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普林斯顿战役

指数 普林斯顿战役

普林斯頓戰役(Battle of Princeton),是美國獨立戰爭於1777年的一場戰役,發生於新澤西州普林斯頓。 1777年1月2日,大陸軍在阿孫平克溪戰役擋住了英軍攻勢。雖然英軍的整體戰力明顯較佳,但查爾斯·康沃利斯否決了夜襲提議,而決定在1月3日早上渡河發動總攻。這使大陸軍有充足時間考慮下一步行動。當晚喬治·華盛頓召開軍事會議後,議決撤離阿孫平克溪,突襲英軍防禦薄弱的普林斯頓及不倫瑞克市基地。 1月3日早上,大陸軍迫近普林斯頓。當時普林斯頓的英軍主力正前往增援康沃利斯,卻在山上發現大陸軍行蹤,即時折返防守,雙方在普林斯頓西南面的山地爆發激戰。戰事之初,英軍憑著較佳戰力,將大陸軍的左翼部隊擊潰,更殺死了等軍官;但華盛頓及時率領援兵趕到,並親自到英軍陣前聚集逃兵,終於把英軍擊退。 普林斯頓的英軍敗退後,一邊拖延華盛頓及約翰·沙利文的攻勢,一邊運走市內的軍用物資。當康沃利斯及亞歷山大·列斯利的援軍趕到時,華盛頓已經攻陷了普林斯頓。由於大陸軍極度疲勞,華盛頓最終放棄攻打不倫瑞克,並撤退到摩利斯鎮過冬。 普林斯頓戰役後,英軍在新澤西州日益陷入被動。康沃利斯被迫放棄大部分的新澤西哨站,最終退守不倫瑞克及一帶。至於華盛頓則留在摩利斯鎮休養生息,同時配合新澤西州的起義民兵,與英軍及爭奪糧草,並引發糧草戰爭。.

32 关系: 卡爾·馮·多諾普大不列顛王國大陆军丹尼爾·希治閣乔治·华盛顿亞歷山大·列斯利亨利·克林頓彌敦內爾·格連北美英軍總司令冷鋒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第四代奧福德伯爵賀拉斯·沃波爾糧草戰爭罗伯特·沃波尔美國美國獨立戰爭特倫頓戰役萨默塞特县 (新泽西州)諾斯勳爵貴格會阿孫平克溪戰役阿瑟·聖克萊腓特烈·威廉二世英国首相查爾斯·康沃利斯,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湯馬士·密夫林新不倫瑞克市新泽西州摩利斯鎮愛德華·漢德普魯士普林斯顿大学

卡爾·馮·多諾普

卡爾·埃米琉斯·馮·多諾普(Carl Emilius von Donop,1732年1月1日-1777年10月25日),黑森-卡塞爾公國軍官,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英國的黑森僱傭兵上校。 多諾普生於1732年,父親為黑森-卡塞爾公國的貴族。多諾普憑藉貴族蔭祐,出任黑森領伯的副官,後來又在七年戰爭立下戰功,得以陞任上校。 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多諾普主動向腓特烈二世請纓,隨同黑森僱傭兵到北美作戰。稍後多諾普參與了長島會戰、基普灣登陸戰及哈林高地戰役。英軍進入新澤西州後,拉爾被派往駐守特倫頓東南面的。受到新澤西州起義影響,多諾普離開駐地到南方平叛,結果無法在特倫頓戰役中支援約翰·拉爾。1777年費城戰役期間,多諾普在紅岸戰役中兵敗身亡。.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卡爾·馮·多諾普 · 查看更多 »

大不列顛王國

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曾為英国歷史上的正式國名,位於西歐大不列颠岛及其附属岛屿,存在於1707年至1800年。是根據《1707年聯合法案》,由蘇格蘭王國與英格蘭王國所共組的單一王國。新的單一政府與單一議會設於倫敦的西敏宮,而自從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成為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以來,這兩個王國就有共同的君主。 當《1800年聯合法案》通過以來,大不列顛王國又與愛爾蘭王國合併,在1801年,大不列顛王國由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取代。.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大不列顛王國 · 查看更多 »

大陆军

大陆军(Continental Army)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英属北美殖民地军事力量,于1775年6月14日根据第二次大陆议会的决议建立,使美國獨立運動有了革命武力對抗英國軍隊。在整个战争期间,乔治·华盛顿擔任大陸軍总司令。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根据《巴黎和约》,大陆军大部分军队解散,仍然保留的一部分军队成为后来的美国陆军。.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大陆军 · 查看更多 »

