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朝鲜文学

指数 朝鲜文学

朝鲜文学是朝鲜文化的一部分,是朝鲜历史、社会、语言、艺术,以及民族性、风俗民情等的体现。最广义的朝鲜文学指“朝鲜民族在各个时代的历史生活空间所创作的文学之总合”。朝鲜民族以朝鲜半岛为主要居住地,从古至今经历了古朝鲜、三国、统一新罗、高丽、朝鲜王朝、近代,直至发展到如今的韩国和朝鲜。虽然韩国和朝鲜这两个国家在民族和血缘上同根同源,但由于各自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两国现代文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不过两国共享古典文学(史前至19世纪末)和近代文学(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朝鲜文学可以分为口头文学、国语文学和汉文文学三大领域。从朝鲜文学的形成到19世纪印刷业的发达,以民众作为创作和接受主体的口头文学一直是朝鲜文学的根源与基础,是国语文学和汉文文学的发展土壤和根基。朝鲜民谣、国语诗歌、盘索里等都是用来唱的,而不是用来读的。公元前后,汉字传入朝鲜半岛后,古朝鲜人创造出利用汉字的音和义来标记本民族语言的乡札标记法,促进了国语文学的发展。15世纪中叶,《训民正音》的发明使朝鲜国语文学的发展有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朝鲜古代文学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汉字的传入为中国文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开拓出朝鲜汉文文学这一新的领域。朝鲜汉文文学形成于公元5世纪之前,直到19世纪末仍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就像中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创作的拉丁文作品属于其本国文学一样,古代朝鲜人利用汉字创作的汉文文学是朝鲜古代社会产物和意识形态,属于朝鲜文学,是朝鲜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368 关系: 基督教原始社会华严宗十月革命卡尔·马克思印度南京市南怡口头文学古体诗古朝鮮史记叙事诗吏讀吏读文吐蕃吉林省士大夫士林派壬辰录大韩每日申报大韩民国大武神王天竺太平闲话滑稽传太平洋战争好太王碑妓生妙香山妙法莲华经姜邯赞委巷文学孟姜女孔雀宗教安平大君宋诗对联寓言小说尹东柱尹善道尹白南山茱萸屈原崔南善崔冲崔瑀崔莹崔豹...崔致远崔致远传崔溥左思丁若镛帝王韵记丝绸之路两都赋中世纪中人中国抗日战争中国文学东亚日报东国通鉴东汉东文选世界观三姓神話三一運動三國遺事三国史记三纲五常三都赋一切經音義一然九华山九云梦书法平原王平壤平安南道平安道乙支文德于仲文京畿道京都開城府庶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云英传庆尚道仁顯王后仁显王后传延乌郎与细乌女延乌郎细乌女价值观张衡传说强羌水越来强首开城特级市彗星佛教徐居正律诗往五天竺国传忠清道地藏菩萨北周圓寂僧侣列宁善德女王善花公主咏孤石咸镜道傳奇 (小說)唐太宗唐宋八大家唐高宗唐诗唐朝唱剧儒家冰雹凤凰全州全唐诗六朝兴夫传元大都元英宗元朝光海君勳舊派四库全书瞿佑玄奘玉楼梦獨立新聞 (1919年)琉璃明王神话神文王稗说程朱理学突厥竹夫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笑話箜篌引紀昀红巾军侵略高丽纳哈出统一新罗绝句绘画義慈王真平王真德女王真兴王真聖女王热河日记瘟神生六臣甲午战争申叔舟申在孝申采浩燕山君牡丹盘索里癸丑日记白居易百濟武王百济花王戒花郎花郎世記隋与高句丽的战争韩愈音乐莊子 (書)螃蟹遊仙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菊属菩萨華嚴經青丘野谈西厢记西晋首尔駢文解慕漱許筠訓民正音驸马高句丽高丽忠宣王高丽忠肃王高丽忠惠王高丽成宗高麗 (918年-1392年)高麗太祖高麗光宗高麗睿宗高麗顯宗高麗高宗高麗恭愍王高麗毅宗高淳县高朱蒙诗歌谢氏南征记貨幣趙光祖麒麟黃庭堅黃真伊黄巢黄鸟歌黄海道鼠狱说轮回龟旨歌龜兔故事 (朝鮮半島)运泥谣近体诗胥吏郭再祐都弥郑仲夫郑梦周阿里郎阿里郎 (1926年电影)阿拉伯帝国赫居世居西干赵秀三资本主义薯童謠薛聪薛聰 (新羅)蒙古入侵高丽蔡邕蔷花红莲传 (1924年电影)蔷薇鄭道傳鄭麟趾鄉歌鄉札金天泽金宏弼金宗瑞金宗直金寿长金富轼金庾信金剛山 (朝鮮)金现感虎金萬重金首露金閼智金時習長恨歌長恨歌傳长寿王酒令苏轼雪岳山集安市陳師道柳得恭枚乘林和 (作家)林悌恨中录李如松李光洙李珥李穡李白李调元李舜臣 (朝鮮)李梅窻李滉李成桂松科杜甫权韠桂苑筆耕集樂府檀君朝鮮欧洲正史武烈王武臣政權死六臣歌辞永昌大君江原道江華島江西诗派汉字汉语汉诗沈清传泗溟堂法國國家圖書館洪吉童洪吉童传洪大容溪西野谈朝鮮世宗朝鮮世祖朝鮮端宗朝鮮純祖朝鮮語朝鮮肅宗朝鮮英祖朝鮮正祖朝鮮成宗朝鲜历史朝鲜半岛朝鲜太宗朝鲜三国时代朝鲜王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文化朝鲜族朝鲜日占时期朴堤上朴仁老朴趾源朴赫居世居西干朴淵瀑布成忠明朝春香歌济州岛海东诸国纪海歌新罗新罗殊异传於于野谈文武王 (新羅)文曲星无影塔 (传说)日本散文敦煌市慧琳慧超拉丁语景文王景文王说话時調 (朝鮮) 扩展索引 (318 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朝鲜文学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根據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世界上有哪个民族没有经历过原始社会。人类出现,原始社会也就产生了。但是他的消亡则各地参差不一。一般来说,他终于国家的产生。国家的诞生,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终结。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产品的剩余之后,就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原先的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而被阶级社会所取代。 原始社会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新!!: 朝鲜文学和原始社会 · 查看更多 »

华严宗

华严宗,又稱賢首宗,漢傳佛教的流派之一,此宗以《华严经》为所依,故称为「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是法藏,但传统上以龙树菩萨为初祖。因法藏受封「賢首國師」,故此宗或稱為「賢首宗」。 大唐道璇律师于日本天平八年,赍《华严宗章疏》入日本,新罗之往大唐,从賢首法藏学华严,後至日本,住于大安寺。日本始有华严宗。十宗略说华严为经中之王,秘于龙宫,龙树菩萨乘神通力诵出略本,流传人间。 有唐杜顺和尚者,文殊师利化身也。依经立观,是为初祖。继其道者,云华智俨、贤首法藏以至清凉澄观,而纲目备举,于是四法界、十玄门、六相、五教,经纬于疏钞之海,而华严奥义如日丽中天,有目共睹矣。后之学者,欲入此不思议法界,于诸祖撰述,宜尽心焉。 在判教上尊《华严经》为最高经典,並從《华严经》的思想,发展出法界緣起、十玄、四法界、六相圓融的學說,發揮事事無礙的理論。此派從盛唐立宗,至武宗滅佛後,逐漸衰微。華嚴宗祖庭為陝西華嚴寺,現僅存磚塔兩座,杭州慧因寺曾有「華嚴第一道場」之譽,此外终南山至相寺以及五台山顯通寺亦為重要的華嚴宗道場。日本華嚴宗大本山為奈良東大寺。.

新!!: 朝鲜文学和华严宗 · 查看更多 »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p),苏联文献中正式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r),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列寧革命或布尔什维克政變,是1917年俄國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後的第二个阶段,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政府。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 这场革命跟随并且利用了发生于同年的二月革命,那场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并建立了以贵族和前贵族为主体组建的临时政府。此时城市工人开始组建委员会(俄语称「苏维埃」),其中革命者批评临时政府及其行动。发生于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并给当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占据多数(俄语称「布尔什维克」)的派别控制的苏维埃赋予了权力。紧接着开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宣扬社会主义的国家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随着这场革命未能得到彼得格勒以外地区的广泛承认,俄国内战(1917–1922)爆发并于1922年建立苏联。 这场革命由布尔什维克利用他们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中的影响力组建武装力量来领导。布尔什维克赤卫队武装在指挥下开始于儒略历1917年10月24日接管政府建筑。翌日,冬宫(当时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临时政府所在地)被夺取。 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組織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以资产阶级的俄国临时政府,為1918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礎。而持有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派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资产阶级政府”;“冬宫之夜”也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新!!: 朝鲜文学和十月革命 · 查看更多 »

卡尔·马克思

卡爾·馬克思(;),早期在中國被譯為麥喀士,是猶太裔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革命理論家、新聞從業員、歷史學者、革命社會主義者。馬克思在經濟學上的工作解釋絕大多數工人和資本家間的關係,並且奠定後來諸多經濟思想的基礎。馬克思亦是社會學與社會科學的鼻祖之一,在卡爾·马克思的一生中出版过大量理论著作,其中最著名和具备超强影响力的两部作品分別有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和1867年至1894年出版的《資本論》。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在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一個相对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1835年10月就讀于德國波昂大學和柏林洪堡大學期間的马克思,開始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觀點產生興趣。大學畢業以後,馬克思為科隆地区的一家持有激進观点的報紙供稿,與此同時,其自身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思想萌芽,開始渐渐成形。1843年時馬克思移居法國巴黎後,马克思繼續在其他持有激進觀點的相关報社,从事专栏寫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克思遇見了後來的重要朋友和支持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49年,馬克思遭流放後便與妻兒一起遷居到英國倫敦。他到達倫敦後依然繼續從事寫作工作,同時也開始構建他關於社會經濟活動的理論。馬克思還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運動,並很快在第一國際中成為重要人物。 馬克思關於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理論被統稱為馬克思主義,主張人類社會是在控制生產資料的統治階級與提供勞動生產的勞動階級間不斷的階級鬥爭中發展而成。馬克思認為國家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運轉,而這又常常被視為大眾的公共意志。他同時也預言如之前存在過的社會經濟體系一樣,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會導致它自身的滅亡,並會被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所取代;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存在的矛盾,將會由工人階級奪取政治權力而終結,最終建立工人所管理、形成无任何階級制度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積極地實踐他的理論,指出工人階級應該有組織地發動革命,推翻資本主義以改變社會經濟體制。 馬克思由于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創始人,长期以来广泛受到許多人的讚美和批評,因此马克思也被人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卡爾·馬克思与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并列為新哲學學說的奠基者;他還与法國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德國政治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並列為現代社會科學建立者。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也在国际领域,极其强烈地影響着越来越多的知識分子、工會和政黨,並且以馬克思的想法為核心基礎而延伸出许许多多的不同派別、学术体系。.

新!!: 朝鲜文学和卡尔·马克思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朝鲜文学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南京市

南京市(英文:Nanjing,邮政式拼音:Nanking),简称「宁」,别称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会、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暨第二大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下轄11個區,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827.05万,其中城镇人口678.14万人。 南京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個朝代及政权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被視為中华之正朔所在,是國家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全國重要科教文化中心,有八所大學列入全國百所重點建設大學,居各大城市第三位。根據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年自然指數,位居國內科研領先城市前三。技術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新興產業蓬勃,例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新型顯示產業居全國第二,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設有南京軟件谷、智慧電網谷、生物醫藥谷、衛星應用產業園等多个產業園區。有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南京圖書館、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等。.

新!!: 朝鲜文学和南京市 · 查看更多 »

南怡

南怡()朝鮮王朝初期將領,為一名英年早逝的名將,在後世民間被神格化。.

新!!: 朝鲜文学和南怡 · 查看更多 »

口头文学

口头文学是口口相传的文学作品,是民间文学的主要流传方式,其内容可以包括诗歌、故事等。在民间口头文学中,打油诗、黄色故事和鬼故事是数量最多的三类。例如,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等就是由口头文学慢慢成型的。.

新!!: 朝鲜文学和口头文学 · 查看更多 »

古体诗

古體詩,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學體裁,與樂府詩並稱為「漢代文學雙璧」或「雙葩」。.

新!!: 朝鲜文学和古体诗 · 查看更多 »

古朝鮮

古朝鮮是(公元前2333年? - 公元前108年),古代朝鮮半岛国家的稱謂,包括檀君朝鮮以及并无历史遗迹和文物可证明其存在的箕子朝鮮、卫满朝鲜三个王朝。对古朝鲜这一概念,中国和日本学者与北朝鲜和南韓学者的理解有所不同。中国学者主要用该词指「箕子朝鲜、卫满朝鲜和汉四郡」产生以前,朝鲜半岛地区的古代文明。而朝鲜以古朝鮮,多合指檀君朝鮮和衛滿朝鮮,而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中国东北工程主张古朝鮮是对在漢武帝前108年設置漢四郡(位于今朝鮮以北,燕國以東)以前,古代朝鮮半岛北部国家的稱謂,包括虚构的檀君朝鮮以及箕子朝鮮、卫满朝鲜三个王朝。对古朝鲜这一概念,其他国家的学者与南北韩学者的理解有所不同。其他国家的学者主要用该词指信史(箕子朝鲜、卫满朝鲜和汉四郡)产生以前,朝鲜半岛地区的古代文明。而朝鲜单称古朝鮮,多合指檀君朝鮮和衛滿朝鮮,而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13世紀晚期高丽王朝史书《三国遺事》是箕子朝鮮、衛氏朝鮮並立而言的。.

新!!: 朝鲜文学和古朝鮮 · 查看更多 »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新!!: 朝鲜文学和史记 · 查看更多 »

叙事诗

叙事诗是讲述故事的诗。诗的长度可长可短,相关故事内容可简单可复杂。叙事诗通常戏剧性不强,采用押韵的形式。叙事诗包括史诗、叙事歌、田园诗等。.

新!!: 朝鲜文学和叙事诗 · 查看更多 »

吏讀

吏讀(北韓读作:리두,南韓读作:이두),是以漢字表記朝鮮語(韓語)的一種方法。別名有吏書、吏道、吏刀、吏吐等。三國時代開始使用,直至西元十九世紀末。是研究古代朝鮮語的資料之一。.

新!!: 朝鲜文学和吏讀 · 查看更多 »

吏读文

#重定向 吏讀.

新!!: 朝鲜文学和吏读文 · 查看更多 »

吐蕃

吐蕃(,拉薩話:,意为“大蕃”)是历史上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藏人政权,由松赞干布到朗達瑪延续两百多年。.

新!!: 朝鲜文学和吐蕃 · 查看更多 »

吉林省

吉林省是中国东北地区中部的一个省份,东南邻滨海边疆区、朝鲜,北、西、南与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接壤,位在東經121°38'至131°17',北緯40°52'至46°18'。古为濊貊、扶余族、肃慎地,唐朝屬渤海地,遼代屬兩道,金朝分兩路,元代屬遼陽行中書省,明朝置建州爲女真地,以境内吉林城而得名。清於1673年在吉林市建城,名“吉林烏拉”(满语意爲“沿著松花江”);後置吉林省,為吉林將軍駐地。光緒年間將駐地建為吉林省,簡稱吉。面积19.1万平方公里。人口2729.82万人(2007年,以下数据为2001年),有汉(2435万,占91%)、朝鲜族(115万,全国最多)、满(99万)、蒙古(17万)、回(13万)、锡伯(3168人)等民族。辖1个自治州、8个地级市、57个县(市、区)、3个自治县。省会长春市。.

新!!: 朝鲜文学和吉林省 · 查看更多 »

士大夫

士大夫是古代中國、朝鮮、越南、琉球對於社會上具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之统称。官员选拔制度(科舉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與者,同时又是社會上层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至於「士人」,一般是指沒有官銜、介乎官民之間的讀書人。.

新!!: 朝鲜文学和士大夫 · 查看更多 »

士林派

士林派,是朝鮮王朝中後期的两班朋黨,用來對照戚臣勳臣的勳舊派,由十五世紀朝鮮成宗時代存在至十九世纪。.

新!!: 朝鲜文学和士林派 · 查看更多 »

壬辰录

《壬辰录》是部反映壬辰倭乱的演义性讲史朝鲜小说,有韩文和汉文两个版本。小说描述了水军将领李舜臣、陆军将领金应瑞,义兵领袖郭再祐、郑文孚、金德龄、西山大师、泗溟堂,爱国妇人桂月香,以及明朝将领李如松等的抗倭英雄事迹。《壬辰录》是朝鲜文学史上的首部爱国主义小说,也是首部反映战争的演义性讲史小说,对后世军谈小说的出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壬辰录》是经多人之手,在朝鲜民间以口头或书面方式逐渐完成的。部分历史内容主要依据李舜臣的《乱中日记》和柳成龙的《惩毖录》。小说以战争进展的时间顺序,叙述和描写相关事件和人物,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战争爆发前朝鲜国内的情况和日寇企图入侵朝鲜和中国的意图;第二部分是朝鲜突然遭日寇的袭击;第三部分是小说的中心部分,描述朝鲜官军、义兵、百姓和明朝援军抗击日寇,将其从朝鲜驱逐出去的过程;第四部分是日寇向朝鲜投降的过程。 小说所反映的战争规模浩大,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因此没有像其它小说那样围绕一位主人公展开情节,而是以战争发展过程为“线”,采取以各种事件和人物为“点”,由“线”串“点”的结构。占作品40%的前半部分基本以战争初期不利条件下的种种败退事件构成“点”,以叙述事件经过为主。而占全书60%的后半部分则大体上是以一篇篇的人物传记构成“点”,以刻画英雄人物为主。.

新!!: 朝鲜文学和壬辰录 · 查看更多 »

大韩每日申报

《大韩每日申报》(;The Korea Daily News)是大韩帝国时期的一份报纸,以韩文和英文出版,为现今《首尔新闻》的前身。.

新!!: 朝鲜文学和大韩每日申报 · 查看更多 »

大韩民国

大韓民國(,國際音標:,简稱韓國()、南--韓,是位于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的民主共和國家,首都為首爾。韓國三面環海,西南瀕臨西海,東南緊接朝鮮海峽,東邊是韩国東海,北面隔著三八線朝韓非軍事區與朝鲜相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約45%),人口約5,000萬。 韓國是20國集團和經合組織(OECD)成員之一、亞太經合組織(APEC)和東亞峰會的創始國,亦是亞洲四小龍和未來11國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經濟戰略,推動了韓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締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蹟” 。目前韓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計算在世界排名第11,按相對購買力指標計算世界排名第1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27,600美元,名列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發達國家名錄。 韓國政治體系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韓國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拥有最高行政权,自1987年起由韓國國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不能連任。韓國國會為一院制立法机关,通过單一选区制和比例代表制结合的方法選舉,每届任期为四年。韓國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機構和立法機構,其最高司法机构是大法院,成员由总统任命并由国会批准。另外韓國还设有宪法法院,用于保护宪法和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 韓國實行多黨制,其中中間偏右的自由韩国党和中間偏左的共同民主黨是韓國兩個最大的主流政黨,左右着韓國的政壇。.

新!!: 朝鲜文学和大韩民国 · 查看更多 »

大武神王

大武神王(),姓高(고)名無恤(무휼)又名武恤。他是高句麗第三代君主,琉璃王的第三子,由松氏所生。在琉璃王逝世後,於公元18年繼任為高句麗的君主。有關大武神王的記載,主要見於《三國史記》。.

新!!: 朝鲜文学和大武神王 · 查看更多 »

天竺

“天竺”重定向至此,关于北京市顺义区下辖的乡级行政区请参阅“天竺地区” 天竺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上古漢語擬音:)(印度河梵文「Sindhu」对音)。《史記》曰:「張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里。」唐初统称为「天竺」(中古漢語擬音:),是南方方言「Sindhu」的音譯;「贤豆」()、「狷篤」()、「乾篤」()等稱呼都是根據波斯语「Hindu」的音译,波斯人读「Sindhu」为「Hindu」,希腊人读「Hindu」为「Indu」。 山海經有記載「天毒國」,但是地理位置在朝鮮附近,不一定指印度。 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经,根据「Indu」读音正名为「印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身毒,或曰天竺,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歷史之音變過程爲:.

新!!: 朝鲜文学和天竺 · 查看更多 »

太平闲话滑稽传

《太平闲话滑稽传》是徐居正(1420-1492年)编纂的高丽末期至朝鲜王朝初期的朝鲜民间滑稽故事集,是朝鲜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独立笑话集。 《太平闲话滑稽传》的原本已经散佚,现存有顺庵本、一簑本、民资本、晚松本和白影本五个残本。除去重复,这5个残本共收录有267条笑话,加上权鳖《海东杂录》所引的4条,一共有271条。其中顺庵本存有187条条目,是各残本中收录条目最多的。顺庵本的第一则是《蔡生》(也称《月团团》),有四千多字,是《太平闲话滑稽传》最长的一则故事。《太平闲话滑稽传》的其它故事都在百字以内。.

新!!: 朝鲜文学和太平闲话滑稽传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太平洋戦争;另有大東亞戰爭之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大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的戰爭,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但與歐洲戰場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國抗日戰爭、以及日本與其他前一戰协约国國家的衝突,爆發的原因不太相同。 1937年,日本為應付對中國的戰爭的需求,戰略物資持續消耗,戰況卻陷入膠着,加上日本與一戰协约国國家的關係已疏远,美、英等國為了调停中日戰爭,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重要戰略物資的輸入,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為自中國撤軍。日本在發動全面戰爭與撤兵間選擇了前者,並計劃奪取東南亞的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大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同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與義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合流。在戰爭初期日軍就已佔領了太平洋約25%的地域,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四艘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軍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兩線進攻。 1945年美軍收復了菲律賓並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群與海軍轟炸與封鎖日本,但日本堅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佈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並於蘇日戰爭中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和二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對亞洲未來發展影響至深。日本失去了自1894年以來所有征服的土地(琉球除外,但此前已吞併,並於1894年成為事實),並受美軍的軍事管制,日後成為美國反共主義的亞洲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使亞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並開啟了反共主義傳播的道路,促使許多亞洲國家興起獨立運動(如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或陷入戰爭中(如中國),但卻致使了多數的亞洲國家及地區變成美國的盟友,以美國的政策是從(如日本,南韓,中華民國,菲律賓等)。.

新!!: 朝鲜文学和太平洋战争 · 查看更多 »

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又称广开土大王碑,全称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碑。碑址现在中国吉林省集安市集安镇好太王陵东。1961年,作为高句丽墓葬建筑洞沟古墓群的一部分,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朝鲜文学和好太王碑 · 查看更多 »

妓生

妓生是朝鲜半岛的傳統藝妓,在古代为朝鲜国王、两班等提供歌舞表演。.

新!!: 朝鲜文学和妓生 · 查看更多 »

妙香山

妙香山(묘향산),位於朝鮮平安北道香山郡、平安南道寧遠郡及慈江道熙川市的交界處,自古以來,聞名遐爾,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登山觀光勝地,山勢奇妙,漫山松柏樹馨香撲鼻,故此得名。它集山水、峽谷、森林美,面積達375平方公里,邊界128公里,主峰「毗盧峰」(Piro Peak)海拔1,909米,分為「上元洞」(Sangwon Valley)、「萬瀑洞」(Manphok Valley)、「毗盧峰」(Piro Peak)等3個「觀光區」。.

新!!: 朝鲜文学和妙香山 · 查看更多 »

妙法莲华经

《妙法蓮華經》(梵文:सद्धर्मपुण्डरीकसूत्र ),簡稱《法華經》,法華三部經之一,其餘兩部經為《無量義經》與《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ṇḍárīka 意译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佛法的洁白、清净。Sūtra 意為「經」,故此經之全名為《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說一乘圓教,表清淨了義,究竟圓滿,微妙無上。全文共二十八品,前十四品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說一乘之果。《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的教法,佛陀弘法《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屬於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示所有眾生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在天台宗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槃之最後一時。.

新!!: 朝鲜文学和妙法莲华经 · 查看更多 »

姜邯赞

姜邯赞()是高丽国著名的官员和军事指挥官。.

新!!: 朝鲜文学和姜邯赞 · 查看更多 »

委巷文学

委巷文学是朝鲜王朝后半期出现的由两班士大夫之外的广大平民阶层人士组成的汉文诗歌派别,领军人物是赵秀三。“委巷”一词出自《礼记·檀弓》“小功不为位者也,是委巷之礼也”。这里的“委巷之礼”指的是民间俗礼。《晋书*王恭传》也有“(司马)道子尝集朝士,置酒于东府,尚书令谢石因醉为委巷之歌。”“委巷之歌”意为民歌巷谣之类。朝鲜王朝的身份等级分为宗亲、国舅、驸马、两班、中人、庶孽、胥吏、常民、贱民九个等级。委巷人指的是中人、庶孽、胥吏等阶层。委巷人大部分居住在汉阳北部的贫民区,特别是白莲峰西到弼云台居住着大量的平民百姓。白莲峰、弼云台、玉流洞和六角岘等名胜地经常有委巷人在茶余饭后聚集着召开“诗友会”。《汉京识略*名胜条》云:“弼云台,在城内仁王山下。… …京城人春日看花,必先数此地。而委巷人携酒赋诗,日日坌集,俗称其诗曰:‘弼云台风月’” 委巷人称自己的汉诗为“风谣”,以区别于士大夫的汉诗。委巷人提倡“风”、“雅”兼备,认为文学创作的“善鸣”不在贵贱,并提出与“载道论”相对应的“天机论”。《昭代风谣》、《风谣续选》和《风谣三选》是委巷诗人最主要的三部作品集,此外还有《刘家杂咏》、《海东遗珠子》等。.

新!!: 朝鲜文学和委巷文学 · 查看更多 »

孟姜女

孟姜女,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後世搬演為戲劇《寒衣》。“孟姜”,孟为庶长子或庶长女;姜为姓,是美女的象征性称呼,在《诗经》中多次出现,如《诗经·国风·郑风·有女同车章》有句“彼美孟姜”。.

新!!: 朝鲜文学和孟姜女 · 查看更多 »

孔雀

孔雀(学名:Pavo),是一种鸟类,属鸡形目,雉科,又名越鸟、南客。孔雀有三种,绿孔雀和蓝孔雀属于该属,而刚果孔雀单独成属。蓝孔雀又名印度孔雀,雄鸟羽毛为宝蓝色,富有金属光泽,分布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绿孔雀又名爪哇孔雀,分布在东南亚和中國雲南省,此外,蓝孔雀还有白孔雀和黑孔雀两种变异种。 孔雀最早见于《山海经》的《海内经》:“有孔雀。”东汉杨孚著《异物志》记载岭南的孔雀:“孔雀,其大如大雁而足高,毛皆有斑纹彩,捕而蓄之,拍手即舞。”.

新!!: 朝鲜文学和孔雀 · 查看更多 »

宗教

宗教(英语:Religion)是联系人与超自然神明或超验主义的文化体系,可分为多神论、泛神论、一神论和无神论等多种体系,包括个人行为、传统仪式、价值观念、世界观念、经典作品、朝拜圣地、道德规范或社会团体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其中某个体系的共识和崇敬。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声称与神话和哲学相辅相成,宗教相当于人文社科中的一门包罗万象的“生存之道”。 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神性,圣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个或多个),给予信徒规范或力量的终极性或超验性生命体验。宗教的表现形式包括仪式,讲道,纪念或崇拜神明,牺牲,节日,节庆,殡葬服务,婚姻服务,祷告,音乐,艺术,舞蹈,公共服务或其他文化形式。宗教可能通过神圣历史、叙述(可能通过神圣经文保存)、符号意义和圣地,来记录生命、宇宙或其他事物的起源、并以此表达生命的意义。传统意义上,信仰被认为是宗教信念的来源。全世界大约有10000个不同宗教 ,大约84%的人口附属于5个最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

新!!: 朝鲜文学和宗教 · 查看更多 »

安平大君

安平大君(안평대군;),名李瑢(이용),字清之(청지),號匪懈堂(비해당)、琅玕居士(낭우거사)、梅竹軒(매죽헌),朝鮮世宗與昭憲王后的嫡三子。 3歲時,李瑢過繼給李褈為子;世宗十年(1428年)受封為安平大君,並和左議政鄭淵(정연)之女成婚。1430年入學成均館。安平大君自幼喜愛學問,精通詩文、書法和書畫,被稱之為三絕。 朝鮮世祖即位後,因為反對世祖而與其子宜春君李友直一同被流放到江華島的喬桐,不久被賜死,過繼給誠寧大君為子一事也隨之作罷,當時被牽連的還包括世宗的嫡六子錦城大君李瑜、庶四子李𤥽都同樣被賜死,他們的後代也都被廢為庶人,正史謂之癸酉靖難,此事也可說是日後死六臣事件的導火線。 朝鮮英祖時,安平大君得到平反,補諡為章昭(장소)。.

新!!: 朝鲜文学和安平大君 · 查看更多 »

宋诗

宋诗从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自己的特色。它的成就虽不如唐诗,但对后世仍然有很大的影响。.

新!!: 朝鲜文学和宋诗 · 查看更多 »

对联

对联又称对子,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漢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傳到越南亦出現使用喃字的對聯。.

新!!: 朝鲜文学和对联 · 查看更多 »

寓言

寓言或者寓言故事通常是一篇含有道德教育或者警世智慧的短篇故事,為文學體裁的一種,通常以簡潔有趣的故事呈現,常隱含作者對人生的觀察和體驗。 寓言是一種很古老的文學體裁,早在西元前六世紀,希臘、印度和中國就有許多寓言故事出現,如伊索寓言、佛教的《百喻經》都是耳熟能詳的文學著作,前者更是世界最早的寓言。耶穌亦常以比喻和寓言向普羅大眾傳道,主要被記載在福音書中流傳後世(詳見條目耶穌的比喻)。.

