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5 关系: 南軒,司马光,宋犖,尹起莘,左传,三国,商輅,瞿佑,王幼學,王莽,王柏,王應麟,章太炎,编年体,資治通鑒,趙師淵,黃仲昭,邵廷采,陳仁錫,陈济,揭傒斯,李方子 (南宋),汪克寬,朱熹,春秋 (史書)。
- 12世纪中国书籍
- 12世纪史书
- 中国各朝代历史著作
- 宋朝文学
- 朱熹
- 理學
南軒
南軒(),字叔後,號陽谷,學者稱渭上先生,陝西渭南,明朝政治人物、學者,進士出身。.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南軒
司马光
司馬光(),字君實,号迂叟。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一日,享壽66岁。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称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司马光
宋犖
宋犖(),字牧仲,號漫堂,又號西陂、津山人。河南商丘人。清代政治人物、詩人。.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宋犖
尹起莘
尹起莘,字耕道,號靖逸。生平不詳。龍泉人。 曾祖父尹子道,任遂昌縣令。起莘尤喜歷史學,有神童之稱。曾任朝廷小官。其學源於葉適。擅七言絕句。作品有《四朝聞見錄》,記述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軼事,以此判知起莘約是南宋嘉定年間人。有詩集《靖逸小集》。歷史作品有《通鑑綱目發明》五十九卷,章太炎說:“尹起莘為之作發明,劉益友為之作書法。恐亦彼輩逞臆之說,不免村學究之陋習耳。”。.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尹起莘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漢族先民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十三經中篇幅最長,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傳》合称“春秋三传”。.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左传
三国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一段三個國家並立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從建安元年起算。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東漢末年戰爭不斷,使得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東漢末期,漢廷因黃巾之亂、北宫伯玉之乱、黑山军起义、王芬谋废灵帝、张举张纯叛乱、外戚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184年漢靈帝時期,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爆发黃巾之亂。為鎮壓黃巾,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縱容地主組織私人武裝,對抗黃巾。董卓亂政並與關東諸勢力對抗後遷都長安,使得朝廷威信喪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據混戰。其中曹操擁護逃回洛陽的漢獻帝,遷都許。他擊敗多股勢力,最後在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勢力袁紹,大致掌控中國北方。曹操以優勢兵力南征荊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也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積極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孫權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劉備病死後,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遲至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鄒紀萬(1990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一節〈三國鼎立〉,第6頁-第21頁。。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的被司馬氏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出兵伐蜀,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最後於280年發起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陳壽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成為研究三國歷史的重點書籍。而羅貫中結合歷史、民間故事,撰寫的《三國演義》章回小說,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豐富的內涵深入人心。.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三国
商輅
商輅(),字弘載,號素庵,一作素菴,谥文毅,浙江淳安人,明朝狀元,政治人物,官至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爲內閣首輔,是明朝一代重臣。.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商輅
瞿佑
瞿佑(),字宗吉,号存斋。元末明初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著有《剪灯新话》、《田园诗话》、《咏物诗》等。.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瞿佑
王幼學
王幼學可以是下列人物:.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王幼學
王莽
