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99 关系: 天文台,尖沙咀天星碼頭,中環,三號風球 (澳門),一號戒備信號,強烈季候風信號,強烈季候風信號 (香港),強烈熱帶風暴帕卡 (2017年),強烈熱帶風暴彩虹 (2015年),強烈熱帶風暴北冕 (2008年),強烈熱帶風暴玉兔 (2001年),強烈熱帶風暴瑪娃 (2017年),強烈熱帶風暴瑪莉亞 (2000年),強烈熱帶風暴飛燕 (2013年),強烈熱帶風暴黑格比 (2002年),強烈熱帶風暴錦雯 (1999年),強烈熱帶風暴蓮花 (2015年),強烈熱帶風暴苗柏 (2017年),強烈熱帶風暴榴槤 (2001年),強烈熱帶風暴泰利 (2012年),強烈熱帶風暴洛坦 (2011年),強烈熱帶風暴溫比亞 (2013年),強風,啟德,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熱帶低氣壓01W (2016年),熱帶低氣壓10W (1999年),熱帶低氣壓618,熱帶風暴天鵝 (2009年),熱帶風暴彩虹,熱帶風暴彩虹 (2009年),熱帶風暴圓規 (2004年),熱帶風暴瑪娃 (2017年),熱帶風暴貝碧嘉 (2013年),熱帶風暴蘇迪羅 (2009年),熱帶風暴艾維尼 (2018年),熱帶風暴電母 (2016年),熱帶風暴杜蘇芮 (2012年),熱帶風暴洛克 (2017年),熱帶風暴溫比亞 (2013年),熱帶風暴浪卡 (2009年),熱帶風暴海馬 (2011年),熱帶氣旋,荃灣,青衣島,颱風卡努 (2017年),颱風天兔 (2013年),颱風天鴿 (2017年),颱風妮妲 (2016年),颱風威馬遜 (2014年),... 扩展索引 (49 更多) »
天文台
天文臺又称观象台,是指研究和觀測天文現象的機構。天文臺觀測天文現象時,為了能更加精確地作出觀測結果,天文臺的觀測站都會建於山上,因為地面上的城市燈光過亮,會影響天文望遠鏡觀測的準確性。.
查看 三號強風信號和天文台
尖沙咀天星碼頭
尖沙咀天星碼頭(英文:Star Ferry Pier, Tsim Sha Tsui或Tsim Sha Tsui Ferry Pier),簡稱尖沙咀碼頭,前稱為九龍角天星碼頭,是香港天星小輪公司設置於九龍半島南端的尖沙咀海旁的渡輪碼頭,鄰近海運大廈及尖沙咀鐘樓,由天星小輪公司提供兩條航線,可以前往香港島北岸的中環碼頭和灣仔碼頭。.
中環
中環(Central),又稱中區(Central District,簡稱Central),位於香港島中西區,是香港的商業中心及政治中心。 香港交易所、多家大型銀行、跨國金融機構及外國領事館都設在中環。香港的終審法院、禮賓府(前港督府)以及全港第二高建築物國際金融中心二期也位於中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立法會綜合大樓和解放軍駐港部隊中環軍營則位於鄰近中環的金鐘添馬。 中環之名源於19世紀時香港華人對香港島北岸城區的通俗分區「四環九約」,「中環」為其中一環;至於港英政府對維多利亞城的官方分區則可分爲東、中、西三區,中環之地即「中區」。在此之後雖然中區的界線略有變化,但其核心區域一直都是中環一帶;後來香港政府也採納「中環」作爲官方地名,「中環」和「中區」也幾乎成爲同義詞,一般坊間應用多稱「中環」,「中區」則爲行政性的區劃。 中環也是香港的交通樞紐,是四條港鐵路線的交匯點,其中機場快綫通往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中環天星碼頭有頻繁渡輪橫越維多利亞港往來尖沙咀,港外線碼頭有定期航班往來離島。.
查看 三號強風信號和中環
三號風球 (澳門)
三號風球(pages),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高一級的信號為八號風球,低一級為一號風球。.
一號戒備信號
一號戒備信號(Standby Signal No.1),是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一般市民俗稱為一號風球,亦是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中最低級的信號,高一級為三號強風信號。.
強烈季候風信號
強烈季候風信號可以指由多個地區的氣象機構所發出的信號,包括:.
強烈季候風信號 (香港)
強烈季候風信號(Strong Monsoon Signal),俗稱「黑球」,是當香港境內任何一處接近海平面的地方,冬季或夏季季候風之平均風速現已或將會超過每小時40公里時,由香港天文台發出的警告信號。與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不同,此信號所示風力不設上限。冬季季候風一般從北面或東北面吹來,而夏季季候風則主要是南或西南風。在十分空曠的地方,季候風的風速可能超過每小時70公里。秋季時,間中會有熱帶氣旋橫過南海,並於香港以南掠過,此時大陸性反氣旋和熱帶氣旋間的巨大氣壓差距,會導致香港的風力更強。 強烈季候風信號系統獨立於其他氣象警告,例如暴雨警告信號、雷暴警告、山泥傾瀉警告、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霜凍警告、火災危險警告及寒冷天氣警告、酷熱天氣警告同時生效,但不會與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同時生效,因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是在本港風力受熱帶氣旋主導時發出,而強烈季候風信號則是在本港風力受季候風及其他因素主導時發出;如兩者同時影響本港,天文台會衡量哪一個系統主導香港風力,例如參考熱帶氣旋位置、香港普遍風向及露點,而決定發出相關信號。另一方面,強烈季候風信號亦不適用於雷暴期間的陣風,相關消息會在雷暴警告的天氣稿上加插有關字句,以及以「特別天氣提示」方式顯示;然而大雨期間,香港颳起持續強風時,天文台亦會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 由於強烈季候風信號往往被市民忽略,在警告生效期間仍有市民進行水上活動,釀成意外,因此天文台在2014年年底起,當遇上特別強勁的季候風時,會在強烈季候風信號發出後,同時發出「特別天氣提示」,提醒市民預料香港吹某一方向之強風,應提防海面大浪可能帶來的危險,例如2014年12月4日及2015年7月20日。.
強烈熱帶風暴帕卡 (2017年)
強烈熱帶風暴帕卡(Severe Tropical Storm Pakhar,國際編號:171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62017,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Jolina)為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4個被命名的風暴。「帕卡」(ປາຂ່າ,國際音標:paːkʰaː)一名由寮國提供,意指伊洛瓦底江海豚,是生活在湄公河下游的一種水生哺乳动物。帕卡是繼較早時的颱風天鴿後,僅數日內第2個正面吹襲珠江口地區的熱帶氣旋。.
