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中華民國政黨

指数 中華民國政黨

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有集會及結社之自由。截至2017年10月28日共有334個登記政黨存在,主管機關為內政部民政司。 目前立法院以民主進步黨為第一大黨,中國國民黨為最大在野黨,尚有時代力量、親民黨、全民參政大聯盟、無黨團結聯盟擁有部分席次;而地方議會除上述政黨外,另有台灣政黨全民參政大聯盟、台灣團結聯盟、民國黨、新黨、綠黨、劳动党、台灣第一民族黨、樹黨擁有席次。.

169 关系: 劉一德台灣台灣人權聯盟台灣團結聯盟台灣勞工陣線台灣勞動黨台灣獨立運動台灣第一民族黨台灣省戒嚴令台灣民族主義台獨台獨黨綱台湾台湾人民共产党台湾共产党 (2008年)吳萬固吳榮元孫中山宋楚瑜宋教仁宋教仁遇刺工人国际委员会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工黨 (台灣)工黨 (臺灣)左派中华民国共产党中壢事件中國國民黨中國生產黨中國青年黨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國民主黨 (中華民國)中國民主進步黨中国共产党中国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抗日战争中国民主同盟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統一促進黨中華革命黨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中華民國內政部中華民國第二屆國會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中華民國鐵道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政黨中華民國政黨列表中華民國政治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族主義中華意識中間偏右中間偏左三民主義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一中各表一国两制九二共識亞太綠人聯盟人民火大行動聯盟人民民主陣線二次革命张謇張安樂徐欣瑩北洋军阀北洋政府圓山大飯店國際自由聯盟國民革命軍國民黨 (1912年-1913年)國民政府制憲國民大會列寧冼義哲內政部民政司全球綠色憲章全民執政黨公民組合共产主义勞工勞工運動勞動黨 (台灣)国共内战国际共产主义研讨会国际社会主义前进獨派社会主义社會福利黨社會民主主義社會民主黨 (臺灣)立法委員立法院立憲運動綠黨綠黨 (臺灣)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綠色政治美麗島事件統派產業民主無黨團結聯盟百萬人民倒扁運動青年佔領政治親中親民黨香港親台團體解嚴許信良許榮淑马克思主义議會制護法運動黎元洪黨外黨國體制黃國昌黄兴范雲郁慕明蘇聯蘋果日報閃靈樂團蔡英文蔣中正蔣經國臺中市臺北市臺灣臺灣主體性臺灣國民黨臺灣前途決議文臺灣白色恐怖時期臺灣選舉臺灣民主共產黨臺海現狀英語雷震林峯正林炳坤林昶佐梁启超梁益誌樹黨正常國家民主進步黨民國民國黨民進黨泛綠泛藍泛橘泛橘陣營潘翰聲澎湖縣戒严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新頭殼新黨政党政治花瓶托洛茨基主义時代力量 扩展索引 (119 更多) »

劉一德

劉一德(Liu Yi-te或Lau Yi-te,),臺灣外省人第二代,現任臺灣團結聯盟黨主席。生於臺灣嘉義,原籍中國湖南邵陽,父親是1949年跟隨孫立人將軍的中國青年軍抵臺移民。.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劉一德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台灣人權聯盟

台灣人權聯盟,是中華民國的一個政黨,成立於2007年10月14日,當時名稱為紅黨。創立者多為2006年倒扁活動中紅衫軍的核心幹部,所以許多人將之視為紅衫軍的政黨。2011年,在「我心未死運動」發起成員如許倬雲、施明德、許博允等人,以及「瘋綠電行動聯盟」發起成員共同促成下,更改黨名為台灣國民會議。2015年5月21日,施明德宣佈以無黨籍參選總統時,再次改黨名為台灣人權聯盟。.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台灣人權聯盟 · 查看更多 »

台灣團結聯盟

台灣團結聯盟,簡稱台聯,台聯黨,是一個臺灣政黨,成立於2001年8月12日,創黨時主要以原中國國民黨內本土派的黨員及民進黨內獨立派的黨員組成,其創黨的四大宗旨為「穩定政局、振興經濟、鞏固民主、壯大台灣」。由於偏向臺灣本土化與臺灣獨立的政治訴求,普遍被歸屬為泛綠陣營的政黨之一。前總統李登輝雖然並非該黨黨員,但為該黨之精神領袖。 第8屆立法委員選舉所獲得的國會席次及全國得票率,台灣團結聯盟僅次於國民黨、民進黨的台灣第三大政黨,亦是藍綠兩黨以外唯一獲得一百萬選票以上的政黨。2014年中華民國直轄市議員及縣市議員選舉亦為全國第三大黨。第9屆立法委員選舉不分區立委僅獲2.5%的政黨票,區域立委均落選,是繼2008年之後第二度退出國會。2016年1月20日,台聯宣布資遣所有員工。.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台灣團結聯盟 · 查看更多 »

台灣勞工陣線

台灣勞工陣線(英語:Taiwan Labour Front,常簡稱勞陣)是臺灣的勞工運動組織之一,主要訴求是從「政治民主」進一步邁向「產業民主」。在政治上,勞陣被認為較為親近民主進步黨新潮流系,具有一定的台獨色彩(後述)。.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台灣勞工陣線 · 查看更多 »

台灣勞動黨

#重定向 勞動黨 (臺灣).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台灣勞動黨 · 查看更多 »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簡稱台獨,是台灣的政治思想之一,其主要目標是透過制定新憲法等方式,建立一個屬於台灣住民的獨立主權國家,與謀求兩岸統一的「統派」相對。實際上依照理論與目標的不同,還可細分為傳統台獨、華獨、台獨左派等流派。 台灣獨立運動面臨著種種的政治現實與國際角力,外部除須與美日兩大盟邦建立互信的軍事同盟關係,還須克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干涉與經濟施壓,而如何解決台灣內部在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上的多元與矛盾(統派)也是另一項難題。台灣獨立運動也透過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去中国化、強調台灣主體性等方式表現。.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台灣獨立運動 · 查看更多 »

台灣第一民族黨

臺灣第一民族黨是台灣的一个政黨,於2012年由台灣第一民族議會成員倡議成立。主張透過體制內路線,經由選舉進入國會,為臺灣原住民權益發聲。.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台灣第一民族黨 · 查看更多 »

台灣省戒嚴令

#重定向 臺灣省戒嚴令.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台灣省戒嚴令 · 查看更多 »

台灣民族主義

台灣民族主義(Taiwanese Nationalism),或稱台灣國族主義,是一種存在於台灣的民族主義。此主義涉及了台灣人在各種層面的複雜思想體系。其宗旨在於建立一個由台灣人彼此認同且內聚的台灣國族,以台灣人自身的自主意識為思想的中心點,進而追求民族的最大利益並且擺脫來自任何境外國家及民族的直接束縛及影響。與建立在種族主義之上的族群民族主義(種族民族主義)不同的是,台灣民族主義是建構在理性主義與自由主義傳統之上的公民民族主義,僅僅強調台灣人應認同台灣這個國家,並無關乎血緣、祖先及文化及種族或族群層面的認同。本主義內涵的民族並非特指和獨尊特定的台灣族群,而是指任何認同台灣價值的台灣公民。因此,台灣民族主義係由原住民、閩南裔、客家裔、戰後移民裔及新住民等所有族群所共同擁有的。.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台灣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台獨

#重定向台灣獨立運動.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台獨 · 查看更多 »

台獨黨綱

台獨黨綱指台灣政黨民主進步黨於1991年10月13日第五屆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全代會)通過修訂黨綱中的一個條文,其草案係由創黨黨員林濁水等起草。一般外界容易以為該條文是一個單一文件,事實上僅是黨綱中的一條,描述台海現狀,並揭示該黨追求通過公民投票,讓台灣成為正常國家的理念。  .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台獨黨綱 · 查看更多 »

台湾

#重定向 臺灣.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台湾 · 查看更多 »

台湾人民共产党

台湾人民共产党,台灣政黨,于2016年成立,由林德旺担任首任党总理(相當於總書記),为台灣第6个以“共产”为名的政黨。.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台湾人民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台湾共产党 (2008年)

台湾共产党,是臺灣農民、前民主進步黨資深黨員王老養等人於2008年7月20日在臺灣臺南縣合法成立的一個社会民主主义政党。.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台湾共产党 (2008年) · 查看更多 »

吳萬固

吳萬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現任彰化縣和美鎮竹營里里長、全民執政黨第1屆黨主席、彰化縣軍公教聯盟召集人。曾任彰化縣政府消防局第一大隊和美分隊分隊長。.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吳萬固 · 查看更多 »

吳榮元

吳榮元()臺灣左派人士,1949年生於台南。1972年就讀国立成功大学時,接觸到《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經典,遂與同學數人秘密籌組成功大學共產黨,並自製五星紅旗、印刷《共產黨宣言》;事發之後,先後被判死刑與無期徒刑,1975年因蔣介石逝世遇特赦減刑。1986年出獄,投身臺灣勞工運動持續至今。曾任勞動人權協會第二任會長。現為勞動黨主席、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 1993年4月26日,吳榮元在《自立早報》的【焦點對談】中聲言: 2009年,臺灣民間數十個認同九二共識的民間團體合組兩岸和平發展論壇,以社會運動形式致力於兩岸和平發展,吳榮元曾任召集人。2016年10月13日,吳榮元在兩岸和平發展論壇聲明稿中說,本年由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轉型而來、與2009年成立的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同名的「兩岸和平發展論壇」,應該體認當前兩岸關係的新形勢,在擴大參與交流的基礎上,重視落實和平紅利的合理分配,讓更多兩岸人民共享和平紅利。 2009年1月20日,勞動黨、勞動人權協會、反軍購大聯盟等團體聚集於美國在台協會門外,抗議美國長期以來為了自身利益塑造中東戰爭;吳榮元說,一直以來,美國蓄意製造世界各地的武裝衝突與對立以維護自身利益,「美國永遠是披著羊皮的大老虎」。 2017年2月23日,吳榮元返回國立成功大學領到他遲了45年的畢業證書,他說,台灣社會不滿中國國民黨威權統治幾十年所累積的反彈,談轉型正義確實是必要的改造工程,但是不能違逆歷史事實;二二八事件是國共內戰期間國民政府為了在台灣鞏固政權而發生的事件,當時還是在中華民國的體制下,不是因為台灣獨立運動而起,不能倒果為因;如果民主進步黨真要促進轉型正義,民進黨就不能只把矛頭朝向國民黨,而是要概括承受中華民國過去的一切功過責任,以政府的立場承擔所有的歷史責任。.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吳榮元 · 查看更多 »

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稱孫中山。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華民國奠基人,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在日本東京由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号召下與華興會以及光復會等組織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後於東京黑龍會總部組成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主張使用狀似日本軍旗「旭日旗」的「青天白日旗」,反對使用黃興所提出的井字旗作為革命旗幟,並在黑龍會等組織的支持下被推為總理。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臨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中山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時期,他依舊未有行動,28岁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建言改革,卻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將兵遣師,侵入中國。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國國民黨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原本,孫中山提倡以武裝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以建立中華民國,但民國建立以後,他得不到北洋軍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於是遭受許多非議。他提出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影響中國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尊其為唯一總理。 孙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孫中山 · 查看更多 »

宋楚瑜

宋楚瑜(),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生於中華民國湖南省湘潭縣,現任親民黨主席,獲聘為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臺北市政府首席顧問,2016年起擔任。1979至1984年擔任行政院長蔣經國英語秘書,後陞任行政院新聞局長一職。蔣經國總統逝世,宋協調支持及反對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的派系,扮演安定國家的重要角色。此外,臺灣省政府精簡前,宋於1994至1998年曾任臺灣唯一的民選省長。 2000年選舉,首度參選總統以些微之差未能勝選。2004年選舉,以副總統候選人的身分與連戰搭配以些微之差未能勝選。2012年選舉,再度參選總統取得2.77%的選票未能勝選。2016年選舉,三度參選總統並與民國黨主席徐欣瑩搭配取得12.84%的選票未能勝選。.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宋楚瑜 · 查看更多 »

宋教仁

宋教仁,字鈍初,號敦初。漁父是其筆名。出生於中國湖南省桃源县。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是中華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责任內閣制的政治家,担任过华兴会和同盟會的主要領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唐紹儀內閣的農林部總長、也是國民黨的主要籌建人。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1913年3月20日,时任國民黨代理理事长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老北站)遭黑道分子枪击,3月22日不治身亡,终年31歲。.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宋教仁 · 查看更多 »

宋教仁遇刺

#重定向 宋教仁#遇刺身亡.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宋教仁遇刺 · 查看更多 »

工人国际委员会

工人国际委员会(Committee for a Workers' International),简称工国委(CWI),是一个托洛茨基主义政党和组织的国际联盟。它在各大洲超过4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支部。它成立于1974年4月21日。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协商组织是世界大会,执行组织是国际执行委员会,行政组织是国际书记处。 工人国际委员会最主要的支部是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支部社会党,爱尔兰的社会党则是工国委中唯一进入本国议会的支部。.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工人国际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

