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中书令

指数 中书令

中书令是中國古代官職名。 西漢年間置中書,乃歸屬於內廷宦官机构,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档案,與皇帝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其主官称中書令。史家司馬遷因曾身受腐刑,並學識過人等原因任此要職。 曹魏後,逐漸不拘於宦官,也起用士人,從而演化成可以討論政策的研究机构,其主官阶高者稱中書監,次者稱中書令。 隋唐早期,任中書令為中書省之長官,屬於宰相職。隋朝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內史令,中书省為内史省。自唐太宗始,用其他官员以参议朝政等名義担任实际的相职。到了武周时期,改中书令为「內史」,中书省为「凤阁」。唐初中书令与侍中同为正三品,至唐代宗大历二年时同升为正二品,自此之后成为定例。 其後演化至未授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衔者不是真宰相。由此,中書令與侍中、尚書令、尚書僕射等三省官職轉變成虛位,其功能大用於給重臣加官階。五代十國、宋與之同。 元朝世祖忽必烈統制中國之後,恢復了中書令宰相的職權,但權限則大為擴充至地方行省。明洪武年間,中書令即當朝宰相。後由於胡惟庸案,原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的機構中書省及中書令一職皆遭撤銷,權歸皇帝。 明成祖以後,明、清朝內雖無相職,但有所謂「首輔」或內閣大學士等職接連替代中書令原有的角色,清朝中堂一詞即由此衍生而來。惟與前期相較,內閣大學士等要職皆不復宰相威信。.

380 关系: 劉守光劉知遠劉旻卞粹史弘肇司馬遷司馬臧司马越參知政事吴湛同中書門下三品同平章事大学士大皋大曆夹谷清臣姚崇孟准孟知祥孟贻邺孫資孔奂孙广孙嘿孙汉韶室昉宦官宫刑宰相完顏亮完颜守道完颜宗浩完颜乌带完颜赛不宗楚客宇文士及安审琦安重诲宋朝尚书令尚书仆射封德彝封懿山伟屈遵岑长倩岑文本崔劼崔光 (北魏)崔玄暐...崔穷古崔湜中书省中書中書監常忠乌古论元忠庾亮庾纯五代十国任昉仆散端仆散思恭张华张俭 (辽朝)张种张虔钊张文蔚弘恭何劭何尚之何弘敬何充何胤何戢何敬容侍中徐延琼徐光 (十六國)徐勉徐知询徐知谔徐湛之徐溫侯益徒单公弼徒单克宁徒单鎰忽必烈僕固懷恩僕散忠義刘宏 (刘宋)刘守文刘仁赡刘弘昌刘知俊刘祎刘群 (十六国)刘隐刘芳 (北魏)刘承勋周本周惠达傅亮 (南朝宋)唐太宗唐代宗唐括安礼唐括辩全师朗元季海元寿 (隋朝)元勰元钦元澄元文遥皇帝石琚石敬瑭王劢王及善王坦之王处回王处直王宗寿王宗弼王宗佶王宗侃王宗俦王宗绾王宗瑶王宗播王亚澄王延之王延羲王建 (前蜀)王志 (南北朝)王僧达王固王琼 (北魏)王球王献之王猛王瑒王衍 (西晋)王行瑜王观 (辽朝)王骞王详王鱼王都王重盈王镕王逵王檀王武俊王波 (十六国)王戎王景崇 (唐朝)王景文穆绍竇威纥石烈志宁缪播罗绍威羊深真金眭邃留從效狄仁杰白建白敏中隋书隋炀帝隋朝隋文帝韦华韦嗣立韦皋韩建韩知古韩轨韩逊韩恒韓企先韓弘韋昭度萧子明萧孝友萧仲恭萧伟萧僧隐萧唐古萧玉萧秀萧纶萧眉古得萧裕萧范萧阿不底萧铄萧至忠萧排押萧渊藻萧憺萧思话萧晔行省袁粲袁翻袁恕己袁湛裴居道裴度裴延隽裴粲裴炎裴楷褚遂良褚裒褚淵褚湛之西汉馬希廣馬希範馬希聲馬希萼馮道許敬宗马周骞味道高孝琬高孝瑜高季辅高季興高万兴高從誨高允高猛高行周高駢高闾高汝励高涣魏兰根魏元忠魏收许叔冀谢安谢庄谢嘏谢哲谢胐谢混谢晦豆盧欽望賀循賀邵贾谧趙彥深路岩錢弘佐錢弘倧錢元瓘范延光范隆 (前趙)胡惟庸郭子仪郭禹郑俨郑羲阚泽阎立本赵延寿赵德諲赵匡凝赵芬赵莹薛元超董朝钱弘俶钱元球蒋俊邢劭邢文伟蔡徵蔡松年蔡撙金章宗蕭琮蕭瑀蕭鈞长孙绍远长孙无忌耶律娄国耶律寿远耶律俨耶律烈束耶律迷离己耶律楚材耶律敌琭陈准陆敦信柳奭柴再用李垣 (十六国)李守貞 (河陽)李嶠李丰 (曹魏)李世民李平 (北魏)李义府李从曮李仁罕李彝殷李彧李德诚李德林李嗣源李嗣昭李冲 (北魏)李元忠李光弼李克用李絙李靖李辅国李茂貞李林甫李松 (后赵)李昪李昭德李敬玄李晟李景遂杨又玄杨师厚杨师道杨再思杨国忠杨皙杨珙杨琏杨约杨颖 (十六国)杨暕杨恭仁杜弼杜重威桑弘志桓胤梁熙梁谠楊隆演楊行密武三思武周武行德殷景仁江祏沈君理沈众沈约温峤游肇渾瑊清朝潘尼朮虎高琪朱全昱朱泚朱温成粲房玄龄明成祖文人慕容彦超曹魏曹恂 扩展索引 (330 更多) »

劉守光

劉守光(),深州(今河北深州)人,五代時期桀燕國建立者,為幽州節度使劉仁恭之子,發動兵變,奪父位自立,又稱帝。後被李存勗討伐,斬殺。.

新!!: 中书令和劉守光 · 查看更多 »

劉知遠

汉高祖劉知遠(),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五代時期後漢開國皇帝,沙陀族,即帝位後改名劉暠,947年—948年在位,死後諡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劉知遠在太原出生,祖先是沙陀人,父名琠,冒姓刘氏。.

新!!: 中书令和劉知遠 · 查看更多 »

劉旻

漢世祖劉旻(),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沙陀族,原名劉崇,五代十國時期北漢開國皇帝,為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弟,父劉琠。.

新!!: 中书令和劉旻 · 查看更多 »

卞粹

卞粹,字玄仁,濟陰冤句(今菏澤丹陽辦事處卞莊)人,卞壼之父,與其兄弟六人世稱「卞氏六龍」,曾任西晉中書令、左將軍。著有文集。.

新!!: 中书令和卞粹 · 查看更多 »

史弘肇

史弘肇(),字化元,郑州滎泽(今河南郑州西北)人。後漢武將。.

新!!: 中书令和史弘肇 · 查看更多 »

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山西河津)人(一说陝西韓城人),是中國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學家。司馬遷所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首創的紀傳體撰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被後世尊称爲史遷,又因曾任太史令,故自稱太史公。.

新!!: 中书令和司馬遷 · 查看更多 »

司馬臧

司馬臧(),是晉惠帝司馬衷的孫子,湣懷太子司馬遹的庶次子,母親是美人蔣俊。另有同母弟司馬尚。父母在300年被處死後,曾交給司馬遹的前妻王惠風撫育。同年,皇后賈南風死后被立為皇太孫。301年,趙王司馬倫篡位后將其殺害。與其父一樣,未能繼承皇位。 Category:西晋皇儲 Category:中国皇太孙 Category:西晋王爵 Category:西晋被杀害人物 Category:谥哀 Category:司马姓.

新!!: 中书令和司馬臧 · 查看更多 »

司马越

司馬越(),字元超,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四弟东武城戴侯司馬馗之孫,高密文献王司馬泰的長子,司马越被封為東海王,是八王之亂中的最後一王,也是最後勝利者。他的死意味著八王之亂的終結。.

新!!: 中书令和司马越 · 查看更多 »

參知政事

參知政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官職,於唐朝首先設置,並非正式官位,而是三省長官以外的官員,加上此頭銜(或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的頭銜),即可以進入政事堂議事,等於成為宰相群的一員。 宋代太祖時,為分割宰相權力,故在同平章事(即宰相,簡稱平章),底下設參知政事(簡稱參知、參政),原不知印,不升政事堂,為宰相的副職,開寶六年始升都堂議政,至道元年與宰相輪班知印,後來實際權力大致等於宰相,遼、金、元等朝多沿用此制。參知政事一職,明代洪武九年以後不存,清代的協辦大學士有時亦美稱參知,但已為虛職而無實權。 地方亦有參政一職,洪武九年,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改參知政事為布政使,以左、右參政為布政使之副職。清初略略沿用,乾隆時廢。.

新!!: 中书令和參知政事 · 查看更多 »

吴湛

吴湛,辽国官员。担任南面官的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 1055年(辽道宗清宁元年)十二月十一日,辽道宗任命枢密副使姚景行为参知政事,吴湛为枢密副使。1057年(宋仁宗嘉祐元年)九月庚子,辽道宗派萧扈、吴湛到北宋求取宋仁宗的画像。1059年(辽道宗清宁五年)十二月初一壬戌,辽道宗以北院林牙奚马六为右夷离毕,参知政事吴湛因为弟弟吴洵冒入仕籍,削爵为民。苗刘兵变时有中军统制吴湛依附苗傅、刘正彦;清朝吴湛,字伯其,号冉渠,睢阳人,撰有《选诗定论》十八卷。.

新!!: 中书令和吴湛 · 查看更多 »

同中書門下三品

同中書門下三品,唐朝初年,唐太宗以綜理政務的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为宰相;因此其他参予政务并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资历不及三品者)名义的官员都是事实上的宰相。武則天時改稱同鳳閣鸞台三品。代宗時改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

新!!: 中书令和同中書門下三品 · 查看更多 »

同平章事

同平章事,全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级官職。.

新!!: 中书令和同平章事 · 查看更多 »

大学士

大學士,主要是內閣大學士又稱殿阁大学士,一般有大學士或協辦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另外,左右春坊亦有大學士,故大學士不等於內閣大學士。此外,越南也曾模仿中国,设立大学士之职。.

新!!: 中书令和大学士 · 查看更多 »

大皋

#重定向 大㚖.

新!!: 中书令和大皋 · 查看更多 »

大曆

大曆(766年十一月—779年十二月)是唐代宗的年號,共计14年。.

新!!: 中书令和大曆 · 查看更多 »

夹谷清臣

夹谷清臣,姓夹谷,本名阿不沙。金朝宰相,女真族。天会十一年(1133年)生于金国胡里改路(今黑龙江省依兰县)桓笃的一个世袭猛安家庭。.

新!!: 中书令和夹谷清臣 · 查看更多 »

姚崇

姚崇(),原名姚元崇,後名姚元之,因為要避唐玄宗的「開元」年號之諱,因此改名為姚崇,银青光禄大夫、嶲州都督、长沙郡公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懿第十子。 650年,生於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721年於長安去世,享壽71歲,谥号文贞。.

新!!: 中书令和姚崇 · 查看更多 »

孟准

孟准(),中国十六国后赵大臣,石遵时中书令。 石遵在起兵时,许立武兴公石闵为太子。但即位后,立石衍为太子。石闵自恃有功,想要专擅朝政。中书令孟准、左卫将军王鸾劝石遵应该逐渐夺取石闵的兵权,石闵不满。孟准等人全都劝说石遵把石闵杀掉。349年十一月,石遵召义阳王石鉴、乐平王石苞、汝阴王石琨、淮南王石昭等人入宫,来到郑太后面前进行商议。商议诛杀石闵。石鉴派宦官杨环把消息告诉石闵。石闵闻讯后和李农、右卫将军王基密谋废黜石遵,派将军苏彦、周成率领甲士三千人在琨华殿杀掉了石遵,同时杀了郑太后、张皇后、太子石衍、孟准、王鸾以及上光禄张斐。.

新!!: 中书令和孟准 · 查看更多 »

孟知祥

後蜀高祖孟知祥()字保胤,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市西南)人。后唐太祖李克用婿。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開國皇帝(934年在位),在位不到1年,享壽61岁。.

新!!: 中书令和孟知祥 · 查看更多 »

孟贻邺

孟贻邺(),或作孟贻业,五代十国时期后蜀高祖孟知祥第四子。庶出,母不详,生年不详,仅知其弟孟仁赞生于天祐十六年(919年)。.

新!!: 中书令和孟贻邺 · 查看更多 »

孫資

孫資(),字彥龍,太原中都人,三國時代魏國權臣,在《三國志》中的事蹟多合併於劉放傳,另有《孫資別傳》。.

新!!: 中书令和孫資 · 查看更多 »

孔奂

孔奂,字休文,南朝梁、南朝陈大臣。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孔子三十二代孫。.

新!!: 中书令和孔奂 · 查看更多 »

孙广

孙广,唐朝官员,李希烈楚国政权宰相。.

新!!: 中书令和孙广 · 查看更多 »

孙嘿

孙嘿(),孙吴中期人物,官至中书令。 孙嘿在孙亮在位时,担任中书令负责草拟诏书。诸葛恪辅政时,建興二年(253年),攻打曹魏新城不下,士卒伤病死亡很多,孙亮下诏令诸葛恪班师。诸葛恪回到建业,即召来中书令孙嘿,厉声斥责他:“你等怎敢妄作退兵诏书,让我回军?”孙嘿惶惧不安,回家不出,借病辞官还乡。不久,孙峻杀害诸葛恪,夷灭三族。.

新!!: 中书令和孙嘿 · 查看更多 »

孙汉韶

孙汉韶(),字享天,五代十国时晋国将领李存进(本名孙重进)长子。最初效力晋国后身后唐,后效力后蜀。.

新!!: 中书令和孙汉韶 · 查看更多 »

室昉

室昉(),字梦奇,辽朝大臣,契丹族,南京人。 室昉会同年间中进士。先后辅佐辽太宗、辽世宗、辽穆宗、辽景宗,官至樞密使兼北府宰相,加尚父。辽圣宗初年和韩德让、耶律斜轸一起辅政。和邢抱朴一起修纂《实录》二十卷。.

新!!: 中书令和室昉 · 查看更多 »

宦官

宦官是古代被閹割後在宮廷中為皇室服務的男性。在中国也稱內臣、內官、內璫、太監、公公、寺人、閹人、內侍、內豎、璫官、中官、中涓、涓人及中貴人等。 宦官作為宫廷內侍見諸世界多個地區。古代東亞世界各国,包括中國、朝鮮、越南的皇室也喜歡使用宦官作為內侍。歐洲的古希臘、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宮廷中都有宦官,拜占庭法院裡甚至有大量的宦官職員,也有一些被重用當大官。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新約聖經》中亦有向來自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宦官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宦官(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變而成,可見宦官在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而設。土耳其人使用的是黑人宦官,名為諸女領班,也有白人宦官,但黑人人數多,勢力也較大。另外,在古代並非所有的國家的皇宮內院都會有所謂的宦官,例如日本天皇的後宮一切事務都由女官負責。.

新!!: 中书令和宦官 · 查看更多 »

宫刑

宫刑,又称腐刑、阴刑、胥靡之刑、椓刑或宫,中国古代的一种極其残酷的刑罚,受刑者会丧失性能力和生殖能力。.

新!!: 中书令和宫刑 · 查看更多 »

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稱而非法制上的名稱。宰原為「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後引申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視約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後正式稱謂有丞相、相國等。今日時常稱君主立憲國家之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殺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時祭祀為頭等大事,貴族當王後,變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數與名目最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漢代丞相以一人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共事為相。 有些朝代會設立左、右丞相(根據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據不同朝代對「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時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漢時期,以右丞相為主相、左丞相為副相,到隋唐兩宋隨周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習俗也以右丞相高於左丞相,到明初則恢復以左丞相為正職、右丞相為副職。.

新!!: 中书令和宰相 · 查看更多 »

完顏亮

完顏亮(),字元功,女真名迪古乃,金朝第四代皇帝(1150年1月9日—1161年12月15日),金太祖阿骨打之孙,太祖庶长子遼王完顏宗幹第二子,母大氏。 弒金熙宗而篡位,任內遷都燕京(今北京),逐步汉化。因伐南宋的-采-石大战失利,被部下所殺。完颜亮在位12年,终年40岁。完颜亮死後,继位的金世宗将他追貶為庶人,史称海陵煬王、海陵庶人、金废帝。 金废帝完颜亮为人荒淫无道,生活糜烂,好色至极,多次与其家庭亲属发生乱伦,无以幸免。金废帝在批奏公文时更把两手放在两名宫女的私密部位以取暖,还安排另一名宫女为他伺候下体,淫乱不堪。.

新!!: 中书令和完顏亮 · 查看更多 »

完颜守道

#重定向 完顏守道.

新!!: 中书令和完颜守道 · 查看更多 »

完颜宗浩

完颜宗浩(),本名老,字師孟。金朝宗室、大將,金昭祖石魯四世孫,完顏奔睹之子。 貞元年間,為完顏亮入殿小底。金世宗完顏雍在遼陽府即位,受父命奔馳恭賀,命充符寶祗候。大定二年(1162年),領萬戶從父至山東都元帥府,授山東東路兵馬都總管判官。承襲因閔斡魯渾猛安,授河南府判官,同知陝州防禦使事。同知彰化軍節度使事,同簽樞密院事,改曷蘇館節度使。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為大理卿。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授山東路統軍使,兼知益都府事。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為賀宋孝宗生日使,回來後,任刑部尚書。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拜參知政事。明昌元年(1190年),金章宗即位後,完顏宗浩為北京留守,轉任同判大睦親府事。受命佩戴金虎符駐泰州,以備御北方,力主出兵征討北方諸部落。承安三年(1198年),收降弘吉剌部,在忒里葛善擊敗散只兀部,收降哈答斤部長白古帶、散只兀部胡必剌。大敗婆速火部,獲得大量駝馬牛羊,官至光祿大夫。承安四年(1199年),拜樞密使,封榮國公、崇國公。建言將東北路招討司從泰州遷到金山,設置左右副招討二員。奉命到中都、山東、河北括地,得到三十餘萬頃。後來出知真定府事,任西京留守。入為樞密使,尚書右丞相。奉命監督開掘界壕,率軍擊退撒里部長陁括里,再任左丞相。泰和七年(1207年),兼都元帥,在汴京行省事,督軍攻打宋朝,親自赴襄陽巡師,迫使南宋遣使求和。九月,在軍中去世,諡號通敏。.

新!!: 中书令和完颜宗浩 · 查看更多 »

完颜乌带

完颜乌带(),金朝皇族。金太宗孫,父完颜阿魯補。完颜姓,漢名宗言。 金熙宗治下任大理卿。和唐括辩、同族秦王完颜宗翰孫蕭王完颜秉德殺害熙宗共擁立海陵煬王完颜亮。海陵王即位,以他为平章政事,封许国王。因为完颜秉德原来在金熙宗面前斥其妻唐括定哥和完颜亮私通,二人结怨。1150年(天德2年),完颜乌带诬告完颜秉德谋反、完颜亮命完颜秉德逮捕入狱。夏4月完颜秉德在燕京斩首。完颜秉德世袭的猛安谋克给了完颜乌带,完颜乌带任右丞相,後改任司空・左丞相・侍中、数月後,因为早朝未到,惹怒完颜亮,解任左遷崇義軍節度使。1152年,完颜亮密令和他私通的唐括定哥暗殺丈夫完颜乌带。乌带死後,唐括定哥入宮冊立为貴妃,年余也被完颜亮杀死。.

新!!: 中书令和完颜乌带 · 查看更多 »

完颜赛不

#重定向 完顏賽不.

新!!: 中书令和完颜赛不 · 查看更多 »

宗楚客

宗楚客(),字叔敖,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武周和唐中宗时期官员。 祖籍南陽(今河南南陽)。曾祖宗丕是後梁弘农郡太守,隋朝時居河東之汾陰。父宗岌,官魏王泰府,與謝偃等撰《括地志》。母武則天堂姐(武后伯父武士逸與伯母諸葛芬之三女)。宗楚客之孫女是李白的第二任妻子。 生而「明皙美鬚髯」,有才華,唐高宗進士,武周革命后兄宗秦客官升内史,不久宗秦客、宗楚客、宗晋卿三兄弟就以奸赃罪被流放岭南。宗秦客死在岭南,宗楚客等人恢复官职回到京城。长安四年(704)三月,宗楚客累遷夏官侍郎后,被任为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宰相),七月,被贬为原州都督。 神龙初年,宗楚客任太仆卿。武三思掌权时引宗楚客為兵部尚書,封郢国公。神龙三年(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杀死武三思父子,兵败后逃到鄠县,宗楚客派人捕杀,首级被用于祭奠武三思父子。他也是韋皇后与安乐公主的亲信大臣,九月,与纪处讷同知政事,再次担任宰相,他与侍中纪处讷共为朋党,人称宗、纪。弟弟宗晋卿官至将作大匠、宋国公。 景龍二年(708年),宗楚客、纪处讷等受阿史那闕啜忠節贿赂,派兵讨伐突骑施首领娑葛,导致安西都护府被突骑施攻陷,宗楚客等人召安西都护郭元振入京,欲陷他于死罪,元振不从,两方相互攻讦,最终郭元振复任安西都护。景龙三年(709年),監察御史崔琬彈劾宗楚客等人「潛通戎狄,受其貨賂,至生邊患」。唐中宗并未追究,反命崔琬与楚客结为兄弟。宗楚客则转任中书令。 710年六月,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於是發動唐隆之變,殺韋皇后,宗楚客与弟弟宗晋卿等人也一同被杀。 西安市考古研究院日前發現,宗楚客的外祖母名為諸葛芬,出自瑯琊諸葛氏,是武則天三伯武士逸的側室。.

新!!: 中书令和宗楚客 · 查看更多 »

宇文士及

宇文士及(),字仁人,雍州长安人。隋唐时期官员、驸马、许国皇帝宇文化及的弟弟,唐高祖、唐太宗时期的宰相。.

