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奇異龍屬

指数 奇異龍屬

奇異龍屬(屬名:Thescelosaurus)在希臘文裡意為“奇蹟蜥蜴”,是種小型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末期的北美洲,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的最後恐龍動物群之一。奇異龍的完整標本與良好保存狀況,顯示牠們可能生存於接近河流的地區。 目前對於這種二足、草食性、鳥腳類恐龍的研究來自於數個部份骨骸與頭顱骨。奇異龍身長平均約2.5到4公尺。牠們有健壯的後肢、小而寬的手掌、頭部有長而尖的口鼻部,身體背部中線可能有小型鱗甲。奇異龍被認為是種特化的稜齒龍類。過去曾有數個種被認為屬於奇異龍,但現今只有漠視奇異龍(T.

126 关系: 劍角龍屬加斯帕里尼龍屬加拿大动物埃德蒙頓龍屬厚頭龍厚頭龍下目南达科他州古生物学坎潘階多系群大鴨龍奧斯尼爾洛龍屬奔山龍屬奇異龍屬威廉·莫里斯小盾龍屬小頭龍上颌骨两性异形並系群主動脈希腊语帕克氏龍帕克氏龍屬三角龍屬亚热带亞伯達省代谢伶盜龍屬似鳥龍屬彎龍屬何信祿龍何信祿龍屬侏罗纪心臟化石北美洲傷齒龍哺乳动物冲积平原動物相皂化反应石膏石英獸腳亞目砂岩禽龍科...禽龍類科 (生物)科羅拉多州稜齒龍稜齒龍屬稜齒龍科系統發生樹组织学美國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生物化学甲龍屬甲龍科畸齒龍屬物种牛角龍白垩纪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草食性落羽杉靈龍屬表皮颈椎西風龍屬馬斯垂克階角足亞目角龍科骨盆鳥臀目鳥腳下目賴索托龍屬鳄目鴨嘴龍科跗骨鸵鸟蹠骨黏土软骨蜥形纲蜥蜴薩克其萬省開花植物蒙大拿州股骨肋骨银杏脊索动物脊椎蕨类植物长石腱龍腱龍屬腳踝英格兰雪松雜食性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光散射技术暴龍查爾斯·惠特尼·吉爾摩掘奔龍屬恐龙植物模式種水豚河流泥岩演化支指骨怀俄明州 扩展索引 (76 更多) »

劍角龍屬

劍角龍屬(屬名:Stegoceras)又名頂角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屬於鳥臀目厚頭龍下目,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劍角龍身長2公尺。劍角龍是由勞倫斯·賴博(Lawrence Lambe)在1902年所命名,學名在希臘文意為“有角的頭頂”。 因為劍角龍的化石相當完整,常被當成參考模型來完成厚頭龍類的重建。當劍角龍首次被發現時,牠們被認為是傷齒龍的近親。直到1945年,劍角龍的頭顱骨被發現時,發現牠們與傷齒龍有顯著差別,所以這個理論被淘汰了。厚頭龍類的化石大部分只有顱骨,而目前所發現的劍角龍顱骨數目超過其他的厚頭龍類。牠們的尾巴基部有擴大腔室,目前仍不清楚其功能。.

新!!: 奇異龍屬和劍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加斯帕里尼龍屬

加斯帕里尼龍屬(學名:Gasparinasaura)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是種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在發現南方稜齒龍之前,加斯帕里尼龍是唯一發現於南美洲的稜齒龍類恐龍。.

新!!: 奇異龍屬和加斯帕里尼龍屬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奇異龍屬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新!!: 奇異龍屬和动物 · 查看更多 »

埃德蒙頓龍屬

埃德蒙頓龍屬(學名:Edmontosaurus),又譯愛德蒙托龍,是鴨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坎潘階晚期至馬斯垂克階晚期,距今約7300萬到6500萬年前。成年的埃德蒙頓龍可達13米長,平均體重約6-8噸,最大体重13.6吨,是最大的鴨嘴龍科之一。牠們是以化石發現地區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頓來命名的。 埃德蒙頓龍的第一個化石發現於艾伯塔省的馬蹄峽谷組。模式種是帝王埃德蒙頓龍(E.

新!!: 奇異龍屬和埃德蒙頓龍屬 · 查看更多 »

厚頭龍

#重定向 厚頭龍屬.

新!!: 奇異龍屬和厚頭龍 · 查看更多 »

厚頭龍下目

#重定向 厚頭龍亞目.

新!!: 奇異龍屬和厚頭龍下目 · 查看更多 »

南达科他州

南達科他州(State of South Dakota)是美國中西部平原上地勢較高的一州,過去曾是美國印地安人蘇族中拉科他族(Lakota)的聚落所在。南達科他州在1889年11月2日加入美國聯邦,也是在同一天被命名的。 南達科他州的北邊是北達科他州,南邊是內布拉斯加州,東邊則緊鄰愛荷華州與明尼蘇達州,西邊是懷俄明州和蒙大拿州,它同時也是美國上被稱為邊疆帶六州中的一州。 美國戰艦南達科他號就是以此州命名的。 該州分為66個郡,請參看南達科他州的郡列表(List of South Dakota counties)。.

新!!: 奇異龍屬和南达科他州 · 查看更多 »

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是研究古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地质学分支学科,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交叉科学。既是生命科学中唯一具有历史科学性质的时间尺度的一个独特分支,研究生命起源、发展历史、生物宏观进化模型、节奏与作用机制等历史生物学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又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化石,用以确定地层的顺序、时代,了解地壳发展的历史,推断地质史上水陆分布、气候变迁和沉积矿产形成与分布的规律。.

新!!: 奇異龍屬和古生物学 · 查看更多 »

坎潘階

#重定向 坎帕期.

新!!: 奇異龍屬和坎潘階 · 查看更多 »

多系群

多系群(英语:Polyphyletic group)在生物系統發生學中,是指一個分類群當中的成員,在演化樹上分別位于相隔著其他分支的分支上;也就是說,該分類群並不包含其所有成員的最近共同祖先。一般而言,生物的科學分類會盡量避免使一個正式的分類群成為多系群。 舉例而言,「恆溫動物」(溫血動物)通常指鳥類與哺乳類,但是鳥類與哺乳類的祖先皆為變溫動物(冷血動物),因此哺乳類與鳥類的恆溫性是分別發展出來,也因此「恆溫動物」是一個多系群,且並非一個系統發生學上的分類群。.

新!!: 奇異龍屬和多系群 · 查看更多 »

大鴨龍

#重定向 连接埃德蒙顿龙.

新!!: 奇異龍屬和大鴨龍 · 查看更多 »

奧斯尼爾洛龍屬

奧斯尼爾洛龍屬(Othnielosaurus)意為「奧塞內爾的蜥蜴」,是種鳥臀目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的美國莫里遜組,年代約是1億5500萬年前到1億4800萬年前。奧斯尼爾洛龍經常被歸類於稜齒龍類,一群小型、二足、草食性或雜食性的恐龍,但近年的研究對稜齒龍類是否為獨立的演化支提出質疑。 奧斯尼爾洛龍原本是化石龍的一個種,部分化石則先後屬於侏儒龍與奧斯尼爾龍(Othniela)。這種混亂的狀態,導因於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在19世紀後期的化石戰爭期間,建立了過多的物種。.

新!!: 奇異龍屬和奧斯尼爾洛龍屬 · 查看更多 »

奔山龍屬

奔山龍屬(屬名:Orodromeus)是稜齒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坎潘階)的北美洲,約7500萬年前的蒙大拿州,化石僅發現於雙麥迪遜組。.

新!!: 奇異龍屬和奔山龍屬 · 查看更多 »

奇異龍屬

奇異龍屬(屬名:Thescelosaurus)在希臘文裡意為“奇蹟蜥蜴”,是種小型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末期的北美洲,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的最後恐龍動物群之一。奇異龍的完整標本與良好保存狀況,顯示牠們可能生存於接近河流的地區。 目前對於這種二足、草食性、鳥腳類恐龍的研究來自於數個部份骨骸與頭顱骨。奇異龍身長平均約2.5到4公尺。牠們有健壯的後肢、小而寬的手掌、頭部有長而尖的口鼻部,身體背部中線可能有小型鱗甲。奇異龍被認為是種特化的稜齒龍類。過去曾有數個種被認為屬於奇異龍,但現今只有漠視奇異龍(T.

新!!: 奇異龍屬和奇異龍屬 · 查看更多 »

威廉·莫里斯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英國艺术与工艺美术运动的領導人之一。世界知名的家具、壁紙花樣和布料花紋的設計者兼畫家。他同時是一位小說家和詩人,也是英國社會主義運動的早起發起者之一。.

新!!: 奇異龍屬和威廉·莫里斯 · 查看更多 »

小盾龍屬

小盾龍屬(屬名:Scutellosaurus)意為“有小盾的蜥蜴”,是草食性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侏儸紀的北美洲,約2億年前到1億9600萬年前。小盾龍被分類於裝甲亞目,是該亞目最早期的物種之一,是目前已知最原始的裝甲類恐龍。與小盾龍最親近的物種應為腿龍,腿龍僅能以四足行走,而小盾龍是可以二足行走或奔跑。 小盾龍身長約1.2公尺,臀部高度為0.5公尺,重達10公斤。牠們擁有小型頭顱骨、長身體、纖細四肢、後肢比前肢長、臀部寬、長尾巴。小盾龍的化石包括兩個發現於亞利桑那州的部份骨骸,但頭顱骨部分只有發現下頷,牠們可用簡單頰齒來切斷、咬碎植物。小盾龍的頸部到背部、體側、尾巴,覆蓋者約300個鱗甲,最大的鱗甲排列在背部中線1、2排。.

