前211年-前185年在位)。本名阿爾達班,他是帕提亚的第二或第三位國王(这取决于是否承认梯里达底一世的存在)。按照王朝的传统,他的另一个名字是阿爾沙克(与王朝创立者阿尔沙克一世同名),今天这个名字在西方历史学界中比其本名“阿爾達班”还常见。 一般认为,阿爾沙克二世是阿尔沙克一世之子,在前211年继承王位。他统治时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塞琉古帝国国王安条克三世的大举东侵。这次冲突似乎是阿爾沙克二世引起的,他利用塞琉古王朝的米底总督亚该乌斯于前213年叛变,导致米底地区形势混乱的机会,企图趁火打劫。但安条克三世很快作出反应,并亲率大军前来讨伐,于前209年攻入帕提亚。战斗结果表明阿爾沙克二世完全不是安条克的对手。塞琉古军队攻占了当时帕提亚王国的首都赫卡托姆皮洛斯,接着迅速推进到今达姆甘地区;阿爾沙克二世被迫退入山区,但又在山中被安条克三世打败。不久安条克三世进入了希尔卡尼亚。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阿爾沙克二世被迫向安条克三世求和。结果他成功地说服了安条克承认帕提亚的独立,并与之结成同盟。阿爾沙克二世并且诱使安条克三世掉转矛头去进攻大夏的统治者歐西德莫斯一世,因为从塞琉古王朝的角度看,歐西德莫斯无异于叛匪。 前185年阿爾沙克二世去世,其堂兄弟弗里亚帕蒂乌斯继承了王位。.

新!!: 安息帝國和阿爾沙克二世 · 查看更多 »

阿特羅帕特尼王國

阿特羅帕特尼或米底·阿特羅帕特尼(Ατροπατήνη),為建立於前四世紀的古王國,約在今日的伊朗庫德斯坦和伊朗亞塞拜然間,王國首都在甘扎克。亞塞拜然被認為是根據阿特羅帕特尼所命名的。.

新!!: 安息帝國和阿特羅帕特尼王國 · 查看更多 »

阿迪亚波纳

阿迪亚波纳是美索不达米亚的一个古老的王国,首都为阿尔贝拉。阿迪亚波纳于公元1世纪皈依犹太教。 Category:两河流域 Category:犹太历史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亞洲君主國.

新!!: 安息帝國和阿迪亚波纳 · 查看更多 »

阿胡拉·馬茲達

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Ahuramazda)又譯阿胡拉·馬--達。另稱歐馬茲特(Ormazd)、阿馬茲(Aramazd)、阿茲山卓(Azzandara),名稱來自阿維斯陀語,是古波斯的神名,公元前1200年前後,瑣羅亞斯德(Zoroaster)宣稱它是創造一切的神,將阿胡拉·馬茲達奉為“唯一真正的造物主”,因此後來成為瑣羅亞斯德教的最高神。瑣羅亞斯德宣揚,是阿胡拉·馬茲達使人們看到了光明,所以他常常被塑造成太陽的形象。然而太陽和月亮有時會被形容成他的雙眼。 阿胡拉·馬茲達是《波斯古經》中最常被提到的神名,古伊朗的至高神和智慧之神,被尊為“包含萬物的宇宙”,它是全知的神,但並非全能。在善惡二元論中是代表光明的善神,與代表黑暗的惡神阿里曼(Ahriman)進行長期的戰鬥,最後獲得勝利。.

新!!: 安息帝國和阿胡拉·馬茲達 · 查看更多 »

阿提米塔的阿波羅多羅斯

阿波羅多羅斯(希臘語:Ἀπολλόδωρος),生活於西元前一世紀,是希臘作家。 阿波羅多羅斯曾寫過一部有關安息歷史的四卷著作(《Parthika》),並被後來的斯特拉波和阿特納奧斯所引用。斯特拉波認為阿波羅多羅斯的資料相當可靠,阿波羅多羅斯很可能利用阿提米塔和塞琉西亞所保藏的檔案來作為她著作依據。斯特拉波在描述在巴克特利亞的希臘人時保留了阿波羅多羅斯的殘篇:.

新!!: 安息帝國和阿提米塔的阿波羅多羅斯 · 查看更多 »

阿波罗

阿波罗(Απόλλων,Apollō)是希腊神话中的光明之神、文艺之神,同时也是罗马神话中的太阳神,其希腊名与罗马名相同。又称福玻斯(Φοίβος,意为「闪耀者」,现代希腊语转读为菲比斯。)他是最高神宙斯和黑暗女神勒托(Leto)的儿子,月亮与狩猎女神阿蒂蜜絲的孪生弟弟,由姊姊接生而出。 阿波罗的典型形象是右手拿七弦的里拉琴或七弦琴,左手拿象征太阳的金球。他是音乐家、诗人和射手的保护神。他是光明之神,从不说谎,光明磊落,在其身上找不到黑暗,也被称作真理之神。他非常聪明,通晓世事,是预言之神。他把医术传给人类,是医药之神。他还精通箭術,百发百中,从不失手。他同时掌管音乐、医药、医术、预言,是希腊神话中最多才多艺、最俊美的神祇,也象征着男性之美。 作为德尔斐的守护神,阿波罗向德尔斐神庙发布神谕。医药与治疗都与阿波罗與他的儿子阿斯克勒庇俄斯有关,同時阿波罗也可以带来病痛和瘟疫。阿波罗是殖民地的守护神,也是牧羊人的守护神。作为缪斯的领导,他在她们合唱时作指挥。荷米斯为他创造了里拉,这种乐器也成为了阿波罗的标志。为阿波罗唱的颂歌称作paeans。 早期希腊时期,尤其是公元前3世纪左右,阿波罗作为太阳神赫利俄斯,以及他与月之女神齐名的孪生姊姊阿耳忒彌斯, 被人们广为知晓。然而,约瑟夫·福特劳斯(美国学者,致力于希腊宗教研究)却声称在公元一世纪的奥古斯通文献中发现:阿波罗和太阳神赫利俄斯没有任何关联。直到公元三世纪,阿波罗和太阳神在希腊文学和神学的文献中一直都是被分开提及的¹。.

