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昭武九姓

指数 昭武九姓

昭武九姓,亦称九姓胡,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西域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流域的粟特民族和国家及其来华后裔之统称。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花剌子模)和戊地九姓(出自《新唐书》,又有包括穆、東安、畢、沛捍、那色波、烏那曷、漕等姓的说法),唐代又称九姓胡。《隋书》记载,九姓的祖先是月氏人,原居祁连山昭武城(今甘肃张掖市临泽县),为匈奴所破,迁居葱岭,分为多个小国,其王均以昭武为姓。昭武九國在南北朝時隸屬懨噠,隋朝時隸屬西突厥。唐朝平西突厥後,划入康居都督府,归安西都护管辖。康国为康居都督府、史为怯沙州、安为安息州、石为大宛都督府、米为安息州、何为南谧州。 昭武九姓人善商贾,和中国通商很早,唐代在中国的外商,以昭武九姓人最多,其中又以康国人、石国人为主。 西安、洛阳出土了许多昭武九姓中曹、石、米、何、康、安诸姓的墓志,他们有的为唐朝立了军功,有的担任过唐朝的军政职务。例如唐代石城守将康拂耽延、鸿胪卿康谦,琵琶乐师康昆仑。安禄山原为康国人,后改姓安。哥舒翰则父为突厥,母为九姓胡。史思明亦出自史国,有关史思明,另一种说法认为其史姓来自突厥王族阿史那氏的缩写,但据史思明自己立的《大唐再修归义寺碑》提到,其父系郡望在金陵,经考证金陵为前凉时期的河西地区建康郡的别称,郡治骆驼城,因此史思明也出自昭武九姓,入华后落脚在河西地区。安禄山郡望在瓜州常乐县,其县名别称为会稽。 九姓由于世代经商,成为古代西亚文明、南亚文明与东亚文明的重要媒介。石国、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和柘枝舞曾传入长安,为唐人所喜爱。而狮子、哈巴狗、汗血马等物种传入东土,也与九姓有关。.

95 关系: 加拿大嚈哒南北朝南陽郡史姓史国史思明后赵后晋大燕大鴻臚头罗曼安史之亂安姓安祿山安西大都护府中原中亚临泽县广州市康姓康居二十四史五代十国伊朗语张掖市张掖郡何姓何国德国匈奴北史哥舒翰哈巴狗唐朝内蒙古自治区商业关东前凉石姓石勒石国石敬瑭穆姓突厥突厥语米姓米芾粟特羌族...甘肃省花剌子模隋书隋朝遊牧民族西域西安市西突厥西汉魏书魏晋南北朝郡望胡旋舞舞蹈阿姆河阿尔泰语系阿拉善右旗蒲立本锡尔河鄂尔浑碑铭长安苏姓通关文牒陇右汉书汉武帝汉朝汉族河中河西走廊法律洛阳市月氏戊地国新唐书日本旧唐书撒馬爾罕懨噠敦煌市曹姓曹國 (昭武九姓)普魯士 扩展索引 (45 更多) »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昭武九姓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嚈哒

#重定向 嚈噠.

新!!: 昭武九姓和嚈哒 · 查看更多 »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新!!: 昭武九姓和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南陽郡

南阳郡,中国古郡名。秦国于前272年设置,辖境在今河南省、湖北省等地。其后辖境多有变化。唐朝乾元时,全国废郡改州,改为邓州。.

新!!: 昭武九姓和南陽郡 · 查看更多 »

史姓

史姓是漢族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3位。.

新!!: 昭武九姓和史姓 · 查看更多 »

史国

史国(Kess),又名竭石国、坚沙、奇沙、羯霜那国(梵文 Kusana),西域古国,昭武九姓之一。最初的国都在都独莫水(Kaskarud河。“独莫”伊朗语tumaq,暴涨之意)南十里,国王姓昭武,字狄遮,是康国国王之后裔。史国的国势强大之后,建都于乞史城(也称竭石Kesh),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沙赫里薩布茲。竭石曾属于疏勒:《魏略·西戎传》记载:“……莎车国、竭石国……皆并属疏勒”。史国最早见于《隋书·西域志》:“史国,都独莫水南十里,……其王姓昭武字狄遮,亦康国王之庶也。都城方二里,胜兵千余人。……北去康国二百四十里。南去吐火罗五百里。西去那色波二百里。东北去米国二百里。东去瓜州六千五百里。大业中遣使供方物”。史国出美女、产狮子、火鼠:“隋炀帝时遣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使于西番诸国。……史国得十舞女,狮子皮,火鼠毛而还”。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称为羯霜那国:“从飒秣建国西南行三百余里至羯霜那国(唐言史国)。羯霜那国。周千四五百里。土宜风俗同飒秣建国。从此西南行二百余里入山。山路崎岖溪径危险。既绝人里又少水草。东南山行三百余里入铁门。铁门者,左右带山。山极峭峻,虽有狭径,加之险阻,两傍石壁其色如铁。既设门扉又以铁锔。多有铁铃悬诸户扇。因其险固遂以为名。出铁门至睹货逻国(旧曰吐火罗国讹也)”。 唐杜佑《通典》“史国隋时都独莫水南十里……大业中始通中国。后渐强盛,乃创建乞史城,为数十里,郭邑二万家。大唐贞观中遣使来贡”。乞史城即Kesh。《新唐书》记载史国又名佉沙,贞观十六,年君沙瑟毕献方物。显庆时以其地为佉沙授君昭武失阿喝刺使。……” 元代称为可石。元周致中著《异域志》说可石国出产宝石,当地商人有富贵番商之称。 明永乐十二年,行在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经过渴石,记载渴石城在撒马儿罕西南约二百六十里的一个大村中,四面多田。渴石城中有一所相传是帖木儿的宫殿,中有台殿数十间,规模宏博,门庑轩豁,堂上四隅有白玉石柱,金墙壁,琉璃窗。 到十四世纪末叶,史国已不存在。竭石是帖木尔帝国缔造者帖木尔的诞生地,1380年帖木尔将其设为帖木尔帝国的陪都和他夏宫的所在地。.

新!!: 昭武九姓和史国 · 查看更多 »

史思明

史思明()为突厥或昭武九姓的粟特人,初名窣幹。其貌不揚,懂六種蕃語。與安祿山既是同鄉,也是同岁,受安祿山提拔擔任平盧節度使,後一起發動安史之亂。安祿山死後,殺死其子安慶緒,稱燕昭武帝。史思明與安祿山被胡人尊称为“二圣”,加上祿山之子安慶緒,思明之子史朝義,被稱為安史四聖。 祿山長於政治、不知軍事,思明長於軍事,安祿山招得史思明,也是促成安祿山更增信心決定反叛的主因之一。.

