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巴利语

指数 巴利语

巴利语(IAST/ISO 15919: 、पालि)是古印度的一种语言,属於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中古印度-雅利安語,与梵語十分相近,是印度西方所用的俗語(普拉克里特諸語言)。巴利語可以用各种文字书写,比如婆罗米文、天城文,以及由的英国语言学家所采用的適用於各種印度語言的拉丁字母轉寫。.

87 关系: ASCII印度印度-伊朗語族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印度历史印欧语系双唇音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吠陀梵語同位異音同化 (語言學)塞音塞擦音大史大唐西域記天城文婆罗米文孟加拉国孟文季羡林宾格尼泊尔工具格巴利語大藏經巴利語語法上座部佛教与格中古印度-雅利安語主格國際音標僧伽羅文呼格唇音唇齒音元音高度硬齶音离格笩駄摩那缅甸義註隨韻音位音节聲門音覺音詞綴马拉地语高棉文...语气越南鼻音转写软腭音齿音齿龈音齒齦後音边音近音阿育王阿育王詔書释迦牟尼長輔音老傣文送氣老挝耆那教附加符号IASTISO 15919ITRANSUnicode柬埔寨捲舌音梵语止韻毕舍遮泰国清濁音斯里蘭卡方位格摩哂陀摩揭陀俗語摩揭陀語擦音拉丁字母 扩展索引 (37 更多) »

ASCII

ASCII( ,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是基于拉丁字母的一套电脑编码系统。它主要用于显示现代英语,而其擴展版本EASCII則可以部分支持其他西欧语言,并等同于国际标准ISO/IEC 646。 ASCII第一次以規範標準的型態發表是在1967年,最後一次更新則是在1986年,至今為止共定義了128個字元;其中33個字元無法顯示(一些终端提供了扩展,使得这些字符可顯示为諸如笑臉、撲克牌花式等8-bit符號),且這33個字元多數都已是陳廢的控制字元。控制字元的用途主要是用來操控已經處理過的文字。在33個字元之外的是95個可顯示的字元。用鍵盤敲下空白鍵所產生的空白字元也算1個可顯示字元(顯示為空白)。.

新!!: 巴利语和ASCII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巴利语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伊朗語族

#重定向 印度-伊朗语族.

新!!: 巴利语和印度-伊朗語族 · 查看更多 »

印度-伊朗语族

印度-伊朗語族(Indo-Iranian languages,或Indo-Iranic languages),又稱雅利安語族(Aryan languages)是印歐語系今日仍在使用的語言中最東方的一族,下分為印度-雅利安語支、伊朗語支和奴利斯塔尼語支。.

新!!: 巴利语和印度-伊朗语族 · 查看更多 »

印度-雅利安语支

印度-雅利安语支(Indo-Aryan languages)是印度-伊朗语族的分支,属于印欧语系的一部分,分布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是雅利安人在前20世纪带到南亚的语言。 這個语族的語言有超過200種,其中使用人数多于1千万的语言,就包括了印地语、孟加拉语、马拉地语、西旁遮普语(Lahnda)、乌尔都语、古吉拉特语、奥里亚语、东旁遮普语、博杰普尔语、迈蒂利语、信德语、阿瓦德语、尼泊尔语、阿萨姆语、吉大港语(Chittagonian)、西莱基语(Siraiki)、僧伽罗语、哈里亚纳语(Haryanvi)、马尔瓦里语(Marwari)、摩揭陀语(Magadhi)、恰蒂斯加尔语(Chhattisgarhi)和塞海蒂语(Sylheti)等。 现代的大部分雅利安语言源自梵語,只有克什米尔语和信德语保留少数比梵語还要原始的特征。.

新!!: 巴利语和印度-雅利安语支 · 查看更多 »

印度历史

印度地区歷史悠久,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在古印度文明滅亡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地區,在文化上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

新!!: 巴利语和印度历史 · 查看更多 »

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系之一。欧洲、美洲、南亚和大洋洲的大部分国家都采用印欧语系的语言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印欧语系包括約443种(SIL統計)語言和方言,使用人數大約有20億。.

新!!: 巴利语和印欧语系 · 查看更多 »

双唇音

雙唇音在語音學裡指以雙唇發音的輔音。.

新!!: 巴利语和双唇音 · 查看更多 »

发音部位

发音部位在语音学上指的是辅音发音时,口腔或者咽腔中受到阻碍的位置。.

新!!: 巴利语和发音部位 · 查看更多 »

发音方法

在語音學(發音語音學)裡,發音方法描繪舌頭、唇部及其他發音器官如何發出一特別的音來。此一概念通常使用於子音的產生。對於任一個發音部位,存在若干種發音方法,而因此有若干個同位子音。 發音方法的一特徵為阻礙程度,即發音器官之間的相近程度。其他的特徵還有ar sounds(閃音和顫音)和擦音的有絲。通常鼻音化及邊音也被認為包括在發音方法內,但一些如Peter Ladefoged之類的語音學家認為它們是獨立於發音方法之外的。.

新!!: 巴利语和发音方法 · 查看更多 »

吠陀梵語

lingname2 吠陀梵語(संस्कृतम्、Vedic Sanskrit)是古代印度語言,是印度教的最古老的天啟()經典《吠陀》的語言。它是梵語的古老形式,是原始印度-伊朗語的早期后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它密切關聯於伊朗語支中最古老遺存的阿維斯陀語。吠陀梵語是印歐語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最古老的驗證了的語言。 從大約公元前 600 年,在古印度鐵器時代的古典時期,吠陀梵語讓位於波你尼文法定義的古典梵語。.

新!!: 巴利语和吠陀梵語 · 查看更多 »

同位異音

同位異音(allophone)是語言學術語,指的是一個音位可以表示多於一個音。又稱為同位音、音位變體。.

新!!: 巴利语和同位異音 · 查看更多 »

同化 (語言學)

#重定向 語音同化.

新!!: 巴利语和同化 (語言學) · 查看更多 »

塞音

塞音(sè yīn)(爆破音、闭塞音、塞爆音;英文:Plosive Consonant)。辅音发音方法的一种。发音时气流通路闭塞,然后突然打开发出聲音。一般的鼻音也可以归入塞音,因为发音时气流通过鼻腔,但是口腔中的气流通道被阻碍。.

