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桓温

指数 桓温

桓溫(),字元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縣龍亢鎮)人。東晉重要將領及權臣、軍事家,譙國桓氏代表人物。官至大司馬、錄尚書事。宣城內史桓彝長子,因領兵消滅成漢而聲名大盛,又曾三次領導北伐,掌握朝政並曾操縱廢立,更有意奪取帝位,但終因最後一次北伐大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於朝中王氏和謝氏勢力而未能如願。死前欲得九錫亦因謝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時也未能實現。因桓溫獲賜諡號宣武,故《世說新語》稱其為「桓宣武」。其子桓玄後來一度篡奪東晉帝位而建立桓楚,追尊桓溫為「楚宣武帝」。.

173 关系: 劉裕劉惔县令南京市南郡召穆公司州司馬奕司馬孚司馬師司馬勳司馬紹司馬無忌司馬晞司马昭司马懿參軍后赵合肥壽春大司马太宰太尉姚襄姑孰孫盛宣城市安徽省安陆市宋书寧州寿县尚书仆射丞相常璩东晋世说新语广州 (古代)交州京口区亳州市庾希庾翼庾文君廷尉伊河何充侍中徐州 (古代)...北伐刺史刘琨周公旦周成過台灣周撫呂護冉魏冀州內史关中 (消歧义)兴宁前秦前燕皇甫谧石虎王坦之王導王彪之王猛王裕之王述王濛王愉王敦琅玡琅琊琅邪王氏睢县秦岭筷子益州白鹿原 (地名)韓晃荆州青州 (古代)表字袁宏袁喬袁耽颍川郡褚蒜子驸马譙國桓氏诸葛亮谢安谥号谯郡資治通鑒黄河龍亢霍光茶粄郗超郗愔蘇峻之亂著作郎邺城遗址蓝田县鄧遐长史长江长江三峡长沙市镇江市苻健雍州陈郡谢氏林邑揚州李福 (成漢)李權桓偉桓彝桓石綏桓玄桓祕桓禕桓熙桓豁桓雲桓楚桓歆桓沖桓温桓溫北伐桓濟桓振梁州武昌殷浩 (東晉)毛穆之永和 (东晋)江乘江苏省江陵县汉中市河南省洛阳市淅川县湖北省滔河乡漢水有虞氏成都市成汉昭化镇方叔散騎常侍慕容厲晉哀帝晉簡文帝晉明帝晋书晋怀帝 扩展索引 (123 更多) »

劉裕

#重定向 宋武帝.

新!!: 桓温和劉裕 · 查看更多 »

劉惔

劉惔(),字真長,一作刘恢,小字道生,沛國相縣人,刘耽之子,為東晉有名的清談家。官至丹楊尹,其妹是谢安夫人。.

新!!: 桓温和劉惔 · 查看更多 »

县令

縣令,尊稱縣太爺、縣大老爺,雅稱為百里侯、邑侯、邑宰。是中國古代縣級行政區劃的最高官員名稱,掌握所管轄區域的行政、司法、審判、稅務、兵役等大權。县令下设县丞、主簿、縣尉、典史等。.

新!!: 桓温和县令 · 查看更多 »

南京市

南京市(英文:Nanjing,邮政式拼音:Nanking),简称「宁」,别称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会、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暨第二大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下轄11個區,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827.05万,其中城镇人口678.14万人。 南京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個朝代及政权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被視為中华之正朔所在,是國家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全國重要科教文化中心,有八所大學列入全國百所重點建設大學,居各大城市第三位。根據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年自然指數,位居國內科研領先城市前三。技術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新興產業蓬勃,例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新型顯示產業居全國第二,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設有南京軟件谷、智慧電網谷、生物醫藥谷、衛星應用產業園等多个產業園區。有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南京圖書館、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等。.

新!!: 桓温和南京市 · 查看更多 »

南郡

南郡,中国古代的郡,秦昭襄王时设置,位于今湖北省荆州一帶。.

新!!: 桓温和南郡 · 查看更多 »

召穆公

召穆公,姬姓,召氏,名虎,谥穆,也称召穆公,召幽伯之子,母为召姜。召公奭后代。 当时周厉王暴虐,引发國人之亂。召穆公把太子靖藏匿在家,并用其子替死,太子于是脱险。周厉王死后,太子周宣王即位,召穆公与周定公辅佐周宣王,史称“周召共和”。 召穆公曾率军曾以七千周师战胜四万淮夷。.

新!!: 桓温和召穆公 · 查看更多 »

司州

#重定向 司隸.

新!!: 桓温和司州 · 查看更多 »

司馬奕

#重定向 晋废帝.

新!!: 桓温和司馬奕 · 查看更多 »

司馬孚

司馬孚(),字叔達,河内郡温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温縣)人,西晉宗室,晉宣帝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曾歷任魏朝要職,如司空、太尉,最後官至曹魏太傅。西晉建立後封安平王,任太宰。.

新!!: 桓温和司馬孚 · 查看更多 »

司馬師

司馬師(),字子元,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三國時期魏國後期權臣,官至大將軍。西晉開國君主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司馬懿與張春華的長子,司馬昭的兄長。繼承父權后,先肅清內亂,又打敗東吳的諸葛恪,成功削弱他國國力並控制魏國政權。以高平陵之变有功而获封長平鄉侯,司马懿故后袭封舞陽侯。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在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后不久病逝,魏朝谥舞阳忠武侯。司馬昭受封晉王後,追尊谥为晉景王;司馬炎登位後,追尊为世宗景皇帝。.

新!!: 桓温和司馬師 · 查看更多 »

司馬勳

司馬勳(),字偉長,河內溫縣人。晉朝宗室,司馬懿侄兒濟南王司馬遂的曾孫。東晉梁州刺史,後起兵叛亂失敗,被殺。.

新!!: 桓温和司馬勳 · 查看更多 »

司馬紹

#重定向 晉明帝.

新!!: 桓温和司馬紹 · 查看更多 »

司馬無忌

司馬無忌(),字公壽,河內溫縣人。晉朝宗室,譙王司馬承之子。曾參與平滅成漢的戰爭。.

新!!: 桓温和司馬無忌 · 查看更多 »

司馬晞

司馬晞(),字道叔。晉朝宗室,晉元帝司馬睿之子,母為王才人。後出繼為武陵王司馬喆之嗣子,被封為武陵王。官至太宰,但因被桓溫所忌而被廢。.

新!!: 桓温和司馬晞 · 查看更多 »

司马昭

司马昭(),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郡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司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马师之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之父,曹魏後期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昭继其父兄的權力,消灭蜀汉,取代曹魏的權力。滅蜀後一年逝世,其子司馬炎逼曹奐禪讓後稱帝,追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

新!!: 桓温和司马昭 · 查看更多 »

司马懿

司馬懿(),字仲達,后世称赞其为冢虎,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权臣、政治家、軍事家。曾抵禦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北伐軍,堅守疆土。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握曹魏的政權。 嘉平三年(251年),魏朝谥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稱晉王後,追尊谥為晉宣王;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晋书·卷一 帝紀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于河陰,諡曰文,後改諡宣文。……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中华书局点校注:“諡曰文後改諡宣文”各本皆作“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考異:“按禮志,魏朝初諡宣帝為文侯,景帝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然則初諡文,無‘貞’字也。禮志及文帝紀並稱舞陽宣文侯,宋書禮志同。此云‘文宣’,亦轉寫之誤。”今據改。),故也称晉高祖、晋宣帝。.

新!!: 桓温和司马懿 · 查看更多 »

參軍

參軍,即參軍事,《隋書》、兩《唐書》多做參軍事,本參謀軍務之稱,古代武官名,常是的幕僚。常做參某某軍事,如荀彧參丞相曹操軍事。.

新!!: 桓温和參軍 · 查看更多 »

后赵

后赵(319年-351年)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 因石勒统治地区为战国时赵国故地,因此刘曜封其为赵王,立国即以此为号。为别于先建国的前赵,故史称“后赵”,又以其王室姓石,又称“石赵”。 在西晋末年反晋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刺史部的南匈奴贵族刘渊为部将,屡立战功,势力强盛。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建国号“汉”,(刘曜后改为赵),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年号为永凤。318年,国丈靳准杀死隐帝刘粲夺权,自立为汉天王。镇守长安的刘粲叔父刘曜得知平阳有变,自立为皇帝,派遣军队至平阳,族灭靳氏,迁都到长安。与此同时,石勒亦参与讨伐靳准,后来试图挑起城中变乱促其投降的计划失败,导致靳明掌权并倒向刘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阳城。319年,刘曜在长安改国号“汉”为“赵”,史称前赵。同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称大单于、赵王,与前赵决裂,史称后赵。329年石勒灭前赵,次年称帝。 石勒开拓疆土,灭前赵,占有除辽东、河西以外的北方地区。后赵前期仍采取胡汉分治政策,但注意笼络汉族士族,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儒家教育,社会呈现丰裕景象。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并州、豫州、兖州、青州、司州、雍州、秦州、徐州、凉州、荆州部分地区、幽州部分地区。 后赵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从子石虎篡位,335年迁都邺(今河北临漳境内)。石虎非常残暴,征役无时,大兴土木,荒淫无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太宁元年(349年)后赵爆发梁犊领导的雍凉戍卒舉兵,一度攻克长安,有众40余万。同年石虎卒,其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养孙冉闵大杀石氏子孙及羯胡,次年(350年)自立为帝,改国号魏,史称冉魏。石虎子新兴王石祗在襄国称帝,与冉魏对抗。后石祗为得前燕相助,降称赵王。351年,石祗被手下刘显所杀,后赵亡。次年,其他幸存的石氏子孙投降东晋,也被杀。.

