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哈布斯堡君主國
哈布斯堡君主国(Habsburgermonarchie,Habsburg Monarchy),或哈布斯堡帝国(Habsburg Empire),是由历史学家采用的,用来形容一系列曾经由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的系统在1287年至1918年間統治奧地利的、以及在1506年至1700年間統治西班牙的所有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制國家。而后,因為在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被法國波旁王朝取代,以及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正系絕嗣、旁系哈布斯堡-洛林皇朝上位,所以在1700年(16世紀以後)這個名詞變為專指“發源於奧地利的、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统治的、集合奥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亞(即現在的捷克)這三部分核心領土的”綜合體。另外,由於領土廣大、統治的民族眾多,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帝國這三者單獨羅列、或者合并起來也可以被總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第一次反法同盟
一次反法同盟戰爭(1792年至1797年)是歐洲的君主制王朝第一次嘗試打敗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4月20日法蘭西對 哈布斯堡君主國的奧地利 宣戰,隨後幾個星期普魯士王國加入了奧地利參戰。 這些武力由陸地和海上入侵法蘭西,奧地利從奧地利尼德蘭進攻,普魯士由萊茵河攻擊,而大不列顛王國支持法蘭西各省級的反叛並在地中海圍攻南邊的土倫港。1793年3月18日,法蘭西在遭到挫敗以及內部旺代地區叛亂的紛爭,只能以嚴厲戰爭法的措施回應。 1793年4月6日組建公共安全委員會構成以及1793年8月的 徵招所有18至25歲身強力壯的男子。 新的法蘭西軍隊反擊,擊退侵略者並進擊超越法蘭西邊境。 1795年5月,法蘭西建立了巴達維亞共和國作為並以獲得普魯士的萊茵蘭。隨著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的神聖羅馬帝國割讓奧地利尼德蘭給法蘭西,意大利北部建立了幾個法蘭西。與西班牙單獨簽訂的第二個,隨後的督政府實施征服更多 神聖羅馬帝國 (日耳曼和奧地利)的計劃。 1796年,在阿爾卑斯山北部卡爾大公扭轉局勢,但1796年4月12日剛上任的拿破崙在獲勝,全面進攻皮埃蒙特大區,接續在許多戰役獲勝,最終在1797年1月15日的里沃利會戰的決定性勝利,最終簽訂在1797年4月18日 和1797年10月的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第一次的反法聯盟聯合崩解了,只剩大不列顛對法蘭西作戰。.
让·维克多·莫罗
让·维克多·马里·莫罗(Jean Victor Marie Moreau;)法国大革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曾帮助拿破仑·波拿巴上台,后为拿破仑政权的坚决反对者,被放逐到美国。 莫罗出生于布列塔尼的Morlaix,是一个律师的儿子。他曾在雷恩大学学习法律,倾向自由。1788年,領導該地的學生運動,反對國王路易十六限制巴黎高等法院權限的企圖。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莫羅立即在雷恩組織一支國民自衛軍。1791年當選為伊勒-维莱讷自衛軍中校營長,由夏尔·弗朗索瓦·迪穆里埃指挥。1793年晋升为准将。翌年法國與奧地利和普魯士開戰,卡诺将军晋升他为少将,并让他在佛兰德的让-夏尔·皮什格鲁右翼军队麾下作战。图尔宽战役中,莫罗一战成名。1795年他被授予指挥莱茵和摩泽尔军团,而他跨越莱茵河先进入德国。最初他赢得了一些胜利,但在奥地利大公查理的反击下,最后不得不撤退。.
里尔
里爾(法語:Lille,荷蘭語:Rijsel)是法國北部最大的城市,也是北部-加萊海峽大區(法語:Nord-Pas-de-Calais)首府和諾爾省的省會。里爾是法國北部的經濟、文化、教育與交通中心。 里爾在古法語中稱為(L'Isle),佛萊明語稱之為(Ryssel),現代荷蘭語稱之為(Rijsel),都是「渡漁樂河」上的一個島嶼的意思。 里爾擁有225,784位居民(2008年),里爾也是里爾都會區的主要城市。這個都會區擁有上百萬的人口,並包括附近一些規模較小的城市,例如魯貝、圖爾寬和阿斯克新城。里爾也屬於一個延伸到比利時的巨大城市群,稱為里爾-科爾特賴克歐洲區(Eurodistrict),其中包括有城市科爾特賴克、圖爾奈、穆斯克龍(Mouscron)、伊佩爾和梅嫩,一共包含了1,905,000位居民。 里爾和它的周邊地區歷史上屬於古羅馬法蘭德斯地區,即原法蘭德斯伯爵的領地,但它並不屬於佛來芒語區,和敦克爾克相反。因此和廣泛流傳的說法相反,里爾從來不是一個講佛萊明語的城市,而講的是羅馬帝國的方言。法國家喻戶曉的故事2008年影片《歡迎來北方》(Bienvenue chez les Ch'tis)生動詼諧、惟妙惟肖地展現了里爾附近貝爾格(Bergues)市的地方方言與法國南方是多麼的不同。.