新!!: 巴利语和塞音 · 查看更多 »

塞擦音

塞擦音(affricate consonant),或破裂摩擦音,輔音發音方法的一種。由塞音及同一器官產生的摩擦音(經常是同一器官發出的輔音)構成。.

新!!: 巴利语和塞擦音 · 查看更多 »

大史

《大史》(英文譯名:Mahavamsa/Mahawansha),斯里蘭卡古代巴利文歷史文獻,採用編年史詩體,作者是摩訶那摩(英文譯名:Mahanama)等。該書涉及斯里蘭卡、印度等南亞等地區,以及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歷史。此外,由於該書辭藻華麗,因而亦被奉為斯里蘭卡古典文學的瑰寶。.

新!!: 巴利语和大史 · 查看更多 »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書影 《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為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口述,門人辯機筆受編集而成。《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成書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為玄奘遊歷印度、西域旅途19年間之遊歷見聞錄,其中包括了新疆至南印度一百四十多個國家的風土人情,提供大量印度史料,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地理外紀類。.

新!!: 巴利语和大唐西域記 · 查看更多 »

天城文

天城文(देवनागरी )又称天城体。是印度和尼泊尔的一种文字,用来书写印地语、梵語、尼泊尔语等语言。天城文最早出现在13世纪初,是城文变体之一,天城文是对城文的改良而成,改良后的城文为突出其神圣加多了个梵文“天”字(देव deva)成为天城文。城文来自笈多文,笈多文犹如印度的其他文字一样,源自於前3世纪的婆罗米文。現在亞洲不少民族使用的字母与天城文的关系密切,而从帕拉瓦文派生的文字则在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地使用。.

新!!: 巴利语和天城文 · 查看更多 »

婆罗米文

婆罗米文(),是除了尚未破解的印度河文字以外,印度最古老的字母,是婆羅米系文字如天城文、泰米爾文、孟加拉文、藏文的来源。最早的文献溯源于前3世纪。一般认为婆罗米文来自亚拉姆文。.

新!!: 巴利语和婆罗米文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国

--人民共和国(গণপ্রজাতন্ত্রী বাংলাদেশ,),简称孟加拉国(বাংলাদেশ),南亚国家,位於孟加拉湾之北,毗邻尼泊尔、不丹以及中国,却不接壤;东南山區一小部份与缅甸为邻,其他部份都与印度接壤。位于孟加拉灣的海域面积大致等同于陆地面积。 第一大城市是首都达卡,第二大城市吉大港市同时是该国最大的港口。.

新!!: 巴利语和孟加拉国 · 查看更多 »

孟文

#重定向 孟语.

新!!: 巴利语和孟文 · 查看更多 »

季羡林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北京大學教授、輔仁大學教授。季羨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 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学系,研习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等西洋文學名家。翌年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遭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在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任教授。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參與反右運動,批判右派份子。文化大革命初期,曾参加周培源主導的造反派组织井冈山兵团,反對聶元梓派,在政治鬥爭中失利,被列為反革命,下放牛棚,遭受迫害。1973年開始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譯本。 1989年六四事件期間,根據季羨林門生張曼菱在《季羨林——追念與思考》一文中披露,季羨林曾兩度坐在三輪車上,高揚「一級教授季羨林」白幅,。.

新!!: 巴利语和季羡林 · 查看更多 »

宾格

宾格(accusativus, accusative case,又称:直接受格)表示一个动词直接宾语的名词或一个前置词的宾语。 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有宾格,但通过名词变格表达宾格的语言比较少,其中包括拉丁语、希腊语、德语、俄语、芬兰语、维吾尔语、蒙古语、满语、土耳其语、冰岛语、古典阿拉伯语、波兰语、匈牙利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阿尔巴尼亚语、羌语、锡伯语、鄂伦春语、赫哲语、韩语和藏语(通过变化施动者为具格而间接体现宾格)等等。世界语也用名词变格表达宾格。 不通过变格体现宾格的语言,则会使用虚词和语序来表达这个意义。例如:漢語, 英语、荷兰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泰语、越南语等等。 例如,名词词尾变化较少的英语,在少数一些代词中存在宾格(例如whom是who的宾格形式;him是he的宾格形式)。但是在英文的名词中,主格和宾格形式完全一致,没有任何变化,因此必须通过“SVO”的结构,区分主语和宾语。德语或拉丁语就不需要这样。 舉例來說,「The hunter kills the tiger.(猎人杀死老虎。)」與「The tiger kills the hunter.(老虎杀死猎人。)」此二句中,主语及宾语完全是由语序的正反区别的(和汉语一致),因此这两句的主宾相反是因为语序相反造成的。 以德語舉例,「Der Jäger tötet den Tiger.」與「Der Tiger tötet den Jäger.」(語意同上)此二句中,主语及宾语是由名词的变格(在此二句中体现在冠词上)区别的,因此这两句的主宾相反不是因为语序相反造成的,而是名词的格位不同造成的。因为在德语中,將这两句话颠倒,意思也完全不变(和汉语相反):「Den Tiger tötet der Jäger.」與「Den Jäger tötet der Tiger.」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和前述两句话意义相同。 在英語裡,who / whom和he / him在不仅仅是主格和宾格的关系,也是主格和与格的关系(例如:「I gave him the present.」);在古英语中有很明显的区分,him是与格,hine是宾格,这个双重性使得很多學習英语的学生没有意识到英语中宾格和与格的不同。.