新!!: 桓温和后赵 · 查看更多 »

合肥

#重定向 合肥市.

新!!: 桓温和合肥 · 查看更多 »

壽春

壽春可以指:.

新!!: 桓温和壽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夏季.

新!!: 桓温和夏 · 查看更多 »

大司马

大司馬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官職名。在《周禮》中,司馬為職掌軍事的官員。.

新!!: 桓温和大司马 · 查看更多 »

太宰

太宰是中国古代官职,在不同的朝代职责和地位不同。“宰”作为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责任是总管王家事务。西周时开始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领。太宰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用来辅佐国王治理国家。”《周礼·天官冢宰》其中六种典籍是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可见当时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丞相。但后来由于王室的衰落,太宰这个官职的重要性在春秋时期下降了许多,以致于被排除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外。周朝之后太宰一职被停止使用。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参见周朝官制。 在秦朝时,太宰是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官员。参见秦朝官制。在汉朝时,也有一名叫“太宰”的官职,但同周朝时的太宰职位大不相同,乃是辅佐主管宗庙礼仪的九卿之一太常的辅助官员。参见西汉官制。 一直到晉朝,因避諱司馬師的名字,將太師改稱太宰,才恢復成為地位高尚的崇官之一。宋朝宋徽宗政和改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太宰兼门下侍郎、以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充首相、次相。.

新!!: 桓温和太宰 · 查看更多 »

太尉

太尉為中国、朝鮮半島和越南的古代职官。.

新!!: 桓温和太尉 · 查看更多 »

姚襄

姚襄(),字景國,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縣西)羌人,五胡十六國時期將領、軍閥,是姚弋仲的第五子,也是後秦開國君主姚萇之兄。.

新!!: 桓温和姚襄 · 查看更多 »

姑孰

姑孰即今当涂县,境内有姑溪河,沿长江有采石矶,为兵家必争之地,今属马鞍山市。桓温驻军于姑孰,时为东晋军事要地。境内有石臼湖,盛产螃蟹。 分类:当涂县.

新!!: 桓温和姑孰 · 查看更多 »

孫盛

孫盛(),字安國。晉代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北)人。史學家。 祖父孫楚為馮翊郡太守,父孫恂曾任颍川郡太守,在郡遇賊被殺。孫盛十歲時隨族人避亂於江左。官至秘書監,加給事中。博學多聞,與殷浩擅名一時,《晉書》本傳稱:「篤學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釋卷。」撰有《魏氏春秋》、《晉陽秋》等。 Category:晉朝歷史學家 Category:东晋中央官员 S S盛.

新!!: 桓温和孫盛 · 查看更多 »

宣城市

宣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市境东临浙江省,北接江苏省,南依黄山市,西连池州市,西北与芜湖市、马鞍山市相邻,总面积1.23万平方公里,是安徽省的东南门户、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翼。 宣城市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市辖区宣州为多朝府治所在地。宣城从唐代享盛誉,到明清不衰,是江南地区的人文文化中心之一,宣纸因在此集散而得名,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

新!!: 桓温和宣城市 · 查看更多 »

安徽省

安徽省,简称“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合肥市。安徽省大致位于东经114°54′至119°37′与北纬29°41′至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同时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从而孕育出了省内的四大文化圈,即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在经济上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中国中部经济区,北部和南部分属中原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其南部原徽州府的徽商与粤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自21世纪以来,安徽省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桓温和安徽省 · 查看更多 »

安陆市

安陆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下辖的一個县級市,由孝感市代管。安陆户籍总人口62.04万人,总户数20.26万户(2016年)。安陆是中国著名的银杏之乡。政府驻府城街道。安陆城内府河流过,每年5月长江两岸大雨倾泄,府河大坝河水奔腾,好不壮观。.

新!!: 桓温和安陆市 · 查看更多 »

宋书

《宋書》,二十四史之一,由南朝梁沈约等人所著。沈约在齊武帝永明五年(487)奉詔撰《宋書》,寫成本紀10篇、列傳60篇、志30篇,共一百篇。记事始于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下迄宋顺帝升明三年(479),记载了南朝刘宋政权60年的史事。他根据宋的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徐爰的《宋书》,进行增删、订补工作,将宋末十几年的史迹加以补充,撰寫中大量抄錄了徐爰的宋書,因此七十篇的人物傳記以一年的飛快速度完成。《宋书》保存了很多的史料,包括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参考价值很高。沈约在《宋书》各志中的叙述,经常溯及到魏晋时期,这完全可以弥补《三国志》等书的缺陷,同時因為志才是沈約親自創作的部分(人物傳記多抄前人徐爰之宋書),所以志的價值最高。《宋书》的志有八类,包括《律历志》、《礼志》、《乐志》、《天文志》、《符瑞志》、《五行志》、《州郡志》、《百官志》,号称《宋书》八书,份量占全书的一半。《宋书》志的部分上溯先秦,魏、晋尤为详尽,记载了不少诏诰、奏疏和古代乐曲、歌词等珍贵资料。余嘉錫稱贊《宋書》志是“史家之良規”。 後人據相關史料補作《宋書》的志表,清人萬斯同《歷代史表》中有〈宋諸王世表〉、〈宋方鎮年表〉、〈宋將相大臣年表〉各1卷,羅振玉補宋書《宗室世系表》1卷,盛大力《宋書補表》4卷,郝懿行補宋書《刑法志》《食貨志》各1卷。近人聶崇岐有《補宋書藝文志》1卷。.

新!!: 桓温和宋书 · 查看更多 »

寧州

寧州,中國古代州名。西晉置。刺史鎮建寧郡。初置時領四郡,其地大致相當於今雲南省除迪慶、昭通以外的大部份地區。東晉、南朝宋、齊時轄有今雲南省全境、貴州省中西部地區。梁中期以後廢。北周置南寧州。隋初置南寧州總管府,後廢,其地入濮部、六詔。.

新!!: 桓温和寧州 · 查看更多 »

寿县

寿县是安徽省淮南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中北部、淮河南岸,为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新!!: 桓温和寿县 · 查看更多 »

尚书仆射

尚书仆射,尚书省的副官,尚书令为虚职后,尚书仆射成为尚书省的长官,唐朝初年和北宋后期成为名副其实的首席宰相。.

新!!: 桓温和尚书仆射 · 查看更多 »

丞相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帝王下面的最高行政官員,輔佐皇帝總理政事的百官之長。古代中国战国、秦朝、漢朝直至明朝初年,是辅佐君主的次高官吏。在漢朝僅次於相邦(後避漢高祖諱,史料均改稱相國)。相與僕射皆為先秦禮儀如射禮酒禮中輔助儀式之人。 中國歷史上設立丞相制度,東周戰國時代的秦武王是為濫觴。丞相制度在中國有長達數千年的歷史。.

新!!: 桓温和丞相 · 查看更多 »

常璩

常璩(约291年-約361年),字道將,东晋蜀郡江原小亭乡(今四川成都崇州三江镇)人,史学家。.

新!!: 桓温和常璩 · 查看更多 »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新!!: 桓温和东晋 · 查看更多 »

世说新语

《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內容大多記載東漢至東晉間的高士名流的言行風貌和軼文趣事,由南朝宋劉義慶召集門下食客共同編撰。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依內容分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鑑”等等,共三十六類(門),每類收有若干則,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志人小說“隨手而記”的特性。.

新!!: 桓温和世说新语 · 查看更多 »

广州 (古代)

广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州,位於漢族地區南部,其范围曾覆盖今天的广东省和广西北部。.

新!!: 桓温和广州 (古代) · 查看更多 »

交州

交州是古地名,其范围在其近八百年的历史中常有变化,通常包括現在的越南北、中部和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部分。有时还包括現在的中国广东省、海南省。.