新!!: 昭武九姓和史思明 · 查看更多 »

后赵

后赵(319年-351年)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 因石勒统治地区为战国时赵国故地,因此刘曜封其为赵王,立国即以此为号。为别于先建国的前赵,故史称“后赵”,又以其王室姓石,又称“石赵”。 在西晋末年反晋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刺史部的南匈奴贵族刘渊为部将,屡立战功,势力强盛。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建国号“汉”,(刘曜后改为赵),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年号为永凤。318年,国丈靳准杀死隐帝刘粲夺权,自立为汉天王。镇守长安的刘粲叔父刘曜得知平阳有变,自立为皇帝,派遣军队至平阳,族灭靳氏,迁都到长安。与此同时,石勒亦参与讨伐靳准,后来试图挑起城中变乱促其投降的计划失败,导致靳明掌权并倒向刘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阳城。319年,刘曜在长安改国号“汉”为“赵”,史称前赵。同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称大单于、赵王,与前赵决裂,史称后赵。329年石勒灭前赵,次年称帝。 石勒开拓疆土,灭前赵,占有除辽东、河西以外的北方地区。后赵前期仍采取胡汉分治政策,但注意笼络汉族士族,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儒家教育,社会呈现丰裕景象。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并州、豫州、兖州、青州、司州、雍州、秦州、徐州、凉州、荆州部分地区、幽州部分地区。 后赵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从子石虎篡位,335年迁都邺(今河北临漳境内)。石虎非常残暴,征役无时,大兴土木,荒淫无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太宁元年(349年)后赵爆发梁犊领导的雍凉戍卒舉兵,一度攻克长安,有众40余万。同年石虎卒,其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养孙冉闵大杀石氏子孙及羯胡,次年(350年)自立为帝,改国号魏,史称冉魏。石虎子新兴王石祗在襄国称帝,与冉魏对抗。后石祗为得前燕相助,降称赵王。351年,石祗被手下刘显所杀,后赵亡。次年,其他幸存的石氏子孙投降东晋,也被杀。.

新!!: 昭武九姓和后赵 · 查看更多 »

后晋

后晋(936年-94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从后晋高祖石敬瑭936年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个皇帝,總計12年。为与司马氏的晋朝相区别,又别称为石晋。.

新!!: 昭武九姓和后晋 · 查看更多 »

大燕

#重定向 燕 (安史之乱).

新!!: 昭武九姓和大燕 · 查看更多 »

大鴻臚

大鴻臚是中國古代官名,秦代時稱典客,漢景帝中六年時改名大行令,至漢武帝太初元年時改名為大鴻臚,為掌理「蠻夷」事務,亦即外交事務的機構,下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王莽一度將之改為典樂,魏晉南北朝時此單位有時設置有時廢除,至北魏時尚有此官,隋代以後廢除,改为鴻臚寺卿,但所職掌職務已有所不同,作为鸿胪寺主官的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

新!!: 昭武九姓和大鴻臚 · 查看更多 »

头罗曼

头罗曼()也作多罗摩那,拖拉曼那,是公元5世纪末至6世纪初嚈哒在印度的统治者。约465年,嚈哒占据犍陀罗,任该地“特勤”(即总督)。从470年开始,他以犍陀罗为中心,进攻笈多帝国,逐渐占有印度北部、中部直至摩腊婆。死后其子摩醯逻矩罗即位。.

新!!: 昭武九姓和头罗曼 · 查看更多 »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同唐朝皇室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於反唐戰爭的發起者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亦稱天寶之亂。.

新!!: 昭武九姓和安史之亂 · 查看更多 »

安姓

没有描述。

新!!: 昭武九姓和安姓 · 查看更多 »

安祿山

安祿山(),本姓康《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上,名軋犖山,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母阿史德氏《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父为昭武九姓的粟特人,母为突厥巫師,信仰祆教荣新江《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第三届中国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臺北,1997。安祿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亂的主要發動人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聖武。.

新!!: 昭武九姓和安祿山 · 查看更多 »

安西大都护府

安西大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是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连至波斯,在武周时代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自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起,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止,共存在约150年。 安史之乱前,安西都护府和大都护府三易其名,其中640-658年、667-685年、689-691年为都护府,共约38年;658-667年、686-689年、693-752年为大都护府,共约71年。安史之乱后,765-778年为都护府,781年后又名为大都护府,至790年左右陷落为止。.

新!!: 昭武九姓和安西大都护府 · 查看更多 »

中原

中原是漢族傳统中的一个地域概念,是指以中国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華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後被漢族视为天下中心。在中國古代的地緣思想中,起源於中原的華夏文明是世界的中心,而華夏文化之外的人群被稱為「化外之民」或者「四夷」古人常将“中国”、“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 古代中原地區是華夏部落的原居地,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王朝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部落。古代中原地區的中心是豫州全境及冀州南部 现代一般使用中原地区称谓,常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省全境为主体,包括陕西省东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

新!!: 昭武九姓和中原 · 查看更多 »

中亚

中亚(Central Asia;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亚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里海,东到中国,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而根据长期占据这片区域大部分领土的苏联官方定义,中亚仅指其四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了亚洲中部现已独立的五个以“斯坦”命名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人口1660万)、吉尔吉斯斯坦(人口550万)、塔吉克斯坦(人口760万)、土库曼斯坦(人口510万)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950万)的总称。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巴基斯坦北部、蒙古等地,有时还包括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以及西伯利亚南部。 上述关于中亚的定义没有一项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然而,虽然中亚地区的边界并不确定,但这一地区有着一些显著特征。例如,在历史上,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而这块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区域成了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汇之地。 在伊斯兰化之前以及伊斯兰化早期,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语支各语言的民族Encyclopædia Iranica, "CENTRAL ASIA: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 C. Edmund Bosworth: "In early Islamic times Persians tended to identify all the lands to the northeast of Khorasan and lying beyond the Oxus with the region of Turan, which in the Shahnama of Ferdowsi is regarded as the land allotted to Fereydun's son Tur.

新!!: 昭武九姓和中亚 · 查看更多 »

临泽县

临泽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张掖市下属的一个县。东经99°51'-100°30',北纬38°57'-39°42’。与之接壤的县市有:东边张掖市甘州区,西边高台县,南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北边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面积2777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15万。邮政编码 734200,县政府驻沙河镇。 本县人士李正合先生,于台灣光復後,赴台从事教育,乃昆山科技大学前身的创始人。.

新!!: 昭武九姓和临泽县 · 查看更多 »

广州市

广州市(Canton,),简称穗或广,别称羊城,为广东省省会。广州于1921年正式设市,開創中國市政建制,現在是副省級市。廣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华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及交通枢纽,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部所在地。2010年亞洲運動會在廣州舉行。 广州擁有2200年以上歷史,古代广州水网密布,水城历史悠久于威尼斯,河道在清代后由于城建变迁而逐渐泯没。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南方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也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之一。广州港是中国大陆第五大港口,世界第八大港口。由于经济水平发达、发展程度优秀,广州与北京、上海、深圳并称为中国内地四大一线城市。据联合国《2016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广州人类发展指数蝉联中国大陆35个主要城市第一。 广州地处华南,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濒临南海,东连东莞市和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三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中山市,毗邻香港、澳門特别行政区,地理位置优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新!!: 昭武九姓和广州市 · 查看更多 »

康姓

康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排第88位,中国大陆第92大姓(2006年统计)。.

