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颱風杜鵑 (2003年)

指数 颱風杜鵑 (2003年)

颱風杜鵑(Typhoon Dujuan,國際編號:031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4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Onyok)為200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3個被命名的風暴。「杜鵑」一名是由中國提供,即杜鵑花。杜鵑是一個同時吹襲兩岸四地的颱風,並為香港帶來1999年以來首個九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目录

  1. 66 关系: 十號颶風信號危險半圓南海可航半圓台灣大亚湾巴士海峽中國帕斯卡一號戒備信號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人民币強烈季候風信號 (香港)強烈熱帶風暴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嘉樂庇總督大橋兩岸四地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元朗国家气象中心玉林市热带风暴烈風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圓規 (2004年)熱帶氣旋信號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菲律宾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颱風颱風尤特 (2001年)颱風康森 (2004年)颱風伊布都颱風科羅旺 (2003年)颱風約克颱風鸚鵡 (2008年)颱風派比安 (2006年)西貢香港香港天文台香港國際機場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香港暴雨警告信號马尼拉長洲 (香港)陸上颱風警報暴風... 扩展索引 (16 更多) »

  2. 2003年中国灾难
  3. 2003年太平洋颱風季
  4. 2003年菲律宾灾难

十號颶風信號

十號颶風信號(Hurricane Signal No.),一般市民俗稱為十號風球,為香港天文台最高級別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低一級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香港自1884年創立此信號起至今,已知曾發出48次。 最近一次十號颶風信號於2017年8月23日上午9時10分發出,當時香港正受超強颱風天鴿正面吹襲。.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十號颶風信號

危險半圓

#重定向 半圓效應.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危險半圓

南海

南海,又稱為南中國海、中国南海,是位於东南亚的陸緣海,被中國大陆、台灣、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及中南半岛各國所环绕,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 南海海域面积有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超过200个无原住民居住的島嶼和岩礁,這些島礁被合稱為南海諸島。除了是主要的海上运输航线外,南海据信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南海海域牵涉到许多周邊国家的利益,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地区。.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南海

可航半圓

#重定向 半圓效應.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可航半圓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台灣

大亚湾

大亞灣是位於廣東省南部,由深圳龙岗(湾西岸)、惠州惠阳(北岸)和惠东(东岸)环绕而成。 环大亞灣地区的能源建设相当发达,位于龙岗的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大陆最早的两座核电站之一,位于惠阳的炼油设施是亚洲最大的炼油设施之一。惠阳的大亚湾沿岸是惠州市乃至整个珠三角重点发展的地区。.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大亚湾

巴士海峽

巴士海峽(Bashi Channel)是銜接菲律賓海與南海並位處臺灣本島與巴丹群島之間的海峽。為連通太平洋與南海的重要國際水道,也是西太平洋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海域,船隻航行非常繁忙。海峽平均約185公里寬,水深一般在2,000至5,000公尺之間,最深處達5,126公尺。海底地形起伏變化甚大,主要為華南大陸棚向東延伸,又有蘭嶼海脊、臺東海槽、花東海脊和馬尼拉海溝由東向西南北向平行分佈,海脊深度在2,400至2,600公尺之間,海床沈積物以粉沙質為主,另外受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地質交互作用影響,巴士海峽還是一個地震多發區。巴士海峽是西北太平洋的大浪區之一,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受大洋和大陸間季風的影響,海洋氣象特徵為高溫多雨,季風盛行,雷暴較多,熱帶氣旋影響頻繁,也是西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進入亞洲的路徑之一。 巴士海峽以北銜接臺灣的蘭嶼及臺灣南端恆春半島,以南銜接雅米島及巴丹群島,巴丹群島以南為巴布延群島,再往南則為呂宋島,南方群島均隸屬菲律賓管轄。巴丹群島和巴布煙群島之間為巴林塘海峽,巴布煙群島和呂宋島之間為巴布延海峽,此三海峽合稱為呂宋海峽。 自古以來,臺灣的蘭嶼與菲律賓的巴丹島,皆是靠著小舟往來。根據民族學的研究,兩地的原住民有深厚的血緣關係(皆屬南島民族),語言及傳統歌曲亦有高度的相似性,現今雙方已逐漸恢復連絡。 目前本處的經濟海域劃分尚未協商,因此常發生菲律賓軍隊扣押臺灣漁民的行動,引發雙方外交上的衝突,尤其是在廣大興事件發生後,關係更是嚴重惡化。.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巴士海峽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中國

帕斯卡

帕斯卡(符號Pa或Pascal)是國際單位制(SI)的壓強單位。在不致混淆的情況下也可簡稱為「帕」。它等於每平方米一牛頓。以法國學者(同時身兼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音樂家、宗教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哲學家)布莱茲·帕斯卡之名而命名。百帕(hPa)和千帕(kPa)也是自Pa衍生出來的氣象常用單位,正常海平面約101kPa、或1013百帕。.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帕斯卡