新!!: 安息帝國和阿波罗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文:شبه الجزيرة العربية)位于亚洲和非洲之间,它从中东向东南方伸入印度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向西它与非洲的边界是苏伊士运河、红海和曼德海峡。向南它伸入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向东它与伊朗隔波斯湾和阿曼湾相望。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科威特、约旦、伊拉克、以色列位于阿拉伯半岛上。其中以沙特阿拉伯为最大。 阿拉伯半岛常年受副高壓帶及信风带控制,非常干燥,几乎整个半岛都是热带沙漠气候区并有面积较大的无流区,本区有七个没有河流的国家。半岛沿波斯湾周围有大量石油储藏,给阿拉伯半岛上临波斯湾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阿拉伯半岛是伊斯兰教的诞生地。伊斯兰教的创教人穆罕默德在这里出生和生活。半岛上的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曾横跨欧亚非大陆。今天半岛上所有国家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新!!: 安息帝國和阿拉伯半岛 · 查看更多 »

阿拉米人

阿拉米人(,又译为亞拉米人、亚兰人、阿拉姆人、亚拉姆人、阿拉美亚人)是青铜时代晚期到铁器时代生活在今叙利亚南部及幼发拉底河中上游一带(即《圣经》中提到的亚兰地区)的半游牧民族,属于闪族的一支。曾建立过大马士革王国等政权,据《圣经》中提到,其经常与以色列交战。 阿拉米语在前1000年至公元7世纪是西亚的国际性语言,目前仍在使用,是世界上少数存活了上千年的古老语言之一。阿拉米人后裔在7世纪中叶之后受到阿拉伯人的许多影响,但仍然继续使用阿拉米语。但后来,很多阿拉米人后裔在加入伊斯兰教以后便放弃了原有的文化习俗和语言民族认同,成为了阿拉伯人的一部分。 在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和约旦等地还有许多的古阿拉米人后裔,他们仍有阿拉米人民族认同。他们主要信奉基督教,其教会语言仍是阿拉米语(Aramaic),当今他们的语言宗教和风俗生活与亚述人极相似,有时这些古阿拉米人的后裔和亚述人被看做是同一个民族。 分类:闪米特人.

新!!: 安息帝國和阿拉米人 · 查看更多 »

蘇薩

蘇薩(英語作 Susa,波斯語作:شوش、Shush,中国大陆译作苏撒,天主教思高聖經譯作穌撒)是位於伊朗的胡齊斯坦省的城市。2005年的人口數約為64960人。公元1901年,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現存於法國羅浮宮)在此出土。.

新!!: 安息帝國和蘇薩 · 查看更多 »

赫卡通皮洛斯

赫卡通皮洛斯,或譯赫卡托姆皮洛斯,(波斯語:‏شهرقومس),於伊朗大呼羅珊的古代城市,在前238年左右成為安息的首都。今日古城稱為“Šahr-e Qumis”,坐落在塞姆南省達姆甘和塞姆南市的中間。可能是中國史書中的《漢書》的番兜城和《後漢書》的和櫝城。古希臘語轉譯為Hecatompylos,雖然字義為“百門之城”,但僅僅表示此城的城門數超過傳統上的四個城門,代表“很多城門”的意思。 亞歷山大大帝在前330年把赫卡通皮洛斯納入疆域,在繼業者戰爭後,歸為塞琉古帝國的領土。前238年左右,中亚的帕尼人的游牧部落入侵帕提亞建立安息,並以赫卡通皮洛斯為王國前期首都,雖然安息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首都,但許多古代作家包括斯特拉波、老普林尼、托勒密等等,記載赫卡通皮洛斯為安息的皇家城市。估計赫卡托姆皮洛斯极盛時人口達几萬人,占地28平方公里。.

新!!: 安息帝國和赫卡通皮洛斯 · 查看更多 »

赫耳墨斯

赫耳墨斯(古希腊语:,),又译--或--。他是宙斯与迈亚的儿子,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法國時裝品牌愛馬仕(Hermès H不發音,重音在第二音節)的命名取源於和品牌創辦者姓氏相同的此神。.

新!!: 安息帝國和赫耳墨斯 · 查看更多 »

资深执政官

资深执政官(拉丁语:proconsul)是罗马共和国时代的一种文职官员(类似于资深裁判官)。 在共和时期,当值的执政官在卸任后,赴罗马的某个行省担任一年总督,就被称为资深执政官。罗马的一些行省实际上是保留给这种资深执政官的。元老院具体安排哪位资深执政官(即卸任的执政官)管理哪个行省,往往出于随意或者由两位资深执政官本人达成妥协。 资深执政官在行省拥有非常大的权力,有时他们可以不受限制任意搜刮,从而在返回罗马后取得更高的政治地位。在某些时候,资深执政官几乎就是行省总督的代名词。 在罗马帝国时代,皇帝以虚伪的形式维持着罗马国家共和制的外壳;他们通过兼任许多共和国的最主要官职(如保民官和军事统帅)来“合理”地保持皇帝的独裁权力,其中就包括实际上是终身地以资深执政官的名义对一些被称为“帝国行省”的省份进行委任统治(在元老院委任下)。皇帝可能指派一到两个军团去保卫这些行省,或者(更经常地)派遣可以信任的代表和副官以自己的名义管理它们。 罗马帝国时期的执政官(与共和时代一样,名义上仍然是罗马的最高文职官员,但是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在卸任后依然会获得资深执政官的头衔,但他们将要管理的行省是所谓“元老院行省”,帝国行省则是皇帝的个人财产。 曾由资深执政官统治(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的罗马行省包括:亚该亚,阿非利加,亚细亚,奇里乞亚,塞浦路斯,路格杜努姆高卢,近西班牙,叙利亚和巴勒斯坦。 在一份公元5世纪的法庭文件中,历史学家发现里面仍然提到了3位握有大权的资深执政官的存在(此时资深裁判官的职位早已取消了)。他们管理的行省是:.