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常簡稱工委會)是台灣的體制外勞工運動組織之一,成立於1992年,緣於1992年基隆客運罷工事件。1992年6月2日9時整,基隆客運產業工會舉行會員大會,投票通過從1992年6月4日16時整開始罷工,由「七人決策小組」決定罷工時間長短;此次罷工間接促成工委會的成立。 工委會雖不合於《工會法》規定,卻結合了基層工會、行業工會聯合會、地區性總工會、女工、工傷者及外勞等組織,成為台灣重要的勞工運動力量。其口號為「工人鬥陣,車拚相挺」。 2006年時,工委會成員改組成「人民火大行動聯盟」。2011年,人民火大行動聯盟向內政部登記為政黨「人民民主陣線」。.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工黨 (台灣)

#重定向 工黨 (臺灣).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工黨 (台灣) · 查看更多 »

工黨 (臺灣)

工黨為中華民國的一個勞工政黨,成立於1987年11月1日,是臺灣宣布解嚴後第四個登記的政黨(前三個是中國國民黨、中國青年黨、中國民主社會黨)。.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工黨 (臺灣) · 查看更多 »

左派

左派,又稱左翼,左派支持平等原則和平等主義,也就是親社會主義,和右派以階級和秩序相對,也就是親保守主義。左派是指激進主義,甚至是革命黨,是和反动和独裁政府持相反政治取向的人。 「左派」這名詞是來自法國大革命時期,在法國國民議會中坐在左側,反對當時法國的君主制,支持共和制、反教權和世俗化的派別便稱為左派,而議會右側是保王黨議員,代表保王派、天主教会、贵族及后期包含资產階級的政治力量。在資本主義國家,會稱反資本主義的激進社會主義政黨是左派。在二十世紀初的俄國共產主义革命時代,反對及要推翻俄國沙皇皇室的共產主義革命政黨,又被稱為「左派」。.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左派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国共产党

#重定向 中華民國共產黨.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华民国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中壢事件

中壢事件,是197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中,由於中國國民黨在桃園縣長選舉投票過程中作票,引起中壢市市民憤怒,群眾包圍桃園縣警察局中壢分局、搗毀並放火燒毀警察局、警方發射催淚瓦斯以及開槍打死青年的事件。中壢事件被認為是臺灣民眾第一次自發性地上街頭抗議選舉舞弊,開啟爾後「街頭運動」之序幕。 《新新聞》於2014年訪問到一位自稱當年為警備總部的便衣憲兵,擔任教育班長,混在群眾裡面搞破壞,以及搧風點火鼓動群眾,帶六個兵縱火燒中壢分局跟中壢消防局,並帶兵將雲林、嘉義榮民之家的人頭資料抄過來入籍桃園縣,調了二十幾萬人的資料,投票當天由士兵代為投票的情事,並於事後得到三千元的加給金。.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壢事件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國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中國生產黨

中國生產黨(China Production Party),為臺灣第251個合法登記的政黨,前身為中華生產黨,以大陸配偶為主要成員,屬於統派,繁盛時期約有4萬黨員。.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國生產黨 · 查看更多 »

中國青年黨

中國青年黨,是中華民國的一個政黨,簡稱青年黨,由曾琦、李璜、胡國偉等一群意識形態偏向國家主義的留學生,1923年在法國巴黎郊外玫瑰城共和廳創立。青年黨曾是中國現代史上僅次於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第三大政黨,1949年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在戒嚴時期,青年黨於國民大會與立法院中有席次,但因內部派系林立,外受中國國民黨分化控制,與中國民主社會黨等在野黨派並無法有效制衡執政黨,但加入青年黨等合法政黨,成為黨外人士進入政壇的方式之一。在1987年黨禁解除之後,部份黨員分裂另組政黨,而具有影響力的台籍人士,如游錫堃、陳菊等,則轉入民主進步黨。1990年代初期,中華民國國會全面改選後,青年黨喪失國會席次,從此失去在臺灣政壇的影響力。.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國青年黨 · 查看更多 »

中國民主社會黨

中國民主社會黨,是中華民國的一個政黨,簡稱民社黨,由中國國家社會黨及中國民主憲政黨在1946年於上海市合併組成。在大陸時期曾參與制憲,並於1949年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在戒嚴時期,民社黨曾是中華民國三個合法政黨之一,初期雖然尚有些微影響力,但因內部派系林立,外受中國國民黨分化控制,與中國青年黨等在野黨派並無法有效制衡執政黨。1980年代後期黨禁解除之後,部份黨員相繼分裂另組政黨,而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台籍人士則轉入民主進步黨。1990年代初期,中華民國國會全面改選後,民社黨更徹底失去席次、並迅速泡沫化,今在臺灣政壇已無實質影響力。.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國民主社會黨 · 查看更多 »

中國民主黨 (中華民國)

#重定向 中國民主黨 (消歧義).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國民主黨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國民主進步黨

中國民主進步黨,簡稱中國民進黨,是中華民國的一個政黨。主席为周庆峻,兼中華愛國同心會會長。張秀葉任該党秘書長兼該會秘書。該黨榮譽總監为張安樂。.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國民主進步黨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在中國大陸常簡稱為党,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執政黨。该党创立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由陳獨秀和李大釗於1921年7月组织成立,初期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援助,并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後,两黨进行了長達10年的军事斗争。194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渐摆脱外國勢力的影響,改由以毛泽东为首的本土派掌权。在抗日战争期间,与国民黨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擊敗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於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8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排除意識形態問題和许多非共產主義的政黨建立关系。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加强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繫。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主要基於民主集中制,主張應共同維護已獲得共識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最高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中央委員會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核心權力機構,通常1年召開1次會議。因此,多數職權和日常工作都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掌握。中央主要負責人自1993年開始會同時擔任負責黨內和民間事務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軍事事務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具外交禮儀性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而其能有效掌握三個職位時常被外界稱作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自2012年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至今担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共有8956.4萬名黨員、基层党组织則有457.2万个,其中女性占26.7%,少數民族占7.3%。 中國共產黨始終宣稱其理想與目標是社會主義,并將自身視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的政黨。其中《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意识形态,並將中國共產黨表述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社會。」不過在毛澤東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被認為效率低下的情況下,中國官方在政治理念的執行層面仍然從務實出發的,但在思想上為了確保路線一致不變動,鄧小平等人遂提出在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條件下,應該先以逐步摸索的方式,來建設共產主義社會較為實際,利用此理由嘗試引入经济改革,來發展,於是中國大陸得以透過設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爲綱的操作方式,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口號而在20世紀末期順利轉型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国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中国统一

中國統一,是指將中國人居住地區构成一个統一国家的概念。这个概念各地中国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解。歷史上中國政權的統一,多數是北方政權統一南方政權。現今主要的「中國統一」意即将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的中國大陸地區和港澳地區,與中華民國統治的台澎金馬地區(個別管制領域)統合成一个統一的主權國家和國家政權,即中國,結束自1946-1949年國共內戰及1949年中共建政造成的海峽兩岸分治局面。.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国统一 · 查看更多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倡的政治理念,指中國大陸在邓小平倡导的改革開放以後,在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理论及意识形态的基礎上,引入資本主義在市场经济上的部份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國在發展經濟之餘,仍然能夠保留社会主義社會的結構,维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执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国抗日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原称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排名第二的民主党派。同时,该党也是现时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内仅次于中国共产党的第二大党。 民盟创立于1941年,成员最多时由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后改称中國民主社會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改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乡村建设协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六个政治团体组成,形成“三党三派”的格局。1946年中国青年党、中國民主社會党参加制宪国民大会而被开除出联盟。其后中国农工民主党也脱离联盟成为独立党派。1944年9月10日改为现名并延续至今。 其早期盟员多来自学者和民主人士。目前,其盟员主要来自以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人士。截至2016年6月,民盟共有盟员27.4万人,是中国内地党员人数第二多的政党和最大民主党派。.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国民主同盟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統一促進黨

中华统一促进党,简称统促党,为中华民国的紅色统派政党之一,具有黑社會背景。该党支持、頌揚中國共產黨,支持共產黨的九二共识版本、一中原则等主张,并以促成兩岸一国两制为宗旨,在公開活動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華統一促進黨 · 查看更多 »

中華革命黨

中華革命黨為孫中山於民國三年(1914年)7月8日在日本東京創立的革命組織,黨員多為原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及1912年成立的國民黨的部分人士,後於民國八年(1919年)10月10日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華革命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在台灣

中華民國在臺灣是有關中華民國現狀的政治論述,由前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提出。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李登輝於1995年訪問母校美國康乃爾大學,在歐林講座上發表題為「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演講時,提出這個用辭。 這是中華民國幾個主要的國家論述之一,並非明確的台灣獨立主張。此論述曾在歷史課綱中歸類於民國的朝代。.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華民國在台灣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

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在民主化與1990年三月學運的壓力下於同年7月召開國是會議。1991年5月1日國民大會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辦法》等法律即失其效力)、修改並凍結部分《憲法》。從此於選舉國民大會代表與立法院立法委員時適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一改先前自1947年起即由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及其遞補人、1948年起即由第一屆立法委員及其遞補人持續延任、長期擔任國會議員的方式,終止因強調「法統」象徵而主要由資深民代組成「萬年國會」的現象, 條目撰稿人:政大歷史系薛化元教授, 台灣大百科全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經臺灣人民長期持續抗爭而修憲後,在臺灣、澎湖、金門、與馬祖舉行之國民大會代表全面改選於1991年首次辦理,立法委員全面改選則於1992年首次辦理。, 條目撰稿人:政大歷史系薛化元教授, 台灣大百科全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目前,監察院已不再由臺灣省議會間接選出,國民大會原有的職權亦全數轉移至其他機構或由人民直接行使,立法院成為中華民國在台灣唯一的常設國會,國會議員選舉之正式名稱為「中央公職人員選舉」。 這次與之後的國會選舉不但讓中華民國的中央民意代表在臺灣擁有更強的合法性與正當性,也象徵中華民國邁向民主國家、在政治層面落實台灣本土化運動。直接民選的總統、國會、2000年、2008年及2016年的政黨輪替與和平轉移政權更是中華民國在台灣主權獨立自主、政治自由民主、社會開放進步、政府依法行政、全民監督政府施政與公僕表現的重要象徵與方式。.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內政部

內政部為中華民國全國內政、民政事務的最高主管機關。其業務範圍相當廣泛,涵括人口、戶政、地政、地方政府(地制)、役政、社會治安(警政)、移民(入出國)、宗教、殯葬、禮俗祭儀、人民團體管理、災害防救(如空勤總隊)、國家公園管理、國土規劃等,是中央政府組織改造後,唯一員額仍破兩萬人的部會(警力佔大宗)。雖社福業務後已移撥改隸衛生福利部,內政部所轄員額亦降至兩萬人以下,但仍是最大部會,故保有「天下第一部」之稱。值得一提的是,自1960年連震東出掌內政部以來,絕大多數的部長都是台籍人士。.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華民國內政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第二屆國會

中华民国第二届国会(1918年8月12日-1920年8月),是中华民国的第二届国会。产生于民国七年(1918年),俗称“民七国会”,但因其选举过程被“安福俱乐部”所控制,故又称为“安福国会”。相对于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旧国会)而言,又被称作“新国会”。.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華民國第二屆國會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李登輝於1988年1月繼任中華民國總統後,蔣家執政時代結束,臺灣人首次出任國家元首,臺灣社會要求政治民主化呼聲日益高漲。1990年,第1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總統時引發三月學運,中華民國政府在1991和1992年完成國會議員全面改選後,民主進步黨與李登輝總統即開始推動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但因國民黨內保守派阻撓而未能實現。幾經折衝後,為避免於1994年12月即將首度民選的「臺灣省省長」引發葉爾辛效應,乃於1994年7月修改並凍結部分憲法,而於選舉總統和副總統時適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一改先前由國民大會代表間接選舉的方式,亦使直選總統與行政院長之權責關係類似法國第五共和之雙首長制。1996年3月23日,於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即臺灣、澎湖、金門、與馬祖)舉行總統之首次直接選舉。, 條目撰稿人:政大歷史系薛化元教授, 台灣大百科全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台灣光華雜誌, 2000.6.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鐵道部

