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7 关系: 偵察,參謀長,奥地利,少将,中將,七年战争,布勞恩,布拉格,伯爵,俄罗斯,凱斯,總司令,羅布西茨戰役,炮彈,莫里茨 (安哈特-德紹),萨克森自由州,驃騎兵,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查理·亞歷山大 (洛林),捷克,步兵,波希米亚,法国,漢斯·恩斯特·卡爾·馮·齊騰,易北河,普魯士。
- 1757年冲突
- 18世纪布拉格
- 七年戰爭戰役
- 奥地利战役
- 普魯士戰役
偵察
偵察(reconnaissance),原本是軍事術語,指“利用目視觀測或其他偵測方法,以獲取有關之敵情,天然及地形等情報資料,以為作戰及戰鬥指導之依據。” 中國古時之於偵察的同義字很多,如『詗』、『瞷』、『候』、『覘』、『斥』等;而對於負責偵察的人員也有多種不同稱呼,如『探馬』、『哨探』、『斥候』等。.
查看 布拉格戰役和偵察
參謀長
參謀長指一個國家的三軍參謀本部、單一軍種的參謀部或單個軍隊編制的參謀部的首長。.
查看 布拉格戰役和參謀長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查看 布拉格戰役和奥地利
少将
少將是軍隊的軍階,中将以下准將或上校或大校以上的一階,在沒有准將的國家中,少將為將官最初階。在有准將的國家中,准将是将官中最低階,少将則是兩顆星。根據國家不同,少將為將官中的第三階或第四階。中文裡的少將一詞是來自於日本軍制,日本軍制中的少將來自日本古代官職。當代日本自衛隊中的少將稱作「將補」。在北約軍隊中,相當於OF-7。 在中华民国,少將是將級最初階,肩、領章為一星,由上校所升任。他们在軍中通常擔任各司令部的副司令、國防部各下屬單位的高階主官(主管)、軍團副指揮官,地區指揮官、指揮部指揮官、旅長、軍醫院院長和軍校校長等一職。.
查看 布拉格戰役和少将
中將
中將是許多國家軍隊中的職銜,介於少將和上將之間。這個職銜的來源可追溯至中世紀中,在戰場上接受上將的命令,再傳達下去的那個人。中文里的中将一词是来自于日本军制,日本军制中的中将来自于日本古代官职。 在美國等國,陸軍、空軍及陸戰隊的中将称为Lieutenant General,海军中将称为Vice Admiral;英国空军中将则特称为Air Marshal。 在中華民國國軍、中国人民解放军、俄羅斯聯邦軍及英国皇家海军(2001年后改为3星)等国中将的军衔标志为两颗星,在美国军队及韩国國軍、德國聯邦國防軍及日本自衛隊等受美军影响较深的軍隊中,中将級別的军衔标志通常為三颗星,而法国军队及其他前法属殖民地国家,中将军衔标志为四颗星。 中華民國國軍中将主要主要担任军长的职务,以及區域指揮官、司令官等。德國聯邦國防軍除了一般中將外,尚存在有「軍醫中將」此一特定軍銜名稱(陸、空軍軍醫中將稱Generaloberstabsarzt,海軍軍醫中將稱Admiraloberstabsarzt)。 在美國建國初期,中將為美國陸軍的最高軍銜。因為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生前所擔任的最高軍銜就是中將。.
