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中山王国

指数 中山王国

中山王國(;1314年—1429年)琉球群島三山時代的一個國家。根據琉球國《中山世鑑》、中國《明實錄》和朝鮮《朝鮮王朝實錄》的記載,中山王國首里按司為中心,包括浦添、首里、那霸、北谷、讀谷、越來、中城、勝連、具志川各城,大致疆域為南至國場川—與那原一線,北至仲泊地峽。 相傳中山國英祖王朝君主玉城是天孫氏的後代。1349年中山王西威死後,浦添按司察度推翻西威王的世子即位,建立察度王朝。察度在位期間,從海外大量購入鐵,製造武器和農具,使中山王國的國力強盛起來,為日後統一三山奠定了基礎。 對外關係上,1372年,察度派遣弟弟泰期赴明朝貢。明太祖以楊載為冊封使,封察度為「中山王」。 1406年,佐敷的巴志攻陷浦添城,推翻中山王武寧的統治,擁立父親思紹為王,建立第一尚氏王朝。1416年攻滅北山國,1429年滅南山國,統一沖繩本島,遷都首里城。明朝遣使冊封巴志為王,賜姓曰「尚」,賜國號「琉球」。 此後,中山王國正式更名為琉球王國,但中山作為琉球國的別稱依舊被使用。如琉球國官修史書《中山世鑑》、《中山世譜》,「中山」指的就是「琉球國」。1681年(清康熙21年),康熙帝賜尚貞王御書「中山世土」匾額,這裡的「中山」指的也是「琉球國」。而中國皇帝冊封琉球國王時的詔書中,都將琉球國王稱作「琉球國中山王」。.

48 关系: 南山王國天孫氏察度尚巴志王尚貞王尚思紹王中山世譜中山世鑑中山王国中國中頭三山時代康熙康熙帝匾額北山王國國場川农具玉城琉球琉球君主列表琉球国琉球神道琉球群岛第一尚氏王朝西威首里首里城那霸市英祖王朝李朝實錄武寧 (琉球國王)武器沖繩島沖繩語清朝朝鮮朝貢朱元璋按司戰國明实录明朝浦添城浦添市曼哈頓中城

南山王國

南山王國(;1337年-1429年)亦稱山南王國,是琉球群島三山時代割據沖繩本島南部的一個國家。根據琉球國《中山世鑑》、中國《明實錄》和朝鮮《朝鮮王朝實錄》記載,南山王國以大里按司為中心,包括大里、佐敷、知念、玉城、具志頭、東風平、島尻大里、喜屋武、摩文仁、真壁、兼城、豐見城,大致疆域相當於今日沖繩島南端國場川—與那原一線以南的地域。 相傳初代君主承察度是英祖王第五子大里按司的後代,1337年建國,都島添大里城(今沖繩縣南城市大里)。1383年,承察度首次向明朝朝貢。1385年,明太祖封承察度為「南山王」,賜鍍金銀印一枚。1398年,南山王汪英紫遷都於島尻大里城(今糸滿市高嶺)。 南山王國在三山三國中所佔有的領土最少。根據其王位更替頻繁的程度可以推斷,南山國處於長期內戰混亂之中。 1415年,他魯每接受明朝冊封,成為末代南山王。他魯每統治苛暴,耽於酒色,對待民眾和各地按司十分酷薄。中山王國的巴志趁機於1429年攻破島尻大里城,南山王國滅亡。自此,三山時代結束。.

新!!: 中山王国和南山王國 · 查看更多 »

天孫氏

天孫氏是传说中最初统治琉球的氏族,记载于《中山世鉴》、《中山世谱》、《球陽》等史書。据说天帝之子阿摩美久被封到琉球,成为琉球的创世神,建立天孫王朝,他的25代子孙共统治琉球17802年。1186年,天孙氏第25代王为重臣利勇所弒,天孙王朝灭亡。后来浦添按司舜天平定叛乱,建立舜天王朝。有学者认为天孙氏传说酷似《古事記》中记载的传说,所以很多人支持向象賢的日琉同祖論。琉球正史《球陽記事》中記載,天孫氏教育人民耕種,授予人民衣裳,分琉球為三部、隋煬帝多次遣使來招撫而為其拒絕。 Category:琉球君主 Category:琉球傳說.

新!!: 中山王国和天孫氏 · 查看更多 »

察度

察度(;)是琉球中山王國的國王,1350年至1395年在位。神號大真物()。他出生于现在冲绳县宜野湾市,被後世尊為宜野灣市的偉人。 相传他是浦添謝名的奥间大亲与仙女飛衣(羽衣)所生的儿子,出生时家境极窘,后来娶了胜连按司之女后开始有了家运。察度原为浦添按司,1350年,中山王西威病逝,時年30歲的察度趁機推翻世子,自立为君主,建立察度王朝。隨後,又擊敗了英祖王朝餘黨讀谷山按司的勢力,鞏固了自己的統治。 察度在位期間,從海外大量購入鐵,製造武器和農具,使中山王國的國力日漸增強,成為三山中最強大的一個國家。 對外關係上,察度于1372年遣其弟泰期向中国明朝称臣;明太祖派杨载为使者前往诏谕,承认察度「中山王」的地位,是为琉球向中国朝贡之始。 1390年,宮古島酋長與那霸勢頭豐見親入貢。不久,八重山酋長也前來朝貢。.