新!!: 桓温和交州 · 查看更多 »

京口区

京口古时为镇江地名。现为中國江苏省镇江市的一个区,是镇江市的最早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目前名义上管辖镇江新区的丁卯地区和大港地区。15px京沪铁路穿境而过,15px镇大地方铁路将镇江大港港口与15px京沪铁路直接相连。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区内交汇。区内有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大专)、中国人民解放军镇江船艇学院、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大专)。.

新!!: 桓温和京口区 · 查看更多 »

亳州市

亳(讀「博」,漢語拼音bó)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毗邻河南省商丘市、周口市,处黄淮平原腹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亳州盛产药材、白酒、烟草以及小麦等粮食作物,属温带季风气候,是中国大陆最大的中草药集散地,古井贡酒的产地,素有“中华药都”的美称,而且一年一度的“药交会”更是享誉全国。.

新!!: 桓温和亳州市 · 查看更多 »

庾希

庾希(),字始彥,穎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東晉中書監庾冰之子,東晉官員,官至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後因庾氏被大司馬桓溫誣陷謀反而出逃,及後庾希在京口(今江蘇鎮江)舉兵討伐桓溫,終失敗被殺。.

新!!: 桓温和庾希 · 查看更多 »

庾翼

庾翼(),字稚恭,颍川郡鄢陵县(今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人。东晋將領和书法家,权臣庾亮和庾文君之弟,官至征西将军、荆州刺史,世称小庾、庾征西,庾小征西。.

新!!: 桓温和庾翼 · 查看更多 »

庾文君

庾文君(),颍川郡鄢陵县(今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人,左将军庾琛第三女,晋明帝司马绍的皇后,長兄即东晋权臣庾亮,還有另外的兩位哥哥庾懌和庾冰及兩個弟弟庾條和庾翼,妹婿為何充。 庾文君少年时以珪璋特异,令仪淑美,所以晋元帝为太子司马绍纳为世子妃。太兴四年(321年)庾妃生司马衍,即后来的晋成帝,次年生司馬岳,即後來的晉康帝。322年,晋元帝去世,司马绍即位,于太宁元年(323年)六月立庾妃为皇后。赠庾琛为车骑将军,其夫人毌丘氏封安阳县君,从母荀氏永宁县君,何氏为建安县君。 325年,晋明帝去世,晋成帝司马衍即位,尊庾皇后为皇太后,大臣因为成帝年幼请她临朝,庾太后以东汉和熹皇后邓绥的故事多次辞让,不得已才临朝摄政。咸和三年(328年),苏峻、祖约叛乱(蘇峻之亂),占领宫城。咸和三年(328年)三月,庾太后因忧而亡,时年三十二岁,谥号明穆皇后。.

新!!: 桓温和庾文君 · 查看更多 »

廷尉

廷尉(又稱大理、作士),係中國古官名。於秦朝初置。係掌刑獄。,學典.

新!!: 桓温和廷尉 · 查看更多 »

伊河

伊河,是中国黄河南岸洛水支流之一,发源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穿伊阙而入洛阳,东北向流至偃师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伊河全长368公里,流域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 Category:黃河支流 Category:河南河流.

新!!: 桓温和伊河 · 查看更多 »

何充

何充(),字次道,廬江郡灊縣(今屬安徽霍山)人。晉朝重要官員,在東晉官至中書監、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在晉康帝和晉穆帝時輔政。曾與庾氏分別在讓晉康帝和晉穆帝繼位時有分歧,何充堅持父死子繼,而庾氏則名託立年長君主以抗衡北方外族政權,實際是想保持庾氏與皇室的血緣親近。何充亦提出讓桓溫代替庾氏家族鎮守荊州,是譙國桓氏在東晉堀起的重要起點。.

新!!: 桓温和何充 · 查看更多 »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新!!: 桓温和侍中 · 查看更多 »

徐州 (古代)

#重定向 徐州 (三国至明朝).

新!!: 桓温和徐州 (古代) · 查看更多 »

北伐

#重定向 北伐 (消歧義).

新!!: 桓温和北伐 · 查看更多 »

刺史

刺史,中国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為「御史」之意。.

新!!: 桓温和刺史 · 查看更多 »

刘琨

刘琨(),字越石,中山郡魏昌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人中国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他曾经在西晋末年于晋阳(今山西太原)武装割据了近十年,对抗周围的游牧民族。.

新!!: 桓温和刘琨 · 查看更多 »

周,在中國历史上可以指:.

新!!: 桓温和周 · 查看更多 »

周公旦

周公旦,'''姬'''姓,'''周'''氏,名旦,諡文,又稱周文公、周公。周文王第四子。西周初年政治家,封於周邑。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追封為“褒德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為“文憲王”,後世多稱其“元聖”。.

新!!: 桓温和周公旦 · 查看更多 »

周成過台灣

《周成過台灣》為清末台灣臺北知名民間故事,因其特性,也被部分學者歸類為口語傳說。該故事雖被許多學者認為真實性偏低,但於鄉野調查上,大多數台灣人深信真有其事。《周成過台灣》與臺南的傳奇故事《林投姐》,情節相當相似,有「南林北周」之稱。「南林北周」加上《陳守娘顯靈》、《呂祖廟燒金》共稱「林陳呂周四案」,即「清末台灣四大奇案」。若加上1950年代發生的《瘋女十八年》,則稱「台灣五大奇案」。 1911年台灣日治時期中段,首先以新劇(話劇)完整型態公開演出的《周成過台灣》,經過各種樣式傳唱呈現後,各樣式演出的故事情節稍有差異。不過總體來說,故事發生時間背景都為19世紀的台灣清治時期末期的移民時代,地點則都為大稻埕。.

新!!: 桓温和周成過台灣 · 查看更多 »

周撫

周撫(),字道和,廬江尋陽人,祖籍汝南安城。梁州刺史周訪之子。東晉時將領,曾協助王敦叛亂。王敦敗後逃亡,後來獲赦免並再度入仕,官至鎮西將軍、益州刺史。.

新!!: 桓温和周撫 · 查看更多 »

呂護

吕护,五胡十六国军事人物。 351年八月,冉魏平南将军高崇、征虏将军吕护执洛州刺史郑系向东晋投降。352年闰十月鲁口安国王王午被他的将领秦兴杀掉,吕护杀了秦兴,又自称安国王。353年,前燕卫将军慕容恪东进鲁口,攻打吕护。354年三月,慕容恪攻下鲁口。吕护逃到野王,派弟弟上表向前燕谢罪,前燕任命吕护为河内郡太守。358年三月二十日,反对前燕的冯鸯到野王依附了吕护。361年,吕护吞并了高昌的兵众,投降东晋。吕护被授予冀州刺史。吕护领晋军袭击邺城。三月,前燕太宰慕容恪率兵五万,冠军将军皇甫真率兵一万,讨伐吕护。前燕的军队抵达野王,慕容恪包围野王几个月后,吕护粮食断绝,丢下妻儿逃奔荥阳。吕护不久背叛东晋,投降前燕,前燕任命他为广州刺史。362年,前燕派宁南将军吕护驻军河阴攻洛阳。三月,东晋河南郡太守戴施逃到宛城,五月廿七日,桓温派庾希及竟陵郡太守邓遐率领水军三千守卫洛阳。七月,吕护退守小平津,身中流箭而死。.

新!!: 桓温和呂護 · 查看更多 »

冉魏

冉魏(350年-352年)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主石虎部下汉人冉闵建立的政权。 冉闵藉石虎死后诸子争位之机,于350年篡夺后赵石氏政权,称皇帝,国号“魏”,建都邺,史称冉魏。352年前燕杀冉闵,攻破邺都,冉魏灭亡。 冉闵以其出身地为古魏郡,都城也为魏郡治所邺,故国号为“魏”,以示“重本不忘故”,又和于谶纬之说,又王室姓冉,故名“冉魏”。.

新!!: 桓温和冉魏 · 查看更多 »

冀州

#重定向 冀州 (九州).

新!!: 桓温和冀州 · 查看更多 »

內史

內史可以是下列意思:.

新!!: 桓温和內史 · 查看更多 »

关中 (消歧义)

中可以指:.

新!!: 桓温和关中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兴宁

兴宁可以指:.

新!!: 桓温和兴宁 · 查看更多 »

前秦

前秦(350年—394年)是十六国之一。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352年苻健称帝,定都长安,国号“秦”。370年起,先後灭前燕、前凉及代国,统一北方。394年被西秦或後秦註所灭。當時朝鮮半島由高句麗、百濟、新羅割據,接受前秦册封。北方外族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及高車。西有吐谷渾及白蘭。 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故以此立国号。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后为别于其他以“秦”为国号政权,而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苻,故又称为苻秦。.