查看 布拉格戰役和中將
七年战争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其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及菲律賓。在有些國家的歷史中,這場戰爭依照其所在區域發生的戰鬥,被賦予不同的名字:在美國被稱為“法國-印第安戰爭”;在加拿大法語區以“征服之戰”名稱為人所知。而在加拿大英語區則被叫做“七年戰爭”(發生於北美,1756年-1763年);“波美拉尼亞戰爭”(普魯士與瑞典之間,1757年-1762年);“第三次卡那提克戰爭”(發生於印度次大陸,1757年-1763年);以及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1758年-1763年)。 七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日益崛起的普魯士,正同時與奧地利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列強間進行“夥伴交換”("Switched Partner"):普魯士與英國建立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國和奧地利締結同盟關係。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帝國起初與奧地利同盟;但俄羅斯帝國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立場,並同瑞典一樣與普魯士單獨締結和約。 1763年法國、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共同標誌著七年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約九十萬至一百四十萬人死亡。 英國在七年戰爭中取得巨大的成功,獲得絕大部分位於加拿大新法蘭西、西屬佛羅里達、一些位於加勒比島嶼、塞內加爾殖民地,以及在印度次大陸上對法國貿易戰的絕對優勢。北美原住民部落被排除在和約之外,並在隨後進行的庞蒂亞克戰爭 (Pontiac's War) 之後再也無力恢復過去的地位。在歐洲,戰爭起初在普魯士造成巨大的破壞。但是好運和成功的策略幫助腓特烈大帝成功地恢復普魯士的國家地位,並且在戰後保持「戰前的狀態」(status quo ante bellum)。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的參戰,並沒有幫助這些國家取得曾經的列強地位。法國被剝奪大量的殖民地,並背負沉重的戰爭債務。西班牙雖然失去佛羅里達,但是得到法屬路易斯安那,並恢復在戰爭期間被英國夺去的对古巴和菲律賓的控制。.
查看 布拉格戰役和七年战争
布勞恩
布勞恩可以指:.
查看 布拉格戰役和布勞恩
布拉格
布拉格(Praha,Prag)是捷克首都和最大城市、欧盟第十四大城市,和历史上波西米亚的首都,位于该国的中波希米亚州、伏尔塔瓦河流域。该市地处欧洲大陆的中心,在交通上一向拥有重要地位,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也相当密切(特别是在地理上恰好介于柏林与维也纳这2个德语国家的首都中间)。2006年3月,布拉格的面积为496平方公里,人口为118.3万。 布拉格是一座欧洲历史名城。城堡始建于公元9世纪。1345—1378年,在查理四世统治时期,布拉格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兼波希米亚王国的首都,而达到鼎盛时期,并兴建了中欧、北欧和东欧第一所大学——查理大学。15世纪和17世纪,在布拉格先后由于宗教原因发生2次將人扔出窗外的事件,分别引发了胡斯战争和影响深远的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工业革命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布拉格属于欧洲工业较发达的城市之一,在奥匈帝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布拉格也曾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城市,多元文化是其显著特色,不过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布拉格已经基本上成为单一捷克民族的城市。在冷战时期,布拉格又发生过数次震动世界的事件:1948年共产党夺权、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 布拉格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市内拥有为数众多的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从罗马式、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风格到立体派和超现代主义,其中特别以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建筑更占优势。布拉格建筑给人整体上的观感是建筑顶部变化特别丰富,并且色彩极为绚丽夺目(红瓦黄墙),因而拥有“千塔之城”、“金色城市”等美称,号称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1992年,布拉格历史中心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每年,有4.4万旅客慕名而来,是欧洲第六受欢迎来旅游的城市2013年,布拉格入选世界首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布拉格也是欧洲的文化重镇之一,历史上曾有音乐、文学等诸多领域众多杰出人物,如作曲家沃尔夫冈·莫扎特、贝多伊奇·斯美塔那、安东尼·德沃夏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瓦茨拉夫·哈维尔、米兰·昆德拉等人在该城进行创作活动,今天该市仍保持了浓郁的文化气氛,拥有众多的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机构,以及层出不穷的年度文化活动。.
查看 布拉格戰役和布拉格
伯爵
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一些鄰近國家受中國影響也以此為爵位名。歐洲中世紀以後,在中文裏也用“伯爵”來翻译歐洲貴族爵位或國君的相應等級的称号(例如法國Comte、英國Earl、德國Graf、北歐Jarl等)。.