新!!: 中山王国和察度 · 查看更多 »

尚巴志王

尚巴志(;),他是尚思紹王之子,也是第一尚氏王朝第二代國王和統一後琉球的第一代琉球国王,1421年至1439年在位。神号勢治高真物()。 尚巴志於1372年(明洪武5年)生於南山王國佐敷城,其父為佐敷按司。根據《中山世譜》記載,尚巴志身高不滿五尺,因此被人稱為「佐敷小按司」。 而尚巴志在少年时即有才名。一次,年輕的尚巴志遊於與那原地區,請當地的鐵匠為他鑄造了一把名劍。一艘滿載鐵塊的外國商船來到與那原貿易時,認定此劍是不可多得的寶劍,用整船的鐵同尚巴志做交易。尚巴志得到了這些鐵,將其全部用於父親所轄的佐敷領地百姓農具的鑄造中,從此佐敷逐漸開始有了同沖繩本島其他勢力爭雄的資本。 1392年(洪武25年),父尚思紹退隱,令尚巴志繼承佐敷按司之位。1398年,巴志與島尻大里城按司汪英紫合謀,擊敗南山王承察度,助汪英紫奪得南山國的王位,並與之結為同盟。 1406年,巴志見中山王武寧統治苛暴,起兵击败中山王武宁,夺取中山王位,在首里城奉其父为名义上的中山王,执掌国政。1416年灭北山国,并任命其次子尚忠为北山监守。1422年其父死,继位为王。1424年(永樂22年)春,遣使至明告父喪,次年接受明朝冊封,正式成為中山王。 1429年对南山国发动战争,擒殺南山王他鲁每,灭亡南山国,琉球王國第一個統一王朝第一尚氏王朝建立。1430年(中国明宣宗宣德五年),明宣宗以柴山為使,正式承认他统一三山,赐姓“尚”(),賜國號「琉球」。從此以後,中山王國更名為琉球國。 尚巴志王在位期间,任命華僑懷機為攝政,從明朝引進先進文化。同時在懷機的主持下建造了首里城,修建那霸港。琉球国对中国、朝鲜、日本、南洋各国的贸易兴盛,为琉球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尚巴志死後,懷機在首里城附近建立天山陵以安葬他的遺體,自己則將住宅建在天山陵前以守其墓。但如今尚巴志與尚忠、尚思達合葬於讀谷村的喜名,稱「尚巴志王三代之墓」。其原因是1469年第一尚氏王朝滅亡,第二尚氏王朝建立後,尚圓王的支持者將天山陵縱火焚毀,將尚巴志、尚忠、尚思達三位國王的遺骨遷往讀谷山間切伊良皆的佐敷森。 另有一種說法是,尚巴志死後,南山王和北山王的後代欲將其挫骨揚灰以洩憤。其侄兒平田子和屋比久子事先得知了此事,將尚巴志的遺骨悄悄運往讀谷山間切伊良皆埋葬。.

新!!: 中山王国和尚巴志王 · 查看更多 »

