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鳥臀目

指数 鳥臀目

鳥臀目(目名Ornithischia或Predentata)也稱為鳥盤目。是一類有喙(外觀類似鳥喙)的植食性恐龍。ornithischia之名源自希臘文中表示「鳥的」的ορνιθειος(ornitheos)與表示「髖關節」的ισχιον(ischion),意思是「如鳥類般的臀部」。之所以有這種名字,是因為牠們擁有與鳥類相似的骨盆結構。然而,一般認為鳥類實際上是蜥臀目獸腳亞目的後代。.

68 关系: 劍龍劍龍下目埃德蒙頓龍屬厚頭龍下目原角龍科坐骨奧斯尼爾龍屬奔山龍屬奇異龍科始奔龍小盾龍希腊语三叠纪三尖齒龍弱角龍科彎龍科何信祿龍徐星凹齒龍科皮薩諾龍獸腳亞目禽龍類稜齒龍系統發生樹纖角龍科甲龍屬甲龍下目熱河龍屬畸齒龍科特狈路龙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白垩纪莫阿大學龍屬鐮刀龍超科靈龍屬頭飾龍類頜齒類裝甲亞目西風龍屬馳龍科角足亞目角龍下目角龍科骨盆鳥腳下目賴索托龍鴨嘴龍科鸚鵡嘴龍科...鹽都龍屬蜥臀目自然 (期刊)腫頭龍下目腿龍腿龍科恐龙恥骨植食性橡樹龍科法布爾龍屬法布爾龍科演化支朝陽龍科斯托姆博格龍新角龍類新鳥臀類扁腳類 扩展索引 (18 更多) »

劍龍

#重定向 劍龍屬.

新!!: 鳥臀目和劍龍 · 查看更多 »

劍龍下目

#重定向 剑龙亚目.

新!!: 鳥臀目和劍龍下目 · 查看更多 »

埃德蒙頓龍屬

埃德蒙頓龍屬(學名:Edmontosaurus),又譯愛德蒙托龍,是鴨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坎潘階晚期至馬斯垂克階晚期,距今約7300萬到6500萬年前。成年的埃德蒙頓龍可達13米長,平均體重約6-8噸,最大体重13.6吨,是最大的鴨嘴龍科之一。牠們是以化石發現地區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頓來命名的。 埃德蒙頓龍的第一個化石發現於艾伯塔省的馬蹄峽谷組。模式種是帝王埃德蒙頓龍(E.

新!!: 鳥臀目和埃德蒙頓龍屬 · 查看更多 »

厚頭龍下目

#重定向 厚頭龍亞目.

新!!: 鳥臀目和厚頭龍下目 · 查看更多 »

原角龍科

原角龍科(学名:Protoceratopsidae)是鸟臀目角龍亚目的一科恐龍,学名取自希臘文,意思為“第一種臉上有角的”。牠們在外表上類似血緣關係極接近的角龍科,但通常體型較小、較為原始。到目前為止,原角龍科都在晚白堊紀的亞洲耐梅蓋特組發現,地質年代相當於9960萬到7060萬年前Holtz, Thomas R. Jr.

新!!: 鳥臀目和原角龍科 · 查看更多 »

坐骨

坐骨(ischium),是构成四肢動物骨盆帶的骨骼之一。 人類而言,位于骨盆下方,共有两块。坐骨骨骼坚硬,分坐骨体和坐骨支两部分。坐骨体后端的骨突称作坐骨棘。坐骨棘的后上方为坐骨大切迹。坐骨大切迹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坐骨大切迹宽而浅。.

新!!: 鳥臀目和坐骨 · 查看更多 »

奧斯尼爾龍屬

奧斯尼爾龍(屬名:Othnielia)意為「奧塞內爾的」,是一種稜齒龍科恐龍,是以最初的命名者-19世紀的美國古生物學家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為名。馬什原本在1877年命名牠們為雷克斯侏儒龍(Nanosaurus rex),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在1977年將牠們重新命名為雷克斯奧斯尼爾龍(Othnielia rex),而狀態為疑名Marsh, O.C. (1877).

