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香港仔隧道

指数 香港仔隧道

香港仔隧道(Aberdeen Tunnel,俗稱香隧)是香港香港島島上唯一行車隧道,穿過聶高信山,貫通黃竹坑及銅鑼灣,連接黃竹坑黃竹坑道及跑馬地黃泥涌峽天橋;隧通於1979年動工,兩條管道分別於1982年及1983年啟用,隧道人員獲授權執行《行車隧道(政府)條例》。 收費廣場設於黃竹坑舊圍故址,共有12個收費亭,其中8個為人手收費亭,餘下4個(南行的1、4號和北行的9、12號)為快易通專用自動繳費亭。2017年9月24日起,駕車人士可以在香港仔隧道的人手收費亭,以八達通或本地發行的非接觸式信用卡(包括Visa payWave、感應式Mastercard及銀聯閃付)拍卡繳付隧道費。隧道為一條雙程雙線分隔雙管隧道,啟用初期是先通行北行管道,實行單管雙程行車,1年後南行管道才開放使用。 在港鐵南港島綫尚未通車前,這條隧道成為南區的香港仔、鴨脷洲和黃竹坑居民來往銅鑼灣、北角等港島其他地區和兩條海底隧道的重要依賴。 2016年,香港仔隧道平均每日行車量達63,646架次。.

52 关系: 千米每小时南區 (香港)南風隧道南風道南港島綫南朗山道司徒拔道司機堅拿道天橋快易通北角告士打道八達通灣仔灣仔區灣仔區議會繁忙時間隧道隧道交通督導員銅鑼灣聶高信山香港香港小巴香港島香港巴士香港仔香港仔隧道粒子物理實驗室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海洋公園高士威道鴨脷洲鴨脷洲大橋跑馬地黃竹坑 (香港)黃竹坑道黃竹坑舊圍黃泥涌峽天橋黃泥涌峽道闪付英皇道MasterCard ContactlessVisa payWave東區區議會東區走廊東區海底隧道水上樂園 (香港海洋公園)深水灣道港鐵海底隧道海底隧道 (香港)...收費亭9月24日 扩展索引 (2 更多) »

千米每小时

千米每小时是速率(标量)和速度(矢量)的单位,可以用千米/小时、km/h、km·h−1、kph或kmph来表示。 尽管不是国际单位制导出单位,但在世界范围内,千米每小时是汽车速度表和道路标示牌上最常用的单位。它与kW·h都是以小时为基础的常用单位,但被BIPM定义为“与国际单位制单位一起使用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non-SI unit accepted for us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新!!: 香港仔隧道和千米每小时 · 查看更多 »

南區 (香港)

南區是香港十八區之一。自香港開埠以前,已經有早期原居民客家人居住。南區為香港島四區中,面積範圍覆蓋最廣的一區,總面積達4,000公頃。根據2016年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的數字,南區人口為274,994人。南區是基層、中產、富豪互存的地區,半數人口居於公屋以及居屋之中 ,南區由十七個區議會分區組成,人口主要分佈在鴨脷洲(佔六個區議會選區)、薄扶林(佔五個區議會選區,人口集中在華富邨以及華貴邨一帶)和香港仔(佔四個區議會選區),壽臣山、深水灣、淺水灣是香港高級住宅區,亦是南區唯一一個沒有公共房屋的區議會選區,而南區最後一個分區在赤柱以及石澳,是公屋私樓互存的地區。.

新!!: 香港仔隧道和南區 (香港) · 查看更多 »

南風隧道

南風隧道()為香港港鐵南港島綫的鐵路隧道,全長3.2公里。穿越聶高信山,連接南港島綫金鐘段至海洋公園。隧道於南風道的隧道入口及香港公園近法院道(英國文化協會)設有通風大樓,並只供南港島綫列車使用。.

新!!: 香港仔隧道和南風隧道 · 查看更多 »

南風道

南風道(英文:Nam Fung Road)為香港港島南區黃竹坑的一條行車道路,西起黃竹坑道及香港仔隧道入口交界往香港仔等地,東接深水灣道及壽山村道交界往黃泥涌峽、壽山村及深水灣等地。 由於南風道沿途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所以成為不少醫院、學校和安老院的所在地。.

新!!: 香港仔隧道和南風道 · 查看更多 »

南港島綫

南港島綫(South Island Line)建設時稱南港島綫(東段),是港鐵的營運的鐵路綫之一,也是《2007至200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的十大基建之一。南港島綫連接香港島中西區及南區,興建目的主要是解決香港仔隧道(灣仔區通往南區的隧道)的交通擠塞問題及改善南區的對外交通。本綫為中型鐵路系統,於2011年動工,耗資152億港元,2016年12月28日全綫通車。南港島綫通車後,香港十八區皆有鐵路到達。.