丹尼爾·希治閣

丹尼爾·希治閣(Daniel Hitchcock,),美國獨立戰爭初期大陸軍軍官。 希治閣在麻薩諸塞州春田市出生,後來在耶魯大學畢業,成為執業律師。葛斯比號事件(Gaspée Affair)發生時,希治閣曾被指控涉案,但他堅稱未有犯事。 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希治閣在羅得島州編組了,趕到波士頓支援波士頓圍城戰,後來獲收編為大陸軍一員。紐約及新澤西戰役展開後,希治閣軍團參與了長島戰役、哈林高地戰役及白原戰役,並跟隨喬治·華盛頓撤退到賓夕法尼亞州。 希治閣在特倫頓戰役跟隨華盛頓橫渡特拉華河,但被留作後備部隊,沒有參戰。阿孫平克溪戰役期間,希治閣率領部隊守備淺灘,協助華盛頓守住英軍攻勢。當晚華盛頓率領部隊離開,在翌日突襲普林斯頓,引發普林斯頓戰役。雖然大陸軍的左翼起初被英軍擊潰,但華盛頓及時率領希治閣等人的援軍來到。希治閣的部隊由中央展開攻擊,並與左右兩翼的援軍合作,終於擊退英軍。華盛頓在戰鬥結束後,更在軍前公開讚揚希治閣。然而希治閣的健康卻開始急轉即下。他在普林斯頓染上痢疾,不久又患上肺結核。普林斯頓戰役結束後十日,希治閣病重身亡。.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丹尼爾·希治閣 · 查看更多 »

乔治·华盛顿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美国国父,1775年至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時的殖民地軍總司令,1789年成為美國第一任总统(其同時也成為全世界第一位以“總統”為稱號的國家元首),在接連兩次選舉中都獲得全體選舉團無異議支持,一直擔任總統直到1797年。他也是一名共濟會成員。 華盛頓早年在法國印第安人戰爭中曾擔任支持大英帝國一方的殖民軍軍官。之後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率領大陸軍團贏得美國獨立,他拒絕一些同僚希望他領導軍事政權的提議,在1783年回到他在維農山的莊園恢復平民生活。 1787年,华盛顿主持制憲會議。会议制定現在的美國憲法。1789年,他經過全體選舉團無異議的支持而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他在兩屆的任期中設立許多持續到今天的政策和傳統。在兩屆任期結束後,他自願放棄權力不再谋求續任。 由於他扮演美國獨立戰爭和建國中最重要的角色,華盛頓通常被稱為美國國父。作为大奴隶主,华盛顿同样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曾蓄黑奴316人)。故有人对其评价为“一个不完美的神”。 在美國在線于2005年舉辦的票選活動《最偉大的美國人》中,華盛頓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第4位。.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乔治·华盛顿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列斯利

亞歷山大·列斯利(Alexander Leslie,1731年-1794年12月27日),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英國軍官。 列斯利生於1731年,父親是,家族與北美殖民地關係密切。當到蘇格蘭愛丁堡學醫時,利文伯爵將他接到家中居住,而魯殊更與列斯利的侄子威廉·列斯利(William Leslie)結為至交。魯殊後來是美國獨立宣言的簽署人之一。 列斯利在1753年從軍,後來成為的中校,並派駐北美波士頓殖民地。北美火藥危機後,列斯利曾經帶軍到沙崙緝查火炮走私,但無功而還。後來美國獨立戰爭因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而爆發,列斯利的部隊於波士頓之圍期間留守城內。 1776年,列斯利獲提拔為准將,並先後參與了長島會戰、基普灣登陸戰及白原戰役。英軍進入新澤西州後,列斯利被派往駐守普林斯頓。當時駐守特倫頓的約翰·拉爾飽受新澤西州起義壓力,列斯利是惟一一個英國將軍有派兵前往增援。不過列斯利的援軍仍於事無補,而拉爾也在12月26日的特倫頓戰役兵敗身亡。後來查爾斯·康沃利斯到特倫頓追擊喬治·華盛頓時,列斯利在後方的駐守。不料華盛頓乘夜繞道,突襲梅登黑後方的普林斯頓。列斯利雖趕忙通知康沃利斯回軍,而自己也領兵趕往救援,但華盛頓在兩人抵達時已開始撤退。諷刺的是,威廉·列斯利在普林斯頓戰役中陣亡,而魯殊正在大陸軍擔任戰地醫生。兩人的悲劇成為畫家的繪畫題材。 列斯利後來的服役紀錄不明。到1780年,列斯利被亨利·克林頓派往南方援助康沃利斯,並參與了查爾斯頓圍城戰及吉爾福德縣府戰役。不過列斯利卻在戰後患上重病而回到紐約,僥倖避過約克鎮圍城戰役。康沃利斯兵敗投降後,列斯利帶病接管查爾斯頓英軍,一直到1782年12月才撤走回國。 1782年列斯利陞為中將,但其餘的服役生涯不明。1794年列斯利因病去世。.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亞歷山大·列斯利 · 查看更多 »