新!!: 朝鲜文学和寓言 · 查看更多 »

小说

小說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寫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 它是擁有完整布局、發展及主題的文學作品。 而對話是不是具有鮮明的個性,每個人物說的話是不是有獨特的語言風格,是衡量小說水準的一個重要標準。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緻的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達亦远矣。”这里所说的小说,是指琐碎的言谈、小的道理,与现时所说的小说相差甚远。文學中,小說通常指長篇小說、中篇、短篇小說和詩的形式。 英文「Novel」是指篇幅較長的小說(參見長篇小說),而「Fiction」是指虛構的故事作品(不限於文字)。中文的「小說」嚴格來說沒有單一合適的英語單字可以對應,但是大多會將Novel譯為小說。.

新!!: 朝鲜文学和小说 · 查看更多 »

尹东柱

尹东柱(),韩国独立运动家,著名诗人。.

新!!: 朝鲜文学和尹东柱 · 查看更多 »

尹善道

尹善道(),字约而,号孤山、海翁,死后追谥为忠宪,17世纪朝鲜王朝时调大家,与郑澈和朴仁老并称朝鲜三大国语诗人,也是朝鲜山水田园文学的集大成者。。 尹善道出生于朝鲜王朝两班家庭,1612年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是南人党强硬派人物。由于其所处年代,朝鲜党争激烈,多次被革职、流放,在乡村或渔村度过人生大部分时间,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山水田园作品。他在盈德流配后,在故乡海南所写的《山中新曲》(包括《朝雾谣》、《夏雨谣》、《日暮谣》、《夜深谣》、《饥岁叹》、《五友歌》)、《山中续新曲》,以及老后隐退时所作的《渔父四时词》都是他的代表作。《海东歌谣》的编撰者金寿长这样评价他的作品:“此翁歌法,脱垢清高,吾观此,则难登万丈之峰。”.

新!!: 朝鲜文学和尹善道 · 查看更多 »

尹白南

尹白南(윤백남,),本名尹教重(윤교중),朝鲜半岛剧作家鼻祖、早期电影先驱、导演,执导了朝鲜半岛首部故事片《月光下的盟誓》,并于1925年创建了朝鲜半岛电影史上的首个独立电影公司“尹白南制作公司”。 尹白南1888年11月7日出生于今韩国忠清南道公州市,坡平尹氏。尹白南6岁时,其父尹始炳出任兵马节度使,全家搬往首尔。15岁时,尹白南从中学毕业后结婚,并留学日本,18岁时,被选为韩国皇室公费留学生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系学习。由于当时的朝鲜总督府禁止朝鲜人攻读政治学,他不得不转学到东京高等商业学校(現一橋大學)商业系学习4年。留学期间,尹白南一直关注他感兴趣的文学、戏剧和电影。1910年,他回国后,先后从事银行代理、学校教师的工作,但最终还投身自己喜爱的演艺界。1912年,他与赵一齐组建了剧团“文秀星”,并在圆觉社上演了演剧《不如归》,开始了他的演剧生涯。1916年,他创办了朝鲜半岛最早的艺术杂志《艺苑》。他还是京城广播电台第一任朝鲜语广播科长,开创了朝鲜语广播的新纪元。 1923年开始,尹白南投身电影制作,执导了由朝鲜总督府递信局资助的为鼓励民众储蓄的启蒙电影《月光下的盟誓》。该片被认为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首部故事片。之后,他在釜山朝鲜株式会社(日本人创办)制作的影片《云英传》(1925年)中出任编剧和导演。同年,尹白南代领原釜山朝鲜株式会社的副导演李庆孙、实力演员罗云奎在乙支路5街创建了朝鲜半岛电影史上的首个独立电影公司“尹白南制作公司”,引发当时朝鲜电影人创建独立电影制作公司的热潮。“尹白南制作公司”当年推出了电影《沈清传》。1930年,“尹白南制作公司”为庆祝《东亚日报》创刊10周年,制作了影片《正义胜利》。 晚年,尹白南出任了徐罗筏艺术大学首任校长。.

新!!: 朝鲜文学和尹白南 · 查看更多 »

山茱萸

山茱萸(学名:Cornus officinalis),山茱萸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成熟果实为中药,别名山萸肉、药枣、枣皮、蜀酸枣、肉枣、薯枣、鸡足、实枣、萸肉、天木籽、山芋肉、实枣儿、山萸。.

新!!: 朝鲜文学和山茱萸 · 查看更多 »

屈原

屈原(約前340年-约前278年6月6日),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人(今湖北秭归)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其自作词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于屈地,因以屈为氏,名平。屈,昭,景为楚国大姓,官拜左徒,左徒多以贵族近臣任之,左徒任务有四 “议国事”、“出号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民间广泛流传楚南公的谶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说三姓是屈昭景三姓,一说是楚还有三口人也要反秦。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且有楚國第一詩人的美称,任三闾大夫,常于楚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上官大夫与屈原共定宪法,嫉妒屈原进谗言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楚怀王)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主张楚国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忧虑齐、楚两国已经缔结了合纵联盟,张仪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许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以换取楚齐断交宣战。屈原与陈轸力劝无果。前312年,楚怀王发现被骗,出兵秦国蓝田一战大败,楚军亡八万人,遂于齐国复合。前311年,张仪再使楚国,贿赂靳尚和郑袖。屈原再坚决反对,被流放与汉北地区,楚齐再断交宣战。秦国攻取召陵,楚三战皆败。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年),秦与韩赵卫共攻楚重丘而去;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年)秦复攻楚,斩楚军2万;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年),秦复伐楚,取八城。楚怀王十分害怕并希望和平,秦昭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楚怀王俩儿子楚顷襄王和子兰鼓动怀王赴秦之约。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楚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结果被秦国扣留于武关,楚人立(郑袖之子)太子横为楚顷襄王。楚顷襄王元年(前299年)秦大破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 楚顷襄王三年(前296年)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虽然楚怀王反复抛弃屈原,但屈原仍然纪念思念楚怀王。 楚顷襄王六年(前293年)楚顷襄王谋划再与秦国讲和。屈原斥责楚顷襄王和子兰,楚顷襄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被驱除出郢都,被流放于更偏远的江南地区。历时十八年。然而,正是因为流放,使得屈原广泛地接触了底层的人民群众,也接触了丰富生动的楚国民间文化,留下来留下千古不朽绝唱《离骚》。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武安君白起率军攻破了楚国都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屈原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而十分痛苦和悲伤从行至长江边,作《怀沙》一赋。怀抱一石,投入汨罗江而死。 早在春秋时期,粽子便已成为端午的应节食物,后人感念这些英雄,赋予了这些古老的习俗-----吃粽子,划龙舟,喝雄黃酒以纪念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的意义。.

新!!: 朝鲜文学和屈原 · 查看更多 »

崔南善

崔南善(최남선;),號六堂(육당),本貫東州崔氏、朝鮮的詩人、歷史家、出版人、朝鲜半島獨立運動領導人。 他和李光洙被視為韓國近代文學開拓者。.

新!!: 朝鲜文学和崔南善 · 查看更多 »

崔冲

崔冲(),字浩然,谥号文宪,高丽重臣和儒学泰斗,历任显、德、靖、文四朝翰林学士、谏议大夫、右散常侍、尚书左仆射、参知政事、判西北路兵马事、门下侍中等职,晚年辞官后创立高丽私学,被誉为“海东孔子”。.

新!!: 朝鲜文学和崔冲 · 查看更多 »

崔瑀

崔怡(),是高丽王朝崔氏政权第二任独裁者。原名崔瑀。 崔瑀是高丽权臣崔忠献之子。崔瑀17岁时其父杀死李義旼,目睹崔忠献如何夺取并操纵大权。在崔忠獻掌權的時候,契丹的殘餘勢力入侵高麗,崔瑀在開京宣義門外進行閱兵。高麗的官軍不堪戰鬥,崔忠獻的私兵強盛,擊退了契丹兵。1219年,崔忠獻得病將死,自知死後將有人叛亂,秘密叮囑崔瑀勿來探望。於是崔瑀也稱病不出,令女婿金若先侍疾。果然在崔忠獻死後,將領崔俊文、池允深、柳松節、金德明等密謀暗殺崔瑀,欲擁立幼子崔珦,遣使請崔瑀前往探病。崔瑀再三不至,因此他們前往崔瑀的府邸邀請。崔瑀將他們逮捕,殺死了崔俊文,並將其他人流放海島,隨後將崔珦及其黨羽全部殺害,成功掌權。 根據《高麗史》的記載可以看出,与崔忠献相比,崔瑀更显仁慈。為了獲得更多人的支持,他将崔忠献收藏的金銀珠寶進獻給了高麗高宗,將崔忠獻奪占的田地退還原主,同時將搜刮的钱财发放给人民。崔忠獻統治期間,賣官鬻爵現象十分嚴重;崔忠獻本身亦是貪財之人,以賄賂多少來任命官職。崔瑀一改其作風,以才能來任命官職,同時又誅殺了一些不守法度的官員。正因為如此,在崔瑀的统治期间,高麗人开始逐漸願意接受軍政统治。 1221年,高麗高宗冊封崔瑀為晉陽侯,但崔瑀辭去了這個封號。不久進叅知政事吏兵部尚書判御史臺事。而崔瑀執政的時候正值蒙古帝國崛起之時,1225年,成吉思汗派遣使者這可要求高麗朝貢,但被崔瑀拒絕,將使者禮送出境。成吉思汗當時正在征討西夏,無暇顧及此事;而崔瑀也大肆調兵前往北部邊境,並修築北方的要塞以防備蒙古。同年崔瑀將百官朝見的場所改設於自己府邸的政房之中,所有奏章經崔瑀批復後才告知高麗高宗,高宗完全成為了一個傀儡和擺設。 1231年,蒙古大汗窩闊台派撒禮塔入侵高丽。崔瑀亲自率兵抵御蒙古的入侵。為了增強高麗軍隊的實力,崔瑀派人重金誘使山賊、僧兵等為之效力,但最終蒙古騎兵兵臨開京城下的時候,崔瑀將自己的私兵全部用於保衛自己,守城的軍隊皆老弱之卒。另一方面,遣使赴蒙古營中請求講和,但使者被拘禁。次年崔瑀發现無法抵抗蒙古軍後,將開京洗劫一空,把高麗王室、大臣和百姓遷移到江華島。由于蒙古軍不擅水戰,因此高麗王室在崔氏政权滅亡後仍能安然无恙。 1235年,因遷都之功,崔瑀被高宗封為晉陽侯。此後又進爵為公。 1249年崔瑀病故。高麗高宗為之罷朝三日,諡匡烈,葬禮十分隆重。後來又將其靈位配享於康宗之廟。不過在1258年崔氏政權覆滅之後,其靈位被撤去,其繪於朝堂之上的壁上功臣形象也被抹去。 崔瑀沒有嫡子,只有嬖妓瑞蓮為他生下了兩個兒子萬宗、萬全。崔瑀最初希望傳位給女婿金若先,因此讓兩個兒子出家,崔萬宗住在斷俗,崔萬全住在雙峯。但此二子皆聚僧為亂,打家劫舍,各州縣都十分畏懼,無可奈何。刑部尚書朴暄認為這是禍害,建議崔瑀將二子召回,同時派按察使清剿並囚禁為亂的僧眾。崔瑀聽從了建議並照著做了。但崔萬宗、崔萬全回到京城之後,反誣告朴暄離間父子關係,於是崔瑀將朴暄流放黑山島,釋放了僧眾。令萬全還俗,改名崔沆。在崔瑀死後,崔沆順理成章地继承了其权位。.

新!!: 朝鲜文学和崔瑀 · 查看更多 »

崔莹

崔瑩(),中國亦有寫作崔荣,是高丽国末期的名将、重臣,官拜判密直事、大將軍、門下侍中贊成事、六道都巡察使;封盡忠奮佐命安社功臣、鐵元府院君,諡號武愍(무민),是(최원직)的兒子。另外,他亦有一位女兒成為了高麗禑王的(영비 최씨)。.

新!!: 朝鲜文学和崔莹 · 查看更多 »

崔豹

崔豹,字正熊,一作正能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王根林校點《古今注》,227頁至249頁。據王根林稱,惠帝時官至太傅。。晉朝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人。 長於王氏禮,為經學博士,又通《論語》。晉惠帝時,官至太子太傅丞。撰有《古今注》三卷。.

新!!: 朝鲜文学和崔豹 · 查看更多 »

崔致远

崔致遠(),字海夫,号孤云,又号海云,谥文昌侯,统一新罗时期的文学家,被誉为“东方儒学之宗”、“东周儒宗”、“四海第一人物”,与李奎报和李齐贤被称为朝鲜文学史上的三大诗人(汉诗)(朴仁老、郑澈和尹善道被称为朝鲜“三大国语诗人”)。.

新!!: 朝鲜文学和崔致远 · 查看更多 »

崔致远传

《崔致远传》又称《双女坟记》、《仙女红袋》是一个有关新罗文人崔致远在唐朝担任溧水县尉期间与双女坟两仙女的人鬼恋故事。该故事收录于已失传的朝鲜古典名著《新罗殊异传》。朝鲜王朝《太平通载》(1462年)卷六十八转录了这部作品,包括1503字的叙事文字和一首431字的长篇歌行,标题为《崔致远传》。这是现传最完整的版本。《大东乐府群玉》(1589年)卷十五收有一个405字改题为《仙女红袋》的节录。这个传说故事不仅在朝鲜半岛,在中国也流传很广。南宋张敦颐的《六朝事迹编类》(12世纪上半叶)卷十三,南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1260年)卷四十三,元朝张铉的《至正金陵新志》(1344年), 清朝朱绍文的《乾隆高淳县志》都对此故事有记载。邢孟麟、孔昭云等清代诗人也都作有吟咏崔致远与双女坟的诗篇。.

新!!: 朝鲜文学和崔致远传 · 查看更多 »

崔溥

崔溥()字渊渊,号锦南,朝鲜王朝官员,全罗道罗州人。崔溥24岁中进士第三名,29岁中文科乙科第一名,1487年任朝鲜弘文馆副校理。弘治元年閏正月初三(1488年2月15日),时任济州等三邑推刷敬差官的崔溥得知父亲病逝,于是渡海回家奔丧,途中遭遇海难,在海上漂流了14天,最后在中国“浙江台州府临海县界”(今浙江省三门县沿赤乡牛头门)登陆获救。经当地官员审查,排除倭寇嫌疑后,由中国官员护送,自台州走陆路经宁波、绍兴至杭州,由杭州沿京杭大运河行水路至北京,再由北京走陆路至鸭绿江,返回朝鲜。崔溥也因此成为明代行经京杭大运河全程的第一个朝鲜人。 崔溥回国后用汉文以日记体记述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名为《漂海录》。全书约5.4万余字,涉及中国明朝弘治初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以及市井风情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韩关系及中国明朝的重要历史文献。.

新!!: 朝鲜文学和崔溥 · 查看更多 »

左思

左思(约250年﹣305年),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屬山東)人。西晋文学家。是太康时期最傑出的作家,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

新!!: 朝鲜文学和左思 · 查看更多 »

丁若镛

丁若镛(),字美镛,号茶山、与犹堂,经常称为丁茶山,谥号文度公,朝鲜实学思想家,诗人,历任朝鲜文艺馆检阅、司宪府持平、司谏院正言、弘文馆修撰、京畿暗行御史、奎瀛府校书、谷山府使、刑曹参议等官职。他“自幼希学圣,中岁渐希贤”,留有1195篇著述和2263首汉诗,内容涉及经学、政治、经济、法制、历史、地理、医药等诸多领域,是位百科全书式的博学家、思想家和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茶山实学思想和文学创作在韩国和朝鲜学术界倍受关注,相关的研究則称为“茶山学”。 丁若镛是朝鲜王朝实学思想集大成者。他的茶山实学纵向继承了星湖李瀷、鹿庵权哲身等经世学派的实学传统,横向吸收了明清实学和朴趾源、李德懋、朴齐家等人的朝鲜北学派,以及天主教、西方科技等西学。他所生活的年代正处在朝鲜社会“转型期”的前夜。为“兴我旧邦”,“为天下国家”,他提出了包括等土地制度、行政制度、科学技术等各种社会改革方案。虽然他的改革方案最终没能得以实现,但其中蕴涵的“按劳分配”、“牧为民有”等平等思想对朝鲜半岛思想的近代化起到了启蒙的作用。茶山实学思想中的民权意识也使他在当今韩国学术界和民众中得到推崇。 丁若镛是朝鲜实学派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续李奎报之后成就最高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从小就推崇“诗圣”杜甫,并有“杜甫还生诗人”的美誉。不过作为实学思想家,他的思想已经不再像杜甫那样是单纯的儒学,而是以实学思想为核心。这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在内容上与杜诗同中有异,在艺术追求上也有所差别。丁若镛反对盲目推崇中国文化,在朴趾源倡导“朝鲜风”之后,他明确提出“朝鲜诗”的宣言,呼吁朝鲜诗人摆脱格律的束缚,用朝鲜人的方式表现本民族哀乐与情绪,讴歌本民族事物。他说:“我是朝鲜人,甘做朝鲜诗”。.

新!!: 朝鲜文学和丁若镛 · 查看更多 »

帝王韵记

《帝王韵记》是高丽史家李承休於1287年(高丽末-朝鲜初期)撰寫的樂府體漢文詠史詩,範圍由檀君至高丽忠烈王为止。《帝王韵记》的内容涵盖中、韩两国历史,表现中韩两国在文化、历史方面的差异。.

新!!: 朝鲜文学和帝王韵记 · 查看更多 »

丝绸之路

,常簡稱為絲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意志帝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於1877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图集。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張騫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但实际上,丝绸之路并非是一条 “路”,而是一个穿越山川沙漠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并且丝绸也只是货物中的一种。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於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君主制国家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西汉的張騫在前138—前126年和前119年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称赞其开通西域的作用。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傳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大伊朗、累范特、阿拉伯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朝鮮、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2014年6月22日,在杜哈举行的第38届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丝绸之路同京杭大运河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新!!: 朝鲜文学和丝绸之路 · 查看更多 »

两都赋

两都赋,东汉班固作品,分《西都赋》、《东都赋》两篇。两都指的是东汉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此賦由假想人物描述两都繁華,歌頌漢國勢,為漢賦中的精品。影响到后来张衡的《二京赋》和左思的《三都赋》。.

新!!: 朝鲜文学和两都赋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

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時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而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减少、城市衰落、外敌入侵、大众迁移的进程,自古代晚期就开始了,并在中世纪前期得以继续。日耳曼的蛮族们入侵,并在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各个民族的国家。在7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领地的北非和中东被伊斯兰化的阿拉伯帝国所占领。尽管此时在社会与政治结构上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中世纪与古代时期的分别尚未完全形成。广阔的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存活,并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070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意大利被重新发现,并且后来在西方广受赞誉。西方的诸多王国还依然保留着罗马时代的习俗。同时,人们广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欧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到了8世纪末9世纪初,在内忧和外患(维京人、马扎尔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压力下,卡洛林帝国还是崩溃了。 到了中世纪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后,由农业科技的改进带来的繁荣贸易,以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到来所造成的增产,使得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由农民向贵族支付地租和承担劳役的生产组织——庄园,成了中世纪中期主要的社会组织结构。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旨在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中东的控制权。国王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领袖,这一方面减少了无序带来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离建造一个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来越远。经院哲学此时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理论、乔托·迪·邦多纳的绘画、但丁和杰弗里·乔叟的诗歌、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哥特式教堂都是这一时期各自领域的杰出作品。 后期的中世纪饱受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威胁,因此此时欧洲的人口开始减少。在1347年和1350年间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争论和对立也对应着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农民的反抗。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欧洲的社会转型,也预示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新!!: 朝鲜文学和中世纪 · 查看更多 »

中人

中人,是朝鲜王朝第二等人,包括兩班與良妾(常民出身之妾)所生的庶子女、商人等,地位在两班之下但在常民之上,常民、白丁、賤民在考取到科举雜科(譯科(漢學、蒙學、倭學、女真學)、醫科、陰陽科(天文學、地理學、命科學)、律科後成為技術官,亦會升為中人,但他們不能參与政治和擔任要職,其後代不能報考儒學和武學兩科,而只能考雜科。中人家族的生活地区是村庄或城市中央,两班家族則在南北。中人只能擔任醫官、鄉吏、胥吏、書題、土官、軍校、驛吏、陰陽官、諏吉官、畫員、寫字官、觀象監員、檢律,他们是朝鲜王朝中下等基层官员負責日常实际工作。 Category:朝鮮古代社會階層 Category:朝鲜王朝.

新!!: 朝鲜文学和中人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新!!: 朝鲜文学和中国抗日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国文学

文學」一詞最早見於《論語·先進篇》,該節孔子按才能把學生分成四類: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後世稱為“孔門四科十哲”。按北宋邢昺的疏註釋為「文章博学」,意為通曉許多古今文獻及學問。按此說法,廣義來看文學可以解釋為學問又或是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來的文化。如果按現在狹義的說法,文學可以被看成5世紀南朝劉宋文帝所定立的四學:儒學、玄學、史學、文學。在此之後,正史之中專載優秀文人行事的“文學傳”也就是這個意思。但是,那種文學只是代表上流階層的文學,並不包括像小說,戲曲的大眾文學又或是近代的主流文學。因此,當我們談及“中國文學”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古人與近代學術上之間的文學概念的差別。 另外,自古以來,中國文學包含了著政治,許多的作品均以現實生活為主題,從政的人也寫下不少的文學作品。就像三國時代曹丕的名言:“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也。”所指出,中國人都認為文學擁有左右國家發展的強大力量,文學與政治有著密切的關係。故此,自宋以後,文學之所以多出自官僚之手也正是受到這個思想影響,這也是中國文學的特別地方。受天人合一觀念影響,中國的文學跟道學之間並沒有很明顯的界線。 自古以來,中國文學一向以韻文為主流,尤其是有不少以描畫自然景物及歌頌友情等等為主題的抒情詩。相比之下,雖然敘事詩並不發達,但古代《詩經·公劉》,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從北朝民歌演變而來的《木蘭辭》等等也是有名的作品。如果不計敘述歷史,宗教,思想等等的文章,散文文學最初興盛於唐朝。那種散文的題材,除了一些例外,許多作品並非純創作而是取材於現實,這個傳統直到在西歐文明影響之下誕生的小說時期為止一直長久地維持著。還有,我們要注意在古代中國韻文散文一詞與其說是富有文學性的意義,倒不如說成是文體的一種名稱來得合適。除此之外,還有被稱為駢文的文體。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有不少朝代興替,有一些民族也坐上這個土地的權力的寶座。雖然外來文化的流入也對文學有一定的影響,但一般而言,中國文學是指以漢字及中文所創作的文學。 漢文及漢詩也對日語及日本文學的確立給予非常大的影響。.

新!!: 朝鲜文学和中国文学 · 查看更多 »

东亚日报

#重定向 東亞日報.

新!!: 朝鲜文学和东亚日报 · 查看更多 »

东国通鉴

#重定向 東國通鑑.

新!!: 朝鲜文学和东国通鉴 · 查看更多 »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新!!: 朝鲜文学和东汉 · 查看更多 »

东文选

《东文选》是朝鲜王朝时代开始收编的历朝历代朝鲜汉学家的作品。 于公元1478年大致成书,因朝鲜相对于中国中原被成为东国,朝鲜成宗定名为东文选。 《东文选》作品最早收录的是高句丽名将乙支文德的《乙支文德汉诗》“神策究天文,妙算穷地理。 战胜功既高,知足愿云止。” 后来统一新罗时代的儒学大家崔致远、强首、薛聪的作品也多有收录。.

新!!: 朝鲜文学和东文选 · 查看更多 »

世界观

世界觀意思是「著眼世界之上」。這是德國知識論中所使用的語言,指的是一個「廣泛世界的觀念」。它指涉的是一種人類知覺的基礎架構。透過它,個體可以理解這個世界並且與它互動。.

新!!: 朝鲜文学和世界观 · 查看更多 »

三姓神話

三姓神話是古朝鲜济州岛上的耽罗建国的神话,发源于岛上的三姓.

新!!: 朝鲜文学和三姓神話 · 查看更多 »

三一運動

三一運動(삼일운동),為朝鮮日佔時期的一次韓國獨立運動,由於發起日為1919年3月1日而得名,也被稱為「三一起義」及「三一獨立運動」等。 1919年3月1日,韩国独立人士在京城府(今首爾)塔洞公园宣读《独立宣言书》,向世界宣布韩国的独立,引发京城和其它多地民众的大规模反日游行示威。之后,三一运动的独立浪潮席卷整个朝鲜半岛,有200万以上群众参加了上千起反日示威和武装起义。,中国网,论文摘编《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0期 三一运动是韩国近现代史規模最大的全民性的反日救国运动,对韩国独立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增强了韩民族的凝聚力。由于三一运动的冲击,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对朝鮮作出让步,被迫改为文治主义为主的怀柔政策。 ,博才网三一运动促成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同时三一运动也是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的鼓舞,对五四运动起到催化的作用。,《世纪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为了纪念三一运动的自主独立精神,巩固民族团结,培养国民的爱国心,韩国政府在1949年制定并公布了《国庆日法律》,将3月1日这一天定为全国性公休日“三一节”,并每年举办各种纪念活动。.

新!!: 朝鲜文学和三一運動 · 查看更多 »

三國遺事

《三國遺事》是由高麗時代国师一然(1206年--1289年)所編撰,以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為記述對象的史書。 該書由五卷、九篇、一百四十四個條目所構成,九篇的篇目分別為王曆、紀異、興法、塔像、義解、神咒、感通、避隱、孝善。坛君传说首次出现于此书。 《三國遺事》是朝鮮半島繼《三國史記》之後第二早的史書,然而其中也包含了許多神異的民間傳說。.

新!!: 朝鲜文学和三國遺事 · 查看更多 »

三国史记

《三國史記》是高丽宰相金富轼奉高麗仁宗之命所编撰的高丽官修正史,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完整史书。《三国史记》共50卷,约27万字,以中国正史的体例记述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的历史。中国正史在记述多国并存的时期会以一国为主,比如《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蜀、吴都以魏年号纪年。但《三国史记》突破了这样观念,以平等的态度对三国,三国各有本纪,各以自己的君主纪年,均称“我国”。全书由新羅本紀(12卷)、高句麗本紀(10卷)、百濟本紀(6卷)、年表(3卷)、雜志(9卷)、列傳(10卷)等六個部分構成。《三国史记》与中国的《史记》一样都以教化为原则,以塑造人物为写作方法,以道德精神为取人标准,而不是像一般的中国正史那样以纪实为写作方法,以对历史贡献的大小为取人标准。因此《三国史记》保留了《史记》亦文亦史的风格。 《三国史记》主要参考引用了朝鲜半岛历史上已失传的《旧三国史记》、《新罗古记》、《花郎世记》、《海东古记》、《高丽古记》、《百济古记》、《三韩古记》等史籍,同时也参考了中国的历史典籍包括《魏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是朝鲜半岛第一部将本国史料与中国史料结合起来的史书。在两国史料记载有冲突时,金富轼更信任本国史料。《三国史记》明确指出本国史料与中国史料的校正有34处,其中11处否定中国记录,8处质疑中国记录,15处两存之。.

新!!: 朝鲜文学和三国史记 · 查看更多 »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起源于先王之學,經“思孟”“五行”闡發,歷经汉朝,并盛行于宋、明、清三代。三纲指三種儒家認定的倫理关系的原则: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五种儒家認定的人伦关系的原则:仁、义、礼、智、信。.

新!!: 朝鲜文学和三纲五常 · 查看更多 »

三都赋

三都赋有两种说法:流传较广的是《赵都赋》、《洛都赋》、《许都赋》,作者刘劭。刘邵,字孔才,著有《赵都赋》、《洛都赋》、《许都赋》等,著作多已亡佚,目前仅见《人物志》、《赵都赋》、《上都官考课疏》(收入于《全三国文》中)。 另外一种《三都賦》由西晉左思所撰寫,分别是《魏都賦》、《蜀都賦》、《吳都賦》,是魏晉賦中獨有的長篇,寫的是魏、蜀、吳三國的國都。這篇賦實際上不只是寫三個都城,而是寫魏、蜀、吳三個國家的概況。 左思早年曾写成《齐都赋》,全文早佚,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一年後,又欲賦三都。在写作《三都赋》过程中,左思曾向张载请教岷邛之事,“门庭藩溷皆著纸笔,遇得一句,即便疏之”,前後寫了十年。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予以高度评价,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今人傅璇琮考证,《三都赋》成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之前。姜亮夫认为《三都赋》作于291年。白居易《和酬郑侍御东阳春闷见寄》:“一缄疏入掩谷永,三都赋成排左思。”洛陽紙貴這個成語就是因為當時人們競相抄寫三都賦的內容,而造成紙張供不應求,紙價上漲的情形。陆机原本打算写《三都赋》,因为左思已经写了,就放棄這個念頭。.

新!!: 朝鲜文学和三都赋 · 查看更多 »

一切經音義

《一切經音義》,为佛教典籍,是唐代出版的訓詁書。.