王莽( -->),字巨君,魏郡元城貴鄉(今河北邯郸大名縣東)人。西漢末年政治人物及權臣,之後篡奪皇位並自立新朝。.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王莽
王柏
王柏(),字会之,婺州金举人。 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從何基學習。景定五年(1264年),王柏任麗澤書院講席。卒于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谥文宪。著有《诗疑》、《书疑》等,已佚。明朝時由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王柏
王應麟
王應麟(),字伯厚,號深寧,慶元府鄞縣县城(今属宁波市海曙区)人,南宋末年的政治人物和經史學者以及文字學家。.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王應麟
章太炎
太炎,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顧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学大师、民族主義革命者、中華民國國語設計者。.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章太炎
编年体
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以编年体纪录的历史称为编年史。比较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中國的《春秋》、《竹書紀年》、《左傳》、《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明通鑑》等,以及日本的正史六國史,《日本書紀》、《續日本紀》、《日本後紀》、《續日本後紀》、《日本文德天皇實錄》、《日本三代實錄》等,越南的正史《欽定越史通鑑綱目》等。而《史记》等中国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则是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述的。 劉知幾《史通》曾說:“至於賢士貞女,高才俊德,事當沖要者,必盱衡而備言,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詳說。如絳縣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晉卿而獲記,或以對齊君而見錄,其有賢如柳惠、仁若顏回,終不得彰其名氏、顯其言行。故論其細也,則纖芥無遺,語其粗也,則丘山是棄。此其所以為短也。” 其他地區類似形式的歷史書則稱為年代記,编年体也是年代記的一種。以下列舉各地主要的編年體史書。.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编年体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資治通鑒
趙師淵
趙師淵(),字幾道,號訥齋。.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趙師淵
黃仲昭
黃仲昭(),名潛,號未軒先生。福建莆田東里(今荔城區英龍街東里巷)人。明朝官員。 祖父黃壽生是黃滔十五世孫,世代宦紳。明宣宗宣德九年(1435年)出生,“性端谨”,“年十五、六即有志正学”。成化二年(1466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與编修章懋等上《谏诗》疏,讽朝廷耽于逸乐,谪为湘潭知县。弘治元年(1488年),由吏部尚书推荐,弘治三年(1490)任江西提学佥事。弘治八年,辞官返鄉。 弘治二年(1489年)黃仲昭編纂《八閩通志》是福建省第一部通史,又和周瑛同修《兴化府志》五十四卷。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十一月一日,病逝,葬於华亭云峰。有《未軒集》。.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黃仲昭
邵廷采
邵廷采(),原名行中,字念鲁,又字允斯,浙江余姚人。南明末清初学者。 邵廷采祖父名邵曾可,字子唯,号鲁公,明朝末年学者,是沈国模的学生。邵廷采父邵贞显。.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邵廷采
陳仁錫
陳仁錫(),字明卿,號芝台,直隶長洲人,明朝政治人物,天啟二年探花及第。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陳仁錫
陈济
陳濟(),字伯載,武進(今常州)人,明朝史學家。 陳洽之兄。自幼聰慧,讀書過目成誦,時稱“兩腳書櫥”。以布衣身份,任《永樂大典》正總裁,“发凡起例,区分钩考,秩然有法。执笔者有所疑,辄就济质问,应口辨析无滞。”永乐五年(1407年)冬書成,授官右春坊左贊,於朝中讲学十五年,五皇孙皆从受经。终身危坐,手不释卷。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病逝。著有《书传补》、《元史举要》、《通鉴纲目集览正误》《思斋集》等。.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陈济
揭傒斯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著有《揭文安公集》,《元诗选》编为《秋宜集》,另有今人李梦生整理《揭傒斯全集》。 幼时家贫而读书刻苦,大德年间出游湘汉。延祐元年(1314年)由布衣授为翰林国史院编修,迁应奉翰林文字,前后三入翰林。天历二年(1329年)任奎章阁授经郎,极为元文宗所亲重。至顺元年(1330)与修《经世大典》。顺帝朝初期,历迁翰林待制、集贤学士。后至元六年(1340年),授奎章阁供奉学士,改翰林直学士。至正元年(1341)兼经筵官,至正二年(1342)升翰林侍讲学士。至正三年(1343),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之一。《辽史》已进,《金史》垂成,因感染寒疾卒于史馆,年七十一。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 与虞集、杨载、范梈并称“元诗四大家”,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揭傒斯
李方子 (南宋)
李方子,字公晦,号果斋。 福建邵武人。 嘉定七年(1214年),中进士,任泉州观察推官。因真德秀被弹劾罢官。后返乡讲学,宣传朱熹学说。 著有《朱子年谱》、《禹贡解》、《传道精语》等。 Category:邵武人 Category:李姓 Category:嘉定七年甲戌科進士.