新!!: 安息帝國和资深执政官 · 查看更多 »

那不勒斯

那不勒斯(Napoli;那不勒斯语:Nàpule)是意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坎帕尼亚大区以及那不勒斯省的首府。城市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略低于100万。那不勒斯都会区有大约380万人口,是仅次于米兰和罗马的意大利第三大都会区和欧洲第15大都会区。那不勒斯地区也是意大利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 那不勒斯位于那不勒斯湾的北岸,其东西两侧分别是两个火山区域:维苏威火山和坎皮佛莱格瑞火山区。因此,该市自古至今不断受到火山活动和地震的威胁。 那不勒斯始於前600年,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美食而著称,那不勒斯历史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比萨饼起源于那不勒斯。音乐是那不勒斯文化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發明了浪漫吉他和曼陀林,以及对歌剧和拿波里民谣的重大贡献。 在其存在的2500余年历史中,大部分时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该市为古希腊人所创建,在“大希腊”中扮演重要角色;后来,罗马人、诺曼人和西班牙人都在该市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也曾经是波旁王朝统治的两西西里王国的首都,直到意大利统一。今天,那不勒斯仍是繁荣的地中海港口和商业城市,高速铁路和地铁网伴随着都会区的扩张。另一方面,黑手党组织克莫拉继续困扰着居民的生活,妨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新!!: 安息帝國和那不勒斯 · 查看更多 »

金石学

金石学或稱銘刻學 (Epigraphy) ,是文字學中主要研究青銅器及石器,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及明器等一般文物。 金石学研究涉及文字学、历史、书法、文学、图书学等方面。在汉朝就已经出现,但在宋朝和清朝最为发达。宋朝石鼓文的出土和清末甲骨文的发现是金石学的重要里程碑。 金石学不等于现代的考古学。在当代,金石学经常和其他学科融合,而不是一门独立学问。.

新!!: 安息帝國和金石学 · 查看更多 »

腓立比戰役

腓立比戰役是爆發於西元前42年的羅馬帝國內戰,一方是馬克·安東尼和屋大維,另一方是蓋烏斯·卡西烏斯·朗基努斯和马尔库斯·尤利乌斯·布鲁图斯,這場戰爭主要因為兩年半前凱撒遭後方人士刺殺,前者遂予以討伐弔罪。 在10月3日的戰役可細分為兩場對戰,都發生於古城腓立比平原西部。這次戰鬥結果各陣營都一勝一負(安東尼勝卡西烏斯,但屋大維敗給布鲁图斯),然而卡西烏斯誤信布鲁图斯戰敗自殺的假情報而自盡;後來在10月23日的第二輪戰役中,孤軍作戰的布鲁图斯終吞敗果,最後真地以自殺收場。安東尼與屋大維遂成為羅馬最有權勢的兩位統帥。 Category:罗马共和国内战.

新!!: 安息帝國和腓立比戰役 · 查看更多 »

通史

通史与断代史相对,指记述由遠古到現代各時代历史的史书,以时间为主线,连贯地叙述各个时代的一种记史方式。 通史是相对于断代史来说的,斷代史是限於某個時代,但通史卻是跨時代式研究,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用現代史學的口吻,這是「大歷史觀」。 清代史家章學誠認為通史有「六便」和「二長」八个优点。「六便」是:免重複,均類列,便銓配,平是非,去抵牾,詳鄰事。「二長」是:具翦裁,立家法。但也有「三弊」,就是:無短長,仍原題,忘標目。何炳松指出“吾国史家之见及通史一体者,当仍首推刘知几为树之风生,至郑樵而旗帜鲜明,而章学诚为最能发扬光大”。 中國正史典籍「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記》是跨越朝代的,其他都是以朝代的更替為起終的。以往中國傳統史家都傾向編修斷代史:如劉知幾最為反對修通史,認為通史除了浩瀚難讀外,因涉及遠古史,找尋資料並不容易;郑樵以毕生精力独纂二百卷《通志》,以“三十年著书,十年搜访图书”,他的成就是巨大的,“闻人家有书,直到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去住曾不吝情”。清代纪昀认为,“南北宋间记诵之富,考证之勤,实未有过于樵者”。1947年顾颉刚出版的《当代中国史学》,对各家中国通史著述的評論:“所有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条列史实,缺乏见解;其书无异为变相的《纲鉴辑录》或《纲鉴易知录》,极为枯燥”。中國共產黨歷史專家楊奎松也以為,寫通史“其難度之大,對寫史者各方面的知識、訓練,特別是對其掌握資料要求之高,卻未必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 隨著清末西學東漸,通史被史家發現其價值,故清末以來,史書往往都以通史形式編寫,1935年张荫麟主持编写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在当时获得很高声誉。同時期翦伯赞亦出版同名教材,即《先秦史》和《秦汉史》,大獲成功。被戴逸称为“历史散文体裁的开创者”。其他代表作還有錢穆的《國史大綱》、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鄧之誠的《中華二千年史》等等。.