新!!: 中书令和宇文士及 · 查看更多 »

安审琦

安审琦,五代十国时将领,字国瑞。先世为沙陀部人。后唐名将振武军节度使安金全之子。 安审琦为人骁勇,精熟弓马骑射。年轻时以将家子跟随后唐庄宗李存勗身边,为义直军使,战功卓著,转任本军指挥使。官至都指挥使。后唐同光年间,充行营马军都指挥使,李从珂出镇河中,奏安审琦为牙兵都校,旋入朝为归化军指挥。从魏王李继岌灭前蜀。唐明宗即位,安金全、安审琦父子受重用,因战功颇著,以功改任龙武右厢都校,领富州刺史。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年间,担任顺化军节度使兼北面行营排阵使,镇守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石敬瑭在太原起兵反叛李从珂,李从珂令杨光远、张敬达、安审琦等率兵围攻太原。他与杨光远合谋杀张敬达,投降石敬瑭。 石敬瑭建立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加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充天平军节度使(治今山东省东平县)兼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天福三年(938年)改任晋昌军节度使、京兆尹。在京兆任职达四年之久。后移镇河中节度使。晋出帝即位,加检校太师、同平章事。开运二年(945年),契丹国耶律德光进兵犯境,他以马军左右厢都指挥使担任北面行营马兵左右厢都虞侯,与诸将一起抵御契丹,率军至洺州,出兵相救皇甫遇、慕容彦超,一度击退敌军。晋出帝升他为侍中,同平章事。 后晋亡于契丹,安审琦归附后汉,后汉高祖刘知远任命他为襄州节度使(治今湖北省襄阳市),兼中书令。击败荆军进攻,封齐国公。 郭威建立后周,安审琦被加封南阳王,进封陈王,加守太师。他镇守襄、沔十余年,地方安宁。他为三朝将领,对部下却亲善和气,严而不残,威而不暴,人称“民怀其惠”。显德五年(958年)改任平卢军节度使,次年正月被属下安友进所杀。.

新!!: 中书令和安审琦 · 查看更多 »

安重诲

安重誨(),應州(在今山西省應縣)人。五代時後唐大臣。 祖先是北方的豪長。少時追隨李嗣源,即后唐明宗。安重诲隨從李嗣源四处征戰,頗為嗣源親信。李嗣源在926年即位為帝时,重誨因拥戴之功,歷仕左領軍衛大將軍、樞密使,兼领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一带)节度使。马牧军使田令方因養馬無功,瘠而多斃,论罪应处斩。安重海劝明宗說:“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贱人。”李嗣源遂將田令方赦免。 重誨独揽朝政,殿直马延不小心冒犯他,重誨拔剑将马延斩杀于御史台门口,宰相任圜被重誨誣与朱守殷合叛,最後任圜“聚族酣饮而死。”史稱重誨“恃功矜宠,威福自出”。捧圣都军使李行德、十将张俭弹劾安重诲私募士卒,图谋不轨。虽然李、张因诬告被族灭,但重誨恐懼,申请辞职。后安重诲主动请缨去前线为讨伐叛将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和东川节度使董璋的明宗女婿石敬瑭督战,却被凤翔节度使朱弘昭指称欲夺石敬瑭军权,被召回洛阳,途中又被任为护国节度使,不久被勒令以太子太师致仕。明宗命李从璋为河中节度使,以监督安重诲。 长兴二年(931年)李从璋派重兵包围安府,用大棒打死安重诲及其妻张氏,并杀其二子安崇赞、安崇绪,但饶恕了安重诲的其余家人。安重诲另有一子安崇勋,后得其舅杨廷璋表为西头供奉官。.

新!!: 中书令和安重诲 · 查看更多 »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新!!: 中书令和宋朝 · 查看更多 »

尚书令

尚书令是中国古代官职名。 尚书原为秦官,为少府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汉沿置,职权不大。 但到汉武帝以内廷分外廷权,以少府宦者典事尚書,謂之中書謁者,實乃傳達帝命於丞相,自元帝、成帝以後,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漢光武帝為防止臣下專權,避王莽之禍,乃親總吏職,將政務中樞由三公府移入宮中,而由尚書協助處理,此種制度,人稱「事歸臺閣,政由上出」。從此三公雖有其職,而無其權,遂使尚書成為樞機之任。 之後,尚書且侵奪九卿之職掌,自漢明帝以後,行錄尚書事之制度,雖位為三公,亦必帶錄尚書事,然後方得知國政,后逐渐尚书权力日益庞大,分曹治事,以尚书令为首,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朝廷重臣秉其它职权者,可以“录尚书事”为名掌实权。 隋唐时代,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传统说法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郭子仪曾以设置尚书令违背了开元令式两次上表辞尚书令。然而唐长孺却指出不设置尚书令早在隋朝就已成为惯例,仅有杨素曾任一年的尚书令。五代后,尚书令为虚职,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尚的官职。元代,尚书令时置时废,为相职。.

新!!: 中书令和尚书令 · 查看更多 »

尚书仆射

尚书仆射,尚书省的副官,尚书令为虚职后,尚书仆射成为尚书省的长官,唐朝初年和北宋后期成为名副其实的首席宰相。.

新!!: 中书令和尚书仆射 · 查看更多 »

封德彝

封德彝(),名倫,字德彝,以字行,隋朝重要大臣,唐朝初年宰相、密国公,观州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新!!: 中书令和封德彝 · 查看更多 »

封懿

封懿(),字處德,本貫渤海蓨縣(今河北省景縣),南北朝時代從前燕至北魏時的學者、政治人物。.

新!!: 中书令和封懿 · 查看更多 »

山伟

山偉,字仲才,河南郡洛陽县(今河南省洛陽市)人,中国南北朝北魏、東魏官员。 先世为鲜卑土难氏,居于代。山偉是金明太守山稚之之子。山稚之担任营陵县令,他随父亲赴营陵县,師事营陵王惠,涉猎文史。魏孝明帝初年,元匡为御史中尉,山偉兼侍御史。入台五日,时值正会,受命管理神武门。山偉之妻的从叔为羽林隊主,鞭打殿門直長,山偉弹劾上奏。山偉任国子助教,转任員外郎、廷尉評。 六鎮之乱、隴西之乱爆发,领军元乂積極起用代人,调和当时的不满。山偉上奏書,赞美元乂的政策。安豊王元延明、黄門郎元順推薦山偉,元乂命山偉为尚書僕射元欽属下,兼尚書二千石郎。後山偉正式为尚書郎,修撰起居注。尚書僕射元順兼任選官,推薦山偉为諫議大夫。 528年(建義元年),爾朱荣河阴之变,山偉免禍。魏孝庄帝入洛陽太極殿,山偉任給事黄門侍郎,兼著作郎。531年(普泰元年),前废帝元恭即位,山偉为著作郎,加安東将軍、秘書監。爾朱兆入洛陽,官員逃亡,国史典書高法显密埋史書,故免于散逸。山偉自以为功,请求賞赐。山偉依附爾朱世隆,封東阿县伯。532年(太昌元年),高欢破爾朱氏占領洛陽,山偉降为男爵,進侍中。534年(天平元年),東魏建立,山偉任衛大将軍、中書令、監起居。後以本官再兼著作郎。在官任上去世。追贈驃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幽州刺史,諡文貞公。長子山昂嗣爵。 在此之前,修北魏国史的有邓渊、崔琛、崔浩、高允、李彪、崔光。山伟与太仆卿綦儁等人向执掌朝政的上党王元天穆和尔朱世隆进谄言,说国史应该由北魏鲜卑本族人撰写,不应交给他人。山伟外示沈厚,内实矫竞。山伟修史大不称职,以致史事多阙、粗疏不堪。后人无法整理撰写。居史职二十余年,竟无所记。.

新!!: 中书令和山伟 · 查看更多 »

屈遵

屈遵,字子皮,中国西燕、北魏政治人物。昌黎郡徒河县(今辽宁锦州)人。.

新!!: 中书令和屈遵 · 查看更多 »

岑长倩

岑長倩荊州人。唐朝宰相,邓国公。 岑文叔之子,早年失去雙親,由叔父岑文本撫養,曾任兵部侍郎,永淳元年(682年)四月進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與朝政。凤阁舍人张嘉福与洛州人王庆之等列名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岑長倩不同意,违反了诸位武氏掌权者的意愿。 天授二年(691年)六月,武承嗣上表以長倩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出兵吐蕃,未達前線就被召回,下狱,岑長倩吐出嘴里的口枚,破口大罵武承嗣算什么东西。来俊臣誣陷他与地官尚书格輔元、納言欧阳通等谋反,他被诛杀,其子靈源县令、广成县令(均失名,或误记为岑灵源、岑广成)等五人俱死。.

新!!: 中书令和岑长倩 · 查看更多 »

岑文本

岑文本(),南阳郡棘阳县(今新野县)人,字景仁。唐初貞觀朝的宰相之一,封爵江陵子,也是隋唐時代重要的文學家。 岑文本成名甚早。於隋末蕭銑在江陵建立地方政權時,即任岑為中書侍郎,專職管理典藏文書。唐太宗當朝以後,先任秘書郎,復任中書侍郎,並受命與令狐德棻編撰《周書》,文章練達;終官拜中書令,與長孫無忌、高士廉、唐儉、楊师道、劉洎、馬周、褚遂良並列宰相團。 唐史記載著岑文本的特質說:不僅富有文采,且潔身自愛。每次被嘉獎或升遷時,不喜反憂,因為深感責任一次比一次重。岑文本因責任感使然,在貞觀後期越來越見重於唐太宗;--高句麗時,太宗委任他總務後勤,總司物資的調配,其重要性如同漢初的蕭何。原本皇帝有心栽培他為輔佐後任皇帝的骨幹,但未料此番東--意義職責重大,致操勞過度,加上前線戰事先盛後衰,壓力倍增,岑終染病不治,遽逝於幽州(今中國北京市)軍中。享年五十一歲。 唐太宗聞訊,非常悲慟,追贈岑文本為侍中、賜陪葬昭陵。谥号宪。 岑文本有子岑長倩(实为其兄岑文叔子,即岑文本侄)及孫岑羲相繼拜相。.

新!!: 中书令和岑文本 · 查看更多 »

崔劼

崔劼,字彦玄,出自清河崔氏,中国南北朝北魏、北齐政治人物,北魏太保崔光之子。 崔劼少好学,有家风。北魏末年,以開府行参軍,历任尚書儀曹郎、秘書丞,修撰起居注,官至中書侍郎。541年,兼通直散騎常侍,作为东魏的使者出使南梁。550年,北齐建立,以提议禅让之功,任給事黄門侍郎,加国子祭酒,宿直内省、参典机密。因为清正勤慎,受齐文宣帝赏识。任南青州刺史,有政绩。皇建年間,回朝历任秘書監、齐州大中正,转任鴻臚卿。并省度支尚書,转任京省度支尚書。转任五兵尚書,監国史。565年,齐武成帝将禅位于太子高纬,崔劼以为不可,因此忤旨,出为南兖州刺史。後主高纬即位召還再任度支尚書、儀同三司,食邑文登县。官至中书令,加開府儀同三司,待詔文林館,監修新書。六十六岁病卒。追贈齐州刺史、尚書右僕射,諡文貞。 其子崔拱、崔撝。和士開掌权,二子均外任。崔劼拒绝为儿子求京官。崔拱在天統年間在任城王高湝属下担任丞相諮議参軍、管記室,崔撝担任揚州録事参軍。 弟弟崔廓之,担任臨水令、琅邪王高儼属下大司馬西閤祭酒,转任領軍功曹参軍,武平年間去世。.

新!!: 中书令和崔劼 · 查看更多 »

崔光 (北魏)

崔光(),本名孝伯,字长仁,魏孝文帝賜名光,清河鄃人,北魏政治人物。.

新!!: 中书令和崔光 (北魏) · 查看更多 »

崔玄暐

崔玄暐,(),本名晔,字玄暐,为避武则天祖父武华之讳而改以字行,恒州井陉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人,祖籍博陵郡安平縣(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與張柬之、敬仲曄等人,乘武則天重病,發動神龍革命,迎立唐中宗復辟,封博陵郡王。后遭韋皇后流放而死。.

新!!: 中书令和崔玄暐 · 查看更多 »

崔穷古

崔穷古,辽朝大臣,曾经担任侍中。 崔穷古在辽太宗时代担任侍中。侍中是门下省的长官,是辽国的南面官。会同三年(940年)九月庚午,崔穷古劝谏辽太宗:“晋主听说陛下多次游猎,意请节制。”辽太宗说:“朕进行畋猎,不只是从乐,还是通过它练习武事。”于是以诏谕解释。.

新!!: 中书令和崔穷古 · 查看更多 »

崔湜

崔湜(),字澄澜,唐代定州人,因依附太平公主,遭到唐玄宗肅清,先天之變後被迫自殺。.

新!!: 中书令和崔湜 · 查看更多 »

中书省

中书省,是中国从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唐高宗時曾一度改稱西臺;武則天時稱鳳閣;唐玄宗時一度稱紫微省,民間稱之中堂。.

新!!: 中书令和中书省 · 查看更多 »

中書

中書為中國古代文官官職名。 汉代设有中书令,負責传宣诏令。隋、唐时設有中書舍人,是中书省的属官。明朝废中书省,直接在内阁设中书舍人。清朝中書位階約為從七品。 中書職能通常為輔佐主官,為基層官員編制之一。設置在如六部之中央機構官署,負責典章法令編修等工作。而依工作性質不同亦有「辦事中書」或「掌印中書」等細分區別。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新!!: 中书令和中書 · 查看更多 »

中書監

中書監,中國古代官制。 三國魏始置。魏文帝改秘書令為中書監和中書令,中書監與中書令職務相等,但位次略高,魏文帝以劉放為中書監、孫資為中書令,同堂機密,詔命多出自劉放。至明帝時,中書監、中書令已成為實質上的宰相。晉朝、南北朝沿置。至隋代废监,中書監改稱內史令,置內史令两人,同为宰相,唐代沿設,职权同南北朝。.

新!!: 中书令和中書監 · 查看更多 »

常忠

常忠,十六国后燕大臣,慕容盛时中书令。 慕容盛问中书令常忠、尚书阳璆、秘书监郎敷带到东堂,问他们周公是不是忠圣。常忠说:“从前武王病重,周公有顾命的忠诚,有流言时,义感天地,责打伯禽使他顺从王德。周公为臣之忠,圣达之极。自从《诗经》、《书经》以来没有超过的。”慕容盛认为周公伪诈。周武王能活九十岁。武王的寿数还没有完,周公就请求代他死。居摄政之位而不诚心,致使兄弟之间出现残杀。常忠说:“打开金縢,风向倒转,也表明周公不伪诈。遭到管叔、蔡叔的流言之变,却大义灭亲,最终安定宗国,辅佐周成王成为明君、完成大业,以致太平,制礼作乐,流芳百世,这是至德啊。”慕容盛还是不同意。 慕容盛问常忠说:“伊尹和周公哪一个更贤?”常忠说:“伊尹并不像周公一样是君王的亲人,却能功成一代,太甲乱德,伊尹把他放逐在桐宫,让他反省改正过错,然后恢复他的王位。使得主上没有怨言,臣下没有流言,道存社稷,美名流传。我认为伊尹的功勋比周公高。”慕容盛认为伊尹不能和周公相提并论。.

新!!: 中书令和常忠 · 查看更多 »

乌古论元忠

乌古论元忠,本名讹里也,乌古论氏。金朝大臣,金太祖的外孙,金世宗时尚书右丞相。.

新!!: 中书令和乌古论元忠 · 查看更多 »

庾亮

庾亮,字元規。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東晉時期權臣和外戚,妹妹是皇后庾文君。晉成帝即位初期在朝輔政,蘇峻之亂後官至征西將軍,出鎮外地,並有北伐的志向,但因石虎派軍擊敗其部處的軍隊而失敗。.

新!!: 中书令和庾亮 · 查看更多 »

庾纯

庾纯,字谋甫,颍川郡鄢陵县(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人,中国西晋政治人物,庾峻的弟弟。庾道是他的父亲,曹魏太中大夫。 庾纯博学有才,为当世儒宗。初仕为郡主簿,参征南将军府,庾纯与荀眅一起被大将军所征召,荀眅平日总车乘齐整,服饰华丽,而庾纯则车服朴素随便,世人称道庾纯,荀眅于是恨他。庾纯官至黄门侍郎,封关内侯,晋武帝泰始六年(270年),任中书令兼河南尹。司空贾充推举庾纯镇关中,不想让他居中枢,没有成功。泰始八年(272年),庾纯对司空贾充的奸佞十分忿疾,而贾充也对他同样不满。 一次贾充大宴朝士,庾纯最后才到。时人传说庾纯的祖上有人当过伍伯,常为达官导引,贾充就讥讽道:“君行常居人前,今天何以在后?”庾纯也不示弱,因时人传说贾充的祖先有当过市魁的人,于是说:“早上有些市井小事,所以来晚。”庾纯喝醉了酒,与贾充争论起来。贾充说:“你的父亲年老,不回家去奉养,你是无天无地之人。”庾纯说:“天下汹汹,由尔一人。”贾充说:“贾充我辅佐二代君王(司马昭、司马炎),荡平巴蜀,有什么罪让天下汹汹?”庾纯反问:“高贵乡公何在?”贾充又羞又怒,上表请求辞官,庾纯也上表弹劾自己。齐王司马攸等以为庾纯于礼律未违,司马炎下诏,免去庾纯官职,按制度让庾纯担任国子祭酒,加散骑常侍。荀眅则上奏庾纯以前曾因不孝受免,不宜升进。有司认为荀眅之奏是以私议贬夺公论,诬罔朝廷。荀眅反而被免官。庾纯官至侍中,父亲死后服丧,丧期满后,历任御史中丞、尚书、魏郡太守、少府。六十四岁时于任上去世。.

新!!: 中书令和庾纯 · 查看更多 »

五代十国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中國本土為止。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有些還是沙陀族所建立。五代雖然实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个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况,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渐离心,交趾(越南)最终脱离中国独立。 從唐朝滅亡至北宋建立半個多世紀期間,中原地區依次出現梁、唐、晉、漢與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7年梁王朱溫篡唐建立後梁,这是五代十國的开始。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滅后梁,建國後唐。後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发生內亂後,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时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府稱帝建立後漢,收復中原。後漢樞密使郭威篡后汉建後周,後周世宗柴荣苦心經營,使后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後周随后被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以吳國最強,而後被齊王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與閩國等。湖廣则被荊南、楚國與南漢等占据。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曾被後周所敗。蜀地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北漢是惟一在北方的十國,是後漢劉氏後裔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其他中原諸國及地區,最後於979年統一中國本土地區,十國結束。 五代十國大體上延續唐朝后期的政治體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變化很多,官職廢置不常,主要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這個制度後由宋朝繼承。十國雖然其中一些政权臣服於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構大致上与五代等同。由於地方節度使不受管制,時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紛紛加強禁軍軍力以壓制地方實力派。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強幹弱枝政策。外交方面,唐朝時胡漢融合,外族陸續入住中國四周。唐朝崩潰進入五代十國後,出現一些外族國家,如沙陀建立五代後唐、後晉與後漢等。契丹先建立契丹國,南下滅後晉後建立遼朝。其他還有党項的定難軍,於北宋時建國西夏。這些都对宋朝的國際局勢造成深遠影響。 由于北方戰亂、外族入侵與天災不斷,南方十國在人口、經濟、文化與科技方面皆勝於北方五代。這也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的時刻,此後这一局面再也沒有逆轉。十國為擴展經濟,重視興修水利與經濟作物,发展貿易業、茶葉、紡織,錢塘江海塘也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由於關中經濟崩潰,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都城的因素與燕雲十六州被外族統治影響宋朝的軍事與經濟。文化方面,本時期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保存許多儒學經典。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

新!!: 中书令和五代十国 · 查看更多 »

任昉

任昉(),字彥昇,小字阿堆,樂安博昌(今山東壽光)人。南朝梁文學家。 自幼“聪明神悟”,四岁能诵诗,八歲能文,“雅善属文,尤长载笔,声闻藉甚。”叔父任晷誇他“吾家千里駒也。”南朝宋時,舉兗州秀才,拜太常博士。入齊為王儉所重,任丹陽尹刘秉的主簿(办公室主任)、竟陵王記室參軍,官至中書侍郎、司徒右長史,梁時歷任義興(今江蘇宜興縣)、新安(今浙江淳安縣)太守。一生仕宋、齊、梁三代,為官清廉,仁愛恤民,离开義興时,“舟中惟有绢七匹,米五石而已”。天監七年(508年)卒於官舍,家中仅有桃花米20石。梁武帝萧衍“悲不自胜”,“即日举哀,哭之甚恸”。 任昉寫文章時擅長表、奏、書、啟等文體,文格壯麗,“起草即成,不加点窜”,而同期的沈約以詩著稱,時人稱「任筆沈詩」。沈约称任防“心为学府,辞同锦肆”。王融“自謂無對當時”,可是一見任昉之作,似“恍然若失”。王俭见其笔札,“必三复殷勤,以为当时无辈,曰:‘自傅季友以来,始复见于任子。若孔门是用,其入室升堂。’”又與沈约、王僧儒同为三大藏书家。竟陵八友之一。作《奏彈范鎮》文,他反對范縝的“神滅論”。著有《述異記》2卷、《杂传》247卷、《地理书钞》9卷,《地记》252卷、《文集》23卷、《文章缘起》1卷等。.

新!!: 中书令和任昉 · 查看更多 »

仆散端

仆散端,本名七斤。金朝将领。女真族,中都路(治所在今北京)火鲁虎必刺猛安人。 仆散端少年时无心读书,练武也不用功。早年选充护卫,迁太子仆正,完颜亮时为滕王府长史、宿直将军、邳州刺史、尚厩局副使。金世宗时官至右卫将军。明昌元年(1190年),金章宗即位,转任左卫将军。历任东北路招讨副使、左副点检、都点检,河南、陕西统军使,复为都点检、御史大夫。承安四年(1199年),从章宗至蓟州秋山猎,因为射鹿误入金章宗的围猎,被解职。泰和三年(1203年),起为御史大夫。泰和四年(1204年)拜尚书左丞。仆散端的母亲去世了,他回家处理完丧事后,仍被起复为尚书左丞。泰和六年(1206年),平章政事仆散揆率军讨伐宋朝,大军云集汴京一带,仆散端力主对南宋用兵,行省事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主持留守事务,参与指挥伐宋战事。后以曾劝章宗纳妇女遭斥。泰和七年(1207年),进平章政事,兼右副元帅,封申国公。大安元年(1209年)卫绍王完颜永济即位,为右丞相,授世袭谋克。贞祐二年(1214年),为南京留守,建议宣宗南迁汴京。金宣宗迁都,命他知开封府事,为御史大夫,拜尚书左丞相。贞祐三年(1215年),兼枢密副使,进兼枢密使。奉命于陕西行省事,招降通远军及陇外临洮、积石州、兰州。兴定元年(1217年),奏请朝廷在巩州设立元帅府,准备应援。不久仆散端病亡,赠延安郡王,谥忠正。.