新!!: 香港仔隧道和南港島綫 · 查看更多 »

南朗山道

南朗山道(英語:Nam Long Shan Road)是香港南區的一條主要道路,連接黃竹坑黃竹坑道至南朗山半島南部,途經前黃竹坑邨及深灣道等地。 南朗山道大致可分為三部份:黃竹坑道至深灣道交界為雙程行車,但南行線為巴士專線,只供巴士前往黃竹坑巴士總站;深灣道至警校道交界則為單向北行雙線行車;而警校道以南一段則恢復雙程行車。南朗山道並不直達南朗山山頂,而是通往南朗山半島南部,進入香港海洋公園的高峰園區,至尋鯊探秘一帶為止。海洋公園範圍內的一段南朗山道為限制道路,只供海洋公園所屬車輛使用。 Wong Chuk Hang Station and Wong Chuk Hang Depot under construction in January 2015.JPG|南朗山道近黃竹坑站地盤臨時改道(2015年1月) Nam Long Shan Road near Welfare Road.JPG|南朗山道近惠福道臨時改道(2015年1月) Nam Long Shan Road near Heung Yip Road.jpg|南港島綫動工前的南朗山道北端(2011年2月).

新!!: 香港仔隧道和南朗山道 · 查看更多 »

司徒拔道

司徒拔道(Stubbs Road)香港一條連接香港島跑馬地及灣仔峽的公路,以第16任香港總督司徒拔的名稱命名。 司徒拔道連接皇后大道東,向東南方向經過黃泥涌峽道及大坑道交界處,再轉往西北方向,連接山頂道及灣仔峽道、布力徑、中峽道、金馬麟山道、香港仔水塘道及甘道之交匯處。.

新!!: 香港仔隧道和司徒拔道 · 查看更多 »

司機

司機,现多指汽车司机,亦可稱「駕駛員」,是指駕駛和控制車輛的人,包括路面車輛和鐵路車輛在內。.

新!!: 香港仔隧道和司機 · 查看更多 »

堅拿道天橋

堅拿道天橋(俗稱鵝頸橋)是香港1號幹線的一部份,為一條連接黃泥涌峽天橋北端及紅磡海底隧道灣仔出口的行車天橋,車速限制每小時70公里。全線為雙線至三線雙程分隔道路。廣義來說,在日常生活中,黃泥涌峽天橋多數被視為堅拿道天橋的自然延伸部份。.

新!!: 香港仔隧道和堅拿道天橋 · 查看更多 »

快易通

快易通(英文:Autotoll)是使用於香港的自動道路繳費系統(ETC)。.

新!!: 香港仔隧道和快易通 · 查看更多 »

北角

北角(North Point)位於香港島東區,是香港最早期發展的地區之一,是香港島的最北端。 現今的北角包括西北面的炮台山,北角站周邊,及大半個七姊妹地區,北角緊接住銅鑼灣的發展,在開埠時已有零散人口聚居,清末到民國時期,香港人口由1891年的22萬大增到1941年的160萬,當中有60-70萬人口都是福建籍的,由早期聚居地跑馬地開始向北角擴展,再從北角擴展到附近的九龍城區紅磡以及觀塘區亦有大量閩籍人口,自此北角一帶成為大多數福建籍居民的聚居地,因為語言相通,這一帶第二族群潮州籍人口,而二戰後北角(以及鰂魚涌)更成為全成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在港鐵通車後,很多人認知的北角變成北角站一帶,人口只有5萬,而戰後因為郭春秧後人開設娛樂事業,自1945年至今亦不停吸收上海籍新移民,但這一帶亦有不少福建人。根據人口普查語文數據,東區的上海籍人口只有福建籍的10%,大約10%上海籍人口居於東區,不少住在北角站一帶,自此亦不停接收上海籍新移民,而大多數的上海人亦遷入深水埗區周邊,北角最初較少廣府人,但隨住1950-1980年代逃港潮,大量人口從廣東省偷渡到香港,有一部份人聚居在東區柴灣一帶,隨新光戲院開設後,亦有不少懂流利廣州話人口由柴灣遷居北角站一帶,而中華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所在的炮台山站以及鰂魚涌自開埠以來即以福建人為主要多數。近數十年來,北角的人口以及相關族群又不停向東擴展,東區不少包括私人樓宇的區議會選區的人口都是住在近三十年才興建的新樓,人口不少亦是近數十年由北角遷入或北角的族群相關,但東區東部亦有為數不少的廣府人。 很多香港人來自中國各省,各個地區亦有不同族群聚居,只有逃港潮人口以廣東人(粵客潮)為主,南洋回流人口以福建人為主,戰後移民以及單程證人口一直來自全國各省,根據政協省籍族群等數據,但來自廣東以及華南的人口大約有50%(以粵1/6客1/16潮1/6四邑1/16)較多,同時有江西、廣西、兩湖、等地),福建(包括台灣南洋閩籍)人大約有1/6,華中人口大約有1/8,北方總和亦有1/6,連蒙古人、滿族亦有,但語文統一後,大多數居民的下一代都改以廣州話溝通。全港各個地區亦有吸收相關族群的新移民,操廣州話人口的人包括福建人、上海人以至蒙古人,寶馬山的閩僑學校以及炮台山站附近的新樓的人口不少由跑馬地、大坑一帶的舊樓遷入。.