新!!: 安息帝國和通史 · 查看更多 »

老普林尼

蓋乌斯·普林尼·塞孔杜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常稱为老普林尼或大普林尼,古羅馬作家、博物学者、军人、政治家,以《自然史》(一译《博物志》)一書留名後世。其外甥为小普林尼。 老普林尼是罗马骑士与元老院议员加伊乌斯·凯奇利乌斯的外孫。他出生在科莫,而非訛傳的维罗纳。学过法律,任西班牙代理总督,后担任那不勒斯舰队司令。老普林尼在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时,不幸被火山噴出的毒氣毒死。 其一生著有7部著作,其中六本散失,僅剩片段。。.

新!!: 安息帝國和老普林尼 · 查看更多 »

查士丁

查士丁、積斯汀、賈斯汀或側田(Justin / Justine)可以指:.

新!!: 安息帝國和查士丁 · 查看更多 »

授權

授權,可以是指.

新!!: 安息帝國和授權 · 查看更多 »

提庇留

#重定向 提贝里乌斯.

新!!: 安息帝國和提庇留 · 查看更多 »

提馬克斯

提馬克斯 ( ),可能出身小亞細亞米利都的貴族,擔任塞琉古帝國米底亞的總督,後來發動叛亂並自立為國王,最後兵敗被殺。稱王時間前162年—前160年。 提馬克斯貴族出身,是塞琉古王子安條克四世在羅馬作人質時的好友。在前175年安條克四世即位後,命他為帝國西部重要行省米底亞的總督,他的兄弟赫拉克利德斯則成為皇室的財政部長。當時米底亞受到安息王國的侵擾,提馬克斯可能花了許多時間增強當地的防禦,當時帝國的邊界可能遠至今日德黑蘭一帶。.

新!!: 安息帝國和提馬克斯 · 查看更多 »

提格兰二世

提格兰二世(大帝)(亚美尼亚语:;希腊语:Τιγράνης ο Μέγας;拉丁语:Tigranes Magnus,?-前56年)(约前95年-前56年在位)。在他执政时期,古代亚美尼亚王国达到极盛,一度成为实力足以与罗马相抗衡的国家。.

新!!: 安息帝國和提格兰二世 · 查看更多 »

杜拉歐羅普斯

杜拉歐羅普斯(Dura-Euopos)以“东方庞贝”著称,是位于中东叙利亚幼发拉底河畔,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之间,建于公元前三百年的帕提拉商队中心。杜拉歐羅普斯也與基督教的教堂傳統有很直接的关联,至今有稽可考的最早的一座圣堂建于公元二百五十年左右的杜拉欧罗普斯城。 在杜拉欧罗普斯发掘的犹太教堂中壁画堪与大马士革国立博物馆的大厅媲美,包括已知有关摩西的最早的一组图画(公元245~256年)。12世纪后才出现雄伟的摩西单人塑像。 在安息帝国时代,塞琉古帝国弃守美索不达米亚,安息帝国命令驻守在巴比伦尼亚的希墨罗斯进攻由许斯鲍希尼斯(Hyspaosines)统治查拉塞尼王国,希墨罗斯战败,巴比伦尼亚在前127年反遭许斯鲍希尼斯入侵,塞琉西亚被攻陷。前122年,米特里达梯二世迫使许斯鲍希尼斯撤退巴比伦尼亚,查拉塞尼王国成为安息帝国的附庸国。前113年,米特里达梯二世进一步向西扩张,攻占杜拉欧罗普斯,并卷入了与亚美尼亚王国的战争。 1930年代,考古学家在杜拉欧罗普斯城的一个地道里发现很多罗马士兵的尸体。英国莱斯特大学西蒙·詹姆斯博士 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化学武器。这些士兵是在公元大约256年驻守在杜拉欧罗普斯城,即位于现在的中东叙利亚幼发拉底河畔,保卫罗马帝国的一个大部队的部分成员。当时萨珊波斯帝国(Sasanian Persian Empire)对他们发起的猛烈围攻。考古学家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对这里进行挖掘后得到了新的历史解释,西蒙·詹姆斯波斯敌军将一种混合气体输入地道,杀死了罗马士兵,这应该称得上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化学战。他们是一座城市要塞的驻军,用挖地道来反击围城的波斯人。与此针锋相对,波斯人为了攻破这座城市的城墙,也采用挖掘地道的方法。现场留下的迹象表明,这些人挖地道的时候,波斯伏兵静静地等待着时机,当罗马人刚刚挖通两方地道的时候,波斯人立刻把硫磺晶体和沥青制成的混合毒气输入到他们的地道里,在数分钟内将地道里的所有罗马士兵都杀死。 有人将织布机归属于中国古代发明,某些学者則推测其为古叙利亚的发明,此乃因在杜拉欧罗普斯(Dura-Europos)城遗址所发现的织布机纤维被认为是256年之前之作。.

新!!: 安息帝國和杜拉歐羅普斯 · 查看更多 »

梅尔夫

梅尔夫(Merv),古称木鹿、蒙奇、马鲁、麻里兀、马兰等,是位于中亚土库曼斯坦马雷州的一个古代绿洲城市。梅尔夫古城在撒马儿罕和巴格达之间(今土库曼斯坦马雷市附近),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1999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新!!: 安息帝國和梅尔夫 · 查看更多 »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源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約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蘇美爾人發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在其約3000年的歷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統,字形結構逐漸簡化和抽象化,文字數目由青銅時代早期的約1000個,減至青銅時代後期約400個。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楔形文字被許多古代文明用來書寫其語言,但這些語言之間並不一定屬於相同關聯的語系,例如西臺人和波斯帝國同樣採用楔形文字,但這兩個語言是與蘇美語無關的印歐語系。另外阿卡德人雖然也採用楔形文字做為書寫工具,但阿卡德語和蘇美語差異相當多。由於多在泥板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形同楔形,使用蘆葦桿或木棒來壓印在泥板上來方便書寫,因此文字筆畫大都為具三角形的線條,而字形也隨著文明演變,逐渐由多變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為音節符號。 英語的cuneiform源於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而阿拉伯人则称之为“”(,意思是“钉头文字”)。.