中華民國鐵道部成立於1928年10月23日,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統籌全國鐵道營運所設立的部會,隸屬於行政院。該部會設有部長、政務次長、常任次長、參事、秘書、技監等職,另外還置總務司、財務司、業務司、工務司、會計處等單位。 因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認為鐵道為中國實業振興之主要關鍵,奉行孫中山遺教為建國大綱的國民政府將鐵道部設定為擁有層級與位階相當高的部會。除了掌管資源十分龐大之外,其部會主管官如孫科、汪兆銘、陳公博、顧孟餘、張嘉璈也為一時之選。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東北、南京、北平等中國多數高密度鐵路地區盡入日軍之手。1938年1月1日,該部會裁撤,業務併入交通部。.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華民國鐵道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又名民元約法,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後,由當時位於南京的臨時參議院所制定的具有「憲法」性的文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1912年3月8日由臨時參議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1914年5月1日因大總統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而被取代。1916年6月29日為大總統黎元洪所恢復。 中华民国成立後,孙中山与革命党人迫于当时的形势,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但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遂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民國的治權機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於武昌的中華民國軍政府,之後歷經南京臨時政府、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現今在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體制基於1947年施行的中華民國憲法、以及1991年首次制定的憲法增修條文,分為中央、地方兩大層級。 中華民國施行「一府五院」的中央政府組織,別稱「中樞」:「一府」是指總統、副總統、以及總統之幕僚單位(總統府、國安會等),「五院」則指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及下屬各政府機構,此乃依照孫中山自創之五權憲法理論,將國家治權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等五種,並分別設置一個「院」來執行。地方政府架構則分為省╱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等三級,但省的功能於1998年起虛級化,故一般均將省級剔除;原本屬於省轄下的縣、市,在省虛級化後實際上與直轄市同屬中央政府直轄。現今所稱的地方政府,指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以及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有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 中華民國政府也是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行憲政府。.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華民國政府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黨

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有集會及結社之自由。截至2017年10月28日共有334個登記政黨存在,主管機關為內政部民政司。 目前立法院以民主進步黨為第一大黨,中國國民黨為最大在野黨,尚有時代力量、親民黨、全民參政大聯盟、無黨團結聯盟擁有部分席次;而地方議會除上述政黨外,另有台灣政黨全民參政大聯盟、台灣團結聯盟、民國黨、新黨、綠黨、劳动党、台灣第一民族黨、樹黨擁有席次。.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華民國政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黨列表

中華民國政黨,除了少數於海外或中國大陸成立,大多數成立及運作於台灣地區。中華民國政府于1989年正式開放黨禁後,政黨始可合法登記。 2008年6月20日,中華民國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644號解釋宣告《人民團體法》第2條、第53條有關人民團體組織與活動不得主張共產主義或主張分裂國土等相關規定,使主管機關於許可設立人民團體以前,得就人民「主張共產主義,或主張分裂國土」之政治上言論之內容而為審查,並作為不予許可設立人民團體之理由,顯已逾越必要之程度,與憲法保障人民結社自由與言論自由之意旨不符,於此範圍內,自解釋公布之日起失其效力。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亦於其後審查行政院函請審議的「人民團體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經院會通過刪除這項規定,並由總統於2011年6月公布,以符憲法精神。 2017年11月10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政黨法》規範政黨相關事務。.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華民國政黨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治

中華民國政治是指於1912年創建中華民國政府,期間在大陸時期經歷了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並在行憲後於1948年正式改組,1950年遷至臺灣地區後運作至今。.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華民國政治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是中華民國的根本法,擁有最高位階的法律權力。民國35年(1946年)12月25日由制憲國民大會於南京議決通過,民國36年(1947年)1月1日由國民政府公布、同年12月25日施行。全文共14章、175條,主要特色為彰顯三民主義與主權在民的理念,明定人民自由權利的保障,規定五權分立的中央政府體制及地方自治制度,明示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採取均權制度,並明列基本國策等。 該憲法制定時, 國共內戰已全面爆發,國民大會因而在民國37年(1948年)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做為戰時的憲法附屬條款;但隨著中華民國在民國38年(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去對中國大陸的治權、以及有效統治區域限縮至臺澎金馬,該條款的適用時間不斷被延長,而致憲政的實施有名無實。至民國80年(1991年),國民大會始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同時在憲法本文之外再另增訂《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以及凍結部分憲法本文,以因應當前國情,現已經過七次修訂。 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的核心價值為:民主制度、法治規範、自由與人權保障、政府機關相互制衡、關懷婦女與弱勢及少數族群、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福利與救助、義務教育實施、農業與科技及經濟發展。.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華民國憲法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族主義

#重定向 中国民族主义.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華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中華意識

#重定向 華夷秩序.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華意識 · 查看更多 »

中間偏右

中間偏右,又稱中右翼,是用來描述政治觀點在政治光譜上橫跨中間派與右派,但不包含極右派立場的個人、政黨、組織及智庫。許多中間偏右政黨內有各種派系存在。.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間偏右 · 查看更多 »

中間偏左

中間偏左,又称中左翼,是用來描述或表示其政治立場的名詞,政黨或組織(如智庫)其觀點在政治光譜中,從中間延伸到左邊,但不包括極左派立場。Oliver H. Woshinsky.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中間偏左 · 查看更多 »

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Three People's Principles),又被稱為“孫學”(Sunology)、“國父思想”、“總理遺教”,是由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的创始人孫中山所提出,為中國國民黨的基本理論,在中華民國憲法前言以「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稱呼,並被納入《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內容。孫中山提出的民主革命的綱領,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基本原理來自中國文化傳統、西方政治學與民主主義、資本主義、民族主義、國際主義,再加上孫中山個人的理解與想像。孫中山表示:「余之謀中國革命,其所持主義,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者,有規撫歐洲之學說事蹟者,有吾所獨見而創獲者。」此綱領在歷年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多次對三民主義所作的表述,皆有所改變和發展。而中國國民黨領導人與黨員、學者,對三民主義也有不同的解讀。.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三民主義 · 查看更多 »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為中華民國政府繼蔣中正總統時期的反攻大陸與七分政治、三分軍事後,1981年蔣經國總統時期的對於中國大陸與中共的政策。其彰顯中華民國政府在動員戡亂時期由一開始的武力反攻,轉向為政治反攻。.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 查看更多 »

一中各表

一個中國,各自表述(one China with respective interpretations),简称為一中各表,是海峽兩岸關係的政治性論述,由中國國民黨所提出。這個論述主張,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雙方都同意一個中國,但是對一個中國的內涵,雙方可以有各自不同的表述方式。這是九二共識的詮釋之一,但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接受,中國大陆主張應以各表一中來詮釋。 1992年香港會談中,中華民國與中国大陆代表進行民間談判,但雙方未有具體結論,但形成了一些口頭默契。1995年,海基會副秘書長焦仁和首次提出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來總結香港會議的結論,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在1996年正式反駁了這項說法,拒絕以一中各表作為兩岸談判基礎,堅持以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作為談判前提。2000年以後常被九二共識這一名詞所取代,中華民國方面以一中各表作為九二共識的論述基礎。.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一中各表 · 查看更多 »

一国两制

一國兩制意指「一個國家,兩種制度」(One country, two systems,Um país, dois sistemas),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在1980年代為了實現中國統一之目標所提出的憲法原則。最早是為了解決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後的海峽兩岸關係,蔣經國則以一國良制(One China, Better System)回應鄧小平。 後來相繼適用於過去分別為英國和葡萄牙殖民地、實施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以及澳門地區,將兩地以特別行政區的方式列為特別行政區。其中鄧小平主張在實現中國和平統一時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代表一個中國,並且是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多次對外表達自身對於香港、澳門主權政策的主張,並且要求與其有所外交互動的國家應該要認識到一國兩制政策的存在。在一國兩制方針中,包括香港、澳門得以保留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政治制度,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地區則繼續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根據該原則,香港、澳門可以繼續擁有自己的政治制度、法律體系、經濟政策、金融事務、管治制度以及對外關係50年。.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一国两制 · 查看更多 »

九二共識

九二共識(1992 Consensus),是一個與台海兩岸關係有關的政治術語。是指在1992年,台灣海峽兩岸政府授權的非官方組織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在香港會談之後經由口頭協商而逐漸形成的不成文默契(即無任何書面協議或約定,無任何法律效力)。但其實質含義為何,至今海峽雙方仍無交集。 最初在九二香港會談中,雙方並沒有達成广泛的共識,「九二共識」這個名詞也尚未出現。到2000年4月28日,時逢中華民國總統选举結束後、政權移交前,中國陸委會主委蘇起首次提出“九二共識”,并阐述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隨後列入中國國民黨的黨綱之中。 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歷史性訪問中國大陸,與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锦涛會面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在公文書上使用“九二共識”之名稱,并将其阐述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2006年,蘇起坦承「九二共識」是為了重新包裝「一中各表」所自創的名詞。 2008年5月26日,馬英九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海峽交流基金會的文件中首見「九二共識」一詞。 2015年的兩岸領導人會面中,雙方再度肯定九二共識是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及共識,此會談與稍早的朱習會都沒有特別強調各自表述的存在。 自2016年5月蔡英文政府執政後僅承認九二會談,但不承認九二存在共識,此後兩岸關係轉淡。2017年10月,习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报告指出,中國共產黨應堅持“一個中國”及“九二共识”的立場來處理两岸關係。.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九二共識 · 查看更多 »

亞太綠人聯盟

亞太綠人聯盟(Asia-Pacific Green Network, APGC),在2005年2月,13個政黨集聚在日本京都宣布成立,是由太平洋地區和亞洲地區各國家的綠黨所組成,同時也是全球綠黨的一員。.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亞太綠人聯盟 · 查看更多 »

人民火大行動聯盟

人民火大行動聯盟,簡稱火盟,是台灣一個左翼社運組織,主要參與勞工權益、妓權、移民者、同志權利、原民權、環境保護等議題。 火盟並未正式登記為政黨,但自2002年(仍是工委會時期)起開始推派參與工運等社會運動經驗非常資深的人參選縣市議員、立法委員和市長。火盟參選方式較像是「政治實驗」,由一位「揪團人」尋找一群理念相同者共同出資並推出一位候選人,該候選人選前必須簽訂「民主契約」,候選人還要先簽下「離職同意書」,如果成功當選後沒有實現承諾,必須辭職下台。由於火盟策略特別,常讓台灣社運界想要幫忙卻不知道如何下手,但其確實為一般政治帶來多元和激進的政策。 火盟行動範圍主要於台北、基隆兩地,其基隆辦公室自2011年開始發行刊物《打火石》。在2011年,火盟成員向內政部登記成為政黨「人民民主陣線」,其運作方式仍然如同火盟。2014年3月,由於成員之間對於批判、執行路線產生歧見,火盟與民陣正式分裂而不為互相隸屬。.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人民火大行動聯盟 · 查看更多 »

人民民主陣線

人民民主陣線,簡稱民陣,是台灣的一個左派政黨,2011年底正式成立。其前身為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與人民火大行動聯盟。無黨主席、黨員制度,而是由數个「人民民主.人民老大參政團」组成,每一參政團各有主要議題。民陣主要關注在勞工權益、妓權、移民者、同志權利、原民權、環境保護、身心障礙權益等議題。 2014年3月,由於成員們對於批判、執行路線產生歧見,火盟與民陣正式分裂而互不隸屬。2014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中,候選人王芝安成功當選台北市士林區岩山--里長,這是人民老大運動開始以來第一次勝選。 截至2016年6月,高達7成參選人是輔仁大學心理系畢業生、講師和教授,其餘由性權團體(例: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代表、工人代表組成。 人民民主陣線重要成員夏林清(創辦人鄭村棋之妻)為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兼社會科學院院長。2015年6月輔仁大學心理系發生一起性侵酒醉女學生事件,夏林清遭指控在處理事件過程中,涉嫌與當時系主任主導工作小組成立,不走現有校園性平會等方式,企圖掩蓋事實,壓迫性侵受害人以平息案件,過程中多名人民民主陣線成員,同時也是輔仁大學心理系講師的龔尤倩、王芳萍、何燕堂、周佳君等人,在討論會中批判受性侵女學生與其朱姓男友,事後更在媒體上公開放話指控女學生汙衊,導致女學生事後「被道歉」二度傷害,引起網民熱議。.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人民民主陣線 · 查看更多 »

二次革命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二次革命,即「討袁之役」,又稱「癸丑之役」、「贛寧之役」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198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9月,第20頁,ISBN 978-7-5326-0083-0,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繼辛亥革命後發動的反對袁世凱的武裝鬥爭。江西、江蘇、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南、四川等地一度脫離北洋政府獨立。最後以北洋軍擊潰革命勢力告終。 传统意义上革命是对专制政權或文化的颠覆,「一次革命」是指推翻滿清的辛亥革命,符合革命的定義;而孙文在已進行國會民主選舉的時代發動的这场战争是否属于革命的范畴,少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学者也有非议。.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二次革命 · 查看更多 »

张謇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张謇 · 查看更多 »

張安樂

張安樂(),綽號「白狼」,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人,出生於南京市,毒梟、黑道大老、竹聯幫創立元老之一,現任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和中国民主进步党荣誉总监。.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張安樂 · 查看更多 »

徐欣瑩

徐欣瑩(),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新竹縣新豐鄉人,畢業於中山女中、國立成功大學測量工程系、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博士(衛星大地測量領域),也是台灣衛星測量領域第一位女博士,徐欣瑩於2005年首次參與選舉,訴求現代化與政治革新,以第二高票當選新竹縣縣議員,2009年以第一高票連任新竹縣縣議員。2012年立法委員選舉在新竹縣選區以171,466票,全國第一高票當選立法委員,曾任中國國民黨第十九屆中常委、民國黨主席、立院新聯盟幹事長,是第八屆立法院中112席立委中唯一一位黨主席。 2015年11月18日,與親民黨總統參選人宋楚瑜搭檔競選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成為中華民國史上最年輕的副總統候選人,但競選失利。.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徐欣瑩 · 查看更多 »