新!!: 香港仔隧道和北角 · 查看更多 »

告士打道

告士打道(Gloucester Road)是香港4號幹線的一部份,位於香港島灣仔沿岸,連接維園道及中環金鐘一帶。全線為四線至五線雙程分隔道路。.

新!!: 香港仔隧道和告士打道 · 查看更多 »

八達通

八達通(-)是香港通用的電子收費系統,於1997年9月1日啟用,實體八達通透過內置晶片在信用卡大小的塑膠卡片,為卡片充值後放置在接收器上即能夠完成付款過程。八達通最初只應用在巴士、鐵路及渡輪等公共交通工具,後來陸續擴展至所有公共交通工具,以至零售業務,後來更普及至在學校、醫院、辦公室及住所等的通行卡。增值方法亦由最初的--擴展至商店付款處、任何港鐵站客務中心、以信用卡或者銀行賬户自動轉賬。如已申請「好易畀」帳戶,亦可透過八達通手機應用程式增值。 八達通為世界上最早發展以及最成功的電子貨幣,普及程度亦為世界最高,為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發展電子貨幣系統的典範及參考對象。截至2017年,市面流通逾3,450萬張八達通卡,相當於每位香港人平均持有4張八達通卡,每日交易宗數超過1,300萬,金額超過1.5億港元。八達通卡有限公司憑藉此經驗取得在荷蘭、中國大陸長沙、新西蘭奧克蘭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杜拜發展電子收費系統的合約,並於2012年先後與嶺南通與深圳通聯合發行二合一卡。 八達通產品的口號是「令生活更輕鬆」,亦是八達通控股有限公司的使命宣言的其中一部份。.

新!!: 香港仔隧道和八達通 · 查看更多 »

灣仔

灣仔(Wan Chai,坊間亦作Wanchai,舊作Wan Tsai),舊稱下環(Ha Wan),位於香港島灣仔區的西部,是灣仔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起堅拿道,西至軍器廠街,南至寶雲道。 在英國於1841年佔領香港島前,灣仔一帶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英國建立殖民地後,灣仔是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也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亦曾為英國殖民政府的軍事基地,現時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商業區,區內亦有很多舊式住宅大廈,因此也面對著市區老化的問題。 灣仔是一個人口流動相當大的區域,雖然區內居住人口只有十多萬,但卻有達六十萬的通勤人口每日上班和上學。作為住宅、商業、購物及娛樂一應俱存的區域,加上毗鄰中心商業區中環及大型購物區銅鑼灣,灣仔的交通需求相當大。港鐵、巴士、小巴、電車及渡輪等都服務著該區。此外,該區也有一些摩天大廈和地標建築,如中環廣場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所以也成為訪港旅客的一個主要景點。.

新!!: 香港仔隧道和灣仔 · 查看更多 »

灣仔區

灣仔區(Wan Chai District)位於香港島,是香港十八區中人均收入最高,全港最高學歷的地區,46.2%人口擁有大學學歷。同時亦是香港十八區中人口第二低的一區,2016年中的人口為180,123人。.

新!!: 香港仔隧道和灣仔區 · 查看更多 »

灣仔區議會

灣仔區議會(Wan Chai District Council)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就灣仔區的地區事務,向政府提出意見。此區議會由13名議員組成,香港政府將灣仔區劃為13個選區,並由市民選出13名民選議員。最新一次的灣仔區區議會選舉在2015年11月22日舉行。.

新!!: 香港仔隧道和灣仔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繁忙時間

繁忙時間又称尖峰時間,因各行業、政府商業機構或者服務而不同。.

新!!: 香港仔隧道和繁忙時間 · 查看更多 »

隧道

隧道是指在既有的建筑或土石结构中挖出来的通道,供交通立体化、穿山越岭、地下通道、越江、过海、管道运输、电缆地下化、水利工程等使用。隧道不一定全是地下通道,仅位于地面下称作地下隧道或地下道路。.

