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齐王

指数 齐王

王是指春秋战国齐國的君主,或一個封號:.

目录

  1. 79 关系: 劉將閭劉肥南唐司馬師司馬攸司马冏大德天历失烈门宗室宇文泰宇文憲上都丞相中书令东魏延祐建德开封府尹徐溫刘宋刘寿 (齐王)刘则刘喜刘邦刘次昌唐代宗八不沙八王之乱元惠宗前蜀国舅石重贵石敬瑭王宗弼王建 (前蜀)王保保窝阔台田假田巿田廣田儋田齐田都田榮田横隋炀帝韩德让韩信... 扩展索引 (29 更多) »

劉將閭

劉將閭,汉朝宗室,西汉齐孝王,在位十年。 其父齐悼惠王刘肥是汉高帝刘邦的长子,开始刘将闾被封为杨虚侯。前165年,其侄齐文王刘则死后,无后。前164年,汉文帝命刘将闾袭位。 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他的兄弟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都参与叛乱,围攻刘将闾的国都临淄。刘将闾雖然堅守,但有所动摇,与叛乱的兄弟们通使交流。但后来听说朝廷太尉周亚夫已平定吴楚,所以一直没有参加叛乱,還是守城。事后,害怕朝廷追究自己與叛王們連繫的罪過,自鴆而卒。 汉景帝依然赞赏齐王坚守的功劳,谥号孝,命他的儿子刘寿嗣位。.

查看 齐王和劉將閭

劉肥

劉肥()西漢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庶長子,生母為高祖情婦曹氏,嫡母呂皇后。受封齊王,諡號悼惠。.

查看 齐王和劉肥

南唐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定都金陵,歷時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三位帝王。.

查看 齐王和南唐

司馬師

司馬師(),字子元,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三國時期魏國後期權臣,官至大將軍。西晉開國君主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司馬懿與張春華的長子,司馬昭的兄長。繼承父權后,先肅清內亂,又打敗東吳的諸葛恪,成功削弱他國國力並控制魏國政權。以高平陵之变有功而获封長平鄉侯,司马懿故后袭封舞陽侯。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在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后不久病逝,魏朝谥舞阳忠武侯。司馬昭受封晉王後,追尊谥为晉景王;司馬炎登位後,追尊为世宗景皇帝。.

查看 齐王和司馬師

司馬攸

司馬攸(),字大猷,小字桃符,河内郡溫縣人,三国时曹魏大臣及西晉宗室。晉景帝司馬師之繼子,晉文帝司馬昭次子,晋武帝司馬炎之同母弟,八王之亂参与者之一司马冏之父。.

查看 齐王和司馬攸

司马冏

齊王司馬冏(),字景治,是西晉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晉文帝司馬昭次子齊獻王司馬攸之子,生母賈荃是惠帝皇后賈南風的異母姊姊(賈充元配李婉所生二女之長者)(參《晉書》司馬冏見賈后情狀)。.

查看 齐王和司马冏

大德

大德可以是:.

查看 齐王和大德

天历

天历可以指:.

查看 齐王和天历

失烈门

失烈门(; ? - 1252年),又作昔列門,《史集》表記شيرامون(Shīrāmūn),蒙古帝国大汗窝阔台(元太宗)的第三子阔出太子之子。 窝阔台有意立阔出为继承人。阔出在1236年2月南征南宋时去世。窝阔台指定失烈门为继承人。1241年窝阔台去世,太宗昭慈皇后(乃马真后)临朝称制,剥夺了失烈门的继承权,终使她的儿子贵由在1246年登基成为大汗,贵由于1248年去世,生前未立继承人。他的可敦钦淑皇后(海迷失后)抱失烈门临朝称制。1251年,宗王们在庫利爾臺大會中拥立拖雷嫡长子蒙哥登基成为大汗,海迷失后暗中策动窝阔台系的宗王,并且施巫术暗害蒙哥,1252年夏天,事情败漏,海迷失后被蒙哥下令投入河中溺死,失烈门被牵连,也被处死。《史集》中阔出有三子失烈门、孛罗赤、苏沙,《元史》认为孛罗赤是失烈门的儿子,元朝的靖远王(金镀银印龟纽王)哈歹、襄宁王(金印驼纽王)阿鲁灰、也速不--是失烈门的后裔。.

查看 齐王和失烈门

宗室

宗室,是中國、、朝鮮、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對君主父系男性血親及后代的稱呼。一般情況,是以与君主的父系血缘亲疏关系,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中國歷史上就此规定不一。 中国历代均专设官府来主管宗室事务,如「宗正」、「宗正寺」、「宗人府」等。 宗室的女性后代称为宗女或宗室女。不同的朝代,按相关的制度,宗女会享有册封、俸禄。但因為東亞為父系社會,奉行长子继承制,女性无继承权,宗女后代并不能继承宗室待遇,.

查看 齐王和宗室

宇文泰

宇文泰(),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鲜卑宇文部后裔,漢化鮮卑人,北朝西魏權臣,也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掌權22年。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帝。.