新!!: 巴利语和宾格 · 查看更多 »

尼泊尔

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संघीय लोकतान्त्रिक गणतन्त्रात्मक नेपाल),通称尼泊尔(नेपाल),是南亚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一个内陆国家,北与中国相接,其余三面与印度为鄰。尼泊爾的土地面積為14万7181平方公里,排名世界第93位,2640万人口则排名世界上第41位。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世界上最高的十座山峰中有八座位于尼泊尔境内,包括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因此也是登山好手的觀光勝地。 尼泊尔拥有古老的文化遗产,佛教创始人佛陀释迦牟尼即出生在尼泊尔。国家主体宗教信仰为印度教,另有少数群体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尼泊尔还以骁勇善战的廓尔喀人士兵闻名于世。 18世纪中期建立了尼泊尔王国,并曾入侵西藏,后成为清朝藩属国。在19世纪初英尼战争后尼泊尔割地予英属印度并与其结盟。尼泊尔原為印度教君主制国家。2006年,国会凍結了國王賈南德拉的權力,2008年,尼泊尔制宪会议正式通过宪法修正案,废除君主制改国号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

新!!: 巴利语和尼泊尔 · 查看更多 »

工具格

工具格(instrumental case, 也叫做第八格)是用來指示名詞是主語達成或完成一個行動所憑借或使用的工具或方法。這個名詞可以是物理物體也可以是抽象概念。.

新!!: 巴利语和工具格 · 查看更多 »

巴利語大藏經

#重定向 巴利三藏.

新!!: 巴利语和巴利語大藏經 · 查看更多 »

巴利語語法

巴利語語法(Pali grammar)為基於巴利語之語法。其主要特征是複雜的動詞系統,豐富的名詞詞尾變化,和廣泛使用了合成名詞。巴利語語法由巴利語文法家在兩千年多來研習和編撰著。.

新!!: 巴利语和巴利語語法 · 查看更多 »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थेरवाद,IAST:;स्थविरवाद ;僧伽羅文:ථෙරවාද ),佛教宗派,現今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還有一些古印度傳承殘存在孟加拉吉大港山區、尼泊爾連同印度米佐拉姆邦、中國雲南傣族聚居區;與大乘佛教並列為現存佛教最基本的兩大派別。 因其尊奉巴利三藏,以巴利語為聖典語言,因此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因其由印度南傳至錫蘭與東南亞一帶,又稱南傳佛教;與北傳至中亞、東亞、藏區的北傳佛教(包括漢傳、藏傳)相對。現今上座部佛教,源自斯里蘭卡上座部分別說系赤铜鍱部傳承。.

新!!: 巴利语和上座部佛教 · 查看更多 »

与格

与格(casus dativus; dative case)、或謂第3格,是指名词的语法上的格。与格通常表示动词的间接宾语。与格存在于古希腊语、拉丁语、俄語、古英语和德语中。在德语中,一些介词要求其后的名词使用与格,例如 "aus", "außer", "bei", "mit", "nach", "seit", "von" 和 "zu" 之后,总是跟随与格。 在克丘亚语中,用在词尾加上-paq来表示与格,比如wasi(房屋)的与格就是wasipaq。 在现代英语中,与格不再是英语语法的一部分,它只出现在一些表达用语中。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单词methinks(据我看来)。它来源于古英语的与格形式变化:me(与格的人称代词)+thinks(to seem,与动词词组to think很接近的一个词组)。 与格在英语中可以不要前置词,例如在“He built me a snowman.”中一样。在这个例子中,“me”是与格。.

新!!: 巴利语和与格 · 查看更多 »

中古印度-雅利安語

中古印度-雅利安語言是印度-雅利安語的早期中世紀方言,是上古方言如梵語的后代,是后期中世紀語言如 或 Abahatta 的祖先,并最終演化成當代印度-雅利安語言,包括印度斯坦語、奧利亞語、孟加拉語和旁遮普語。術語“俗語”(Prakrit)經常用於這些語言(prakrita 字面上的意思是“天然”的,相對於梵語 sanskrita,它的字面意思是“構造”的或“優雅”的)。現代學者比如 Shapiro 追隨這種分類,包括了所有中古印度-雅利安語言在“俗語”的范疇內,而其他學者強調這些語言的獨立發展,它們經常由社會和地理的不同而從梵語分離出來。.

新!!: 巴利语和中古印度-雅利安語 · 查看更多 »

主格

主格(casus nominativus; nominative case)是指名词的语法的格。主格通常表示动词的主语。 主格在拉丁语和古英语中都有。现在的英语中仍然存在于与宾格相反的主格代名词:I(宾格为me)、we(宾格为us)、he(宾格为him)、she(宾格为her)以及they(宾格为them)。古英语的用法包括ye(宾格为you)以及单数第二人称代词thou(宾格为thee)。.

新!!: 巴利语和主格 · 查看更多 »

國際音標

國際音標(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縮寫:IPA),早期又稱萬國音標,是一套用來標音的系統,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由國際語音學學會設計來作為口語聲音的標準化標示方法。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IPA), Handbook.

新!!: 巴利语和國際音標 · 查看更多 »

僧伽羅文

僧伽羅文是在斯里蘭卡用來書寫官方語言僧伽羅語并有時用來書寫書面語言巴利語和梵語的一種元音附標文字。Daniels (1996), p. 408.

新!!: 巴利语和僧伽羅文 · 查看更多 »

呼格

呼格(casus vocativus;vocative case)為名詞的格表示法,用來對人(動物、物件等)的稱呼,或者有時作為名詞的限定詞使用。呼格的用法是一種直接式的表達法,在一群人中所談到的個體「人」是置於句子中來表示的。舉例說明,在一句子中,「I don't know, John」(我不知道,約翰),“約翰” 就是呼格的表示法指出所談到的人。 在歷史上,呼格為「格(case)」在印歐語系裡的語法元素,也存在於拉丁語、梵文、古典希臘語中。雖然在很多的印歐語言中已遺失掉了,不過在一些語言當中仍然保留呼格的用法。像是現代希臘語與斯拉夫語族中,諸如:波蘭語、俄羅斯语、捷克語、塞爾維亞語、克羅地亞語、波斯尼亞語、烏克蘭語;及現代凱爾特語族中,諸如:苏格兰盖尔语、與愛爾蘭語等。在羅曼語族中呼格被保存在羅馬尼亞語裡。.