新!!: 奇異龍屬和小盾龍屬 · 查看更多 »

小頭龍

#重定向 小頭龍屬.

新!!: 奇異龍屬和小頭龍 · 查看更多 »

上颌骨

上頜骨(maxilla),又稱車頷骨,是成對的聯合形成口上部的骨。除了下頜骨外,臉部的所有骨都與它形成關節。上頜骨可以分為體部、齒槽突、腭突、額突和顴突。.

新!!: 奇異龍屬和上颌骨 · 查看更多 »

两性异形

两性异形是指同一物種不同性別之間的差別。最基本的兩性異形是生殖構造(第一性徵),但因為所有有性別的生物都有生殖構造的差異,一般來說兩性異形主要用在指其他與生殖沒有直接關係的特徵(第二性徵),包括體型、顏色、用作求偶或打鬥的身體器官,如:裝飾羽毛、鹿角、犄角和獠牙等。.

新!!: 奇異龍屬和两性异形 · 查看更多 »

並系群

並系群(Paraphyletic group--是支序分类中的一种分类单元,此分類群中的成員皆擁有「最近共同祖先」,但該群中並不包含此最近共同祖先之所有後代。 一個類群是否為並系群,需依不同的分類標準,如不同的DNA序列的比對結果而決定。.

新!!: 奇異龍屬和並系群 · 查看更多 »

主動脈

主动脉(αορτή)是一大血管,体循环动脉系统的起始主干,它发自左心室。 主动脉是身体最大的动脉,直径有2.5-3.5 cm。形如拐杖,弓形开端,向下直到骨盆区。.

新!!: 奇異龍屬和主動脈 · 查看更多 »

希腊语

希臘語(Ελληνικά)是一种印歐語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臘、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帶的某些地区。 希臘语言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古希臘語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現代希臘語中。后世希腊语使用的字母最早发源于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及希腊东部岛屿)。雅典于前405年正式采用之。.

新!!: 奇異龍屬和希腊语 · 查看更多 »

帕克氏龍

#重定向 帕克氏龍屬.

新!!: 奇異龍屬和帕克氏龍 · 查看更多 »

帕克氏龍屬

帕克氏龍屬(屬名:Parksosaurus)是鳥腳下目稜齒龍科的一屬恐龍,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馬蹄峽谷組,年代為上白堊紀的馬斯垂克階。帕克氏龍的化石包含一個關節相連的部份頭顱骨與部分骨骸,顯示牠們為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帕克氏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約7000萬年前,是該時期北美洲地區的非鴨嘴龍科鳥腳類恐龍中,較少被敘述的物種之一。.

新!!: 奇異龍屬和帕克氏龍屬 · 查看更多 »

三角龍屬

三角龍屬(屬名:Triceratops)通稱三角龍、三觭龍,是鸟臀目角龙下目角龍科的一属,是種食植性恐龙,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馬斯垂克階)地层,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化石。 三角龍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龙,全長大約有7到10公尺,臀部高度為2.5到3公尺,重達6到12噸。牠們有非常大的頭盾,以及三根角狀物,令人聯想起現代犀牛。長久以來,關於牠們三根角以及頭盾的功能處於爭論中。傳統上,這些結構被認為是用來抵抗掠食動物的武器,但最近的理論認為這些結構可能用在求偶,以及展示支配地位,如同現代馴鹿、山羊、獨角仙的角狀物。 自從1887年以來,已發現大量的三角龍化石,年齡層涵蓋剛孵化幼體到成年個體,近年更發現一個完整化石標本。在21世紀的最初10年,已在加拿大海爾河組發現47個完整或部分的三角龍頭顱骨。古生物學家們還不確定三角龍在角龍科的正確位置。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

新!!: 奇異龍屬和三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亚热带

亚热带,又稱副热带,是地球上的一种气候地带。一般亚热带位于温带靠近热带的地区(大約23.5°N~40°N、23.5°S~40°S之间)。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是其夏季与热带相似,有时亚热带地区的夏天比热带地区更热更高温;但冬季受大陸高压影响,氣温明显比热帶寒冷。最冷月均温在摄氏0度到18度之間。.

新!!: 奇異龍屬和亚热带 · 查看更多 »

亞伯達省

#重定向 艾伯塔省.

新!!: 奇異龍屬和亞伯達省 · 查看更多 »

代谢

代谢是生物体维持生命的化学反应总称。这些反应使得生物体能够生长和繁殖、保持它们的结构以及对环境作出反应。代谢通常被分为两类:分解代谢可以对大的分子进行分解以获得能量(如细胞呼吸);合成代谢则可以利用能量来合成细胞中的各个组分,如蛋白质和核酸等。代谢是生物体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一旦物质和能量交换停止,生物体的生命就會結束。 代谢中的化学反应可以归纳为代謝途徑,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将一种化学物质转化为另一种化学物质。酶对于代谢反應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酶可以通过一個熱力學上易於發生的反應來驅動另一個難以進行的反應,使之變得可行;例如,利用ATP的水解所产生的能量来驱动其他化学反应。一个生物体的代谢机制决定了哪些物质对于此生物体是有营养的,而哪些是有毒的。例如,一些原核生物利用硫化氢作为营养物质,但这种气体对于动物来说却是致命的。代谢速度,或者说代谢率,也影响了一个生物体对于食物的需求量。 代谢有一個特点:無論是任何大小的物种,基本代谢途径也是相似的。例如,羧酸,作为柠檬酸循环(又称为“三羧酸循环”)中的最为人们所知的中间产物,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体,无论是微小的单细胞的细菌还是巨大的多细胞生物如大象。代谢中所存在的这样的相似性很可能是由于相关代谢途径的高效率以及这些途径在进化史早期就出现而形成的结果。.

新!!: 奇異龍屬和代谢 · 查看更多 »

伶盜龍屬

伶盗龙属(屬名:Velociraptor,拉丁文中意为「敏捷的盗贼」)或盜伶龍屬,在中文語圈中俗稱迅猛龍,是蜥臀目兽脚亚目馳龍科恐龙的一屬,大约生活于8,300萬至7,000萬年前的晚白垩纪坎潘階。伶盗龙的模式种为蒙古伶盗龙(V.

新!!: 奇異龍屬和伶盜龍屬 · 查看更多 »

似鳥龍屬

似鳥龍屬(屬名:Ornithomimus)意為「鳥類模仿者」,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急速似鳥龍(O.

新!!: 奇異龍屬和似鳥龍屬 · 查看更多 »

彎龍屬

彎龍屬(學名:Camptosaurus)意為「可彎曲的蜥蜴」,是一屬草食性、有喙狀嘴的恐龍,生活於晚侏羅紀至下白堊紀的北美洲與英國。由於當彎龍以四足站立時,牠的身體形成一個拱形,故取此名。.

新!!: 奇異龍屬和彎龍屬 · 查看更多 »

何信祿龍

#重定向 何信祿龍屬.

新!!: 奇異龍屬和何信祿龍 · 查看更多 »

何信祿龍屬

何信祿龍(学名:Hexinlusaurus)是種原始鸟臀目恐龍,是一种小型的二足草食性恐龍,生活在侏罗纪中期,化石發現於中国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由成都理工大學的何信禄和蔡开基在1983年敘述及命名。 何信祿龍的正模標本(編號ZDM T6001)包含一個幾乎完整的頭顱骨,以及部份頭顱後骨骸,發現於大山铺的下沙溪廟組陸相沙岩層,年代可能為侏儸紀的巴柔階。副模標本(編號ZDM T6002)是一個部份頭顱骨與顱後的骨骼。 多齒何信祿龍原本為多齒鹽都龍(Yandusaurus multidens),保羅·巴雷特(Paul Barrett)等人在2005年將牠們成立獨立的屬,並認為牠們與其他基礎鳥腳類恐龍的差別在於單一獨有衍徵(Autapomorphy):眶後的側面有一個明顯的凹面。屬名是以最初的命名者何信祿為名。 其他生存於大山铺地區的恐龍包括:蜥腳下目的蜀龍、獸腳亞目的氣龍、以及劍龍下目的華陽龍。.

