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柯尔克孜族

指数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中国标准罗马字母:Kirgiz,柯爾克孜語:Кыргыз / قىرعىز),也译作吉尔吉斯族,中亚的一支民族,为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多信仰伊斯兰教。中国境内有超過18万柯尔克孜人(2010年),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99 关系: 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古突厥文史记吉尔吉斯语吉尔吉斯斯坦吉林省天山山脉天津市契丹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安徽省察合台文富裕柯尔克孜人山东省山西省上海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南地区中亚中国东北地区中国西南地区中国西北地区乾隆乾隆帝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五代十国伊塞克湖伊犁河伊斯兰教佛教俄罗斯帝国北京市北京条约北齐哈卡斯人哈萨克汗国唐朝内蒙古自治区准噶尔汗国元朝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回鹘四川省现代汉语玛纳斯 (史诗)...福建省突厥語族突厥语突厥汗国甘肃省益蘭州隋唐隋朝遜尼派青海省额敏县西伯利亚西藏自治区西里尔字母語言魏晋南北朝鲜卑贵州省黑龙江省辽宁省辽朝阿尔马兹别克·阿坦巴耶夫阿拉伯字母藏傳佛教葉尼塞河钦吉斯·艾特玛托夫蒙古帝国重庆市陕西省柯尔克孜语柯爾克孜語柔然李陵江西省江苏省汉语汉朝河南省河北省清朝湖南省湖北省浩罕汗国海南省浙江省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扩展索引 (49 更多) »

华东地区

华东或华东地区,中国东部地区的简称(与经济上东部地区并不等同),中国地理大区之一。现行意义上的华东地区即为“华东六省一市”,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和上海。台灣在地理区域上被中国官方視為華東地區(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为台湾省),但由於兩岸分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未實際管轄控制過臺澎金馬。.

新!!: 柯尔克孜族和华东地区 · 查看更多 »

华北地区

华北、华北地区指位于中国北部的区域。一般指秦岭-淮河线以北,长城以南的中国的广大区域。现时在政治、经济层面上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共计5个省级行政单位。.

新!!: 柯尔克孜族和华北地区 · 查看更多 »

古突厥文

#重定向 突厥字母.

新!!: 柯尔克孜族和古突厥文 · 查看更多 »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新!!: 柯尔克孜族和史记 · 查看更多 »

吉尔吉斯语

#重定向 柯尔克孜语.

新!!: 柯尔克孜族和吉尔吉斯语 · 查看更多 »

吉尔吉斯斯坦

--共和國(Кыргыз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Kyrgyz Respublikasy;Киргиз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Kirgizskaya Respublika),通稱--(Кыргызстан,Kyrgyzstan;Киргизия,Kirgiziya),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吉爾吉斯斯坦北边与哈薩克斯坦相接,西边则为烏茲別克斯坦,西南为塔吉克斯坦,东边紧邻中國。比什凱克是吉爾吉斯斯坦的首都和最大城市。 作为中亚古国,吉尔吉斯斯坦历史达两千年,经历各种王朝与文化。因其被山峦环绕而相对孤立,吉尔吉斯文化得以较好传承;又因地理位置,吉尔吉斯斯坦处于多个文化交汇点。尽管众多部落族群在吉尔吉斯斯坦居住已久,但时有外来势力入侵统治。直至1991年從原蘇聯獨立后,吉尔吉斯斯坦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政治体制为单一制和议会制。吉尔吉斯至今仍时有民族冲突、叛乱以及经济问题。现为独联体、欧亚经济联盟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同时也是上海合作組織、伊斯兰合作组织、突厥议会和突厥文化国际组织成员国。 吉尔吉斯人口570萬。主體民族為吉爾吉斯族,其余为乌兹别克族和俄罗斯族等民族。吉尔吉斯语为国语,而在一世纪的俄罗斯化政策影响下俄语仍使用较广而作为官方语言。64%人口为无宗派穆斯林。除突厥文化外,吉尔吉斯文化还容纳和受到了蒙古、波斯和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新!!: 柯尔克孜族和吉尔吉斯斯坦 · 查看更多 »

吉林省

吉林省是中国东北地区中部的一个省份,东南邻滨海边疆区、朝鲜,北、西、南与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接壤,位在東經121°38'至131°17',北緯40°52'至46°18'。古为濊貊、扶余族、肃慎地,唐朝屬渤海地,遼代屬兩道,金朝分兩路,元代屬遼陽行中書省,明朝置建州爲女真地,以境内吉林城而得名。清於1673年在吉林市建城,名“吉林烏拉”(满语意爲“沿著松花江”);後置吉林省,為吉林將軍駐地。光緒年間將駐地建為吉林省,簡稱吉。面积19.1万平方公里。人口2729.82万人(2007年,以下数据为2001年),有汉(2435万,占91%)、朝鲜族(115万,全国最多)、满(99万)、蒙古(17万)、回(13万)、锡伯(3168人)等民族。辖1个自治州、8个地级市、57个县(市、区)、3个自治县。省会长春市。.

新!!: 柯尔克孜族和吉林省 · 查看更多 »

天山山脉

天山山脉(维吾尔语:تەڭرىتاغ Tengri Tagh/Тәңри тағ;Тәңіртау/تأڭئرتاۋ;Ала-Тоо/تەڭىر-توو;东干文:,小儿经:)是亚洲中部最大的一条山脉,横亘中国新疆的中部、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等四國。古名白山,又名雪山,冬夏有雪。故名,匈奴谓之天山,唐时又名折罗漫山,高达二万一千九百尺,长约2500km,宽约250~300km,平均海拔约5km。最高峰是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m,在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界;第二高峰是汗腾格里峰海拔6995m,在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处;博格达峰的海拔5445m,在中国境内。前两者是前苏联雪豹登山奖必要五峰之二。新疆的三条大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发源于此山。天山山脉把新疆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天山由东西走向的褶皱断块山组成,山间有陷落盆地,如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西部有伊犁谷地。 位于乌鲁木齐市以东的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称它“雪海”。位于博格达峰山腰的天池,清澈透明,是新疆著名的旅游胜地。目前,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已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托木尔峰,海拔7435米,是天山的最高峰,登山界一般承认1956年阿巴拉科夫首次登顶成功,但也有说1938年已有苏联登山队登顶;1975年7月25日首个中国登山队登顶成功。.

新!!: 柯尔克孜族和天山山脉 · 查看更多 »

天津市

天津市,简称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国北方最大沿海开放城市。天津位于华北平原的海河各支流交汇处,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有海河在城中蜿蜒而过,跨越海河的各式桥梁形成了“一桥一景”的景致。 天津因漕运而兴起,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自1860年天津开放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多国在天津设立租界,洋务派亦在天津兴办实业,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在领风气之先的同时,天津近代工业、商业、金融业等发展迅速。由天津开始的军事、教育、司法、交通、通讯、工业等方面的近代化建设,均开中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2006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市总体规划》将天津完整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 ,人民网,2010-8-7查阅,并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设立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11月,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选址天津共同建设中新生态城。2015年4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成为中国长江以北唯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过自1990年代开始的工业东移战略,天津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天津港-天津南港”的双城双港的城市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确定天津市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先行示范区”。 天津市举办了2013年的第六届东亚运动会和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同时天津也是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常驻举办城市。.

新!!: 柯尔克孜族和天津市 · 查看更多 »

契丹人

契丹人,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今蒙古国及中国东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但受到通古斯語族的強烈影響。而目前居住中國東北的達斡爾族可認定為契丹人直系後裔。 古契丹有八部: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部。涅里是遼的始祖。契丹人有三年選一次夷里堇的習慣,早期夷里堇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的夷里堇耶律阿保机破坏了传统的贵族民主选举制度,仿效汉人,建立起世袭的中央集权专制的契丹。 据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所稱契丹為黃帝之後。《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近年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認可契丹為炎帝苗裔的說法。回紇人亡國時,大批回紇人逃入契丹,因此有契丹半回紇的說法,有些回紇人溶入契丹人的蕭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就是回紇人,耶律德光后將述律氏賜姓蕭氏,蕭氏後來融入女真,改為舒穆祿氏,遼朝滅亡后,多融入汉族、蒙古族與滿族。 《辽史·后妃传》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史·国语解》记载:“耶律和萧两个姓,以汉字书者曰耶律、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刺、石抹”。《金史·国语解》记载:“移喇曰刘,石抹曰萧”。.

