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周宣王

指数 周宣王

周宣王,姬姓,名靜,一作靖。西周第十一代天子,周厉王之子,在位46年。 周宣王继位后,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八十五》:王于是进用贤良,樊侯仲山父,尹吉父,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南仲方叔、仍叔、邵穆公,张仲之属,并爲卿佐。自厉王失政,猃狁、荆蛮交侵中国,官政隳废,百姓离散,王乃修复宫室,兴贤人,纳规谏,安集兆民。命南宫仲、邵虎、方叔、吉父并征定之,复先王境土,缮车徒,兴畋狩,礼天下,喜王化复行,号称中兴。但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受挫,尤其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今长江与汉江之间的地区)之师全军覆没,加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也为西周在周幽王时期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201 关系: 华县卿士千亩之战南阳市召穆公史籀篇史记司寇司徒司空司马吕国壬午壬子壬寅壬辰夏原吉夏县夏朝大夫 (官名)大篆太卜太史太师太平御览奄父姜后 (周宣王)姜戎 (民族)子爵宝应县宗周安徽省小篆尹吉甫少康山西省己卯己丑己亥己酉己未丁巳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中國中国君主列表中牟县东夷...东周列国志东汉万荣县万泉乡丙午丙子丙申丙辰丙戌干支平凉市乙卯乙巳乙亥乙酉乙未庚子庚寅庚申庚辰庚戌井田制仲山甫介休市伊河伯御伯阳父徐国北戎周厉王周定公周幽王周康王周穆王周武王周朝周朝君主列表周成王周文王傅母唐太宗唐肅宗共伯和共和 (西周)共和元年国人国人暴动国语皇父石鼓文礼县礼乐秦始皇秦仲秦莊公竹書紀年米脂县眉县甲午甲寅甲申甲辰甲戌申伯甘肃省癸卯癸巳癸丑癸未白水县隰叔韩国 (西周)莱国頡利可汗褒姒褒国西垂西安市西周西犬丘西戎魯孝公魯武公魯懿公诸侯诗经鲁国黄琼齐国辛卯辛巳辛丑辛亥霍州市霍邱县范氏胡毋敬赵高董仲舒邹漪鄭國鄭桓公鄂国镐京长安区 (西安市)长父长江雒邑虢宣公虢文公陕县陕西省柳宗元携王杞國李斯杨国 (姬姓)杜伯桐城市桑弘羊楚国武丁江苏省汲冢琐语汾河汉光武帝河南省河津市泾阳县洪洞县洛阳市洛河淮夷淮安市淮河渭河清朝漢江朔方郡戊午戊子戊寅戊申戊戌明朝方叔方国斗门街道括 (鲁国)晋国晋国六卿 扩展索引 (151 更多) »

华县

#重定向 华州区.

新!!: 周宣王和华县 · 查看更多 »

卿士

卿士是中國古官名。又作卿史、卿事。 商代甲骨文中有卿史这个官名的记载。在西周,卿士是三公、六卿的通称,為周王室執政之官。“士”通“事”,《说文·士部》云:“士,事也。” 《诗經·大雅·常武》:“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太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又《春秋左傳》隱公三年:“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此處有杜預注:“卿士,王卿之執政者。”《史記·周本紀》:“厲王不聽,卒以榮公為卿士,用事。” Category:三师三少三公 Category:公卿.

新!!: 周宣王和卿士 · 查看更多 »

千亩之战

#重定向 千畝之戰.

新!!: 周宣王和千亩之战 · 查看更多 »

南阳市

南阳市,简称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山南水北)。全市现辖2个市辖区、4个市级功能区、10个县。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已划出大片地区如泌阳)。 史前遗物有西峡恐龙蛋化石,与四川自贡出土的骨架相呼应。50万年前,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南召猿人,在此繁衍生息;战国时期是著名的冶铁中心,后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的南阳郡治所所在地,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明为唐王藩封,今存王府山。历代以来,以南阳为封号者,不胜枚举。 古来以「楚风汉韵」知名。下辖内乡县令居豫鄂陜三省交界处,曾破格为五品(就中淅川是楚国源),今存完整清代县衙。白河流经市内为汉水最大支流。旧南阳府境内出土众多汉画砖,卧龙区有传承武侯祠(清康熙版刻已与医聖祠俱毀文革中),与色彩斑斓的独玉产地相去不远。为河南省内唯一长江流域地区(另信阳为淮河源)。 今南阳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有谓是古丝绸之路之源,断代可疑待考。 先秦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扣马谏王”、秦楚“丹阳之战”和三国故事“三顾茅庐”皆发生在秦汉南阳郡。古南阳孕育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浑天仪发明者张衡、陶朱公范蠡、兴周八百年的太公望姜子牙、名相五羖大夫百里奚等历史名人。 南阳是国务院第二批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陶岔渠所在地,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及国家园林城市,宛西风景尤为秀美,(山茱萸等)特色中草药三分天下西峡有其二。.

新!!: 周宣王和南阳市 · 查看更多 »

召穆公

召穆公,姬姓,召氏,名虎,谥穆,也称召穆公,召幽伯之子,母为召姜。召公奭后代。 当时周厉王暴虐,引发國人之亂。召穆公把太子靖藏匿在家,并用其子替死,太子于是脱险。周厉王死后,太子周宣王即位,召穆公与周定公辅佐周宣王,史称“周召共和”。 召穆公曾率军曾以七千周师战胜四万淮夷。.

新!!: 周宣王和召穆公 · 查看更多 »

史籀篇

《史籀篇》書名。相傳為周宣王太史籀所撰。一說為春秋戰國間秦人所作。十五篇。為古代字書。字體與石鼓文及春秋時代的秦系金文相同,為周代史官教學童識字的課本。今僅存說文所引史篇及所錄籀文二百二十三字。王國維有《史籀篇敘錄》、《史籀篇疏證》。也稱為「史篇」、「史籀」。 西周宣王時期之著作,作為教育用途,根據《漢書·藝文誌》所說是周官教兒童的教材,內十一篇,字體較小篆繁複,字呈正方形,筆劃優美,該書已佚,若欲參考字型,此書兩千多字中,《說文解字》有收錄約兩百字。 用字較小篆不同,如“--”作“--”又如“乃……”作“迺……”又如“草”作“茻”又如“好”作“”等等。 《史籀篇》中出現的文字被稱為「籀文」。.

新!!: 周宣王和史籀篇 · 查看更多 »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新!!: 周宣王和史记 · 查看更多 »

司寇

司寇是中國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各诸侯国亦置此官,职掌同周朝,在楚、陈等国,称司败。 后世也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Category:公卿.

新!!: 周宣王和司寇 · 查看更多 »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新!!: 周宣王和司徒 · 查看更多 »

司空

司空,空是工的通假字,是中国、朝鮮古代官名。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春秋、战国时沿置。宋国因宋武公名叫司空,所以将司空改为司城。孔子曾任鲁国的司空。 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东汉将大司空改为司空,与太尉、司徒(丞相、大司徒改任)并称三公,一直延续到宋徽宗时,仿周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辽朝、金朝三公还是太尉、司徒、司空,元朝时设时废。明朝、清朝还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明清时期也是工部尚书的别称。.

新!!: 周宣王和司空 · 查看更多 »

司马

司马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职权。.

新!!: 周宣王和司马 · 查看更多 »

吕国

吕国,是伯夷 (姜姓)受封之國、周朝的诸侯国,春秋时期灭亡于楚国,之后成为楚国北境的重镇,姜姓诸侯国吕国,国都在今河南南阳市臥龍區王村鄉一带。 《国语·周语中》,提到“齐、许、申、吕由太姜”,可见此四国同源,皆为姜姓。 《尚书·吕刑》这篇,为周穆王命令吕侯所作,当时吕侯又被称为甫侯。 周幽王时代,《国语·郑语》记载当时“申吕方强”。 然而春秋时代,吕国为楚国所灭,具体时间待考。 吕入楚多年后,《左传·成公七年》追溯公元前594年的史实,当时楚庄王同意以申和吕两地部分土地作为子重的赏田。而当时楚国申县的长官巫臣劝谏,说申和吕是楚国北方边境重要的军事重地和兵源地,如果以申吕为赏田而不是楚王直辖,那么就丧失了这两地的军事功能,晋国和郑国就必然突破边境而攻击到楚国的腹地汉江流域。.

新!!: 周宣王和吕国 · 查看更多 »

壬午

壬午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9个。前一位是辛巳,后一位是癸未。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壬屬陽之水,地支之午屬陽之火,是水尅火相尅。.

新!!: 周宣王和壬午 · 查看更多 »

壬子

壬子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9个。前一位是辛亥,后一位是癸丑。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壬屬陽之水,地支之子屬陽之水,是比例和好。.

新!!: 周宣王和壬子 · 查看更多 »

壬寅

壬寅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9个。前一位是辛丑,后一位是癸卯。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壬屬陽之水,地支之寅屬陽之木,是水生木相生。.

新!!: 周宣王和壬寅 · 查看更多 »

壬辰

壬辰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9个。前一位是辛卯,后一位是癸巳。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壬屬陽之水,地支之辰屬陽之土,是土尅水相尅。.

新!!: 周宣王和壬辰 · 查看更多 »

夏原吉

夏原吉(),字維喆。祖籍江西德興,居於湖廣行省潭州府湘陰縣縣城夏家橋。明朝初期官員,長期擔任戶部尚書。 夏原吉早年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建文年间,任户部右侍郎,后充采访使。靖难之役后,为户部尚书,与蹇义并称于世。此后又相继辅佐明仁宗、明宣宗,政绩卓越。宣德五年(1430年)逝世,赠太师,谥忠靖。.