尚貞王

尚貞(;)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第十一代國王,1669年至1709年在位。他是第十代國王尚質王之子。 童名思五郎金,名乘朝周。1650年(順治七年),被封為中城王子。1669年(康熙八年),尚質王逝世,尚貞繼位。尚貞王嗣位之後,重用攝政尚象賢(羽地王子朝秀),對政治、經濟、宗教等方面進行改革。尚象賢廢止了包括國王親至久高島祭禮在內的許多宗教活動,改革官制、服制、風俗習慣,對行政區劃進行重新劃分;又裁減了各典禮的費用,大量開採琉球的資源以發展經濟,使得琉球得以復興,但也為未來琉球資源枯竭埋下了伏筆。 1671年,尚貞王重修了首里城,並從大美御殿搬回首里城。翌年,下令在久米村創立至聖廟。這是琉球歷史上第一個孔廟,此後每年春秋都會進行祭祀,並成為慣例。《中山世譜·卷八·尚貞王》 尚貞王在位時,與先王一樣,維持著對清朝的朝貢關係;而在另一方面,與據守臺灣的明鄭勢力關係惡劣。為了獲取硫磺,明鄭將領蕭啓派遣海盜船,於1670年在福州五虎門外劫掠了琉球貢船。這個事件的幕後主謀是鄭經。琉球王府將此事通過薩摩藩告知江戶幕府,江戶幕府向進入長崎的台灣商人收取了三百兩白銀,並將其給予了琉球。《漂流事件與清代中日關係》,67~69頁《華夷變態·卷二》《中國的海賊》,101~104頁。 1672年,尚貞王遣耳目官向美德(名嘉真親雲上朝眾)、正議大夫蔡彬(喜友名親雲上)前往清朝朝貢,途中在定海縣(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區)再度遭遇蕭啓部下十三艘海賊船襲擊,奮力殺退海賊後滯留蘇州。翌年,因進貢使團聽說據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發動叛亂,便決定不再上京,迅速返回琉球報告此事。《球陽·卷之七》 三藩之亂期間,琉球不再向清朝朝貢。1676年,耿精忠派遣遊擊陳應昌來到琉球,要求購買硫磺。琉球遵照薩摩藩的指示,將硫磺送往福建。不過與薩摩藩的積極相對地是,琉球在三藩之亂中持觀望態度,尚貞王於翌年派遣正議大夫蔡國器(高良親方)出使清朝,探問清朝安否以及貢使消息。此次出使使康熙帝大為感動,深嘉琉球忠順之誠;從此之後,清廷給予琉球貢使種種優惠待遇。 清朝於1678年(康熙十七年)平定三藩之亂;同年,尚貞王派遣耳目官向嗣孝(前川親方朝年)、正議大夫王明佐(國場親雲上懷楚)出使清朝求封;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遣翰林院檢討汪楫、內閣中書舍人林麟焻為正副冊封使至琉球,冊封尚貞為王。蔡肇功(湖城親方)隨向嗣孝的使團同至福州學習曆法;歸國之後,印刷《大清時憲曆》頒行國中。 1689年,尚貞王設立管理士族家譜的御系圖座。他命令所有士族都必須編寫家譜。每家的家譜謄寫兩份,一份留在御系圖座存檔,一份由王府押御朱印後有各家族自己保存。翌年,頒賜群臣姓氏、名諱。1691年,下令將所有王族旁系子孫全部改姓「向」,名乘頭則統一改為「朝」字。《球陽·卷之八·尚貞王》 1692年,鄂羕宗(宮城--登之親雲上元易)在薩摩藩學習了裱褙技術。1694年,泉崎村人廖澂(塩濱親雲上芝香)跟隨薩摩人弓次良學習了曬鹽技術,在長虹堤大量曬製食鹽,被封為親雲上,並賜「塩濱」名號;翌年琉球人關忠勇(大見武--登之親雲上憑武)在金城郡大樋川邊的自宅裡開設造紙作坊,根據其在蘇州學習的製紙法,成功製造了第一批球紙。此後,經過一系列改進,球紙成為琉球重要貢品。 1697年,尚貞王命唐榮總理官蔡鐸(志多伯親方天將)將《中山世鑑》譯為漢語,取名《中山世譜》。翌年,薩摩藩藩主島津綱貴要看《中山世鑑》,尚貞王令人謄寫後送往薩摩藩。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尚貞王追尊先祖尚稷、尚懿、尚久為王,祀於圓覺寺。同年,在那霸創立足輕館以安置薩摩藩派來的武士;翌年,在那霸創建大和橫目館。同年禁止京錢(中國錢幣)流通,改用琉球鑄造的鳩目錢。《球陽·附卷之二·尚貞王》 1709年,將上江戶使者的御使者(由王子擔任)改稱正使、附役者(由親方擔任)改稱副使。同年,首里城發生大火災,正殿、南殿、北殿全被燒毀;不久之後,琉球風暴屢起,旱災肆虐,最終導致了大饑荒,餓死了三千多人。饑荒使得琉球盜賊蜂起,社會動盪不安。《球陽·卷之九·尚貞王》也就是在這年,尚貞逝世。因世子尚純早卒,由世孫尚益繼位。.

新!!: 中山王国和尚貞王 · 查看更多 »

尚思紹王

尚思紹(;)為琉球王國第一尚氏王朝初代國王,1406年至1421年在位。神号君志真物()。 本名思紹,尚姓為後來所賜。父親鮫川大主,本為葉壁住人,後來遷居至佐敷間切新里村場天之地,與大城按司之女生尚思紹。尚思紹成年之後,遷居苗代村,人稱「苗代大親」()。因他「爲人資質純厚」,被百姓推戴為山南國(南山國)佐敷按司。後來尚思紹見嫡子尚巴志「有治世安民之能」,於是讓位給巴志,自己則退居養老。 1406年,尚巴志擊敗中山王武寧,奉思紹為中山王。尚思紹以巴志為世子,令其執掌政權,中山國逐漸強大起來。1407年,尚思紹派三五良亹向明朝朝貢,明永樂帝封尚思紹為中山王。1416年,尚思紹遣世子尚巴志攻滅北山國。 尚思紹在位期間,也與暹羅保持良好的外交關係。1420年,尚思紹遣使者佳期巴那、通事梁復等人到暹羅國,以行通交之禮。 尚思紹死後,葬於第一尚氏家族的祖墳佐敷極樂陵(佐敷ようどれ,位於今南城市字佐敷仲上原)裡。如今該地區為日本航空自衛隊知念分屯地管轄。.

新!!: 中山王国和尚思紹王 · 查看更多 »

中山世譜

《中山世譜》是琉球國的漢文官修史書。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攝政尚弘才等人奉尚貞王之命,以蔡鐸為中心,對《中山世鑒》進行漢譯和改訂,於1701年完成初版《中山世譜》(被稱為蔡鐸本《中山世譜》),獻給清朝康熙帝。蔡鐸本《中山世譜》記載了琉球國自天孫王朝至尚益王代發生的事情。共正卷5卷、附卷1卷。 雍正二年(1724年),由攝政尚徹主持,以蔡溫為中心,對蔡鐸本《中山世譜》進行加筆、修正,於翌年完成第二個版本的《中山世譜》,後世稱之為蔡溫本《中山世譜》。 現存的《中山世譜》共有本卷14卷(主要是收錄有關中國的事項)、附卷7卷(主要是收錄有關薩摩藩的事項),蔡溫本《中山世譜》的改訂只到本卷九卷,其後是由史官繼續修訂,直到1876年才被迫停止。附卷的部分可能也是由蔡溫所編修,後來又經唐榮都通事鄭秉哲之手改訂,成為現在的7卷。.