新!!: 柯尔克孜族和契丹人 · 查看更多 »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是中国西北的民族自治区,位于黄河中游、蒙古高原南部。大部分地区因黄河缓慢穿流而为河套的一部分。宁夏下辖五个地级市,首府银川。.

新!!: 柯尔克孜族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安徽省

安徽省,简称“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合肥市。安徽省大致位于东经114°54′至119°37′与北纬29°41′至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同时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从而孕育出了省内的四大文化圈,即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在经济上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中国中部经济区,北部和南部分属中原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其南部原徽州府的徽商与粤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自21世纪以来,安徽省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柯尔克孜族和安徽省 · 查看更多 »

宋可能是下列含意之一:.

新!!: 柯尔克孜族和宋 · 查看更多 »

察合台文

#重定向 察合台突厥文.

新!!: 柯尔克孜族和察合台文 · 查看更多 »

富裕柯尔克孜人

#重定向 乌裕尔河畔五姓柯尔克孜.

新!!: 柯尔克孜族和富裕柯尔克孜人 · 查看更多 »

山东省

山东省,简称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是华东地区的最北端省份,省会设于济南,副省级城市有济南市、青岛市。2017年山东省常住人口超过1亿人,位列全国第二。其中汉族占99.3%,另有回、满、蒙3个世居少数民族及朝鲜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山东省西部连接内陆,逆时针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泰山是全境最高点(1532.7米);东部是山东半岛。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海峡相对,东面与朝鲜半岛隔黄海相望。 山东土地面积约15.79万平方公里,排名全国第19,境内交通发达,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密集。山东是工农业大省,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一部分,2017年生产总值达7万亿人民币,位列全国第三名,对中国内地经济的贡献約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10位。山东在2011年1月确立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山东半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组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2018年1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山东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齐鲁文化,又分为“鲁西文化”和“胶东文化”。其中儒家的创立人孔子和孟子是鲁文化的代表人物,政治家管仲、军事家孙子、孙膑则是齐文化的代表。而鲁菜则位居中国八大菜系之首。.

新!!: 柯尔克孜族和山东省 · 查看更多 »

山西省

山西,简称晋,中国一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翼。山西表里山河,南临黄河,西邻吕梁山,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曰山西。省会太原市。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 山西地區的有獨特的语言、風俗以及历史,省內土地豐足、矿产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晋中盆地一直被稱作华北的「漁米之鄉」。省會太原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新!!: 柯尔克孜族和山西省 · 查看更多 »

上海市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直辖市,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其港口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主要产业包括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制造等。上海位於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正中间,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北端的崇明岛处于长江入海口中,佔地面積6,340平方公里。上海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截至2016年,人口2419.70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占59%,达1439.50万;近年来,上海市也与周围的江苏、浙江两省高速发展的多个城市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几大城市群之一。2017年生产总值為30,133.86億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4463.09億美元或8587.59億國際元,為世界一大經濟區域;人均生产总值則為124,571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18,450美元或35,500國際元,接近先進经济体20,000美元的标准。2017年上海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988元人民幣,位居全国首位。2017年上海居民的税后月收入為1,336美元,比較其他國內一線城市為高,但較香港的2,715美元、倫敦的2,776美元、東京的2,897美元、排名第九新加坡的3,077美元、排名第二旧金山的4,817美元,以及排名第一瑞士苏黎世的5,876美元為低。 晋代,上海初步发展为一个渔港、盐产地和商贸集镇。唐代到元代,上海地区归华亭县、松江府管辖。明清两朝,上海已较为繁荣,棉纺织业发达。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五口之一正式开埠,由此开始上海租界的历史。上海凭借独特的政治环境,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苏、浙、粤、皖、鲁等周边省份及外国的移民,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都会之一。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包括開埠後的西方近现代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在民国时期,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被蒋中正评价为“中外观瞻之所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主要发展内陆的重工业等,西方国家也对中華人民共和國经济封锁,上海大量支援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1990年,上海迎来浦东开发开放政策,经济成长速度加快;2005年设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批准的上海自贸区,也令上海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世界级大都市,更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和中国财政收入的支柱城市,但目前上海正面临外地来沪人员所導致的犯罪率上升,同時人才外流、上海话及海派文化消失等问题也為上海的前景帶來隱憂。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典范,因此也拥有不少著名地标景观,包括豫园-城隍庙、南京路-外滩、陆家嘴摩天大楼天际线等。.

新!!: 柯尔克孜族和上海市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方英语译名: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专责全国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的副部级直属机构。.

新!!: 柯尔克孜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200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在中国大陆地区进行的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得出全国共计12.9533亿人。普查还涉及人口增长、家庭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民族构成、受教育程度、城乡人口等七方面。.

新!!: 柯尔克孜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 查看更多 »

中南地区

中南地区是指中国地理上位于中国中南部区域,由华中地区部分省级行政单位与华南地区组成。.

新!!: 柯尔克孜族和中南地区 · 查看更多 »

中亚

中亚(Central Asia;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亚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里海,东到中国,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而根据长期占据这片区域大部分领土的苏联官方定义,中亚仅指其四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了亚洲中部现已独立的五个以“斯坦”命名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人口1660万)、吉尔吉斯斯坦(人口550万)、塔吉克斯坦(人口760万)、土库曼斯坦(人口510万)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950万)的总称。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巴基斯坦北部、蒙古等地,有时还包括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以及西伯利亚南部。 上述关于中亚的定义没有一项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然而,虽然中亚地区的边界并不确定,但这一地区有着一些显著特征。例如,在历史上,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而这块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区域成了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汇之地。 在伊斯兰化之前以及伊斯兰化早期,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语支各语言的民族Encyclopædia Iranica, "CENTRAL ASIA: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 C. Edmund Bosworth: "In early Islamic times Persians tended to identify all the lands to the northeast of Khorasan and lying beyond the Oxus with the region of Turan, which in the Shahnama of Ferdowsi is regarded as the land allotted to Fereydun's son Tur.

新!!: 柯尔克孜族和中亚 · 查看更多 »

中国东北地区

中国东北地区,简称中国东北、东北、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個地理大区,也属于第二阶梯的经济大区。中國東北在永乐遷都后,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現在的中国东北地区,廣義上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风土文化相近的内蒙古东四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所构成的地区,狭义上则仅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在内。土地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2010年國民生產總值总量33367亿元,占中国全国的8.38%,人口1.2亿,占中国全国总人口的9.18%。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东三省是全国生育率最低的三个省,总和生育率为0.74至0.76,仅为世代更替水準的三分之一。.

新!!: 柯尔克孜族和中国东北地区 · 查看更多 »

中国西南地区

在中国地理概念中,西南地区涵盖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主要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南部地区。 在中国行政区划概念中,狭义的西南地区(亦称为大西南),即指传统的“西南三省”:川(四川省)、滇(云南省)、黔(贵州省)。其中,这里四川省在地理上的范围为中华民国时期的省域,不包括原西康省之辖域(含今雅安市、攀枝花市、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但包括今重庆市之辖域。 而行政区划中广义的西南地区则有“西南四省(区)”、“西南五省(区、市)”和“西南六省(区、市)”三个版本,其中后两种说法常出现在如今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活动之中。.