查看 齐王和宇文泰

宇文憲

宇文憲(),字毗賀突,北周太祖宇文泰第五子(《独孤藏墓志》作第七子,可能有两兄早夭)。.

查看 齐王和宇文憲

上都

上都可以指:.

查看 齐王和上都

丞相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帝王下面的最高行政官員,輔佐皇帝總理政事的百官之長。古代中国战国、秦朝、漢朝直至明朝初年,是辅佐君主的次高官吏。在漢朝僅次於相邦(後避漢高祖諱,史料均改稱相國)。相與僕射皆為先秦禮儀如射禮酒禮中輔助儀式之人。 中國歷史上設立丞相制度,東周戰國時代的秦武王是為濫觴。丞相制度在中國有長達數千年的歷史。.

查看 齐王和丞相

中书令

中书令是中國古代官職名。 西漢年間置中書,乃歸屬於內廷宦官机构,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档案,與皇帝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其主官称中書令。史家司馬遷因曾身受腐刑,並學識過人等原因任此要職。 曹魏後,逐漸不拘於宦官,也起用士人,從而演化成可以討論政策的研究机构,其主官阶高者稱中書監,次者稱中書令。 隋唐早期,任中書令為中書省之長官,屬於宰相職。隋朝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內史令,中书省為内史省。自唐太宗始,用其他官员以参议朝政等名義担任实际的相职。到了武周时期,改中书令为「內史」,中书省为「凤阁」。唐初中书令与侍中同为正三品,至唐代宗大历二年时同升为正二品,自此之后成为定例。 其後演化至未授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衔者不是真宰相。由此,中書令與侍中、尚書令、尚書僕射等三省官職轉變成虛位,其功能大用於給重臣加官階。五代十國、宋與之同。 元朝世祖忽必烈統制中國之後,恢復了中書令宰相的職權,但權限則大為擴充至地方行省。明洪武年間,中書令即當朝宰相。後由於胡惟庸案,原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的機構中書省及中書令一職皆遭撤銷,權歸皇帝。 明成祖以後,明、清朝內雖無相職,但有所謂「首輔」或內閣大學士等職接連替代中書令原有的角色,清朝中堂一詞即由此衍生而來。惟與前期相較,內閣大學士等要職皆不復宰相威信。.

查看 齐王和中书令

东魏

東魏(534年-550年)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王朝之一,由鮮卑化漢人高歡擁立北魏孝文帝年僅十一歲的曾孫元善見為孝靜帝,並與宇文泰所掌控的西魏對立,建都邺,以高欢霸府「大丞相府」所在地晋阳为别都。.

查看 齐王和东魏

延祐

延祐(元年:1314年 - 末年:1320年)是元朝时元仁宗的年号,共计7年。 延祐七年二月元英宗即位沿用。.

查看 齐王和延祐

建德

建德,可以指:.

查看 齐王和建德

开封府尹

开封府尹为宋朝一重要官职名,为北宋首都开封府的最高长官。由于包公戏的流行,使得这一官职让世人耳熟能详。.

查看 齐王和开封府尹

徐溫

徐溫(),字敦美,海州胊山(今江蘇東海)人,唐末軍事人物。南唐建立者徐知誥(李昪)養父,廟號義祖。.

查看 齐王和徐溫

刘宋

宋(420年-479年)史稱劉宋或稱南宋(跟其他南朝政權,南齊、南梁及南陳看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439年,北魏統一中国北方後,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劉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查看 齐王和刘宋

刘寿 (齐王)

劉寿,汉朝宗室,西汉齐懿王。 其祖父齐悼惠王刘肥是汉高帝刘邦的长子,父親為齐孝王刘将闾。 前154年,七國之亂爆發,其父齐孝王刘将闾被叛亂的諸侯們圍攻,只好與他們通使交流,不過将闾没有参加叛乱。朝廷平亂之後,刘将闾害怕被追究責任,服毒自杀。汉景帝依然赞赏刘将闾坚守的功劳,谥号孝,命他的儿子刘寿嗣位,在位二十二年。前132年,刘寿去世,谥号懿,命他的儿子刘次昌嗣位。.

查看 齐王和刘寿 (齐王)

刘则

劉則,汉朝宗室,西汉齐文王。其祖父齐悼惠王刘肥是汉高帝刘邦的长子。前179年,其父齐哀王刘襄死后,刘则袭位,在位十年。前165年,刘则死後,無後,谥号文,命他的叔叔劉將閭嗣位。.

查看 齐王和刘则

刘喜

下列人的名字为刘喜:.

查看 齐王和刘喜

刘邦

汉高帝劉邦(),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蘇徐州丰县)人。秦末汉初的政治家、軍事家。刘邦从沛县起兵反秦,被萧何、曹參、樊哙等人拥立,自稱沛公,后投奔楚項梁,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约,破武关,秦王子婴降。秦国灭亡后,项羽分封入关诸侯有功者,封刘邦為汉王。楚汉战争中,劉邦擊敗項羽獲勝,統一自秦亡後的天下,於西元前202年稱帝,史称西漢,為漢朝开国皇帝,駕崩於西元前195年,在位7年,死后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五月丙寅,葬长陵。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庙。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史稱汉高帝。太祖為其正式廟號,而史書多稱呼 「漢高祖」。.