一號戒備信號

一號戒備信號(Standby Signal No.1),是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一般市民俗稱為一號風球,亦是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中最低級的信號,高一級為三號強風信號。.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一號戒備信號

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

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Increasing Gale Or Storm Signal No.)為香港天文台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中,僅次於十號颶風信號的信號,俗稱九號風球,表示天文台預測風力將較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顯著加強。香港自1917年創立此信號起至今只曾發出49次。.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

广东省

廣東省,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廣州。廣東省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福建、廣西、湖南、江西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廣東省總面積約爲598,800平方公里,海洋及陸地面積分别爲419,000平方公里和179,800平方公里。 廣東是中國的人口大省,2015年該省人口約1.1億人,高居全國第一位,其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584人。該省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大量外來人口的移居地,使其擁有相對多樣的族群面貌,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爲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此外還有不同的少數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爲壯族。 該地區與廣西和海南同屬於嶺南文化圈,其語言、傳統風俗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廣東人以其經商傳統著名全国,歷史上的「粵商」就是指在廣東一帶行商的人(廣肇帮,在海外又稱廣東幫,海外所講的廣東帮不包括潮州幫和客家幫),與徽商、浙商、晉商、蘇商一同合稱爲歷史上的“五大商幫”。作爲廣東省會的廣州有「千年商都」之稱,自漢代開始番禺城(廣州市古名)便是中國的重要商業都市,以清代的廣州十三行(廣東十三行)最爲著名。 廣東省2016年估計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爲73,290元人民幣,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中位列第八,而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則位列全國第一、世界第五。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世界上大都會區和大都市之一。深圳、廣州、珠海、佛山、中山和東莞,這六個城市是廣東最富裕的地區;2015年,六個城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可依國際匯率兌換為19,650美元。廣東省的水資源豐富,其水產品生產以近海養殖和海洋捕撈為主。位處珠江沿岸一帶的珠江三角洲被稱作南中國的「魚米之鄉」,是中國第二大水產品出產省份和第三大海產品出產省份。.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Gvangjsih Bouxcuengh Swcigih),简称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个自治区之一,首府为南宁市。1958年,廣西僮族自治區成立,1965年,改用现名。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南地区,南濒北部湾,與越南接壤。廣西壮族自治区有中國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通用普通话,地方語言有廣西平話、桂柳官话、壮语、粤语、客家話、闽语等各種民族語言和方言。.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中文簡稱中央氣象局或氣象局,英文簡稱CWB)是中華民國政府的氣象專責機構,負責氣象觀測及預報業務,包括天氣(含氣候)、地震、海象、天文等地球科學項目,除了向公眾發布氣象預報、與地震報告之外,也是災害性天氣預報(颱風警報、豪雨特報、強風特報、低溫特報等)發布,以及中華民國《氣象法》法定氣象事業督導之機關。.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人民币

人民币(ISO 4217代码:CNY,汉语拼音:Ren Min Bi, RMB),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于1948年12月1日首次发行的货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管理人民币的主管机关,负责人民币的设计、印制和发行。至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为止共发行五套,形成包括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在历次美术设计中,第一套人民币的主要设计者是解放区的王益久和沈乃庸等人。第二套至第四套人民币的主要设计者是著名艺术家、原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罗工柳,以及周令钊、陈若菊夫妇、侯一民和邓澍夫妇5人。第五套人民币的彩稿设计工作则全部是由印钞造币企业的专业设计人员承担完成。 人民币在海外清算时称为离岸人民币(代码:CNH),離岸人民幣匯價由离岸人民幣參加行自行對盤,不需經由清算行,从而使其汇率较在岸人民币有所不同。.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人民币

強烈季候風信號 (香港)

強烈季候風信號(Strong Monsoon Signal),俗稱「黑球」,是當香港境內任何一處接近海平面的地方,冬季或夏季季候風之平均風速現已或將會超過每小時40公里時,由香港天文台發出的警告信號。與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不同,此信號所示風力不設上限。冬季季候風一般從北面或東北面吹來,而夏季季候風則主要是南或西南風。在十分空曠的地方,季候風的風速可能超過每小時70公里。秋季時,間中會有熱帶氣旋橫過南海,並於香港以南掠過,此時大陸性反氣旋和熱帶氣旋間的巨大氣壓差距,會導致香港的風力更強。 強烈季候風信號系統獨立於其他氣象警告,例如暴雨警告信號、雷暴警告、山泥傾瀉警告、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霜凍警告、火災危險警告及寒冷天氣警告、酷熱天氣警告同時生效,但不會與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同時生效,因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是在本港風力受熱帶氣旋主導時發出,而強烈季候風信號則是在本港風力受季候風及其他因素主導時發出;如兩者同時影響本港,天文台會衡量哪一個系統主導香港風力,例如參考熱帶氣旋位置、香港普遍風向及露點,而決定發出相關信號。另一方面,強烈季候風信號亦不適用於雷暴期間的陣風,相關消息會在雷暴警告的天氣稿上加插有關字句,以及以「特別天氣提示」方式顯示;然而大雨期間,香港颳起持續強風時,天文台亦會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 由於強烈季候風信號往往被市民忽略,在警告生效期間仍有市民進行水上活動,釀成意外,因此天文台在2014年年底起,當遇上特別強勁的季候風時,會在強烈季候風信號發出後,同時發出「特別天氣提示」,提醒市民預料香港吹某一方向之強風,應提防海面大浪可能帶來的危險,例如2014年12月4日及2015年7月20日。.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強烈季候風信號 (香港)