新!!: 巴利语和呼格 · 查看更多 »

唇音

唇音通常指嘴唇成阻形成的辅音。单纯的唇音有双唇音和唇齿音,前者(如p、b、m等)的部位是双唇,后者(如f、v等)的部位是上齿和下唇。舌尖和嘴唇成阻的辅音叫做舌唇音,但通常不被认为是唇音,因为主动发音部位是舌头。.

新!!: 巴利语和唇音 · 查看更多 »

唇齒音

唇齒音(古漢語:輕唇音)為發音部位的一種,藉由唇與齒的咬合而發出的輔音(子音)。.

新!!: 巴利语和唇齒音 · 查看更多 »

元音高度

在語音學和音韻學,元音高度指舌頭相對於口腔上部或兩顎的距離。例如高元音和,舌位為高;低元音如,則舌位低。元音的第一共振峰(F1)通常指元音高度。較高的第一共振峰表示較低的元音高度,較低的表示較高的高度。有時候,描述元音時,“開”和“閉”可以用作“低”和“高”的同義詞。國際音標標示七種元音高度,不過沒有已知語言的元音分成七種高度:.

新!!: 巴利语和元音高度 · 查看更多 »

硬齶音

#重定向 硬顎音 Category:辅音.

新!!: 巴利语和硬齶音 · 查看更多 »

离格

离格(又称奪格或从格,ablative case;拉丁:casus ablativus)在語法功能上為表示某些意義的狀語。有出现在拉丁语、梵语、俄语等原始印欧语系语言中,, The Latin Library, accessed 06-01-14但是蒙古语,藏语、芬兰语中也有类似的格。拉丁语的离格混合了印欧语系中的离格(表明来源)、工具格(表明使用)和方位格(表明在)。从这些最初的来源意思上,又有一些其它的意思发展起来,包括原因的离格(表明由什么产生)、时间的离格(表明“在某一时间”,来源于位置格)、做某些動詞的受詞以及绝对离格。.

新!!: 巴利语和离格 · 查看更多 »

笩駄摩那

#重定向 筏馱摩那.

新!!: 巴利语和笩駄摩那 · 查看更多 »

缅甸

缅甸联邦共和国(ပြည်ထောင်စု 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pyi-daung-zu tham-ma-da myan-ma-naing-ngan-daw),简称缅甸(မြန်မာ;myan-ma),是一個东南亚國家,位於中南半岛西部,西北鄰印度和孟加拉,东北靠中國,东南接泰國与寮國。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其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海岸线总长1,930公里,佔国境线总长三分之一。國土面积约67.6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40大国家、东南亚第二大国。人口5000多万,世界排名第25位。首都為奈比多,2005年以前設於最大城市仰光。.

新!!: 巴利语和缅甸 · 查看更多 »

義註

義注(巴利語:Attha-katha,意為「解釋」,「評論」),是指上座部佛教巴利語南傳大藏經的註解。義註是對經文的傳統解釋。對義註的再註釋,叫做(ṭīkā)。複注的註釋,稱為複複注(anutikā)。 現存義注雖由覺音等人完成,但其來源為古代僧伽羅語所寫就的古代註釋書,再由覺音改為巴利語。僧伽羅語古義註的主要部份,則大約成立於公元2世紀初。義註中的一部分在其他佛教部派的三藏經文中出現,這代表有些註釋可能是來自於共通的早期來源。 從西元4世紀起,各個版本義註收錄的註解有所不同。泰國1992年版收錄的註解最少,包括以下內容:.

新!!: 巴利语和義註 · 查看更多 »

隨韻

韻(anusvara、अनुस्वारः、IAST:),是用於各種印度語言中的表示鼻音化的一種變音符號。依據 anusvara 在詞中的位置和語言的不同,它的精確發音可能變化得非常大。.

新!!: 巴利语和隨韻 · 查看更多 »

音位

音位(Phoneme),又譯音素,是人類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聲音单位,是音位學分析的基礎概念。一個字或詞可由一至數個音節組成,一個音節可由一至數個「音段」(元音、輔音等)組成。音位與音段很類似,然而音位的基本定義是要能區分語義,如果兩個聲音所代表是同一個詞彙、同樣的意義,則異音可被視為同一個音位;反過來說,一個詞的任何一個音位若被換成別的,那麼它就不再是原來的那個詞,意義也會隨之改變。有意義的詞都可由音位組成,然而代換其中任何音位卻不能保證產生有意義的詞,也有可能變成無意義的一串音。每個語言都有自己的一組音位,這也就是這個語言的語音系統,音位可用來研究某個特定語言中如何將音組合成詞。音位有時被譯為「音素」,然而音素一詞在中文裡的用法較為混亂,不一定都是指音位。.

新!!: 巴利语和音位 · 查看更多 »

音节

音节(syllable)是构成语音序列的单位,也是语音中最自然的语音结构单位。例如:英语单词“water”()就是由“wa”()和“ter”()两个音节构成的。一个音节通常都包含一个音节核(syllable nucleus,通常由元音充当),此外还可能有音节起首和结尾的界音(margin,通常由辅音充当)。 音节通常被认为是词语在音系学层面上的“建筑材料”,它会对所属语言的节奏、韵律、诗律以及语言的轻重音模式产生影响。 音节文字早在第一个字母产生之前数百年就已经出现,有记录的最早音节出土于苏美尔文明时期的乌尔市,这些音节书写在一批粘土版上,时间是约公元前29世纪。由象形文字向音节文字的转变被称作是“文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进步”。 只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如英语单词dog)称为单音节词(monosyllable)。类似地,由两个音节构成的词称为双音节词(disyllable),而由三个音节构成的词称为三音节词(trisyllable)。多音节词(polysyllable)可以指由一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现代汉语中则称为复音词。.

新!!: 巴利语和音节 · 查看更多 »

聲門音

聲門音(glottal consonant、聲門輔音,古漢語:喉音),現代亦稱「喉音」,是用声门發出的辅音。許多語音學家認為它們,或則至少是所謂的摩擦音,或是一種「過渡狀態的喉音」且沒有一絲如其它輔音該有的語音;事實上,有些人認為他們一點也不像是輔音。然而,在語言學上聲門塞音至少表現出像是典型的輔音、比如在南島語系的鄒語裡。.