新!!: 桓温和前秦 · 查看更多 »

前燕

前燕(337年 - 370年)是十六國时代由鮮卑人首領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權,至慕容儁正式稱帝建國,其國號為「燕」。其全盛时的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 以其所在地为战国时燕国旧地,故国号为“燕”。《十六国春秋》始用“前燕”之名,為區別同期的慕容氏諸燕,歷史學家遂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慕容,又称为“慕容燕”,而其他慕容氏諸燕都不用这个称呼,「慕容燕」成为前燕的专称。.

新!!: 桓温和前燕 · 查看更多 »

皇甫谧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靜,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古城)人,西晋学者、医学家。 出于安定皇甫氏,曾祖父为东汉太尉皇甫嵩。出后叔父,徒居新安。少家贫,边耕边读。学习废寝忘食。博览儒家经典百家,人称“书淫”《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二十一》:「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時人謂之『書淫』。或有箴其過篤,將損耗精神。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況命之修短分定懸天乎!』......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淡于名利。举孝廉而不行,相国征辟而不就。晋武帝屡下诏敦促,皆固辞,终身不仕,潜心著述。上表,武帝赠书一车。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醫學著作,即《素問》,《針經》(即《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综合編著成《黄帝三部鍼灸甲乙經》,共10卷,乃中国针灸学名著。到了南北朝,才被改為12卷本。 晚年患风痹疾。 太康三年(282年)卒,时年六十八。另著《帝王世纪》、《高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年历》等。.

新!!: 桓温和皇甫谧 · 查看更多 »

石虎

趙武帝石虎(),字季龍,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人。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中,後趙的第三位皇帝。廟號太祖,諡號武帝。石虎是後趙開國君主石勒的侄兒。石虎生性殘忍,發家前,不僅用殘酷的手段先後殺死兩位妻子,即使在軍隊中如果遇到與他一樣強健的戰士,他會以打獵戲鬥為由,借機將對手殺死,以解心頭之快;戰鬥中,對俘獲的俘虜,不分好壞,不分男女一律坑殺,很少有俘虜生還。 333年,石勒駕崩,其皇位由兒子石弘繼承。因石虎掌握兵權勢大,石勒妻劉太后與養子彭城王石堪擁立南陽王石恢(劉太后兒子)欲舉兵反對石虎,不幸事洩,劉太后被殺,石堪被捕活活烤死,石恢被捕,不久石勒子秦王石宏亦被捕,咸康元年(334年)十月石弘持璽綬向石虎表明願意禪位,石弘被廢為海陽王,同年殺海陽王石弘、弘母程氏、秦王石宏、南陽王石恢。至335年,其首都由襄國(今中國河北邢台)遷至鄴(今河北邯郸市臨漳县城西南20公里邺城遗址),並特地派人到洛陽將九龍、翁仲、銅駝、飛廉轉運到鄴裝點宮殿。349年正式即皇帝位。石虎在位期間,表現了其殘暴好色的一面,如史書載石虎曾經下達過一條命令:全國二十歲以下、十三歲以上的女子,不論是否嫁人,都要做好準備隨時成為他後宮佳麗中的一員,「百姓妻有美色,豪勢因而脅之,率多自殺」,因此被評為五胡十六國中的暴君。.

新!!: 桓温和石虎 · 查看更多 »

王坦之

王坦之(),字文度,太原郡晉陽县(今山西省太原县)人。東晉太原王氏族人,尚書令王述之子,曾與謝安等人在朝中抗衡桓溫,阻止簡文帝死前幾同於讓國予桓溫的詔令,桓溫死後亦一度與謝安等人輔政。.

新!!: 桓温和王坦之 · 查看更多 »

王導

王導(),字茂弘,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人。是中国東晉初年的權臣,歷仕晉元帝、晉明帝和晉成帝三代,是東晉政權的奠基者。他與堂兄王敦及其家族隨晉元帝南渡,並積極聯結南方士族以支持晉室,又團結北來僑姓氏族,讓晉元帝得以在南方立足並在西晉亡後建立東晉。後雖然王敦發起叛亂,但王導仍然支持晉室,及至亂事平定後仍然身居高位,續獲明帝、成帝以及朝中大臣倚重。.

新!!: 桓温和王導 · 查看更多 »

王彪之

王彪之(),字叔虎,小字虎犢,琅邪临沂人。王彬之子,王导之堂侄。出身琅琊王氏,是東晉重要官員,官至尚書令,曾與謝安等人對抗桓溫,並於桓溫死後與謝安一同掌政。.

新!!: 桓温和王彪之 · 查看更多 »

王猛

王猛(),字景略,原籍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昌樂縣西),后移家魏郡。十六國時期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於前秦官至丞相,對前秦富國強兵,統一北方有重要影響。.

新!!: 桓温和王猛 · 查看更多 »

王裕之

#重定向 王敬弘.

新!!: 桓温和王裕之 · 查看更多 »

王述

王述(),字懷祖,晉朝政治人物,封藍田侯,人稱王藍田。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東海太守王承之子。東晉官員,歷任揚州刺史和衞將軍、尚書令。.

新!!: 桓温和王述 · 查看更多 »

王濛

王濛,可以是指:.

新!!: 桓温和王濛 · 查看更多 »

王愉

王愉可以指:.

新!!: 桓温和王愉 · 查看更多 »

王敦

王敦(),字處仲,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为東晋丞相王導的堂兄。王敦出身琅琊王氏,曾與王導一同協助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成為當時權臣,但一直有奪權之心,最後亦因而發動政變,史稱王敦之亂。後來病逝,享年五十九歲。.

新!!: 桓温和王敦 · 查看更多 »

琅玡

古代写作琅邪(中古汉语拟音:/lɑŋ jia/,上古汉语拟音:/*raːŋ *laː/)今汉語拼音:láng yeˊ (IPA: /lɑŋ³⁵ i̯a³⁵/,粵音為「郎椰」(long4 je4),亦作琅琊、琅邪、瑯琊等,山东古地名,曾为琅玡国、琅玡郡,范围在青岛、临沂一带,青岛市黄岛区今有琅琊镇。安徽滁州因琅琊山而设琅琊区。.

新!!: 桓温和琅玡 · 查看更多 »

琅琊

琅琊或--琊,或琅邪,为一中国地名,可以指:.

新!!: 桓温和琅琊 · 查看更多 »

琅邪王氏

琅邪王氏(“琅邪”一作“琅琊”),中国中古时期的一个以琅邪郡为郡望的王姓世族。琅邪王氏在汉朝兴起,东晋时期发展为侨姓士族的最高门第,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

新!!: 桓温和琅邪王氏 · 查看更多 »

睢县

县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东部、惠济河中游,是商丘市下属的一个县。面积926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80万。县政府驻城郊乡。.

新!!: 桓温和睢县 · 查看更多 »

秦岭

岭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一座褶皱山脉,西起甘肃临洮,东到河南省的崤山、熊耳山-嵩山和伏牛山地区,主体位于陕西省中南部,是陕西省关中地区与陕南地区的分界线,呈东西走向,长1600公里。宽200~300公里,海拔2000~3000米。 秦岭-淮河线是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秦岭同时也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一个分水岭。狭义的秦岭是秦岭山脉的陕西段。位於秦岭山脉北面的关中平原为春秋战国时秦国的领地,在汉代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以南,故名“南山”。.

新!!: 桓温和秦岭 · 查看更多 »

筷子

筷子是一種起源於中國的食具,古漢語稱箸、或挟提。用於将食物夾起並送入口中。在東亞、東南亞地區(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被作為主要餐具,而受傳統中華文化影響的新疆、西藏及部分蒙古的少數民族也有廣泛使用,以及世界各地的東亞裔移民群體所遍布的國家中常見。.

新!!: 桓温和筷子 · 查看更多 »

没有描述。

新!!: 桓温和羌 · 查看更多 »

牛(学名:Bovini),即是牛族,為牛亞科下的一個族,牛族的成员都是大到极大的草食性动物,其中包括对人类非常重要的黄牛、水牛和牦牛。最大的野生牛族成员是非洲水牛和美洲野牛。这一族一般统称为牛。有一部份的牛被人類做為家畜。.

新!!: 桓温和牛 · 查看更多 »

益州

益州,中国古地名,西汉开始设置的行政区划,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 殷商时期是巴人生活的地方。战国末期秦国灭了巴蜀之后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刺史部,别称刀州。辖境相当今四川省、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大部;湖北省西北部及甘肃省小部分地区。东汉治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北)。中平年间移治绵竹县(今四川德阳市东北)。兴平年间又移治成都县(今四川成都市)。 三国时期,刘备占领此地並建立蜀汉政权。三国末年曹魏灭蜀汉,分割益州,另置梁州。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分割益州,另置宁州。其间十六国时期,李特在益州建立成汉政权,譙縱在此建立譙蜀政权。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在全国设立十道,益州属剑南道,梁州属山南道,益州为原蜀郡之地。天宝元年(742年),益州改为蜀郡,至德二年(757年),蜀郡更升为南京成都府,剑南节度使再分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节度使, 简称「東川」、「西川」。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王小波、李顺起义失败,成都府被降为益州,成都府路改为益州路,成都仍为治所。重和元年(1118年),益州再升格为成都府,自此益州的名称不再存在。 Category:南北朝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四川的州.

