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9 关系: 妊娠,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念珠菌症,医疗卫生,哮喘,免疫抑制劑,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皮質醇,皮膚炎,瘀斑,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高血鈣,通用名药物,虛弱,抗炎性,消化不良,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
- 孕烷
- 止痒药
- 盐皮质激素
- 糖皮质激素
- 酮
- 醇
妊娠
妊娠(pregnancy),又稱懷孕,是指在哺乳類雌性體內孕育成長的過程,而在哺乳動物中研究得最詳細的是人類的妊娠。人類的妊娠約40週,從受精排卵算起則為38週;妊娠始於末次經期,經歷40週(10個月)的孕期,分娩後即結束。受精後的前8週發育型態稱為胚胎,分娩後則稱為胎兒。妊娠早期的症狀包含:無月經來潮、乳房柔軟度增加、噁心嘔吐、飢餓與頻尿。多個胚胎的妊娠稱做,如常見的雙胞胎。性交或會導致妊娠,而妊娠可由妊娠試驗確診。 妊娠通常可分為3個時期。第一期定義為受精當週起算第1-12週。受精後所形成的受精卵,會經輸卵管向下移動,接觸子宮內層著床,並開始發育成胎兒與胎盤。第一期所承受流產(胚胎或胎兒自然死亡)的風險為三期之最 。第二期定義為第13-28週。在第二期中期,可能會感受到胎兒活動。第28週時,如果接受高品質醫療照護,大於90%的胎兒可在子宮外。第三期定義為第29-40週。懷孕初期因初著床,流產機率較高;懷孕中期開始,胎兒較易以儀器監測;懷孕後期,胎兒開始具備母體外存活能力,也因如此,法律和習俗多視懷孕後期的胎兒為個人。 良善的孕期保健有助提升懷孕期身體狀況,包含多攝取葉酸、避免使用毒品與酒精、規律運動、血液檢查與規律體格檢查。因妊娠而造成的包含、妊娠糖尿病、缺鐵性貧血與妊娠劇吐等等。正常孕期約為37-41週,以37週作為早產或足月的分界,在37-38週出生稱為早期足月產、足月產為39-40週、過月為41週;41週以上稱為過期妊娠。嬰兒在20-37週之間出生,稱為早產,可能會造成如腦麻痺等健康風險。如果在39週以前分娩,除非有其他醫療狀況,否則不建議進行人工引產或剖腹產。 2013年全球約有2.13億次妊娠事件發生,其中1.9億次在開發中國家,2,300萬次妊娠則發生在已開發國家。在15-44歲年齡層中,每千名女性就有133名妊娠。約10-15%已知懷有身孕的人因流產而終止妊娠。1990年,因妊娠併發症而死亡的人數為37.7萬人,2013年則降至29.3萬人;其常見原因包含產後出血、墮胎引起的併發症、妊娠高血壓、產褥熱與難產。全球約40%妊娠為非計畫懷孕,其中一半會選擇墮胎。在美國的非計畫懷孕中,60%女性曾施行避孕措施,甚至到受孕的那個月仍有進行避孕措施。.
查看 氫化皮質酮和妊娠
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
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法語: Listes modèles OMS des médicaments essentiels; 英語:WHO Model List of Essential Medicines)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出版物,內容包含最有效、最安全並能滿足最基本需求的藥物。 此清單分為核心清單與補充清單,核心清單能花費較少的醫療資源解決健康問題;補充清單需要額外的醫療措施,如需要醫生或醫療器材,成本相對高。約有25%的藥物屬於補充清單,而有些藥物同時在核心與補充清單。清單中大部分的藥物屬非专利产品,而有些藥物有專利。 截至2016年,共有155个国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制定了本国的基本药物清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第一份清单发布于1977年,共包括204种药物。世界卫生组织每两年更新这份清单一次。以下内容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在2015年4月发布的的第19版,共包含410藥物。第20版預計將於2017年出版。 2007年,世卫组织针对未满12岁的儿童制定并公布了第一份,并在2013年4月发布了第四版。.