強烈熱帶風暴彩虹 (2015年)
#重定向 颱風彩虹 (2015年).
強烈熱帶風暴北冕 (2008年)
強烈熱帶風暴北冕(Severe Tropical Storm Kammuri,國際編號:080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0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Julian)是2008年太平洋颱風季第9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北冕」一名由日本提供,指的是現代88星座中的北冕星座。.
強烈熱帶風暴玉兔 (2001年)
強烈熱帶風暴玉兔(Severe Tropical Storm Yutu,國際編號:0107,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0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Huaning)為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七個被命名的風暴。「玉兔」一名由中國提供,居於月亮上的玉兔。嫦娥是傳說中族長后羿的妻子,她偷取了丈夫的長生不老藥,攜同玉兔逃到月亮去。傳說她們現仍住在月宮裏。.
強烈熱帶風暴瑪娃 (2017年)
強烈熱帶風暴瑪娃(Severe Tropical Storm Mawar,國際編號:171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82017)為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6個被命名的風暴。此名由馬來西亞提供,是馬來西亞高地品種的--,花瓣比較大,常見於花園內。瑪娃活躍於八月下旬至九月初,最後在廣東汕尾沿海登陸並以西北方向移入內陸。.
強烈熱帶風暴瑪莉亞 (2000年)
#重定向 熱帶風暴瑪莉亞 (2000年).
強烈熱帶風暴飛燕 (2013年)
強烈熱帶風暴飛燕(Severe Tropical Storm Jebi,國際編號:130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92013,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Jolina)為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9個被命名的風暴。「飛燕」(제비)一名由韓國提供,常於韓國的春天出現,是一種體積細小、翼長和尾部呈叉形的燕子,它的主要食糧是昆蟲。 此名稱上一次使用為2006年颱風飛燕,當時的英文名稱為Chebi而非Jebi。另外,台灣譯名自當年7月19日開始,將38個音譯名稱改為意譯,此颱風即為第一個被使用之新式名稱(由「奇--比」改為「燕--子」)。.
強烈熱帶風暴黑格比 (2002年)
#重定向 熱帶風暴黑格比 (2002年).
強烈熱帶風暴錦雯 (1999年)
#重定向 熱帶風暴錦雯 (1999年).
強烈熱帶風暴蓮花 (2015年)
強烈熱帶風暴蓮花(Severe Tropical Storm Linfa,國際編號:1510,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0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Egay)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0個被命名的風暴。「蓮花」一名是由澳門所提供,即荷花,花瓣呈粉紅色,大葉,是澳門的特區區花。 蓮花是2015年7月初3個同期形成的熱帶氣旋之一,其路徑飄忽不定、詭譎難測,其生命史內出現5次最少90度的大幅度轉向,原先預計橫過菲律賓呂宋時轉向侵襲臺灣,結果卻移入南海東北部並西折吹襲華南,橫掃廣東沿岸,一度對珠江口構成重大威脅,而粤东更遭受2013年颱風天兔以來最嚴重破壞。香港天文台與政府飛行服務隊合作並派出定翼機測風,實測錄得颶風程度10分鐘平均風速。而蓮花登陸廣東後的減弱速度亦超乎各氣象部門預期,香港天文台為蓮花發出該年惟一一次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結果卻是逾40年來風勢最弱的一個,直至紀錄於2017年被更弱的熱帶風暴洛克打破。.
強烈熱帶風暴苗柏 (2017年)
#重定向強烈熱帶風暴莫柏 (2017年).
強烈熱帶風暴榴槤 (2001年)
強烈熱帶風暴榴槤(Severe Tropical Storm Durian,國際編號:010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5W)為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三個被命名的風暴。「榴槤」一名由泰國提供,是泰國人喜愛的一種水果。.
強烈熱帶風暴泰利 (2012年)
強烈熱帶風暴泰利(Severe Tropical Storm Talim,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62012,國際編號:120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Carina)為2012年太平洋颱風季第5個被命名的風暴。「泰利」(Talim)一名由菲律賓提供,是尖銳及鋒利的意思。 泰利是從一個與低壓槽相關的低壓中心演變而成。在泰利形成之前,華南沿岸受一道低壓槽影響;而當低壓槽於南海北部逐漸減弱之際,在海南島東南面不足100公里處的低壓區卻發展成熱帶氣旋泰利。而泰利更是少數在南海海域東移的熱帶氣旋,在赤道反氣旋引領下由海南向東推進,最終取道臺灣海峽移至東海後減弱消散。泰利形成初期帶有「季風低壓」特徵,風力外強內弱,令華南沿岸間中吹強風;然而隨著泰利增強,季風低壓特徵亦隨之消失,香港天文台為泰利發出全年首次三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結果發出後風力不升反跌。.
強烈熱帶風暴洛坦 (2011年)
強烈熱帶風暴洛坦(Severe Tropical Storm Nock-ten,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02011,國際編號:1108,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Juaning)為2011年太平洋颱風季第8個被命名的風暴。「洛坦」一名乃由寮國提供,意為鳥。.
強烈熱帶風暴溫比亞 (2013年)
強烈熱帶風暴溫比亞(Severe Tropical Storm Rumbia,國際編號:130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62013,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Gorio)為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6個被命名的風暴。「溫比亞」一名由馬來西亞提供,是一種盛產西米的棕櫚樹,通常生長於河岸、沼澤或近水的地方。.
強風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定義,強風(Strong)的定義是指風力達蒲福氏風級6級至7級,即每小時41至62公里,相當於每小時22至33海里或每秒11至17米的風力。在澳門,蒲福氏風級6級及7級的風力分別稱為「清勁」(Strong breeze)及「強勁」(Near gale)。較強風風力高一級的,是烈風,而低一級的則是清勁。 如港澳風力達強風程度,香港天文台會發出三號強風信號或強烈季候風信號,澳門氣象局會懸掛三號風球或強烈季候風信號。.
查看 三號強風信號和強風
啟德
啟德(Kai Tak)又稱啟德發展區(Kai Tak Development Area,簡稱KTDA),或依地理稱為東南九龍(South East Kowloon),是香港地方,位於九龍東南部。現時根據香港政府「分區計劃大綱圖」,包括的是原啟德機場用地,以及鄰近海旁;西至海心公園,東至茶果嶺海濱區。 啟德現時正在根據《啟德發展計劃》和《起動九龍東》進行新一輪的發展。.
