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上古日語
上古日語,日語稱「上代日本語」,指奈良時代及其以前使用的日語古語。.
查看 萬葉假名和上古日語
平假名
平假名()是日语中表音文字的一种。平假名是从中文汉字的草书演化而来的。早期平假名多為日本女性所用,且多作抒情之文,故謂女文字、女手;男性則以漢字為主,述史、論文,稱男文字、男手。男性若用假名,亦多用片假名作漢文注釋之用。可見早期平假名地位不高。直到紀貫之撰《古今和歌集》,以假名起序置於篇首,首開「歌論」先聲,證明假名文學的價值,才奠定平假名的地位。其後紫式部《源氏物語》的流行,亦對平假名之流傳有所貢獻。現 平假名在歷史上一直未標準化,一音有多種寫法。現行的形式係於1900年(明治33年)《小學校令》施行以後,以「一音一字」固定下來。而歷史上出現、今不再使用的假名字體,則成為變體假名,偶爾還能在商家招牌見到。 現代日语中,平假名常常用来表示日语中的固有詞彙及文法助詞;為日文漢字表音時一般也使用平假名,稱為振假名。部分文獻記載平假名是由學問僧空海所創製,可是這說法遭到質疑:反對的人認為,平假名形成的起因,應是當時日本人把漢字作約定俗成的簡化,並非一人之功。.
查看 萬葉假名和平假名
片假名
片假名(),是日语中表音符号(音节文字)的一种。与平假名、万叶假名等合称作假名。“片假名”一词在使用时常用“カタカナ”表示。签名时如果要表记假名,也一般使用片假名书写。.
查看 萬葉假名和片假名
音讀
音讀(音読み),是日语漢字的一種發音方式,係保留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相對的,若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匯的讀音,則稱為訓讀。 音讀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古漢語讀音的特徵,如唐代長安音、古漢語的入聲。這些古漢語的特徵,在今日通用的現代標準漢語中皆已丟失。 同樣有使用漢字的-zh-hans:朝鲜;zh-hant:韓國-、越南、部分中国方言及少数民族(如壮、瑶)語言也有類似音讀的漢字發音方式。 在越南,被叫做漢越音的漢字發音方式正與日語的「漢音」對應。.
查看 萬葉假名和音讀
萬葉集
《萬葉集》是現存最早的日語詩歌總集,收錄由四世紀至八世紀4,500多首長歌、短歌,共計二十卷,按內容分為雜歌、相聞、挽歌等。.
查看 萬葉假名和萬葉集
訓讀
訓讀(訓読み),是日文所用漢字的一種發音方式,是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彙的讀音。所以訓讀只借用漢字的形和義,不採用漢語的音。相對的,若使用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則稱為音讀。 同樣有使用漢字的-zh-hant:韓國;zh-hans:朝鲜-、越南,還有台灣閩南語及少数民族(如壮、瑶)語言也有類似訓讀的漢字發音方式。在--,將這種漢字發音方式稱為「釋讀」。.
查看 萬葉假名和訓讀
汉字
漢字,在中國亦称中文字、国字、唐字、方塊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指示会意文字--体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Defrancis (1990); 蔣為文 (2005), (2007)",為中國上古時代的汉族先民所發明創製,其字體也歷經過長久改進及演變。目前确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春秋戰國與秦朝的籀文、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產生隶书、草书以及楷书(以及衍生的行书),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為與少數民族文字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後者稱法在近代才開始通用,為日文借詞。 作為華語的書寫文字,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相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時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均為實務上的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通用文字,在20世紀前都是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和日本等國家的書面規範文字。除了漢語之外,古代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 現代漢語漢字大致分成中文字與簡體字兩個體系,前者主要用於香港、澳門以及臺灣,而後者由中国大陆制定使用,并为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亚等國家采用。非漢語体系中,日本对部分汉字进行了简化、称为新字体,韓國也製定了官方的朝鮮漢字使用規範;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北韓、蒙古等國,漢字現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規範地位。 華语及簡化汉字是聯合國的六個工作語言之一。.