新!!: 鳥臀目和奧斯尼爾龍屬 · 查看更多 »

奔山龍屬

奔山龍屬(屬名:Orodromeus)是稜齒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坎潘階)的北美洲,約7500萬年前的蒙大拿州,化石僅發現於雙麥迪遜組。.

新!!: 鳥臀目和奔山龍屬 · 查看更多 »

奇異龍科

#重定向 奇異龍屬.

新!!: 鳥臀目和奇異龍科 · 查看更多 »

始奔龍

#重定向 始奔龍屬.

新!!: 鳥臀目和始奔龍 · 查看更多 »

小盾龍

#重定向 小盾龍屬.

新!!: 鳥臀目和小盾龍 · 查看更多 »

希腊语

希臘語(Ελληνικά)是一种印歐語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臘、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帶的某些地区。 希臘语言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古希臘語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現代希臘語中。后世希腊语使用的字母最早发源于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及希腊东部岛屿)。雅典于前405年正式采用之。.

新!!: 鳥臀目和希腊语 · 查看更多 »

三叠纪

三叠纪(Triassic)是2.5亿至2亿年前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其误差在正负数百万年。 三叠纪的名称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提起的,他将在中欧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以及其间的红色的三层岩石层统称为三叠纪。今天,三叠纪被分成更多亚层。 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沙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今天一般认为当时在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因为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只有在西欧比较丰富。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分的。 由于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开始,因此其生物开始时分化很厉害。六放珊瑚亚纲是这时候出现的,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种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可能也是这时候出现的。.

新!!: 鳥臀目和三叠纪 · 查看更多 »

三尖齒龍

#重定向 三尖齒龍屬.

新!!: 鳥臀目和三尖齒龍 · 查看更多 »

弱角龍科

弱角龍科(Bagaceratopidae)是角龍下目新角龍類的一科,是由Vladimir Alifanov在2003年建立,當時包含弱角龍、矮腳角龍、喇嘛角龍、扁角龍,但Alifanov並沒有做出定義與範圍。在2005年,保羅·賽里諾(Paul Sereno)認為Alifanov沒有做出定義與範圍,因此將弱角龍科列為無效的分類單元。在2008年,Alifanov把巨嘴龍、新命名的戈壁角龍加進弱角龍科。Alifanov同時提出,弱角龍科起源自亞洲,不同於其他新角龍類的科。 弱角龍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約8580萬到7060萬年前Holtz, Thomas R. Jr.

新!!: 鳥臀目和弱角龍科 · 查看更多 »

彎龍科

彎龍科(Camptosauridae)是鳥臀目鳥腳下目禽龍類的一科,生存於侏儸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分布於現今的北美洲與歐洲。.

新!!: 鳥臀目和彎龍科 · 查看更多 »

何信祿龍

#重定向 何信祿龍屬.

新!!: 鳥臀目和何信祿龍 · 查看更多 »

徐星

徐星可以指:.

新!!: 鳥臀目和徐星 · 查看更多 »

喙是鸟类上下颌包被的硬角质鞘,起到哺乳动物唇和齿的作用。喙的主要功能是取食和梳理羽毛。某些恐龍也有類似的構造,不過不一定與鳥類同源。.

新!!: 鳥臀目和喙 · 查看更多 »

凹齒龍科

凹齒龍科(學名:Rhabdodontidae)是群生存於白堊紀的草食性鳥腳下目恐龍。凹齒龍科的外表看似大型、結實的稜齒龍類,並擁有深頭顱骨與頜部。 在2002年,大衛·威顯穆沛(David B. Weishampel)等人首次提出凹齒龍科,範圍是:查摩西斯龍與凹齒龍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在2005年,保羅·賽里諾(Paul Sereno)將凹齒龍科定義為:包含凹齒龍在內,但不包含沃克氏副櫛龍在內的最大演化支Sereno, P.C. (2005).

新!!: 鳥臀目和凹齒龍科 · 查看更多 »

皮薩諾龍

#重定向 皮薩諾龍屬.