查看 齐王和刘邦

刘次昌

劉次昌,汉朝宗室,西汉齐厉王。其曾祖父齐悼惠王刘肥是汉高帝刘邦的长子。.

查看 齐王和刘次昌

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唐肃宗李亨的嫡长子。初名俶,小名大收,原封广平郡王,後改封廣平王、楚王、成王,天可汗,唐朝第11代皇帝(不计武则天),在位17年(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

查看 齐王和唐代宗

八不沙

八不沙(Бабуша,),元明宗的皇后。寿宁公主(甘麻剌女儿、元成宗侄女)之女。 出生年份没有记载,侍封明宗于潜邸,于1326年生元宁宗。天历二年(1329年),设立宁徽寺,掌管明宗皇后八不沙的宫事,以万锭宝钞、币帛二千匹,来供后宫费用。八月,明宗暴亡。十一月,八不沙请即位的元文宗为明宗资冥福,元文宗命帝师率诸僧在大天源延圣寺作佛事七日,道士在玉虚、天宝、太乙、万寿四宫,及武当山、龙虎山建醮。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敕令有司供给八不沙等明宗的后宫二百匹币帛。这年四月,八不沙被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所害。.

查看 齐王和八不沙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發生於西晋末年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年)間的政治動亂,是一场由西晋皇族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為中国历史上一場極为严重的皇族内乱,共持续1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晉書》将八王彙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八王之乱期間,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脫離晉朝控制,並陸續建立割据政权,入驻中原,最後導致建興四年(316年)西晉滅亡。之后晋室遗族走避中原、至江南地區建立王朝,設都建康,史称东晋。 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汉族以及非汉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权割据,前后建立十六个国家,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影响力最广。因为鲜卑属于上古华夏族同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东胡族后裔,所以这五个少数民族被南方王朝统称作“五胡”,中国古代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从東晉十六國一直持续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滅陳之戰后,隋朝正式成為統一的王朝。.

查看 齐王和八王之乱

元惠宗

元惠宗妥懽貼睦爾(见《蒙古源流》、罗氏《黄金史》。;),清刊《元史》、清修《續資治通鑑》改譯托歡特穆爾,元朝廟號為惠宗,蒙古語稱號烏哈噶圖汗(;或),明朝諡號為順皇帝,又稱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他是元朝北逃前的最後一位皇帝,之後以他為首的北元繼續與明朝對峙。在位时间是从1333年7月19日至1370年5月27日,在位37年。.

查看 齐王和元惠宗

前蜀

前蜀(907年—9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由王建建立的政权,十国之一。前蜀疆域辽阔,东控荆襄,南通南诏,西达维州(今四川理县),北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占领了今天四川、湖北、陕西以及甘肃大部,贵州全部以及云南部分地区,方圆数千里。 前蜀是唐朝的“蜀王”、西川节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早在891年,王建就开始统辖全川。903年,唐昭宗封王建为蜀王。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王建不服后梁统治,建国号“蜀”,史称“前蜀”,定都成都。917年,行刘备在成都称汉故事,改国号为汉,次年又恢复国号蜀。 王氏父子共统治两川35年。前蜀初年,王建励精图治,开拓疆土,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在拥有沃地千里、丰饶五谷的成都平原的情况下,前蜀的经济、文化、军事大大的发展,成为了当时的一个强国。可是王建死后,继承人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后唐趁机伐蜀,蜀军溃败,成都沦陷,前蜀灭亡。 今日成都前蜀永陵(王建墓)規模頗可觀。.

查看 齐王和前蜀

国舅

國舅是指君主的舅父或君主正室的兄弟(妻舅),有時也包括一些寵妃的兄弟。按照漢字文化圈傳統宗法制度,皇室只承認父系,國舅屬於君主的母系、妻系親族,不屬皇族,而是外戚。.

查看 齐王和国舅

石重贵

#重定向 晋出帝.

查看 齐王和石重贵

石敬瑭

|图像.

查看 齐王和石敬瑭

王是一個領袖的頭銜,一般是君主的稱號,即「國王」。皇是一朝的主庭、王上之王。在中國歷史中,皇帝稱號是由秦始皇創製使用的,後來一些藩屬國,例如李氏朝鮮、安南、琉球等國的君主也被中國皇帝封為國王。亦可以是不同部落的首領。 除了指君主之外,亦可是一些地方的首領,例如諸侯王、藩王。亦可以是沒有統治實權的爵位,即王爵,如親王、郡王等等。.