新!!: 巴利语和聲門音 · 查看更多 »

覺音

覺音(梵文 Buddhaghosa),又譯為佛音,傳說為西元五世紀時印度佛教僧侶,是南傳佛教史上的關鍵人物,對其評價趨於兩極化,讚賞者稱其是南傳佛教學說理論的再造者。.

新!!: 巴利语和覺音 · 查看更多 »

詞綴

詞綴(affix)是一種附著在词根或詞幹的語素,為規範詞素,不能單獨成字。.

新!!: 巴利语和詞綴 · 查看更多 »

马拉地语

拉地语(मराठी 、Marathi language) 是印度的22种规定语言之一,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大约有 9 千万使用者。 马拉地语有悠久的历史,据报可在8世纪的碑文中找到。马拉地语的文法和语法,主要基于梵语。.

新!!: 巴利语和马拉地语 · 查看更多 »

高棉文

棉文(;另有非正式的寫法: aksar Khmer)是用來書寫柬埔寨官方語言高棉語的文字。 一般認為高棉文是從印度的帕拉瓦文發展而來。最古老的可確定日期的高棉文題刻在金邊南部的茶膠省的“Angkor Borei”找到並可確定日期到公元611年。.

新!!: 巴利语和高棉文 · 查看更多 »

语气

语气(modus,mood, mode)或語式是指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说明动作或过程的进行方式,也就是说话者对行为或动作的态度。一般有陈述语气,祈使语气,虚拟语气等。 尽管在许多语言(包括英语以及大多数其他现代印欧语言)中,一个词语组合可以同时表达多种含义,但是语气不同于时态或语法学中的“体”。.

新!!: 巴利语和语气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新!!: 巴利语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鼻音

鼻音是按發音方法分類的一類輔音。發音時,口腔中的氣流通路被阻塞,軟顎下垂,氣流通過鼻腔,與氣流從口腔流出的口腔輔音相對。 (少數的擠喉音可能同時具有口腔輔音與鼻音的性質。)一般的鼻音也可以視為塞音的一種,因為發音的時候,氣流通路被阻礙。有些發音方法會與鼻音混淆,例如半母音。 中古漢語的明、泥、日、疑等聲母,普通話的m、n都是鼻音。 唇齒鼻音通常見於同位異音,幾乎沒有作為獨立音素出現。 從聲譜圖上觀之,鼻音的第一共振峰所處的頻率會移至較低頻的位置(約在250Hz),而零點的產生會造成鼻音在第一共振峰頻率以上的能量,有大幅衰減的現象發生,此能量衰減的現象若與鼻音相鄰的元音相互對照,會更形明顯,因此這種能量衰減的現像是辨別鼻音的方法之一。.

新!!: 巴利语和鼻音 · 查看更多 »

转写

转写(transliteration)是将一个拼音文字系统的字符,按照一个字符对照表,忠实地,对号入座地转换成另一个拼音文字系统的字符的过程(包括基础字符的附加符号和用双字符表示的单音素),转写在文字系统之间进行。 例如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都是由希腊字母转变而成,所以希腊字母α在转写成其他语言时,便变成了西里尔字母a及拉丁字母a。 汉语拼音一般不作文字使用,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制作了维、蒙、藏文字母和中国盲文点字对汉语拼音字母的对照表。维、蒙、藏与汉语拼音字母的对照表见于《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盲文点字对汉语拼音字母的对照表见于《中国盲文》(GB/T 15720-1995)。 逆向转写:把被转换文字系统的字符转写成转换文字系统的字符之后,可以再往回转写,即从转换系统的字符转写到被转换系统的字符。.

新!!: 巴利语和转写 · 查看更多 »

软腭音

软腭音的舌位ㄣ偶 软腭音(Velar consonant、又稱軟腭輔音,古汉语稱为:牙音)是按发音部位分类的一类辅音。发音时,舌面后部接近软颚。一些软腭化的辅音在国际音标中还可以用表示(就是上标的浊软颚擦音符号)。 “软腭音”是按被动发音部位分类的说法,按主动发音部位分类则称为“舌面后音”。参见舌根音 中古汉语中的软腭音(古称牙音)包括见/k/,溪//,群//,疑//等声类。.

新!!: 巴利语和软腭音 · 查看更多 »

齿音

齿音(或舌尖前音、舌齒音)是舌尖音的一种。发音时,舌尖接触上门牙。若发音时舌尖在上门牙和下门牙之间则又称为齿间音(Interdental)。 齿擦音(国际音标为θ和ð)出現在英語、冰島語等語言中,如英语中常见为齿间擦音和。现代标准汉语的s是齿擦音而不是齿龈擦音,因而又称作舌尖前音, 与舌尖中音、舌尖後音相对而言。 齿塞音、鼻音、边音的附加符号即在辅音下加一个形如“横卧的左方括号”(英语称bridge)的符号:.

新!!: 巴利语和齿音 · 查看更多 »

齿龈音

齿龈音(舌尖中音)是舌尖音的一种。发音时,舌尖接触牙齦。如现代标准汉语的 d、t、n、l。 英语的/t/,/d/塞音是齿龈塞音,但法语、俄语等语言的舌尖塞音会是齿音。.

新!!: 巴利语和齿龈音 · 查看更多 »

齒齦後音

齒齦後音(Postalveolar consonant、齒齦後輔音)為舌葉(lamina)接近或接觸(齒槽堤/齒槽脊)部所發出之輔音。比如英語中的。.

新!!: 巴利语和齒齦後音 · 查看更多 »

边音

边音(英語:lateral consonant,古汉语:半舌音)是发音方法的一种。发音时,口腔的气流通路的中间被阻塞,气流从舌头的两边通过。中古汉语的来母,普通话的l都是边音。.

新!!: 巴利语和边音 · 查看更多 »

近音

近音(前稱無擦通音)在語音學中是指一類介乎元音和輔音的聲音。發近音時,兩個發音部位彼此靠攏,組成聲腔並且收窄,但仍然有足夠空間予氣流流動,產生的湍流較弱。(如果聲腔收窄程度加劇,湍流會產生,形成擦音。)由於近音和元音相似,故此清音的近音比較少見。近音除了可以是中央輔音,亦可以是邊音。如果是邊音的近音,可以直接簡稱為邊近音。.