新!!: 中书令和仆散端 · 查看更多 »

仆散思恭

#重定向 僕散師恭.

新!!: 中书令和仆散思恭 · 查看更多 »

张华

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县)人。西晋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新!!: 中书令和张华 · 查看更多 »

张俭 (辽朝)

张俭,字仲宝,辽国南京道宛平县人,辽朝官员、异姓王。.

新!!: 中书令和张俭 (辽朝) · 查看更多 »

张种

張種(),中国南北朝时南朝梁、南朝陳政治人物,字士苗,吴郡(治今江苏省苏州市)人。陈宣帝时中书令。.

新!!: 中书令和张种 · 查看更多 »

张虔钊

张虔钊(),辽州榆社县(今山西省榆社县)人,中国五代十国后蜀将领。 以武勇为太原牙校,历事李克用、李存勖。李存勖建立后唐,张虔钊为左右突骑军使。张虔钊唐明宗听说他有将帅才,授为护驾亲军都指挥使,领春州刺史。天成年间,围攻王都,击败契丹,平定州,以功授沧州横海军节度使,后任徐州武宁军节度使。长兴年间,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兼西面马步军都部署。潞王李从珂据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举兵,张虔钊攻凤翔,士卒哗变,他奔走后蜀。孟知祥称帝,待他甚厚,加官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后晋末年,契丹入兵中原,张虔钊奉命乘进取关中,充北西行营招讨使,率众数万,抵抗侯益。后汉已定中原,张虔钊无功而退,行至兴州,感愤而卒。.

新!!: 中书令和张虔钊 · 查看更多 »

张文蔚

张文蔚(《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字右华,唐朝及其后继者后梁官员,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及后梁开国皇帝后梁太祖朱全忠统治时期为宰相。.

新!!: 中书令和张文蔚 · 查看更多 »

弘恭

弘恭()江蘇沛縣人,漢宣帝時的宦官。.

新!!: 中书令和弘恭 · 查看更多 »

何劭

何劭(),字敬祖,陳國陽夏人,何曾之子。 年幼時與晉武帝友好,武帝即位,召為散騎常侍,累遷侍中尚書。晉惠帝即位,遷左僕射。驕奢超過乃父,“一日之供,以錢二萬為限”。卒於晉永寧元年(301年),谥康。《隋书·经籍志注》录有文集一卷。.

新!!: 中书令和何劭 · 查看更多 »

何尚之

何尚之(),字彥德,廬江灊縣人。東晉驃騎將軍何充弟何準曾孫。南朝宋官員。.

新!!: 中书令和何尚之 · 查看更多 »

何弘敬

何弘敬(),字子肃。唐代靈州灵武(今寧夏灵武)人,父何進滔。唐朝后期的魏博節度使,死後,子何全皞繼位。.

新!!: 中书令和何弘敬 · 查看更多 »

何充

何充(),字次道,廬江郡灊縣(今屬安徽霍山)人。晉朝重要官員,在東晉官至中書監、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在晉康帝和晉穆帝時輔政。曾與庾氏分別在讓晉康帝和晉穆帝繼位時有分歧,何充堅持父死子繼,而庾氏則名託立年長君主以抗衡北方外族政權,實際是想保持庾氏與皇室的血緣親近。何充亦提出讓桓溫代替庾氏家族鎮守荊州,是譙國桓氏在東晉堀起的重要起點。.

新!!: 中书令和何充 · 查看更多 »

何胤

何胤,字子季,更字胤叔,号小山。庐江郡灊县(今安徽省霍山县北)人。南朝齐、南朝梁经学家。 何胤是司空何尚之的孙子,宜都太守何铄的儿子。何点之弟。何胤长大後好学,开始初向沛国刘瓛学习,学《易经》及《礼记》、《毛诗》。又入钟山定林寺学佛典,精通内外典籍,深得刘瓛赏识。 何胤性情任情纵诞。在齐朝,起家任秘书郎,转任国子博士、太子舍人,出任建安郡太守,为政有恩信,人不忍欺,每年伏天、腊月放囚犯回家,囚犯依期而反。入朝为司徒主簿、中书郎、太子中庶子、领国子博士,继王俭、张绪之后,撰定新礼。齐武帝永明十年(493年),官至侍中、领步兵校尉,转任国子祭酒。萧昭业即位,命他任左民尚书、中书令。领临海、巴陵王师。隆昌元年(494年)何胤是何皇后的堂叔,萧昭业非常亲近信任他,让他在殿省入值。萧昭业与何胤共同策划诛杀萧鸾,命令何胤承担这件事情,但是何胤不敢担当,不顾郁林王的意图而反复劝谏,萧昭业只好作罢。萧鸾杀萧昭业篡位,是为齐明帝。 何胤虽然显贵,常怀止足之心。建武初年,拜表解职,辞官隐居于会稽(治今浙江绍兴)若邪山云门寺。永泰元年(498年)王敬则想挟持隐居在若邪山的何胤出任尚书令,被长史王弄璋劝阻。何胤迁居秦望山隐居,筑学舍来教授生徒,终身不仕,与兄何求、何点并为著名隐士,世号小山,亦称东山。永元年间,征为太常、太子詹事,并不就任。 萧衍起兵反萧鸾的儿子萧宝卷,引用何胤为军谋祭酒,何胤不至。梁朝取代齐朝,萧衍即位梁武帝,授何胤以特进、右光禄大夫、给白衣尚书,又每月给库钱五万,何胤不受,仍以教授为业。梁武帝于是派遣何子朗、孔寿等六人至若邪受学。晚年何胤迁居吴郡虎丘山西寺讲经,学徒跟随。著有《周易注》十卷、《毛诗总集》六卷、《毛诗隐义》十卷、《礼记隐义》二十卷、《礼答问》五十五卷、《注百法论》一卷、《十二门论》一卷。 何胤很讲究美食,隐居后仍吃白鱼、糖蟹。何胤茹荤,就指人喜食荤物。唐朝皮日休《闻开元寺开笋园寄章上人》:折烟束露如相遗,何胤明朝不茹荤。.

新!!: 中书令和何胤 · 查看更多 »

何戢

何戢(),字慧景,庐江郡灊县人,刘宋驸马、官员。.

新!!: 中书令和何戢 · 查看更多 »

何敬容

何敬容,字国礼,南朝梁庐江郡灊县(今安徽省霍山)人,中国南北朝时文学家。南朝梁时尚书令。 祖父何攸之,刘宋太常卿。父何昌寓。何敬容以名家子,二十岁时,弱冠选尚齐武帝萧赜之女长城公主,拜驸马都尉。梁朝建立,梁武帝任命他为建安内史,为官有政绩。历任秘书郎、黄门郎。後征为吏部尚書,号称称职。普通四年(523年)出为吴郡太守,在郡四年,治为天下第一。中大通三年(531年),入为尚书右仆射,自此为宰相,勤政务实,颇非晋宋以来宰臣崇尚玄学、清谈文义、不问政务的颓废风气。张缵与何敬容不和。何敬容当权,宾客很多,其中有的去拜访张缵,张缵总是加以回绝。赵翼《有以疏慢见责者书以志愧》诗之二:“敢以敬容残客待,深蒙范叔故人怜。”迁至尚书令。何敬容官地方,有治绩,居端揆,勤庶务,然颇贪贿,谄上希宠。后因妾弟费慧明夜盗官米,为之解脱,被劾免职。复授以侍中、太子詹事。何敬容与太子萧纲说侯景乃反复叛臣,终当乱国。侯景攻入建康,他被围于台城,太清三年(549年),何敬容卒于建康围城内。《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一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一首。.

新!!: 中书令和何敬容 · 查看更多 »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新!!: 中书令和侍中 · 查看更多 »

徐延琼

徐延琼,又作徐彦琼,字敬明,中国五代十国前蜀官员,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前蜀高祖时中书令。 其父徐耕任骠骑大将军,徐彦琼的两位姐姐都是前蜀高祖王建的妃子(徐贤妃、徐淑妃),因外戚关系担任武德军节度使(治今四川三台)、中书令,进封赵国公,食邑五千户。不久加兼太师。乾德六年(924年)他作为后主王衍的舅舅,继掌军权,拜为京城内外马步军指挥使。次年,后唐灭前蜀,王宗弼降唐,回师成都,劫持太后、宫女,杀害大臣。他用巨额财产贿赂王宗弼,免去一死。前蜀后主在他的别墅上题字孟,孟在西川有不好的意思。后来前蜀灭亡,孟知祥曾经到他的别墅居住。.

新!!: 中书令和徐延琼 · 查看更多 »

徐光 (十六國)

徐光,十六国顿丘郡(今河南省清丰县西南)人,后赵大臣。 徐光家庭贫苦,父亲徐聪是牛医。徐光自幼好学,有文采。石勒部将王阳攻打顿丘,俘获了十三岁的徐光。王阳见他聪明,让他养马。徐光常常不喂马,在栓马的木柱上写诗,王阳生气吊着打徐光。石勒知道后,考察的徐光的能力,任命徐光为记室参军。徐光常常酗酒,石勒贬他为牙门将。徐光不悦,有怨言,石勒把他下狱两年多,徐光在狱中写下了十多万字的经文注解。石勒的谋士张宾死后,继任的程遐能力不够。太和元年(328年),前赵刘曜击败石虎,围攻洛阳,大臣都建议退让,石勒大怒,于是重新启用徐光。徐光定策决战,俘虏刘曜,灭前赵。石勒称帝,徐光为中书令领秘书监。 石勒问徐光,自己能比作昔日哪位君主,徐光说石勒神谋武略,比汉朝开国君主刘邦更高,仅次于轩辕吧。石勒笑道:“人岂不自知,卿言亦以太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兒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朕当在二刘之间耳,轩辕岂所拟乎!” 石勒对徐光表示,东晋还在割据江南,李氏占据巴蜀,他担心后世不会把自己当成真命天子。徐光说,长安洛阳都在后赵,天下正统毫无疑问。但是心腹之患是权力很大的将军石虎,劝石勒削弱石虎的权力。石勒临终前,石虎威迫太子石弘把曾劝石勒除掉自己的程遐和徐光逮捕入狱。建平四年(333年)九月,石勒一死,石弘继位。石虎下达第一个“诏令”,将右光禄大夫程遐、中书令徐光论罪诛斩。.

新!!: 中书令和徐光 (十六國) · 查看更多 »

徐勉

徐勉,字修仁,南朝东海郡郯城人。 父徐融為南昌相,徐勉幼時為孤兒,貧而好学,在南齐为太学博士,镇军参军。后来跟随梁武帝萧衍,被梁武帝信任。任為中書侍郎,建威将军。在南梁昇進侍中、吏部尚書、左僕射、中書令。他博通经史,善辞令,建議武帝統一礼制,修訂五礼(吉、凶、軍、賓、嘉),梁朝的典章朝仪、婚冠吉凶之礼,徐勉都参与制定。立梁律,起国子学、州郡学校教育子弟,鼓勵培養官吏。为官勤于职事,清正无和,不经营产业,被当时的人所称道。他日夜在官署办公,经常数十天不回家,家里养的狗都不认识他的了。每当他回家,群犬惊吠,他叹息说:“吾忧国忘家,乃至于此。”徐勉任吏部尚书时,曾经和门人在晚间聚会。一个门人想求徐勉任他为官,徐勉说:“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大同元年去世。享年七十歲。武帝聞報流涙,車駕臨席葬禮。贈光禄大夫,賜東園秘器、朝服、錢帛,諡號簡肅。徐勉為人清廉,日常生活質素,自稱人遺子孫以財,我遺子孫以清白。.

新!!: 中书令和徐勉 · 查看更多 »

徐知询

徐知询(),东海康王,五代十国年间杨吴摄政徐温亲生次子。他在徐温生前试图取代养兄徐知诰的少摄政地位,却无能为力。徐温死后,他因继承了徐温的军权,试图和徐知诰争夺杨吴控制权,却被徐知诰拘禁並且被剥夺军权。后来他仍然为杨吴将领,但是不再有足够的权力对徐知诰构成挑战。.

新!!: 中书令和徐知询 · 查看更多 »

徐知谔

徐知谔(),五代十国年间杨吴摄政徐温亲生第六子。母亲白夫人。知谔歿後,與其兄長徐知証一同被奉為神靈,合稱二徐真君。.

新!!: 中书令和徐知谔 · 查看更多 »

徐湛之

徐湛之(),字孝源,小字仙童。東海郯人。南朝宋司徒徐羨之兄孫。父徐逵之,母親是會稽公主刘兴弟。湛之在元嘉後期受宋文帝重用,官至尚書僕射,領護軍將軍,並參與謀廢太子劉劭的大事,但在太子先發制人發動兵變時遇害。.

新!!: 中书令和徐湛之 · 查看更多 »

徐溫

徐溫(),字敦美,海州胊山(今江蘇東海)人,唐末軍事人物。南唐建立者徐知誥(李昪)養父,廟號義祖。.

新!!: 中书令和徐溫 · 查看更多 »

侯益

侯益(),唐末汾州平遥人。一生經歷了唐末至宋初之間的整個五代十國時代。.

新!!: 中书令和侯益 · 查看更多 »

徒单公弼

徒单公弼,金朝大臣。本名习烈,河北东路(治今河北省河间市)算主海猛安人,女真族。 父亲是武定军节度使徒单府君奴,母亲是金熙宗之女。徒单公弼开始为奉御,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娶金世宗女息国公主,加定远大将军、驸马都尉,改任器物局直长。转任副使,兼近侍局直长。金章宗时,历任滨州刺史、兵部侍郎,知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府事。泰和二年(1202年),任武安军节度使,为贺宋正旦使。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元年(1209年),入朝知大兴府事,拜参知政事。历任尚书右丞、尚书左丞。至宁元年(1213年),拜平章政事,封定国公。金宣宗即位,徒单公弼升右丞相。又为定国军节度使事,太子太师、同判大睦亲府事。兴定五年(1221年)卒,谥恪愿。.

新!!: 中书令和徒单公弼 · 查看更多 »

徒单克宁

徒单克宁(),金朝莱州(今山东省莱州市)人,出自女真徒单部,原名习显。.

新!!: 中书令和徒单克宁 · 查看更多 »

徒单鎰

徒单镒(),本名按出。女真人。金國宰相。 1173年,以女真进士,入仕为翰林侍讲。金章宗即位后,任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参知政事,监修国史,后任尚书右仆射。1192年,出京任横海军、平阳军的留守使,同平章事,封济国公。不满李淑妃专权,被迫离京,先后在京兆府(今西安)、东京、上京任职。在成吉思汗南下时,徒单镒任丞相,负责拱卫金中都。金宣宗即位後封廣平郡王,世襲猛安謀克。1214年,金宣宗意欲南迁汴京,徒单镒极力劝谏,認為「銮辂一动,北路皆不守矣!」。宣宗不听,徒单镒愤愤而死。徒单镒著有《弘道集》。.

新!!: 中书令和徒单鎰 · 查看更多 »

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为呼必赉,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孛儿只斤氏,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父拖雷的第四子,母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蒙古帝国大汗,元王朝的建立者。 1260年5月5日在自己的弟弟旭烈兀的支持和封地属臣的拥立下,自立为大蒙古国大汗,称大蒙古国皇帝。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成为元朝首任皇帝。忽必烈于1260年5月5日至1276年2月4日自立为汗期间实际统治中国北方及蒙古高原地区属于蒙古大汗的直辖领地,于1271年12月18日至1294年2月18日作为元朝皇帝统治中国,前后在位34年,作为全中国皇帝在位18年。 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入南宋行都临安,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元朝成为全国性政权,但南宋遗臣建立小朝廷继续抗元。1279年3月19日,南宋海上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元朝统一全中国。 1276年2月4日,宋恭帝在降表中为忽必烈上尊号大元仁明神武皇帝。1284年1月24日,群臣为忽必烈上尊号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 去世后,获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蒙古語尊號薛禪皇帝()《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紀十四):“五月戊午,遣攝太尉臣兀都帶奉冊上尊諡曰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國語尊稱曰薛禪皇帝。”。.

新!!: 中书令和忽必烈 · 查看更多 »

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唐朝鐵勒族人。.

新!!: 中书令和僕固懷恩 · 查看更多 »

僕散忠義

僕散忠義(),本名乌者。金國上京人,宣献皇后的侄子。 少年时,参加富平之战,1140年,随兀术攻南宋,在顺昌之战大败。金世宗即位后,任尚书右丞、同平章事。率军平定移剌窝干之乱。加封右丞相,都元帅,爵沂国公。1163年,再次攻宋,与宋订立隆兴和议。子僕散揆,孙僕散安貞都是金国名将。.

新!!: 中书令和僕散忠義 · 查看更多 »

刘宏 (刘宋)

建平宣简王劉宏(),字休度,宋文帝劉义隆第七子。.

新!!: 中书令和刘宏 (刘宋) · 查看更多 »

刘守文

刘守文(),深州乐寿(今河北献县)人。 刘仁恭之長子。898年,奉父命击败义昌节度使卢彦威,遂为义昌节度使。刘仁恭之次子刘守光曾因与刘仁恭的爱妾罗氏通姦,被刘仁恭趕出家門。昭宗天祐二年七月十三日夜,魏博李公佺作亂未果,焚府舍,剽掠,出奔滄州(今河北沧州东南),投奔刘守文。天祐三年劉守文遣兵萬人攻貝州,又攻冀州,拔蓨縣,進攻阜城。 刘仁恭在沧州被朱全忠打敗逃脱回幽州,在幽州城西的大安山(今北京房山西北)兴土木,收集美女,炼丹药。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同年,朱全忠受禅于唐,登基为后梁太祖),宣武将领李思安攻幽州(今北京市),刘仁恭的次子刘守光从城外率军进入击退李思安後,随即自称卢龙节度使,並派元行钦攻取大安山,擒住刘仁恭。又派元行钦杀死刘仁恭的其他儿子们。刘守文当时镇守沧州和德州(今山东陵县)一带,闻父被囚,大哭曰:“哀哀父母,生我辛劳。自古岂有仇父者,我家生此枭獍,我生不如死!”即刻统沧州、德州两地兵力来攻,互有胜负。刘守文担心后梁袭击自己,派使者降梁,并送儿子刘延祐为质。梁太祖加刘守文中书令,抚纳之。 开平三年(909年),刘守文联合契丹、吐谷浑部众,大举进攻刘守光并击败之,这时,他站出到自己军前,命令他们不得伤害弟弟刘守光。元行钦见状冲上前生擒了刘守文,刘守文军崩溃。部下推其子刘延祚领沧州,刘守光押刘守文于城下,沧州不为所动。但最终沧州还是被刘守光攻克。不久刘守光杀害刘守文,又归罪于凶手而杀之。刘守文另一子刘延进逃亡,北宋初年将领刘光义就是刘延进的儿子。.

新!!: 中书令和刘守文 · 查看更多 »

刘仁赡

刘仁赡,(900年-957年),南唐大将。字守惠,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曾任吴右监门卫将军。历黄州、袁州二州刺史。治军严明。李璟即位,让其掌管亲信的部队。任寿州节度使时,后周来攻,他固守城池,终因营田副使孙羽等献城,他重病在身,不得已而降。 Category:南唐人.

新!!: 中书令和刘仁赡 · 查看更多 »

刘弘昌

劉弘昌(),十国南漢初代高祖皇帝劉龑的第五子。 南漢高祖劉龑有19子,劉弘昌为第五子。生母不詳。大有五年(932年),劉弘昌被封为越王。劉龑临终想传位给劉弘昌,被萧益阻止。劉龑的第三子南汉殇帝劉玢即位,劉弘昌多次劝谏,殇帝不听。刘思潮杀死殇帝,劉弘昌拥立四哥劉晟。劉弘昌为太尉、中书令,诸道兵马都元帅,知政事。劉晟猜忌弟弟,乾和二年(944年),劉晟派劉弘昌到海曲祭祀襄帝祠,派人杀死劉弘昌,对外宣称劉弘昌被盗贼所杀。.

新!!: 中书令和刘弘昌 · 查看更多 »

刘知俊

刘知俊(《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字希贤,外号刘开道,在后梁太祖朱全忠为晚唐大军阀乃至后梁皇帝时为其部将。后来他担心太祖对他不利,叛变,先投岐国,再投前蜀。前蜀高祖皇帝王建却忌其才能,后将其诛杀。.

新!!: 中书令和刘知俊 · 查看更多 »

刘祎

刘祎(),字休秀,宋文帝劉义隆第八子。.

新!!: 中书令和刘祎 · 查看更多 »

刘群 (十六国)

刘群(),字公度,中国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期政治人物,中山郡魏昌(今河北省无极县)人。刘琨之子。 刘群少年时随父刘琨在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领偏军征讨。刘琨依附段部鲜卑段匹磾。318年,刘琨为段匹磾所害。刘琨余部卢谌等人拥刘群奔辽西依附段匹䃅弟段末柸。刘群为段末柸所重用。段辽任命他为左长史。后赵石虎伐段氏,段辽被石虎击败,刘群等封其府库,降石虎,石虎以刘群为秦州刺史。後出任中书令。石鉴即位,刘群为尚书左仆射。冉闵即位,以刘群为行台都督,率军镇压石氏旧臣的反抗。352年,前燕慕容儁灭冉闵,刘群于乱兵中被杀。.

新!!: 中书令和刘群 (十六国) · 查看更多 »

刘隐

刘隐(),唐朝末年和五代初年官员、割据军阀,南汉政权的奠基者,南漢追尊襄皇帝。父親南漢追尊圣武皇帝刘谦,母親是南漢追尊武皇后韋氏。.

新!!: 中书令和刘隐 · 查看更多 »

刘芳 (北魏)

#重定向 刘芳 (南北朝).

新!!: 中书令和刘芳 (北魏) · 查看更多 »

刘承勋

#重定向 劉承勳.

新!!: 中书令和刘承勋 · 查看更多 »

周本

周本(《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西平恭烈王,在五代十国时期杨吴(又称弘农)为将,短期於取代杨吴的南唐为将。.

