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宋武帝

指数 宋武帝

宋武帝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彭城綏輿里(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区)人,東晉末年至南北朝初期的軍事家、政治家,南北朝時期劉宋開國皇帝。早年出身十分貧寒,劉裕最初為北府將領孫無終的司馬,在孫恩之亂中展現其軍事才能,及後更發起義軍擊敗篡位的桓玄,恢復了東晉政權,並獲得了極高名望,並在不久之後掌握朝權。 劉裕趁南燕内讧之际而出兵滅燕,隨後又平定了盧循之亂,以及消滅了劉毅、諸葛長民及司馬休之等異己,鞏固了在東晉國內的地位。接著又乘後秦内乱而北伐,收復了洛陽及關中地區,受封宋公並得九錫,終篡奪了東晉政權,建立劉宋,開始了南北朝時代。.

215 关系: 劉交劉穆之劉義隆劉義恭劉翹劉道規劉道鄰劉襲劉興弟劉欣男劉毅 (東晉)劉淵劉惠媛劉敬宣南史南徐州 (刘宋)南北朝南兗州南燕 (十六國)南豫州 (刘宋)南朝陵墓石刻南朝梁句容市句章县司州司空司馬休之司馬元顯司馬遵 (武陵王)司馬文思司马光后秦壽陽公主太宰太守太尉姚兴姚璞姚苌姚泓姚洸孟懷玉孝廉孫處孫恩宁波市宿遷縣安徽省宋孝武帝宋书...宋文帝寧州尚书仆射山东省山陽郡崔浩丁旿中国君主列表中書監临朐县丹徒区东周东晋下邳下邳郡九江市乳母并州幽州京口区庾翼五胡十六国廣德公主 (南朝宋)廣陵郡彭城郡何去非何瑀徐州 (三国至明朝)徐州市徐喬徐羨之徐道覆徐逵之後燕北府军北凉北燕北魏北梁郡刁逵刺史刘劭 (刘宋)刘宋刘义季刘义宣刘义康刘义符刘义真刘义隆刘荣男刘裕北伐刘邦傅亮 (南朝宋)冀州关中 (消歧义)皇后王偃王夫之王修王元德王韶之王鎮惡王謐琥珀琅邪王氏祖逖秦始皇秀才紫金山绍兴市甘露益州荆州 (古代)荀子萧文寿青州市表字颍川郡西安市諸葛長民高平郡 (后赵)謝寶謝方明魏詠之魏晋南北朝魯宗之魯郡譙蜀讀通鑑論谢安谢玄谢琰谢混谢晦豫州資治通鑒越城区趙安宗黄河辛棄疾范曄 (史家)胡道安胡藩郢州 (刘宋)郗僧施赫连勃勃蒯恩邊荒傳說鄱阳湖臧愛親蕭方等长安镇江市镇海区 (宁波市)苻坚雍州 (东晋)雍齒陳郡陕西省柳元景杜慧度桓玄桓温梁州梁鵠樗蒲檀韶檀道济毛德祖永初 (刘宋)永嘉 (西晋)江南江宁县江乘江西省江苏省江陵县汝南郡沈田子沛郡泰山郡洛阳市涪城区淝水之戰淮安市淮阳郡 (东晋)渭河湘州湖北省滎陽郡潼关濟南郡朱齡石會稽郡海陵郡浙江省慕容超扬州市拓跋嗣曹魏曹操晉滅譙蜀之戰晋安帝晋恭帝晋朝 扩展索引 (165 更多) »

劉交

劉交(),字游,沛郡丰邑人,漢高祖劉邦之弟,被封為楚王,諡號楚元王。劉交是荀子的學生浮丘伯門下弟子,他為《詩經》作傳注,號稱《元王詩》。.

新!!: 宋武帝和劉交 · 查看更多 »

劉穆之

劉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東莞郡莒縣人。西漢齊王劉肥的後裔。東晉末年政治人物,官至尚書左僕射。劉穆之深受劉裕倚仗,更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並且總掌朝廷內外事務。.

新!!: 宋武帝和劉穆之 · 查看更多 »

劉義隆

#重定向 宋文帝.

新!!: 宋武帝和劉義隆 · 查看更多 »

劉義恭

江夏文献王刘义恭(),宋武帝刘裕第五子,母為袁美人。劉義恭作為南朝宋宗室,曾於內外出任要職,官至太宰,宋文帝、宋孝武帝及宋前廢帝在位期間都任高職,亦為宋孝武帝所遺命的輔政大臣。後因謀廢宋前廢帝而被其殘忍殺害。.

新!!: 宋武帝和劉義恭 · 查看更多 »

劉翹

刘翹,字显宗。宋武帝刘裕之父。仕东晋为郡功曹。死后,葬丹徒(今江苏镇江丹徒镇),后称兴宁陵。永初元年(420年)六月,为宋武帝刘裕追尊为孝皇帝。.

新!!: 宋武帝和劉翹 · 查看更多 »

劉道規

劉道規(),字道則,彭城綏輿里(今江蘇省銅山縣)人。南朝宋宗室,宋武帝刘裕异母弟,母為孝懿皇后萧文寿。東晉末年重要將領,官至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

新!!: 宋武帝和劉道規 · 查看更多 »

劉道鄰

刘道鄰,(),刘翘第二子,宋武帝刘裕异母弟,母為孝懿皇后萧文寿。 刘道鄰早年为国子学生。刘裕平定桓玄之乱时,刘道鄰留在家中侍奉母亲。桓玄之乱平定后,出任员外散骑侍郎。不久改任建威将军、南彭城内史。刘裕镇守京口时,进号龙骧将军,又领堂邑太守,戍石头。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加任使持节、监征蜀诸军事,封新兴县五等侯。义熙四年(408年),代替诸葛长民出任并州刺史、义昌太守。当时北魏南侵,刘道鄰镇守山阳,进号征虏将军,加任督淮北军郡事、北东海太守,因破鲜卑军有功,进封新渝县男,食邑五百户。 义熙五年(409年),刘道鄰跟从刘裕攻伐广固,常作军锋。广固攻陷后,慕容超率亲兵欲突围逃走时,被刘道鄰所部擒获,刘道鄰因功加使持节,进号左将军。义熙七年(411年),改任北徐州刺史,移镇彭城。义熙八年(412年),刘裕讨伐刘毅,征刘道鄰为都督衮、青二州晋陵、京口、淮南诸郡军事、兗州刺史、青州刺史。义熙九年(413年),因刘道鄰攻伐广固的战功,改封其为竟陵县公,食邑一千户,原先的新渝县男一爵赐予刘义宗。义熙十年(414年),进号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义熙十一年(415年),改任都督荆、秦、宁、湘、益、梁、雍七州诸军事、骠骑将军、镇护南蛮校尉、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刘道鄰贪财,致使镇守之地的府库空虚。晋恭帝元熙元年(419年),解任尚书令,进位司空,出镇京口。 宋武帝永初元年六月庚午(420年7月13日),封长沙王,食邑五千户,进位太尉。永初三年六月戊子(422年7月21日),刘道鄰去世,时年五十五岁,追赠太傅,谥景。.

新!!: 宋武帝和劉道鄰 · 查看更多 »

劉襲

临澧忠侯劉袭(),字茂德,南朝宋桂阳恭侯劉义融第二子,长沙景王刘道鄰之孙。 劉袭在弱冠之年即出任秘书郎。宋孝武帝时,改任太子舍人,后出任明威将军、安成太守。景和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466年1月1日),废帝刘子业被人杀死。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466年1月9日),劉彧即皇帝位,是为宋明帝。泰始二年正月七日(466年2月7日),邓琬等人在江州奉刘子勋为帝。劉袭占据安成郡,阻挡了刘子勋军队的进攻。事后,劉袭因功改任辅国将军、郢州刺史,封建陵县开国侯,食邑五百户。后以建陵县地远,改封临澧县开国侯,改任侍中、冠军将军。后又改任中护军。 泰始六年三月十日(470年4月26日),劉袭去世,享年三十八岁,追赠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谥忠。.

新!!: 宋武帝和劉襲 · 查看更多 »

劉興弟

劉興弟(),是中国南北朝宋武帝刘裕长女,母亲是臧爱亲。 她出生时,刘裕还很寒微,刘兴弟嫁给徐逵之,生下徐湛之、徐淳之。晋安帝义熙十一年(415年),振威将军徐逵之讨伐并州刺史司马休之阵亡。刘宋建立后,初封壽陽公主,後改封为会稽公主。文帝刘义隆继位后,非常尊敬嫡长姐姐会稽公主。元嘉三年(426年),文帝讨伐荆州刺史谢晦,请姐姐到宫中主持后宫事务。元嘉十七年(440年),徐湛之牵连皇弟刘义康图谋不轨,要被处刑,湛之求助于母亲。会稽公主把父亲的纳布衣,带到宫中见文帝,痛哭把纳布衣扔到地上,对文帝说:“你家本贫贱,此是我母亲为你父亲作此纳衣。今日有一顿饱饭,便想残害我儿子!”文帝于是没有处分外甥,任用徐湛之为太子詹事。刘义康为江州刺史,宋文帝到会稽公主家,公主行大礼说:“车子(刘义康)岁暮,必不为陛下所容,今特请其生命。”说了又痛哭,文帝刘义隆指着宋武帝陵寝所在的蒋山发誓,绝不加害刘义康。说写信给刘义康:“会稽姊饮宴忆弟,所余酒今封送。”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劉興弟去世。后来刘义康又牵扯谋反事件(445年),文帝最終仍違誓将他赐死(451年)。徐湛之官至尚书仆射。 后来,太子刘劭作乱,把正在計畫廢立太子的宋文帝、徐湛之一起杀死。.

新!!: 宋武帝和劉興弟 · 查看更多 »

劉欣男

劉欣男(),是中国南北朝宋武帝刘裕的幼女。被封为豫章长公主。公主美貌,聪敏有智慧。太祖刘义隆在位时,礼待甚隆。公主先嫁给了徐乔,再嫁何瑀。 公主与何瑀情爱隆密,何家的外姻疏戚,都沾恩被泽。何瑀官至卫将军。大明八年(464年),公主去世,谥号康。何瑀被宋孝武帝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其女何令婉嫁给了宋前废帝刘子业(劉欣男哥哥宋文帝刘义隆的孙子)。.

新!!: 宋武帝和劉欣男 · 查看更多 »

劉毅 (東晉)

劉毅(),字希樂,小字盤龍,沛國沛縣人。東晉末年的重要軍事人物,與劉裕和何無忌等一同舉義兵消滅桓玄,後又曾參與討伐盧循的戰事。在東晉官至衞將軍、荊州刺史。因不服於劉裕,故此被劉裕所攻,兵敗自殺。.

新!!: 宋武帝和劉毅 (東晉) · 查看更多 »

劉淵

漢光文帝劉淵(),字元海,新興匈奴人(今山西忻州市北),出身匈奴屠各部。為五胡十六國時代中,汉赵的開國君王。.

新!!: 宋武帝和劉淵 · 查看更多 »

劉惠媛

劉惠媛,是中国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女儿,母亲是張夫人。 張夫人在晋安帝义熙初年(405年-419年) ,被刘裕宠幸,生下刘义符(406年),后来又生下刘惠媛。刘裕在420年建立刘宋,取代东晋。422年,刘裕去世,刘义符继位,为宋少帝。封妹妹为义兴长公主。424年,刘义符被废黜,不久被杀。次年,張夫人去世。史书没有记载劉惠媛的婚配情况和生卒年,但记载了她的谥号为恭。.

新!!: 宋武帝和劉惠媛 · 查看更多 »

劉敬宣

劉敬宣(),字萬壽,小字阿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東晉末年將領,其父劉牢之亦為東晉將領。劉牢之因謀叛桓玄而自殺身亡,其後劉敬宣逃奔至南燕,在劉裕討伐桓玄時劉敬宣歸國,入晉後官至右將軍。.

新!!: 宋武帝和劉敬宣 · 查看更多 »

南史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劉宋永初元年(420),下迄南陳祯明三年(589)。记刘宋、南齊、南梁、陈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记载南朝历史。《南史》與《北史》是唐初史家李延壽的作品。他撰寫這兩部書是為了「追終先志」,繼承父親李大師(570-628)未完成的事業。 李大師鑑於南北朝各朝歷史,記事重複,詳于本國而略於他國,「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於是發奮成就《南史》與《北史》。《南史》以《宋書》、《南齊書》、《梁書》及《陳書》為藍本,共566卷,又參考「雜史」千餘卷,刪繁就簡,事增文省,其中删《魏书》、《宋书》最多,刪文多为诏诰、符檄、章表。《南史》有〈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但無〈表〉、〈志〉。 李大師卒於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當時《南史》、《北史》皆未能成書,最後由在史局工作的李延壽繼續撰述,「因於編輯之暇,晝夜抄錄之」,後因事離開史局,「以所得者編次之,然尚多闕,未得及終」,貞觀十五年(641年),繼續編撰,「因茲復得勘究宋、齊、魏三代之事所未得者」。顯慶四年(659年)《南史》成書,「始末修撰,凡十六載」。司马光给劉恕信中感叹道:“乃知李延寿之书,亦近世之佳史也。虽于祥诙嘲小事,无所不载,然叙事简径,比于南北正史,无烦冗芜秽之辞。窃谓陈寿之后,惟延寿可以亚之也。”自有南北二史之後,《宋書》、《南齊書》、《魏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被稱為八書,史稱「二史八書」。《南史》與《北史》均广为流传,致“学者止观其书,沈约、魏收等所撰皆不行”。 《南史》與《北史》皆用「家傳」形式突出門閥士族的地位,以王、謝等大家為主,〈列传〉多附传,附传的人物多屬家族成員,例如《南史·袁湛传》附传人物達12人,《北史·陆俟传》附传多至20人,前后相去百餘年,乃至於有大量的神怪迷信,王鸣盛批此甚谬妄。朱熹說:“南北史除了通鑑所取者,其餘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說。”同時《南史》、《北史》內容亦有重复现象。《南史》中更刪除了部分判決文字(包含《後漢書》的作者范曄等人之罪名文字),使成不白之冤。.