新!!: 奇異龍屬和何信祿龍屬 · 查看更多 »

侏罗纪

侏罗纪(Jurassic)是一个地质年代,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約1億9960萬年前(誤差值為60萬年)到1億4550萬年前(誤差值為400萬年)。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開始於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 侏羅紀前期,因為經歷大滅絕,所以各種動植物都非常稀少(屬於休養生息的階段),但其中恐龍總目一枝獨秀,伺機稱霸陸地。侏羅紀中晚期以後,恐龍成為地球上最繁榮昌盛的優勢物種,此後會統治地球1.5億年,直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為止。 现已发现的化石,记载了侏罗纪气候环境和构造活动十分独特。盘古联合大陆Pangea,自泥盆纪形成(4亿年前)以来,三叠纪持续维持,但在晚三叠世开始分裂。中晚侏罗世时,十足的板块运动,导致了南美洲的南部从非洲分开。劳亚古陆Laurasia(其中包括北美和欧亚大陆)也逐渐地从非洲和南美洲分离开,造就了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着这些裂谷大陆的边缘,火山活动频繁。与此同时,欧亚大陆(欧亚)南下,缩小了特提斯洋。侏罗纪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北美和欧洲间形成了大陆边缘的海道。侏罗纪时期,地球上要比三叠纪时拥有更多的独立陆块,导致海岸带增多。 整个侏罗纪世界,大多数时期处于温暖和潮湿,酷似温室气候。当时繁盛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如今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丰富的煤炭资源。尽管那时有局部的干旱地区,但绝大多数盘古大陆,均处于郁郁葱葱的绿洲。劳亚大陆Laurasia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生物群,在许多方面,仍然十分独特。不过侏罗纪时,动物群具备了较多的洲际色彩。现已发现,一些动物和植物物种,几乎遍及全世界,而不是只被限制在特定区域。.

新!!: 奇異龍屬和侏罗纪 · 查看更多 »

心臟

心臟(英語:heart)是一種在人類和其他動物都有的肌造器官,它的功用是推動循環系統中血管的血液。血液提供身體氧氣以及養分,同時也協助身體移除。心臟位於胸部縱隔腔的中間部位 。 人類、其他哺乳類、鸟類的心臟可分為四個腔室:左右心房(上半部)、左右心室(下半部)。通常右心室以及右心房會被合稱為右心,而左邊的心房與心室則被合稱為左心,兩者又合稱為心臟。另一方面,魚類則有兩個腔室——一個心房、一個心室;而兩棲類、爬蟲類則有三個腔室。 健康的心臟會透過心瓣使血液維持單一方向的流動,並藉此避免發生的問題。心臟被一種稱為心包的保護性袋狀物所圍繞,在心膜中有包含少量的心包液。心膜是由三層所構成:心外膜、心肌層、以及心內膜。 心臟負責了全身的血液循環,循環又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兩種。體循環負責身體大部分的血液運輸,身體的缺氧血會先由上腔和下腔靜脈回流到心臟右心房,之後再進入右心室。右心室會將缺氧血泵入肺臟進行氣體交換,這部分與肺臟相關的循環系統稱為肺循環。缺氧血在肺臟得到氧氣並排出二氧化碳後變成顏色較鮮艷的充氧血。接下來,充氧血會回到左心房,經過左心室後由主動脈輸送至全身,再次回到了體循環系統,而在肺臟獲得的氧氣將會被用來供全身進行新陳代謝成為二氧化碳再經心臟流入肺臟排除。通常每一次心跳,右心室會輸出到肺部與左心室輸出到主動脈相等的血液量。靜脈運輸血液到心臟,而動脈則運輸血液離開心臟。靜脈通常血壓會比動脈血壓來得低。心臟壓縮的速率在人休息時,大約是每分鐘72次。運動會短暫的增加心跳速度,但長期而言會降低靜止心率,同時也對心臟健康有幫助。 2008年,心血管疾病成為全球最常見的死因,大約佔了30%的死亡人數。而在這些死亡的案例當中,有超過四分之三是因為冠狀動脈疾病和中風而死亡。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包含:抽煙、體重過重、運動不足、高膽固醇血症、高血壓、以及缺乏控制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診斷通常會以聽診器進行聽診確認心音的狀況、也有用心電圖、或是心臟超音波。心臟相關疾病通常由心臟病學專家來治療,不過也有可能會有其他的醫學領域專家一齊合作醫治。.

新!!: 奇異龍屬和心臟 · 查看更多 »

化石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跡,最常見的是骸骨和貝殼等。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從太古宙(34億年前)至全新世(1萬年前)之間都有化石出現。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跡,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跡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化石作用被認定是單純的「石化」,後來人類才逐漸瞭解化石形成的原理。這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過程,是生物、物理、化學三種現象的結合。而化石的形成,需要一些特殊條件:第一,死去的有機體被迅速埋在沙土、淤泥或河泥中而沒有分解。海底和湖底是非常有利的環境,草原和沙漠也不錯。其次,此生物不曾腐壞,而由礦物逐漸取代該生物體的有機物質。最後,化石若要保存幾百萬年不變,必須在石化後,不再經歷任何地質變動。.

新!!: 奇異龍屬和化石 · 查看更多 »

北美洲

北亞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字源:亞美利哥·維斯普西),簡稱北美洲,位於西半球北部(或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劃分。北美洲還包括加勒比海中眾多島嶼(主要為西印度群島)。北美洲面積2422.8萬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島嶼),約佔当今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3大洲。人口5億2872萬(2008年七月),居世界第4位。.

新!!: 奇異龍屬和北美洲 · 查看更多 »

傷齒龍

#重定向 傷齒龍屬.

新!!: 奇異龍屬和傷齒龍 · 查看更多 »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綱(学名:Mammalia)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 按照《世界哺乳动物物种》(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一书在2005年的资料,哺乳纲目前有约5676个(2008版的IUCN红皮书为5488个)不同物种,分布在1229个属,153个科和29个目中,约占脊索动物门的10%,地球所有物种的0.4%。啮齿目(老鼠、豪猪、海狸、水豚等)、翼手目(蝙蝠等)和鼩形目(鼩鼱等)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目。 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复杂,有区别于其他类群的大脑结构、恒温系统和循环系统,具有为后代哺乳、大多数属于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共通的外在特征。 它们外型多样,小至体长30毫米长有翅膀的凹脸蝠,大至体长33米形同鱼类的蓝鲸。它们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分布在从海洋到高山,从热带到极地的广泛区域。人类也是哺乳动物的一员。.

新!!: 奇異龍屬和哺乳动物 · 查看更多 »

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又稱氾濫平原,是由河流沉積作用在中游沖積扇及河口三角洲間形成的下游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由於水流沒有上游般急速,而下游的地勢一般都比較平坦。河流從上游侵蝕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後因流速不再足以攜帶泥沙,結果這些泥沙便沉積在下游。尤其當河流發生水浸時,泥沙在河的兩岸沉積,沖積平原便逐漸形成。 基本上任何河流在下游都會有沉積現象,尤其是一些較長的河流為甚。但也有部分大河沒有形成下游沖積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如怒江、剛果河、聖弗朗西斯科河等。世界上最大的沖積平原是亞馬遜平原,乃由亞馬遜上游的泥沙堆積而成。而中國的黄淮海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亦屬這一地形。.

新!!: 奇異龍屬和冲积平原 · 查看更多 »

動物相

動物相(拉丁文:Fauna),又譯動物群或动物区系,指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特定动物种群。Fauna的另一個意思是动物志,是对一个动物区系的纪录和描述。.

新!!: 奇異龍屬和動物相 · 查看更多 »

皂化反应

化反应(Saponification)是一种成皂的化学反应。.

新!!: 奇異龍屬和皂化反应 · 查看更多 »

石膏

石膏是一种礦物名,主要化学成分是硫酸钙(CaSO4),主要是古代盐湖或潟湖的沉积物。 石膏用作一种农业肥料,可以改良碱性土壤,用于一般中性或酸性土壤,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供给钙和硫成分。广泛用于工业材料、醫學材料和建筑材料。可用于水泥缓凝剂、石膏建筑制品、模型制作、医用食品添加剂、硫酸生产、纸张填料、油漆填料、骨折固定等,也能做為黑板用的粉筆。 天然二水石膏(CaSO4·2H2O)又称为「生石膏」,经过煅烧、磨细可得β型半水石膏(CaSO4·1/2H2O),即「建筑石膏」,又称熟石膏、灰泥。若煅烧温度为190 °C可得「模型石膏」,其细度和白度均比建筑石膏高。若将生石膏在400~500 °C或高于800 °C下煅烧,即得「地板石膏」,其凝结、硬化较慢,但硬化后强度、耐磨性和耐水性均较普通建筑石膏为好。 工業級和食品級的石膏僅有製造過程上嚴謹度的差別,因此造成其純度的不同。.

新!!: 奇異龍屬和石膏 · 查看更多 »

石英

石英(quartz)是大陆地壳数量第二多的矿石,仅次于长石,其晶体结构是SiO4硅-氧四面体的连续框架,其中每个氧在两个四面体之间共享,得到SiO2的总化学式,石英的種類有很多,无色全透明的石英称为水晶。有一些被做為半寶石使用,自古以来石英被广泛用作制作珠宝和硬石雕刻,尤其在欧洲和中东地区。纯淨的石英能够让一定波长范围的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通过,具有旋光性、压电效应和电致伸缩等性质。石英的完整晶体产于岩石晶洞中,块状的产于热液脉矿中,粒状的则是花岗岩、片麻岩和砂岩等各种岩石的重要组成部分,石英晶体也可用人工方法生长。.

