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九龍城碼頭

指数 九龍城碼頭

九龍城碼頭,全稱九龍城渡輪碼頭,是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城區馬頭角的一個渡海小輪碼頭,望向啟德機場跑道一帶。值得留意的是,雖然叫「九龍城碼頭」,由於啟德機場擴建,此碼頭與真正的九龍城相距甚遠。 九龍城碼頭旁邊有一個公眾碼頭,名為「馬頭角公眾碼頭」。.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31 关系: 偉恆昌新邨填海大公报太古城宋皇臺站屯馬綫中九龍幹線九龍九龍城九龍城區九龍城碼頭巴士總站土瓜灣站北角碼頭啟德機場八達通灣仔灣仔碼頭碼頭翔龍灣隧道西灣河碼頭馬頭角香港跑道龍津石橋東平洲渡海小輪港元港鐵海底隧道 (香港)新世界第一渡輪

  2. 維多利亞港
  3. 香港碼頭
  4. 馬頭角

偉恆昌新邨

偉恒昌新邨(英語:Wyler Gardens)位於香港九龍東土瓜灣土瓜灣道331至336號, 處於土瓜灣東北面海傍,偉恆昌新邨分3期發展(昌景閣、恒景閣、偉景閣),共30座大廈,於1978年1月至1979年3月分別落成入伙,由司徒惠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協興建築有限公司承建,發展商為恒生銀行附屬公司偉恒昌發展有限公司,售樓代理為恆生銀行信托有限公司,屬香港罕見由銀行發展的大型住宅群。昌景閣、恒景閣、偉景閣 早年均由恆生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屋苑管理。昌景閣現時由億達行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恒景閣現時由港深聯合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提供意見。偉景閣現為其士富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曾由新昌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管理。.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偉恆昌新邨

填海

填海是指把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陸地。對於山多平地少的沿海城市,填海是一個為市區發展製造平地的很有效方法。不少沿海大城市,例如東京、香港、澳門、新加坡、深圳及天津,均採用此法製造平地。有些機場,如日本關西國際機場更是整座百分之百填海而成,包括與陸地連接的連絡道路。.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填海

大公报

《大公报》(Ta Kung Pao)是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之一,創刊於1902年的天津法租界,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最具影響力的报纸之一。1949年後,在中共港澳工委(今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的领导下,《大公報》在香港出版发行,其立場被指親中和有特殊的政治背景。 《大公報》與《文匯報》、《香港商報》和《香港經濟導報》並稱為香港「四大左報」, 香港電台。.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大公报

太古城

太古城(Taikoo Shing)是一個位於香港島東區鰂魚涌的大型住宅屋苑,由太古地產於1975年4月開始興建,後來成為港島東的其中一部分。 太古城是香港島其中一個中產的地區,與其餘中產區如西半山的中環半山相若,根據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太古城東的收入中位數為62,370,太古城西的收入中位數為60,040,為東半山區(即70,000)的90%。.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太古城

宋皇臺站

宋皇臺站(Sung Wong Toi Station)是港鐵沙田至中環綫一個興建中的鐵路車站,建造初期稱為土瓜灣站,屬未來屯馬綫的一段,連接現時馬鞍山綫及西鐵綫。車站設於九龍馬頭涌與啟德新發展區西南部接壤的地底,鄰近宋王臺與馬頭涌世運道,九龍城區議會,2009年5月21日,主要服務馬頭涌、馬頭圍、九龍城及啟德西面一帶。預計本站最快於2019年中落成啟用。本站及土瓜灣站項目合約由「三星—新昌合營」取得,集團負責工程主要包括建造兩個鐵路車站和全長1.6公里的鐵路隧道。.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宋皇臺站