查看 布拉格戰役和伯爵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查看 布拉格戰役和俄罗斯
凱斯
凱斯(Kes,又譯作小孩與鷹),1969年英國電影。堅盧治(Ken Loach)導演,Tony Garnett監製。電影改編自Barry Hines 1968年的小說《A Kestrel for a Knave》,故事講述主角小孩Billy Casper被學校、家庭及社會環境所塑造及壓抑,同時他飼養一隻鷹,名叫Kes,成為他唯一的朋友。.
查看 布拉格戰役和凱斯
總司令
總司令(Commander-in-chief),是武装部队的指挥官职位,但是具体职务高低不一而定。如居最高指揮權限職位,則可稱為統帥(舊稱「大元帥」)。 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之类的、一個國家軍隊的最高司令官性质的总司令,也有陆军总司令、海军总司令、空军总司令之类的军兵种最高指挥官性质的总司令,也有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之类的战役单位部队指挥官性质的总司令。.
查看 布拉格戰役和總司令
羅布西茨戰役
羅布西茨戰役(Battle of Lobositz),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奧地利在1756年10月1日的戰役。以普軍勝利作結。 1756年8月29日,普魯士先發制人,大舉進攻西里西亞和勃蘭登堡本土之間的薩克森,一個月之內佔領首府德雷斯頓,然後南下入侵奧地利的波希米亞,在那裏等待奧軍總司令布勞恩(Browne)元帥到來。1756年10月1日,28,500普軍背易北河向西列陣,迎戰布勞恩元帥的34,000奧軍,爆發了羅布西茨戰役。 布勞恩的意圖,是利用地形隱蔽主力,繞過普軍偷渡易北河,以救援被普魯士占領的薩克森領土。但是普魯士中央步兵主力和近衛騎兵的猛烈進攻,使奧軍無法脫身。奧軍數量上佔有優勢,普魯士軍隊一次又一次進攻被擊退,他們依靠素質優勢彌補數量的不足,每一次被擊退,都能夠有秩序地撤下來重新編組,再發動進攻。到下午,普軍強攻終於拿下奧軍防禦支撐點羅布西茨村,但是奧軍擁有充足的後背力量,戰線仍然穩定。腓特烈召開會議,大多數將領主張撤退,唯獨布倫斯威克的斐迪南親王提出反對意見,力主堅持。結果奧地利軍隊沒有那麼堅強,在大雨中撤出了戰場,承認失敗。實際上此役雙方損失相當。.
查看 布拉格戰役和羅布西茨戰役
炮彈
彈是一種內有負載的投射物,與槍械使用的子彈不同。砲彈內有炸藥或是其他的裝藥。砲彈通常是大尺碼尖頭圓柱形物體,外形合乎空氣動力學的要求,由砲兵的火砲或是搭載於裝甲車輛、戰車或是軍艦上的火砲發射。.
查看 布拉格戰役和炮彈
莫里茨 (安哈特-德紹)
安哈特-德紹的莫里茨(Moritz von Anhalt-Dessau,),普鲁士元帥,安哈尔特-德绍亲王利奥波德一世之子,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手下最有军事才能的将领之一。這位莫里茨不僅是一員勇將,而且作風強硬,粗魯無文,據說當年德紹老頭想要嘗試各種教育方法,對這個幼子,採取了故意不加任何教育的實驗,有傳說講莫里茨親王根本是文盲。 他於1725年加入普鲁士軍隊,於波蘭王位繼承戰爭(1734年—1735年) 中第一次親身上陣,後受腓特烈提拔。七年戰爭中,莫里茨曾在布拉格戰役,在科林戰役中擔任左翼,又在洛伊滕會戰中率步兵突擊奧軍。在霍克齊戰役中,奧軍偷襲普軍營地,普軍措手不及。莫里茨親王身受重傷,被抬下戰場。莫里茨重傷再也沒有康復,他在戰後被護送回柏林的途中,遇到奧軍攔截被俘,不久被腓特烈贖回。莫里茨沒有死於傷勢,但是後來發現嘴唇上有惡性腫瘤,在七年戰爭結束前(1760年)病死。.