新!!: 周宣王和夏原吉 · 查看更多 »

夏县

夏县是中国山西省运城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临垣曲县、西接盐湖区、北靠闻喜县、南依平陆县。面积1352.6平方公里,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共有人口35.2821万人,县治在瑶峰镇。县名来自夏朝。.

新!!: 周宣王和夏县 · 查看更多 »

夏朝

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夏部族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依據史書記載,夏、商、周三代皆为封建王朝,君主與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個世襲的氏族封建王朝。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製的礼器,其年代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时代初期。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迄今为止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過目前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来釐清。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代共传十四朝,十七--,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诸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新!!: 周宣王和夏朝 · 查看更多 »

大夫 (官名)

大夫(注音一式,ㄉㄚˋ ㄈㄨ,漢語拼音dà fū),古代東亞職官名。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即有大夫之名,為君主之顧問,無固定員數,亦無固定職務,依詔命行事。.

新!!: 周宣王和大夫 (官名) · 查看更多 »

大篆

大篆,是西周晚期开始使用的漢字字體,相傳為周宣王的史官籀作《史籀篇》时发明。廣義上的大篆可以泛指小篆之前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蝌蚪文與鸟虫书;狹義則僅指籀文,由於小篆是以此為簡化,因此古文記載的大篆通常指籀文。.

新!!: 周宣王和大篆 · 查看更多 »

太卜

太卜,官名。西周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一,掌以玉、石、田地破裂的兆象、三易(连山、归藏、周易)八卦之法、及梦境等、占卜国家吉凶。随着人类知识见长,此类官职的等级一再下降。西汉时期,太卜仅为太常诸署之一,署置令,秩六百石,有丞一人,秩四百石;东汉时不置,并其职入太史令;北魏置卜博士;北齐置太卜司丞,领于太史令;北周置卜大夫、小卜上士、龟占中士等官;隋唐置太卜署,有令、丞各一人;宋朝废太卜入司天台,此官遂废。 Category:公卿.

新!!: 周宣王和太卜 · 查看更多 »

太史

太史,中国古代官名。.

新!!: 周宣王和太史 · 查看更多 »

太师

太师,中国古代职官。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

新!!: 周宣王和太师 · 查看更多 »

太平御览

《太平御覽》初名《太平類編》、《太平編類》,後改名為《太平御覽》。是北宋时期编写的一部类书,是保存了五代以前文献最多的一部类书。《太平御覽》与《太平廣記》、《 文苑英華》以及《冊府元龜》合稱為“宋匯部四大書”。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類書類。.

新!!: 周宣王和太平御览 · 查看更多 »

奄父

奄父,是赵国的祖先,是颛顼、伯益的后代,周穆王的大臣造父的六世孙,号称公仲,周宣王时讨伐戎狄的时候,为周宣王驾车。在千亩之战的时候,奄父曾救过宣王。奄父的儿子叔帶是周幽王的大臣。.

新!!: 周宣王和奄父 · 查看更多 »

姜后 (周宣王)

姜--,《瑣語》作「周獻--」,是西周第十一代天子周宣王的王后,齐国君主之女。她因为周宣王與寵妃早卧晏起,耽誤了上朝,於是在永巷待罪,將髮簪耳環脱下請罪,遣傅母傳言稱君王溺色,源罪於自己。周宣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勵精圖治,才有宣王中興。.

新!!: 周宣王和姜后 (周宣王) · 查看更多 »

姜戎 (民族)

姜戎,中国春秋时代的部落之一,并非民族,是西戎的一支,曾活动于晋国南部,为晋国附庸。前627年(周襄王二十五年),协同晋国在崤之战大败秦军。 前559年,戎子駒支對范宣子說姜戎是「四嶽之裔冑」。.

新!!: 周宣王和姜戎 (民族) · 查看更多 »

子爵

子爵是中國古代爵位名,一些鄰近國家受中國影響也以此為爵位名。歐洲中世紀以後,在中文裡也用“子爵”來翻譯歐洲貴族爵位中相應等級的稱號(例如英語Viscount、法語Vicomte等,和相似的德語Burggraf、荷蘭語Burggraaf等)。.

新!!: 周宣王和子爵 · 查看更多 »

宝应县

宝应县位于中国江苏省中北部的里下河腹地,东接建湖、盐城、兴化,南连高邮,西与金湖、洪泽隔宝应湖、白马湖相望,北和淮安毗邻。县域东西长55.7公里,南北宽47.4公里,总面积1467.48平方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宝应县南北,是扬州市所辖的一个县。 宝应县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地,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首批平原绿化先进县、首批生态示范区、中国荷藕之乡、中国慈姑之乡。同时也是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江苏省文明城市、省级社会治安安全县。京杭大运河宝应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016年,宝应县地区生产总值(GDP)502亿元。引进世界500强、央企3家,5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个。.

新!!: 周宣王和宝应县 · 查看更多 »

宗周

宗周可以指:.

新!!: 周宣王和宗周 · 查看更多 »

安徽省

安徽省,简称“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合肥市。安徽省大致位于东经114°54′至119°37′与北纬29°41′至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同时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从而孕育出了省内的四大文化圈,即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在经济上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中国中部经济区,北部和南部分属中原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其南部原徽州府的徽商与粤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自21世纪以来,安徽省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周宣王和安徽省 · 查看更多 »

小篆

小篆,又稱秦篆,作為秦始皇制定推行的“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政策的一部分,以秦國本國的篆文為基礎,增損後代替了原先關東六國所使用的版本,由此統一了大篆這一字體的書寫形式。根據考古所得可知,遲至從戰國中後期,社會上流行著大篆和隸書兩種功能和性質不同的字體--大篆主要用於經典書籍及金石銘文;而隸書主要用於官府的政令及日常的書信。因此,小篆是將大篆的各種寫法統一了的結果,它和隸書同時間流行於世。兩漢時的小篆字形趨於方直,筆法稍摻隸意,說明隸和篆兩種書體有相融合的趨勢。隸書後來在更大的範圍內流行與使用,於此或可見一端。而小篆本身,由於其字體本身的優美,被後世傳承下來,並被歷代的書法家所青睞。.

新!!: 周宣王和小篆 · 查看更多 »

尹吉甫

尹吉甫,西周尹国国君,字吉父,一作吉甫,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父。又官名尹,称尹吉甫。辅助周宣王中兴周朝,尹吉甫奉周宣王命与南仲出征猃狁,获大胜,反击到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附近。后又发兵南征,对南淮夷征取贡物,深受周王室的倚重。遗物有“兮甲盘”,曾采集《诗经》。有子伯奇、伯封。 2009年4月23日,“中华诗祖”尹吉甫(兮甲)的墓碑纪事碑(刻有墓志铭),在湖北十堰市房县青峰镇松林垭宋家沟水库坝底部出土。 王国维《兮甲盘跋》认为:“甲”是天干的开始,而“吉”也有开始的意思,兮甲為對周王謙虛自稱,與兮吉通用。《毛詩》开始于字前加“尹”,尹是官职之名。.

新!!: 周宣王和尹吉甫 · 查看更多 »

少康

少康是中國夏朝第六任君主。相的兒子,杼的父亲。 傳說寒浞派人殺了相後,相的妃子--緡逃到娘家有仍氏(任姓,今山东济宁任城),生下少康。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今河南商丘虞城南)任庖正(掌廚),有虞氏的君主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了少康,有田一成(方十里),有眾一旅(五百人)。夏朝遺臣靡集結夏朝斟灌氏及斟寻氏二國遺民之力,滅寒浞,立少康為王。少康派女間諜女艾到寒浞之子寒浇的封地秘密侦察。又令其子季杼至戈地,先行利诱寒豷,以麻痺之。寒澆與寡嫂女岐私通,女艾謀刺寒澆,结果誤殺女岐。後來少康藉由打獵的機會,放出獵犬咬死了寒浇。接著,季杼率軍大舉進攻戈地,殲滅敵軍,寒豷戰敗被殺。 少康在位时夏朝比较强盛,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曾經派遣庶子無餘到會稽建立越國。.

新!!: 周宣王和少康 · 查看更多 »

山西省

山西,简称晋,中国一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翼。山西表里山河,南临黄河,西邻吕梁山,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曰山西。省会太原市。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 山西地區的有獨特的语言、風俗以及历史,省內土地豐足、矿产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晋中盆地一直被稱作华北的「漁米之鄉」。省會太原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新!!: 周宣王和山西省 · 查看更多 »

己卯

己卯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6个。前一位是戊寅,后一位是庚辰。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己屬陰之土,地支之卯屬陰之木,是木尅土相尅。.

新!!: 周宣王和己卯 · 查看更多 »

己丑

己丑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6个。前一位是戊子,后一位是庚寅。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己屬陰之土,地支之--屬陰之土,是比例和好。.

新!!: 周宣王和己丑 · 查看更多 »

己亥

己亥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6个。前一位是戊戌,后一位是庚子。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己屬陰之土,地支之亥屬陰之水,是土尅水相尅。.

新!!: 周宣王和己亥 · 查看更多 »

己酉

己酉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6个。前一位是戊申,后一位是庚戌。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己屬陰之土,地支之酉屬陰之金,是土生金相生。.

新!!: 周宣王和己酉 · 查看更多 »

己未

己未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56个。前一位是戊午,后一位是庚申。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己屬陰之土,地支之未屬陰之土,是比例和好。.

新!!: 周宣王和己未 · 查看更多 »

丁巳

丁巳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54个。前一位是丙辰,后一位是戊午。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丁屬陰之火,地支之巳屬陰之火,是比例和好。.

新!!: 周宣王和丁巳 · 查看更多 »

丁丑

丁丑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4个。前一位是丙子,后一位是戊寅。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丁屬陰之火,地支之--屬陰之土,是火生土相生。.

