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切爾西灣戰鬥

指数 切爾西灣戰鬥

切爾西灣戰鬥(Battle of Chelsea Creek)是美國獨立戰爭波士頓之圍期間的一場軍事衝突,發生於切爾西灣旁邊的諾道島(Noddle's Island)及霍德島(Hog Island),今日已經填海成為東波士頓地區。戰事民兵成功將兩地的牲畜趕走,使到英國軍隊失去了食物補給。民兵亦焚燬了英國軍隊的雙桅縱帆船戴安娜號,其艦上火器物資均為民兵奪去,並且用於半個月後的碉堡山戰役。是次戰鬥亦是民兵與英國軍隊的首次炮戰。.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16 关系: 大不列顛王國威廉·豪亨利·克林頓以色列·普特南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碉堡山戰役約翰·史塔克約翰·伯戈因約瑟·瓦倫美國獨立戰爭麻薩諸塞州英國軍隊陸橋护卫舰沙福克縣 (麻薩諸塞州)托馬士·蓋奇

  2. 1775年十三殖民地
  3. 1775年衝突
  4. 18世纪波士顿
  5. 大不列顛戰役
  6. 美国战役

大不列顛王國

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曾為英国歷史上的正式國名,位於西歐大不列颠岛及其附属岛屿,存在於1707年至1800年。是根據《1707年聯合法案》,由蘇格蘭王國與英格蘭王國所共組的單一王國。新的單一政府與單一議會設於倫敦的西敏宮,而自從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成為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以來,這兩個王國就有共同的君主。 當《1800年聯合法案》通過以來,大不列顛王國又與愛爾蘭王國合併,在1801年,大不列顛王國由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取代。.

查看 切爾西灣戰鬥和大不列顛王國

威廉·豪

#重定向 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

查看 切爾西灣戰鬥和威廉·豪

亨利·克林頓

軍上將亨利·克林頓爵士,KB(General Sir Henry Clinton,),英國陸軍將領及政治家,早年曾參與七年戰爭,1778年5月至1782年2月任北美英軍總司令,其間為美國獨立戰爭的英方最高指揮,在任期間曾經成功在1780年5月攻下革命軍重要據點查爾斯頓,俘虜敵軍5,000人。惟後來在北美南方戰事上連番失利,終在1781年10月見證英軍在約克鎮圍城戰役大敗,不久以後被召回英國。返國後他曾於1783年出版Narrative of the Campaign of 1781 in North America一書,書中為自己澄清及辯護,並將英方戰敗原因歸咎於前下屬康沃利斯勳爵,使兩人的惡劣關係公開。另一方面,克林頓與紐卡斯爾公爵家族具有親戚關係,在其協助下,他曾自1772年至1784年及自1790年至1795年出任下議院議員。 克林頓爵士來自一軍事世家,祖上早於1066年已為皇室效力,父親為軍人。除他以外,克林頓的其中兩名兒子後來亦在軍中擔任要職。.

查看 切爾西灣戰鬥和亨利·克林頓

以色列·普特南

以色列·普特南(Israel Putnam,),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將領。 普特南生於1718年麻薩諸塞州,成年後搬遷到康涅狄格州居住。法國印第安戰爭爆發後,普特南加入,先後參加提康德羅加堡戰役、隨軍攻佔蒙特利爾、以及。1763年普特南隨英軍鎮壓了,在1765年退役。 普特南在退伍後相信基督教,並開始公開批評英國的殖民政策。他是康涅狄格州的自由之子創始人之人,反對英國向殖民地徵稅。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爆發後,普特南趕到波士頓加入民兵,並且在邦克山戰役中指揮作戰。當大陸軍成立之後,普特南便憑戰功獲任命為少將。 長島會戰前夕,普特南被派往守備布魯克林高地要塞,卻因治軍不嚴而失信於喬治·華盛頓。稍後華盛頓改派普特南到後方招募士兵,並在1777年改派他駐守哈德遜河高地。不久薩拉托加戰役爆發,亨利·克林頓率領英軍由紐約經哈德遜河向尚普蘭湖前進,支援被困的約翰·伯戈因。然而普特南卻被克林頓引開,使到哈德遜河的兩座堡壘失守。雖然克林頓無法再向北推進,而普特南也在軍事法庭免罪,但他的名望已不如前。1779年普特南因中風而退役,最後在1790年死亡。.