強烈熱帶風暴

強烈熱帶風暴(Severe Tropical Storm,縮寫:S.T.S.)是熱帶氣旋的一種,其中心附近持续風力為每小時88至117公里,即暴風風力。中國國家氣象中心稱之為「強熱帶風暴」。雖然這是世界氣象組織建議的熱帶氣旋分級之一,但是並非所有官方部門都會採用,例如美國的氣象部門(包括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以及採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的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及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就不設此級,所有中心風力達暴風程度的熱帶氣旋也只會視為熱帶風暴。.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強烈熱帶風暴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Direcção dos Serviços Meteorológicos e Geofísicos,缩写为SMG;簡稱氣象局(只限澳門);前稱地球物理暨氣象台,曾經擔任颱風委員會的秘書長黎梓建(Olavo Rasquinho)曾任氣象台司長)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屬下的局級部門,隸屬澳門運輸工務司。澳門氣象局負責澳門的氣象觀測、地震、空氣成分及質量的監察等工作,負責向公共及私人實體發出氣象方面之警告。澳門氣象局是世界氣象組織、亞太經濟暨社會委員會屬下之颱風委員會和珠江三角洲氣象服務組之成員。.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嘉樂庇總督大橋

嘉樂庇總督大橋(Ponte Governador Nobre de Carvalho;或稱嘉樂庇大橋,坊間通稱澳氹大橋、舊澳氹大橋、舊大橋或舊橋)是澳門第一條連接澳門半島和氹仔的跨海大橋,也是當時葡萄牙“十大建設工程”之一。大橋從澳門半島葡京酒店對開海岸起到達氹仔小潭山北麓。.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嘉樂庇總督大橋

兩岸四地

#重定向 兩岸三地 備註:此叫法隱含「中港澳臺」或「中國大陸 / 香港 / 澳門 / 臺灣」之意。.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兩岸四地

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No.),是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一,一般市民俗稱為八號風球。該信號因應實測風向,分為四個方向:八號西北、西南、東北和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高一級的信號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低一級為三號強風信號。.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元朗

元朗(Yuen Long;1960年代以前作“Un Long”)是香港新界元朗區的主要區域,是一個沖積平原。遠自宋朝,骨灰即已遷入岑田(今日錦田)居住,現時人口約53萬。區內也有些漁塘和田地,但因人口愈來愈多,城市化更趨嚴重,以致漁塘和田地面積陸續減少。元朗市中心以唐樓居多,近年政府致力發展元朗,現在市中心外圍已有較多新住宅大廈落成。.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元朗

国家气象中心

国家气象中心(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缩写:NMCCMA),通称中央气象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气预报的国家级中心,是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的科技型的社会基础性公益事业单位。.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国家气象中心

玉林市

玉林市(邮政式拼音:Watlam,粤语拼音:juk6 lam4)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西东南部。西界钦州市,西南连北海市,南接广东省湛江市,东毗广东省茂名市,东北邻梧州市,北通贵港市。地处桂东南丘陵区,北部为大容山,西部为六万大山,东部为云开大山,中部为盆地。南流江、九洲江、北流河皆发源于境内。总面积1.28万平方公里,人口570.72万。玉林是广西最大、全国著名的侨乡,有华侨及台港等移民100多万人。.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玉林市

热带风暴

熱帶風暴(Tropical Storm,縮寫T.S.)是熱帶氣旋的一種,其中心附近持续風力為每小時63-87公里,即烈風程度的風力。在臺灣熱帶氣旋達到這個風力標準,與強烈热带风暴皆統稱為輕度颱風。 热带风暴對下一級為热带低氣壓,對上一級為強烈热带风暴。 在西北太平洋,如果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999年之前)、日本氣象廳(2000年之後)將一熱帶氣旋升格為熱帶風暴,則該熱帶氣旋會被給予國際編號並命名。 Category:按强度分类的热带气旋 分類:香港天文台的熱帶氣旋等級.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热带风暴

烈風

根據香港天文台的定義,烈風(Gale)的定義是指風力達蒲福氏風級8級至9級,即每小時63至87公里,相當於每小時34至47海里或每秒18至24米的風力。在澳門,蒲福氏風級8級的風力稱為「疾勁」(Gale),而「烈風」(Strong gale)只代表9級的風力。較烈風風力高一級的,是暴風,而低一級的則是強風。.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烈風