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是中华民国早期最重要的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培植的北洋新军的主要将领组成,袁世凯执掌政权后,袁世凯的“北洋新军”的主要将领雄霸一方,在1916年袁世凯死后,因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从而导致各领导人以所据地方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地建立势力范围。北洋军阀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在不同时期由北洋军阀中的不同派系的实力较强的军阀或军阀集团所控制,北京政府对各地的军阀势力的实际控制比较薄弱,形成了实际上军阀割据的局面。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 事實上,北洋軍閥通常仍有北洋政府頒發的正式官銜,如都督、巡閱使、經略使、鎮守使或軍政長官等。.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北洋军阀 · 查看更多 »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或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是指中華民國建國初期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央政府,因由北洋系人物掌权,故而被後世稱之。北洋政府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繼承中国法統的政權。民國2年(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经过选举成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标志着北洋政府正式成立,中华民国臨時政府結束。从民國元年(1912年)3月至6年(1917年),北洋政府體制經歷了内阁制、总统制、帝制、内阁制的變動。 北洋政府定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定《卿雲歌》為中華民國國歌。在北洋政府主导下,中华民国1917年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于1919年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但因五四运动抗议而未在《凡尔赛和约》签字。1928年,由中國國民黨發動的北伐戰爭结束後,北洋政府隨著北洋軍的失敗而瓦解,政權被國民政府所取代。.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北洋政府 · 查看更多 »

圓山大飯店

圓山大飯店是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中山區劍潭山的一座地標性質的中國風飯店,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早年為臺灣首屈一指的大型國際性飯店。目前所見的宮殿風格建築於1973年落成,是臺北市的著名地標之一。除了位於台北的主館外,圓山大飯店也在高雄設有一處分館。.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圓山大飯店 · 查看更多 »

國際自由聯盟

國際自由聯盟(Liberal International)是一個由世界各地自由主義政黨結合的國際政治組織。國際自由聯盟在1947年於英國牛津創立,總部位於倫敦,並且成為了联繫自由主義政黨以及发展自由民主制的重要組織。從2014年起,國際自由聯盟的主席是Juli Minoves。.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國際自由聯盟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革命軍,是中國國民黨在1924年師法蘇聯共產黨軍事制度創設之軍隊。19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將所屬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是中國國民黨所轄的軍隊,也是中華民國在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到行憲前的國家武裝力量,為中華民國國軍的前身。 國民革命軍建軍之初,將領和軍官均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創設的黃埔軍校加以培養訓練。國民革命軍是國民政府进行北伐的主要武裝力量。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完成,正式統一中國,國民政府定於一尊,國民革命軍也被稱為國民政府軍,簡稱「國軍」或「國府軍」,同時效忠黨與國家,期間經歷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爭。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頒布實施,國民革命軍成為中華民國國軍,簡稱「國軍」。.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國民革命軍 · 查看更多 »

國民黨 (1912年-1913年)

#重定向 國民黨 (1912年).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國民黨 (1912年-1913年)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由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來,故早期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1948年5月2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7月1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至1928年之間,其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隨着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1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爆發中日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中國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中國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此外在行憲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經常在眾多場合稱為「國民政府」。.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國民政府 · 查看更多 »

制憲國民大會

制憲國民大會是中華民國為了完成制定《中華民國憲法》而召開的會議,會議舉行於民國35年(1946年)11月至12月的南京國民大會堂。该会议代表由民选和遴选方式产生,其主要参与政党为中国国民党,青年党和民社党。因中国共产党和民盟(除民社党外)拒绝参加制宪国大,并拒绝承认其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使得这次大会的地位和对这次大会的评价在后来的政治格局下争议较大。 制宪国民大会是影响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因该国大直接涉及到仍在台澎金马地区适用的中华民国宪法以及由此引发的两个宪法和两个中国问题,故至今仍是有争议性的历史事件。.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制憲國民大會 · 查看更多 »

列寧

#重定向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列寧 · 查看更多 »

冼義哲

冼義哲 ()澎湖馬公人,青年佔領政治發起人,曾任樹黨第1、2屆中央執行委員,從事環保運動、反賭運動,參選2016年中華民國澎湖縣立法委員選舉。2016年擔任樹黨黨主席,於2017年卸任。。.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冼義哲 · 查看更多 »

內政部民政司

內政部民政司(簡稱民政司)是中華民國內政部下屬機關。.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內政部民政司 · 查看更多 »

全球綠色憲章

全球綠色憲章是2001年4月,在澳洲坎培拉舉行的第一次全球綠黨集會中,由72個國家共800位代表共同決定的文件。.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全球綠色憲章 · 查看更多 »

全民執政黨

全民執政黨(All People Party),為中華民國第327個政黨,成立於2017年8月18日,首任黨主席為彰化縣軍公教聯盟召集人吳萬固擔任。.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全民執政黨 · 查看更多 »

公民組合

公民組合(Taiwan Citizen Union,縮寫為 TCU),為台灣的非政府組織。2014年3月3日由平路、林世煜、林峯正、范雲、黃國昌、楊宗澧、蔡培慧等人發起〈快樂參政〉宣言,三度向內政部登記為社團法人,於7月9日始同意辦理成立社團,理事長為范雲。2015年,其成員分別成立了時代力量與社會民主黨。.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公民組合 · 查看更多 »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communism;communismus)是一种共享經濟結合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主張消滅生产资料私有制,並建立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進行集體生產),而且主张一种沒有階級制度、國家、政府和家庭的社会。在此一體系下,土地和資本財產為人民共同所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37~638页:“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即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由此可见,‘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因为这个原理是仅就狭义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在科學共產主義(馬克思主义以及其各流派)的理論中,它在发展上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即没收私有制财产为国有化并为公有制社会的起步铺垫基础;中期阶段是公有制社会战胜私有制世界的阶段,由于公有制社会体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优势,能够极大地吸引了私有制社会里的广大中下层人民,使得公有制社会能够在私有制世界的包围圈里得到蔓延与扩展,并不断的突破、战胜私有制世界后,最终公有制世界完全代替私有制世界;高级阶段是在公有制社会更加稳定、成熟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自由发展的阶段,即迈入自由世界的阶段,当公有制世界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后,自由世界形成雏形,也就是世界上不再有阶级、国家和政府,政府的职能几乎被消耗到社会的各领域里。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的自由世界。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歷史唯物主義),资本主义必将为共產主义所取代,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因隨著工業革命後各種機械自動化生產所帶來的高生產力,長期而言經濟生產所需的人力將愈來愈少,在私有財產制度下絕大多數人口將會失業,因此社會若想繼續和平發展就必須進入共產主義,將愈來愈少的工作量分配給各工作人口,除了為興趣而自願長期工作的人之外,基本上多數人可減少許多工作時間后,每个人都有机会自我发展个人素质。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行上,需要人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达到充分的发展和极度的发达。.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共产主义 · 查看更多 »

勞工

#重定向 劳动.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勞工 · 查看更多 »

勞工運動

劳工运动或工人运动,簡稱工运,泛指某个或某些劳工团体为了己方或己方团体得到雇主与政府较好的待遇(例如制定劳动法令),而组织起来的活动。这些组织通常称为工联(trade unions)。许多知识份子与政治群体也介入劳工运动。工人运动的受益者并非整个无产阶级,而是某个工人集体,其政治意义在于争取更高的收入或法律上的利益保护,很大程度上是爭取工人的權益,而成功的工運不会对资产阶级统治格局造成根本性威胁或破坏。.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勞工運動 · 查看更多 »

勞動黨 (台灣)

#重定向 勞動黨 (臺灣).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勞動黨 (台灣) · 查看更多 »

国共内战

國共內戰,又稱國共戰爭,是1927年开始,中国境内爆发的内战。内战的一方为1947年行宪之前,为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行宪之后,为民选的中华民国政府 ,另一方为中国共产党所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戰爭可分为两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27年至1937年間之第一次國共內戰,第二階段則是1945年至1950年大致结束之第二次國共內戰。其為中國現代史的重大轉折點,共產黨透過這兩次內戰,最終取得大陸地區絕大部分區域的統治權,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取代原有的中華民國國家體制,造成現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與中華民國相隔台灣海峽兩岸政治分立與軍事對峙的局面。兩個政權自1979年1月1日起停火,也恢復民間和部分官方的交流活動,但仍未簽署任何形式的停戰協定或和平協議方式正式結束戰爭。 1925年,主张聯俄容共的國民黨領袖孙中山去世后,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內的勢力迅速擴大,導致國共兩黨的合作關係出現裂痕。國民黨建立國民政府發動北伐期間,两党矛盾激化,導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於1927年4月12日在南京宣布清党;同年7月,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分共,國共兩黨正式決裂。1927年8月1日,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事,開始武裝夺权,並先後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及數處革命根据地,與定都南京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分庭抗禮。1928年12月,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形式上統一中國後,自1930年起先後5次圍攻共產黨在南方之根據地。1934年,在第五次圍剿戰爭中,国軍攻佔當時中共中央所在的中央苏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展開逃亡,於1935年抵达陕北。1936年12月发生西安事变後,國共雙方同意停止內戰,达成合作抗日协议,中国工农红军編入國民革命軍,共產黨統治的陝甘寧邊區則在名義上由國民政府直轄。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發後,國民政府将大量地方军阀武装推上抗战前线,而胡宗南等國民政府中央军精锐则包围陕甘宁边区;共产党則以游击战为主,建立大量敌后根据地。国共双方皆指责对方抗战不力,並多次军事冲突。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国共之间的矛盾因裁軍、行憲與聯合政府等議題再度凸顯,導致雙方在1946年全面開戰。共產黨將其掌握的武裝力量命名為中国人民解放军;經過辽沈、-zh-hans:淮海; zh-hant:徐蚌-、平津等三大战役後,共產黨在東北與北方取得軍事上絕對優勢,至1949年初已控制长江以北所有省份。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在1947年結束訓政、頒行憲法、將以黨治國的國民政府改組為行憲之中華民國政府、將國民革命軍改組為國軍,並以推行金圓券等金融改革措施提振當時尚處戰後疲弱的中國經濟,尝试以改革換取社會菁英與中產階級的支持,但改革失敗反使國民黨民心盡失。1949年4月,國共雙方在北平進行停火談判但告失敗,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即發起渡江战役,佔領首都南京、第一大城上海,並漸次奪取絕大部分的中國疆域。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更名後的北京成立,而隨著國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中華民國政府輾轉於1949年12月撤退至臺灣地區。自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政府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諸島。1950年後,國共雙方仍有數次小規模交戰,至1979年雙方自行停戰後大致維持相隔的臺灣海峽分治的統治格局。.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国共内战 · 查看更多 »

国际共产主义研讨会

国际共产主义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mmunist Seminar,缩写为ICS)自1992年起每年5月2日-4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由比利时工人党主办。国际共产主义研讨会集中了许多自称保卫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反对修正主义的政党和组织。该会议主张实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各主要流派(包括亲苏联、亲中国、亲阿尔巴尼亚、亲古巴的政党和组织)的统一。该会议的发起人是比利时工人党已故领导人吕多·马尔滕斯。 (accessed on Sept. 28, 2010).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国际共产主义研讨会 · 查看更多 »

国际社会主义前进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是台湾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是工人国际委员会的台湾支部。该组织形成于2010年,初名台湾社会主义者同盟,后改名为工人国际委员会台湾,2016年11月12日正式成立後改用现名。该组织自称是目前台灣唯一公開主张反資本主義和革命社會主義的政治組織,官方刊物為《社會主義者雜誌》。.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国际社会主义前进 · 查看更多 »

獨派

派可以指:.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獨派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

會主義(Socialism)是一系列经济体系,,其特点为、民主控制的生产资料(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这个词也指代与这类体系相关的政治理论。"2.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社会主义 · 查看更多 »

社會福利黨

會福利黨(Social Welfare Party),為中華民國第277個政黨,成立於2015年6月26日,首任黨主席為鄭龍水、首任副主席為白秀雄、文宣部總監為范可欽、文宣部主任為范立達、首任青年團團長為徐韜。.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社會福利黨 · 查看更多 »