新!!: 巴利语和近音 · 查看更多 »

阿育王

阿輸柯·孔雀(,IAST:,约),常被簡稱為阿育王(अशोक,,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频头娑罗王之子。他是一位佛教徒,也帶來佛教的繁榮,后世稱为佛教护法。 阿育王是印度偉大的國王之一。在100次的戰爭之後,阿育王在西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間統治了印度次大陸大部份的土地。王朝的版图擴張到現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也可能達到伊朗的東部,東邊則到印度的阿萨姆邦,南方則到喀拉拉邦及安得拉邦的北部。王國的首都是塔克西拉、鄔闍衍那及巴連弗邑。.

新!!: 巴利语和阿育王 · 查看更多 »

阿育王詔書

阿育王詔書(Edicts of Ashoka),又稱阿育王詔令、阿育王垂諭,於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所流傳下的石刻文書,出現時間約在西元前269年至前231年間。在孟加拉、尼泊爾至巴基斯坦等地,都曾發現這類的古石刻文書,計有大磨崖、小磨崖各七所、石柱十根、石窟刻銘及石板等五種。除小磨崖法敕有阿育王之名外,餘皆刻以天愛喜見王(梵 Devānajpriya priyadraśi,巴 Devānajpiya piyadassin)之名。它是研究孔雀王朝與原始佛教的重要考古資料。.

新!!: 巴利语和阿育王詔書 · 查看更多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शाक्यमुनि,,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Siddhāttha Gotama;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尊稱释迦牟尼佛,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世尊(释尊)等;通稱釋迦如來、釋迦文佛、釋迦佛,从明朝开始,漢地還尊稱他為如來佛祖,或稱佛祖,即「佛教之創祖」,簡稱如來佛。清代的滿人則稱之為佛爺。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被神化而視為至高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間信仰之廟宇也往往設有大雄寶殿供奉之,甚至是三寶殿,供奉含有釋迦牟尼佛之三寶佛及菩薩、羅漢、祖師等;然而在佛教中,神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眾,释迦牟尼佛是已经解脫出離六道輪迴的圓滿智者。.

新!!: 巴利语和释迦牟尼 · 查看更多 »

長輔音

#重定向 輔音延長.

新!!: 巴利语和長輔音 · 查看更多 »

老傣文

老傣文,又稱老傣仂文、蘭納文,是蘭納王国(公元1262至1558)的文字。是一种元音附标文字。创制之初仅用于宗教活动,被称为经书(傣仂語:ᦒᧄ )文字。.

新!!: 巴利语和老傣文 · 查看更多 »

送氣

送氣(Aspiration),語音學概念,指某些阻礙音在除阻時所伴隨的強烈的空氣噴吐。爲感知送氣與不送氣音之間的差別,試將一只手或點燃的蠟燭置於口前,朗聲說「灘」(//)、「單」(//)兩個字,念「灘」字時可以感覺到掌心受到氣流的衝擊或者看到燭焰搖動,念「單」字時就沒有這些現象。那麼「灘」字的聲母t/tʰ/(透母-ㄊ)就是送氣音,「單」字的聲母d/t/(端母-ㄉ)則是不送氣音。.

新!!: 巴利语和送氣 · 查看更多 »

老挝

寮人民民主共和國(,拉丁化:Sathalanalat Paxathipatai Paxaxon Lao;La République Démocratique Populaire Lao),簡稱寮國(ເມືອງລາວ,--),是東南亞國家中唯一的内陆国家。鄰國有西北部的緬甸、中國,東部的越南,南部的柬埔寨與西部的泰國。2015年10月人口約707萬人,首都永珍。 歷史上曾是真臘王国的一部分。14至18世纪是南掌王國,之后分裂成三個王國,並受暹罗和越南入侵。1893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45年日本佔領結束時曾短暫獨立,但不久即恢復法國統治。1949年獲得自治,1953年成為獨立國家。 寮國目前是聯合國會員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

新!!: 巴利语和老挝 · 查看更多 »

耆那教

耆那教(जैनधर्म ;சமணம் ;Jainism),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 ,有其独立的信仰和哲学。創始人為伐達摩那(Vardhamana,又稱摩訶毘羅,意為大雄,Mahavira,前599年—前527年),是沙門思潮中「六師外道」之一的尼乾陀若提子,他比佛教的創始人释迦牟尼早出生,耆那教的中心教義主要由他建立。耆那教教義對現代印度的影響,大於同様起源自印度的佛教,甘地就受到耆那教的許多影響。目前耆那教有四五百萬信徒,大部分生活在印度。.

新!!: 巴利语和耆那教 · 查看更多 »

附加符号

加符号或稱變音符號(diacritic、diacritical mark、diacritical point、diacritical sign),是指添加在字母上面的符號,以更改字母的發音或者以區分拼寫相似詞語。例如汉语拼音字母「ü」上面的两个小点,或「á」、「à」字母上面的标调符。 变音符号可以放在字母的上方或下方,也可以放在其他的位置。但是注意,並不是所有這些符號都是变音符号。例如字母i和j上面的點是字母本身的一部分,而不是变音符号。另外,在一種語言中,一個符號是变音符号,但是在另外一種語言中則不是。例如,在加泰罗尼亚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中,「u」和「ü」是相同的字母,但是在德语、爱沙尼亚语、匈牙利语、土耳其语、波兰语、维吾尔语和阿塞拜疆语中,它們表示不同的字母。.

新!!: 巴利语和附加符号 · 查看更多 »

IAST

IAST是國際梵語轉寫字母的英語名稱(International Alphabet of Sanskrit Transliteration)的縮寫,是學術上對於梵語轉寫的標準,亦變成了一般出版界,如書籍及雜誌的非業界標準。隨着Unicode字型的普及,它在電子文本的使用亦因此而相應地增加。這項標準是於1912年在雅典舉行的東方學會議(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Orientalists)上訂立的,而它又基於了1894年在日內瓦舉行的東方學會議制定的標準。 IAST是羅馬化梵語和巴利語的最流行的方案,它允許無損的天城文轉寫(和其他的印度文字比如克什米爾語的傳統文字夏拉達文的轉寫),而且不只是梵語的音素,還允許本質上的語音標注(比如 Visarga 是詞尾的 和 的同位異音)。.