新!!: 鳥臀目和皮薩諾龍 · 查看更多 »

獸腳亞目

腳亞目(学名:Theropoda)屬於蜥臀目,是群雙足恐龍。雖然牠們主要是肉食性動物,但是在白堊紀時期,一部份的獸腳類恐龍演變成為草食性、雜食性、甚至食蟲動物。獸腳類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大約是2億3000萬年前。牠們從侏儸紀早期開始成為獨占廣大陸地的肉食動物,直到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結束為止。獸腳亞目也是恐龍總目中唯一的肉食族群,其餘的鳥臀目所有恐龍、以及和獸腳亞目同為蜥臀目的蜥腳亞目都已經改為素食,但他們的祖先卻肉食素食都有。 獸腳亞目後來演變出一類特殊的小型恐龍,稱為虛骨龍類,虛骨龍經過幾千萬年的演化可能演變成了9,300個物種的鳥類的共同祖先。而目前已知最早的鳥類在侏儸紀晚期已經出現,例如始祖鳥,並且在恐龍還存活的白堊紀就已經有例如黃昏鳥和孔子鳥之類的現代鳥類生存了。獸腳亞目與鳥類之間的共同點包括:腳掌有三趾(牠們的第一趾其實萎縮在腳部後方)、胸部上的「叉骨」、與充滿空氣的骨頭。此外,某些獸腳類恐龍的手臂擁有羽毛(但不應具備飛行能力,例如恐爪龍和盜伶龍)和孵卵行為。.

新!!: 鳥臀目和獸腳亞目 · 查看更多 »

禽龍類

禽龍類(Iguanodontia)是群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中侏儸紀到晚白堊紀,著名屬包括:彎龍、卡洛夫龍、禽龍、豪勇龍、以及鴨嘴龍科...等。禽龍類是第一批發現的恐龍之一。牠們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在白堊紀晚期成為多樣性、分佈廣泛的恐龍。不同於早期的鳥腳類恐龍,禽龍類的上頜末端沒有牙齒。原始的禽龍類(例如橡樹龍)體型小而輕型,可用高速奔跑來逃離掠食動物。禽龍類是相當大的恐龍,有些(例如山東龍身長可達15公尺,重可達10噸以上)體型上接近最大的獸腳類恐龍。.

新!!: 鳥臀目和禽龍類 · 查看更多 »

稜齒龍

#重定向 稜齒龍屬.

新!!: 鳥臀目和稜齒龍 · 查看更多 »

系統發生樹

系統發生樹(phylogenetic tree)又稱演化樹或进化树(evolutionary tree),是表明被認爲具有共同祖先的各物種間演化關係的樹状图。是一種親緣分支分類方法(cladogram)。在图中,每個節點代表其各分支的最近共同祖先,而節點间的綫段長度對應演化距離(如估計的演化時間)。.

新!!: 鳥臀目和系統發生樹 · 查看更多 »

纖角龍科

纖角龍科(Leptoceratopsidae)是新角龍類的一科,名稱從模式屬纖角龍(Leptoceratops)而來,牠們是數個不歸類於原角龍科的原始新角龍類。牠們的外表類似其他新角龍類(原角龍科、角龍科),並且親緣關係親近,但體型通常較小、較為原始。到目前為止,纖角龍的化石發現於亞洲與北美洲西部,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桑托階到馬斯垂克階。 在澳洲維多利亞州發現的一個具爭議性尺骨,被命名為巧合角龍,曾被歸類於纖角龍科。在2010年的研究顯示,巧合角龍不一定屬於角龍下目,而是鳥臀目的分類未定屬Agnolin, F.L., Ezcurra, M.D., Pais, D.F. and Salisbury, S.W. (2010).

新!!: 鳥臀目和纖角龍科 · 查看更多 »

甲龍屬

龍屬(屬名:Ankylosaurus,意為「僵硬的蜥蜴」)是甲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當中只有一種,稱為大面甲龍(A.

新!!: 鳥臀目和甲龍屬 · 查看更多 »

甲龍下目

#重定向 甲龙亚目.