新!!: 昭武九姓和康姓 · 查看更多 »

康居

康居或康居国,东汉以后亦简称康国,时常为位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昭武九姓宗主国康国的代称,是古代生活在中亚地区的半游牧民族的国家或部落联盟,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及锡尔河中下游。汉朝时期,居住于大宛、乌孙之西北,大月氏之北,奄蔡之东,呼揭以及贝加尔湖的丁零以西等地带。公元前2世纪,控弦者八九万人;公元前1世纪末年,人口达六十万,拥有军队十二万,以卑阗城作为国都和中心(今中亚泽拉夫尚河附近或锡尔河北岸郝树声,简论敦煌悬泉汉简《康居王使者册》及西汉与康居的关系,敦煌研究2009年第1期。);据《汉书·西域传》所载,康居国的錫爾河中下游有五个小王,即苏筹王(治苏筹城)、附墨王(治附墨城)、窳匿王(治窳匿城),罽王(治罽城)和奥鞬王(治奥鞬城),这五个王以及其五座城池在康居王统治之下,一说这五座城即粟特商人城池的前身,后世中国史籍上称为昭武九姓,通称索格底亚那,关于这五座城的居民与以卑阗城为统治中心的康居王族是否属于同一族存在不同意见。葛承雍,敦煌悬泉汉简反映的丝绸之路再认识,西域研究2017年第2期。和所有游牧民族一样,康居人随季节的变化而迁徙。冬季他们南下于锡尔河一带,夏季北上至“蕃内”,两地相距数千里之遥。他們可能是伊朗人種。 张骞从西域返回汉都后,带来了很多关于康居国的信息。汉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李廣利第二次伐大宛时,康居王曾答应援助大宛,但见围困贵山城的汉兵处于优势未进攻。汉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匈奴发生内乱,五单于纷争。直至五凤二年(前56年),匈奴呼屠吾斯自立为郅支单于,与其弟呼韩邪单于对敌。呼韩邪部降汉南迁。郅支部则向西北迁徙,于初元五年(前44年)以3000残兵移至康居领土,据记载郅支单于“杀康居王女及贵人、人民数百,或支解投都赖水中”,并以武力强迫康居人在都赖水(怛逻斯河)河畔兴建了郅支城(今塔拉斯)。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以40,000部队穿越帕米尔围困以土木兴建的郅支城,破城杀郅支单于(郅支之战),近3000匈奴人被杀和被俘虏,但西域的康居王对汉仍报有敌对态度。公元前后,康居国开始强盛,曾一度威胁其邻大月氏。1世纪中叶,随着贵霜统一大月氏,其国势转盛,康居国则逐渐衰败。至3世纪时似依旧游牧于锡尔河中游,但势力远不如两汉时期。 据唐代《通典·康国传》记载晋武帝泰始年间康居王那鼻遣使朝贡;北魏太武帝太延中,国名为者舌,遣使朝贡;隋朝时国名康国,隋炀帝大业中期迁使朝贡。(唐)杜佑 《通典》卷193 《康居》后被突厥打击,被突厥化为康里。.

新!!: 昭武九姓和康居 · 查看更多 »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记载逾四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约4000万字,且统一使用分本紀、列傳的纪传体编写。“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新!!: 昭武九姓和二十四史 · 查看更多 »

五代十国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中國本土為止。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有些還是沙陀族所建立。五代雖然实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个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况,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渐离心,交趾(越南)最终脱离中国独立。 從唐朝滅亡至北宋建立半個多世紀期間,中原地區依次出現梁、唐、晉、漢與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7年梁王朱溫篡唐建立後梁,这是五代十國的开始。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滅后梁,建國後唐。後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发生內亂後,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时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府稱帝建立後漢,收復中原。後漢樞密使郭威篡后汉建後周,後周世宗柴荣苦心經營,使后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後周随后被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以吳國最強,而後被齊王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與閩國等。湖廣则被荊南、楚國與南漢等占据。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曾被後周所敗。蜀地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北漢是惟一在北方的十國,是後漢劉氏後裔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其他中原諸國及地區,最後於979年統一中國本土地區,十國結束。 五代十國大體上延續唐朝后期的政治體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變化很多,官職廢置不常,主要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這個制度後由宋朝繼承。十國雖然其中一些政权臣服於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構大致上与五代等同。由於地方節度使不受管制,時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紛紛加強禁軍軍力以壓制地方實力派。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強幹弱枝政策。外交方面,唐朝時胡漢融合,外族陸續入住中國四周。唐朝崩潰進入五代十國後,出現一些外族國家,如沙陀建立五代後唐、後晉與後漢等。契丹先建立契丹國,南下滅後晉後建立遼朝。其他還有党項的定難軍,於北宋時建國西夏。這些都对宋朝的國際局勢造成深遠影響。 由于北方戰亂、外族入侵與天災不斷,南方十國在人口、經濟、文化與科技方面皆勝於北方五代。這也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的時刻,此後这一局面再也沒有逆轉。十國為擴展經濟,重視興修水利與經濟作物,发展貿易業、茶葉、紡織,錢塘江海塘也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由於關中經濟崩潰,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都城的因素與燕雲十六州被外族統治影響宋朝的軍事與經濟。文化方面,本時期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保存許多儒學經典。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

新!!: 昭武九姓和五代十国 · 查看更多 »

伊朗语

#重定向 伊朗语支.

新!!: 昭武九姓和伊朗语 · 查看更多 »

张掖市

张掖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古称甘州,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汉朝河西四郡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昭武九姓和张掖市 · 查看更多 »

张掖郡

張掖郡,郡名,原為匈奴渾邪王領土,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分酒泉郡東部置。.

新!!: 昭武九姓和张掖郡 · 查看更多 »

何姓

何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出自姬姓(黃帝之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1位,是秦才出现的,距今约2200多年。.

新!!: 昭武九姓和何姓 · 查看更多 »

何国

何国,粟特九姓胡所建的国家,昭武九姓诸国之一。《新唐书·西域传》亦作贵霜匿,《大唐西域记》作屈霜你迦国。波斯作苦桑匿(Kusun),大食作苦桑你耶(Kusa—nija),其先祖或与月氏贵霜王朝有关。 何国国境在那密水(今泽拉夫尚河)南数里,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西北。或谓在今其西北60英里的排香倍(Peishambe),或谓在撒马尔罕与布哈拉之间的喀沙尼亚。都城方二里,兵千人。何国即康居小王附墨城故地。在飒秣建城西北的卡塔库尔干地区。政治上依违于诸强之间。其王城所在地风景优美,城左有重楼,北绘中华古帝,东绘突厥、婆罗门,西绘波斯、拂菻诸君。国王为康国王族的分支,因而依附于康国。俗信佛教,民以农为主,兼营畜牧,国人善歌舞。6世纪后期为突厥所征服,成为西突厥汗国的属地。隋唐时其君主也是为昭武氏人,与隋朝和唐朝均有密切往来。隋炀帝大业年间,遣使贡方物。唐太宗贞观十五年,遣使入朝。唐高宗永徽年间,唐朝灭西突厥汗国,其国随康国归唐,唐高宗在其地设贵霜州和军府,授其国王昭武婆达地为州刺史,属安西都护府。唐朝后期被大食所征服。.