查看 三號強風信號和啟德
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No.),是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一,一般市民俗稱為八號風球。該信號因應實測風向,分為四個方向:八號西北、西南、東北和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高一級的信號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低一級為三號強風信號。.
熱帶低氣壓01W (2016年)
#重定向 熱帶低氣壓WP012016.
熱帶低氣壓10W (1999年)
#重定向 1999年太平洋颱風季#熱帶低氣壓 10W.
熱帶低氣壓618
熱帶低氣壓618(Tropical Depression 618)是2000年在香港海域形成的一个热带低气压。该热带低气压在近岸海域形成,只有被香港天文台升格。.
熱帶風暴天鵝 (2009年)
熱帶風暴天鵝 (英語:Tropical Storm Goni,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Jolina,國際編號:0907,JTWC:08W,)為2009年太平洋颱風季第7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天鵝」(고니)一名由南韓提供,是一種鴨科動物,雌雄同色,體形較大且脖頸修長,不同種喙的顏色有明顯的差異。 根據香港天文台的華南海域天氣報告,黃茅洲的風勢達11級,即暴風,顯示天鵝為一強烈熱帶風暴;日本氣象廳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評級(前者為;後者為)沒有代表性。.
熱帶風暴彩虹
#重定向 颱風彩虹.
熱帶風暴彩虹 (2009年)
熱帶風暴彩虹 (英語:Tropical Storm Mujigae,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Maring,國際編號:0913,JTWC:13W)為2009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3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
熱帶風暴圓規 (2004年)
熱帶風暴圓規(Tropical Storm Kompasu,國際編號:040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2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Julian)為200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9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圓規」一名由日本提供(コンパス),意指-圓規-星座。.
熱帶風暴瑪娃 (2017年)
#重定向 強烈熱帶風暴瑪娃 (2017年).
熱帶風暴貝碧嘉 (2013年)
熱帶風暴貝碧嘉(Tropical Storm Bebinca,國際編號:130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52013,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Fabian)為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5個被命名的風暴。「貝碧嘉」一名由澳門提供,是一種牛奶布丁,澳門人喜愛的食物,可於澳門的葡國餐廳找到。.
熱帶風暴蘇迪羅 (2009年)
熱帶風暴蘇迪羅(英語:Tropical Storm Soudelor,國際編號:0905)為2009年太平洋颱風季第5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
熱帶風暴艾維尼 (2018年)
熱帶風暴艾雲尼(--文:Tropical Storm Ewiniar,國際編號:180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52018,--)是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第4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艾雲尼」一名由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提供,是傳統風暴之神,艾維尼在南海形成,往北進入華南地區,在當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期間造成水災。.
熱帶風暴電母 (2016年)
熱帶風暴電母(Tropical Storm Dianmu,國際編號:1608,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12016)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8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此風暴名稱屬第3次使用,由中國大陸提供,意指電之母,負責掌管雷電。電母是該年8月中在華南沿岸至臺灣出現的龐大天氣系統「季候風渦旋」下之產物,該渦旋徘徊華南至臺灣一帶期間先後有多個低壓系統生成,最終廣東沿岸對開海域的低壓區幾經掙扎後發展成此風暴。成旋後的電母仍先在澳門西南面150至200公里原地打轉,之後才以偏西路徑橫過雷州半島、北部灣和越南北部。.
熱帶風暴杜蘇芮 (2012年)
熱帶風暴杜蘇芮(Tropical Storm Doksuri,國際編號:120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72012,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Dindo)為2012年太平洋颱風季第6個被命名的風暴。「杜蘇芮」(독수리)一名乃由韓國提供,意為秃鹫,猛禽,狼鷹的一種,此名字為首次使用,替代之前因技術性退役的彩蝶。 杜蘇芮大致上是一個「西進型」風暴,雖強度不太強但移速頗快,由菲律賓以東海域經呂宋海峽,以時速約30公里長驅直進至珠江口一帶。杜蘇芮是繼2009年颱風巨爵以來,首個正面吹襲珠江口的熱帶氣旋,港澳兩地均需為杜蘇芮發出年內首個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然而澳門氣象局懸掛三號及八號風球時間嚴重滯後,在風勢開始轉趨緩和之際才掛起八號風球,對岸的香港天文台已改發三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取代八號信號,結果惹來批評。.
熱帶風暴洛克 (2017年)
熱帶風暴洛克(Tropical Storm Roke,國際編號:1707,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92017,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Fabian)是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第7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洛克」(國際音標:ˈɹʷɔkiː)此名乃由美國提供,是查莫罗人男性名。洛克是該年7月中下旬於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形成的連串風暴之一,於呂宋海峽發展並直趨珠江口,終成為2008年颱風鸚鵡後首個登陸香港的熱帶氣旋;但由於洛克的風力結構不均,其西南環流沒有達到烈風程度,香港天文台為其發出的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結果淪為歷來風勢最弱的一個。.
熱帶風暴溫比亞 (2013年)
#重定向 強烈熱帶風暴溫比亞 (2013年).
熱帶風暴浪卡 (2009年)
熱帶風暴浪卡(英語:Tropical Storm Nangka,國際編號:090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4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Feria)為2009年太平洋颱風季第4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浪卡」一名由馬來西亞提供,是一種又名波羅蜜的水果,黃色橢圓形狀,在當地非常流行。.
熱帶風暴海馬 (2011年)
熱帶風暴海馬(Tropical Storm Haima,JTWC編號: WP062011,PAGASA:Egay,國際編號:1104)是2011年第6個生成的熱帶氣旋,亦是第4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海馬一名由中國大陸給出,意指海洋動物海馬。.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带、亞熱帶地區海面上的氣旋性環流(风暴),由水蒸氣冷卻凝結時放出潛熱發展而出的暖心结構。.
查看 三號強風信號和熱帶氣旋
荃灣
荃灣(Tsuen Wan)位於香港新界西南,位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範圍之內。.