新!!: 柯尔克孜族和中国西南地区 · 查看更多 »

中国西北地区

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西北内陆的一个区域,地理上包括黄土高原西部、渭河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北部、内蒙古高原西部、柴达木盆地和新疆大部的广大区域。通常简称“大西北”或“西北”。 中国行政区划中的西北五省区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撤销的大行政区级单位——西北区。 广义上的西北地区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盟、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和鄂尔多斯市等四盟市。 另一种常见的中国区域地理分类中,依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将中国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这里的西北地区是指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的地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与上述两种定义显著不同的是不包含陕西省大部与青海省。.

新!!: 柯尔克孜族和中国西北地区 · 查看更多 »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新!!: 柯尔克孜族和乾隆 · 查看更多 »

乾隆帝

清高宗弘曆(a)(),又稱乾隆帝,爱新觉罗氏,諱弘曆,镶黄旗满洲人,汗號「腾格里特古格奇汗」(Тэнгэрийг Тэтгэгч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号「乾隆」,廟號高宗(v),諡號簡稱純皇帝(v)。 乾隆帝乃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子時。登基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18日),在位至乾隆六十年(1735至1796年)。因其继位之时有在位时间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禅位于其子颙琰(即後來的嘉庆帝)。此时的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在宫内仍然沿用乾隆年号,成為事實上的最高统治者,直至驾崩於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刻,享壽89岁。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他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四位皇帝,以及中国历史上掌權時間最长的皇帝(合共63年)。.

新!!: 柯尔克孜族和乾隆帝 · 查看更多 »

广东省

廣東省,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廣州。廣東省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福建、廣西、湖南、江西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廣東省總面積約爲598,800平方公里,海洋及陸地面積分别爲419,000平方公里和179,800平方公里。 廣東是中國的人口大省,2015年該省人口約1.1億人,高居全國第一位,其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584人。該省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大量外來人口的移居地,使其擁有相對多樣的族群面貌,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爲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此外還有不同的少數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爲壯族。 該地區與廣西和海南同屬於嶺南文化圈,其語言、傳統風俗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廣東人以其經商傳統著名全国,歷史上的「粵商」就是指在廣東一帶行商的人(廣肇帮,在海外又稱廣東幫,海外所講的廣東帮不包括潮州幫和客家幫),與徽商、浙商、晉商、蘇商一同合稱爲歷史上的“五大商幫”。作爲廣東省會的廣州有「千年商都」之稱,自漢代開始番禺城(廣州市古名)便是中國的重要商業都市,以清代的廣州十三行(廣東十三行)最爲著名。 廣東省2016年估計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爲73,290元人民幣,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中位列第八,而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則位列全國第一、世界第五。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世界上大都會區和大都市之一。深圳、廣州、珠海、佛山、中山和東莞,這六個城市是廣東最富裕的地區;2015年,六個城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可依國際匯率兌換為19,650美元。廣東省的水資源豐富,其水產品生產以近海養殖和海洋捕撈為主。位處珠江沿岸一帶的珠江三角洲被稱作南中國的「魚米之鄉」,是中國第二大水產品出產省份和第三大海產品出產省份。.

新!!: 柯尔克孜族和广东省 · 查看更多 »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Gvangjsih Bouxcuengh Swcigih),简称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个自治区之一,首府为南宁市。1958年,廣西僮族自治區成立,1965年,改用现名。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南地区,南濒北部湾,與越南接壤。廣西壮族自治区有中國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通用普通话,地方語言有廣西平話、桂柳官话、壮语、粤语、客家話、闽语等各種民族語言和方言。.

新!!: 柯尔克孜族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云南省

云南省,简称云或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边疆地区的一个省份,省会昆明。云南是直立人重要的活动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直立人。战国时期,滇池周边地区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 云南省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770.5万(2016年),占全国人口3.35%,排名第12名。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与三个国家相邻: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新!!: 柯尔克孜族和云南省 · 查看更多 »

五代十国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中國本土為止。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有些還是沙陀族所建立。五代雖然实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个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况,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渐离心,交趾(越南)最终脱离中国独立。 從唐朝滅亡至北宋建立半個多世紀期間,中原地區依次出現梁、唐、晉、漢與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7年梁王朱溫篡唐建立後梁,这是五代十國的开始。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滅后梁,建國後唐。後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发生內亂後,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时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府稱帝建立後漢,收復中原。後漢樞密使郭威篡后汉建後周,後周世宗柴荣苦心經營,使后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後周随后被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以吳國最強,而後被齊王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與閩國等。湖廣则被荊南、楚國與南漢等占据。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曾被後周所敗。蜀地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北漢是惟一在北方的十國,是後漢劉氏後裔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其他中原諸國及地區,最後於979年統一中國本土地區,十國結束。 五代十國大體上延續唐朝后期的政治體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變化很多,官職廢置不常,主要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這個制度後由宋朝繼承。十國雖然其中一些政权臣服於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構大致上与五代等同。由於地方節度使不受管制,時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紛紛加強禁軍軍力以壓制地方實力派。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強幹弱枝政策。外交方面,唐朝時胡漢融合,外族陸續入住中國四周。唐朝崩潰進入五代十國後,出現一些外族國家,如沙陀建立五代後唐、後晉與後漢等。契丹先建立契丹國,南下滅後晉後建立遼朝。其他還有党項的定難軍,於北宋時建國西夏。這些都对宋朝的國際局勢造成深遠影響。 由于北方戰亂、外族入侵與天災不斷,南方十國在人口、經濟、文化與科技方面皆勝於北方五代。這也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的時刻,此後这一局面再也沒有逆轉。十國為擴展經濟,重視興修水利與經濟作物,发展貿易業、茶葉、紡織,錢塘江海塘也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由於關中經濟崩潰,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都城的因素與燕雲十六州被外族統治影響宋朝的軍事與經濟。文化方面,本時期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保存許多儒學經典。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

新!!: 柯尔克孜族和五代十国 · 查看更多 »

伊塞克湖

伊塞克湖(Ысык-Көл,Иссык-Куль),中国唐代稱之為热海、大清池,清代稱為特穆爾圖淖爾、图斯池,位于吉尔吉斯东北部,天山山脉北侧,北纬42度30分,东经77度30分。长182公里,最宽处60公里,面积6,332平方公里,平均湖面海拔1602米,最深702米,是世界上面积第二大的高山湖泊,仅次于南美洲的的喀喀湖(西班牙语:Titicaca)。湖水微咸,冬季不结冰,主要水源是高山泉水和积雪融水,无出水口,属内流湖。 古代,该湖周围的草场是重要的游牧基地,许多知名的民族和部落都起源或者游牧于此。在苏联时期,该湖是有名的疗养胜地,北岸建满了许多桑拿浴室、度假村和别墅,据称该时期,伊塞克湖还是苏联海军秘密的鱼雷试验场。 唐朝诗人岑参的诗篇(《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亦提及热海,即伊塞克湖在其時的稱呼。 Category:吉爾吉斯斯坦湖泊 Category:亚洲內流湖 Category:濕地 Category:絲綢之路地點 Иссык-Куль.

新!!: 柯尔克孜族和伊塞克湖 · 查看更多 »

伊犁河

伊犁河(Іле)是中国水量最大的内陆河,也是新疆水量最丰富的河流。 伊犁河主源特克斯河发源于汗腾格里峰北侧,由西向东流,在东经82°左右折向北流,穿过喀德明山脉,和巩乃斯河汇合,又折向西流,在伊宁和喀什河汇合,穿越国境,进入哈萨克斯坦,最终进入巴尔喀什湖。 伊犁河上游穿越一系列山地和谷地,这个区域年降水量达到700毫米,春季还有高山融雪水进入,因此水量丰富,年径流量为118亿立方米。过了伊宁后,进入河谷平原,河床变宽,多沙洲岛屿,水流分叉。 伊犁河流域气温比新疆其他地区高,干流封冻只有60天左右,由于上游主要是岩石高山,因此含沙量也少,年平均为0.2-0.5千克/立方米。 伊犁河流域因为雨水丰沛,农业几乎不需要灌溉。下游在5-10月间可通航吃水量为200吨左右的船只。 Category:亞洲跨國河流 Category:哈薩克斯坦河流 Category:新疆河流 Category:内流河 Category:絲綢之路地點.