亨利·克林頓

軍上將亨利·克林頓爵士,KB(General Sir Henry Clinton,),英國陸軍將領及政治家,早年曾參與七年戰爭,1778年5月至1782年2月任北美英軍總司令,其間為美國獨立戰爭的英方最高指揮,在任期間曾經成功在1780年5月攻下革命軍重要據點查爾斯頓,俘虜敵軍5,000人。惟後來在北美南方戰事上連番失利,終在1781年10月見證英軍在約克鎮圍城戰役大敗,不久以後被召回英國。返國後他曾於1783年出版Narrative of the Campaign of 1781 in North America一書,書中為自己澄清及辯護,並將英方戰敗原因歸咎於前下屬康沃利斯勳爵,使兩人的惡劣關係公開。另一方面,克林頓與紐卡斯爾公爵家族具有親戚關係,在其協助下,他曾自1772年至1784年及自1790年至1795年出任下議院議員。 克林頓爵士來自一軍事世家,祖上早於1066年已為皇室效力,父親為軍人。除他以外,克林頓的其中兩名兒子後來亦在軍中擔任要職。.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亨利·克林頓 · 查看更多 »

彌敦內爾·格連

彌敦內爾·格連(Nathanael Greene,),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將領,南方戰場後期的大陸軍指揮官。 格連生於1742年羅德島州,父親為當地富商及貴格會信徒。由於父親是虔誠的貴格會信徒,故此格連只獲安排神學教育。然而格連在成長時期卻自學精進,並經常與貴格會眾意見相左。後來格連因在公眾場合持械及組織民兵,被貴格會開除會籍。 1770年代,北美殖民地與英國的關係轉趨惡劣。格連同情殖民地的反抗主張,並在1774年《強制法案》通過後成為羅德島州一名二等民兵。戰爭爆發前夕,格連經常乘商務之便到波士頓觀察英軍操練、到亨利·諾克斯的書店閱讀戰爭史籍、並且到市鎮購買武器。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爆發後,格連獲羅德島州議會委任為民兵指揮官,招募士兵到波士頓增援,其部隊軍紀遠較其他部隊嚴明。格連與大陸軍總司令喬治·華盛頓結為深交,而華盛頓也向大陸議會推舉格連。格連在1775年獲大陸議會任命為大陸軍准將,再在1776年獲任為少將。 格連的軍旅生涯在1776年的紐約及新澤西戰役經歷多次起跌。他在長島會戰前夕準確判斷英軍將會攻打長島;後來又力主大陸軍撤出紐約市,使軍隊及時避開包圍。不過,格連卻對華盛頓堡的防守過於自信,而華盛頓又在白原戰役前夕將士兵分散,結果造成11月華盛頓堡攻城戰之敗。然而格連繼續獲得重用,並與約翰·沙利文分別擔任華盛頓手下兩個師的指揮官。格連與沙利文的部隊雖然只有二三千人,卻先後在特倫頓戰役、阿孫平克溪戰役及普林斯頓戰役接連取勝,令到革命形勢逆轉。 踏入1777年,格連繼續擔任華盛頓的副手,並參與了費城戰役的白蘭地酒戰役及日耳曼鎮戰役。隨著英軍佔領費城,華盛頓率領大陸軍到福治谷過冬。由於軍需緊張,華盛頓任命格連為軍需官,而格連也勉強為軍隊籌措到足夠物資。不過格連卻非常討厭軍需工作,特別是軍需官經常與大陸議會有所爭執。格連渴望回到前線作戰,更有一段時間同時兼任前線指揮官。終於到1780年,格連辭去軍需官一職,旋即獲華盛頓任命為西點要塞指揮官,接替叛國而去的班奈狄克·阿諾德。 1780年,美國在南方戰場接連受挫。大陸議會否決華盛頓的提議,而先後任命羅拔·何奧、本傑明·林肯及霍雷肖·蓋茨三人指揮南軍,結果何奧及林肯先後失去薩凡納及查爾斯頓兩座重鎮,而蓋茨更在卡姆登戰役大敗。大陸軍的南方部隊幾乎覆滅。大陸議會得悉戰況,終於同意華盛頓的推薦,任命格連為南方戰場指揮官。 格連抵達南方後,一改前任指揮官的據守戰術。他盡量避免與英軍正面交戰,改派小部隊騷擾英軍,誘使英軍深入內陸追擊。格連的消耗戰術令到查爾斯·康沃利斯的英軍疲於奔命。他雖然在吉爾福德縣府戰役戰勝格連,但自身的部隊卻傷亡嚴重,而騎兵部隊更在早前的考彭斯戰役被丹尼爾·摩根全殲。康沃利斯在吉爾福德戰後輾轉向北面的維珍尼亞州行軍,而格連則將康沃利斯的南方據點逐一收復。當康沃利斯在約克鎮圍城戰役投降時,英軍在卡羅萊納州只佔有薩凡納及查爾斯頓等數座市鎮。 獨立戰爭結束後,格連在美國擁有隆重聲望,但他卻選擇低調生活,拒絕出任公職。格連在戰後遇上財政困難。他把羅德島的財產出售後,到喬治亞州的種植園務農度日。1786年6月12日,格連在自己的種植園內不幸中暑,在數日後不治。美國有多座市鎮以格連為名,以茲紀念。.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彌敦內爾·格連 · 查看更多 »