新!!: 奇異龍屬和石英 · 查看更多 »

獸腳亞目

腳亞目(学名:Theropoda)屬於蜥臀目,是群雙足恐龍。雖然牠們主要是肉食性動物,但是在白堊紀時期,一部份的獸腳類恐龍演變成為草食性、雜食性、甚至食蟲動物。獸腳類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大約是2億3000萬年前。牠們從侏儸紀早期開始成為獨占廣大陸地的肉食動物,直到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結束為止。獸腳亞目也是恐龍總目中唯一的肉食族群,其餘的鳥臀目所有恐龍、以及和獸腳亞目同為蜥臀目的蜥腳亞目都已經改為素食,但他們的祖先卻肉食素食都有。 獸腳亞目後來演變出一類特殊的小型恐龍,稱為虛骨龍類,虛骨龍經過幾千萬年的演化可能演變成了9,300個物種的鳥類的共同祖先。而目前已知最早的鳥類在侏儸紀晚期已經出現,例如始祖鳥,並且在恐龍還存活的白堊紀就已經有例如黃昏鳥和孔子鳥之類的現代鳥類生存了。獸腳亞目與鳥類之間的共同點包括:腳掌有三趾(牠們的第一趾其實萎縮在腳部後方)、胸部上的「叉骨」、與充滿空氣的骨頭。此外,某些獸腳類恐龍的手臂擁有羽毛(但不應具備飛行能力,例如恐爪龍和盜伶龍)和孵卵行為。.

新!!: 奇異龍屬和獸腳亞目 · 查看更多 »

砂岩

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粒含量大于50%。絕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石英和长石是组成地壳最常见的成分。砂岩的颜色和成分有關,可以是任何颜色,最常见的是棕色、黄色、红色、灰色和白色。 有的砂岩可以抵御风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经常被用于做建筑材料和铺路材料。例如石英砂岩中的颗粒比较均匀坚硬,所以砂岩也被经常用来做磨削工具。 砂岩由于透水性较好,表面含水层可以过滤掉污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御污染。.

新!!: 奇異龍屬和砂岩 · 查看更多 »

碳(Carbon,拉丁文意為煤炭)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C,原子序数為6,位於元素週期表中的IV A族,屬於非金屬。每個碳原子有四顆能夠進行鍵合的電子,因此其化合價通常為4。自然產生的碳由三種同位素組成:12C和13C為穩定同位素,而14C則具放射性,其半衰期約為5,730年。碳是少數幾個自遠古就被發現的元素之一(見化學元素發現年表)。 碳的同素異形體有數種,最常見的包括:石墨、鑽石及無定形碳。這些同素異形體之間的物理性質,包括外表、硬度、電導率等等,都具有極大的差異。在正常條件下,鑽石、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的熱導率是已知材質中最高的。 所有碳的同素異形體在一般條件下都呈固态,其中石墨的熱力學穩定性最高。它們不易受化學侵蝕,甚至連氧都要在高溫下才可與其反應。碳在無機化合物中最常見的氧化態為+4,並在一氧化碳及過渡金屬羰基配合物中呈+2態。無機碳主要來自石灰石、白雲石和二氧化碳,但也大量出現在煤、泥炭、石油和甲烷水合物等有機礦藏中。碳是所有元素中化合物种类最多的,目前有近一千萬種已記錄的純有機化合物,但這只是理論上可以存在的化合物中的冰山一角。 碳的豐度在地球地殼中排列第15(见地球的地殼元素豐度列表),並在全宇宙中排列第4(见化學元素豐度),名列氫、氦和氧之下。由於碳元素極為充沛,再加上它在地球環境下所能產生的聚合物種類極為繁多,因此碳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化學根本。.

新!!: 奇異龍屬和碳 · 查看更多 »

磷(Phosphorum,化学符号:P)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原子序数是15。.

新!!: 奇異龍屬和磷 · 查看更多 »

禽龍科

禽龍科(Iguanodontidae)是鳥腳下目的一科,生存於白堊紀早期到中期,分布於今日的亞洲、歐洲、非洲、以及北美洲等地。最著名的屬是禽龍,是最早被命名的恐龍之一。.

新!!: 奇異龍屬和禽龍科 · 查看更多 »

禽龍類

禽龍類(Iguanodontia)是群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中侏儸紀到晚白堊紀,著名屬包括:彎龍、卡洛夫龍、禽龍、豪勇龍、以及鴨嘴龍科...等。禽龍類是第一批發現的恐龍之一。牠們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在白堊紀晚期成為多樣性、分佈廣泛的恐龍。不同於早期的鳥腳類恐龍,禽龍類的上頜末端沒有牙齒。原始的禽龍類(例如橡樹龍)體型小而輕型,可用高速奔跑來逃離掠食動物。禽龍類是相當大的恐龍,有些(例如山東龍身長可達15公尺,重可達10噸以上)體型上接近最大的獸腳類恐龍。.

新!!: 奇異龍屬和禽龍類 · 查看更多 »

科 (生物)

科(英文: family, familia)是生物分类法中的一级,位于目和属之间,現時生物界約有800个科,科下也分亚科,而在其上亦有總科。 亚科是生物分类法的一级,在科和属之间,有时亚科和屬之間也分族,亞科的拉丁文分類名稱的字尾通常是-inae。.

新!!: 奇異龍屬和科 (生物) · 查看更多 »

科羅拉多州

科羅拉多州(State of Colorado)是美國西部的一州,此州最著名的是擁有洛磯山脈的最高峰,地形從東側的平原陡然升高為西側峻嶺,地理景觀十分壯麗。該州首府兼最大城為丹佛。在整個丹佛的都會區中就包含了該州半數以上的人口總數(約250萬人,全州共有約505萬人)。科羅拉多州是以西班牙語“Colorado”命名的,意为“紅色的”,估计这可能指的是该地区红色的砂岩地层或是科羅拉多河两岸的赭红色景观。 科羅拉多州的郵政縮寫是CO。美國海軍以該州命名了USS Colorado戰艦。.

新!!: 奇異龍屬和科羅拉多州 · 查看更多 »

稜齒龍

#重定向 稜齒龍屬.

新!!: 奇異龍屬和稜齒龍 · 查看更多 »

稜齒龍屬

齒龍屬(屬名:Hypsilophodon,意為「高冠狀的牙齒」)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白堊紀的歐洲。稜齒龍是種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也有可能是雜食性。有大量的稜齒龍化石發現於英格蘭。稜齒龍身長約2公尺。.

新!!: 奇異龍屬和稜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稜齒龍科

齒龍科(Hypsilophodontidae)或稱稜齒龍類(Hypsilophodont),名稱來源是鬣蜥中的Hypsilophus屬,意為“高冠狀的牙齒”。稜齒龍類是群小型鳥腳類恐龍,身長平均1到2公尺,被認為是行動快速的草食性二足恐龍。稜齒龍類發現於亞洲、澳洲、歐洲、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中侏儸紀到晚白堊紀岩層間。稜齒龍類傳統上包括了所有非禽龍類的二足鳥腳下目恐龍,某些早期種系發生學研究認為稜齒龍類是自然演化支,但最近的研究發現稜齒龍類是並系群,並有一支系往禽龍類演化。某些研究更認為部分稜齒龍類並不屬鳥腳下目,目前唯一確定的物種是稜齒龍(Hypsilophodon)。稜齒龍科演化樹因為缺乏研究而顯得複雜。.

新!!: 奇異龍屬和稜齒龍科 · 查看更多 »

系統發生樹

系統發生樹(phylogenetic tree)又稱演化樹或进化树(evolutionary tree),是表明被認爲具有共同祖先的各物種間演化關係的樹状图。是一種親緣分支分類方法(cladogram)。在图中,每個節點代表其各分支的最近共同祖先,而節點间的綫段長度對應演化距離(如估計的演化時間)。.

新!!: 奇異龍屬和系統發生樹 · 查看更多 »

组织学

組織學(histology,源自古希腊语单词)是一門对生物組織的微觀研究,研究它們的形成、構造和功能。組織是指生物體中相同或相似的細胞集合以執行特定功能的細胞群稱為。動物體基本上是由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神經組織所構成。與組織學相關的生物學門包括了細胞生物學與解剖學等,細胞的層級是在組織之下;解剖學研究的對象是器官,其層級位於組織之上;形態學則是對整個生物體的研究。 通常組織學的研究對象只有動物的組織。在組織學的研究中,顯微鏡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研究工具。組織學的藝術包含了依有興趣的部位挑選適當的染劑,很多現行的染劑都是利用抗體的化學性質,來標定有興趣的目標。1906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授予意大利組織學家C.Golgi和西班牙組織學家R.Cajal,因为他们发明了镀银染色法和开创性研究了神经系统组织结构。.

新!!: 奇異龍屬和组织学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奇異龍屬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

美国自然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上西区(Upper West Side),是专注于天文学、地球科学、人类学、古生物学、生物学等的博物馆。建馆于1869年,现有馆员超过1200人,每年承办超过100场特别展览。该馆的主要收藏项目包括于各大洲哺乳动物的收集,以及人类学的馆藏。其人类起源馆(Hall of Human Origin)是全美唯一此领域的专项展览,展示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除了展览各种展品外,这家博物馆还有各种培养中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的教育活动,还会给教师们提供培训。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是世界上浏览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2010年时有超过500万人参观过这个博物馆。.