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Tropical Depression,縮寫T.D.)指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只達每小時41至62公里或者22至30節的熱帶氣旋,即強風級的級别,對下一級為低壓區或熱帶擾動,而對上一級為熱帶風暴。最廣泛使用的稱呼是「--」,但臺灣中央氣象局把此級別稱為「熱帶性--低氣壓」,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則把這級稱為「熱帶--低壓」。此級別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可視為熱帶氣旋。在印度洋, 被稱為「低氣壓」 (中心附近最高風速為50km/h或以下,但需要達到41km/h才達到熱帶低氣壓的強度)或「深低氣壓」(中心附近最高風速為51-62km/h)它有著組織鬆散的雲團及雷雨帶,其表面循環系統頗為顯現;但通常沒有風眼,亦缺乏更高級別的熱帶氣旋所呈現的緊密組織及形態。.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熱帶低氣壓

熱帶風暴圓規 (2004年)

熱帶風暴圓規(Tropical Storm Kompasu,國際編號:040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2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Julian)為200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9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圓規」一名由日本提供(コンパス),意指-圓規-星座。.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熱帶風暴圓規 (2004年)

熱帶氣旋信號

#重定向 澳門熱帶氣旋信號.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熱帶氣旋信號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縮寫:JTWC)是美國海軍和美國空軍聯合在夏威夷珍珠港設立的中心,負責為太平洋、印度洋及其他海域的熱帶氣旋發出警報。JTWC支援美國國防部的所有分支,以及其他美國政府機構。該中心製作數據的主要用途為保障軍用船艦及飛機的安全,並會傳送到與世界各國共同運作的軍方基地。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原於1959年在關島尼米茲山創立。因為1995年的基地關閉與重整(Base Realignment and Closure)法案,1999年1月1日遷往珍珠港。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全年持續監察、分析及預測熱帶氣旋的行程、發展及動向,該中心的責任範圍覆蓋全球九成熱帶氣旋的活動範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為熱帶氣旋發出警報,但該中心採用美國官方以一分鐘時間測量持續風速的標準,而非世界氣象組織所建議的十分鐘。不過與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不同的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並非使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該中心目前由32名美國空軍及海軍人員運作,並使用了數個衛星系統、探測器、雷達、地表及高空全面數據和大氣模型去完成任務。在2000年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負責對西太平洋風力達熱帶風暴級或以上的熱帶氣旋進行命名工作;但2000年起,這工作改由日本氣象廳負責。.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菲律宾

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ka ng Pilipinas;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通稱菲律賓,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亚相望,西隔中国南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宾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7,641個島嶼組成,可分為呂宋島、-zh:米沙鄢群岛;zh-tw:維薩亞斯群島;zh-hk:維薩亞斯群島;zh-sg:米沙鄢群島;-和zh:棉兰老岛;zh-tw:民答那峨島;zh-hk:棉蘭老島;zh-sg:棉兰老岛;-三大島群。其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2015年時總人口破億(世界第12名),成為東南亞第二個人口破億的國家。菲律賓群島上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該地區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的發展,各地分別受到了印度文化、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航海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期間開始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战争及美菲战争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被日本佔領,並在戰後獨立。美國在當地留下了英文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污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其國內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有所改善,海外打工移民陸續歸國,特別是北部各島嶼、马尼拉的建設達到新興國家水平,該國並榮獲了亞洲四小虎的称号。.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菲律宾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ngasiwaan ng Palingkurang Atmosperiko, Heopisikal at Astronomiko ng Pilipinas,Philippine Atmospheric, Geophysical and Astronomic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縮寫:PAGASA,PAGASA在他加祿語中亦帶"希望"的意思)是菲律賓的一个政府部門,負責為公眾提供天氣報告和預報、水災和熱帶氣旋警報以及與氣象、天文及氣候等方面相關的資訊。主要用於保護民眾的生命、國家財產,同時維持經濟,生產力和可持續發展。該政府部門於1972年12月8日,由總統憑藉第78號頒布命令重組菲律賓氣象局為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颱風

颱風(Typhoon,香港天文台縮寫T.;台風/たいふう/taifū;태풍)是赤道以北,國際換日線以西,亞太國家或地區對熱帶氣旋的一個分級。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64節或以上、32.7m/s或以上,又或者118km/hr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或其他在地近義字。西北太平洋地區採用之近義字乃颱風。世界氣象組織及日本氣象廳均以此為熱帶氣旋的最高級別,但部份氣象部門會按需要而設立更高級別,如中國中央氣象台及香港天文台之強颱風、超強颱風,中華民國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以及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超級颱風。 廣義上,「颱風」這個詞並非一種熱帶氣旋強度。在臺灣、日本等地,將中心持續風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熱帶氣旋(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的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均稱颱風。在非正式場合,「颱風」甚至直接泛指熱帶氣旋本身。當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日本氣象廳會對其編號及命名,名稱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1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 據美國海軍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9年至2004年間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颱風發生的個數與月份,平均每年有26.5個颱風生成,出現最多颱風的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和9月。.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颱風

颱風尤特 (2001年)

#重定向 強烈熱帶風暴尤特 (2001年).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颱風尤特 (2001年)