汪克寬
汪克寬(),字德輔,一作仲裕,亦作德一。中國元代、明代人物,祁門(今屬安徽)人。 生於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延祐四年(1317年),鄉里傳閱鄉試考題,克寬揮筆成篇,鄉人驚呼“天才”,隨名師吳仲迂學於州學。泰定三年(1326年)中舉人,次年春晋京参加会,與主考官不合而落榜,後在宣州、歙州讲学,盡力於經學,學者稱環谷先生。 洪武二年(1369年),应诏赴京助宋濂编修《元史》,事毕,明太祖授以官职,以老疾力辞,赐白金、彩缎以歸。大学士程敏政评价:“六经皆有说,而春秋独盛;平生皆可师,而出处尤正。其道足以觉人,其功足以卫圣。”卒於洪武五年(1372年),年六十九歲。著有《经礼补逸》、《易经程朱传义音考》、《诗经集传音义会通》、《春秋胡传附录纂疏》、《春秋作义要诀》、《通鉴纲目凡例考异》、《春秋诸传提要》、《周礼类要》、《六书本义》、《左传分纪》、《环谷集》。.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汪克寬
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称晦翁,又称紫陽先生、紫陽夫子、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饒市婺源縣)人,生於福建路尤溪縣(今福建三明市尤溪縣)。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學者尊称朱子。 朱熹家境窮困,但自幼聰穎,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年僅十九歲,歷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於建陽雲穀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宋理宗賜名「考亭書院」,故世稱「考亭學派」,又因朱熹別號「紫陽」,故世稱「紫陽學派」。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也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的科目,在中國,有專家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查看 資治通鑒綱目和朱熹
春秋 (史書)
#重定向 春秋 (书).
另见
12世纪中国书籍
12世纪史书
中国各朝代历史著作
- 三国志注
- 世本
- 世说新语
- 九國志
- 二十四史
- 五代會要
- 公羊传
- 十八家晉史
- 十六国春秋
- 十国春秋
- 南唐書 (陸游)
- 南唐書 (馬令)
- 史通
- 唐会要
- 國語 (書)
- 壮族通史
- 太平寰宇记
- 契丹國志
- 尚书 (书)
- 左传
- 後漢紀
- 戰國策
- 揮麈錄
- 文献通考
- 明实录
- 星槎胜览
- 春秋 (书)
- 曲洧舊聞
- 東都事略
- 涑水记闻
- 清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瀛涯胜览
- 百夷傳
- 禹貢
- 穀梁傳
- 竹書紀年
- 續資治通鑑
- 續資治通鑑長編
- 经行记
- 英雄記
- 資治通鑑
- 資治通鑑綱目
- 通典
- 逸周书
- 魏略
宋朝文学
- 东京梦华录
- 九國志
- 五代會要
- 元丰九域志
- 全宋文
- 冊府元龜
- 南唐書 (陸游)
- 南唐書 (馬令)
- 唐宋八大家
- 埤雅
- 大观茶论
- 太平寰宇记
- 太平廣記
- 太平御览
- 夷坚志
- 契丹國志
- 宋会要辑稿
- 宋诗
- 宣和画谱
- 廣韻
- 揮麈錄
- 数书九章
- 文苑英華
- 新五代史
- 新唐书
- 旧五代史
- 景德傳燈錄
- 曲洧舊聞
- 東都事略
- 梦溪笔谈
- 武经总要
- 涑水记闻
- 滄浪詩話
- 烏臺詩案
- 碧巖錄
- 續資治通鑑長編
- 茶具图赞
- 茶录
- 营造法式
- 話本
- 資治通鑑
- 資治通鑑綱目
- 路史
- 通志
- 醉翁亭记
- 集韻
- 類篇
朱熹
理學
亦称为 通鑑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