查看 圖爾寬戰役和里尔
梅嫩
梅嫩(荷兰语:Menen, 法语:Menin)是位於比利时西佛兰德省部的一座城市,人口32,413人(2006年)。.
查看 圖爾寬戰役和梅嫩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République française)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歷經以下階段.
法国大革命战争
法国大革命战争()指的是1792年到1802年间新建立的法兰西共和国和反法同盟之间的一系列戰爭。法國大革命战争在军事史上有重大意义,是历史上的第一场“现代战争”。在民族主义激励下的法国公民组成的軍隊打败了歐洲各国的职业军人,显示了民族主義和徵兵制相结合的巨大威力。法國軍队开创了以普遍征兵制,就地补给制和多兵种合成编制为核心的现代军事体制,成为现代军事体制的先导。新兴的民族主义和军事制度,随着拿破仑战争传遍了欧洲,彻底改变了人类战争的形态,使得席卷全民的残酷的世界大战成为可能。.
另见
1794年法国
- 圖爾奈戰役
- 圖爾寬戰役
上法蘭西大區戰役
- 亞眠戰役 (1870年)
- 克雷西會戰
- 圖爾寬戰役
- 布汶战役
- 德南戰役
- 敦刻尔克战役
- 敦刻尔克撤退
- 第二次马恩河战役
- 索姆河战役
- 萨比斯战役
- 里爾圍城戰 (1940年)
- 阿松娜战役
- 阿金库尔战役
- 馬爾普拉凱戰役
图尔宽
大不列顛戰役
- 三河市之戰
- 亞伯拉罕平原戰役
- 切爾西灣戰鬥
- 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
- 卡姆登戰役
- 吉爾福德縣府戰役
- 哈林高地戰役
- 圖爾奈戰役
- 圖爾寬戰役
- 基普灣登陸戰
- 多徹斯特高地爭奪戰
- 布萊克斯托克農場戰役
- 德廷根战役
- 提康德羅加堡戰役 (1759年)
- 攻占提康德羅加堡
- 普拉西战役
- 比利亞維西奧薩戰役
- 沃克斯華戰役
- 沛爾岬之戰
- 法爾茅斯焚城
- 白原戰役
- 矮山戰役
- 糧草戰爭
- 聖皮埃爾之戰
- 色達斯之戰
- 華盛頓堡攻城戰
- 邦克山戰役
- 邦德溪戰役
- 長岬之戰
- 長島會戰
- 阿遜平克溪戰役
- 馬爾普拉凱戰役
- 魁北克戰役 (1775年)
奥地利战役
- 凱撒斯多夫會戰
- 博克施道夫戰役
- 卡薩諾戰役 (1799年)
- 史塔卡赫戰役 (1799年)
- 圖爾寬戰役
- 布拉格戰役
- 布拉格攻城
- 庫勒斯道夫戰役
- 庫斯托扎戰役 (1848年)
- 德南戰役
- 德廷根战役
- 托爾高戰役
- 森塔战役
- 比利亞維西奧薩戰役
- 温特图尔战役
- 特雷比亞戰役 (1799年)
- 瓦雷澤戰役
- 科林戰役
- 索爾戰役
- 羅布西茨戰役
- 美因茲戰役
- 莫爾維茨會戰
- 莱比锡战役
- 蒙泰貝洛戰役 (1859年)
- 諾瓦拉戰役 (1849年)
- 霍克齊戰役
- 馬克森戰役
- 馬爾普拉凱戰役
- 馬真塔戰役
巴黎凯旋门所刻战役
法国大革命战争战役
法国战役
- 亞伯拉罕平原戰役
- 亞眠戰役 (1870年)
- 伊夫里战役
- 伊斯利战役
- 八里橋之戰
- 別列津納河戰役
- 包岑戰役
- 博热战役
- 卡薩諾戰役 (1799年)
- 史塔卡赫戰役 (1799年)
- 圖爾寬戰役
- 埃劳战役
- 大象島海戰
- 奠邊府戰役
- 布汶战役
- 帕维亚之战
- 弗里德蘭戰役
- 張家灣戰役
- 德勒斯登戰役
- 德南戰役
- 德廷根战役
- 提康德羅加堡戰役 (1759年)
- 斯摩棱斯克戰役 (1812年)
- 比利亞維西奧薩戰役
- 浙江之战
- 温特图尔战役
- 滑铁卢战役
- 漢斯戰役 (1814年)
- 特雷比亞戰役 (1799年)
- 福尔诺沃战役
- 科爾馬包圍戰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 维多利亚战役
- 罗克鲁瓦战役
- 色当会战
- 莱比锡战役
- 蒙泰貝洛戰役 (1859年)
- 薩塔諾夫卡戰役
- 西仔反
- 解放巴黎
- 金字塔戰役
- 金马刺战役
- 鎮南關之役
- 阿尔马河战役
- 阿爾克戰役
- 馬爾普拉凱戰役
- 馬真塔戰役
- 马里尼亚诺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