新!!: 柯尔克孜族和伊犁河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柯尔克孜族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柯尔克孜族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柯尔克孜族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柯尔克孜族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是1860年大清朝廷於第二次英法联军後在北京分别與英国、法国、俄國各自签订的戰敗條約。咸豐皇帝委任欽差大臣恭親王奕訢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签约地点在北京礼部衙门,今天安门广场东南角。另外,1887年与葡萄牙签定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亦称《中葡北京条约》。北京条约使得清朝增加对英法的赔款数额,增开商埠,并割让广东新安县(今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九龙西)给英国。條約还承认1858年《瑷珲条约》的有效性,将原先规定为中俄“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至海之地(包括库页岛以及不凍港海参崴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歸俄國所屬,从此中国失去东北地区对日本海的出海口。 三條約正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 柯尔克孜族和北京条约 · 查看更多 »

北齐

北齊(550年—577年)是中国北朝之鲜卑化汉人政权。550年6月9日(庚午年五月戊午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建國號齊,建元天保,遷都鄴城,以晉陽為別都。史稱北齊或後齊,以別於南齊。以皇室姓高,又稱高齊。北齊歷經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緯、幼主高恆六帝,577年被北周消滅,共享國二十八年。 幼主高恆時期,北周在北周武帝的统治下日渐兴盛,而北齐则衰落。577年北周統一北方,北齊滅亡。北齊滅亡後,境内的士族大多遷到關中,成为北周臣民。 三年後北周外戚楊堅篡位,建國號隋並南下滅陳結束中原自魏晉南北朝長達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新!!: 柯尔克孜族和北齐 · 查看更多 »

哈卡斯人

哈卡斯人(Khakas) 亦作Khakas或Hakas,又称“米努辛斯克鞑靼人”、阿巴坎鞑靼人,“叶尼塞鞑靼人”、葉尼塞土耳其人等,属蒙古人种西伯利亚类型。使用哈卡斯语,分萨盖、卡钦、克孜尔3种方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 哈卡斯人簡介.

新!!: 柯尔克孜族和哈卡斯人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汗国

哈薩克汗國(哈萨克语:;土耳其语:Kazak Hanlığı;俄语:Казахское ханство)是哈萨克族在1456年创建的王朝,其统治区域大约在今天哈萨克斯坦一带,1847年灭亡。.

新!!: 柯尔克孜族和哈萨克汗国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柯尔克孜族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中華人民共和国北部的一个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从清朝中期开始,瀚海以南,長城以北,東至哲里木盟,西至伊克昭盟的蒙古各旗被称为內札薩克或內札薩克蒙古,后来简称為内蒙古。1947年,由中共解放區控制的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内蒙古正式成為政區名。.

新!!: 柯尔克孜族和内蒙古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汗国(;;维吾尔语:جوڭغار),是卫拉特蒙古的一支准噶尔部建立的一个汗国。17世纪到18世纪中叶,准噶尔部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尔喀什湖,北越阿尔泰山,东到吐鲁番,西南至楚河、塔拉斯河的广大地区,建立史上最后的游牧帝国。由于此时期是卫拉特蒙古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卫拉特蒙古常常就以准噶尔的名称出现于史料中。宗教上他们信奉藏传佛教,对西藏也有一定的影响力。18世纪在清朝几次军事行动中灭亡。.

新!!: 柯尔克孜族和准噶尔汗国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新!!: 柯尔克孜族和元朝 · 查看更多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قىزىلسۇ قىرغىز ئاپتونوم ئوبلاستى / Qizilsu Qirghiz Aptonom Oblasti;柯尔克孜语:كىزىلسۋ كىزگىز اۆتونومييالى وبلاستى / Кызылсуу Кыргыз aвтономиялуу oбласты),简称克孜勒苏州、克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的自治州。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西部。柯爾克孜族為克孜勒苏州的自治民族。.

新!!: 柯尔克孜族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查看更多 »

回鹘

回鶻(突厥字母:𐰆𐰖𐰍𐰆𐰺 uyghur;回鹘字母:Uyghur;維吾爾語:قەدىمكى ئۇيغۇر; 土耳其語:eski uygur.),亦稱袁纥、烏護、烏紇,隋朝时又称韋紇,唐朝前期音譯为回纥,元朝称畏兀儿。以上译名的变化是由于中文本身的语音变化造成的,而在不同时期的突厥语文献中,此族名均无变化,今日的维吾尔也是该族名的一个最晚近的译音。回紇人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要求将其汉字改爲“回鶻”,象其族有“鶻隼”般的勇猛,因而唐中期以后便称其作回鹘人。當時的吐蕃人則把回鹘人和之前的突厥、之后的蒙古等游牧民族统稱為霍爾()。回紇原是鐵勒一部,与僕骨、同羅、拔野古等部一样;後來回纥强大,遂将这些源自铁勒的部族統稱为外回鶻。 回紇(回鶻)是裕固族、維吾爾族以及回族等族的宗源之一,回回一词即为回鹘的转音。在七世纪初期,回紇在唐朝的北方建立政权,對中國歷史有深遠的影響。公元744年,回紇怀仁可汗联合唐朝击败后突厥,一统北方草原铁勒诸部。 回紇原是由韋組與烏揭(烏古斯人)組成的聯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回纥语(与古突厥语相通,使用突厥文记载)。《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回紇本为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部落联盟,其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後來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当时的突厥汗國在古突厥文中習慣稱呼回紇人为 Toquz-oghuz,意即“九姓乌古斯”,“乌古斯(oghuz)”在古突厥语中有“部落”、“联盟”、“姓”之意。有人则认为回纥的族名为古突厥语的Uyghur,意為團結、同盟輔助,见于《磨延啜碑》有十回紇和九烏古斯(九姓)的记载。而另一解释称,回紇族名的词源为oigur,是森林中人與十個游牧氏族。.

新!!: 柯尔克孜族和回鹘 · 查看更多 »

四川省

四川省(四川话拼音:Si4cuan1sen3;国际音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省政府中心為成都市。四川简称川或蜀,又因先秦时四川曾分属巴国、蜀国两诸侯国,故别称“巴蜀”。现今巴蜀则主要是指重庆市与四川省。四川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譽。.

新!!: 柯尔克孜族和四川省 · 查看更多 »

现代汉语

#重定向 現代標準漢語.

新!!: 柯尔克孜族和现代汉语 · 查看更多 »

玛纳斯 (史诗)

《瑪納斯》(柯尔克孜语:"Манас" дастаны)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为全世界第二长的史诗,仅次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长度超过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该史诗叙述了柯尔克孜族传说中的英雄和首领瑪納斯及其子孙共八代人领导族人反抗异族(契丹和瓦剌)的掠夺與奴役,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故事。全诗共分八部,分別以该部史诗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并以玛纳斯的名字作為总名称。 《玛纳斯》产生于公元9至10世纪,千百年来一直以口耳传承。作为全世界第二长史诗,共有八部18卷、23.4万多行。现存版本是根据民间歌手从1984年到1995年演唱录制基础上整理而成。忠实记录并提供了柯尔克孜族人民繁衍、生存、生产、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宝贵资料,涉及文学、政治、历史、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2006年,《玛纳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新!!: 柯尔克孜族和玛纳斯 (史诗) · 查看更多 »

福建省

福建省(Hók-gióng;Hok-kiàn;Fuk-kien),簡稱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沿海的一个省,省会福州。东西最寬約為480公里,南北最長約為530公里,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東北與浙江省毗邻,西、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东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福建省下辖1个副省级城市和8个地级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 福建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福建多山,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这些山地多为森林所覆盖,使得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福建的大陆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岛屿众多。而且由于福建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和中国其他地方不同,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福建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第一章《综合》:基本省情 福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10位,是中國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共31.26平方公里、平潭片区共43平方公里,厦门片区共43.78平方公里),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后,中国第二批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之一。福建旅游资源丰富,有武夷山、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等自然风光和土楼、安平桥、三坊七巷等人文景观。 福建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97.84%,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其它民族人口多为近现代迁居而来,比重极小。福建汉族内部语言文化高度多元,分化成多个族群。.