新!!: 宋武帝和南史 · 查看更多 »

南徐州 (刘宋)

南徐州,中国古代的州。 东晋咸和四年(329年)侨置徐州于淮南,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改为南徐州。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西晋永嘉后北方人口南迁,此州为侨寓最集中之地。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凤阳县以东、江苏镇江、常州、无锡、锡山、丹徒、丹阳、江阴、武进等市县及南京、句容、张家港、常熟等市部分地区。其后屡有伸缩。山谦之撰《南徐州记》二卷。江苏镇江,三国为京口,东晋侨置徐州,刘宋改称南徐州。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有辑本。北魏太和年间置南徐州,治宿预县(今江苏宿迁市东南旧黄河东北岸古城)。南朝梁天监八年(509年)改置東徐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南陈废南徐州。.

新!!: 宋武帝和南徐州 (刘宋) · 查看更多 »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新!!: 宋武帝和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南兗州

#重定向 南兗州 (南朝).

新!!: 宋武帝和南兗州 · 查看更多 »

南燕 (十六國)

南燕()是中國南北朝時五胡十六国中,由鮮卑慕容部的慕容德所建立的國家,是慕容氏諸燕之一。国号燕。 慕容德原是後燕宗室--陽王。397年,當後燕君主慕容宝於參合陂之戰為北魏所敗之後,后燕被截成南北两部分。次年慕容德於滑台(今河南滑县)自稱燕王。公元400年迁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稱帝。南燕的国土,东到大海,南达泗上,西至巨野泽,北临黄河,共有十五个郡、八十二个县,约三十三万户,基本上就是原西晋的青州。统治范围包括今山东、河南、江苏各一部分。慕容德将南燕国土一分为五:青州,治所设在东莱(今山东莱州);幽州,治所设在发干(今山东沂水县西北);徐州,治所设在东莞(今山东莒县);兖州,治所设在梁父(今山东泰安南);并州,治所设在阴平(今江苏沭阳)。所以南燕官方在提到本国疆域时,常自称“五州之地”。 后主慕容超在位時,被東晋的劉裕擊敗,經歷兩代後滅國。 “南燕”之别称,始于当时人张诠所写《南燕书》(已佚),因相对于北燕位于南方故名。.

新!!: 宋武帝和南燕 (十六國) · 查看更多 »

南豫州 (刘宋)

南豫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 421年,刘宋设置南豫州,治所在历阳县(今安徽省和县)。即豫州淮河以南,包括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江浦,安徽省和县、来安县、定远县以西,河南省光山县、新县,湖北省武湖水以东的江北淮南之地。侯景之乱后,治所在姑熟县(今安徽省当涂县),只有皖南的长江流域。589年隋灭南陈,隋朝政府将之改为宣州。唐朝武德三年(620年),以当涂县复置南豫州。武德八年(625年),废南豫州,当涂县属宣州。.

新!!: 宋武帝和南豫州 (刘宋) · 查看更多 »

南朝陵墓石刻

南朝陵墓石刻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方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420年—589年)的帝--陵、王侯墓前的石刻,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及其附近的丹阳市和句容市一带。 目前現存33處石刻,其中帝陵12處,王侯墓20處(包括失名墓的8處),陵區入口1處;按地區劃分,南京棲霞區13處、南京江寧區7處、句容1處、丹陽12處;以時代劃分,刘宋1處、萧齊8處、萧梁13處、陳2處、具體年代失考的石刻9處。 这些石刻所描绘的形象包括辟邪(貔貅)、天禄、麒麟、龟趺和其他传说中的巨兽。 辟邪石刻被广泛认为是南京的标志,其中萧景墓的辟邪石刻是该市官方标志物图形的取样原版。.

新!!: 宋武帝和南朝陵墓石刻 · 查看更多 »

南朝梁

#重定向 梁 (南朝).

新!!: 宋武帝和南朝梁 · 查看更多 »

句容市

句容市是中国江苏省镇江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镇江市西南部,北临长江,西接南京,是南京的东南门户,素有“南京新东郊、金陵御花园”之美誉。.

新!!: 宋武帝和句容市 · 查看更多 »

句章县

句章县,中国旧县名。 一般认为句章(音“勾章”)一名来源于,始建于公元前473年(周元王三年),为越王勾践灭吴称霸后所建的句章城。现代考古认为,句章城在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城山渡村和王家坝村一带。 秦代始置句章县,隶属于会稽郡。据认为,当时,句章港为全国九大港口之一。公元400年,孙恩起义军攻破句章城。守将刘裕因而将句章县治搬迁到小溪(今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鄞县、鄮县、句章县合并为句章县。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析句章为姚州和鄞州,句章县遂废。自建立至废止共842年。.

新!!: 宋武帝和句章县 · 查看更多 »

司州

#重定向 司隸.

新!!: 宋武帝和司州 · 查看更多 »

司空

司空,空是工的通假字,是中国、朝鮮古代官名。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春秋、战国时沿置。宋国因宋武公名叫司空,所以将司空改为司城。孔子曾任鲁国的司空。 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东汉将大司空改为司空,与太尉、司徒(丞相、大司徒改任)并称三公,一直延续到宋徽宗时,仿周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辽朝、金朝三公还是太尉、司徒、司空,元朝时设时废。明朝、清朝还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明清时期也是工部尚书的别称。.

新!!: 宋武帝和司空 · 查看更多 »

司馬休之

司馬休之(),字季預,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朝宗室,譙王司馬恬的第三子。在晉官至平西將軍、荊州刺史。曾先後因國亂而出奔南燕及後秦,在後秦為劉裕所滅後,轉投北魏。.

新!!: 宋武帝和司馬休之 · 查看更多 »

司馬元顯

司馬元顯(),字朗君,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晉朝宗室,會稽王司馬道子之長子,东晋晚期权臣,受封為會稽王世子。官至驃騎大將軍。司馬元顯自隆安三年起至元興元年的三年間曾經一度執掌東晉政權,但期間叛民孫恩連年入侵當時朝廷唯一能直接控制的三吳地區,戰事不息,而司馬元顯仍貪腐不已,國庫空虛下仍聚斂錢財之餘亦驕傲自大,信任身份奉承自己的小人,敗壞朝政。及後司馬元顯討伐桓玄,倚靠了北府軍將領劉牢之,然而劉牢之因擔心助司馬元顯擊敗桓玄後將不為對方所容,於是不戰而降。司馬元顯不能抵抗桓玄,終敗於桓玄並被其所殺,桓玄亦因而結束了晉安帝繼位以來司馬道子與司馬元顯父子掌政的局面,自掌朝政,終令其成功篡奪晉室,建立桓楚政權。.

新!!: 宋武帝和司馬元顯 · 查看更多 »

司馬遵 (武陵王)

司馬遵(),字茂遠,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朝宗室,晉元帝孫,武陵王司馬晞三子。官至太保。.

新!!: 宋武帝和司馬遵 (武陵王) · 查看更多 »

司馬文思

司馬文思(),河内郡温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東晉宗室,司馬休之的長子,獲襲封譙王。後因反抗劉裕失敗,隨父先後北奔後秦及北魏,在北魏也被封譙王,官至征南大將軍、懷荒鎮將。.

新!!: 宋武帝和司馬文思 · 查看更多 »

司马光

司馬光(),字君實,号迂叟。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一日,享壽66岁。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称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新!!: 宋武帝和司马光 · 查看更多 »

后秦

后秦(,或稱姚秦)是十六国时期羌人贵族姚苌建立的政权。 前秦苻坚淝水兵败后,关中空虚,原降于前秦的羌人贵族姚苌在渭北叛秦,晋太元九年(384年)自称“万年秦王”,都北地(今陕西耀县东南)。次年(385年)擒杀苻坚。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国号秦,史称后秦。 其国号以所统治地区为战国时秦国故地为名。《十六国春秋》始称“后秦”,以别于前秦和西秦,后世袭用之。又以王室姓姚而别称姚秦。 统治地区包括今陕西、甘肃东部和河南部分地区。 后秦建初七年(393年)姚苌卒,子姚兴继位,攻杀前秦苻登,扫除前秦残部;又乘后燕灭西燕,尽占原西燕河东之地;弘始元年(399年)乘东晋内乱,陷洛阳,淮汉以北诸城多请降,国势遂与后燕相当。伐後涼,得鳩摩羅什。是年,法顯從長安出發西行求經。 弘始十八年(416年)姚兴卒,子姚泓继位。國內曾歸降的多族勢力趁機反叛,乘丧发兵。东晋劉裕派檀道濟等北伐,陷洛阳。后秦宗室皇弟為奪位反叛,被姚泓消滅。永和二年(417年)东晋圍攻长安,姚泓舉家投降,竟被劉裕滅族,后秦亡。后秦共存在32年(384-417)。.

新!!: 宋武帝和后秦 · 查看更多 »

壽陽公主

壽陽公主可以指:.

新!!: 宋武帝和壽陽公主 · 查看更多 »

太宰

太宰是中国古代官职,在不同的朝代职责和地位不同。“宰”作为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责任是总管王家事务。西周时开始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领。太宰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用来辅佐国王治理国家。”《周礼·天官冢宰》其中六种典籍是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可见当时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丞相。但后来由于王室的衰落,太宰这个官职的重要性在春秋时期下降了许多,以致于被排除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外。周朝之后太宰一职被停止使用。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参见周朝官制。 在秦朝时,太宰是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官员。参见秦朝官制。在汉朝时,也有一名叫“太宰”的官职,但同周朝时的太宰职位大不相同,乃是辅佐主管宗庙礼仪的九卿之一太常的辅助官员。参见西汉官制。 一直到晉朝,因避諱司馬師的名字,將太師改稱太宰,才恢復成為地位高尚的崇官之一。宋朝宋徽宗政和改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太宰兼门下侍郎、以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充首相、次相。.

新!!: 宋武帝和太宰 · 查看更多 »

太守

太守又稱郡守,中国、朝鮮半島古代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理地方郡一級的行政區之地方行政官。 战国时就开始设置郡守。当时,列国在边境冲突地区设立郡的建制,作为综合行使军政权力的特别政区,长官称守、郡守,治水能吏李冰就曾经做过蜀郡的郡守。秦併六国,废除封建制,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以郡守为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西汉景帝中二年,郡守更名为太守;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時太守屬於高官,往往奉詔入都,拜为公卿;三公、九卿罢歸,亦多出京,拜为太守。王莽改太守为大尹,东汉复旧称。东汉设州牧后,太守遂为州牧或刺史的下一级行政官。漢代太守的收入,除正式俸祿外,有一部份是以公家產業所得,供太守使用,由屬吏少府掌管。 南北朝時新增許多州,而郡所轄的範圍縮小州郡差別不大。隋废郡,以州领县,太守之官遂废,以州刺史取代郡守一職。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宋代以後,時雅稱知府、知州等官為太守。如〈醉翁亭記〉:「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新!!: 宋武帝和太守 · 查看更多 »

太尉

太尉為中国、朝鮮半島和越南的古代职官。.

新!!: 宋武帝和太尉 · 查看更多 »

姚兴

文桓帝姚兴(),字子略,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縣西)羌族人。十六国时期后秦皇帝,后秦武昭帝姚苌长子。姚興即位之初就俘殺了父親在位時面對的最強對手苻登,基本覆滅了前秦。後又出兵後涼,令其投降之餘亦令盤據秦涼一帶的政權如北涼、南涼及西秦等政權臣服,還率兵進攻東晉,一舉攻取洛陽等地,使統治疆域迅速擴大。不過隨後與北魏在柴壁之戰中卻大敗,面對新興的夏國亦不能有效對付,反屢遭侵擾;且國內出現兒子姚弼與太子姚泓爭位的事件,令後秦國勢漸弱。弘始十八年(416年),姚興病逝,諡文桓皇帝,庙号高祖,下葬偶陵。.

新!!: 宋武帝和姚兴 · 查看更多 »

姚璞

姚璞(),五胡十六国后秦的君主姚兴的儿子。 402年,后秦天王姚兴册立昭仪张氏为皇后,封儿子姚璞为平原公。417年八月初二,东晋太尉刘裕抵达潼关,他任命朱超石为河东太守,命他与振武将军徐猗之在河北与薛帛会师,共同进攻蒲阪。姚璞与姚和都迎击东晋军,徐猗之战败身亡,朱超石逃回潼关。长安被东晋攻克后,姚璞、并州刺史尹昭献出蒲阪城投降,东平公姚赞也率宗族百馀人投降,刘裕都杀之。.

新!!: 宋武帝和姚璞 · 查看更多 »

姚苌

武昭帝姚苌()《晉書》及《資治通鑑》皆載姚萇死於太元十八年,通鑑更寫姚萇死於十二月庚子日,但據中央研究院之,十二月丁巳朔,無庚子日,或誤。,字景茂。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縣西)羌族人。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开国君主。後趙末年南安羌酋長姚弋仲第二十四子,姚襄之弟。姚萇在姚襄死後率其部眾入秦,成為前秦的將領。淝水之戰後姚萇在關中羌人的推舉下自稱萬年秦王,建立後秦,並與苻堅領導下的前秦作戰。姚萇後來殺害了苻堅,並乘西燕東退而進駐長安,不久稱帝。前秦宗室苻登在關中氐族殘餘力量支持下繼續與姚萇作戰,姚萇一度處於不利形勢,但終大敗苻登,漸處優勢,但在消滅前秦勢力前去世,直至兒子姚興即位後才完全消滅前秦勢力。.