新!!: 朝鲜文学和一切經音義 · 查看更多 »

一然

一然(일연,1206年--1289年)是朝鲜半岛高丽时代的僧人、高丽国师、文学家。俗名金見明,字晦然,号睦庵,法號普覺。為《三國遺事》(삼국유사)的作者。 一然生于1206年(熙宗二年)6月11日,为高麗慶州獐山縣(今廣尚北道慶山郡)人。他9歲時便出家當和尚,20歲時就以學業優秀而聞名遐邇。後在多座寺廟攻讀禪經,招收諸多弟子。一然精通諸子百家之說,著述甚豐,撰有佛教書籍百餘種(均已失傳),在收集和整理9世纪以前的朝鲜传说和歌谣方面很有贡献。76歲時,忠烈王賜予其沖照之號,被冊封為國尊這一國家至高僧籍。1289年7月8日,一然謝世于慶北義興麟角寺。 《三国遗事》是其晚年作品,共五卷,详叙高句丽、百济、新罗的历史和佛教传布的情况,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是朝鲜古代宝贵文学遗产之一。 Category:高麗人 Category:1206年出生 Category:1287年逝世 Category:朝鮮半島佛教出家眾 Category:朝鮮歷史学家.

新!!: 朝鲜文学和一然 · 查看更多 »

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中国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山势雄伟,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有“东南第一山”之称。.

新!!: 朝鲜文学和九华山 · 查看更多 »

九云梦

《九云梦》(구운몽)是朝鲜国语小说家金万重所著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梦幻小说。作品讲述的的是唐朝一位佛门弟子性真邪心忽发,做了一场人间轮回的春梦,梦醒后由色悟空,大得“寂灭之道”的故事。这是一部带有很强佛教色彩的作品,是作者晚年在流放生活时所作。作品所表现的“人生如梦”、“万物皆空”的佛教色空思想是作者对现实生活感到绝望的慨叹和批评。 《九云梦》是在朝鲜文学史上有很大影响的作品。受其影响,朝鲜文坛之后出现了许多以“梦字类”的小说,比如李廷桌(1678-1758年)的《玉麟梦》,南永鲁(1810-1858年)的《玉楼梦》等。许多后世的传奇小说也都效仿《九云梦》以中国为背景进行创作,这样不仅可以回避直接写本国可能引起的麻烦,也为作者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创作想象空间。 该书在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中,被男主角都敏俊视为“人生之书”。.

新!!: 朝鲜文学和九云梦 · 查看更多 »

书法

書法是一種書寫的藝術。書法縱向穿透兩個層面:「使用」與「審美」;橫向跨越文字兩個層面:「文字」、「繪畫」。書法也是一種研究書寫者心理與性格的工具。當代對實踐書法的定義有:.

新!!: 朝鲜文学和书法 · 查看更多 »

平原王

三国史记中的高句丽世系 平原王(),名阳成、汤,是高句丽第25任君主,559-590年在位。阳原王的长子。557年,平原王成为王世子,两年后继位。 据说平原王为人勇猛,擅长马术和箭术。在他执政期间,平原王提倡发展农业和半农业,并减少高句丽王室对粮食的苛征。 平原王由于援助北齐的残余势力高宝宁,曾与北周在辽西营州短暂交锋,但与隋以前的中国和突厥保持了紧张但又和平的关系。589年,隋朝统一中国后,高句丽与隋的关系逐渐进入战争状态。 平原王时期由于百济与新罗联盟的瓦解,高句丽南部相对平静。586年,平原王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高句丽灭亡。历时83年。590年,平原王去世。目前尚无有关其死因的记载。一说死于597年。.

新!!: 朝鲜文学和平原王 · 查看更多 »

平壤

平壤,正式名稱為平壤直轄市(),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於朝鮮半島西北部,大同江横跨市区,東側是平安南道的大同郡、檜倉郡及南浦特别市的大安郡及龍岡郡、南側是黃海北道的黃州郡、延山郡及-松-林市、北側是平安南道的成川郡及平城市。 平壤位于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势低--的地段,因地势平坦而得名“平壤”。也是平安道名稱中“平”字的來源地。城市西北部是低矮的山岭,东部是丘陵和的平原。大同江和它的支流普通江流经市中心。 因城内遍布柳树,平壤又稱“柳京”。朝鲜政府提倡植树造林並推动环境保护的政策,平壤的山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平壤市民的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8平方米。 平壤是传说中朝鮮族的始祖檀君在西元前1122年建都的王儉城所在地,為朝鮮半島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有乙密台、练光亭、大同门、普通门等年代久远的古迹。虽然平壤在朝鲜战争中被毁坏几成废墟,平壤很快得到重建,20世纪70、80年代,平壤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建了主体思想塔、人民大学习堂、五一体育场、平壤凯旋门等地标性建筑。.

新!!: 朝鲜文学和平壤 · 查看更多 »

平安南道

平安南道(),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西北部的地方行政区。面积12,330 平方公里,人口3,597,557人。道政府所在平城市。.

新!!: 朝鲜文学和平安南道 · 查看更多 »

平安道

平安道(평안도),舊稱關西,是朝鮮的一個歷史地名,朝鮮王朝“朝鮮八道”之一。設立於1413年,道名合稱自平壤(평양)與安州(안주)。 相等於今日的以下地方:.

新!!: 朝鲜文学和平安道 · 查看更多 »

乙支文德

乙支文德是7世纪早期高句丽将领,朝鲜半岛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其军事才华对高句丽战胜隋帝國百万大军的入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乙支文德文武双全,同時為政治家,曾經担任高句丽宰相。他在击败隋帝國的入侵时给隋将于仲文所写的《遣隋将宇仲文》“神策究天文,妙算穷地理。 战胜功既高,知足愿--止。”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诗词之一。.

新!!: 朝鲜文学和乙支文德 · 查看更多 »

于仲文

于仲文,中国隋朝政治军事人物,字次武,河南郡洛阳人。.

新!!: 朝鲜文学和于仲文 · 查看更多 »

序,又稱序言、前言、敘、緒、弁言、引等,是作品或書籍的一種依附性文章,主要介紹作品的內容、主旨,或者作者的創作過程,或對作品加以評論。若用於小說及故事以方便帶領作者進入劇情及介紹背景,又稱作序章。中國最早的序,一般認為是漢朝人為《詩經》所做的《毛詩序》以及為各詩所做的小序。 序一般位於作品之前,也可位於書後,如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即位於《史記》結尾,位於篇末的序為“後序”,通常稱為跋或後記。由作者本人寫的序為(自序),作者以外的他人所寫的序為(他序)。.

新!!: 朝鲜文学和序 · 查看更多 »

京畿道

京畿道()是位于朝鲜半岛中部的一个韩国行政道,北隔着三八线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邻,东为江原道,南与忠清北道和忠清南道接壤,西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隔海而望。京畿道环绕着韩国首都首尔和仁川广域市,总面积 10,175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300万,是韩国人口最多的地方自治团体,首府是水原市。 传说公元前18年温祚王在河南地区建立百济都城慰礼城。三国时期,京畿地区是百济、高句丽和新罗激烈争夺之地。高丽时期,“京畿”的名称开始被正式使用。朝鲜王朝时期京畿道是朝鮮八道之一。朝鲜日占时期,“京城府”被编入京畿道。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京城府改名首尔,与京畿道分离。1981年,仁川升级为直辖市与京畿道分离。 京畿道是韩国首都圈的一部分,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很早就韩国最大的工业地带。肥沃的汉江平原自古以来以出产京畿米而闻名。京畿道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属于首都地区,留有众多历史遗址。水原华城、南汉山城、朝鲜王陵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新!!: 朝鲜文学和京畿道 · 查看更多 »

京都開城府

京都開城府又称開京(かいきょう、ケギョン)是10世紀到14世紀朝鮮半島上存在的政权高麗(918年 - 1392年)的首都。位于現在北朝鮮(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国)的開城市。.

新!!: 朝鲜文学和京都開城府 · 查看更多 »

庶孽

#重定向 庶出子女.

新!!: 朝鲜文学和庶孽 · 查看更多 »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重定向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新!!: 朝鲜文学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查看更多 »

云英传

《云英传》(原名《寿圣宫梦游录》,又名《柳泳传》)是一部朝鲜爱情小说,作者不详。小说描写的是朝鲜世宗三子安平大君的宫女云英因爱慕年轻书生金进士而惹下祸端的爱情悲剧故事。小说通过民间书生与宫女的自由恋爱和为爱情双双殉情的悲剧,表现了年轻人对自由恋爱的渴望,以及对封建专制的鞭挞。 《云英传》采取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双层结构。第一层结构是柳泳游园梦中遇到金进士和云英的鬼魂,并听他们讲述生前的故事。第二层是金进士和云英的凄美爱情故事。.

新!!: 朝鲜文学和云英传 · 查看更多 »

庆尚道

慶尚道 (경상도)是昔日的朝鮮八道之一,位於朝鮮半島東南部,道府位於大邱。.

新!!: 朝鲜文学和庆尚道 · 查看更多 »

仁顯王后

仁顯王后 閔氏(韓文:인현왕후 민씨,),本貫驪興,閔維重與繼室恩津宋氏之次女,朝鮮王朝肅宗李焞之第一繼妃。.

新!!: 朝鲜文学和仁顯王后 · 查看更多 »

仁显王后传

《仁显王后传》(인현왕후전),又称《仁显圣后德行录》,是一部以仁显王后生平为题材的朝鲜王朝后期宫廷文学作品,与 《癸丑日记》和《闲中录》一起被称为朝鲜宫廷文学三大散文代表作。.

新!!: 朝鲜文学和仁显王后传 · 查看更多 »

延乌郎与细乌女

#重定向 延乌郎细乌女.

新!!: 朝鲜文学和延乌郎与细乌女 · 查看更多 »

延乌郎细乌女

延乌郎与细乌女是朝鲜半岛新罗时期的一个传说故事,收录于《三国遗事》、《新罗殊异传》和《日本书纪》。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延乌郎和细乌女是一对光明神的化身,他们不但用自己的一片热情建设了日本,还恢复了自己祖国人民的幸福。“贵妃库”和“迎日县”的名称来源于此故事。.

新!!: 朝鲜文学和延乌郎细乌女 · 查看更多 »

价值观

#重定向 價值觀.

新!!: 朝鲜文学和价值观 · 查看更多 »

张衡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東漢士大夫、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科學家、發明家及文學家,官至太史令、侍中、尚書。張衡一生成就不凡,曾製作以水力推動的渾天儀、發明能夠探測震源方向的地動儀和指南車、發現月蝕的原因、繪製記錄2,500顆星體的星圖、計算圓周率準確至小數點後一個位、解釋和確立渾天說的宇宙論;在文學方面,他創作了《二京賦》及《歸田賦》等辭賦名篇,拓展了漢賦的文體與題材,被列為「漢賦四大家」之一。他開創了七言古詩的詩歌體裁,對中華文化有巨大貢獻。張衡為備受尊崇的偉大科學家,成就與西方同時期的托勒密媲美。此外,他的地位也被現代天文學界所肯定。.

新!!: 朝鲜文学和张衡 · 查看更多 »

传说

傳說(legend)是指在文字尚未發明的時代,人們要對歷史紀錄,只能夠利用口耳相傳的方式,因此傳說通常不可考證,所描述的事件發生年代遠在文字發明前的遙遠過去。 由于传递者的知识有限,所描述的事物多数难以正確回溯其当时场景,但其基于遥远过去曾发生的“史实”,这与完全虚构的故事、神话是不同的,与“Legend”一词的原意也有一些差别,更倾向于“史诗”(Epic poetry)。虽然如此,能够保存下来的传说由于“传递者对内容的主观修改”、“所记录的事迹年代久远、过于罕见,甚至是绝无仅有的奇迹”,还有人为加入的虚构故事情节,甚至自行虛構全部的故事推說是傳說,因此传说的真实性难以考证,故现在常与神话放在一起混用,有“神话传说”一词。 傳說不像民間故事一般有固定的形式。.

新!!: 朝鲜文学和传说 · 查看更多 »

强羌水越来

强羌水越来(又称姜降戌來)是韩国全罗南道的一种民俗歌舞,韩国第8号重要文化遗产,2009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农历八月十五秋夕,韩国南海地区的妇女就身着韩服,迎着圆月,手拉手形成一个圆圈,一边唱强羌水越来歌谣,一边跳“圆舞”。强羌水越来表演的时候,由一人领唱,其他人一边跳“圆舞”,一边以“强羌水越来”迎合(合唱)。歌谣的节奏一般是由慢变快,舞蹈也随着歌谣的节奏而变化。 “强羌水越来”的含义不定,有“强寇越海来袭”,“要做好边防警戒”等多种说法。据说朝鲜將軍李舜臣在壬辰之亂时期为了迷惑敌军,曾让南海地区的朝鲜妇女扮成男人的样子在玉埋山上转圈子。敌军以为李舜臣的水军重兵埋伏,于是撤退了。胜利后,妇女们手连手唱着强羌水越来歌谣绕圈子纪念此事。战争结束后,强羌水越来逐渐演变成南海地区的民俗歌舞,用于节日,特别是中秋佳节的庆典。歌词内容也因情景的不同而变为以“祝福”、“丰收”、“许愿”等为主题。.

新!!: 朝鲜文学和强羌水越来 · 查看更多 »

强首

强首,新罗国儒学家。大约生活于公元7世纪晚期到八世纪初期。 有的文献资料记载以汉字偏旁读写朝鲜语的吏读为692年强首与汉学家薛聪等创造,这种用汉字部首或读音标记新罗语的方法使新罗人能用本族语理解汉文,对于新罗国的文化前进起到了卓越的贡献。 高丽国的 金富軾撰的《三國史記》对强首有些充分的肯定,在列传第六,与 薛聪, 崔致远等儒学大家合撰。.

新!!: 朝鲜文学和强首 · 查看更多 »

开城特级市

開城特級市(),又名松都(송도)、松岳(송악)、開京(개경)、松京(송경),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黃海北道的城市。開城是高麗時代的古都,經歷了五百多年的繁榮,傳統商業興盛。開城原屬京畿道,南北分治之後成為了朝鲜的邊境城市。近郊所產的高麗人參馳名國際。開城特級市曾是開城工業地區的一部份,容許來自韓國及世界各地投資者開設工廠。.

新!!: 朝鲜文学和开城特级市 · 查看更多 »

彗星

彗星(Comet,有時也被誤記為慧星)是由冰構成的太陽系小天體(SSSB),當他朝向太陽接近時,會被加熱並且開始釋氣,展示出可見的大氣層,也就是彗髮,有時也會有彗尾。這些現象是由太陽輻射和太陽風共同對彗核作用造成的。彗核是由鬆散的冰、塵埃、和小岩石構成的,大小從P/2007 R5的數百米至海爾博普彗星的數十公里不等,但大部分都不會超過16公里。 彗星的軌道週期範圍也很大,可以從幾年到幾百萬年。短週期彗星來自超越至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伊伯帶,或是與離散盤有所關聯 。長週期彗星被認為起源於歐特雲,這是在古柏帶外面,伸展至最近恆星一半距離上,由冰凍天體構成的球殼。長週期彗星受到路過恆星和銀河潮汐的引力攝動而直接朝向太陽前進。雙曲線軌道的彗星可能在進入內太陽系之前曾經被沿著雙曲線軌跡被拋射至星際空間,則只會穿越太陽系一次。來自太陽系外,在銀河系內可能是常見的系外彗星也曾經被檢測到。 彗星與小行星的區別只在於存在著包圍彗核的大氣層,未受到引力的拘束而擴散著。這些大氣層有一部分被稱為彗髮(在中央包圍著彗核的大氣層),其它的則是彗尾(受到來自太陽的太陽風電漿和光壓作用,從彗髮被剝離的氣體、塵埃、和帶電粒子,通常呈線性延展的部分)。然而,熄火彗星因為已經接近太陽許多次,幾乎已經失去了所有可揮發的氣體和塵埃,所以就顯得類似於小的小行星。小行星被認為與彗星有著不同的起源,是在木星軌道內側形成的,而不是在太陽系的外側。主帶彗星和活躍的半人馬小行星的發現,已經使得小行星和彗星之間的差異變得模糊不清。 ,已經知道的彗星有4,894顆,其中大約有1,500顆是克魯茲族彗星和大約484顆短週期彗星,而且這個數量還在穩定的增加中。然而,這只是潛在彗星族群中微不足道的數量:估計在外太陽系的儲藏所內類似的彗星體數量可能達到一兆顆。儘管大多數的彗星都是暗淡和不夠引人注目的,但平均大概每年會有一顆裸眼可見的彗星,其中特別明亮的就會被稱為"大彗星"。 在2014年1月22日,ESA科學家的報告首次明確的指出在矮行星穀神星,也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有水氣存在。這項檢測是通過赫歇爾太空望遠鏡使用遠紅外線技術完成的。此一發現是出人意料之外的,因為彗星,不是小行星,才會有這種典型的"噴流萌芽和羽流"。根據其中一位科學家的說法:"彗星和小行星之間的區隔是越來越模糊了"。 古代也有彗星出现的记录,古人一般認為彗星是凶兆。.

新!!: 朝鲜文学和彗星 · 查看更多 »

佛(बुद्ध;IAST:Buddha;Buddho),又稱佛陀,佛教術语,意譯為「悟道者」,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佛有十個稱號,亦有三身。狹義而言,現在佛教的「佛陀」指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陀不是神,而是一個多元文化教育家。廣義而言,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是成佛之因。 佛教分裂後菩薩成佛之道理論分裂成兩大不同菩薩道,傳統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和大乘菩薩道,其中大乘菩薩道和傳統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不合。 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說明修菩薩道必須必須先發願成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記未來一定成佛才能成為菩薩,菩薩必須累積十波羅蜜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萬大劫明昆尊者《南傳菩薩道》:在這部經的註釋中也有解釋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單只說到十波羅蜜中的佈施波羅蜜,我們是不可能只修了一次,或兩次,或十次,或二十次,或五十次,或一百次,或一千次,或十萬次,或一千萬次,或十億次,或一千億次,或十萬億次就可成佛的。同樣地,我們是不可能只修了一天,或兩天,或十天,或二十天,或五十天,或一百天,或一千天,或十萬天,或十億天,或一個月,或兩個月,或十萬億個月,或一年,或兩年,或十萬億,或一個大劫,或兩個大劫,或十萬億個大劫,或一阿僧祗大劫,或兩阿僧祗大劫,或三阿僧祗大劫就可成佛。(其他的波羅蜜,即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辱、真實、決意、慈與捨也是同樣的情形。)事實上最短的期限是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只有在這麼久的時間裡,非常恭敬、熱誠、認真、透徹與毫無間斷地圓滿諸波羅蜜之後才能成佛。這就是為什麼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原因。這部經的疏鈔也強調只有至少修習諸波羅蜜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之後才能成佛。除此之外,是沒有其他方法的。這是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才能成佛。菩薩在最後一世前修四念處最多只會證得第十一觀智行捨智不會覺悟不會證得道、果、涅槃。菩薩在最後一世無佛教時代會自修四念處《雜阿含經》(四九八):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過去、未來、今現在佛悉斷五蓋惱心,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然後無師自悟自證四道、四果、涅槃成為佛 。佛說過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已經「永無來生」《中阿含經》:漏盡阿羅訶比丘已知滅盡,拔其根本,永無來生。,因此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不會繼續輪迴在來生成佛。 大乘佛教主張,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除一闡提者﹞,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菩薩五十二階位,一一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 四念處、四聖諦、八聖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於妙覺菩薩位下生人間示現成佛,今世可以一生成就,佛或最後身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圆满覺悟的聖者,所以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十號具足。.

新!!: 朝鲜文学和佛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朝鲜文学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徐居正

徐居正(서거정,),字刚仲,号四佳亭,谥号文忠,朝鲜王朝文臣,辞章派代表人物。 徐居正出生于今韩国大邱市,是牧使弥性的后代,硕学阳村权近的外孙。他自幼被誉为神童。1444年文科及第,1456年拨英试状元,历任集贤殿博士、副修撰、左赞成,并在朝鲜王朝第一次兼任弘文馆和艺文馆大提学。他曾五次进入宫闱,管理经幄45年,掌管文衡23年,执撑科举考试23年。 徐居正著作很多,留有《四佳集》三十卷、《东人诗话》二卷、《笔苑杂记》二卷,以及《太平闲话滑稽传》四卷。其中《东人诗话》是朝鲜文学史上首部以诗话命名的诗话专集,《太平闲话滑稽传》是朝鲜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独立笑话集。此外,他还参与了《东文选》、《东国舆地胜览》和《东国通鉴》等的编纂。其中,他组织编纂的《东文选》收录了新罗至李朝肅宗时期的朝鲜优秀文学作品,是朝鲜文学的珍贵典籍。.

新!!: 朝鲜文学和徐居正 · 查看更多 »

律诗

律诗是唐代及以後流行的一種詩歌體裁,格律嚴格,按每人字数,可分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五言律詩一行有五個字,七言律詩一行則有七個字,按篇幅長短,可分為一般的「律詩」和「排律」(或稱「長律」)。 第二,四,六,八句須押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第三,五,七句不可押韻。.

新!!: 朝鲜文学和律诗 · 查看更多 »

往五天竺国传

《往五天竺国传》,唐代新罗僧人慧超在723年至727年前往五印度诸国巡礼,先后到东印度,中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再经中亚各国返回长安后所作。《往五天竺国传》全书已不存,在慧琳所著《一切经音意》中有摘录。1905年伯希和在敦煌发现此书写本残卷,以低價購入並帶到巴黎。伯希和首先指出编号“伯希和3532”敦煌写本残卷就是慧琳《一切经音義》中的《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后经罗振玉用《一切经音義》对照敦煌写本,证明敦煌残卷“伯希和3532”,的确是《慧超往五天竺国传》。 本书记载吠舍厘、拘尸那、摩揭陀、伽毗罗、吐蕃、建驮罗、乌长、拘卫、览波、罽賓、犯引、吐火罗、波斯、大食、大拂临、骨咄、康国、史国、米国、安国、跋贺那、骨咄、突厥、胡密、识匿、疏勒、龟兹、于阗、安西、焉耆等四十余国。 慧超西行时已经不是玄奘西行时的和平年代,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大食(波斯)东征、突厥扩张,印度、吐蕃、唐相互较量的残酷战争。缩略本残卷虽然简短,但忠实记录了8世纪上半叶当时的情况,是印和中亚史的重要史料。慧超在《往五天竺国传》中除了记载与印度佛教相关的内容,还对45个国家的情况进行了记载,涉及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亚地区开始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目击见证,是研究8世纪中亚丝绸之路的珍贵文献。 此书有日语、德语、英语、朝鲜语等翻译本。.

新!!: 朝鲜文学和往五天竺国传 · 查看更多 »

忠清道

忠清道(충청도)是昔日朝鮮八道之一,位於朝鮮半島西南部,道府位於公州(공주)。.

新!!: 朝鲜文学和忠清道 · 查看更多 »

地藏菩萨

地藏菩薩(क्षितिगर्भ ),常稱幽冥教主地藏菩薩,音譯為「乞叉底蘗婆」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地藏」條目。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為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弘願」,即在於『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之梵文名「क्षितिगर्भ」(Kṣitigarbha),音譯為「乞叉底檗婆」,「ksiti」(乞叉底)有大地之意,「Garbha」(檗婆)有胎藏或含藏之意,故云「地藏」。其梵文名字原無「王」字,或為尊稱而加。.

新!!: 朝鲜文学和地藏菩萨 · 查看更多 »

北周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宋朝以后鲜用),由宇文氏建立,定都長安,北周自建國后,統治實權一直在霸府宇文護身上,皇帝無力與之抗阻,為了擺脫宇文護的束縛,經過一連串的計畫與鬥爭,北周武帝終於殺死了宇文護,掌握大權,並以德施政,人民安樂,在位時更成功滅北齊,統一北朝。但他死後三年,北周便被杨坚的隋朝所滅,后由隋滅陳,統一中國。.

新!!: 朝鲜文学和北周 · 查看更多 »

圓寂

圓寂,佛教用語,涅槃的另一個漢語譯名。這個譯名由玄奘創造,採用諸德圓滿、諸惡寂滅之意。現今佛教出家僧侶過世,多稱為圓寂,因此它也被當成死亡的同義語。.

新!!: 朝鲜文学和圓寂 · 查看更多 »

僧侣

僧侶可以指:.

新!!: 朝鲜文学和僧侣 · 查看更多 »

列宁

#重定向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新!!: 朝鲜文学和列宁 · 查看更多 »

善德女王

善德女王(선덕여왕,),姓金名德曼,號聖祖皇姑,是新羅國的第27代君主,性格寬仁明敏。她是真平王金白淨之長女,母親為王妃摩耶夫人金氏(葛文王金福勝之女),在真平王及聖骨出身的王族男子都過世後,德曼繼承了王位,成為新羅及韓國有歷史記載以來的首位女王。.

新!!: 朝鲜文学和善德女王 · 查看更多 »

善花公主

善花公主(朝鮮語:선화공주),或作善化公主,根據《三國遺事》記載,是新羅真平王的三公主,百濟第三十代武王扶餘璋的王--《三國遺事》〈卷第二 武王條〉。然而近年在彌勒寺址石塔遺址的考古,發現有關武王王--沙宅王后的記錄,使善花公主是否真有其人再次引起爭論。 익산 미륵사 선화공주가 창건 안했다,2009年1月19日。.

新!!: 朝鲜文学和善花公主 · 查看更多 »

咏孤石

《咏孤石》是高句丽僧人定法师在高句丽平原王(公元559-589年在位)在位期间所做的一首五言写景律诗,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汉诗之一。定法师曾到中国北周留学。.

新!!: 朝鲜文学和咏孤石 · 查看更多 »

咸镜道

咸鏡道(함경도)是昔日朝鮮八道之一,位於朝鮮半島東北部,道府位於咸興。.

新!!: 朝鲜文学和咸镜道 · 查看更多 »

傳奇 (小說)

傳奇,指中國唐代開始的虛構性的文言短篇小說,往往專指唐代小說,又稱唐傳奇或傳奇文。傳奇上承六朝神怪小說,始創於初唐,大盛於中唐,衰落於宋代,題材主要分愛情、神怪、俠義、歷史四類,代表作品有沈既濟《枕中記》、《任氏傳》、元稹《會真記》(又稱《崔鶯鶯傳》)、蔣防《霍小玉傳》、白行簡《李娃傳》、李公佐《南柯太守傳》、陳鴻《長恨歌傳》、袁郊《紅線傳》、杜光庭《虬髯客傳》等。典型的傳奇與一般筆記小說、志怪小說不同,具有複雜情節,曲折描寫,不是實事的記錄,而是有意識的創作,首度建立中國短篇小說的形式,提供大量故事素材,對後世小說和戲曲都有重大影響。以「傳奇」指唐代小說,是約定俗成的做法,其定義是模糊的,具體包括哪些作品,學者意見互有出入。部份學者把「傳奇」界定為筆記小說以外一切的文言虛構性小說,把傳奇下限推到清代。.

新!!: 朝鲜文学和傳奇 (小說)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唐朝.

新!!: 朝鲜文学和唐 · 查看更多 »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五月……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歐陽修《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換算為公曆即7月10日 。),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太穆皇后窦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顺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終統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号贞观。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够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2岁,在位23年,庙号太宗 ,諡號「文皇帝」,葬于昭陵。.

新!!: 朝鲜文学和唐太宗 · 查看更多 »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別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譽。故可用「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概括。.

新!!: 朝鲜文学和唐宋八大家 · 查看更多 »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小名雉奴,字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母文德皇后。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领土面積逾1200万平方公里,东起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西临鹹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崩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終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新!!: 朝鲜文学和唐高宗 · 查看更多 »

唐诗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代(618年—907年)的詩,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風格創作的詩。唐詩上承魏晉南朝詩,下開宋詩,唐代也被視為中國歷來詩歌發展最盛的黃金時期,因此有與宋詞並舉之說。 唐代以後,唐詩的選本、選集不斷湧現,現今流傳最廣的是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清朝康熙年間的《全唐詩》整理收錄了二千二百多名詩人超過五萬多首唐詩。.

新!!: 朝鲜文学和唐诗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朝鲜文学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唱剧

唱剧是一种以盘索里为基础结合西洋舞台剧形成的朝鲜半岛传统戏剧,出现于20世纪初。唱剧是韩国的国剧,主要由韩国公演。 “唱剧”一词的“唱”意为“歌”,即“盘索里”,“剧”指的是“演剧”。唱剧因此也可以说成是“盘索里剧”。与由一名唱者单独、完整演唱的盘索里不同,唱剧是由许多声乐家在舞台上出演不同角色公演的。唱剧的音乐伴奏也不再是盘索里的一名鼓手,而是由管弦乐团来伴奏。.

新!!: 朝鲜文学和唱剧 · 查看更多 »

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20世紀中國內憂外患,國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到知識份子及一般民眾的批評和唾棄,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和破壞(如「打倒孔家店」、迂腐且「吃人的禮教」)。儒家失去可供託身的制度或組織,脫離於平民百姓的生活,僅獲新儒家等少數學者仍獻身和發揚。這也導致現代中國人在生活經驗中實際甚少接觸儒家價值,也很難有參與儒學的機會,使得相關教育沒有寄身之所,其價值觀也和日常生活越來越疏遠。海外華人接觸儒家,來自書本亦遠多於來自生活經驗。現代儒家趨向學術轉型,學者多著重探討儒家究竟屬於什麼形態的宗教或哲學,以及現代人怎樣才能在儒學中安身立命。學者一般推斷儒家在現代世界中勢必難以重拾昔日光輝,但其倫理思想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經濟發展仍將有所貢獻。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教育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儒家初出現時聲勢微弱,起初僅是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學派,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自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逐漸滲透到專制政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段說明正可代表其發展歷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儒家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並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在朝鮮尤其深入民心,其流佈較在中國本土更為普及。.

新!!: 朝鲜文学和儒家 · 查看更多 »

冰雹

雹或冰雹(Hail)屬於突發性天然災害,是一种固态降水物,是圆形或圆锥形的冰块,由透明层和不透明层相间组成;直径一般为 5~50毫米,大的則可达到10厘米以上,。 冰雹是在對流雲所形成的积雨云中形成,當水汽隨氣流上升遇冷會凝結成小水滴,若隨著高度增加溫度繼續降低,達到攝氏零度以下時,水滴就凝結成冰粒;在它上升運動過程中,並會吸附其周圍小冰粒或水滴而增大,直到因其重量增加而下降,當其降落至較高溫度區時,其表面會融解成水;同時亦會吸附周圍的小水滴,此時若又遇強大之上升氣流再被抬升,其凝結成冰粒又不断凝结变大,直到因自身重量而下落。若降到地面時未融化解成水,则仍呈固態的冰粒或冰雹。.