新!!: 柯尔克孜族和福建省 · 查看更多 »

突厥語族

#重定向 突厥语族.

新!!: 柯尔克孜族和突厥語族 · 查看更多 »

突厥语

在许多语言中,突厥语与土耳其语是同一个词,但在中文语境下是两个不同的词汇。突厥语可以指:.

新!!: 柯尔克孜族和突厥语 · 查看更多 »

突厥汗国

突厥汗国(突厥文:10px türk;Göktürk Kağanlığı)是原先在柔然统治下的阿史那氏部族于552年在中国以北地区建立的古代汗国,一度控制漠北、中亚等柔然故地。後分裂成東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7世纪时先后为唐朝所灭。而東突厥复国后形成的后突厥汗国亦在8世纪为回纥灭亡。.

新!!: 柯尔克孜族和突厥汗国 · 查看更多 »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新!!: 柯尔克孜族和甘肃省 · 查看更多 »

益蘭州

蘭州,中國元代州名。益蘭是突厥語,意為蛇。因州境山中“見一巨蛇,長數十步,从穴中出飲河水,腥聞數里”,遂以為州名。其地在唐麓嶺(今唐努山)北麓,謙河(今葉尼塞河上游小葉尼塞河)南岸。元仁宗以後隸屬于嶺北行省。今屬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州治所在今圖瓦共和國首都克孜爾西南。.

新!!: 柯尔克孜族和益蘭州 · 查看更多 »

隋唐

隋唐(581年-907年),是对中国古代的隋朝和唐朝的合称,是經歷了五胡亂華和南北朝两个漫长时期後的两个大一统皇朝。是秦汉之后中国第二次大统一,有学者认为隋唐宋构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二帝国,也有学者认为隋至盛唐为中国第二次一元体制。日本學者杉山正明將隋唐歸於拓跋國家中。 雖然隋唐皆被視為漢族皇朝,但其實兩朝皇帝多少帶有異族血統或受異族影響,故在民族思想上比較開放。兩朝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科技上達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隋唐兩朝君主在治國政策上較為開明,也影響了周邊諸國向中國朝貢、學習。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在二百八十多年的战乱之后重新统一了中国。隋朝在其后期经过八年的隋末民变,唐朝建立。所以史学家常把“隋唐”并称。在这三百多年间,中国各方面都得到很大的发展。由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直至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這一百六十七年是中國的另一個盛世。另外,由于唐朝初期的文治武功和國際聲望都十分強盛,故人们亦常将它与同样被认为曾经很强盛的汉朝放在一起而合称为漢唐。 與秦漢相比,隋唐同樣是前一個統一皇朝國祚短,而後一個統一皇朝能建立百餘年盛世的大帝國。.

新!!: 柯尔克孜族和隋唐 · 查看更多 »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新!!: 柯尔克孜族和隋朝 · 查看更多 »

遜尼派

逊尼派(Sunni,أهل السنة والجماعة,,简称 ),又譯素尼派,原意為遵循聖訓者,為伊斯兰教中的最大派别,自稱「正統派」,與什叶派對立。一般認為,全世界大約有85至91%穆斯林隸屬此派別See.

新!!: 柯尔克孜族和遜尼派 · 查看更多 »

青海省

青海省,简称青,为中国一级行政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因境内有全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省会是西宁市。.

新!!: 柯尔克孜族和青海省 · 查看更多 »

额敏县

额敏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下辖的一个县。面积9092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额敏镇。這裡也是耶律大石西遷時第一個落腳的地方,當時名為葉密立。.

新!!: 柯尔克孜族和额敏县 · 查看更多 »

西伯利亚

西伯利亞(Сибирь),古稱「鮮卑利亞」或「錫伯利亞」,是俄羅斯及蒙古国北部的一片非常大的地域,佔有整個北亞,面積約1,276萬平方公里,範圍西至烏拉山脈、東至太平洋;北至北冰洋,南至哈薩克的中北部,以及蒙古国和中國的邊境。整個地域除了西南部份屬於哈薩克以外,其餘的都屬於俄羅斯,並且占据了其75%的領土。.

新!!: 柯尔克孜族和西伯利亚 · 查看更多 »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區(),简称藏,通稱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边疆的一个藏族自治区(省级民族自治地方)。地理位于青藏高原上,首府拉萨市。.

新!!: 柯尔克孜族和西藏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西里尔字母

西里尔字母(Кирилли́ческий алфави́т或Кири́ллица,转写:Kirilličeskij alfavit或者Kirillica),也译作基里尔字母,又称斯拉夫字母,是通行于斯拉夫语族大多数民族中的字母书写系统。2011年時在歐亞大陸約有二億五千萬人的國家語言是以西里尔字母為標準文字,其中有半數在前蘇聯疆域範圍內。 西里尔字母大部分是以安色爾體希腊字母為基礎,並包括一些來自格拉哥里字母的字母,還包括一些連字。增添的字母用於古教會斯拉夫語且希臘語沒有的輔音。其名稱出於對先前創立格拉哥里字母的來自拜占庭的聖西里爾和美多德兄弟的敬意。學者們認為西里尔字母是由聖西里爾和美多德早期的門徒發展出來並規範化的。 在2007年1月1日歐盟東擴後,由於新加入的保加利亞使用西里尔字母,因此西里尔字母成為繼拉丁字母及希臘字母後的第三種歐盟官方字母。.

新!!: 柯尔克孜族和西里尔字母 · 查看更多 »

語言

语言,广义而言,是用於沟通的一套方式,有其符号与处理规则,一般称为文法。符号通常称为文字,会以视觉、声音或者触觉方式来进行传递。 語言用來傳遞已知或未知事物的含義。 “語言”一詞可以更廣義的理解為已知或未知世界的基礎構成系統。 嚴格來說,語言是指人類溝通所使用的語言——自然語言。在一個先進的社會中一般人都必須透過學習才能獲得語言能力。語言的目的是交流觀念、意見、思想等。 語言學就是從人類研究語言分類與規則而發展出來的。研究語言的專家被稱呼為語言學家。 當人發現了某些動物如海豚能夠以某種方式溝通,​​就誕生了動物語言的概念。 20世紀由於電腦誕生,人需要給電腦指令。這種對機器的「單向溝通」就成電腦語言。.

新!!: 柯尔克孜族和語言 · 查看更多 »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長達四百年的混亂時期,朝代更迭速度很快,並存在有多个政权並存的局面,有相當長的時間是南北對峙。 這個時期由220年曹丕篡東漢帝位,自立曹魏開始,到589年隋朝滅南陳而重新统一结束,共369年。可分為三國時期(曹魏,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晉時期(與東晉合稱晉朝)、東晉與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對立時期,共150年)。另外位於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孫吳時為建業,即今天的南京)的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個國家又統称为六朝。.

新!!: 柯尔克孜族和魏晋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鲜卑

卑(漢語拼音:Xiānbēi;上古汉语擬音:*Sr-pe),祖先是古代西伯利亞的遊牧民族东胡(一說山戎)或稱通古斯部落。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遊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鲜卑主要活动于赤峰市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和辽宁西北部。 2世紀時鮮卑國占据匈奴國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鲜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蕃所滅。.

新!!: 柯尔克孜族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贵州省

贵州省,简称贵或黔,是中華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省会是贵阳市。貴州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全省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面积约17.6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7.9%。素有多彩贵州之称。.