新!!: 桓温和益州 · 查看更多 »

白鹿原 (地名)

白鹿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名,许多历史典籍对其均有记载,其位置大致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方向10公里,灞河和浐河之间。白鹿原南北宽约10公里,东西长约25公里,平均海拔600米,比附近区域略高。按现今行政区划,白鹿原分属西安市长安区、灞桥区以及蓝田县三个区县;其中三分之二的面积归为蓝田县范围内,其余三分之一归为长安区和灞桥区范围内。“原”同“塬”,是由于河流侵蚀而残留在渭河三级阶地上的梁状高地。 白鹿原上有汉文帝灞陵、薄太后(汉文帝母亲)墓、滕公(夏侯婴)冢。在西安建都的历代王朝,往往都以白鹿原为皇家郊游狩猎的御园。 一般认为历史上的霸上(或写作灞上),又名灞头,即在白鹿原。但也有说法认为霸上不在白鹿原,或曾在白鹿原,但随历史演迁具体位置又有所变动。各说法均有一些历史文献支持,未有统一的结论。.

新!!: 桓温和白鹿原 (地名) · 查看更多 »

韓晃

韓晃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桓温和韓晃 · 查看更多 »

荆州

荆州,地理上可以指:.

新!!: 桓温和荆州 · 查看更多 »

青州 (古代)

青州,中国漢朝到金朝时设置的州。青州本为漢族文化中的九州之一,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设青州刺史部。东汉时青州刺史駐地為齐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三国曹魏及西晋均沿袭此制。永嘉之乱后,东晋于大兴初年在今江苏省淮安市境侨置青州,后有多次迁治。又在今山东省境置北青州,江苏省境内的青州,则称为南青州。刘宋时,废南青州,北青州称青州。治所多有迁移。隋朝废青州,唐朝复置,又改称北海郡。金朝时改益都府,元朝时为益都路,明清时为青州府。.

新!!: 桓温和青州 (古代) · 查看更多 »

表字

表字,又称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表字的取法,一般与本名意义相关。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新!!: 桓温和表字 · 查看更多 »

袁宏

袁宏(),字彥伯,小字虎,所以当时的人一般称他为袁虎,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人,曹魏名臣袁渙的六世孫,东晋的文学家、史学家。.

新!!: 桓温和袁宏 · 查看更多 »

袁喬

袁喬(),字彥叔,小字羊,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官員、將領。袁喬也是東漢末郎中令袁渙玄孫,東晉國子祭酒袁瓌子。袁喬長期擔任桓溫屬官,並參與晉滅成漢之戰,成功消滅成漢,但戰後不久即去世。.

新!!: 桓温和袁喬 · 查看更多 »

袁耽

袁耽(),字彥道,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漢末郎中令袁渙曾孫。東晉官員。.

新!!: 桓温和袁耽 · 查看更多 »

颍川郡

川郡 穎川郡,常訛誤成“潁川郡”,是中国秦朝至唐朝设置的一个郡,地处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因颍水流过境内而得名。 『說文解字注』 顈水。出潁川陽城乾山。東入淮。各本作乾山。韻會引作耿山。晉書音義引作陽城少室陽乾山。則兼用水經、漢志改說文也。爾雅音義引字林作陽城乾山。與今說文合。潁川以水名郡。字當從水。而漢碑郡名多從禾。葢漢時相習如此寫。 依據《說文解字》裡面的解釋,可見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有書寫穎川的現象存在了。支持「穎川」的人認為,雖然穎川得名於潁水,但是潁水與穎川是不同的概念,潁水指的是潁水河流,穎川指的是河流兩岸廣闊的地帶。還舉例說明如舞陽縣、女陽縣等,都因㵲水、汝水而得名,卻不稱作㵲陽、汝陽(與現在的汝陽沒有關係)。並且漢代時候的石碑就有「穎」川的寫法了,所以郡望堂號為「穎川」不會錯。.

新!!: 桓温和颍川郡 · 查看更多 »

褚蒜子

褚蒜子,河南陽翟人,父褚裒,母谢真石(谢鲲的女儿,褚裒继室)。前母荀氏、卞氏。為東晉晉康帝皇后。.

新!!: 桓温和褚蒜子 · 查看更多 »

驸马

,全称为驸马都尉,是中國、越南、朝鮮官职名称,「駙馬」又作附馬、付馬,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由於駙馬經常成為公主之夫或授此官職予公主之夫,後來就變成公主之夫專有的稱謂。又因為中國的皇女一般在出嫁前皆封公主,因此國婿、帝婿往往都是駙馬。清代改稱額駙。.

新!!: 桓温和驸马 · 查看更多 »

譙國桓氏

譙國桓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桓姓士族,祖籍譙國(今安徽懷遠),有自东汉至东晋一直活跃于政治舞台,有譙國龍亢桓氏和谯国銍县桓氏两个支族。在東晉前期,譙國龍亢桓氏與另一士族陳郡謝氏一直處於分庭抗禮的狀態。.

新!!: 桓温和譙國桓氏 · 查看更多 »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國蜀漢(季漢)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及散文家。青年时耕讀於南阳郡,地方上稱其卧龙、伏龙。後受劉備三顾茅庐邀請出仕,为促成孙刘联盟和蜀汉政权的建立与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後受封爵位武乡侯,开府治理事务,辅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實際領導者。先後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於五丈原,谥忠武。诸葛亮的才能、品格倍受後世敬仰,故常被尊称为武侯、诸葛武侯。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裡忠臣与智者之代表。與漢昭烈帝劉備在統治蜀漢期間,為蜀漢提拔諸多名將與能臣,並奠定基礎。.

新!!: 桓温和诸葛亮 · 查看更多 »

谢安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曾隱居東山,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赠太傅,追封庐陵郡公。世称謝東山、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他初与权臣周旋时,从不卑躬屈膝,不违背自己的准则却能拒权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当政的时候,又处处以大局为重,不结党营私,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还于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并北伐夺回了大片领土;而到他北伐胜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时,还能激流勇退,不恋权位;因此被后世人视为良相的代表,“高洁”的典范。.

新!!: 桓温和谢安 · 查看更多 »

谥号

諡號()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不用諡號。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號、--號二詞古文通用。據臺灣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繁體中文使用上,「--」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新!!: 桓温和谥号 · 查看更多 »

谯郡

譙郡,魏晉南北朝及隋朝時期的郡,作为封國时称为譙國。.

新!!: 桓温和谯郡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新!!: 桓温和資治通鑒 · 查看更多 »

黄河

-- 黄河,在中国古代称作河水、大河,简称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中国的兩條母亲河之一,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達素齊老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100公里,总面积达795000平方千米(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中游因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1977年錄得最高含沙量達920千克/立方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于兴建水库以及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等原因,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黄河及黄河流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

新!!: 桓温和黄河 · 查看更多 »

龍亢

龙亢,可以指:.

新!!: 桓温和龍亢 · 查看更多 »

霍光

霍光(),字子孟,西汉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名将霍去病异母弟,昭帝上官皇后外祖父,宣帝霍皇后之父。先后任郎官,曹官、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大司马、大将军等职位,封博陆侯,谥号为宣成,是以又被尊称为博陆宣成侯。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期间曾主持废立昌邑王。宣帝地节二年霍光去世,过世后第二年霍家因谋反被族诛。 霍光本人身高七尺三寸(约折合1.68米),皮肤白皙,眉目疏朗,胡须很美,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他常被人和伊尹并提,称为伊霍,后世往往以「伊霍之事」代指权臣摄政废立皇帝。.

新!!: 桓温和霍光 · 查看更多 »

茶粄

茶粄或稱茶果,是广东、香港及台灣等華南地區的傳統小食,有粤式茶果和客家茶粄。.

新!!: 桓温和茶粄 · 查看更多 »

郗超

郗超(),字景興,或作敬輿,小字嘉賓,東晉高平金鄉(今山西省高平縣)人。.

新!!: 桓温和郗超 · 查看更多 »

郗愔

郗愔(),字方回,高平金鄉人,東晉太尉郗鑑長子,王羲之妻弟,在東晉官至平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

新!!: 桓温和郗愔 · 查看更多 »

蘇峻之亂

蘇峻之亂,又稱蘇峻、祖約之亂,是東晉年間發生的一場動亂,爆發於咸和二年(327年),由歷陽內史蘇峻發起,聯結鎮西將軍祖約以討伐庾亮為名起兵進攻建康。於次年攻破建康執掌朝政,庾亮則與江州刺史溫嶠推舉征西大將軍陶侃為盟主,建立討伐軍反抗蘇峻,同時三吳地區亦有義兵起兵。亂事於咸和四年(329年)隨蘇峻於前一年戰死和餘眾陸續被消滅而結束。.