新!!: 朝鲜文学和冰雹 · 查看更多 »

凤凰

鳳凰,亦稱丹鳥、火鳥、鶤雞、威鳳,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和龍相同。其羽毛一般被描述為五彩,“鳳”為雄性,“凰”為雌性。其圖徽常用來象徵祥瑞。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鳳凰的形象在漢字文化圈各區域中普遍出現。英文稱之為Chinese Phoenix或簡稱Phoenix(但是實際上Phoenix指的是欧美傳說裡的不死鳥,而非凤凰)。 《淮南子》:“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皇,凤皇生鸾鸟,鸾鸟生庶鸟,凡羽者生于庶鸟。”认为凤凰是飞龙之子,但《大藏经》有:“嘉羽生应龙。应龙生凤皇”,认为凤凰是应龙后裔,疑飞龙即应龙。.

新!!: 朝鲜文学和凤凰 · 查看更多 »

全州

全州可以指:.

新!!: 朝鲜文学和全州 · 查看更多 »

全唐诗

#重定向 全唐詩.

新!!: 朝鲜文学和全唐诗 · 查看更多 »

六朝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魏晉南北朝的六個朝代:.

新!!: 朝鲜文学和六朝 · 查看更多 »

兴夫传

《兴夫传》,是在朝鲜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成书的小说,与《沈清传》、《春香传》一起被称为朝鲜三大古典名著。.

新!!: 朝鲜文学和兴夫传 · 查看更多 »

元大都

元大都,或称大都(突厥语称为汗八里,意即“可汗之城”),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正月三十日(1267年2月25日)至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二(1368年9月14日),为元朝京師。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南至长安街一线,东西至北京二环路一线。.

新!!: 朝鲜文学和元大都 · 查看更多 »

元英宗

元英宗硕德八剌(见《黄金史纲》;;),是元朝第五位皇帝,蒙古帝国第九位大汗,1320年4月19日—1323年9月4日在位,在位3年零5个月,是元仁宗之子。 1321年11月28日,群臣为硕德八剌上汉语尊号继天体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 去世后,谥号睿圣文孝皇帝,庙号英宗,蒙古语称号格坚皇帝《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紀二》:“泰定元年二月,上尊諡曰睿聖文孝皇帝,廟號英宗。四月,上國語廟號曰格堅。”(或)。.

新!!: 朝鲜文学和元英宗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新!!: 朝鲜文学和元朝 · 查看更多 »

光海君

光海君(;),名李琿(),朝鲜王朝‎的第15代君主,公元1608年至1623年在位。他是前任君主朝鮮宣祖與其愛妃恭嫔金氏(공빈 김씨)所生的第二位兒子。葬於杨州赤城洞(位於今日南楊州市松陵里(송릉리))。.

新!!: 朝鲜文学和光海君 · 查看更多 »

勳舊派

勳舊派,又稱功臣派,是朝鮮王朝歷史上的一股政治勢力,因為在世祖時期協助王位的篡奪而取得政治實權的官僚學者。在士林派完全得勢之前,一直與士林派相互抗衡。李朝开国功臣也是勲舊派。.

新!!: 朝鲜文学和勳舊派 · 查看更多 »

四库全书

#重定向 四庫全書.

新!!: 朝鲜文学和四库全书 · 查看更多 »

瞿佑

瞿佑(),字宗吉,号存斋。元末明初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著有《剪灯新话》、《田园诗话》、《咏物诗》等。.

新!!: 朝鲜文学和瞿佑 · 查看更多 »

玄奘

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譯經師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識宗创始人,師承那蘭陀寺的戒賢大師,並靠雙腳行遍古老印度。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游记》中心人物唐三藏(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是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其弟子將其口述之《大唐西域記》,書寫為書,呈給唐朝之唐太宗。.

新!!: 朝鲜文学和玄奘 · 查看更多 »

玉楼梦

《玉楼梦》,又名《玉莲梦》,是朝鲜王朝后期文人南永鲁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部分学者认为是续《九云梦》、《谢氏南征记》之后,朝鲜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这部章回小说共有64章,40多万字,篇幅数倍于《九云梦》。北京大学教授韦旭昇称其为“朝鲜古典文学中的《战争与和平》”他亦将《玉楼梦》在朝鲜文学史上的艺术成就与《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相等同,而将《春香传》和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相比较。 《玉楼梦》有国文笔写本、活字本、汉文笔写本、汉文悬吐活字本等多个版本。小说从主题、题材、情节和人物上与金万重的《九云梦》很相似,同时也吸收了《谢氏南征记》中的妻妾争斗,扬善惩恶等成份。此外,《玉楼梦》还囊括了同期朝鲜小说中爱情奇缘、战地英雄、神魔鬼怪、家庭伦理、忠奸之争等小说内容,是这类作品的集大成之作。《玉楼梦》继承了《九云梦》天界、人间的双重空间结构。但《玉楼梦》在对杨昌曲达到人生功名成就、家庭和睦隆昌的最高境界后,并没有像《九云梦》那样否定现实人生,也没有传达“人生如梦”的虚无思想,而是还展开了对第二代的描写,使情节结构更为开放,给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人世沧桑与历史纵横感。这样的情节安排,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执著追求,也凸显了这部作品与朝鲜以往梦字类小说在价值取向上的分野。.

新!!: 朝鲜文学和玉楼梦 · 查看更多 »

獨立新聞 (1919年)

《獨立》或稱《獨立新聞》(朝鮮語:독립신문,英文:The Independence)為發行自1919年至1943年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官方報紙。該報報社首任社主為安昌浩,筆陣為安昌浩、李光洙、朱耀翰、申采浩、尹潽善等。.

新!!: 朝鲜文学和獨立新聞 (1919年) · 查看更多 »

琉璃明王

琉璃明王()姓高(고),名琉璃(유리),亦作類利(누리),另一说名孺留(유류),高句麗開國君主朱蒙(東明聖王)的長子,母親為禮氏。他在扶餘出生長大。後來與母親一同前往高句麗投奔朱蒙(被帶素扣留至朱蒙死前)。朱蒙逝世後,於前19年繼任為高句麗的君主。有關琉璃王及高句麗國君之記載,主要見於《三國史記》。而《三國志·魏書》有關這段時期的記載與之差異頗大,故難以相合。三国志中多以太祖王之后的历史为主,而后来的北朝《魏书》又追述了高句丽开国的神话。.

新!!: 朝鲜文学和琉璃明王 · 查看更多 »

神话

在民俗学上,神话是指关于人类和世界变迁的神圣故事。Dundes, Introduction, p. 1在广义上,“神话”可以指任何古老传说, 藉由故事的形式來表達民族的意识形态。 神话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通过推理和想象对自然现象作出解释。但是由于这时的知識水準非常低下,因此经常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神话是人们借助于幻想企图征服自然的表现。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 许多民族的原始社会的历史,都是从神话故事开头的。神话中的人物大多来自原始人类的自身形象。狩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有关。神话中的英雄也以刀斧、弓箭为武器。从神话中,可以看到先民的一些事迹。 不论是世界文明发生最早地区的原始社会民族,还是当今世界上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民族,他们流传的许多神话故事都大同小异。 神话也是文学的先河,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例如《庄子·應帝王》中说:“泰氏,其卧徐徐,具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 神话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区域性,不同的文明或者民族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神话含义。.

新!!: 朝鲜文学和神话 · 查看更多 »

神文王

文王(),姓金名政明,字日炤,是新罗第三十一代君主,文武王子。在位十二年,諡神文。太子理洪時年六歲,即位。 685年,新罗“始备九州”,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的全部领土。 根據《崇惠殿誌》,神文王葬于狼山東,在排盤府東十里的神文王陵。即今日慶州市排盤洞,介乎國道7號線與東海南部線之間,鄰近東海線的東方驛。 神文王二年(682年),统一新罗效仿唐建立起国立高等教育机构国学。国学以15-30岁的贵族子弟为招收对象,学制为9年,主要教授《论语》、《孝经》、《礼记》、《周易》、《左传》、《尚书》、《春秋》、《文选》和算学等。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十品或十一品的官职。.

新!!: 朝鲜文学和神文王 · 查看更多 »

稗说

稗说,也称稗说体,是高丽后期出现的类似笔记类的文学体裁。高丽时期的稗说主要是围绕诗人、诗句,记述逸闻趣事,传说,期间夹杂着作者的评论,也记述有关文、赋、对联、酒令等其它文学体裁,以及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的轶事。稗说在朝鲜王朝前半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在题材和内容上已不局限于诗话,涉及名人逸事、传说、寓言、笑话、天文地理、风俗民情等各个方面。虽然稗说与正史、地理志、寓言集等相比显得“不正规”,但其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形式,也弥补了专著的不足,对研究朝鲜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稗说体散文中有关志怪、传说、笑话等部分故事性较强,为此后小说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现存高丽稗说体文集有李仁老的《破闲集》,崔滋的《补闲集》,李奎报的《白云小说》和李齐贤的《栎翁稗说》四部。“稗说”一词始于李齐贤的《栎翁稗说》,不过,李仁老的《破闲集》被认为是稗说的开始。朝鲜王朝时期稗说作品主要包括徐居正的《笔苑杂记》、《太平闲话滑稽传》,姜希颜的《养花小录》,成倪的《慵斋丛话》,曹伸的《谀闻琐录》,柳梦寅的《於于野谈》等。.

新!!: 朝鲜文学和稗说 · 查看更多 »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學的一派,又稱性理學,有時會被简称為理学,與心學相對。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從不同的角度認識,祂有不同的名稱,如天、道、上帝等),而且祂是善的,祂將善賦予人便成為本性,將善賦予社會便成為“禮”;而人在世界萬物紛擾交錯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稟賦自“理”的本性,社會便失去“禮”。 如果無法收斂私欲的擴張,則偏離了天道,不但無法成為聖人(儒家最高修為者,人人皆可達之),還可能會迷失於世間。所以要修養、歸返、並伸展上天賦予的本性(存天理),以達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時完全進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後就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時人欲已融入進天理中(滅人欲,不是無欲,而是理欲合一),無意、無必、無固、無我(從“毋”變成“無”),則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偏離天道了。 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所以萬物“之所以然”必有一個“理”;而通過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達到認識真理的目的(致知)。.

新!!: 朝鲜文学和程朱理学 · 查看更多 »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新!!: 朝鲜文学和突厥 · 查看更多 »

竹夫人

竹夫人是一种東亞傳統的消暑用具,又稱竹夹膝、竹姬、青奴、竹奴、竹妃,一般由竹或竹篾制成。在现在的中国已不常见,在現代的韩国、日本及東南亞依然是常见的居家用具。.

新!!: 朝鲜文学和竹夫人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朝鲜文学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笑話

笑話是指以一句短語或一個小故事讓說話者和聽者之間覺得好笑,或是產生幽默感,另外一個行動(動作)型的笑話是以動作影響人的視覺及觀感,而讓人感到好笑。.

新!!: 朝鲜文学和笑話 · 查看更多 »

箜篌引

《箜篌引》是一首被翻译成汉语保存下来的高句丽歌谣,是现存朝鲜半岛最早的古代歌谣之一。东汉蔡邕的《琴操·九引》和西晋崔豹的《古今注·音乐》都收有这首歌谣。据记载,古朝鲜人艄公崔子高清晨撑船,见一白发狂夫披头散发,手提酒壶,乱流而渡。其妻在后紧追劝阻,但没能追上,眼睁睁看着丈夫溺水而亡。其妻悲痛欲绝,弹箜篌“公无渡河”之歌宣泄哀伤,后投河自尽。崔子高回家后将所见所闻讲给妻子丽玉。丽玉深受感动,作《箜篌引》。此歌全篇仅16字,但意尤深远。.

新!!: 朝鲜文学和箜篌引 · 查看更多 »

紀昀

纪昀(雍正二年六月十五日-嘉慶十年二月十四日,即),字晓岚,又字春帆,晚號石雲,又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間才子,在文學作品、通俗評論中,常被稱為紀晓岚。清代直隸獻縣(今河北献县)人,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政治人物。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卒谥文达。 纪昀文采超群,與同時代江南的袁枚齊名,時稱「北紀南袁」。.

新!!: 朝鲜文学和紀昀 · 查看更多 »

红巾军侵略高丽

#重定向 红巾军东征高丽.

新!!: 朝鲜文学和红巾军侵略高丽 · 查看更多 »

纳哈出

纳哈出(; ), 元末名臣,官至太尉,属蒙古札剌亦兒氏。为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裔孙。初为太平路万户,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攻克太平时被俘,因其为名臣后人之故,好言劝降,未成,念其心繫元庭,遂给予银两放归。 元顺帝封其为丞相,后又封太尉。纳哈出驻兵开元路(今开原)金山(今昌图金山堡以北辽河南岸一带),计有二十万之众。有史料言,曾封其为开元王。.

新!!: 朝鲜文学和纳哈出 · 查看更多 »

紙是任何纖維經排水作用後,在簾模上交織成薄頁揭下乾燥後的成品。紙是書寫、印刷的載體,也可以作為包裝、衛生等其他用途,如打印紙、複寫紙、衛生紙、面紙等等。纖維無規則交叉排列的紙發明源於中國,它的出現與普及讓人類的知識得以方便地被保存及迅速地被傳播,對於人類文明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新!!: 朝鲜文学和纸 · 查看更多 »

统一新罗

统一新罗时代(668年-901年)是朝鮮半島的一個朝代。公元668年,新罗联合唐朝灭亡了百济和高句丽不久,罗唐战争爆发,新罗获得了平壤以南的朝鮮半島,朝鲜半島进入了统一新罗时代。 900年后百济建立,901年泰封国建立,统一新罗时代结束,朝鲜半岛进入后三国时代。 统一新罗时代是1945年南北分治以后的术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政治的渴望,因为这个原因,一些历史学家建议使用南北国时代,其中包括了渤海国。在北朝鲜于50年代提出主体史学后,渤海国一度代替统一新罗成为朝鲜历史主线。认为渤海国在北部且继承高句丽,统一新罗由于长期臣服于唐朝而有悖于主体思想,统一新罗时代并不承认渤海国对于高句丽的继承,认为新罗为三国的唯一继承者。.

新!!: 朝鲜文学和统一新罗 · 查看更多 »

绝句

绝句,又稱截句、断句,四句一首,短小精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诗歌体裁,属于近體詩的形式。 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陈代徐陵的《玉臺新詠》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诗,不知作者名字,题为“古绝句”。此时的绝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韵的小诗,并不要求平仄和谐。绝的意思是“断绝”,古人用四句一绝的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 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要求「平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絕句根據字數主要分成以五言絕句與七言絕句。.

新!!: 朝鲜文学和绝句 · 查看更多 »

绘画

繪畫在技术層面上,是一個以表面作為支撐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顏色的行為,那些表面可以是紙張、油畫布、木材、玻璃、漆器或混凝土等,加顏色的工具可以时畫筆、也可以是刀、海綿或是等。 在藝術用語的層面上,繪畫的意義亦包含利用此藝術行為再加上圖形、構圖及其他美學方法去達到表現出從事者希望表達的概念及意思这样一个目的。.

新!!: 朝鲜文学和绘画 · 查看更多 »

義慈王

義慈王 (,641年-660年在位),是百濟第三十一代王,為三十代武王之長子,姓扶余,讳义慈。 義慈王年幼時即孝聲遠播,時人譽為「海東曾子」。 641年即位後,開始對貴族中心的政治體制進行改革,強化王權。曾親自率軍進攻新羅,取其數十城。但因為貴族的內部分裂,與王室的窮奢亟慾,使得國政開始混亂,唐高宗時因開始不朝貢受譴責。 660年,唐朝與新羅聯軍來攻,包圍国都泗沘(今扶餘郡),義慈王退至熊津(今公州),後投降。唐分百濟故地,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郞將劉仁願以兵一萬留鎭泗沘城,蘇定方将他跟太子孝、王子隆、大臣將領九十三人、百姓一萬兩千人擄至唐,後病死在洛阳,葬于邙山孙皓、陈叔宝墓旁,谥号绍王。.

新!!: 朝鲜文学和義慈王 · 查看更多 »

真平王

真平王(),姓金名伯淨,是新羅國的第26代君主。真興王孫,真智王侄。元年(陳太建十一年)八月封同母弟金伯飯爲真正葛文王,金國飯爲真安葛文王。六年二月改元建福,八年置禮部,他在位時期建立和完善各種新羅官制,在位五十四年,諡真平,無嗣子,女善德王繼位。 在位建立花郎,由報良法師創立。 624年受唐高祖冊封為樂浪郡王、新羅王。.

新!!: 朝鲜文学和真平王 · 查看更多 »

真德女王

真德女王();姓金名勝曼,是新罗國的第28代君主。真平王同母弟真安葛文王金國飯與月明夫人--氏之女,即真平王的姪女,善德女王的堂妹。《三國史記》記載她姿質豐麗,長七尺,垂手可過膝。 元年(唐朝貞觀二十一年)即位。二年改元太和,派遣伊飡金春秋(武烈王)到唐国請攻百濟,三年正月始号令全国服中國衣裳,四年織錦作五言《太平頌》遣使獻給唐高宗,並开始行中國永徽年號。在位八年,無嗣,群臣請伊飡閼川攝政,閼川固讓曰:「臣老矣,無德行可稱,今之德望崇重莫如春秋公,實可謂濟世英傑。」遂奉立金春秋为王。.

新!!: 朝鲜文学和真德女王 · 查看更多 »

真兴王

真兴王(;),新罗第二十四代君主,540年7月至576年8月在位。姓金,名彡麥宗(삼맥종),又名深麥夫(심맥부),法名法雲(법운)。真興王是(法興王之弟)之子,母親是息道夫人金氏(法興王之女),法興王是真興王的伯父兼外祖父。 真興王對新羅的國家發展做出貢獻,召集人才組建國家的組織花郎徒,並整備佛教教團,試圖統合思想。以此為基礎,新羅對高句麗支配下的漢江流域和咸鏡道一帶發起進攻,向南,則在562年征服大伽倻,控制了洛東江以西一帶。勢力膨脹的新羅控制著洛東江流域和漢江流域這兩個具有生產力的地域,壓制百濟,停止了高句麗的南進,控制仁川灣,得以與隋、唐直通,並與隋、唐保持聯盟關係,使新羅在三國之中得以自保。此後,新羅在三國的競爭中掌握了主導權。真興王在位期間是新羅的全盛時期,位於今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咸鏡南道的,證明新羅在真興王時期曾經攻入過高句麗的領土一帶。 真興王於540年7月至576年8月期間在位。其中,540年7月至541年3月期間,由法興王的王后攝政;541年3月至551年3月期間,由母親只召太后(息道夫人)攝政;551年3月至559年3月期間親政;559年3月至563年3月,由仇亥攝政;563年3月至575年12月再度親政;575年12月至576年3月,由攝政;576年3月至4月,由美室宮主暫時代理一個月朝政;同年4月至8月,由金舍輪以太子身份代理攝政。死後,由金舍輪繼位,是為真智王。.

新!!: 朝鲜文学和真兴王 · 查看更多 »

真聖女王

真聖女王();姓金名曼,一作垣,是新罗国君主,定康王同母妹妹。887年7月5日即位,891年10月憲安王庶子弓裔叛于鐵原京,第二年甄萱(李姓)據武珍州自稱後百濟,895年10月立憲康王庶子金嶢爲太子。 真圣女王三年(889年),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元宗、哀奴率领起义农民占据沙伐州(今庆尚北道尚州),北原(今江原道原州)梁吉的声势最为浩大,占据附近十几个郡县。896年西南地区又发生赤裤军起义,直至首都庆州附近的牟梁里。897年6月真圣女王被迫禪位于太子嶢,12月去世后被火葬。她在位十一年,她的丈夫大角干金魏弘被追封为惠成王。.

新!!: 朝鲜文学和真聖女王 · 查看更多 »

热河日记

《热河日记》是朝鲜实学派文学家朴趾源所作的长篇纪行文学作品。1780年,朴趾源的堂兄朴明源被任命为赴中国清朝祝贺乾隆70大寿的“入燕使节团”正使。他作为随行人员一同前往,归国后将其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写成《热河日记》。 《热河日记》共26卷有25万字,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历史、医学、器用等方方面面。《热河日记》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7卷)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作者从1780年6月24日渡过鸭绿江开始到8月底到达热河,再回到北京的57天见闻。第二部分(8—26卷)主要采取以一件事或一个主题为中心展开的纪事本末体的记述方式。在这部分中有《班禅始末》、《杨梅诗话》、《玉匣夜话》、《铜栏涉笔》等名篇。.

新!!: 朝鲜文学和热河日记 · 查看更多 »

瘟神

瘟神,或稱疫病神,乃東亞民間信仰中的瘟疫之神,各地信仰的瘟神並不一致。中國、朝鮮半島的瘟神以五毒大神最為著名,即: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等五神。.

新!!: 朝鲜文学和瘟神 · 查看更多 »

瑟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弹拨弦乐器,外形类似筝但略寬。按五声调式定弦,常作爲琴的伴奏樂器,常與古琴並稱琴瑟。 瑟最早的使用记载于《诗经》,唐朝以後為宮廷雅樂樂器。雖然瑟到現代開始衰微,但在中國文化中卻有很重要的地位。.

新!!: 朝鲜文学和瑟 · 查看更多 »

生六臣

生六臣(생육신)是指朝鲜王朝的六位大臣,因为效忠端宗,而以「不事二君」(불사이군)辭官退隱,永不出仕世祖的六位大臣,包括:.

新!!: 朝鲜文学和生六臣 · 查看更多 »

甲午战争

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稱清日戰爭,國際通稱First Sino-Japanese War,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東半島及黃海等地进行的一場戰爭。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按照中国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戰爭爆發的標誌。最終大清戰敗,並於1895年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新!!: 朝鲜文学和甲午战争 · 查看更多 »

申叔舟

申叔舟(),字泛翁,號希賢堂(一作保閑齋),是朝鮮王朝初期的政治家,曾奉世宗大王之命,參與朝鮮民族文字訓民正音的發明。.

新!!: 朝鲜文学和申叔舟 · 查看更多 »

申在孝

申在孝(신재효;),朝鲜王朝时期盘索里艺术家。人称桐里申在孝,桐里先生。他于38岁起在今全罗北道某宅院居住,后在此办唱戏院,培养盘索里弟子。他生前整理了众多的盘索里曲目,并研究了盘索里艺术理论。 在盘索里艺术发展史上,他的主要贡献是将原来流传的所谓十二集锦(Madang)删改为六集锦(Madang)。 原十二集锦是:《春香歌》、《沈清歌》、《興夫歌(瓢打令謠)》、《兔龜歌(水宮歌)》、《赤壁歌(華容道)》、《雉打令謠》、《橫負歌》、《曰者打令謠》、《裴裨將打令謠》、《江陵梅花打令謠》、《淑英娘子傳》、《雍固執打令謠》。 后来的六集锦是:《春香歌》、《沈清歌》、《興夫歌(瓢打令謠)》、《橫負歌》、《兔龜歌(水宮歌)》、《赤壁歌(華容道)》.

新!!: 朝鲜文学和申在孝 · 查看更多 »

申采浩

申采浩(),朝鲜半岛历史学家和独立运动志士。南北韩皆认为申采浩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主要著作有《历史新读》和《朝鲜上古史》。《朝鲜上古史》是以朝鲜民族为基础的历史著作,最初在1931年开始陆续刊登在《朝鲜日报》上。1948年被以成书的形式出版。申采浩认为朝鲜半岛古代历史与今中国东北地区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

新!!: 朝鲜文学和申采浩 · 查看更多 »

燕山君

燕山君(;),姓李,名(),兒名無作金,是朝鮮王朝第10代君主,1494年至1506年在位。第7代君主世祖曾孫、第11代君主中宗異母兄,也是继端宗(鲁山君)之后,朝鮮王朝歷史上第二位廢王。.

新!!: 朝鲜文学和燕山君 · 查看更多 »

牡丹

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是重要的观赏植物,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现在这一地区尚有野生单瓣品种存在。.

新!!: 朝鲜文学和牡丹 · 查看更多 »

盘索里

索里(판소리,Pansori)是一种朝鲜传统曲艺形式,发源于朝鲜王朝时期的全羅道,流行于韩国、朝鲜及中国东北朝鲜族地区。“盘索里”一词由“盘”和“索里”合并而成。“盘”意为场所、舞台、空间,“索里”指“唱”或“歌”。韩国的国剧唱剧是以盘索里为基础结合西洋舞台剧而形成的。 盘索里是一种综合性的曲艺形式,表演时一人坐以击鼓,一人立以说唱。盘索里以唱为主,说为辅,说唱结合。歌者演唱时一人多角,甚至要模仿天地间的各种声音。盘索里分为东便制、西便制和中高制三个流派,现今仍在流传使用的调式有羽调、平调、界面调三种。盘索里原有十二部曲目,但只有《春香歌》、《》、《》、《》、《》五部,流传至今。 1964年,盘索里被指定为韩国重要无形文化遗产,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11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将盘索里申报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金正日认为“盘索里的表演不分男女声部,声音嘶哑,不适合我们时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口味”(《金正日选集》第2券,第59页),盘索里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并没有进行保护与研究方面的工作。.

新!!: 朝鲜文学和盘索里 · 查看更多 »

癸丑日记

《癸丑日记》,又名《西宫录》、《西宫日记》,是部以朝鲜宣祖去世后光海君血腥争夺王权为题材的朝鲜宫廷文学作品,分为上下两卷,创作于“仁祖反正”之后,现传乐善斋本,由宫女所作,作者不详。《癸丑日记》与《闲中录》和《仁显王后传》一起被称为朝鲜宫廷文学三大散文代表作,也有人将其与《闲中录》称为朝鲜宫廷文学的双壁。.

新!!: 朝鲜文学和癸丑日记 · 查看更多 »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在詩界有廣大教化主的稱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鄭,唐代文學家,文章精切,特別擅長寫詩,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於有「老嫗能解」的說法。 白居易早年積極從事政治改革,關懷民生,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須取材於現實事件,反映時代的狀況,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繼杜甫之後實際派文學的重要領袖人物之一。他晚年雖仍不改關懷民生之心,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而多時放意詩酒,作《醉吟先生傳》以自況。白居易與元稹齊名,號「元白」,兩人是文學革新運動的伙伴。晚年白居易又與劉禹錫唱和甚多,人稱為「劉白」。唐宣宗稱之為詩仙,而李白是後世才由天上謫仙人轉尊稱為詩仙。 白居易的作品,在作者在世時就已廣為流傳於社會各地各階層,乃至外國,如新羅、日本等地,產生很大的影響。重要的詩歌有《長恨歌》、《琵琶行并序》、《秦中吟》、《新樂府》等,重要的文章有《與元九書》等。.

新!!: 朝鲜文学和白居易 · 查看更多 »

百濟武王

武王 (,600年—641年在位),又稱虎王、武康王或武廣王。姓扶餘,諱璋(又作武康、獻丙),乳名薯童。是百濟第三十代王。 《三國史記》記載,武王為法王之子,法王死後即位。《三國遺事》則記載,武王為寡母與京師南池之池龍交通而生。 武王在位期間事蹟包括:於634年完成建於今益山市地區的彌勒寺 (又--王興寺)。602年至627年間多次遣僧侶觀勒攜佛經及天文地理曆書方術等典籍至日本貢獻。此外,據說武王亦曾在630年時重修首都泗沘王宮。 根據近代考古發現,武王在位期間可能將國都由泗泚城遷移至今之益山市。 武王最初與新羅和高句麗多興戰事,而後與高句麗議和,轉而常與新羅征戰,阻止新羅擴張,掠奪多座新羅城池。武王的外交政策,早期主要周旋於高句麗和中國隋朝之間,藉兩方相互征戰來謀求百濟的利益。在隋朝覆亡後,努力與新建立的唐朝保持親善關係,唐高祖曾冊封武王為帶方郡王百濟王。然而唐朝與新羅反較親密。內政方面,則強化王權,大舉興建許多大型建築設施,例如宮殿、寺廟、城牆及軍事設施。一般認為,武王執政後半期大興土木以及與新羅長年征戰等舉措,是造成百濟國力衰退,在武王死後二十年即為新羅所覆滅的原因之一。 武王於641年逝世,唐太宗追贈光祿大夫。.

新!!: 朝鲜文学和百濟武王 · 查看更多 »

百济

濟(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餘)是古代朝鮮半岛西南部的国家。532年新羅兼併伽倻后,在朝鲜半岛上百濟与高句麗,新羅三足鼎立,这段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朝鮮三國时代。 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传说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隋书/卷81》也载“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济曾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古代中国和日本各政权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据《隋书/卷81》记载百济人口混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也有中国人。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联军灭亡。.

新!!: 朝鲜文学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花王戒

《花王戒》(화왕계)是《三国史记·列传第六》收录的新罗文人薛聪所作的一篇骈文寓言(《东文选》亦以《讽王书》之题名收录此文)。薛聪是“新罗十贤”之一,写过很多文章,但只有《花王戒》一篇留世。此文亦是朝鲜文学史上最早的寓言作品。 《花王戒》是薛聪献给新罗神文王的讽谏作品。作品以花王牡丹比喻国王,蔷薇比喻宫中美女和一切奸佞之徒,白头翁比喻忠直敢谏者,讽刺神文王的荒淫生活和腐败的朝政。神文王听过寓言后说:“子之寓言诚有深志”,并表示应此作为今后王者的借鉴。 此文构思巧妙、辞藻华丽、语言流畅,有着很高艺术价值。薛聪所在的初唐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骈文作品,但以拟人化植物为主角的寓言作品是极其罕见的。《花王戒》在朝鲜文学史上有开先河之功,对朝鲜后世寓言的创作影响深远,并被视为朝鲜讽刺小说的嚆矢。.