社會民主主義

會民主主義(Social democracy)是一種支持通過在自由民主體制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下,通過經濟干預和社會干預的手段促進社會正義的意識形態。社會民主主義支持代議制和參與民主。社會民主主義主張進行,通過調控手段使經濟發展符合大眾。建設福利國家亦是社會民主主義的目標之一。社會民主主義希望使資本主義社會能更加民主、公正、團結。20世紀後半段,西歐和北歐國家,尤其是實行北歐模式的北歐國家,都深受社會民主主義的影響。 社會民主主義起源於一種在已有政治框架下,通過和平方式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實現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而不是如革命社會主義那樣通過革命實現)的意識形態。二戰結束後,西歐的社會民主主義黨派均表示不接受當時蘇聯斯大林主義的政治經濟體制。一些黨派稱目標是採用與蘇聯不同的方法過渡到社會主義,而一些黨派則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建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混合體系。在這一時期,社會民主主義黨派執政時通常會採用混合經濟體制,在經濟主體爲私有制的前提下,將部分產業置於國家的控制下。這種經濟體制與凱恩斯主義的主張有些類似。同時,社會民主主義政黨提出國家干預和建設福利國家的主張。這樣的經濟體制已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有本質上的不同。這些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已拋棄早期社會民主主義轉變資本主義體制(比如要素市場、私有制,以及僱傭勞動)的目標。 今日,社會民主主義主要的議題包括消除社會不平等、貧困,以及特權階級對他人的壓迫。同時,社會民主主義者還主張建立面向全民的公共服務體系,比如、兒童保育、義務教育、、等體系。社會民主主義亦與工人運動和工會有緊密聯繫。社會民主主義者支持工人的談判權,希望能將政治上的民主決策權延伸到經濟中,促進僱工及其他經濟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決策。 「第三条道路」吸收了社會民主主義中關於社會福利的部分主張,並將之與右派經濟體系融合。.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社會民主主義 · 查看更多 »

社會民主黨 (臺灣)

會民主黨,簡稱社民黨,是一個臺灣的政黨,由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范雲、律州聯合法律事務所律師賴芳玉、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陳尚志、臺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葉大華、前《四方報》總編輯張正、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伍維婷、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文宣部主任呂欣潔、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生江俊宜、社會民主黨籌備處秘書長嚴婉玲等人發起籌組,於2015年3月29日宣布成立。.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社會民主黨 (臺灣) · 查看更多 »

立法委員

#重定向 立法院#立法委員.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立法委員 · 查看更多 »

立法院

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立法機關,現在是一院制之議會,設有113個席位。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國會,立法院院長即為議長。立法院成立於1928年(民國17年),最初為國民政府的附屬機關,1948年(民國37年)因應行憲而在制度上脫離行政權。1992年(民國81年)立法院開始全面定期改選至今。現任之第九屆立法委員於2016年2月1日宣誓就職,任期屆滿日為2020年1月31日。.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立法院 · 查看更多 »

立憲運動

立憲運動是中國清朝政府繼洋務自強運動(1861年-1895年)、維新運動(1898年)之後推動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國成為君主立憲政體的國家。.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立憲運動 · 查看更多 »

綠黨

绿党(Green Party)是一個以綠色政治為訴求的國際政黨。綠色政治有三个基本目标:和平主义、社会公义(许多绿党尤其强调原住民的权利)和环境保护。綠黨支持者認為實現綠色政治可以讓世界更健康,而他们往往为建立生态保护区付諸實際行動,反对建立在對生态破坏上的经济發展策略。.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綠黨 · 查看更多 »

綠黨 (臺灣)

綠黨,又称臺灣綠黨,初名綠色本土清新黨,成立於1996年1月25日,但不久後即改名綠黨。其定位為公民社會開放的參政平台,鼓勵具有共同政治理念、價值與目標的積極公民加入;名稱中之「綠」係指「綠色政治」,而非民主進步黨所屬之「泛綠陣營」,綠黨的政治主張包含環境保護、生態平衡、注重草根民主、堅持社會平等與世界和平;除此之外,臺灣綠黨亦注重與各國綠黨和環境保護組織的交流,不但是亞太綠色聯盟(Asia-Pacific Green Network)的重要發起團體之一,也於2010年主辦第二屆亞太綠人大會。 在選舉方面,因長期關心勞工、弱勢、環保議題等,得以在社會上維持一定的影響力,直至2006年參選臺北市議員後,在數次的選舉中得票數始顯著成長,後更於2012年立委選舉上超越新黨取得第五高政黨票。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與社會民主黨組成「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參選,區域及不分區立委候選人得票雖有長進,但依然全軍覆沒。.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綠黨 (臺灣) · 查看更多 »

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

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簡稱綠社盟,是臺灣的一個選舉聯盟,成立于2015年8月31日,由綠黨和社會民主黨(簡稱社民黨)共同組成,集結社會高度理想型力量,以建立綠色社會民主理想國為目標。.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 · 查看更多 »

綠色政治

綠色政治是一個將目標放在生態及環境上的政治思想,他們透過草根式、參與式的民主制度來達成目標。綠色政治是由綠色運動參與者所提倡,他們從1980年代開始在世界各地成立綠黨。「綠色」(Green)翻譯自德文的「Grün」,是來自於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綠黨,成立於1970年代晚期的德國綠黨(die Grünen)。「政治生態學」則用在歐洲和學術界。 綠色政治支持者稱為「綠人」,分享有關生態運動、保育運動、環境運動、女權運動和和平主義等想法。除了民主和生態議題,綠色政治也關心公民自由、社會正義和非暴力。.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綠色政治 · 查看更多 »

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或稱高雄事件,當時為一黨專政的蒋经国政府稱此為「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是於1979年12月10日的國際人權日在台灣高雄市發生的一場重大衝突事件。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運動人士,於12月10日組織群眾進行遊行及演講,訴求民主與自由,終結黨禁和戒嚴。期間有一些理小平頭配戴青天白日徽章的二十餘歲不明人士混入群眾中朝演講者投擲雞蛋進行挑釁。外圍的鎮暴部隊則將群眾完全包圍住,並往裡面釋放催淚彈,以及照射強力探照燈激化民眾,並逐步縮小包圍圈,終至引爆警民衝突。事件後,警備總部大舉逮捕黨外人士,並進行軍事審判,為台灣自二二八事件後規模最大的一場警民衝突事件。 美麗島事件發生後,許多重要黨外人士遭到逮捕與審判,甚至一度以叛亂罪問死,史稱「美麗島大審」。最後在美國國會議員及國際人權組織的關切、各國媒體來台採訪,以及各界的壓力下,除事件总指挥施明德判無期徒刑外,其餘皆以有期徒刑論處。 此事件對台灣往後的政局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台灣民眾於美麗島事件後開始關心台灣政治。之後又陸續發生林宅血案(1980)、陳文成命案(1981)、江南命案(1984)撼動國際社會,使國民黨政府不斷遭受國際輿論的壓力以及黨外勢力的挑戰,之後國民黨漸漸不再稱呼黨外人士為野心陰謀份子,並逐漸放棄一黨專政的路線以應時勢,乃至於解除持续38年的戒嚴、開放黨禁、報禁。伴隨著國民黨政府的路線轉向,台灣主體意識日益確立,在教育、文化、社會意識等方面都有重大轉變。 美丽岛事件的七位受刑人中,除林弘宣之外,其他的六位受刑人在出狱后都曾担任民主进步党的党主席或者代理党主席。吕秀莲是中华民国首位女性副总统,陈菊是中华民国首任民选女性直辖市长以及现任的总统府秘书长,姚嘉文是首位民主进步党籍的考试院院长,黄信介是民主进步党首位连任两届并做满任期的党主席,许信良是首位曾经退出民主进步党的前任党主席,施明德是民主进步党历任党主席中在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坐牢最久者,林义雄是带领民主进步党走向执政的党主席,张俊宏曾任海峡交流基金会副董事长。.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美麗島事件 · 查看更多 »

統派

統派是指主張中国統一、反對兩岸分治的势力、组织或人物。 根据统一方式不同,统派分为“急統”与“緩統”或“和统”与“武统”几种。与之相对的,主张“不統、不獨、不武”的则被认为是“维持现状”派;主张“台湾独立”的则称为“独派”。 根据政治立场不同,台湾社會的统派又分为红统(親中共)、蓝统(親中國國民黨)以及中間派等三種不同的派系。这仅是按一般印象来划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学分类,可能存在不同意见。.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統派 · 查看更多 »

產業民主

業民主是一種讓勞工在工作場所參與決策、權利與責任的管理模式。德文通常稱之 Mitbestimmung,意謂共同決定;在德國,工廠的主任監督委員會(負責選出經理)一半由股東組成,一半則由工人組成。 產業民主通常指勞工對工作場所的直接管理,與此相對的則是私有或國有模式。也存在代表制的產業民主,這包括經理階層、工會與雇員之間的協調機制。 產業民主的支持者認為此制能增加生產力,並改善工作氣氛。其它功能還包括減少紛爭、減少壓力、減少怠工現象等等。.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產業民主 · 查看更多 »

無黨團結聯盟

無黨團結聯盟,簡稱無盟或無黨聯盟,是中華民國的政黨之一,於2004年6月15日成立,發起人為10位第五屆立法委員,包括不少曾在主要政黨立委初選中失利的政治人物以及地方政壇的有力人士,主打中道力量,然而無盟在立法院歷次表決的立場比較傾向泛藍,亦在多次立委選舉中獲中國國民黨禮讓參選。2008年時曾為國會第三大黨,現則衰退至第五大黨,僅有高金素梅一席立委,但地方議會席次有顯著增長。.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無黨團結聯盟 · 查看更多 »

百萬人民倒扁運動

萬人民反貪倒扁運動或稱反貪腐倒扁運動、倒扁紅衫軍運動,為2006年8月12日起,由前立法委员施明德於台灣發起政治訴求運動,要求时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陳水扁應為國務機要費案、其親信及家人相關的諸多弊案負責,並主動下台。.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百萬人民倒扁運動 · 查看更多 »

青年佔領政治

青年佔領政治(Youth Occupy Politics)是一個台灣組織,致力於推動「第八次憲改」、下修投票與參選年齡、選制改革與青年參政,現任組織領導人為冼義哲,起源於2014年3月18日到4月10日的太陽花學運,2014年4月25日成立。 2014年9月6日,青年佔領政治在救國團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312教室以「首選」為主題舉辦會師記者會,推出青年28人投入2014年九合一選舉,請來台北市市長參選人馮光遠與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研發專員吳政哲站台背書。 2015年2月11日,人民民主陣線、樹黨與青年佔領政治合開記者會,反對2016年合併舉行總統選舉與立法委員選舉,並批評合併選舉是大黨鞏固自己利益而非深化民主的手段。.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青年佔領政治 · 查看更多 »

親中

親中,或「傾中」,字面意義是「親近中國」、「傾向中國」,但存在有“亲中卖台”和“亲中爱台”等不同的立场。 親中在香港、澳門、台灣等華人地區通常意指「親近中國共產黨」或「親近北京當局」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唯一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抱持友好的態度。抱持親中態度的人士,稱為親中派;在其他國家是指一些「知華人士」或對華(中國)友好的人物,或称为亲华派。抱持親中立場的傳媒被称为亲中媒体。.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親中 · 查看更多 »

親民黨

親民黨是中華民國的一個政黨,成立於2000年3月31日,前身是宋楚瑜及張昭雄在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競選期間所成立的新台灣人服務團隊。目前為第四大黨,由於國民黨立法院席次未過三分之一,且泛綠聯盟之立法院席次未過三分之二,使親民黨黨團成為了某些決策或重要法案(例如倒閣或大法官釋憲)的關鍵少數。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舉行前,宋楚瑜被國民黨開除黨籍。在選舉結束後,宋楚瑜創辦親民黨,黨員中相當一部分來自國民黨及新黨,黨內的領導幹部則主要以宋楚瑜為首,被外界泛稱為泛橘陣營(橘營)。親民黨曾參與泛藍陣營,以國親聯盟的形式合作,2011年以後卻與國民黨漸行漸遠,近期在許多議題上與國民黨持迥異立場,甚至數次與泛綠陣營合作,因此不再被視為泛藍政黨。 依據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所獲得的立法院席次以及全國得票率,親民黨僅次於國民黨、民進黨及台聯。2014年中華民國地方選舉中,親民黨拿下9席縣市議員,再加上用無黨籍參選的陳清龍;合計拿下10席。全國得票率亦居第四。 2015年8月14日,無黨籍台南市議員林炳利、謝財旺及林-阳-乙、台南市議會機要秘書周五六等人在台南市議會召開記者會宣佈,正式加入親民黨,並在8月31日成立親民黨台南市議會黨團,同年,親民黨公布中華民國第九屆立法委員選舉全國不分區名單,周五六妻周陳秀霞名列第三,並在隔年順利當選立法委員。.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親民黨 · 查看更多 »

香港親台團體

親臺團體、民國派、(Pro-Taiwan camp、Pro-Taipei camp、Pro-Republic of China camp、Pro-Kuomintang camp或Pro-Taiwan groups),用以泛稱成立於香港、在政治立場上親近中華民國或中國國民黨的社會團體或政治團體。親臺派通常對於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持反對立場,並以推動海峽兩岸自由民主及傳播臺灣經驗為信念。 在香港親台團體中,以支持泛藍陣營者佔大多數,立場貼近泛民主派,並反對臺灣獨立、民主進步黨和泛綠陣營。 早年香港的香港民國派團體,政治理念都均趨近中國國民黨的右派,緊跟隨當年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下,立志光復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然而後來受到兩岸形勢的遽變及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影響,親臺團體的理念也有所變化,近年來的民國派團體更以支持香港實行公民普選、維權運動、推動兩岸民主發展為宗旨。除了關注臺港事務、兩岸四地民主發展及民族事業外,亦積極透過香港的地區服務,以爭取更多香港人認同。.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香港親台團體 · 查看更多 »