查看 三號強風信號和荃灣
青衣島
青衣(Tsing Yi)是香港島嶼,位於葵涌以西,屬於香港十八區之中的葵青區,及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面積10.69平方公里,屬新界範圍,青衣原居民可根據香港法例第97章《新界條例》規定,遺產承繼權依循傳統習俗由男丁承繼。但香港規劃署定義為都會區,而香港房屋委員會則定義為擴展市區範圍。 青衣是香港第五大島嶼,人口約200,40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今日的青衣島,其實是由三個海島填海連結而成。這三個島分別是原來的青衣,以及位於今日青衣東北方的牙鷹洲(原華潤油庫,今為灝景灣及燕京書院)和青衣東南方的洲仔(華潤油庫現址)。 自1970年代起,經過多年來的新市鎮發展,青衣已經成為一個文娛設施、康體設施、大型購物商場、中小學校、大專院校等俱備的大型住宅區。青衣島建有香港多個重要基礎設施,包括多個油庫、船廠和船塢;1990年代初期,機場核心計劃展開後,島上還建有青嶼幹線、機場鐵路、汀九橋、昂船洲大橋、青衣西北交匯處等香港重要交通基建;而青衣島東南面更建有葵青九號貨櫃碼頭;使青衣成為了全港的石油儲存中心、重工業中心以及重要的交通樞紐,甚至成為了全球的航運交通樞紐。 新市鎮發展在島的東北方,屬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但由於荃灣和青衣兩地被藍巴勒海峽分隔開一段距離,而且港鐵東涌綫於青衣設站,青衣居民可以毋須途經荃灣及葵涌市區便能直接往返港九市區,青衣又擁有獨立的「市中心」,市中心內的社區設施齊備,例如青衣公園、青衣市政大廈(內有青衣街市、青衣公共圖書館)、青衣運動場和青衣游泳池和大型商場青衣城等,可以使青衣居民不用依賴荃灣也能在島上自給自足。 青衣島內長3.5公里的青衣自然徑,可俯瞰整個青衣、青馬大橋等景色,成為拍攝愛好者的必到之處。 值得一提的是,青衣島與荃灣和葵涌不同之處是沒有紅色小巴行駛的。.
查看 三號強風信號和青衣島
颱風卡努 (2017年)
颱風卡努(Typhoon Khanun,國際編號:1720,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42017,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Odette)是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0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卡努」(ขนุน)由泰國提供,意為波羅蜜果。此名字為第3次使用,前兩次使用分別在2005年和2012年。.
颱風天兔 (2013年)
颱風天兔(Typhoon Usagi,國際編號:131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72013,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Odette)為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中第17個被命名的風暴。「天兔」(ウサギ)一名是由日本所提供,即天兔座。 天兔是當年西北太平洋風季中頗為引人注目的熱帶氣旋,其強度相當猛烈,除韓國氣象廳外,其餘官方氣象部門均評定其最大持續風速達每小時200公里或以上。天兔的爆發性增強成為其最大特徵,引起國際關注,被形容為「怪獸風暴」、「暴力兔」、「魔兔」等;同時其路徑亦對華南沿岸構成重大威脅,使閩粵地區,特別是汕頭、汕尾及珠江三角洲一帶嚴陣以待。.
颱風天鴿 (2017年)
#重定向 颱風天鴿.
颱風妮妲 (2016年)
#重定向 強烈熱帶風暴妮妲 (2016年).
颱風威馬遜 (2014年)
颱風威馬遜(Typhoon Rammasun,國際編號:140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92014,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Glenda)為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9個被命名的風暴。「威馬遜」(รามสูร)一名是由泰國提供,是指當地神話的雷神。 威馬遜兩度出現臨岸急劇增強的情況,分別在橫過菲律賓中部及中國海南島前出現。按照登陸時強度計算,由於威馬遜以顛峰強度登陸海南,根據中國中央氣象台資料,威馬遜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登陸中國的最強風暴;而按照香港天文台資料,威馬遜則是1950年有紀錄以來南海區域的最強風暴,亦平1979年颱風荷貝紀錄,成為吹襲華南(包括港澳地區)的最強風暴之一。位於中國海南省文昌市的七洲列島實測過程最低海平面氣壓為899.2百帕斯卡,為亞洲地區有史以來實測最低氣壓記錄,威馬遜以絕對優勢成為1949年以來登陸中國氣壓最低的熱帶氣旋。此外,按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數據,威馬遜亦是首個於南海上空增強至相當於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最高級別「五級颱風」的熱帶氣旋。 由於雷馬遜在菲律賓和中國造成嚴重傷亡和重大損失,所以在第47次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被永久除名,在次年第48次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通过由「博羅依」取代,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亦將格倫達除名。.
颱風尤特 (2001年)
#重定向 強烈熱帶風暴尤特 (2001年).
颱風尤特 (2013年)
颱風尤特(Typhoon Utor,國際編號:131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12013,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Labuyo)為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1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尤特」一名由美國提供,在馬紹爾語中是颮線的意思。此名稱已是第3次使用,之前兩次分別是在2001年及2006年使用,同樣對菲律賓構成重大災害。 由於尤特在菲律賓和中國造成重大損失,所以在第46次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年度會議上遭除名,隔年決定由「百里嘉」取代之,其意為「風浪拍打之下的海岸」;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亦將Labuyo除名。.
颱風尼格 (2011年)
颱風尼格(Typhoon Nalgae,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22011,國際編號:1119,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Quiel)為2011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9個被命名的風暴。「尼格」一名乃由北韓提供,是翅膀的意思,表示飛翔、動感和自由。.
颱風巨爵 (2009年)
颱風巨爵(英語:Typhoon Koppu,國際編號:091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6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Nando)為2009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5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巨爵」(コップ)是由日本於2000年提供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名字,意指--(--一詞在葡萄牙文中解作杯子)。.
颱風丹尼 (1999年)
#重定向 颱風丹恩 (1999年).
颱風帕布 (2007年)
颱風帕布(Typhoon Pabuk,國際編號:070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7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Chedeng)為2007年太平洋颱風季第6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帕布」是老挝提供的名字,是一种大淡水鱼。.
颱風伊布都
颱風伊布都(Typhoon Imbudo,國際編號:0307,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9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Harurot)為200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7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伊布都」一名由菲律賓提供,意思是「水管」。 由於伊布都在菲律賓、中國大陸造成重大損失,因此「伊布都」的名字在風季後被退役,由「莫拉菲」替代。.