念珠菌症
念珠菌症(Candidiasis)是假丝酵母属(酵母菌的一種)所造成的黴菌感染,在感染口腔時,就會引發鵝口瘡(Thrush)。症狀和病徵包括在舌頭、口腔以及咽喉的部位出現小白點,也可能產生例如酸痛或吞嚥困難等的其他徵候。當它感染陰道,就會引起一般稱作酵母菌感染(Yeast infection)的疾病,會有包括外陰部搔癢、灼熱感有時甚至會有類似起司塊狀的分泌物從陰道流出的情形,陰莖的感染較不常見,但若發生感染,則也會有搔癢感。有極少數的病例,可能會引發全身性的感染,且會因不同感染部位而產生不同病徵與發燒症狀。 念珠菌屬的細菌中約有二十種會造成感染,其中最常見的是。常見的感染部位是口部,常出現在一個月內的新生兒、老人,以及免疫系統較弱的病患 -->。免疫系統較弱的病患包括愛滋病患、接受器官移植者、糖尿病患者,以及口服皮質類固醇者 -->。其他風險因子包含使用假牙,以及接受抗生素治療者。陰道感染通常發生於妊娠期,特別是在免疫功能低下並使用抗生素者。全身性感染的風險因子包含進過加護病房、手術後的那段恢復期、,以及免疫系統低下者。 避免口腔感染的方法包含:讓免疫能力較差的人使用含洗必泰(防腐消毒藥)的漱口水漱口、氣喘患者於使用吸入性類固醇後漱口;陰道經常感染的患者則可使用益生菌來治療。口腔感染的患者塗抹克黴樂或耐絲菌素通常有效,但若上述治療無效則可以口服或注射氟可那挫、伊曲康唑,或两性霉素B等藥物。陰道感染目前已知有許多抗真菌藥物可以治療,包含克黴樂。全身性的感染則通常以靜脈注射給予兩性黴素B治療,對於易受感染的特定族群則可能會預防性地給予抗真菌藥物。 出生不到一個月的嬰兒中,6%會有口腔型的念珠菌感染 -->。正接受化療的癌症病患其感染機率會有20%,愛滋病患也有20%的感染風險。差不多有四分之三的女性曾在一生中感染過念珠菌症。全身性的感染並不常見,通常只見於暴露在危險因子中的患者 。這些疾病在學術的名稱分別為念珠菌症、念珠菌性陰道炎(moniliasis)還有卵霉菌病(oidiomycosis)。.
查看 氫化皮質酮和念珠菌症
医疗卫生
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包括该国家内所有保障和提高国家人民的健康、治疗疾病和受伤的人员、组织、系统、规则和过程。.
查看 氫化皮質酮和医疗卫生
哮喘
--(英語:asthma,又稱--)是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主要特征是多变和复发的症状、可逆性气流阻塞,和。常见症状表现为喘息 、咳嗽、胸腔紧迫、胸闷和呼吸困难。 普遍認為哮喘是因為基因和共同导致的。環境因素通常包含:暴露於空氣汙染和过敏原(allergen) 。 其他可能的誘發因子包含阿司匹林和β受體阻斷藥之類的藥物。 对哮喘的诊断通常基于症状的类型、不同时间下对治疗的反应,及。医学上对哮喘的分类依据是发病频率、一秒内用力呼吸量()和呼气流量峰值來分類。哮喘也可以分为(外来的)或非特应性(固有的),此处特应性指的是向类别1型超敏性反应发展的倾向。。 當前氣喘無法根治,但可以有效控制。遠離氣喘誘發因子,例如:過敏原和刺激物,並且規律的吸入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對於控制病情十分有幫助。急性症状的治疗通常是通过短效β2激动药(例如沙丁胺醇,英文名稱:salbutamol)和口服皮质类固醇。在极其严重的病例中,才可能需要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硫酸镁和住院治疗。症状可以通过避免触发物来阻止,如过敏原和刺激物,和吸入皮质激素的使用以及引用吸入皮质激素。 在哮喘症状得不到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LABA)或作为对吸入皮质激素的补充。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哮喘病已经广泛的流行。到2011年,全球有2.35亿至3亿人受到影响,大约25万人因此失去生命。.
查看 氫化皮質酮和哮喘
免疫抑制劑
免疫抑制劑(Immunosuppressive drug)是对免疫系统有免疫抑制效用的物质,分为外原的免疫抑制药,一类壓制人體免疫反應的相關藥物,用於器官移植與各種自體免疫疾病。和内原的免疫抑制药,如睾酮。免疫抑制药的效用可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淋巴细胞的反应来得出。免疫抑制劑(immunosupressive agents)之藥理作用在抑制免疫反應,多數免疫抑制劑可選擇性抑制T淋巴球、細胞激素、干擾素、介白素-2(IL-2)、TNF等物質活性,達到療效,但長期使用會抑制正常免疫功能,會增加病人感染和發生腫瘤的危險。 臨床應用於下列狀況: 1.