屯馬綫

屯馬綫(Tuen Ma Line),規劃和建築沙中綫時稱為東西走廊(East West Corridor),是香港興建中的港鐵路綫。由沙田至中環綫大圍至紅磡段與既有西鐵綫和馬鞍山綫連接而成。當本綫全綫通車後,將會直接貫通新界及九龍東西南北地區,總長度約57公里,預計於2019年中通車,成為全香港最長的鐵路綫。有别於過往前地鐵網絡發展車站上蓋物業的融資方式,本綫的新建路段由香港政府撥款興建,工程由港鐵監工,通車後將服務經營權交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屯馬綫原本可望於2019年通車,但隨著沙中綫偷工減料醜聞愈演愈烈,通車日期或會存在變数,特别是紅磡站新建月台鬧出剪短鋼筋風波,最壞情況或須拆毀原本即將完工的月台,重新再做。.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屯馬綫

中九龍幹線

中九龍幹線(英文:Central Kowloon Route)是香港6號幹線的一部份,貫通九龍西油麻地、何文田、土瓜灣、啟德至九龍東的九龍灣,全線均為三線雙程分隔公路,全長4.7公里,包括長3.9公里的隧道。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於2016年1月15日授權進行工程,預計需時七年多完成,最快2025年竣工。2002年時工程預計造價為約100億元,政府於2016年《財政預算案》中公佈項目造價升至437億元。對於造價飆升,當局解釋100億元只屬初步估算,其後有就設計作出改善及加設新設施,惟有意見認為政府「報大數」,以避免工程一旦超支時難以要求立法會追加撥款。 中九龍幹線與3號幹線西九龍公路交匯,從西九龍填海區開始,經過甘肅街、加士居道地底穿越港鐵荃灣綫隧道下方、油麻地、何文田、土瓜灣至九龍灣,最後到達啟德發展區的都會公園附近,連接東南九龍T2主幹道往觀塘及將軍澳。該幹線可以減輕太子道、漆咸道、龍翔道、呈祥道、界限街、加士居道及亞皆老街各幹道擠塞情況。路政署預計中九龍幹線通車後,道路使用者在繁忙時間取道中九龍幹線,行程約為5分鐘,比較現時節省25至30分鐘。.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中九龍幹線

九龍

九龍(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東、南和西面則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九龍亦稱為九龍半島。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九龍

九龍城

九龍城(Kowloon City)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九龍城區的中心部份,名稱起源於19世紀清政府駐軍的九龍寨城(Kowloon Walled City,即「九龍牆城」之意,早年英國人曾稱當地爲Chinese Town(意爲「中國城」),城牆後於二戰期間被日軍拆毀),當時九龍寨城爲九龍半島上唯一的城鎮,後來「九龍城」演變成城寨所在地一帶的地名。現時九龍城以住宅樓宇為主,由於相當鄰近前啟德機場,故該區樓宇一直設有相常嚴格的高度限制,儼如鄉郊,直至機場在1998年7月6日搬遷後,逐漸有高樓大廈落成。.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九龍城

九龍城區

九龍城區(Kowloon City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個分區其中之一,大致位於九龍的中部位置。九龍城區北望獅-子山-,南向維多利亞港。東面以聯合道、東頭邨道、東正道、太子道東為界,西面以港鐵東鐵綫路軌為界。面積1000公頃,2016年中人口有418,732人。位於香港市區內的前啟德機場是區內一個最顯著的地標,隨著香港的發展,這個地標可算是香港演變的指標。本區是十八區中,唯一一個分數段時期併入香港土地的轄區(不計算填海,分別為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九龍寨城清拆,其歷史詳見下述)。.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九龍城區

九龍城碼頭巴士總站

九龍城碼頭巴士總站是香港九龍城區最具規模的巴士總站,位於馬頭角九龍城碼頭旁,設有兩組坑狀露天車站。 九龍城碼頭於1956年啟用,至今仍有往返北角碼頭的渡輪服務。九巴11B線在1956年已以九龍城碼頭為總站。1995年過海隧道巴士119線分拆路線,其中過海隧道巴士115線以九龍城碼頭為總站,是唯一以九龍城碼頭為總站的過海巴士路線。.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九龍城碼頭巴士總站