新!!: 周宣王和丁丑 · 查看更多 »

丁亥

丁亥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4个。前一位是丙戌,后一位是戊子。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丁屬陰之火,地支之亥屬陰之水,是水尅火相尅。.

新!!: 周宣王和丁亥 · 查看更多 »

丁酉

丁酉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4个。前一位是丙申,后一位是戊戌。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丁屬陰之火,地支之酉屬陰之金,是火剋金相剋。.

新!!: 周宣王和丁酉 · 查看更多 »

丁未

丁未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4个。前一位是丙午,后一位是戊申。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丁屬陰之火,地支之未屬陰之土,是火生土相生。.

新!!: 周宣王和丁未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周宣王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国君主列表

以下按照朝代不同列舉中國君主,也可以參見右表。.

新!!: 周宣王和中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牟县

中县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中部,是郑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中牟县位于黄河南岸;东南与尉氏县接壤,西南与新郑市毗邻,西连郑州市城区,北与原阳县交界,东连开封市城区与开封县。中牟为中国古代美男子潘安故里。 中牟县为较具实力的县(市)之一,2009年GDP总量为2,225,828万元(折合325,842万美元),经济总量位居河南省各县(市)居河南县(市)第十二位,人均GDP为32,890元(合4,815美元),居第十八位。.

新!!: 周宣王和中牟县 · 查看更多 »

东夷

东夷,是中国先秦时期,中原居民对黄河流域下游(青、兖、徐三州)居民的总称。考古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东夷是指自后李文化始至岳石文化的承载者。 夏商时期的“夷”,不带有民族观念,只是作为部落联盟的称呼;周朝首次出现“东夷”一词,是周部落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称呼。傳說东夷部落的少昊是黄帝之子,伯益是黄帝重孙。 东周时期,经齐、鲁等国在山东地区的多年经营,夷、夏諸部落逐渐融合。秦汉以后,东夷多指居住于中国东方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或吉、黑的少数民族。.

新!!: 周宣王和东夷 · 查看更多 »

东周列国志

《東周列國志》是一部長篇歷史章回小说,為明末余邵鱼、馮夢龍所撰,清代的蔡元放编評。是一部在中國除了《三国演义》之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通俗历史演义。內容涵蓋春秋、戰國時代約500餘年的東周時期歷史,精彩豐富,包含春秋五霸、吳越之爭以及戰國七雄許多著名的歷史故事。.

新!!: 周宣王和东周列国志 · 查看更多 »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新!!: 周宣王和东汉 · 查看更多 »

万荣县

万荣县,是中国山西省运城市所辖的一个县。.

新!!: 周宣王和万荣县 · 查看更多 »

万泉乡

万泉乡,是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新!!: 周宣王和万泉乡 · 查看更多 »

丙午

丙午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3个。前一位是乙巳,后一位是丁未。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丙屬陽之火,地支之午屬陽之火,是比例和好。然而在日本則有迷信認為丙午的火氣太旺盛,是多災多難的象徵,因此認為丙午年充滿了不吉利。.

新!!: 周宣王和丙午 · 查看更多 »

丙子

丙子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3个。前一位是乙亥,后一位是丁丑。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丙屬陽之火,地支之子屬陽之水,是水尅火相尅。.

新!!: 周宣王和丙子 · 查看更多 »

丙申

丙申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3个。前一位是乙未,后一位是丁酉。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丙屬陽之火,地支之申屬陽之金,是火尅金相尅。.

新!!: 周宣王和丙申 · 查看更多 »

丙辰

丙辰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53个。前一位是乙卯,后一位是丁巳。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丙屬陽之火,地支之辰屬陽之土,是火生土相生。.

新!!: 周宣王和丙辰 · 查看更多 »

丙戌

丙戌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3个。前一位是乙酉,后一位是丁亥。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丙屬陽之火,地支之戌屬陽之土,是火生土相生。.

新!!: 周宣王和丙戌 · 查看更多 »

干支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由两者经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对,为一个周期,循環往復,称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中国古代用以记录年、月、日。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汉字文化圈地区也曾跟随中国,使用干支来记录时间。用干支纪年法纪年时一个周期为六十年,称为一甲子,甲子也用于形容60岁的老年人。.

新!!: 周宣王和干支 · 查看更多 »

平凉市

平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部。此地有“旱码头”之称是古「絲綢之路」必經重鎮,史稱「西出長安第一城」。.

新!!: 周宣王和平凉市 · 查看更多 »

乙卯

乙卯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52个。前一位是甲寅,后一位是丙辰。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乙屬陰之木,地支之卯屬陰之木,是比例和好。 太平天国时,曾把“卯”改为“荣”。因此1855年在太平天国记为乙荣。.

新!!: 周宣王和乙卯 · 查看更多 »

乙巳

乙巳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2个。前一位是甲辰,后一位是丙午。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乙屬陰之木,地支之巳屬陰之火,是木生火相生。.

新!!: 周宣王和乙巳 · 查看更多 »

乙亥

乙亥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2个。前一位是甲戌,后一位是丙子。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乙屬陰之木,地支之亥屬陰之水,是水生木相生。.

新!!: 周宣王和乙亥 · 查看更多 »

乙酉

乙酉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2个。前一位是甲申,后一位是丙戌。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乙屬陰之木,地支之酉屬陰之金,是金尅木相尅。.

新!!: 周宣王和乙酉 · 查看更多 »

乙未

乙未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2个。前一位是甲午,后一位是丙申。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乙屬陰之木,地支之未屬陰之土,是木尅土相尅。.

新!!: 周宣王和乙未 · 查看更多 »

庚子

庚子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7个。前一位是己亥,后一位是辛丑。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庚屬陽之金,地支之子屬陽之水,是金生水相生。.

新!!: 周宣王和庚子 · 查看更多 »

庚寅

庚寅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7个。前一位是己丑,后一位是辛卯。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庚屬陽之金,地支之寅屬陽之木,是金尅木相尅。.

新!!: 周宣王和庚寅 · 查看更多 »

庚申

庚申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57个。前一位是己未,后一位是辛酉。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庚屬陽之金,地支之申屬陽之金,是比例和好。.

新!!: 周宣王和庚申 · 查看更多 »

庚辰

庚辰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7个。前一位是己卯,后一位是辛巳。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庚屬陽之金,地支之辰屬陽之土,是土生金相生。.

新!!: 周宣王和庚辰 · 查看更多 »

庚戌

庚戌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7个。前一位是己酉,后一位是辛亥。論陰陽五行,天干之庚屬陽之金,地支之戌屬陽之土,是土生金相生。.

新!!: 周宣王和庚戌 · 查看更多 »

井田制

井田制是中国春秋以前土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井田就是方块田。“井田”一词,最早见于《榖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新!!: 周宣王和井田制 · 查看更多 »

仲山甫

仲山甫,西周时期周朝的卿士,封在樊地,又称樊穆仲、樊仲山父。周宣王时,鲁武公带着两个儿子朝见天子。周宣王想以公子戏为鲁国储君。仲山甫反对,认为不可以废长立幼。周宣王不听,鲁武公死后,公子戏即位,即鲁懿公。太子括之子伯御,攻杀公子戏,自立为君。周宣王杀伯御。仲山甫推荐公子戏的兄弟公子称为鲁君,即鲁孝公。.

新!!: 周宣王和仲山甫 · 查看更多 »

介休市

介休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一个县级市,由晋中市代管。介休是為紀念晋文公的臣子介之推亡於境内的绵山(介山)上而得名。置縣已有二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

新!!: 周宣王和介休市 · 查看更多 »

伊河

伊河,是中国黄河南岸洛水支流之一,发源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穿伊阙而入洛阳,东北向流至偃师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伊河全长368公里,流域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 Category:黃河支流 Category:河南河流.

新!!: 周宣王和伊河 · 查看更多 »

伯御

伯御,'''姬'''姓,是鲁武公的孙子,魯武公的太子括的儿子,西周鲁国君主。.

新!!: 周宣王和伯御 · 查看更多 »

伯阳父

伯陽父,又稱史伯,為周宣王、周幽王时期的太史,西周末年哲學家。周幽王二年(前780年)發生地震,史載「三川竭,岐山崩」。伯陽父認為「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其後退隱,不久西周便滅亡。.

新!!: 周宣王和伯阳父 · 查看更多 »

徐国

徐国,是西周、春秋时代的诸侯国之一,国君为嬴姓。又稱徐戎,亦稱徐夷或徐方,為東夷集團之一。夏代至周代,分布在今山东郯城一带。在周穆王时期,才肯臣服于周朝。周初,以今安徽泗县、江苏泗洪一帶為中心,建立徐國,在東夷中最為強大,春秋時為楚國所敗,前512年為吳國所消滅。.

新!!: 周宣王和徐国 · 查看更多 »

北戎

#重定向山戎.

新!!: 周宣王和北戎 · 查看更多 »

周厉王

周厉王(),姓姬,名胡,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作“”。为周夷王之子。《史記》作厉王,西周青铜器铭文作剌王,在文献中又作汾王。国人暴动之后,他居住在今山西省汾河流域,因此传世典籍和青铜器铭文又称他为汾王 。厉王为西周第十位君王,在位約49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为約前877年-前841年,在位37年),连同共和的十四年。《太平御览》八十四引《史記》載:“周孝王七年,厉王生。”.

新!!: 周宣王和周厉王 · 查看更多 »

周定公

周定公,西周时期周国国君,周公旦后裔。前841年,周厉王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逃走,周定公会同召穆公虎主持政务,史称“周召共和”。十四年後,周厉王在彘地驾崩,太子周宣王即位,共和行政结束。.

新!!: 周宣王和周定公 · 查看更多 »

周幽王

周幽王(),姓姬,名宮涅 ,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君王,也是西周的亡国之君。自前782年至前771年間在位,共11年,諡號幽王。.