新!!: 中书令和周本 · 查看更多 »

周惠达

周惠达(),中国北魏、西魏官员,表字怀文,章武郡文安县(今河北文安东北)人。北魏历任乐乡县令、平舒县令、平成县令周信之子。.

新!!: 中书令和周惠达 · 查看更多 »

傅亮 (南朝宋)

#重定向 傅亮 (六朝).

新!!: 中书令和傅亮 (南朝宋)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唐朝.

新!!: 中书令和唐 · 查看更多 »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五月……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歐陽修《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換算為公曆即7月10日 。),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太穆皇后窦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顺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終統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号贞观。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够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2岁,在位23年,庙号太宗 ,諡號「文皇帝」,葬于昭陵。.

新!!: 中书令和唐太宗 · 查看更多 »

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唐肃宗李亨的嫡长子。初名俶,小名大收,原封广平郡王,後改封廣平王、楚王、成王,天可汗,唐朝第11代皇帝(不计武则天),在位17年(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

新!!: 中书令和唐代宗 · 查看更多 »

唐括安礼

唐括安礼,本名唐括斡鲁古,又作唐括讹鲁古,字子敬,金朝大臣,女真族人。 唐括安礼少年时好学,通经史,善诗词文章。海陵王完颜亮贞元年间,官至临海军节度使,入为翰林侍读学士,改任浚州防御使、彰化军节度使。金世宗大定(1161—1189)初年,迁益都(今山东省青州市)尹、大兴(今北京市西南)尹。以为政有方,府内大治,狱空,受赏赐。是时虽年少,为政有治世才,因廉洁进荣禄大夫。金世宗对唐括安礼的理政能力很赞赏,下诏于宫中赐宴慰劳唐括安礼。按例:凡是狱中犯人减少,监狱出现了空闲的州郡,都要由朝廷赐钱作为赏赐宴席的费用。大定四年(1164年),因治绩入拜参知政事。大定七年(1167年),罢为横海军节度使,历河间尹、南京留守。后以守丧去官,起复为尚书右丞。升任平章政事,封芮国公,授世袭谋克。钻研汉学,主张以汉法治国,平等对待女真与汉人;于科举、钱财、荐举等方面多有建议。参议考试科目,主张加试策论。忠诚正直,勤于政事,主张“猛安人与汉户,今皆一家,彼耕此种,皆是国人”,不宜再有分别。其所议,多与世宗不合。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授右丞相,进封申国公。同年去世。.

新!!: 中书令和唐括安礼 · 查看更多 »

唐括辩

唐括辩,本名斡骨剌,女真人,唐括氏。金朝大臣,完颜亮时尚书右丞相。.

新!!: 中书令和唐括辩 · 查看更多 »

全师朗

全师朗,中国唐末、五代十国前蜀大将,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市)人。 昭信军节度使冯行袭据金州,全师朗是他部下亲校,天祐二年(905年),前蜀王宗贺攻金州,冯行袭奔均州,全师朗遂以城降。前蜀王建将他赐姓王氏,名宗朗,补任金州观察使,割渠州、巴州、开州三州隶属金州。三个月后,金州再被冯行袭所取,王宗朗不能守,逃到成都。后蜀兵再克金州,王宗朗继续担任金州刺史。后来金州设雄武军节度使。王宗朗为雄武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前蜀乾德二年(919年)十二月,王宗朗起兵,被削夺官爵,恢复姓名全师朗。王衍命桑弘志讨伐。次年,桑弘志攻克金州,俘获全师朗,献到成都。王衍没有杀他,全师朗病卒。.

新!!: 中书令和全师朗 · 查看更多 »

元季海

元季海(),字元泉,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后裔,北魏平城镇将元淑之子,元魏宗室,北魏、西魏官员。.

新!!: 中书令和元季海 · 查看更多 »

元寿 (隋朝)

元寿(),字长寿,河南洛阳人,元魏侍中、邵陵王元敦之孙,北周凉州刺史元宝之子。 父亲元宝早亡,他当时九岁,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北周封隆城县侯、仪陇县侯,授仪同三司。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元寿参与对南陈的征伐,尚书主爵侍郎。晋王杨广出征,元寿为行台左丞,兼领元帅府属。南陈灭亡,元寿为尚书左丞。开府萧摩诃让儿子去江南重收快死的妻子的家产,御史也不弹劾。元寿将御史韩微之、刘行本和萧摩诃一起弹劾。 後元寿改任太常少卿、基州刺史、太府少卿。进位开府。隋炀帝继位,汉王杨谅举兵反,左仆射杨素为行军元帅,元寿为长史。身先士卒,平定后以功劳授大将军,迁太府卿。608年,拜内史令,从隋炀帝西讨吐谷浑。元寿率军屯驻金山,东西连营三百余里,围困吐谷浑可汗伏允。还军,拜元寿右光禄大夫。611年,兼左翊卫将军,从征辽东高句丽,612年正月甲辰,元寿行至涿郡,得病去世,时年六十三。隋炀帝哀悼惋惜。赠尚书右仆射、光禄大夫,谥号景。 其子元敏为守内史舍人,宇文化及之反,元敏参与谋划,授内史侍郎,为沈光所杀。.

新!!: 中书令和元寿 (隋朝) · 查看更多 »

元勰

元勰,字彥和,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拓跋弘第六子,生母贵人潘氏,北魏宗室、官员。.

新!!: 中书令和元勰 · 查看更多 »

元钦

元钦(),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魏文帝元宝炬长子、母為乙弗皇后。 大統元年(535年),元寶炬登基建立西魏時,元钦被立為皇太子。不久丞相宇文泰主動許配女兒給元欽,成為元欽的岳父。大統十七年(551年),文帝駕崩,太子元欽即位,沿用文帝年号,次年(552年)去年号,称元年。次年(553年),宇文泰主動去丞相位。同年十一月,尚書元烈謀誅安定公宇文泰,反被宇文泰所處死。此後,元欽對此事常有怨言,欲誅宇文泰,竟聯合宇文泰的女婿李基、李暉和--。結果被三人告密。登位第三年(554年)二月被宇文泰所废,立其庶弟齊王元廓。元钦史稱「廢帝」。恭帝元年四月庚戌(554年),宇文泰用毒酒毒死了元钦。.

新!!: 中书令和元钦 · 查看更多 »

元澄

元澄(),字道镜,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孫,任城康王拓跋雲長子,北魏宗室、官员。.

新!!: 中书令和元澄 · 查看更多 »

元文遥

元文遥,字德远,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后裔,北魏中军都将、暨阳子拓跋可悉陵曾孙。 北魏末年元文遥辞去太尉东阁祭酒而隐居林虑山,至东魏末年被征为大将军府功曹。北齐建立,迁中书舍人,不知原由被监禁数年。歷官侍中、尚書左僕射,封宁都郡公。元文遥明达世务,曾改革县令任用制。宣讀詔書時,“聲韻高朗,發吐無滯”。与赵彦深等人“共相荐达,任遇弥重”,专擅朝政。後因得罪和士開,贬为西兖州刺史。.

新!!: 中书令和元文遥 · 查看更多 »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新!!: 中书令和皇帝 · 查看更多 »

石琚

石琚,金朝大臣。字子美,定州人。石皋子。 石琚出生于北宋定州,幼年聪敏,年七岁,过目成诵。长大后博通经史,工词章。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己未科词赋状元。调弘政(今辽宁义县)、邢台县令。以为官清廉,升行台礼部主事,召为左司都事,累迁吏部郎中。完颜亮贞元三年(1155年),任吏部侍郎。在吏部十年,主管选举及铨选法。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擢迁谏议大夫兼吏部侍郎,奉诏详定制度,于朝政多有匡正上疏六事:“正纪纲,明赏罚,近忠直,远邪佞,省不急之务,罢无名之役”。迁吏部尚书,大定三年(1163年),拜参知政事,大定七年(1167年),进尚书右丞,大定九年(1169年),进尚书左丞,兼太子少师。反对私人铸钱,举荐唐括安礼等名臣。大定十七年(1177年),拜平章政事,封萃国公。次年(1178年),拜为右丞相。参与修《起居注》。金世宗说,朕观《贞观政要》,唐太宗与臣下议论,始议如何,后竟如何,此政史臣在侧,记而书之耳,若恐漏泄几事,则择慎密者任之。金国制度,凡皇宫内宴,只诸王、公主、驸马有资格参预。有一次世宗把石琚也召来与宴。石琚曾以太子少师的身份上奏世宗,应让太子完颜允恭学习政事。有人诋毁说:“石琚是希望得宠于东宫。”世宗经过观察,觉得石琚忠心耿耿,深得完颜雍的信任。石琚也竭尽忠诚辅佐皇帝。大定后期,世宗完颜雍打算立元妃张氏为皇后,同石琚商量。在石琚的建议下作罢。石琚多次上表要求辞官,大定十九年(1178年),世宗完颜雍终于准许了他的请求,下诏封石琚的一个孙子为门祗修,并命令石琚回乡安享天年。世宗赞他:“知人最为难事,近来左选多不得人,惟石琚为相时,往往能举其官。”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石琚病逝于家,谥文宪。.

新!!: 中书令和石琚 · 查看更多 »

石敬瑭

|图像.

新!!: 中书令和石敬瑭 · 查看更多 »

王劢

王勱(),南朝梁、南朝陳政治人物,表字公济或公齐,琅邪郡臨沂县人。陈宣帝时尚书右仆射。.

新!!: 中书令和王劢 · 查看更多 »

王及善

王及善(),洺州邯鄲(今河北邯郸)人。武则天时文昌左相(宰相)。他擔任内史时,人稱为“鸠集凤池”。唐高宗時,累官至禮部尚書。他規定官员不准骑驴上班,又派人终日驱逐,人稱“驱驴宰相”。.

新!!: 中书令和王及善 · 查看更多 »

王坦之

王坦之(),字文度,太原郡晉陽县(今山西省太原县)人。東晉太原王氏族人,尚書令王述之子,曾與謝安等人在朝中抗衡桓溫,阻止簡文帝死前幾同於讓國予桓溫的詔令,桓溫死後亦一度與謝安等人輔政。.

新!!: 中书令和王坦之 · 查看更多 »

王处回

王处回(),字亚贤,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唐和后蜀官员,为后蜀的全部两位皇帝孟知祥和孟昶担任枢密使。.

新!!: 中书令和王处回 · 查看更多 »

王处直

王处直(),字允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墓志称并州晋阳县人,晚唐、五代初期的义武节度使,是为割据一方的藩镇。.

新!!: 中书令和王处直 · 查看更多 »

王宗寿

王宗寿,字永年,中国五代十国前蜀将领,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前蜀高祖王建养子。封嘉王。 王宗寿原本是许州民家之子,王建因为王宗寿与自己同姓,便收他做养子。王宗寿好学习,善于弹琴下围棋,做人谦虚,相信道教法术,以炼丹养气自娱。王建在位时,武成三年(910年)封嘉王,后领鎮江軍節度使。光天元年(918年)王衍登基,改任太子太保、奉朝请。王衍行为荒淫,王宗寿恐危社稷,经常直言谏劝,后主不能理解,出任他为武信軍節度使。 后唐李存勖派兵攻蜀。王宗寿不降,听闻王衍已降后唐,才放弃抵抗。王宗寿跟着押送王衍的人马,到达岐阳,贿赂看守见到了王衍。相见之后,王衍哭着说着:“如果以前听了你的话,怎会有今天!”随后,王衍和前蜀宗族被后唐屠灭。王宗寿住在渑池,听说李存勖遇弑,躲到熊耳山隐居。李嗣源即位,王宗寿到洛阳请求安葬王衍宗族的遗骨。李嗣源任命他为保义军行军司马,追封王衍为顺正公,以诸侯之礼安葬王衍。王宗寿得到前蜀王氏其他十八人的遗骨,葬在长安之南的三赵村。.

新!!: 中书令和王宗寿 · 查看更多 »

王宗弼

王宗弼(《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王宗弼至成都,登大玄门,严兵自卫。蜀主及太后自往劳之,宗弼骄慢无复臣礼。乙巳,劫迁蜀主及太后後宫诸王于西宫,收其玺绶,使亲吏于义兴门邀取内库金帛,悉归其家。其子承涓杖剑入宫,取蜀主宠姬数人以归。丙午,宗弼自称权西川兵马留后。 ……王宗弼遣使以币马牛酒劳军,且以蜀主书遗李严曰:‘公来吾即降。’……宗弼犹乘城为守备,严悉命撤去楼橹。 ……王宗弼称蜀君臣久欲归命,而内枢密使宋光嗣、景润澄、宣徽使李周辂、欧阳晃荧惑蜀主;皆斩之,函首送继岌。又责文思殿大学士、礼部尚书、成都尹韩昭佞谀,枭于金马坊门。内外马步都指挥使兼中书令徐延琼、果州团练使潘在迎、嘉州刺史顾在珣及诸贵戚皆惶恐,倾其家金帛妓妾以赂宗弼,仅得免死。凡素所不快者,宗弼皆杀之。  辛亥,继岌至德阳。宗弼遣使奉笺;称已迁蜀主于西第,安抚军城,以俟王师。又使其子承班以蜀主后宫及珍玩赂继岌及郭崇韬,求西川节度使,继岌曰:“此皆我家物,奚以献为!”留其物而遣之。  李绍琛留汉州八日以俟都统,甲寅,继岌至汉州,王宗弼迎谒;……  王宗弼之自为西川留后也,赂崇韬求为节度使,崇韬阳许之。既而久未得,乃帅蜀人列状见继岌,请留崇韬镇蜀。从袭等因谓继岌曰:“郭公父子专横,今又使蜀人请己为帅,其志难测,王不可不为备。”继岌谓崇韬曰:“主上倚侍中如山岳,不可离庙堂,岂肯弃元臣于蛮夷之域乎!且此非余之所敢知也,请诸人诣阙自陈。”由是继岌与崇韬互相疑。会宋光葆自梓州来,诉王宗弼诬杀宋光嗣等。又,崇韬征犒军钱数万缗于宗弼,宗弼靳之,士卒怨怒,夜,纵火喧噪。崇韬欲诛宗弼以自明,己巳,白继岌收宗弼及王宗勋、王宗渥,皆数其不忠之罪,族诛之,籍没其家。蜀人争食宗弼之肉。”),五代十国前蜀大将。 他本名魏弘夫,是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军事统帅和养子,封巨鹿王。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为顾彦晖效力时又作顾琛。王建子王衍年间,王宗弼的权力继续上升,封齐王。咸康元年(925年),前蜀军在数次关键战役中败于来伐的后唐军,王宗弼迫使王衍投降,希望可以维持自己在西川的势力。但后唐军的招讨副使郭崇韬认为王宗弼不可靠,处决了他。.

新!!: 中书令和王宗弼 · 查看更多 »

王宗佶

王宗佶(《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本姓甘,五代十国政权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养子,在王建的120个养子中最长,自认为王建的潜在继承人。武成元年(908年),王建怒其悖慢,将他处死。.

新!!: 中书令和王宗佶 · 查看更多 »

王宗侃

王宗侃(《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二),本姓田,名师侃,《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七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养子和大将。《九国志·王宗侃传》.

新!!: 中书令和王宗侃 · 查看更多 »

王宗俦

王宗俦(),中国五代十国前蜀将领,前蜀高祖王建养子。 王宗俦有战功,初任排陈使,便收他做养子。武成年间为秦州留后,转任天雄軍節度使,兼侍中。乾德三年(921年)升任山南节度使,兼中书令。充西北面都招讨行营安抚使,率军伐岐,进攻陇州,屯守上邽,没有战绩。后唐的客省使李严来出使前蜀,李严称后唐有统一天下之志,说朱温篡唐,诸侯都不勤王。王宗俦认为他语带讽刺,请求皇帝王衍将他斩杀,王衍不听。王衍行为荒淫,乾德六年(924年)九月,王宗俦试图说服王宗弼废黜王衍,另立更能干的新帝。但王宗弼犹豫不决,王宗俦担心事泄,忧愤而死。王宗俦死后,王宗弼却告诉枢密使宋光嗣和景润澄等:“王宗俦叫我杀了你们这种人。现在他死了,你们不用担忧了。”宋光嗣等人俯伏泣谢。但王宗弼子王承班闻之,却说:“我家不能免祸了。”.

新!!: 中书令和王宗俦 · 查看更多 »

王宗绾

王宗绾,中国五代十国前蜀将领,前蜀高祖王建养子。本名李绾,后改姓王,名宗绾。 乾宁元年,他和王钊(王宗谨)一起被王建收为义子,官至知蜀州。他为人宽厚谨慎。王建便令许存驻守蜀州,暗中让王宗绾监视许存。王宗绾秘密向王建说,许存忠诚勇敢谦恭谨慎,具有贤良将领的才能,王建于是放弃了先前的成见,把许存的姓名改为王宗播认做养子。王建破东川,命王宗绾分兵取昌州(今重庆市大足区)、普州(今四川省安岳县),领武定军节度使。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发丧,朝廷派遣哀使司马卿前往成都宣谕王建,到这时才进入蜀境。西川掌书记韦庄替王建谋划,派王宗绾告诉司马卿说:“蜀地将士,世受唐恩,去年听说皇上东迁洛阳,共上二十表,都没有回答有逃跑的兵卒从汴州前来,听说先帝已遭朱全忠弑逆。全蜀将士方日夜枕戈以待,想为先帝报仇。”前蜀建立后,永平元年(911年),王建与李茂贞相攻,充马步都指挥使,于西县(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筑城,置安远军,捍蔽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永平二年(912年),授马步军都指挥使,兼中书令。不久,加兼北路行营都制置使,辅佐朝政。光天元年(918年),王建病重,与王宗弼、王宗瑶一起辅佐太子王衍。王衍即位,依然担任中书令,封临洮王。.

新!!: 中书令和王宗绾 · 查看更多 »

王宗瑶

王宗瑶(),字宝臣,燕人,五代十国时期前蜀高祖王建义子,本名姜郅《九国志》,一作姜志。许田人《十国春秋》卷四十二。.

新!!: 中书令和王宗瑶 · 查看更多 »

王宗播

王宗播,原名许存,中国唐朝末年、五代十国前蜀将领,汝阳人。前蜀高祖王建养子。 888年,秦宗权的别将常厚占据夔州,郭禹(成汭)与他的手下将领许存攻打夺占了夔州。朝廷任命郭禹为荆南节度使。 898年,荆南节度使成汭与属下许存沿着长江逆流而上攻占地盘,把长江沿岸的州县全都夺取。许存带领军队向西攻取渝州、涪州,成汭委任许存为万州刺史。成汭知道许存不得志,派人刺探许存的行动,回来的人说:“许存不处理州政,每天出去踢球取乐。”成汭认为许存想要逃跑,所以现在先锻炼脚的力量。便派军队袭击许存,许存放弃万州城逃跑,向王建投降。王建以为许存有勇有谋,想杀掉许存,掌书记高烛说:“明公招揽天下豪杰以求称霸,许存穷途投我,怎能杀害。”王建令许存驻守蜀州,暗中让王宗绾监视许存。王宗绾对王建说,许存忠勇谦谨,具有良将的才能,王建于是把许存的姓名改为王宗播,认做养子,王宗绾没有让王宗播知道此事。王宗播的孔目官柳修业,常劝王宗播要谨慎镇静。王宗播凡遇强敌,其他将领有所畏惧,他冲锋陷阵,有了功劳,就称病不自夸,因此王宗播得以终身保全功名。 897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派李继昭救援梓州,被王宗播袭击擒获。黎州、雅州之间汉化的蛮人,西川节度使每年向其中刘王、郝王、杨王赠送绢帛三千匹,让他们监视南诏的举动,这三个王也受南诏的馈送,侦探成都的虚实。王建派遣王宗播攻打南诏,三王泄漏了军事消息,王建便把他们召来斩杀。 902年,王宗播攻打三泉,没有攻下,退保山上营寨。亲吏柳修业对他说:“公举族归顺王建,不为王建死战,何以自保?”王宗播命令部众:“我率领你们决战,取得功名;不然,死在这里!”于是,攻克金牛、黑水、西县、褒城西寨。王宗播攻打马盘寨,李继密战败,逃回汉中。西川军队乘胜追到汉中城下,王宗涤攻克了汉中。前蜀建立后,步军都指挥使王宗绾修筑西县城,号称安远军。911年,岐王李茂贞派刘知俊、李继崇率兵攻前蜀,定戎团练使王宗播为四招讨马步都指挥使,率兵救援安远军,在廉水、让水之间扎营,与唐道袭一起攻击岐兵,在明珠曲大败岐兵。第二天,又在凫口交战,斩杀岐王的成州刺史李彦琛。王宗播在黄牛川打败岐兵,擒获岐将苏厚等。 914年十一月十三日,南诏大长和国侵犯黎州,王建派遣夔王王宗范、兼中书令王宗播、嘉王王宗寿为三招讨,阻击大长和军。十一月廿四日,在潘仓嶂打败了南诏军,斩杀南诏酋长赵嵯政等。十一月三十日,又在山口城击败了南诏军队。十二月十三日,攻下南诏武侯岭等十三个村寨。十二月十九日,在大渡河击败了南诏军队,俘获和斩杀数万南诏士卒,南诏人抢着过河逃跑,桥被压断,又有数万人被水淹死。王宗范、王宗播等将要制成浮桥,渡过大渡河继续攻打南诏,王建通知王宗范等,命令他们撤回。 915年八月初七,王建任命兼中书令王宗绾为北路行营都制置使,兼中书令王宗播为招讨使,一起攻打秦州。916年八月廿四日,王建任命王宗播为西北面招讨,武信军节度使刘知俊、天雄节度使王宗俦、匡国军使唐文裔为第一、第二、第三招讨,率领十二万大军从秦州出发,前往讨伐岐王。十月初七,王宗播等率兵开出旧关,到达陇州。岐国保胜节度使兼侍中李继岌害怕岐王对他有所猜忌,于是率领二万多士卒放弃陇州,投奔前蜀,李继岌恢复原名桑弘志。919年三月十八日,前蜀北路行营都招讨、武德军节度使王宗播等从散关进攻岐国,渡过渭水,打败岐将孟铁山。后来赶上大雨才撤回部队,分兵驻扎在兴元府、凤州和威武城三地。 黔使阙君实是王宗播的连襟,阙君实之子被王宗播养为子,取名王承杰。.