新!!: 香港仔隧道和隧道 · 查看更多 »

隧道交通督導員

隧道交通督導員(Tunnel officer,香港法例列明為「隧道人員」)是香港各隧道管理公司聘請的僱用人員,負責香港高架橋樑、隧道和管制區域內的交通管理、巡邏、執法及安全工作。.

新!!: 香港仔隧道和隧道交通督導員 · 查看更多 »

銅鑼灣

銅鑼灣(Causeway Bay)位於香港島區,是一個購物、娛樂及住宅混合的地區,隸屬灣仔區,原來是當地海灣的名字,因海灣形似銅鑼而得名,銅鑼灣避風塘則在正中,在填海工程後海灣的銅鑼形不復見,但「銅鑼灣」卻成爲了當地整個地區的名稱。歷史上當地名爲「銅鑼灣」的海灣因為填海而兩度北移,原海灣範圍變成了現今的維多利亞公園,現今的「銅鑼灣」海灣僅指興發街、維園道和鴻興道之間的海域,而銅鑼灣地區的範圍東至屈臣道、麥連街及蜆殼街,西至堅拿道天橋,南至銅鑼灣道及禮頓道。 銅鑼灣主要分為東面的住宅區及西面的購物娛樂商場區,銅鑼灣、跑馬地一帶早期本屬東區,在香港區議會分區監察政府事務上,1982年區議會把銅鑼灣北及銅鑼灣南劃入東區,把銅鑼灣中劃入灣仔區,於1990年代亦新增屬東區的銅鑼灣東選區然而在香港政府部門的運作下,以及香港回歸前的立法局選舉分區下(港島中),仍然是以於1963年法定分區為基礎而進行,整個銅鑼灣仍然屬於同一劃區。立法會於2014年1月22日通過的《二○一三年區議會條例修訂令》,原屬東區的「維園」及「天后」兩個選區,於2016年開始改劃入灣仔區議會的範圍,自此整個銅鑼灣均屬於灣仔區。 香港自開埠至今即是東南亞的貿易中心,閩籍華商一直以銅鑼灣作為基地經營轉口貿易,至今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等國的首富及華商仍大量持有銅鑼灣的商場以至辦公室作為總部,使香港作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鞏固。得益於內地港澳個人遊政策下龐大的內地旅客人流,銅鑼灣的商鋪租金更曾於2012年超越紐約第五大道,取代其之前連續11年的「全球最昂貴商鋪地段」的地位。現時銅鑼灣租金每平方呎為2,630美元,為第五大道的9成,卻是東京銀座的2倍。而在香港各商業地段,租金排名依次為銅鑼灣、中環、尖沙咀,但隨着2014年後訪港內地旅客人數減少及內地旅客消費習慣的改變,銅鑼灣的租金不斷回落,到2016年時更比高峰期下跌超過五成,不過銅鑼灣至今仍然維持其香港主要旅遊購物區的地位。與此同時,銅鑼灣亦被評選在“中國十大商業街”之列,與著名的上海南京東路,北京王府井等等地區相媲美。 因為銅鑼灣天后廟,使銅鑼灣、跑馬地以及大坑自開埠以來即以閩籍人口為主要多數,建區以來有濃厚的天后文化,區內東角一帶至今仍是全港最多閩籍同鄉會的地方。維多利亞公園則是香港面積最大的公園,有很多休閒、體育設施,加上香港中央圖書館等全港性的文化設施,使銅鑼灣成為香港市民重要的休閒以及文化活動中心。.

新!!: 香港仔隧道和銅鑼灣 · 查看更多 »

聶高信山

聶高信山(Mount Nicholson,又譯聶歌信山)是香港的一個山峰,海拔430米。該山峰位於香港島灣仔區南部,與其東面的渣甸山形成黃泥涌峽,並與其西面的金馬倫山形成中峽。 連接金鐘/跑馬地和黃竹坑的南風隧道/香港仔隧道通過該山峰。山的北面、東面和南面分別由黃泥涌峽道、深水灣道和南風道所圍繞。山腰上更建有布力徑(港島徑第四段),連接灣仔峽和黃泥涌峽。金夫人馳馬徑亦途經聶高信山。 除住宅區和小部分地區外,聶高信山大部分土地屬於香港仔郊野公園。聶高信山南面的部分山坡十分陡峭,約60至70度,主崖斜度更高達80度,故成為攀岩愛好者遊玩的地點。 另外,位於聶高信山南坡的南風道風水林為香港島唯一現存的風水林,在1993年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南風道風水林是一個認識原生樹林的好地方。林中樹木生長茂盛,其中以黃桐佔大多數。另外,林中亦有其他本土樹種,包括罕見的槭樹科植物。 還有,位於聶高信山上設有一組供模擬地面電視廣播及香港數碼地面電視廣播輔助發射站,主要服務地區為灣仔、銅鑼灣及跑馬地一帶。 2010年7月28日南豐與九龍倉各佔一半權益以104億元,樓面地價:每呎32014元投得山頂聶歌信山道103號地皮,面積250,930平方呎,地積比率約1.3倍,可建樓面面積約324,862平方呎,樓高高限少於13層。地皮由A及B兩地盤組成,可建分層住宅及洋房。.