新!!: 安息帝國和楔形文字 · 查看更多 »

歐克拉提德一世

歐克拉提德一世(大帝), (希臘語:Ευκρατιδου ο Μέγας),是最為重要的巴克特里亞國王之一。統治期間約為約前170年 - 約前145年間,歐克拉提德篡奪歐西德莫斯王朝成為巴克特里亞國王,開創歐克拉提德王朝。他曾經與希臘化世界中最遙遠的印度-希臘王國國王們作戰,並把勢力短暫伸入北印度,直到他最後被擊敗並撤回巴克特里亞。歐克拉提德曾發行一枚名聲遠播的大金幣,它是古典時代中所發現最大的金幣,因此被認為相當有地位的君主。.

新!!: 安息帝國和歐克拉提德一世 · 查看更多 »

汉书

-- 《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傳」為「傳」,改「本紀」為「紀」,无「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西汉汉高祖元年(前206年),下至新朝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历史。《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暢的口語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纪史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其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自班彪起即以著《漢書》為己任,經過二十餘年努力,班固完成了《漢書》的主要部分。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班固隨從竇憲出擊匈奴,參預謀議。後因事入獄,永元四年死在獄中。時《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寫成,漢和帝命班昭(曹大家)入東觀藏書閣補作,馬續協助班昭作了《天文志》。故漢書前後歷經四人之手完成,歷時四十多年。漢書注疏中,最著名者有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

新!!: 安息帝國和汉书 · 查看更多 »

汉和帝

汉和帝刘肇(),东汉第四位皇帝(88年4月9日—106年2月13日在位),在位17年,得年僅27岁,其正式諡號為「孝和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和帝」,他是章帝第四子,母贵人梁氏,死後庙号穆宗,葬于慎陵。.

新!!: 安息帝國和汉和帝 · 查看更多 »

汉章帝

汉章帝劉炟(),,汉明帝刘庄第五子,东汉第三位皇帝(75年9月5日—88年4月9日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章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章帝」,庙号肃宗。在位13年,享年僅32岁。.

新!!: 安息帝國和汉章帝 · 查看更多 »

汉桓帝

汉桓帝刘志(),东汉第十一位皇帝(146年8月1日-168年1月25日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桓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桓帝」,他是汉章帝曾孙,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蠡吾侯劉翼之子,在位21年。.

新!!: 安息帝國和汉桓帝 · 查看更多 »

汉武帝

漢武帝劉徹(),西汉第七位皇帝,其母为关陇人孝景王皇后,於7岁时被冊立为储君,16岁登基,在位達54年,其正式諡號為「孝武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武帝」,是清圣祖以前在位最長的中國皇帝。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有顯赫建树,和秦始皇被後世並稱為「秦皇漢武」,被历代史学界和政治家们評價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漢武帝的思想積極進取,极具前瞻性,為朝廷以至社会帶了新思維,亲政後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深遠地影響著後世。 對內政策上,漢武帝用人唯才,不問出身,開創了察舉制并兴太学,以致該時期培養及出現了大量名臣良將;他又頒布《推恩令》,和平地削減了诸侯的權力及勢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另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学从此成為中國社會主流思想,另有首开丝绸之路、使用年号、设立刺史、加强内廷权力等开创性举措。 對外政策上,漢武帝一改漢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後世代朝廷奉行的和親傳統,以強勢態度積極地對付匈奴,發動第二階段漢匈戰爭,先後收復了西漢初年的多處領土,不过终其一世未能解除秦朝以來匈奴於中國西北部的威脅刘运动,西汉王朝对匈奴采取的民族政策,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年第6期。《汉书·卷六》:匈奴入上谷、五原,杀略吏民。《汉书·卷六》:匈奴入五原、酒泉,杀两都尉。《汉书·卷七》:匈奴入朔方,杀略吏民。《汉书·卷九十四》:(前71年)其冬,单于自将万骑击乌孙,颇得老弱,欲还。会天大雨雪,一日深丈余,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于是丁令乘弱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凡三国所杀数万级,马数万匹,牛、羊甚众。又重以饿死,人民死者什三,畜产什五,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其后汉出三千余骑,为三道,并入匈奴,捕虏得数千人还。匈奴终不敢取当,兹欲乡和亲,而边境少事矣。。 漢武帝又大幅度地开疆拓土,先後在秦朝故土吞灭了东瓯国、南越國、閩越國,并远征异域,消灭衛滿朝鮮及夜郎國等等,继秦朝后再次拓展了中国疆域;同時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丝绸之路,远征大宛,使汉帝国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远达中亚,將帝國在民生、經濟、文化和軍事上,都推上了空前的高峰,其在位期間被稱為漢武盛世,為漢朝的極盛時期。 而漢武帝晚年穷兵黩武,對人民造成了相當大的負擔。其晚年性情也變得反覆無常,而且迷信多疑,致使了巫蛊之祸的發生,為其普遍整體正面評價留下負面部份。駕崩前兩年,漢武帝在輪台下道《罪己詔》,重拾文景之治時期的與民生息的政策,為後來的昭宣中興奠定基礎。.