新!!: 鳥臀目和甲龍下目 · 查看更多 »

熱河龍屬

熱河龍屬(屬名:Jeholosaurus)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中國。熱河龍是小型、原始的鳥腳類恐龍,屬於稜齒龍類(目前被視為並系群)。 目前已經發現兩個標本,化石發現於遼寧省北票市上園鎮的陸家屯,該地屬於義縣組,地質年代約1億2500萬年前,相當於阿普第階早期。這些化石位於凝灰岩層,被推測遭到火山爆發的火山灰所掩埋,火山灰覆蓋半徑50到60公里的範圍。模式種是上園熱河龍(J.

新!!: 鳥臀目和熱河龍屬 · 查看更多 »

畸齒龍科

齒龍科(Heterodontosauridae),又名異齒龍科,意為「有不同牙齒的蜥蜴」,是鳥臀目恐龍的一科,經常被認為是群基礎鳥腳類恐龍,但最近的研究顯示畸齒龍科與頭飾龍類關係密切。雖然畸齒龍科的化石很罕見,牠們從侏羅紀早期存活在全球各地,少數物種存活到白堊紀早期。 畸齒龍科的體型如狐狸般大小,身長少於2公尺。畸齒龍科因牠們的獨特牙齒而著名,包括類似犬齒的長牙、以及適合咀嚼的頰齒,頰齒與白堊紀鴨嘴龍科的牙齒類似。畸齒龍科是草食性恐龍,或可能是雜食性。.

新!!: 鳥臀目和畸齒龍科 · 查看更多 »

特狈路龙

特狽路龍(學名Taveirosaurus)是鳥臀目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的歐洲。特狽路龍是以化石發現地的葡萄牙特狽路村(Taveiro)為名。在1991年,Miguel Telles Antunes與Denise Sigogneau-Russell發現這些化石,並且正式敘述、命名。 特狽路龍最初根據牙齒而被歸類於厚頭龍下目,但最近的研究並沒有將特狽路龍歸類於此一演化支。.

新!!: 鳥臀目和特狈路龙 · 查看更多 »

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

#重定向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

新!!: 鳥臀目和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白垩纪

白纪(Cretaceous)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長達80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約1亿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 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海平面的變化大。陸地生存著恐龍,海洋生存著海生爬行動物、菊石、以及厚殼蛤。新的哺乳類、鳥類出現,開花植物也首次出現。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包含非鳥類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亡。 白堊紀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堊系”,縮寫記為K,是德文的白堊紀(Kreidezeit)縮寫。 白堊紀時期的大氣層氧氣含量是現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攝氏4°C。.

新!!: 鳥臀目和白垩纪 · 查看更多 »

莫阿大學龍屬

莫阿大學龍屬(學名:Emausaurus)又名依矛龍,是一屬裝甲亞目恐龍。牠的化石在德國被發現,年代為侏羅紀早期。化石只有一個頭顱骨、下頜、三個圓椎狀鱗甲、與一個尖刺。 模式種是恩斯特莫阿大學龍(E.

新!!: 鳥臀目和莫阿大學龍屬 · 查看更多 »

鐮刀龍超科

鐮刀龍超科(Therizinosauroidea)是群獸腳亞目恐龍。鐮刀龍類的化石發現於蒙古、中國、以及北美洲西部等地的白堊紀早期到晚期沉積層。牠們擁有類似的前肢、頭顱骨、以及骨盆特徵。鐮刀龍超科屬於手盜龍類,牠們與鳥類有接近親緣關係。 鐮刀龍超科的名稱衍化自希臘文,therizo意為「切割」或「砍斷」,而sauros意為「蜥蜴」。而鐮刀龍超科的舊稱慢龍下目(Segnosauria),segnis在拉丁語意為「緩慢的」或「遲鈍的」。.

