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啟德明渠

指数 啟德明渠

啟德明渠(Kai Tak Nullah),香港東九龍主要排洪渠道之一。總長度約2.4公里,由蒲崗村道起,沿彩虹道經東頭邨和太子道東至啟德發展區,最後連接維多利亞港。 啟德明渠於2011年10月起進行復修工程,預計於2018年中完成,將其化身為啟德河(Kai Tak River)。.

51 关系: 區德大埔污水處理廠太子道宋王臺富豪東方酒店九龍城九龍寨城彩虹道何啟土瓜灣道土木工程拓展署地標啟德啟德發展計劃啟德機場啟德濱啟德明渠綠化细菌發展局韓國行人行人隧道規劃署首爾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日據時期鳳凰溪鹭科黃大仙區議會龍津石橋蒲崗村道重金属李求恩紀念中學樂善道氧化剂氧气河床沉積物沙田至中環綫沙田污水處理廠渠務署港鐵清溪川明報明渠政党...打鼓嶺道 扩展索引 (1 更多) »

區德

區德,一名衍德、字澤民,以字行,廣東省南海縣西樵鄉人,後來香港經商。區德為香港地產和建築業先驅之一,曾任東華醫院總理,知名企業家、慈善家。.

新!!: 啟德明渠和區德 · 查看更多 »

大埔污水處理廠

大埔污水處理廠(Tai Po Sewage Treatment Works)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工業邨大貴街7號,屬於二級污水處理廠,是香港第二大的污水處理廠。.

新!!: 啟德明渠和大埔污水處理廠 · 查看更多 »

太子道

太子道(Prince Edward Road)是香港九龍半島西部的一條主要道路,貫穿油尖旺區、九龍城區及觀塘區三個行政區域。道路由大角咀東部開始,經旺角、九龍塘、九龍仔、九龍城、馬頭圍及新蒲崗,到達牛池灣經彩虹交匯處接駁觀塘道、清水灣道或龍翔道。.

新!!: 啟德明渠和太子道 · 查看更多 »

宋王臺

宋王臺石碑 宋王臺是位於香港九龍城區的一塊紀念石碑,相傳是宋朝皇帝宋端宗趙昰,和其弟趙昺被元朝軍隊追逼,南逃流亡到此,後人為了紀念這件事,在大石刻上「宋王臺」三個字。「宋王臺」碑石原本是一塊巨大的石頭,立在馬頭涌海邊一個稱「聖山」的小山上,即後來的啟德機場客運大樓一帶,「宋王臺」石碑後來被遷移到距離約300呎的現址放置。 公園現址於1959年底正式落成,香港政府認為石刻宜稱「皇」,其作「王」實沿元朝修宋史之謬,故旁邊街道稱「宋皇臺道」。後來,港鐵在2017年11月27日公佈位於馬頭涌,鄰近宋王臺的沙田至中環綫車站將命名為宋皇臺站。.

新!!: 啟德明渠和宋王臺 · 查看更多 »

富豪東方酒店

富豪東方酒店是香港一間4星級酒店,位於九龍九龍城沙浦道30號,面向太子道東及啟德郵輪碼頭。 酒店本來名為「富豪機場酒店」,為離啟德機場最近的酒店,並曾加建了一道行人天橋從酒店連接啟德機場停車場及客運大樓,於1982年落成。1998年,酒店曾易名為「富豪啟德酒店」,其後再於2002年易名為現時的「富豪東方酒店」。而新「富豪機場酒店」現在位於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客運大樓側。 富豪東方酒店由富豪國際酒店集團興建及管理。酒店共有400間隔音客房,18間套房,向東或向南的房間都能飽覽九龍灣海景和啟德兩旁的樓景。並設有多家餐廳、酒吧及商務中心等設施。 富豪東方酒店是2009年東亞運動會的運動員酒店。.

新!!: 啟德明渠和富豪東方酒店 · 查看更多 »

九龍城

九龍城(Kowloon City)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九龍城區的中心部份,名稱起源於19世紀清政府駐軍的九龍寨城(Kowloon Walled City,即「九龍牆城」之意,早年英國人曾稱當地爲Chinese Town(意爲「中國城」),城牆後於二戰期間被日軍拆毀),當時九龍寨城爲九龍半島上唯一的城鎮,後來「九龍城」演變成城寨所在地一帶的地名。現時九龍城以住宅樓宇為主,由於相當鄰近前啟德機場,故該區樓宇一直設有相常嚴格的高度限制,儼如鄉郊,直至機場在1998年7月6日搬遷後,逐漸有高樓大廈落成。.