新!!: 安息帝國和汉武帝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安息帝國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汉朝和罗马的关系

汉朝和罗马的关系是指漢帝國和罗马帝国这两个帝国之间的关系。 虽然汉朝和罗马帝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两端,但是两大帝国之间依然有小幅度的接触,不过,贵霜帝国等一些国家在地理上阻隔了汉朝和罗马之间的交流,这导致了两国对对方的了解并不是非常透彻。 97年(永元九年),东汉名将班超曾經试图派遣甘英由陆路出使罗马,但是由于安息国的阻挠,甘英没有成功抵达罗马。汉朝的史书中也记载了罗马皇帝安敦宁·毕尤曾經派遣使者出访汉朝,他的继任者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也曾經派遣过使者,并于166年(延熹九年)登陆汉朝日南郡后前往洛阳。Pulleybank (1999), p. 78 汉朝与罗马帝国通过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进行商业贸易,汉朝出口精美的丝绸到罗马,而罗马则出口玻璃器皿和高品质的衣服布料到汉朝。 在古典時期的文獻中,塞里斯這個拉丁名詞意思浮移不定,而且可以涵蓋自印度、中亞以至中國的亞洲人,導致西方對古中國的辨識出現嚴重的扭曲。Schoff (1915), p. 237在中國的紀錄中,羅馬帝國被命名為大秦,即甘英所言「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明顯地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人认为罗马帝国就像另一個中国一样位於世界的另一端。“秦”最初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范围以外比较落后的西方诸侯国,其文化、经济和修养都比周边山戎,犬戎、狄人高。漢學家蒲立本認為「需要強調的是,在最初,『大秦』這中國概念乃受到對西方的古代虛構想像而被混淆」。公元96年—192年为罗马治世,又叫作五贤帝时期或五贤帝时代,即罗马帝国的顶峰时期。.

新!!: 安息帝國和汉朝和罗马的关系 · 查看更多 »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新!!: 安息帝國和波斯 · 查看更多 »

波斯語

#重定向 波斯语.

新!!: 安息帝國和波斯語 · 查看更多 »

波斯波利斯

波斯波利斯(古波斯语: ;波斯语:تخت جمشید/پارسه ,Persepolis)位於伊朗境內的设拉子(Shiraz)东北51公里一座当地人称为“善心山”(Mountain of Mercy)之下,曾經是波斯帝國的首都,大約在前560年由居魯士二世所建造(一說於前520年大流士所建),该城的名字在古代波斯的含义是“波斯人的城市”。在前331年被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焚城。1979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考古学上的证据表明波斯波利斯东部的遗址起于前515年。这座城市是作为波斯帝国礼仪上的首都,即用于接待外国使臣,接受万国朝拜。.

新!!: 安息帝國和波斯波利斯 · 查看更多 »

波斯湾

波斯湾(خلیج فارس),印度洋阿拉伯海西北海湾。位于阿拉伯半岛與伊朗高原之間,简称海湾。 南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曼湾相连,总面积约23.3万平方公里,長990公里,寬58-338公里;平均深約30米,最深約100米;盐度38-40‰。它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出海的地方。北至東北至東方與伊朗相鄰,西北為伊拉克和科威特,西到西南方為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塔爾、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

新!!: 安息帝國和波斯湾 · 查看更多 »

泰尔

--(صور ;腓利基語: ;צור Tzor;提比里安希伯来语:, 阿卡德語:, Τύρος),又譯--、提洛、提爾,位於地中海東部沿岸,為古代海洋貿易的中心,今屬黎巴嫩。基督教的和合本《圣经》譯本翻译为“推羅”。 泰爾城延伸突出於地中海上,在以色列阿卡北方二十三英里(約37公里),西頓城南二十英里(約32公里)處,現有居民117,100人。“泰爾”本意為岩石。 該城是古代腓尼基人的要邑,現在則位列黎巴嫩的第四大城,也是該國主要的港口之一。由於擁有許多遺跡,也是熱門的觀光景點;其中的羅馬競技場已在1979年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中。.

新!!: 安息帝國和泰尔 · 查看更多 »

泰西封

泰西封(Ctesiphon;帕提亞語及帕拉維語:Tyspwn或Tisfun;تيسفون;المدائن,Madain、Maden或Al-Mada'in)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一個偉大城市,帕提亞帝國及它的繼承者薩珊王朝的首都。泰西封在今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東南的底格里斯河河畔。800多年來,它一直都是Khvarvaran省的首府。在《舊約聖經·以斯拉記》亦有提及泰西封(譯成「迦西斐雅」)。.

新!!: 安息帝國和泰西封 · 查看更多 »

法爾斯省

法爾斯省(波斯語:فارس)是伊朗三十個省份之一。面積122,608平方公里,在所有省份中排行第四。人口約4,323,000(2004年數據);首府位於設拉子市。.

新!!: 安息帝國和法爾斯省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安息帝國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漢匈戰爭

漢匈戰爭又稱漢匈百年戰爭是指漢朝對付匈奴的一系列戰役,雙方各有勝負,前後經歷逾130年。此一期間,漢朝與匈奴的關係是以和親政策和戰爭情況互相存在。此外,漢武帝的元狩二年(前127年)開始修築漢長城。.

新!!: 安息帝國和漢匈戰爭 · 查看更多 »

濕壁畫

濕壁畫,原意是“新鮮”,是一種十分耐久的壁飾繪畫,泛指在鋪上灰泥的牆壁及天花板上繪畫的畫作,14-16世紀時所形成於義大利。操作困難,今已罕見。.

新!!: 安息帝國和濕壁畫 · 查看更多 »

本都

本都(Πόντος),古代小亚细亚北部的一个地區,在黑海南岸。.

新!!: 安息帝國和本都 · 查看更多 »

月氏

月氏(上古漢語擬音(郑张尚芳)://。又譯禺氏、禺知、月支、苑支)為前7世紀至公元1世紀一個民族名稱。始见于先秦史籍,早期以游牧為生,从事玉器贸易,住在今中国的甘肃西部和新疆东部一带,並經常與匈奴發生衝突,到後來被匈奴攻擊,一分為二:西遷至伊犁的,被稱為大月氏;居留於中國甘肅及青海的祁连山西北麓一帶的,被稱為小月氏。這時,月氏開始發展,慢慢具有國家的雛型。由於大月氏位處於絲綢之路,控制著東西貿易,使它慢慢變得強大。《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月氏“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说明月氏的语言很可能属于藏緬語族。.