萨克森自由州
萨克森自由州(Freistaat Sachsen,上索布語:Swobodny stat Saksk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联邦州,位于德国东部。它是1990年新成立的。从1919年到1933年在该领域上曾经有过一个名为“自由州”的魏玛共和国的联邦州(Freistaat,是德语中共和国的一个旧称)。 其北部是勃兰登堡州,西北是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西部是图林根州和巴伐利亚州。南方有捷克共和国,东方是波兰。首府为德累斯顿。目前州长是斯塔尼斯拉夫·提里希(Stanislaw Tillich)。萨克森州在德国统一后于1990年恢复联邦州建制。.
查看 布拉格戰役和萨克森自由州
驃騎兵
驃騎兵(Hussar)是源自15世紀匈牙利的輕騎兵,這種騎兵的頭銜與特別衣著隨後廣泛地被歐洲與其他地區的騎兵團採用,至一戰前歐洲許多國家仍保有驃騎兵團作為輕騎兵使用。現代一些裝甲兵或儀兵還保有驃騎兵這個稱號。.
查看 布拉格戰役和驃騎兵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Alfred Graf von Schlieffen,)德国陆军元帅,德国卓越的天才战略家。 施里芬伯爵生于柏林,父亲是位普鲁士将军。1854年参加陆军。1886年晋升少将。1888年12月4日晋升中将,任德国总参谋部军需总监。1891年,施利芬取代了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伯爵成为德军总参谋长,直至其于1906年1月1日退役。1911年晋升陆军元帅。 1905年,他提出了著名的“施里芬计划”。 Category:德國軍事人物 Category:德國元帥.
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史稱腓特烈大帝。普魯士國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军事家,政治家,作家及作曲家。統治時期普魯士軍力大規模發展,領土大举擴張,文化藝術得到贊助和支持,“德意志启蒙运动”得以开展。其使普魯士在欧洲大陆取得大国地位,并在德意志内部取得霸权,向以普鲁士为中心武力统一德意志的道路迈出第一步。腓特烈二世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也是欧洲“开明专制”君主的代表人物,并且为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名人,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音樂等諸多方面都頗有建樹,为启蒙运动一大重要人物。.
查理·亞歷山大 (洛林)
夏尔·亞歷山大,(Charles-Alexandre de Lorraine ,1712年12月12日-1780年7月4日),又名卡爾·亚历山大,洛林公爵之子, 弗朗茨一世之弟,當弗朗茨一世與瑪麗婭·特蕾西婭結婚後,查理於1737年加入帝國服務,1740年成為神聖羅馬帝國陸軍元帥。 他曾參與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擔任指揮官卻在查圖西茨會戰及霍亨弗里德堡戰役被腓特烈大帝擊敗。又在1746年的Battle of Raucoux與法軍對敵中吃敗仗。後來擔任奧屬尼德蘭總督,。在七年戰爭中率領奧地利軍參與布拉格戰役,第三次敗在「軍事天才」腓特烈手上,又在Battle of Breslau小挫。他最後 一次與腓特烈大帝交手是洛伊滕會戰。他在奧軍以慘敗收場後被撤換。他後來於1761年加入條頓騎士團,直至1780年死去。 C C Category:奧地利屬荷蘭總督 Category:哈布斯堡王朝 Category:奧地利將軍 Category:奧地利陸軍元帥 Category:洛林親王.
捷克
捷克共和國(Česká republika),通稱捷克(Česko),是一個中歐地區的內陸國家,其前身為捷克斯洛伐克,於1993年與斯洛伐克和平分離。.