新!!: 啟德明渠和九龍城 · 查看更多 »

九龍寨城

九龍寨城(或稱九龍砦城,俗稱九龍城寨或者九龍城砦;Kowloon Walled City,1847年-1993年),位於現今的九龍城,曾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九龍寨城早期是新安縣九龍具戰略價值的軍事駐地,1899年12月成為英屬香港境內一座無政府狀態的圍城,其中在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間隨香港全境被日軍佔領。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英國政府達成清拆寨城的協議,1987年和1989年首季分兩期進行調遷,1993年被完全清拆,1995年8月於寨城遺址建成九龍寨城公園。.

新!!: 啟德明渠和九龍寨城 · 查看更多 »

彩虹道

彩虹道(Choi Hung Road),早於1920年代開發,是一條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區的街道。原本是清水灣道一部份,1963年被分拆出來,並以當時剛落成的彩虹邨命名。 現時主要為四線雙程行車,起點在太子道東交界,至太子道東彩虹邨對開迴旋處為止,沿線發展以高密度住宅、工業大廈和休憩用地為主。.

新!!: 啟德明渠和彩虹道 · 查看更多 »

何啟

何啟爵士,CMG,JP(Sir Kai Ho,),原名何神啟,字迪之,號沃生。香港出生,籍貫廣東南海,何福堂家族成員,是香港第一位獲封為爵士的華人,同時是著名醫生、大律師、商人暨政治家。.

新!!: 啟德明渠和何啟 · 查看更多 »

土瓜灣道

土瓜灣道(英語:To Kwa Wan Road)是香港九龍土瓜灣內的一條大街道,四線雙向行車,有多線巴士及小巴途經及沿路設車站。土瓜灣道北起啟德機場南邊宋皇臺道,南至浙江街遊樂場遊樂場東鄰,接連馬頭圍道。昔日土瓜灣道為當時的瀕海大道,因接近土瓜形小島因而得名。.

新!!: 啟德明渠和土瓜灣道 · 查看更多 »

土木工程拓展署

土木工程拓展署(英文:Civil Engineering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縮寫CEDD)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轄下的部門,負責土地(包括岩土)及基礎建設、港口、海事工程(包括填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各項事務。.

新!!: 啟德明渠和土木工程拓展署 · 查看更多 »

地標

地標是指某地方具有獨特地理特色的建築物或者自然景觀地形,遊客或其他一般人可以看圖而認出自己所在之處,例如摩天大樓、購物中心、會議中心、飯店、娛樂場所、體育館、劇院、學校、博物館、紀念碑、廣場、鐘樓、市政廳、教堂、寺廟、清真寺、雕像、車站、機場、發電廠、天線、煙囪、水壩、水塔、燈塔、橋樑等公共建設。.

新!!: 啟德明渠和地標 · 查看更多 »

啟德

啟德(Kai Tak)又稱啟德發展區(Kai Tak Development Area,簡稱KTDA),或依地理稱為東南九龍(South East Kowloon),是香港地方,位於九龍東南部。現時根據香港政府「分區計劃大綱圖」,包括的是原啟德機場用地,以及鄰近海旁;西至海心公園,東至茶果嶺海濱區。 啟德現時正在根據《啟德發展計劃》和《起動九龍東》進行新一輪的發展。.

新!!: 啟德明渠和啟德 · 查看更多 »