查看 氫化皮質酮和免疫抑制劑
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
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是一種由於缺乏羥化酵素而導致腦下垂體的過度刺激,最後引起的腎上腺增生肥大疾病。此會造成荷爾蒙過度分泌,引致男嬰性早熟而導致身材矮小;女嬰尚未出生,陰蒂而肥厚增生,出生時容易被誤認為男嬰,造成所稱的「陰陽人」。 其發生率為1/10000至1/15000,但由於男性症狀不顯著而常被忽略,實際數字比較少。 遺傳方面,其遺傳方式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通常皆因第六號染色體上的羥化酵素基因有缺陷。.
皮質醇
質醇(cortisol),,屬於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皮質激素之中的糖皮質激素,在應付壓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故又被稱為「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會提高血壓、血糖水平和產生免疫抑制作用。在藥理學,人工合成的皮質醇稱作氫羥腎上腺皮質素(hydrocortisone),除了補充皮質醇不足外,也會用作治療過敏症和發炎。最初被用作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時,皮質醇被稱作Compound E(化合物E)。.
查看 氫化皮質酮和皮質醇
皮膚炎
膚炎(Dermatitis)是一群導致皮膚發炎的疾病。這些疾病的特點是瘙癢,皮膚紅和皮疹。如果病程初期,可能會有小水疱,若是長期的皮膚炎,皮膚可能會變厚。影響的皮膚區域可以從局部到整個身體。 皮膚炎是一群皮膚病,包括異位性皮膚炎、、和。皮膚炎的確切原因往往不清楚,通常包含外來的刺激、過敏和 -->。皮膚炎的類型一般取決於患者的病史和皮疹的位置 -->,例如,刺激性皮膚炎常常發生於潮濕的雙手 -->,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可能會在暴露於過敏的物質後發生。 異位性皮炎的治療通常是使用潤膚膏和類固醇藥膏, 一般情況下,類固醇藥膏應具有中至高強度,且每次使用時間不超過兩週,因為可能會出現副作用。如果有症狀,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接觸性皮炎的治療方式通常是避免過敏原或刺激。抗組織胺可以幫助睡眠,同時能減少夜間搔抓的情況。 據估計,2015年全球有2.45億人患有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是最常見的類型,且通常在兒童時期開始。 在美國它影響了大約10-30%的人。接觸性皮膚炎在女性的發生率是男性的兩倍。有7%的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間點,曾患有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在某些從事特定工作的人常見,但確切的比率不清楚。.
查看 氫化皮質酮和皮膚炎
瘀斑
斑是指皮肤表面直径 10 毫米以上的紅色或紫色血斑。其他大小的紅色或紫色的血點塊或血斑請參見:瘀點,紫斑 当身体被硬物捶击时,皮膚下的血管会破裂,造成血液流出到相鄰的皮下组织,這些積聚在皮下組織的血液會在表皮外顯現成瘀斑。通常小而痛淤斑也可以造成血腫,甚至可以造成其他身体部位的伤害。淤斑也可以因为是内伤或是骨骼断裂造成的。通常,一个人受伤后,接下来的几天,受伤处会出现紫色或红色的瘀斑。.
查看 氫化皮質酮和瘀斑
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英文: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個主要影響關節的長期持續性疾病。它通常導致關節發熱、腫脹和疼痛。疼痛和僵硬往往於休息後更惡化。最常見的是手腕和手涉及到身體兩側相同的關節。這個疾病也可能影響身體其他部分。這可能導致低紅血球細胞、肺部炎症、和心臟炎症。也可能會發燒和缺乏活力。通常症狀是逐漸超過數周至數月。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成因不明,但和基因與環境因素有關。作用機制包括了身體的免疫系統攻擊關節,造成關節囊的發炎與增厚,通常也會影響到骨頭和軟骨。診斷方式大多根據病患的身體表徵與症狀。X光和實驗室測試可以協助診斷或排除一些相似的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和纖維肌痛等疾病可能會有類似的症狀。 治療主要針對改善疼痛、減少發炎以及改善全身機能。適當的休息及運動、使用或輔具等皆能幫助治療改善。藥物方面,常使用止痛劑、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來緩解症狀;(DMARD,包括羟氯喹、氨甲蝶呤等)亦可用來控制減緩病程,通常是在其他療程對病人無效時才會使用到此類藥物,然而此類藥物相較於其他療程也可能對病人造成較大的副作用。在特定狀況下,可能使用外科手術方式針對關節進行修復、、。大部份的替代療法皆無證據支持其有效。 類風溼性關節炎在已開發國家會影響約0.5至1%的成年人,每年十萬人中約有5至50人會罹患此疾病。此疾病多在中年發作,女性的好發程度為男性的2.5倍。類風溼性關節炎從1990年造成28000人死亡,到2013年則造成38000人死亡。第一個做出關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描述是在1800年的巴黎,由 博士(1772–1840)做出 reproduced in 。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原文「rheumatoid arthritis」源自希臘文,表示關節的出水與發炎。.