北美英軍總司令

北美英軍總司令(Commander-in-Chief, North America),是指英國陸軍在1755年至1875年間於北美洲的最高司令。該職位在七年戰爭期間首次創立。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北美英軍總司令一職拆分為兩個職位:新北美英軍總司令(Commander-in-Chief, America)負責西佛羅里達至紐芬蘭的戰區,而魁北克英軍總司令(Commanders-in-Chief, Quebec)則負責加拿大戰區。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英軍失去北美大片殖民地,統轄北美陸軍的職責逐漸落在魁北克英軍總司令身上。1791年,英軍將魁北克英軍總司令更名為加拿大英軍總司令(Commander-in-Chief, The Canadas)。1867年加拿大聯邦化,英軍在1875年正式裁撤北美英軍總司令一職,改為,逐步將軍事權力轉移至加拿大陸軍。.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北美英軍總司令 · 查看更多 »

冷鋒

#重定向 冷锋.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冷鋒 · 查看更多 »

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

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KB,PC(,),英國軍官及政治家,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曾任北美英軍總司令。 何奧生於1729年,家世與英國皇庭淵源甚廣。父親曾為英國下議院議員及巴巴多斯總督,母親經常出入英皇喬治二世及喬治三世的宮廷,而外婆更是喬治一世的私生女。伊曼紐爾一共生有三個兒子,分別為長子、次子理查德·何奧、及三子威廉·何奧本人。何奧兄弟的仕途雖受皇室蔭祐,但三人都是優秀的軍事將領:喬治·何奧受到詹姆斯·沃爾夫推崇,在前夕陣亡;理查德·何奧加入皇家英國海軍,在七年戰爭屢立戰功,並且獲得喬治·羅德尼大力讚賞,後來更陞遷至海軍上將。 威廉·何奧在17歲以捐納購得騎兵旗官(Cornet)軍銜,參與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後來又與沃爾夫結為友好。七年戰爭爆發後,何奧跟隨沃爾夫參與亞伯拉罕平原戰役,後來又隨軍攻佔蒙特利爾、攻打法國近海的貝勒島及西班牙的古巴哈瓦那殖民地。1758年何奧在諾定咸的下議院選區獲選,替補長兄喬治戰死後的空缺。1764年何奧晉陞為上尉,再在1768年陞任懷特島副總督。1772年何奧陞任少將,並且引入新式步兵訓練方法,同時推廣發展輕步兵。 何奧兄弟與北美殖民地的關係非常良好。當長兄喬治在北美戰死後,麻薩諸塞議會捐出了250英磅,在西敏寺立碑紀念;班傑明·富蘭克林也曾多次造訪理查德·何奧,兩人交情匪淺。當英國與北美殖民地的關係在1770年代日漸緊張之際,何奧兄弟俱公開反對《強制法案》,並且同情殖民地的政治理念。然而何奧仍然盡忠於英國,並在1775年被任命為北美英軍總司令湯馬士·蓋奇的副手。 何奧在1775年5月抵達波士頓,其時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剛好結束不久。雖然何奧的軍事能力在過往備受稱許,但他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卻經常受到批評。在1775年6月的邦克山戰役中,他指揮英軍正面攻擊,結果使到英軍傷亡慘重。接著何奧獲擢升為北美英軍總司令,卻在1776年紐約及新澤西戰役多次讓美軍逃脫,使喬治·華盛頓及湯瑪斯·潘恩有機可乘,及時穩住大陸軍的士氣軍心。1777年何奧發動費城戰役,卻仍未能迫使革命派屈服;由魁北克省南下的約翰·伯戈因更因此欠缺支援,最後在薩拉托加戰役兵敗投降。雖然薩拉托加之敗與伯戈因的過份自信有更大關係,但何奧也感到自己難辭其咎。1777年10月何奧向國會請辭,並在1778年4月獲批,由亨利·克林頓爵士接替為北美英軍總司令。 返國後何奧在1780年的下議院選舉連任失敗,但在1782年獲任免入英國樞密院。法國大革命戰爭爆發後,何奧一度恢復全職軍役,但只負責英國本土的防禦事務。1795年何奧調為特韋德河畔伯立克的總督,並在1799年兄長理查德無嗣而亡後繼承爵位,是為第五代何奧子爵。晚年何奧健康轉差,在1804年轉任普利茅斯總督,最後在1814年去世。由於何奧本身亦無子嗣,何奧子爵就此斷絕。.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 · 查看更多 »

第四代奧福德伯爵賀拉斯·沃波爾

#重定向 霍勒斯·渥波爾.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第四代奧福德伯爵賀拉斯·沃波爾 · 查看更多 »