新!!: 中书令和王宗播 · 查看更多 »

王亚澄

王亚澄(),五代十国時期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閩國景宗王曦和李皇后的儿子。 941年四月,王曦任用王亚澄为同平章事,判六军诸卫。王曦任用琅邪王王亚澄为威武军节度使、兼中书令,改封号为长乐王。942年三月,闽主王曦立长乐王王亚澄为闽王。944年,李皇后妒忌尚贤妃受到王曦的宠爱,想要谋杀王曦而立她的儿子王亚澄为帝,三月十三,朱文进、连重遇指使拱宸马步使钱达杀了王曦,朱文进背叛了李皇后,没有拥立王亚澄,朱文进自立为帝。王氏家族在福州的全部杀光。.

新!!: 中书令和王亚澄 · 查看更多 »

王延之

王延之(),南朝宋、南朝齐政治人物,表字希季,琅邪郡臨沂县人。.

新!!: 中书令和王延之 · 查看更多 »

王延羲

闽景宗王延羲(福州話平话字:Uòng Iòng-hĭ;),继位後改名王曦,五代時期閩國君主,王審知之子,王延翰、王延鈞之弟,王繼鵬之叔。.

新!!: 中书令和王延羲 · 查看更多 »

王建 (前蜀)

前蜀高祖王建(),字光圖,五代十國时期前蜀開國皇帝(907年—918年在位),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

新!!: 中书令和王建 (前蜀) · 查看更多 »

王志 (南北朝)

王志,字次道,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西北)人,中国南北朝时南朝齐、南朝梁政治人物、书法家。.

新!!: 中书令和王志 (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王僧达

#重定向 王僧達.

新!!: 中书令和王僧达 · 查看更多 »

王固

王固(),南朝梁、南朝陳政治人物,表字子堅,琅邪郡臨沂县人。.

新!!: 中书令和王固 · 查看更多 »

王琼 (北魏)

王琼(),字世珍,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龙骧将军、长社侯王宝兴的独子,北魏官员。.

新!!: 中书令和王琼 (北魏) · 查看更多 »

王球

王球(),字倩玉,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球是東晉司徒王謐的兒子,在宋官至尚書僕射。.

新!!: 中书令和王球 · 查看更多 »

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逸事多見於「世說新語」中。.

新!!: 中书令和王献之 · 查看更多 »

王猛

王猛(),字景略,原籍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昌樂縣西),后移家魏郡。十六國時期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於前秦官至丞相,對前秦富國強兵,統一北方有重要影響。.

新!!: 中书令和王猛 · 查看更多 »

王瑒

王瑒(),南朝梁、南朝陳政治人物,表字子璵(《南史》作子瑛),琅邪郡臨沂县人。陈宣帝时尚书左仆射。.

新!!: 中书令和王瑒 · 查看更多 »

王衍 (西晋)

王衍(),字夷甫,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出身瑯琊王氏,司徒王戎的堂弟,在西晉官至司徒。王衍為人喜好清談,不喜歡參與實質政事,並以求自保為首要,雖然西晉末年在經歷八王之亂後已民變四起,更有匈奴人劉淵建立漢國對抗晉室,但身為三公之一的王衍仍不以拯救國家為己任,反而在方鎮樹立親族作為外援和退路。最終王衍被石勒俘殺。後世指責王衍「清談誤國」,應為西晉覆亡承擔一些責任。.

新!!: 中书令和王衍 (西晋) · 查看更多 »

王行瑜

王行瑜(),邠州(今陝西彬縣,位淳化縣西北)人。唐末將領。.

新!!: 中书令和王行瑜 · 查看更多 »

王观 (辽朝)

王观()辽国政治家。辽南京人。.

新!!: 中书令和王观 (辽朝) · 查看更多 »

王骞

王騫(),南朝齐、南朝梁政治人物,本名玄成,避讳齐高帝蕭道成改名王骞。表字思寂,琅邪郡臨沂县人。王僧綽之孙,王俭之子。.

新!!: 中书令和王骞 · 查看更多 »

王详

王详,十六国时后凉大臣。 王详初为吕光的中书令,396年,三河王吕光即天王位,国号大凉,大赦,改元龙飞;以中书令王详为尚书左仆射,著作郎段业等五人为尚书。397年,王详、侍中房晷与尚书段业不和,段业因此同意了沮渠男成的请求,起兵反凉。段业自称为大都督、龙骧大将军、凉州牧、建康公,改年号为神玺,建立北凉政权。太常郭黁以吕光老病,太子吕绍愚昧孱弱,太原公吕纂凶暴骄悍,想要拥立田胡部落的首领王乞基谋反。郭黁以王详为内应,事发,王详被杀。.

新!!: 中书令和王详 · 查看更多 »

王鱼

王鱼,十六国时前秦大臣。京兆(治今西安市)人,苻生时中书令。 350年,苻健自称晋朝的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雍州刺史,任命王鱼、安定人程肱、胡文等为军谘祭酒。苻健死后,苻生继承皇位,王鱼为中书令。355年,王鱼与中书监胡文上奏苻生:“天文有变,有彗星划过大角星座,荧惑(火星)进入井宿。大角,是帝王的星座;井宿,是秦国分野。不出三年就会出现国有大丧,大臣戮死,要求生修德避免丧乱。”苻生说:“皇后与朕对临天下,可以应验国有大丧。毛太傅、梁车骑、梁仆射受遗辅政,可以应验大臣戮死。”因此杀害梁皇后及太傅毛贵、尚书令梁楞、左仆射梁安等公卿大臣。.

新!!: 中书令和王鱼 · 查看更多 »

王都

王都(),原名刘云郎,陉邑人,五代十国初期义武节度使王处直的义子,统领新军。921年,王处直秘密联络耶律阿保机,背叛李存勖,定州将领不愿联络契丹,推举王处直义子王都取代王处直,王都软禁王处直,杀王处直子孙及亲信,又杀王处直,归降后唐李存勖。李存勖以其子李继岌娶王都的女儿,以王都为义武军节度使。明宗李嗣源即位后,厌恶王都,和安重诲商量除掉他。王都获悉后,联络契丹反唐。李嗣源派大将王晏球讨伐王都的驻地定州。王都坚守一年多,天成四年(929年)二月,定州城破,王都与家属皆自焚而死。四子一弟(此弟可能係刘氏)被俘献于行在,凌迟于市。.

新!!: 中书令和王都 · 查看更多 »

王重盈

王重盈(《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晚唐军阀,历任陕虢节度使和护国节度使。.

新!!: 中书令和王重盈 · 查看更多 »

王镕

王镕(),回紇人,唐朝末年五代十国初期成德节度使、赵王。年少繼位,為人有智謀,周旋於汴州節度使朱温、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等大諸侯之間,晚年喜好方士長生不老之術,建造府邸、园林,在当时首屈一指。政务皆交由行军司马李蔼、宦官李弘规处置,自己则深居不出。藩政凋敝,被義子王德明兵變所殺。.

新!!: 中书令和王镕 · 查看更多 »

王逵

王逵(),一作王進逵,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五代時期曾任武平節度使。本為靜江軍士卒,於南楚馬希萼在位時任靜江指揮使。 後周廣順元年(951年),當時的楚王馬希萼荒淫無道,命王逵、周行逢等人率兵士修復被火燒燬的楚王府,工作勞苦,又無賞賜,王逵、周行逢因此率部逃回朗州(今湖南常德),推舉馬光惠為武平節度使,後來因馬光惠愚昧懦弱,再改推劉言為權武平留後(暫代武平節度使)。 廣順二年(952年),王逵與周行逢等諸將為劉言所命攻擊已為南唐所佔據的南楚故都潭州,南唐軍大敗,撤出湖南,南楚馬氏在南嶺以北的故地因此為劉言等人恢復。 本來,潭州是武安军節度使的府治以及南楚的都城所在地,這時劉言以潭州毀於戰亂,請求後周將湖南地區的政治中心遷往朗州。廣順三年(953年),王逵被後周任命為武安節度使(府治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位在被任命為朗州大都督、武平節度使(府治在朗州)的劉言之下,王逵因此心生不滿;而劉言為王逵擁立,王逵不願久居其下,劉言亦認為王逵是潛在的威脅,總總的原因,二人因此對立。 同年(953年)稍後,王逵與周行逢聯手翦除劉言身邊將領,並攻擊朗州,朗州城陷,劉言被擒,不久王逵派將領潘叔嗣殺害劉言,後周隨即任命王逵為武平節度使。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王逵受後周世宗柴榮所命進攻南唐,軍過岳州(今湖南岳陽),王逵的手下對岳州團練使潘叔嗣勒索賞賜,貪得無厭,而仍不滿足,遂向王逵誣指潘叔嗣有叛變之意,王逵怒形於詞色,潘叔嗣大為恐懼,因此先發制人,偷襲朗州。王逵回師反擊,在武陵城外與潘叔嗣會戰,戰敗被殺。 K W Category:武平節度使.

新!!: 中书令和王逵 · 查看更多 »

王檀

王檀(),字众美,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国五代后梁将领。 王檀年轻时聪明,仪容英俊,喜读兵书,颇有韬略。唐僖宗中和年间,朱温镇守汴州,王檀为小校。勇冠诸将,摧锋陷阵,屡建战功。中和四年(884年)以军功历迁踏白副指挥使,光启三年(887年),辅佐朱珍败敌,获敌将孙用和、束诩。文德元年(888年),补冲山都虞侯。次年改左踏白马军副将。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转任顺义都将。大破王师范,官至密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密州刺史。朱温称帝,建立后梁,王檀以功升为保义军节度使(驻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潞州东北面行营招讨使、检校太尉。乾化元年(911年),梁晋柏乡之战,梁将王景仁兵败,河朔大震。王檀守邢州,接应败军。李存勗来攻,晋大军围邢州,王檀以孤城力战拒敌,坚守数月,迫使晋军回师,终于保全邢州。此役结束后,王檀以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瑯琊郡王。梁末帝即位,以王檀为匡国军节度使(驻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率兵袭击晋阳,几乎攻陷,不克而返。改任为天平军节度使(驻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为帐下叛兵所杀,时年五十一,追谥忠毅。.

新!!: 中书令和王檀 · 查看更多 »

王武俊

王武俊(),字元英,契丹怒皆部人。唐將領。成德節度使。 幼善騎射,在李寶臣帳下擔任裨將。封维川郡王。建中三年(782年)正月殺李惟岳,傳首京師,本欲謀得成德節度使,三月為恆冀都團練觀察使,以功高賞薄,對朝廷不滿,又瞧不起張孝忠,暗中與幽州節度使朱滔相互勾結。是年十一月,朱滔稱冀王,與李納、田悅、王武俊一併稱王,昭義節度使李抱真退保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衛長寧忠於唐朝,勸王武俊歸唐不成,想謀殺王武俊,事泄,被腰斬。 李抱真親赴王武俊轅門,勸降武俊,二人結義為兄弟。王武俊與李抱真聯合對付朱滔,德宗为鼓励王武俊也封他为卢龙节度使,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为司空,封琅琊郡王。進檢校太尉兼中書令。 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病死,谥忠烈。王武俊妻李氏。长子王士真袭位。另有子王士清、王士平、王士则。 武俊傳王士真、士真傳王承宗,承宗傳王承元,承元歸順朝廷,改封義成節度使,帝敕魏博軍的田弘正掌成德軍。王廷湊兵變,殺田弘正,自立為成德節度使。王廷湊是王武俊養子「王五哥」的後人。.

新!!: 中书令和王武俊 · 查看更多 »

王波 (十六国)

王波(),十六国后赵石虎时中书监。 后赵石勒时,王波初任牙门将。326年,转任记室参军,制订九品制度,确立秀才、孝廉试经的制度。王波与裴宪共撰朝仪,石勒的宪章文物,比拟汉晋帝王。石虎僭位,称摄赵天王,以王波为中书令。武乡(今山西榆社北)发现玄玉玺来献,王波为石虎上奏《玄玺颂》以阿谀奉承他。转任中书监。 340年,成汉李闳被东晋俘虏,出逃到后赵。成汉皇帝李寿来信,请求放回成汉将李闳,称石虎为赵王石君,石虎不高兴。王波认为应该放李闳回去,适逢挹娄向后赵进献矢石弩,王波乘势请求转送成汉,石虎听从。李闳回成都,李寿下诏称“羯使来庭,献其楛矢”。石虎大怒,黜王波为白衣平民,守中书监。344年,隆冬季节,太子石宣让人伐木建造宫殿,百姓怨声载道,领军王朗请求石虎制止。石虎听从。适逢火星在房宿,石宣让太史令赵揽进言杀死显贵王姓大臣避难。石虎问:“谁能承当?”赵揽说:“领军王朗最为显贵。”石虎心中怜惜王朗,让赵揽说出其次人选。赵揽只好说:“其次只有中书监王波。”石虎下诏,追究王波送矢给成汉,将他腰斩,和他四个儿子,尸体丢入漳水。后来怜悯王波无罪遭刑,追赠为司空,封王波孙子为侯。.

新!!: 中书令和王波 (十六国) · 查看更多 »

王戎

王戎(),字濬沖,小字阿戎,琅邪臨沂(在今山東省臨沂市北)人。西晉大臣,官至司徒,封安豐侯,人稱王安豐。生於魏青龍二年(234年),卒於晉永興二年(305年),出自魏晉高門士族琅邪王氏,為幽州刺史王雄之孫,涼州刺史王渾之子,與太保王祥同宗。王戎是“竹林七賢”中最年少的一位。.

新!!: 中书令和王戎 · 查看更多 »

王景崇 (唐朝)

王景崇(),回紇阿布思人,字孟安,封常山郡王,谥忠穆,唐朝将领,继承先祖任成德节度使并实际独立于朝廷。.

新!!: 中书令和王景崇 (唐朝) · 查看更多 »

王景文

王彧(),字景文,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景文是東晉丞相王導的玄孫,父親是王僧朗,但過繼了給伯父王智。因親妹王貞風是宋明帝的皇后,故王景文以外戚身份甚為尊貴,官至中書監、揚州刺史,但因明帝猜忌而被賜死。.

新!!: 中书令和王景文 · 查看更多 »

穆绍

#重定向 穆紹.

新!!: 中书令和穆绍 · 查看更多 »

竇威

竇威(),字文蔚,岐州平陸县人,唐朝的外戚、宰相。唐高祖太穆竇皇后的叔父。.

新!!: 中书令和竇威 · 查看更多 »

纥石烈志宁

纥石烈志宁(),本名撒曷辇,兀术的女婿,金国大将,女真人,上京人。从五代祖先韩赤以来一直与皇族世代通婚。父撒八,海陵时赐名怀忠,为泰州路颜河世袭谋克,世袭猛安,曾当任为东平府尹、开远军节度使。金世宗初年和仆散忠义一起镇压契丹人移剌窝斡,任左副元帅驻守睢阳(今商丘市),大定三年进军宿州,击败宋朝李显忠、邵宏渊。宋金和议之后担任平章政事,最后官至右丞相,封爵金源郡王。.

新!!: 中书令和纥石烈志宁 · 查看更多 »

缪播

缪播(),字宣则,東海郡蘭陵縣人(今山东省兰陵县)。西晋官員。繆襲之孙,光禄大夫缪悦之子。 晋惠帝时,缪播为司空高密王司马泰祭酒,转任皇太弟司马炽中庶子。依附东海王司马越,得到司马越的信任。河间王司马颙挟持惠帝到长安,东海王司马越将起兵奉迎,派他劝说司马颙,送惠帝还都洛阳,再劝司马颙斩张方以谢天下。缪播随惠帝返回洛阳。晋怀帝司马炽即位,转任给事黄门侍郎,升侍中。永嘉元年(307年)擢中书令。因之前他和司马炽交厚,故受特殊宠信,专管诏诰草拟。永嘉三年(309年)东海王司马越诬陷他将为乱,将他杀害。.

新!!: 中书令和缪播 · 查看更多 »

罗绍威

羅紹威()字端已,唐朝末年魏博贵乡县(今河北省大名县)人,祖籍長沙。官至魏博节度使。後梁時,拜其為太師兼中書令。.

新!!: 中书令和罗绍威 · 查看更多 »

羊深

羊深(),字文渊。太山郡巨平县(今山东省泰安市南)人,北魏末年官员,梁州刺史羊祉次子。 羊深年少时学经史,善文章。任司空府記室参軍、轻車将軍、尚書騎兵郎。转任尚书驾部郎中,加右軍将軍。521年(正光二年),魏孝明帝行释奠之礼,羊深講《孝经》,被时論称美。 524年(正光五年),北地郡車金雀率羌族反魏,高平郡乱軍宿勤明達攻打豳州、夏州、北華州。北海王元顥担任都督、行台討伐乱軍,羊深作为其属下的持節、通直散騎常侍、行台左丞、軍司随军征伐。527年(孝昌三年),高平乱軍失敗,羊深回到洛陽。转任尚書左丞,加平東将軍、光禄大夫。蕭宝寅在关中作乱,正平郡薛鳳賢响应叛乱,羊深兼任給事黄門侍郎,討伐叛乱。528年(武泰元年),和長孫稚在潼关会师,蕭宝寅敗走。以功封爵新泰男。担任東道慰勞使、二徐行台。魏孝庄帝即位,羊深担任安東将軍、太府卿,出任二兗行台。 河阴之变,尔朱荣诛杀朝臣,羊深之弟太山郡太守羊侃逃亡南朝梁,请羊深一起同行。羊深哭着斬杀了羊侃的使者,详细向魏孝庄帝報告,上表自劾,请求入朝。回到洛陽后,被剥奪官爵。後来担任撫軍将軍、金紫光禄大夫。 529年(永安二年)元顥入洛陽,羊深他在属下兼黄門郎。元顥敗死,羊深被免官。後任大鴻臚卿。531年(普泰元年),受位散騎常侍、衛将軍、右光禄大夫,監起居注。羊深受魏節閔帝之命,和盧道虔、元晏、元法寿主持東西二省官員,選人補定。羊深兼侍中,節閔帝对他很信任。 魏孝武帝即位,羊深任中書令。受位車騎大将軍、左光禄大夫。534年(永熙三年)六月,兼御史中尉、東道軍司。孝武帝入关中,羊深和樊子鵠占据兗州叛東魏高欢。樊子鵠任命羊深为齐州刺史,在太山郡博县商王村建造堡垒、引入山齐民。535年(天平二年)正月,被東魏軍打敗,在阵中被斬。 其子羊肃,武定末年担任儀同、開府、東閤祭酒。.

新!!: 中书令和羊深 · 查看更多 »

真金

真金(,),元朝第一位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之嫡子,第二位皇帝元成宗鐵穆耳之父,母察必皇后(昭睿顺圣皇后弘吉烈氏)。娶蒙古弘吉剌部出身的阔阔真为正妻。 1261年被封为燕王,1273年被封为皇太子,1286年1月5日去世,1293年元世祖上谥号明孝太子,1294年元成宗登基,追尊真金为皇帝,为真金上廟號裕宗,汉文諡號文惠明孝皇帝。.

新!!: 中书令和真金 · 查看更多 »

眭邃

眭邃,字怀道,赵郡高邑(今河北高邑)人。十六国时后燕大臣。 其父眭迈曾为西晋司马越谈军谋掾,后为石勒所用,官至徐州刺史。385年,眭邃仕慕容垂为给事中郎。慕容农至高邑时,派眭邃到附近外出,过了期限还没有返回。长史张攀劝慕容农杀眭邃,慕容农没有答应,任命眭邃为高阳太守。僚属部下中凡是家在赵地以北的人,全都派他们回去暂时代理官职,共选拔补充了太守三人,长史二十多人。慕容农退下去以后对张攀说:“你的见解非常错误,当今之时,怎么能自相残杀!等我从北边返回来时,眭邃等人自然应当夹道欢迎。”慕容垂北赴中山(今河北定州市),眭邃等人全都前来迎候,上上下下和当初一样,张攀于是对慕容农的远见卓识表示折服。 396年,眭邃仕慕容宝为中书令时,慕容宝不为小段皇后举办丧事。眭邃在金殿上说:“作为儿子没有废黜母亲之理。东汉安思皇后阎氏亲手贬废汉顺帝,死了之后仍然还能进入太庙,何况先皇后不过说了几句暧昧的话,这事是虚是实都无法证实呢!”于是,慕容宝为她举行了丧礼。 慕容宝听说北魏军就要打来,在东堂商议对策。眭邃说:“魏骑兵多,奔驰迅速,但他们的粮草只够十天。我们应命令郡县聚集居民,一千户组成一个寨堡,深沟高垒,坚壁清野,等待他们进犯,他们最多不超过六十天,粮食用完而自行撤退回去。”其子眭夸在北魏为官。.

新!!: 中书令和眭邃 · 查看更多 »

留從效

留从效(),字元--,五代時泉州南安桃林场(今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人,曾任清源军节度使、晋江王。.

新!!: 中书令和留從效 · 查看更多 »

狄仁杰

仁杰,字懷英,號德英,唐代并州陽曲縣(今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人。為唐朝、武周時的著名宰相,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护法。任大理寺丞,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先後舉薦了張柬之、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及姚崇等數十位幹練的官員,皆為唐朝中興之臣,朝中政風為之一變。有人對他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傑回答:「舉賢為國,非為私也。」狄仁傑曾犯颜直谏,力勸武則天續立唐嗣,唐祚得以维系。一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為國貢獻卓著。.

新!!: 中书令和狄仁杰 · 查看更多 »

白建

白建(),字彥舉,太原陽邑人,南北朝東魏及北齊官員。 白建最初是高歡的大丞相府騎兵曹,負責處理公文案卷,熟悉書計,獲同僚推薦。北齊天保十年(559年),他兼任中書舍人,之後高演輔政,除授白建為大丞相騎兵參軍。河清三年(564年),突厥入侵北齊,代忻二牧都是小馬,數萬匹都在五臺山北栢谷中躲避突厥軍隊。突厥兵退後後,齊武成帝高湛敕令白建就任檢校,並使人到白建處領馬,送到定州交付人民養飼。白建以馬兒長期未進食而瘦弱,恐怕送到遠處會釀成多匹馬死亡,就違反敕令斟酌处理,交付隨行軍人。朝廷得知後,下詔允許;沒有損失馬匹是他的功勞。到武平末年時,白建歷任特進、侍中、中書令。 白建雖然無其他才幹,但勤於公事。他與唐邕都以典執兵馬位至卿相,兒子都獲任命為州郡主簿,婚嫁也能嫁娶貴族。到武平七年(576年),白建去世。.