啟德發展計劃

《啟德發展計劃》(英文:Kai Tak Development,縮寫:KTD)是香港的都市更新及發展計劃,總規劃面積達328公頃,涉及九龍前啟德機場,及毗連的馬頭圍、九龍城、新蒲崗、黃大仙、九龍灣和觀塘一帶邊區,糅合社區、房屋、商業、旅遊及基礎建設用途。預計啟德的居住人口為86,500人,興建3萬個住宅單位(包括13,368個公共屋邨單位)、酒店房間6.4萬個,零售及辦公室的總樓面面積逾1,440萬平方呎,休憩用地逾110公頃。 《啟德發展計劃》前身為《東南九龍發展規劃》,是因應啟德機場搬遷之後,將鄰近海面(即原來整個九龍灣)填海並連同機場用地重新發展,規模較西九龍填海區更大;經過多年研究,受到灣仔填海計劃第2期的訴訟影響,香港政府於2004年7月重新就此檢討,以「不填海」原則重新規劃,並且諮詢至2006年,最終於2007年11月6日由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通過新修訂《啟德分區計劃大綱圖》,《啟德發展計劃》正式啟動,興建包括啟德體育城、都會公園、郵輪碼頭、酒店、住宅、商業及娛樂等核心建築項目,首階段項目於2013年或以前陸續地落成,次階段項目將會於2016年或以前陸續地落成,終階段項目將會於2021年或以前陸續地落成,即預計於2021年全面竣工。 此外,《啟德發展計劃》納入為於2012年啟動的《起動九龍東》計劃之一部分。.

新!!: 啟德明渠和啟德發展計劃 · 查看更多 »

啟德機場

啟德機場(1925年1月24日—1998年7月6日)是香港一座已停用的民用機場,位於九龍九龍城區。於1962年至關閉期間正式名稱為香港國際機場、香港啟德國際機場。1998年赤鱲角機場落成後,啟德機場同時關閉,並承接後者的「香港國際機場」名稱。 啟德機場運作時為全球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之一,客運量全球第三,貨運量全球第一。然而,極為繁忙的啟德機場座坐落於香港市區,只有一條跑道,而且周圍均屬於高密度樓房,空域狹小,在安全及需求考慮下,香港政府於1989年選址大嶼山西北面的赤鱲角填海興建新機場。新機場工程歷時8年,於1998年7月啟用,同時啟德機場完成其歷史任務,正式關閉。啟德機場運作時曾經有「全球十大危險機場」的稱號。經過多年的研究及討論,香港政府在啟德機場的原址推出《啟德發展計劃》。.

新!!: 啟德明渠和啟德機場 · 查看更多 »

啟德濱

啟德濱是香港昔日的地名,指九龍九龍城以南,前啟德機場北部一帶。啟德機場便是因啟德濱而得名。 1920年代,香港人口激增,當時著名華人紳商何啟與區德(區澤民)等人合資經營之「啟德營業有限公司」,在九龍城寨外的九龍灣北岸,進行大規模填海,完成之新填地有120英畝,其中靠近城寨外之龍津埗頭新填地闢成多條街道,其名稱多以「啟」和「德」作字根,例如東西走的六條,即啟德道、啟仁道、長安街、啟義道、啟禮道、啟智道與及南北向的一德路至九德路等,這十多條街道最終只有約半數實際建成,並沿街築成數百棟民房,形成了九龍寨城外新的花園城市式住宅區。這段地區就叫「啟德濱」。此計劃完成了一部分,就是九龍塘村,即現時界限街以北、歌和老街以南、窩打老道以西及九龍塘鐡路以東,約25公頃的地方。然而,此計劃後期失敗,部分空土地於1920年代中期由香港政府收回,成為早期之啟德機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香港被日軍統治,為了擴建機場作軍事用途,九龍寨城之城牆及啟德濱之住宅皆被拆去,石塊作建造跑道之用;今日「啟德濱」雖然成為歷史,名稱仍保留在啟德之中。.

新!!: 啟德明渠和啟德濱 · 查看更多 »

啟德明渠

啟德明渠(Kai Tak Nullah),香港東九龍主要排洪渠道之一。總長度約2.4公里,由蒲崗村道起,沿彩虹道經東頭邨和太子道東至啟德發展區,最後連接維多利亞港。 啟德明渠於2011年10月起進行復修工程,預計於2018年中完成,將其化身為啟德河(Kai Tak River)。.

新!!: 啟德明渠和啟德明渠 · 查看更多 »

綠化

綠化一詞可詮釋為園景的意思,目的是改善城市中的「水泥森林」的型態,讓人得到舒適的生活環境。綠化方面可以在建築物屋頂層、天台(陽台),建築物立面、街道、平地、坡地等地方進行。.