颱風康森 (2004年)

颱風康森(Typhoon Conson,國際編號:040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7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Frank)為200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4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康森」一名由越南提供,意思為古蹟。.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颱風康森 (2004年)

颱風伊布都

颱風伊布都(Typhoon Imbudo,國際編號:0307,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9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Harurot)為200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7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伊布都」一名由菲律賓提供,意思是「水管」。 由於伊布都在菲律賓、中國大陸造成重大損失,因此「伊布都」的名字在風季後被退役,由「莫拉菲」替代。.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颱風伊布都

颱風科羅旺 (2003年)

颱風科羅旺(Typhoon Krovanh,國際編號:031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2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Nina)為200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二個被命名的風暴。「科羅旺」一名由柬埔寨提供,是一種樹木的名稱。.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颱風科羅旺 (2003年)

颱風約克

#重定向 強烈熱帶風暴約克.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颱風約克

颱風鸚鵡 (2008年)

颱風鸚鵡(英語:Typhoon Nuri,國際編號:081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編號:13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Karen),是2008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2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鸚鵡」是由馬來西亞所提供的名稱,指的是馬來語名稱指一種藍色冠羽的鸚--鵡。.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颱風鸚鵡 (2008年)

颱風派比安 (2006年)

颱風派比安(Typhoon Prapiroon,國際編號:060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7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Henry)為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6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派比安」一名由泰國提供,是泰國神話中的雨神。.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颱風派比安 (2006年)

西貢

西貢可以指:.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西貢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香港

香港天文台

香港天文台(簡稱天文台;Hong Kong Observatory,縮寫:HKO)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部門及聯合國屬下的世界氣象組織成員,專門負責香港的氣象觀測(雖然稱為「天文台」,但是其職能更接近一個氣象台),亦兼任地震、授時、天文及輻射監測等事務,向香港市民發出相關的警告。香港天文台也是世界氣象組織擔任網頁開發和操作之總負責氣象部門,以及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航空氣象委員,撰寫航空氣象文章之牽頭氣象部門。現任天文台台長為岑智明。香港天文台在港英時代原為政府經濟科轄下部門,1997年主權移交後維持隸屬經濟局,2002年7月1日改為經濟發展及勞工局轄下部門;2007年7月1日決策局再度重組後,天文台被劃入新成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香港天文台

香港國際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縮寫:HKIA,),亦稱赤鱲角機場(Chek Lap Kok Airport),是香港現時唯一的民航機場,位於新界大嶼山赤鱲角(赤鱲角地段第1號),佔地1,255公頃(是香港最大面積的單一地段,其次為愉景灣的649公頃及中文大學的134公頃),1998年7月6日啟用,設有兩條跑道及182個停機位,並在2016年8月開始擴建第三條跑道。此機場由香港機場管理局管理,並為國泰航空、國泰港龍航空、香港航空、香港快運航空、香港貨運航空及香港華民航空的樞紐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被Skytrax評為五星級機場,於2001年至2012年一直躋身三甲,其中八度被評為「全球最佳機場」。此外,香港國際機場於2006年至2008年及2010年4度被知名商務旅遊雜誌《商旅》評為中國最佳機場,於2012年的《》旅遊大獎選舉中,連續10屆獲選為最佳,並且在每年客運量逾4,000萬人次的機場類別中,獲國際機場協會推選為全球最佳。 香港國際機場連接全球約220個航點,超過100家航空公司在此營運,每天提供逾1100班航班。2010年起,其貨運流量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1位,客運流量則排名世界第8位。2017年,總客運量達7,280萬人次,總航空貨運量共493.8萬噸。.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香港國際機場

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熱帶氣旋可能或已經影響香港時,香港天文台便會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其目的是以簡單容易理解的信號,警告市民熱帶氣旋為香港普遍地區帶來的風力威脅。由於2002年前天文台以懸掛信號形式發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因此一般市民多會以「風球」稱呼。.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香港暴雨警告信號

香港暴雨警告信號是香港出現暴雨或預測將有暴雨時,由香港天文台發出的警告信號。此警告系統獨立於其他天氣警告之外。暴雨警告信號將透過香港各電台及電視台廣播,其中電視螢光幕會在節目播出期間出現顏色雨雲標誌。發出暴雨警告信號目的是及早提醒市民香港將會下大雨,可能造成嚴重混亂,並確保各緊急服務機構及部門都已經準備就緒,隨時處理因暴雨可能造成的緊急事故。.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香港暴雨警告信號

马尼拉

尼拉(Maynila,Manila),又稱岷里拉,是菲律宾首都,位於菲律宾的最大岛—呂宋島馬尼拉灣的東岸;今為菲國第二大城,人口有150萬;乃全國經濟、文化、教育和工業中心,現為人口達1000萬的馬尼拉大都會區之發展核心。2013年4月,馬尼拉人口排名全球第6名,達2120萬人。在同屬此都會區的眾多城市中,僅奎松市人口多於馬尼拉市。马尼拉之名源於一种生长着白豔花朵的湿地树(Maynilad),許多觀賞過的人們都以「那些白色的花开着,便像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形容它。她所屬的這個都會區,菲律賓官方稱為馬尼拉大都會(Metro Manila),一般外國人和非定居者通常簡稱以馬尼拉。全區由17座城市和直轄市所組成。.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马尼拉