解嚴

#重定向 臺灣省戒嚴令#戒嚴令的解除.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解嚴 · 查看更多 »

許信良

許信良(),生於日治臺灣新竹州中壢郡中壢街(今桃園市中壢區)。许信良是台湾早年反对派运动重要領導人与代表人物之一。许信良曾先后担任台湾省议会议员、桃園县縣長、民主进步党主席和总统府资政。.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許信良 · 查看更多 »

許榮淑

許榮淑,台灣政治人物,是民主進步黨及人民最大黨創黨黨員,曾任中華民國立法委員,現任人民最大黨主席。許榮淑的丈夫為民主進步黨創黨黨員張俊宏,兩人於1967年結婚,分居超過20年,從未簽離婚協議書。 1981年,許榮淑代替被判叛亂罪的張俊宏參選中彰投增額立法委員,當選。 1998年,許榮淑結合民進黨剩餘美麗島系山頭成立新動力國會辦公室。 2005年1月,張俊宏與其女友林慧珍爆發糾紛,許榮淑說,她認為現在張俊宏遭到天譴,而她也很不諒解為何張俊宏把林慧珍帶回家:「你(張俊宏)去坐牢很辛苦嘛,出來想要玩一玩,我都可以!但是不要把牛都牽到家裡嘛,這樣不好嘛,這樣對我不敬嘛!(林慧珍)一天到晚都寫黑函,說我討契兄,寫了許多亂七八糟,好像你交的朋友都變成契兄。10年前我就知道他(張俊宏)會有天譴。」 2006年4月,許榮淑涉嫌協助陳育珅詐騙集團詐欺與掏空上市公司清三電子,遭邱毅告發詐欺罪;許榮淑叱之無稽,反控邱毅涉嫌誹謗罪。後許榮淑以證據不足未遭起訴,邱毅毀謗案後以和解收場。 2009年7月23日,民進黨中評會以許榮淑違紀赴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沙市出席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為由,將許榮淑停止黨權三年。7月24日,許榮淑說,身為大黨的民進黨還是要面對中國問題,她今天的行為就是要讓民進黨面對中國問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妳的中國政策是什麼?告訴我這個老阿嬤」;她同時諷刺,在民主、自由、人權及法治都落實的時候,民進黨中央現在又要用言論箝制她與同樣出席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范振宗。7月27日,民進黨召開臨時中評會,開除許黨籍。曾在許榮淑立委任內擔任其助理的民進黨臺北縣三重市黨部主任委員鍾鎮宇在自己主持的廣播電台節目上呼籲泛綠群眾冷靜看待許榮淑出席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一事,引發部分深綠支持者不滿,他的節目被該電台停播,甚至有人打算罷免他。 2009年9月26日,許榮淑創立人民最大黨。 2011年9月19日,許榮淑宣布參選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副手由地球公義連線總召集人吳嘉琍擔任,提出「人人當王雪紅」、「健保免費」等政見,並發起新台幣和人民幣匯率一比一的公民投票,及表達聲援前總統陳水扁的立場。然而,由於許榮淑及吳嘉琍僅取得不到2萬5800份連署書,且並未將連署書送交中央選舉委員會審查,因此失去參選資格。 2011年9月28日,許榮淑與人民最大黨副秘書長莊嚴挑著一邊裝山蘇、一邊裝空心菜的扁擔,前往民進黨中央黨部「祝賀」民進黨25週年黨慶,嘲諷蔡英文「乞丐趕廟公」開除許榮淑黨籍,也嘲諷民進黨既聽不見人民的聲音、也遠離許榮淑25年前奮鬥的目標。 2015年5月2日,许荣淑與人民最大黨副主席杨荣光到上海市出席第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许荣淑行前在桃园机场搭机时接受中评社采访,希望已於2014年回任民进党主席的蔡英文勇于突破、大胆西进。 2015年7月7日,許榮淑宣布參選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提出「制定新憲法、解散舊政黨、改造新國會、新地方自治、新城鄉平衡、新吏治風氣、新公民正義」七大訴求。許榮淑說,她一生追求民主、自由、人權,也因此成為民進黨創黨黨員,推動過老兵返鄉探親等人權活動,民進黨卻因為她赴中國訪問就開除她的黨籍,她很不滿民進黨不尊重人民的聲音,所以她創立人民最大黨;她主張兩岸關係正常化、和平發展;不和中國交流,就不會知道中國多進步,也會沒有發言權。期間許榮淑未將連署書送交中央選舉委員會審查,因此失去參選資格。 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健保免費連線提名許榮淑等三人參選不分區立委,但三人都落選。 2016年9月28日是民進黨30週年黨慶,許榮淑發布新聞稿,期許二度執政的民進黨明定兩岸政策,「儘量避免淪為見招拆招的被動式因應」。 許榮淑親妹妹許恆慈是前雲林縣縣長廖泉裕之妻,他們的女兒廖紫岑曾任台灣數位光訊科技執行長。.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許榮淑 · 查看更多 »

马克思主义

克思主義(Marxismus)是一種以唯物主義解釋歷史、辯證法、和對資本主義批判所發展而出的經濟、政治和社會世界觀。在19世紀中後期,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構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架構。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根基或方法論的寫作對現代的政治哲學和社會運動產生重大而廣泛的影響,包含了其独特的哲學、社會學、政治經濟學、以及革命意識形態。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並沒有一套統一的定義,也因此它在眾多的領域和題材上出現多元的發展,導致其門下包含眾多明顯對立甚至互相衝突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哲学以唯物主義的立場檢視社會的發展,認為人類社會是架構在其賴以为生的經濟活動上。經濟組織的架構和生產模式被視為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政治、法律、和道德關係的根本來源(或至少發揮了主要的影響),這些社會關係進而構成了馬克思所謂的上層建築。隨著生產模式的進步,既有的社會組織和關係變得沒有效率並且與經濟活動產生衝突,這種衝突進而發展為階級鬥爭Comparing Economic System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03, by Gregory and Stuart.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马克思主义 · 查看更多 »

議會制

議會制又稱內閣制、議會民主制,是一種民主政治制度,特點是「」,政府首脑(總理或首相)權力來自議會,授權有兩種途徑:第一是議會改選後的多數議席支持,第二是政府首腦贏得議會的信任投票。因此,所屬政党未能贏得議會大選的政府首腦連同其內閣必須提出辭職,而未能通過議會信任投票的政府首腦,連同其內閣也必須辭職,由議會席位居多數的黨派中協商選舉產生新的首腦與內閣。議會制下政府的行政權與立法權不完全分離,確保其所領導的政府具民意基礎。.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議會制 · 查看更多 »

護法運動

護法運動(1917年—1922年)指由孫文領導,反對段祺瑞主導的北洋政府終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廢除中華民國國會,在廣州另立中華民國軍政府的行動,因陳炯明反對孫文後失敗並向段祺瑞主持的北洋政府和談而結束。在中國國民黨歷史中,亦稱為「三次革命」。所謂「護法」指的是護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當時的臨時憲法)。.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護法運動 · 查看更多 »

黎元洪

黎元洪(),字宋卿,清末與中華民國政治家。生于湖北省黄陂县黎家河(今属大悟县),人称“黎黄陂”。清末加入海軍,後擔任新軍協統,武昌起義後,擔任湖北都督、中華民國副總統。袁世凱大總統死後,曾兩次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黎元洪 · 查看更多 »

黨外

外可以指:.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黨外 · 查看更多 »

黨國體制

國體制(简称黨國),政治學名詞,是一黨制政府的政治理想,由執政黨掌握絕對權力,代表國家行使主權,並而全面控制國家機器的政體。黨國與憲政主義國體之根本不同,在於前者的主權直接屬於黨組織而非後者的國民,即使國家憲法亦清楚表明服務黨組織。國民若希望參政,得先成為黨員甚至幹部。除非黨章特別規定,否則法律在理論上無權規範黨員;一旦黨組織介入,司法及執法機關不得審訊、偵緝甚至調查相關人士。因此黨國體制下並無所謂三權分立,因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的權力只是隸屬黨組織的不同部門而已。 黨國體制現時主要在由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國家實行,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古巴共和國,以及前共產主義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此外,在非共產主義國家的厄立特里亞國、德涅斯特河沿岸、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以及南蘇丹共和國等,也有類似的體制出現。歷史上奉行法西斯主義的納粹德國及其傀儡國,中國國民黨威權統治統治下的中華民國,以及二戰時期的日本也多數為黨國一體的行政體制。.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黨國體制 · 查看更多 »

黃國昌

黃國昌(),新北市汐止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學者,曾任律師、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法學教授等職。現任時代力量黨主席。第九任立法委員(新北市第十二選區),在立法院被分至財政委員會。長期關心並參與學運、社運,長期投身司法改革。曾任澄社社長(2010-2012年),公民組合發起人之一,佔領國會事件後,發起新組織島國前進。 2016年1月16日,黃國昌當選第九屆新北市第十二選舉區(汐止、北海岸、東北角:汐止、金山、萬里、瑞芳、平溪、雙溪、貢寮)立法委員。 2016年3月15日,黃國昌連任當選時代力量第2屆黨主席。.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黃國昌 · 查看更多 »

黄兴

黃興(),字克強,湖南長沙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開國元勳,著名的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並稱。1916年10月31日,黃興於上海去世。 1917年4月15日,黃興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於湖南长沙岳麓山。著有《黄興集》、《黃克強先生全集》、《黄興未刊電稿》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績》刊行。.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黄兴 · 查看更多 »

范雲

范雲可以是:.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范雲 · 查看更多 »

郁慕明

郁慕明(),生於上海市,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為新黨黨主席。.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郁慕明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是香港上市公司壹傳媒集團旗下的繁體中文報紙,有以下兩個版本:.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蘋果日報 · 查看更多 »

閃靈樂團

閃靈(ChthoniC)是一支台灣重金屬樂團,1995年成立於台北,曾獲台灣金曲獎與金音創作獎最佳樂團。團長為貝斯手葉湘怡(Doris),創團者是主唱林昶佐(Freddy)。目前主要創作者為主唱Freddy與吉他手小黑。英文團名「ChthoniC」是希臘文「克托尼俄斯」(陰間神祇)之意,漢語音譯為「閃靈」。 閃靈音樂的內容以台灣歷史神話與為背景,旋律編寫融合五聲音階與台灣小調、演歌。自2011年以來,融入二胡的樂器配置以表現悽美之聲成為他們的標誌,另外還運用嗩吶、獵首笛、尺八、箏、三味線等民俗樂器在重金屬音樂之中。目前為國際環球唱片旗下藝人,專輯於台灣、日本、歐美各國、東南亞各國等地區發行。閃靈的國際巡迴演唱會相當頻繁,常在國際搖滾、流行音樂報章雜誌曝光。被英國《衛報》譽為亞洲的黑色安息日。 樂團成員同時也是政治活動家,他們主張台灣獨立和西藏及維吾爾族的人民自決。主唱Freddy(林昶佐)在2010年至2014年擔任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會長,自2016年起代表時代力量政黨擔任第9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截至2016年,樂團共發行了8張錄音室專輯、10首單曲、1張迷你專輯、4張精選輯、3張現場專輯和5張影像作品,另外還出版了2本書和1本小說。.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閃靈樂團 · 查看更多 »

蔡英文

蔡英文(,排灣語名:Tjuku Tsai),現任中華民國總統、民主進步黨中央委员会主席及中華文化總會會長。祖籍福建漳州,籍貫屏東枋山,生於中華民國臺北市中山區,曾居於新北市永和區,現遷入總統官邸「永和寓所」。2000年正式踏入政壇,任職於各個部門。蔡英文於2008年民進黨下野之際首次當選民進黨主席,成為臺灣第一位女性的主要政黨領袖。2012年首次代表民進黨參選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成為台灣首位的女性總統候選人,最終以80萬票之差敗給競選連任之馬英九。2016年再次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選舉,擊敗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朱立倫及親民黨總統候選人宋楚瑜,成為中華民國首位女性總統,也是继朴槿惠之后亞洲第二位女性國家元首。.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蔡英文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

蔣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中国大陆多称其字介石。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此外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早年于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考送日本振武學校,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團士官候補生;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0年10月受基督新教洗禮。他参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参与創建黄埔军校,逐步成为中国国民党核心人物。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任總司令,推翻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建設黃金十年。蔣統率军民抗击日本軍國主義,最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華民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主持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实行宪政,成立國民大會并当选为第一任行憲後中華民國总统。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共解放军佔領中国大陆,蔣和中华民国政府軍民撤退至台澎金馬。在台期间,蔣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继续连任总统並实行中國國民黨一黨執政,且一直主张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直至1975年去世。 蔣是20世紀重要的世界領袖,他統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以及冷戰中的兩岸國共對抗,影響中國近代史和東亞史發展。.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蔣中正 · 查看更多 »