查看 齐王和王

王宗弼

王宗弼(《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王宗弼至成都,登大玄门,严兵自卫。蜀主及太后自往劳之,宗弼骄慢无复臣礼。乙巳,劫迁蜀主及太后後宫诸王于西宫,收其玺绶,使亲吏于义兴门邀取内库金帛,悉归其家。其子承涓杖剑入宫,取蜀主宠姬数人以归。丙午,宗弼自称权西川兵马留后。 ……王宗弼遣使以币马牛酒劳军,且以蜀主书遗李严曰:‘公来吾即降。’……宗弼犹乘城为守备,严悉命撤去楼橹。 ……王宗弼称蜀君臣久欲归命,而内枢密使宋光嗣、景润澄、宣徽使李周辂、欧阳晃荧惑蜀主;皆斩之,函首送继岌。又责文思殿大学士、礼部尚书、成都尹韩昭佞谀,枭于金马坊门。内外马步都指挥使兼中书令徐延琼、果州团练使潘在迎、嘉州刺史顾在珣及诸贵戚皆惶恐,倾其家金帛妓妾以赂宗弼,仅得免死。凡素所不快者,宗弼皆杀之。  辛亥,继岌至德阳。宗弼遣使奉笺;称已迁蜀主于西第,安抚军城,以俟王师。又使其子承班以蜀主后宫及珍玩赂继岌及郭崇韬,求西川节度使,继岌曰:“此皆我家物,奚以献为!”留其物而遣之。  李绍琛留汉州八日以俟都统,甲寅,继岌至汉州,王宗弼迎谒;……  王宗弼之自为西川留后也,赂崇韬求为节度使,崇韬阳许之。既而久未得,乃帅蜀人列状见继岌,请留崇韬镇蜀。从袭等因谓继岌曰:“郭公父子专横,今又使蜀人请己为帅,其志难测,王不可不为备。”继岌谓崇韬曰:“主上倚侍中如山岳,不可离庙堂,岂肯弃元臣于蛮夷之域乎!且此非余之所敢知也,请诸人诣阙自陈。”由是继岌与崇韬互相疑。会宋光葆自梓州来,诉王宗弼诬杀宋光嗣等。又,崇韬征犒军钱数万缗于宗弼,宗弼靳之,士卒怨怒,夜,纵火喧噪。崇韬欲诛宗弼以自明,己巳,白继岌收宗弼及王宗勋、王宗渥,皆数其不忠之罪,族诛之,籍没其家。蜀人争食宗弼之肉。”),五代十国前蜀大将。 他本名魏弘夫,是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军事统帅和养子,封巨鹿王。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为顾彦晖效力时又作顾琛。王建子王衍年间,王宗弼的权力继续上升,封齐王。咸康元年(925年),前蜀军在数次关键战役中败于来伐的后唐军,王宗弼迫使王衍投降,希望可以维持自己在西川的势力。但后唐军的招讨副使郭崇韬认为王宗弼不可靠,处决了他。.

查看 齐王和王宗弼

王建 (前蜀)

前蜀高祖王建(),字光圖,五代十國时期前蜀開國皇帝(907年—918年在位),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

查看 齐王和王建 (前蜀)

王保保

王保保(),沈丘(今安徽省临泉县古城子)人,小字保保,元惠宗赐名扩廓帖木儿(,又譯庫庫特穆爾),元朝大將察罕帖木儿养子。元末重要将领,亦是北元政府的支柱。封齐王,拜太尉知樞密院事、中書省平章政事、銀青榮祿大夫。.

查看 齐王和王保保

窝阔台

窝阔台汗(;),又作斡歌歹、和歌台、倭闊岱等,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第三子,大蒙古国大汗。他是蒙古帝国第二位大汗,1229年9月13日—1241年12月11日在位,在位12年零3个月。他登基时接受大汗(又译合罕,)的称号,和诸汗()相区别。 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成,元廷追尊庙号太宗,谥英文皇帝。.

查看 齐王和窝阔台

田假

假(),齐襄王的儿子,齊王建的弟弟。秦末軍事人物,原田齐公族,秦末民變時的六國群雄之一。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六月,秦將章邯擊殺齐王田儋於臨濟,齊人乃立田假為王,田儋的从弟田榮起兵驅逐田假,田假逃亡楚国。 田榮立田儋的儿子田巿为齐王,要求楚国交出田假,楚国不理,所以田荣不随项羽入关。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也不封田荣,田荣因此起兵反抗项羽。 汉王二年(前205年)二月,田榮败死后,项羽再立田假为齐王,三月,田假被田榮的弟弟田横击败,再投楚国,被项羽所杀。.

查看 齐王和田假

田巿

巿(音fú,ㄈㄨˊ;與「市」不同字,中間為一直豎),秦末軍事人物,秦末齐国人,田儋的儿子,原田齐公族,秦末民變時的六國群雄之一。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六月,秦少府章邯於臨濟擊殺齐王田儋,田建的弟弟田假自立為王。田儋的从弟田榮起兵,驅逐田假,田假逃亡楚国。 八月,田榮立田巿为齐王,要求楚国殺田假,楚後懷王不理,所以田荣與楚國結怨,没有随项羽入关中,只有副将田都、齐王田建的孙子田安叛齐,随项羽入关中。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封田都为齐王(临淄王)、田安为济北王、田巿为胶东王,不封田荣。田荣不服,不让田巿离开临淄。田巿害怕项羽怪罪,悄悄到了胶东。 汉王元年(前206年)六月,田榮率兵击杀田巿。.