新!!: 中山王国和中山世譜 · 查看更多 »

中山世鑑

《中山世鑑》是琉球國歷史上第一部正史,為琉球立國的三部典籍之一,記錄了琉球開國的神話以及琉球王國從舜天王朝至第二尚氏王朝尚清王代歷史,並且對琉球所屬36島的情況進行了詳細描述。該書由琉球攝政尚盛主持,大臣向象賢執筆,於慶安三年(1650年)開始編撰。其中,卷首部分是用漢文書寫;正卷部分共5卷,則是用日本語寫成。.

新!!: 中山王国和中山世鑑 · 查看更多 »

中山王国

中山王國(;1314年—1429年)琉球群島三山時代的一個國家。根據琉球國《中山世鑑》、中國《明實錄》和朝鮮《朝鮮王朝實錄》的記載,中山王國首里按司為中心,包括浦添、首里、那霸、北谷、讀谷、越來、中城、勝連、具志川各城,大致疆域為南至國場川—與那原一線,北至仲泊地峽。 相傳中山國英祖王朝君主玉城是天孫氏的後代。1349年中山王西威死後,浦添按司察度推翻西威王的世子即位,建立察度王朝。察度在位期間,從海外大量購入鐵,製造武器和農具,使中山王國的國力強盛起來,為日後統一三山奠定了基礎。 對外關係上,1372年,察度派遣弟弟泰期赴明朝貢。明太祖以楊載為冊封使,封察度為「中山王」。 1406年,佐敷的巴志攻陷浦添城,推翻中山王武寧的統治,擁立父親思紹為王,建立第一尚氏王朝。1416年攻滅北山國,1429年滅南山國,統一沖繩本島,遷都首里城。明朝遣使冊封巴志為王,賜姓曰「尚」,賜國號「琉球」。 此後,中山王國正式更名為琉球王國,但中山作為琉球國的別稱依舊被使用。如琉球國官修史書《中山世鑑》、《中山世譜》,「中山」指的就是「琉球國」。1681年(清康熙21年),康熙帝賜尚貞王御書「中山世土」匾額,這裡的「中山」指的也是「琉球國」。而中國皇帝冊封琉球國王時的詔書中,都將琉球國王稱作「琉球國中山王」。.

新!!: 中山王国和中山王国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中山王国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頭

中頭指的是沖繩島(及其周邊島嶼)的中部地域,又稱中頭地方、中頭地區、中頭方。 沖繩島從東北到西南分為國頭、中頭、島尻三個部份,中頭為其一。中心都市為沖繩市。.

新!!: 中山王国和中頭 · 查看更多 »

三山時代

三山時代(1322年-1429年)琉球群島歷史上的一個時期。14世紀,沖繩本島先後出現了南山(又稱山南)、中山、北山(又稱山北)三国,分别位于冲绳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这个时期称为“三山时代”。 三国中,以中山最强,北山最弱。相互爭戰了近一百年。 根據琉球國《中山世鑑》、中國《明實錄》和朝鮮《朝鮮王朝實錄》的記載,中山王國以首里按司為中心,包括浦添、首里、那霸、北谷、讀谷、越來、中城、勝連、具志川各城,大致疆域為南至國場川—與那原一線,北至仲泊地峽。南山王國以大里按司為中心,包括大里、佐敷、知念、玉城、具志頭、東風平、島尻大里、喜屋武、摩文仁、真壁、兼城、豐見,大致疆域相當於今日沖繩島南端國場川—與那原一線以南的地域。北山王國以今歸仁按司為中心,包括今歸仁、羽地、名護、國頭、金武、伊江、伊平屋(伊是名)等城,大致疆域為沖繩島仲泊地峽以北的部分,以及附近的伊江島和伊平屋島。三國之中,中山最強,北山最弱。 1372年,明太祖派杨载向琉球三国发布诏谕,中山王察度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派弟泰期出使明朝,向明朝稱臣。明太祖派楊載為冊封使,封之為王。隨後,北山王怕尼芝和南山王承察度也相繼向明朝進貢,並接受明朝防御倭寇的任務。琉球列岛三个国家成为明王朝的藩属。 1392年,由于使者船只往来受到海浪危害,明太祖下令将闽人三十六姓善于造船航海的技术者移居琉球。为琉球政府建造大型船只。 1406年,中山王武寧被尚巴志推翻。1416年,尚巴志滅北山國。1429年滅南山,三山時代結束。.

新!!: 中山王国和三山時代 · 查看更多 »

康熙

康熙(a;,公元1662年至1722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前后共61年。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清世宗即位沿用。.

新!!: 中山王国和康熙 · 查看更多 »

康熙帝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a),又稱康熙帝,汗號「恩赫阿木古朗汗」(Энх Амгалан хаан)(),爱新觉罗氏,諱玄燁,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康熙」。 康熙帝乃顺治帝第三子,順治十一年農曆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時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宫,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8岁。死后,得圣祖庙号、「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通称「聖祖仁皇帝」(a),葬于景陵。康熙帝在位於1661年2月5日至1722年12月20日,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一般将康熙、雍正及--时期合共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新!!: 中山王国和康熙帝 · 查看更多 »

匾額

匾額是一塊寫上文字的牌子 (通常是木板),懸掛在殿堂、楼阁、门庭、园林大门的正上方,通常是說明建築物的名稱。挂在小船的牌子称为舫匾。匾額出現於中國及其他東亞地區的建築物上。供奉皇帝御书的匾额称为龙匾,配游龙边抹。 匾额上的文字常见的是三字匾额,如金字“太和殿”,漆字“释伽塔”,也有两字匾额,如金字“辟雍”匾额,最多有六字匾额如宋代晋祠圣母殿金字“顯靈昭濟聖母”匾。清代的匾额常见的是汉字和满文并列的六字竖式匾额,如“养心殿”(金字)、“坤宁宫”等。四字匾额多横匾额,无华带,但多有镶边;规格最高的,刻游龙镶边,如承德康熙御笔金字避暑山庄龙匾。.