查看 三號強風信號和颱風伊布都
颱風彩虹 (2015年)
颱風彩虹 (Typhoon Mujigae,國際編號:152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2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Kabayan)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0個被命名的風暴。「彩虹」(무지개)由北韓提供,正是指彩虹這種光學現象。 彩虹於路徑方面是一個典型的西進風暴,於菲律賓以東海域形成後,橫過呂宋並進入南海北部,吹襲華南,不過強度上則比各官方氣象部門預期猛烈,原先預計只達強烈熱帶風暴上限或颱風下限強度,最終彩虹卻發展為一股成熟颱風,更成為1949年以來,10月登陸中國的最強風暴,超越1964年颱風黛蒂之紀錄,並為海南島、廣東西部等地帶來嚴重破壞,「彩虹」一名因而在第48屆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上被通過永久退役,並改名為「舒力基」。強烈厄爾尼諾現象改變大氣環流,令南海北部於2015年風季自從7月颱風蓮花之後沒有熱帶氣旋活躍,香港、澳門、廣東西部、廣西、海南島等地罕有於夏季出現接近3個月不受熱帶氣旋吹襲的「空窗期」(當中香港更是1946年有紀錄以來首個8月至9月皆沒有風暴吹襲的風季),直至彩虹的來襲才令空窗期結束;而那一段空窗期亦成為彩虹強度超出各部門預測的原因,在這段空窗期中,南海積聚大量能量,彩虹受惠於這些能量,橫過南海時強度爆發。「彩虹」一名對上一次使用是在2009年,當年的熱帶風暴彩虹也是侵襲南海北部和華南地區,並同樣為港澳地區帶來三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但強度就遠遠不及。.
颱風利奧
颱風利奧(Typhoon Leo,國際編號:9902,台灣編號:990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5W)為1999年太平洋颱風季第5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亦是香港自二次大戰以來令天文台最早懸掛八號信號的熱帶氣旋。利奧更一度被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為中心風力達205公里每小時,路徑更直趨香港。然而,利奧受東北季候風影響,襲港時迅速減弱及轉向東北,對香港的威脅大減。.
查看 三號強風信號和颱風利奧
颱風凡那比
颱風凡亞比(Typhoon Fanapi ,國際編號:101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22010,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Inday)為2010年太平洋颱風季的熱帶氣旋之一。 該名稱由-zh-hans: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zh-hant:密克羅尼西亞-提供,凡亞比是楚克語,指由楚克州中的、納莫努伊托環礁、霍爾群島、莫特洛克群島這四個在楚克群島外圍組成的環狀珊瑚島。2004年颱風雲娜被除名後替換成凡那比,然而凡那比此名只用一次即在2011年被除名,新名為雷伊。.
查看 三號強風信號和颱風凡那比
颱風啟德 (2012年)
颱風啟德(Typhoon Kai-tak,國際編號:121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42012,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Helen)為2012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3個被命名的風暴。「啟德」(Kai Tak)一名由香港提供,為地名,源於啟德濱及舊香港國際機場,現址為啟德發展區。.
颱風珍珠 (2006年)
颱風珍珠(Typhoon Chanchu,國際編號:060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2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Caloy)是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一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珍珠」是由澳門所提供的颱風名稱,是一種由軟體動物(主要是牡蠣)生產的硬的、圓滑的產物。珍珠一般被用在首飾和珍寶行業中,在中國也是藥材之一。 由於珍珠侵襲菲律賓、越南及中國南部等處,造成不少嚴重災情,2006年12月4日至9日舉行的第39次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遂決定把珍珠這個名字退役。2007年2月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舉辦熱帶氣旋命名比賽以取代珍珠,於3月23日公佈5個候選名字:東望洋(Guia)、奧美高(Amigo)、三巴(Sanba)、沙度娜(Serradura)、醉龍(Zui-Long)。最後由「三巴」入選取代珍珠原先的命名順位。.
颱風科羅旺 (2003年)
颱風科羅旺(Typhoon Krovanh,國際編號:031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2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Nina)為200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二個被命名的風暴。「科羅旺」一名由柬埔寨提供,是一種樹木的名稱。.
颱風納莉 (2001年)
颱風納莉(--,國際編號:20011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02001,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奇科,--)為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六個被命名的風暴,其發展過程與路徑相當奇特詭譎、活躍期特別長久,乃該風季十分致命的風暴之一。該系統於2001年9月5日在琉球群岛南方海面形成,初期受鋒面影響而往東北行進並侵襲沖繩島,其後往西移動且與颱風丹娜絲發生藤原效應,期間又受副熱帶高壓脊與華北地區的中層大陸高壓所形成之鞍型場影響,期間數回強度反覆增強與減弱、移速遲緩乃至原地滯留、三度急轉彎侵襲琉球群島、四次超過90度大轉彎,造成當地2人罹難或失蹤。 9月13日晚間起,中層大陸高壓的所挾帶之導引氣流佔有主導地位,納莉因而往西南方向緩慢行進,並於9月16日晚間開始侵襲且滯留臺灣本島長達49小時又20分鐘,為當地帶來強降雨而導致九一七水--災,為臺北都會區造成繼2000年象神之後最嚴重的淹水災害,同時亦刷新各地測站雨量紀錄,共造成94人罹難、10人失蹤、經濟損失高達300億新臺幣(當時折合美元約8.66億)。自臺灣出海後進入台灣海峽南部、南海北部一帶,受副熱帶高壓勢力影響而往西行,直撲华南地区並在當地引致零星災害,有3人罹難與3人失蹤,經濟損失達6000萬人民幣(當時折合美元約725萬)。納莉最終深入內陸而受地形影響,9月21日在廣西消散。值得一提的是,納莉活躍期間之平均移速僅時速8.7公里,是21世紀以來平均移速第三慢的西北太平洋風暴(僅次於2001年利奇馬以及2011年南瑪都)。 儘管納莉當年在臺灣造成僅次於桃芝的極大破壞及傷亡,但由於敏感的政治因素,中華民國並非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成員,無法提出除名要求,名稱仍繼續沿用至今。然而自2013年-zh-cn:飞燕; zh-tw:燕子; zh-hk:飛燕; zh-mo:飛燕-起,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決定將部份音譯名稱改為意譯,「納--莉」亦因而被改為「百--合」,不過並不追溯在此次改名政策推出前的颱風。.
颱風納沙 (2011年)
颱風納沙(Typhoon Nesat,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02011,國際編號:1117,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Pedring)為2011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7個被命名的風暴。「納沙」一名乃由柬埔寨提供,意指捕魚。 納沙的路徑符合「西進型」分類,由西北太平洋向偏西方向長驅直進,橫過菲律賓呂宋並移入南海,最終再掠過海南及雷州半島,移入廣西至越南北部一帶後減弱消散。納沙的強度亦並非特別強勁,然而其最大特徵是環流在南海北部急劇擴大,烈風範圍於短短6小時內由半徑250公里大幅增加至半徑390公里,覆蓋廣東沿岸大部份地區,加上一段短暫的偏西北路徑,結果港澳兩地氣象部門需要發出一次始料不及的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納沙亦一度並列為1957年以來,中心距離香港最遠卻使香港天文台發出八號信號的風暴之一,但此紀錄於3年後被強度相若而環流同樣巨大的颱風海鷗打破。.