查看 齐王和田巿

田廣

广(),秦末齐国狄县(今山东省高青县东南)人,故田齊公族,田荣之子。 漢元年(前206年)正月,項羽分封十八諸侯,沒有封齊國田榮。田榮不服,驅逐臨淄王田都、擊殺膠東王田市、濟北王田安,自立為齊王。 汉二年(前204年)正月,項羽伐田荣,田荣逃至平原县,被平原人杀死。项羽再立田假为齐王,三月,田假被田荣的弟弟田横击败,再投楚国,被项羽所杀。田横收复失地,立田广为王。 汉四年(前203年)十一月,汉王刘邦派使者郦食其赴齐讲和,田广与田横同意和汉王共同对付项羽。汉将韩信趁齐国懈备,引兵东进,攻入齐国。田横、田广大怒,立即烹杀了郦食其。韩信袭破历下军(今山东济南),攻陷齐都临淄。田广逃亡中病死,田横在海岛(即今田横岛)自立为王。.

查看 齐王和田廣

田儋

儋(),秦末軍事人物,狄縣(今山東高青)人,原田齐公族,秦末民變時的六國群雄之一。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月,張楚大王陳涉派周市在东方攻城略地,至狄縣,田儋和从弟田荣、田横率領大批人馬,假裝要把一名犯法的家奴送到狄縣縣府去,讓縣令處死。但田儋到了之後就殺了縣令,自立為王,占领整个齊地。六月,秦將章邯於臨濟圍攻魏王魏咎,田儋率兵救魏。章邯命士卒在夜间口銜枚突襲,大破齊、楚軍,擊殺田儋於臨濟。 田儋死後,前任齊王田建的弟弟田假自立為王,田榮、田横起兵驅逐田假,田假逃亡楚國,田榮、田横立田儋的兒子田巿為齊王。後來田巿被田榮所殺。.

查看 齐王和田儋

田齐

氏齐国,史称田齊,为田氏代齐后的齐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妫(guī)姓。 田氏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田完)。前672年,陈完因避難入齐,事齐桓公,為齊國大夫,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人稱「田氏」,田桓子時田氏开始强大,到了田和時流放了齐康公,自立为君,是為田和代齐。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取代了姜齊。 田和传三代到齐威王,进行改革,国力强盛,大败魏国,开始称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此后长期与秦国东西对峙。前284年五国联合攻齐,齐被燕将乐毅攻破,从此国力衰弱。前221年为秦所灭。.

查看 齐王和田齐

田都

都,秦末齐国人,故田齐公族,本来是田儋、田榮兄弟的副将。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六月,秦国少府章邯攻殺齐王田儋,齊人立齐王建的弟弟田假為王,田儋的从弟田榮起兵驅逐田假,田假逃亡楚国。八月,田榮立田儋之子田巿(音fú,ㄈㄨˊ)为齐王,要求楚国交出田假,楚国不理,所以田荣與楚国交惡,没有随项羽入关。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月田都和齐王田建的孙子田安背叛田荣,随项羽入关。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封田都为齐王(临淄王)、田安为济北王、田巿为胶东王,不封田荣。田荣不服。 汉王元年(前206年)五月,田榮率兵攻打田都,田都奔楚。.

查看 齐王和田都

田榮

荣(),秦末齐国狄县(今山东省高青县东南)人,秦末軍事人物,原田齐公族,秦末民變時的六國群雄之一。.

查看 齐王和田榮

田横

橫(),秦末軍事人物,原田齐公族,秦末民變時的六國群雄之一。秦末狄縣(現山東高青東南)人。秦末戰爭時,一度自立為齊王,後兵敗,逃於海島(今田橫島)。漢高祖劉邦逼降,田横不屈,自刎而死,其門客五百人皆自盡殉主。.

查看 齐王和田横

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一名英,小字阿。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獨孤伽羅的次子,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恭帝杨侑諡杨广为炀帝;夏王窦建德諡杨广为闵帝;皇泰主杨侗諡杨广为明帝,庙号世祖。炀帝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兼任并州主管。 隋炀帝於604年8月21日由楊素協助登基,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但他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据研究仅从公元604年至608年短短4年间就动用了近540万民力修建大运河(开凿通济渠、永济渠),长城和洛阳城。又西巡张掖、“亲征”吐谷浑、以厚利诱使西域商贾至洛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引发民众乃至贵族大规模的起义——隋末民变,更于大业八年(612年)征集三十万军队攻打高句丽(不包括后勤100多万民力),几乎动用了举国之力,618年杨广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隋炀帝在位期間,将科举制度(科举制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正式归为国家政策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而隋朝大运河在其后大部分河段失去了通航功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取代。其他功绩如讨伐吐谷浑(隋炀帝609年攻灭吐谷浑,但到了615年吐谷浑可汗伏允在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复国),讨占城(隋炀帝605年攻占城,随着军队班师后,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阴、林邑三郡故地复国。此战隋军死者什四、五,指揮官刘方也病死于班师途中),讨高句丽(三战均以失败告终)则对后世影响较小。 隋炀帝即位后几乎每年征发重役。仁寿四年十一月,他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次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自大业元年至六年,开发了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男丁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隋炀帝年年远出巡游,曾三游江都,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肆营造离宫,扰掠地方,浪掷人力物力财力,社会生产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查看 齐王和隋炀帝

韩德让

韓德讓(),河北玉田人,辽朝权臣。.