新!!: 昭武九姓和何国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昭武九姓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匈奴

匈奴(上古汉语:*qʰoŋ.nˤa),是亚洲大陆北部的遊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古代国家,存在年代約在前209年至48年,其后分裂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統治領域約略在現今蒙古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亞與中國北部地區。公元4至5世纪又陆续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汉赵、北凉、胡夏、高昌北凉等汉化政权。 匈奴是部落体制的国家,建立了一套尊卑分明的内外官制,分王庭、左方和右方三个辖区,分别由单于、左右贤王负责监理,各自在自己的分地游牧而居,各有自己的军官、文官,对领土也有强烈欲望。其王族為攣鞮氏,其領袖稱单于,其下轄各王,統領各部落,单于和诸王的皇后和妻子称阏氏(匈奴实行一夫多妻制),在匈奴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在學界中有許多关于匈奴部落国家体制的假設,但是因為關於他們的資料留到後世的並不多,而且保留到今天的資料,主要都是透過另一視角的中國文獻,因此在學界中仍然存在爭議。 匈奴不是一直以来都很强盛,司马迁的《史记》曾记载在头曼和冒顿单于初期周边情况是“东胡彊而月氏盛”(《汉书》“東胡強而月氏盛”),头曼单于曾将自己儿子冒顿送到西部的月氏作質子;《史记》记载冒顿单于在位初期“东胡彊盛”,必须将所爱阏氏给予东胡王。.

新!!: 昭武九姓和匈奴 · 查看更多 »

北史

《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100卷,含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上起北魏登国元年(386),下迄隋义宁二年(618),记北朝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及隋六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南史》與《北史》是唐初史学家李延寿的作品,《北史》主要在《魏》、《齊》、《周》、《隋》四書基礎上刪訂改編而成,並參考各種雜史,“鸠聚遗逸,以广异闻”,“除其冗长,捃其菁华”,體例完整,文字優美。他撰写这两部书是为了“追终先志”,继承父亲李大师(570-628)未完成的事业。.

新!!: 昭武九姓和北史 · 查看更多 »

哥舒翰

哥舒翰(699年-757年),唐朝名将,突骑施(西突厥别部)首领哥舒部落人。安史之乱时被安祿山俘虜,後安慶緒殺安祿山,登基為帝,不久,敗於唐軍而逃,將哥舒翰殺害。唐代宗追赠太尉,谥曰武愍。.

新!!: 昭武九姓和哥舒翰 · 查看更多 »

哈巴狗

哈巴狗可以指:.

新!!: 昭武九姓和哈巴狗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昭武九姓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中華人民共和国北部的一个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从清朝中期开始,瀚海以南,長城以北,東至哲里木盟,西至伊克昭盟的蒙古各旗被称为內札薩克或內札薩克蒙古,后来简称為内蒙古。1947年,由中共解放區控制的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内蒙古正式成為政區名。.

新!!: 昭武九姓和内蒙古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商业

商业(Commerce),是一种有组织的提供顾客所需的商品与服务的一种行为。中文之“商业”含义指社会分工出现的有组织的贸易行为,现代概念指流通领域的所有产业,多与贸易合称“商业贸易”。大多数的商业行为是通过以成本以上的价格卖出商品或服务来營利,如微软、索尼、IBM、联想、通用都是營利性的商业组织典型的代表。然而某些商业行为只是为了提供运营商业所需的基本资金,一般称这种商业行为为非營利性的,如各种基金会,以及红十字会等。 一般認為商業行為成立的條件有以下幾點:.

新!!: 昭武九姓和商业 · 查看更多 »

关东

关东是一常見於漢字文化圈國家的地名,古代指稱重要關隘以東的地方。被稱為「關東」的所在,以及衍生出的事物如下:;中國.

新!!: 昭武九姓和关东 · 查看更多 »

前凉

前凉(320年-376年)是十六国政权之一。都姑臧(今甘肃武威)。 301年,凉州大姓汉人张轨被晋朝封为凉州刺史,313年封西平公,課農桑、立學校,多所建樹。又鑄五銖錢,全境通行。314年张轨病死,其子张寔袭位。西晋灭亡后,仍然据守凉州,使用司马邺(晉愍帝)的建興年號,成为割据政权。 320年,张茂改元永元,前凉遂彻底成为独立政权。 345年,张寔子张骏称凉王,都姑臧,以所在地凉州为国号“凉”,史称“前凉”,以别于其他以“凉”为国号的政权。張駿、張重華父子統治時期,前涼極盛。353年張重華病死,宗室內亂不止,國勢大衰。 前涼極盛之時,统治范围包括甘肃、宁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史載“南逾河、湟,東至秦、隴,西包蔥嶺,北暨居延”。張天錫時已失去甘肅南部。 376年,前秦天王苻堅以十三萬步騎大舉進攻,張天錫投降,前涼滅亡。.

新!!: 昭武九姓和前凉 · 查看更多 »

石姓

石姓是東亞文化圈的姓氏之一,在古籍《百家姓》中排名第188位,在中国大陆人口排名第81位(2006年统计数据);韓國人口排名第68位,使用人口約56500(석(韓國姓氏石通昔,為新羅三大王姓));臺灣人口排名第68位;日本人口排名4722。.

新!!: 昭武九姓和石姓 · 查看更多 »

石勒

趙明帝石勒(),字世龍,原名㔨,小字匐勒,中國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羯族人,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後趙的開國君主。石勒初期因公師藩而起兵,後投靠漢趙君主劉淵,之後卻與漢國決裂,由漢國分裂出去。石勒在他的謀臣,漢人張賓輔助之下以襄國(今河北邢台)為根據地,並陸續消滅了王浚、邵續、段匹磾等西晉於北方的勢力,繼而又消滅曹嶷,進侵東晉以及消滅劉曜領導的前趙,又北征代國,率領後趙成為當時北方最強盛的國家。石勒又實行多項措施,推動文教和經濟發展。另外他厚待來自西域的佛教僧侶佛圖澄,對當時佛教的傳播有一定貢獻。.

新!!: 昭武九姓和石勒 · 查看更多 »

石国

石国,西域古国,昭武九姓之一。波斯语Chaj、突厥语Tash、粟特语Cac,石之意。今为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最早见于《魏书·西域传》称为者石,源自塔什干古称“Chach”。《隋书·西域传》称为石国:“石国居药杀水,都城方十余里其王姓石名涅……有粟麥,多良馬。其俗善戰……南去鏺汗六百里东南去瓜州六千里”。杜佑《通典》:“石国隋时通焉。居于药杀水,都柘枝城,方十余里,本汉大宛北鄙之地。东与北至西突厥,西至波腊界,西南至康居界……有粟、麦,多良马。隋大业五年,唐贞观八年,并遣使朝贡”。石国人善舞,有柘枝舞流行唐代长安,到宋代仍流行。 石国是唐代高僧往印度取经时必经之地。玄奘在627年-645年去往印度取经,曾路过赭时国,即石国;《大唐西域记》卷一记载:“赭时国周千余里,……西临叶河,役属突厥”。 天宝十年(751年)唐安西大都护节度使高仙芝攻陷石国,并擒国王(突厥人的吐屯)及妻子押归京师。天宝十年(751年),石国王子向阿拔斯王朝求救兵,唐与大食在怛邏斯(今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附近)决战,高仙芝兵败,石国归附大食。 明代称为达失干。明朝永乐年间行在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曾到过达失干:“达失干城在塞兰之西,去撒马尔罕七百余里。城周回二里,局平原上,四面皆平岗,多园林,广树木。水流长行。土宜五谷。居民稠密”。.