糧草戰爭

糧草戰爭(Forage War),是指美國獨立戰爭於1777年1月至3月期間,新澤西州民兵與英國軍隊的多場戰鬥。 1777年1月3日,英軍在普林斯頓戰役落敗,退守不倫瑞克市一帶。由於牧草無法在冬天生長,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爵士派出多支搜掠小隊,到郊區徵集糧草。 不過,英軍的搜掠部隊卻屢遭平民攻擊。這些民兵獨立於大陸軍體制之外,早於新澤西州起義時期,已多次攻擊西新澤西的英軍哨站。後來大陸軍在特倫頓戰役及普林斯頓戰役接連大勝,令到新澤西各地的民兵大受鼓舞,攻擊的次數與範圍便不斷增加及擴大。1777年1月起,英軍每日都有人員傷亡被俘,直到3月後牧草恢復生長、英軍搜掠小隊無須出勤之時,戰爭才告平息。 英軍在糧草戰爭受到重創。在三個月的戰鬥中,英軍的戰損人數最少有900人,超過大陸軍在特倫頓戰役俘虜的黑森士兵總數。此外,由於新澤西州的英軍被圍困於數座小鎮,令到駐紮環境惡劣,軍隊難以補給,疫病開始橫行。凡此種種,俱令到英軍可作戰的士兵數量急劇下降,而且士氣更形低沈。自此直到獨立戰爭結束,英軍再也無法恢復1776年夏季的戰力。.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糧草戰爭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沃波尔

羅伯特·沃波爾,第一代奧福德伯爵,KG,KB,PC(Robert Walpole, 1st Earl of Orford,,又译罗伯特·华尔波尔),英國輝格黨政治家,羅伯特·沃波爾爵士(Sir Robert Walpole)是他在1742年以前更為人所知的名稱。後人普遍認為他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首相,儘管「首相」一銜在當時並沒有得到法律的官方認可,也沒有在官方場合使用,但有見於他在內閣所施加的影響力,他事實上也是內閣的掌權者。 沃波爾任相期間曾歷仕喬治一世及喬治二世兩朝,他起先於1721年因南海泡沫事件而取得實權,此後主導政局約20年之久,惟後來因為對西班牙開戰而失勢。一般認為,沃波爾首相任期始於他在1721年出任第一財政大臣之職;但也有人認為內閣重臣湯森子爵在1730年退仕,沃波爾繼而完全領導內閣後,其首相任期才正式開始;不過,人們多數取前者為其首相生涯的起點。沃波爾一直到1742年才辭職退仕,成為歷史上最長任的英國首相。 在任首相期間,沃波爾曾努力避免對外開戰,並維持低稅率政策,讓英國免於歐陸戰爭影響,使經濟繁榮穩定。至於在他的個人影響下,喬治二世對沃波爾十分信賴,而其所屬輝格黨的勢力更繼續鞏固,成為英國一大政黨。沃波爾的強勢管治出於其個人影響力,多於其官位的本身影響,因此繼他以後的幾任首相,相較之下,影響力實相形見絀。.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罗伯特·沃波尔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或American Revolution;1775年—1783年),或稱美國革命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是英國與準備獨立的美利堅及法國這個欧洲强国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主要是始於是北美十三殖民地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洲之外。因此,英國決定與當地的印地安人結盟,以增加勢力。 在獨立戰爭初期,英國能夠充分利用皇家海軍船堅炮利的優勢控制十三殖民地的沿海城市,但對於如何控制內陸地區、及應對盤據內陸、熟悉地形、驍勇善戰的殖民地民兵卻束手無策。隨著法國海軍在切薩皮克海戰大捷奪得制海權,英軍於1781年的約克鎮之圍城戰役中慘敗投降,並於1783年被逼簽訂《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但因為大量於戰後由十三殖民地逃至北方的英屬北美,反而導致新建國的美國立國後經濟困頓蕭條、甚至於冬季出現疫潮及飢荒,以及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出現短暫的興旺。.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美國獨立戰爭 · 查看更多 »