骨質疏鬆症
質疏鬆症(英文:osteoporosis,來自希臘文 porous bones,意為「多孔的骨頭」)是一種因骨質密度下降,而骨折風險提高的疾病 -->。起因是礦物質大量流失,導致骨頭中的鈣質不斷流失到血液中;骨質疏鬆症也是中高年齡族群最常見的骨折原因。易於因骨質疏鬆而骨折的骨骼部位有脊椎、前臂骨、髖關節骨。通常骨折前都不會有任何症狀 -->,一直到骨骼變得鬆軟易折,稍微受壓就會斷裂 -->;發生慢性疼痛及機能衰退後,就連日常活動都會導致再度骨折。 骨質疏鬆包含最高骨質密度低於平均值,以及骨質流失高於一般平均值 -->,因雌激素下降,女性在更年期後骨質疏鬆會加劇 -->;該病症也可能因患病或接受治療而引起,例如酗酒、厭食症、甲狀腺機能亢進、卵巢切除術和腎病變 -->等疾病,有些用藥會促進骨質流失,如抗癲癇藥物、化療、氫離子幫浦阻斷劑、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和糖皮質素等 -->。運動不足和吸菸亦為風險因子。據世界衛生組織標準,骨質疏鬆症是以低於青年人的平均骨骼密度2.5個標準差為定,通常是用雙能量X射線吸收測定法檢測髖關節骨骼。 骨骼疏鬆症的預防方法如兒童時期正常攝取鈣質,避免吃會骨折疏鬆的藥物 -->,患者預防骨折的方法有正常飲食、運動以及防跌倒 -->;改變生活型態如戒菸、戒酒也有幫助 。曾因骨質疏鬆而骨折過的患者服用雙磷酸鹽藥物很有效,但是這種藥對沒有骨折過的患者則效益不大,其他還有許多可用的藥物。 骨質疏鬆症會隨著年紀增加而加重,約 15% 的白人 50 多歲起會出現症狀,80 歲以上則會提高到 70% ;骨質疏鬆亦多見於女性,甚於男性患者。已開發國家中利用篩檢發現 2% - 8% 男性及 9% - 38% 的女性確診罹患骨質疏鬆;開發中國家的發病率則尚不明朗。2010 年,歐洲有將近 2200 萬女性患者和 550 萬左右男性患者,同年在美國,發現有 800 萬左右女性和 100-200 萬男性患者。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包括性別(尤其是女性)、太早停經、種族(尤其是白人和亞洲人)、骨頭結構較細、身體質量指數過低、抽煙、酗酒、活動量不足、具有家族病史。 骨質疏鬆症主要可分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绝经妇女的骨質疏鬆症(I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更年期引致的骨質疏鬆症主要影響踏入更年期後的女性;隨著女性荷爾蒙的流失,骨質慢慢流失。另一方面,因年老所引致的骨質疏鬆症則是隨著年紀老邁,鈣質慢慢流失所引致;無論男性或女性都同樣受形響。 人類的最高骨骼密度通常在30到40歲間就會達到,隨後便會走下坡,漸漸發生礦物質流失現象。一般來說,女人骨質流失最快的時期是停經後五年間,脊椎密度平均每年減少3-6%,而超過50%年過80歲的女性會有骨折的經歷。男性骨質流失的速率則較為穩定,在達平均巔峰骨骼質量後,依據不同部位,每年流失約0.5-2%。雖然骨質疏鬆症多數情況下並不會直接導致死亡,但骨質疏鬆症增加骨折機會,從而影響病患者的健康和獨立生活能力,更大大增加社會醫療負擔。.
查看 氫化皮質酮和骨質疏鬆症
高血鈣
血鈣(Hypercalcaemia)是指血液中的鈣離子(Ca2+)過高的疾病。正常的鈣離子濃度在2.1–2.6 mmol/L (8.8–10.7 mg/dL, 4.3–5.2 mEq/L),若濃度高於比2.6 mmol/L,就是高血鈣。 高血鈣可能是因先天或後天疾病、攝取過多鈣類食品,造成血液中含有過多的鈣。.