土瓜灣站

土瓜灣站(To Kwa Wan Station)是港鐵沙田至中環綫一個興建中的鐵路車站,建造初期稱為馬頭圍站,屬未來屯馬綫的一段,連接現時馬鞍山綫及西鐵綫。車站位於九龍土瓜灣,在馬頭圍道/土瓜灣道公園及土瓜灣市政大廈之間,為一座深三層的地底車站。 土瓜灣站設於馬頭圍道地底,介乎落山道和浙江街之間。本站及宋皇臺站項目合約由「三星—新昌合營」取得,集團負責工程主要包括建造兩個鐵路車站和全長1.6 公里的鐵路隧道。.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土瓜灣站

北角碼頭

北角碼頭,全稱為北角渡輪碼頭,是位於香港北角海港道海旁的渡輪碼頭,分為東西兩翼。碼頭現時設有三條公共渡海航線,分別往返九龍的紅磡、九龍城及觀塘。 北角渡輪碼頭的東翼為香港小輪(集團)有限公司所擁有,由旗下成員洋紫荊-維港遊管理,其東側的泊位被富裕小輪用作經營北角至觀塘的渡輪航線。北角渡輪碼頭的西翼由新渡輪管理,並用作經營來往紅磡及九龍城的航線。 碼頭入口設多間海鮮檔,部份檔主引入「放生服務」,每逢齋戒日或宗教節慶,會有不少善信來臨挑魚,花費數百至數萬元不等,將百斤計的海產倒入大海放生祈福。有保育團體認為大部分在碼頭放生的海鮮會造成生態破壞。.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北角碼頭

啟德機場

啟德機場(1925年1月24日—1998年7月6日)是香港一座已停用的民用機場,位於九龍九龍城區。於1962年至關閉期間正式名稱為香港國際機場、香港啟德國際機場。1998年赤鱲角機場落成後,啟德機場同時關閉,並承接後者的「香港國際機場」名稱。 啟德機場運作時為全球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之一,客運量全球第三,貨運量全球第一。然而,極為繁忙的啟德機場座坐落於香港市區,只有一條跑道,而且周圍均屬於高密度樓房,空域狹小,在安全及需求考慮下,香港政府於1989年選址大嶼山西北面的赤鱲角填海興建新機場。新機場工程歷時8年,於1998年7月啟用,同時啟德機場完成其歷史任務,正式關閉。啟德機場運作時曾經有「全球十大危險機場」的稱號。經過多年的研究及討論,香港政府在啟德機場的原址推出《啟德發展計劃》。.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啟德機場

八達通

八達通(-)是香港通用的電子收費系統,於1997年9月1日啟用,實體八達通透過內置晶片在信用卡大小的塑膠卡片,為卡片充值後放置在接收器上即能夠完成付款過程。八達通最初只應用在巴士、鐵路及渡輪等公共交通工具,後來陸續擴展至所有公共交通工具,以至零售業務,後來更普及至在學校、醫院、辦公室及住所等的通行卡。增值方法亦由最初的--擴展至商店付款處、任何港鐵站客務中心、以信用卡或者銀行賬户自動轉賬。如已申請「好易畀」帳戶,亦可透過八達通手機應用程式增值。 八達通為世界上最早發展以及最成功的電子貨幣,普及程度亦為世界最高,為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發展電子貨幣系統的典範及參考對象。截至2017年,市面流通逾3,450萬張八達通卡,相當於每位香港人平均持有4張八達通卡,每日交易宗數超過1,300萬,金額超過1.5億港元。八達通卡有限公司憑藉此經驗取得在荷蘭、中國大陸長沙、新西蘭奧克蘭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杜拜發展電子收費系統的合約,並於2012年先後與嶺南通與深圳通聯合發行二合一卡。 八達通產品的口號是「令生活更輕鬆」,亦是八達通控股有限公司的使命宣言的其中一部份。.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八達通