新!!: 中山王国和匾額 · 查看更多 »

北山王國

北山王國(;約1322年-1416年)亦稱山北王國,是琉球群島三山時代的一個國家。根據琉球國《中山世鑑》、中國《明實錄》和朝鮮《朝鮮王朝實錄》記載,北山王國以今歸仁按司為中心,包括今歸仁、羽地、名護、國頭、金武、伊江、伊平屋(伊是名)等城,大致疆域為沖繩島仲泊地峽以北的部分,以及附近的伊江島和伊平屋島。 北山國的君主是英祖王的次子湧川按司的後代。14世紀初期,初代國王怕尼芝建立北山王國於今歸仁城,並相繼徵服周邊島嶼。1383年第一次向明朝朝貢。北山王國在三山時代的三個國家中佔有的領土最大,但根據其向明朝朝貢的規模和次數可以推斷,北山的實力卻是最為弱小的。 1416年,中山王國的巴志攻陷今歸仁城,北山王國滅亡。因北山地區地勢險要且民風慓悍,巴志任命次子尚忠為北山監守,以監視並統治北山居民。此官職一直到1665年才被廢止,末代北山監守向從憲(今歸仁按司朝幸)則於該年被遷往首里城居住。.

新!!: 中山王国和北山王國 · 查看更多 »

國場川

國場川(;)是日本沖繩本島南部的一條河流,被日本列為二級河川。 國場川發源於與那原町和西原町境內的運玉森一帶。其支流有發源於島尻郡南風原町的安里又川、發源於與那原町板良敷的宮平川、發源於南城市佐敷手登根的手登根川。這些支流在南風原町中部地區匯入國場川,並向西流;在那霸市與豐見城市交界處與長堂川合流而河面擴大,形成沖繩最大的乾濕地漫湖。饒波川在漫湖處注入國場川。隨後國場川向西注入東中國海。 國場川的入海口有著名的那霸港。在漫湖附近還有古跡真玉橋。.

新!!: 中山王国和國場川 · 查看更多 »

农具

农具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工具。 da:Landbrugsredskaber en:Lis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es:Implemento agrícola fr:Machinisme agricole it:Macchina agricola ko:농기구 nn:Jordbruksreiskap no:Liste over landbruksredskaper pt:Implemento agrícola.

新!!: 中山王国和农具 · 查看更多 »

玉城

玉城(;)據琉球國史書《中山世鑑》、《中山世譜》記載,是琉球國英祖王朝的第四位國王,1314年至1336年在位。 玉城是先代國王英慈的第三子。英慈死後,長子、次子殉死,遂由第三子玉城繼位。 玉城在位期間,政治苛暴,荒於酒色,加重對百姓的剝削。百姓不堪重負,諸按司紛紛起兵反叛,外島酋長停止朝貢,三山時代開始。 1336年,玉城王病逝,由長子西威嗣位。 |-style.

新!!: 中山王国和玉城 · 查看更多 »

琉球

琉球(rm|kukuzi.

新!!: 中山王国和琉球 · 查看更多 »

琉球君主列表

琉球歷史上曾分為中山國、山南國(南山國)、山北國(北山國)這三個國家。後來中山國統一了琉球群島,最後定名為琉球王國。本條目將琉球的歷代君主姓名跟在位時間一一列舉出來,但舜天王朝之前的天孫王朝君主姓名已經無可考證。 以下是琉球君主列表。加斜體者為後世尊崇的王,並未實際統治。.

新!!: 中山王国和琉球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琉球国

琉球国(),又稱琉球王國,是琉球历史上第一尚氏王朝和第二尚氏王朝两个朝代的统称和共有国号,也包括早期三山时代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王国(作为其共同的对外自称)。 琉球国的地理位置在臺灣和九州之间,曾经向中国的明、清两代朝贡,遭日本薩摩藩入侵後也向萨摩藩、江户幕府朝贡。琉球国多次遭受諸島外部勢力的入侵,特別是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日本庆长十四年)萨摩藩的入侵以後,萨摩藩控制并干涉了琉球国的內政。琉球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1871年,日本在全國實施廢藩置縣,琉球國被當作令制國編入鹿兒島縣。1872年,琉球國被改設為琉球藩。1879年3月11日,日本兼併琉球,廢除琉球藩,編入鹿兒島縣;同年,以琉球之地設置沖繩縣。.

新!!: 中山王国和琉球国 · 查看更多 »

琉球神道

琉球神道是琉球(琉球群島)的傳統宗教信仰,因其崇拜龍宮(ニライカナイ)和御嶽,所以又稱為「龍宮信仰」、「御嶽信仰」。 琉球神道的核心是祖靈信仰,並與來訪神信仰、東方(太陽)信仰、妹神信仰混合而成琉球神道信仰。.