查看 萬葉假名和汉字
文字
原始文字是人类用来紀錄特定事物、簡化圖像而成的書寫符號。文字在发展早期都是图画形式的,有些是以形表意,有些是以形表音,其中有表意文字(象形文字,即以形表意的文字),與語音無甚關係,中國文字便是從此漸次演變而成。有些中文字可以從表面、部首、字旁看到一些聯繫旁通的字義。而這些特色是拼音文字所沒有的。所以古代中國文字在不同的語系區域是擁有不同發音的,即方言的存在。漢朝已經被鄰近的族群借用其文字用作為書寫紀錄。一般认为,文字是文明社会的标志。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文字是在阶级社会出現后产生的。 有些文字是以形表音的图画文字,其后歷經不同演變,部分發展成语言的符号系统,後亦可用來紀錄人生經驗與見聞。 以形表音的图画文字经过不断的发展,從古埃及文、羅馬文字、及拉丁文字則发展到后期都成为語音符號,即外文的字母,不同的外文字母合併成一個外國文字。由於不同字母分別付予一個音,不同的字母合併成切音(混音),形成音節,合併不合的音節,成為了记录语音的表音文字。.
查看 萬葉假名和文字
日語假名
假名()為日本獨有的表音文字,主要有平假名、片假名、萬葉假名等不同的表記法。 「假名」的名稱由來,是因為相對於「真名」(即漢字)。現時「假名」的日語讀音是「かな」,但其實古時「假名」叫做「かりな」,之後簡化成為「かんな」,再簡化成今日的讀音。.
查看 萬葉假名和日語假名
另见
假名 (文字)
- 上代特殊假名遣
- 五十音
- 促音
- 假名遣
- 全形和半形
- 半形假名
- 卡纳布 (犹他州)
- 叠字符号
- 合略假名
- 大阪藝術大學
- 平假名
- 拗音
- 振假名
- 歷史假名遣
- 河南町
- 片假名
- 片假名 (Unicode區段)
- 現代假名遣
- 笔画
- 臺灣語假名
- 萬葉假名
- 變體假名
- 送假名
- 長音符 (日語)
奈良時代
- 上代特殊假名遣
- 东大寺
- 丹波國分寺
- 伊豆國分寺
- 備中國分寺
- 六國史
- 古墳
- 周防國分寺
- 多賀城
- 奈良時代
- 平城京
- 平城宫
- 延曆寺
- 恭仁京
- 懷風藻
- 日本後紀
- 日本書紀
- 春日大社
- 法華寺 (奈良市)
- 相模國分寺
- 美濃國分寺
- 若狹國分寺
- 萬葉假名
- 萬葉集
- 藤原广嗣之乱
- 長岡京
- 陸奧國分寺
- 隼人
- 隼人叛亂
- 难波京
- 類聚國史
- 飛驒國分寺
- 高橋氏文
日語書寫系統
- ATOK
- ヶ
- 上代特殊假名遣
- 伊呂波歌
- 假名遣
- 參考標記
- 和制汉字
- 和漢混淆文
- 常用漢字
- 平假名
- 平文式罗马字
- 振假名
- 提笔忘字
- 擴張新字體
- 日文輸入法
- 日本式罗马字
- 日本汉字
- 日語書寫系統
- 日语罗马字
- 江戶文字
- 波利瓦諾夫系統
- 漢文訓讀
- 片假名
- 琉球文
- 神代文字
- 筆順
- 繪文字
- 萬葉假名
- 變體假名
- 训令式罗马字
- 辣妹文字
- 送假名
日語漢字
- 上代特殊假名遣
- 人名用漢字
- 人部
- 今年的汉字
- 伪中国语
- 儿部
- 六書
- 又部
- 叠字符号
- 吳音
- 和制汉字
- 和製漢語
- 唐音
- 常用漢字
- 擴張新字體
- 教育漢字
- 新字体
- 日本汉字
- 日本漢字能力檢定
- 杉本京太
- 欠部
- 止部
- 漢音
- 牛部
- 玄部
- 甘部
- 當用漢字
- 矢部
- 立部
- 竹部
- 笔画
- 臣部
- 舊字體
- 萬葉假名
- 衣部
- 見部
- 訓讀
- 豆部
- 走部
- 部首
- 長部
- 音讀
- 麥部
- 麻部
- 鼻部 (部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