查看 布拉格戰役和捷克
步兵
步兵,文意上指徒步行軍作戰的士兵。在冷兵器時代區別於車兵、騎兵等。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近現代的普通步兵也需要依靠馬匹、自行車、卡車、火車、裝甲運兵車、直升機、橡皮艇等手段機動至戰場,除了落後與偏遠的地區,很少見到單純的徒步作戰了。 廣義來講,以單個士兵身體作為武器平臺進行作戰的部隊,統稱為步兵。狹義來講步兵是進行正規攻防的兵種,而特種作戰的部隊如:海軍陸戰隊、陸軍航空特戰(傘兵)等都不應屬於狹義的步兵部隊。.
查看 布拉格戰役和步兵
波希米亚
波希米亚(Čechy;Czechy;Böhmen;Bohemia)是古中欧地名,占据了古捷克地区西部三分之二的区域。现在位于包括布拉格在内的捷克共和国中西部地区。广义上,尤其是有关波希米亞王國的历史文献中,也常指代包括捷克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在内的整个捷克地区。波希米亚是古中欧国家,曾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一个王国,随后成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省。波希米亚曾经南临奥地利,西抵巴伐利亚,北接萨克森和卢萨蒂亚,东北与西里西亚为邻,并與东部的摩拉维亚接壤。1918年至1939年以及1945年至1992年,波希米亚属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1993年之后成为组成捷克共和国的主要部分之一。 如今的波希米亚拥有52,065平方公里的疆域,捷克共和国1030万居民中有约600万人生活在波西米亚地区。现今的波西米亚地区西与德国接壤,北邻波兰,东部为古摩拉维亚地区,南部则与奥地利为邻。波希米亚地区山峦环绕,分别通过波希米亚森林,厄尔士山脉,克尔科诺谢山和蘇台德山脈等与其他地区接壤。其中最高峰位于蘇台德山脈内。.
查看 布拉格戰役和波希米亚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布拉格戰役和法国
漢斯·恩斯特·卡爾·馮·齊騰
漢斯·恩斯特·卡爾·馮·齊騰伯爵(Hans Ernst Karl Graf von Zieten,1699年5月14日—1786年1月26日),腓特烈大帝時期的普魯士元帥,著名騎兵將領。在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中莫爾維茨會戰之後(1741年)提拔為驃騎兵中校。他曾參與後來的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以1,300驃騎兵為先鋒攻打薩克森及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在霍亨弗里德堡戰役中以少將身份與拿騷中將率南段6,000名普魯士騎兵大勝奧地利軍。 後來齊騰亦參與過七年戰爭中的布拉格戰役、科林戰役、洛伊滕會戰、李格尼茨戰役、托爾高戰役。在布拉格戰役中25個驃騎兵中隊從戰場週邊迂回到奧軍中央背後發動奇襲,捲擊奧軍主力,奧軍大敗撤退。科林戰役中,齊騰擔任前鋒迂迴到奧軍右翼頂點發動進攻,但兵力不足而陷入苦戰之中,遭受挫敗。1745年,他在洛伊滕會戰率步兵突擊,大敗奧地利軍,得勝後與而腓特烈率領驃騎兵迂回到奧軍主力背後,令整個奧地利防線中央和左翼被完全毀滅,奧地利大軍崩潰。戰後齊騰指揮騎兵窮追不捨,俘虜奧軍2,000人,又在李格尼茨戰役後晉升至騎兵上將。托爾高戰役,齊騰率18,000人在南方正面牽制萊西的奧軍,擔任的佯攻任務,但是他充分發揮主動性,以一次接一次的衝鋒,緩慢地把萊西推向東北方向易北河邊,將其與背後及右翼的道恩主力拉開一段距離,然後突然兵鋒一轉,向西北方向衝進這個缺口,以本身4個騎兵旅,猛攻道恩主力。與其他戰線形成前後夾擊。奧軍總司令道恩元帥受傷,奧軍退卻。他的纍纍戰績以腓特烈麾下第一得力戰將的身份載入史冊。齊騰身材瘦弱,而且酗酒,性如烈火脾氣暴躁,但是戰時卻是有膽有識的一員勇將。.