新!!: 奇異龍屬和美國自然史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也作 biological chemistry),顾名思义是研究生物体中的化学进程的一门学科,常常被简称为生化。它主要用于研究细胞内各组分,如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而对于化学生物学来说,则着重于利用化学合成中的方法来解答生物化学所发现的相关问题。 虽然存在着大量不同的生物分子,但实际上有很多大的复合物分子(称为“聚合物”)是由相似的亚基(称为“单体”)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每一类生物聚合物分子都有自己的一套亚基类型。例如,蛋白质是由20种氨基酸所组成,而脱氧核糖核酸(DNA)由4种核苷酸构成。生物化学研究集中于重要生物分子的化学性质,特别着重于酶促反应的化学机理。 在生物化学研究中,对细胞代谢和内分泌系统的研究进行得相当深入。生物化学的其他研究领域包括遗传密码(DNA和RNA)、 蛋白质生物合成、跨膜运输(membrane transport)以及细胞信号转导。.

新!!: 奇異龍屬和生物化学 · 查看更多 »

甲龍屬

龍屬(屬名:Ankylosaurus,意為「僵硬的蜥蜴」)是甲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當中只有一種,稱為大面甲龍(A.

新!!: 奇異龍屬和甲龍屬 · 查看更多 »

甲龍科

龍科(Ankylosauridae)是群裝甲恐龍,甲龍下目的另一科是結節龍科。甲龍科出現於1億5600萬年前,並且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滅亡。甲龍科恐龍發現於北美洲、歐洲、以及東亞,但很少保存良好的標本,大部分只發現骨頭碎片。.

新!!: 奇異龍屬和甲龍科 · 查看更多 »

畸齒龍屬

齒龍屬(屬名:Heterodontosaurus)又名異齒龍,意為「有不同牙齒的蜥蜴」,是種小型草食性恐龍,擁有銳利的犬齒,生存於早侏儸紀的南非。畸齒龍外型與稜齒龍類類似,但牠們有犬齒形牙齒,牠們以植物為食。 現今對於畸齒龍的了解來自於南非博物館的標本。目前本屬有兩種型態,有些人認為第二個型態代表者不同的種。模式種是塔克畸齒龍(H.

新!!: 奇異龍屬和畸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物种

种(Species)或稱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生物分类法中最後一级,在属之下。較為籠統的概念,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相同,並能够交配繁殖出具生殖能力後代的相关生物群体。以演化生物學家恩斯特·麥爾的定义来说,物种是:「能够(或可能)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昆虫学家陈世骧(1978)对物种所下定义为:「物种是繁殖单元,由又连续又间断的居群所组成;物种是进化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基本单元。」。 在分类学中,一个物种被赋予一个拉丁化的雙名法名称。该名称使用斜体印刷,手写时则加上底線;属名首字母大写,屬名之後紧跟一个唯一的形容词,這個詞稱為種小名或種加詞,其首字母不可大寫。只有完整的双名制名称才称为「种名」,而非仅仅是双名制名称的第二个部分。例如人的种名叫Homo sapiens(智人),而不是sapiens。 物种也是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元。.

新!!: 奇異龍屬和物种 · 查看更多 »

牛角龍

#重定向 牛角龍屬.

新!!: 奇異龍屬和牛角龍 · 查看更多 »

白垩纪

白纪(Cretaceous)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長達80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約1亿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 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海平面的變化大。陸地生存著恐龍,海洋生存著海生爬行動物、菊石、以及厚殼蛤。新的哺乳類、鳥類出現,開花植物也首次出現。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包含非鳥類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亡。 白堊紀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堊系”,縮寫記為K,是德文的白堊紀(Kreidezeit)縮寫。 白堊紀時期的大氣層氧氣含量是現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攝氏4°C。.

新!!: 奇異龍屬和白垩纪 · 查看更多 »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

#重定向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新!!: 奇異龍屬和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 · 查看更多 »

草食性

#重定向 食草动物.

新!!: 奇異龍屬和草食性 · 查看更多 »

落羽杉

落羽杉(学名:Taxodium distichum)又名落羽松,是杉科落羽杉属的植物,原產於美國。.

新!!: 奇異龍屬和落羽杉 · 查看更多 »

靈龍屬

龍屬(學名:Agilisaurus)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侏羅紀中期的東亞。牠的名字是來自拉丁文的「靈敏」的意思,是因牠輕盈的骨骼及長腳而命名。牠的脛骨比股骨較長,顯示牠是極快的雙足奔跑者,並以其長尾巴作平衡。牠覓食時可能會四足行走。牠是小型的草食性恐龍,約1.2米長,與其他鳥臀目恐龍一樣,牠的上下頜前段形成喙嘴,可以幫助切碎植物。.

新!!: 奇異龍屬和靈龍屬 · 查看更多 »

表皮

表皮可以指:.

新!!: 奇異龍屬和表皮 · 查看更多 »

颈椎

椎(cervical vertebrae)是脊椎的第一節。人類的頸椎位於頸部區域,一共有7塊頸椎骨。 第一節頸椎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寰椎(Atlas),取自希臘神話中背負着地球的泰坦巨神阿特拉斯。 馬的第一個頸椎與頭骨的交界是御馬者控制馬匹時施壓的地方。.

新!!: 奇異龍屬和颈椎 · 查看更多 »

西風龍屬

西風龍屬(学名:Zephyrosaurus)是鳥腳下目稜齒龍科的一屬恐龍。西風龍的化石是一個部份頭顱骨與顱後身體的碎片,發現於蒙大拿州卡本縣的Cloverly組,年代為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新的西風龍化石正準備敘述中,在馬里蘭州與維吉尼亞州發現的足跡化石被歸類於類似西風龍的動物。.

新!!: 奇異龍屬和西風龍屬 · 查看更多 »

馬斯垂克階

#重定向 马斯特里赫特期.

新!!: 奇異龍屬和馬斯垂克階 · 查看更多 »

角足亞目

#重定向 角足龙类.

新!!: 奇異龍屬和角足亞目 · 查看更多 »

角龍科

角龍科(Ceratopsidae)屬於頭飾龍類,是一群多樣性的演化支,例如:三角龍、戟龍。所有已知物種都為四足草食性恐龍,都擁有喙狀嘴、頜部後方有多排切割用牙齒、以及延長的頭盾與頸盾緣骨突。角龍科可分為兩亞科。角龍亞科,或稱開角龍亞科,共通特徵為長、三角形的頭盾,以及發展良好的額部角狀物。尖角龍亞科有發展良好的鼻角或鼻部突起物,頭盾較短、較呈直角,以及頭飾後方的延長針狀物。大部分角龍科化石都發現於北美洲西部的上白堊紀地層,只有圖蘭角龍與中國角龍的化石發現於亞洲Sues, H.-D., and Averianov, A.(2009).

新!!: 奇異龍屬和角龍科 · 查看更多 »

骨盆

髖(pelvis),又稱腰帶、骨盆、盤骨,是一個骨骼構造,位於脊椎末端,連接脊柱和股骨,與四足動物的後肢、雙足動物的下肢相連。股骨與腰帶在臀部連接處形成髖關節,它是球窩關節。.

新!!: 奇異龍屬和骨盆 · 查看更多 »

貘(另有一寫為「--」),奇蹄目貘科貘屬(学名:Tapirus)动物。体型像猪,但略大,鼻子圆长,可自由伸缩,尾短皮厚,毛少且长,前肢四趾,后肢三趾,善于游泳。现存的貘属动物可分為山貘、中美貘、南美貘、卡波马尼貘及马来貘5种,前4种都分佈在美洲,只有马来貘一种分布于东南亚。貘也是南美洲现存体形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 《說文》:“貘,似熊而黃黑色,出蜀中。”《爾雅·釋獸》:“貘,白豹。”郭璞注:“似熊,小頭庳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節。”所述似大熊貓,从现存貘类体色来看,应为马来貘。(釋義出自《王力古漢語字典》).

新!!: 奇異龍屬和貘 · 查看更多 »

鳥臀目

鳥臀目(目名Ornithischia或Predentata)也稱為鳥盤目。是一類有喙(外觀類似鳥喙)的植食性恐龍。ornithischia之名源自希臘文中表示「鳥的」的ορνιθειος(ornitheos)與表示「髖關節」的ισχιον(ischion),意思是「如鳥類般的臀部」。之所以有這種名字,是因為牠們擁有與鳥類相似的骨盆結構。然而,一般認為鳥類實際上是蜥臀目獸腳亞目的後代。.

新!!: 奇異龍屬和鳥臀目 · 查看更多 »

鳥腳下目

#重定向 鳥腳亞目.

新!!: 奇異龍屬和鳥腳下目 · 查看更多 »

賴索托龍屬

賴索托龍屬(屬名:Lesothosaurus)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個屬。.

新!!: 奇異龍屬和賴索托龍屬 · 查看更多 »

鳄目

鱷目(学名:Crocodilia)通称为鳄鱼,屬於脊索动物门蜥形綱。分佈於熱帶到亞熱帶的河川、湖泊、海岸中,現存24種。亚洲一些地区則认为他们有着魔力,因此将他们的肉用作传统药材。.

新!!: 奇異龍屬和鳄目 · 查看更多 »

鴨嘴龍科

嘴龍科(Hadrosauridae)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科,是一群繁盛的草食性恐龍,包括著名的埃德蒙頓龍、副櫛龍,化石發現於亞洲、歐洲、以及北美洲的下白堊紀地層。牠們是上侏儸紀/下白堊紀禽龍類的後代,並擁有類似的體型。 鴨嘴龍科可分為兩個亞科。賴氏龍亞科(Lambeosaurinae)頭頂有大型冠飾或管狀物,體型較為輕型。鴨嘴龍亞科(Hadrosaurinae)頭頂缺乏冠飾或管狀物,少數物種有堅硬頭冠,身體較大。.