查看 切爾西灣戰鬥和以色列·普特南

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

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Battles of Lexington and Concord)是英國陸軍與北美民兵之間的一場武裝衝突,發生於1775年4月19日。雖然美國參議院在1908年通過決議,將()的()定為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戰,但美國社會普遍仍視列星頓和康科德之戰為獨立戰爭的首場戰鬥。衝突發生於波士頓西部鄉鎮。 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源於英國的一次軍事行動。北美英軍總司令托馬士·蓋奇()將軍下令派軍到康科德,繳收當地火藥及武器,並緝捕反叛者首領約翰·漢考克及塞繆爾·亞當斯。然而由於行動計劃事洩,使叛逆民兵有所提防。後來,英軍啟程前往康科德,於途經列星頓時遭遇民兵,雙方擦槍走火。民兵敗逃後,英軍繼續西進,並成功進入康科德,但部份英軍在北橋遭遇前來增援的民兵。雙方再一次意外走火,但英軍因戰術失誤而潰敗後撤。當英軍沿舊路返回時,不斷遭到增援的急召民兵狙擊。英軍返抵波士頓以北的查爾斯鎮後,民兵開始圍攻波士頓。戰後召開的第二屆大陸會議,議決以武力維護殖民者的自由,在一年後終於走上獨立建國之路。.

查看 切爾西灣戰鬥和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役

碉堡山戰役

#重定向 邦克山戰役.

查看 切爾西灣戰鬥和碉堡山戰役

約翰·史塔克

約翰·史塔克(John Stark,),新罕布什爾州民兵軍官,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將領。新罕布什爾州的格言「不自由,毋寧死」(Live free or die)出自他手。 史塔克是蘇格蘭移民後裔,在新罕布什爾州土生土長。法國印第安戰爭爆發後,史塔克加入,輾轉參與多場戰事。戰後史塔克辭退軍職,回到家鄉務農經商。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史塔克即時徵召新罕布什爾州民兵趕往麻薩諸塞州增援,並獲當時的麻省自治政府委任為新罕布什爾的民兵上校。史塔克隨即參與波士頓之圍,並且在邦克山戰役中一戰成名。 史塔克的部隊在1776年正式編入大陸軍行伍,並參與特倫頓戰役及普林斯頓戰役。稍後喬治·華盛頓派史塔克回鄉徵召民兵,但史塔克卻不滿大陸會議未有將自己擢升為准將,憤而退出大陸軍。新罕布什爾州政府隨後委任史塔克為該州的民兵准將。1777年薩拉托加戰役期間,史塔克與佛蒙特的攜手作戰,於班寧頓戰役中大破英軍。這場勝利令到約翰·伯戈因最終在薩拉托加陷入包圍,被迫向美國投降。史塔克憑此戰功而聲名大噪,並終於獲大陸議會任命為大陸軍准將。此後史塔克留在紐約州、羅德島州和新澤西州一帶作戰。他在戰爭結束後獲擢升為榮譽少將,卻沒有參與政治。他選擇回家務農,最後在1822年以93歲高齡去世。.