新!!: 昭武九姓和石国 · 查看更多 »

石敬瑭

|图像.

新!!: 昭武九姓和石敬瑭 · 查看更多 »

穆姓

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8位。.

新!!: 昭武九姓和穆姓 · 查看更多 »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新!!: 昭武九姓和突厥 · 查看更多 »

突厥语

在许多语言中,突厥语与土耳其语是同一个词,但在中文语境下是两个不同的词汇。突厥语可以指:.

新!!: 昭武九姓和突厥语 · 查看更多 »

米姓

米姓為漢姓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9位。.

新!!: 昭武九姓和米姓 · 查看更多 »

米芾

米芾(),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法家、书画理论家、画家、鉴定家、收藏家。.

新!!: 昭武九姓和米芾 · 查看更多 »

粟特

粟特(古波斯语:Suguda-),或譯窣利、索格特,為中亞古代民族,屬於歐羅巴人種中的伊朗人種,中國人稱之為昭武九姓、九姓胡、雜種胡,粟特原本生活在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善河流域,通稱索格底亞那(Sogdiana),今屬烏茲別克,部份在塔吉克和吉爾吉斯。粟特由大小不一的綠洲國家組成,常臣屬於外族,屬於商業民族,控制了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散居遠方。.

新!!: 昭武九姓和粟特 · 查看更多 »

羌族

羌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是古羌人的後裔之ㄧ,自称尔玛。“羌”是他称,源於其以羊为图腾,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30万。有口语,文字失落。羌族至今仍保留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生活文化与信仰,信奉自己的天神“阿爸”,也兼信别神,多神崇拜,也有很多人信仰藏传佛教。.

新!!: 昭武九姓和羌族 · 查看更多 »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新!!: 昭武九姓和甘肃省 · 查看更多 »

獅(學名:Panthera leo),俗稱獅子(古稱狻猊),被人稱為万獸之王。獅是一種生存在非洲和亞洲的大型猫科動物,豹屬之中最著名的一種,現存中是和老虎并列的两大猫科动物,其雄性的鬃毛是其特徵之一,過去牠分佈在多個洲,但因為人類的開發,現代的獅群生存環境與分佈已經大大縮小了。中國地區本來沒有獅子,直到張騫通西域以後,才從伊朗附近的地區知道獅子的存在。 獅子的天生死敵为鬣狗。.

新!!: 昭武九姓和狮 · 查看更多 »

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Xorazm;Хорезм;خوارزم,Khwārizm;خوارزم,Khwārazm;Khwarezmia 或 Chorasmia),是一个位于中亚西部阿姆河三角洲地区的大型绿洲。它的南部为卡拉库姆沙漠,北部是曾经的咸海,西部为乌斯秋尔特高原,东部是克孜勒库姆沙漠。在中世纪曾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花剌子模帝国。现今为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一部分。.

新!!: 昭武九姓和花剌子模 · 查看更多 »

隋书

《隋书》,唐魏徵等撰。隋文帝時,王劭已撰成《隋書》八十卷。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令狐德棻首先提出修 齊、梁、陳、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隔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数年仍未成书。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命房玄龄监修隋史,另纪传部分监修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贞观十年(636年)成书。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35年。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歷史。.

新!!: 昭武九姓和隋书 · 查看更多 »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新!!: 昭武九姓和隋朝 · 查看更多 »

遊牧民族

游牧民族群體傾向從一處移居到另一處,甚少定居於一地。在古代,有很多不同的游牧民族,在工業化後,游牧民族愈來愈罕見。.

新!!: 昭武九姓和遊牧民族 · 查看更多 »

西域

西域,古代地理名称,中国汉朝时多指天山南麓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國家和地區,隋唐时的西域扩大,北至拂菻,中至波斯,南至婆罗门,元朝时更将欧洲和非洲的一部分包括在内。 在絲綢之路影響下,西域特指兩漢、隋唐兩代中原王朝朝廷設置的行政機構所管轄的位於今中國新疆大部及中亞部分地區,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特徵依然可見于現在新疆地區的遺址及中国敦煌的壁畫。该地對東西方國家的貿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轉站的重要作用。.

新!!: 昭武九姓和西域 · 查看更多 »

西安市

西安市,古称長安、京兆、镐京,位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紧邻中华人民共和国幾何中心,现为国家中心城市、陕西省省會,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医疗、教育中心。西安拥有3000余年的文明史、建城史和1077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包括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個中原朝代在此建都,也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起點。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统一王朝建都最多的古都,在西安定都的周、秦、汉、唐,代表了中国帝王时期开放、外向、尚武、繁荣的顶峰。从文明曙光的半坡到西周礼乐;从大秦一统到汉唐盛世;西安曾经在两千年的时间跨度中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以及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西安目前有两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于全国前列。2011年,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规划》,西安规划为中国唯一的“历史文化基地”。 西安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渭水東南岸,地处中国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位於隴海鐵路上,区位显著,交通畅达。在地理环境上,西安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并有八水环绕。 西安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及黄河流域重要城市,关中城市群的经济、科技、教育、能源、金融、文化、商贸中心,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之一,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11区2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505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1200万人,户籍人口905.68万人。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将西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2013年国务院批复成立西咸新区,成为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2017年成立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管辖的大部分片区位于西安市境内。201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新!!: 昭武九姓和西安市 · 查看更多 »

西突厥

西突厥汗國,原是突厥帝国西面可汗。突厥东西分裂后,西突厥在西域称雄,以控制丝绸之路。正史說只有東突厥才說突厥,西突厥名「十箭」(Onoq),此乃源自西突厥創立人室點密授十部落首領每人一支箭,所以稱為十箭。 西突厥政體與東突厥大同小異,但有一位置是西突厥專有,名“阎洪達”,評論國政。西突厥分為左、右兩廂,各五姓:左廂咄陸部五姓,右廂弩失畢部五姓。咄陸五啜號:處木昆律啜,胡祿屋闕啜,攝舍提敦啜,突騎施賀邏施啜,鼠尼施處半啜。弩失畢五俟斤號:阿悉結闕俟斤,哥舒闕俟斤,拔寒幹暾沙闕俟斤,阿悉結泥孰俟斤,阿舒虛半俟斤。左右兩廂合為十姓部落。 突厥兴起时,土门可汗弟室点密西征,役属西域铁勒各部、葛逻禄、拔悉密等诸部。室点密先是联合薩珊波斯在布哈拉之戰擊敗厌哒,在布哈拉之戰後由於與薩珊波斯爭奪絲綢之路控制權而交惡,所以又聯同東羅馬帝國结盟,进攻薩珊波斯。 581年突厥分裂,达头可汗建立西突厥汗国,设南牙(冬都)于鹰娑川(今新疆库车西北)岸边,建北牙(夏都)于碎叶河旁的干泉(今哈萨克斯坦楚河西岸)。至射匮可汗广开疆土,东起金山西到西海诸国都在他的统治之下,汗庭建在龟兹北面的三弥山。弟统叶护可汗把汗庭迁到石国(今乌兹别克塔什干)北面的千泉,派吐屯驻西域各国,收敛征赋。这是西突厥最强盛的时期。 贞观初年,统叶护被伯父所杀,西突厥内部变乱迭起,贵族争立。阿史那同俄在位期间,承认了十姓部落(此处系指弩失毕和咄陆)独立地位,同时还与东突厥划定伊犁河为界。此时的西突厥仅仅是当初的东边一小部分。 651年,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建牙帐在双河(今新疆博乐、温泉一带)和千泉,总领十姓部落,控制西域各国,进攻唐朝的庭州等地。657年,唐朝派苏定方等征讨西域,俘获贺鲁,西突厥灭亡(参见唐滅东、西突厥之戰)。唐朝在其故地设置崑陵都護府和濛池都护府,以羈縻的方式管辖各部落。.