新!!: 朝鲜文学和花王戒 · 查看更多 »

花郎

花郎徒(화랑도),又稱花郎(화랑)、郎家(낭가)、風流徒(풍류도)、國仙徒(국선도)、風月徒(풍월도),是朝鮮半島新羅時代一種訓練青少年的制度。此制度源於部族社會,讓青少年一起過團體生活,學習各種當地傳統道德、禮儀規範,之後又混合了中國傳入的佛教、儒教等思想。在新羅真興王時成為國家正式的教育機構,其徒眾被稱為「花郎徒」。 20世紀韓國的觀點認為,花郎在唐与新罗灭亡高句丽的战争和新罗与唐朝的战争中起到的很大的力量。.

新!!: 朝鲜文学和花郎 · 查看更多 »

花郎世記

花郎世記(朝鮮語:화랑세기),是韓國新羅時代學者金大問於公元700年左右所撰寫的私人筆記式古書,主要講述關於新羅國「花郎」的事跡,其中包括斯多含、金庾信等人。曾為史書《三國史記》引用,現已散佚。 1989年,傳聞日本的宮內廳書陵部(即皇家圖書館)館藏中藏有由韓國--私自抄寫的《花郎世記》鈔本。對於這個傳言,韓國的學會普遍回應消極,指該鈔本只是偽書。然而,亦有部分具知名度的學者,支持該鈔本內容確實來自真本《花郎世記》。是非曲直,尚未得到較為籠統的共識。.

新!!: 朝鲜文学和花郎世記 · 查看更多 »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发生在598年至614年。隋文帝和隋炀帝多次派出空前的大军征讨高句丽但惨败而归。经过多次交战后,高句丽婴阳王将逃到高句丽的斛斯政遣返,隋炀帝撤軍。由于长年大规模征兵,隋国內出現隋末民變,后灭亡。不过隋朝的屡次空前大规模进攻也消耗了高句丽的国力。.

新!!: 朝鲜文学和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 查看更多 »

韩愈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合稱「韓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東漢、魏、晉、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收錄《昌黎先生集》。.

新!!: 朝鲜文学和韩愈 · 查看更多 »

音乐

音樂,廣義而言,就是指任何以聲音組成的藝術。英文Music一詞源於古希臘語的μουσική(mousike),意即缪斯(muse)女神的藝術。而中文的音樂二字,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認為音樂和聲音的區別,在於音樂需要透過人心去想像和創造。音樂可分為創作、演奏、聆聽三個過程,在不同文化和社會,對於音樂的過程及其重要性都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在西非鼓樂里,每個人皆是參與者,人們不會區分作曲者、演奏者和聆聽者的身份。 至於何謂聲音、噪音和音樂的區別,沒有公認的標準。因為音樂和數學、物理相關,歐洲自古希臘時代開始,有人論述樂理。在西方樂理中,音樂的主要元素有音高(或聲音的頻率)、節奏和音色。不同的音高重疊形成和聲,音高依據節奏進行成為旋律,常用的音高形成音階和調性,規律性的強拍和弱拍形成節拍,拍子的快慢構成速度。但近代有不少音樂家不認同傳統的理解,例如二十世紀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吉認為任何聲音和靜默皆是音樂。音樂可以分為不同種類,但每種種類的區別常常是含糊和具爭議的。 音樂可以用樂譜描述,依據樂譜演奏,但也有不少音樂類型如民歌或爵士樂是由演奏者即興創作的。樂譜作為一種符號的語言,只能描述聲音的屬性或指示演奏所需的技巧,卻無法記錄聲音本身。因此在錄音技術出現之前,欣賞音樂必需現場聆聽,或自己親身參與演奏。傳統上欣賞音樂有特定的場所,從古時的宮庭、教堂、廟宇到今天的音樂廳、酒吧等等。十九世紀末,留聲機的發明令聲音可以记录和複製,改變了欣賞音樂的模式,一般認為錄音技術和大眾媒體是流行音樂形成的主要因素。現在人們可以在家中聆聽唱片和音樂錄像,透過無線電以收音機和電視接收聲音的訊號,也可以携帶隨身聽在任何一個地方聆聽音樂。 演奏音樂需要透過歌唱或樂器。廣義的樂器包括一切可以發出聲音的工具,在石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製作原始的樂器。今天電腦和不少電子音樂產品可以透過MIDI製作音樂。 音樂是一种需要學習的技能,而在不少國家的基礎教育中包括有音樂課,而一些音樂學院則提供專業的音樂教育。音乐学是一個歷史的科学的研究音乐的广阔领域,其中包括音乐理论和音乐史。另外自十九世紀末開始有民族音樂學,研究各地不同的音樂文化。.

新!!: 朝鲜文学和音乐 · 查看更多 »

莊子 (書)

《庄子》一般認為是集合了莊子及莊學後人的篇章,整理而成,分为内篇、外篇與雜篇。道教中奉《莊子》為經典,也称为《南华真经》或《南华经》。民國以來,內篇為莊子言行、外篇為弟子雜說、雜篇為後世敷衍逐漸成為定說。 據司馬遷《史記》所載,《莊子》有十餘萬言,由漢至晉之間,都為五十二篇。今本所見《莊子》則為三十三篇,七萬餘言,應是郭象作注時所編定。歷代《莊子》注本,以郭象注、成玄英疏解最為重要。嚴靈峰所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正、續二編已經多達數百部注本。今人王叔岷所著《莊子校詮》最為精詳。 魏晉玄學稱《老子》、《莊子》、《易經》為「三玄」,為清談的主要典籍。唐代时,《庄子》与《老子》、《文子》、《列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列禦寇中有莊子言行,借盜跖微言大義。 《庄子》标志先秦散文已经由语录体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也标志着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新!!: 朝鲜文学和莊子 (書) · 查看更多 »

螃蟹

短尾下目(学名:Brachyura),是十足目中的一个类,由于节肢动物门中的分类还有争议,因此有时它也被看做一个亚目。短尾类的动物在汉语中一般通俗地被称为蟹或螃蟹,在中國古書中又寫作𧒻或蠏。这个类中的大多数动物生活在海中,但也有不少生活在淡水中或陆地上。 它们的第一对足变成了一对往往很大的钳(有的种类的钳不对称,如招潮蟹)。 螃蟹是雜食性動物,主要靠吃海藻為生,但有時也會吃微生物、蟲類等等,視乎種類而定。假如碰巧有更具營養價值的食物出現,螃蟹將會爭先恐後的搶食。例如死魚、死蝦、腐肉、釣客的魚餌、甚至人類丟棄的食物垃圾等等。.

新!!: 朝鲜文学和螃蟹 · 查看更多 »

遊仙窟

《遊仙窟》,《唐人傳奇》其中的名篇,張鷟(658?-730)著。.

新!!: 朝鲜文学和遊仙窟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重定向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新!!: 朝鲜文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查看更多 »

菊属

菊屬(學名:Chrysanthemum)俗称菊花,别名寿客、金英、黄华、秋菊、陶菊等,是菊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一个属。其下約有40個種,其中大多数原产于東亞,其變異中心在中國。Liu, P. L., et al.

新!!: 朝鲜文学和菊属 · 查看更多 »

菩萨

菩薩,即菩提薩埵(बोधिसत्त ;बोधिसत्त्व )之略稱,過去曾譯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Bodhi(菩提)意為「覺悟」,satto或sattva意為「有情」,譯成漢語的意思為註定走向覺悟的有情眾生。 此外,受到佛教傳入的影響,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也常泛称非佛教的神明为菩薩。.

新!!: 朝鲜文学和菩萨 · 查看更多 »

華嚴經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mahā-vaipulya-buddhâvataṃsaka-sūtra),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大乘诸宗奉為「諸經之王」、「諸經中寶」。據稱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禪定中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上乘菩萨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

新!!: 朝鲜文学和華嚴經 · 查看更多 »

青丘野谈

《青丘野谈》是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的一部朝鲜野谈集,作者和具体的创作时间不详,与李羲准(1772-1839年)的《溪西野谈》和李源命(1807-1887年)的《东野汇輯》合称为朝鲜王朝三大野谈集。 《青丘野谈》有多个异本,各异本卷数在6-0券不等。较《溪西野谈》相比,《青丘野谈》已经不是在以人物为中心而是以事件为中心,而且各篇都标有7或8个字的题目,已经演变成为短片小说集。.

新!!: 朝鲜文学和青丘野谈 · 查看更多 »

西厢记

《西厢记》是中国《六才子書》之一。最早取材于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后被元代王实甫改编为杂剧(此前有宋人趙令畤以此題材作《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金人董解元作《西廂記諸宮調》,然影響力均遠不如雜劇《西廂記》),被稱為「元杂剧的壓卷之作」,對中国的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皆頗有影响。.

新!!: 朝鲜文学和西厢记 · 查看更多 »

西晋

西晋(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個大一統的时期,乃於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後世稱「西晉」,為晉朝的一部分。這大一統時期為時僅51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37年。西晉先定都洛陽,後以長安為陪都。實行两京制。.

新!!: 朝鲜文学和西晋 · 查看更多 »

首尔

#重定向 首爾.

新!!: 朝鲜文学和首尔 · 查看更多 »

駢文

駢文是古代中国一种特有的文言文文體,其句式多為四六句及對仗,故又稱四六文、駢儷或駢體。具駢文特點而押韻者稱駢賦。駢文在文学界上長期為廣泛研究,然其因为文章受限於追求藝術技巧之故,适于写景而不适于敘事。.

新!!: 朝鲜文学和駢文 · 查看更多 »

解慕漱

解慕漱,《三国史记》说解慕漱是天帝之子,他与柳花的儿子朱蒙是高句丽的创建者。《三国遗事》说解慕漱是天帝之子,北扶余国王,解夫娄和朱蒙之祖先。 《桓檀古記》记载,解慕漱出身檀君朝鲜皇室,23岁时成为檀君朝鲜的将军。檀君朝鲜末期解慕漱创建扶餘國。朱蒙是沃沮王高慕漱的儿子,解慕漱的二儿子高辰是高慕漱的爷爷。他曾組織多勿軍抵抗漢朝。 桓檀古记中还认为‘西鴨綠人高豆莫汗为東明(朱蒙)。.

新!!: 朝鲜文学和解慕漱 · 查看更多 »

許筠

許筠,為李氏朝鮮中期的文臣和政治人、詩人、作家、小說家。小說《洪吉童傳》的著者。.

新!!: 朝鲜文学和許筠 · 查看更多 »

訓民正音

《訓民正音》(훈민정음)是朝鲜王朝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李祹与其子第五代國王文宗大王李珦主导創制的朝鲜语文字,又稱諺文(),今多稱韓文 (한문) 、韓字 (한글) 、朝鮮文 (조선문) 、朝鮮字 (조선글) 。原有28字,其中母音字母17個,子音字母11個。该书完成于朝鲜世宗25年(1443年)末或朝鲜世宗26年(1444年)初,于朝鲜世宗28年(1446年)正式出版。 韓國古代使用漢字表記,文言分離。古代只有士大夫學習漢文,因此平民大多是文盲。相傳三国末年薛聰藉漢字音義標註漢字,創吏讀文字,此外尚有鄉札、口訣等表記方法,但這些由於使用的不便等原因未能取代漢文。朝鮮王朝第四代國王世宗深感漢字對於文化傳播的不便,迫切需要一可完整表達本國語音之文字,故特設諺文局,召鄭麟趾、成三問、申叔舟等學者,在研究朝鮮語音和漢語音韻的基礎上,以方塊字組合,一音節佔一字,創立表音文字。.

新!!: 朝鲜文学和訓民正音 · 查看更多 »

驸马

,全称为驸马都尉,是中國、越南、朝鮮官职名称,「駙馬」又作附馬、付馬,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由於駙馬經常成為公主之夫或授此官職予公主之夫,後來就變成公主之夫專有的稱謂。又因為中國的皇女一般在出嫁前皆封公主,因此國婿、帝婿往往都是駙馬。清代改稱額駙。.

新!!: 朝鲜文学和驸马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新!!: 朝鲜文学和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高丽忠宣王

麗忠宣王(;),是高丽王朝第26任君主(1298年,1308年—1313年在位),諱王璋(),初名王謜()。高麗忠烈王王賰长子。其母为高麗莊穆王后、元朝齊國大長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

新!!: 朝鲜文学和高丽忠宣王 · 查看更多 »

高丽忠肃王

丽忠肃王(;),是高丽王朝第27任君主( 1313年—1330年,1332年—1339年在位),讳王焘(),小字宜孝(),蒙古名字阿剌忒訥失里()。.

新!!: 朝鲜文学和高丽忠肃王 · 查看更多 »

高丽忠惠王

丽忠惠王(;),是高丽王朝第28任君主(1330年—1332年,1339年—1343年在位),讳王祯(),蒙古名字普塔失里()。其父是忠肃王。其母为高丽人明德太后洪氏。.

新!!: 朝鲜文学和高丽忠惠王 · 查看更多 »

高丽成宗

麗成宗(;),諱王治(),字溫古,高麗國的第六代君主,981年—997年在位。 生於高麗光宗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戴宗王旭的次子,也是高麗太祖王建之孫。成宗的母親是宣義王后柳氏。死後廟號成宗,諡號康威章宪光孝献明襄定文懿大王,葬於康陵。 其任内爆發了遼國與高麗的戰争,遼國第六代皇帝遼聖宗耶律隆緒跟高麗成宗展開了有關與南方的宋朝斷交的談判。 談判的结果是遼國将“鴨綠江東數百里地”劃歸高麗,换取高麗與宋朝斷交,向遼稱臣。而實際上高麗一直沒有斷絕與宋朝的外交来往。 成宗六年(987年),高麗中央開始管理地方教育,並向地方十二州派經學博士和義學博士。鄉校作為高麗官學的地方教育機構也在成宗時期得到普及。.

新!!: 朝鲜文学和高丽成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 (918年-1392年)

丽(918年-1392年),又称高麗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古代王朝之一。918年泰封国弓裔王的部将王建推翻弓裔建立高丽国,定都于自己的家乡开京(即今开城)。高丽历史在朝鲜半岛维持了近500年,直到1392年朝鲜王朝的建立。 佛教是高丽国的国教。历经16年时间雕刻成的高丽大藏经是世界瑰宝之一。高丽国青瓷制作手艺精湛,闻名世界。部分观点认为,高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国家,但史學界大多數則認為中國在更早的時期已經發明了銅活字印刷術,並用於印製紙鈔。 高丽国都的开城在三国时代属于高句丽,所以王建以高丽为国号(“高丽”的名稱源于“高句丽”,高丽就是高句丽王朝后期通用的简称)。高丽被今天的朝鲜政府认为是朝鲜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但有些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朝鲜的国家是新罗,如韩国学者李基白就表示:“毕竟是统一的新罗的领土和人民,在那里形成的社会文化构成了后来朝鲜历史的主流”。韩国前总统金大中也曾在文中提及统一的新罗为韩国历史的源头。.

新!!: 朝鲜文学和高麗 (918年-1392年) · 查看更多 »

高麗太祖

麗太祖(;),諱王建(),字若天(),是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918年至943年在位。王建原是泰封國建國者弓裔的大將,家族是朝鮮半島西南岸專門作貿易和商業活動的豪族,死後廟號太祖,諡號神聖大王。 高麗穆宗五年(1002年)四月加諡元明,高麗顯宗五年(1014年)三月加光烈,十八年(1027年)四月加大定,高麗文宗十年(1056年)十月加章孝,高麗仁宗十八年(1140年)加仁勇,高麗高宗四十年(1253年)十月加勇烈,通称應運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仁勇神聖大王(),葬於显陵。.

新!!: 朝鲜文学和高麗太祖 · 查看更多 »

高麗光宗

麗光宗(;),諱王昭(),字日華,高麗的第四代君主,949年至975年在位。 光宗是太祖王建第四子,為神明太后劉氏所生,也是第三代王定宗王堯同母弟。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豪族權力,殘酷鎮壓反對者,並對內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高麗的經濟和軍事都有很大發展。外交上,確定了「外王內帝」的方針,即對中原王朝自稱國王,在國內自稱皇帝。死後,由景宗繼位。.

新!!: 朝鲜文学和高麗光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睿宗

麗睿宗(;)諱王俁(),字世民,高麗國的第16代君主,1105年─1122年在位。睿宗四年(1109年),高丽国子监增设了“七斋”。一到六斋为儒学斋,即学习《周易》的丽泽斋、学习《尚书》的待聘斋、学习《毛诗》的轻德斋、学习《周礼》的求仁斋、学习《戴礼》的服膺斋、学习《春秋》的养正斋。第七斋为武学斋(讲艺斋)。 死後廟號睿宗,諡號明烈齊順文孝大王,葬於裕陵。.

新!!: 朝鲜文学和高麗睿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顯宗

麗显宗(;)諱王询(),字安世,高麗國的第八任君主,1010年─1031年在位。 顯宗的父親是高麗安宗王郁,母親為孝肅王后(獻貞王后)皇甫氏,與穆宗母千秋太后是親姐妹,因此前王穆宗是他的堂姪兼表兄。初封「大良院君」,12歲時,由於「千秋太后忌之,逼令祝髮」。初時被送往崇教寺,穆宗九年移往三角山神穴寺。由於「太后屢遣人謀害」,所以寺人把他藏在地穴內。18歲時因康肇立發動康肇政變而繼承王位,死後廟號顯宗,諡號大孝德威达思元文大王,葬於宣陵。.

新!!: 朝鲜文学和高麗顯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高宗

麗高宗(;)諱王皞(),是高麗國的第23代君主(1213年-1259年在位)。死後廟號高宗,諡號忠憲安孝大王(),葬於洪陵。 高麗高宗在位初期,高麗處於武臣政權時期,高宗沒有實權,僅僅只是崔氏武臣政權的一個傀儡。 高麗高宗初期,高麗受到了契丹殘部的攻擊。1218年,高麗聯合蒙古擊敗了契丹,雙方締結了同盟條約。然而蒙古要求高麗向其稱臣朝貢,這激怒了崔氏政權的首領崔瑀,1225年雙方斷絕國交。1231年,蒙古進攻高麗,崔瑀持堅決反對蒙古的態度,拒絕向蒙古朝貢並於次年強行將都城從開京遷到了江華島。雖然蒙古騎兵不善水戰,無法攻下江華島,但高麗本土都遭到了蒙古騎兵的屠殺,事實上處於滅亡的狀態下。此後高麗又受到蒙古的六次攻擊。 1258年,崔氏政權覆滅後,高宗向蒙古妥協,將太子王倎送到蒙古當人質。此後高麗成為蒙古的附屬國。在此之前,高麗國王在國內自稱天子,對中國自稱國王;而在此之後高麗廢除了天子稱號和相对应的礼仪;王后降格為王妃,王太子的地位也被降格為王世子。 高麗高宗在位期間,花費了16年時間刻成了著名的高麗大藏經。.

新!!: 朝鲜文学和高麗高宗 · 查看更多 »

高麗恭愍王

丽恭愍王(;),是高丽王朝第31任君主(1351年—1374年在位),諱王颛(),原名王祺(),蒙古名伯顏帖木儿()。高丽忠肃王次子,高丽忠惠王之弟。諡号恭愍仁文義武勇智明烈敬孝大王。.

新!!: 朝鲜文学和高麗恭愍王 · 查看更多 »

高麗毅宗

麗毅宗(;)諱王晛(),高麗國的第18代君主(1146年—1170年在位),初名王澈()。死後廟號毅宗,諡號剛果莊孝大王(),葬於禧陵。 王晛是高麗仁宗王楷的長子,為恭睿王后任氏所生。在他擔任太子的時候,高麗仁宗曾懷疑其能力不足,曾一度考慮將其廢去太子之位。 1146年,仁宗駕崩,由太子王晛繼位,是為毅宗。毅宗在位期間,貪圖遊山玩水,親近文臣,例如許洪材、李復基、韓賴、金敦中等有文采的文臣都受到了寵信。相對地,武臣則受到了疏遠甚至歧視。當時高麗王朝的政策本身就是重文輕武的,毅宗的行為更加激化了文臣與武臣之間的矛盾。 1170年,毅宗率群臣出遊,到達和平齋。文臣與武臣都隨駕出行,但文臣同毅宗一起飲酒對詩作樂,武臣卻在外面擔任警衛任務。李義方、李高等人武臣對此非常不滿,欲盡誅文臣以洩憤。毅宗得知武臣的不滿後,為了平息他們的憤怒,到達普賢院之後,特意召武臣中的最高官員大將軍李紹膺前來表演五兵手搏戲,以示恩寵,但毅宗寵信的文臣韓賴卻當著眾人的面羞辱了他。文臣與武臣的矛盾終於爆發,李紹膺、李義方、李高、鄭仲夫等武臣發動兵變,盡殺韓賴、金敦中等文臣。李高、蔡元欲弑毅宗,但被梁淑阻止。於是鄭仲夫逼毅宗到軍器監,太子王祈到迎恩館。不久武臣們廢黜了毅宗,迎翼陽公王晧即位,是為高麗明宗。武臣們大多兼任了文臣在朝廷中的官職,高麗歷史進入了武人時代。 1173年八月,文臣金甫當發動叛亂,派張純錫、柳寅俊前往毅宗流放地巨濟縣,圖謀迎立毅宗復位。鄭仲夫、李義方得知此事後,派李義旼、朴存威帶兵前往阻止,將張純錫、柳寅俊等人全部劫殺於雞林,劫持了毅宗,並在坤元寺北淵逼毅宗飲毒酒而死,棄其屍體於淵中。前副戶長弼仁等人秘密收葬了毅宗的屍體。後改葬於禧陵。.

新!!: 朝鲜文学和高麗毅宗 · 查看更多 »

高淳县

#重定向 高淳縣.

新!!: 朝鲜文学和高淳县 · 查看更多 »

高朱蒙

東明聖太王(),姓高(고),名朱蒙(주몽),亦作鄒牟(추모)、眾解、中牟、仲牟、或都慕,是传说中高句麗的开国国君。 约前37年,在沸流水(今富爾江)畔之紇升骨城(又稱卒本城,今桓仁縣五女山城)建高句麗国。這國家在鴨綠江中游的佟佳江 (卒本扶餘) 附近。扶餘國,古國名,亦作夫餘。.

新!!: 朝鲜文学和高朱蒙 · 查看更多 »

诗歌

詩(廣義),一般認為是一種內容與形式高度結合統一,并體現出“美感”、適宜吟詠的文學形式。詩能夠自成一格,也能與其他藝術相結合,如詩劇、歌詞或散文詩,文字配上音樂則稱為歌。「詩」根源於簡潔、有力地想像覺察,或與經驗、想法、情緒反應作聯想,將意義、意識和潛意識的表現、象徵化、正式或非正式的式樣、聲音和韻律等以某種規則加以重組安排。這種文學類型包含敘述性、戲劇性、諷刺性、訓誡式、情色和個人形式。 詩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早期企圖界定詩歌的有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主要聚焦於修辭以及戲劇、歌曲與喜劇中措辭的運用。後來人們認為詩的特點在於可以吟誦,以及如字句段落的格式與韻律的要求,並強調詩的美感,稱為韻文,以此與散文相區別。至二十世紀中期,詩的定義轉為寬鬆,即以語言作的基本創作。.

新!!: 朝鲜文学和诗歌 · 查看更多 »

(学名:Cyprinus carpio),鯉屬下的一種,其原產自歐亞大陸,野生鲤鱼属于IUCN易危物种,但养殖的鲤鱼已經分佈於世界各地的水域中,甚至在許多地區成為了入侵物種,更被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之一。Fishbase: Arkive: 鯉科(Cyprinidae)就是以其名稱命名的。.

新!!: 朝鲜文学和鯉 · 查看更多 »

谢氏南征记

《谢氏南征记》是朝鲜长篇国语小说家金万重(1637-1692年)所作的一部小说。作品以中国明朝为舞台(许多朝鲜文学作品以中国为背景进行创作。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回避直接写本国可能引起的麻烦,也为作者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创作想象空间。),描写了一个中国官宦家庭的妻妾争斗,但实际上针对的是朝鲜肃宗被张禧嫔迷惑,将正宫仁显王后闵氏废黜之事。金万重作为反对废闵立张主张正统儒学思想的西人黨人物,被罢官流配到南海孤岛。《谢氏南征记》就是作者在南海孤岛时所作,小说以“劝善惩恶”为基本主题。《谢氏南征记》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在朝鲜文学史上的出现。 《谢氏南征记》最初由金万重用韩语(当时称“谚文”,朝鲜世宗大王25年即公元1443年时创制并推行)写成,后由他的姪孙金春泽(1670-1717年)翻译成汉文。在翻译的过程中,金春泽作了大量的加工。汉文版的《谢氏南征记》在文辞,内容和人物言行细节描写方面比原著丰富的多。原著原本只是粗分为六章,每章标以很简单的标题,“成婚”、“妖妾”、“奸邪之门客”、“家祸”、“南征”、“家运之恢复”。而金春泽在翻译的时候,模仿中国章回小说的做法,将小说细分为十二章,并分别标出每章基本内容。依据韦旭昇点校本,其回目为:“一、淑女赞白衣像, 良媒结赤绳缘”、“二、诗咏关雎樛木,琴奏霓裳羽衣“、”三、妾欺丈夫谗正室,多谋门客窃爱妾“、”四、谢孝女言告言归,乔淫妇为鬼为蜮“、”五、宽耳君子信馋言,奸婢妖人戕爱子“、”六、结发糟糠拜下堂,隔阳舅姑感梦中”、“七、怀沙亭写柱记死,黄陵庙拜谒二妃“、”八、夫人依止空门,群小构成诗案”、“九、大船调琵琶,甘露洗瘴疠”、“十、使君载妖女,归客逢故人”、“十一、奸人恶稔身毙、天道否极泰来”、“十二、谢氏得麟儿,乔女受诛戮”。汉文版的《谢氏南征记》辞藻华美,文采斑斓,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实际上是金万重和金春泽两人合作的产物。.

新!!: 朝鲜文学和谢氏南征记 · 查看更多 »

貨幣

貨幣,稱錢財,是人们为提高交易效益,对一种媒介达成的共识。货币形式有贝壳粮食等自然物、金属纸张等加工品、银行卡信用卡等磁条卡、以及移动支付加密货币等APP。货币属性因某种经济体系兴衰而演变,礼物经济的兴起衍生出实物货币;商品经济的兴起衍生出金属货币;金权经济的兴起衍生出金属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共享经济的兴起衍生出超主权货币。货币价值决定于在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效率,目前,全球还处于金权经济为主的市场体系,信用货币效率最高。Campbell-Kelly, page 21 由于人们在不同经济环境中,能用不同的媒介能达成各种共识,例如,战国时期楚国的泥质金饼,现在美国监狱里的香烟货币,令学术界对货币的定义争论不休。有人提出两种定义方法,归纳法:根据货币的显著特征下定义;实证法:通过实证方法来研究各种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进而规定不同层次的货币。商品经济中,货币是主权国家或者同一经济体内衡量物资与服务价值(物价)的指标,也是償還債務的特殊商品。 貨幣还是用作交易媒介、儲藏價值和記帳單位的一種工具T.H. Greco.

新!!: 朝鲜文学和貨幣 · 查看更多 »

趙光祖

趙光祖(조광조,),字孝直,號静庵,是16世紀朝鮮王朝的著名思想家及政治家,改革家。他在士林派的領首同己卯士禍中被朝鮮君主中宗賜死,後來在仁宗登位後獲平反,諡號文正。金宏弼·柳崇祖的門人。.

新!!: 朝鲜文学和趙光祖 · 查看更多 »

麒麟

麒麟,亦作騏驎,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獸,是建马的后代,其祖先为应龙。常與龍馬混淆。中国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公獸為麒,母獸為麟,據說能活兩千年。性情溫和,身上雖有可攻擊敵人的武器,但不傷人畜,不踐踏昆蟲花草,故稱為仁獸。 麒麟的首似龍,形如馬,狀比鹿,尾若牛尾,背上有五彩毛紋,腹部有黃色毛,口能吐火,聲音如雷。相傳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聖人時才會出現。汉许慎《说文解字》:“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 據香港歷史文化學者葉德平先生說,中國民間信仰中之中,有所謂「四靈」之說。《禮記・禮運》曰:「麟、鳳、龜、龍,謂之四靈。」牠格外受客家人的重視,在節日慶典之中,常常看到牠的身影。 麒麟與龍、鳳一樣,都是人們虛擬出來的瑞獸,被賦予美麗的想像。傳說的麒麟是十分溫馴和善的,不會傷害生靈,甚至連草木也不會折斷,堪稱「仁獸」(《說文解字・麒》),故格外受到以耕讀為務的客家人所崇拜。.

新!!: 朝鲜文学和麒麟 · 查看更多 »

黃庭堅

黃庭堅(),字鲁直,號山--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诗人,乃江西詩派祖師。书法亦能樹格,為宋四家之一。庭堅篤信佛教,亦慕道教,事親頗孝,雖居官,卻自為親洗滌便器,亦為二十四孝之一。黃庭堅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曾習藝於苏轼,并称苏门四学士。一生陷入新舊黨爭,被新黨誣害、流放,官至知州。紹興初年,宋高宗追封其为太師、龍圖閣直学士,謚文節。.