新!!: 中书令和白建 · 查看更多 »

白敏中

白敏中(),字用晦。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詩人白居易從弟。 少孤,與賀拔甚友好,唐穆宗長慶(821年—824年)初中進士,義成節度使李聽聘為幕僚。入朝為右拾遺,高元裕引薦為侍御史、左司員外郎。宣宗立,以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李德裕往來密切,被視為李(德裕)黨。大中元年(847年),李德裕遭貶,出為荊南節度使,白敏中詆毀李德裕,將李黨中人全部貶謫到朱崖州(今海南)。後任尚書右仆射,封太原郡公,“自員外,凡五年十三遷”。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令敏中為萬壽公主選佳婿,敏中推薦鄭顥,當時鄭顥已定親於盧氏,硬是被迫娶公主,婚後不幸福,鄭顥恨之,多次彈劾白敏中。大中五年(851年),被崔鉉、鄭顥排擠,出任邠寧行營都統。咸通二年,出爲鳳翔節度使,以年老再三辭任,除東都留守,以太傅致仕。谥丑(白敏中致仕的那一年病逝,但是唐懿宗同意白敏中退休的正式詔書卻遲遲未到。太常博士曹鄴稱白敏中“病不堅退,驅逐諫臣,怙威肆行”,所以給白敏中定了一個諡號為“丑”,這是個惡諡。)。 三子:白順求,字幾聖;白崇嗣,字光祚;白傅規,字慶餘。.

新!!: 中书令和白敏中 · 查看更多 »

隋书

《隋书》,唐魏徵等撰。隋文帝時,王劭已撰成《隋書》八十卷。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令狐德棻首先提出修 齊、梁、陳、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隔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数年仍未成书。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命房玄龄监修隋史,另纪传部分监修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贞观十年(636年)成书。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35年。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歷史。.

新!!: 中书令和隋书 · 查看更多 »

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一名英,小字阿。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獨孤伽羅的次子,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恭帝杨侑諡杨广为炀帝;夏王窦建德諡杨广为闵帝;皇泰主杨侗諡杨广为明帝,庙号世祖。炀帝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兼任并州主管。 隋炀帝於604年8月21日由楊素協助登基,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但他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据研究仅从公元604年至608年短短4年间就动用了近540万民力修建大运河(开凿通济渠、永济渠),长城和洛阳城。又西巡张掖、“亲征”吐谷浑、以厚利诱使西域商贾至洛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引发民众乃至贵族大规模的起义——隋末民变,更于大业八年(612年)征集三十万军队攻打高句丽(不包括后勤100多万民力),几乎动用了举国之力,618年杨广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隋炀帝在位期間,将科举制度(科举制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正式归为国家政策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而隋朝大运河在其后大部分河段失去了通航功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取代。其他功绩如讨伐吐谷浑(隋炀帝609年攻灭吐谷浑,但到了615年吐谷浑可汗伏允在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复国),讨占城(隋炀帝605年攻占城,随着军队班师后,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阴、林邑三郡故地复国。此战隋军死者什四、五,指揮官刘方也病死于班师途中),讨高句丽(三战均以失败告终)则对后世影响较小。 隋炀帝即位后几乎每年征发重役。仁寿四年十一月,他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次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自大业元年至六年,开发了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男丁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隋炀帝年年远出巡游,曾三游江都,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肆营造离宫,扰掠地方,浪掷人力物力财力,社会生产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新!!: 中书令和隋炀帝 · 查看更多 »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新!!: 中书令和隋朝 · 查看更多 »

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弘农郡华阴人(今陕西省华阴),隋朝开国皇帝,谥号文帝,廟号高祖,西元581年3月4日-西元604年8月13日在位,在位24年。 小字为那羅延(梵语,意为金剛不壞),鮮卑赐姓為普六茹,普六茹氏为其父杨忠受西魏恭帝所赐。掌权之後,下令“以前赐姓,皆复其旧”,恢复汉姓“杨”,并让宇文泰鲜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汉人恢复汉姓。杨坚建立的隋朝,统一了分治二百七十三年的中原和江南地區。.

新!!: 中书令和隋文帝 · 查看更多 »

韦华

韦华(),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出自京兆韦氏东眷,前秦、东晋、后秦、胡夏官员。.

新!!: 中书令和韦华 · 查看更多 »

韦嗣立

韦嗣立(),字延构,唐朝鄭州陽武(河南原陽縣)人。其父韦思谦曾經担任宰相,韦嗣立於武则天长安末年与异母兄韦承庆同时任宰相,十余年间,父子三人相继为宰相,被传为美谈。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再次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因与韦皇后同宗,被封为逍遥公,次年任中书令。唐睿宗即位后,被贬出为刺史。.

新!!: 中书令和韦嗣立 · 查看更多 »

韦皋

韦皋(),字城武,京兆万年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境)人,唐朝官员。.

新!!: 中书令和韦皋 · 查看更多 »

韩建

韩建(《旧五代史》卷一十五《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字佐时,许州长社人(今河南省许昌市),晚唐军阀,最终成为篡唐的后梁的下属。他最为知名的是于乾宁三年(896年)至光化元年(898年)在自己的军部华州控制唐昭宗及在昭宗停留期间屠戮宗室亲王。.

新!!: 中书令和韩建 · 查看更多 »

韩知古

韓知古(),字延儞,本貫在蓟州玉田,遼朝政治家。 903年,韩知古在6岁时被辽太祖阿保机皇后述律平之兄欲稳所俘。述律平嫁与阿保机时,韩知古作为媵臣至耶律家。韩知古开始作为佣工,后来得到阿保机的赏识,任用他为高级参谋。 在韩知古的推动下,阿保机将俘虏的汉人,安置在修葺的柳城,号霸州彰武军。韩知古被任命为彰武军节度使,总知汉儿司事(临潢府尹),著籍柳城(今辽宁辽阳)。 韩知古为辽朝制度创制做出重大贡献,号为“推忠契运宣力功臣”。守尚书左仆射,与康默记将汉军征渤海国有功,迁中书令。 天显年间去世。.

新!!: 中书令和韩知古 · 查看更多 »

韩轨

韩轨(),字百年,太安狄那人,北齐时期大臣,官至大司马,谥曰「肃武」。.

新!!: 中书令和韩轨 · 查看更多 »

韩逊

韓遜(),唐朝灵州列校。唐朝末年大乱,占据灵州朔方节度,朝廷授以节钺。后梁建立,朱温加封韩逊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梁将刘知俊自同州叛归岐王李茂贞,李茂贞派刘知俊帅邠、岐、秦、泾四州之师数万人攻打韩逊,韩逊竭力以拒,刘知俊只好撤退。朱温加封韩逊中书令,封颍川郡王。韩逊善于治理,灵州民请立生祠,朱温诏礼部侍郎薛廷珪撰文,赐之生韩逊祠。贞明四年(914年)五月,韩逊去世,其子韩洙继立。 Category:五代十国中书令 Category:朔方节度使 Xun遜 Category:同平章事 Category:后梁异姓郡王.

新!!: 中书令和韩逊 · 查看更多 »

韩恒

韩恒,字景山,中国十六国前燕大臣,安平灌津(治今河北阜城西南)人。 韩恒年轻时能写文章,博览经籍,无所不通。西晋末年,“永嘉之乱”,韩恒投辽东依平州刺史崔毖。319年,慕容廆派将军张统突然袭击高句丽将领如奴子,俘虏部众一千多家。因为韩恒和崔焘、高瞻、石琮归附棘城,慕容以客人的礼节对待他们。 332年,慕容廆派使者送信给太尉陶侃,劝他起兵北伐。慕容的僚属宋该等人建议上表请求提升慕容廆的官爵。参军韩恒批驳说:“建立功绩忧虑的是信义不显,不忧虑名位不高。齐桓公、晋文公匡扶天下,也没有之先要求天子按礼制加以任命来号令诸侯。现在应修缮甲兵,除灭群凶,功成之后,九锡的礼遇自会得到。这比邀君求宠,不更光荣吗!”慕容廆不高兴,让韩恒出任新昌令。 燕王慕容皝时,韩恒再任参军事,转任营丘郡太守。慕容儁即位后,拜为谘议将军,加扬烈将军。慕容儁称帝,以他为中书令。慕容儁召集群臣议定燕国的五行之次,韩恒主张木德,慕容儁听从。后来他和李产作为太子慕容晔的太子太傅。.

新!!: 中书令和韩恒 · 查看更多 »

韓企先

韓企先(),金代漢人宰相,燕京(今北京)人。 九世祖韓知古,仕辽为中书令。企先是遼代乾統年間進士。遼亡,入仕金朝,任轉運使、西京留守等職。天會七年(1129年),任尚書左僕射兼侍中,封楚國公。十二年正月,為尚書右丞相,應召至上京朝見金太宗完顏晟。皇統元年(1141年)仲夏,封濮王,赐宴三日。“本朝典章制度,多出斯人之手”。金世宗完顏雍曾稱“漢人宰相惟韓企先最賢”,“本朝典章制度,多出斯人之手”。皇统六年(1146年2月),病故。醫家劉完素曾替濮王韓企先治過病,藥方即六一散,專治“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不畅、大便泻痢”。.

新!!: 中书令和韓企先 · 查看更多 »

韓弘

韓弘(),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世居滑州匡城(今河南長垣西南),宣武節度使劉玄佐的外甥。弟韩充为宣武节度使。 父韩海,游击将军赠太师。少孤,依母族。成為劉玄佐的幕僚,累奏試大理評事。又事劉全諒。貞元十五年(799年),劉玄佐死,其子劉士寧被逐。汴軍共推韓弘為留後,為汴州刺史兼宣武軍節度,殺兇卒之魁劉鍔等三百餘人,境內遂平。自试大理评事、检校工部尚书、汴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宣武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宋亳汴颍观察等使。累授检校左右仆射、司空。805年唐宪宗即位后,加同平章事。 元和十年(815年),改任淮西諸軍行營都統,韓弘以淮西諸軍十萬人,出擊吳元濟,韓弘自私,陰為逗撓計,想倚賊以自重,不願淮西速平。結果李光顏作戰最力,韓弘欲結其歡心,舉大-梁-城(今開封市)索得一美婦人贈之,光顏卻還美妓。韓愈作《平淮西碑》表揚戰功,文中大力稱讚韓弘的貢獻,韓弘贈絹五百匹給他以作潤筆之資。消灭吴元济后,以统帅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兼侍中,封許國公,罢行营都统。后守司徒兼中书令。 元和十三年(818年)秋,“下制罪狀李師道,令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兵共討之”,朝廷挾討平淮西之聲威,發五道兵討淄青李師道,韓弘“自將兵擊李師道,圍曹州(今山東荷澤)”。元和十四年(819年)李師道被殺,韓弘始入朝,皇帝待之甚厚。韓弘獻馬三千,絹五千,雜繒三萬。次年(820年),為河中節度使(河中晋绛慈隰等州节度观察处置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兼中书令河中尹上柱国许国公食邑三千户)。長慶二年(822年)十二月逝世,年五十八。韓愈撰韓弘墓志銘。有子韓公武。.

新!!: 中书令和韓弘 · 查看更多 »

韋昭度

韋昭度(),字正紀,京兆人。唐朝官员。.

新!!: 中书令和韋昭度 · 查看更多 »

萧子明

蕭子明(),字云光,齊武帝蕭赜第十子。.

新!!: 中书令和萧子明 · 查看更多 »

萧孝友

蕭孝友,字撻不衍,小字陳留。辽国外戚。契丹人。萧孝穆、萧孝先、蕭孝忠、欽哀皇后蕭耨斤之弟,蕭陶瑰的第四个儿子。 辽圣宗开泰初年,萧孝友以外戚被任用,因年龄还小,被封小将军。太平元年(1021年)加左武衛大将軍、检校太保,赐名孝友。辽兴宗重熙元年(1032年),累進西北路招讨使,封兰陵郡王。西羌诸部因不满前招讨使萧惠恃强压制,多起而反抗。孝先乃一改旧辙,到任后第一天,萧孝友与当地人见面,人们对他冷眼相待,非常敌视,萧孝友不以为然,温和地对待他们,并热情招待地方首脑人物,终于消除了西羌人的敌意。结以恩惠,遇有入贡,辄增其回赐之物,羌人由是暂安。重熙八年(1039年),进封陈王。重熙十年(1041年),加政事令,改封吴王,賜号效節宣庸定遠功臣。其後他的兄长蕭孝穆、蕭孝忠安葬,他归还京師上京临潢府。重熙十二年(1043年),拜南院枢密使,进封赵王,拜中书令。賜号翊聖協穆保義功臣。以母喪辞职,重熙十五年(1046年)任北府宰相。重熙十八年(1049年)参加西夏遠征,与萧惠大败于河南。枢密使蕭惠战敗被問責,欽哀皇太后将他赦免。重熙十九年(1050年),出任东京留守,徙封燕王。改任上京留守,進封秦王。清寧元年(1055年),加尚父。再任東京留守。清寧二年(1056年)再任北府宰相,遙任洛京留守,賜号純德功臣。後致仕,晋封丰国王。清寧九年(1063年),子蕭胡覩拥立耶律重元叛乱,萧孝友連坐被杀。享年七十三岁。.

新!!: 中书令和萧孝友 · 查看更多 »

萧仲恭

萧仲恭,契丹萧氏,辽末后族大臣。辽朝归降金朝将领。本名术里者,又作术者。辽道宗外孙,天祚帝姨夫,中书令萧特末和公主耶律特里之子。 萧仲恭幼时为孩儿班班使,天庆五年(1115年),任副宫使,后迁本部详稳(将军)。保大二年(1122年),为护卫太保,兼领军事,扈从天祚帝西逃天德军(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东),侍奉备至。保大五年(1125年)二月,与天祚帝同被金兵俘获,与辽主被金军所俘,金太宗以其忠于主,特加礼待。金太宗天会四年(1126年),奉命出使宋朝。北宋朝廷请他致蜡丸书于辽旧臣耶律余睹,使为内应。萧仲恭明面上应许,北还见完颜宗望,即献腊丸书。金人遂以此为借口大举侵宋,攻陷开封,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萧仲恭历任右宣徽使、殿前都点检。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指斥完颜宗磐,因功进升为尚书右丞。皇统初年,封兰陵郡王,授世袭猛安。皇统七年(1147年),升平章政事,监修国史,封济王。皇统八年(1148年)六月,改任行台左丞相,八月,入为尚书右丞相,十二月,为太傅、领三省事,封曹王。天德二年(1150年),完颜亮任命他为燕京留守,封越国王。同年死,谥贞简。正隆二年(1157年),降封郑国公。.

新!!: 中书令和萧仲恭 · 查看更多 »

萧伟

萧伟(),字文達,蕭順之第八子,母陳太妃,南平元襄王。.

新!!: 中书令和萧伟 · 查看更多 »

萧僧隐

萧僧隐,辽国(契丹)政治人物。辽太宗的属下的中书令。 辽太宗会同三年(940年)六月初八壬寅,辽太宗的车驾从燕京出发,命中书令萧僧隐部诸道军于长坐营。六月十九癸丑,次奉圣州。六月二十甲寅,慰劳军士。萧僧隐时任中书令,中书令在辽国经常改称政事令。韩延徽在辽太祖时为政事令,韩知古在天显初年为中书令,萧僧隐在会同三年为中书令,赵延寿在会同五年(942年)为政事令。.

新!!: 中书令和萧僧隐 · 查看更多 »

萧唐古

#重定向 萧德.

新!!: 中书令和萧唐古 · 查看更多 »

萧玉

萧玉,金朝大臣。奚族人,又名老人。 萧玉本是金太宗子、左丞相完颜宗本的门客,与他交往甚厚。为人圆滑,处世乖巧,被荐举入朝,为尚书省令史。海陵王完颜亮弑杀金熙宗篡位后,天德二年(1150年),萧玉为迎合海陵王诛杀太宗诸子之意,从秘书监萧裕构诬完颜宗本谋反,致使太宗子孙死七十余人,绝后,他诬陷完颜宗本等聚众谋反,得到完颜亮宠信,又赏赐给萧玉豪华的住宅,并将完颜宗本的一些家产拨给萧玉。自尚书省译史擢升礼部尚书加特进,数月后又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授猛安,其子尚公主。贞元元年(1153年),萧玉又接替了张浩的职务,任尚书右丞。贞元二年(1154年),拜平章政事。正隆元年(1156年),任尚书右丞相,被封为陈国公。五年(1160年),以司徒判大宗正事兼御史大夫,封吴国公。随完颜亮伐南宋,留南京治省事。金世宗即位,降为奉国上将军,放归田里,夺去所赐家产。后复为孟州防御使。终因获罪解职。.

新!!: 中书令和萧玉 · 查看更多 »

萧秀

蕭秀(),字彦达,梁武帝萧衍七弟,母吴太妃,安成康王。 十二岁时,生母吴太妃去世,萧秀母弟萧憺时年九岁,二人以孝著称,居丧,累日不进浆饮,父亲萧顺之亲自取粥给他们吃,命侧室陈氏抚养二子。陈氏无子,有母德,视二子如亲生。萧秀长大了,美风仪,性方静,即使是左右近侍,不是正衣冠也不相见,于是亲友及家人都敬重他。南齐时,蕭秀弱冠为著作佐郎,历任后军法曹行参军,太子舍人。 永元年间,大哥萧懿入平崔慧景,为尚书令,居端右;弟萧畅为卫尉,掌管籥。皇帝萧宝卷昏暴,杀死萧懿,萧宏、蕭秀等人奔避隐藏,惟萧融被害。 萧衍军至新林,萧秀等人投奔,萧衍以萧秀为辅国将军。是时萧宝卷弟晋熙王萧宝嵩为冠军将军、南徐州刺史,镇京口,长史范岫行府州事,遣使降萧衍,并且请兵。以萧秀为冠军长史、南东海太守,镇京口。攻克建康,萧秀仍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兗二州诸军事、南徐州刺史,辅国将军如故。天监元年(502年),南梁建立,萧秀进号征虏将军,封安成郡王,邑二千户。京口自崔慧景作乱后,民户流散,萧秀京口在招怀抚纳,以私财赈济百姓,所济活甚多。二年(503年),入朝领石头戍事,加散骑常侍。三年(504年),进号右将军。五年(506年),加领军、中书令,给鼓吹一部。 六年(507年)四月二十,出任使持节、都督江州诸军事、平南将军、江州刺史。行前,主者求坚船来做斋舫(装载库中财物的船)。萧秀说:“吾岂爱财而不爱士。”乃教所由,以坚固的船给参佐,次等的船载斋物。既而遭风,斋舫遂破。及至江州,听说前刺史取征士陶潜曾孙为里司。萧秀叹道:“陶潜之德,岂可不及后世!”即日征辟他为西曹。当时盛夏江水泛长,桥梁断绝,外司请依旧法,收屈价直。秀下教:“刺史不德,水潦为患,可利之乎!给船而已。”七年(508年),养母陈太妃去世,丁忧,萧衍下诏复官视事。六月廿一,转任都督荆、湘、雍、益、宁、南、北梁、南、北秦州九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荆州刺史。迁号安西将军。立学校,招隐逸。 北魏悬瓠城民杀豫州刺史司马悦,求救于司州刺史马仙琕,马仙琕再请求荆州。萧秀以为事情紧急,没有听从下属禀报朝廷的建议,直接派兵救援。沮水暴长,危害民田,萧秀以二万斛谷赈济,派长史萧琛简府州贫老单丁吏,一日散遣五百余人,百姓非常高兴。巴陵郡马营蛮在长江沿岸劫掠,萧秀派遣防阁文炽率众烧掉江边林木,马营蛮失去天险,不敢再出来抢劫。 十一年(512年),征为侍中、中卫将军,领宗正卿、石头戍事。十三年(514年),出任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郢、司、霍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郢州刺史。郢州当涂百姓贫苦,以妇人服役,其弊如此。萧秀至郢州,说:“不识救弊之术;此州凋残,不可扰也。”于是务存约己,省去游费,境内晏然。司州叛蛮田鲁生,弟田鲁贤、田超秀,据蒙笼来降。萧衍以田鲁生为北司州刺史,田鲁贤北豫州刺史,田超秀定州刺史,作为北境屏障。田鲁生、田超秀互相谗毁,萧秀安抚他们,使他们各得其用。 十六年(517年),迁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镇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十七年(518年)春二月初七,走到竟陵郡石梵,去世,时年四十四。萧衍遣皇子南康王萧绩缘道迎候灵柩。萧秀去雍州之前,郢州不行相送出境,听说他病了,百姓商贾咸为请命。去世后,四州民裂裳为白帽,哀哭迎送。雍州蛮迎萧秀,听说去世的消息,祭哭而去。丧至京师,萧衍册赠侍中、司空,谥号康。.

新!!: 中书令和萧秀 · 查看更多 »

萧纶

#重定向 蕭綸.

新!!: 中书令和萧纶 · 查看更多 »

萧眉古得

萧眉古得,辽穆宗时政事令。辽朝契丹人,辽世宗的妻弟。《旧五代史·卷112》作萧海贞,《契丹国志·卷五》、《资治通鉴》作萧海真。 后周太子宾客李涛的弟弟李澣,在契丹当勤政殿学士,萧眉古得担任幽州节度使、国舅政事令。李澣与萧眉古得关系很好。李澣劝说萧海真归附后周,萧眉古得欣然答应。应历二年(952年)六月壬辰,萧眉古得、宣政殿学士李澣计划南奔,事发,辽穆宗下诏暴露其罪。.

新!!: 中书令和萧眉古得 · 查看更多 »

萧裕

蕭裕,本名遙折,奚人。開始是中京的一個猛安,适逢完顏亮當中京留守,雙方結交。蕭裕揣摩完顏亮有覬覦皇位的心思,私下對完顏亮說:「留守先太師,太祖長子。德望如此,人心天意宜有所屬,誠有志舉大事,顧竭力以從。」意思是說,「留守的先父是太祖的長子,德高望重。您要是有意皇位,我會全力支持。」完顏亮日后成為弑主篡位者,是蕭裕開啟的事端。.