新!!: 啟德明渠和綠化 · 查看更多 »

细菌

細菌(学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細菌的個體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只有0.2微米長,因此大多--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而世界上最大的細菌可以用肉眼直接看見,有0.2-0.6毫米大,是一種叫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的細菌。細菌一般是單細胞,細胞結構簡單,缺乏細胞核以及膜狀胞器,例如粒線體和葉綠體。基於這些特徵,細菌屬於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中還有另一類生物稱做古細菌,是科學家依據演化關係而另闢的類別。為了區別,本類生物也被稱做真細菌(Eubacteria)。古細菌與真細菌在生活環境、營養方式以及遺傳上有所不同。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 細菌廣泛分佈於土壤和水中,或著與其他生物共生。人體身上也帶有相當多的細菌。據估計,人體內及表皮上的細菌細胞總數約是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此外,也有部分種類分布在極端的環境中,例如溫泉,甚至是放射性廢棄物中,它們被歸類為嗜極生物,其中最著名的種類之一是海棲熱袍菌,科學家是在意大利的一座海底火山中發現這種細菌的。甚至在太空梭上也能生長。然而,細菌種類是如此多,科學家研究過並命名的種類只佔其中的小部份。細菌域下所有門中,只有約一半能在實驗室培養的種類。 細菌的營養方式有自养及异养,其中异养的腐生細菌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環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細菌也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然而,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有也著廣泛的運用。 總的來說,這世界上約有5×1030 隻細菌。其生物量遠大於世界上所有動植物體內細胞數量的總和。細菌還在營養素循環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像是微生物造成的腐敗作用,就與氮循環相關。而在海底火山和在冷泉中,細菌則是靠硫化氫和甲烷來產生能量。2013年3月17日,研究者在深約11公里的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了細菌。其他研究則指出,在美國西北邊離岸2600米的海床下580米深處,仍有許多的微生物根據這些研究人員的說法:「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們,他們的適應力遠比你想像的還要強,可以在任何地方存活。.

新!!: 啟德明渠和细菌 · 查看更多 »

發展局

展局(Development Bureau,缩写:DEVB)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其中一個決策局,成立於2007年7月1日,負責有關規劃、土地用途、屋宇、市區重建、公共工程,以及與發展有關的文物保育事宜。現任局長為黃偉綸。.

新!!: 啟德明渠和發展局 · 查看更多 »

韓國

#重定向 大韩民国.

新!!: 啟德明渠和韓國 · 查看更多 »

行人

行人指在道路上以步行或奔跑方式行进的人,在世界各国的交通法规中,行人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区别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受到特别保护。一般道路上都设有供行人专用的人行道,供行人通行的斑马线。 “行人”在中国《辞海》中定义为步行的人,或路上行走的人。美国华盛顿州法律中将行人定义为“Any person who is afoot or who is using a wheelchair or a means of conveyance propelled by human power other than a bicycle”,其内涵包括了利用体力出行的所有人群,包括步行者、利用轮椅出行的人群、或者利用除自行车外的其他人力运输工具的人群。 在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下,人们要完成一次出行一般需要利用一种或一种以上交通方式,因此,行人的概念超越了上述范畴。应当说,所有利用体力出行的人均属于行人,包括使用各种街道、交通港站、体育场馆、大型商场、船只车辆等交通设施或设备且具有一定出行目的的人。 行人交通是一种基于体力出行的方式,与其他出行方式比较,行人交通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其中,最核心的特点为多样性,即不同行人、不同环境、不同心理等条件下,行人交通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及其对外界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

新!!: 啟德明渠和行人 · 查看更多 »

行人隧道

行人隧道是土木工程、交通、建築物、隧道的一種,作用是供行人通过,解決在地面人車爭路的問題。行人隧道多數出現於大城市、商場、地鐵、巴士總站、碼頭之間。.

新!!: 啟德明渠和行人隧道 · 查看更多 »

規劃署

規劃署(Planing Department,簡稱:PlanD)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局轄下的政府部門,專門負責香港的城市規劃事務,規劃署是城市規劃委員會的執行機構。按照城市規劃規例的規定,城市規劃委員會可以規定規劃署署長擬備圖則或者簡圖,以方便執行條例所訂明的職能,包括擬備各類規劃圖則、為香港各片土地的恰當用途和發展提供指引及擬定香港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規劃策略。.