新!!: 朝鲜文学和黃庭堅 · 查看更多 »

黃真伊

黃真伊(諺文:황진이,朝鮮漢字:黃眞伊,),本名黃真,朝鮮王朝時期女詩人,亦是一位著名的妓生,京畿道開城人,別名真伊、真娘 (진랑),妓名明月(명월),為黃進士與妓生出身的盲小妾陳玄琴所生之庶女許筠《惺翁識小錄》:「眞娘,開城盲女之子。性倜儻類男子。工琴善歌。嘗遨遊山水間,其自楓岳歷太白、智異至錦城,州官方宴節使,聲妓滿座。眞娘以弊衣膩面,直坐其上,捫蝨自若,謳彈無小怍,諸妓氣懾。平生慕花潭爲人。必携琴釃酒詣潭墅,盡驩而去。每言:「知足老禪,三十年面壁,亦爲我所壞。唯花潭先生昵處累年,終不及亂,是眞聖人。」將死,命家人曰:「愼勿哭,出葬以鼓樂導之。」至今歌者能謳其所作,亦異人也。。她善於琴藝、歌唱,且是出色的詩人,為松都三絕之一絕(另二絕為松都景點朴淵瀑布、理學家徐敬德)。許筠《惺翁識小錄》:「眞娘常白于花潭曰:「松都有三絶。」先生曰:「云何?」曰:「朴淵瀑布及先生曁小的也。」先生笑之。此雖善謔,亦有是理。蓋松都山水,鬱然盤紆,人才輩出。花潭之理學,爲國朝最,而石峯筆法,振耀海內外。近日車氏父子兄弟,亦有文名。眞娘亦女中翹楚,卽此可知其言不妄。」 」柳夢寅《於--野談》:「嘉靖初, 松都有名娼眞伊者, 女中之倜倘任俠人也.

新!!: 朝鲜文学和黃真伊 · 查看更多 »

黄巢

巢(),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唐末時人。初為鹽幫首領,售私鹽為業,後成民變軍首领,曾自立为帝,尊号为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国号大齐,年號金統,史稱黄巢之亂。黃巢退敗時死於部下之手。野史有稱「黃巢殺人八百萬」惡名。.

新!!: 朝鲜文学和黄巢 · 查看更多 »

黄鸟歌

《黄鸟歌》(諺文:황조가),是朝鲜半岛现传最古老的抒情诗。夏月亮.黄鸟歌背景.考试-作家作品研究:考试出版社,2012年8月:191-192.在《三国史记》中以汉译歌形式流传至今,作者是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琉璃王,大约创作于公元前17年。夏月亮.黄鸟歌背景.考试-作家作品研究:考试出版社,2012年8月:191-192.是朝鲜上古时期传承《诗经》的表现手法的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于衍存,黄妍。试论朝鲜上古诗歌对《诗经》的接受.中国吉林省:《东疆学刊》,2008年4月.《黄鸟歌》是一首通过黄鸟来借喻失恋痛苦与孤独的四言四句汉诗,对于诗歌中琉璃王思念的对象,多认为是雉姬更为合理。夏月亮.黄鸟歌背景.考试-作家作品研究:考试出版社,2012年8月:191-192..

新!!: 朝鲜文学和黄鸟歌 · 查看更多 »

黄海道

黃海道 (황해도)是昔日朝鮮八道之一,位於朝鮮半島中西部,當時的面積有16,743.66平方公里,道府位於海州。 1954年,朝鮮把黃海道劃分為南北兩道。.

新!!: 朝鲜文学和黄海道 · 查看更多 »

鼠狱说

《鼠狱说》是朝鲜中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寓言小说,作者是林悌。作品以大老鼠和看守国家粮仓的司库神比喻挥霍国家财产、中饱私囊的贪官污吏和昏庸无能的封建官僚。老鼠受审时为摆脱罪名诬告众多人物。作者对80多个动植物和神灵进行了拟人化描写,通过这些被招来受审的众多拟人化的动植物,揭露和讽刺朝鲜社会的种种社会不正之风。比如通过以麒麟、凤凰、孔雀等美丽动物比喻表面上标榜“仁德”、“清廉”,实际上暗地作偷鸡摸狗的两班士大夫。.

新!!: 朝鲜文学和鼠狱说 · 查看更多 »

轮回

轮回(梵语:संसार ),作为一种思想理論,佛教被認為發展和引申了其定義,認為生命會以不同的面貌和形式,不斷在六道出生、死亡。一般认为这些思想来自东方,但在歐洲亦有轮回观念,即希臘的輪迴哲學,例如畢達哥拉斯及柏拉圖等,和德魯伊教;作为一种宗教体验,则被认为是世界的另一种真实(感官所认识世界的延伸)。.

新!!: 朝鲜文学和轮回 · 查看更多 »

龟旨歌

《龟旨歌》又称《迎神歌》是记载于《三国遗事》卷二《驾洛国记》的一首朝鲜古代歌谣,创作于公元42年,是迄今古代文献中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朝鲜古代歌谣。《龟旨歌》是古伽倻人按天神旨意在龟旨峰掘土迎接神君时唱的歌,因此也被称为“迎神歌”。 《三国遗事·纪异》记录有一首与《龟旨歌》很相似的歌谣《海歌》。这首歌谣在结构和用词上与《龟旨歌》很类似,但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更为丰富。.

新!!: 朝鲜文学和龟旨歌 · 查看更多 »

鱉目(学名:Testudines)通称为龜、乌龟,是脊索动物门爬行纲的一目,現存14科共341種,它們的肋骨進化成特殊的骨製和軟骨護盾,稱為龜甲。 龜是通常可以在陸上及水中生活,亦有長時間在海中生活的海龜。龜亦是長壽的動物,自然環境中有超過百年壽命的。像很多爬行動物一般,龜是變溫動物。但是由於體內新陳代謝的作用,棱皮龜的體溫要高於周圍環境水溫。 龜鱉目下包括現存和已滅絕物種,最早的化石記錄可追溯到2億2000萬年前, 甚至早於蛇、蜥蜴和鱷魚,因此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爬行動物之一。其下很多生物都活到了現在,并包括一些極度瀕危物種。.

新!!: 朝鲜文学和龜 · 查看更多 »

龜兔故事 (朝鮮半島)

《龜兔故事》,又稱《龜兔之說》,是古代朝鮮半島的一個稗說故事,內容講述龜奉東海龍王之命,意圖奪取兔肝,但兔最終在危急關頭,憑著狡詐而脫險。這則《龜兔故事》與古印度經典《本生經》及《鱉獼猴經》中的故事類似,並在朝鮮半島文學裡具有重要地位。.

新!!: 朝鲜文学和龜兔故事 (朝鮮半島) · 查看更多 »

运泥谣

《运泥谣》,又称《来如歌》,是一首记载于《三国遗事·良志使锡》的朝鲜三国时期的乡歌。《运泥谣》与《薯童谣》和《彗星歌》是现今仅存的朝鲜三国时期的3篇乡歌。这首乡歌是新罗善德王时期,人们为造灵庙寺佛像运土时所唱的歌谣。虽然歌谣中提到修建佛像是为“修功德”,但实际表现出的是劳动者对被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的叹息。《运泥谣》简短,内容典型而深刻,感情真实、生动,在朝鲜国语诗歌史、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史上有着珍贵的资料价值。.

新!!: 朝鲜文学和运泥谣 · 查看更多 »

近体诗

近体诗,分為格律诗和自由詩,是中國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今體」之名;與古體詩最大的區別,就是近體的格律較嚴密。兴起于唐代,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 今體詩,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也因其字數、句數、平仄和用韵等都有一定的嚴密格式和規律,猶如法律、紀律一樣,所以後人也稱其為律體詩。.

新!!: 朝鲜文学和近体诗 · 查看更多 »

胥吏

吏又稱胥吏、吏胥、胥史、胥鈔、書吏、書辦,古代掌理案卷、文書小官。 胥吏的制度起源於徭役,即所谓“签充吏役”。《新唐書·卷二十四·車服志》稱:「胥吏、商賈之妻、老者乘葦軬車,兜籠舁以二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八熙宁六年十二月壬申条载:“时内自政府,外及监司诸州胥吏,皆赋以禄,谓之仓法。”.

新!!: 朝鲜文学和胥吏 · 查看更多 »

郭再祐

郭再祐()字季授,朝鮮王朝時期軍事人物,在萬曆朝鮮戰爭時期曾組織民間義兵抗擊日本侵略軍。 郭再祐出生於慶尚南道宜寧郡的世干村,是當地地主郭越的第三子。3歲的時候母親就死了。他出生的家庭十分富裕,曾多次參加科舉考試,然而都落榜了。 1592年4月12日,日本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僅僅在日軍侵略的第9天,郭再祐集合了自己的一族和同村村民,協助朝鮮的官軍防衛宜寧郡。這是萬曆朝鮮戰爭期間朝鮮民間組織的第一支义兵。 他以遊擊戰為戰術,攻擊日本的輸送船等,取得多次成功。尤其是他曾使用影武者的戰術擊退了日軍安國寺惠瓊部,此戰後他聲名大噪。在第一次晉州城之戰之中,郭再祐使用伏兵之計,擊退了日軍的包圍。由於當時他身穿紅色緋緞所織成的軍服,故被日軍稱作「天降紅衣將軍」。 戰後,他多次拒絕接受朝鮮朝廷冊封的官職。1613年,七庶獄事發生;次年,光海君欲殺死永昌大君,郭再祐上書為永昌大君求情,希望免其一死。然而光海君最終將永昌大君蒸殺,郭再佑因此離開漢城,退隱鄉間。1617年病逝,葬於慶尚南道達城郡求智面新塘洞。諡號忠翼公。 在今日韓國宜寧郡郊外的義兵公園舉辦有對郭再祐的「義兵祭」。.

新!!: 朝鲜文学和郭再祐 · 查看更多 »

都弥

都弥是朝鲜三国时期百济的一位人物。金富轼所著的《三国史记 *都弥传》是《三国史记》中为数不多的平民列传。都弥是百济“编户小民”,有位貌美的妻子。百济国王盖娄想占有他的妻子,于是召他过来说:“女子虽将贞操,但如在幽暗之处以花言巧语引诱,必然动心。”都弥说:“世人之心难测,但我的妻子拒不是这样的人。” 盖娄王不信,让心腹假扮自己去试探,结果都弥夫人也让女婢扮成自己躲过一劫。盖娄王得知后,大怒让人挖去了都弥的双眼,装在小船里停在江心,并把都弥夫人抓到宫中,欲非礼。都弥夫人假称这几天身体不结,提出过几天,洗浴后再来,盖娄王于是暂且让她离开。她趁机逃到江边,呼天抢地。忽然有一小船顺流而下,她趁机爬上小船,漂流到了泉城岛,遇到了双目失明,以野草充饥的丈夫都弥。两人后逃到高句丽得以终老。.

新!!: 朝鲜文学和都弥 · 查看更多 »

郑仲夫

郑仲夫,高丽王朝时期的武将,也是武人政权掌权者。 根據《高麗史》記載,鄭仲夫本貫海州鄭氏,身材高大,美鬚髯,令人望之生畏。原為州的軍籍,後來上京,宰相崔弘宰異其容貌,充控鶴禁軍。後來又受到高麗仁宗的重用,任命為牽龍隊正。一次在除夕宴上,鄭仲夫表演雜技,內侍金敦中年輕氣盛,用火焰燒鄭仲夫的鬍鬚取樂。鄭仲夫大怒,當殿辱駡並毆打了金敦中。金敦中回家後將此事告訴了擔任宰相的父親金富軾,金富軾上奏高麗仁宗,欲將鄭仲夫逮捕拷問。仁宗表面上同意了,暗地裡卻秘密告訴鄭仲夫,使他得以逃回鄉里。從此以後,鄭仲夫與金敦中等文臣集團結下了深仇大恨。 後來,鄭仲夫憑藉關係,得以重新當官,在高麗毅宗初年擔任校尉,後來升任上將軍。當時高麗王朝重文輕武,文臣執掌朝政,武臣則沒有參與朝政的權力。這引起了文臣集團與武臣集團之間的緊張對立。在毅宗年間,這種對立形勢達到了極點。 1170年,高麗毅宗率群臣出遊,到達和平齋。文臣和武臣皆隨駕出行,但文臣同毅宗一起飲酒對詩作樂,武臣則在外面擔任警衛任務。牽龍行首散員李義方、李高等人,對文臣與武臣之間的差別待遇十分不滿。 毅宗察覺到了這一點,為了平息武臣的不滿,在到達普賢院時,特意召見武臣中的最高官員大將軍李紹膺,在御前表演五兵手搏戲,以示恩寵。但李紹膺年老力氣小,在與一年輕人搏鬥中失敗逃走。文臣韓賴趁機上前毆打李紹膺。這件事激化了文臣與武臣之間的矛盾,最終鄭仲夫、李義方、李高率武臣發動兵變,大肆屠殺文臣,廢黜了高麗毅宗,擁立高麗明宗,建立了武人政權。 然而武人政權在建立之後就發生了內訌。李高試圖剷除鄭仲夫、李義方二人以獨攬大權。次年,鄭仲夫聯合李義方殺死了李高,隨後兩人同秉朝政。1173年,金甫當在西北地方發動叛亂,欲擁毅宗復位。李義方殺死了毅宗,平定了叛亂。1174年,李義方殺死了西京守將尹仁美,這使得李義方在軍中的影響力大為下降。 李義方專橫跋扈,大肆屠殺文臣甚至強姦王室女性成員,強迫高麗康宗娶自己女兒為王后。鄭仲夫感覺到自己地位受到威脅,命兒子鄭筠、女婿宋有仁謀殺了李義方。在剷除了李義方以後,鄭仲夫獨攬大權,但當時高麗境內的軍隊叛亂和民變此起彼伏。其中,較為出名的是西京將領趙位寵的叛亂(1176年)和晉州奴隸的亡伊、亡所伊之亂(1176年—1177年)。鄭仲夫成功鎮壓了晉州的叛亂,並招安了亡伊、亡所伊起義軍。然而不久以後,亡伊、亡所伊兄弟再次起兵。雖然兄弟二人於1777年被處決,但不少窮苦的百姓依然前仆後繼地發動民變,反抗朝廷。 在高麗朝廷大廈將傾的時刻,鄭仲夫不得不決定退隱,此時他是已經將近80歲的人了。其子鄭筠繼承其位。為了像父親一樣執掌政權,鄭筠不惜使用行賄的手段,取得了王室的支持。鄭仲夫的家奴同文臣宋詝、張博仁發生爭執,鄭仲夫大怒,欲發兵殺死文臣。這使許多朝臣認為很有必要推翻鄭仲夫的獨裁政權。1179年,年輕的將軍慶大升發動兵變,殺死了鄭筠和宋有仁。鄭仲夫聞變出逃,藏匿於民舍,被軍士搜出,斬首於市。.

新!!: 朝鲜文学和郑仲夫 · 查看更多 »

郑梦周

郑梦周(정몽주;4月),草名梦兰,9岁改名梦龙,字达可(달가),号圃隐(포은),庆尚北道永川人,高丽王朝末期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詩人、文学家,高丽王朝的最後的門下侍中(1390年-1392年4月)。被誉为韩国理学之中興祖。.

新!!: 朝鲜文学和郑梦周 · 查看更多 »

阿里郎

《阿里郎》(亦稱做阿里嵐等其他譯名)是著名的朝鮮族民歌,它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版本,最常聽到的是流行於京畿道一帶的本調阿里郎,此版本是因1926年同名電影的主題曲而成名,該電影為韓国第一齣劇情片。 1950年代韓戰期間,駐韓美軍於1956年5月26日起將改編後的《新阿里郎進行曲》(New Arirang March)作為隊歌。後來該曲更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期間作為韓國與北朝鮮联合代表團的進場音樂。《阿里郎》亦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KBS、自由亚洲电台等电台朝鲜语广播的开始曲或结束曲。2003年阿里郎组合发布的专辑《阿里郎》中亦有此歌曲。2012年聯合國將《阿里郎》列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正式将朝鲜传统民谣《阿里郎》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朝鲜的文化遗产首次入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韩国和朝鲜的《阿里郎》均列入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據說阿里郎之語源為我離郎,又有一說為一座山之名,但並未證實。.

新!!: 朝鲜文学和阿里郎 · 查看更多 »

阿里郎 (1926年电影)

《阿里郎》是一部1926年的朝鲜半岛电影,由罗云奎撰写、编剧、导演和主演是朝鲜半岛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开启了民族电影的时代。《阿里郎》在制作上使用了隐喻、暗示和象征的蒙太奇手法。影片以狗与猫的隐喻性字幕开始,接着出现主人公英镇和地主吴基镐相互瞪视的特写。通过沙漠、水等场景,电影暗示着殖民地人民的悲哀和对独立的渴望,运用独创的隐喻性表现方式唤醒了朝鲜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 《阿里郎》启用约800名临时演员,耗时3个月完成,创下当时1.5万韩圆的电影制作费纪录,一经上映,立即成为街头巷尾的议论话题,观众排着长队前来购票。拥挤的观众将的门都挤环了。《阿里郎》在团成社首映后,人气持续飙升,韩国各地影院纷纷连续播放,连没有影院的偏远山区也建起了临时影院播放。.

新!!: 朝鲜文学和阿里郎 (1926年电影)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الامبراطورية 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伊斯兰教穆斯林哈里發帝國(本意為「哈里發的領地」)。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帝國(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裡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對科技及醫學的發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新!!: 朝鲜文学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赫居世居西干

赫居世居西干()是朝鲜半岛三国时期新羅的始祖,姓朴。公元4年,傳位於其子南解次次雄。祖先娑蘇夫人為中国出身、归化辰韓。.

新!!: 朝鲜文学和赫居世居西干 · 查看更多 »

赵秀三

赵秀三(),字芝园,子翼,号秋斋、经畹等,朝鲜王朝委巷文学领军人物。 赵秀三出生于今韩国全罗道全州市沙川津的一个庶吏阶层家庭。他自幼聪明“四岁始学书,五岁能属文,六岁诵史传,七岁窥典文。八岁九岁作词赋,蜚光的烁磨青学。十二三四出战艺,旧臂一呼摩秒千军。”(《今日新年》)由于出身寒微,他只做过武官中的末职。他在1844年83岁高龄的时候才考取乡试。对此他自嘲说:“腹里诗书几百担,今年方得一襕衫。旁人莫问年多少,六十年前二十三。”(《司马唱榜日口呼七步诗》)他曾三次来过中国北京,与当时中国的朱文翰、江莲等文人交往甚密。 除了善诗能文外,赵秀三还精通医学、书法、棋艺,健谈善辩,当时的人们用“十福”(“风度”、“诗文”、“功令”、“医学”、“弈棋”、“字墨”、“强记”、“谈论”、“福泽”、“寿考”)来概括他的多才多艺。.

新!!: 朝鲜文学和赵秀三 · 查看更多 »

资本主义

資本主義(capitalism),亦稱自由市场经济或者自由企業經濟,是人類協作的擴展秩序。其特色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生產工具),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國家所控制,經濟行為則以尋求利潤為目標 。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商品和服务藉由貨幣在自由市場裡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产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並互相競爭。一般普遍認為資本主義在西方世界的封建制度崩壞之後成為了最主要的經濟模式。 「資本主義」一詞也被許多人用在形容歷史上不同的人、時、地、物,而除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以外,也有福利資本主義、国家资本主义等打著資本主義稱號的經濟模式。在對於資本主義的解釋上,支持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反對政府對於市場的干預並且強調財產權利的重要性。而有人則主張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以避免垄断和景氣循環的負面作用。絕大多數的政治經濟學家都將私人產權視為資本主義的最重要特色,而對於資本主義下的僱傭關係、經濟權力、階級、以及歷史發展等則有不同看法。市場的自由程度、以及私人財產的法規,則是政治和政策上爭論的主要議題。现在大多數國家都被視為「混合經濟」,在這種體制下政府以不同程度的計畫政策干預市場的自由運作Stilwell, Frank.

新!!: 朝鲜文学和资本主义 · 查看更多 »

赋,古代文体名。賦這種體制是較為特殊的。由外表看去,是非詩非文,而其內含,卻又有詩有文,可以說是一種半詩半文的混合體。本意指诵说,如《汉书·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毛诗序》把“赋”作为《诗经》“六义”之一,解作铺的意思,指铺陈言志的手法。战国后期赵人荀卿《赋篇》,最早以“赋”名篇,“赋”开始被用作文体的名称。汉代人把屈原、宋玉的辞和荀卿的赋统称为辞赋,看到了两者的密切关系,并把屈原看作辞赋之祖。汉初,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它继承《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谨严,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赋体的流变大体经历了从屈原、宋玉的骚赋,到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代表的汉赋,多長篇鉅製,又稱「古賦」、「大賦」,魏晋南北朝流行骈赋,又稱「小賦」,唐代盛行科举考试专用的律赋,唐宋时代則趋向散文化的「文赋」,又稱「散賦」。明代八股文盛行,賦又發展出了「股賦」。 古人寫賦大都是虛構。漢朝的賦更是充滿神話色彩,桓谭的《仙赋》对神仙的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夫王乔赤松,呼则出故,翕则纳新。天矫经引,积气关元。精神周洽,鬲塞流通。乘凌虚无,洞达幽明。诸物皆见,玉女在旁。仙道既成,神灵攸迎。乃骖驾青龙……”。刘歆的《甘泉宫赋》描写:“回天门而凤举,蹑黄帝之明庭。冠高山而为居,乘昆仑而为宫。按轩辕之旧处,居北辰之闳中。背共工之幽都,向炎帝之祝融。”张衡的《西京赋》稱“清渊洋洋,神山峨峨。列瀛洲与方丈,夹蓬莱而骈罗”。司马相如曾言:“合纂组以成文,列绵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姚鼐稱《大人赋》说:“此赋多取于《远游》。《远游》先访中国仙人之居,乃至天帝之宫,又下周览天地之间,自于微闾以下,分东西南北四段。此赋自横厉飞泉以正东以下,分东西南北四段,而求仙人之居,意即载其间。末六句与《远游》语同,然屈子意,在远去世之沈浊。”。汉赋的构篇方式還有一個特點是一問一答,所謂“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 杜牧的《阿房宫赋》即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展现阿房宫,甚至說“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鲍照的《鹤舞赋》中认为鹤是胎生。《日知录》卷十九云:“古人为赋,多假设之辞,序述往事,以为点缀,不必一一符同也。”钱鍾書亦表示“词章凭空,异乎文献征信,未宜刻舟求剑”。.

新!!: 朝鲜文学和赋 · 查看更多 »

薯童謠

薯童謠(서동요),為韓國史書《三國遺事》第二卷武王條中,所記載的一首用吏讀記載的童謠。傳說為百濟武王所作,因為百濟武王的小名叫做「薯童」。 薯童謠為現存最古老的新羅鄉歌作品。.

新!!: 朝鲜文学和薯童謠 · 查看更多 »

薛聪

薛聪可能指下列人物:.

新!!: 朝鲜文学和薛聪 · 查看更多 »

薛聰 (新羅)

薛聰(설총,字聪智,號于堂,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7世纪晚期到八世纪初期,为新罗国僧人元晓大师与武烈王瑤石公主的儿子。为新罗文武王时期的儒家大學者、並在新羅國擔任翰林的職務,曾经起草很多涉及唐朝,日本的汉文书信,对于联合唐朝灭亡百济和高句丽有一定的联络沟通的贡献。 歷史考察新羅語的漢字表現方法(「吏读」)與以新羅語(朝鮮語)閱讀的儒教經典皆為薛聪所創,但并无充足的证据证明此事,薛聪可能仅为当时的表记法的整理者。.

新!!: 朝鲜文学和薛聰 (新羅) · 查看更多 »

蒙古入侵高丽

丽蒙古战争發生於1231年至1273年,蒙古对高丽发动了9次战争。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1273年蒙古军队占领济州岛,高丽蒙古战争最终结束。高丽最终成为元朝的藩属国,一度受到元征东行省的控制;而济州岛也长期成为元朝政府的直接管辖地“耽罗军民总管府”负责防倭和高丽海外侨民事务。.

新!!: 朝鲜文学和蒙古入侵高丽 · 查看更多 »

蔡邕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中國东汉末年名士。東漢著名才女蔡琰(文姬)之父。.

新!!: 朝鲜文学和蔡邕 · 查看更多 »

蔷花红莲传 (1924年电影)

《蔷花红莲传》是一部1924年的无声电影,亦是朝鲜半岛完全依靠本土资金、技术、人员自主制作的首部电影。1923年,日本人早川孤舟将韩国古典名著《春香传》抢先拍成电影。这使朝鲜半岛早期电影制作人朴承弼很受触动,决议拍一部同样是改编自韩国古典名著的电影。《蔷花红莲传》的导演是朴承弼的继承人朴晶铉,摄影师是李弼雨,主角蔷花和红莲由光武台的清唱高手金玉姬和金雪子出演,出演使道的是韩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辩士禹正植。 《蔷花红莲传》共8卷,由团城社活动写真摄影部租借首尔郊区一座寺院,冒着酷暑,历时3周拍摄完成。影片改编自朝鲜古典名著。蔷花和红莲两姐妹因受继母虐待而死,得不到安息的冤魂化身女鬼经常出现在使道身边哭诉冤情,最终怨恨得到了化解。该片1924年9月5日在首映后,观影人次超过了13000人,票房喜人。团成社原本放映一周,但由于天天爆满,不得不延长放映两天。15日之后,金永焕率领巡演团在大邱、釜山、马山、统营、木浦的剧场巡回放映,在各地形成一次次的观影热潮。不过,完成此片后,团城社活动写真摄影部就没有再制作新的电影。.

新!!: 朝鲜文学和蔷花红莲传 (1924年电影) · 查看更多 »

蔷薇

薔薇(學名:Rosa multiflora),又称野蔷薇,是一種蔓藤爬籬笆的小花,耐寒,有野生的,可以藥用。英語Multiflora Rose、Baby Rose、Rambler Rose。 英國歷史上的紅白薔薇(玫瑰)戰爭(Wars of the Roses)就是因為戰爭雙方兩個家族的族徽分別為紅薔薇(玫瑰)和白薔薇(玫瑰),在歐洲諸語言中,薔薇、玫瑰、月季等中文植物詞彙對映歐洲各語言都是使用同一個詞,如英語是rose,德語是alive Rose。 玫瑰、月季和薔薇都是薔薇屬植物,之間有種類品系上的區別,無科屬上的差異,且多可互相雜交產生具生殖力的子代。在漢語中人們習慣把花朵直徑大、單生的品種稱為玫瑰或月季,小朵叢生的稱為薔薇。但在英語中它們均稱為rose。.

新!!: 朝鲜文学和蔷薇 · 查看更多 »

鄭道傳

鄭道傳(정도전,),字宗之(종지),號三峯(삼봉),是高麗王朝末期和朝鮮王朝初期的文臣、政治家、詩人、革命家、儒學學者,朝鮮王朝的首任宰相(都評議使司事:1392年7月-1398年8月26日),本貫奉化。他在李成桂奪取高麗政權、建立朝鮮王朝的事件中立下了功勳。.

新!!: 朝鲜文学和鄭道傳 · 查看更多 »

鄭麟趾

鄭麟趾(),字伯雎(백저),號學易齋(학역재),是朝鮮王朝初期的文臣及學者,著名的理學家,曾於世宗時期負責教育工作,亦是《訓民正音》(훈민정음)的八位編者之一。.

新!!: 朝鲜文学和鄭麟趾 · 查看更多 »

鄉歌

鄉歌 (향가),又称詞腦歌 (사뇌가),是朝鲜文学史上使用“乡札标记法”的一种国语诗歌形式。“乡歌”的“乡”字是本乡本土之意,以别于唐诗、唐乐。.

新!!: 朝鲜文学和鄉歌 · 查看更多 »

鄉札

鄉札(향찰)是以漢字記錄朝鮮語的方法之一。主要用於新羅時代的歌謠「鄉歌」的記錄。作為古代朝鮮語的資料之一,佔有重要的地位。.

新!!: 朝鲜文学和鄉札 · 查看更多 »

金天泽

金天泽(),字伯涵、履叔,号南坡,朝鲜王朝后期平民诗歌创作团体“敬亭山”的核心人物,与金寿长一起被誉为“敬亭山两翁”。他于1728年整理出版了朝鲜文学史上的首部综合性国语诗歌集《青丘永言》。《青丘永言》收录了自高丽以来流传下来的998首时调和17首歌辞,是当时朝鲜规模最大的诗歌集。金天泽只做过官职卑微的“捕校”,但耳闻目睹了官场的是非颠倒。他的时调作品有着道家情调,多为笑傲山林江湖之作。主要代表作有《山林乐》、《江湖归》、《我做主》、《醉酒歌》、《三学士》、《惜寸阴》等。金寿长在其所编撰的《海东歌谣》中如是评价金天泽“语之真实、淳厚,清廉、孝忠者采之。”.

新!!: 朝鲜文学和金天泽 · 查看更多 »

金宏弼

金宏弼(김굉필,),號寒暄堂(한훤당)、蓑翁(사옹),諡號文敬(문경),李氏朝鲜时代的儒学家,被列为东国十八贤之一。《国朝儒先录》又将金宏弼与赵光祖、郑汝昌、李彦迪列为朝鲜四贤。.

新!!: 朝鲜文学和金宏弼 · 查看更多 »

金宗瑞

金宗瑞(김종서,),字國卿(국경),號節齋(절제),諡號忠翼(충익),本貫順天金氏,是朝鮮王朝時代的武臣,歷世宗、文宗、端宗三朝。曾经奉命和郑麟趾一同编修《高丽史》。.

新!!: 朝鲜文学和金宗瑞 · 查看更多 »

金宗直

金宗直(),字季溫、孝盥, 號佔畢齋,庆尚道密陽郡人,朝鲜王朝早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詩人,著名的朱子學者。祖先是善山邑的两班,他過世後,其作品弔義帝文導致燕山君時戊午士禍的發生,最有名弟子是金宏弼和鄭汝昌,而趙光祖是金宏弼的弟子。他也是故乡礼林書院祭祀的对象;諡號文忠,贈議政府領議政。.