新!!: 中书令和萧裕 · 查看更多 »

萧范

蕭範(),字世儀,南朝梁皇族,鄱陽王,鄱陽忠烈王蕭恢世子。梁武帝时中书令。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人。 蕭範喜好附庸风雅,温和有器识。初任太子洗馬、秘書郎,历任黄門郎、衛尉卿。毎夜亲自巡警,武帝嘉其劳苦。出为益州(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刺史,在州开通剑道,收复华阳(今四川梓潼东北)。召還建康为領軍将軍、侍中。539年(大同五年)为中书令。 蕭範虽无学問才艺,而以籌略自命,愛好收藏古玩,招集文士。541年(大同七年)任使持節、都督雍梁東益南北秦五州諸軍事、鎮北将軍、雍州刺史,善于抚御将士。547年(太清元年),北伐東魏,蕭範为使持節、征北大将軍、总督漢北征討諸軍事,進攻穰城。转任安北将軍、南豫州刺史。侯景在渦陽敗於慕容紹宗,撤退到寿陽,翌年,蕭範为合州刺史,屯駐合肥。蕭範上奏侯景有反叛之心,朱异扣留没有禀报武帝。 侯景之乱时,侯景包围建康,蕭範派儿子蕭嗣和裴之高援救建康。549年(太清三年),受位開府儀同三司、進号征北将軍。建康陷落,蕭範放棄合肥,向東魏求援兵派遣两个儿子为人質。550年(大宝元年),東魏占据合肥,但没有帮助蕭範。蕭範進退失据,西上置軍樅陽,联絡尋陽王蕭大心。蕭範率軍到達湓城,交通断绝,率领的軍队多有餓死者。蕭範自己憂憤不已,背中长出膿瘍,死时享年五十二岁。.

新!!: 中书令和萧范 · 查看更多 »

萧阿不底

蕭阿不底(),辽国官员。契丹人。 蕭阿不底担任政事令,和女里都是以贪污受贿著称。二人关系很好。有人穿着枲耳子衬里的毡裘,别人调侃他:“如果遇上女里、阿不底,肯定全都给你剥走了!”一时传为笑谈。二人贪鄙如此。應曆十七年(967年)秋八月辛酉,辽穆宗生日,因为政事令阿不底病危,穆宗不受贺。.

新!!: 中书令和萧阿不底 · 查看更多 »

萧铄

萧铄(),字宣朗,南齐太祖萧道成第八子。.

新!!: 中书令和萧铄 · 查看更多 »

萧至忠

萧至忠()是南兰陵人。唐朝政治人物。.

新!!: 中书令和萧至忠 · 查看更多 »

萧排押

萧排押(),又称“排亚”《辽史 第十二卷 本纪第十二》(统和七年)夏四月甲寅,还京。乙卯,国舅太师萧闼览为子排亚请尚皇女延寿公主,”许之。、“曷宁”,字韩隐。辽朝官员,国舅少父房之后,契丹人。多智略,能骑射。.

新!!: 中书令和萧排押 · 查看更多 »

萧渊藻

萧渊藻(),字靖艺,小字迦叶,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萧衍的侄子。 萧懿之子。齐东昏侯永元初,起家著作佐郎。天监元年(502年),封西昌侯。天监四年(506年)入蜀任益州(治所设在四川成都)刺史。邓元起收拾回京,把所有的粮储器械都拿走。萧渊藻入城,见府库一空,十分愤恨。又一日,侯萧渊藻要求邓元起留下良马,邓元起说:“年轻人(年少郎子),要马干什么?”萧渊藻借酒醉,斩殺邓元起。邓元起部下憤怒,包围成都城,放声大哭。武帝斥说:邓元起为你报父仇,你却为仇人而报仇。贬降萧渊藻為冠军将军。大同五年(539年),迁中书令。又出京为南徐州刺史。太清三年卒。有集四卷,早佚。.

新!!: 中书令和萧渊藻 · 查看更多 »

萧憺

萧憺(约478年—522年),字僧达,是萧顺之的第十一个子女,是梁武帝的异母兄弟。从武帝起兵就开始跟随他,梁朝建立后历任地方大员,尤以荆州附近为多,政绩颇佳。也多次被征召入朝,官至侍中、开府仪同三司等。封始兴郡王,谥忠武。《梁书》将他和西汉的河间献王等并称。梁书·卷22·太祖五王合传.

新!!: 中书令和萧憺 · 查看更多 »

萧思话

#重定向 蕭思話.

新!!: 中书令和萧思话 · 查看更多 »

萧晔

武陵昭王萧晔,字宣照,南齐宗室,兰陵兰陵人。齐高帝萧道成第五子,罗太妃所生。 罗氏随萧道成在淮阴,以罪被杀,当时萧晔年四岁,思慕不异成人,被父亲宠爱。开始为冠军将军,转征虏将军。萧晔刚颖俊出,善于围棋,与诸王共作短句,诗学谢灵运体,以呈给皇帝,皇帝说:“见汝二十字,诸儿作中最为优者。但康乐放荡,作体不辨有首尾,安仁、士衡深可宗尚,颜延之抑其次也。”建元三年(481年),出为持节、都督会稽郡东阳郡新安郡永嘉郡临海郡五郡军事、会稽太守,将军如故。齐高帝遣儒士刘瓛到会稽郡,为萧晔讲《五经》。 齐武帝即位,进号左将军,入为中书令,将军如故。转散骑常侍,太常卿。又为中书令,迁祠部尚书,常侍并如故。萧晔不被兄长武帝所喜,未尝出镇,多次因言忤旨。齐武帝到豫章王萧嶷的东田宴会诸王,就是不召萧晔。萧嶷说:“风景殊美,今日甚忆武陵。”皇帝才召他来。萧晔善射,屡发命中,看着周围四坐说:“手如何?”齐武帝非常反感。萧嶷说:“阿五常日不尔,今可谓仰藉天威。”齐武帝才没有责怪。后来在华林赌射,齐武帝敕萧晔叠破,凡放六箭,五破一皮,赐钱五万。 之后,出为江州刺史,常侍如故。萧晔出外镇,齐武帝想求萧晔的宅第给诸皇子。萧晔说:“先帝赐臣此宅,使臣歌哭有所。陛下欲以州易宅,臣请不以宅易州。”到镇百余日,典签赵渥之上奏萧晔的过失,于是征还,为左民尚书。不久,转前将军,太常卿,不得志。冬节问讯,诸王皆出,只有萧晔后来,齐武帝已还便殿,听说萧晔到了,派人去问。萧晔说牛弱,不能上路。皇帝敕车府给副御牛一头。敕主客:“自今诸王来不随例者,不得复为通。”为丹阳尹,常侍、将军如故。始不复置行事,得自亲政。转侍中,护军将军。给油络车。又给扶二人。武帝遗诏命他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给鼓吹一部。 武帝大行在殡,竟陵王萧子良在殿内,太孙萧昭业未立,众论纷纷。萧晔说:“若立长则应在我,立嫡则应在太孙。”萧昭业为皇帝,很信赖萧晔。隆昌元年(494年),年二十八,萧晔去世。赐东园秘器,朝服。赠司空,侍中如故。谥号昭。给节,班剑二十人。.

新!!: 中书令和萧晔 · 查看更多 »

行省

行省为中国元朝、明朝、清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的国家一级行政区划的简称,民间简称“省”。.

新!!: 中书令和行省 · 查看更多 »

袁粲

袁粲(),原名愍孫,字景倩,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南北朝时刘宋官员。袁粲在宋末漸進高位,並為明帝所選的五位顧命大臣之一,後廢帝時又是主掌朝事的「四貴」之一。袁粲雖然向來不欲管朝事,但在蕭道成漸掌權力,將行篡奪之時袁粲卻挺身謀攻道成,但事敗被殺。.

新!!: 中书令和袁粲 · 查看更多 »

袁翻

袁翻(),字景翔,陳郡項县(今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人。 父亲袁宣曾擔任宋青州刺史沈文秀的府主簿,後随文秀归顺北魏。生於魏孝文帝承明元年(476年),與弟袁跃皆有文名。北魏景明初年(500年),黄门侍郎徐纥举荐任著作佐郎。正始初年(504年),任尚书殿中郎,升豫州中正。熙平初年(516年),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廷尉少卿。神龟三年(520年),任凉州刺史。袁翻只圖“独善其身,无所奖拔,排抑後進”,時人頗看輕他。魏孝莊帝建義元年(528年)爆發河阴之变,遇害而亡。有子袁聿修。.

新!!: 中书令和袁翻 · 查看更多 »

袁恕己

袁恕己(),沧州东光(今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人,東漢末年諸侯袁绍子袁熙后人,袁異弘之子。唐朝政治人物。曾与張柬之、桓彥範等發動神龍革命,迫女皇武則天退位,唐中宗因而復辟。后因得罪韋皇后,被流放,遭武三思遣人殺死。.

新!!: 中书令和袁恕己 · 查看更多 »

袁湛

袁湛(),字士深,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歷陽太守袁耽孫。東晉官員,官至尚書右僕射,本州大中正。其女袁齊媯後成為南朝宋宋文帝的皇后。.

新!!: 中书令和袁湛 · 查看更多 »

裴居道

裴居道(),绛州闻喜人,唐朝将官,在唐睿宗第一次登基时担任宰相。.

新!!: 中书令和裴居道 · 查看更多 »

裴度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出自河东裴氏东眷裴。中晚唐時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重臣。.

新!!: 中书令和裴度 · 查看更多 »

裴延隽

裴延隽(),字平子,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出自河东裴氏--五房之一的中眷裴,北魏官员。.

新!!: 中书令和裴延隽 · 查看更多 »

裴粲

裴粲(),字文亮,河東郡聞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聞喜县)人,中国南北朝北魏官员,裴叔业的侄子,裴叔宝之子,裴瑜弟。 裴粲性情舒缓。景明初年,封舒县子。历任正平郡太守、恒农郡太守。後来被陽固弹劾免官。 高陽王元雍曾经请托裴粲,裴粲没有同意。元雍非常怨恨。裴粲拜见元雍时,元雍見他举止优雅,于是解除旧怨。裴粲被免官后,魏宣武帝知道他的名声,想要考察他的风度。当时僕射高肇作为外戚,威勢不可一世,裴粲对他只是拱手长揖。他拜訪清河王元懌,遇到暴雨,依然優雅闲步,周围的人都感到驚奇。裴粲喜欢佛学,亲自登坛讲学,虽然他对義理了解不深,但他優美態度令人敬重。但是裴粲不涉猎经史,还是被同行轻视。 魏宣武帝末年,担任前将軍、太中大夫、揚州大中正,转任安南将軍、中書令。520年(正光元年),魏孝明帝释奠(奠祭先圣先师),裴粲担任侍講。受位金紫光禄大夫。529年(永安二年),元顥入洛陽,让裴粲担任西兗州刺史。被濮陽郡太守崔巨倫驱逐,他放弃西兗州逃到了嵩高山。 531年(普泰元年),召還洛陽,担任驃騎将軍、左光禄大夫,再任中書令。532年(普泰二年)正月末日,魏節閔帝到洛水之滨,裴粲为皇帝奉酒。節閔帝在酒席问裴粲当时对篡位的北海王元顥以酒相諫,和今天有什么不同。裴粲说北海王只在沉湎,陛下聪慧温和,臣敢献微诚。 魏孝武帝即位,裴粲出任驃騎大将軍、膠州(治今山东省诸城市)刺史。膠州大旱,官民劝他向海神祈祷請願,裴粲说五岳相当于三公,四渎相当于诸侯,没有方伯拜海神的道理。533年(永熙二年),青州耿翔叛魏接受南朝梁的官爵。裴粲高谈虚論,不知軍事防备。耿翔突袭膠州州城,手下向他報告,他也没有采取应对措施。耿翔軍突破城門,他说:「可以带耿王到官厅议事,其他部众且置城外」。结果裴粲被耿翔殺害,首級送到建康。享年六十五岁。 其子裴舍,字文若,官至員外散騎侍郎。.

新!!: 中书令和裴粲 · 查看更多 »

裴炎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河东裴氏洗马裴出身。 其父裴大同。少年時勤奮好學,為弘文生,精於《左氏春秋》、《漢書》,史稱“寡言笑,有奇節”。後明經及第,初仕濮州(山東省鄄城)司倉參軍,历官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入相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永隆二年(681年),遷侍中,掌門下省。唐中宗即位,遷中書令,後來,因中宗欲任命韋皇后父親韋玄貞為宰相,太后武則天在裴炎支持下廢中宗,改立中宗之弟唐睿宗。 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裴炎反對,武后不悅而作罷。嗣聖元年(684年)冬,徐敬業於揚州起兵反武。武則天問策,裴炎主張歸政睿宗,武后大怒。監察御史崔詧言:“炎受顧托、身總大權,聞亂不討,乃請太后歸政,此必有異圖。”下獄,由御史大夫骞味道、侍御史魚承曄審訊,剛烈不屈。十二月被斬於洛陽都亭驛前街,抄家籍沒,查無積蓄。程務挺上書為裴炎辯冤,也以「與裴炎、徐敬業潛相接應」被斬於軍中。唐睿宗時,贈太尉、益州大都督,谥曰忠。 夫人刘氏,刘子将之孙,刘德敏之女。二子:裴懿,太子舍人;裴彥先,太子中舍人。.

新!!: 中书令和裴炎 · 查看更多 »

裴楷

裴楷(),字叔则,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晋朝官员、名士。祖父裴茂,汉尚书令。父裴徽,魏冀州刺史。从兄裴秀。裴楷是西晋时杰出人物的代表之一,在西晋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名望于当世。他相貌英俊,气质卓越,学识广博,精擅《老子》《易经》,年少时即出名,当时人们称他为“玉人”,与王戎、王济、和峤等齐名。.

新!!: 中书令和裴楷 · 查看更多 »

褚遂良

褚遂良(),字登善,封河南郡公,故又世称褚河南,唐朝政治家,書法家。钱塘人(今浙江杭州)。祖籍河南郡阳翟县(今河南禹州)人,因其家族在永嘉南渡后定居建康后又迁徙至钱塘,遂在南朝陈覆亡后落籍钱塘。 先祖为褚少孙,曾补《史记》,父褚亮时迁杭州。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唐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後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氏被立皇后之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显庆三年(658年),卒於任所。 显庆五年,遂良二子褚彦甫、褚彦仲亦被杀。今杭州有褚家堂。 褚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其特点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舒展自如。《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也称颂他为“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

新!!: 中书令和褚遂良 · 查看更多 »

褚裒

褚裒(),字季野,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東晉外戚,官至征北大將軍、徐兗二州刺史。曾經領導北伐,但失敗而回,不久憂憤得病而死。.

新!!: 中书令和褚裒 · 查看更多 »

褚淵

褚淵(),字彥回,河南陽翟人。父親時宋尚書左僕射褚湛之,母親郭氏,嫡母吳郡公主。褚淵歷仕宋齊兩代,他不僅是宋明帝的顧命大臣,更是蕭齊的開國元勛,他向宋明帝推薦蕭道成任要職,後又多次協助道成,令道成藉以篡宋稱帝。褚淵在宋齊皆任三公,但當時及後世都對褚淵政治上的作為有很大非議,認為他負了明帝託付,將江山拱手相讓給蕭道成。.

新!!: 中书令和褚淵 · 查看更多 »

褚湛之

褚湛之(),字休玄,南朝宋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黄门侍郎褚秀之的儿子,褚灵媛的侄子,南朝宋的大臣,官至附马都尉,著作佐郎。他先是娶了宋武帝的七女始安哀公主为妻,始安哀公主病逝后又和始安哀公主的五姐吴郡宣公主成婚。孝建元年(454年)任中书令、丹阳尹。因为南郡王刘义宣起事,褚湛之被免官入狱。不久,又为尚书左仆射,丹阳尹,尚书左仆射,大明四年(460年)去世,年五十,谥号为“敬侯”。.

新!!: 中书令和褚湛之 · 查看更多 »

西汉

西汉(前206年或前202年-8年、23-25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是汉朝的一部分。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而建立政權,后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取胜后,前202年最终统一天下,在定陶县 (今属山东省)称帝,定都长安,国号为“汉”。项羽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刘邦,以治所在汉中称“汉王”,称帝后遂以封国名为王朝名。又刘邦都城长安位于刘秀所建汉王朝都城洛陽之西,为加以区别,故史称“西汉”,有时又以都城与刘秀所建汉王朝的相对位置代称为“西京”。而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在刘秀所建汉王朝之前,因此历史上又称前者为“前汉”。 西汉建立后,刘邦废秦苛法,实施无为而治。减轻赋稅和徭役,釋放部分奴婢,抑制富商,限制土地兼併,并且獎勵開荒,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文帝、景帝时继续重视农业,盐铁等手工业及商业也有发展 中国战略网。 西汉初期分封诸侯王,而后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最终导致在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平叛后诸侯王势力被削弱。 武帝时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货币,铸五铢钱,严禁私铸钱,铸铁业实行国家专营,实行均输法、平准法,朝廷财政收入大增。在这基础上,武帝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北方匈奴长期以来是汉朝主要边患,武帝发动了三次战役打击匈奴,使匈奴远徙漠北,保证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边地屯田,修长城,筑烽燧,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欧亚大陆文化贸易的交流。武帝还采用儒生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授五经,使经学成为食禄的工具 中华文化信息网。当时又建立藏书库,整理图籍,使文化得到发展。史学家司马迁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昭帝、宣帝时,出现外戚专政,豪强势力增强,流民增多。元帝以后,宦官和外戚更加得势,百姓起义不断出现。成帝时太后的外戚王氏控制了政权,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哀帝时,王莽企图用「再受命」的办法来解决危机,结果失势。平帝时,王莽复起,通过一系列手段来为支持自己篡位夺权做准备。平帝病死,孺子刘婴立,王莽见有机可乘,于居摄三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亡。西汉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少帝、昌邑王(废帝)刘贺等一些在位时间较短且为吕雉等人的傀儡皇帝的话,西汉一共经历了11代皇帝、12代君主(因为孺子婴没有当上皇帝,仅仅当了3年的皇太子)。也有把新朝灭亡后在長安重建漢室的更始帝算作西汉最後一位皇帝,但劉秀建立的東漢並不視其為漢朝皇帝,因此歷史說法存在爭議。 西汉极盛时的疆域东、南到海,西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葱岭一线,西南到今云南、广西以及今越南中部,北接大漠,东北至今朝鲜半岛北部。 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贸易繁荣,耕地扩大,冶金和纺织技术先进,现在巩县铁生沟遗址发现的低温炒钢炉在世界冶金技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西汉是中华文化的高峰,通过丝绸之路和各国往来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的时代风貌。汉朝后华夏族出现了新的自称“汉族”。.

新!!: 中书令和西汉 · 查看更多 »

馬希廣

希廣(),字德丕,五代十國時期南楚國君主,楚王馬殷第三十五子,馬希範一母同胞之弟,個性謹慎溫順,馬希範對他疼愛有加。 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年),馬希範去世,將領排除馬希範諸弟中年齡最長的馬希萼,而擁護馬希廣繼立,後漢封馬希廣天策上將軍、楚王,因而馬希廣、希萼之弟馬希崇就以馬希廣之繼位違反父親兄終弟及的遺命挑撥馬希萼。 後漢隱帝乾祐二年(949年),時任武貞(武平)節度使的馬希萼叛,率軍南下進攻南楚都城潭州(今湖南長沙),馬希萼戰敗,馬希廣以不願傷其兄為由,放棄追擊。乾祐三年(950年)馬希萼結合蠻族軍再度攻擊馬希廣,並向南唐稱臣,請求發兵攻潭州。馬希廣派軍討伐馬希萼,大敗。馬希萼遂與蠻族軍兵圍潭州,守將許可瓊投降,潭州陷落,馬希廣夫妇被擒。马希萼为了避免后患,处死马希广。马希广临死还在背诵佛经。马希广夫人被杖杀于闹市。马希广有子藏在慈堂,后不知所终。马军指挥使李彦温与战棹指挥使刘彦瑫奉马希广其余诸子去袁州奔南唐,马希广诸子后在南唐都城金陵去世。.

新!!: 中书令和馬希廣 · 查看更多 »

馬希範

楚文昭王馬希範(),字寶規,五代十國時期南楚國君主,是楚王馬殷的四子,馬希聲之弟,與馬希聲同年同月同日生。.

新!!: 中书令和馬希範 · 查看更多 »

馬希聲

馬希聲(),字若訥,五代十國時期南楚國君主,是楚王馬殷的次子,馬殷在位時任武安節度副使,为其内定的接班人。妻杨氏。 929年,马希声听信后唐和荆南离间,排挤谋主高郁,高郁因而口出怨言,马希声恼怒,没有告知马殷,就以谋反为由诛杀高郁亲党。马殷虽然为高郁之死大恸,却没有处罚马希声。後唐明宗長興元年(930年),馬殷去世,馬希聲繼立,不稱王,只稱藩鎮。後唐則任命馬希聲武安、靜江節度使,兼中書令。馬希聲聽說朱全忠喜歡吃雞,很是羨慕,因此繼位後,每天都殺五十隻雞做菜;服喪期間也沒有哀傷的表情,馬殷要下葬時,還吃了好幾盤雞肉。 長興三年(932年)馬希聲去世,弟馬希範繼立。馬希聲在位時並未稱王,只在死後被追封為衡陽王。 妻杨夫人。 Category:馬楚君主 Category:马殷儿子.

新!!: 中书令和馬希聲 · 查看更多 »

馬希萼

楚恭孝王馬希萼(),五代十國時期南楚國君主,楚武穆王馬殷之子,馬希聲、馬希範之弟,馬希廣之兄。馬希範在位時任武貞(武平)節度使,鎮守朗州(今湖南常德)。 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年),馬希範去世,將領排除馬希範諸弟中年齡最長的馬希萼,而擁護馬希廣繼立,因而馬希廣、希萼之弟馬希崇就以馬希廣之繼位違反父親兄終弟及的遺命挑撥馬希萼。 後漢隱帝乾祐二年(949年),馬希萼叛變,率軍南下進攻南楚都城潭州(今湖南長沙),馬希萼戰敗,馬希廣以不願傷其兄為由,放棄追擊。乾祐三年(950年)馬希萼結合蠻族軍再度攻擊馬希廣,並向南唐稱臣,請求發兵攻潭州。馬希廣派軍討伐馬希萼,大敗。馬希萼遂自稱順天王,並與蠻族軍兵圍潭州,守將許可瓊投降,佔領潭州,擒馬希廣。不久,將馬希廣賜死。 馬希萼當初因認為後漢偏袒馬希廣而轉向南唐稱臣,故一改馬殷以來臣服中原的態度,未待冊封即自稱天策上將軍、武安、武平、靜江、寧遠等軍節度使、楚王。登位後,志得意滿,殺戮報復,縱酒荒淫,將事務都交給馬希崇,然而馬希崇也只是交給下屬而已,因此政事混亂,又對士卒不加賞賜,遂軍心思變。 後周太祖廣順元年(951年),王逵、周行逢首先佔據朗州,擁護馬殷長子馬希振之子馬光惠當節度使。數月後,徐威等將領兵變,擁護馬希崇為武安留後,馬希萼被囚禁於衡山縣。馬希萼抵衡山後,復被廖偃、廖匡凝、彭師暠等擁護稱衡山王。不久,南楚為南唐所滅,馬希萼被南唐任命為江南西道觀察使,仍封楚王。其後在入朝的時候,被南唐元宗李璟留下,三年後在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蘇南京)去世寿五十四岁,諡恭孝王。.