新!!: 奇異龍屬和鴨嘴龍科 · 查看更多 »

跗骨

在四足类动物中,跗骨(Tarsus)指的是足部由七个突出的骨骼构成的集合,位于跖骨和下肢胫骨和腓骨的下端,属于短骨。人类最大的跗骨是,通常被用于足跟的负重。.

新!!: 奇異龍屬和跗骨 · 查看更多 »

鸟(通俗名:Bird)是两足、恒温、卵生、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翅膀、具有坚硬的喙、擁有色彩鮮艷的羽毛或者流線型的身軀,根據品種的不同可陸生、飛行或者潛水的一種有脊椎動物。鳥類的學名曾經作為獨立的鸟纲(Aves)、和哺乳綱等並列,但現在比較常用鳥翼類(學名:Avialae)代替ギル 『鳥類学』 (2009)、30頁。目前鳥類共有8600種,如果算入未被分類和不確定的有9000多種。用科學上最嚴謹的說法,鳥類被定義為鳥形恐龍(學名:Avian Dinosauria),是已經滅絕的恐龍總目在地球上一個僅存的分支ギル 『鳥類学』 (2009)、626頁山階鳥研 (2006)、16頁。鳥類從年前的侏羅紀、到年前白堊紀這一段時間內,所有的鳥類都由獸腳亞目虛骨龍類近鳥型恐龍進化而來。 鸟的体型大小不一,最大的鴕鳥體高可達2.5公尺,而最小的吸蜜蜂鳥體長最小僅5公分。目前全世界为人所知的現存鸟类一共有一萬多种,有鸚鵡,蜂鳥,相思,等雀鳥。僅中国就记录有1,300多种,其中特有种至少有70幾種。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相比,鸟是一个拥有很多独特生理特点的种类。鸟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花蜜、种子、昆虫、鱼、腐肉、其他的鸟甚至包括垃圾。大多数的鸟是在日间活动,也有一些鸟是夜间或者黄昏的时候活动(例如夜鷹、猫头鹰等)。许多鸟都会进行长距离迁徙以寻找最佳栖息地(例如北极燕鸥),也有一些鸟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例如信天翁)。大多数鸟类都会飞行,少数平胸类鸟不会飞,特别是生活在岛上的鸟,基本上也失去了飞行的能力。不能飞的鸟包括鸵鸟、奇異鳥、以及被人類捕食而绝种的渡渡鸟等。 当人类或其他的哺乳动物侵入到他们的栖息地时,这些不能飞的鸟类将更容易遭受灭绝,例如大海雀和新西兰的恐鸟;也有一些鳥類隨著恐龍滅絕而一同滅亡例如始祖鳥、孔子鳥和黃昏鳥。.

新!!: 奇異龍屬和鸟 · 查看更多 »

鸵鸟

非洲鸵鸟(学名:Struthio camelus)属鸵形目鸵鸟科,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鸟类, 生活于非洲的沙漠草地和稀树草原地带,因其羽、皮及肉等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生长快、繁殖力强、易饲养和抗病力强等优点,在许多国家被广泛驯养。.

新!!: 奇異龍屬和鸵鸟 · 查看更多 »

蹠骨

#重定向 跖骨.

新!!: 奇異龍屬和蹠骨 · 查看更多 »

黏土

黏土,俗作粘土,英語clay(均讀作--),是有黏性的泥土,一般指颗粒小於2微米且可塑的多种含水硅酸铝盐矿物混合体。除了铝外,黏土还包含少量镁、铁、钠、钾和钙等元素。 黏土一般由硅酸盐矿物在地球表面风化后形成。但是有些成岩作用也会产生黏土。在这些过程中黏土的出现可以作为成岩作用进展的指示。.

新!!: 奇異龍屬和黏土 · 查看更多 »

软骨

軟骨(cartilage)是人和脊椎动物特有的胚胎性骨骼,一種無血管組織,略带弹性的坚韧组织,在机体内起支持和保护作用。由於軟骨沒有血液供應,在基質中含有大量的第二型膠原和葡萄糖胺聚合醣(GAG)來幫助物質擴散。在胎儿和年幼期,软骨组织分布较广,后来逐渐被骨组织代替。 软骨可分为、和。成年人软骨存在于骨的关节面、肋软骨、气管、耳廓、椎间盘等处。.

新!!: 奇異龍屬和软骨 · 查看更多 »

蜥形纲

蜥形纲(学名:Sauropsida)是羊膜动物(Amniota)的一大演化支。现在多用“蜥形纲”来替代“爬行纲”(Reptilia)。另一种表达是,蜥形类包含了所有现存爬行类与鸟类,而且還包括了一個現在已經滅絕的魚龍超目。 与蜥形类最亲近的类群就是合弓纲;合弓纲包括了部分似哺乳爬行动物与哺乳纲(Mammalia)的共同祖先。蜥形纲、合弓纲和鸟纲一起组成羊膜动物。.

新!!: 奇異龍屬和蜥形纲 · 查看更多 »

蜥蜴

蜥蜴(Lacertilia)是对属于有鱗目蜥蜴亞目的物种的總稱,是一群分布广泛的爬行动物,有超过六千个物种。蜥蜴在全球除了南极洲以外的大陆上均有分布,此外也生活在大洋洲的岛链上。蜥蜴属于並系群,因为它并不包含蛇、蚓蜥这两个有鳞目。蜥蜴有大有小,体长小至几厘米长的變色龍、壁虎,大可到三米长的科摩多巨蜥。 大部分蜥蜴都是四足动物,奔跑时会左右摇摆。其他的则没有腿,而是有着像蛇一样长长的身躯。一些蜥蜴(比如栖居在森林的飞蜥)甚至可以滑翔。许多蜥蜴有领土意识,雄性会互相打架,并会使用明亮的颜色去吸引异性前来交配、吓走对手。大部分蜥蜴是肉食性的,多数属于。体型较小的蜥蜴会食用昆虫,而科摩多巨蜥则会猎食像水牛一般大小的哺乳动物。 蜥蜴有着许多——用毒、偽裝、,以及断尾逃生。.

新!!: 奇異龍屬和蜥蜴 · 查看更多 »

薩克其萬省

#重定向 薩斯喀徹溫省.

新!!: 奇異龍屬和薩克其萬省 · 查看更多 »

開花植物

#重定向 被子植物.

新!!: 奇異龍屬和開花植物 · 查看更多 »

蒙大拿州

蒙大拿州(State of Montana)是美國西北部的一州,州名來自於西班牙語的「」(山),此州的面積在美國名列第四大,然而相對之下,人口相當稀少,人口密度也相當低,經濟上以農牧為主,作物主要有燕麥、大麥和甜菜,亦有重要的採礦和伐木業。 此州的西邊有三分之一都是山脈,在東邊則有三分之二還屬於美國大平原的範圍。原居民是美國原住民,在1864年成為了蒙大拿領地,1889年加入美國聯邦,為排名第41順次的州。該州也是第一個選出美國女國會議員珍奈特·雷金的州。在種族上,蒙大拿州有相當多的白人(89.5%),美國原住民則佔有6.2%。儘管該州在政治上以共和黨員佔絕大多數,但州長Steve Bullock卻是民主黨人。 曼塔纳州的州首府是赫勒拿,最大城是比靈斯;郵政縮寫是MT。.

新!!: 奇異龍屬和蒙大拿州 · 查看更多 »

股骨

股骨(Os femoris或者简为Femur)是人体最长最粗壮的长骨。股骨位于四肢动物的下肢(或后肢)深面。 股骨上方弯曲,在此有股骨头(Caput femoris),近圆形,其关节面与骨盆形成髋关节。弯曲的部分被称作股骨颈(Collum femoris)。这种弯曲连接能有效降低外界对骨盆的冲击,股骨颈有如一缓冲器。 相对股骨头有一骨性突起,被称为大转子(Trochanter major)。它是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的附着点。在内侧有小转子(Trochanter minor),它是髂肌和腰大肌的附着点。一些哺乳类动物,(如马,兔)还有第三转子(Trochanter tertius)。 股骨体(Corpus ossis femoris)是众多收肌的附着点。 股骨的下端有两个关节隆起,分别称为内侧髁和外侧髁(Condylus medialis和Condylus lateralis),形成膝关节的一部分。胫骨髁Condyli tibiae和胫骨相连。.

新!!: 奇異龍屬和股骨 · 查看更多 »

肋骨

肋骨(拉丁语Costa,复数Costae,形容词costalis)是胸腔中枝状的骨,背起于脊柱胸部。是肋的组成部分,肋包括肋骨和肋软骨。一种正常的畸变为叉状肋骨。.