查看 切爾西灣戰鬥和約翰·史塔克

約翰·伯戈因

約翰·伯戈因(,),英國陸軍軍官,劇作家,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曾指揮薩拉托加戰役。 伯戈因生於1722年,幼年在西敏公學就讀,並結下廣泛人脈。1737年伯戈因以捐納晉身騎兵衛隊(Horse Guards)之列,但因個人生活奢華,最後在1741年出售軍銜。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爆發後,伯戈因重返軍隊,並加入。1751年伯戈因與的女兒私奔,但再次因揮霍過度,而要再次出售軍銜。德比伯爵最終接納伯戈因的婚姻,並且支持其軍旅仕途。 七年戰爭爆發後,伯戈因開始嶄露頭角。他編組的在葡萄牙多次擊敗西班牙軍隊,以至喬治三世下令編組額外六支輕龍騎兵團。伯戈因同時在自己的部隊推行貴族教育,要求軍官學習法文,每日閱讀,並且熟習各種騎兵戰術,使他在軍隊廣受歡迎。這些戰功也使伯戈因陞任准將。1768年伯戈因獲選為英國下議院議員,並成為第一代克萊芙男爵的政敵。 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前夕,伯戈因獲擢升為少將,並在戰爭爆發後調到波士頓。不過伯戈因一直沒有機會作戰,最後提早返回英國。後來伯戈因率領援軍,在1776年增援魁北克省,並在加拿大戰役中將美軍趕回尚普蘭湖。後來伯戈因取代魁北克省總督蓋伊·卡爾頓爵士,成為魁北克的軍隊總司令。日後有指伯戈因曾刻意批評卡爾頓指揮不善,並遊說喬治三世任免自己取而代之,但伯戈因本人在國會聽證會上加以否認;且殖民地大臣與卡爾頓素有嫌隙,亦是卡爾頓被免去軍職的重要因素。1777年伯戈因發動薩拉托加戰役南侵,卻因戰略不善以及欠缺支援,而被大陸軍包圍,最後被迫向霍雷肖·蓋茨議和。1777年10月17日伯戈因的5,800名軍兵向大陸軍作有條件投降,但後來大陸議會與喬治·華盛頓廢除了議和條款,英軍俘虜便被押往麻薩諸塞州及維珍尼亞州等地拘留,而伯戈因則獲准返國。 薩拉托加之敗,不但令到英國在獨立戰爭遭受重創,也使到伯戈因的仕途受損。要到1782年,伯戈因才憑人際關係,獲重新任命為少將,並調任愛爾蘭的英軍總司令以及英國樞密院。同年羅金漢侯爵政府倒台後,伯戈因開始淡出政壇,沉醉於戲劇寫作,其作品大受歡迎。1792年伯戈因在劇場歸家後翌日突然死亡,並在西敏寺下葬。他與一名歌手生有四名私生子女,當中包括陸軍元帥。.

查看 切爾西灣戰鬥和約翰·伯戈因

約瑟·瓦倫

約瑟·瓦倫(Joseph Warren,)醫生,是美國獨立戰爭初期麻薩諸塞州反叛者的重要領袖。 瓦倫生於1741年6月11日麻薩諸塞州洛斯貝利(Roxbury),在哈佛學院讀醫畢業。瓦倫很早便投身政治,參與麻薩諸塞的地區委員會,並與自由之子領袖約翰·漢考克及塞繆爾·亞當斯(Samuel Adams)等結為摰友。 波士頓大屠殺後,瓦倫有份撰寫反英文章,亦鼓吹抵制《強制法案》。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前夕,瓦倫從線報(可能是北美英軍總司令托馬士·蓋奇的妻子)得悉英軍即將出動,請保羅·列維爾等人星夜通報,使民兵早作預備。戰事爆發後瓦倫協助威廉·海夫(William Heath)召集民兵到劍橋伏擊英軍。波士頓之圍開始後,瓦倫在麻薩諸塞地區議會亦有重要影響力,在安全委員會與民兵總司令亞提馬斯·華德(Artemas Ward)將軍共同籌劃軍務。1775年6月14日瓦倫獲議會任命為少將,但他在正式接納軍銜前,便自告奮勇充任步兵,帶領援軍增援查爾斯鎮,結果在邦克山戰役撤退階段時遭英軍殺死。 瓦倫的幼弟約翰·瓦倫也參與了邦克山戰役,擔任軍醫,後來創辦了哈佛醫學院。.