長洲 (香港)

長洲(Cheung Chau)是香港的一個島嶼,因狀似啞鈴而有啞鈴島(Dumbbell Island)的別稱,位於大嶼山東南方,屬於連島沙洲,北望喜靈洲,其西南方有石鼓洲,距離香港島西南方約10公里。長洲行政上被劃入香港十八區中的離島區,島上人口約4萬,是離島區中人煙最稠密的島嶼。長洲對內沒有陸上公共交通,基本發展尚算完善,除了有警署、消防局及醫院等基本設備外,島上也有學校、公共屋邨和綜合大樓等基礎建設。 長洲是香港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島上有不少觀光名勝,例如張保仔洞、北帝廟和長洲石刻等;而渡輪碼頭沿岸一帶則海鮮食肆林立。此外,長洲每年均會舉辦盛大的太平清醮,這項活動是長洲最大型的傳統節目,每次均吸引大批人士慕名參觀。島上設有不少青年旅舍、渡假屋,也有酒店。.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長洲 (香港)

陸上颱風警報

上颱風警報是中華民國中央氣象局依據《氣象預報警報統一發布辦法》,針對中心最大風速每秒17.2公尺以上的熱帶氣旋,對各該陸上區域所發布的一種警報。.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陸上颱風警報

暴風

根據香港天文台的定義,暴風(Storm)的定義是指風力達蒲福氏風級10級至11級,即每小時88至117公里,相當於每小時48至63海里或每秒24至33米的風力。在澳門,蒲福氏風級10級的風力稱為「狂風」,而「暴風」(Violent storm)只代表11級的風力。較暴風風力低一級的,是烈風,而高一級的則是颶風。.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暴風

恆春鎮

恆春鎮位處恆春半島南端,隸屬於屏東縣,是台灣最南端的行政區,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西臨台灣海峽(南海),南臨巴士海峽(呂宋海峽),由於氣候溫暖,從前此地遍布蝴蝶蘭,恆春的古名「瑯嶠」,就是排灣族語「蘭花」的音譯,舊時為排灣族斯卡羅王國領土。十九世紀中葉,恆春半島發生牡丹社事件,於是沈葆楨奏請朝廷在此地築城牆,並在瑯嶠設縣,是屏東最早的縣治。由於此地氣候溫暖,四季如春,沈葆楨將其改名為「恆春」。 每年約九月到次年三月,來自西伯利亞的季風順著高聳的中央山脈向南吹,到了恆春半島時由於山脈陡降,季風順著地形加速吹向海洋,形成了風勢強勁的「落山風」。由於陽光充足加上強烈乾熱的落山風,造就了適合栽種的洋蔥盛產。此外恆春在1901年引進了瓊麻,用以製造繩索、麻袋等民生用品,在日治時代的殖民經濟上佔有重要地位,曾博得「東洋之光」的美名,雖然現已沒落,但瓊麻也成了恆春的標誌。 恆春地處熱帶性氣候,南方的海岸有珊瑚礁地形,加上自然生態豐富,1982年,台灣的第一座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就在此成立,本鎮的鵝鑾鼻燈塔亦是台灣本島最南的點。 2006年12月26日,中央氣象局屏東恆春地震站西偏南方22.89公里的呂宋海峽(巴士海峽)海域錄得--的地震。這次地震除了在臺灣造成人命傷亡和建築物損毀外,更造成多條海底電纜中斷,導致東亞區內互聯網、國際電話服務受阻,造成難以估算的經濟損失。.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恆春鎮

杜鵑花屬

杜鵑花屬(学名:Rhododendron)植物俗称杜鵑花,簡稱杜鵑。當中又名為映山红、满山红、山踯躅、红踯躅、山石榴等的美麗原種,如映山紅等美麗種類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全世界的杜鹃花屬原種大约有960種,於中国境内有570余种。杜鹃花是尼泊尔的国花,是中國江西省的省花,也是无锡、镇江、三明、长沙、韶关、大理、嘉兴市花,以及臺灣臺北市、新竹市的市花。.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杜鵑花屬

橫瀾島

橫瀾島或作橫欄島(英文: Waglan Island),是香港離島區的蒲台群島中最東端的一個島嶼,位處香港的東南端。島上有橫瀾燈塔,與由中國政府所管轄的珠海市擔桿島隔海相望。此外,香港天文台於該島設立了一座氣象監測站。由於瀕臨西太平洋和南海北部,該處的風勢較市區明顯強烈,而風浪也較大。.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橫瀾島

氣象廳 (日本)