新!!: 宋武帝和姚苌 · 查看更多 »

姚泓

姚泓(),字元子,十六国时期后秦末主,后秦文桓帝姚兴长子。.

新!!: 宋武帝和姚泓 · 查看更多 »

姚洸

姚洸,五胡十六国后秦的君主姚兴的儿子,封陈留公。 414年,姚兴病重,爱子姚弼要在长安夺权,其弟姚裕遣使告知在外地镇守藩地的哥哥。姚懿在蒲阪,镇东将军、豫州牧姚洸在洛阳,平西将军姚谌在雍城动员部队,要到长安去讨伐姚弼。姚兴在儿子和群臣的压力下,免去了姚弼的尚书令职务。姚懿等人也就停止军事行动。姚懿、姚洸、姚谌、姚宣等外藩兄弟回京面见父亲,请求处理姚弼,姚兴默然不语。 416年十月廿二日,东晋刘裕派王镇恶、檀道济、沈林子等率军围攻洛阳,时任征南将军姚洸守洛阳,派人求救;部将赵玄劝说他固守金墉城以待京师援兵,不可出战,不然一旦战败就大势已去了;只要金墉城固守且军队完整,晋军不敢越过金墉城而西进,可困敌于坚城之下。但姚洸司马姚禹暗通檀道济,主簿阎恢、杨虔等都是姚禹之党,嫉恨赵玄忠诚,诋毁他,坚持劝姚洸出战。姚洸从之,遣赵玄率精兵千余南向守柏谷坞,石无讳向东戍守巩城,以拒进军。赵玄哭着对姚洸说:“玄受三帝重恩,所守正是死地。但明公不用忠臣之言,为奸孽所误,后必悔之,但无及耳。”果然被晋军所败战死。檀道济进逼洛阳,惧怕,姚洸率众投降。 姚洸似之后又脱身回到长安,因后来刘裕进攻长安、进据郑城时,姚泓命姚洸屯沣西。此战秦军大败,姚泓投降,后秦灭亡。刘裕将后秦宗室杀死一部分,其余迁江南,姚洸后事无载,未详是否幸存。.

新!!: 宋武帝和姚洸 · 查看更多 »

孟懷玉

孟懷玉(),平昌安丘人。東晉末年將領,晉尚書左僕射孟昶族弟,曾參與劉裕討伐桓玄的戰事,後亦參與平定孫恩盧循之亂,官至江州刺史。.

新!!: 宋武帝和孟懷玉 · 查看更多 »

孝廉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員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後代,「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

新!!: 宋武帝和孝廉 · 查看更多 »

孫處

孫處(),字季高,會稽永興人。東晉末年將領,曾參興收復被盧循勢力佔據的廣州。.

新!!: 宋武帝和孫處 · 查看更多 »

孫恩

孫恩(),字灵秀,琅邪郡人,西晉中書令孫秀之後,世奉五斗米道。399年起兵反晉,402年敗死,餘眾由孫恩妹夫盧循領導,世稱「孫恩盧循之亂」。.

新!!: 宋武帝和孫恩 · 查看更多 »

宁波市

宁波市,简称甬,有时亦简称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浙江第二大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部,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全市陆地面积9365.58平方公里。 宁波建城于738年,但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宁波拥有长期的经商传统,宁波商帮是全国闻名的商帮。航运和对外交流历史悠久,最远可以上溯至战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鸦片战争之后,宁波成为通商口岸,这客观上促进了宁波的近代化。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宁波经济由于临港产业和私营经济的带动而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寧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更是跃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亦居世界前列。 目前,宁波是副省级的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拥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宁波处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新!!: 宋武帝和宁波市 · 查看更多 »

宿遷縣

宿迁县,中国古县名。 唐朝时本宿预县,隶泗州。宝应元年(762年),改名宿迁县,当是为避唐代宗李豫名讳,隶徐州。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以徐州下邳县置淮阳军,并以宿迁县属之。元朝时,至元十二年(1275年),复置宿迁县,属淮安府。十四年,分置桃园县。十五年,属邳州。明朝时,属淮安府。清朝雍正时,属邳州直隶州。州废,隶徐州府。 中华民国时期,属江苏省。抗日战争至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运河以东为宿豫县,运河以西属泗宿县。1946年,宿迁县(包括运东和运西)和宿北县新沂河以南地区,合为宿迁县。1949年5月,中共政权以宿迁、沭阳、东海、邳县四县边区置新安县,即今徐州市新沂市。同年,属淮阴专区。1970年属淮阴地区。1983年属淮阴市。1987年,中国国务院批准撤消宿迁县,设立宿迁市(县级市)。1996年,升为地级市。.

新!!: 宋武帝和宿遷縣 · 查看更多 »

安徽省

安徽省,简称“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合肥市。安徽省大致位于东经114°54′至119°37′与北纬29°41′至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同时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从而孕育出了省内的四大文化圈,即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在经济上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中国中部经济区,北部和南部分属中原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其南部原徽州府的徽商与粤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自21世纪以来,安徽省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宋武帝和安徽省 · 查看更多 »

宋孝武帝

宋孝武帝劉駿,字休龍,小字道民,宋文帝劉義隆的第三子,南朝宋第五任皇帝。453年3月16日深夜,皇太子劉劭於京城建康(今南京市)行凶,殺害父皇宋文帝劉義隆,自稱皇帝;時為武陵王的劉駿在沈慶之的輔佐下,於江州(今九江市)起兵宣討。同年5月20日,於新亭(今南京市西南)即皇帝位。5月27日攻下京城,擒斬長兄劉劭、二兄劉濬。隔年(454年)2月14日改元,年號孝建;457年2月10日二度改元,年號大明。 劉駿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撤除「錄尚書事」職銜,並分割州、郡以削弱藩鎮實力;誅中書令王僧達、丹陽令顏竣,討誅隨王劉誕,剷除強臣。崇禮佛教,尊奉高僧僧導,率公卿親臨瓦官寺聽宣《維摩詰經》;詔令整肅佛門,勒令不法僧人還俗;史載劉駿天性好色,臨幸不避戚誼,並有與母后路惠男亂倫之嫌疑,流傳後世。 464年7月12日,劉駿病逝於建康宮玉燭殿,享年三十五歲,在位十一年。8月27日,奉葬景寧陵。 史載劉駿其人機警聰慧,博學多聞並文采華美,讀書能七行俱下,又雄豪尚武,擅長騎射。劉駿病逝後,吏部尚書蔡興宗稱其為「守道之君」(「以道始終」);然而劉駿生性喜奢、欲求無度,晚年「尤貪財利」、不聽善諫,以致原本讚許他德行的士族,也感嘆「天下失望」;更兼大明末年,浙江大旱,通貨膨脹失控、浙江的人民餓死十分之六、七,依《宋書‧州郡志》記載之戶口推算,飢餓致死者最高可能有三十萬人。南朝梁史家裴子野總結劉駿「威可以整法,智足以勝奸,人君之略,幾將備矣。」卻也嘆道:「夫以世祖才明,少以禮度自肅,思武皇之節儉,追太祖之寬恕,則漢之文景,曾何足云!.

新!!: 宋武帝和宋孝武帝 · 查看更多 »

宋书

《宋書》,二十四史之一,由南朝梁沈约等人所著。沈约在齊武帝永明五年(487)奉詔撰《宋書》,寫成本紀10篇、列傳60篇、志30篇,共一百篇。记事始于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下迄宋顺帝升明三年(479),记载了南朝刘宋政权60年的史事。他根据宋的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徐爰的《宋书》,进行增删、订补工作,将宋末十几年的史迹加以补充,撰寫中大量抄錄了徐爰的宋書,因此七十篇的人物傳記以一年的飛快速度完成。《宋书》保存了很多的史料,包括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参考价值很高。沈约在《宋书》各志中的叙述,经常溯及到魏晋时期,这完全可以弥补《三国志》等书的缺陷,同時因為志才是沈約親自創作的部分(人物傳記多抄前人徐爰之宋書),所以志的價值最高。《宋书》的志有八类,包括《律历志》、《礼志》、《乐志》、《天文志》、《符瑞志》、《五行志》、《州郡志》、《百官志》,号称《宋书》八书,份量占全书的一半。《宋书》志的部分上溯先秦,魏、晋尤为详尽,记载了不少诏诰、奏疏和古代乐曲、歌词等珍贵资料。余嘉錫稱贊《宋書》志是“史家之良規”。 後人據相關史料補作《宋書》的志表,清人萬斯同《歷代史表》中有〈宋諸王世表〉、〈宋方鎮年表〉、〈宋將相大臣年表〉各1卷,羅振玉補宋書《宗室世系表》1卷,盛大力《宋書補表》4卷,郝懿行補宋書《刑法志》《食貨志》各1卷。近人聶崇岐有《補宋書藝文志》1卷。.

新!!: 宋武帝和宋书 · 查看更多 »

宋文帝

宋文帝劉義隆,小字車兒,宋武帝劉裕的第三子,劉宋第三任皇帝。劉義隆生於東晉末年,南朝宋立國後,受封宜都王。宋少帝被廢後獲擁立為帝,即位後改元元嘉。劉義隆在位近三十年,在位期間,建立制度、賞罰分明、鼓勵農桑,減免賦稅力役,使得國家大治,「內清外晏,四海謐如」,此治世因其年號元嘉而稱為「元嘉之治」。劉義隆亦銳意北伐,曾先後三次發起大規模北伐戰爭圖收復北魏所佔的河南土地,然而三次皆失敗,其中發生在元嘉後期的第二次更讓魏軍南攻至江北瓜步,一度威脅建康。元嘉北伐亦對國內經濟民生造成嚴重打擊,《資治通鑑》對北伐的創傷寫道「元嘉之政,自此衰矣。.

新!!: 宋武帝和宋文帝 · 查看更多 »

寧州

寧州,中國古代州名。西晉置。刺史鎮建寧郡。初置時領四郡,其地大致相當於今雲南省除迪慶、昭通以外的大部份地區。東晉、南朝宋、齊時轄有今雲南省全境、貴州省中西部地區。梁中期以後廢。北周置南寧州。隋初置南寧州總管府,後廢,其地入濮部、六詔。.

新!!: 宋武帝和寧州 · 查看更多 »

尚书仆射

尚书仆射,尚书省的副官,尚书令为虚职后,尚书仆射成为尚书省的长官,唐朝初年和北宋后期成为名副其实的首席宰相。.

新!!: 宋武帝和尚书仆射 · 查看更多 »

山东省

山东省,简称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是华东地区的最北端省份,省会设于济南,副省级城市有济南市、青岛市。2017年山东省常住人口超过1亿人,位列全国第二。其中汉族占99.3%,另有回、满、蒙3个世居少数民族及朝鲜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山东省西部连接内陆,逆时针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泰山是全境最高点(1532.7米);东部是山东半岛。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海峡相对,东面与朝鲜半岛隔黄海相望。 山东土地面积约15.79万平方公里,排名全国第19,境内交通发达,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密集。山东是工农业大省,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一部分,2017年生产总值达7万亿人民币,位列全国第三名,对中国内地经济的贡献約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10位。山东在2011年1月确立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山东半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组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2018年1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山东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齐鲁文化,又分为“鲁西文化”和“胶东文化”。其中儒家的创立人孔子和孟子是鲁文化的代表人物,政治家管仲、军事家孙子、孙膑则是齐文化的代表。而鲁菜则位居中国八大菜系之首。.

新!!: 宋武帝和山东省 · 查看更多 »

山陽郡

山陽郡,或為山陽國、昌邑國,是中國古代郡、國名。西漢置,在今山东省境。.

新!!: 宋武帝和山陽郡 · 查看更多 »

崔浩

崔浩(),字伯淵,清河郡東武城(今山東省武城縣)人。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政治家。.

新!!: 宋武帝和崔浩 · 查看更多 »

丁旿

丁旿,東晉末年人物,任太尉刘裕府内直督护。 义熙九年三月丙寅日(413年4月17日),太尉刘裕伐刘毅班师返回建康,监太尉留府事诸葛长民知刘裕回来了,惊讶之馀亦到东府见刘裕,刘裕也命壮士丁旿躲起来,用杖击杀诸葛长民。诸葛长民弟诸葛黎民,骁勇过人,被捕杀时与捕捉他的丁旿苦战而死。當時,建康人都恨诸葛长民兄弟橫行不法,說:“弗跋扈,付丁旿”。义熙十一年(415年),刘裕进攻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刘裕女婿徐逵之迎戰竟陵太守鲁轨,徐逵之阵亡。刘裕命丁旿收徐逵之尸体并加以殡葬。逵之妻劉興弟向丁旿询问送殓情况时,每问一句辄叹一声“丁督护”,至为哀切。后人即制为《丁督护曲》。.

新!!: 宋武帝和丁旿 · 查看更多 »

中国君主列表

以下按照朝代不同列舉中國君主,也可以參見右表。.

新!!: 宋武帝和中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書監

中書監,中國古代官制。 三國魏始置。魏文帝改秘書令為中書監和中書令,中書監與中書令職務相等,但位次略高,魏文帝以劉放為中書監、孫資為中書令,同堂機密,詔命多出自劉放。至明帝時,中書監、中書令已成為實質上的宰相。晉朝、南北朝沿置。至隋代废监,中書監改稱內史令,置內史令两人,同为宰相,唐代沿設,职权同南北朝。.

新!!: 宋武帝和中書監 · 查看更多 »

临朐县

临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潍坊市下辖的一个县,古称骈邑。临朐县位于山东省中部,潍坊市西南部,鲁中丘陵北部。邮政编码262600。.