新!!: 昭武九姓和西突厥 · 查看更多 »

西汉

西汉(前206年或前202年-8年、23-25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是汉朝的一部分。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而建立政權,后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取胜后,前202年最终统一天下,在定陶县 (今属山东省)称帝,定都长安,国号为“汉”。项羽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刘邦,以治所在汉中称“汉王”,称帝后遂以封国名为王朝名。又刘邦都城长安位于刘秀所建汉王朝都城洛陽之西,为加以区别,故史称“西汉”,有时又以都城与刘秀所建汉王朝的相对位置代称为“西京”。而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在刘秀所建汉王朝之前,因此历史上又称前者为“前汉”。 西汉建立后,刘邦废秦苛法,实施无为而治。减轻赋稅和徭役,釋放部分奴婢,抑制富商,限制土地兼併,并且獎勵開荒,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文帝、景帝时继续重视农业,盐铁等手工业及商业也有发展 中国战略网。 西汉初期分封诸侯王,而后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最终导致在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平叛后诸侯王势力被削弱。 武帝时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货币,铸五铢钱,严禁私铸钱,铸铁业实行国家专营,实行均输法、平准法,朝廷财政收入大增。在这基础上,武帝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北方匈奴长期以来是汉朝主要边患,武帝发动了三次战役打击匈奴,使匈奴远徙漠北,保证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边地屯田,修长城,筑烽燧,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欧亚大陆文化贸易的交流。武帝还采用儒生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授五经,使经学成为食禄的工具 中华文化信息网。当时又建立藏书库,整理图籍,使文化得到发展。史学家司马迁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昭帝、宣帝时,出现外戚专政,豪强势力增强,流民增多。元帝以后,宦官和外戚更加得势,百姓起义不断出现。成帝时太后的外戚王氏控制了政权,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哀帝时,王莽企图用「再受命」的办法来解决危机,结果失势。平帝时,王莽复起,通过一系列手段来为支持自己篡位夺权做准备。平帝病死,孺子刘婴立,王莽见有机可乘,于居摄三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亡。西汉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少帝、昌邑王(废帝)刘贺等一些在位时间较短且为吕雉等人的傀儡皇帝的话,西汉一共经历了11代皇帝、12代君主(因为孺子婴没有当上皇帝,仅仅当了3年的皇太子)。也有把新朝灭亡后在長安重建漢室的更始帝算作西汉最後一位皇帝,但劉秀建立的東漢並不視其為漢朝皇帝,因此歷史說法存在爭議。 西汉极盛时的疆域东、南到海,西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葱岭一线,西南到今云南、广西以及今越南中部,北接大漠,东北至今朝鲜半岛北部。 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贸易繁荣,耕地扩大,冶金和纺织技术先进,现在巩县铁生沟遗址发现的低温炒钢炉在世界冶金技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西汉是中华文化的高峰,通过丝绸之路和各国往来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的时代风貌。汉朝后华夏族出现了新的自称“汉族”。.

新!!: 昭武九姓和西汉 · 查看更多 »

魏书

《魏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的北魏王朝的历史。.

新!!: 昭武九姓和魏书 · 查看更多 »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長達四百年的混亂時期,朝代更迭速度很快,並存在有多个政权並存的局面,有相當長的時間是南北對峙。 這個時期由220年曹丕篡東漢帝位,自立曹魏開始,到589年隋朝滅南陳而重新统一结束,共369年。可分為三國時期(曹魏,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晉時期(與東晉合稱晉朝)、東晉與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對立時期,共150年)。另外位於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孫吳時為建業,即今天的南京)的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個國家又統称为六朝。.

新!!: 昭武九姓和魏晋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胡可以是:.

新!!: 昭武九姓和胡 · 查看更多 »

郡望

郡望,又称姓望或地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单位,望是指望族世家,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望族或该望族的发源地。 郡望始于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盛行,各个州郡都形成了一批公认的高门大姓氏,当时称为“士族”、“右姓”等,为标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他们特意在姓氏的前面标出自己家族所在的地域,显示贵族身份,显示与同姓氏其他人的区别。一个郡可以有多个望族,如陈郡有陈郡谢氏、陈郡袁氏等。同一姓氏,不同地区的家族,则使用各自的郡望,如崔氏有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唐朝时期,门阀制度衰落,而社会上仍多称郡望。同时,唐代流行以本姓氏最著名士族使用的郡望标榜个人或家族。至明代,籍贯方才彻底替代郡望。 毛汉光指出,士族是具有时间纵度的血缘单位,强调郡望以区别于其他家族,犹如一家百年老店强调金字招牌一般,郡望与士族相始终。.

新!!: 昭武九姓和郡望 · 查看更多 »

胡旋舞

胡旋舞(Sogdian Whirl),是唐代著名的健舞,原為中亞一帶的民間舞,出自昭武九姓地区,由康国等傳入。胡旋舞與元代的「十六天魔舞」被視為中國最負盛名的、來自西域的古典樂舞。南北朝至隋唐壁画、石画、胡俑有高加索人種男性跳胡旋舞,但也有西域胡人女子跳胡旋舞,《旧唐书·西域传》、《新唐书·西域传》和《册府元龟》有不少西域诸国进献“胡旋女”的记载。.

新!!: 昭武九姓和胡旋舞 · 查看更多 »

舞蹈

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是於三度空間中以身體為語言作「心智交流」現象之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會意義及作用,包括運動、社交/求偶、祭祀、禮儀等。.

新!!: 昭武九姓和舞蹈 · 查看更多 »

阿姆河

阿姆河(آمودریا;Amudaryo;د آمو سيند;Amyderýa;Амударё),是中亞最長的河流。在古代,這條河被認為是大伊朗和圖蘭之間的邊界。.

新!!: 昭武九姓和阿姆河 · 查看更多 »

阿尔泰语系

阿尔泰语系(Altaic language, ),別译阿勒泰语系,是19至20世紀一些语言学家按照语言系属分类方法所划分的一组语群,现如今普遍认为该分类并不成立。 该分类主要将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通古斯语族划为一个语系,有時一些语言学家也将朝鮮語、日語包括其中。此外,也曾有语言学家将其和乌拉尔语系划分为一组语群即乌拉尔-阿尔泰语系。该分类方法包括的语言主要集中于中亚及其临近地区,包括60多种语言。该分类方法曾流行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但在当今语言学专家中已几乎没有支持者。.