新!!: 香港仔隧道和聶高信山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香港仔隧道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小巴

#重定向 香港小型巴士.

新!!: 香港仔隧道和香港小巴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新!!: 香港仔隧道和香港島 · 查看更多 »

香港巴士

巴士是香港主要公共交通工具之一,也是香港每日載客量最多的公共交通系統,每日載客接近650萬人次。  .

新!!: 香港仔隧道和香港巴士 · 查看更多 »

香港仔

香港仔(Aberdeen)是香港南區的中心部份。而香港仔與鴨脷洲之間的香港仔海港被劃為香港仔避風塘。香港仔以住宅區為主,亦有少量工廠大廈。而香港仔以其漁村風味及海鮮,成為聞名中外的旅遊景點。 狹義來說,香港仔的範圍為田灣以東、石排灣以南、黃竹坑以西、鴨脷洲以北的地方,有時會被稱為「香港仔市中心」以區分廣義上的香港仔。廣義來說,「香港仔市中心」以東的壽臣山、黃竹坑;以西的置富花園、華富邨、華貴邨、數碼港、田灣;以南的整個鴨脷洲;以北的石排灣、香港仔水塘、香港仔郊野公園,都是香港仔的範圍。2011年香港仔市中心、石排灣邨及漁光邨的人口合計39,377人。.

新!!: 香港仔隧道和香港仔 · 查看更多 »

香港仔隧道粒子物理實驗室

香港仔隧道粒子物理實驗室是香港唯一一間山洞實驗室,位於香港島南區黃竹坑香港仔隧道兩條管道之間,第2及第5號閘口後,面積為200平方呎,供予科學家進行粒子物理科學實驗。.

新!!: 香港仔隧道和香港仔隧道粒子物理實驗室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簡稱香港特區政府或港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部門的總稱。在1997年7月1日前,英屬香港的行政機關稱為香港政府(Government of Hong Kong),而香港回歸後政府全名則改為上述名稱(「香港政府」一詞變成簡稱,英治時代政府就稱「港英政府」以作識別),並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沿用大部分原有制度。香港政府首長為行政長官,轄下有多名局長負責管理各政府部門。.

新!!: 香港仔隧道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查看更多 »

香港海洋公園

香港海洋公園位於香港香港島南區黃竹坑黃竹坑道180號,佔地逾91.5公頃,是一座集海陸動物展覽、機動遊戲和大型表演於一身的主題公園,1971年成立後在1972年7月動工,於1977年1月10日開幕,其後政府通過《海洋公園條例》,成為獨立的非牟利機構,並且需要自負盈虧。 香港海洋公園依山而建,主要分為高峰樂園及海濱樂園,以纜車和海洋列車連接。高峰樂園與大樹灣間則由一條全香港第二長的戶外扶手電梯貫通。2005年,海洋公園啟動耗資55.5億港元的《全新發展計劃》,全園景點及機動遊戲由原來約35個增至80個,分為八大主題區域(亞洲動物天地、夢幻水都、威威天地、熱帶雨林天地、動感天地、海洋天地、急流天地及冰極天地),並且躋身為世界級主題公園,成為全球最受歡迎及最多入場人次的主題公園之一,於2012年獲頒全球最佳主題公園(The Applause Award)大獎。 隨着海洋公園近年積極開拓新景點及加入多種國寶級動物,公園於2011年的入場人次已突破5百萬;2012年4月26日,海洋公園連續9年打破入場人次紀錄,突破6百萬,更於同年6月突破710萬人次,其中首10個月海外及香港遊客的入場人次分別上升15%及25%;2012年全年入場人次達破紀錄的750萬,比較2011年增加9%;當中一半旅客來自中國大陸,一成半為外國,其餘為香港本地。由開業至今,海洋公園已接待超過一億四千萬名遊客。.

新!!: 香港仔隧道和香港海洋公園 · 查看更多 »

高士威道

士威道(Causeway Road,意思為「海堤道」),是香港灣仔區的一條主要道路,位於香港島天后,西接怡和街,東接英皇道,長約530米。.