新!!: 安息帝國和月氏 · 查看更多 »

斯基泰人

斯基台人(Σκύθης或Σκύθοι)也譯为斯基泰人、西古提人、叔提雅人、西徐亞人或塞西亞人,希臘古典時代在歐洲東北部、東歐大草原至中亞一帶居住與活動的农耕民族,一部分为半游牧民族,他們的領土被稱為斯基提亞;古代波斯人稱之為塞克人(古波斯语:Sakā,也译为薩迦人),分為戴尖帽塞克人、飲豪麻汁塞克人、海邊塞克人。 中國《史記》、《漢書》記錄的塞種可能源自這個民族,是哈萨克草原上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之游牧民族,其隨居地從今日俄羅斯平原一直到河套地区和鄂爾多斯沙漠,与中国甲骨文和文献的鬼方、犬戎是史载最早游牧民族之一。.

新!!: 安息帝國和斯基泰人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波

斯特拉波(Στράβων,前64年–23年),公元前1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地理學家,生於現在土耳其的阿馬西亞(當時屬羅馬帝國),著有《地理學》(Γεωγραφικά)17卷。.

新!!: 安息帝國和斯特拉波 · 查看更多 »

新月沃土

新月沃土或稱肥沃月彎(英語:Fertile Crescent),是指西亚、北非地区兩河流域及附近一連串肥沃的土地,包括累范特、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位于今日的以色列、西岸、黎巴嫩、约旦部分地区、敘利亞,以及伊拉克和土耳其的東南部、埃及东北部。由於在地圖上好像一彎新月,所以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考古學家詹姆士·布雷斯特德(James Henry Breasted)把這一大片肥美的土地稱为「新月沃土」。 新月沃土上的三條主要河流約旦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流域合共約40至50萬平方公里,現時有人口4至5千萬。這片土地西起地中海东岸,並包含敘利亞沙漠、阿拉伯半岛(Jazirah)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東至波斯灣。 约旦和幼发拉底河上游周围的西部区域,是11000年前首个所知的农业定居点。最早所知的定居点在Iraq ed-Dubb(约旦)和Tell Aswad(叙利亚),不久之后是耶利哥。那些最早的城市、国家,在美索不达米亚东部产生了书写(“两河之间”,所说的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下游间的土地)。 在灌溉的作用下,這片土地非常肥沃,人民也依靠該土地上出產的糧食爲生。公元前7000年这里已有粮食生产。 但由於過去的灌溉工程被後來的城市建設所荒廢,兩千年來新月沃土反復地經歷著衰退和恢復的過程。另一個問題是灌溉農田在鹽水的持續滲入下不斷鹽化。 雖然河流對於新月沃土文明的興起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是也有其他的因素促成了這片區域的富饒。新月沃土上生活著五种主要家畜的四种——牛、山羊、綿羊和豬,而另一種重要家畜——馬,也生活在不遠的地區。古代新月沃土地區的氣候也促成了許多一年生植物的進化,它們可食用種子的產量要多於多年生植物。這些植物的多樣性也使得這裡的早期人類可以嘗試培育試驗。 一直以來,河水都是這片地區政治衝突的潛在誘因。約旦河構成了以色列、約旦和巴勒斯坦的邊界。幼發拉底河被土耳其和敍利亞分別控制著的四分之一,伊拉克控制著其他下游及其支流。.

新!!: 安息帝國和新月沃土 · 查看更多 »

摩尼

摩尼(叙利亚语:ܡܐܢܝ ܚܝܐ Mānī,),或譯牟尼,是摩尼教的创始人。他出生于波斯帝国安息王朝的巴比伦北部的玛第奴(今伊拉克境内底格里斯河畔),即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其死亡日期有274年、276年和277年等几种说法。.

新!!: 安息帝國和摩尼 · 查看更多 »

摩尼教

摩尼教,又稱作牟尼教、明教,為西元三世紀中葉波斯先知摩尼所創立。這是一種將瑣羅亞斯德教(祆教)與基督教、佛教混合而成的哲學體系,屬於典型的波斯體系諾斯底二元論。摩尼教吸收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元论思想、基督教的耶稣崇拜、佛教的轮回观念、马吉安主义对于旧约的否定、犹太教的天使概念,以及诺斯底主义的“灵知”思想,创造了二宗三际论体系。摩尼教徒將自己的宗教比喻為博大無垠的“世界之海”,而此前的各大宗教教派只是一條條的合流,最後它們都將匯入海中。 摩尼教認為,在太初時,存在著兩種互相對立的世界,即光明世界與黑暗世界。初際時,光明與黑暗對峙,互不侵犯。中際時,黑暗侵入光明,二者發生大戰,人類世界因此產生。後際時,恢復到初際時相互對立的狀態,但黑暗已被永遠囚禁。物質是黑暗的產物,精神則是光明的產物,因此摩尼教否定物質世界,希望利用虔诚的信仰和严格的戒律获得灵知,回归光明世界。有學者認為摩尼教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真正宗教,更被譽為真正世界性完美宗教的唯一代表。 摩尼教在波斯本土受到琐罗亚斯德教的迫害,教主摩尼被處決,聲勢下降。其后,駐錫于巴比倫的宗教中心又受到穆斯林的強力打击,今日在波斯已经完全消失。歐洲的摩尼教因與基督教对耶稣基督的不同理解和对《旧约》的态度而被认定为异端,受到基督徒的猛攻,在10世纪后渐趋沒落。中亚地区的摩尼教势力一度较为兴盛,在唐代傳入中國,與景教、祆教並稱為“三夷教”,并藉助回鶻勢力進行傳播,後來在會昌毀佛時遭到禁斷。宋代以後,成為體系的摩尼教組織基本消失,或者混入佛教,甚至連教主摩尼的塑像都被視為釋迦牟尼佛。唯一尚存的是本土化的摩尼教“明教”。.