查看 齐王和韩德让

韩信

韓信(),淮陰人,是西漢開國三傑之一,又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蕭何譽為「國士無雙」、蒯徹譽為「功高無二,略不世出」。韓信是謀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謀戰」派的軍事理論家,在中国历史上以卓绝用兵才能著称,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主要戰績有、擒魏豹、斬陳餘、收左車、降燕地、殺龍且、取田齊等偉大事蹟。后世何去非评价为“言兵莫过孙武,用兵莫过韩信”。明代茅坤解釋韓信的軍事技巧為“從天而下,而未嚐與敵人血戰者。”韓信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官拜漢左丞相、趙國丞相、齊王、楚王,“王侯將相”一人全任,却也因其“功高震主”引起猜忌。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開始消滅異姓王,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貶為淮阴侯;最後韩信被呂雉(即呂--)及萧何骗入宫内,誣以謀反之名處死于长乐宫鐘室。.

查看 齐王和韩信

齊威王

齊威王(約前378年-前320年,約59歲),田齊君主,本名田因齊,出土文物作陈侯因齐(上次下月),為田齊桓公之子。在位初期,「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把政事交給卿大夫處理。後來採姬妾虞姬之言,重用即墨大夫,烹殺佞臣阿大夫,齊國得以大治。其後在能臣鄒忌、田忌的輔助下,一度稱王中原。齐侯称王,自齊威王始。.

查看 齐王和齊威王

齊王建

齊王建(,60歲),王莽追尊为齐敬王及新世祖,是戰國時代田齊的亡國君主。他於前264年至前221年在位,長達44年。在這44年間,前一阶段很大程度上因為得到太后君王后的扶持,另一方面也由于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笼络齐国,优先进攻韩、魏、赵等三晋,齐国才得以安享太平。 君王后逝世後,王后的族弟-后-胜执政。--胜是个贪官,在秦國不斷賄賂之下,齊國對其餘五國袖手旁觀,終於到五國滅亡後,田齊亦為秦國所滅。齊王建也死于流放之地。 齐王建有孙田安,曾于秦汉之交受封为济北王。其後裔王莽追加諡號「敬」。.

查看 齐王和齊王建

齊郡

齊郡,又名齊國,中國古代郡、國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國,於其故地分置齊郡、琅邪郡。漢初劉邦封韓信為齊王,領田氏齊國故地,後徙韓信為楚王,分齊國為七郡。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復置齊國,治所在臨菑縣(縣治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領七郡七十三縣,其地相當於今山東省北部、中部、膠東半島和東南沿海地區。至武帝時,齊國之地已分為十二郡國,又除齊國為齊郡,屬青州刺史部。西漢後期,齊郡僅轄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淄博市區東部及青州、臨朐、廣饒一帶,人口五十餘萬。王莽改齊郡為濟南郡。漢光武帝復置齊國。魏晉南北朝諸代,或置齊郡,或置齊國。北魏時齊郡屬青州,另於濟南郡之地置齊州。隋初廢齊郡。隋煬帝改齊州為齊郡,治歷城(在今濟南市城區),臨淄改屬北海郡。唐初改郡為州,廢齊郡,復置齊州。.

查看 齐王和齊郡

赵廷美

趙廷美()宋太祖趙匡胤四弟,父赵弘殷,母昭憲太后杜氏(一说陈国夫人耿氏(宋太宗赵光义之乳母))。原名匡美,为宋太祖避諱後改光美,又避宋太宗讳,最后定名廷美。宋太宗即位後屢屢貶斥,憂悸而卒。敕封涪王,諡悼。.

查看 齐王和赵廷美

赵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後唐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祖籍涿郡保州保塞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後漢時,趙匡胤於後漢隱帝在位期間投奔郭威,之後郭威篡漢建立後周,是為周太祖;而趙匡胤則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959年,後周世宗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執掌殿前司諸軍。隔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趙匡胤受命防禦。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省封丘縣陳橋鎮)發生政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禪位,趙匡胤登基,建國號「宋」,是為「宋太祖」,年號為建隆,建立長達319年的宋朝,史稱「北宋」。 太祖在位期間,致力於統一全國。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策略,先後滅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至宋太宗在位期間,迫使吳越、清源軍納土歸降,滅北漢,方才完成一統;太祖於961年及969年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自唐朝中葉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期能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 976年11月14日,太祖逝世,葬于永昌陵,得年50歲,在位17年。由其胞弟趙光義繼承帝位,是為宋太宗,並於同年隨即改元。由於北宋中期的筆記《續湘山野錄》記載了「燭影斧聲」事件,暗示趙匡胤是由太宗所加害。加上太祖死後,帝位非由其子繼承,而是由弟登基垂統,違反中國長子繼承的傳統,雖然太宗即位後延续了太祖許多的執政措施,但欲蓋彌彰,与太祖有关的皇室成員亦相繼離奇亡故。此后的皇帝亦由太宗的子孫继承,直至宋孝宗才回归太祖一脈,使太祖的死因並不單純,成為千古之謎。.