特倫頓戰役

特倫頓戰役(Battle of Trenton),是美國獨立戰爭於1776年的一場重要戰役,發生於新澤西州特倫頓市。 英國在華盛頓堡攻城戰取勝後,喬治·華盛頓帶領大陸軍經新澤西州向賓夕法尼亞州撤退,而英軍則緊隨其後,最後與大陸軍在特拉華河對峙。雖然美國革命因紐約州的戰事失利而陷入危機,但英軍卻停止追擊,並將軍隊分散到特倫頓等地防守。後來英國及黑森僱傭兵駐軍又到處搶掠強姦,結果引發新澤西州起義,令到英軍飽受民兵狙擊騷擾。 當英軍陷入戰術困局之際,華盛頓決定在大陸軍服役期滿前絕地反擊。他策劃在聖誕節翌日強渡特拉華河,突襲特倫頓的黑森駐軍。雖然大陸軍的三路軍隊有兩路因河道結冰無法渡河,而安全登陸的華盛頓部隊也遇上諸多延誤,但這支部隊在暴風雪掩護下仍成功發動奇襲。黑森指揮官約翰·拉爾在戰鬥中傷重身亡,而黑森士兵又反攻不遂,只好向大陸軍投降。大陸軍在特倫頓一共俘虜了接近900名黑森士兵,己方只有7人在戰鬥中傷亡,大獲全勝。 特倫頓戰役對美國獨立戰爭有關鍵影響。戰役爆發前,美國革命雖然在危機中有所復甦,但仍未走出陰霾,而軍隊更面臨解散之憂,以至英美雙方都預計殖民地的叛亂即將告終。當大陸軍於特倫頓獲勝的消息傳開後,革命的理念於北美十三州各地起死回生,促使大量平民加入革命軍隊陣營,為革命注入新血。特倫頓戰役後,華盛頓再在阿孫平克溪戰役及普林斯頓戰役取勝,並配合平民起義,最後反將英軍包圍於不倫瑞克市一帶。這些事件令英軍陷入被動,並喪失了迅速平亂的希望。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爵士也被迫向倫敦當局請求更多士兵,以在1777年發動新一輪攻勢。.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特倫頓戰役 · 查看更多 »

萨默塞特县 (新泽西州)

桑莫塞郡(Somerset County, New Jersey)是美國新澤西州中北部的一個縣,面積790平方公里,為大紐約都會區的一部分;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297,490。縣治位於桑莫維爾(Somerville)。於1688年5月14日自密德薩克斯郡分出"The Story of New Jersey's Civil Boundaries: 1606-1968", John P. Snyder, Bureau of Geology and Topography; Trenton, New Jersey; 1969.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萨默塞特县 (新泽西州) · 查看更多 »

諾斯勳爵

#重定向 諾斯勳爵腓特烈·諾斯.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諾斯勳爵 · 查看更多 »

貴格會

贵格会(Quaker),又称公谊会或者教友派(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是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 该派成立于17世纪的英國,创始人为乔治·福克斯,因一名早期领袖的号诫“听到上帝的话而发抖”而得名「貴格」(Quaker),中文意译为“震颤者”。但也有说法称在初期宗教聚會中常有教徒全身顫抖,因而得名。该派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和暴力,不尊称任何人也不要求别人尊称自己(即不使用“先生”、“女士”、“夫人”头衔,对任何人皆以名字相称呼),不起誓。主张任何人之间要像兄弟一样,主张和平主义和宗教自由。该教会坚决反对奴隶制,在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废奴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贵格会在历史上提出过一些很进步的思想,其中一部分现在得到广泛接受。 贵格会信徒曾受到英國国教迫害,与清教徒一起移民到美洲,但又受到清教徒的迫害,大批贵格会教徒逃离马萨诸塞州而定居在罗得岛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等地。由于宾西法尼亚州有大量贵格会教徒聚居,习惯上以「Quaker City」作为费城(Philadelphia)的别名,因而费城人也被称为「Quaker」。 貴格會後傳播到美國、肯尼亞和玻利維亞。贵格会也曾经传入中国。美国差会(俄亥俄年议会)在1887年派遣第一位传教士Esther H. Butler来华,1890年到江寧府,主要在六合縣(1898)工作(今日六合区基督教堂系源于貴格會传统),1953年迁往台湾继续工作;英国差会(称为公谊会)曾经在四川的重庆、成都、三台等地工作。 貴格會的人數现在大約有六十萬。.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貴格會 · 查看更多 »

阿孫平克溪戰役

#重定向 阿遜平克溪戰役.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阿孫平克溪戰役 · 查看更多 »

阿瑟·聖克萊

阿瑟·聖克萊(Arthur St.,),已故蘇格蘭裔軍人,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少將,第15任大陸議會議長,戰後第一任西北領地總督。.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阿瑟·聖克萊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威廉二世

(胖威廉)腓特烈·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 II,)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国王和布蘭登堡選帝侯(1786年8月17日—1797年11月16日在位)。 有別於前任國王實施25年的謹慎外交,他在任內推行強權政治,獲得前所未有的領土增長率。這讓普魯士成為德意志人與波蘭人混合的「雙民族國家」,並從實際上的次強,晉升為名副其實的列強(great power)。但是,因為他疏於軍備改革,普魯士的戰力逐漸下降,無法因應法國大革命之後新局勢的挑戰。他的宗教文化政策是以振興新教傳統來對抗理性啟蒙;此外,他大力贊助文藝建設,使得普魯士的文化軟實力大幅上升,包括1788年在柏林建造著名的勃蘭登堡門。.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腓特烈·威廉二世 · 查看更多 »