新!!: 宋武帝和临朐县 · 查看更多 »

丹徒区

丹徒是中国江苏省镇江市的一个市辖区,它从东、南和西三面围绕镇江市区,在长江内有两个岛(世业洲和江心洲)也属于丹徒区,此外在长江北它还有一个高桥镇。向东它隔夹江邻属镇江市的扬中市,向东南它邻镇江市的丹阳市,向西它邻镇江市的句容市,向北它隔长江与扬州相望。丹徒区从2013年开始,成为了镇江新的大学城(长山大学城)和汽车城(北京汽车集团华东生产基地)。丹徒目前的政治、文化、商业、经济发展的中心都在丹徒新城(行政上属于宜城街道,原来属于谷阳镇区域),目前该新城居住人口为6-8万人,伴随大学城和汽车城的实施,远期居住人口将会达到20万人。.

新!!: 宋武帝和丹徒区 · 查看更多 »

东周

东周(前770年至前256年),是历史上对国都东迁以后的周朝的称呼,相对于之前国都在镐京的時期,即西周。东周也是「春秋時代」的开始。 東周京都於前770年自镐京(今陝西省西安市),东迁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传26王,前后515年。 周幽王死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他就是周平王。他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犬戎侵扰,便遷都雒邑,史稱「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的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地位漸失,亦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戰國時代」。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被指有弑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周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以「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战国时代徐州相王、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春秋時代已称王),周王权威進一步受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踐土會盟。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欲观九鼎。定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人遂去。 周赧王时,東周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赧王迁都西周。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赧王六十年(前255年),西周国为秦所灭,赧王死,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

新!!: 宋武帝和东周 · 查看更多 »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新!!: 宋武帝和东晋 · 查看更多 »

下邳

下邳,漢代、三國時期地名,其旧址位于現在的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清朝年间郯城大地震,下邳都城才由古邳镇迁往今天的邳州市。 下邳地名起源是在戰國的時期,齊威王封鄒忌當下邳的成侯,開始稱該地為“下邳”。 秦屬於東晦郡。 西漢屬於東海郡。劉邦改封韓信為楚王,韓信楚国定都在下邳。 東漢屬於下邳國,治所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北部),西元72年,漢明帝成立下邳國,封他的兒子劉衍為下邳王。 三國時期屬於下邳郡,治所下邳。 西晉屬於下邳國,治所下邳。 北魏屬於下邳郡。 隋朝屬下邳郡,治所宿豫(今江蘇省宿遷市)。 唐朝屬於泗州,治所臨淮(今江蘇省盱眙縣)。 後周時期屬於武寧節度使。 北宋時期屬於京東東路淮陽軍。 金朝時期屬於山東西路淮陽軍。 元朝時期屬於河南江北行省的歸德府。 明朝時期屬於南直隸。 清朝時期因郯城大地震,治所由今天的睢寧縣北部,遷往今邳州市境內。 中華民國時期治邳睢縣 1953年邳睢縣南部劃入睢寧縣,北部劃入邳縣。 Category:江苏古地名 Category:睢宁县.

新!!: 宋武帝和下邳 · 查看更多 »

下邳郡

下邳郡,是中國东汉到隋朝的一个郡。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改临淮郡设置下邳国,封第六子刘衍为下邳王。治所在下邳县(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包括今江苏省新沂市、邳州市以南,涟水县、淮安市以西,盱眙县、安徽省明光市以北。东汉末建安年间,下邳国除为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分下邳郡淮南诸县复置临淮郡,临淮郡领盱眙县、东阳县、高山县、赘其县、潘旌县、高邮县、淮陵县、司吾县、下相县、徐县。 隋朝初年,合并州郡,下邳郡撤销。隋炀帝大业年间,一度将邳州改为马邑郡。 Category:东汉的郡 Category:曹魏的郡 Category:南朝的郡 Category:隋朝的郡 Category:江苏的郡 Category:安徽的郡 Category:徐州行政区划史.

新!!: 宋武帝和下邳郡 · 查看更多 »

九江市

九江市,简称浔,古称柴桑、潯陽、江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该省北部,有江西“北大门”之称。市区坐落于长江南岸、庐山北麓、鄱阳湖以西。.

新!!: 宋武帝和九江市 · 查看更多 »

乳母

乳母,又稱乳娘、奶娘、奶媽、奶母、奶婆,是僱用來以母乳餵哺嬰兒的婦女。在古代,奶粉或其他母乳代用品未發明或未普及時,嬰兒的生母如不能或不願意哺育其子女,往往會僱用乳母。尤其是上層社會、宮廷,不少女性都不會親自餵哺子女,因此僱用乳母在上層社會十分普遍。 僱用乳母的原因有:.

新!!: 宋武帝和乳母 · 查看更多 »

并州

--州(),為古代地名。 《史記》五帝本紀中講:“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相传禹治洪水,劃分域內为九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 --州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今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和河北省保定市一带地区。汉武帝时,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刺史部之一,约当今山西省大部,河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地。.

新!!: 宋武帝和并州 · 查看更多 »

幽州

#重定向 幽州 (九州).

新!!: 宋武帝和幽州 · 查看更多 »

京口区

京口古时为镇江地名。现为中國江苏省镇江市的一个区,是镇江市的最早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目前名义上管辖镇江新区的丁卯地区和大港地区。15px京沪铁路穿境而过,15px镇大地方铁路将镇江大港港口与15px京沪铁路直接相连。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区内交汇。区内有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大专)、中国人民解放军镇江船艇学院、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大专)。.

新!!: 宋武帝和京口区 · 查看更多 »

庾翼

庾翼(),字稚恭,颍川郡鄢陵县(今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人。东晋將領和书法家,权臣庾亮和庾文君之弟,官至征西将军、荆州刺史,世称小庾、庾征西,庾小征西。.

新!!: 宋武帝和庾翼 · 查看更多 »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該時期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建立漢趙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灭北凉為止。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中國文明史 魏晉南北朝》〈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 第50頁-第61頁.

新!!: 宋武帝和五胡十六国 · 查看更多 »

廣德公主 (南朝宋)

#重定向 廣德公主 (劉宋).

新!!: 宋武帝和廣德公主 (南朝宋) · 查看更多 »

廣陵郡

廣陵郡,中國古代郡、國名。西漢始置,故址在今淮安市,曹魏设郡,移治淮阴,吴置广陵县于今扬州市。其地在今江蘇省境內長江、淮河之間。隋朝时废,后為江都郡。唐朝以後廢。.

新!!: 宋武帝和廣陵郡 · 查看更多 »

彭城郡

彭城郡,或為楚國、楚郡、彭城國,中國古代郡、國名。.

新!!: 宋武帝和彭城郡 · 查看更多 »

何去非

何去非,字正通,北宋浦城(今福建省浦城)人。 何去非喜谈兵学,六举进士不第。元丰五年(1082年),被任命为右班殿直、武学教授,不久升任武学博士。而且善于做文,颇受苏轼赏识,稱其對策“词理优赡,长于论兵”。元祐四年蘇軾薦為承奉郎,不事阿谀奉承。元祐五年出京擔任徐州教授。苏轼又推薦他擔任富阳县令。曾参与校定《武经七书》。有子何薳。.

新!!: 宋武帝和何去非 · 查看更多 »

何瑀

何瑀(),字稚玉,庐江郡灊縣人。魏晉南北朝時南朝宋官員,他出身高門廬江何氏,曾祖為東晋尚书左仆射何澄、父親何融為大司農。.

新!!: 宋武帝和何瑀 · 查看更多 »

徐州 (三国至明朝)

徐州,中国古代的州。 秦朝时属泗水郡。 西汉武帝时,置徐州刺史部,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和山东省东南部地区,辖楚国(彭城郡)、泗水国、东海郡、临淮郡、琅邪郡、鲁国(薛郡)、江都国、广陵国凡三郡三国,治所在彭城县(今徐州市区)。 东汉时徐州辖东海国(东海郡)、琅邪国(琅邪郡)、彭城国(楚郡、楚国)、下邳国(临淮郡)、广陵郡、利城郡、城阳郡、东莞郡、东安郡、东城郡凡五国六郡,治所在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 三国曹魏时徐州辖彭城国、东海国、下邳郡、广陵郡、琅邪郡、城阳郡凡两国三郡,并移治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 西晋时,徐州辖彭城国、下邳国、东海国、淮陵国、琅邪郡、东莞郡、广陵郡、临淮郡、兰陵郡、东安郡四国六郡,治所在彭城县(今徐州市区)。 东晋初失淮北地于后赵,治所南迁。义熙七年(411年),治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晋末收复原徐州,改原来的徐州为北徐州,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改徐州为南徐州,恢复北徐州为徐州。六朝时徐州辖区变更频繁,东晋、北朝以后辖境缩小。 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后,置徐州,辖彭城、鲁、琅邪、东海、下邳凡五郡。 唐朝时,属河南道。又曾改为彭城郡。户六万五千一百七十,口四十七万八千六百七十六,下辖七县:彭城县、萧县、丰县、沛县、滕县、宿迁县、下邳县。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割下邳县置淮阳军,并以宿迁县属之。原属京东路,元丰元年(1078年),割属京东西路。崇宁时户六万四千四百三十,口一十五万二千二百三十七。贡双丝绫、、绢。下辖五县:彭城县、沛县、萧县、滕县、丰县;二监:宝丰监、利国监。 地入金朝后,徐州属山东西路,贞祐三年(1215年)九月,改隶河南路。户四万四千六百八十九。辖三县:彭城县、萧县、丰县。 元朝至正时升为徐州路,后又降为武安州,属归德府,领一县:萧县。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属中都临濠府,十四年(1471年)十一月置徐州直隶州,直属直隶京师,永乐后属南直隶,辖四县:丰县、沛县、萧县、砀山县,治所位于今徐州市区。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徐州直隶州改为徐州府,辖丰县、沛县、萧县、砀山县、铜山县、睢宁县、宿迁县、七县,1散州邳州,治所位于今徐州市区,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市区和萧县、砀山县。 中华民国初年废徐州府,以清末徐州府区域置徐州道,治所在铜山县(今徐州市铜山区),辖铜山、丰县、沛县、萧县、砀山、邳县、宿迁、睢宁凡八县。 汪伪政权始设徐州市。 今为江苏省的地级市。.

新!!: 宋武帝和徐州 (三国至明朝) · 查看更多 »

徐州市

徐州市,简称徐,古称彭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国务院批准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新!!: 宋武帝和徐州市 · 查看更多 »

徐喬

#重定向 劉欣男#夫.

新!!: 宋武帝和徐喬 · 查看更多 »

徐羨之

徐羨之(),字宗文,小字干木,東海郡郯縣(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人。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政治人物,在南朝宋官至司徒。徐羨之出身寒門,因與劉裕同在桓脩幕下而互相結交,在劉裕消滅桓玄,執掌朝權後漸進高位。在南朝宋時更以司空、錄尚書事、揚州刺史身份擔任四位顧命大臣之一。後因宋少帝劉義符行為失當,徐羨之就與同為顧命大臣的傅亮及謝晦合謀廢殺少帝,改立了宋文帝劉義隆。但不久文帝就以徐羨之等廢殺少帝及廬陵王劉義真的罪名誅殺徐羨之三人,徐羨之最終自殺。.

新!!: 宋武帝和徐羨之 · 查看更多 »

徐道覆

徐道覆(),琅邪人,東晉末年人物,曾參與孫恩盧循之亂,並為領導者盧循的姐夫。徐道覆力主已據廣州的盧循乘劉裕北伐機會起兵,並主導盧循進攻建康,一時聲勢極大,惟在攻建康時盧循與其意見相左,攻戰不利下遂得撤退,形勢於是逆轉,徐道覆本人亦於隨後的晉軍討伐中喪命。.

新!!: 宋武帝和徐道覆 · 查看更多 »

徐逵之

徐逵之(),東海郯人,東晉秘書監徐欽之之子,南朝宋司徒徐羨之侄。晉末權臣劉裕女婿,在參與攻打司馬休之時戰死。.

新!!: 宋武帝和徐逵之 · 查看更多 »

後燕

後燕(384年-407年)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時慕容氏諸燕之一,由鮮卑人前燕開國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所建立的政權。全盛時統治範圍「南至琅琊,東訖遼海,西屆河汾,北暨燕代」(《讀史方輿紀要》),即今河北、山東、山西和河南、遼寧的一部分。自384年慕容垂稱燕王到407年慕容熙被殺,立國凡24年。 《十六国春秋》始称后燕,以别于慕容氏諸燕,后世袭用之。.

新!!: 宋武帝和後燕 · 查看更多 »

北府军

北府军,又名北府兵,是中国东晋时谢玄所创立的一支军队,一開始軍權幾乎只屬於陳郡謝氏家族,后數度易主,並成为東晉中後期及劉宋前期的军队主力。.

新!!: 宋武帝和北府军 · 查看更多 »

北凉

北凉(397年或401年-439年)是十六国之一。由匈奴支系盧水胡族的首領沮渠蒙逊所建立;另有一種看法認為建立者為段業,此說是以蒙遜堂兄沮渠男成擁立段業稱涼州牧,並改元神璽為立國之始(397年)。.

新!!: 宋武帝和北凉 · 查看更多 »

北燕

北燕()是十六國时期汉人馮跋建立的政权。407年,馮跋灭后燕,拥立高云(慕容云)为天王,建都龙城(今遼寧省朝陽市),仍旧沿用后燕国号。409年,高云被部下離班、桃仁所杀,馮跋平定政变後即天王位于昌黎(今辽宁省义县)。據有今遼寧省西南部和河北省东北部。436年被北魏所灭。 因其都龙城,又名黄龙,故南朝宋称其为黄龙国。也有史书因其地处东北地区南部,又称其为东燕,但较为罕见。.

新!!: 宋武帝和北燕 · 查看更多 »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新!!: 宋武帝和北魏 · 查看更多 »

北梁郡

北梁郡,南北朝时期北魏设置的行政区。 北魏魏孝明帝孝昌年间置北梁郡,属南兖州。下辖城安县(今河南民权县东北)、考阳县(今河南民权县东)。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民权县一带。东魏沿置,北齐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废北梁郡、考阳县。保留城安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城安县改为考城县。.