新!!: 周宣王和周幽王 · 查看更多 »

周康王

周康王,姬姓,名釗,西周第三代天子,周成王之子。周康王与其父周成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 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周康王在位時間定為前1020年至前996年,此观点的准确性有待考证。《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和《通鉴外纪》均记载周康王在位26年。.

新!!: 周宣王和周康王 · 查看更多 »

周穆王

周穆王(又作周繆王),姓姬,名滿,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代天子。在位時間約為55年(夏商周斷代工程定為前976年—前922年,一說前1001年—前947年)。.

新!!: 周宣王和周穆王 · 查看更多 »

周武王

周武王,'''姬'''姓,名发,諡武,曰名为珷帝日丁,西周第一代天子,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称其为珷。是西伯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其正妻为邑姜,西周的创建者。夏商周斷代工程斷代其在位時間為前1046年至前1043年,劍橋中國史推測其在位時間约為前1049或前1045年至前1043年。傳統上,周武王,周文王,堯舜禹和商湯一向為後世儒家人物所尊崇的古代先秦明君。.

新!!: 周宣王和周武王 · 查看更多 »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襲王朝,分為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並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着後世(2007年):《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引言〉,第1頁。。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時期(前476年-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各國,建秦朝(2007年):《春秋史與春秋文明》〈引言〉,第1頁。(2007年):《戰國史與戰國文明》〈引言〉,第1頁。。 周人崛起於周原,在鞏固國力後於武王伐紂滅商朝建立西周。三監之亂的危機,於周公東征後平定,並且藉由大量分封諸侯來穩定東土。西周國力於成康之治時達到顛峰,在昭穆時期持平。共懿孝夷時期國勢漸衰,最後發生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宣王中興只是西周的迴光返照,宣王後期周室混亂,最後於周幽王發生犬戎之禍,西周亡。東周時,平王東遷使周室核心以成周為主,周室與諸侯作戰失敗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經一去不返。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運動產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戰國時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斷,戰國七雄彼此合縱連橫。周室最後被秦國廢除,七雄最後也由秦所統一。 周朝的中央權力為王權,周王是周室的最高權力者,也是諸周族的宗主。由上至下縱切為君臣關係的封建制度,由尖至錐的橫切為血源關係的宗法制度,再以禮樂制度與井田制鞏固整個尖錐,維繫周王與諸侯國、官員、國人、野人的關係。春秋中葉後禮樂崩壞,典章制度逐漸瓦解。思想逐漸走向諸子百家。 周朝是以周族為代表和主體的華夏族語周邊諸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時期。自西周實行分封制後,中原華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國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區性文化。周朝從文字產生到春秋中葉,書面文學逐漸形成,古代散文由句而篇,由簡而繁的過程。詩經中的作品顯示四言詩日漸成熟。西周青銅器具有樸素、寫實的風格,聞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與《虢季子白盤》等等。.

新!!: 周宣王和周朝 · 查看更多 »

周朝君主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周宣王和周朝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周成王

周成王,姬姓,名誦,西周第二代天子。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攝政,引起管叔和蔡叔不滿,聯合武庚,發動叛亂,周公旦出兵平定三监之乱。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雒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西周王朝的统治。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 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成王在位時間定為前1042年至前1021年,在位22年。劍橋中國史推測其在位時間為前1042至前1006年。.

新!!: 周宣王和周成王 · 查看更多 »

周文王

周太祖文皇帝,'''姬'''姓,名昌,中國商朝末期周氏族首领,兒子周武王追諡他為周文王,後世視之為道統的傳人之一。.

新!!: 周宣王和周文王 · 查看更多 »

傅母

傅母,或稱傅姆,是中國先秦時期專職看顧、教育皇族、貴族子女的女性,一般多為中老年女性擔任此職。 和工作內容相近的「保姆」相比,傅母比保母更具有教導與規範的職責,甚至是傳授知識的教師;尤其在春秋戰國時代,保母與傅母分屬二人、各司其職,因此貴族或皇族子女,大多同時有傅母與保母,如春秋時代的宋共公夫人伯姬,在宮室大火時,堅持要等到保母與傅母同來才肯離宮,最後保母趕到而不見傅母,於是堅不離宮的伯姬亡於大火。.

新!!: 周宣王和傅母 · 查看更多 »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五月……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歐陽修《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換算為公曆即7月10日 。),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太穆皇后窦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顺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終統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号贞观。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够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2岁,在位23年,庙号太宗 ,諡號「文皇帝」,葬于昭陵。.

新!!: 周宣王和唐太宗 · 查看更多 »

唐肅宗

唐肃宗李亨(),唐玄宗第三子,母杨贵嫔,唐朝第10代皇帝(不計武则天),756年8月12日—762年5月16日在位,在位6年。在位期間,是唐朝安史之亂時期。.

新!!: 周宣王和唐肅宗 · 查看更多 »

共伯和

共伯和是在西周周厉王、周宣王之间(前841年至前827年)执政的一个诸侯。因不同历史文献有异说,他的具体身份和角色在学术界仍存在一定争议。一说为共国(在今辉县)国君,名和。一说“共伯和”为卫武公的別稱。 《竹书纪年》记载,前841年,周厉王暴政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到彘邑(今山西霍州市),太子静(后为周宣王)藏在召穆公家里,史称彘之乱。共伯和受诸侯推举,“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共和十四年,又归政于周宣王,自己“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史称这段时期为“共和”。共和元年为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共和还有一种说法,仅见于《史记·周本紀》,称所谓共和指周定公、召穆公两卿行政。这里的召公为召穆公虎,而同一时期文献中却没有记载周公的名号(周定公一说出自伪《今本竹书纪年》),所以后代学者多有怀疑。 最近发现的清华简中有一部编年体史书叫《系年》,《系年》记载:厉王大虐于周,卿李、诸正、万民弗刃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彘,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归于宋。.

新!!: 周宣王和共伯和 · 查看更多 »

共和 (西周)

周召共和又作共和行政、共和時期,是指西周国人暴动后,因周厉王逃離鎬京,无法直接行使王政,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政的一段時期,另一說是共伯和奪權執政的時期。該段時期從國人暴動後周厉王逃離鎬京起至周宣王登位,約為前841年至前828年的十四年期間。從周召共和開始,中國歷史有了明確的紀年。.

新!!: 周宣王和共和 (西周) · 查看更多 »

共和元年

共和元年 農曆庚申年(前841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暴政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到彘,太子静(后为周宣王)藏在召穆公家里,史称“彘之乱”。共伯和受诸侯推举,“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共和十四年,又归政于周宣王,自己“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史称这段时期为“共和”。是以共和元年为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共和还有一种说法,仅见于《史記·周本紀》,称所谓共和指周公、召公两相行政。这里的召公为召穆公虎,而同一时期文献中却没有记载周公的名号(周定公一说出自伪《今本竹书纪年》),所以后代学者多有怀疑。.

新!!: 周宣王和共和元年 · 查看更多 »

国人

国人可以指:.

新!!: 周宣王和国人 · 查看更多 »

国人暴动

国人暴动,也称彘之乱,是中国西周时期一次以首都鎬京四郊平民为主体的暴动。 国人是西周、春秋时期对居于都城之人的统称。对于国人暴动的性质除了平民暴动,亦有是贵族政变等说法。.

新!!: 周宣王和国人暴动 · 查看更多 »

国语

#重定向 國家語言.

新!!: 周宣王和国语 · 查看更多 »

皇父

皇父可能是指:.

新!!: 周宣王和皇父 · 查看更多 »

石鼓文

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现存的石鼓文来自于唐朝收集的十石鼓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馆藏说明,上面刻有文字。现存最早的拓片是宋朝流传下来的,当时认为是描述周穆王出猎的场面,后来的考古考证认为是秦穆公时代的作品,有的字已经残缺不全。当时由于尚没有发现甲骨文,所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康熙曾经复制了十面石鼓,补刻文字,放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宫殿后面。.

新!!: 周宣王和石鼓文 · 查看更多 »

礼县

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陇南市下属的一个县,位于甘肃东部,西汉水上游。与之接壤的县市有:东边天水市、西和县,西边宕昌县、岷县,南边武都区,北边武山县、甘谷县。面积4299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51万。邮政编码 742200,县政府驻城关镇。.

新!!: 周宣王和礼县 · 查看更多 »

礼乐

乐可指:.

新!!: 周宣王和礼乐 · 查看更多 »

秦始皇

始皇()嬴政,趙氏,時稱秦王政和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史記索隱】莊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孫也,名子楚。按:戰國策本名子異,後爲華陽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之專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過重,是秦朝在他死後3年速亡之一原因。.

新!!: 周宣王和秦始皇 · 查看更多 »

秦仲

仲(),西周时期秦国君主。公伯之子,在位23年。.

新!!: 周宣王和秦仲 · 查看更多 »

秦莊公

莊公(),《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记载名其,西周时期秦国君主。秦仲之子,在位44年。.

新!!: 周宣王和秦莊公 · 查看更多 »

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是中國西晋武帝时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戰國竹簡“汲冢书”的一部分,原無書名,因其編年體體例而命名為《紀年》,亦稱《汲冢紀年》。《竹書紀年》是一部於西晉太康二年(281年)被盜墓者不準(不作为姓氏音Fōu或Biāo、「ㄈㄡˉ」或「ㄅㄧㄠˉ」)所發現的古代史書,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編年體。它當時被埋藏於魏安-釐-王(一說應為魏襄王)的墓裡,記錄了從傳說時代的五帝到魏襄王(一說應為魏哀王)之間的重要歷史事件。竹书纪年於宋朝散佚。20世纪前后,经朱右曾与王国维等人考察先宋文献,重新輯錄了古本的主要内容。.