新!!: 朝鲜文学和金宗直 · 查看更多 »

金寿长

金寿长(1690-?),字子平,号老歌斋,肃宗时期曾任兵曹中的书吏,朝鲜王朝后期平民诗歌创作团体“敬亭山”的核心人物之一,与金天泽一起被誉为“敬亭山两翁”。他1763年编撰的《海东歌谣》收录有959首时调 ,是朝鲜王朝三大歌谣集之一(另外两部是金天泽的《青丘永言》和朴孝宽与安攻英合编的《歌曲源流》)。另外,他还著有《青丘歌谣》,补充收集了76首《海东歌谣》中没有的作品。.

新!!: 朝鲜文学和金寿长 · 查看更多 »

金富轼

金富轼()字立之,號雷川,高丽历史学家、文学家、历任高丽礼部侍郎、御史大夫、知枢密院事、判三司事、判兵部事、宰相等职,朝鲜半岛现存最早史书《三国史记》的作者。.

新!!: 朝鲜文学和金富轼 · 查看更多 »

金庾信

金庾信(朝鮮語:김유신,),朝鮮三國時代新羅國的大將,亦是在新羅時代統一朝鮮半島的最大貢獻者。金庾信的血統併合了新羅國與駕洛國(又稱金官伽倻,伽倻諸國之一)二國的姻親,父親金舒玄及母親金萬明分別是駕洛國與新羅國的王族,因此金庾信是新羅王族的一分子。《三国史记》説金庾信是來自黄帝之子少昊『三國史記』列傳 第一:金庾信 上.

新!!: 朝鲜文学和金庾信 · 查看更多 »

金剛山 (朝鮮)

金剛山()是位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江原道的山峰,主峰海拔1,638米。四季各有不同名稱,夏稱蓬萊山(봉래산),秋稱楓骨山或楓岳(嶽)山,冬稱皆骨山(개골산)。其自然景觀以瀑布著称,人文景觀有為數眾多的佛寺。 由於金剛山距離韓國江原道束草市只有不到50公里,金剛山被當做朝鮮半島南北文化交流的橋樑。2002年朝鮮劃出金剛山觀光地區,後因2008年7月一韓國女遊客遭朝方哨兵槍擊身亡而廢置。.

新!!: 朝鲜文学和金剛山 (朝鮮) · 查看更多 »

金现感虎

《金现感虎》,又名《虎愿》,是朝鲜半岛统一新罗时期的一个民间传说故事,最初记载于《新罗殊异传》(已散佚),后收录于《三国遗事》和《大东韵府群玉》。《金现感虎》讲述的是金现与虎女的离奇爱情故事。这是个宣扬善恶果报的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虎女为了爱情甘愿牺牲,留给心爱的人荣华富贵。 统一新罗时期还有一则有关人虎结合的故事《申屠澄娶虎》。这些与虎相关的传说故事也反映出朝鲜古代对虎的图腾。.

新!!: 朝鲜文学和金现感虎 · 查看更多 »

金萬重

金萬重(김만중),字重叔,號西浦,本籍光山, 為朝鮮王朝中期的文臣及文學家。諡號文孝。他的兄長金萬基的女兒爲朝鮮肅宗的正妃仁敬王后。.

新!!: 朝鲜文学和金萬重 · 查看更多 »

金首露

金首露王,传说是朝鲜三国时期金官伽倻的创建者,伽倻联盟的首领。韩国金海市有一座金首露王陵。韩国大概600万金海金氏和金海许氏推崇首露王为始祖。.

新!!: 朝鲜文学和金首露 · 查看更多 »

金閼智

金阏智被当今韩国庆州金氏推崇为人文始祖,统一新罗时代的武烈王金春秋的后代都来源于金阏智。.

新!!: 朝鲜文学和金閼智 · 查看更多 »

金時習

金時習(),為朝鲜半岛朝鮮王朝时期的詩人、小說家。本贯江原道江陵,字悅卿,號梅月堂、東峰、清寒子、碧山,法號雪岑,諡號清簡。生六臣之一。.

新!!: 朝鲜文学和金時習 · 查看更多 »

長恨歌

《長恨歌》,是唐朝詩人白居易所作的長篇敘事詩,伟大的唐诗杰作,是白居易最為人傳頌的代表作。白居易把《長恨歌》歸為「感傷類」的詩歌,一般認為是描寫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是一個將歷史典故融於感性藝術中,以富層次韻味的抒寫筆法,所描繪出的淒美的愛情故事。由於白居易並未明確揭示全詩的主題,因此歷代學者對《長恨歌》有許多不同的看法,直到現代仍被廣泛研究探討。《長恨歌》也對許多後代的文學作品產生深遠的影響,包括《長恨歌傳》、《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長生殿》等,甚至影響了日本的文壇,如《源氏物語》、《枕草子》等。.

新!!: 朝鲜文学和長恨歌 · 查看更多 »

長恨歌傳

《長恨歌傳》,唐人傳奇之一,作於唐憲宗元和初年。作者陳鴻,生卒年不詳,約與白居易同期。當時白居易與陳鴻、王質夫居盩厔縣,三人同遊,話及唐玄宗與楊貴妃,於是白居易作《長恨歌》;而陳鴻寫《長恨歌傳》,描述楊貴妃從壽王李瑁府邸到入宮,到縊死於馬嵬坡的始末。《長恨歌傳》與《長恨歌》相輔而行,流傳甚廣。.

新!!: 朝鲜文学和長恨歌傳 · 查看更多 »

长寿王

長壽王(),名高巨連或高璉,高句麗第二十代国王(413年至491年在位)。 長壽王在位时期是高句麗的全盛时期。427年,他将高句麗的都城迁至平壤,这标志着高句麗将其扩张的方向从中国遼河以东地区转移至朝鲜半岛。.

新!!: 朝鲜文学和长寿王 · 查看更多 »

酒(Alcoholic beverage),其中含有3%至60%的酒精(即乙醇)。為人類飲用歷史最長的加工飲品,由植物發酵製成。.

新!!: 朝鲜文学和酒 · 查看更多 »

酒令

酒令,或称行酒令,最早是在酒宴中限制飲酒的規定。周代設有「立之監」、「佐主史」的令官,是酒令的執法者。但酒令後來卻成為酒酣耳热時,朋友間喝酒時助興图开心所玩的遊戲。.

新!!: 朝鲜文学和酒令 · 查看更多 »

苏轼

苏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鐵冠道人。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學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諡號文忠,複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繪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认韻文散文造诣皆比較傑出的大家。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与陸游并称「苏陆」;其詞“以詩入詞”,首開詞壇“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西崑體餘風。後世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惟蘇軾故作豪放,其實清朗;其賦亦頗有名氣,最知名者為貶謫期間借題發揮寫的前後《赤壁賦》。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故當時學者曰:“蘇文熟,喫羊肉、蘇文生,嚼菜羹”。藝術方面,書法名列“苏、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並在題畫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政治上,在王安石變法期間,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及一些「拗」的政策,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宋哲宗紹聖復述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徽宗即位,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墓在河南郏縣。.

新!!: 朝鲜文学和苏轼 · 查看更多 »

雪岳山

#重定向 雪嶽山國立公園.

新!!: 朝鲜文学和雪岳山 · 查看更多 »

集安市

集安市是吉林省通化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脚下,与朝鲜满浦隔鸭绿江相邻,是中国对朝鲜三大边境口岸之一。集安曾是古代高句丽王国的都城所在地。 集安地处长白山南麓,林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特产人参、梅花鹿等多种动植物。全市年平均气温6℃,降水量900毫米。中朝界河鸭绿江流经此处,其上建有云峰和水丰两座大型水电站,为中朝所共有。.

新!!: 朝鲜文学和集安市 · 查看更多 »

蛇是一类無足的爬蟲類動物,是蛇亚目(学名:Serpentes)的通称,属于爬行纲,另有其它無足的爬虫類如蚓蜥、蛇蜥等并不属于蛇亚目。 又有虵、虺、螣、蚦、蜧、蜦、长虫等別稱,根據種類也會有蝮、蚺、蟒、蝰等近義稱呼。正如所有爬蟲類有鱗目一樣,蛇類全身佈滿鱗片。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種蛇類,包括體型最短小的細盲蛇科以至最長的蟒科及蚺科。為了配合蛇類窄長的身體,成對的內臟(如肺、腎)會在蛇體前後排列,而非左右互對。 部分蛇類擁有毒性,能使被其咬擊的生物受傷、疼痛以至死亡。蛇的另一個特徵是顎部能作出廣角度的開合,因此能吞食比自己身型龐大的獵物。生物研究指蛇類大概於白堊紀時代由蜥蜴類衍生而成。現代蛇類的分類研究,大概可追溯至古新世時代。目前紀錄中最巨型的蛇類是活於古新世的泰坦巨蟒,長度達13米長,其化石被發現的年份是2009年;目前體型最細小的蛇類是卡拉細盲蛇,長度約只有10公分。 亚洲一些地区則认为他们有着魔力,因此将他们的肉用作传统药材。.

新!!: 朝鲜文学和蛇 · 查看更多 »

虎(学名:Panthera tigris),俗称老虎、大虫,是現存体型最大的两种猫科动物之一,被人称为百兽之王。野外個體可長達、重(此为狩猎数据,实测数据的最大值为261kg)。虎是掠食性肉食動物,有敏锐的听力、夜视力,可自由伸缩的尖爪和粗壮的犬齿。同时,它们也是自然界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除了庞大的体型与有力的肌肉之外 牠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白色到橘黃色的毛皮上有黑色垂直的条纹,这有助于其在捕猎时隐蔽自身。 虎為亚洲特有种类。其分布的范围极广,从外兴安岭针叶林到开阔的草地到热带沼泽都有。它们的领地观念十分强烈,会划分属于自己的地域范围,而且是獨居的。它们通常需要大面积的栖息地,以满足相当的猎物数量。伴随这一事实而来的是,其对栖息地的偏好与地球上部份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相重叠,从而导致了与人类利益的严重冲突。现代虎的九个亚种中,三个已经绝种,其余的六种都被列为濒危,部份处于极危。20世纪初虎的数量约有10万只,而现在世界自然基金会估计全球仅存3890只虎。残存的虎虽多受到政府保护,但非法捕猎仍屡禁不止。栖息地丧失和遗传多样性下降亦是其巨大威胁。 虎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动物之一,它们出现在许多古代的神话和民俗传说,现代的电影和各类媒体中。在许多的旗帜、纹章、甚至运动会的吉祥物中都可以见到牠们的图案。孟加拉虎是孟加拉和印度的国家动物。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国家动物也是虎。.

新!!: 朝鲜文学和虎 · 查看更多 »

陳師道

陳師道(),字履常,一字無己,別號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北宋詩人。.

新!!: 朝鲜文学和陳師道 · 查看更多 »

柳得恭

柳得恭(),字惠甫、惠風,號泠齋、泠菴、歌商樓、古芸居士、古芸堂、恩暉堂,朝鲜王朝历史学家,1784年,在所著《渤海考》自序中首次提出渤海国在朝鲜历史上是与新罗国南北对峙的“北国”,认为渤海国是高句丽的继承者,而统一新罗是高丽王朝的前身。 柳得恭和朴齊家、李德懋、李書九合稱為「漢學四家」。.

新!!: 朝鲜文学和柳得恭 · 查看更多 »

枚乘

枚乘(?—公元前140)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省淮安市)人,辞赋家。.

新!!: 朝鲜文学和枚乘 · 查看更多 »

林和 (作家)

林和(朝鮮語:림화,),號雙樹臺人、星兒和青爐,是名朝鲜政治家,國內派人,官至朝蘇文化協會中央委員會副委員長。同時,他也是一名詩人、作家及藝術評論家,有筆名林華和金鐵友 。1953年,他因間諜罪而被處死。.

新!!: 朝鲜文学和林和 (作家) · 查看更多 »

林悌

林悌(),字子顺,号白湖,朝鲜王朝初期小说家,生于罗州,父亲是朝鲜节度使林晋。林悌二十八岁中进士。早年师从大学者成浑。老师谢世后,他变得对世事名利淡泊,自我放纵与山野。林悌为人耿直,与当时朝鲜党派相争的社会格格不入。相传他就任平安道都事途中,曾特意寻访黄真伊的墓地,并即兴为她作了一首时调,遭到朝鲜士大夫文人的非议。林悌民族感很强,反对崇尚中国文化,也反对称朝鲜是“小中华”。他经常戏称如果自己生在中国的六朝时代必是一代帝王。.

新!!: 朝鲜文学和林悌 · 查看更多 »

恨中录

#重定向 闲中录.

新!!: 朝鲜文学和恨中录 · 查看更多 »

李如松

李如松(),字子茂,號仰城,遼東鐵嶺衛(今辽宁铁岭)人,朝鲜汉人,本貫陇西李氏,中国明朝著名将领,遼東總兵李成梁之長子。.

新!!: 朝鲜文学和李如松 · 查看更多 »

李光洙

李光洙,號春園、孤舟,字寶鏡,韓國近代小說家和詩人,獨立運動家。創氏改名時的日本名是香山光郎()。.

新!!: 朝鲜文学和李光洙 · 查看更多 »

李珥

李珥(),朝鮮王朝知名儒学者。字叔献、見龍, 号栗谷、石潭、愚斋,朝鲜半岛後世尊称其为李栗谷或栗谷先生。 朝鲜半岛朱子学新学派即“主气论”学派的代表人物。畿湖學的宗主和西人黨的黨首。白仁傑的門人。.

新!!: 朝鲜文学和李珥 · 查看更多 »

李穡

李穑(韩语:이색;),李榖子,高麗楊廣道韓州人,至正十三年(1353年)癸巳科中式征東行省鄉試第一名解元,至正十四年甲午科中式左榜二甲第二名進士,授應奉翰林文字。東返後,歷官諫官、判開成府事、政堂文學、判三司事,封韓山府院君,進門下侍中。李成桂放之韓州,冉放衿州,徙驪興,尋封韓山伯。卒,諡文靖。著有《牧隱先生文集》。高丽王朝末期的学者兼政治家、儒学家,本贯韩山李氏,字颖叔,号牧隐,谥号文靖。是他将程朱理学介绍到了朝鲜。 父亲贊成事李穀,李穑至正九年(1349年)在中国元朝国子监学习理学,至正十二年回国。他的老师是高丽儒生李齐贤。李穑回国后,在高丽朝廷屡任要职,如成均馆大司成、守门下侍中等。李穑是高丽末年“丽末三隐”之一,另两隐是他的学生圃隐郑梦周、冶隐吉再。 李穑崇尚朱子学,认为“理”是“太极”,是万物之本。在他的著作《牧隐集》中说过“太极,寂之本也”的言论。.

新!!: 朝鲜文学和李穡 · 查看更多 »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涼武昭王李嵩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幼時內遷,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另郭沫若考证李白出生于吉尔吉斯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屬唐安西都護府(今楚河州托克马克市)。有“詩仙”、“詩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躍于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义詩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 唐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稱為「三絕」。 李白的詩歌在唐朝已被選進殷璠編選的《河嶽英靈集》、於敦煌石室發現的《唐寫本唐人選唐詩》、韋莊編選的《又玄集》和韋縠編選的《才調集》。 其作品想像奇特豐富,風格雄奇浪漫,意境獨特,清新俊逸;善於利用誇飾與譬喻等手法、自然優美的詞句,表現出奔放的情感。詩句行云流水,渾然天成。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清趙翼稱:“李杜詩篇萬口傳”(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更被譜入曲)。李白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詩歌的巅峰。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 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文章:「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2015年3月21日「世界詩歌日」,聯合國郵政發行一套郵票,分別選取英語、西班牙語、漢語、法語、阿拉伯語、俄語6種不同語言的代表性詩歌,於郵票畫面呈現。漢語詩歌選取李白的《靜夜思》。.

新!!: 朝鲜文学和李白 · 查看更多 »

李调元

李调元(),中国清代学问家、文学家,戲曲理論家。字羹堂,一字赞庵,号雨村、墨庄,四川绵州羅江縣(今四川德阳市罗江县)人。清人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二《李调元兄弟词》云:“绵州李雨村观察(调元)所刊《函海》一书,采升庵著述最多,惜校对未甚精确。其自著《童山诗文集》亦不甚警策,词则更非所长。”.

新!!: 朝鲜文学和李调元 · 查看更多 »

李舜臣 (朝鮮)

李舜臣(리순신/이순신,),字汝谐,本貫德水,朝鮮京畿开丰(今开城)人,朝鲜王朝‎時期名将,谥号忠武,死後追贈領議政,1604年朝鮮宣祖(李昖)追封其為孝忠仗義迪毅協力 宣武功臣,同列者有權慄和元均,加贈德豐府院君。 日本入侵朝鮮时期,李舜臣数次成功的在海上战术性的擊敗了日本人。改进了龟船,在近海骚扰日本朝鲜征伐军的海上供给,于国家即将完全沦陷的时刻,让日本知道朝鲜还是有一支抵抗力量的存在。其中鸣梁大捷和闲山岛大捷是李舜臣最负盛名的两场海战。1598年,李舜臣在露梁大捷中配合明军水师作战时,与明军鄧子龍老将军一起担任伏兵角色。日军失败后向外突围时在观音浦遭遇前来封堵的李舜臣和鄧子龍。两位将军不幸双双遇难,死後被朝鲜民族誉为民族英雄。.

新!!: 朝鲜文学和李舜臣 (朝鮮) · 查看更多 »

李梅窻

李梅窻(韓文:이매창,朝鮮漢字:李梅窓,),原名李香今(이향금),字天香(천향),初號蟾初(섬초),後自號梅窻。由於生於癸酉日,而「癸」與「桂」同音,因此小名桂生(계생,也作癸生)、桂娘(계랑,也作癸娘),由於是全羅北道扶安郡人,又被稱為李扶安(이부안),朝鮮王朝宣祖時期女詩人、妓生。 李梅窻是縣吏李湯從的庶女,她擅寫漢詩、時調,被評為「有詩累百餘首膾炙一時」,擅長玄琴、歌舞,有集《梅窻集》(매창집,梅窓集))。.

新!!: 朝鲜文学和李梅窻 · 查看更多 »

李滉

李滉(이황,),慶尚道安東人(今慶尚北道安東市),字景浩,号退溪、陶翁、清涼山人、真寶人,朝鲜中期的大臣、儒学思想家。李退溪发展了朱熹哲学,并创立退溪学派,是朝鲜儒学泰斗。在日本称为东方朱子,學說影響藤原惺窩,使之成為儒學家。 李退溪在韩国家喻户晓,韩国政府为了纪念这位思想家,将其头像印在了1000元的韓圓上。此外,首爾特別市鍾路區北部亦有一條用以紀念他。.

新!!: 朝鲜文学和李滉 · 查看更多 »

李成桂

朝鲜太祖(;),諱李成桂(),字君晋(),号松轩(),即位后更名李旦()。朝鮮王朝的开国之君,庙号太祖,谥号康獻至仁啓運聖文神武大王(),累諡為康獻至仁啓運應天肇統廣勳永命聖文神武正義光德大王。光武三年(1899年),高宗追尊他為皇帝,改諡至仁啓運應天肇統廣勳永命聖文神武正義光德高皇帝()。 李成桂祖籍全罗道全州李氏。其父李子春是元朝斡东千户所千戶兼达鲁花赤。1356年,李成桂与李子春帮助高丽恭愍王收复双城总管府后归附高丽。由于在随后抵御蒙元和红巾军的入侵中李成桂战功显赫而被提拔。1388年,李成桂由于不肯奉命发兵辽东,而起兵谋反。1392年,在高丽权臣郑道传的辅佐下,李成桂自立为王,创建朝鲜王朝。即位后,李成桂清除了原高丽禑王的势力,并通过招抚、武力征服朝鲜半岛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管辖,使其疆域达到图们江。《朝鲜王朝太祖实录》:“上即位,量受万户、千户之职,使李豆兰招安女真...

新!!: 朝鲜文学和李成桂 · 查看更多 »

松科

松科(学名:Pinaceae)是松柏纲松柏目的一科,常统称为松、松树,儘管在漢語中,其中不少種類被稱作“杉”,一般特點乃葉的形狀像針,防止水分大量被蒸發。而在一些氣候較不炎熱,約北緯40多度至60度的地方(如歐洲等),這類型植物亦為常見。松科有11屬約220-250種,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新!!: 朝鲜文学和松科 · 查看更多 »

杜甫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會寫實著稱。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都多自称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号杜陵。因其曾任左拾遺、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遺、杜工部;又稱杜少陵、杜草堂(曾隐居于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與李白并稱「李杜」,為了與晚唐的两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又稱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稱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

新!!: 朝鲜文学和杜甫 · 查看更多 »

权韠

权韠(),字汝章,号石州,朝鲜王朝诗人。权韠虽出生于官宦家庭,但他的父亲为官清廉,家境并不富裕。他自幼就亲近平民百姓,关心民生疾苦。权韠留有文集《石洲集》。现存他的汉文诗有800余首。他的挚友溪谷张维在《石洲集》序文中称“石洲之诗,谈者谓百年来所未有,此只以诗论也。”.

新!!: 朝鲜文学和权韠 · 查看更多 »

桂苑筆耕集

《桂苑筆耕集》(朝鮮語:《계원필경집》),又稱《桂苑筆耕》,新羅人崔致遠所撰的詩文集,使用漢語文言文寫成,共二十卷。崔致遠曾在中國唐朝留學及任官,期間寫下大量詩文作品,回到新羅後於886年編成本書。書中收錄了大量表、狀、啟、檄、書信等文章,記載唐末多件重大事件及多位人物,對研究唐末歷史具有相當的文獻參考價值,可補中國史書的不足。此外,就朝鮮半島而言,本書為最古的漢文典籍之一。.

新!!: 朝鲜文学和桂苑筆耕集 · 查看更多 »

梅(学名:Prunus mume),是蔷薇科杏属的落叶乔木,有时也指其果实或花。原产于中国,后来發展到韩国与日本等地。.

新!!: 朝鲜文学和梅 · 查看更多 »

業(,),印度宗教一個普遍的觀念。印度傳統宗教包括印度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都有業力的觀念,業力是組成有情因果關係、因果報應的原素。業力是指有情個人過去、現在的行為所引發的結果的集合,業力的結果會主導現在及將來的經歷,所以,個人的生命經歷及與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為影響。因此,個人有為自己生命負責的必要以及責任。而業力也是主導有情眾生輪迴六趣的因,所以業力不單是影響現世的結果,還會生生不息地延伸至來世。.

新!!: 朝鲜文学和業 · 查看更多 »

樂府

樂府為舊體詩詩體的一種,與古詩、近體詩構成古典詩歌中的三大類,原指合音樂以唱的歌詩。 由於樂府是合樂的聲詩,以後凡是可傳唱的詩,广义上都可稱為樂府。因此樂府不僅是齊言的詩,連長短句的詞、曲也被士人俗稱為樂府,如蘇軾的词集《東坡樂府》、張可久的散曲集《小山樂府》等便是。.

新!!: 朝鲜文学和樂府 · 查看更多 »

檀君朝鮮

檀君朝鮮(단군조선)是一个关于朝鲜族起源的神話傳說,是後世朝鲜半岛对传说中檀君所建立的国家的一种称呼。朝鲜半岛现存有关这一传说的最早文字记录見於1280年代高麗国师一然所著的《三国遺事》。.

新!!: 朝鲜文学和檀君朝鮮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朝鲜文学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正史

正史,是史官(或史家)对历史的詳实记录,有別於古代私家编撰史书,即所謂野史。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说法。 「正史」一词最早见於阮孝绪《正史削繁》,有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因紀傳體《史記》、《漢書》之書,以帝王(本紀)為綱,故稱正史。至清乾隆四年修《四库全书》,确定《史记》至《明史》二十四部正统纪传体史书为正史。而其間的「三史」、「四史」、「七史」、「十一史」、「十三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都可稱作正史,《二十五史》之中,字数最少的史书是《陈书》,大约20万字;字数最多的是《清史稿》,约500万字。《明史·藝文志》又分為紀傳、編年二體,所謂正史,為各朝政府為前朝所編修史書,二十五史皆為紀傳體,無編年體。.

新!!: 朝鲜文学和正史 · 查看更多 »

武烈王

武烈王(;),名金春秋(),是新罗第二十九代君主(公元654年至661年在位),真智王孫,伊湌金龍樹子,母亲天明夫人金氏是真平王之女,善德女王妹。654年繼承新羅王位,660年与唐朝大将苏定方一起围攻百濟都城,百濟義慈王率左右连夜逃遁,随后投降,百濟亡国。661年六月薨,享年59歲(虛歲),諡武烈,廟號太宗()。葬于永敬寺北。.

新!!: 朝鲜文学和武烈王 · 查看更多 »

武臣政權

武臣政權,又稱武人政權,指的是高麗王朝在1170年(高麗明宗元年)至1270年(高麗元宗十一年)期間由武臣建立的政權。在這段時期裡,武臣掌握了高麗王朝的朝政,國王形同傀儡。這段時期被稱為武人時代(무인시대)。.

新!!: 朝鲜文学和武臣政權 · 查看更多 »

死六臣

死六臣(사육신)是指朝鲜王朝六位被世祖處決的大臣。 1453年首陽大君發動癸酉靖難,殺死權臣金宗瑞,掌握政權。 1455年首陽大君篡奪端宗之位,成為世祖。效忠端宗的六位大臣意圖復辟端宗,而刺杀世祖,失败,在1456年被世祖凌遲处死。.

新!!: 朝鲜文学和死六臣 · 查看更多 »

歌辞

歌辞是朝鲜王朝时期出现长歌国语诗歌体裁,是与时调(短歌)并驾齐驱发展的另一种重要的国语诗歌体裁,与时调一起被称为国语诗歌“双壁”。歌辞自由度很高,不分章节,不限长度,但也和时调一样,每行由两句构成,每句由两个音步组成,每个音步有三四个字组成。作为一种长歌形式,歌辞对文字的依赖性很强。训民正音的发明对歌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 朝鲜文学和歌辞 · 查看更多 »

永昌大君

永昌大君(),名李㼁,朝鮮宣祖的嫡長子,由仁穆王后所生。 由於李㼁是宣祖晚年所生,所以在《宣祖實錄》中記載不是太多,在光海君三年正式冊封為永昌大君,但由於李氏朝鮮長久以來非常注重傳統嫡長繼承制度,所以儘管年齡幼小,身為宣祖嫡長子的永昌大君卻一直是光海君最大的威脅。 後來因為發生大臣金悌男(仁穆王后之父)意圖擁護永昌大君為王。事件敗露後,不但仁穆王后被光海君囚禁於西宮,永昌大君也被廢為庶人,流放到江華島,後來光海君更決定斬草除根,在光海君七年將這個弟弟蒸殺,永昌大君死時年僅八歲。 仁祖即位後將永昌大君恢復爵位。原先,朝廷將慶昌君次子,陽寧君李儆,過繼給永平大君,但是隨後被改過繼給臨海君,永昌大君的庶長兄。.

新!!: 朝鲜文学和永昌大君 · 查看更多 »

江原道

江原道可以指.

新!!: 朝鲜文学和江原道 · 查看更多 »

江華島

江華島()是位於韓國首爾特別市西北、南北停戰線附近的島嶼。简称:“沁”(朝鲜申櫶著有《沁行日记》)。.

新!!: 朝鲜文学和江華島 · 查看更多 »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宋詩流派,北宋的黄庭坚为创始人。成员包括陳師道,潘大临等,大多为江西(宋代稱江南西路)人。作诗好用僻典,炼生词,押险韵,制拗句,讲究语言韵律,走上形式主义道路。.

新!!: 朝鲜文学和江西诗派 · 查看更多 »

汉字

漢字,在中國亦称中文字、国字、唐字、方塊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指示会意文字--体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Defrancis (1990); 蔣為文 (2005), (2007)",為中國上古時代的汉族先民所發明創製,其字體也歷經過長久改進及演變。目前确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春秋戰國與秦朝的籀文、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產生隶书、草书以及楷书(以及衍生的行书),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為與少數民族文字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後者稱法在近代才開始通用,為日文借詞。 作為華語的書寫文字,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相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時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均為實務上的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通用文字,在20世紀前都是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和日本等國家的書面規範文字。除了漢語之外,古代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 現代漢語漢字大致分成中文字與簡體字兩個體系,前者主要用於香港、澳門以及臺灣,而後者由中国大陆制定使用,并为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亚等國家采用。非漢語体系中,日本对部分汉字进行了简化、称为新字体,韓國也製定了官方的朝鮮漢字使用規範;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北韓、蒙古等國,漢字現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規範地位。 華语及簡化汉字是聯合國的六個工作語言之一。.

新!!: 朝鲜文学和汉字 · 查看更多 »

汉语

漢語,又稱中文、華文、唐話、中國話等,是漢藏語系漢語族下之一種語文,為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目前世界有六分之一人口做為母語。漢語有多種分支语言,當中現代標準漢語為現行的漢語通用語,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又稱為普通話)、以及中華民國的国语。此外,漢語還是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傳統華人社會習慣稱之為「漢語」,本文一律以漢族慣稱「漢語」來表示,國際間常稱中文。其他稱呼僅限特定人群使用,請另見相關條目。,并被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采用为官方语言。 汉字是汉语的文字書寫系统,又称汉文、中文、华文、唐文,在中华民国又称为国文,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属分析语,有声调。漢語包含書面語及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使用現代標準漢語語法、詞彙的中文通行文体(又称白话文)。 对于汉语的分支语言,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将汉语定义为语言,并将官话、贛語、闽语、粤语、客家语、吴语、湘语七大语言定义为一级方言;另一种观点则将汉语视为语族,其下無法互相溝通的視為語言,如國際標準化組織就將漢語族分為13種語言:闽东语、晋语、官话、莆仙语、徽语、闽中语、赣语、客家语、湘语、闽北语、闽南语、吴语、粤语。.