新!!: 桓温和蘇峻之亂 · 查看更多 »

薤(,学名:Allium chinense),为五種葷菜之一。分布在柬埔寨、越南、日本、美国、老挝以及中国大陆的长江流域和以南各省区等地,生长于海拔700米至2,700米的地区。目前已人工引种栽培,並常製作為醃菜,是越南新年时食品之一。.

新!!: 桓温和薤 · 查看更多 »

著作郎

著作郎是中國古代官名。 三國魏明帝於太和中始置著作郎一職官,屬中書省,負責撰述國史。下設有著作佐郎、校書郎、正字等。晉朝改屬秘書省,改名稱叫大著作,南朝後期爲貴族子弟初任之官職。魏晋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專修《起居注》。唐代亦設有著作郎,仍屬秘書省,高宗龙朔年间秘书省改稱司文局,不久著作郎又改称司文郎中,咸亨元年(670年)十二月,皆復舊稱。著作郎在唐朝主要工作是創作碑誌、祝文、祭文,當時善撰文者被稱為“大手笔”。其中张说和苏颋在當时更称“燕许大手笔”。北宋元豐三年因元丰改制,改為寄禄官,徒有頭衔而无职事,時人稱大著。明朝以後废除。.

新!!: 桓温和著作郎 · 查看更多 »

邺城遗址

邺城遗址或称邺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由南北两座相连的城池组成(即邺北城、邺南城)。邺北城自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由曹操在旧城基础上开始营造。是为曹魏五都之一。后为后赵、冉魏、前燕都城。东魏时,兴建邺南城。为东魏、北齐都城。 邺城主体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20公里的漳河北岸,在今河北省临漳城区20公里,距河南省安阳市主城区18余公里。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北城、邺南城、铜雀台)和河南省安阳市东北(曹操高陵、西门豹祠)。1988年,以邺城遗址之名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邺城旧址附近,即临漳县及相邻的磁县和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交界处,还经常有重要的东汉與魏晋南北朝相关的考古學发现。.

新!!: 桓温和邺城遗址 · 查看更多 »

蓝田县

蓝田县属于陕西省西安市管辖下郊区县。古时以盛产蓝田玉闻名,目前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

新!!: 桓温和蓝田县 · 查看更多 »

鄧遐

鄧遐,字應遠,晉朝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大司馬桓溫部將,以勇猛聞名。曾任冠軍將軍、竟陵太守等。父鄧岱,曾任平南將軍。 鄧遐從桓溫征,數立奇功,號稱一時名將,因太和四年(369年),桓溫北伐大敗,受牽連而貶斥。 鄧遐性情中人,曾去拜謁晉簡文帝陵墓,順路拜見桓溫,桓溫問:「你怎麼又瘦了?」鄧說:「我不能像孟叔達那樣豁達,明明去買鍋子,打碎了卻也不在乎。」 鄧遐勇猛絕倫,曾拔劍入水斬殺襄陽沔水惡蛟,死後被奉為神,稱鄧二郎。.

新!!: 桓温和鄧遐 · 查看更多 »

长史

長史是中國歷史上職官名,其執掌事務不一,相當於今天的秘書長一職,但多為幕僚性質的官員,亦稱為別駕。.

新!!: 桓温和长史 · 查看更多 »

长江

长江,在中国古代称作江水、大江,简称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6380公里,干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穿越中国西南(青海、 西藏、 云南、 四川、 重庆)、中部(湖北、湖南、江西)、东部(安徽、江苏),在上海市汇入东海。长江流域覆盖中国大陆五分之一陆地面积,养育了中国大陆三分之一的人口。长江经济带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带。 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常被并列为中国文化历史、文明、经济的两大源泉。繁荣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占中华人民共和国GDP20%。长江流域生态类型多样,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是多种濒危动物如扬子鳄和达氏鲟的栖息地。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长江取水、灌溉、排污、运输、发展工业、当作边界等。 近年来,长江受到了工业污染、农业径流、河沙淤积、湿地和湖泊减少的威胁,因而加剧了季节性洪水的发生。长江部分地区已被划为保护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则因丰富的自然及文化资源而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

新!!: 桓温和长江 · 查看更多 »

长江三峡

長江三峽又名峡江或大三峽,位于中国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长江三峡位于中国的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跨重庆奉节、重庆巫山、湖北巴东、湖北秭归、湖北宜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

新!!: 桓温和长江三峡 · 查看更多 »

长沙市

长沙市(湘语長沙話:tsã13 sɔ33 sɿ21;普通话:Chángshā shì),古又名潭州,别称星城,因地理特色和历史缘由而有“山水洲城”、“屈贾之乡”之名,又因岳麓书院而有“'''潇湘洙泗'''”之誉。长沙是中国湖南省省会,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市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湘浏盆地西缘,辖6市辖区、1县、2县级市。总面积11,820平方公里,主要人口为汉族,母语以新湘语长沙方言为主,浏阳市地区则通用赣语宜浏方言。 长沙有着两千多年的原址城建史,“长沙”一名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逸周书·王会》。秦代始设长沙郡,西汉时期建立长沙国,五代时期长沙为南楚都城。北宋时期设立的岳麓书院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留下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佳句。清末时长沙为中国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一,近代则成为了中国一大重要政治革命中心。谭嗣同等人在长沙兴办时务学堂,黄兴等人以“驱除鞑虏,复兴中华”为口号在长沙创立华兴会,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早期核心人物也在此求学和开展政治运动。长沙于1937年成为抗日战争后方,迎来发展鼎盛期,但其后的“文夕大火”以及四次长沙会战摧毁了长沙的城建和经济基础,对其现代史造成了深重影响。 经过数十年恢复期,长沙于改革开放后期开始加速发展。2015年长沙设立了中国中部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数据显示,长沙是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中国GDP总量增长幅度最大的城市,多项相关人均指标亦常年位居中西部省会第一。长沙已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家用电器、中成药及生物医药和新材料6大产业集群,此外还以传媒、出版为特色产业,湖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简称湖南卫视)收视率和影响力常年占据中国大陆省级卫视榜首。长沙有着杂交水稻育种、国内首台激光3D打印机等重大科研成果,以及设有以“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为计算设备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2016年,长沙开通了中国第一条国产中低速磁悬浮铁路运营线——长沙磁浮快线。 2017年11月1日,长沙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世界“媒体艺术之都”。.

新!!: 桓温和长沙市 · 查看更多 »

镇江市

镇江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古称“润州”、“京口”,建城超过3000多年。位于江苏省南部的长江南岸-苏南,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上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组成城市,往东距离上海市230公里(通过高铁一小时可以到达),往西距离南京80公里(通过高铁半小时内可以到达),距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常州奔牛机场50公里。镇江也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一个著名港口和商业贸易转运和转口城市。中华民国大陆时期,镇江曾是江苏省的省会。镇江隔着长江与扬州市,泰州市相望,东边与常州市相连,西边与南京市相连。由于南京长江二桥以及上游的南京长江大桥的垂直高度不够,使得排水量超过5万吨的远洋轮船,无法通过(南京的龙潭港在长江大桥下游位置,不受其影响)。使得镇江成为的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的深水岸(-15米)线港口城市之一,通过长江往东直接通往太平洋。由於其豐富的軍事史,鎮江三山(京口北固山、金山寺、焦山定慧寺)是詩人家國之思的集中地。.

新!!: 桓温和镇江市 · 查看更多 »

酒(Alcoholic beverage),其中含有3%至60%的酒精(即乙醇)。為人類飲用歷史最長的加工飲品,由植物發酵製成。.

新!!: 桓温和酒 · 查看更多 »

苻健

景明帝苻健(),字建業,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苻洪第三子,十六国前秦開國皇帝。苻健繼父親統領部眾並成功入關,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建立前秦。後屢次作戰征服其他反抗前秦的關內勢力,更擊敗北伐的晉軍。.

新!!: 桓温和苻健 · 查看更多 »

雍州

雍州,可以指:.

新!!: 桓温和雍州 · 查看更多 »

陈郡谢氏

郡谢氏,是中古时代一个以陈郡为郡望的谢氏士族,与琅邪王氏、潁川庾氏及太原王氏同为鼎盛于东晋的士族领袖。自东晋至于陈朝,子孙蕃盛,名士辈出,百年不绝,常与琅琊王氏并称为王谢。 侯景之乱时,陈郡谢氏与琅琊王氏,因拒绝联姻而被侯景一起大肆屠杀,陈郡谢氏自此彻底败落。唐朝詩人劉禹錫有詩稱:「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明朝朱元璋曾對遠封的諸王說:「朕為天子自有弓馬,豈賴謝家!」就是以晉朝仰賴謝家子弟為例,訓勉諸王自己努力防禦外敵。.