英国首相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the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即英国首相,或简称“联合王国首相”、“英相”、“英揆”(揆,本意即宰相),前稱大不列顛首相,代表英国王室和英國公民执掌英國行政权力的最高官员、英国政府首脑。在一般情况下,国会下议院的多数党党魁或者执政联盟的领袖自动成为首相人選,人选经由君主确认及任命后,才正式成为首相。英國歷史上,首相一般會兼任第一财政大臣一職,伦敦唐寧街10號即为第一财政大臣之宅邸。根据实际情况有時會設立副首相作為副職。.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英国首相 · 查看更多 »

查爾斯·康沃利斯,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

#重定向 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查爾斯·康沃利斯,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 · 查看更多 »

湯馬士·密夫林

湯馬士·密夫林(Thomas Mifflin,),費城商人,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將軍,曾任大陸議會議長及議員,首任賓夕法尼亞州州長。 密夫林生於1744年費城一個信奉貴格會的富商家庭,就讀於賓夕法尼亞學院。畢業後密夫林在費城從商,並在1772年獲選入賓夕法尼亞州地方議會。當時密夫林被視為相對溫和的輝格派。他一方面公開反對《印花稅法令》及《茶葉法令》,但又主動到波士頓與麻薩諸塞州的塞繆爾·亞當斯商討合作。後來波士頓倒茶事件爆發,英國國會決定實施《強制法案》。密夫林與及迪金遜成功遊說費城市民組成通訊委員會,配合麻省的反抗運動,並推動被控制的賓夕法尼亞州議會選出大陸議會代表。 1774年,賓夕法尼亞州議會在公眾壓力下派出包括密夫林在內的七人參與大陸議會。密夫林在第一屆大陸議會中起草了《》的初稿,推動北美殖民地聯合杯葛英國貨品。1775年,密夫林代表賓夕法尼亞參與第二屆大陸議會,但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的消息傳抵費城後,密夫林便決定辭職從軍。他與其他費城商人重組了商團民兵,然後加入大陸軍麾下。 密夫林的軍旅生涯遇有多番波折。起初,密夫林深獲華盛頓器重,並出任大陸軍軍需官,負責後勤事宜。密夫林也以准將身份參與了長島會戰,為撤回曼哈頓島的大陸軍殿後。1776年底,大陸軍因接連戰敗而岌岌可危,密夫林又受命趕回費城,說服商團民兵繼續為大陸軍作戰。結果這批士兵協助華盛頓在特倫頓戰役、阿孫平克溪戰役及普林斯頓戰役取勝。 1777年,密夫林獲大陸議會任命為少將,以軍人身份在議會處理軍需補給。但這段時間,密夫林卻捲入多場爭議,令到他與華盛頓的關係陷入低潮。首先,密夫林多次公開批評彌敦內爾·格連,但格連卻是華盛頓當時最為信賴的副官,使到不少人認為密夫林是乘機指責華盛頓。第二,大陸軍經常遇上補給不足的問題,而向議會方面投訴施壓,但與此同時,密夫林又在改革補給系統上屢屢碰壁,使到密夫林心灰意冷。1777年7月密夫林擅離職守,返回鄉郊雷丁居住,最終以健康欠佳為由辭去軍需將軍一職。然而密夫林辭職之時,大陸軍卻正在福治谷駐紮過冬,補給問題最為嚴峻,也為他招致更多批評。 最後,密夫林因意外捲入一案,而與華盛頓關係破裂。事緣華盛頓在費城落敗之後,霍雷肖·蓋茨卻在薩拉托加戰役大勝。使大陸議會及大陸軍內部都有人私下認為,蓋茨比華盛頓更適合出任大陸軍總司令一職。1777年10月,法國准將向蓋茨寫信,並據說把華盛頓稱為「軟弱的將軍」。這段內容被蓋茨的副官引用在另一封信件,再經斯特靈勳爵之手傳到華盛頓手中。故此傳聞公開後,蓋茨等人隨即被指責意欲結黨挑戰華盛頓。由於密夫林曾經有公開批評華盛頓之嫌,又與蓋茨素有交情,再加上他在11月被大陸議會任命到戰爭委員會(Board of War),而該委員會又決議將康威擢升為少將,這使密夫林也被指涉及陰謀。密夫林最終辭去所有軍職及戰爭委員會的職務。 辭退軍務後,密夫林仍然活躍政壇。他在1778年連任賓夕法尼亞州議員職位,然後在1780年再次出任大陸議會議員。1783年,密夫林更獲議會選為新一任大陸議會議長。在他任期之內,密夫林見證巴黎條約簽訂,又以文官身份接納華盛頓向議會辭去大陸軍司令職務。兩人的關係此時逐漸破冰,並且在政壇上時有合作。1784年密夫林返回州議會,並成功將1776年通過的賓夕法尼亞州憲法由一院制改為兩院制。他也遊說賓夕法尼亞州在美國制憲會議上通過傾向聯邦主義的《美國憲法》,而他也是《憲法》的其一簽署者。1790年至1799年間,密夫林獲選並兩次連任為賓夕法尼亞州州長,並在1794年指揮賓夕法尼亞的民兵,協助聯邦政府鎮壓威士忌叛亂。1799年密夫林退休後陷入財政困難,最後在1800年於蘭開斯特去世。.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湯馬士·密夫林 · 查看更多 »