新!!: 柯尔克孜族和贵州省 · 查看更多 »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满语:Sahaliyan ula),简称黑,位于内满洲北部,是全国最北和最东的省份, 省会驻地为哈尔滨。中俄界河黑龙江为境内最大河流,黑龙江之名由江名而来。省界北、东与外贝加尔边疆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接壤,南接中国吉林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土地面积共约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松岭),排名全国第6。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省常住人口约3831万人,其中汉族占95%以上,另有回、满、蒙、朝等53个少数民族。 黑龙江是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与农业基地,工业门类以机械、能源、食品、医药工业为主;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粮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

新!!: 柯尔克孜族和黑龙江省 · 查看更多 »

“辽”字可能指:.

新!!: 柯尔克孜族和辽 · 查看更多 »

辽宁省

辽宁省,简称辽,舊稱奉天省,中國的一个省,省會位于沈阳市。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 辽宁省的位置是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与河北省毗连,东南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隔江相望,南临黄海和渤海。辽宁在自古以來便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关外的軍事要隘,也是將东北地区聯繫内蒙古通向歐亞國家為交通上所必經之要道。.

新!!: 柯尔克孜族和辽宁省 · 查看更多 »

辽朝

遼朝(916年-1125年),國號大遼,又稱大契丹國(契丹國,契丹大字:),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國祚從西元916年至1125年,長達210年。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吞併了契丹各個部落後,於916年稱帝建國“契丹”。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屢次南下中原,946年攻滅後晉後確定國號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張正明(1979年):《契丹史略》,225頁。,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除了遼朝之外,契丹族尚建立相關國家。1122年,天祚帝北逃夾山,耶律淳於遼南京被立為帝,史稱北遼。遼朝滅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1132年建立西遼。1211年西遼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帝國所滅。 史學界對「契丹」含義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鑌鐵或刀劍之意。後來改國名為“遼”也是“鐵”的意思,同時“遼”也是契丹人發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因與南方的中原政權長期對峙,而稱“北朝”,而稱中原王朝為“南朝”徐俊(2000年):《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225頁–261頁。遼朝滅後晉,因此自居為繼承後晉正統。依據五行德運說的五行相生規律,後晉的「木」德之後為「水」德,因此遼朝以水為德運,並相應以黑色為正色。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祥地,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治,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成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英語作Cathay)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新!!: 柯尔克孜族和辽朝 · 查看更多 »

阿尔马兹别克·阿坦巴耶夫

阿尔马兹别克·阿坦巴耶夫(Атамбаев Алмазбек,),曾任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吉尔吉斯斯坦总理,吉尔吉斯斯坦社会民主党主席。.

新!!: 柯尔克孜族和阿尔马兹别克·阿坦巴耶夫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字母

阿拉伯语字母,也作天方字母(أَبْجَدِيَّة عَرَبِيَّة,),为阿拉伯语的书写形式,类似于亚兰字母,除了阿拉伯语之外,世界上(尤其是伊斯兰教势力比较兴盛的地区)尚有别的语言使用阿拉伯字母,如波斯语、达里语、中国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等。在中国,回族地区偶尔也用阿拉伯字母记写汉语,这叫做“小儿经”。目前阿拉伯语字母是僅次於拉丁字母後世界上第二多人使用的拼音文字。 阿拉伯字母本身不包含短元音,所以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达里语、普什图语等语言的很多书籍和杂志中,短元音并不被标出,所以人们必须从文中推测出这些元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闪族语更多的使用辅音和长元音来区分词义。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语言通过修订阿拉伯字母,使得所有的元音均可表示出来,人们阅读文章时不再从文中推测读音,例如维吾尔语。 阿拉伯字母属于亞蘭字母体系,共有28个表示辅音的字母,通常在《古兰经》,幼儿读物,或者给外国人阅读的书籍中才加元音符号。 阿拉伯语是连续书写的(从右到左),不同于每个文字都单独书写的象形文字,因此每个阿拉伯字母的书写形式会受到词法的影响。 在阿拉伯字母中,两个相同辅音相连,并且前一个读静音的时候,则在该字母上使用一个tashdeed(类似于w的符号)表明,称为叠音。 《古兰经》是用使用阿拉伯字母的古典阿拉伯语书写的,参看阿拉伯书法。.

新!!: 柯尔克孜族和阿拉伯字母 · 查看更多 »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Төвөдийн Буддын шашин),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藏区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与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歸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藏傳佛教並沒有南传佛教傳承,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在佛教的修行方式與戒律上,兩者並不相同,也無直接必然的關係。 藏传佛教以卷帙浩繁,渊博深奥的藏文文献著称。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藏语文与记录佛教原始经典使用的梵文有紧密的传承关系,从梵文翻译的内容,不论词意,藏语是唯一可以还原梵语的语言文字。藏语文也是唯一完整地记录自释迦牟尼佛诞辰两千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佛教教义、佛教哲学,以及佛教科学的文字,包括那烂陀传承中,所有的显、密论典。特别是因明论典的教、学传承和方式,当今惟有在藏文中有完整记载和保存。國學大師章炳麟評價西藏學術傳統:“既有文明之學,不受他熏”。然而,聖嚴法師認為藏傳佛教的發展是西藏本土的苯教等民间宗教加上印度晚期混合婆羅門教的佛教密教思想而完成的,整體而言是印藏的合璧。 藏传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佛教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汉地傳入藏区。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莲花生来到藏区,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西藏苯教等本土宗教的部分內容,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后经朗达玛灭佛的波折,西藏佛教经过朗达玛時期灭佛运动的破坏后,约百年之久,到了中国宋朝初年,才又渐渐复兴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觉囊、格鲁等各派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后弘期。 在宗喀巴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藏密大盛,又因與中國政權關係密切,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由兩位固定的轉世僧侶代中國政權統治西藏,分別稱作達賴與班禪。藏傳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藏区、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普米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新!!: 柯尔克孜族和藏傳佛教 · 查看更多 »

葉尼塞河

葉尼塞河(Енисе́й),古称剑河,是流入北冰洋最大的河流。比密蘇里河—密西西比河短,但流量是前者的1.5倍。起源於蒙古國,朝北流向喀拉海,其流域範圍包含了西伯利亞中部大部分地區。如以色楞格河—安加拉河為源頭計算,全長5,539 公里。 上游湍急,多急流、洪水,周圍人口稀少。蘇聯政府利用勞改犯人在中游修築水壩,為工業提供電力,遺留了嚴重的污染問題。在穿越人口稀疏的針葉林時,無數支流匯入。最後到達無人煙的的凍原地區——每年有超過半年時間處於冰封狀態。與其他西伯利亞的河流一樣,近年流量有上升趨勢,有指是全球暖化所導致。由此形成北冰洋鹽度下降,可能透過海流對全球造成影響。.

新!!: 柯尔克孜族和葉尼塞河 · 查看更多 »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吉尔吉斯语:Чыңгыз Айтматов,),又译--,吉尔吉斯斯坦作家,其作品集被翻译成1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艾特玛托夫1928年出生,他父親是吉爾吉斯人,母親是韃靼人。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8年《查密莉雅》发表,开始成名。1959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63年小说集《群山和草原的故事》获列宁奖金。1966年《别了,古利萨雷》发表。1968年《永别了,吉利萨雷》获得了苏联国家奖金。同年,艾特玛托夫获“吉尔吉斯人民作家”称号。1970年《白轮船》发表。1971年艾特玛托夫获得了列宁勋章。1977年《白轮船》获苏联国家奖金。1978年艾特玛托夫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80年《一日长于百年》发表。1983年《一日长于百年》获苏联国家奖金。 1966年起艾特玛托夫是历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76年起艾特玛托夫担任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书记。他还是吉尔吉斯共产党中央委员和吉尔吉斯科学院院士。1990年后艾特马托夫开始涉足外交工作。1990年他被任命为苏联总统委员会委员;苏联解体后,他被任命为俄罗斯驻卢森堡大使;1993年底吉尔吉斯总统任命他为吉尔吉斯驻比利时大使,兼驻欧洲共同体和北约的代表;其后他一直同时担任吉尔吉斯驻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三国大使兼驻北约和欧共体的代表。 2008年4月間,傳出艾特瑪托夫因病入院的消息,5月16日,德國紐倫堡當地一間醫院證實艾特瑪托夫因「腎臟功能不全」接受治療,直至6月10日過世,惟吉尔吉斯斯坦總統發言人宣稱「艾特瑪托夫因肺部嚴重發炎,不治去世。.