颱風約克
#重定向 強烈熱帶風暴約克.
查看 三號強風信號和颱風約克
颱風維奧娜 (1969年)
颱風維奧娜(Typhoon Viola,國際編號:6905,中國大陸編號:690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5W)是1969年太平洋台风季的热带气旋,風暴於7月22日形成,在7月29日消散,维持時間約一周。維奧娜在廣東東部地區造成嚴重破壞,共造成1554人喪生 ,其中在汕頭市西郊牛田洋圍墾造田的47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兵和83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在保護海堤時殉職,因此在中國大陸又將此次颱風稱為“七二八風災”或“牛田洋風災”。.
颱風瑪姬
颱風瑪姬(Typhoon Maggie,國際編號:9903,台灣編號:990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6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Etang)於當年6月曾對台灣和香港造成較嚴重的影響,其與同年九月出現的颱風約克正面襲港,導致香港需於一年內懸掛2次九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上一次出現此情況於1964年,該年曾懸掛達3次九號或以上颱風信號,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
查看 三號強風信號和颱風瑪姬
颱風燦都 (2010年)
颱風燦都(Typhoon Chanthu,國際編號:100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42010,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Caloy)為2010年太平洋颱風季第3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
颱風韋森特 (2012年)
颱風韋森特(Typhoon Vicente,國際編號:1208,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92012,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Ferdie)為2012年太平洋颱風季第8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韋森特」一名乃由美國提供,為查摩洛族的男性名稱之一。韋森特進入南海後受鞍形氣壓場影響而停留15小時,然後採取比所有官方氣象部門的預測都更偏北的路徑移動,更發展出「熱塔」現象導致爆發性增強;最終韋森特以巔峰強度正面吹襲珠江口,成為港澳地區繼1999年颱風約克後最矚目的風災,它令香港天文台發出接近13年以來的首個十號颶風信號,亦令澳門氣象局懸掛同樣是接近13年以來首次的九號風球。 「韋森特」於2015年第47屆颱風委員會年度會議上遭到除名,並通過由「蘭恩」取代;但除名原因與韋森特所引發之災情無關,而是與東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命名表產生同名衝突。這是繼翰文、庫都、欣欣、婷婷、彩蝶之後,第6個「純技術性」,純粹以名稱本身因素而除名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名稱。.
颱風莎莉嘉 (2016年)
颱風莎莉嘉(Typhoon Sarika,國際編號:162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42016,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Karen,菲律賓華語譯名:凱倫,--)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1個被命名的風暴。「莎莉嘉」(សារិកា)一名由柬埔寨所提供,意指爪哇八哥。莎莉嘉是10月第2個影響華南地區的熱帶氣旋,先在菲律賓以東近海急劇增強並橫過呂宋,再於南海中部重新組織和掠過海南。此後其外圍雨帶與偏東氣流在珠江口一帶匯聚,更導致香港受豪雨影響,香港天文台自1992年設立暴雨警告系統以來,首次需要在10月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由於莎莉嘉在菲律賓造成嚴重傷亡和重大損失,所以在第49次颱風委員會會議上遭除名,新名稱由「翠絲」取代之。.
颱風莫拉菲 (2009年)
颱風莫拉菲 (英語:Typhoon Molave,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Isang,國際編號:0906,JTWC:07W)為2009年太平洋颱風季第6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莫拉菲」是菲律賓氣象部門於2004年提供的熱帶氣旋名字,用以取代2003年造成四十多人死亡導致需要退役的「伊布都」。「莫拉菲」意指菲律賓一種常用於製造傢俬的硬木。.
颱風達維 (2005年)
颱風達維(Typhoon Damrey,國際編號:0518,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7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Labuyo)為200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八個被命名的風暴。「達維」(ដំរី)一名由柬埔寨提供,意思為大象。.
颱風風神 (2008年)
颱風風神(Typhoon Fengshen,國際編號:080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7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Frank)是2008年太平洋颱風季第6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風神」一名由中國大陸提供,意思是掌管風的神。.
颱風鮎魚 (2010年)
颱風鮎魚(Typhoon Megi;國際編號:101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52010;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Juan)為2010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3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亦是該年最強的風暴。--,是「鯰魚」的意思。 鮎魚的強度是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中第3強,重創菲律賓呂宋,並一度對華南構成嚴重威脅。鮎魚的中心最低氣壓僅有885百帕斯卡,比1991年颱風魯絲、尤瑞,以及2013年颱風海燕還低上10百帕斯卡。按日本氣象廳數據,其以10分鐘平均風速計算之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達每小時230公里,一度是1979年颱風泰培以來,西北太平洋最強的颱風,但於2013年被颱風海燕超越。根據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資料,其以1分鐘平均風速計算之中心風力達每小時295公里(160節),瞬間最大陣風高達每小時325公里(175節)。.
颱風鸚鵡
颱風鸚鵡可以指:.
查看 三號強風信號和颱風鸚鵡
颱風鸚鵡 (2008年)
颱風鸚鵡(英語:Typhoon Nuri,國際編號:081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編號:13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Karen),是2008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2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鸚鵡」是由馬來西亞所提供的名稱,指的是馬來語名稱指一種藍色冠羽的鸚--鵡。.
颱風黑格比 (2008年)
#重定向 颱風哈格比 (2008年).
颱風杜鵑 (2003年)
颱風杜鵑(Typhoon Dujuan,國際編號:031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4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Onyok)為200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3個被命名的風暴。「杜鵑」一名是由中國提供,即杜鵑花。杜鵑是一個同時吹襲兩岸四地的颱風,並為香港帶來1999年以來首個九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颱風森姆
#重定向 強烈熱帶風暴森姆.
查看 三號強風信號和颱風森姆
颱風派比安 (2006年)
颱風派比安(Typhoon Prapiroon,國際編號:060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7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Henry)為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6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派比安」一名由泰國提供,是泰國神話中的雨神。.