新!!: 巴利语和IAST · 查看更多 »

ISO 15919

ISO 15919(轉換天城文和有關的婆羅米系文字為拉丁字符)是2001年由國際標準化組織確立的把印度文字轉寫為拉丁字母的國際標準。它使用變音符號來把更大字符集的婆羅米文字輔音和元音映射到拉丁文上。.

新!!: 巴利语和ISO 15919 · 查看更多 »

ITRANS

印度語言轉寫(Indian languages TRANSliteration 簡寫為 ITRANS)是印度文字,特別但不限於天城文(用於印度語、馬拉地語、梵語、尼泊爾語、信德語和其他語言)的 ASCII 碼轉寫。它由 Avinash Chopde 開發。最新版本 ITRANS 5.30 是2001年七月的發布。ITRANS 在這個版本已經穩定了。 ITRANS 有時用來編碼印度的電子文本 - 它的範圍比 Harvard-Kyoto 的天城體轉寫方案要廣闊,在很大程度上但非完全和它保持一致。隨著 Unicode 的廣泛實現,傳統 IAST 日益廣泛的用於了電子文本。 類似 Harvard-Kyoto 方案,ITRANS 羅馬化不使用在日常英語中計算機鍵盤上找不到的變音符號,它非常容易讀取和錄入。 ITRANS 計算機程序包還確保可以從羅馬文字自動轉換成印度文字。.

新!!: 巴利语和ITRANS · 查看更多 »

Unicode

Unicode(萬國-)是電腦科學領域裡的一項業界標準。它对世界上大部分的文字系統進行了整理、編碼,使得電腦可以用更為簡單的方式來呈現和處理文字。 Unicode伴隨著通用字符集的標準而發展,同時也以書本的形式對外發表。Unicode至今仍在不斷增修,每個新版本都加入更多新的字符。目前最新的版本為2018年6月5日公布的11.0.0,已經收錄超過13萬個字符(第十萬個字符在2005年獲採納)。Unicode涵蓋的資料除了視覺上的字形、編碼方法、標準的字符編碼外,還包含了字符特性,如大小寫字母。 Unicode發展由非營利機構統一碼聯盟負責,該機構致力於讓Unicode方案取代既有的字符編碼方案。因為既有的方案往往空間非常有限,亦不適用於多語環境。 Unicode備受认可,並廣泛地應用於電腦軟體的國際化與本地化過程。有很多新科技,如可扩展置标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簡稱:XML)、Java程式語言以及現代的作業系統,都採用Unicode編碼。.

新!!: 巴利语和Unicode · 查看更多 »

柬埔寨

柬埔寨王国(ព្រះរាជាណាចក្រកម្ពុជា;Preăh Réachéanachâk Kâmpŭchéa),简称柬埔寨(កម្ពុជា,Kâmpŭchéa),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首都金邊,為联合国会员国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 柬埔寨西部及西北部与泰国接壤,东北部与老挝交界,东部及东南部与越南毗邻,南部则面向暹羅灣。柬埔寨领土为碟狀盆地,三面被丘陵與山脈環繞;中部為廣阔而富庶的平原,占全國面積四分之三以上。境内有湄公河和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又稱金邊湖)。.

新!!: 巴利语和柬埔寨 · 查看更多 »

捲舌音

捲舌音,又稱翹舌音、舌尖後音。指輔音的舌尖音中,舌尖和上颚前部接觸以形成對氣流的阻礙而發出來的音。.

新!!: 巴利语和捲舌音 · 查看更多 »

梵语

梵语(संस्कृता वाक्,,簡稱संस्कृतम्,)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和拉丁語一樣,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的專門用語。 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視作一種宗教儀規而得以絲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古印度相信梵文是由梵天發明。.

新!!: 巴利语和梵语 · 查看更多 »

止韻

visarga是梵語詞,意為“發出,瀉出”。在梵語音韻學(śikṣā)中, (等價的被更早的文法家叫做)是一個音素 的名字,寫為 IAST 、Harvard-Kyoto 、天城文 。visarga 是在停頓中的 和 的同位異音。因為 是常見的后綴(主格單數,第二人稱單數等),止韵經常出現在梵語文本中。在梵語音素的傳統次序中,止韵和随韵獨立於元音和輔音之外。 止韵在吠陀文本中的精確發音依據 shakha 而變化。有些發音要在擦音之后輕微的回顯一下前面的元音,比如 要被發音為 ,而 要被發音為 。.

新!!: 巴利语和止韻 · 查看更多 »

毕舍遮

毕舍遮(IAST:piśāca),又作毘舍闍,印度神话中以尸体为食的恶鬼,又稱食屍者、餐屍者(Kravyād)。一说佛教中的饿鬼即由它而来。女性的毕舍遮被称为“毕舍质”(piśācī)。 毕舍遮的名字在梨俱吠陀中只被提到过一次,是在歌颂因陀罗杀光毕舍遮与罗刹时。该颂歌中出现的单词为表示女性个体的piśācī。在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中毕舍遮则被大量提到,往往是与其它几种非神的怪物,如阿修罗、罗刹、夜叉等并举。毕舍遮食人血肉,专吃死尸;有时也变化形状钻进人类体内。它们在黄昏时游荡于街头和人类住宅附近,据说不小心撞见它们的人在9个月内必死无疑。一般认为毕舍遮是死人的鬼魂幻化而成;但毗湿奴往世书说,它们是迦叶波之子,或是因梵天的愤怒而产生。 关于毕舍遮的起源,一种意见认为它们可能是鬼火的人格化(所以喜食死尸)。然而它们也十分可能是雅利安人对一些落后部落的蔑称和妖魔化。例如,波你尼在八篇书中说毕舍遮是一个武士种族。摩诃婆罗多中则说“毕舍遮人”生活在印度西北端,他们是生主迦叶波的后代。近代在当地进行语言调查时发现了被称为“毕舍遮语”(鬼语)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非常接近于巴利语。饿鬼(preta,薜荔多)的概念可能衍生自毕舍遮。但在往世书时代,它们已经被视为不同的生物。薄伽梵往世书第2章列举了许多邪恶生物的名字,毕舍遮和饿鬼都在其中。.