新!!: 鳥臀目和鐮刀龍超科 · 查看更多 »

靈龍屬

龍屬(學名:Agilisaurus)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侏羅紀中期的東亞。牠的名字是來自拉丁文的「靈敏」的意思,是因牠輕盈的骨骼及長腳而命名。牠的脛骨比股骨較長,顯示牠是極快的雙足奔跑者,並以其長尾巴作平衡。牠覓食時可能會四足行走。牠是小型的草食性恐龍,約1.2米長,與其他鳥臀目恐龍一樣,牠的上下頜前段形成喙嘴,可以幫助切碎植物。.

新!!: 鳥臀目和靈龍屬 · 查看更多 »

頭飾龍類

頭飾龍類(学名:Marginocephalia )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個演化支,包括有厚頭顱骨的腫頭龍下目,以及有角的角龍下目。牠們全是草食性恐龍,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特徵是頭顱後方有骨質隆起或裝飾物。頭飾龍類演化支在侏儸紀演化出來,繁盛於白堊紀晚期。.

新!!: 鳥臀目和頭飾龍類 · 查看更多 »

頜齒類

齒類(Genasauria)是鳥臀目的一個演化支,是較為進階的鳥臀目,臉頰兩側都有咀嚼用牙齒,齒列位於頜部內側,顱骨兩側凹陷。 頜齒類生存於侏儸紀早期到白堊紀晚期,分布於全球各地。頜齒類並不包含賴索托龍…等原始鳥臀目恐龍,目前最早的頜齒類化石是南非的畸齒龍科與北美洲的小盾龍。 頜齒類的最主要特徵是,牙齒的位置從原本的嘴部外側,移往較內側處,使得嘴部閉合時,上下頜的牙齒互相接觸,牙齒的接觸面也加大,具有咀嚼的功能。頜齒類具有頰部,可以將食物或水置於肉質頰部內,而不會溢出。頜齒類的咀嚼用牙齒,以及頰部的出現,使牠們進食時更具選擇性,與蜥腳形亞目相比更具優勢。蜥腳形亞目必須吞食胃石以協助進食,並具有大型的消化系統以消化更多食物。在頜齒類開始繁盛時,原蜥腳下目逐漸消失,蜥腳下目演化成更大的體型。.

新!!: 鳥臀目和頜齒類 · 查看更多 »

裝甲亞目

#重定向 装甲类.

新!!: 鳥臀目和裝甲亞目 · 查看更多 »

西風龍屬

西風龍屬(学名:Zephyrosaurus)是鳥腳下目稜齒龍科的一屬恐龍。西風龍的化石是一個部份頭顱骨與顱後身體的碎片,發現於蒙大拿州卡本縣的Cloverly組,年代為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新的西風龍化石正準備敘述中,在馬里蘭州與維吉尼亞州發現的足跡化石被歸類於類似西風龍的動物。.

新!!: 鳥臀目和西風龍屬 · 查看更多 »

馳龍科

馳龍科(学名:Dromaeosauridae)又名奔龍科,是群類似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牠們是群體型中至小型的肉食性恐龍,繁盛於白堊紀。在非正式的用法裡,牠們通常被稱為「盜龍」(Raptor),這個名稱因為電影《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出現的伶盜龍而開始盛行。馳龍科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奔跑的蜥蜴」,dromeus / δρομευς 意為「奔跑」,而sauros / σαυρος 意為「蜥蜴」。 馳龍科的恐龍分布範圍可能極廣,化石在北美洲、歐洲、非洲、亞洲、南美洲以及南極洲等地Case, J.A., Martin, J.E., and Reguero, M. (2007).

新!!: 鳥臀目和馳龍科 · 查看更多 »

角足亞目

#重定向 角足龙类.

新!!: 鳥臀目和角足亞目 · 查看更多 »

角龍下目

#重定向 角龍亞目.