查看 氫化皮質酮和高血鈣
通用名药物
通用名药物(Generic Drug、又称国际非专有名称药物、非专利药、學名藥、小分子藥物)是由各国政府规定的、国家药典或药品标准采用的法定药物。.
查看 氫化皮質酮和通用名药物
虛弱
虚弱、无力、乏力(weakness或asthenia)是一种症状的统称,有着多种不同的用法。该症状的成因多种多样,可细分为真性肌无力(true muscle weakness),或者体感肌无力。真性肌无力是许多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一大症状,包括肌肉萎缩症、等。它多见于神经肌肉接点失调疾病中,如重症肌無力。.
查看 氫化皮質酮和虛弱
抗炎性
抗炎性(anti-inflammatory)指药物减少炎症的特性。 抗炎性药物占了约止痛药的一半。抗炎药通过消炎来减少疼痛,区别于镇静剂(opioids)通过影响大脑来减轻疼痛感。.
查看 氫化皮質酮和抗炎性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Dyspepsia或Indigestion)是一种临床症候群,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常見表現為上腹、胸部疼痛或腸胃不適,例如上腹痛、飽脹、作悶、胃痛、作嘔、食慾不振、肚痛、腹瀉、口臭、放屁等 。.
查看 氫化皮質酮和消化不良
感染
感染是指由其他物種在身為宿主的個體內進行有害的複製、繁殖過程。 具傳染性的生物體會尋找並且利用宿主體內資源,以利自身生存,但這個過程一旦干擾了宿主正常的生理運作,可能造成慢性症狀、急性症狀、壞疽(gangrene)、器官及組織被吞噬、甚至死亡,因此這類物種又稱為病原體,通常是微生物,但事實上感染的定義可以更廣,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類病毒,甚或是具有致病能力、但並非生物的傳染性物質,例如普恩蛋白。由於醫學領域研究的疾病多由傳染而來,傳染病因此成為醫學中重要的一個學術分支。 傳染在中文定義上不同於感染,傳染乃是指疾病或病原體由一個體轉移至另一個體上的過程。但由於一般可感染生物體的疾病,也通常具有傳染力,因此兩者常混用。.
查看 氫化皮質酮和感染
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缩写为COPD),常简称为慢阻肺。COPD是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气流受限。症状包括呼吸短促、咳嗽和。COPD是一種,也就是說病情會隨時間逐漸惡化,最後連走路、著衣等日常活動都難以進行。 過去學界會將COPD分為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和肺氣腫(emphysema)兩型。慢性支氣管炎一詞現今則用於描述「連續兩年痰咳三個月以上」的症狀。 吸烟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原因。其他相对次要的因素包括空气污染和遗传等。在发展中国家,导致空气污染最常见的原因是烹煮及供暖炉火的通風不良。长期暴露在这样的環境下,会使肺部产生炎症反应,并导致气流通道变窄及肺组织功能障碍。这一诊断是以所给出的空气流通不良為準。COPD與哮喘不同的是,前者在使用支气管扩张药之後,改善效果不若後者。 减少的暴露可有效预防大多數慢性阻塞性肺病。这包括尽可能地减少吸烟频率和改善室内外的空气质量。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方式包括戒烟、接种疫苗、,以及常用的各种吸入性支气管扩张药和皮質類固醇。有些患者还需要长期供氧或。在遇到急性发作的患者时,可采取加大药物用量以及住院治疗的方式。 2015年,全球COPD的患者约有1.74億人(2.4%),主要影響40歲以上的人口,男女罹病風險相當。1990年,COPD共約造成240萬人死亡;到了2015年,數字則攀升至320萬人。約90%的死亡人數分布於開發中國家,可能肇因於較高的吸菸率。2010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导致了21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另见
孕烷
止痒药
盐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
酮
- 1,1,1-三氟丙酮
- 4-羟基苯基丙酮
- 企鹅酮
- 佛尔酮
- 佛波酯
- 侧柏酮
- 六氟丙酮
- 前列腺素E1
- 前列腺素E2
- 双氢睾酮
- 孕烯醇酮
- 托品酮
- 放线菌酮
- 昂丹司琼
- 樟腦
- 氟丙酮
- 氢可酮
- 氯丙酮
- 氯胺酮
- 泰妙菌素
- 溴丙酮
- 灵猫酮
- 碘丙酮
- 米索前列醇
- 納洛酮
- 紫杉醇
- 维兰德-米舍尔酮
- 美沙酮
- 苯基丙酮
- 茉莉酮酸
- 菊油环酮
- 酮
- 醋酸环丙孕酮
- 雌酮
- 青藤碱
- 青黴烷
- 鸢尾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