新!!: 宋武帝和北梁郡 · 查看更多 »

刁逵

刁逵(),字伯道,渤海郡饶安县(今河北省沧州市)人。東晉末年政治人物。東晉尚書令刁協孫。.

新!!: 宋武帝和刁逵 · 查看更多 »

刺史

刺史,中国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為「御史」之意。.

新!!: 宋武帝和刺史 · 查看更多 »

刘劭 (刘宋)

刘劭(),字休远,彭城綏輿里(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人。他是中国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宋文帝刘义隆的长子,母為皇后袁齊媯。宋文帝晚年因劉劭與女巫嚴道育交往及行巫蠱而謀廢其太子之位,劉劭於是先發制人發起兵變弒父奪位。但即位不久即遭三弟武陵王劉駿為首的軍隊討伐,兵敗被殺,在位僅一百日。史書因劉劭殺父奪位,不用劉劭為文帝上的廟號及諡號,亦不承認劉劭為刘宋的正統皇帝。.

新!!: 宋武帝和刘劭 (刘宋) · 查看更多 »

刘宋

宋(420年-479年)史稱劉宋或稱南宋(跟其他南朝政權,南齊、南梁及南陳看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439年,北魏統一中国北方後,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劉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新!!: 宋武帝和刘宋 · 查看更多 »

刘义季

衡阳文王刘义季(),宋武帝刘裕第七子,母為呂美人。.

新!!: 宋武帝和刘义季 · 查看更多 »

刘义宣

刘义宣(),小字師護,宋武帝刘裕第六子。刘宋宗室,受封為南郡王。劉義宣在宋官至丞相,曾出任荊州刺史達十年,並憑荊州軍力量先後起兵討伐劉劭及反抗宋孝武帝,但最終為孝武帝討伐軍所敗,被殺。.

新!!: 宋武帝和刘义宣 · 查看更多 »

刘义康

劉義康(),小字車子,彭城綏輿里(今江蘇省銅山縣)人。南朝宋皇子,宋武帝劉裕第四子,母親是美人王氏。劉義康在劉裕稱帝後受封彭城王,多次在外任刺史,後入朝以司徒掌政,因宋文帝多病,故朝事一度由劉義康獨掌。然而義康行事不顧君臣禮儀,其黨眾更圖推義康登上帝位。宋文帝最終除去其黨眾,義康被逼請外任江州。後義康因涉及孔熙先等謀反之事而被為庶人。宋文帝及後見北魏大舉南侵,兵臨長江北,擔心義康又被人趁機擁立而下令殺死義康。.

新!!: 宋武帝和刘义康 · 查看更多 »

刘义符

刘义符(),小字车兵,彭城綏輿里(今江蘇省銅山縣)人。中国南北朝時期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武帝刘裕长子,母親是夫人張闕。永初三年(422年)即位為帝,但兩年後就因居喪行為不當而遭顧命大臣徐羨之、傅亮等廢黜,不久被殺。.

新!!: 宋武帝和刘义符 · 查看更多 »

刘义真

庐陵孝献王刘义真(),宋武帝刘裕第二子,母為孫修華。.

新!!: 宋武帝和刘义真 · 查看更多 »

刘义隆

#重定向 宋文帝.

新!!: 宋武帝和刘义隆 · 查看更多 »

刘荣男

刘荣男,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二女儿,母亲不明,她后来嫁给了王嘏的儿子王偃,生了四个儿子:王藻、王懋、王攸以及王臻,还生了两个女儿王宪嫄、王氏。刘荣男后来被封为吴兴公主,元嘉年间又晋封吴兴长公主。 刘荣男脾气暴躁,经常将丈夫王偃脱光衣服吊在树上鞭打,后来王偃的哥哥王恢到公主府辱骂刘荣男,刘荣男才不打王偃,而此时王偃已经冻了很久。因为范鲁连是公主的外孙,所以其祖父范晔犯罪連帶其父范蔼等人被滿門抄斬时,范鲁连只是被流放到了广州。.

新!!: 宋武帝和刘荣男 · 查看更多 »

刘裕北伐

刘裕北伐指的是刘裕掌握东晋实权后后发动的两次北伐战争,灭掉后秦、南燕两个政权。在魏晋十六国时期,东晋虽偏安江南,却始终没有放弃收复中原,所以屡次发动北伐战争。后秦、南燕的败亡主要出于内乱而非实力之弱;公元397年北魏军攻下中山,后燕官吏兵投降两万余人,后燕的疆域被切断为南燕和北燕二部,405年南燕又发生政变;416年姚兴卒,后秦内乱不断,镇守蒲坂和岭北的姚懿、姚恢先后率叛军进攻长安。刘裕趁后秦、南燕内乱之际,乘机出兵,并一举攻灭。这次收复中原的版图之多,是东晋历次北伐中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一次,也是以前的多次北伐都无法与之比拟的。杨铭,论刘裕北伐后秦之战及其历史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2期。.

新!!: 宋武帝和刘裕北伐 · 查看更多 »

刘邦

汉高帝劉邦(),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蘇徐州丰县)人。秦末汉初的政治家、軍事家。刘邦从沛县起兵反秦,被萧何、曹參、樊哙等人拥立,自稱沛公,后投奔楚項梁,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约,破武关,秦王子婴降。秦国灭亡后,项羽分封入关诸侯有功者,封刘邦為汉王。楚汉战争中,劉邦擊敗項羽獲勝,統一自秦亡後的天下,於西元前202年稱帝,史称西漢,為漢朝开国皇帝,駕崩於西元前195年,在位7年,死后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五月丙寅,葬长陵。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庙。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史稱汉高帝。太祖為其正式廟號,而史書多稱呼 「漢高祖」。.

新!!: 宋武帝和刘邦 · 查看更多 »

傅亮 (南朝宋)

#重定向 傅亮 (六朝).

新!!: 宋武帝和傅亮 (南朝宋) · 查看更多 »

冀州

#重定向 冀州 (九州).

新!!: 宋武帝和冀州 · 查看更多 »

关中 (消歧义)

中可以指:.

新!!: 宋武帝和关中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皇后

皇后,在中國史籍中常簡稱為--,是世界歷史上帝國最高統治者——皇帝正配的稱號。目前唯一仍有皇后存在的國家及皇室是日本皇室,為明仁天皇(亦是现存唯一的皇帝)的皇后美智子,其他國家君主的正配一般只稱為“王后”。.

新!!: 宋武帝和皇后 · 查看更多 »

王偃

王偃(),字子游,琅邪临沂人,东晋中外大都督、太傅、丞相、始兴文献公王导的玄孙,东晋丹杨尹、始兴郡公王混的孙子,东晋中领军、侍中、左户尚书、始兴郡公王嘏的儿子。 王偃的母亲为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女儿鄱阳公主,东晋灭亡后,鄱阳公主被封为永成君,王偃娶了宋武帝刘裕的二女儿吴兴长公主刘荣男,刘荣男经常把王偃裸体绑在庭院的树上,有时晚上下雪,王偃咬紧牙关挨冻很久,王偃的哥哥王恢推门进王偃家大骂刘荣男,王偃才得以豁免。王偃为人谦虚恭谨,不关注政事,并位列右光禄大夫,后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恭”,他和吴兴长公主有一个女儿王宪嫄。长子王藻,其次王懋、王攸。.

新!!: 宋武帝和王偃 · 查看更多 »

王夫之

王夫之(,即万历四十七年-康熙三十一年),字而农,号薑斋、又号夕堂,或署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晚年隐居于形状如顽石的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船山先生。湖广衡阳县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明末清初大儒。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新!!: 宋武帝和王夫之 · 查看更多 »

王修

王修,字叔治,又作為王脩。北海郡營陵人,先後侍奉孔融、袁譚、曹操。.

新!!: 宋武帝和王修 · 查看更多 »

王元德

#重定向 王叡 (東晉).

新!!: 宋武帝和王元德 · 查看更多 »

王韶之

王韶之 (),字休泰,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荊州刺史王廙的曾孫。中國東晉及南朝宋官員,曾經參與修撰晉代歷史,曾經奉劉裕命殺害晉安帝。入宋後在吳興郡任太守,治績良好。.

新!!: 宋武帝和王韶之 · 查看更多 »

王鎮惡

王鎮惡(),表字不詳,北海劇縣(今山东昌樂縣西)人。前秦丞相王猛孫。王鎮惡為東晉末年將領,曾參與劉裕討伐劉毅、司馬休之及北伐後秦的戰役,並在滅後秦後留守關中輔助年少的劉義真。但因與南來將領,尤其沈田子的矛盾而遇害。.

新!!: 宋武帝和王鎮惡 · 查看更多 »

王謐

王謐(),字稚遠,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末年重要官員,東晉建威將軍王劭子,因四伯父王协無子而過繼過去作嗣子。王謐曾經在桓玄建立的桓楚朝廷中擔任司徒,而在桓玄篡位前和劉裕起兵擊敗桓玄並佔領建康後,王謐都曾領司徒。雖然曾經在桓玄朝中擔任高官,他亦自疑,不過最終仍在高位去世,名聲不損。.

新!!: 宋武帝和王謐 · 查看更多 »

琥珀

琥珀是松科松屬植物的樹脂化石,並非樹的汁液,其狀態透明似水晶,色澤如瑪瑙。自新石器時代開始,它的美就被人們讚譽。琥珀能製成各種裝飾品,是從古至今備受重視的寶石。"Amber" (2004).

新!!: 宋武帝和琥珀 · 查看更多 »

琅邪王氏

琅邪王氏(“琅邪”一作“琅琊”),中国中古时期的一个以琅邪郡为郡望的王姓世族。琅邪王氏在汉朝兴起,东晋时期发展为侨姓士族的最高门第,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

新!!: 宋武帝和琅邪王氏 · 查看更多 »

祖逖

逖(),字士稚,范阳郡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人,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曾一度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土地,但及後因朝廷内乱,在他死後北伐功敗垂成。祖逖亦是一位極受人民愛戴的將領,他死後,所轄的豫州人人都好像父母離世那樣悲傷。.

新!!: 宋武帝和祖逖 · 查看更多 »

秦始皇

始皇()嬴政,趙氏,時稱秦王政和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史記索隱】莊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孫也,名子楚。按:戰國策本名子異,後爲華陽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之專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過重,是秦朝在他死後3年速亡之一原因。.

新!!: 宋武帝和秦始皇 · 查看更多 »

秀才

才,又稱茂才。為古代東亞對某些士大夫的稱呼,隨著時代、地域所指亦有所改變,但所指都屬士大夫中的基層。.

新!!: 宋武帝和秀才 · 查看更多 »

紫金山

紫金山又名蔣山、鍾山、神烈山,位于中国江蘇南京城东,东西约7公里,南北约3公里,面积20多平方公里。主峰北高峰海拔高程448.2米。 钟山风景区山、水、城、楼、林浑然一体,是南京名胜古迹集中的风景区,共有50多个景点,素有钟山龙蟠之美誉。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新!!: 宋武帝和紫金山 · 查看更多 »

绍兴市

绍兴市(普通话:Shào Xīng;吴语:Zau Shin),简称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浙江第四大城市。旧称会稽、山阴,越文化中心。现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国纺织业与小电机、节能光电工业的中心。 绍兴是浙江的文化中心之一,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有名的水乡、酒乡、桥乡,绍兴风景秀丽、人才辈出,著名的文化古迹包括兰亭、禹陵、鲁迅故里(包括鲁迅故居、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百草园等)、蔡元培故居,周恩來祖居,秋瑾故居,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賀知章故居等名人故居,东湖、沈园、吼山、新昌大佛寺等,古代越王“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绍兴纺织业、小电机、节能照明、生物酿造业极发达,纺织业出口产品占世界纺织面料交易额的60%,绍兴中国轻纺城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交易市场。另外,绍兴出产的黄酒(又称绍酒)更是闻名遐迩,成为国宴专用酒。根据酿制工艺和口感不同,绍兴黄酒又分加饭酒、花雕酒、善酿酒等。.

新!!: 宋武帝和绍兴市 · 查看更多 »

甘露

露(अमृत,IAST: amṛta,音譯阿密哩多,意為永生)是印度神話中出現的長生不老藥。 傳說中提婆與阿修罗攪乳海求甘露。仙人战胜阿修罗后独占仙露。但是阿修罗之一的罗睺卻变成天神的模样,混在其中喝了一口甘露,被日神和月神发现了,告诉给毗湿奴。仙露尚未经过罗睺的喉咙,他的头便被毗湿奴的化身摩醯尼砍下。但是罗睺的头因仙露而长生不老。为了报仇,他吞食日神和月神,造成日蝕和月蝕;当日月在他敞开的喉头走出,蚀便完结。 無量壽佛梵音與「阿彌唎都」相近,且壽命無量,因此又有甘露王的稱號。.

新!!: 宋武帝和甘露 · 查看更多 »

益州

益州,中国古地名,西汉开始设置的行政区划,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 殷商时期是巴人生活的地方。战国末期秦国灭了巴蜀之后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刺史部,别称刀州。辖境相当今四川省、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大部;湖北省西北部及甘肃省小部分地区。东汉治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北)。中平年间移治绵竹县(今四川德阳市东北)。兴平年间又移治成都县(今四川成都市)。 三国时期,刘备占领此地並建立蜀汉政权。三国末年曹魏灭蜀汉,分割益州,另置梁州。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分割益州,另置宁州。其间十六国时期,李特在益州建立成汉政权,譙縱在此建立譙蜀政权。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在全国设立十道,益州属剑南道,梁州属山南道,益州为原蜀郡之地。天宝元年(742年),益州改为蜀郡,至德二年(757年),蜀郡更升为南京成都府,剑南节度使再分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节度使, 简称「東川」、「西川」。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王小波、李顺起义失败,成都府被降为益州,成都府路改为益州路,成都仍为治所。重和元年(1118年),益州再升格为成都府,自此益州的名称不再存在。 Category:南北朝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四川的州.