氣象廳()是日本國土交通省轄下的外局之一,根據《氣象業務法》成立,负责日本的氣象觀測、地震、火山及海嘯災害等監測工作。 日本氣象廳在2000年後擔任世界氣象組織的西北太平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負責有關世界氣象組織對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北太平洋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達熱帶風暴或以上級別給予國際編號及命名工作。.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氣象廳 (日本)

氹仔

氹仔(氹,漢語拼音:dàng;粵拼:tam5;注音:ㄉㄤˋ)(别称龙头湾、潭仔、窞仔,舊稱為龍環、雞頸;澳門本地的「--」(現代字)為異體字,古作「凼」、「窞」,數碼時代,由於內地字型中缺氹字,產生中國內地部份出版物顯示古字--)。在古代氹仔有被稱為「潭仔」,葡文名稱則從閩南語對「氹仔」的讀音tiap-á(近似「tiamp-a」)演變成「Taipa」及「Typa」,稱為 Ilha da Taipa,英文曾作The Typa,澳門的離島,是組成澳門的四大部份(區域)之一。氹仔原為一個獨立島嶼,現已和路環及路氹城連成一體。值得一提,位於橫琴島的澳門大學新校區根據法例劃分為氹仔的一部份。.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氹仔

深圳市

深圳市,简称深,别称鹏城,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的地級市,同时是副省级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及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979年1月在原宝安县的基础上设立,為中国的证券资本市场中心、以及重要的国际经济中心。深圳全市均劃入深圳經濟特區範圍。南邊與香港接壤,北与广州市、惠州市、东莞市毗邻。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快速发展,在中国的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承担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使命。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經濟特區在此成立。自1999年起,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每年定期在深圳举行。2010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获中央政府批准成立,将作为深圳与香港合作的先导区。2011年,深圳主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16年,深圳市生产总值超越广州市成为中国经济总量第三大城市。 深圳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第三,外贸出口总额连续20余年居中国大陆第一位,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是中国大陆第五大民航机场。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首次公开募股数量自2009年至2015年居世界第一位,是中国企业重要的融资平台。.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深圳市

深圳河

深圳河(Sham Chun River/Shenzhen River),珠江三角洲水系,發源於梧桐山,流经深圳市区和香港,自东北向西南流入深圳湾,出伶仃洋。是被訂為香港與中國大陆的邊境的河流(中下游),位於香港和廣東省深圳市之間,原屬於香港管轄範圍,香港回归后中心线以北划归深圳市管辖。羅湖橋和福田口岸邊境大樓等均橫跨於深圳河上。事實上,現時的邊界除了深圳河外,還有沙頭角河和中英街。 深圳河於歷史上稱為明溪,自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起,更改稱為深圳河,作為英國租借香港新界部份的99年界限時期的界河。深圳河是香港最長的河流。.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深圳河

港澳地區

港澳地區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香港與澳門的合稱,兩地相距63公里,隔珠江口相望,由於地理位置、歷史和文化相近而經常被相提並論。 兩地在近代曾分別成為大英帝國和葡萄牙帝國的殖民地;根據《中英聯合聲明》及《中葡聯合聲明》,兩地主權分別於1997年及1999年移交中國,實行一國兩制,並採行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同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 由於香港與澳門關係及交流密切、而澳門文化受香港文化影響深遠,港澳兩地的文化差異不大,澳門粵語受香港粵語影響,接近香港口音(港式粵語),在澳門亦通用部份香港特色的詞彙,如建制派、泛民主派這些香港政治術語,亦影響澳門媒體跟隨使用。另因港澳兩地與台灣皆使用正體中文,中華文化、西方文化與民主化程度較接近,因此也有港澳台地區的用法。在地理位置上,港澳則與廣東省會廣州相近,因此也有粵港澳地區的用法。 香港的面積、人口、經濟規模比澳門均有比較性的差異,兩地制度和居民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在語文和法律上,「港澳」或「港澳地區」是無法分別指出香港與澳門之間意義和層面,而英文中更沒有「港澳」簡寫,亦不符合慣常用語。香港境內媒體一般書寫兩岸三地表示自己官方的代表性。此外,若簡稱「港澳」或「港澳地區」,這會讓人誤解兩地在地理上相連,香港與深圳市地理相接,澳門則和珠海市相接。.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港澳地區

惠东县

惠东县,位于中国广东省惠州市之东,故得名,属于惠州市管辖。惠东濒临大亚湾、红海湾,既是广东省的海洋大县、山区县,又属珠三角经济开发区和沿海经济开发区,享受山区县、海岛经济试验区和对台小额贸易等多种优惠政策。 惠东全县陆地面积353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10万人,户籍人口83.9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地为平山街道。.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惠东县