蔣經國

蔣經國(),字建豐,生於大清浙江省寧波府奉化縣,曾任中華民國總統、陸軍二級上將,國際知名反共人士。他是蔣中正與毛福梅所生的獨子。1925年至1937年在蘇聯期間,蔣經國接受正統馬列主義教育。回国后他成為三民主義忠實信徒。1939年,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區(贛南地區)行政督察專員,以建設「新贛南」著名於時,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籌備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江西支團部,並擔任幹事會幹事長。1944年至重慶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二戰後,為外交部特派員,與蘇聯方面交涉中国东北地区事務。1948年8月至10月,一度任經濟管制委員會委員,督導上海經濟。 1952年為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出任救國團主任。1956年,主持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成立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率隊開闢中橫公路等台灣地區交通、民生建設。1975年蔣中正逝世後的中國國民黨主席(繼蔣中正成為首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任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成為中國國民黨最高領導人;1972年至1978年擔任行政院院長,為中華民國最高行政首長),1978年起接任中華民國第六、第七兩任總統,於1988年1月13日總統任內逝世。當時蔣經國在台灣主政期間推行十大建設。蔣經國在國際上孤立情勢中,大大發展中華民國經濟,解除多年之戒嚴,促進政治民主化。.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蔣經國 · 查看更多 »

臺中市

臺中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在臺灣中部,是臺灣中部唯一的直轄市。臺中市中央為臺中盆地,是臺中市的人口稠密區。台中市與周邊相對的地理位置上,北與臺灣省苗栗縣、新竹縣接壤,南與臺灣省彰化縣、南投縣為鄰,東隔中央山脈與臺灣省花蓮縣相鄰,東北有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之分水嶺毗鄰臺灣省宜蘭縣,西望面臨臺灣海峽。總面積約2,215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9.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二的城市,也是「臺中都會區」的核心都市。2016年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中市列為Gamma-等級之城市,在臺灣入榜城市之中排名第二位,為臺灣重要的國際都市。 「台中」意即「台灣之中央」,名稱係始於日治時期,是台灣的地名之中最晚出現的名稱。在台灣清領時期臺中開始出現聚落,城市雛形則是在台灣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形成,。日治時期因日人刻意打造一座現代化城市,以市區改正政策將早期市區規劃整然有致,整治流經市區的綠川和柳川,植有柳樹,幽靜美麗,彷若京都鴨川,而有「台灣的京都」之稱。.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臺中市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主體性

臺灣主體性、亦稱臺灣主體意識,是臺灣的一種政治及文化論述,並在1990年代臺灣民主化後成為主流思想之一。這個論述的支持者,希望透過認同以臺灣為中心的思考、多元文化思想及台湾民族主义的力量,突破中国中心主义、中华民族主义或大汉族主义,來建立臺灣自身的獨立國家、民主制度、與文化認同。 推動台灣獨立、反威權、反殖民、反中等相關概念經常形成集合,但實際上是有所區別的,因為臺灣南島語群民族史、歐洲遺產、中國傳統、日治台灣等都是台灣歷史的一部份。.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臺灣主體性 · 查看更多 »

臺灣國民黨

台灣國民黨(Taiwan Nationalist Party, TNP),簡稱台國黨,是在2007年5月27日由甘乃迪(非約翰·甘迺迪)向中華民國內政部正式申請註冊的一個政黨,成為台灣第127個合法政黨。.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臺灣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臺灣前途決議文

《臺灣前途決議文》是臺灣的民主進步黨於1999年5月8日召開的第8屆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全代會)第2次全體會議中通過的一項文件,描述臺海現狀,並揭示該黨理念,是該黨黨綱的重大里程碑,為翌年總統選舉取得執政權打下重要基礎,也是民進黨主政時的中華民國政府處理兩岸問題最高原則。.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臺灣前途決議文 · 查看更多 »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指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進行的白色恐怖統治,期間從1949年5月20日至1991年5月22日為止。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頒布《臺灣省戒嚴令》,宣告自1949年5月20日起在臺灣省全境實施戒嚴。同年5月24日經由立法院三讀通過《懲治叛亂條例》,為針對中國共產黨叛亂的特殊狀況而實施,實際上,透過此「特別刑法」造成許多冤假錯案,剷除異己、鞏固極權主義的領導中心,對於批評或反對政府者、持不同政見者(如主張臺灣獨立、左翼等等)進行整肅迫害,任意冠上意圖顛覆政權之罪名,將刑罰範圍極度擴張。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等情治單位藉由特別刑法充當政府整肅異己的工具,罔顧基本人權、民主、自由等、無所不在隨時隨地監控人民,對言行可疑人士或持不同政見者炮製假案、予以扣上匪諜的帽子,在全國各地濫捕、濫殺、刑求毆打及沒收財產,造成大量的冤死、冤獄、傷殘,人民的生命、財產、健康,以及心靈上遭受嚴重損害。 雖然中華民國政府宣告自1987年7月15日起解嚴,「名義上」白色恐怖已經結束,臺灣平民不再受到嚴厲的軍法審判,但是《懲治叛亂條例》以及《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仍然持續鎮壓與政府持不同政見者。1991年5月9日,法務部調查局幹員未知會國立清華大學校方,於清晨五時許進入清大學生宿舍拘提歷史研究所碩士生廖­偉程,引發臺灣社會與大學校園劇烈反彈。5月9日,清大學生到調查局臺北市調查處靜坐抗議。5月12日,抗議的教授及學生於中正紀念堂靜坐,二十多名教授遭到鎮暴警察以棍棒毆打。5月15日,上千名臺灣各大學學生發動罷課並佔領臺北車站大廳靜坐六天五夜,要求「廢除懲治叛亂條例、反對政治迫害」。5月17日,立法院通過廢除《懲治叛亂條例》,5月22日正式宣告廢止。1998年6月17日中華民國立法院通過補償條例,成立「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十五年間補償10067件,其中死刑809人,包括:二二八事件、澎湖七一三事件、孫立人部屬郭廷亮案、柏楊案、李敖、雷震案、美麗島案(除了林義雄可能因林宅血案未破堅持不領補償金)等。但約1500名受難者未提出申請。基金會執行長希望基金會結束營運後能與二二八基金會合併成為「國家人權基金會」,繼續保障未申請者的權益。.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灣選舉

中华民国的選舉制度與架構則來自《中華民國憲法》,其中第二章「人民之權利義務」第17條載明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此外,該法並在國民大會、立法、監察、地方自治制度、省縣及選舉等相關章節,提供臺灣選舉的母法根源。1991年4月起,臺灣歷經7次修憲,修憲後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成為臺灣選舉的另一法理基礎。此外,臺灣於2003年底成為東亞第一個立法保障公民投票權的地區,依公民投票法進行的公民投票亦屬廣義選舉與直接民權之一環。直接民選的總統與國會與公投是中華民國主權獨立自主、政治自由民主、社會開放進步、政府依法行政、全民監督政府施政與公僕表現的重要象徵與方式。.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臺灣選舉 · 查看更多 »

臺灣民主共產黨

台灣民主共產黨,是中華民國的政黨之一,於200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該黨前身是2009年3月底成立的中華民國共產黨。該黨成立目的是走臺灣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路線,並和平與中國大陸統一,使臺灣在一國兩制下成立高度自治的台灣特別行政區政府。陈水扁的堂弟陈天福担任该党总书记。 2009年3月底,中華民國內政部批准中华民国共产党成立,陈天福出任总书记,党旗直接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不过,在当了短短5个多月的总书记后,陈天福就宣布,他的支持者无法接受在“共产党”三字前面加上“中华民国”名字,加上他在党内没有实权,因此决定成立其拥有实质领导权的新政党。2009年9月25日,中華民國共產黨宣布開除陳天福黨籍。 2009年10月1日,陈天福一手主导的台湾民主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央黨部設於臺北市中正區泉州街26號。按陈天福的说法,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他选在当天成立台湾民主共产党,是要祝福大陆同胞们节日快乐,祝愿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向康庄大道。该党党章强调,该党公职人员将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精神为人民服务;该党党旗也与中国共产党党旗基本一致,只是在党徽之下加了小小的绿色台湾岛图案。 2013年9月18日,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田秋堇公布一封由台灣民主共產黨寄發的、邀請赴上海市參加本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及該黨成立4周年茶會的邀請函,田秋堇說,這很明顯是中國利用台灣言論自由與結社自由來進行統戰,「已經到了毫不避諱的地步」。內政部民政司司長黃麗馨說,《人民團體法》僅規範政黨組織相關規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僅限制台灣人民不得到中國大陸擔任公職、黨職,《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並未明文限制或禁止政黨到中國大陸舉辦類似活動。 2013年9月25日,台灣民主共產黨預定於上海市舉辦的黨慶活動最終被叫停,陳天福接受中央通訊社訪問時說,這次辦不成「有很多不能說的原因」,他不願細說原因,也不願透露被哪個單位叫停。.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臺灣民主共產黨 · 查看更多 »

臺海現狀

臺海現狀意指當前海峽兩岸的政治地位與狀態,即臺灣與中國大陆分屬中華民國政府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統治的現狀。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停止對金門砲擊之後,兩岸處於實質性停火狀態。中華民國政府於1991年宣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後,單方面結束兩岸敵對狀態。 以中國大陸方面為首的觀點認為,兩岸並無簽訂任何停火或停戰協議,依舊處於敵對狀態,並在政治、軍事、外交、意識形態等領域上仍有敵對心態。 「维持台海现状」被认为是目前暂时缓和海峽两岸关系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兩岸均具有廣泛民意支持,但是中國大陆、臺灣和國際社會对这个词汇的理解和看法不盡相同。.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臺海現狀 · 查看更多 »

英語

#重定向 英语.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英語 · 查看更多 »

雷震

雷震(),字儆寰,生於大清帝國浙江湖州長興,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政治評論家和出版家。 曾在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浙江省長興縣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浙江省代表。至台灣後,因創辦《自由中國》雜誌,批評時政,在1960年至1970年之間因雷震事件入獄十年。.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雷震 · 查看更多 »

林峯正

林峯正(1965年-),台灣律師、公眾人物,是前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林時機之子,現任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任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為首位進入中央政府部會任職的時代力量黨員。.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林峯正 · 查看更多 »

林炳坤

林炳坤(),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現任無黨團結聯盟主席。 曾連任5屆澎湖縣選區立委(第3~7屆),有「澎湖王」之稱。.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林炳坤 · 查看更多 »

林昶佐

林昶佐(英文名 Freddy Lim Tshiong-tso,),生於臺北市;綽號「鬼王」、「佛來敵」、「佛敵」、「飛踢」、「肥迪」等,長期支持台灣獨立。。現任中華民國時代力量臺北市第五選舉區(中正區、萬華區)立法委員,重金屬搖滾樂團「閃靈」主唱,並與美國搖滾明星Marty Friedman合組樂團鐵色克隆X。曾任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會長,現任台灣美國國會聯誼會副會長、台灣國會西藏連線會長,於2017年獲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評鑑為優秀立委。獲臺灣國家文化總會總統文化獎、英國、英國搖滾雜誌讀者票選全球最佳主唱之一、西藏音樂獎最佳國際援藏藝人獎等。 2018年獲由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舉辦之廖述宗教授紀念獎,以鼓勵對於台灣的人文、科技、社會有卓越貢獻的個人或團體。.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林昶佐 · 查看更多 »

梁启超

梁启超(,署名作梁𠷠超),字卓如、任甫,别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潮居都茶坑乡人,人稱梁新会,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及发明家。 梁启超在青年时期曾經與老师康有為合作进行戊戌變法,事敗後出逃日本,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及張勳復辟等严词抨击,以及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梁启超 · 查看更多 »

梁益誌

梁益誌()是一名生於臺灣高雄市的政治、社運人士,現任臺灣綠黨中央執行委員,並曾擔任高雄同志遊行聯盟發起人、第二屆高雄同志遊行聯盟總召集人、2013年309廢核大遊行南臺灣主持人,同時也在高雄市經營性別友善的南人窩咖啡廳和南人獨立工作室。 梁益誌長期為同志和反核議題發聲,特別在高雄地區經營,舉辦各項遊行與活動;並在2014年九合一選舉代表綠黨參選高雄市議員,主打環保、食安、勞工、青年、平權等議題,是台灣選舉史上少有的已出櫃同性戀候選人。.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梁益誌 · 查看更多 »

樹黨

樹黨成立於2014年8月10日,是台灣第259個政黨。由長期參與環境保護運動的潘翰聲、潘翰疆、冼義哲及樹木保護、動物保護等公民團體共同發起成立。於2014年9月投入2014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推薦20人參選縣市議員、市民代表、鎮長及里長等職。其中包含潘翰聲、潘翰疆兄弟與眾多青年候選人一同參選。 2015年1月,樹黨再次投入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推出10席區域立委及2席不分區,其中澎湖縣立法委員候選人冼義哲創下區域立委最年輕參選紀錄(23歲)。 2017年2月,樹黨通過申請正式加入全球綠黨,成為全球綠黨聯盟的一員,隨後在英國利物浦舉辦的第四屆全球綠人大會派出16人的代表團。.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樹黨 · 查看更多 »