查看 齐王和赵匡胤

赵光义

#重定向 宋太宗.

查看 齐王和赵光义

蕭孝穆

萧孝穆(),字胡独堇,辽国名相。欽哀皇后蕭耨斤的弟弟,遼興宗仁懿皇后蕭撻里之父。 1010年,为西北路招讨都监,次年,封太保、北院宰相,1019年,还上京。1022年,知枢密院事。次年,封燕王、南京留守。1029年,平定兴辽大延琳之乱,改任东京留守。1037年,为北院枢密使、吴国王,主持政务,史称政赋平。辽兴宗欲南侵宋朝,萧孝穆反对,而大将萧惠全力支持。之后,宋辽达成了1042年增加岁币的协议。萧孝穆著有《宝老集》。1043年,萧孝穆病故,追封大丞相、晋国王。.

查看 齐王和蕭孝穆

蕭道成

帝萧道成(),字绍伯,南北朝時代南齊开国皇帝。.

查看 齐王和蕭道成

枢密使

枢密使,尊称枢相。中国古代官名,負責統帥全国軍政。 唐代宗永泰年間,置枢密使、以宦官为之,掌接受朝臣以及四方表奏并宣达帝命,參贊軍機;至昭宗时,借朱温之力,尽诛杀宦官,开始以士人任枢密使。天祐元年(904),朱溫命蔣玄暉擔任樞密使,是為外朝臣僚擔任此職之始。后梁置崇政院,改崇政使,然后以君主左右最亲信的大臣担任此职,“凡承上之旨,宣之宰相而奉行之”。 后唐复改枢密使,位同宰相,专掌军政。莊宗任用宦官張居翰為樞密使,與郭崇韜對掌機務,又以宦官李紹宏為樞密使。後晉天福四年(939)廢樞密院,而“以印付中書,院事皆委宰相分判”。開運元年(944)“復置樞密院,以桑維翰為中書令兼樞密使,事無大小,悉以委之”。 宋朝,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枢密使位高權重,雅稱為太尉,与中书门下之同平章事合称“宰执”;统帅全国军队。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僉书枢密院事、同僉书枢密院事等。太平興國八年正月,曹彬罷樞密使。次日,王顯受命為樞密副使,六月任樞密使。樞密院長官張遜、柴禹錫、趙镕等都是太宗早年在藩邸的親從。宋真宗即位後,以曹彬任樞密使,而以向敏中、夏侯嶠副之。 元朝置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按例太子领枢密使虚衔。枢密副使主持军务,多用蒙古人,汉人任之极少,仅史天泽、王约等任期较长。 清朝对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唐.

查看 齐王和枢密使

恩王

恩王,中国古代封爵之一。.

查看 齐王和恩王

李世民

#重定向 唐太宗.

查看 齐王和李世民

李元吉

李元吉(),又名劼,小字三胡,中国唐朝唐高祖的第四子,也是嫡四子。死于玄武门之变。.

查看 齐王和李元吉

李倓 (唐朝)

#重定向 李倓 (承天皇帝).

查看 齐王和李倓 (唐朝)

李祐 (唐朝皇室)

#重定向 李祐 (齐王).

查看 齐王和李祐 (唐朝皇室)

李璟

#重定向 李璟 (南唐).

查看 齐王和李璟

李昪

唐烈祖李昪(),字正倫,小字彭奴,五代十國時期南唐開國皇帝。海州人(今属江苏连云港),一说徐州人(今属江苏),另一说湖州安吉人(今属浙江),原稱「徐知誥」,是南吳大臣徐溫養子。.

查看 齐王和李昪

杨吴

吴()是五代时十国之一,为杨行密所建,又称杨吴、南吴、弘農、淮南。.