新!!: 柯尔克孜族和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 查看更多 »

蒙古帝国

蒙古帝國(1206-1368),正式國號為大蒙古国,是一个横跨欧亚兩洲的全球帝國,也是歷史上鄰接版圖最遼闊的國家。蒙古人武力興盛的時期曾發動三次蒙古西征,在1259年蒙哥汗在位时期,疆域一度达到鼎盛,約2400萬平方公里,但是一年後由於蒙哥汗去世所引發的內戰,導致帝國開始分裂瓦解,蒙古人對於歐亞大陸的影響力也逐漸式微。 蒙古帝國由蒙古人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在斡难河边建立,國號“大蒙古國”。據《蒙古秘史》,其創始於斡难河河源,通常認為創建時間約為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部、以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始有「成吉思汗」之稱號時的1206年。蒙古帝國建立後屢次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占领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西南、東北、華北、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 成吉思汗領導的第一次西征(1219-1221/1223)滅西遼、花剌子模、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并越過高加索山擊破钦察人各部。 第二次西征(1236-1242)於窩闊台汗在位時期發動、以拔都為主帥,先後征服伏尔加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的卡马突厥国,進而滅亡位於东欧平原的基輔羅斯,而後擊潰波蘭王国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大敗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亞第二帝国,前锋遠達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共和国的达尔马提亚,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 第三次西征(1256-1260)於蒙哥汗在位時期、主帥為旭烈兀,滅亡了木剌夷(暗杀组织)、阿拔斯王朝,以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蒙古军短时间占领叙利亚,后被新兴的马木路克王朝驱逐)。蒙古帝国在三次的西征中共侵吞40多個國家。 然而,蒙古汗國在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争位战后走向分裂。尽管忽必烈于1264年击败阿里不哥,其所主張的對於“蒙古大汗”之位的繼承權並沒有獲得四大汗國的一致承認;原屬大蒙古國的朮赤後王封地、察合臺後王封地、窩闊臺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事實上的獨立地位,被稱為四大汗国;其他一些蒙古帝國時期建立的小型汗國多依附于四大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自稱“蒙古大汗”。1279年大元灭南宋。自此元朝控制領地包括今中國大部地區和蒙古高原。实际处于独立地位的蒙古四大汗国(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與元朝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直到元成宗時期才終於獲承認元朝皇帝為蒙古大汗、據宗主地位,之後四大汗国的疆土又陆续经历演变。最後一位元朝皇帝元惠宗被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於1368年驱逐出中原,其政權存在於蒙古高原地區,史稱北元。北元亡于1388年或1402年,由韃靼部和瓦剌部的首領先後繼承“蒙古大汗”稱號,但是其統治範圍沒有再超出過蒙古高原;其後明朝长期和察合台汗国和欽察汗国及其他的小汗國同時並存,直到17世紀蒙古人建立的主要汗國均致滅亡。最後一任蒙古大汗察哈爾部林丹汗被後金皇太極擊敗,其子额哲后來歸降皇太極,漠南蒙古諸部于1636年3月聚瀋陽,承認皇太極為大汗、統轄漠南蒙古諸部,“蒙古汗國”歷史正式結束。.

新!!: 柯尔克孜族和蒙古帝国 · 查看更多 »

重庆市

重庆市,简称巴、渝,别称山城、渝都、雾都、桥都,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首批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航空枢纽、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 、内陆开放高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温泉之都,中国著名三大火炉城市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1000多年,是巴渝文化属地。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又简称“渝”。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 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早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定重庆为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重庆同华盛顿、伦敦、莫斯科一道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指挥中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重庆为中央直辖市,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恢复设立重庆直辖市,6月18日正式挂牌。 重庆市地跨北纬28度10分-32度13分,东经105度11分-110度11分之间的青藏高原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处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渝东接湖北、东南接湖南,渝南接贵州,渝西接四川,渝北接陕西,辖区东西长约470公里,南北宽约450公里,辖区总面积8.2403万平方公里。重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是一个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为一体的组团式城市,其中主城区建成面积为877.78平方公里。 位于重庆主城区嘉陵江和长江以北的两江新区是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后的第三个国家级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重庆拥有渝新欧铁路、西永综合保税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部地区第二座实行72小时免签的城市。.

新!!: 柯尔克孜族和重庆市 · 查看更多 »

金(gold)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Au(来自aurum),原子序数79。纯金是有明亮光泽、黄中带红、柔软、密度高、有延展性的金属。金在元素周期表中在11族,属过渡金属,是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几种元素之一。金在标准状况下是固体,在自然界中常以游离态单质形式(自然金)存在,如岩石、地下及沖積層中堆积的砂金或金粒。金能和游离态的银形成固溶体琥珀金,在自然界中也能和铜、钯形成合金。矿物中的金化合物不太常见,主要是碲化金。 金的原子序数在宇宙中天然存在的元素中是较高的。据信这种重元素是在两颗中子星碰撞时的超新星核合成中产生,在太阳系形成前的尘埃中就已存在。由于地球形成之初还处于熔化状态,的金几乎都已沉入地核。因此,现在地球上地壳和地幔的金多是拜后来后期重轰炸期(约40亿年前)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所赐。 金能抵抗单一酸的侵蚀,但却能被王水溶解(“王水”因此得名)。这种混合酸能和金反应生成四氯合金酸根离子。金也能溶于碱性氰化物溶液,这是其开采和电镀的原理。能夠溶解銀及卑金屬的硝酸不能溶解金,这些性質是黃金精煉技術的基础,也是用硝酸来鉴别物品裡是否含有金的原理,这一方法是英語諺語「acid test」的語源,意指用「測試黃金的標準」来測試目標物是否名副其實。此外,金能溶于水銀,形成汞齊(也是一种合金),但这并非化学反應。 金在有历史记载以前就是一種廣受歡迎的貴金屬,用于貨幣、保值物、珠寶和艺术品。以前国内和国际通常实行以金为基础的金本位货币制度,但1930年代时金币已停止流通。70年代,随着布雷頓森林協定的结束,世界范围内的金本位制终于让位给法定货币制度。不过因其稀有,易于熔炼、加工和铸币,色泽独特,抗腐蚀,不易和其他物质反应等特点,金的价值不减。 底,人类总共开采18.36万公噸(相当于9513立方米)的金。 产量中的50%用于珠宝,40%用于投资,还有10%用于工业。 因其高延展性,抗腐蚀性,在大多数反应中的惰性和导电性,金一直在各类电子设备中用作耐腐蚀的电子连接器,这是它的主要工业用途。此外它还用于屏蔽红外线,生产和金箔,以及修补牙齿。有些金盐在医学上仍作为消炎药使用。.

新!!: 柯尔克孜族和金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新!!: 柯尔克孜族和陕西省 · 查看更多 »

柯尔克孜语

柯尔克孜语或吉尔吉斯语(西里尔字母:Кыргыз тили;阿拉伯字母:قىرعىز تىلى)是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与俄语一同是吉尔吉斯斯坦的官方语言。吉尔吉斯语有约500万使用者,为柯尔克孜族使用,来自吉尔吉斯斯坦、中国、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和俄罗斯。 现在,俄语仍然在吉尔吉斯斯坦主要城市是重要的语言,例如比什凯克。同时,吉尔吉斯语继续失傳,尤其是在年轻一代。.

新!!: 柯尔克孜族和柯尔克孜语 · 查看更多 »

柯爾克孜語

#重定向 柯尔克孜语.