新!!: 中山王国和琉球神道 · 查看更多 »

琉球群岛

琉球群島(,),又稱琉球列島、南西諸島,是太平洋西部的一系列島嶼群,位於台灣島與九州島之間,包括大隅群島、吐噶喇群島、奄美群島(以上合称萨南群岛)、沖繩群島、先岛群岛(包含宮古群島和八重山群島)等群島,居住人口以世居於此的琉球族為主。現今為日本領土,萨南群島屬鹿兒島縣管轄,其餘隸屬沖繩縣。 琉球群岛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以來成為东北亚和东南亚邻近国家的贸易枢杻。其歷史上曾建有琉球国等國家,與中國明朝、清朝及古代日本均有朝貢關係。17世纪末期,琉球国被位於日本九州南部的萨摩藩侵略,失去奄美群島之領土。日本明治维新之后,1871年将琉球國編為令制國,次年改設琉球藩,正式納入日本版图。1879年,日本廢除琉球藩,在奄美群島除外的琉球群島島群設置沖繩縣管轄,奄美群島则另劃歸鹿儿岛县。太平洋战争期間,琉球群岛成為唯一被盟軍攻佔的日本領土,戰後被美國接管,後來在1953年與1972年分階段交還日本治理,但美國仍保留部分地区之行政权。.

新!!: 中山王国和琉球群岛 · 查看更多 »

第一尚氏王朝

#重定向 第一尚氏.

新!!: 中山王国和第一尚氏王朝 · 查看更多 »

西威

西威(;)根據琉球國《中山世鑑》、《中山世譜》記載,是琉球國英祖王朝第五代王,也是該王朝的末代國王。1337年至1349年在位。先代國王玉城長子。 西威王初繼位之時年約十歲,由母后執掌朝政。《中山世譜》對此時期的記載是「王母專權,牝雞亂政,賢者退隱,小人爭進。」西威王母后的昏庸導致了英祖王朝的統治越來越不得人心。與此同時,浦添按司察度因「才德大著」而在各按司中逐漸有了威信。1349年,西威王病逝後,諸按司合力廢黜西威王的世子,將察度擁上了王位。英祖王朝滅亡。 |-style.

新!!: 中山王国和西威 · 查看更多 »

首里

首里(;)是日本冲绳县那霸市內東北部的一個地區。 首里過去曾經是琉球国的首都,國王的居城首里城便位於首里之內。首里城以外的區域被分為真和志之平等、南風之平等、西之平等三個部份,統稱「首里三平等」。首里是高級官吏聚居地,被稱為「首里親國」(シュイウェーグニ)而非常繁榮。日本吞併琉球,設置首里區。20世紀初期,西原間切併入首里區。1921年改為首里市。1954年9月1日,與小祿村一同併入那霸市。 目前首里地域是那霸市的住宅區,區內並沒有特別的主要產業,但由於區內有許多歷史遺跡,成為沖繩縣的主要旅遊景點,並有許多傳統工藝產品。從琉球國時期,首里就是燒酒的一大產地,二次戰後造酒業分散到沖繩縣內各地,目前區內仍有有數所造酒所。 區內有過去為琉球國王宮的首里城及相關遺跡,已於2000年入選世界遗产。.

新!!: 中山王国和首里 · 查看更多 »

首里城

首里城()是位於琉球群島的沖繩島內南部,那霸市以东一座琉球式城堡,从15世纪至19世纪是琉球国的都城所在地和王宫。.

新!!: 中山王国和首里城 · 查看更多 »

那霸市

那霸市(,)位于冲绳本岛南部西海岸,是沖繩縣縣廳所在地和琉球列島人口最多城市。那霸市是沖繩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並且擁有國際機場那霸機場和連接沖繩縣外及附近離島的那霸港,是沖繩縣的玄關。那霸市是日本都道府縣廳所在地城市中面積最小的城市,也是日本首都圈和近畿圈之外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那霸機場佔那霸市轄區面積的8%以上,再加上駐日美軍和那霸港的民用設施的話,實際可用於都市活動的面積更小。加上那霸機場的存在使得那霸部分地區對建築限高,無法修建摩天大樓。但最近那霸市開始在不受航空管制的那霸新都心等北部地區和再開發中的牧志、安里地區等舊市區興建摩天大樓。隨著城市化的進展,那霸附近自治體正成為那霸的睡城。2010年,以那霸市為中心的人口約有83萬人。同樣以那霸市為中心的沖繩本島中南部都市圈的人口則有超過112萬人,佔沖繩縣人口的八成以上,是日本屈指的人口集中地區。那霸市中心是由國場川、安里川包圍的平地地區。1987年美軍將牧港住宅地區交還之後,該地區成為並得到開發,正成為那霸新的中心。.

新!!: 中山王国和那霸市 · 查看更多 »

铁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Fe,它的原子序数是26,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它是过渡金属的一种。铁是最常用的金属,是地球外核及內核的主要成份,是地殼上豐度第四高的元素和第二高的金屬。鐵常出現在类地行星中,因為鐵是高質量恆星核融合後的產物,鎳-56是放熱核融合反應的最後一個產物,之後會衰變成最常見的鐵同位素。 铁和其他8族元素相同,其氧化態範圍很廣,由−2到+6,但其中+2和+3是最常見的氧化態。在流星体及低氧的環境下,鐵會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但是鐵很容易和氧氣和水反應。鐵的表面是有光澤的銀灰色,但在空氣中鐵會反應生成水合的氧化鐵,一般稱為铁锈。許多金屬在氧化後會形成钝化的氧化層,保護內部的金屬不被氧化,但氧化鐵的密度較鐵要低,因此氧化鐵會剝落,無法保護內部的鐵不受腐蝕。.