新!!: 奇異龍屬和肋骨 · 查看更多 »

銥是化學元素,符號為Ir,原子序為77,屬於鉑系過渡金屬,为質地堅硬易碎的銀白色固体。銥是所有元素中密度第二高的元素(僅次於鋨),而其耐腐蝕性是所有金屬元素中最高,在2000℃高溫下仍然能抵抗腐蝕。雖然固態銥只能受少數熔融鹽和鹵素侵蝕,但是銥粉末则相比之下較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燃燒。 1803年,史密森·特南特在自然鉑礦石的不可溶雜質中發現了銥元素。由於該元素的鹽有眾多鮮豔的顏色,所以他根據希臘神話的彩虹女神伊里斯(Iris)把這新元素命名為「Iridium」。銥是地球地殼中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其全球年產量及年消耗量只有三噸。自然存在的銥有191Ir和193Ir两种同位素,後者的丰度較高。銥的其他同位素都是不穩定同位素。 最有實用價值的銥化合物包括其與氯所產生的鹽和酸。銥還可以形成多種有機金屬化合物,用於工業催化反應和科學研究。銥金屬可用作高耐蝕性高溫工具的材料,用於製造火花塞、高溫半導體再結晶過程所用的坩堝以及氯鹼法所用的電極等等。一些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也有用到銥的放射性同位素。 一些隕石的含銥量比地壳的平均銥含量高出許多。K-T界線(白堊紀-第三紀界線)黏土層上的銥含量異常高,因此科學家提出了有關6600萬年前大型天體撞擊地球導致恐龍等許多物種滅絕的假說,這一滅絕事件稱為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根據估算,地球中銥的總含量應比地殼中的銥含量要高很多。但與其他鉑系金屬一樣,銥密度高,且容易與鐵結合,因此在地球形成後不久、仍處於熔融狀態時,大部份銥都已沉到地底深處。.

新!!: 奇異龍屬和铱 · 查看更多 »

银杏

銀杏(学名:Ginkgo biloba),落葉喬木,壽命可達3000年以上。又名公孙树、鴨腳樹、鴨腳子等,其裸露的種子稱為白果。属裸子植物銀杏門唯一現存物種,和它同門的所有其他物種都已灭绝,因此被称為植物界的“活化石”。它被发现在化石追溯到2.7亿年前。銀杏原產於中國,現廣泛種植於全世界,并被早期引入人类历史。它有多種用途,可作為傳統醫學用途和食物。.

新!!: 奇異龍屬和银杏 · 查看更多 »

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学名:Chordata)是指有脊索,或其在演化过程退化而被脊椎取代的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为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尾索动物幼虫期具有脊索和神经索,但在成体消失。头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和神经索。在脊椎动物中,脊索作用由骨质脊柱代替。 少数学者提出将半索动物门也置于脊索动物门下,并命名为口索动物亚门。 通常说的脊椎动物学主要是指研究脊索动物的一个动物学分支,不單單是研究脊椎动物门。.

新!!: 奇異龍屬和脊索动物 · 查看更多 »

脊椎

脊柱(拉丁语:Columna vertebralis、vertebral column、backbone、spine)是人和脊椎动物位于背侧的支撑性中轴骨骼。 人类的脊柱由33-34块脊椎骨(拉丁语:Vertebrae)和中间起缓冲作用的椎间盘组成;这个结构通过韧带和小的脊柱关节固定;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脊柱人为划分为7頸椎(cervical vertebrae)、12胸椎(Thoracic vertebrae)、5腰椎(lumbar vertebra)、骶骨和尾骨(这种分类对所有哺乳类动物有效,从老鼠到长颈鹿)。人类的5块骶骨和4块尾骨相互融合,它们被称之为“假脊椎”。有尾巴的脊椎动物有数目不等的尾骨。 椎骨有一个突向背侧的棘突,在背部的正中线上可以在皮下摸到,是经穴定位的重要标志之一;脊柱内部有纵行的椎管,容纳脊髓及其脊髓膜。 成人的脊柱在矢状面成双s形弯曲,脊柱侧面观,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性弯曲。它为直立行走的人类提供了强大支持,而且具有弹性。颈部和腰部向前突出的脊柱弯曲被称之为脊柱前凸,相对的胸部和尾部向后突出则被称之为脊柱后凸。 在正常情况下,脊柱有向前、后方四个弯曲,这种弯曲往往因长期姿势不正或疾病影响而过度后凸,引起畸形,成为驼背。 脊髓由于重伤造成损害,会导致横贯性损害。 常见的会损伤脊柱的疾病: 椎间盘的损伤,影响到上下两块脊椎骨。脊椎脱位,风湿病和所属的非感染疾病(如关节强硬性脊椎柱炎)以及结核病和其他感染性疾病。.

新!!: 奇異龍屬和脊椎 · 查看更多 »

蕨类植物

蕨類植物門是植物界中的一門,約有兩萬個左右的物種,屬於維管束植物。 蕨類植物(羊齒類植物)比起較原始的石松門多了真正的葉子,但比起較進化的種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則缺少了種子。和所有的維管植物一樣,蕨類植物有著一個世代交替的生命週期,由雙套的孢子體和單套的配子體兩者循環著。和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不同的,配子體是一游離的器官。蕨類植物典型的生命週期如下:.

新!!: 奇異龍屬和蕨类植物 · 查看更多 »

长石

长石(feldspar)是长石族矿物的总称,是地壳中最重要的造岩成分,比例达到60%Feldspar.

新!!: 奇異龍屬和长石 · 查看更多 »

腱龍

#重定向 腱龍屬.

新!!: 奇異龍屬和腱龍 · 查看更多 »

腱龍屬

腱龍屬(屬名:Tenontosaurus)是種體型中到大型的鳥腳下目恐龍。腱龍原本被認為屬於稜齒龍類,但自從稜齒龍類不在被認為是個演化支後,腱龍現在被認為是種非常原始的禽龍類。.

新!!: 奇異龍屬和腱龍屬 · 查看更多 »

腳踝

在解剖學上,腳踝(拼音:jiǎo huái),或稱踝關節是人類足部與腿相連的部位,組成包括7塊跗骨加上足部的跖骨和小腿的骨骼。.

新!!: 奇異龍屬和腳踝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

英格蘭(England),又稱作英倫、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構成國,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蘇格蘭以南,威尔士以東,是英国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虽然就传统上一般可以认为其政治地位相当于一个国家,但以国际通行标准上其仍然是一级行政区。 在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以哈德良长城為界。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魯人之地」,他們繼凱爾特人之後來到這個地方,属日耳曼民族。.

新!!: 奇異龍屬和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雪松

雪松,又称香柏,是松科雪松屬(学名:Cedrus)植物的统称。由於球果形狀相似,與杉樹最為接近。原產於喜瑪拉雅山脈海拔1,500-3,200公尺的地帶和地中海沿岸1,000-2,200公尺的地帶。.

新!!: 奇異龍屬和雪松 · 查看更多 »

雜食性

#重定向 雜食動物.

新!!: 奇異龍屬和雜食性 · 查看更多 »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又称为“--”,简称CT),是一種影像診斷學的检查。這一技術曾被稱為--(Computed Axial Tomography)。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X-CT)是一種利用數位幾何處理後重建的三維放射線醫學影像。該技術主要通過單一軸面的X射线旋轉照射人体,由于不同的組織對X射线的吸收能力(或稱)不同,可以用電腦的三維技術重建出斷層面影像。經由處理,可以得到相應组織的斷層影像。將斷層影像層層堆疊,即可形成立體影像。.

新!!: 奇異龍屬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 查看更多 »

X光散射技术

X光散射技术或X射线衍射技术(X-ray scattering techniques)是一系列常用的非破壞性分析技術,可用於揭示物質的晶體結構、化學組成以及物理性質。这些技术都是以观测X射线穿过样品后的散射强度为基础,并根据散射角度、极化度和入射X光波长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X光散射技术可在許多不同的條件下進行分析,例如不同的溫度或壓力。.

新!!: 奇異龍屬和X光散射技术 · 查看更多 »

暴龍

暴龙属(学名:Tyrannosaurus)是一種巨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公尺,臀部高度約4公尺,體重約6.8公噸。咬合力將近6公噸,相當於一隻大象的重量。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距今約6700萬年到6500萬年Hicks, J.F., Johnson, K.R., Obradovich, J.D., Tauxe, L. and Clark, D. (2002).

新!!: 奇異龍屬和暴龍 · 查看更多 »

查爾斯·惠特尼·吉爾摩

查爾斯·惠特尼·吉爾摩(英语:Charles Whitney Gilmore;)是一位在20世纪,美国国家博物馆(今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因研究脊椎动物化石而获得名声的古生物学家。吉尔摩命名了许多北美洲和蒙古恐龙,包括了属于白垩纪蜥脚类的阿拉摩龙、独龙、古似鸟龙、巴克龙、短角龙、纤手龙、蒙古龙、、绘龙、戟龙和奇异龙。 G.

新!!: 奇異龍屬和查爾斯·惠特尼·吉爾摩 · 查看更多 »

掘奔龍屬

掘奔龍屬(學名:Oryctodromeus)意為「挖掘的奔跑者」,是鳥腳下目稜齒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蒙大拿州東南部的Blackleaf組地層、蒙大拿州東南部的Wayan組地層,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森諾曼階),約9,500萬年前。掘奔龍是種行動敏捷的小型恐龍,也是第一個發現有穴居生活證據的恐龍。.