颱風浣熊 (2008年)
颱風浣熊(Typhoon Neoguri,國際編號:080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2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Ambo)是2008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也是自1949年以來最早登陸华南地区的熱帶氣旋。「浣熊」一名由南韓提供,指的是「-浣熊-」這種動物,其生性靈巧,身體細小,呈灰啡色,面上有黑色斑紋,有粗的毛尾。香港學者姚德懷指將"Neoguri"翻譯成「--」是錯誤,正確應是「貉」。 浣熊於4月13日在菲律宾棉蘭老島以東形成,進入南中国海後急劇增強,16日由日本氣象廳升格為颱風,18日強度達到其巔峰並轉向北移動,在海南東面海域近距離掠過(中國中央氣象台評估系统在當晚10時半在海南島文昌市龍樓鎮登陸)。浣熊登陸前迅速而顯著減弱,最終以強烈熱帶風暴的下限強度(每小時90公里)於19日下午登陸廣東省陽江市陽東縣東平鎮。.
颱風海馬 (2016年)
颱風海馬(Typhoon Haima,國際編號:162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52016,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Lawin)為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2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此名由中國大陸提供,是一種海洋動物。海馬是2016年吹襲菲律賓的最強風暴之一,也是10月第3個影響華南地區的熱帶氣旋。海馬導致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首次需要發出五號風暴信號,亦引致香港天文台及澳門氣象局21年以來首次在10月發出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因為海馬在菲律賓和中國大陸造成嚴重損失,所以此名稱已在第49次颱風委員會會議中被永久除名,新名稱由「木蘭」取代。.
颱風海鷗 (2014年)
颱風海鷗(Typhoon Kalmaegi,國際編號:141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52014,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Luis)為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4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海鷗」(갈매기)一名是由北韓提供,即海鷗。.
颱風悟空 (2000年)
颱風悟空(Typhoon Wukong,國際編號:001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3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Maring)為2000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六個被命名的風暴。「悟空」一名由中國提供,是在《西遊記》中,美猴王孫悟空護送高僧唐三藏(即唐玄奘)到印度取佛經。。.
西貢
西貢可以指:.
查看 三號強風信號和西貢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查看 三號強風信號和香港
香港天文台
香港天文台(簡稱天文台;Hong Kong Observatory,縮寫:HKO)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部門及聯合國屬下的世界氣象組織成員,專門負責香港的氣象觀測(雖然稱為「天文台」,但是其職能更接近一個氣象台),亦兼任地震、授時、天文及輻射監測等事務,向香港市民發出相關的警告。香港天文台也是世界氣象組織擔任網頁開發和操作之總負責氣象部門,以及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航空氣象委員,撰寫航空氣象文章之牽頭氣象部門。現任天文台台長為岑智明。香港天文台在港英時代原為政府經濟科轄下部門,1997年主權移交後維持隸屬經濟局,2002年7月1日改為經濟發展及勞工局轄下部門;2007年7月1日決策局再度重組後,天文台被劃入新成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查看 三號強風信號和香港天文台
香港地下天文台
香港地下天文台是一個成立於1995年的非官方天氣預報網站。現任台長為皇家香港天文台前學術主任方志剛先生,現任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及世界氣象組織屬下颱風委員會氣象專家。 方志剛曾於2000-2017年擔任執行委員會成員,並於2018年成立澳門氣象學會,現時擔任會長一職。 網站現在每10分鐘自動更新一次,主網頁提供包括來自香港天文台的資訊,如氣象站數據,雷達圖,天氣預報,九天天氣預報,機場天氣預報等﹔亦提供來自環保署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來自台灣 中央氣象局的衛星雲團及地下天文台自行搜集及運算的高空天氣數據,酷熱指數、風寒指數,大氣穩定度指數,預測寒潮南下的ΔP指數及閃電位置圖等。網站亦提供多條海外氣象網站連結,方便瀏覽者獲取其他地區以及更深入的氣象資訊。網站吸引不少氣象愛好者,特別是颱風發燒友進行瀏覽。當中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韓國氣象廳有關高空天氣圖,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連結更是瀏覽人士,特別是風季時候的重要資訊來源。網站亦設立討論區、天氣預測比賽、網誌、facebook專頁等,為全球氣象愛好者提供一個交流平台。自網站成立以來已吸引全球超過1億人次瀏覽,成為香港天文台以外最受歡迎的香港氣象網站。 台方更不定期舉辦聚會,歷來正式聚會的內容記錄如下: 於2007年3月9日,由於運作了差不多12年的伺服器硬碟損壞,導致地下天文台伺服器停止運作,網站至同年3月13日才逐漸回復部分版面,但精華區上的留言可在重溫。同年8月中,地下天文台換上新版面,加入了氣象新聞,氣象部落及氣象漫畫的連結;對於部份香港天文台提供的天氣資料,新網頁卻改為只提供連結讓瀏覽人士直接進入有關網頁查閱。 2012年12月,地下天文台網誌《氣象人語》加入了雅虎香港專欄。 2017年7月1日 - 2017年11月25日,以及 2017年12月30日,地下天文台於香港電台第一台氣象及環境資訊節目擔任嘉賓主持。每逢星期六中午 12:20 –下午1:00 (部份集數延續到 1:30),一共23集,地下天文台台長及資深成員於節目中談論不同天氣話題,並對地下天文台進行簡單介紹。 地下天文台也曾接受無線電視節目《星期日檔案》 的訪問,節目主題為 ,節目一部分內容談及地下天文台網站的資訊,當中把不同地方的天氣數據化成資料,讓市民更易明白。節目於2017年8月27日播出。 自 2004 年開始, 地下天文台一共出版四本著作,分別是 《做個醒目天氣人》、《香港天氣常識及觀測》、《天啊﹗我們都看得懂的「天氣圖」》 及 《天氣其實不難懂》 ,致力於氣象普及教育。.
香港國際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縮寫:HKIA,),亦稱赤鱲角機場(Chek Lap Kok Airport),是香港現時唯一的民航機場,位於新界大嶼山赤鱲角(赤鱲角地段第1號),佔地1,255公頃(是香港最大面積的單一地段,其次為愉景灣的649公頃及中文大學的134公頃),1998年7月6日啟用,設有兩條跑道及182個停機位,並在2016年8月開始擴建第三條跑道。此機場由香港機場管理局管理,並為國泰航空、國泰港龍航空、香港航空、香港快運航空、香港貨運航空及香港華民航空的樞紐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被Skytrax評為五星級機場,於2001年至2012年一直躋身三甲,其中八度被評為「全球最佳機場」。此外,香港國際機場於2006年至2008年及2010年4度被知名商務旅遊雜誌《商旅》評為中國最佳機場,於2012年的《》旅遊大獎選舉中,連續10屆獲選為最佳,並且在每年客運量逾4,000萬人次的機場類別中,獲國際機場協會推選為全球最佳。 香港國際機場連接全球約220個航點,超過100家航空公司在此營運,每天提供逾1100班航班。2010年起,其貨運流量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1位,客運流量則排名世界第8位。2017年,總客運量達7,280萬人次,總航空貨運量共493.8萬噸。.