新!!: 桓温和陈郡谢氏 · 查看更多 »

掾是中国汉朝时中央朝廷和地方官署内设办事机构“曹”的长官。掾均由府主(本府的长官)自行任命。三公府掾、刺史府掾官秩可至四百石或三百石,此类高级掾的任命需要向上一級官署上报备案;此外还有不需要上报备案即可任命的下级掾,官秩百石。县诸掾的官秩都在百石以下。 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时,浙江都督府在都督府及所属各局(后改处),设掾史,办理会计等。民国元年(1912)所定《浙江省地方官制》在各县亦设掾史,位次科员。后无闻。 Category:职事辅官.

新!!: 桓温和掾 · 查看更多 »

林邑

林邑(Lâm Ấp)是占族人于今越南中部地区建立的古国。根据中国古代史书的记载,林邑是占婆第一王朝到第四王朝的国号。.

新!!: 桓温和林邑 · 查看更多 »

揚州

揚州,可以指:.

新!!: 桓温和揚州 · 查看更多 »

李福 (成漢)

李福,中国五胡十六国时代成汉皇帝李寿的弟弟,李骧的儿子。 347年二月,东晋桓温的部队抵达青衣。成汉皇帝李势大举出兵,派叔父右卫将军李福、堂兄镇南将军李权、前将军昝坚等人率领兵众,从山阳开赴合水。李福进军攻打彭模,孙盛等人奋力反击,赶跑了李福。之后桓温进军成都,李势投降,成汉灭亡。.

新!!: 桓温和李福 (成漢) · 查看更多 »

李權

李權可以指:.

新!!: 桓温和李權 · 查看更多 »

桓偉

桓偉,字幼道,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大司馬桓溫之五子。桓熙、桓濟、桓歆、桓禕之弟,桓玄之兄。.

新!!: 桓温和桓偉 · 查看更多 »

桓彝

桓彝(),字茂倫,譙國龍亢人。東漢五更桓榮的九世孫,可能是曹魏大司農桓範的後代。父桓顥,官至郎中。桓彝在東晉曾任散騎常侍、宣城內史等職,在蘇峻之亂中拒降戰死。兒子桓溫為東晉時著名的權臣,孫兒桓玄更曾篡奪皇位,幾乎覆滅東晉。.

新!!: 桓温和桓彝 · 查看更多 »

桓石綏

桓石綏(),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末期人物,征西將軍桓豁子。桓玄敗死後仍持續抵抗東晉,終失敗被殺。.

新!!: 桓温和桓石綏 · 查看更多 »

桓玄

桓玄(),字敬道,一名靈寶,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東晉名將桓溫之子,東晉末期桓楚政權建立者。曾消滅殷仲堪和楊佺期佔據荊江廣大土地,後更消滅了掌握朝政的司馬道子父子,掌握朝權。次年桓玄就篡位建立桓楚,但三個月後劉裕就舉義兵反抗桓玄,桓玄不敵而逃奔江陵重整軍力,但後再遭西討的義軍擊敗。試圖入蜀途中遇上護送毛璠靈柩的費恬等人,遭益州督護馮遷殺害。因曾襲父親「南郡公」之爵,故世稱「桓南郡」。.

新!!: 桓温和桓玄 · 查看更多 »

桓祕

桓祕,字穆子,譙國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西龍亢鎮北)人。東晉將領,宣城內史桓彝次子,權臣桓溫的四弟,官至散騎常侍。.

新!!: 桓温和桓祕 · 查看更多 »

桓禕

桓禕,字不詳,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大司馬桓溫之四子。桓熙、桓濟、桓歆之弟,桓偉、桓玄之兄。.

新!!: 桓温和桓禕 · 查看更多 »

桓熙

桓熙,字伯道,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大司馬桓溫之長子。桓濟、桓歆、桓禕、桓偉、桓玄之兄。.

新!!: 桓温和桓熙 · 查看更多 »

桓豁

桓豁(),字朗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晋朝重要將領,桓彝之子,大司馬桓温之弟。桓豁於桓溫內鎮姑孰後接替他任荊州刺史,任內努力助東晉抵抗前秦,在前秦多場對荊州、蜀地或前涼的戰事中都有出兵抵抗或支援。.

新!!: 桓温和桓豁 · 查看更多 »

桓雲

桓雲(),字雲子,譙國龍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東晉將領,宣城內史桓彝次子,權臣桓溫的二弟,官至江州刺史。.

新!!: 桓温和桓雲 · 查看更多 »

桓楚

桓楚,中國東晉時期由將領桓玄所建立的一個短期政權,存續期間為403年至404年。 東晉晉安帝元興二年(403年),控制東晉中央政府的楚王桓玄篡奪政權。十一月二十一日(陽曆為403年12月20日),安帝獻上玉璽,禪位於桓玄。十二月三日(陽曆為404年1月1日),桓玄正式稱帝,國號楚,改元永始。為與其餘國號為楚的政權區分,故史家稱桓玄建立者為桓楚。 名義上,桓楚於建立後直接繼承東晉的領土,但實際上其勢力範圍僅及江陵(今湖北江陵)以東的長江中下游一帶。404年,以劉裕為首的數名將領,起兵勤王,楚軍不敵,桓玄退出建康(今江蘇南京),並挾持安帝西逃至江陵。同年稍後,桓玄敗死,其堂弟桓謙將國璽奉還安帝,桓楚亡。 桓楚亡後,桓氏家族仍不斷在長江中游一帶興兵與東晉政府軍對抗,直到數年後才被消滅。.

新!!: 桓温和桓楚 · 查看更多 »

桓歆

桓歆,字叔道,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大司馬桓溫之三子。桓熙、桓濟之弟,桓禕、桓偉、桓玄之兄。.

新!!: 桓温和桓歆 · 查看更多 »

桓沖

桓沖(),字幼子,小字買德郎,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宣城內史桓彝之子,大司馬桓溫弟,東晉著名將領、軍事家。桓沖忠於晉室,雖桓氏與以謝安為首的陳郡謝氏有所衝突,但仍以國家為首,犧牲宗族利益,將原本桓溫時取得的揚州刺史職位讓了給謝安,反倒自願出鎮外地。後又與謝氏於東西兩邊協力防禦前秦的進攻,助東晉於淝水之戰中獲勝,但於戰後翌年病逝。桓沖在東晉官至車騎將軍,故被稱為桓車騎。後桓玄稱帝,追贈太傅、宣城王。.

新!!: 桓温和桓沖 · 查看更多 »

桓温

桓溫(),字元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縣龍亢鎮)人。東晉重要將領及權臣、軍事家,譙國桓氏代表人物。官至大司馬、錄尚書事。宣城內史桓彝長子,因領兵消滅成漢而聲名大盛,又曾三次領導北伐,掌握朝政並曾操縱廢立,更有意奪取帝位,但終因最後一次北伐大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於朝中王氏和謝氏勢力而未能如願。死前欲得九錫亦因謝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時也未能實現。因桓溫獲賜諡號宣武,故《世說新語》稱其為「桓宣武」。其子桓玄後來一度篡奪東晉帝位而建立桓楚,追尊桓溫為「楚宣武帝」。.

新!!: 桓温和桓温 · 查看更多 »

桓溫北伐

桓溫北伐,是東晉時期將領桓溫分別於354年、356年及369年發動北伐北方十六國的戰役。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復洛陽,其餘兩次皆被擊退,成效不大。.

新!!: 桓温和桓溫北伐 · 查看更多 »

桓濟

桓濟,字仲道,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大司馬桓溫之次子。桓熙之弟,桓歆、桓禕、桓偉、桓玄之兄。.

新!!: 桓温和桓濟 · 查看更多 »

桓振

桓振(),字道全,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末期人物,征西將軍桓豁孫,冠軍將軍桓石虔之子。桓玄敗死後繼續領導桓楚餘眾對抗東晉,終因兵敗被殺。.

新!!: 桓温和桓振 · 查看更多 »

梁州

#重定向 梁州 (古代).

新!!: 桓温和梁州 · 查看更多 »

武昌

#重定向 武昌区.

新!!: 桓温和武昌 · 查看更多 »

殷浩 (東晉)

#重定向 殷浩.

新!!: 桓温和殷浩 (東晉) · 查看更多 »

毛穆之

毛穆之(),字憲祖,小字虎生,滎陽陽武人。因與哀靖皇后王穆之同名而稱字,後又因權臣桓溫母親孔氏名字有「憲」字而再稱小字。故此史書中有稱毛憲祖和毛虎生替代其名。東晉將領毛寶的長子,自己亦是東晉將領,曾協助桓溫北伐和參與多場東晉與前秦的戰事。.