新!!: 安息帝國和摩尼教 · 查看更多 »

敘利亞戰爭

敘利亞戰爭是指在公元前3世紀及前1世紀,塞琉古帝國與托勒密王朝為爭奪通往埃及的數條大道之一的柯里敘利亞地區的多次戰爭。這些衝突使參與的雙方國力空虛,最終導致他們毁於羅馬和帕提亞之手。.

新!!: 安息帝國和敘利亞戰爭 · 查看更多 »

扎卜河

扎卜河,可以指:.

新!!: 安息帝國和扎卜河 · 查看更多 »

托勒密十二世

托勒密十二世(吹笛者)(Πτολεμαῖος Νέος Διόνυσος Θεός Φιλοπάτωρ Θεός Φιλάδελφος;),是托勒密埃及國王,第一次在位時間為前80年—前58年,第二次在位時間為前55年—前51年。他是克麗奧佩脫拉七世的父親。 托勒密十二世的正式全稱是托勒密·尼奧斯·戴奧尼索斯·忒奧斯·菲羅帕托·忒奧斯·費拉德爾甫斯,即托勒密·「新酒神·篤愛父親的神·與姊妹戀愛的神」之意。相對於他的全名,古代史書上多使用他的綽號,稱托勒密·奧勒忒斯(Πτολεμαῖος Αὐλητής),即托勒密·「吹笛者」。吹笛者這個稱號是因為托勒密十二世很擅長吹奏笛子,而獲得這個綽號。另外他還有「怯懦者」(Νόθος)這個綽號。現代史學家為托勒密王朝的國王編號,稱他為托勒密十二世。 托勒密十二世的統治十分殘暴,面對強大的羅馬,他不得不卑躬屈膝。前58年人民推翻了他,擁戴他的女兒貝勒尼基四世為女王。然而托勒密十二世在羅馬將軍龐培的軍事支持下又奪回了王位,於前55年殘酷地處死了自己的女兒。在托勒密十二世去世前,他立另一個女兒克麗奧佩脫拉七世為共同執政者。.

新!!: 安息帝國和托勒密十二世 · 查看更多 »

托勒密三世

托勒密三世(施惠者一世) Πτολεμαίος ο Ευεργέτης(约前276年—前222年),埃及托勒密王朝法老(前246年—公元前222年在位)。他是托勒密二世与阿爾西諾伊一世之子。 托勒密三世执政时期,希腊化埃及的国力达到顶峰。托勒密三世並在第三次叙利亚战争中打败塞琉古王朝,一度占领其首都安条克,並占領小亞細亞沿岸的島嶼,但由于埃及本土可能爆发反对托勒密王朝的叛乱,不得不自叙利亚退兵回国。他在第三次叙利亚战争中的战果是夺取了叙利亚与小亚细亚西南部的海岸地带。 托勒密三世接纳在塞拉西亚战役中失败后逃亡的斯巴达国王克里昂米尼三世在埃及避难,并予以庇护。但他的继承人托勒密四世(笃爱父亲的人)一上台就逮捕了克里昂米尼。.

新!!: 安息帝國和托勒密三世 · 查看更多 »

托勒密王國

托勒密王國(Πτολεμαϊκὴ βασιλεία)或稱托勒密埃及,是亞歷山大大帝逝世之後,統治埃及和周圍地區的一個希臘化王國。王國建立者為亞歷山大大帝的將領托勒密一世,他在公元前304年自立為國王並宣稱自己是埃及法老。托勒密王朝統治埃及直到公元前30年埃及女王克麗奧佩脫拉七世兵败自杀為止,歷經274年。王國疆域最鼎盛時包含埃及、昔蘭尼、安那托利亞南部、敘利亞南部和一些愛琴海島嶼,領土最南時可達努比亞。亞歷山卓是托勒密王國的首都,也是當時是希臘化世界的重要文明中心以及貿易樞紐。 埃及托勒密王朝一裔中兄妹或姊弟通婚很多。男性後裔常稱托勒密,女性的名稱常有克利奥帕特拉、贝勒尼基和阿尔西诺伊。其中最後的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是最爲後世所知的。托勒密王國因內部王室紛爭、境內埃及人叛亂、以及外國入侵等等種種原因逐漸衰弱,最終被羅馬共和國占領。但所留下的希臘化文明一直延續到埃及被穆斯林征服為止。.

新!!: 安息帝國和托勒密王國 · 查看更多 »

拱頂

拱頂是一個建築學用语,指平行的多個拱形製造出的天花板樣式。英語中的拱頂(vault)一詞來自於法語voûte,而法語中的拱頂一詞則來自於義大利語volta。最簡單的拱頂是桶形拱頂,也稱為隧道拱頂,其形狀大致呈半圓形。拱頂這種建築形式在羅馬帝國時期得到發展,廣泛出現在中世紀時期的教堂建築當中。.

新!!: 安息帝國和拱頂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安息帝國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普魯塔克

普魯塔克(希臘文:Πλούταρχος;拉丁文:Plutarchus)(約46年─125年),生活於羅馬時代的希臘作家,以《比較列傳》(οἱ βίοι παράλληλοι;常稱為《希臘羅馬名人傳》或《希臘羅馬英豪列傳》)一書留名後世。他的作品在文藝復興時期大受歡迎,蒙田對他推崇備至,莎士比亞不少劇作都取材於他的記載。.

新!!: 安息帝國和普魯塔克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安息 (古国)安息 (国家)安息帝国安息国安息王國安息王朝帕提亚人帕提亚帝国帕提亞王國阿尔沙克王朝阿尔撒凯斯王朝阿萨息斯王朝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