新!!: 宋武帝和益州 · 查看更多 »

荆州 (古代)

荊州,是中國古代的ㄧ個行政區劃,最早由漢武帝依據九州分區而設置。.

新!!: 宋武帝和荆州 (古代) · 查看更多 »

荀子

荀子(),名荀況,受尊稱為荀卿,因漢代人避漢宣帝劉詢的諱,又稱孫卿,中國戰國時代儒家學者和思想家,趙國人,曾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楚國蘭陵令,到趙國、秦國遊說諸侯,宣揚儒學和傳授六經,批評子思、孟子等其他儒者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學派,有韓非、李斯等弟子,著作後世編為《荀子》一書。荀子祖述孔子,重視道德倫理,提倡仁義、禮義和忠信,集先秦禮論之大成,重視以禮修身和禮制教育。他相信性惡論,人與生俱來本無道德,若放縱情欲不加節制,將互相仇恨和鬥爭;道德價值是後天人為建構的,由聖人創造,以規範和美化人性。荀子重視人的理性和學習能力,認為善行是後天學習而得的,人人都有學習禮義的能力;君子應憑著個人修養,鍥而不捨的努力,日積月累養成美德。政治上荀子提調尊君,強調君主確立社會秩序與道德教化的作用,彰顯儒家的聖王理想與政教合一的觀念。荀子主張任用賢能,國君把政務交與大臣處理;國家要控制思想,打擊異端邪說,以法律補充禮制以維繫社會秩序。自然論方面,荀子傾向唯物主義,認為天地並無意志,不信天人感應和鬼神之說,提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荀子受譽為一代大儒,地位崇高,對後世特別是漢代的儒學思想與政治文化影響頗深,在宋、元、明三朝曾從祀於孔廟;但因其性惡論及曾抨擊孟子,自宋代以來也受不少儒者批評,被視為孔門異端和法家先驅。.

新!!: 宋武帝和荀子 · 查看更多 »

萧文寿

蕭文壽(),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侍御史萧亮之孙女,洮阳县县令萧卓之女。南朝宋武帝劉裕的继母,劉翹的第二任妻子。她與劉翹生長沙景王劉道憐、臨川烈武王劉道規。刘裕的母亲赵安宗产后即死,刘裕多年是由继母养育。 義熙七年(411年),拜蕭氏為豫章公太夫人,後來劉裕為宋公、宋王時,蕭氏又加稱宋太妃、宋太后的稱號。南朝宋初年,尊她為皇太后,住在宣訓宮。刘裕为帝时年纪已老,依然每天朝见继母,从无虚漏。 宋少帝即位,再加崇曰太皇太后,同年(景平元年,423年)在顯陽殿去世,諡號為孝懿皇后,虛歲八十一。因刘裕遗旨:“太后百岁后不须祔葬”,遂在興寧陵别开一圹,礼仪一遵往式。 X X X X W文寿 Category:谥孝懿.

新!!: 宋武帝和萧文寿 · 查看更多 »

青州市

青州市是中国山东省潍坊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原益都县,1987年3月30日撤县设市。 青州在古代是《禹贡》“九州”之一,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一片区域,其范围远远超出今天的青州市。不过晋朝后,青州范围大大缩小,治所也迁移到今天的青州市境内,故而逐渐成为该地区的名称。 2008年,青州市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正式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县级市所拥有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3年11月18日,国务院正式将青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市境西南还有一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为云门山风景名胜区。.

新!!: 宋武帝和青州市 · 查看更多 »

表字

表字,又称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表字的取法,一般与本名意义相关。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新!!: 宋武帝和表字 · 查看更多 »

颍川郡

川郡 穎川郡,常訛誤成“潁川郡”,是中国秦朝至唐朝设置的一个郡,地处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因颍水流过境内而得名。 『說文解字注』 顈水。出潁川陽城乾山。東入淮。各本作乾山。韻會引作耿山。晉書音義引作陽城少室陽乾山。則兼用水經、漢志改說文也。爾雅音義引字林作陽城乾山。與今說文合。潁川以水名郡。字當從水。而漢碑郡名多從禾。葢漢時相習如此寫。 依據《說文解字》裡面的解釋,可見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有書寫穎川的現象存在了。支持「穎川」的人認為,雖然穎川得名於潁水,但是潁水與穎川是不同的概念,潁水指的是潁水河流,穎川指的是河流兩岸廣闊的地帶。還舉例說明如舞陽縣、女陽縣等,都因㵲水、汝水而得名,卻不稱作㵲陽、汝陽(與現在的汝陽沒有關係)。並且漢代時候的石碑就有「穎」川的寫法了,所以郡望堂號為「穎川」不會錯。.

新!!: 宋武帝和颍川郡 · 查看更多 »

西安市

西安市,古称長安、京兆、镐京,位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紧邻中华人民共和国幾何中心,现为国家中心城市、陕西省省會,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医疗、教育中心。西安拥有3000余年的文明史、建城史和1077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包括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個中原朝代在此建都,也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起點。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统一王朝建都最多的古都,在西安定都的周、秦、汉、唐,代表了中国帝王时期开放、外向、尚武、繁荣的顶峰。从文明曙光的半坡到西周礼乐;从大秦一统到汉唐盛世;西安曾经在两千年的时间跨度中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以及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西安目前有两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于全国前列。2011年,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规划》,西安规划为中国唯一的“历史文化基地”。 西安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渭水東南岸,地处中国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位於隴海鐵路上,区位显著,交通畅达。在地理环境上,西安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并有八水环绕。 西安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及黄河流域重要城市,关中城市群的经济、科技、教育、能源、金融、文化、商贸中心,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之一,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11区2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505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1200万人,户籍人口905.68万人。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将西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2013年国务院批复成立西咸新区,成为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2017年成立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管辖的大部分片区位于西安市境内。201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新!!: 宋武帝和西安市 · 查看更多 »

諸葛長民

诸葛长民(),字長之,琅琊阳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東晉末年重要將領,曾與劉裕舉兵討伐篡位的桓玄,後來又在盧循之亂中參與防衞京師建康。諸葛長民先後遷任青州和豫州刺史,但後來卻意圖謀反,被劉裕命人殺害。.

新!!: 宋武帝和諸葛長民 · 查看更多 »

高平郡 (后赵)

#重定向 高平郡 (西晉).

新!!: 宋武帝和高平郡 (后赵) · 查看更多 »

謝寶

谢宝,广东琼山县龙歧人,清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雍正二年(1724年),登甲辰科进士,授肇庆府学教授、琼台书院掌教。.

新!!: 宋武帝和謝寶 · 查看更多 »

謝方明

謝方明(),表字不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官員,東晉太保謝安六弟永嘉太守謝鐵孫。在南朝宋官至丹陽尹。.

新!!: 宋武帝和謝方明 · 查看更多 »

魏詠之

魏詠之,字长道,东晋末任城人。早年常在南徐州的京口活動,因此結識家在京口的北府兵將領劉裕。404年(東晉元興三年)參與劉裕、劉毅、何無忌等人的反楚復晉計畫,成功後升級為復晉功臣兼北府大將。405年(元興四年)先後轉任吳國內史、荊州刺史,同年卒。.

新!!: 宋武帝和魏詠之 · 查看更多 »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長達四百年的混亂時期,朝代更迭速度很快,並存在有多个政权並存的局面,有相當長的時間是南北對峙。 這個時期由220年曹丕篡東漢帝位,自立曹魏開始,到589年隋朝滅南陳而重新统一结束,共369年。可分為三國時期(曹魏,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晉時期(與東晉合稱晉朝)、東晉與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對立時期,共150年)。另外位於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孫吳時為建業,即今天的南京)的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個國家又統称为六朝。.

新!!: 宋武帝和魏晋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魯宗之

魯宗之(),字彥仁,扶風郿縣人。東晉將領,曾經參與討伐諸桓及進攻劉毅等多場戰爭,後因自疑而與司馬休之抵抗劉裕進攻,最終失敗並投奔後秦。.

新!!: 宋武帝和魯宗之 · 查看更多 »

魯郡

魯郡,中國古代郡、國名。.

新!!: 宋武帝和魯郡 · 查看更多 »

譙蜀

譙蜀(405年 - 413年),或稱西蜀、後蜀,十六國時期由漢人譙縱建立的政權,不屬於傳統定義下的十六國之一,其統治地區大抵以四川盆地為範圍。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益州軍隊受命東下討伐攻陷江陵、俘虜安帝的桓振,由於蜀軍不願離鄉別井,因此發生兵變,變軍脅迫時任參軍的譙縱當首領,之後又攻陷成都,譙縱稱成都王,譙蜀建立。 譙蜀原不具立國條件,其能獨立一隅乃因桓氏在長江中游為亂,東晉對長江上游的控制力減弱所致。譙蜀君臣亦深明此點,因此於407年向後秦自稱藩屬,408年東晉攻譙蜀,因後秦的援助及東晉軍糧盡而獲勝。409年,後秦天王姚興封譙縱為蜀王。 413年,東晉於數年準備後,太尉劉裕以朱齡石為帥再伐譙蜀,蜀軍望風而潰,成都陷,譙縱自殺,譙蜀亡。 Category:五胡十六国 Category:巴蜀地區政權 Category:405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新!!: 宋武帝和譙蜀 · 查看更多 »

讀通鑑論

《讀通鑑論》是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閱讀《資治通鑑》及历史的議論。书成于王夫之晚年,盖读史有感,随事触发,初无意于为文,故每篇皆不立题目;而于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均有论列。全書30卷,包括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四篇为“卷末”,約六十餘萬字。 《读通鉴论》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别;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王夫之從69歲開始執筆,“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直到康熙三十年(1691年)逝世前完成,用意在於“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在四庫全書中為史部史評類。 目前中华书局所刊印的《读通鉴论》采用曾国藩金陵刻本为底本。.

新!!: 宋武帝和讀通鑑論 · 查看更多 »

谢安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曾隱居東山,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赠太傅,追封庐陵郡公。世称謝東山、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他初与权臣周旋时,从不卑躬屈膝,不违背自己的准则却能拒权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当政的时候,又处处以大局为重,不结党营私,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还于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并北伐夺回了大片领土;而到他北伐胜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时,还能激流勇退,不恋权位;因此被后世人视为良相的代表,“高洁”的典范。.

新!!: 宋武帝和谢安 · 查看更多 »

谢玄

谢玄(),字幼度,小名羯儿,因此也有人称呼他为“谢羯”或“谢遏”雅好清谈,与张玄之并称为“南北二玄”,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著名官員、文學家、军事家。封康樂縣公,谥献武,人稱謝献武、康乐献武公。追封车骑将军,是以又被称为“谢车骑”。.

新!!: 宋武帝和谢玄 · 查看更多 »

谢琰

謝琰(),字瑗度,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謝安次子。東晉重要將領,為淝水之戰的功臣,後參與抵抗了王恭起兵和孫恩之亂,在對抗孫恩的戰事中兵敗,因部下叛變而遇害。.

新!!: 宋武帝和谢琰 · 查看更多 »

谢混

谢混(),字叔源,小字益寿。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琰幼子,谢安之孙。东晋官員、文学家。在晉官至尚書僕射,但因依附劉毅而被劉裕誅殺。.

新!!: 宋武帝和谢混 · 查看更多 »

谢晦

謝晦(),字宣明,陳郡陽夏人。出身陳郡謝氏士族,是東晉太保謝安兄謝據的曾孫。謝晦是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的重要官員,後更擔任宋少帝劉義符的四位顧命大臣之一。謝晦後聯同徐羨之及傅亮廢黜了宋少帝,迎立了宋文帝,並外調為荊州刺史,但不久宋文帝就下詔誅殺徐羨之及傅亮,並出兵討伐謝晦。最終謝晦兵敗被擒,並被處死。.

新!!: 宋武帝和谢晦 · 查看更多 »

豫州

豫州可以指:.

新!!: 宋武帝和豫州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新!!: 宋武帝和資治通鑒 · 查看更多 »

越城区

越城区是中国浙江省绍兴市下辖的一个区。.

新!!: 宋武帝和越城区 · 查看更多 »

趙安宗

趙安宗(),下邳僮(今江苏省沭阳县县)人,治書侍御史趙彪孙女,平原太守趙裔之女,南朝宋武帝劉裕的母親,也是劉裕父親劉翹的第一任妻子。母亲孙氏是东莞人。有两个兄弟赵宣之,赵伦之(字幼成,趙氏之弟)。升平四年(360年),與劉翹結婚。興寧元年(363年)四月二日生劉裕,當日即因生產而死,年二十一歲。 南朝宋初年,為她追上諡號為孝穆皇后,稱其墓地為興寧陵。永初二年(421年),經有司單位建議,追贈趙安宗之父趙裔為光祿大夫,趙安宗之母孫氏為豫章郡建昌縣君,並賜其子孫食祿。 A Category:劉宋追封皇后.

新!!: 宋武帝和趙安宗 · 查看更多 »

黄河

-- 黄河,在中国古代称作河水、大河,简称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中国的兩條母亲河之一,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達素齊老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100公里,总面积达795000平方千米(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中游因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1977年錄得最高含沙量達920千克/立方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于兴建水库以及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等原因,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黄河及黄河流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

新!!: 宋武帝和黄河 · 查看更多 »

辛棄疾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东历城)人。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职,因归正人的身份,辛弃疾也始终未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以及实现他北伐的夙愿。追赠少师,谥忠敏。 辛弃疾是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与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新!!: 宋武帝和辛棄疾 · 查看更多 »

范曄 (史家)

#重定向 范晔 (刘宋).