新!!: 啟德明渠和規劃署 · 查看更多 »

首爾

首尔(,官方英語拼法:Seoul,國際音標:),正式名稱為首爾特別市,為韓國首都,同時為韓國及朝鮮半島最大城市,位于韓國西北部的汉江流域,地處朝鮮半島中部。公元前18年,朝鲜三国时期的百济首先定都于此地,之後成為高麗王朝的南京和朝鮮王朝的國都,現今為韓國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截至2017年,全市人口約1千萬;以首爾為中心的首都圈人口則達2千4百萬。 首尔曾举办1986年亚洲运动会、198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與日本合辦)、2017世界棒球經典賽等国际体育赛事與2010年二十国集团峰会等国际会议,並獲選為2010年的世界设计之都。都會區內有昌德宮、水原华城、宗庙、朝--鲜王陵、南漢山城等5處古蹟列為世界遗产。.

新!!: 啟德明渠和首爾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啟德明渠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簡稱香港特區政府或港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部門的總稱。在1997年7月1日前,英屬香港的行政機關稱為香港政府(Government of Hong Kong),而香港回歸後政府全名則改為上述名稱(「香港政府」一詞變成簡稱,英治時代政府就稱「港英政府」以作識別),並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沿用大部分原有制度。香港政府首長為行政長官,轄下有多名局長負責管理各政府部門。.

新!!: 啟德明渠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查看更多 »

香港日據時期

#重定向 香港日佔時期.

新!!: 啟德明渠和香港日據時期 · 查看更多 »

魚類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魚」本身並非一個正式用作生物分類的名稱,但他們共通的特徵是有鰓的水生動物,缺乏四肢及肢末端的指。一般人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行類(12%)、哺乳類(9%)、兩生類(8%)五大類。根據已故加拿大学者Nelson(1994年)統計,全球当时已知魚類約有28000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约在32100種。 魚類包括盲鰻、七鰓鰻、軟骨魚及硬骨魚等,也包括許多已經絕種的物種。魚絕大部份屬於冷血動物,其體溫會隨外在環境溫度而變化,極少數像大白鲨、及鮪魚及月魚等可以將體溫維持在較高的溫度 。在大部份的水體中都有魚。幾乎所有的水生環境中都有魚,從高山的溪流(如鱒魚)到深海帶甚至超深海渊带(像囊鰓鰻目及鮟鱇魚)。魚比其他的脊椎动物有更多的物種變異性。 人類也可能因為娛樂、想要進行水族饲养或是在水族館展示而捕魚或釣魚。魚在一些文化中曾經是神或是宗教的符號,同時也是許多藝術、書籍或電影的主題。 鱼這個詞是用負面表列的方式定義,排除了四足類(如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等有相同祖先的物種。魚是並系群,是由脊索動物門的許多綱所組成,在系統分類學上沒有對應魚的分類類群。 最早可以歸類於為魚類的生物是软躯体的脊索动物,在寒武纪首次出現,雖然沒有真脊柱,但是有脊索,因此其動作較其他脊索动物更加靈活。魚在古生代繼續演化,產生很多不同的物種,其中許多都是盾皮魚綱,有骨甲防止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第一個有下顎的魚出現在志留紀,而許多的魚已經變成強大的肉食動物,而不再成為节肢动物的食物。.

新!!: 啟德明渠和鱼 · 查看更多 »

鳳凰溪

鳳凰溪(Fung Wong Kai Stream)位於香港的九龍之黃大仙區的鑽石山西麓的人工一道天然溪澗,它從高地從北流至南部的啟德明渠,目前已被修築成一道混凝土去水道。.

新!!: 啟德明渠和鳳凰溪 · 查看更多 »

鹭科

鹭科(学名Ardeidae)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鹳形目中的一个科,也被称为鹭类。本科的鸟类为大、中型涉禽,主要活动于湿地及附近林地,它们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物种。.

新!!: 啟德明渠和鹭科 · 查看更多 »

黃大仙區議會

黃大仙區議會是香港18個區議會之一,在1981年5月6日成立,至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共經歷六屆,在1997年至1999年成立黃大仙臨時區議會;2000年至2003年為香港特區第一屆黃大仙區議會。地址是九龍黃大仙龍翔道138號龍翔辦公大樓6樓。 黃大仙區議會負責協助處理九龍黃大仙區的事務,就區內的公共設施及服務向政府提供意見,管轄範圍東至彩虹區,南至新蒲崗東頭邨,西至樂富侯王廟、橫頭磡,北至慈雲山。特區第三屆黃大仙區議會共有25選區,共31名區議員,其中直選議員25名,委任議員6名。而特區第四屆黃大仙區議會維持25選區,直選議員25名及委任議員4名,共29名區議員。第五屆黃大仙區議會起取消委任議席。.