新!!: 香港仔隧道和高士威道 · 查看更多 »

鴨脷洲

脷洲(英語:Ap Lei Chau)是位於香港香港島南區香港仔對開的島嶼,與香港仔之間的海面是香港仔避風塘。整個島面積僅1.3平方公里,在2011年時住有約86,35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達66,426人。現時鴨脷洲是世界上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島嶼。若只計面積達0.1平方公里以上的島嶼更是世界第一。.

新!!: 香港仔隧道和鴨脷洲 · 查看更多 »

鴨脷洲大橋

脷洲大橋(又稱鴨脷洲橋)是連接香港鴨脷洲的行車橋,跨越香港仔海峽,連接香港仔東部(香港仔海旁道及黃竹坑道交界)及鴨脷洲東部(鴨脷洲橋道)。該橋全長230米,耗資6400萬港元,於1977年首季動工,並於1980年3月28日通車,是全港其中一條可人行的跨海大橋。通車初期橋面為單線雙程道路,隨著鴨脷洲的發展以致龐大的交通壓力,加上鴨脷洲工業區定於1991至1993年間開始發展,當時香港政府於1991年5月1日在北面旁興建一條複製橋,橋面變為雙線雙程分隔道路。除道路外,橋內其實亦有輸水管等其他設施。在往香港仔方向的橋面上,有一塊路牌和兩顆可閃爍訊號燈,每當香港仔隧道受到交通擠塞影響時,該組訊號燈就會被亮起,用作提醒駕駛者可改用替代路線前往港島其他地區及九龍。 自鴨脷洲大橋建成以來,大橋都是鴨脷洲對外的唯一道路交通,如果大橋發生交通意外便會引致交通中斷。因此鴨脷洲大橋擬將擴建時,南區區議會較為傾向另行興建連接田灣及鴨脷洲西部的第二條鴨脷洲大橋,作為鴨脷洲另一條對外通路。但方案遭位於島上住宅屋苑海怡半島的發展商香港電燈及和記黃埔反對,最後才改以複製橋方案。而複製部份於1991年5月1日動工興建,1994年7月尾完成。.

新!!: 香港仔隧道和鴨脷洲大橋 · 查看更多 »

跑馬地

跑馬地(Happy Valley),舊稱快活谷、愉園,原地名黃泥涌谷(Wong Nai Chung Valley,亦作Wong Nai Chung Kuk)或黃泥涌(Wong Nai Chung),位於香港香港島灣仔區中南部,是香港早期開發的地區之一,因為毗鄰跑馬地馬場得名。跑馬地的交通不及銅鑼灣便利,但香港電車設有跑馬地支線,乘搭電車可直接抵達銅鑼灣及灣仔。跑馬地環境比較隱蔽,吸引不少名人入住。.

新!!: 香港仔隧道和跑馬地 · 查看更多 »

黃竹坑 (香港)

黃竹坑位於香港島區,在香港仔中心之東,深水灣之西。在香港地區行政中,黃竹坑屬於南區,目前主要是一個住宅及輕工業區,並且是香港著名的旅遊景點——香港海洋公園的所在地。 黃竹坑東部的壽臣山一帶,曾經是香港圍的所在地,被認為是香港地名來源之一。原村的大部分已被政府拆卸,現僅存黃竹坑新圍和小部分黃竹坑舊圍。.

新!!: 香港仔隧道和黃竹坑 (香港) · 查看更多 »

黃竹坑道

黃竹坑道(英文:Wong Chuk Hang Road)是香港的一條主要幹道,位於香港島南區的黃竹坑,大部份路段為香港1號幹線的一部份。幹線部份之道路西接香港仔海旁道,東接香港仔隧道收費廣場及南風道的交匯處,為三線雙程分隔道路。至於交匯處以東,黃竹坑道在壽山村道交界接駁香島道前往淺水灣及赤柱區。 黃竹坑道設有一條跨過南朗山道交界的行車天橋,稱為黃竹坑道天橋。天橋全長550米,雙程雙線分隔行車,耗資3億580萬港元興建,1998年10月動工,2001年12月通車。.

新!!: 香港仔隧道和黃竹坑道 · 查看更多 »

黃竹坑舊圍

黃竹坑舊圍,古稱香港村、香港圍,是香港的一條鄉村(並非圍村),位於香港島南區黃竹坑香港仔隧道出口及黃竹坑醫院一帶。.