流浮山

subst:subst/leftUnreferenced/auto 自动产生。 --> 流浮山日落,背後為深圳灣公路大橋 流浮山(Lau Fau Shan)位於香港元朗區西部,靠近后海灣。 流浮山原址位於天水圍以西,廈村以北的一座小山丘。但後來主要代表其西面數條鄉村較旺盛的地方。 流浮山以其出產的海鮮聞名,尤其是蠔。因為該處位於后海灣畔,臨近珠江口,有淡水流入,所以適合養蠔。只可惜70年代流浮山屢受共產党武裝炮艇侵擾及擄人,加上珠江三角洲水質污染日趨嚴重,鄉村人口遞減和天水圍市區不斷發展,流浮山的漁業,尤其是蠔產量已大不如前,及至80年代蠔業始起死回生。然而該處仍有不少海鮮酒家,每逢假日均有不少旅行團專程前往品嚐。 但近年不少開設了貨櫃場於流浮山路兩旁,使得交通不時擠塞,也喪失了其鄉村風味。 流浮山尚有一座已棄用的前流浮山警署。該建築物位於流浮山山東街1號,於1962年啟用,但於2002年流浮山警署與天水圍警署合併後停用。警署範圍內有停車位,建築物外牆以藍白色為主調,天台設有作反偷渡之用的瞭望台,署內設有報案室、會議室及羈留室等。元朗區區議會有計劃在不久的將來開發警署為旅遊點,以吸引遊客前往流浮山。現時更有不少攝影發燒友於黃昏前往拍日落,和有最美日落之稱的下白泥有另一番風味。.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流浮山

海上颱風警報

海上颱風警報是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依據《氣象預報警報統一發布辦法》,針對中心最大風速每秒17.2公尺以上的熱帶氣旋,對各該海域所發布的一種警報。.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海上颱風警報

新界

新界(New Territories)是香港全境三大地域之一,與中國大陸接壤,也是香港境內除香港島及九龍外的其餘區域。新界可以分為兩大部份,分別是與九龍半島相連的新界內陸和以大嶼山為主的233個島嶼所組成的離島。新界內陸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233個離島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接近90%,而52.2%香港人口居於新界。.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新界

新臺幣

新臺幣,簡稱臺幣,是中華民國現行的法定貨幣,於1949年6月15日起發行流通,當時定位為限定臺灣使用的區域貨幣,目前則在整個中華民國有效統治區域(臺灣地區)均可流通使用。原始發行機構為臺灣銀行,2000年起由中華民國中央銀行收回負責。基本單位為圓(簡作元)。貨幣代碼採行ISO 4217標準編為TWD,符號為NT$或NTD,並使用NT$100、NTD100之類方法表示(中間無空格)。 新臺幣現行的發行幣值自民國70年(1981年)起使用,硬幣單位包括:0.5圓(五角)、1圓、5圓、10圓、20圓及50圓,紙鈔單位有:10圓、50圓、100圓、200圓、500圓、1000圓與2000圓,塑膠鈔單位則為50圓。換算基準為:1圓=10角=100分。5角硬幣(角圓)至今已不常使用,日常生活只有郵票、汽油等在計算單價時會用到角,實際上的價金交付會四捨五入至1圓,例如3.5圓郵票的售價四捨五入為4圓,存款利息也是四捨五入至1圓。角圓雖然仍可流通使用,現在多為收藏用,故價值比面額還要貴。.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新臺幣

教育局 (香港)

教育局(Education Bureau,简称EDB)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13個決策局之一,專責香港教育的政策。 現任局長為楊潤雄,副局長蔡若蓮,政治助理施俊輝,常任秘書長楊何蓓茵。.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教育局 (香港)

打鼓嶺

打鼓嶺(Ta Kwu Ling)位於香港新界北區北部坪輋以北,鄰近香港與深圳的邊界,部分地方曾屬邊境禁區。當中區內小山丘白虎山更位於香港最北端。打鼓嶺與其東邊的沙頭角在香港區議會選舉中共同擁有沙打選區的議席,但其鄉事委員會則各自於區議會內另有代表。現任打鼓嶺鄉事委員會主席是陳崇輝先生。 自英國1898年接管新界後,直到1980年前,港英政府將現今北區範圍劃分四個分區,其中之一就是「打鼓嶺區」,由於此制度沿用近80年之久,故此「打鼓嶺」在廣義上也涵蓋原「打鼓嶺區」所覆蓋的地方,包括坪輋、恐龍坑、老鼠嶺、香園圍等地。文錦渡和羅湖原來也是打鼓嶺區一部分,不過由於這兩個地方與打鼓嶺核心區之間有山嶺阻隔,距離較遠,缺乏主要道路連接,而且皆爲香港與內地之間主要邊境口岸所在地,知名度比打鼓嶺更高,故此一般不會將這兩個地方視爲打鼓嶺的一部分。.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打鼓嶺

2003年太平洋颱風季

2003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03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03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03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翻譯名,而台灣之翻譯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2個不同的中文名字,及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國際名字及菲律賓名字)。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查看 颱風杜鵑 (2003年)和2003年太平洋颱風季

另见

2003年中国灾难

2003年太平洋颱風季

2003年菲律宾灾难

恆春鎮杜鵑花屬橫瀾島氣象廳 (日本)氹仔深圳市深圳河港澳地區惠东县流浮山海上颱風警報新界新臺幣教育局 (香港)打鼓嶺2003年太平洋颱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