新!!: 昭武九姓和阿尔泰语系 · 查看更多 »

阿拉善右旗

阿拉善右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轄下的一個旗,面積75226平方公里,人口僅有2萬,設有巴丹吉林沙漠基地。旗政府駐於巴丹吉林镇,郵政編碼則為737300。.

新!!: 昭武九姓和阿拉善右旗 · 查看更多 »

蒲立本

蒲立本(Edwin George Pulleyblank,),加拿大汉学家。艾伯塔省卡尔加里人。.

新!!: 昭武九姓和蒲立本 · 查看更多 »

锡尔河

錫爾河畔,於塔吉克苦盞 锡尔河(英語: Syr Darya,Сырдария,Sirdaryo,سیردریا,Сирдарё),中国古称药杀水,也即叶河,中、下游流经沙漠地区,是中亚著名内流河。 锡尔河发源于天山山脉,分两源,右源纳伦河和左源卡拉达里亚河,纳伦河为正源,发源于吉尔吉斯斯坦。两河在纳曼干附近汇合后向西流入费尔干纳谷地,在塔吉克斯坦苦盏出谷,流至别卡巴德后转而向西北,流经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后,注入咸海。 全长2212公里,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公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060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336亿立方米。 锡尔河主要支流有阿汉加兰河、奇尔奇克河、克列斯河和阿雷西河。.

新!!: 昭武九姓和锡尔河 · 查看更多 »

鄂尔浑碑铭

鄂尔浑碑铭是指在外蒙古(今蒙古国)鄂尔浑河流域出土的公元8世纪石碑上的铭文。其中古突厥语部分用古突厥文写成,是突厥语族语言最早的文字记录。 后突厥汗国时期的碑刻有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暾欲谷碑等。 回纥汗国时期的碑刻有磨延啜碑等。.

新!!: 昭武九姓和鄂尔浑碑铭 · 查看更多 »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新!!: 昭武九姓和长安 · 查看更多 »

苏姓

蘇姓是一個中文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2位,在現今中國姓氏排行第45位。.

新!!: 昭武九姓和苏姓 · 查看更多 »

通关文牒

通关文牒為中国古代护照,曾被称为符、节、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等,从清末开始称为护照。.

新!!: 昭武九姓和通关文牒 · 查看更多 »

陇右

陇右,即陇山之右,亦稱隴西。中国古时正向面南,故“东为左,西为右”,所谓陇右,是从地理方位指称陇山以西的地方。今天陇为甘肃的简称,陇右在很多情况下也指甘肃。秦穆公称霸西戎,甘肃天水、甘谷、武山、岷县、陇西、临洮等地在当时纳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在以上地区设陇西郡,后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西晋曾设过陇西国。秦汉时陇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今陇西县古称襄武,一度为省会。.

新!!: 昭武九姓和陇右 · 查看更多 »

汉书

-- 《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傳」為「傳」,改「本紀」為「紀」,无「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西汉汉高祖元年(前206年),下至新朝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历史。《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暢的口語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纪史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其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自班彪起即以著《漢書》為己任,經過二十餘年努力,班固完成了《漢書》的主要部分。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班固隨從竇憲出擊匈奴,參預謀議。後因事入獄,永元四年死在獄中。時《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寫成,漢和帝命班昭(曹大家)入東觀藏書閣補作,馬續協助班昭作了《天文志》。故漢書前後歷經四人之手完成,歷時四十多年。漢書注疏中,最著名者有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

新!!: 昭武九姓和汉书 · 查看更多 »

汉武帝

漢武帝劉徹(),西汉第七位皇帝,其母为关陇人孝景王皇后,於7岁时被冊立为储君,16岁登基,在位達54年,其正式諡號為「孝武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武帝」,是清圣祖以前在位最長的中國皇帝。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有顯赫建树,和秦始皇被後世並稱為「秦皇漢武」,被历代史学界和政治家们評價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漢武帝的思想積極進取,极具前瞻性,為朝廷以至社会帶了新思維,亲政後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深遠地影響著後世。 對內政策上,漢武帝用人唯才,不問出身,開創了察舉制并兴太学,以致該時期培養及出現了大量名臣良將;他又頒布《推恩令》,和平地削減了诸侯的權力及勢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另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学从此成為中國社會主流思想,另有首开丝绸之路、使用年号、设立刺史、加强内廷权力等开创性举措。 對外政策上,漢武帝一改漢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後世代朝廷奉行的和親傳統,以強勢態度積極地對付匈奴,發動第二階段漢匈戰爭,先後收復了西漢初年的多處領土,不过终其一世未能解除秦朝以來匈奴於中國西北部的威脅刘运动,西汉王朝对匈奴采取的民族政策,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年第6期。《汉书·卷六》:匈奴入上谷、五原,杀略吏民。《汉书·卷六》:匈奴入五原、酒泉,杀两都尉。《汉书·卷七》:匈奴入朔方,杀略吏民。《汉书·卷九十四》:(前71年)其冬,单于自将万骑击乌孙,颇得老弱,欲还。会天大雨雪,一日深丈余,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于是丁令乘弱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凡三国所杀数万级,马数万匹,牛、羊甚众。又重以饿死,人民死者什三,畜产什五,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其后汉出三千余骑,为三道,并入匈奴,捕虏得数千人还。匈奴终不敢取当,兹欲乡和亲,而边境少事矣。。 漢武帝又大幅度地开疆拓土,先後在秦朝故土吞灭了东瓯国、南越國、閩越國,并远征异域,消灭衛滿朝鮮及夜郎國等等,继秦朝后再次拓展了中国疆域;同時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丝绸之路,远征大宛,使汉帝国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远达中亚,將帝國在民生、經濟、文化和軍事上,都推上了空前的高峰,其在位期間被稱為漢武盛世,為漢朝的極盛時期。 而漢武帝晚年穷兵黩武,對人民造成了相當大的負擔。其晚年性情也變得反覆無常,而且迷信多疑,致使了巫蛊之祸的發生,為其普遍整體正面評價留下負面部份。駕崩前兩年,漢武帝在輪台下道《罪己詔》,重拾文景之治時期的與民生息的政策,為後來的昭宣中興奠定基礎。.