易北河
易北河(Elbe)在捷克语和波兰语中称为“拉贝河”(Labe,Łaba),都是由古斯堪的纳维亚语的“河流”一词演变来的。易北河发源于捷克和波兰交接的苏台德山脉,向南进入捷克,再流成一个弧形转向西北流入德国,经汉堡流入北海,是中欧地区的主要航运河道。 易北河从河源到德国的德累斯顿为上游,在山地中河流湍急,由许多小支流汇合而成,在接近德捷边境时河宽达140米,然后穿越一个狭窄的峡谷进入德国的平原地区。河宽达430米,到了汉堡以下为下游,河流宽达14.5公里,海轮可以经过宽阔的河道航行109公里直接到达汉堡,通过中德运河向西到达魯爾工業區,向东到达柏林。700吨的货轮可以上溯到捷克,较小的船可以经由其支流到达布拉格。 易北河的年平均流量变化较大,1926年到1965年期间,最大流量达3617秒立方米,最小只有145秒立方米,因此给航运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由于下游水位低,海潮可以直接到达汉堡,当有风暴时,洪水可以淹没汉堡部分市区。易北河的沿岸分布着许多欧洲重要的城市。 古罗马帝国称易北河为“阿尔比斯河”(Albis),他们试图征服易北河流域但没有成功。中世纪早期时易北河是查理曼帝國跟之後的東法蘭克王國的东部边界直到建立神聖羅馬帝國的薩克森王朝的奧托大帝征服現在的布蘭登堡附近的斯拉夫人(索布人)以後才把神聖羅馬帝國的東部邊界從原來的易北河推進到現今的德國波蘭邊界奧得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东线苏联军队包圍柏林后在易北河和西线美英联军会师。.
查看 布拉格戰役和易北河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查看 布拉格戰役和普魯士
另见
1757年冲突
18世纪布拉格
- 布拉格戰役
- 布拉格攻城
七年戰爭戰役
奥地利战役
- 凱撒斯多夫會戰
- 博克施道夫戰役
- 卡薩諾戰役 (1799年)
- 史塔卡赫戰役 (1799年)
- 圖爾寬戰役
- 布拉格戰役
- 布拉格攻城
- 庫勒斯道夫戰役
- 庫斯托扎戰役 (1848年)
- 德南戰役
- 德廷根战役
- 托爾高戰役
- 森塔战役
- 比利亞維西奧薩戰役
- 温特图尔战役
- 特雷比亞戰役 (1799年)
- 瓦雷澤戰役
- 科林戰役
- 索爾戰役
- 羅布西茨戰役
- 美因茲戰役
- 莫爾維茨會戰
- 莱比锡战役
- 蒙泰貝洛戰役 (1859年)
- 諾瓦拉戰役 (1849年)
- 霍克齊戰役
- 馬克森戰役
- 馬爾普拉凱戰役
- 馬真塔戰役
普魯士戰役
- 亞眠戰役 (1870年)
- 凡爾登戰役 (1792年)
- 凱撒斯多夫會戰
- 包岑戰役
- 博克施道夫戰役
- 埃劳战役
- 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
- 巴特朗根萨尔察战役 (1866年)
- 布拉格戰役
- 布拉格攻城
- 庫勒斯道夫戰役
- 德勒斯登戰役
- 托爾高戰役
- 曹恩道夫戰役
- 滑铁卢战役
- 漢斯戰役 (1814年)
- 瓦爾密戰役
- 科林戰役
- 索爾戰役
- 羅布西茨戰役
- 色当会战
- 莫爾維茨會戰
- 莱比锡战役
- 霍克齊戰役
- 馬克森戰役
- 馬爾普拉凱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