灣仔

灣仔(Wan Chai,坊間亦作Wanchai,舊作Wan Tsai),舊稱下環(Ha Wan),位於香港島灣仔區的西部,是灣仔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起堅拿道,西至軍器廠街,南至寶雲道。 在英國於1841年佔領香港島前,灣仔一帶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英國建立殖民地後,灣仔是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也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亦曾為英國殖民政府的軍事基地,現時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商業區,區內亦有很多舊式住宅大廈,因此也面對著市區老化的問題。 灣仔是一個人口流動相當大的區域,雖然區內居住人口只有十多萬,但卻有達六十萬的通勤人口每日上班和上學。作為住宅、商業、購物及娛樂一應俱存的區域,加上毗鄰中心商業區中環及大型購物區銅鑼灣,灣仔的交通需求相當大。港鐵、巴士、小巴、電車及渡輪等都服務著該區。此外,該區也有一些摩天大廈和地標建築,如中環廣場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所以也成為訪港旅客的一個主要景點。.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灣仔

灣仔碼頭

灣仔碼頭(Wan Chai Pier),全稱灣仔渡輪碼頭(Wan Chai Ferry Pier),是香港的一個渡輪碼頭,位於香港島的灣仔海旁,鄰近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灣仔碼頭現時設有1條天星小輪航線,來往灣仔及尖沙咀的天星碼頭。 由於新灣仔碼頭的所在位置原為維多利亞港的海面,因此在區議會分界上,其入口和西面海岸屬於軒尼詩選區,而東面和北面的海岸則屬於愛群選區。.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灣仔碼頭

碼頭

頭又稱渡頭、渡口、埠頭,是一條由岸邊伸往水中的長堤,也可能只是一排由岸上伸入水中的樓梯,它多數是人造的土木工程建築物,也可能是天然形成的。人類利用碼頭,作為渡輪泊岸上落乘客及貨物之用,其次還可能是吸引遊人,及約會集合的地標。 在碼頭常見的有郵輪、渡輪、貨櫃船、倉庫、海關、浮橋、海鷗、魚市場、海濱長廊、車站、餐廳、或者商場等。.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碼頭

翔龍灣

翔龍灣(Grand Waterfront)為香港一項大型商住物業,位於九龍馬頭角新碼頭街38號,由恆基兆業地產及香港中華煤氣合作發展,前身是煤氣南廠重建項目(該廠早於1990年代初停用拆卸)。翔龍灣包括5幢高層樓宇(1、2、3、5、6 座),一樓及二樓均為商場,三樓是停車場,住宅單位由5樓至62樓。停車場和5樓之間設電梯大堂及住客會所。於2006年9月開始發售,於2007年5月入伙。 翔龍灣鄰近有九龍城碼頭巴士總站、九龍城碼頭(只有渡輪來往北角碼頭)、停車場、牛棚藝術村和土瓜灣室內運動場。.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翔龍灣

隧道

隧道是指在既有的建筑或土石结构中挖出来的通道,供交通立体化、穿山越岭、地下通道、越江、过海、管道运输、电缆地下化、水利工程等使用。隧道不一定全是地下通道,仅位于地面下称作地下隧道或地下道路。.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隧道

西灣河碼頭

西灣河碼頭,全稱西灣河渡輪碼頭(Sai Wan Ho Ferry Pier),位於香港西灣河鯉景灣,鄰近嘉亨灣及蘇豪東。碼頭現時設有兩條公共渡海航線,分別往返觀塘及鯉魚門三家村,均由珊瑚海船務經營。.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西灣河碼頭

馬頭角

頭角(Ma Tau Kok)為香港九龍城區的一個地方名稱,一般所指的馬頭角是九龍城道以東、宋皇臺道以南、木廠街、馬頭角道至馬坑涌道一帶。現時的馬頭角,近年已因市區的發展出現偏重工業化。.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馬頭角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香港

跑道

跑道是供航空器起飛及着陆的長方形场地,地面以瀝青、混凝土、草皮、泥或者碎石铺设。 航空母艦上的起降甲板也是供予艦載機起飛及著降陸的跑道,配置飛機彈射器及。.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跑道