新!!: 香港仔隧道和黃竹坑舊圍 · 查看更多 »

黃泥涌峽天橋

黃泥涌峽天橋是香港1號幹線的一部份,為一條連接香港仔隧道跑馬地出口及堅拿道天橋南端的行車天橋,全線為4線雙程分隔道路,在日常生活中多數被視為堅拿道天橋的自然延伸部份。 堅拿道天橋於落成之初只是位於堅拿道之上。為了配合香港仔隧道的通車,堅拿道天橋沿摩理臣山道及黃泥涌道於1976年動工延長至香港仔隧道跑馬地出口。這段天橋就是黃泥涌峽天橋,與香港仔隧道同步啟用。 需要留意的是,黃泥涌峽天橋雖然以「黃泥涌峽」來命名,但事實上與黃泥涌峽或黃泥涌峽道均有一段頗遠的距離。.

新!!: 香港仔隧道和黃泥涌峽天橋 · 查看更多 »

黃泥涌峽道

黃泥涌峽道(英文:Wong Nai Chung Gap Road)是香港香港島的一條道路,位於黃泥涌峽之上,呈東南走向。東面與司徒拔道、寶雲道及大坑道交界連接,南面與淺水灣道、深水灣道、大潭水塘道及布力徑交界連接。全長1200米。在南風隧道/香港仔隧道未通車前,黃泥涌峽道是香港島東部連接南部的要道。.

新!!: 香港仔隧道和黃泥涌峽道 · 查看更多 »

闪付

闪付(Quick Pass)是中国银联推出的依托PBOC芯片卡技术的非接触式消费品牌,支持拍卡或插卡消费。消费余额或额度时在一定条件下可免输密码、免签名。支持闪付的银行卡在卡面上标有EMV统一的射频标识。2018年以前采用红色 “Quick Pass” logo 标识的银行卡也大量流通。 银联电子现金(UP Cash)也可以使用“闪付”的名称进行推广,电子现金为脱机支付,使用时不需要输入密码。电子现金需要提前进行储值,储值上限为1,000元,无法挂失。.

新!!: 香港仔隧道和闪付 · 查看更多 »

英皇道

英皇道(英語:King's Road),香港島東區的一條主要道路,由天后開始,經北角到達西灣河的西部,西接高士威道,東接筲箕灣道,全長約4.2公里。 英皇道最大的門牌號碼是位於英皇道1128號的康山花園第10座,是香港島以門牌號碼來計最大的號數。.

新!!: 香港仔隧道和英皇道 · 查看更多 »

MasterCard Contactless

MasterCard Contactless,前稱PayPass,是万事达卡組織推出的非接觸式信用卡及扣賬卡系統,带有EMV芯片的非接觸式万事达信用卡及扣賬卡不必接觸刷卡機就可以完成交易。同類系統有Visa payWave及銀聯閃付。.

新!!: 香港仔隧道和MasterCard Contactless · 查看更多 »

Visa payWave

Visa payWave,是Visa在其借记卡和信用卡上利用EMV技术推出的一项非接觸式支付功能,當Visa payWave卡用於一般刷卡機或觸碰式讀卡機時,晶片模組會依讀卡機型態自行進行判斷,發揮非接觸式支付功能。 2007年9月,Visa 推出的Visa payWave非接觸支付技術的功能,它允許持卡人他們的卡的非接觸式支付終端前揮動而不需要物理刷卡或將卡插入一個銷售點設備。這是類似的银联卡的闪付、萬事達卡的MasterCard Contactless和美國運通的AE ExpressPay服務,都使用無線射頻辨識技術(RFID)。.

新!!: 香港仔隧道和Visa payWave · 查看更多 »

東區區議會

東區區議會(Eastern District Council)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亦曾經是香港最大區議會,其地位由九龍東的觀塘區議會取代,負責就東區的地區事務,向政府提出意見。此區議會由35名議員組成,香港政府將東區劃為35個選區,並由市民選出35名民選議員。最新一次的東區區議會選舉在2015年11月22日舉行。.

新!!: 香港仔隧道和東區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東區走廊

東區走廊(Island Eastern Corridor;簡稱東廊),是香港4號幹線至今唯一的快速公路路段(永泰道以北,佔約7.9公里),同時亦為香港島至今唯一一條快速公路,以及4號幹線的起始路段,沿香港島銅鑼灣至杏花邨海岸興建,並繞過柴灣公園西面,連接銅鑼灣及柴灣。全線為2至4線雙程分隔公路,主要為高架道路,當中由東區海底隧道至銅鑼灣天后的一段4線雙程高架道路是香港首條設有8線的高架車路(另外兩條分別位於青葵公路及吐露港公路)。雖然是香港島唯一一條快速公路,但是車速限制為每小時70公里,比同屬於4號幹線、但並非快速公路的干諾道西天橋(每小時80公里)嚴格。.