新!!: 柯尔克孜族和柯爾克孜語 · 查看更多 »

柔然

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檀檀,古代遊牧民族,先祖為東胡,中世紀原是附屬於鲜卑拓跋部的一個部落。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主要是柔然和敕勒。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处于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突厥汗國自蒙古高原崛起後,柔然分裂許多分支,其中一支融入室韋,因此柔然也是蒙古人祖先之一,一支西遷成為歐洲所說的阿瓦爾人,而柔然也是契丹人的祖先之一。 南北朝时柔然也自称“汉”,柔然君臣于481年致南齐皇帝萧道成的国书:“虽吴(指长江以南)、汉(指柔然)异域,义同唇齿……光复中华(北魏占领的中原)……岂不盛哉!”公元552年柔然因属下突厥部落起义而灭国。一些史学家认为有可能在最后民族相杀的悲剧中,柔然的一支部落在公元568年进入了东欧,在那里,柔然成了欧洲人所说的阿瓦尔人。.

新!!: 柯尔克孜族和柔然 · 查看更多 »

李陵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紀(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西汉將領李广之孙,中国历史上富有争议的人物。 李陵原为汉朝将领,天汉二年(前9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在浚稽山与数万匈奴骑兵英勇作战,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其后汉武帝下令将其全家处死,令他断绝了回归汉朝的念想,最后最终以一个匈奴人的身份埋骨于异域。他为汉朝贡献的唯一一次战斗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这次以少战多的战斗被详细载于《汉书》之中。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李陵也曾被认为是一位文学家。被誉为汉诗鼻祖的《苏武李陵赠答诗》,便是以他的名义流传于世。不过现今学术界主要认为这些文学作品并非李陵所作,但出于习惯仍然在题目中保留了李陵的名字。.

新!!: 柯尔克孜族和李陵 · 查看更多 »

江西省

江西省,简称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界浙江与福建、北邻安徽和湖北,西连湖南,南毗广东。境内最大河流为長江支流赣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注入中国目前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全省总面积166946.58平方公里,2016年底人口4592.00万人江西省统计局:〈〉。省会为南昌。.

新!!: 柯尔克孜族和江西省 · 查看更多 »

江苏省

江苏,简称苏,是現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东地区的一省,省名为江宁(南京)和苏州的合称,省会为南京市。江苏省地跨长江、淮河南北。 江苏可分為苏南、苏中、苏北三個區域,也可划分为江南、江淮、淮北三个区域,這三個區域在文化、地理、经济各方面都呈现其獨特性。东吴以来,历东晋、南朝、隋、唐、南唐、北宋、南宋,江苏地区经济文化一直比较繁荣,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朝中后期、清中期,分别达到巅峰。1927年,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上海和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先后设立特别市而脱离江苏省,江苏的地位有所下降。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該省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均居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第四位,地区生产总值則居全国第二位、世界第六位。江苏与上海、浙江省、安徽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柯尔克孜族和江苏省 · 查看更多 »

汉语

漢語,又稱中文、華文、唐話、中國話等,是漢藏語系漢語族下之一種語文,為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目前世界有六分之一人口做為母語。漢語有多種分支语言,當中現代標準漢語為現行的漢語通用語,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又稱為普通話)、以及中華民國的国语。此外,漢語還是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傳統華人社會習慣稱之為「漢語」,本文一律以漢族慣稱「漢語」來表示,國際間常稱中文。其他稱呼僅限特定人群使用,請另見相關條目。,并被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采用为官方语言。 汉字是汉语的文字書寫系统,又称汉文、中文、华文、唐文,在中华民国又称为国文,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属分析语,有声调。漢語包含書面語及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使用現代標準漢語語法、詞彙的中文通行文体(又称白话文)。 对于汉语的分支语言,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将汉语定义为语言,并将官话、贛語、闽语、粤语、客家语、吴语、湘语七大语言定义为一级方言;另一种观点则将汉语视为语族,其下無法互相溝通的視為語言,如國際標準化組織就將漢語族分為13種語言:闽东语、晋语、官话、莆仙语、徽语、闽中语、赣语、客家语、湘语、闽北语、闽南语、吴语、粤语。.

新!!: 柯尔克孜族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柯尔克孜族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柯尔克孜族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河北省

河北省,简称冀,因其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下游北岸而名。面积为18.88万平方公里。 地处华北、东临渤海,渤海之滨,地理上包围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是京城通往外地的门户,自金朝开始即是京畿要地。与北京市、天津市、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和内蒙古等省市區接壤。全省最高峰是小五台山的主峰北台(海拔2882米),全省面积43%的平原海拔不到100米。省会是石家庄市。因省境于《禹貢》为冀州之地,故简称冀。.

新!!: 柯尔克孜族和河北省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柯尔克孜族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湖南省

湖南省(湘语长益片新派长沙话:;湘语娄邵片双峰话:),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级行政区,全境位于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因大部在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全境而简称“湘”,;境内广植芙蓉(木芙蓉),古诗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故有“芙蓉国”之誉。湖南的省会长沙市,省政府驻地位于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路。湖南大部分地区的汉语方言以湘语为主,在湖南省內的其他地区则主要使用西南官话、赣语、湘南土话、瓦乡话以及客家话等其他汉语方言。此外,苗语、土家语、侗语、勉语(瑶族的主要语言之一)等少数民族语言在湖南省西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使用。.

新!!: 柯尔克孜族和湖南省 · 查看更多 »

湖北省

湖北省,简称“鄂”(别称:“楚”、“荆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武汉市。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华中地区)、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北接河南省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4位。截止201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851万,户籍人口6138万。.

新!!: 柯尔克孜族和湖北省 · 查看更多 »

浩罕汗国

浩罕汗国(Qo`qon Xonligi;خانات خوقند),中亚一古国,18世纪初由乌兹别克明格部落建立,於1876年为俄羅斯帝國灭亡。版图包括今日的哈萨克南部部分地区、烏兹別克東部以及塔吉克与吉尔吉斯部分领土。.

新!!: 柯尔克孜族和浩罕汗国 · 查看更多 »

海南省

海南省,简称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海南省位於中國的最南端,包括海南島、中沙、西沙、南沙群島及其周圍的海域,全省陸地總面積3.54萬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島陸地面積3.39萬平方公里,面積與台灣島相近35,882.6258 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也是中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以及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其常住人口867.15万人,省会为海口市。.

新!!: 柯尔克孜族和海南省 · 查看更多 »

浙江省

浙江省,是一个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东临东海,北连长江三角洲,与江苏省接壤,太湖位于两省之间,东北一角邻上海市,西接江蘇省和江西省,南连福建省。境内最大的河流為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省会为杭州市。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浙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尤以發達的民营经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至2013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位居中国第一。浙江与江苏、安徽、上海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地區生產總值位居中國第四位。.

新!!: 柯尔克孜族和浙江省 · 查看更多 »

新疆

#重定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柯尔克孜族和新疆 · 查看更多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شىنجاڭ ئۇيغۇر ئاپتونوم رايونی),通称新疆,简称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部的一个自治区,也是中國陆地面积第一大的省级行政区。自治區由新疆省改置,成立于1955年,首府位於乌鲁木齐。新疆总面积为16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面积六分之一;陆地边境线达5600多公里,占中国边界总长度四分之一。 新疆地貌为“三山夹两盆”,即拥有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的独特地形特征。南北两端分别为昆仑山脉和阿尔泰山脉,而横亘中部的天山山脉则将新疆大致分为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两大部分,或以北疆和南疆俗称。夏季高温、光照充足以及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使得新疆出产各类优质瓜果,如蕃茄、哈密瓜、石榴、葡萄等。炎热干燥的气候和稳定的灌溉水源使南疆成为中国最大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新疆也是中国油气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储量占陆地总储量近三分之一,克拉玛依油田是中国西部最大的油田。 新疆是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东乡族等19个民族世代居住的地方,自治区境内还有五个民族自治州和六个民族自治县。.

新!!: 柯尔克孜族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吉尔吉斯人吉尔吉斯族吉利吉思吉爾吉斯族居勿布魯特柯爾克孜人柯爾克孜族黠加斯黠嘎斯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