新!!: 桓温和毛穆之 · 查看更多 »

氐(; 上古漢語: *tˁij),是古代中国西北部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活动于今陕西、甘肅、四川三省的交界地区。.

新!!: 桓温和氐 · 查看更多 »

永和 (东晋)

永和(345年-356年)是东晋皇帝晉穆帝司馬聃的第一个年号,共计12年。.

新!!: 桓温和永和 (东晋) · 查看更多 »

江乘

#重定向江乘县.

新!!: 桓温和江乘 · 查看更多 »

江苏省

江苏,简称苏,是現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东地区的一省,省名为江宁(南京)和苏州的合称,省会为南京市。江苏省地跨长江、淮河南北。 江苏可分為苏南、苏中、苏北三個區域,也可划分为江南、江淮、淮北三个区域,這三個區域在文化、地理、经济各方面都呈现其獨特性。东吴以来,历东晋、南朝、隋、唐、南唐、北宋、南宋,江苏地区经济文化一直比较繁荣,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朝中后期、清中期,分别达到巅峰。1927年,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上海和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先后设立特别市而脱离江苏省,江苏的地位有所下降。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該省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均居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第四位,地区生产总值則居全国第二位、世界第六位。江苏与上海、浙江省、安徽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桓温和江苏省 · 查看更多 »

江陵县

江陵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荆江河段北岸。全县版图呈马鞍形,东西距53.5千米,南北距36.2千米。面积1032平方千米。2010年末总人口40.5万人。 .

新!!: 桓温和江陵县 · 查看更多 »

汉在中文里有多种含义:.

新!!: 桓温和汉 · 查看更多 »

汉中市

汉中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经济以农业、旅游业、采矿业为主,工业产值较低。与甘肃、四川毗邻。北依秦岭,南屏大巴山,中部为盆地。全市辖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洋县、勉县(1964年前旧名“沔縣”)、西乡县、略阳县、镇巴县、宁强县、留坝县、佛坪县,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86万(2016年)。地方方言为汉中话,属西南官话的成渝片。.

新!!: 桓温和汉中市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桓温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桓温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淅川县

川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南阳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该县地势险要,古战乱时期易守难攻,有“中原未战,淅境兵动”之称。全县总人口约为74万,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约合420万亩,其中荒山290万亩,水域60万亩,其他地形约70万亩,全部位于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库流域范围,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淹没区、是渠首工程和干线工程所在地。 淅川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楚国800多年历史中有300多年定都淅川,45位楚王中19位在淅川。楚人以丹阳为起点,取威定霸于春秋战国,开疆拓土,一路南征,先后统一了50多个小国,成为南方的霸主,并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新!!: 桓温和淅川县 · 查看更多 »

湖北省

湖北省,简称“鄂”(别称:“楚”、“荆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武汉市。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华中地区)、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北接河南省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4位。截止201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851万,户籍人口6138万。.

新!!: 桓温和湖北省 · 查看更多 »

滔河乡

滔河乡,是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新!!: 桓温和滔河乡 · 查看更多 »

漢水

#重定向 汉江 (中国).

新!!: 桓温和漢水 · 查看更多 »

有虞氏

有虞氏,又称虞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可能存在过数百年的王朝,在夏朝之前。虞朝位于今山西平陆西南,舜是虞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新!!: 桓温和有虞氏 · 查看更多 »

成都市

成都市(四川话国际音标:;汉语拼音:),别称“蓉城”、“锦官城”,简称“蓉”,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处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腹地,为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物流、商贸、金融、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5年常住人口1465.8万,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中国开发最早、持续繁荣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前367年)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截止2018年已有2385年历史;但依据现实挖掘的金沙遗址看来,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200年前。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自建城伊始到现代数千年历史中,除白莲教时期几十年外,均保持着高度繁荣和发达,是全国生活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成都自古为西南重镇,曾是成家、蜀汉、成汉、前蜀、后蜀五个政权的都城,文化遗存丰富,秦汉以来,成都就以农业、手工业兴盛和文化发达著称,历代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汉代成都与洛阳等并列为五大都会之一。唐代商贸繁荣,与扬州齐名,称为“扬一益二”。如今,成都所在的成渝经济区是中国西部经济最领先的区域。 成都市于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与世界旅游组织命名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09年,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心正式授予成都“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称号,成都是亚洲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称号,成为亚洲第一个世界“美食之都”。.

新!!: 桓温和成都市 · 查看更多 »

成汉

成汉(304年-347年)也称成、后蜀,是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之割据政權之一。 301年益州的蜀郡的巴氐族领袖李特在蜀郡地领导西北難民反抗西晋的統治,304年其子李雄称成都王,306年李雄称帝,建国号“成”,建都蜀郡的治所成都。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其领土疆域为益州全部。347年为东晋桓温攻破成都。.

新!!: 桓温和成汉 · 查看更多 »

昭化镇

昭化鎮,位於中國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区,是一個有著非常悠久歷史的城鎮,以其深厚的三国文化著称。早在舊石器時期就已有人聚居。蜀汉丞相费祎在此开府治事,死后葬于昭化古城;关羽义子关索之妻鲍三娘死后葬于昭化古城曲回村。秦代置县,沿用蜀地之名“葭萌”,葭萌关因此得名。这里曾是苴國的都邑,也是三国时张飞挑灯夜战马超发生之地。至蜀汉时,葭萌更名为汉寿。宋代时,宋太祖為昭示帝德,化育人心,于開寶五年(972年)改称“昭化”。.

新!!: 桓温和昭化镇 · 查看更多 »

方叔

方叔,姬姓,周宣王时代周朝大臣,讨伐淮夷、猃狁有功。前823年,方叔南征楚国荆蛮大胜而还。周宣王将方叔于封在洛,方叔与仲山甫、尹吉甫辅助宣王中兴。方叔成为了方姓始祖之一。.

新!!: 桓温和方叔 · 查看更多 »

散騎常侍

散騎常侍,中國、朝鮮古代官名。.

新!!: 桓温和散騎常侍 · 查看更多 »

慕容厲

慕容厲,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西北)人,前燕宗室,。封下邳王。 354年,前燕皇帝慕容儁封安东将军慕容霸为吴王,左贤王慕容友为范阳王,散骑常侍慕容厲为下邳王,散骑常侍慕容宜为庐江王,宁北将军慕容度为乐浪王。366年,抚军将军下邳王慕容厉进犯东晋兖州,攻下了鲁郡、高平郡数郡,设地方官后返回。367年二月,抚军将军、下邳王慕容厉,镇北将军、宜都王慕容桓袭击敕勒。七月,慕容厉等攻破了敕勒,夺取马牛数万头。慕容厉的军队经过代国,毁坏了代国的糜田,代王拓跋什翼犍大怒,八月,拓跋什翼犍攻打云中。369年,桓温派建威将军檀玄攻下湖陆,下邳王慕容厉为征讨大都督,率领二万步、骑兵在黄墟迎战,慕容厉大败,慕容厉本人只身匹马逃了回去。 370年,慕容厉与太傅上庸王慕容评率三十万精兵迎战来伐的前秦辅国将军王猛,大败。不久前燕为前秦所灭。.

新!!: 桓温和慕容厲 · 查看更多 »

晉哀帝

晉哀帝司馬丕(),字千齡,為東晉的第六代皇帝,晉成帝之子,晉穆帝之堂兄。.

新!!: 桓温和晉哀帝 · 查看更多 »

晉簡文帝

晉簡文帝司馬昱(),字道萬。東晉第八代皇帝。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少子,母郑阿春。自 永和元年(345年)開始一直以會稽王輔政,掌握朝廷的實權,但其時權臣桓溫的勢力亦一直增強。52歲時於太和六年十一月己酉(372年1月6日)被桓溫擁立为帝,改年号为咸安。次年七月己未(372年9月12日)病逝。在位期間只有250日,期間朝政完全在桓溫控制之下。.

新!!: 桓温和晉簡文帝 · 查看更多 »

晉明帝

晉明帝司馬紹(),字道畿,東晉的第二代皇帝,晉元帝司馬睿長子。母親是豫章郡君荀氏。在位不足三年,但在位期間平定了王敦之亂。.

新!!: 桓温和晉明帝 · 查看更多 »

晋书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新!!: 桓温和晋书 · 查看更多 »

晋怀帝

晉懷帝司馬熾(),字豐度,西晉的第三代皇帝,司馬炎的第二十五子,其正式諡號為「孝懷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晋怀帝」。.

新!!: 桓温和晋怀帝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桓元子桓溫楚太祖楚宣武帝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