新!!: 中山王国和铁 · 查看更多 »

英祖王朝

英祖王朝,是实际存在可能性较高的沖繩本岛最初王朝,传5代,历时90年。 根据中山世鑑.

新!!: 中山王国和英祖王朝 · 查看更多 »

李朝實錄

《李朝实录》,又稱《朝鮮王朝實錄》或《朝鮮封建王朝實錄》,是李氏朝鲜《太祖大王实录》到《哲宗大王实录》的一个统编,是李氏朝鲜(又称“朝鮮王朝”)472年的历代实录。是第151號韓國國寶。1990年代開始,韓國基金會將其翻譯成現代韓文並進行數位化。1997年10月,《李朝实录》登錄為世界紀錄遺產。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在1993年完成《朝鮮王朝實錄》翻譯成韓文,2006年提供原文(漢文)和韓文本的網路閱覽服務,並預計在2033年完成英譯本。.

新!!: 中山王国和李朝實錄 · 查看更多 »

武寧 (琉球國王)

武寧(;)是琉球國三山時代中山王國的第二代王,也是最後一代王。1396年至1405年在位。神號中之真物()。 1404年,明冊封使時中奉永樂帝之命至琉球,封武寧為中山王。據《中山世譜》記載,這是琉球歷史上第一位受中國冊封的琉球君主(《明史·琉球傳》則稱第一位受封的是武寧之父察度)。 武寧在位約十年,「荒淫無度,壞覆先君之典刑,國人敢怨而不敢言」(《中山世譜》)。1405年,佐敷按司巴志率軍來襲。武寧戰敗,居城浦添被攻佔,謝罪退隱,次年病死。他的墳墓所在之地已不可考。.

新!!: 中山王国和武寧 (琉球國王) · 查看更多 »

武器

武器,是用於攻擊的工具,也因此被用来威慑和防御。武器一般會用來傷害或攻擊其他人或設施,当武器被有效利用时,一般會遵循「期望效果最大化、附带伤害最小化」的原则。武器一般是在像狩獵、犯罪、執法、自衛及战争下使用,其目的是為了增加上述活動的及效能。 兵器和軍火也是武器,但定義範圍略有不同:兵器是指以非核常规手段杀伤敌有生力量、破坏敌作战设施、保护我方人员及设施的器械,是进行常规战争、应付突发事件、保卫国家安全的武器,也有些定義會將無火藥的冷兵器視為兵器,例如中國的十八般兵器;而軍火是專指現代戰爭中使用的武器。 任何可造成伤害的事物(甚至可造成心理傷害的)都可称为武器。只要用於攻擊,武器可以是一根简单的木棒,也可是一枚核弹頭。日常可見的石頭、車輛或铅筆都可以作為武器,但許多武器是特別為攻擊的目的而設計,從簡單的棍棒、劍及槍到複雜的洲際彈道飛彈、生物武器及等。許多先進的武器也有對應的導航系統及通訊系統,後來也衍生出偵測武器用的偵查系統,如雷達。 武器一辭並非全然為軍事領域所用,也可以用於日常生活中,作為競爭工具的代名詞。比如說法庭上之攻防依據、商業競爭之手段,人與人間之較量標的等等。 完整的武器和学说列表参看军事技术与装备。.

新!!: 中山王国和武器 · 查看更多 »

沖繩島

沖繩島(;)或沖繩本島,也稱為地下(voicelinkfemale)或大地()。位於琉球群島沖繩群島,是琉球群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全島面積1206.49平方公里,除去與俄羅斯有領土爭議的北方四島(南千島群島)外,為日本面積第五大的島嶼,次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國。.

新!!: 中山王国和沖繩島 · 查看更多 »

沖繩語

沖繩語,又稱沖繩方言、中央沖繩語、沖繩中南部諸方言,指的是沖繩群島中南部地區使用的琉球語方言的總稱。沖繩方言使用的範圍包括沖繩本島的中南部地區以及慶良間群島、久米島、渡名喜島、粟國島、奧武島、濱比嘉島、平安座島、宮城島和伊計島。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被稱為“沖繩--”的語言指的並不是沖繩語,而是沖繩日語(又稱沖繩大和語)。沖繩日語是20世紀琉球語與日本語發生語言接觸後形成的一種日語方言。.

新!!: 中山王国和沖繩語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中山王国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朝鮮

#重定向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新!!: 中山王国和朝鮮 · 查看更多 »

朝貢

朝贡(tributum),又稱進貢,是一方将财富以某种形式给予另一方,以表示順从或结盟,尤其是君主國裡臣民獻上禮物給君主,或藩屬國也會向宗主國獻上禮物。這些禮物稱為貢品。朝貢是地方臣服于中央统治者,或者属国臣服于宗主国的表示。 朝贡体系也称“宗藩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同为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古代历史当中。.