新!!: 宋武帝和范曄 (史家) · 查看更多 »

胡道安

胡道安(),淮南郡人,刘宋宋武帝刘裕登基前的妾室,被刘裕所杀。.

新!!: 宋武帝和胡道安 · 查看更多 »

胡藩

胡藩(),字道序,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將領。胡藩早年跟隨桓玄,在桓玄兵敗後還家,為劉裕所召命,參與多場戰事,為南朝宋的開國功臣。.

新!!: 宋武帝和胡藩 · 查看更多 »

郢州 (刘宋)

郢州,南朝劉宋孝建元年(454年)分荊州之江夏、竟陵、隨、武陵、天門5郡,湘州之巴陵郡,江州之武昌郡,豫州之西陽僑郡設置,州治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齊、梁、陳因之,轄域日益縮小。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滅陳,改為鄂州。.

新!!: 宋武帝和郢州 (刘宋) · 查看更多 »

郗僧施

郗僧施,字惠脫,东晋高平金乡(今山西高平)人。为郗超从弟郗俭之子,郗超無子,以僧施为嗣。僧施继承爵位,南昌公。弱冠时,与王綏、桓胤齐名。累居要职,后做宣城内史,入补丹杨尹。刘毅镇守江陵的时候,僧施为南蛮校尉、假节。此时刘裕怀疑刘毅有二心,假诏赐死刘毅,并派兵诛之。义熙八年(412年),刘毅兵败自杀,僧施同被诛,爵位也被废。 Category:高平郗氏 Category:晉朝政治人物.

新!!: 宋武帝和郗僧施 · 查看更多 »

赫连勃勃

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字屈孑,匈奴铁弗部人,原名劉勃勃,中國十六国时期夏國建立者。勃勃是南匈奴單于的後裔,其父劉衞辰死於北魏進攻後,勃勃依靠後秦高平公沒弈干,又得後秦君主姚興賞識。及後就以後秦與魏通好而叛秦,殺害沒奕干並自立,建北夏國,屢度進攻後秦。隨後更乘東晉滅後秦後班師的機會佔領關中。.

新!!: 宋武帝和赫连勃勃 · 查看更多 »

蒯恩

蒯恩(),字道恩,蘭陵承縣人。東晉末年將領,參與多場重要戰事如孫恩盧循之亂、劉裕北伐等。後在護送劉義真從關中東還時敗於夏軍被俘,死在北方。.

新!!: 宋武帝和蒯恩 · 查看更多 »

邊荒傳說

《邊荒傳說》是香港作家黃易所寫的武俠小說作品,以五胡亂華中淝水之戰後的時代為背景,期為自己一系列武俠小說來龍去脈做總結。本書2001年-2005年由香港黃易出版社出版(共四十五冊);2007年臺灣由時報出版社出版(共十五冊),2015年臺灣由蓋亞文化重新推出完整版(共十五卷)。三位主角分別為燕飛、劉裕和拓跋珪。部分角色及情節在黃易其後作品(如《日月當空》)中出現。.

新!!: 宋武帝和邊荒傳說 · 查看更多 »

鄱阳湖

鄱阳湖(,注音:ㄆㄛˊ)僅次於興凱湖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因洞庭湖已縮小成中國第三大淡水湖)、第三大湖(僅次於青海湖)和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中国第一大河——长江。鄱阳湖介于北纬28度22分~29度45分,东经115度47分~116度45分。跨南昌、南昌县、进贤、餘乾、鄱阳、都昌、湖口、九江、庐山、德安和永修等市县。.

新!!: 宋武帝和鄱阳湖 · 查看更多 »

臧愛親

臧愛親(),南朝宋武帝劉裕之妻。東莞郡人。 祖父臧汪,字山甫,任尚書郎。父親臧俊,字宣乂,郡功曹。後適高祖,生會稽宣長公主劉興弟。義熙四年正月甲午,臧愛親病逝於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年四十八歲。這個時候劉裕還只是東晉的豫章郡公,因此臧愛親只得到了豫章公夫人的追諡,並歸葬丹徒老家。劉裕稱帝之後,追封臧愛親為武敬皇后,臧焘为其兄,臧熹为其弟,臧質為其姪子。 Category:刘宋皇后 category:东莞臧氏 Category:劉宋追封皇后.

新!!: 宋武帝和臧愛親 · 查看更多 »

蕭方等

蕭方等(),字實相,梁元帝蕭繹長子,母為正妃徐昭佩。由於其父起初為湘東王,故他被稱為湘東世子,之後又追諡為忠壯世子、武烈世子。.

新!!: 宋武帝和蕭方等 · 查看更多 »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新!!: 宋武帝和长安 · 查看更多 »

镇江市

镇江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古称“润州”、“京口”,建城超过3000多年。位于江苏省南部的长江南岸-苏南,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上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组成城市,往东距离上海市230公里(通过高铁一小时可以到达),往西距离南京80公里(通过高铁半小时内可以到达),距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常州奔牛机场50公里。镇江也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一个著名港口和商业贸易转运和转口城市。中华民国大陆时期,镇江曾是江苏省的省会。镇江隔着长江与扬州市,泰州市相望,东边与常州市相连,西边与南京市相连。由于南京长江二桥以及上游的南京长江大桥的垂直高度不够,使得排水量超过5万吨的远洋轮船,无法通过(南京的龙潭港在长江大桥下游位置,不受其影响)。使得镇江成为的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的深水岸(-15米)线港口城市之一,通过长江往东直接通往太平洋。由於其豐富的軍事史,鎮江三山(京口北固山、金山寺、焦山定慧寺)是詩人家國之思的集中地。.

新!!: 宋武帝和镇江市 · 查看更多 »

镇海区 (宁波市)

镇海区,古称蛟川,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的一个市辖区,為宁波重要的工业区和港区。镇海区位于宁波市域东面,宁绍平原东端,甬江下游,北与慈溪市相邻,南隔甬江与北仑区相望,西与江北区相接,东隔海与舟山市相望,全区陆域面积245.94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23.46平方千米。 镇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越国,五代时始建县,1985年成为宁波市辖区。历史上,镇海是宁波的海防门户,曾经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抗日战争等多次战事,因而有“海天雄镇”之称。镇海的航海与经商传统浓厚。镇海商人是宁波商帮的重要一支,同时镇海也是宁波商帮最大的聚居地,因而镇海也有“商帮故里”的称号。甬江口有长久的通航历史,镇海港区是宁波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临港工业是镇海经济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新!!: 宋武帝和镇海区 (宁波市) · 查看更多 »

苻坚

宣昭帝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苻雄之子,苻洪之孫,苻健之侄,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称大秦天王。 初封東海王,後發動政變推翻堂兄苻生即位。苻堅在位期間重用漢人王猛,亦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接著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並攻佔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苻堅於383年發動戰爭意圖消滅東晉,史稱淝水之戰,但最終前秦大敗給東晉謝安、謝玄領導的北府兵,國家亦陷入混亂,各民族紛紛叛變獨立,苻堅最終亦遭羌人姚萇殺害,谥号宣昭,庙号世祖。.

新!!: 宋武帝和苻坚 · 查看更多 »

雍州 (东晋)

雍州,东晋和南朝时设置的州。 雍州刺史部,原以长安为中心。东晋孝武帝时(372年-396年),始于襄阳侨立雍州,并立侨郡县。刘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割荆州的五郡(襄阳郡、南阳郡、新野郡、顺阳郡、随郡)为雍州,而侨郡县犹寄寓在诸郡界。大明中,又分实土郡县以为侨郡县境。徐志雍州有北上洛、北京兆、义阳三郡。北上洛,晋孝武立,领上洛、北商、酆阳、阳亭、北拒阳五县。北京兆领北蓝田、霸城、山北三县。并云景平中立。义阳,云晋安帝立,领平氏、襄乡二县。酆阳、阳亭、北拒阳,并云安帝立,余县不注置立。今并无此三郡。刘宋时领十七郡,六十县,户三万八千九百七十五,口十六万七千四百六十七。去京都水四千四百,陆二千一百。.

新!!: 宋武帝和雍州 (东晋) · 查看更多 »

雍齒

雍齒(),秦末漢初泗水郡沛縣人。原为沛县世族。 秦二世皇帝元年(前209年),劉邦反秦称沛公,雍齒随从,但雍齿素轻刘邦。翌年,在劉邦最困难的时候,雍齒献出了丰邑投靠了魏国周市,刘邦大怒,数攻丰邑而不下,只好到薛(今山東滕州)投奔项梁,劉邦因此对雍齒非常痛恨。後雍齒属趙,再降劉邦。 高祖六年(前201年),漢高祖劉邦恩賞功臣封為列侯。但聽說有人不服,天天發牢騷,劉邦問計於張良,張良說「陛下最恨誰就先賞誰,這樣眾臣就不會擔心自己沒封賞了。」劉邦於是封雍齒為什方侯,食邑二千五百戶。 汉惠帝三年(前192年),雍齒去世,谥号肃侯。 三國時代武將雍闓,是雍齒的後裔。.

新!!: 宋武帝和雍齒 · 查看更多 »

陳郡

陳郡,中國古郡名,或為楚郡、陳國、淮陽國、淮陽郡。其中心地區在今河南省周口市一帶。.

新!!: 宋武帝和陳郡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新!!: 宋武帝和陕西省 · 查看更多 »

柳元景

柳元景(),字孝仁,河東解縣(今山西运城解州鎮)人。南朝宋軍事人物,曾參與元嘉北伐、討伐劉劭及劉義宣等戰事,屢建功勳。官至尚書令,並成為宋前廢帝顧命大臣,但因圖謀廢黜前廢帝而被誅殺。.

新!!: 宋武帝和柳元景 · 查看更多 »

杜慧度

杜慧度(),交阯朱䳒郡人。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交州刺史,曾參與平定盧循之亂並將其首領盧循斬首。其家族原是京兆郡人,因曾祖父杜元到交阯當寧浦太守而遷居交阯,成了交阯人,慧度父親杜瑗亦任交州刺史。.

新!!: 宋武帝和杜慧度 · 查看更多 »

桓玄

桓玄(),字敬道,一名靈寶,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東晉名將桓溫之子,東晉末期桓楚政權建立者。曾消滅殷仲堪和楊佺期佔據荊江廣大土地,後更消滅了掌握朝政的司馬道子父子,掌握朝權。次年桓玄就篡位建立桓楚,但三個月後劉裕就舉義兵反抗桓玄,桓玄不敵而逃奔江陵重整軍力,但後再遭西討的義軍擊敗。試圖入蜀途中遇上護送毛璠靈柩的費恬等人,遭益州督護馮遷殺害。因曾襲父親「南郡公」之爵,故世稱「桓南郡」。.

新!!: 宋武帝和桓玄 · 查看更多 »

桓温

桓溫(),字元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縣龍亢鎮)人。東晉重要將領及權臣、軍事家,譙國桓氏代表人物。官至大司馬、錄尚書事。宣城內史桓彝長子,因領兵消滅成漢而聲名大盛,又曾三次領導北伐,掌握朝政並曾操縱廢立,更有意奪取帝位,但終因最後一次北伐大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於朝中王氏和謝氏勢力而未能如願。死前欲得九錫亦因謝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時也未能實現。因桓溫獲賜諡號宣武,故《世說新語》稱其為「桓宣武」。其子桓玄後來一度篡奪東晉帝位而建立桓楚,追尊桓溫為「楚宣武帝」。.

新!!: 宋武帝和桓温 · 查看更多 »

梁州

#重定向 梁州 (古代).

新!!: 宋武帝和梁州 · 查看更多 »

梁鵠

梁鵠,字孟皇,安定烏氏(今甘肅省平涼)人。自幼愛好書法,師從師宜官,得其真傳。 梁鵠擅八分書而聞名,初舉孝廉,拜為郎官。光和元年(178年),入鸿都门学,出任凉州刺史。漢靈帝時,在鴻都門下,遷選部郎、选部尚书(吏部尚书)。漢末投奔荆州刘表。建安二十三年(208年),曹操破荆州,梁鵠被待为上宾。曹操甚愛其書法,常懸掛於帳中。有《孔羡碑》(《鲁孔子庙碑》)、《受禅表》傳世。.

新!!: 宋武帝和梁鵠 · 查看更多 »

樗蒲

樗蒲,或名摴蒲、五木、掷卢、呼卢,是古中國東漢至唐朝流行的擲賽遊戲。.

新!!: 宋武帝和樗蒲 · 查看更多 »

檀韶

檀韶(),字令孫,高平金鄉人。東晉末年將領,曾參與討伐桓玄、北伐南燕及抵抗盧循之亂等戰事,在晉官至左將軍、江州刺史,但因罪被免。入宋後雖獲增邑,但再無授官。.

新!!: 宋武帝和檀韶 · 查看更多 »

檀道济

檀道济(),祖籍高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金乡县),南朝宋之名将,出生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檀韶、檀祗之弟。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將領,曾參與討伐盧循,滅後秦及元嘉北伐等戰役,既是開國元勳,亦屢立功勳,卻引來宰相劉義康與宋文帝的猜忌,最終被兩人下令誅殺。.

新!!: 宋武帝和檀道济 · 查看更多 »

毛德祖

毛德祖(),滎陽陽武人。東晉將領毛寶的族人。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將領。曾參與平定盧循之亂及攻滅後秦,後長期鎮守虎牢,堅拒北魏入侵,但最終因不敵北魏大軍而被俘,死在北魏。.

新!!: 宋武帝和毛德祖 · 查看更多 »

永初 (刘宋)

永初(420年六月—422年)是南朝宋皇帝宋武帝刘裕的年号,共计3年。这也是南朝宋第一个年号。 永初三年五月宋少帝刘义符即位沿用。.