新!!: 昭武九姓和汉武帝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昭武九姓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汉族

漢族,是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民族,種族上屬於東亞黃種人,是數個現代國家和地區的主体民族。佔中国大陆人口《中華文明起源和民族問題的論辯》漢民族形成問題的爭鳴 第129頁92%,佔臺灣人口97%,佔新加坡人口74%,佔馬來西亞人口23.4%。漢族在世界各地皆有分佈,總人口约为13.9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0%或五分之一,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作為民族的称呼,是在中国的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确立的。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魏晋南北朝以后,“华夏人”开始出现“汉人”自称谓,在此之前,“汉人”、“汉民”多为周边国家对汉朝国民的称呼見p.33, p.67 。漢族自稱“漢人”,其他民族称之“唐人”、“華人”、“秦人”、“桃花石”。 19世纪末開始用「汉族」一詞做為漢民族的稱呼,受漢民族主義和共產主义運動等多重影响,这一称呼逐步广泛使用,并于官方固定下来,在此之前,“華夏”(起源於中國黄河中下流域的遠古部落名稱)較常被使用為漢民族的別稱,民族政治认同根据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对華夏、汉人的定义都具有差异。汉族被西方學者視為中國的主體民族。 另外,中國古代没有现代称谓“民族”而加“族”的概念,但不等于当时没有漢族这一民族,用于民族之间区别的“满”、“蒙”、“汉”,都是古代的民族概念,故现代学界尤其史学界称历史上的汉人为汉族。 漢族自古以來就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九州」,同時認為非漢民族主要聚居地區在九州之外或“漢地”,而非漢民族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漢地」。 漢族通常被认为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黃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國民党及中國共產黨用來做為“汉族”的代称或另稱。 漢族之內因地域、語言、文化及社會多樣性上可分出不少漢族民系;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在西晉以前漢族人口主要分佈於中国北方,隨後北方人口因永嘉之禍大舉向南遷徙,歷史上汉族由北往南的大規模移動也改變了南北人口分佈密度。.

新!!: 昭武九姓和汉族 · 查看更多 »

河中

河中可以指:.

新!!: 昭武九姓和河中 · 查看更多 »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位於中國黃河以西,呈西北—東南走向為狹長狀平原,形如走廊,故而得名,丝绸之路必经之道。其範圍是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北部可经居延海沿着草原丝绸之路进入漠北,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全境皆為甘肅省、青海省海东市、西宁市和部分内蒙古额济纳旗所轄,由於大部分範圍在甘肃省,故又稱“甘肅走廊”。 最早先后为月氏、匈奴领土,自漢武帝開闢河西、「列四郡」以來是中原連接西域新疆的重要通道,為古代絲綢之路东端的一部分,是古代中國漢地同西方世界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國際通道,在大部分中國歷史時期,河西走廊一直是中國大一統王朝的西北端。.

新!!: 昭武九姓和河西走廊 · 查看更多 »

法律

法律(Law) 是一種由規則組成的體系,經由社會組織來施與強制力量,規範個人行為。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學者們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法律,包括從法制史和哲學,或從如經濟學與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方面來探討。法律的研究來自於對何為平等、公正和正義等問題的訊問,這並不都總是簡單的。法国作家阿納托爾·法郎士於1894年說:「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時禁止富人和窮人睡在橋下、在街上乞討和偷一塊麵包。」 在一個典型的三權分立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於西元前350年寫道:「法治比任何一個人的統治來得更好。.

新!!: 昭武九姓和法律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昭武九姓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月氏

月氏(上古漢語擬音(郑张尚芳)://。又譯禺氏、禺知、月支、苑支)為前7世紀至公元1世紀一個民族名稱。始见于先秦史籍,早期以游牧為生,从事玉器贸易,住在今中国的甘肃西部和新疆东部一带,並經常與匈奴發生衝突,到後來被匈奴攻擊,一分為二:西遷至伊犁的,被稱為大月氏;居留於中國甘肅及青海的祁连山西北麓一帶的,被稱為小月氏。這時,月氏開始發展,慢慢具有國家的雛型。由於大月氏位處於絲綢之路,控制著東西貿易,使它慢慢變得強大。《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月氏“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说明月氏的语言很可能属于藏緬語族。.

新!!: 昭武九姓和月氏 · 查看更多 »

戊地国

戊地国,粟特九姓胡所建的国家,昭武九姓诸国之一。 《隋书·安国传》作毕国,《新唐书·西域传》、《大唐西域记》作戊地国,亦作伐地国。唐朝又称之为西安国。今名拜城(Betik)。故址位于今阿姆河西岸之毕地,泽拉夫尚河下游的一条支流旁,土库曼斯坦列巴普州土库曼纳巴德,一说在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西南55公里,是古代从布哈拉前往呼罗珊阿木勒渡口的必经要道。戊地国无君长,为安国所统。南北朝、隋朝时戊地国和中国有交通往来。唐朝设伐地州。.

新!!: 昭武九姓和戊地国 · 查看更多 »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新!!: 昭武九姓和新唐书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昭武九姓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新!!: 昭武九姓和旧唐书 · 查看更多 »

撒馬爾罕

撒马尔罕(Samarqand Самарқанд;سمرقند;Самарканд)是中亞地區的歷史名城,也是伊斯蘭學術中心,現在是乌兹别克斯坦的舊都兼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州的首府,首任總統伊斯拉木·卡里莫夫生於此城。“撒马尔罕”一词在粟特语中意为“石城”或“石要塞”、“石堡垒”;另根据耶律楚材说:“寻思干者西人云肥也,以地土肥饶故名之。”.

新!!: 昭武九姓和撒馬爾罕 · 查看更多 »

懨噠

#重定向 嚈噠.

新!!: 昭武九姓和懨噠 · 查看更多 »

敦煌市

敦煌市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是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級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画而闻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及阳关的所在地。.

新!!: 昭武九姓和敦煌市 · 查看更多 »

曹姓

曹姓为中國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6。此姓氏在韓國亦有分佈。但「曹」字在韓語漢字作「--」,但在異體字。.

新!!: 昭武九姓和曹姓 · 查看更多 »

曹國 (昭武九姓)

曹國,粟特九姓胡所建的国家。故地位于今塔吉克斯坦北部的列宁纳巴德西南乌腊提尤别及其以西一带,都城建在忸密水之南。 本汉康居属地。南北朝时立国。隋唐时曹国为中亚昭武九姓国之一。隋炀帝时,曾遣使朝贡。其王为康国王族的分支,故而附属于康国。康国王令子乌建统领。 自六世纪后期即为西突厥汗国所统治,唐朝时分东、中、西曹。东曹亦作苏对沙那,又作率都沙那、苏都识匿、乌什鲁沙纳,地在飒秣建与俱战提之间,治汉时贰师城(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别北乌腊提尤别);中曹又译作呵跋檀、伽不单、劫布呾那等,在西曹东,康国北,治迦底真城;西曹即隋时曹国,治瑟底痕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西北伊什特汉)。地在飒秣建西北,瑟底痕城东有越于底志。都城方三里,兵千余人。居民好音乐歌舞,善商贾。俗信祆教,民以农为主,兼营畜牧。城内有得悉神祠,内设金质祭器,上有“汉天子所赐”题款。 曹国地处费尔干纳盆地至阿姆河下游之间的交通要道上,故与东方的联系密切。隋朝时开始频遣使贡方物。唐高祖武德年间,东曹与康国同遣使入朝。历史上著名的康王乌勒伽即出自西曹。唐朝在东曹国设立贰师州。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册封其王哥逻仆罗为怀德王。大食军进驻飒秣建城,天宝十一载(752年),东曹王设阿忽与安国同上表,请击黑衣大食。.

新!!: 昭武九姓和曹國 (昭武九姓)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昭武九姓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九姓胡昭武九姓国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