新!!: 周宣王和竹書紀年 · 查看更多 »

米脂县

米脂县是中国陕西省榆林市下辖的一个县。古名银州,县城位于无定河东岸。黄土高原地貌。面积1212平方公里,人口约23万(2005年)。邮政编码718100。县人民政府驻银州镇。.

新!!: 周宣王和米脂县 · 查看更多 »

眉县

眉县是中国陕西省宝鸡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863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30万人。.

新!!: 周宣王和眉县 · 查看更多 »

甲午

午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1个。前一位是癸巳,后一位是乙未。論陰陽五行,天干之甲屬陽之木,地支之午屬陽之火,是木生火相生。.

新!!: 周宣王和甲午 · 查看更多 »

甲寅

寅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51个。前一位是癸丑,后一位是乙卯。論陰陽五行,天干之甲屬陽之木,地支之寅屬陽之木,是比例和好。.

新!!: 周宣王和甲寅 · 查看更多 »

甲申

申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1个。前一位是癸未,后一位是乙酉。論陰陽五行,天干之甲屬陽之木,地支之申屬陽之金,是金尅木相尅。.

新!!: 周宣王和甲申 · 查看更多 »

甲辰

辰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1个。前一位是癸卯,后一位是乙巳。論陰陽五行,天干之甲屬陽之木,地支之辰屬陽之土,是木尅土相尅。.

新!!: 周宣王和甲辰 · 查看更多 »

甲戌

戌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1个。前一位是癸酉,后一位是乙亥。論陰陽五行,天干之甲屬陽之木,地支之戌屬陽之土,是木尅土相尅。自1872年起,在廣東省中山小欖鎮,每一甲戌年均舉行一次菊花展。.

新!!: 周宣王和甲戌 · 查看更多 »

申伯

申伯,生卒年不详,姜姓,西周时期申国首任君主。.

新!!: 周宣王和申伯 · 查看更多 »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新!!: 周宣王和甘肃省 · 查看更多 »

癸卯

卯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0个。前一位是壬寅,后一位是甲辰。論陰陽五行,天干之癸屬陰之水,地支之卯屬陰之木,是水生木相生。.

新!!: 周宣王和癸卯 · 查看更多 »

癸巳

巳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0个。前一位是壬辰,后一位是甲午。論陰陽五行,天干之癸屬陰之水,地支之巳屬陰之火,是水尅火相尅。.

新!!: 周宣王和癸巳 · 查看更多 »

癸丑

丑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50个。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論陰陽五行,天干之癸屬陰之水,地支之--屬陰之土,是土尅水相尅。 太平天国时,曾把“丑”改为“好”。因此1853年在太平天国记为癸好。.

新!!: 周宣王和癸丑 · 查看更多 »

癸未

未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0个。前一位是壬午,后一位是甲申。論陰陽五行,天干之癸屬陰之水,地支之未屬陰之土,是土尅水相尅。.

新!!: 周宣王和癸未 · 查看更多 »

白水县

白水县是中国陕西省渭南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920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28万人。.

新!!: 周宣王和白水县 · 查看更多 »

隰叔

叔,中国西周政治人物,杜氏。其父杜伯被周宣王杀死,其子隰叔逃到晋国,作为晋国的士师,即晋国的司法官。他的后人就以士为氏,他的儿子士蒍、曾孙士会都是晋国的重臣。.

新!!: 周宣王和隰叔 · 查看更多 »

韩国 (西周)

韩国,中国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国家,其所在大约相当于现在陕西韩城市和山西河津市一带。《左传》--“邗、晋、应、韩,武之穆”,四国开国之君是周武王之子。周平王十四年(前757年),韩国被晋国所灭。 曲沃克晉之后,晋武公以韩地赐给韩万作为采邑,这是晋国韩氏的由来。前403年的三家分晋后,韩氏自立为诸侯,建立韩国。.

新!!: 周宣王和韩国 (西周) · 查看更多 »

莱国

莱国,又称莱子国、莱夷,东夷人建立的諸侯國。.

新!!: 周宣王和莱国 · 查看更多 »

頡利可汗

頡利可汗(古突厥文:𐰃𐰞𐰞𐰃𐰏𐰴𐰍𐰣,拉丁轉寫:Illig-qaγan;),原名阿史那咄苾,封归义荒王,是東突厥汗国最後一任可汗(620年—630年),在位10年。 生年没有记载。咄苾初為莫賀咄設,是處羅可汗之弟。620年處羅去世,其妻隋朝義成公主立咄苾繼位,號頡利可汗。頡利後來以義成公主為妻。頡利在位時多次逾越长城侵擾中国。內政方面,頡利重用漢人趙德言,但德言「專其威福,多變更舊俗,政令煩苛」,引起突厥人的不滿,另外頡利「又好信任諸胡而疏突厥」。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東突厥遭受雪災,「雜畜多死,連年饑饉,民皆凍餒」,但頡利反而加重了諸部的負擔,「由是內外離怨,諸部多叛」。唐太宗于貞觀三年(629年)八月任命李靖為行軍總管,出兵征伐東突厥。貞觀四年(630年)三月頡利兵敗逃亡投靠突利可汗,被突利可汗转交给唐军,東突厥亡。唐軍把頡利押送到長安,唐太宗在他面前列舉其罪,然後免其一死,安置他在唐長安城。頡利在長安「鬱鬱不得志,與其家人或相對悲歌而泣」。唐太宗打算封頡利為虢州刺史,頡利不願赴任,改授右衛大將軍。634年頡利去世,追赠歸義王,諡曰荒,以突厥習俗火葬。 子特勤,特勤生伽那,伽那生武周冠军大将军行右鹰扬卫将军归义可汗阿史那感德。阿史那感德夫人阿史德,五原郡开国公次女。.

新!!: 周宣王和頡利可汗 · 查看更多 »

褒姒

褒姒,《史记》作襃姒,《列女传》作褎姒,祁姓,杜伯和周宣王妾偷奸的私生女。周宣王发现后宫不对劲,命杜伯询查此事,后来不了了之。过了三年,这件事情败露,被周宣王察觉,杜伯被杀,杜国被灭,褒姒被人携带逃于褒国。周幽王三年时她化名褒姒嫁给周幽王。西周君主周幽王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即周携王)生母。.

新!!: 周宣王和褒姒 · 查看更多 »

褒国

褒,春秋戰国時代的一個諸侯国,国君為「姒姓」。城池在當時梁州褒城縣以東距離二百步遠之處(轄地大致為現在的陕西漢中市一带)。.

新!!: 周宣王和褒国 · 查看更多 »

西垂

西垂可能是指:.

新!!: 周宣王和西垂 · 查看更多 »

西安市

西安市,古称長安、京兆、镐京,位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紧邻中华人民共和国幾何中心,现为国家中心城市、陕西省省會,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医疗、教育中心。西安拥有3000余年的文明史、建城史和1077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包括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個中原朝代在此建都,也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起點。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统一王朝建都最多的古都,在西安定都的周、秦、汉、唐,代表了中国帝王时期开放、外向、尚武、繁荣的顶峰。从文明曙光的半坡到西周礼乐;从大秦一统到汉唐盛世;西安曾经在两千年的时间跨度中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以及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西安目前有两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于全国前列。2011年,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规划》,西安规划为中国唯一的“历史文化基地”。 西安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渭水東南岸,地处中国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位於隴海鐵路上,区位显著,交通畅达。在地理环境上,西安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并有八水环绕。 西安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及黄河流域重要城市,关中城市群的经济、科技、教育、能源、金融、文化、商贸中心,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之一,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11区2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505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1200万人,户籍人口905.68万人。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将西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2013年国务院批复成立西咸新区,成为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2017年成立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管辖的大部分片区位于西安市境内。201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新!!: 周宣王和西安市 · 查看更多 »

西周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指中國歷史上東遷之前的周朝。周朝是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國姓為姬。原居於渭水流域。其後為逃避戎狄而遷居岐山下的周原,並於此地發展農業,建築城郭,設立官制。都豐鎬(宗周)(今陝西西安),成王五年營建雒邑(又稱成周),以此為中心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周王經常在成周駐節,但是主要活動依舊以鎬京為中心。 昭穆之世,周人加強了對東方的活動,大量活動以成周為中心。等到周幽王時,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經歷戰火的宗周宮室焚毀,周宗室在豐鎬一帶再難以立足(後來這裡由秦人奪回),周平王只得東遷至成周,史稱平王東遷。 西周從約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起至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6年。 前770年,平王弃宗周而迁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部族集團逐步形成,成为汉民族的前身之一,周边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其他部落。 以武裝封建與軍事佔領來進行東進。每有新開拓領地,須築城、建廟、立社,即為「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新!!: 周宣王和西周 · 查看更多 »

西犬丘

西犬丘,古邑名,又称西垂。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九十里。原名犬丘,因其东另有一犬丘,故称西犬丘。 西周时秦国祖先大骆、非子居此,本名犬丘。非子后改封于秦。周厉王时西戎“灭犬丘大骆之族”,其地为西戎所占。秦庄公破西戎,周宣王与大骆犬丘之地,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秦襄公既侯,居西垂”,秦族始为诸侯。后人遂称西犬丘为西垂。其后秦襄公、秦文公均居于西垂。秦宁公二年(前714年)徙都平阳。春秋时或称西邑。汉代置陇西郡西县。《括地志》“在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即今甘肃礼县地。.

新!!: 周宣王和西犬丘 · 查看更多 »

西戎

西戎是三代对其边界西方的部落的泛指,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是漢族前身之一,但與战国以后的胡人各民族并沒有任何關係,後來「西戎」被漢族用來代指位於漢族以西的各個非漢民族。.