新!!: 中山王国和朝貢 · 查看更多 »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讳元璋。曾名朱兴宗、朱重八,投军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字国瑞,生於濠州钟离县 。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据说法号如净。 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後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後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領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後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

新!!: 中山王国和朱元璋 · 查看更多 »

按司

按司(琉球語首里那霸方言:アジ或アンジ;先島方言:アズ)是琉球國歷史上的地方行政單位,後來成為琉球國貴族和地方豪族的一種稱號。自第二尚氏王朝起只有王族成員才可出任。按司家族是國王家族的分家,相當於日本的宮家、中國的藩王府,在貴族中,其地位僅次於王子。女性王嗣(翁主)亦可成為按司,女按司稱為按司加那志(アジカナシ或アンジカナシ)。 《中山世譜》等琉球史書稱,琉球人是天帝的子孫。天帝派遣女神阿摩美久(アマミキヨ)和男神志仁禮久(シネリキヨ)來到人間,生三男二女,為琉球人的祖先。其中長子是天孫,其後代世為國王;次子為按司(諸侯)的祖先;第三子為百姓(平民)的祖先。但事實上早期琉球沒有國王這個概念,各地區的首領自稱「按司」,有時也會被祝女授予「世之主」、「世主」之類的神號。根據沖繩學學者伊波普猷的說法,「按司」是琉球語中「主」(アルジ)的轉訛。 按司最早作為地方勢力的首領出現於12世紀,並在各地建立了一些御城,彼此互相爭戰。後來尚巴志王統一了琉球。但按司仍在地方擁有一定勢力,參與過琉球國內的政變。直到尚真王時期,琉球朝廷下令收繳各地兵器,召各按司赴首里城居住後,按司割據勢力才被消弱。此後按司從地方豪強轉型為都市貴族,派遣名叫「按司掟」(アジウッチ)的官員管理自己的領地。 此後,在第二尚氏王朝的位階制度確定之後,按司成為了琉球王族的一個位階。沒有即位的王子,其長子會被授予按司的位階。因此按司一般姓向氏,名乘頭世襲為「朝」字。只有國頭按司家(國頭御殿)例外:該家族姓馬氏,名乘頭世襲為「正」字。這是因為國頭按司家的祖先馬順德(國頭親方正格)對琉球王室有重大功績,曾救了尚元王一命。為了報恩,尚元王特別授予其子孫王族的待遇和按司的位階。 琉球王府征服奄美群島和宮古群島之後,這兩個地區的酋長並沒有被授予按司的稱號。奄美群島的酋長稱「大親」(ウフヌシ或ウフヤ),而宮古群島的酋長則稱「豐見親」(トゥユミャ)。 高級按司敬稱為御殿(ウドゥン);低級按司的敬稱為御前(ウメー),其子孫稱按司前(アジメー)。一般籠統的稱為御殿。 按司的采地稱按司地頭。原則上,按司同親方一樣,會被授予一個間切的地頭。受日本文化影響,有時也把領有一個間切的按司稱為「大名」(デーミョー)。.

新!!: 中山王国和按司 · 查看更多 »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新!!: 中山王国和戰國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明朝.

新!!: 中山王国和明 · 查看更多 »

明实录

《明實錄》是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是研究明代歷史的基本史籍。記錄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三朝的史事。其中建文朝實錄附于《太祖實錄》中,景泰朝實錄附于《英宗實錄》中。全書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纂修此書,係以朝廷諸司部院所呈繳的章奏、批件等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員收輯的先朝事蹟做補充,逐年記錄各個皇帝的詔赦、律令,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大事而成。明实录字数1600多万。.

新!!: 中山王国和明实录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中山王国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浦添城

浦添城是琉球國的一個城堡,位於今日沖繩縣浦添市。 浦添城建於一個珊瑚礁長約400米的斷崖上,地勢險要。根據《中山世譜》等琉球官方史料記載,浦添城建於12世紀,為舜天王所建。 在舜天王朝、英祖王朝和察度王朝,浦添城一直是琉球的都城。浦添城內的建築物曾經過多次改建,最後在1609年薩摩藩入侵琉球之際被薩摩軍隊焚毀。 由於浦添城地勢險要,適宜防守,在1945年沖繩島戰役中,日軍在此建立據點進行死守。美軍發起先後11次進攻,經過三週時間才攻陷此地。 1989年8月11日,浦添城被日本列為國之史跡。近年來,在浦添城遺址上曾發現元押和中國式瓦當等文物。.

新!!: 中山王国和浦添城 · 查看更多 »

浦添市

浦添市(,)位於沖繩島南部地區與中部地區的分界,緊鄰那霸市,西側面海,北側為宜野灣市,東側為西原町。僅次於那霸市、沖繩市、宇流麻市為沖繩縣第四大城市。人口密度在縣內僅次於那霸市,比政令指定城市的埼玉市還高。產業以工商業為主。12世紀至14世紀間,浦添城為中山王國的首都。 在沖繩島戰役中,日軍為了保護設置於首里的中央司令部,在浦添市以及宜野灣市的區域內與美軍展開了城市戰。戰後市內西海岸地區也成為美軍的基地「牧港補給基地」。.

新!!: 中山王国和浦添市 · 查看更多 »

曼哈頓中城

中城(英文:Midtown)是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的一個區域。此區為曼哈頓島最擁擠、最繁華的地區,也是世界上摩天大樓密度最高的地區,區內不僅有洛克菲勒中心、無線電廣播城音樂大廳以及帝國大廈等世界知名的辦公大樓,許多如大中央車站、賓夕法尼亞車站、紐新航港局客運總站等重要的交通樞紐也都位於此區。.

新!!: 中山王国和曼哈頓中城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中山国 (琉球)中山王國察度王朝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