新!!: 啟德明渠和黃大仙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龍津石橋

龍津石橋,是位於香港九龍城區的一條石砌棧橋(具碼頭功能的橋狀石砌建築),建於1873年,1875年完工落成,全長200米,寬2.6米,分為南、北兩段,以花崗石建成,是當時全港最長和最堅固的石碼頭吴偉鴻,。橋柱共21條。其後因海泥淤積,1892年以木材加建至300米,橋頭作丁字形,築有接官亭。龍津石橋經歷多次擴建,在香港日佔時期因擴建啟德機場而被埋。 2008年3月,政府在啟德機場原址發現龍津石橋,整個遺蹟包括龍津橋、上下船平臺、碼頭石墩、接官亭、1930年代九龍城碼頭水泥墩、木質防撞柱及梯級。.

新!!: 啟德明渠和龍津石橋 · 查看更多 »

蒲崗村道

蒲崗村道(Po Kong Village Road)是黃大仙區的一條行車公路,亦是慈雲山前往大老山隧道之主要途徑,環繞由鑽石山山頂,西鄰慈雲山,南下經鳳德道,至黃大仙接彩虹道止。蒲崗村道在山上東接斧山道。 蒲崗村道因蒲崗村而得名。蒲崗村道在山頂是殯儀館火化場及學校區,在2010年其土地仍在開發其它用途,每天小學生過路者無數,而行人過路設施有待發展。.

新!!: 啟德明渠和蒲崗村道 · 查看更多 »

重金属

重金属有許多種不同的定義。在科學界常見的一種定義是密度大于5的金属,大多数金属都是重金属。重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般上较为稳定。.

新!!: 啟德明渠和重金属 · 查看更多 »

李求恩紀念中學

李求恩紀念中學(Lee Kau Yan Memorial School)是一所位於香港九龍新蒲崗的津貼男女中文中學,由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於1964年創校,以紀念校祖聖公會港澳教區首位華人會吏長李求恩博士對社會及教會的重大貢獻。現任校長為賴炳華先生。.

新!!: 啟德明渠和李求恩紀念中學 · 查看更多 »

樹是具有木質樹幹及樹枝的植物,可存活多年。一般将乔木称为树,主干,植株一,分枝距离地面较高,可以形成树冠。樹有很多種。 俗语中也有将比较大的灌木称为“树”的,如石榴树、茶树等。 樹在減少土地侵蝕及調整氣候上相當的重要,樹可以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將大量的碳儲存在組織內。樹木和森林是許多物種的棲息地。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之一。樹可以提供遮陰及保護,木材可供建築用,木炭可以用來加熱及烹煮,果子可以用來作為食物。在世界各地的森林面積正在下降,目的是要增加可以農業使用的土地。由於樹的長壽及實用,在許多神話中也有樹的出現。 2015年有報告估計地球上共有約3萬億棵大樹,當中約1.39萬億棵在熱帶和亞熱帶,6100億棵在溫帶,7400億棵在圍繞北極的北方森林。與11000年前比較,人類活動已導致樹的數量減少一半。現時人類每年除去約150億棵樹,只植回約50億棵。.

新!!: 啟德明渠和树 · 查看更多 »

樂善道

樂善道(英語:Lok Sin Road)是香港九龍城區、黃大仙區一條道路,西接賈炳達道,東接彩虹道,為新蒲崗、東頭邨與九龍城的連接路之一。.

新!!: 啟德明渠和樂善道 · 查看更多 »

氧化剂

氧化剂是一类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在化合价有改变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由高价变到低价(即搶到电子)的物质作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可以被还原,其产物叫还原产物。 另一方面,氧化剂也是一类危险化学品的总称,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名录》的第5类危险化学品。.

新!!: 啟德明渠和氧化剂 · 查看更多 »

氧气

氧气(Oxygen, Dioxygen,分子式O2)是氧元素最常见的单质形态,在空气中按体积分数算大约占21%,在标准状况下是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氧气的密度是1.429g/L 。不可燃,可助燃。.