新!!: 周宣王和西戎 · 查看更多 »

魯孝公

魯孝公(),即姬稱,為西周諸侯國魯國君主之一,是魯國第十二任君主。他為魯武公兒子。前796年,周宣王率領諸侯軍隊討伐魯國,殺死伯御後擁立為魯國君主。在位27年,紀年為38年。.

新!!: 周宣王和魯孝公 · 查看更多 »

魯武公

魯武公,姬姓,名敖,西周魯國第九任君主。他為魯真公的弟弟,承襲魯真公擔任該國君主,《史記·魯世家》記載在位9年,年表記載在位10年。 魯武公九年春季,他和長子太子括,少子公子戏(也就是后来的鲁懿公)前去朝見周宣王。周宣王喜歡公子戲,打算立他為魯國的太子。樊仲山父力諫周宣王,周王不聽,冊立戲為魯國太子。夏季,魯武公與兩兒子歸國,不久去世。.

新!!: 周宣王和魯武公 · 查看更多 »

魯懿公

魯懿公,姬姓,名戲,為春秋魯國第十任君主。他為魯武公兒子,承襲魯武公擔任該國君主,後魯懿公兄長太子括的兒子伯御,與支持伯御的魯國人一起攻打殺死了魯懿公,魯國人擁立伯御為魯君。.

新!!: 周宣王和魯懿公 · 查看更多 »

诸侯

诸侯国中文狭义上主要是指中国历史周朝時分封制之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君主最高统治者被赐与“诸侯”的封号。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国”混淆使用。 诸侯国,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封建社会)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直至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取消世爵。 少数时期,与中原朝廷对抗的軍閥割据势力,也被稱為諸侯。如東漢末年的袁紹、袁術、張魯、張繡、劉表、劉焉、馬騰、韓遂等地方將領,晚唐以武力自居,不理會朝廷的軍事藩鎮河北三鎮,五代十国南方的吳越、南吳、閩國、南唐、荊南、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和北漢等政權,或者元朝末年的陳友諒、張士誠羣雄等。.

新!!: 周宣王和诸侯 · 查看更多 »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溯自西元前11到前6世纪,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题目分别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遂也称之谓《诗经》,而正式使用《诗经》一名,应该起于南宋初年。早期诗经版本众多,其中最为著名也是流传至今的,是汉朝毛亨、毛苌注释的《诗经》,因此该版本又称为《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向南也远及江汉流域。.

新!!: 周宣王和诗经 · 查看更多 »

鲁国

鲁国,是周朝的一個姬姓諸侯國,為周成王的四叔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国。鲁国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歷時八百餘年。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西南部,國力鼎盛時期勢力遍及河南、江蘇及安徽三省。另外,魯国亦是孔子的出生地。.

新!!: 周宣王和鲁国 · 查看更多 »

黄琼

(),东汉江夏郡安陆人,字世英,黄香之子。 因为父荫担任太子舍人,以患病推辞不就,汉顺帝永建年间,被公卿推荐,被朝廷征辟。李固非常仰慕他,在书信中说:“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職期間,重用清議之士,如范滂、袁忠等日後遭到黨錮之禍的名士。黄琼到京师洛阳,历任议郎、尚书令。151年以太常任司空,152年因地震免为太仆,153年任司徒,154年任太尉。158年因日食免为大司农。159年,汉桓帝除梁冀,因黄琼不附梁冀,再任太尉,封邟乡侯。161年再任司空。临终上书抑制宦官,谥号忠。一女嫁刘焉。其孙黄琬。.

新!!: 周宣王和黄琼 · 查看更多 »

齐国

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其疆域主要位於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東南部及河南省東北部,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姜尚。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原称营丘,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為戰國七雄之一,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称王,前221年為秦國所滅。.

新!!: 周宣王和齐国 · 查看更多 »

辛卯

辛卯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8个。前一位是庚寅,后一位是壬辰。論陰陽五行,天干之辛屬陰之金,地支之卯屬陰之木,是金尅木相尅。.

新!!: 周宣王和辛卯 · 查看更多 »

辛巳

辛巳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8。前一位是庚辰,后一位是壬午。論陰陽五行,天干之辛屬陰之金,地支之巳屬陰之火,是火尅金相尅。.

新!!: 周宣王和辛巳 · 查看更多 »

辛丑

辛丑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8个。前一位是庚子,后一位是壬寅。論陰陽五行,天干之辛屬陰之金,地支之--屬陰之土,是土生金相生。.

新!!: 周宣王和辛丑 · 查看更多 »

辛亥

辛亥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8个。前一位是庚,后一位是壬子。論陰陽五行,天干之辛屬陰之金,地支之亥屬陰之水,是金生水相生。 太平天国时,曾把“亥”改为“开”。因此1851年在太平天国记为辛开。.

新!!: 周宣王和辛亥 · 查看更多 »

霍州市

霍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一个县级市,由临汾市代管。总面积为765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为28.29万人。.

新!!: 周宣王和霍州市 · 查看更多 »

霍邱县

霍邱县是中國安徽省六安市下辖的一个县。面积3493平方千米,人口162.7万。邮政编码2374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新!!: 周宣王和霍邱县 · 查看更多 »

范氏

范氏,晋卿家族,六卿之一,前593年成立,前490年敗亡。.

新!!: 周宣王和范氏 · 查看更多 »

胡毋敬

胡毋敬,又作胡母敬,姓胡毋,是中國秦朝人物,担任太史令。 在秦始皇统一规范文字的过程中,李斯将小篆的形体的开体与写法制定以后,为了推广到全国,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以小篆编写书籍。胡毋敬作七章《博学篇》,文字采用《史籀篇》(大篆作品,启蒙读物),结构却略有不同,后世称为秦篆,即小篆。.

新!!: 周宣王和胡毋敬 · 查看更多 »

赵高

赵高(),中国战国时期秦国及秦朝政治人物,历仕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婴三代君主,沙丘之变和望夷宫之变的主谋、策划者。最后被子婴派宦官韩谈刺杀而死。 一般认为赵高引发的多次秦朝内部宫廷混乱是造成秦朝加速灭亡的原因之一,但历史上对赵高是否为宦官以及制造秦朝宫廷混乱的动机都尚存争议。司馬遷著《史记》时没有为赵高单独立传,赵高的事蹟主要记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李斯列传》和《史记·蒙恬列传》中。.

新!!: 周宣王和赵高 · 查看更多 »

董仲舒

董仲舒(),西汉思想家,广川(今河北枣强,一说景县)人。董仲舒是一個西漢的儒生。专治《春秋公羊传》,為今文经大师,與古文孔安國齊名,曾指導司馬遷經學之說。.

新!!: 周宣王和董仲舒 · 查看更多 »

邹漪

鄒漪,字流綺,又字西村,明季常州無錫人。吳偉業的學生,與名人王士禎等有往來。因出版吴伟业的《鹿樵纪闻》遭到逮捕下獄。著有《啟禎野乘》、《明季遺聞》等書。.

新!!: 周宣王和邹漪 · 查看更多 »

鄭國

鄭国,别名为奠国,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伯爵。.

新!!: 周宣王和鄭國 · 查看更多 »

鄭桓公

鄭桓公(),'''姬'''姓,名友,或稱多父,或稱桓友,是中國西周時代鄭國的開國君主。《史记》和《東周列國志》称他是周厉王的兒子,周宣王的弟弟。《竹书纪年》则说他是宣王之子。 鄭桓公於前806年獲周宣王封於鄭(位於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区東北)。由於友得到百姓的愛戴,周幽王於前773年委任友為司徒。.

新!!: 周宣王和鄭桓公 · 查看更多 »

鄂国

鄂国(金文称之为:“噩”)是夏商朝时期的诸侯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市区、方城县和南召县一带,卧龙区石桥镇为其中心地域。黄帝的姞姓子孙封在鄂国。商末,鄂侯在朝中为大臣,与西伯昌、九侯并列为三公。.

新!!: 周宣王和鄂国 · 查看更多 »

镐京

#重定向 鎬京.

新!!: 周宣王和镐京 · 查看更多 »

长安区 (西安市)

长安区为西安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西安市主城区南部。东有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与蓝田县为邻,西有沣渭新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鄠邑区接壤,南接宁陕县、柞水县,北靠雁塔区、灞桥区,是建设中的西安现代国际化大都市新型主城区。.

新!!: 周宣王和长安区 (西安市) · 查看更多 »

长父

长父,中国周朝的周宣王的儿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之为尚父,原来的姞姓杨国被戎狄所灭。周宣王把儿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金文《四十二年逑鼎》记载的是周宣王命大臣逑辅佐长父,长父的杨国被晋献公所灭,杨被封给羊舌氏家族。.

新!!: 周宣王和长父 · 查看更多 »

长江

长江,在中国古代称作江水、大江,简称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6380公里,干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穿越中国西南(青海、 西藏、 云南、 四川、 重庆)、中部(湖北、湖南、江西)、东部(安徽、江苏),在上海市汇入东海。长江流域覆盖中国大陆五分之一陆地面积,养育了中国大陆三分之一的人口。长江经济带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带。 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常被并列为中国文化历史、文明、经济的两大源泉。繁荣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占中华人民共和国GDP20%。长江流域生态类型多样,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是多种濒危动物如扬子鳄和达氏鲟的栖息地。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长江取水、灌溉、排污、运输、发展工业、当作边界等。 近年来,长江受到了工业污染、农业径流、河沙淤积、湿地和湖泊减少的威胁,因而加剧了季节性洪水的发生。长江部分地区已被划为保护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则因丰富的自然及文化资源而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

新!!: 周宣王和长江 · 查看更多 »

雒邑

洛邑別稱成周,中國古地名,在今洛阳市。 西周周成王時,周公建成洛邑(今瀍河两岸),又称成周。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成周,从此又称王城。周敬王前510年修筑新都(今洛阳白马寺以东),新城沿用「成周」之名,俗稱「東周」;旧城称为「王城」,俗稱「西周」。.