新!!: 朝鲜文学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汉诗

#重定向 舊體詩#汉语古诗在周边国家的影响.

新!!: 朝鲜文学和汉诗 · 查看更多 »

沈清传

《沈清传》,是在朝鲜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成书的小说,与《兴夫传》、《春香传》一起被称为朝鲜三大古典名著。.

新!!: 朝鲜文学和沈清传 · 查看更多 »

泗溟堂

#重定向 惟政.

新!!: 朝鲜文学和泗溟堂 · 查看更多 »

法國國家圖書館

法国国家图书馆(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BnF)是法国的国家图书馆,也是法国最重要的图书馆之一。它的前身是查理五世在建立的国王图书馆,在路易十四治下取得长足进步,后几经更易终成法兰西共和国的国家图书馆。它目前拥有数个馆址,最主要的是位于巴黎十三区的密特朗馆址。馆藏文献约三千多万册,是四十八個參與歐洲圖書館計劃的國家圖書館之一。.

新!!: 朝鲜文学和法國國家圖書館 · 查看更多 »

洪吉童

洪吉童(),又作洪吉同,是朝鮮王朝燕山君在位期間的一個盜賊。本貫南陽洪氏,是洪尚植的孽子(即「庶子」),有兩名嫡出兄弟洪逸童、洪貴童,母親是妓生出身的文氏,妓名玉英香。洪吉童在《萬姓大同譜》中被稱為「精於道術者」。哥哥洪逸童的女兒是朝鮮成宗的後宮淑儀洪氏。 在李瀷的《星湖僿說》中,將洪吉童與張吉山、林巪正並稱為朝鮮三大義賊。.

新!!: 朝鲜文学和洪吉童 · 查看更多 »

洪吉童传

《洪吉童传》是朝鲜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文人国语小说,也是朝鲜首部反映农民起义以及首部反映社会改革理想的小说。《洪吉童传》的作者许筠出生于官宦家庭。但受其庶子出身的老师影响,他同情社会地位卑贱的人。许筠曾与朴应犀、徐羊甲等庶子出身的人物密谋在弼州起义,但计划泄露,1618年8月12日被以谋反罪处死。他被处死后,这部小说被朝鲜列为禁书,长期以来只是在民间密谋流传,直到1905年翰南书林根据民间流传版本内容,以木刻版的形式出版了翰南本。.

新!!: 朝鲜文学和洪吉童传 · 查看更多 »

洪大容

洪大容(),字得保,号湛轩,朝鲜王朝学者、思想家,朝鲜实学北学派先驱。洪大容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摧毁了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华夷观,指出地球非宇宙中心,中国非地球中心,并提出“人物均”、“华夷一”的新思想。他科学的宇宙观和华夷世界观为北学派实学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也为朝鲜摆脱崇明排清的“小中华思想”,积极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技术提供了理论前提。 洪大容的著述内容广泛,包括详细记录他出使燕京的《燕记》、《会友录》,代表其哲学思想的《医山问答》,有关天文和数学的著作《筹解需用》,有关其经济思想的《林下经论》,此外还有《心性问》、《四书问疑》、《三经问辩》、《杭传尺牍》等。他的所有著述都收入于《湛轩书》(内外集),共14卷。.

新!!: 朝鲜文学和洪大容 · 查看更多 »

溪西野谈

《溪西野谈》是李羲准(或译“李羲平”,号溪西)(1772-1839年)所作的一部野谈集,与无名氏的《青丘野谈》和李源命(1807-1887年)的《东野汇輯》合称为朝鲜王朝三大野谈集。 《溪西野谈》共6卷312篇,内容主要是朝鲜历代有名的信史人物的逸闻轶事,也有少量的下层人物的奇闻奇事。《溪西野谈》与《於于野谈》一样都以人物为中心,忽略对事件的详细描写,但在场景、心理描写方面更为细腻、铺张,已演变成短篇小说性质。.

新!!: 朝鲜文学和溪西野谈 · 查看更多 »

朝鮮世宗

朝鮮世宗(;),即朝鮮世宗莊宪大王、朝鮮莊宪國王,朝鲜王朝的第4代国王,1418年至1450年在位。名諱李祹(),字元正(),庙号世宗,明朝賜諡号「莊宪」,朝鮮加諡曰「莊宪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 在位期間,世宗發明了訓民正音,對韓國之後的語言和文化發展帶來深遠影響。韓國人認為他對國家作出的巨大貢獻超乎古人,所以後世的韓國史學家通常都尊稱他為世宗大王(),同时,他也被称为“海东堯舜”。.

新!!: 朝鲜文学和朝鮮世宗 · 查看更多 »

朝鮮世祖

朝鲜世祖(;),即朝鮮世祖惠莊大王、朝鮮惠莊國王,朝鲜王朝的第7代国王,名諱李瑈(),字粹之()。諡號惠莊承天體道烈文英武至德隆功聖神明睿欽肅仁孝大王()。.

新!!: 朝鲜文学和朝鮮世祖 · 查看更多 »

朝鮮端宗

朝鮮端宗(;),諱李弘暐(),是李氏朝鮮的第6代君主,1452年至1455年在位。廟號端宗,諡號恭懿溫文純定安莊景順敦孝大王(),葬於江原道宁越郡的莊陵。.

新!!: 朝鲜文学和朝鮮端宗 · 查看更多 »

朝鮮純祖

朝鲜纯祖(;),名李玜(),是朝鲜王朝‎的第23代君主,1800年至1834年在位。.

新!!: 朝鲜文学和朝鮮純祖 · 查看更多 »

朝鮮語

--,是通行於-zh-hans:韩国、;zh-hant:南--zh-hans:朝鲜;zh-hant:北韓-及满洲、俄羅斯遠東地區、日本等朝鲜族聚居地區的語言。 朝鲜语在全球约有7560万使用者,是世界第十三大语言。随着大韩民国在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学习韩语的人数也不断增长,目前许多国家的高中和大学都教授韩语。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大学入学考试的外語科目中可以選擇韩语應考。.

新!!: 朝鲜文学和朝鮮語 · 查看更多 »

朝鮮肅宗

朝鲜肃宗(;),名李焞(),幼名龍祥,字明普,是朝鲜王朝的第19代君主,1674年至1720年在位。.

新!!: 朝鲜文学和朝鮮肅宗 · 查看更多 »

朝鮮英祖

朝鲜英祖(;),名李昑(),幼名禧壽,字光叔,號養性軒。是朝鲜王朝‎的第21代君主,在位時期為1724年八月三十日至1776年三月五日。.

新!!: 朝鲜文学和朝鮮英祖 · 查看更多 »

朝鮮正祖

朝鮮正祖(;1752年10月28日(農曆9月22日)-1800年8月18日(農曆6月28日)),名諱李--(),朝鲜王朝‎的第22代君主,1776年至1800年在位。他的父親是朝鮮英祖的次子莊獻世子(高宗追尊為莊祖),生母是惠慶宮洪氏(高宗追尊為獻敬王后、獻敬懿皇后)。.

新!!: 朝鲜文学和朝鮮正祖 · 查看更多 »

朝鮮成宗

朝鮮成宗(;), 是朝鲜王朝的第9代君主,1469年至1494年在位。諱李娎(),廟號成宗,諡號康靖仁文宪武钦圣恭孝大王,葬於广州宣陵。 成宗生於1457年8月19日(明天順元年七月三十日,朝鮮世祖三年七月三十日),出生一個多月後父親懿敬世子過世,世子之位由叔父李晄承襲,即睿宗,成宗則被祖父世祖封為乽山君。1469年12月31日(明成化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睿宗薨,因其长子早夭,次子年幼,成宗奉祖母貞熹王后的命令即位,即位後他追封父親懿敬世子為德宗,並封母親韓氏為仁粹王妃,成宗六年再晉封母親為仁粹大妃。在位期間完成了編著並頒佈《經國大典》,成為了朝鮮刑法的典範。 成宗在位期间扩建了弘文馆,完善了朝鲜包括司宪府、司谏院和弘文馆的三司制度。 1495年1月20日(明弘治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成宗在昌德宫大造殿薨,在位25年,38岁。明朝赐谥为“康靖”,定世室,葬广州宣陵。.

新!!: 朝鲜文学和朝鮮成宗 · 查看更多 »

朝鲜历史

朝鲜历史指的是整個朝鮮半島的歷史。 根据考古所得,早在远古时期朝鲜半岛之上就已有人类居住。其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5千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公元前4世纪进入鐵器时代。 韓國信史大約在公元前194年燕人卫满推翻古朝鲜准王建立卫满朝鲜时建立。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中国汉武帝东征朝鲜,设立四郡,統治朝鮮半島北部四百多年。但到公元4世纪以后,中原勢力漸衰,高句丽在鸭绿江流域兴起,兼并北部的各部落国家及汉四郡。在南部,百济消灭马韩54国。辰韩也由12国合并为新罗。朝鮮半島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三国时代”。 今日韓國人所稱的統一是在公元7世纪新罗统一朝--鮮半岛,朝鮮因為政治因素對此則有不同見解,不過無論如何,等到中古時代的高麗國(高麗也是韓國英文名Korea的來源)出現之後,韓民族國家的概念基本已經確立。904年,新罗僧人弓裔建立“后高句丽”。918年,后高句丽大将王建以弓裔行为不轨和滥用权力而推翻其统治,改国号为“高丽”,后更滅新羅正式統一朝鮮半島。高丽王朝是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高丽在朝鲜半岛维持近500年的历史,直到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又維持500餘年,並在世宗時並創制朝鮮文字-諺文,在此同時儒教也大力發展並取代佛教的主導地位。後來於1592年與日本爆發戰爭而鎖國,西方勢力入侵日本後,日本也內部革新而成為殖民國家,甲午一役後在列強的操縱下朝鲜高宗改革建立大韓帝國正式脫離朝貢體系。但很快的於1910年“日韩合并”就遭滅亡。 1945年2月,根据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2国共同托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鮮半島被美苏分為南北兩塊分别占領,并分别建政,北部蘇聯勢力範圍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及南部處於美國勢力範圍內的「大韓民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苏联缺席下,当时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安理会通过联合国安理会84号决议,成立联合国军支援南韩。1953年,联合国军支援的南韩同由中国入朝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及北朝鲜最终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政權,分裂至今。.

新!!: 朝鲜文学和朝鲜历史 · 查看更多 »

朝鲜半岛

朝鮮半島(),韩国称其为韩--半島(),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有東亞橋梁之稱。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經长白山(又名“太白山”或“白头山”)与中国大陸相接,东南隔大韓海峽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西海”,大韓民國称“西海”)、大韓海峽、日本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東海”,大韓民國称“東海”)环绕。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英中四国共同托管。此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苏联势力范围内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鮮)以及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大韓民國”(韓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因苏联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了联合国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政權,即今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新!!: 朝鲜文学和朝鲜半岛 · 查看更多 »

朝鲜太宗

朝鲜太宗(;),即朝鲜太宗恭定大王、朝鲜恭定国王,朝鲜王朝的第三位国王,1400年至1418年在王位,1418年至1422年在太上王位。名諱李芳远(),字遗德(),庙号太宗,谥号恭定圣德神功建天体极大正启佑文武睿哲成烈光孝大王()。葬于京畿道广州內谷洞大母山献陵。.

新!!: 朝鲜文学和朝鲜太宗 · 查看更多 »

朝鲜三国时代

朝鮮半島三国时代()是朝鲜半岛427年到公元660年之间高句丽(前37年-668年)、百济(前18年-660年)、新罗(前57年-935年)三国鼎立的历史时期。三国的文化和语言相通。宗教原本共同崇尚巫覡宗敎,但在中国文化的日趋影响下,儒家文化和道教传入。4世纪时,佛教传入朝鲜半岛,并迅速传播,一度成为三国的国教。668年,新罗於唐朝帮助下征服百济後灭高句丽,因而结束三国时代,并進入统一新罗时代(一说南北国时代)。 在三国时代之前存在的小国家和民族国家包括东濊、沃沮、扶餘、伽倻、-于-山國、耽罗等国,以及有争议的倭人政权任那。.

新!!: 朝鲜文学和朝鲜三国时代 · 查看更多 »

朝鲜王朝

朝鮮王朝(,1392年-1897年),又称朝鮮国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今將不征諸夷國名,開列於後:東北:朝鮮國(即高麗。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弑王氏四王,故待之)”明神宗《平倭诏》:“朕念朝鲜,世称恭顺”()、李氏朝鮮,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君主制王朝,歷经27代君主共五百馀年,国土大体上涵蓋整個朝鮮半島。 1388年,受高丽禑王之命进攻辽东的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发动政变威化岛回军,并废黜王禑而立其子王昌为王,控制高麗王朝军政大权。1392年,李成桂废黜恭讓王,在松京(后改名开京,今开城)寿昌宫自立为王,并由明太祖定國號為「朝鲜」《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223闰十二月乙酉条:“高麗權知國事李成桂,欲更其國號,遣使來請命。上曰:‘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最羙。且其來遠矣,宜更其國號曰朝鮮’”()。1395年迁都于汉阳,將國都更名為漢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漢城。 朝鲜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理念。世宗大王时期,朝鲜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谚文的发明也为朝鲜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条件。朝鲜为明朝的不征國之一。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朝鲜由于遭到后金和日本的攻击而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19世纪开始,朝鲜的内部纷争使国家日益衰落。甲午战争后,高宗于1897年称帝登基,改国号为大韩帝国,结束了与清朝的宗藩关系。1910年,大日本帝国侵吞朝鲜半岛,实行日韓合併,大韩帝国灭亡,李家王朝告終。.

新!!: 朝鲜文学和朝鲜王朝 · 查看更多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簡稱朝鮮(),是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北部的社会主義國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8年9月9日成立,在港澳、臺灣一般稱為北--韓(),漢語地區也有称呼北朝--鮮(,与“南朝--鲜”或“朝--鲜半岛”区别。)。其領土約佔朝鮮半島的九分之五,首都與最大都市為平壤。朝鮮南疆與大韓民國(南韓)以三八線(韓國朝鮮非軍事區)分隔,北壤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西臨黃海,東臨朝鮮東海。 朝鮮半島在20世紀初以前為中國附屬國,直至日韓合併後朝鮮半島成為日本屬地。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後,朝鮮半島在1945年至1948年間皆由盟軍軍政府管理,由蘇聯與美國分別接管三八線北側與南側地區。之後,蘇聯接管地區獨立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即朝鮮);美國接管地區則成為大韓民國(即韓國)。1950年6月,朝鮮發動韓戰試圖統一朝鮮半島不果,三年後南北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再度以三八線以界(與韓戰前的直線國界不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獲得了京畿道的開城,而大韓民國則是增加了江原道部分領土),自此朝鮮半島分裂至今。 根據朝鲜宪法,朝鲜是一個以金日成金正日主義(包括主體思想和先軍政治)為唯一思想體系的社會主義國家,由朝鮮勞動黨一黨執政。曾於1992年和2009年兩度修憲,將馬列主義、共產主義等字詞刪除,並以金日成金正日主義替代,國家意識形態本質上與极右翼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非常相近。在經濟上,朝鮮政府实行計劃經濟,不保障國内的私人財產。在政治上朝鮮政府持續不斷鎮壓「敵對階級」。在軍事上,強調以先軍思想為指導強化國力。朝鮮現有約120萬名軍人,是全球武裝部隊第五多的國家"Background Note: North Korea".

新!!: 朝鲜文学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朝鲜文化

朝鲜文化是朝鲜民族自古不断演化发展形成的民族思想、理念、风俗和习惯。虽然朝鲜战争后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导致了南北韩现代文化的差异,但双方传统文化却一脉相承。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因此朝鲜半岛传统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不过朝鲜半岛传统文化仍保留有其独特的特征。.

新!!: 朝鲜文学和朝鲜文化 · 查看更多 »

朝鲜族

朝鮮族(),又稱韓民族()、高麗人()等。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及临近的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地区,乃-zh-hans:朝鲜; zh-hant:朝鮮;-和-zh-hans:韩国; zh-hant:韓國-的主体民族,两国共有七千多万人口的朝鲜族人。 朝鲜族人口过百万的国家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国,人口均在两百万以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是中國官方认定的一個少數民族,也被称为中国朝鲜族。在美國境內的朝鲜族属于美國亚裔少數民族,被称为韩裔美国人。.

新!!: 朝鲜文学和朝鲜族 · 查看更多 »

朝鲜日占时期

#重定向 朝鮮日治時期.

新!!: 朝鲜文学和朝鲜日占时期 · 查看更多 »

朴堤上

朴堤上是朝鲜三国时期新罗的一位人物。金富轼所著的《三国史记*朴堤上传》中对他有简略的记述。高丽国师一然的《三国遗事》对朴堤上的事迹有着更为生动的描述。新罗讷祇王很想念被倭人当做人质横目下加革+马留的弟弟美海,于是派朴堤上前去解救。朴堤上到倭国后假称自己是新罗弃臣,得到倭王的信任,并暗中接近美海。一天,他趁着海上大雾将美海成功送上离开倭国的船,但自己却被抓住。倭王对他实行了酷刑,让人剥掉他脚底的皮肤,然后让他在锋利的芦苇苇上下+在行走,又将铁烧红,让他站在上面。但他始终都不屈服。最后倭王将他在木岛烧死。.

新!!: 朝鲜文学和朴堤上 · 查看更多 »

朴仁老

朴仁老(),号芦溪、无何翁,是朝鲜爱国主义诗人,与郑澈和尹善道一起被称为朝鲜“三大国语诗人”,是续郑澈后的朝鲜又一位歌辞大家,两人被誉为朝鲜歌辞双壁。他的作品主要收录于《芦溪集》(共三卷),其中包括8篇歌辞,60首时调和数以百计的汉文诗歌和散文。.

新!!: 朝鲜文学和朴仁老 · 查看更多 »

朴趾源

--趾源(박지원;),字仲美,號燕石,谥号“文度公”,朝鮮王朝後期的著名文学家,朝鲜实学北学派的代表人。本貫潘南朴氏,祖父是朴弼均。他的一家在當時的朝鮮是名門世臣。曾于清朝乾隆年间出遊中国,并以此为素材著有《热河日记》,弟子有朴齊家、柳得恭、李德懋等人。 --趾源一生著述甚丰,但他的著作受禁,许多佚失不传,除《热河日记》外,还有书函、墓志铭、诗等,一并收入《燕岩集》。.

新!!: 朝鲜文学和朴趾源 · 查看更多 »

朴赫居世居西干

#重定向 赫居世居西干.

新!!: 朝鲜文学和朴赫居世居西干 · 查看更多 »

朴淵瀑布

朴淵瀑布(박연폭포)位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開城工業地區之北部郊區。為「松都三絕」之一(另外兩絕為理學家徐敬德(서경덕)和名妓生黃真伊)。.

新!!: 朝鲜文学和朴淵瀑布 · 查看更多 »

成忠

成忠(),百济义慈王时代的佐平,又叫淨忠。 义慈王十六年(656年)三月,成忠见义慈王荒淫无度,劝谏义慈王。义慈王不听,将他囚禁。成忠在狱中自杀。临死上书,让义慈王陸路在炭峴防守,水軍使入伎伐浦(一说白江)之岸。义慈王不听。660年,唐朝和新罗联军灭亡百济前夕,义慈王后悔没有听成忠的建议。.

新!!: 朝鲜文学和成忠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朝鲜文学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春香歌

春香歌(춘향가)是朝鲜半岛传统艺术盘索里五首现存的曲目之一。其他四首分别是沈清歌(심청가)、興夫歌(흥부가)、赤壁歌(적벽가)、水宫歌(수궁가)。尽管是基于老的传统歌谣,但该歌形成现在的形式却是在1870年代的朝鲜王朝,由盘索里作曲家申在孝(신재효,Shin Jae-hyo)完成。 春香歌讲述了成春香(妓生的女儿)与李梦龙(李使道的儿子)的爱情故事。在二人私自成婚后,梦龙因父亲升迁而不得不离开春香随父亲到汉阳。新来的使道卞学道想迫使春香为妾,被其严辞拒绝,故怀恨用酷刑折磨春香,并准备将其杀害。此时梦龙因科举高中,做巡按御史回乡查访,解救了春香并惩办了卞学道。 本故事的发生地被设定为全罗道南原市,该地现今每年都举办春香节。.

新!!: 朝鲜文学和春香歌 · 查看更多 »

济州岛

濟州島()是韩国济州特别自治道的本岛,位於朝鮮半島西南,在韩国东海、東中國海和黃海之間,人口約55萬人,面積1845平方公里,是韩国最大的岛屿及旅游胜地。 济州岛是由第三纪末开始的许多次大陆架火山运动形成的火山岛,有着独特的火山地质面貌。济州火山岛和熔岩洞,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自然遗产。 「濟州特別自治道」簡稱「濟州道」,在韓語裡,「道」與「島」讀音相同,但「濟州島」與「濟州道」是兩個不同概念。.

新!!: 朝鲜文学和济州岛 · 查看更多 »

海东诸国纪

《海东诸国纪》(해동제국기)是朝鲜王朝领议政申叔舟编写的一部汉文书籍,成书于成宗二年(1471年)。书中对15世纪日本和琉球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世宗二十五年(1443年),申叔舟以朝鲜对日使臣书信官的身份访问日本。回程以后,他奉成宗之命纪录日本地名、国情、交聘往来沿革、日本使臣接待方法等。.

新!!: 朝鲜文学和海东诸国纪 · 查看更多 »

海歌

《海歌》,也称《水路夫人歌》是收录于《三国遗事·纪异》的一首统一新罗时期的古代歌谣。江陵太守的夫人水路夫人是位绝色美人,在海边采花时被海龙掳入海中。她的丈夫焦急万分,请求海边居民聚集起来唱这首歌,迫使海龙归还水路夫人。这首歌谣在结构和用词上与朝鲜三国时期的另一首歌谣《龟旨歌》很相似,但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更为丰富。 韩国江原道三陟市建有水路夫人公园。.

新!!: 朝鲜文学和海歌 · 查看更多 »

新罗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新!!: 朝鲜文学和新罗 · 查看更多 »

新罗殊异传

《新罗殊异传》是朝鲜半岛统一新罗时期的一部民间神异故事集,是统一新罗时期传奇文学的代表作。《新罗殊异传》以朝鲜民间口头传说为基础,最初由新罗文人加工编写而成,后经新罗和高丽多人多代屡次修改,在高丽中期定型。《新罗殊异传》在朝鲜王朝初期还传于世,但后来失传,目前只存一些古籍转录或摘录的残篇。 现存的《新罗殊异传》故事共有12篇。《三国遗事》中转录了《脱解王》、《延乌郎细乌女》、《善德王》、《金现感虎》、《阿道传》、《圆光法师传》6篇。《宝开祈祷》、《崔致远传》见于《太平通载》。《大东韵府群玉》节录有《首插石楠》、《心火烧塔》、《老翁化狗》、《竹筒美女》。此外,《海东高僧传》、《笔苑杂记》、《三国史节要》等也可见部分故事。这12篇故事中,《金现感虎》、《崔致远》和《宝开祈祷》是统一新罗时期的故事,其它均为三国时期的新罗故事。.

新!!: 朝鲜文学和新罗殊异传 · 查看更多 »

於于野谈

《於于野谈》是柳梦寅所编纂的朝鲜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笔记文学,也是朝鲜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野谈集。 柳梦寅(1559-1623年)号於于堂,宣祖在位期间及第,历任礼曹参议、吏曹参判,并曾两次出使中国明朝燕京。虽然他没有参与光海君时期的“废母之争”,但在仁祖反正后,也被反正势力所杀。《於于野谈》是他62岁时所作。朝鲜以往的笔记作品都是侧重考究事理、辨明是非。但《於于野谈》却很少使用议论性文字,而是记述了富有故事性的人物和事件,以及有关人伦、宗教、艺术、动物寓言、民间故事、社会问题、天地草木等各种内容。.

新!!: 朝鲜文学和於于野谈 · 查看更多 »

文武王 (新羅)

文武王();姓金名法敏,是新罗第三十代君主(公元661年至681年在位),在位期間達成了朝鮮半島的三國統一。 武烈王長子,生母文明王后為名將金庾信之妹,正室慈儀王后,波珍飡善品之女。650年曾遠赴唐朝,獲得「大府卿」之官位。654年成為新羅兵部令。655年立爲太子,武烈王七年(660年)領兵船一百艘与唐朝大将苏定方一起围攻百濟都城,攻灭百濟。661年六月武烈王薨逝,法敏即位。此后金法敏联合唐军多次攻取百濟諸城,攻破百濟殘衆。六年(666年)文武王欲滅高句麗,向唐請兵,唐派李勣伐高句麗,668年九月唐兵联合新罗攻克平壤城,高句麗王高臧投降,高句麗亡。 灭亡高句丽后,唐朝在朝鲜半岛设置安东都护府作为统治机构。但遭到了新罗的反击,并最终导致新罗与唐朝的战争。在与唐朝的战争中,文武王联合并扶植了朝鲜半岛上的原高句丽和百济的反唐势力,包括剑牟岑扶植安舜建立的高句丽复兴政权。为对付文武王,唐高宗扶植文武王的弟弟金仁问为新罗君主,并派刘仁轨领兵攻打文武王。676年,由于新罗的攻势,唐朝在与吐蕃战争的失败和高句丽与百济遗民从未间断的反唐运动,唐朝退出大同江以南土地。 文武王统治新罗20余载,直至681年病故。文武王在病故前将王位传让给了其子神文王。按照文武王的遗愿,神文王将文武王的遗体在东海火化,以使文武王的灵魂变成海上蛟龙保护新罗免受外敌的入侵。.

新!!: 朝鲜文学和文武王 (新羅) · 查看更多 »

文曲星

中國神話傳說將文曲星視為主管文運與考試的星宿。富於文筆,任職朝廷為大官的,多被指為文曲星下凡。.

新!!: 朝鲜文学和文曲星 · 查看更多 »

无影塔 (传说)

《无影塔》是朝鲜半岛统一新罗时期的一个民间传说,与中国的《孟姜女哭长城》相类似,暴露了统治阶级为修释迦塔大量强征苦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释迦塔是为以“慈悲为怀”的菩萨所修,因此该故事更具讽刺性。.

新!!: 朝鲜文学和无影塔 (传说)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朝鲜文学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散文

散文是一種文學形式,與之相對的稱為韻文或詩文。散文可分為廣義與狹義的解釋,其中,廣義散文最容易辨識與定義的方式,是“松散”的結構。也就是說,扣除其它文学形式重叠部分,運用普通語法結構,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束縛及限制的文字梳理方式,都可稱為散文。除此,狹義散文是單指文學範疇內,結構鬆散之非韻文作品。文學專指的散文,歷代作品有著各時代不同流变的脉络,而正因為鬆散帶來的自由,散文作品表達出的思想通常有著丰富与圆满的特色。。.

新!!: 朝鲜文学和散文 · 查看更多 »

敦煌市

敦煌市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是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級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画而闻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及阳关的所在地。.

新!!: 朝鲜文学和敦煌市 · 查看更多 »

慧琳

慧琳,南朝宋僧人。俗姓刘。秦郡秦县(今江苏南京六合区北)人。 少年出家为名僧道渊的弟子,住建业(今江苏南京)冶城寺。学问渊博,史称其“有才章,兼外内之学”,精研佛教经义,通晓儒家典籍及老庄思想。为人俳谐好语笑,才情卓越,有才辩,善文辞。有文集十卷,注《孝经》及《庄子·逍遥游》及《老子道德经》等。与庐陵王刘义真等往来,曾著《均善论》(《白黑论》),假借白学先生与黑学道士之辩论,对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本无宗的“本无”说进行了批评。批评佛教鬼神迷信及般若本无论。指出佛教鬼神之说荒诞无稽,主张废鬼神之说,认为神佛崇拜劳民伤财,倡修利迁善。深得宋文帝刘义隆赏识。元嘉年间参与朝廷机要,商讨国家大事,宾客盈门,寺前常有车马数十辆,权势颇大,时有“黑衣宰相”之称。.

新!!: 朝鲜文学和慧琳 · 查看更多 »

慧超

慧超(也作惠超,),唐代新罗僧人。719年,慧超年十六,在广州被密教大师金刚智收为弟子。723年慧超前往印度诸国巡礼,先到东印度,再往中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 然后前往波斯、大食、大拂临、突厥,经葱岭、疏勒、龟兹、于阗,在727年抵达安西,再经焉耆回到长安,著有《往五天竺国传》。慧超在长安复从金刚智学习,并开始翻译《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利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780年在五台山将此经译完。.

新!!: 朝鲜文学和慧超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朝鲜文学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景文王

景文王();姓金名膺廉,一云凝廉,是新罗国第四十八代君主,阿飡金啓明之子,僖康王孫,母光和夫人--氏。在位十五年,諡景文。太子金晸立為王。 《三國遺事》中的景文王說話,主人公為景文王。.

新!!: 朝鲜文学和景文王 · 查看更多 »

景文王说话

#重定向 驴耳王.

新!!: 朝鲜文学和景文王说话 · 查看更多 »

時調 (朝鮮)

时调,又称短歌、诗余、长短歌、三章,是续乡歌、长歌、景几体歌之后朝鲜半岛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诗歌形式,是朝鲜半岛文学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国语诗歌形式,并已发展成为至高丽末期以来国语诗歌的正统体裁。时调在朝鲜文学史的地位相当于中国诗歌中的近体诗地位。至今,仍有人进行时调的创作。 时调与歌辞并称为朝鲜半岛国语诗歌“双璧”。.

新!!: 朝鲜文学和時調 (朝鮮)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朝鲜文学史韩国古典文学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