新!!: 啟德明渠和氧气 · 查看更多 »

河床

河床(river bed)是指河谷底部被水流(河流)冲占的部分。枯水期河水占据谷地较小部分,洪水期占据面积最广,甚至整个谷底被水流占据。由河床及其衍生的地貌单元又称为河床地貌。.

新!!: 啟德明渠和河床 · 查看更多 »

沉積物

沉積物為任何可以由流體流動所移動的微粒,並最終成為在水或其他液體底下的一層固體微粒。沉積作用即為混懸劑的沉降過程。 沉積物亦可以由風(風成過程)及冰川搬運。沙漠的沙丘及黃土是風成運輸及沉積的例子。冰川的冰磧石礦床及冰磧是由冰所運輸的沉積物。簡單的重力崩塌製造了如碎石堆、山崩沉積及喀斯特崩塌特色的沉積物。每一種沉積物類型有不同的沉降速度,依據其大小、容量、密度及形狀而定。 海、海洋及湖均會累積沉積物。這些物質可以在陸地沉積或是海洋沉積。陸生的沉積物由陸地產生,但是可以在陸地、海洋或湖泊沉積。沉積物是沉積岩的原料,沉積岩可以包含水棲生物的化石。這些水棲生物在死後被累積的沉積物所覆蓋。未石化的湖床沉積物可以用來測定以前的氣候環境。.

新!!: 啟德明渠和沉積物 · 查看更多 »

沙田至中環綫

沙田至中環綫(簡稱沙中綫,Shatin to Central Link,縮寫SCL)是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港鐵公司)正在興建的鐵路擴展項目,港鐵公司宣傳將之稱為「鐵路2.0」的一部分。 沙中綫原來計劃路綫是由沙田直達中環,但現在拆分為「沙田至紅磡段」及「紅磡至中環段」兩部份:.

新!!: 啟德明渠和沙田至中環綫 · 查看更多 »

沙田污水處理廠

沙田污水處理廠(Shatin Sewage Treatment Works,縮寫:STSTW)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馬料水水廠街1號,鄰近沙田馬場,是一所傳統工艺污水處理廠,始建於1982年,面積約相等於30座足球場,採用二級(生物)處理程序處理由沙田及馬鞍山地區排放的污水。第一期及第二期已完成,而第三期擴建工程亦於2010年年中完成,每日可處理23萬立方米污水和120公噸污泥。沙田污水處理廠是香港目前最大規模的二級污水處理廠,服務沙田及馬鞍山約60萬居民。將來,此污水處理廠將重置於一河之隔的亞公角山體內(以岩洞方式建造),而面積將比赤柱污水處理廠大15倍。.

新!!: 啟德明渠和沙田污水處理廠 · 查看更多 »

渠務署

渠務署(Drainage Services Department,縮寫:DSD)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屬下的部門,原隸屬環境運輸及工務局,2007年7月1日決策局重組後劃入新成立的發展局,專責香港的防洪及污水處理,並負責相關的渠務工程和管理污水處理廠。現任渠務署署長是唐嘉鴻,副署長是麥嘉為。.

新!!: 啟德明渠和渠務署 · 查看更多 »

港鐵

港鐵(Mass Transit Railway,縮寫:MTR),原稱香港地鐵,自2007年12月2日與九廣鐵路合併後改名為港鐵為止,是香港最大的鐵路運輸系統,泛指能夠通過一張港鐵單程票通行的10條路綫,廣義上包括一條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市區的機場快綫、擁有12條路綫的輕鐵系統及昂坪360纜車系統,組織成為貫通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市區及多座新市鎮,總計93個鐵路站及68個輕鐵站、合共長230.9公里的鐵路網。同時,整個系統亦包括接駁巴士及城際客運服務。 綜合港鐵系統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簡稱港鐵公司)營運,於2007年12月2日由地鐵及九廣鐵路系統合併而成。其中第一條路綫東鐵綫始建於1906年,於1910年通車,是連接香港及廣東省主要的鐵路運輸;而以地下隧道為主的第二條路綫觀塘綫則於1979年通車,成為香港鐵路發展歷史的里程碑。 於2016年,港鐵累積載客量逾19億人次,當中輕鐵及巴士佔2億2千萬人次,機場快綫為1610萬人次,是全球最繁忙的鐵路系統之一。香港鐵路為國際地鐵聯盟的創會會員之一。而港鐵在香港專營公共交通工具市場整體佔有率不斷上升,由2013年的46.9%,增至2016年的48.4%,當中港鐵在過海交通工具市場的佔有率更達68.4%。.