新!!: 周宣王和雒邑 · 查看更多 »

虢宣公

虢宣公,姬姓,虢季氏,名子白,西周时期西虢国君主。.

新!!: 周宣王和虢宣公 · 查看更多 »

虢文公

虢文公,西周时期虢国国君,谥号文公,又称虢季。今本《竹书纪年》周宣王十五年(前813年):“王锡虢文公命。”《国语·周语上》:“宣王即位,不藉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虢文公鼎:“虢文公子段作叔妃鼎,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虢文公鬲:“虢文公子段作叔妃鬲,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新!!: 周宣王和虢文公 · 查看更多 »

陕县

#重定向 陕州区.

新!!: 周宣王和陕县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新!!: 周宣王和陕西省 · 查看更多 »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參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為當道者嫉恨,除短暫奉召入京外,終生未再北還。因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寓情山水而不忘國政,特別因首創“寓言”體,留下“黔之驢”“臨江之麋”“捕蛇者說”等小品而別具一格。其文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其出于河东柳氏,人称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復號柳柳州。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軍人物,並稱「韓柳」。韓文古,柳文秀。.

新!!: 周宣王和柳宗元 · 查看更多 »

携王

携王 攜惠王被殺是公元前750年,攜王立二十一年為晉文侯所殺。,《清华简·系年》作携惠王、惠王。姬姓,名余臣,一作余,西周末年及东周初年人,周幽王之弟。.

新!!: 周宣王和携王 · 查看更多 »

杞國

杞國,是中國歷史上自商朝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國祚延綿1000多年,國君為姒姓,禹的後裔。商汤灭夏后,分封夏朝的后人于杞,此后杞国时存时灭。周朝初年,再次赐予杞國封号,自東樓公起,有史料可考的傳了二十位國君。直到西元前445年,杞國亡于楚國。 杞國是小國,史書罕有記載,《史記》雖有「陳杞世家」記載陳、杞兩國的歷史,但對杞國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還特別說:「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這樣的小國,在周圍強鄰的壓迫下,被迫屢有遷徙。杞國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縣一帶,後來遷到今山東省新泰,後又遷至昌樂、再至安丘一帶。 杞國雖小,但也有其重要意義,那就是杞國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後,存有夏禮,因此孔子曾爲考察夏朝之禮而到訪杞國。只是由於杞國文獻也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論語·八佾》)。 歷史上還流傳著一些和杞國有關的故事,《列子·天瑞》中所說的杞人憂天的故事,就發生在杞國。該成語雖說往往用來形容庸人自擾的無謂擔憂,但也有人認爲,這和杞國多經磨難而造成的國人憂患意識有關。 目前爲止,發現的杞國存在的考古證據不多。共計有六塊殷墟甲骨文提到了杞侯或杞地,可作爲商代杞國存在的證據。而在杞縣尚未找到杞國遺存,縣城中曾有後人建的東婁公廟,祭祀杞國開國君主東婁公(即東樓公),該建築在1949年後也已被拆毀。在新泰,清朝的道光和光緒年間曾出土過一批杞伯每亡所做的青銅器,2002年新泰周家莊又發現了杞國的貴族墓葬群,證實新泰曾是杞國所在地。另外,1962年,武漢市文物商店曾收購到一件杞伯每亡的簋,1966年,山東滕縣出土了一件每亡的鼎。.

新!!: 周宣王和杞國 · 查看更多 »

李斯

李斯()。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方)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曾任秦朝左丞相,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或說其字通古。 李斯,早年为上蔡郡的小吏,负责掌管文书,后和韓非师从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诸子百家中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李斯学成后进入秦国,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文信侯很赏识李斯,任他做郎官。后劝说秦王政攻灭东方六国,被任命为长史。秦王政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命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国水工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至廷尉。在秦滅六國之戰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尊秦王政称号为皇帝。李斯主张郡县制,反对分封制;又主张焚毁民间所收藏诸子百家之书。李斯还参与了秦朝诸多制度建设,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保身,与赵高陷害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立秦始皇幼子胡亥为皇帝,后被赵高所害,诛灭三族。.

新!!: 周宣王和李斯 · 查看更多 »

杨国 (姬姓)

杨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諸侯國,侯爵爵位,初代國君為长父,是周宣王的儿子。 原有姞姓杨国被戎狄所灭。周宣王把儿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四十二年逑鼎记载的是前786年,周宣王命大臣逑辅佐长父,长父的杨国被晋献公所灭,杨被封给献公之弟伯侨,就是后来的羊舌氏家族。.

新!!: 周宣王和杨国 (姬姓) · 查看更多 »

杜伯

杜伯(),中国西周政治人物,杜氏。周宣王的大臣,尧之子丹朱的后裔。周宣王听说有女子危害周朝江山,把很多妇女、女婴都杀死了。杜伯劝谏,周宣王不听,杀死了杜伯,其子隰叔逃到晋国,作为晋国的士师,為晉卿士氏(即范氏)的始祖。周宣王后来梦见杜伯射杀自己,得病而死。.

新!!: 周宣王和杜伯 · 查看更多 »

桐城市

桐城市位于中國安徽省中部偏南,是安庆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1996年撤县设市。现辖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12个镇和3个街道,面积1571平方千米,全市户籍人口75.46万人(2010年),常住人口66.45万人。邮政编码:231400;电话区号:0556;车牌代码:皖H;行政区划代码:340881。 桐城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清朝著名的文学流派“桐城派”即产生于此。.

新!!: 周宣王和桐城市 · 查看更多 »

桑弘羊

桑弘羊(),是中國西漢武帝時期的政治人物,專長為財政。.

新!!: 周宣王和桑弘羊 · 查看更多 »

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楚荆,中国历史商朝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國君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之戰,爲秦所滅。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安徽、河南、湖南、浙江、上海、江苏、江西、重庆、貴州、山东部分地方。.

新!!: 周宣王和楚国 · 查看更多 »

武丁

武丁(约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子姓,根据《今本竹书纪年》名昭,是中国商朝第23位国王,共在位59年,“武丁”是他死后获得的諡号,殷末又追谥庙号为“高宗”(但在殷墟卜辞中没有该庙号)。他是商王敛(小乙)之子,商王旬(盘庚)、商王颂(小辛)的侄子。.

新!!: 周宣王和武丁 · 查看更多 »

江苏省

江苏,简称苏,是現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东地区的一省,省名为江宁(南京)和苏州的合称,省会为南京市。江苏省地跨长江、淮河南北。 江苏可分為苏南、苏中、苏北三個區域,也可划分为江南、江淮、淮北三个区域,這三個區域在文化、地理、经济各方面都呈现其獨特性。东吴以来,历东晋、南朝、隋、唐、南唐、北宋、南宋,江苏地区经济文化一直比较繁荣,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朝中后期、清中期,分别达到巅峰。1927年,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上海和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先后设立特别市而脱离江苏省,江苏的地位有所下降。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該省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均居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第四位,地区生产总值則居全国第二位、世界第六位。江苏与上海、浙江省、安徽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周宣王和江苏省 · 查看更多 »

汲冢琐语

汲冢琐语是西晋太康年间在汲郡魏襄王墓出土整理的战国竹简“汲冢书”的一部分,同一批的还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原书为蝌蚪文书写,故亦称“古文琐语”,共十一篇,至今已失传而仅有辑佚本。该书为战国初期志怪小说集,《晋书·束皙传》认为该书是“诸国卜梦妖怪相书也”。从书中多记晋国史事来看,作者可能是三家分晋前后的晋国史官。综合来看,这部书所记偏于异说怪语、奇闻轶事、宫廷讳密,虽然书中人物皆为历史实有但事迹多不必进入正史,可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而在当时,卜梦占筮、预测吉凶、神灵怪异等,自然会在这类记述中占有较大比重。.

新!!: 周宣王和汲冢琐语 · 查看更多 »

汾河

汾河,也称汾水,山西人称为“母亲河”,是黄河的僅次於渭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源于中國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管涔山,经太原市南流到新绛县折向西,由运城市的河津市汇入黄河。全長,流域面積。 汾河流域覆蓋山西中部,上游穿行山地、黄土丘陵中,中游经太原盆地,介休市以下变窄,过灵石峡进入临汾盆地,下游河谷开阔。四周为山脉环绕。由河源至太原市上兰村为上游,穿行山地,水土流失严重,是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上兰村至洪洞县石滩村为中游,河出山谷,经太原市入晋中平原,有潇河、文峪河两大支流注入。坡降变缓,泥沙淤积严重。这段河床旧时很不稳定,往往泛滥成灾,但也是流域内最富庶地区。 汾河冲击许多谷地,一些重要城市处于汾河谷地中,如太原、临汾、灵石等。這條河本來是條大河,水量充盈,肥鱼行舟。後來由於1958年汾河水库的建造和1980年代之後激增的工業、農業需求而逐渐水量稀少。.

新!!: 周宣王和汾河 · 查看更多 »

汉光武帝

漢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今湖北省襄阳枣阳市),東漢建立者,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 劉秀為漢高帝九世孫,漢景帝七世孫,出身於南陽郡的地方豪族。新朝末年國家動蕩,各地寇盜蜂起。地皇三年(22年),劉秀與其兄長劉縯在宛(今河南省南陽市)起兵。25年,在鄗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高邑縣)登基稱帝,改元建武,國號為「漢」,史稱東漢。此後,劉秀逐步掃平各方勢力,最終統一中國。劉秀在位三十二年,社會逐漸從新朝末年的動蕩中恢復,故稱「光武中興」。建武中元二年(57年),劉秀逝世於雒陽。 劉秀的軍事才能很高。稱帝之後遣眾將攻伐四方,往往能從前方上報的排兵布陣形勢中發現問題,有時因前方不能及時得到糾正,便為敵人所敗。此外,劉秀待人誠懇簡約,寬厚有信,竇融、馬援等均由此歸心。對外政策方面,引南匈奴內遷入塞,分置諸部於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西河緣邊八郡,詔單于徙居西河美稷。但此舉也成為東漢朝廷和民眾沈重的經濟負擔,在東漢與北匈奴的戰爭中南匈奴僅起到出兵助攻的作用,談不上替東漢守衛北邊。到了東漢中期由於羌患,使得南匈奴在北邊不斷發起暴亂,對東漢北邊邊防乃至北方內地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從而成為東漢北邊的一大邊患。.