龍津石橋

龍津石橋,是位於香港九龍城區的一條石砌棧橋(具碼頭功能的橋狀石砌建築),建於1873年,1875年完工落成,全長200米,寬2.6米,分為南、北兩段,以花崗石建成,是當時全港最長和最堅固的石碼頭吴偉鴻,。橋柱共21條。其後因海泥淤積,1892年以木材加建至300米,橋頭作丁字形,築有接官亭。龍津石橋經歷多次擴建,在香港日佔時期因擴建啟德機場而被埋。 2008年3月,政府在啟德機場原址發現龍津石橋,整個遺蹟包括龍津橋、上下船平臺、碼頭石墩、接官亭、1930年代九龍城碼頭水泥墩、木質防撞柱及梯級。.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龍津石橋

東平洲

東平洲(英語: Tung Ping Chau;正式中文名稱為平洲,為免與香港另一島嶼坪洲混淆,故加上東字作識別)是香港最東北的島嶼,屬香港十八區的大埔區,位於大鵬灣,其東面對岸為深圳之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及南澳鎮,兩者距離比和香港陸地還要近。東平洲全島面積1.16平方公里。 東平洲獲由香港郊野公園之友會、國際獅子總會港澳303區及漁農自然護理署在2006年12月舉辦,「香港十大勝景選舉」第二名 。.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東平洲

渡海小輪

#重定向 渡輪.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渡海小輪

港元

港元(單位:元),原稱「港圓」(單位:圓),亦稱為「港幣」或「港紙」,粵省俗稱咸龍,是香港的法定流通貨幣。貨幣及基金代碼之表示法為HKD(Hong Kong Dollar),標誌為HK$。.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港元

港鐵

港鐵(Mass Transit Railway,縮寫:MTR),原稱香港地鐵,自2007年12月2日與九廣鐵路合併後改名為港鐵為止,是香港最大的鐵路運輸系統,泛指能夠通過一張港鐵單程票通行的10條路綫,廣義上包括一條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市區的機場快綫、擁有12條路綫的輕鐵系統及昂坪360纜車系統,組織成為貫通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市區及多座新市鎮,總計93個鐵路站及68個輕鐵站、合共長230.9公里的鐵路網。同時,整個系統亦包括接駁巴士及城際客運服務。 綜合港鐵系統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簡稱港鐵公司)營運,於2007年12月2日由地鐵及九廣鐵路系統合併而成。其中第一條路綫東鐵綫始建於1906年,於1910年通車,是連接香港及廣東省主要的鐵路運輸;而以地下隧道為主的第二條路綫觀塘綫則於1979年通車,成為香港鐵路發展歷史的里程碑。 於2016年,港鐵累積載客量逾19億人次,當中輕鐵及巴士佔2億2千萬人次,機場快綫為1610萬人次,是全球最繁忙的鐵路系統之一。香港鐵路為國際地鐵聯盟的創會會員之一。而港鐵在香港專營公共交通工具市場整體佔有率不斷上升,由2013年的46.9%,增至2016年的48.4%,當中港鐵在過海交通工具市場的佔有率更達68.4%。.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港鐵

海底隧道 (香港)

海底隧道(Cross-Harbour Tunnel),簡稱紅隧、海隧,因隧道在九龍的出入口位于紅磡灣,故多稱為紅磡海底隧道,是香港首條連貫香港島銅鑼灣和九龍紅磡灣的過海行車隧道,是香港以至世界最繁忙的行車隧道之一。隧道人員獲授權執行香港法例368章《行車隧道(政府)條例》。.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海底隧道 (香港)

新世界第一渡輪

新世界第一渡輪服務有限公司(簡稱新渡輪)一所香港渡輪公司,於1999年11月成立,於2000年1月15日接辦原本由油蔴地小輪所經營的渡輪航線,成為香港最大境內渡輪服務經營者。現時新渡輪是新創建集團的旗下公司,其口號為服務優質,乘客第一。 現時新渡輪經營以下航線:.

查看 九龍城碼頭和新世界第一渡輪

另见

維多利亞港

香港碼頭

馬頭角

亦称为 九龍城渡輪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