新!!: 香港仔隧道和東區走廊 · 查看更多 »

東區海底隧道

東區海底隧道(Eastern Harbour Crossing),簡稱東隧,為香港第2條過海隧道,穿越維多利亞港,連結香港島的鰂魚涌及九龍東的茶果嶺。東隧是香港首條同時設有行車道路及鐵路(觀塘綫;現時改由將軍澳綫使用)的隧道,也是香港3條過海隧道中最長的一條,是2號幹線的起始段,隧道人員獲授權執行香港法例368章《行車隧道(政府)條例》。.

新!!: 香港仔隧道和東區海底隧道 · 查看更多 »

水上樂園 (香港海洋公園)

水上樂園(英文:Water World或Waterpark)為香港海洋公園一座於1980年代興建及啟用,於1999年關閉及拆卸的夏季開放室外水上遊樂設施,其後一直被提議重建。至2013年落實興建,佔地57,000平方米,將會興建主體建築物為樓高3層、分為室內及室外的全天候水上遊樂設施,包含兩座人造沙灘在內的30項遊樂設施。於竣工後,每日最多可以容納10,500名遊客。新水上樂園經已動工,預計於2019年落成及開幕。.

新!!: 香港仔隧道和水上樂園 (香港海洋公園) · 查看更多 »

深水灣道

深水灣道(英文:Deep Water Bay Road)是香港島南區的一條道路,連接黃泥涌峽及深水灣。全程兩線雙向行車,彎多路窄,且頗為陡峭,除與南風道連接的一段較為平坦和寬闊。在南風隧道/香港仔隧道於2016/1982年建成前,它和南風道一度是進出南區的重要通道。沿途建築物稀疏,主要是高尚住宅。南風道以東一段亦是灣仔區和南區區界的一部分。 目前只有南風道以東的一段深水灣道有巴士行走,但全是主要以單層巴士行走的路線,原因是雙層巴士行走該路段比較危險,並不適合。.

新!!: 香港仔隧道和深水灣道 · 查看更多 »

港鐵

港鐵(Mass Transit Railway,縮寫:MTR),原稱香港地鐵,自2007年12月2日與九廣鐵路合併後改名為港鐵為止,是香港最大的鐵路運輸系統,泛指能夠通過一張港鐵單程票通行的10條路綫,廣義上包括一條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市區的機場快綫、擁有12條路綫的輕鐵系統及昂坪360纜車系統,組織成為貫通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市區及多座新市鎮,總計93個鐵路站及68個輕鐵站、合共長230.9公里的鐵路網。同時,整個系統亦包括接駁巴士及城際客運服務。 綜合港鐵系統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簡稱港鐵公司)營運,於2007年12月2日由地鐵及九廣鐵路系統合併而成。其中第一條路綫東鐵綫始建於1906年,於1910年通車,是連接香港及廣東省主要的鐵路運輸;而以地下隧道為主的第二條路綫觀塘綫則於1979年通車,成為香港鐵路發展歷史的里程碑。 於2016年,港鐵累積載客量逾19億人次,當中輕鐵及巴士佔2億2千萬人次,機場快綫為1610萬人次,是全球最繁忙的鐵路系統之一。香港鐵路為國際地鐵聯盟的創會會員之一。而港鐵在香港專營公共交通工具市場整體佔有率不斷上升,由2013年的46.9%,增至2016年的48.4%,當中港鐵在過海交通工具市場的佔有率更達68.4%。.

新!!: 香港仔隧道和港鐵 · 查看更多 »

海底隧道

海底隧道是在海底建造的连接海峡两岸的隧道,是供车辆、鐵路通行的。海底隧道大可分为海底段、海岸段和引道三部分。其中海底段是主要部分,它埋置在海床底下,两端与海岸连接,再经过引道,与--线路接通。通常来说建造海底隧道还要同时在两岸设置竖井,安装通风、排水、供电等设备。 海底隧道鐵路段更稱為過海鐵路。.

新!!: 香港仔隧道和海底隧道 · 查看更多 »

海底隧道 (香港)

海底隧道(Cross-Harbour Tunnel),簡稱紅隧、海隧,因隧道在九龍的出入口位于紅磡灣,故多稱為紅磡海底隧道,是香港首條連貫香港島銅鑼灣和九龍紅磡灣的過海行車隧道,是香港以至世界最繁忙的行車隧道之一。隧道人員獲授權執行香港法例368章《行車隧道(政府)條例》。.

新!!: 香港仔隧道和海底隧道 (香港) · 查看更多 »

收費亭

#重定向 公路收费站.

新!!: 香港仔隧道和收費亭 · 查看更多 »

9月24日

9月24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67天(闰年第268天),离全年结束还有98天。.

新!!: 香港仔隧道和9月24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香港仔隧道收費廣場香隧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