新!!: 周宣王和汉光武帝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周宣王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河津市

河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一个县级市,由运城市代管。位于山西西南部、汾河汇入黄河处,与陕西省韩城市隔黄河相望。.

新!!: 周宣王和河津市 · 查看更多 »

泾阳县

泾阳县在中国陕西省中部、泾河下游,是咸阳市所辖的一个县。面积为792平方公里,有耕地67万亩。2002年人口为49万人。.

新!!: 周宣王和泾阳县 · 查看更多 »

洪洞县

洪县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南部,为臨汾市辖县,汾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境,为晋南最具人口規模的縣份,人口约有80万,縣治位於大槐樹鎮。有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苏三监狱、广胜寺等名胜古迹。.

新!!: 周宣王和洪洞县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周宣王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洛河

洛河可以指:.

新!!: 周宣王和洛河 · 查看更多 »

淮夷

淮夷,可能是存在於中國上古時代的夏至東周时期,生活在中国东部的黄淮、江淮一带的东夷部族统称。 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夏朝的相在即位的第一年,進攻淮夷,第二年攻風夷、黃夷,第七年于夷訪夏朝。 淮夷後來与商王朝关系很亲近,商王帝辛曾用安抚和武力征服并行的方式促进了淮夷和中原的文化交流。 周灭商后,淮夷帮助武庚复兴商朝,武庚失败后,淮夷又与徐戎多次联合抗击西周统治者。 淮夷在春秋时期依附于楚国。.

新!!: 周宣王和淮夷 · 查看更多 »

淮安市

淮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城市,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属于江淮淮扬文化,自古为水运及漕运枢纽、南北要冲,明清时期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大运河沿线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周宣王和淮安市 · 查看更多 »

淮河

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现为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西部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于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为1000公里。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山东五省,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以废黄河为界,整个流域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南宋以來,黃河奪淮是困擾國家漕運的歷史性問題,明潘季馴、清靳輔治河皆由淮入手,取得成效。.

新!!: 周宣王和淮河 · 查看更多 »

渭河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中国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省的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渭河全长818公里,流域包括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其中陕西占50%,甘肃占44%。渭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又叫渭河平原)区。 渭河上游以及北岸泾河、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 在甘肃省境内,渭河主要支流有秦祁河、大咸河、散渡河、义陇河、榜沙河、散渡河、葫芦河、藉河、牛头河等。 陕西省境内渭河流域右岸南山支流较多,从西到东有清姜河、清水河、石头河、西汤峪、黑河、涝峪河、新河、沣河、皂河、灞河、零河、湭河、赤水河、遇仙河、罗纹河、罗敷河等,大都水清、源短、流急,较长的黑河125公里,灞河104公里,其余皆不足百公里。左岸为黄土阶地原区,支流稀少,从西向东有通关河、小水河、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洛河等,大多水量相对较小而含沙量很大,流长在百公里以上。 在西安咸阳地区的渭河河段及其在这一地区的八条支流构成了自古以来著名的八水绕长安,说明关中地区在古时候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中國古代歷代為了灌溉和水運的目的,修築了渠道。公元前246年,秦朝的鄭國渠引涇河到洛河、漕渠,漢武帝時的白公渠引涇河到渭河、涇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水道,這些渠道主要集中在渭河的中下游。.

新!!: 周宣王和渭河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周宣王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漢江

漢江可以指:.

新!!: 周宣王和漢江 · 查看更多 »

朔方郡

朔方郡,中國古郡名。 秦代為新秦中,屬九原郡。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破匈奴,以河南地置五原郡、朔方郡。朔方郡治所在朔方縣(縣治在今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北)。隸屬于朔方刺史部。東漢時移治臨戎縣,屬并州,後僑置于五原郡內。建安二十年(215年)廢。北魏、隋于夏州(今陝西境內)復置朔方郡。唐廢。.

新!!: 周宣王和朔方郡 · 查看更多 »

戊午

戊午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55个。前一位是丁巳,后一位是己未。論陰陽五行,天干之戊屬陽之土,地支之午屬陽之火,是火生土相生。.

新!!: 周宣王和戊午 · 查看更多 »

戊子

戊子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5个。前一位是丁亥,后一位是己丑。論陰陽五行,天干之戊屬陽之土,地支之子屬陽之水,是土尅水相尅。.

新!!: 周宣王和戊子 · 查看更多 »

戊寅

戊寅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5个。前一位是丁丑,后一位是己卯。論陰陽五行,天干之戊屬陽之土,地支之寅屬陽之木,是木尅土相尅。.

新!!: 周宣王和戊寅 · 查看更多 »

戊申

戊申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5个。前一位是丁未,后一位是己酉。論陰陽五行,天干之戊屬陽之土,地支之申屬陽之金,是土生金相生。.

新!!: 周宣王和戊申 · 查看更多 »

戊戌

戊戌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5个。前一位是丁酉,后一位是己亥。論陰陽五行,天干之戊屬陽之土,地支之戌屬陽之土,是比例和好。.

新!!: 周宣王和戊戌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周宣王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方叔

方叔,姬姓,周宣王时代周朝大臣,讨伐淮夷、猃狁有功。前823年,方叔南征楚国荆蛮大胜而还。周宣王将方叔于封在洛,方叔与仲山甫、尹吉甫辅助宣王中兴。方叔成为了方姓始祖之一。.

新!!: 周宣王和方叔 · 查看更多 »

方国

方国或方国部落是指中国商之际时的诸侯部落与国家。现今学者对这些方国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商朝晚期的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卜文中多以“某方”的形式称呼这些部落国家,所以称作“方国”。“方国”一词最初由孙诒让在《契文举例》中提出。《周易·既济》篇载,“方,国也”。“方”便是“所有的国”,甲骨文中称为“多方”。在甲骨卜辞中,有称为“某方”的国,又有不称“某方”的国。狭义的方国仅包含那些称为“某方”的国,而广义包括所有的与商王朝对称的国。多数方国规模较小,仅仅是一些原始的氏族部落,但还有少数方国规模较大,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国家机构。如土方、羌方、周方等大的方国甚至达到了能与当时中原共主王朝商朝平等抗衡的规模。目前可辨别的方国有150余个。使用的名称是商部落给这些方国附上的他称,其中与商部落敌对的方国的名称多为贬称,而与商部落友好的方国的名称多为中性名称。 判断甲骨卜辞中的国名是否属于广义的方国主要根据以下8种标准:.

新!!: 周宣王和方国 · 查看更多 »

斗门街道

斗门街道可以指:.

新!!: 周宣王和斗门街道 · 查看更多 »

括 (鲁国)

括,'''姬'''姓,名括,是鲁武公的长子,鲁懿公和鲁孝公的哥哥。 前816年,鲁武公带着自己的长子括、少子戏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喜欢戏,想立他为鲁国的太子,仲山甫认为这是违背先王遗训的做法,极力劝谏,周宣王不听,还是将戏立为鲁国太子。这年夏天,鲁武公回国后就去世了,戏继承鲁国君位,是为鲁懿公。前807年,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杀鲁懿公,鲁国人立伯御为君。 前796年,周宣王伐鲁,杀伯御,仲山甫推荐鲁懿公的弟弟公子称继承鲁国君位,是为鲁孝公。     .

新!!: 周宣王和括 (鲁国) · 查看更多 »

晋国

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晉是重要的封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一個。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獻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晉景公時遷都新田,稱之為新絳,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因為春秋初年晉國發生過小宗曲沃篡奪大宗的曲沃克晉,以及晋献公時的骊姬之乱兩件宗室內鬥事件,為避免歷史重演,晉文公開始除太子以外,國君其他兒子及兄弟皆要遷離晉國,《左传》称“晋无公族”,有別於其他國家。晉靈公時,晉的卿大夫勢力開始壯大,成公即位後,封異姓卿大夫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漸成為晉國政權的主導力量。晉平公以後,六卿的實力凌駕於國君之上,形成了六卿執政。晉定公時,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滅,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晉出公時,魏氏、韓氏反戈一擊聯合趙氏滅掉最強大的知氏,晉國名存實亡。終於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从晋国中分裂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而晋国仅剩两城,苟延残喘80年后被韩、赵完全瓜分。 三家分晋被視為戰國時期的開始,宋代司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將此事作為開篇。以血緣關係來看,韩国王室是晉國君主的後裔。.

新!!: 周宣王和晋国 · 查看更多 »

晋国六卿

晋国六卿,是中国春秋时代晋国的政治军事制度,晋文公在晋国建立了三军制。中、上、下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他们主持晋国的军事、政治。中军将又称为元帅、执政。晋襄公一度增加新上军、新下军二军四卿,旋即恢复原制。晋景公扩为六军十二卿,新中军、新上军、新下军,之後合为新军,共四军八卿。晋悼公恢复三军建制。晋平公时,六卿被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垄断,之後六卿特指这六个卿家。范氏、中行氏被诛灭後,六卿改为四卿。智氏後被赵氏、韩氏、魏氏三家滅掉,這就是之後赵氏、韩氏、魏氏三家分晉的典故。.

新!!: 周宣王和晋国六卿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姬靜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