新!!: 鳥臀目和角龍下目 · 查看更多 »

角龍科

角龍科(Ceratopsidae)屬於頭飾龍類,是一群多樣性的演化支,例如:三角龍、戟龍。所有已知物種都為四足草食性恐龍,都擁有喙狀嘴、頜部後方有多排切割用牙齒、以及延長的頭盾與頸盾緣骨突。角龍科可分為兩亞科。角龍亞科,或稱開角龍亞科,共通特徵為長、三角形的頭盾,以及發展良好的額部角狀物。尖角龍亞科有發展良好的鼻角或鼻部突起物,頭盾較短、較呈直角,以及頭飾後方的延長針狀物。大部分角龍科化石都發現於北美洲西部的上白堊紀地層,只有圖蘭角龍與中國角龍的化石發現於亞洲Sues, H.-D., and Averianov, A.(2009).

新!!: 鳥臀目和角龍科 · 查看更多 »

骨盆

髖(pelvis),又稱腰帶、骨盆、盤骨,是一個骨骼構造,位於脊椎末端,連接脊柱和股骨,與四足動物的後肢、雙足動物的下肢相連。股骨與腰帶在臀部連接處形成髖關節,它是球窩關節。.

新!!: 鳥臀目和骨盆 · 查看更多 »

鳥腳下目

#重定向 鳥腳亞目.

新!!: 鳥臀目和鳥腳下目 · 查看更多 »

賴索托龍

#重定向 賴索托龍屬.

新!!: 鳥臀目和賴索托龍 · 查看更多 »

鴨嘴龍科

嘴龍科(Hadrosauridae)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科,是一群繁盛的草食性恐龍,包括著名的埃德蒙頓龍、副櫛龍,化石發現於亞洲、歐洲、以及北美洲的下白堊紀地層。牠們是上侏儸紀/下白堊紀禽龍類的後代,並擁有類似的體型。 鴨嘴龍科可分為兩個亞科。賴氏龍亞科(Lambeosaurinae)頭頂有大型冠飾或管狀物,體型較為輕型。鴨嘴龍亞科(Hadrosaurinae)頭頂缺乏冠飾或管狀物,少數物種有堅硬頭冠,身體較大。.

新!!: 鳥臀目和鴨嘴龍科 · 查看更多 »

鸚鵡嘴龍科

鸚鵡嘴龍科(Psittacosauridae)是一群角龍下目恐龍,生存於1億4020萬到9960萬年前Holtz, Thomas R. Jr.

新!!: 鳥臀目和鸚鵡嘴龍科 · 查看更多 »

鸟(通俗名:Bird)是两足、恒温、卵生、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翅膀、具有坚硬的喙、擁有色彩鮮艷的羽毛或者流線型的身軀,根據品種的不同可陸生、飛行或者潛水的一種有脊椎動物。鳥類的學名曾經作為獨立的鸟纲(Aves)、和哺乳綱等並列,但現在比較常用鳥翼類(學名:Avialae)代替ギル 『鳥類学』 (2009)、30頁。目前鳥類共有8600種,如果算入未被分類和不確定的有9000多種。用科學上最嚴謹的說法,鳥類被定義為鳥形恐龍(學名:Avian Dinosauria),是已經滅絕的恐龍總目在地球上一個僅存的分支ギル 『鳥類学』 (2009)、626頁山階鳥研 (2006)、16頁。鳥類從年前的侏羅紀、到年前白堊紀這一段時間內,所有的鳥類都由獸腳亞目虛骨龍類近鳥型恐龍進化而來。 鸟的体型大小不一,最大的鴕鳥體高可達2.5公尺,而最小的吸蜜蜂鳥體長最小僅5公分。目前全世界为人所知的現存鸟类一共有一萬多种,有鸚鵡,蜂鳥,相思,等雀鳥。僅中国就记录有1,300多种,其中特有种至少有70幾種。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相比,鸟是一个拥有很多独特生理特点的种类。鸟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花蜜、种子、昆虫、鱼、腐肉、其他的鸟甚至包括垃圾。大多数的鸟是在日间活动,也有一些鸟是夜间或者黄昏的时候活动(例如夜鷹、猫头鹰等)。许多鸟都会进行长距离迁徙以寻找最佳栖息地(例如北极燕鸥),也有一些鸟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例如信天翁)。大多数鸟类都会飞行,少数平胸类鸟不会飞,特别是生活在岛上的鸟,基本上也失去了飞行的能力。不能飞的鸟包括鸵鸟、奇異鳥、以及被人類捕食而绝种的渡渡鸟等。 当人类或其他的哺乳动物侵入到他们的栖息地时,这些不能飞的鸟类将更容易遭受灭绝,例如大海雀和新西兰的恐鸟;也有一些鳥類隨著恐龍滅絕而一同滅亡例如始祖鳥、孔子鳥和黃昏鳥。.