新不倫瑞克市

#重定向 新不伦瑞克 (新泽西州).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新不倫瑞克市 · 查看更多 »

新泽西州

新澤西州(State of New Jersey),或譯為--州,是美國第四小以及人口密度最高的州,邮政縮寫NJ。其命名源自位於英吉利海峽中的澤西島;其暱稱為“花園州”。 新泽西州通常被劃分在美国的中大西洋地區;亦為东部的一个州;也可以劃分為東北部區域下。北接紐約州,東面大西洋,南向德拉瓦州,並西臨賓夕法尼亞州。新澤西部份地區是被劃分在幾個主要都會區之下,其中屬紐約都會區最大,其他還有費城以及德拉瓦河谷地區。本州海拔最高處是(High Point)。其海拔為550公尺(1803英尺)。 在美洲原住民於美洲活動了11,000-50,000年之後,瑞典和荷蘭殖民者於17世紀先後來到新澤西。之後,英國殖民者爵士與勛爵從瑞典和荷蘭殖民者處取得了新澤西地區的控制權。在美國獨立戰爭之中,有許多重要的戰役即是在新澤西各地發生的。於19世紀時,許多類似派特森市的城市對幫助推動美國的工業革命有著相當重要的貢獻。進入20世紀後,新泽西州的經濟於1920年代快速繁榮。但由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經濟隨之沉淪而下。新泽西州的地理位置恰好位於波士頓-華盛頓城市帶這一超級都會區群的正中央,並被紐約市、費城、巴爾的摩、以及哥倫比亞特區等大都會區所圍繞。這種便利的地理位置更促使1950年代後的郊區的快速產生與發展。.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新泽西州 · 查看更多 »

摩利斯鎮

#重定向 莫里斯敦 (新澤西州).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摩利斯鎮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漢德

愛德華·漢德(Edward Hand,),愛爾蘭裔軍醫,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將軍,曾任聯邦議會議員。 漢德生於1744年愛爾蘭國皇郡(King's County,今奧法利郡),於都柏林三一學院醫科畢業。他在1767年以助理軍醫身份,跟隨派駐賓夕法尼亞州,後來在1774年辭去軍職,於蘭開斯特縣私人執業。 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漢德加入大陸軍,先後參與波士頓戰役及紐約及新澤西戰役,並且在特倫頓戰役、阿孫平克溪戰役和普林斯頓戰役中表現突出。1777年4月漢德獲大陸議會任命為准將,隨即調往俄亥俄谷地指揮(今匹茲堡)的軍隊,時常與英軍、效忠派及原住民發生戰鬥。1780年漢德調回東方,加入拉法葉侯爵麾下步兵,旋於1781年調任喬治·華盛頓的副官長(Adjutant General),並協助華盛頓籌備約克鎮圍城戰役,最終於在1783年退役前夕獲贈榮譽少將軍銜。 漢德退役後重操醫業,同時又涉足政壇。他的政治立場傾向聯邦黨一方,並在1784年至1786年間任聯邦議會議員,又於1785至1786年間任賓夕法尼亞州議會議員。美法準戰爭期間,華盛頓重新任命漢德為美國陸軍的副官長,並以少將銜再服役至1800年。1802年漢德患上急性腸胃病(Cholera morbus,常誤植為霍亂,但霍亂要到1830年代才傳入北美),在9月3日於蘭開斯特縣的去世。.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愛德華·漢德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又译普林斯敦大学,常被直接称为普林斯顿,是一所位於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私立研究型大学,现为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 普林斯顿历史悠久。它成立于1746年,是九所在美国革命前成立的殖民地学院之一,同时也是美国第四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在1747年移至纽瓦克,最终在1756年搬到了现在的普林斯顿,并于1896年正式改名为“普林斯顿大学”。虽然其旧校名是“新泽西学院”,但它与今天位于邻近的尤因镇(Ewing Township)的“新泽西学院”没有任何关联。此外虽然它最初是长老制的教育机构,但学校从没有跟任何宗教机构有直接的联系,而现在对学生亦无任何宗教上的要求。 普林斯顿现提供各种有关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工程学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它并没有医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及商学院,但能在政治及工程上提供专业课程。大学也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及普林斯顿宗教学校有联谊。至今,已经有63位诺贝尔奖得主、17名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得主,14名菲尔兹奖得主,13名图灵奖得主,及3名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夺得人曾经或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或教职员。另外,普林斯顿也是获得最多捐款的学术机构之一。.

新!!: 普林斯顿战役和普林斯顿大学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