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熱帶氣旋可能或已經影響香港時,香港天文台便會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其目的是以簡單容易理解的信號,警告市民熱帶氣旋為香港普遍地區帶來的風力威脅。由於2002年前天文台以懸掛信號形式發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因此一般市民多會以「風球」稱呼。.
香港濕地公園
香港濕地公園(Hong Kong Wetland Park)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天水圍北部。佔地61公頃,包括60公頃的戶外保護區及10,000平方米(110,000平方呎)的室內展館。濕地公園原本只是一片普通的濕地。香港政府在發展天水圍新市鎮的同時,打算用這片土地來從新改造發展時所失去的具生態價值土地。.
長洲 (香港)
長洲(Cheung Chau)是香港的一個島嶼,因狀似啞鈴而有啞鈴島(Dumbbell Island)的別稱,位於大嶼山東南方,屬於連島沙洲,北望喜靈洲,其西南方有石鼓洲,距離香港島西南方約10公里。長洲行政上被劃入香港十八區中的離島區,島上人口約4萬,是離島區中人煙最稠密的島嶼。長洲對內沒有陸上公共交通,基本發展尚算完善,除了有警署、消防局及醫院等基本設備外,島上也有學校、公共屋邨和綜合大樓等基礎建設。 長洲是香港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島上有不少觀光名勝,例如張保仔洞、北帝廟和長洲石刻等;而渡輪碼頭沿岸一帶則海鮮食肆林立。此外,長洲每年均會舉辦盛大的太平清醮,這項活動是長洲最大型的傳統節目,每次均吸引大批人士慕名參觀。島上設有不少青年旅舍、渡假屋,也有酒店。.
长洲
长洲可以指:.
查看 三號強風信號和长洲
沙田 (香港)
沙田(Sha Tin,非正式亦作Shatin)是香港沙田區的主要部分,位於新界的東部,涵蓋火炭以南、大圍以北的城門河兩岸土地,原稱瀝源(Lek Yuen)。沙田在1970年代曾進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原來的沙田海南部如今僅剩一條人工排洪河道城門河,而沙田新市鎮的主體部分則在填海地上發展。現時,城門河以西前沙田墟一帶已建成「沙田市中心」。 2011年,時任香港特區政府地政總署副署長的黃仲衡向傳媒表示,地政總署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確定「沙田」的英文名稱正確拼寫方式爲“Sha Tin”,而非“Shatin”或“Sha-tin”。然而在沙田新市鎮數十年發展過程中,已經有大量以「沙田」爲名的建築物、屋苑和組織,如沙田第一城、沙田廣場、沙田體育會等都選擇使用“Shatin”作爲對應中文名稱中「沙田」二字的英文名詞。不過絕大多數香港市民使用英文說出「沙田」之名時都不會區分“Sha Tin”和“Shatin”之發音差異。.
流浮山
subst:subst/leftUnreferenced/auto 自动产生。 --> 流浮山日落,背後為深圳灣公路大橋 流浮山(Lau Fau Shan)位於香港元朗區西部,靠近后海灣。 流浮山原址位於天水圍以西,廈村以北的一座小山丘。但後來主要代表其西面數條鄉村較旺盛的地方。 流浮山以其出產的海鮮聞名,尤其是蠔。因為該處位於后海灣畔,臨近珠江口,有淡水流入,所以適合養蠔。只可惜70年代流浮山屢受共產党武裝炮艇侵擾及擄人,加上珠江三角洲水質污染日趨嚴重,鄉村人口遞減和天水圍市區不斷發展,流浮山的漁業,尤其是蠔產量已大不如前,及至80年代蠔業始起死回生。然而該處仍有不少海鮮酒家,每逢假日均有不少旅行團專程前往品嚐。 但近年不少開設了貨櫃場於流浮山路兩旁,使得交通不時擠塞,也喪失了其鄉村風味。 流浮山尚有一座已棄用的前流浮山警署。該建築物位於流浮山山東街1號,於1962年啟用,但於2002年流浮山警署與天水圍警署合併後停用。警署範圍內有停車位,建築物外牆以藍白色為主調,天台設有作反偷渡之用的瞭望台,署內設有報案室、會議室及羈留室等。元朗區區議會有計劃在不久的將來開發警署為旅遊點,以吸引遊客前往流浮山。現時更有不少攝影發燒友於黃昏前往拍日落,和有最美日落之稱的下白泥有另一番風味。.
查看 三號強風信號和流浮山
新界
新界(New Territories)是香港全境三大地域之一,與中國大陸接壤,也是香港境內除香港島及九龍外的其餘區域。新界可以分為兩大部份,分別是與九龍半島相連的新界內陸和以大嶼山為主的233個島嶼所組成的離島。新界內陸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233個離島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接近90%,而52.2%香港人口居於新界。.
查看 三號強風信號和新界
打鼓嶺
打鼓嶺(Ta Kwu Ling)位於香港新界北區北部坪輋以北,鄰近香港與深圳的邊界,部分地方曾屬邊境禁區。當中區內小山丘白虎山更位於香港最北端。打鼓嶺與其東邊的沙頭角在香港區議會選舉中共同擁有沙打選區的議席,但其鄉事委員會則各自於區議會內另有代表。現任打鼓嶺鄉事委員會主席是陳崇輝先生。 自英國1898年接管新界後,直到1980年前,港英政府將現今北區範圍劃分四個分區,其中之一就是「打鼓嶺區」,由於此制度沿用近80年之久,故此「打鼓嶺」在廣義上也涵蓋原「打鼓嶺區」所覆蓋的地方,包括坪輋、恐龍坑、老鼠嶺、香園圍等地。文錦渡和羅湖原來也是打鼓嶺區一部分,不過由於這兩個地方與打鼓嶺核心區之間有山嶺阻隔,距離較遠,缺乏主要道路連接,而且皆爲香港與內地之間主要邊境口岸所在地,知名度比打鼓嶺更高,故此一般不會將這兩個地方視爲打鼓嶺的一部分。.
查看 三號強風信號和打鼓嶺
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
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06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六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係由東京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W 字母作結。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