新!!: 巴利语和毕舍遮 · 查看更多 »

泰国

泰王國(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Ratcha-anachak Thai,Kingdom of Thailand),通稱泰国(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Prathet Thai,Thailand),舊稱暹罗、暹邏(สยาม,Sayam,Siam),是东南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首都及最大城市为曼谷。泰国国土东临老挝和柬埔寨,南接暹罗湾和马来西亚,西靠缅甸和安达曼海,东南亚国家联盟創始國之一。.

新!!: 巴利语和泰国 · 查看更多 »

清濁音

語音學中,將發音時聲帶振動的音稱爲濁音(又稱有聲音,voiced sound),聲帶不振動的音稱爲清音(又稱無聲音,voiceless sound)。輔音(子音)有清有濁,而多數語言中元音(母音)均爲濁音,鼻音、邊音、半元音等响音通常也是濁音。 有时清浊,也表示音系学概念,例如英语的浊塞音往往在语音学上已经清化,但在音系学上仍属于浊音。 普通話以及多數漢語方言沒有濁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漢語拼音p (ㄆ)和b (ㄅ)均爲清音,其分別在於送氣(aspirated)與不送氣(unaspirated),是兩個音位(phoneme)。法语、西班牙语等拉丁语族语言中,pin的p是不送氣清輔音,bin的b是不送氣浊輔音,以漢語爲母語的人通常聽不出有什麽區別,但是拉丁語族語言爲母語的人則分得很清楚。反之,他們也無法分辨漢語官話中“波、得、哥”和“坡、特、科”的差別。.

新!!: 巴利语和清濁音 · 查看更多 »

斯里蘭卡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ශ්‍රී ලංකා ප්‍රජාතාන්ත්‍රික සමාජවාදී ජනරජය;இலங்கை சனநாயக சோஷலிசக் குடியரசு),通称斯里兰卡(ශ්‍රී ලංකාව;இலங்கை),1972年之前称锡兰,是位於亞洲南部印度次大陸東南方外海的島國。古代中国曾經稱之為已程不、獅子國、師子國、僧伽羅、楞伽島。 斯里蘭卡是單一制共和國,首都位於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

新!!: 巴利语和斯里蘭卡 · 查看更多 »

方位格

方位格(locative case,位置格、處所格、第六格)是指示方位的格。它含糊對應於英語前置詞“in”、“on”、“at”和“by”。方位格同方向格(lative case)和分離格(separative case)一起屬於普通局部格。.

新!!: 巴利语和方位格 · 查看更多 »

摩哂陀

摩哂陀(梵語:,巴利語:,生卒年不詳),又譯作摩醯因陁羅、摩呻提,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佛教長老,將分別說部引入斯里蘭卡,被認為是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起源。.

新!!: 巴利语和摩哂陀 · 查看更多 »

摩揭陀俗語

摩揭陀俗語(Magadhi Prakrit (Ardhamāgadhī))是古印度的一种语言,属普拉克里特诸语言之一。在梵语和巴利语相继没落之后,摩揭陀俗语成为古印度的书面语言之一。 摩揭陀俗语使用范围为印度次大陆的东部,包括今日印度东部、孟加拉国和尼泊尔。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和耆那教创始人摩訶毗羅都是摩揭陀俗语的使用者。在印度列国时代,该语言是摩揭陀的宫廷语言,后来也是孔雀王朝的宫廷语言。阿育王诏书便是用该语言写成。 摩揭陀俗语后来发展成为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东部诸语,包括阿萨姆语、孟加拉语、奥里亚语和比哈尔诸语(包括博杰普尔语、迈蒂利语、摩揭陀语等语言)。.

新!!: 巴利语和摩揭陀俗語 · 查看更多 »

摩揭陀語

摩揭陀語 (मगही,, 也叫做 मगधी, language) 是一種印度語言。名字來自它的祖先語言 Magadhi,其源頭摩揭陀俗語據信是佛陀所講的語言,并且是古代摩揭陀王國的語言。摩揭陀語密切接近於博杰普爾語和邁蒂利語,這些語言有時被稱呼為一個單一的語言比哈爾語。這些語言和一些其他相關語言一起被叫做比哈爾語,形成了印度-雅利安語支的東部群組的一個子群組。摩揭陀語大約有1300萬使用者。 它曾被認為是印地語的方言,但最近已經被認為是同孟加拉語、阿薩姆語和奧里亞語在一起的印度語言的東部群組的后代。它有非常豐富和古老的民歌和故事傳統。它使用於比哈爾邦的8個行政區和賈坎德邦的3個行政區,并在西孟加拉邦的 Malda 也有些使用者。 儘管摩揭陀語有大量的使用者,它在印度仍未被憲法上認可。即使在比哈爾邦,印地語被用于教育和官方事務。 摩揭陀語在1961年人口普查的時候在法律上被吸收為印地語的亞種語言。.

新!!: 巴利语和摩揭陀語 · 查看更多 »

擦音

在语音学上,擦音 (或摩擦音、fricative consonant) 是辅音的一种发音方法。发音时,兩個發音器官彼此靠攏,形成狹窄的通道,气流通过时造成湍流发生摩擦,发出噪音。与塞音不同,擦音可以持续一段时间。 擦音下另有一類有噝擦音,發音時除了氣流在窄道間摩擦外,舌頭拉長,將氣流帶到牙齒的尖處造成更高頻率的湍流。.

新!!: 巴利语和擦音 · 查看更多 »

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也稱為罗马字母)是多數歐洲語言采用的字母系统,是世界上最通行的字母文字系統。拉丁字母作為羅馬文明的成果之一,隨著征服推廣到西歐廣大地區。.

新!!: 巴利语和拉丁字母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巴利文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