正常國家

正常國家,又稱普通國家,政治學術語。一般的主權國家,稱為正常國家。相對於正常國家,那些因為特殊歷史因素,無法享有完整主權、憲政體制與國際外交的國家,被稱為非正常國家。由非正常國家朝向正常國家發展,稱為國家正常化或正常化國家。 國家正常化的呼聲,最早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因為日本戰敗,日本被美國軍事佔領及託管,《日本國憲法》限制日本發展國防軍備及禁止宣战权。駐日美軍因此也被部份日本人視為美國侵害日本主權的象徵。同樣由美國駐軍的韓國,也出現國家正常化的呼聲,只因北韓的军事威脅,历代韓國政府从未正式要求从驻韓美军中取回战时指揮权。.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正常國家 · 查看更多 »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是臺灣主要政黨之一,也是繼日治時代的臺灣民眾黨之後第一個實際參政的臺灣本土政黨,為現時中華民國的執政黨。成立於1986年,由黨外運動各團體於戒嚴與黨禁解除前整合而成;2000年首度執政,實現臺灣及中華民國歷史上首次政黨輪替,2008年下野;直到2016年大選勝出後,由蔡英文執政,並首次達成同時掌握行政以及立法部門的「完全執政」地位。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與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民主進步黨 · 查看更多 »

民國

#重定向 中華民國.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民國 · 查看更多 »

民國黨

民國黨是一個中華民國政黨,於2015年3月18日成立,取名自《中華民國國歌》中的「以建民國,以進大同」的「民國」。由時任立法委員徐欣瑩擔任首任黨主席,標舉「政黨合作不再惡鬥、國政維新強國富民」為口號,總部設於台北市。 2016年,徐欣瑩擔任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副手,搭檔參選中華民國總統,但並未當選,該年進行的立法委員選舉中,民國黨黨籍的參選人也全數落選。民國黨在立法院中沒有席次。.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民國黨 · 查看更多 »

民進黨

#重定向 民主進步黨.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民進黨 · 查看更多 »

泛綠

泛綠,也稱綠軍、綠營、泛綠軍、泛綠陣營,是與民主進步黨意識型態相近的各種政黨、團體、人士之總稱,由於時代力量、台灣團結聯盟的意識型態與民進黨相近,而民進黨黨旗的主要顏色為綠色,因此媒體權宜性地統稱之為泛綠。這種稱法出現在2000年總統選舉產生首次政黨輪替後,原本是媒體的權宜性用法,包括民進黨、台聯、建國黨、自由台灣黨與其支持者,以及台教會、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等親民進黨之民間團體,後來被各界廣為接受使用。泛綠的主要競爭對手為泛藍。部分2014年後成立的社運型第三勢力政黨因為與具有獨派色彩,或是與民進黨理念相近,而被部分人士劃分為泛綠政黨,例如在2016年台灣總統大選中公開支持時任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時代力量。 「綠營」所指涉的是一種概略的意識型態,而非嚴謹具體的政治主張,被歸類在綠營的各個政黨、社團與個別人物,彼此間的政治理念也有程度不等的差異。大體而言,綠營強調台灣本土意識、反共、反對中國民族主義,以及傾向支持台灣獨立,主張台灣正名、台灣優先、台灣民族主義、兩國論與一邊一國等,確保台灣自主於中國之外。經濟政策與藍營相較更接近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混合思想,文化政策與藍營相較更接近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的混合思想。相對於當今掌控中國政局的中國共產黨所強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推崇的中國民族主義,泛綠陣營強調台灣自由、民主、法治等價值。綠營所包含的範圍較主張台獨運動的人士更廣泛,因此無法與台灣社會所稱的「獨派」畫上等號。統派人士指責泛綠陣營妨礙兩岸統一,並批評綠營的行為和作風。 綠營或藍營皆非正式的組織,各黨派也不曾實際籌組聯盟,在政治操作上分合不定,又因各自理念的差距而有「深綠」、「淺綠」之分,此一概念經廣泛引申包含「綠委」(泛綠陣營之立法委員,或直指民進黨籍之立法委員)、「綠營支持者」、「綠營群眾」、「綠皮藍骨」(指擁有綠營黨籍,但意識型態偏向泛藍者)等用法。 此外,台灣的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承襲國際間綠黨運動的環保主張,與泛綠陣營訴求相近,因此民進黨2016年在艱困選區(國民黨具優勢的單一選區)禮讓綠社盟的情形出現。 另外前總統李登輝卸任並離開國民黨後,政治思想偏向強調台灣主體意識,並在台灣團結聯盟等政治組織上有一定的影響力,也成為台灣本土化運動重要的推動者。.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泛綠 · 查看更多 »

泛藍

泛藍,也稱藍軍、藍營、泛藍陣營,是對中國國民黨意識型態相近的各種團體之總稱,目前包含中國國民黨、新黨。 「泛藍」這個詞彙用於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之後的台灣政壇,最初是由新黨元老高新武所發明的名詞,後由同黨籍的謝啟大在媒體大力宣傳,指稱中國國民黨以及由其分裂產生的新黨與親民黨(2000年至2012年屬於泛藍);新黨、親民黨皆源自國民黨且意識形態皆與國民黨相近,所源出的中國國民黨黨旗主要顏色為藍色,因此媒體權宜性地統稱之為泛藍。後來被各界廣為接受使用,並擴大及於上述三黨的支持者和政治立場相近的民間團體,在此之前1990年代的近義詞為「泛國民黨」,泛藍的主要競爭對手為泛綠。 泛藍是一種概略的政治意識形態,而非嚴謹具體的政治主張。個別政黨、社團與個人之間的實際政治理念有程度不等的差異。大體而言,泛藍陣營與泛綠政見相左,共同的主張為反對台灣獨立、宣揚三民主義、強調中華文化傳承。 大多數泛藍強調「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捍衛中華民國、以及提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本土派」也有獨台主張,「統派」則主張一中同表,認為兩岸應簽署和平協議,實現中國的和平統一,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泛藍或泛綠皆非正式的組織,各黨派也不曾實際籌組聯盟,在政治操作上分合不定,又因各自理念的差距(主要是對統獨問題堅持的程度)而有「深藍」或「正藍」以及「淺藍」或「淡藍」之分,此一概念廣泛引申,「泛藍支持者」、「藍營群眾」、「藍軍」,還有「藍委」泛藍陣營立法委員、或親泛藍的無黨籍及直指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甚至「藍皮綠骨」指曾經或現在擁有泛藍政黨黨籍,但意識型態偏向泛綠者,或與泛綠結盟的人士等之用法。.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泛藍 · 查看更多 »

泛橘

泛橘是指台湾(中华民国)地区一类既不属于泛蓝也不属于泛绿的政党的总称,可以指:.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泛橘 · 查看更多 »

泛橘陣營

泛橘陣營,也稱泛橘、橘營、橘軍,是對親民黨意識型態相近各種政黨,目前成員包含親民黨、民國黨、無黨團結聯盟。.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泛橘陣營 · 查看更多 »

潘翰聲

潘翰聲(Pan Han-shen,)是巴宰族人,樹黨策略長,亦是樹黨主要發起人之一。目前在民主進步黨立委高志鵬辦公室服務。前任台灣綠黨發言人,前共同召集人,致力於政治運動及環保議題,對於環保及改革政治有相當的熱誠,參加各種選舉,例如台北市議員、立法委員等。2014年與兄弟潘翰疆組成樹黨。.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潘翰聲 · 查看更多 »

澎湖縣

澎湖縣(Phînn(Phênn)-ôo-kuān)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離島縣,位於臺灣海峽上,並以澎湖水道與臺灣本島相互遙望。全縣由澎湖群島所組成。由於地理、國防軍事戰略位置極佳,自古以來便是往來臺灣海峽的船隻中繼站、與各方經濟和軍事爭奪的要地。全縣四面環海,居民主要是以漁業維生;礦產則以文石為主,但近年來大力推動觀光產業。.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澎湖縣 · 查看更多 »

戒严

戒严是指国家在处于对外战争、内部叛乱、天灾瘟疫或者财政经济危机的等严重危害社会安全与政治稳定的特殊时期采取的一种紧急措施。戒嚴實施時司法及行政權會部分或全部由軍隊接管。在有的国家又称之为紧急状态。.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戒严 · 查看更多 »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英語譯名:Cross-Strait Service Trade Agreement 或 Cross-strait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簡稱CSSTA),是海峽兩岸依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簡稱ECFA)第四條所簽署的服務貿易協定。2011年3月,兩岸的經貿業務主管部門開始展開服務貿易磋商並達成共識。2012年8月9日舉行的兩岸兩會第八次高層會談上,雙方同意在達成關於該協議文本和市場開放項目的共識後正式簽署。2013年6月21日,兩岸兩會在中國大陸上海市舉行第九次高層會談並簽署該協議,也向外界公布了开放清单。 在臺灣,由於部分人士擔憂該協議可能使臺灣在經濟與政治上更受中國大陸操縱,加上民眾對國民黨政府的政策長期傾斜中國大陸欲進行第三次國共合作的疑慮和不滿,導致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存查爭議與太陽花學運的發生,也使該協議在台灣社會造成廣泛的爭議和討論,2016年民進黨政府再度執政後,兩岸服貿協議被擱置至今,尚未生效。.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 查看更多 »

新頭殼

新頭殼(英語:New Talk)新聞資訊平台,是泛綠媒體,由前陳水扁政府的中央通訊社董事長蘇正平(亦為蔡英文想想論壇的專欄作家)等資深親民進黨系媒體工作者於2009年創辦的網路媒體,2009年9月1日上線,是臺灣主要無實體出版品的綜合性新聞網站之一,自許為「一個有思考力的獨立媒體」。.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新頭殼 · 查看更多 »

新黨

新黨是中華民國一個統派政黨,前身為中國國民黨在立法院的改革派次級問政團體新國民黨連線,1993年因反對時任國民黨主席李登輝而退出國民黨自立。1994年新黨以制衡兩大黨為號召,與第三勢力結盟,同年12月與中華社會民主黨合併,於1995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獲得122萬票,成為當時具有關鍵影響力的第三大黨,並在1996年與民主進步黨結盟,推動二月政改。 2008年不分區立委選舉,新黨在區域立委與國民黨合作,得票升至4%。2012年不分區立委選舉,因親民黨的選票瓜分導致新黨得票腰斬,得票率不足1.5%。2016年不分區立委選舉,新黨獲得510,074票,占總票數的4.18%,回升至第五大黨,雖仍未取得國會席次,但可獲得政黨補助款。新党現有臺北市議員2席。 新党主張清廉制衡、公義均富、族群和諧、國家統一,在中國實現民族統一、民權自主、民生均富的三民主義新中國。.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新黨 · 查看更多 »

政党

政黨是以執政或促進和保障特定政治思想、政治利益為目標的團體。在代议制民主政體裡,政黨爭取執政一般以參加選舉為手段,並有時結成政治聯盟,在必要時聯合執政。政黨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識形態,针对国家和社会議题有各自的主张,定立政綱展示願景。 共同的利益、情感、民族、种族等都是结成政党的因素。不同的政治学家对政党有着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政党是选举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一种权力组织;有人认为政党是谋求公职的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控制政府的团体;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利益的表达渠道。 老牌民主國家和新興民主國家之經驗表明,要在長期內保持民主鞏固,即意味着一個民主國家在多大程度上能遠離國內各種對政治秩序穩定之挑戰,就要促進強而有力之政黨之發展;因此,選舉制度要鼓勵此一發展,而不是加強和推進政黨分化。若在英國、美國,多數民眾無不隸屬於政黨,故多數黨執政,即為代表國民多數之意見;諸黨聯合,即為代表民眾全體之合作。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競爭性政黨體制,但實行較為成熟的國家主要是西歐、北美、日本及若干受美英殖民影響的國家,如印度。中國則不然,黨人之比數僅占國民全數一小部分,即使全國各黨各派聯合團結,論其數量,依然占國民全數很小一部分,这是特有之癥結。選舉制度還可以就排除那些只有少數人支持之政黨參選進行特殊設計,還可以推動或拖延政黨成為黨內領導人個人之競選工具。.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政党 · 查看更多 »

政治花瓶

政治花瓶(Paraphernalia),是指徒有虛名,沒有監察權和制衡作用的政治組織或監管機構。.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政治花瓶 · 查看更多 »

托洛茨基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Троцкизм;Trotskyism)是馬克思主義、列宁主义的一個流派,其名稱來自其最早的理論建立者、十月革命实际指挥者、苏联红军缔造者、第四国际精神领袖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托洛茨基自视为“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者”、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托洛茨基主义 · 查看更多 »

時代力量

時代力量,簡稱時力、時力黨,現為中華民國立法院第三大政黨,現任黨主席為第九屆立法委員黃國昌。創黨成員有閃靈樂團主唱林昶佐以及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前執行長林峰正、公民組合發起人林世煜、人權律師邱顯智等人。2015年1月25日成立,由林昶佐擔任建黨總隊長,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黃國昌於5月3日加入,並於7月任代理總隊長,9月13日當選為主席。2016年立法委員選舉獲得5個席次,僅次於民進黨與中国國民黨,並擁有立法院黨團。.

新!!: 中華民國政黨和時代力量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中华民国政党台湾政党台灣政黨臺灣政黨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