新!!: 宋武帝和永初 (刘宋) · 查看更多 »

永嘉 (西晋)

永嘉(307年-313年四月)是西晋皇帝晋怀帝司馬熾的年号,共计7年。 永嘉七年四月晉懷帝死,晉愍帝司馬鄴即位,改元建兴元年。.

新!!: 宋武帝和永嘉 (西晋) · 查看更多 »

江南

江南,意为長江以南地區。现在狭义上指代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的浙北,苏南及上海地区。也就是无锡、苏州、南京、松江、上海、常州、镇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其中南京只包含现在长江以南的南京,杭州包含现在钱塘江以北的杭州。长江以北的六合、浦口不算狭义上的江南,钱塘江以南的萧山、绍兴、宁波也不算狭义上的江南。现代广义上有时会把长江以北的“扬州”,钱塘江以南的“萧山、绍兴、宁波", 安徽的“古徽州地区”以及江西东北部算在内。 江南屬漢族地区,在先秦時代被中原諸國称为南蛮、百越,江南古代的南京由於做過十朝的古都,以及杭州做過南宋的首都,許多北方世家大族南迁,江南成为一个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区。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吴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 《尔雅·释地篇第九》写道:“江南曰扬州。”“江南”在成书于秦、汉以前的古籍之中属于扬州之地 在先秦时期也有其他关于江南的说法。《史记·秦本纪》中亦載:“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这里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区。钱大昕以為《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那时的“江东”是现在江南的一部分。。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

新!!: 宋武帝和江南 · 查看更多 »

江宁县

江宁县,始设于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其后有多次变更,位于今天的南京市。.

新!!: 宋武帝和江宁县 · 查看更多 »

江乘

#重定向江乘县.

新!!: 宋武帝和江乘 · 查看更多 »

江西省

江西省,简称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界浙江与福建、北邻安徽和湖北,西连湖南,南毗广东。境内最大河流为長江支流赣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注入中国目前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全省总面积166946.58平方公里,2016年底人口4592.00万人江西省统计局:〈〉。省会为南昌。.

新!!: 宋武帝和江西省 · 查看更多 »

江苏省

江苏,简称苏,是現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东地区的一省,省名为江宁(南京)和苏州的合称,省会为南京市。江苏省地跨长江、淮河南北。 江苏可分為苏南、苏中、苏北三個區域,也可划分为江南、江淮、淮北三个区域,這三個區域在文化、地理、经济各方面都呈现其獨特性。东吴以来,历东晋、南朝、隋、唐、南唐、北宋、南宋,江苏地区经济文化一直比较繁荣,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朝中后期、清中期,分别达到巅峰。1927年,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上海和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先后设立特别市而脱离江苏省,江苏的地位有所下降。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該省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均居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第四位,地区生产总值則居全国第二位、世界第六位。江苏与上海、浙江省、安徽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宋武帝和江苏省 · 查看更多 »

江陵县

江陵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荆江河段北岸。全县版图呈马鞍形,东西距53.5千米,南北距36.2千米。面积1032平方千米。2010年末总人口40.5万人。 .

新!!: 宋武帝和江陵县 · 查看更多 »

汝南郡

汝南郡,中國古代郡名,在今河南省、安徽省境。发源于汝南郡的知名郡姓有:汝南袁氏、汝南周氏等。.

新!!: 宋武帝和汝南郡 · 查看更多 »

沈田子

沈田子(),字敬光,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武康鎮)人。東晉末年將領,曾參與北伐南燕和後秦的戰爭,並留鎮關中。不久因擅殺另一將領王鎮惡而被處死。沈田子是南北朝文學家沈約的伯祖父。.

新!!: 宋武帝和沈田子 · 查看更多 »

沛郡

沛郡,或沛国,是从西汉开始设立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辖区范围之后有变化。.

新!!: 宋武帝和沛郡 · 查看更多 »

泰山郡

泰山郡,一作太山郡,中國古郡名。西漢始置,其轄地在今山東省泰安市、萊蕪市及淄博市南部、臨沂市西北部、濟寧市東北部一帶。郡治在博縣(縣治在今泰安市泰山區東),後徙治奉高縣(今泰安市岱岳区范鎮南)。東漢、魏晉仍之。北魏時徙治鉅平縣(縣治在今泰安市岱岳区南)。北齊改泰山郡為東平郡,治博平縣(博縣)。隋初廢。.

新!!: 宋武帝和泰山郡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宋武帝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涪城区

涪城区是中国四川省绵阳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总面积597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59万人。.

新!!: 宋武帝和涪城区 · 查看更多 »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晋,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新!!: 宋武帝和淝水之戰 · 查看更多 »

淮安市

淮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城市,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属于江淮淮扬文化,自古为水运及漕运枢纽、南北要冲,明清时期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大运河沿线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宋武帝和淮安市 · 查看更多 »

淮阳郡 (东晋)

淮阳郡,中国古代的郡。 东晋义熙土断置淮阳郡,属徐州。治淮阳城(今江苏省淮安市西南、古泗水西岸),治所在角城县(北齐改文城县、北周改临清县)。辖境约当今江苏省淮安、泗阳等地。467年,刘宋淮阳郡失陷北魏。509年,萧梁收复淮阳郡,548年,失陷东魏。后来历经北齐、北周,隋文帝开皇初年淮阳郡废。.

新!!: 宋武帝和淮阳郡 (东晋) · 查看更多 »

渭河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中国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省的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渭河全长818公里,流域包括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其中陕西占50%,甘肃占44%。渭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又叫渭河平原)区。 渭河上游以及北岸泾河、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 在甘肃省境内,渭河主要支流有秦祁河、大咸河、散渡河、义陇河、榜沙河、散渡河、葫芦河、藉河、牛头河等。 陕西省境内渭河流域右岸南山支流较多,从西到东有清姜河、清水河、石头河、西汤峪、黑河、涝峪河、新河、沣河、皂河、灞河、零河、湭河、赤水河、遇仙河、罗纹河、罗敷河等,大都水清、源短、流急,较长的黑河125公里,灞河104公里,其余皆不足百公里。左岸为黄土阶地原区,支流稀少,从西向东有通关河、小水河、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洛河等,大多水量相对较小而含沙量很大,流长在百公里以上。 在西安咸阳地区的渭河河段及其在这一地区的八条支流构成了自古以来著名的八水绕长安,说明关中地区在古时候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中國古代歷代為了灌溉和水運的目的,修築了渠道。公元前246年,秦朝的鄭國渠引涇河到洛河、漕渠,漢武帝時的白公渠引涇河到渭河、涇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水道,這些渠道主要集中在渭河的中下游。.

新!!: 宋武帝和渭河 · 查看更多 »

湘州

湘州,中国古代的州。 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分荆、广两州的衡阳、建昌、湘东、临湘、邵陵、营阳、桂阳、零陵等8郡置,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境)。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湘、资两水流域和湖北省陆水流域。 东晋以后屡有废置,湘州辖境亦有增减。南朝宋、齐时陆水流域割属郢州,增辖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江上游、漓江和贺江流域以及广东省北部北江流域大部。梁、陈时南部地区分置衡(治今广东英德市西北)、东衡(治今广东韶关市南)、桂(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等州,辖境缩小。东晋、南朝时为上流重镇。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改为潭州。.

新!!: 宋武帝和湘州 · 查看更多 »

湖北省

湖北省,简称“鄂”(别称:“楚”、“荆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武汉市。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华中地区)、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北接河南省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4位。截止201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851万,户籍人口6138万。.

新!!: 宋武帝和湖北省 · 查看更多 »

滎陽郡

荥阳郡,三国到隋朝的郡。.

新!!: 宋武帝和滎陽郡 · 查看更多 »

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 潼关是关中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安史之乱初期,唐军于灵宝战败失守潼关,最终致使长安失陷。 196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国政府于潼关以下黄河干流修建三门峡大坝,古潼关于当年被拆除。.

新!!: 宋武帝和潼关 · 查看更多 »

濟南郡

濟南郡,中國古郡名,西漢初年置。高帝時稱博陽郡,為齊國支郡,後改名濟南郡。呂后時分齊國之濟南郡置呂國、濟川國。文帝時置濟南郡。治東平陵縣(故城在今山東省章丘市龍山北)。武帝時析濟南郡置泰山郡,屬青州刺史部。東漢置濟南國,屢除為郡。魏置濟南國。晉置濟南郡,移治歷城。北魏于濟南郡之地置齊州,遂為州治。隋時罷濟南郡,此後至唐,或為齊郡,或為齊州。.

新!!: 宋武帝和濟南郡 · 查看更多 »

朱齡石

朱齡石(),字伯兒,沛郡沛縣(今江蘇沛縣)人。東晉末年將領,在晉官至右將軍、雍州刺史。朱齡石曾參與劉裕討桓玄的義兵,亦曾抵抗進犯京師的盧循及掛帥率眾滅西蜀,很得劉裕器重。最終在棄守長安後被夏國軍隊擊敗,被俘並被殺。.

新!!: 宋武帝和朱齡石 · 查看更多 »

會稽郡

會稽郡,中國古郡名。秦置,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城區),轄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漢初曾為韓信楚國、劉賈荊國、劉濞吳國領地。七國之亂後復置會稽郡。西漢末年,會稽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江蘇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區,是當時轄境最為廣闊的一郡。隸屬于揚州刺史部。東漢中期,分會稽郡浙江以北諸縣置吳郡。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縣(在今浙江紹興城區),領十五縣。三國吳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部)、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浙江衢州、金華一帶)。西晉至南朝末年,會稽郡僅轄今紹興、寧波一帶。隋文帝滅陳,廢會稽郡,置吳州。隋煬帝改吳州為越州,後又改為會稽郡。唐初置越州,玄宗改越州為會稽郡,肅宗時復為越州。.

新!!: 宋武帝和會稽郡 · 查看更多 »

海陵郡

海陵郡,中国古代的郡。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置,治所在海陵县(今江苏省泰州市),属徐州。南朝宋移治建陵县(今泰州市东北)。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泰州、海安、如皋、泰兴、泰县等市县地。南梁还治海陵。隋朝开皇初年,废。 Category:东晋的郡 Category:南朝的郡 Category:隋朝的郡 Category:江苏的郡 Category:泰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南通行政区划史 Category:410年代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580年代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宋武帝和海陵郡 · 查看更多 »

浙江省

浙江省,是一个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东临东海,北连长江三角洲,与江苏省接壤,太湖位于两省之间,东北一角邻上海市,西接江蘇省和江西省,南连福建省。境内最大的河流為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省会为杭州市。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浙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尤以發達的民营经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至2013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位居中国第一。浙江与江苏、安徽、上海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地區生產總值位居中國第四位。.

新!!: 宋武帝和浙江省 · 查看更多 »

慕容超

燕末主慕容超(),字祖明,十六國南燕末代皇帝,鮮卑人。.

新!!: 宋武帝和慕容超 · 查看更多 »

扬州市

扬州市(江淮官话扬州话:/iaŋ ʦɤ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所辖的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与仪徵市位于通扬运河以南,高邮市、宝应县则位于通扬运河以北,整体上来说扬州地处江苏中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长江三角洲北翼,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上。扬州市景色秀美,城市建筑多古风,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城区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全市总面积6,591平方公里,市辖区面积2,306平方公里,人口448.36万,其中市辖区人口242.34万人。2014年,扬州GDP达3697.9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8万元,达82660元,在苏中苏北8市中率先超过省平均标准。同时,扬州也是南京都市圈重要城市及长三角经济带核心城市之一,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

新!!: 宋武帝和扬州市 · 查看更多 »

拓跋嗣

#重定向 魏明元帝.

新!!: 宋武帝和拓跋嗣 · 查看更多 »

曹魏

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8日,史称曹魏、魏朝)。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据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篡漢為魏,因承繼漢朝,故具法統地位。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卞氏为魏国王妃,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时便以「魏」為國號。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稱「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權。 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政權,灭蜀汉前疆域達到近300萬平方千米。263年,魏軍攻滅蜀汉,同年佔領廣州,至此曹魏疆域達到全盛,约400萬平方千米。由於曹魏盤踞中原,所以這區人口也是最多。期間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新!!: 宋武帝和曹魏 · 查看更多 »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篡位稱帝後,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新!!: 宋武帝和曹操 · 查看更多 »

晉滅譙蜀之戰

晉滅譙蜀之戰是發生於中國東晉義熙九年(413年)的一場戰役,由東晉益州刺史朱齡石統率晉軍進攻割據蜀地的譙蜀政權。最終朱齡石擊破蜀軍,譙蜀君主譙縱自殺,譙蜀滅亡。.

新!!: 宋武帝和晉滅譙蜀之戰 · 查看更多 »

晋安帝

晋安帝司马德宗(),字德宗,东晋的第十位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长子,母亲是陈归女。晉安帝由於痴愚而無能力掌握國政,在位廿二年間朝權都旁落在臣下之中,國內內亂頻仍,期間甚至發生了桓玄篡位的事件。最後東晉國祚及國力在北府將領劉裕的主持下獲得恢復,但亦為劉裕奠下篡位的基礎,安帝自己亦因劉裕欲篡而遇害。.

新!!: 宋武帝和晋安帝 · 查看更多 »

晋恭帝

晉恭帝司馬德文(),字德文,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東晉的末代皇帝。為晉孝武帝之子,晉安帝之胞弟,母親是淑媛陳歸女。初封琅邪王,後在桓玄篡位後長期侍奉晉安帝左右。晉安帝死後被劉裕以遺詔立為皇帝,但其時劉裕已經完全掌握東晉朝政,司馬德文僅為傀儡而已。劉裕篡晉後為零陵王,次年遇害。.

新!!: 宋武帝和晋恭帝 · 查看更多 »

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新!!: 宋武帝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