查看 切爾西灣戰鬥和約瑟·瓦倫

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或American Revolution;1775年—1783年),或稱美國革命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是英國與準備獨立的美利堅及法國這個欧洲强国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主要是始於是北美十三殖民地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洲之外。因此,英國決定與當地的印地安人結盟,以增加勢力。 在獨立戰爭初期,英國能夠充分利用皇家海軍船堅炮利的優勢控制十三殖民地的沿海城市,但對於如何控制內陸地區、及應對盤據內陸、熟悉地形、驍勇善戰的殖民地民兵卻束手無策。隨著法國海軍在切薩皮克海戰大捷奪得制海權,英軍於1781年的約克鎮之圍城戰役中慘敗投降,並於1783年被逼簽訂《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但因為大量於戰後由十三殖民地逃至北方的英屬北美,反而導致新建國的美國立國後經濟困頓蕭條、甚至於冬季出現疫潮及飢荒,以及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出現短暫的興旺。.

查看 切爾西灣戰鬥和美國獨立戰爭

麻薩諸塞州

--(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又稱--、--或者--;正式名稱為--,位於美國東北部,為美國獨立時最初的13州的一州,也是新英格蘭地區六州裡人口最密集的一州。根據美国2014年人口估算顯示,該州共有人口674.5萬。波士頓為馬薩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

查看 切爾西灣戰鬥和麻薩諸塞州

英國軍隊

英国軍隊(英文:British Armed Forces),官方名稱為「女王陛下的軍隊」(Her Majesty's Armed Forces),但是有時在法律上稱為“君主之武裝隊伍”(Armed Forces of the Crown),由英國君主擔任英國陆、海、空三軍總司令、由英國國防部內的國防委員會管理。 英国軍隊受到英國國會的委托,保護英國本土及其海外領土的職責、促進英國政府廣泛的安全利益、出力支援國際及維持和平。英國軍隊經常活躍地參與北約和其他盟國的軍事行動。在人員上,英国軍隊的主要優勢是其人員訓練的精良品質與完善的制度,而不是人員的數量多寡。英國常備軍費開支僅次於美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世界排行第三(以美元計算,不考量各國的物價),也是世界核武第四多的軍力,只在美國、俄羅斯和法國之後,英国軍隊是北约第四大常设部队,仅次于美国军队、土耳其軍隊和法国军队。英軍在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部署海外駐軍,阿森松島、巴林、伯利茲、百慕大、英屬印度洋領地、文萊、加拿大、塞浦路斯、福克蘭群島、德國、直布羅陀、肯尼亞、蒙特塞拉特、尼泊爾、卡塔爾和新加坡均設有海外駐地和設施,總計超過4萬人。.

查看 切爾西灣戰鬥和英國軍隊

陸橋

#重定向 架空道路.

查看 切爾西灣戰鬥和陸橋

护卫舰

護衛艦(corvette)是噸位高於巡邏艦,小於巡防艦,搭載輕武裝的艦艇,等級上是屬沿岸海域(綠水海軍)的中型艦艇,近代海軍中多半是排水量1千至2千噸的水準,偶爾會有超過2500噸的特例。蘇軍與解放軍則將其與巡防艦一起稱呼之。日本也因為特殊的國防定位,所有的船艦都屬護衛艦的稱號。.

查看 切爾西灣戰鬥和护卫舰

沙福克縣 (麻薩諸塞州)

萨福克縣(Suffolk County)是美國麻薩諸塞州東部海岸的一個縣。面積311平方公里。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689,807。 成立於1643年5月10日,是該州最早的四個縣之一。縣名紀念英國沙福克郡。本縣並無縣政府,其職能自1999年由州行使。 S Category:大波士顿.

查看 切爾西灣戰鬥和沙福克縣 (麻薩諸塞州)

托馬士·蓋奇

#重定向 湯馬士·蓋奇.

查看 切爾西灣戰鬥和托馬士·蓋奇

另见

1775年十三殖民地

1775年衝突

18世纪波士顿

大不列顛戰役

美国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