新!!: 奇異龍屬和掘奔龍屬 · 查看更多 »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新!!: 奇異龍屬和恐龙 · 查看更多 »

樹是具有木質樹幹及樹枝的植物,可存活多年。一般将乔木称为树,主干,植株一,分枝距离地面较高,可以形成树冠。樹有很多種。 俗语中也有将比较大的灌木称为“树”的,如石榴树、茶树等。 樹在減少土地侵蝕及調整氣候上相當的重要,樹可以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將大量的碳儲存在組織內。樹木和森林是許多物種的棲息地。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之一。樹可以提供遮陰及保護,木材可供建築用,木炭可以用來加熱及烹煮,果子可以用來作為食物。在世界各地的森林面積正在下降,目的是要增加可以農業使用的土地。由於樹的長壽及實用,在許多神話中也有樹的出現。 2015年有報告估計地球上共有約3萬億棵大樹,當中約1.39萬億棵在熱帶和亞熱帶,6100億棵在溫帶,7400億棵在圍繞北極的北方森林。與11000年前比較,人類活動已導致樹的數量減少一半。現時人類每年除去約150億棵樹,只植回約50億棵。.

新!!: 奇異龍屬和树 · 查看更多 »

植物

植物(Plantae)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並包含了如乔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據估計現存大約有350000個物種。直至2004年,其中的287655個物種已被確認,有258650種開花植物15000種苔蘚植物(参见条目中表格)。綠色植物大部份的能源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得到的。.

新!!: 奇異龍屬和植物 · 查看更多 »

模式種

模式種是生物分類學上的一個名詞,是用來代表一個屬或屬以下分類群的物種,又称典型种。模式種可以指示出該生物分類單元下的生物學特徵,它既是一個概念,也是一個生物分類法上實際存在的系統。.

新!!: 奇異龍屬和模式種 · 查看更多 »

氧(IUPAC名:Oxygen)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O,原子序為8,在元素週期表中屬於氧族。氧屬於非金屬,是具有高反應性的氧化劑,能夠與大部分元素以及其他化合物形成氧化物。氧在宇宙中的總質量在所有元素中位列第三,僅居氫和氦之下。Emsley 2001, p.297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下,兩個氧原子会自然鍵合,形成無色無味的氧氣,即雙原子氧()。氧氣是地球大氣層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體積上佔20.8%。地球地殼中近一半的質量都是由氧和氧化物所組成。 氧是細胞呼吸作用中重要的元素。在生物體中,主要有機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還有組成動物外殼、牙齒和骨骼的無機化合物,都含有氧原子。生物體絕大部分的質量都由含氧原子的水組成。光合作用利用陽光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氧氣的化學反應性強,容易與其他元素結合,所以大氣層中的氧氣成分只能通過生物的光合作用持續補充。臭氧()是氧元素的另一種同素異構體,能夠較好地吸收中紫外線輻射。位於高海拔的臭氧層有助阻擋紫外線,從而保護生物圈。不過,在地表上的臭氧屬於污染物,為霧霾的副產品之一。在低地球軌道高度的單原子氧足以對航天器造成腐蝕。 卡爾·威廉·舍勒於1773年或之前在烏普薩拉最早發現氧元素。約瑟夫·普利斯特里亦於1774年在威爾特郡獨立發現氧,因為其成果的發表日期較舍勒早,所以一般被譽為氧的發現者。1777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進行了一系列有關氧的實驗,推翻了當時用於解釋燃燒和腐蝕的燃素說。他也提出了氧的現用IUPAC名稱「oxygen」,源自希臘語中的「ὀξύς」(oxys,尖銳,指酸)和「-γενής」(-genes,產生者)。這是因為命名之時,人們曾以為所有酸都必須含有氧。許多化學詞彙都在清末傳入中國,其中原法文元素名「oxygène」被譯為「養」,後譯為「氱」,最終演變為今天的中文名「氧」。 氧的應用包括暖氣、內燃機、鋼鐵、塑料和布料的生產、金屬氣焊和氣割、火箭推進劑、及航空器、潛艇、載人航天器和潛水所用的生命保障系統。.

新!!: 奇異龍屬和氧 · 查看更多 »

氮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为N;原子序数是7。在自然界中氮单质最普遍的形态是氮气,这是一种在标准状况下无色无味无臭的雙原子气体分子,由于化学性质稳定而不容易发生化學反应。氮气是地球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佔總體積的78.09%。1772年在苏格兰爱丁堡,由丹尼尔·卢瑟福分離空氣後发现。氮属于氮族元素中的一种。 氮是宇宙中常見的元素,在銀河系及太陽系的豐度排第七名。其生成的原因推測是由於超新星中碳和氫產生的核融合。由於氮元素及其和氫、氧形成的常见化合物都极易揮發,因此在內太陽系中的類地行星中氮元素較不常見。不過和地球一样,其他行星及其卫星的大氣層中,气态的氮及其化合物很常见。 很多工业上很重要的化合物(比如氨、硝酸、用作推进剂或炸药的有机硝酸盐以及氰化物)都含有氮原子。氮原子之间具有非常牢固的化学键,无论是在工业中或是在生物体內,将转化为有用的含氮化合物都是很不容易的。相应的,当含氮化合物燃烧,爆炸或分解时会产生氮气,并通常可以释放大量有用的能量。合成产生的氨和硝酸盐是关键的工业化肥料,而硝酸盐肥料是引起水系统富营养化的关键污染物。 含氮化合物除了作为肥料和能量储存的功用之外还有其他多种用途。氮是克維拉纤维和氰基丙烯酸酯强力胶水等多种材料的组成部分。在各种药学药品的大类中(包括抗生素)都含有氮元素。许多药物都是天然含氮信号分子的类似物或前体药物。比如,有机硝酸盐硝酸甘油和硝普钠在体内代谢产生一氧化氮以控制血压。植物中的生物鹼(经常是防卫性化合物)根据定义是含有氮的,许多知名的含氮药物(比如咖啡因和吗啡)是生物碱或是合成的天然产物类似物,像许多植物生物碱一样用作于动物体内的神经传导物质的接收器上(例如合成苯丙胺)。 氮主要存在于所有的有机体的氨基酸(以及蛋白质)和核酸(DNA和RNA)之中。人类身体中的3%的重量都是氮元素构成的,其含量仅次于氧元素、碳元素和氢元素。氮循环是指氮元素从空气进入生物圈和有机化合物中然后再返回大气的转移过程。.

新!!: 奇異龍屬和氮 · 查看更多 »

水豚

水豚(學名:Hydrochoerus hydrochaeris)是水豚屬下僅存的兩種生物之一。它是一種半水栖的食草動物,也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嚙齒類動物。原產於南美洲智利以外的稀樹草原和叢林中。 水豚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最大的水豚群數量可達100頭,但一般在10至20頭之間。雖然因其肉及毛皮有利用價值而遭到捕獵,但該物種依然無危。.

新!!: 奇異龍屬和水豚 · 查看更多 »

河流

河流(江、河、川、江河、河川、河道)是自然汇入海洋、湖泊的流水,通常为淡水。在少数情况下,河流流入地下或者在汇入另一水体之前便干涸。河流有時會匯入另一條河流。较小的河流可能会被称作溪、支流等。 河流是水循环的一环。河流中的水主要来自其流域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其他诸如地下水补给、泉以及自然积雪(比如冰川)存水融化。河川学是研究河流的科学,湖沼学则是研究内陆水体的科学。 地球外星球上尚未发现河流,尽管在土卫六上有大量烃形成的类河流。其他行星上的峡谷可能是曾经有过河流的证据,特别是火星,理论上推理认为在適居帶的行星或卫星上也可能存在。.

新!!: 奇異龍屬和河流 · 查看更多 »

泥岩

泥岩(mudstone)是一种沉积岩,成分比较复杂,层理不明显,由细颗粒的沉积物形成,黑色泥岩中常含有有机物质,是一种生油的岩系。泥岩根据其中混入的物质,可以分为:.

新!!: 奇異龍屬和泥岩 · 查看更多 »

演化支

演化支是一個分類學的類別,包含著單一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裔。任何一個演化支都可以說是一個單系群,並以種系發生學的樹狀圖或支序分類學的演化樹來表示。.

新!!: 奇異龍屬和演化支 · 查看更多 »

指骨

指骨(phalanges of fingers) 共14块,均为长骨,拇指仅有两节指骨;第二~五指各有三节指骨。各指的指骨由近侧至远侧依次叫近节指骨、中节指骨、远节指骨。其中拇指无中节指骨。每节指骨的近侧端叫指骨底。近节指骨与中节指骨的远侧端呈滑轮状,叫指骨滑车。远节指骨远侧端的掌面膨大粗糙,叫远节指骨粗隆。.

新!!: 奇異龍屬和指骨 · 查看更多 »

怀俄明州

怀俄明州(State of Wyoming)是美國西部的一个州。為全美國人口最少的一州,也是在全美国中印第安人比例第四高的州。此州一共管轄有23個郡(縣)。 怀俄明州内拥有众多知名的景点,包括举世闻名的黄石国家公园和大提顿国家公园等,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懷俄明的名稱源自古印地安語mecheweamiing(大草原)。.

新!!: 奇異龍屬和怀俄明州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奇異龍加爾班尼氏奇異龍厚頰龍厚頰龍屬厚颊龙漠視奇異龍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