新!!: 鳥臀目和鸟 · 查看更多 »

鹽都龍屬

鹽都龍屬(学名:Yandusaurus)為蜥形綱鳥臀目稜齒龍科的一屬恐龍,化石发现于中国四川省的下沙溪廟組,年代為侏儸紀中期的巴通階,约1亿6900万年前到1億6300萬年前。.

新!!: 鳥臀目和鹽都龍屬 · 查看更多 »

蜥臀目

蜥臀目(學名Saurischia)也稱為龍盤目或蜥盤目。名稱源自希臘文中的σαυρος(sauros;「蜥蜴」之意)與ισχιον(ischion;「髖關節」之意)。是恐龍之下所屬兩目中的其中一目。哈利·絲萊(Harry Seeley)在1888年根據恐龍的骨盆結構,將恐龍分類成為兩大目,分別是蜥臀目與鳥臀目(Ornithischia)Seeley, H.G. (1888).

新!!: 鳥臀目和蜥臀目 · 查看更多 »

自然 (期刊)

《自然》(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期刊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权威及最有名望的学术期刊之一,首版於1869年11月4日。虽然今天大多数科学期刊都专一於一个特殊的领域,《自然》是少数(其它类似期刊有《科学》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期刊。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每年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是在《自然》中以短文章的形式发表的。 《自然》的主要读者是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但期刊前部的文章概括使得一般公众也能理解期刊内最重要的文章。期刊开始部分的社论、新闻及专题文章报道科学家一般关心的事物,包括最新消息、研究资助、商业情况、科学道德和研究突破等。期刊也介绍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书籍和艺术。期刊的其余部分主要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往往非常紧密,非常具有技术性。 在《自然》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光荣的,《自然》上的文章经常被引用,这有助于晋升、获得资助和获得主流媒体的关注。因此科学家之间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上的竞争非常强。但是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在发表前编辑选择其他在同一领域有威望的、但与作者无关的科学家来检查和评判文章的内容。作者要对评审做出的批评给予反应,比如更改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试验结果,否则的话编辑可能拒绝该文章。.

新!!: 鳥臀目和自然 (期刊) · 查看更多 »

腫頭龍下目

#重定向 厚頭龍亞目.

新!!: 鳥臀目和腫頭龍下目 · 查看更多 »

腿龍

#重定向 腿龍屬.

新!!: 鳥臀目和腿龍 · 查看更多 »

腿龍科

腿龍科(Scelidosauridae)是鳥臀目裝甲亞目的一科,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的亞洲、歐洲、北美洲。 腿龍科是群原始鳥臀目恐龍,接近劍龍下目與甲龍下目的共同祖先。Lambert D (1993).

新!!: 鳥臀目和腿龍科 · 查看更多 »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新!!: 鳥臀目和恐龙 · 查看更多 »

恥骨

人類的恥骨(英文:Pubic;拉丁文:Os pubis)是組成骨盆的骨骼,外部包覆著一層脂肪。.

新!!: 鳥臀目和恥骨 · 查看更多 »

植食性

#重定向 食草动物.

新!!: 鳥臀目和植食性 · 查看更多 »

橡樹龍科

橡樹龍科(Dryosauridae)是鳥臀目鳥腳下目禽龍類的一科,生存於侏儸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分布於北美洲、非洲與歐洲。.