查看 齐王和杨吴

杨暕

杨暕()是隋煬帝杨广和蕭-后-的次子,元德太子昭同母弟。字世朏,小字阿孩,生于隋文帝开皇五年,封齊王。 杨暕容貌非常俊美,史書稱:“美容仪,疎眉目”,自幼受父親楊廣、祖父隋文帝杨坚所喜愛。开皇年間,文帝立他为豫章王,邑千戶。长大后,精通經史,而且马上功夫了得,史书说“尤工骑射”。初為內史令,仁壽年間拜為揚州總管沿淮以南諸軍事。《隋書》列傳第二十四 杨广当了皇帝後,封杨暕为齐王,增邑四千户。暕在大業初年任豫州牧,後轉雍州牧,又轉任河南尹、開府儀同三司。大業二年太子楊昭去世,楊暕一度被視為繼任儲君的熱門人選,大业六年春正月,有盗数十人入建国门夺卫士兵器作乱,被杨暕遇到,杨暕将他们斩杀。可是杨暕「頗驕恣,暱近小人,所行多不法」,更因事招來煬帝不滿。後來御史韋德裕彈劾楊暕,煬帝命令甲士千餘人大舉搜查楊暕府第,揭發了暕一些不良的行為,炀帝甚至对侍臣说“朕唯有暕一子(炀帝另一子杨杲年幼),不然就处决暴尸以明国法。”暕此後「恩寵日衰」,虽然仍为京尹,却不得参政。炀帝给杨暕的左右都是老弱。 宇文化及在618年弑逆煬帝時,杨暕及其兩個兒子也遇害。初,化及犯蹕,煬帝問作亂者是誰:「得非阿孩邪?」楊暕死時,也還以為父皇派人來殺自己,說:「詔使且緩,兒不負國家。」父子相忌刻如此。有遗腹子杨政道,隋朝末年與祖母蕭--逃到東突厥。.

查看 齐王和杨暕

泰定

作为年号的泰定可以是指.

查看 齐王和泰定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讳元璋。曾名朱兴宗、朱重八,投军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字国瑞,生於濠州钟离县 。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据说法号如净。 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後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後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領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後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

查看 齐王和朱元璋

朱由楫 (齊王)

朱由楫(),明光宗朱常洛第三子。母王選侍。 朱由楫八歲早薨,崇禎年間才被异母弟弟明思宗追封為齊思王。 3 Category:明朝齊藩國王.

查看 齐王和朱由楫 (齊王)

朱榑

齊恭王朱榑(),明太祖第七子,达定妃所生。洪武年间曾参与北征,因此自恃有军功。建文年间,因罪而被明惠帝借机削藩,废为庶人,禁锢在京城(今南京)四年。靖难之变后,明成祖恢复其地位,但数年后再度因行为不轨而被废为庶人,从此被软禁在南京至死。.

查看 齐王和朱榑

月鲁帖木儿

月鲁帖木儿可以指:.

查看 齐王和月鲁帖木儿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查看 齐王和戰國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查看 齐王和明朝

春秋

春秋可以指:.

查看 齐王和春秋

愍皇后

愍皇后可以指:.

查看 齐王和愍皇后

拙赤合撒儿

拙赤合撒儿(;1164年?—1214年到1219年之间),又作拙赤合薩合撒兒、槊只合撒兒、合撒兒、搠只哈撒兒、哈布圖哈薩爾,意为猛犬。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二弟,也速该的第二子。 幼年丧父,便和兄长铁木真一起承担家业,保护母亲和幼弟。他们的异母兄弟別克帖兒与他们争夺猎物,被铁木真与合撒儿合谋射杀。别克帖儿的弟弟别里古台,投靠了铁木真兄弟。铁木真最初的崛起,就是在拙赤合撒儿和别里古台的帮助下开始的。在铁木真成为蒙古部的汗之后,兄弟之间曾有过摩擦。1203年,铁木真利用这次摩擦造成的印象,让合撒儿投靠了克烈部的王汗,然后,兄弟俩里应外合,消灭了克烈部。 1205年,西征乃蛮太阳汗,合撒儿为铁木真指挥中军。1206年,铁木真建“大蒙古国”,称成吉思汗。合撒儿分得四千户,以呼伦贝尔草原为封地。之后,兄弟二人又有裂痕,他们的母亲月伦太后进行劝解,成吉思汗迫于母亲的压力,当时释放了合撒儿。但后来还是暗中夺走了合撒儿的大半部众,只留给他1400名战士。月伦太后知道此事后,郁郁而终。1213年秋,成吉思汗第二次伐金朝,合撒儿率左翼军取蓟州(今河北蓟县)、平州(今河北卢龙)、滦州(今河北滦县)及辽西诸郡。 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合撒儿的兒子脱虎、也古和也松格(移相哥)繼承父親的份民,說明合撒兒已經去世。成吉思汗在1225年为移相哥立石纪事,是现存最早的一件畏兀字蒙文石刻。移相哥的兒子势都儿参与乃颜之乱,但势都儿之子八不沙后来被元朝封为齐王,后人袭爵至元末。成為科爾沁部的祖先。.

查看 齐王和拙赤合撒儿

曹芳

曹芳(),字蘭卿,是三国時曹魏第三代皇帝。在《三國志》中與曹髦、曹奐合稱三少帝。 曹芳虽是曹魏在位最久的君主,但也是曹魏第一位傀儡皇帝,實權先後由曹爽、司馬懿和司馬師掌握。.

查看 齐王和曹芳

齊威王齊王建齊郡赵廷美赵匡胤赵光义蕭孝穆蕭道成枢密使恩王李世民李元吉李倓 (唐朝)李祐 (唐朝皇室)李璟李昪杨吴杨暕泰定朱元璋朱由楫 (齊王)朱榑月鲁帖木儿戰國明朝春秋愍皇后拙赤合撒儿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