新!!: 啟德明渠和港鐵 · 查看更多 »

清溪川

清溪川(청계천)自仁王山為起點向東穿過韓國首爾市中心,總長約13.7公里的人工河流(在首爾市區部份約5.8公里)。在朝鮮時代為解決雨季積水無法排出市區而挖掘,過去曾作為下水道使用,2005年改造轉型為國際知名觀光景點。清溪川為漢江第二大支流,在城東區的沙斤洞、松亭洞、聖水洞與第一大支流中浪川匯流後進入漢江。.

新!!: 啟德明渠和清溪川 · 查看更多 »

明報

《明報》是香港的中文報紙,由查良鏞(筆名金庸)和沈寶新在1959年5月20日創立。本為香港上市公司明報企業旗下刊物,於2008年4月23日,該企業更名為世界華文媒體。 《明報》內容以香港本地新聞為主,兩岸、國際新聞為輔。香港中文大學調查指香港市民及傳媒業界認為明報在香港報章中公信力良好,報道亦屢次獲獎。其副刊版「世紀」在香港報紙中較為突出,以文學、文化藝術創作等人文科學的探討與政治專欄為主。《明報》歷任總編輯為潘粵生、梁小中、王世瑜、董橋、張健波、劉進圖,之後總編輯一職一度由首席執行總編輯鍾天祥暫代,其後於2015年元旦正式被委任為總編輯,任職至2017年元旦離任,由梁享南接替。 《明報》在加拿大溫哥華(加西版)、多倫多(加東版)皆有發行報紙,在台灣亦有明報周刊,曾經在美國紐約(美東版)和三藩市(美西版)發行。2009年1月31日,明報美東版刊登啟事宣布改版,於2月2日起與免費報合併。2月14日,美西版亦宣佈停刊。.

新!!: 啟德明渠和明報 · 查看更多 »

明渠

明渠(英語:Open Channel、Nullah),又名水渠、人造河流、河道、運河,一個狹窄的谷地。在大雨的季節,明渠可以有效流走山洪。在工廠區,明渠引導廢水到海洋或廢水處理廠。.

新!!: 啟德明渠和明渠 · 查看更多 »

政党

政黨是以執政或促進和保障特定政治思想、政治利益為目標的團體。在代议制民主政體裡,政黨爭取執政一般以參加選舉為手段,並有時結成政治聯盟,在必要時聯合執政。政黨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識形態,针对国家和社会議题有各自的主张,定立政綱展示願景。 共同的利益、情感、民族、种族等都是结成政党的因素。不同的政治学家对政党有着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政党是选举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一种权力组织;有人认为政党是谋求公职的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控制政府的团体;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利益的表达渠道。 老牌民主國家和新興民主國家之經驗表明,要在長期內保持民主鞏固,即意味着一個民主國家在多大程度上能遠離國內各種對政治秩序穩定之挑戰,就要促進強而有力之政黨之發展;因此,選舉制度要鼓勵此一發展,而不是加強和推進政黨分化。若在英國、美國,多數民眾無不隸屬於政黨,故多數黨執政,即為代表國民多數之意見;諸黨聯合,即為代表民眾全體之合作。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競爭性政黨體制,但實行較為成熟的國家主要是西歐、北美、日本及若干受美英殖民影響的國家,如印度。中國則不然,黨人之比數僅占國民全數一小部分,即使全國各黨各派聯合團結,論其數量,依然占國民全數很小一部分,这是特有之癥結。選舉制度還可以就排除那些只有少數人支持之政黨參選進行特殊設計,還可以推動或拖延政黨成為黨內領導人個人之競選工具。.

新!!: 啟德明渠和政党 · 查看更多 »

打鼓嶺道

打鼓嶺道(Tak Ku Ling Road)是一條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城的街道,是由南向北的單程路,北接賈炳達道與樂善道交界,南接太子道西。其名稱與打鼓嶺村有關。.

新!!: 啟德明渠和打鼓嶺道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啟德河啟德渠龍津河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