新!!: 鳥臀目和橡樹龍科 · 查看更多 »

法布爾龍屬

法布爾龍屬(學名:Fabrosaurus)是原始鳥臀目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早期(海塔其階至錫內穆階)的非洲南部,距今約1億9900萬至1億8900萬年前。由於牠的化石只有一根部份的下頜骨頭,與三根牙齒,所以法布爾龍的狀態是疑名,而且有可能就是萊索托龍。 法布爾龍的身長約有1米長,高度約0.3米高,體重約15公斤。從這麼少的化石不能推測出更多的資料。牠是由古生物學家金茲堡(Leonard Ginsburg)於1964年命名的。模式種是南方法布爾龍(F.

新!!: 鳥臀目和法布爾龍屬 · 查看更多 »

法布爾龍科

法布爾龍科(Fabrosauridae)是群原始鳥臀目恐龍,牠們生存於侏儸紀早到中期。然而,最近的研究顯示法布爾龍科並非天然的演化支,包含者彼此沒有親緣關係的屬。.

新!!: 鳥臀目和法布爾龍科 · 查看更多 »

演化支

演化支是一個分類學的類別,包含著單一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裔。任何一個演化支都可以說是一個單系群,並以種系發生學的樹狀圖或支序分類學的演化樹來表示。.

新!!: 鳥臀目和演化支 · 查看更多 »

朝陽龍科

朝陽龍科(Chaoyangsauridae)是恐龍的一科。牠們是第一群出現的頭飾龍類,出現於約1億4800萬年前的晚侏儸紀。牠們有銳利的喙狀嘴,可切斷樹葉以食用。牠們的頭顱後擁有非常小的頭盾。關於朝陽龍科屬於腫頭龍下目、角龍下目、或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始祖演化支,仍在爭論中。 朝陽龍科目前有兩屬:朝陽龍、宣化角龍,牠們比鸚鵡嘴龍科原始。.

新!!: 鳥臀目和朝陽龍科 · 查看更多 »

斯托姆博格龍

#重定向 斯托姆博格龍屬.

新!!: 鳥臀目和斯托姆博格龍 · 查看更多 »

新角龍類

新角龍類(Neoceratopsia)是角龍下目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白堊紀早到末期,分布於現今的北美洲與東亞,南半球曾發現可疑的新角龍類化石。新角龍類包含大部分的角龍類,除了鸚鵡嘴龍等原始物種以外。.

新!!: 鳥臀目和新角龍類 · 查看更多 »

新鳥臀類

新鳥臀類(Neornithischia)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個演化支,屬於頜齒類,是裝甲亞目的姊妹分類單元。新鳥臀類的特徵是下頜牙齒有一層不對稱的厚琺瑯質。牠們的牙齒咀嚼時磨損不平均,並發展出銳利的脊狀,可讓角足亞目比其他鳥臀目恐龍切碎更堅硬的植物。.

新!!: 鳥臀目和新鳥臀類 · 查看更多 »

扁腳類

扁腳類(Eurypoda)是鳥臀目裝甲亞目的一個演化支,包含劍龍下目、甲龍下目,扁腳類與其他原始物種構成裝甲亞目。 扁腳類生存於侏儸紀中期到白堊紀末期。目前發現最早的扁腳類是華陽龍,生存於約1億6500萬年前。劍龍下目分布於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繁盛於侏儸紀晚期,在白堊紀早期滅亡。甲龍下目分布於北美洲、歐洲、亞洲、澳洲、南極洲,出現於侏儸紀晚期(不計算腿龍科),並繁盛於白堊紀。 原始的裝甲亞目恐龍仍以二足方式移動,而扁腳類的鱗甲厚重,所以採四足方式移動,而牠們的後肢大多長於前肢。牠們的手部與腳部骨頭短,缺乏第四趾。恥骨的後突部分短。牙齒短、呈葉狀。身上有皮內成骨(Osteoderms)形成的甲板,劍龍下目的甲板位在背部到尾巴,以兩排平行排列,甲龍下目的甲板則覆蓋在身體上方。 扁腳類是由保羅·塞里諾在1986年提出,範圍是包含大面甲龍與狹臉劍龍的最近共同祖先,與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 以下分類表示參考兩份2011年的甲龍類分類研究:.

新!!: 鳥臀目和扁腳類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鳥盤目鳥盤類鳥臀類鸟臀目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