新!!: 中书令和馬希萼 · 查看更多 »

馮道

馮道(),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泊頭市交河鎮)人。生於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卒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年)。五代时期政治家、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曾經侍奉五朝、八姓(八個家族)、十三帝,「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前後為官四十多年,堪稱中國官場史上的不倒翁。.

新!!: 中书令和馮道 · 查看更多 »

許敬宗

許敬宗(),字延族。祖籍高阳郡新城县。唐朝官员,官至中书令(宰相)。.

新!!: 中书令和許敬宗 · 查看更多 »

马周

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今属山东),中国唐朝初年名臣。.

新!!: 中书令和马周 · 查看更多 »

骞味道

騫味道(),唐朝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在唐睿宗第一次在位、武则天临朝期间,684年—685年(同鳳閣鸞臺三品)、688年—689年(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担任宰相。 騫味道任宰相之前的经历几乎没有记载,《旧唐书》和《新唐书》一般有宰相的传,却都没有他的传。684年九月,騫味道时任左肅政大夫(左御史大夫),当时英国公李敬业反对睿宗的母亲武则天临朝称制在扬州造反,宰相裴炎说太后将权力交给皇帝,叛乱自然平定。李景諶证明裴炎必定谋反。騫味道和魚承曄主持审理裴炎,武则天以裴炎勾结李敬业谋反之罪,将他处死。騫味道被太后武则天任命为检校内史、同鳳閣鸞臺三品,成为宰相。685年正月初四,唐朝任命骞味道守内史。司门员外郎房先敏被贬卫州司马,他向宰相申诉。骞味道对他说:“这是皇太后的决定。”内史侍郎同三品刘祎之说:“你因获罪改任官职,是有关官员奏请的结果。”武后得知,认为骞味道有功归己,有过推君,四月初一,贬他为青州刺史。688年之前,騫味道被重新任命为左肅政大夫,九月十二,骞味道和夏官侍郎王本立再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骞味道看不起殿中侍御史周矩,认为他不能解决问题。后来骞味道被告发,武则天命周矩审讯他。周矩对他说:“你老说我不能解决问题,今天我就解决你的问题。”689年1月11日,确定罪行,骞味道与其子骞辞玉都被处死。.

新!!: 中书令和骞味道 · 查看更多 »

高孝琬

孝琬,北齐追尊文襄皇帝高澄的嫡子,母文襄敬皇后元氏。 东魏兴和三年(541年)出生。当时,他的祖父高欢是掌控东魏的权臣,父亲高澄为王世子,母亲元氏则是当朝皇帝元善见的姐姐。在父亲诸子中,高孝琬排行第三。出生时,舅舅元善见亲自到高澄府上祝贺,朝贵一齐前来道喜,十间仓库统统被贺礼塞满。 父亲高澄在祖父高欢死后,继续掌控东魏朝政,但在549年被意外刺杀。次年(550年),二叔高洋建立北齐,高孝琬受封为河间王。高孝琬因自恃是北齐皇族的长房嫡系,平素傲慢自负。及至其九叔高湛即位,才勇皆不出色,高孝琬十分不满。突厥与北周联军攻打太原,高湛想避之东行,高孝琬叩马力谏,且推荐高叡率兵。高湛从其言。高孝琬犹恨其怯懦,免胄而出,骂曰:“岂是老妪,须着此?”高湛派人把他追回。周军退,高孝琬升为并州刺史。 及至其庶长兄高孝瑜遭高湛暗杀,诸王明知其故皆不敢多说,只有高孝琬在葬礼上仰天大哭而出。回到王府,做了一个草人当成箭靶,时时对射,又时常对着父亲高澄的画像哭泣。和士开与祖珽对高湛进谗说高孝琬即将谋反,高湛颇觉疑惑。 高湛为太上皇时,高孝琬得到神物佛牙,置于王府,夜有神光。照玄都法顺请高孝琬奏明高湛,高孝琬不听。高湛得知此事,派人进高孝琬王府强行搜取,不料从王府搜出大量旗帜、武器。高湛见了,认定是真的谋反。又召高孝琬的家属审讯。有个姓陈的小妾最不得宠。就趁机诬陷说:“王爷私下画了太上皇的像挂在密室,夜夜对之哭泣,就是在诅咒您”。高湛当时有严重气疾,闻之大怒,令将高孝琬逮捕入宫拷打。高孝琬愤慨,径直呼叫叔叔不可动刑。高湛怒叱高孝琬不用君臣尊称。高孝琬也怒道:“我乃神武皇帝嫡孙,文襄皇帝嫡子,魏孝静皇帝嫡亲外甥,称你叔叔还辱没了你么?”高湛恼羞成怒,遂将高孝琬打折双腿致死。儿子高正礼袭爵。.

新!!: 中书令和高孝琬 · 查看更多 »

高孝瑜

孝瑜,字正德,北齐文襄帝高澄庶出长子,宋氏所生,河南康献王。初封河南郡公,北齐文宣帝受禅,进爵为河南郡王。历任中书令、司州牧。 开始,高孝瑜养在祖父神武帝高欢宫中,与武成帝高湛同岁,叔侄一起长大情同手足,将诛杨愔等,高孝瑜参预其谋。及武成帝即位,礼遇特隆。武成帝在晋阳手敕给他:“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鄴酌两杯。” 高孝瑜容貌魁伟,精彩雄毅,谦慎宽厚,兼爱文学,读书敏速一目十行,覆棋不失一道。初,北齐文襄帝在鄴东起山池游观,时俗眩之,高孝瑜遂于府第建造水堂龙舟,在舟上植幡槊,多次召集诸弟,宴射为乐。齐武成帝幸其府第,见到很高兴,后园玩乐开始盛兴。于是无论贵贱都仿效,处处营造。 北齐武成帝常常使和士开与胡皇后对坐握槊,孝瑜劝谏:“皇后天下之母,不可与臣下接手。”武成帝很同意。武成帝器重赵郡王高叡,高孝瑜又说赵郡王之父死于非命,不可以亲近。于是高叡与和士开都恨上高孝瑜。和士开密告他奢侈僭越。高叡又言:“山东只闻有河南王,不闻有陛下。”武成帝由是猜忌他。武成帝有个御女(低级妃嫔)尔朱摩女,本来是娄昭君的宮婢,高孝瑜先与她通奸,后在河清二年(563年)六月廿八庚申,太子婚夜,高孝瑜偷偷跟她说话。武成帝见状大怒,一顿灌给他饮了三十七杯酒。高孝瑜体形肥大,腰带十围,派娄子彦驾车载出高孝瑜,在车中下毒。至西华门,高孝瑜烦热躁闷,投水而死。谥号康献,追赠太尉、录尚书事。儿子高弘节嗣位。.

新!!: 中书令和高孝瑜 · 查看更多 »

高季辅

季辅(),名冯,字季輔,以字行,德州蓚县(今河北景縣)人,唐朝宰相。.

新!!: 中书令和高季辅 · 查看更多 »

高季興

楚武信王高季兴(),原名高季昌,因避后唐庄宗李存勗祖父李国昌的名讳,改为季兴,字贻孙,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五代十國时期荆南建立者(楚王),以江陵一城周旋于中原、诸侯之间,长于纵横之术。自称东魏司徒高昂之后。 高季兴幼年为汴州商人李七郎(李七郎后为朱全忠义子,改名朱友让)家奴,后为朱友让收为义子,改姓为朱,由此得入军门,为朱全忠亲随牙将,因破凤翔救唐昭宗有功,被唐昭宗授“迎銮毅勇功臣”之号,迁宋州刺史。又随朱全忠扫荡青州,累功升颍州防御使,并復姓高氏。907年朱全忠称帝,建立后梁,授其为荆南节度使。但由于战乱,本来荆南所辖八州只有江陵一城为季昌所领。开平二年,与雷彦恭、马殷、杨行密鏖战,互有胜负。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平四年,大败马楚于油口。后梁末帝朱友贞乾化三年(913年),被册封为渤海王。是年九月,季昌私造战舰五百艘,招募亡命之徒,与杨吴、前蜀交好,后梁对其失去控制。乾化四年(914年)春正月,季昌試圖攻取前蜀的夔、万、忠、涪四州,結果大敗而還。贞明三年,季昌修筑堤坝以防长江水患,荆南人称高氏堤。龙德元年,季昌命都指挥使倪可福修江陵外城。 至后唐灭梁,高季兴向后唐称臣,携300骑入朝觐见,升中书令。在唐时建议李存勗攻取前蜀,李存勗认为十分有道理。但险些为后唐所留,季兴丢弃辎重和随从,连夜赶路才侥幸逃脱。回到江陵后,季兴认为李存勗耽于声色,定不能长久,于是修缮城池,招纳梁军旧部,以备万全之策。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后唐帝李存勗为笼络其心,册封其为南平王。随即与后唐一同攻蜀,不克而还。而蜀国仍被灭亡。消息传至荆南,季兴为之前给后唐出计而感到十分懊悔。高季兴在荆南,常截留各国供品,或也为讨得赐物向诸国称臣,反复无常,时称「高赖子」。 其后后唐灭前蜀,未几,又逢后唐的鄴都之變,李存勗被杀,天成元年,季兴趁机向李嗣源要回了夔、忠、万、归、峡五州。高季兴截获蜀地入朝贡物,又厚颜向后唐索地,妄图扩大地盘,后唐明宗李嗣源怒其无耻,罢其官爵,发湖南和蜀地两地兵马来--,荆南不敌,辖地日蹙,求兵于南吴。后因江南雨季,粮草不济,后唐罢兵,方才逃此一劫,此后归顺南吴,得封秦王。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马楚兴师进攻江陵,季兴不敌。九月,在白田击败楚军。然而后唐又兴兵来攻。十二月十五日(阳历为929年1月28日)高季兴病死,时年七十一。葬于江陵城西的龙山乡。其子高从诲继位,重新向后唐称臣,因此后唐始追封高季兴为楚王,谥武信(楚武信王),故南平又被称为北楚。.

新!!: 中书令和高季興 · 查看更多 »

高万兴

万兴,五代将领,字鼎臣,河西(道治今甘肃省武威市)人,一说延州人。 高万兴出身行伍。高万兴祖父高君佐,官至鄜延节度判官。父高怀迁,为本郡牙将,都押衙。高万兴与弟弟高万金都有武才,效命本军。自从王行瑜战败后,鄜延州县都被李茂贞强占,李茂贞以其部将胡敬璋为节度使,高万兴为胡敬璋部骑将,兄弟们都有战功。邠宁节度使杨崇本是李茂贞义子,改名李继徽。朱温杀害唐昭宗,李茂贞、李继徽和西川节度使、蜀王王建兵会岐阳,讨伐朱温,朱温派王重师守雍州、刘知俊守同州抗拒。李茂贞与王建会兵以图讨伐,久战无功。 天祐五年(908年)冬,胡敬璋卒,杨崇本以他的爱将刘万子为鄜延节度使,刘万子凶暴失士心。杨崇本被后梁所攻。天祐六年(910年)二月,刘万子葬胡敬璋,高万兴与其弟高万金乘发丧之日,纵兵击杀刘万子,归降朱温。朱温授高万兴为鄜延招抚使,高万兴与刘知俊合兵攻收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坊州(今陕西省黄陵县东南)、丹州(今陕西省宜川县)、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北)等州,朱温分四州为忠义军节度使(治延州、代管丹州)、保大军节度使(治鄜州、代管坊州)两镇,以高万兴、高万金为节度使。高万金卒,后梁以高万兴兼兼领彰武、保大两镇节度使,为延州节度使。官至太师、中书令,封北平王。任内于禧州开场卖颗盐,取代原来专盐市场。唐庄宗灭后梁,高万兴入朝,参预郊礼陪位,还镇。后唐仍授高万兴旧职,官爵如故。兼彰武(治延州)、保大两镇节度使。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高万兴卒于官任,其子高允韬权典留后。.

新!!: 中书令和高万兴 · 查看更多 »

高從誨

從誨(),字遵聖,五代時期荊南君主(南平王)。為高季興之長子。曾仕於後梁中央政府,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時,告歸其父,被高季興任命為馬步軍都指揮使、行軍司馬。 後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三年(928年)十二月十五日(929年1月28日),被後唐冊封為南平王的高季興去世,高從誨嗣位。由於高季興在位末期曾與後唐決裂,並向南吳稱臣,而唐強吳弱、唐近吳遠,因此高從誨嗣位後,回歸向後唐稱臣,為後唐任命為荊南節度使,兼侍中。 長興三年(932年),被封為渤海王。後唐閔帝李從厚應順元年(934年)被改封南平王。 高從誨與部屬聊天,談到鄰國楚王馬希範非常奢侈。高從誨說:「像馬王那樣,可以說是大丈夫了」。孫光憲對答說:「天子諸侯,禮有等差。馬希範那種乳臭兒驕奢僭越,圖一時之樂,不謀遠慮,沒多久就要滅亡了,又有什麼好羨慕的!」高從誨久而悟,說:「你說的是」。之後,高從誨對梁震說:「我自己反省平生花費,實在太多了」。於是捨棄各種玩樂,以讀書作為消遣,省刑薄賦,南平國於是十分安寧。 荊南(南平)地狹兵弱,但因位處交通要道,每年各地區向中原政權的進貢,只要經過荊南,高季興、高從誨父子就會款待使者,掠奪財物,等到對方加以款待或讚賞,就把財物歸還,而且還會覺得這種行為很丟臉。後來後唐、後晉、遼國、後漢先後據有中原,南漢、閩國、南吳、南唐、後蜀皆稱帝,高從誨為求賞賜向他們都稱臣,所以各國都叫他們為「高賴子」或是「高無賴」。 後漢隱帝劉承祐乾祐元年(948年),高從誨去世,贈尚書令,諡文獻王。其子高保融繼位。.

新!!: 中书令和高從誨 · 查看更多 »

高允

允,字伯恭,勃海蓨(今河北景縣東)人。.

新!!: 中书令和高允 · 查看更多 »

高猛

猛(),字豹儿。北朝北魏渤海郡(今河北南皮县东)人,高肇长兄高琨子。 499年六月廿四日,魏宣武帝追赐外祖父高颺爵号为勃海公,谥号为敬,让其嫡孙高猛袭爵位。又封舅舅高肇为平原公、高显为澄城公,高猛娶宣武帝同母妹长乐公主,拜驸马都尉,历中书令、雍州刺史、殿中尚书等职,有干练之称。515年,魏孝明帝任命高肇录尚书事,任命王显和勃海公高猛等人共同作为侍中。《高猛墓志》於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刻在其最終職務封爵為「散骑常侍、征西将军、殿中尚书、驸马都尉、勃海郡开国公」,赠爵「使持节侍中、都督兴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司空公、兴州刺史」,墓志書風清峻,河南洛陽出土,今存洛陽博物館。.

新!!: 中书令和高猛 · 查看更多 »

高行周

行周(),字尚质,幽州人。五代名将。 是唐末名将“白马银枪”高思继的儿子,其兄高行-珪-,也是一方节度使。 早年追隨李嗣源,後唐莊宗滅梁,以功領端州刺史。替代李守贞擔任天平节度使。天福十二年的闰七月,刘知远遣行周與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率军至邺城打擊杜重威。-乾-佑年間加守太师,封邺王,人稱高老鹞。曾鎮守潼關孤城,後投靠郭威。後周時,改封齐王。广顺二年卒,赠尚书令,追封秦王,谥武懿。有子高懷德。.

新!!: 中书令和高行周 · 查看更多 »

高駢

駢()中国唐朝後期名將,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先世為渤海郡人,遷居幽州。后封渤海郡王。.

新!!: 中书令和高駢 · 查看更多 »

高闾

闾(),字阎士,闾本名驴。渔阳郡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区西南)人,中国南北朝北魏散文家、魏孝文帝时中书令。 五世祖高原,晋朝上谷郡太守。祖高雅,州别驾。父高洪,陈留王从事中郎。高驴早孤,年少好学,博涉经史,文才俊伟,下笔成章。高驴家贫,为车夫送租平城,求见崔浩,崔浩奇其文才,为他改名高闾,由此知名。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年)为中书博士。魏文成帝和平末年,为中书侍郎。魏献文帝即位,冯太后临朝,诛乙浑。高闾与中书令高允入禁中参决大政,官至光禄大夫、吏部尚书,赐爵安乐侯。承明初年(467年),为中书令,加给事中,参予机密。国家典章、诏书令檄颂赞等都出其手。官至中书监。太和年间,魏孝文帝命高闾等修律。他向魏孝文帝陈安边之策,建议于六镇之北筑长城。出为相州刺史,认为迁都洛阳有十不便,建议迁都到邺城,反对孝文帝南征,认为汉朝名臣,都不以江南为中国。三代之境,也不是很辽阔。孝文帝说:“淮海是扬州,荆山及衡阳是荆州,这不是贴近中国吗?”官至太常卿。景明三年(502年)十月,高闾在家中去世。景明四年(503年)三月,赠镇北将军、幽州刺史,谥文侯。 高闾议政知无不言,为文风格优雅。其文章与与高允齐名,并称“二高”。有文集,今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十七篇。高闾《论淮南不宜留戍表》堰水先塞其源,伐木必拔其本。公高闾有《燕志》十卷,记录北燕历史。有三子:高元昌、高定殷、高幼成。.

新!!: 中书令和高闾 · 查看更多 »

高汝励

#重定向 高汝礪.

新!!: 中书令和高汝励 · 查看更多 »

高涣

涣(),字敬寿,北齐神武帝高欢第七子,生母是韩智辉。 史称他天姿雄杰,俶傥不群,幼童时代,常自称有大将之才略。高欢夸赞喜欢他说:“此儿像我。”长大后,力能扛鼎,材武绝伦。对左右说:“人不可无学,但要不为博士耳。”所以读书能知梗概,但不深入研习。元象年间,封平原郡公。高澄遇害时,高涣尚年幼,在西学,听到宫中喧哗,大惊到:“大哥必遭大难!”弯弓而出。武定末年,任冀州刺史,在冀州政績良好。天保元年(550年),高渙晉封為上党王,历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与常山王高演等筑伐恶诸城。他们聚集邺下轻薄少年,欺凌郡县,被法司纠劾。文宣帝高洋杀死他左右数人,高涣也被谴责。天保六年(555年),率众送梁王萧渊明回江南,破东关,斩杀梁朝特进裴之横等人,威名盛隆。天保八年(557年),任为录尚书事。 當初有术士称亡高者黑衣,于是从高欢之後,每每出行,不想见佛僧,因为他们是黑衣。当时高洋去晋阳,以忌讳的事问左右:“什么东西最黑?”回答:“没有什么比得过漆。”高洋以高涣是父亲的第七子,派庫真都督破六韩伯昇到邺城徵召高涣。高涣至紫陌桥,杀死破六韩伯昇逃跑,渡河被土著抓住执送文宣帝。高洋用铁笼把他和与永安王高浚一起盛起来,按置地牢下。一年后,高涣与高浚一起被杀,时年二十六岁。将他的王妃李氏嫁给了冯文洛,冯文洛是高家的旧奴,积劳位至刺史,高洋令冯文洛等杀高涣,所以以高涣王妃嫁给他。 至乾明元年(560年),高殷即位,将二王余骨安葬,追赠高涣為司空,谥号為「刚肃」。敕令李氏回高涣府第。而冯文洛不同意。李氏在阶下数落冯文洛:“遭难流离,以至大辱,志操寡薄,不能自尽,幸蒙恩诏,得反藩闱。汝是谁家孰奴,犹欲见侮!”于是冯文洛受杖一百,流血洒地。高涣並无嫡子,庶长子高寶嚴於河清二年(563年)承袭爵位,位至金紫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新!!: 中书令和高涣 · 查看更多 »

魏兰根

魏兰根(),中国北魏官员,表字兰根,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州西)人。.

新!!: 中书令和魏兰根 · 查看更多 »

魏元忠

魏元忠(),本名真宰,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縣南)人,唐朝政治家,武则天时任宰相。.

新!!: 中书令和魏元忠 · 查看更多 »

魏收

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人,北齐史学家、文学家。.

新!!: 中书令和魏收 · 查看更多 »

许叔冀

许叔冀是唐朝人。 原任滑州(今河南滑县)太守,李亨為東宮時,擔任東宮右善贊大夫。安史之乱时任灵昌太守,为人狡猾而多诈。房琯推薦他擔任御史大夫,以牵制贺兰进明。張巡困守住睢阳,张巡遣南霽雲向彭城(今徐州)许叔冀求援,但叔冀不願出兵,只許以幾千匹布敷衍,南霽雲怒骂而归。霽雲轉向贺兰进明求救,进明受到叔冀牽制,亦不敢分兵救张巡。曾隨郭子仪進攻邺南,大敗而返。李光弼要求他固守汴州(河南省開封市)十五日,史思明陷汴州,许叔冀力屈降贼。.

新!!: 中书令和许叔冀 · 查看更多 »

谢安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曾隱居東山,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赠太傅,追封庐陵郡公。世称謝東山、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他初与权臣周旋时,从不卑躬屈膝,不违背自己的准则却能拒权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当政的时候,又处处以大局为重,不结党营私,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还于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并北伐夺回了大片领土;而到他北伐胜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时,还能激流勇退,不恋权位;因此被后世人视为良相的代表,“高洁”的典范。.

新!!: 中书令和谢安 · 查看更多 »

谢庄

#重定向 謝莊.

新!!: 中书令和谢庄 · 查看更多 »

谢嘏

謝嘏(),南朝梁、南朝陳政治人物,表字含茂,陳郡陽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

新!!: 中书令和谢嘏 · 查看更多 »

谢哲

謝哲(),字穎豫,陳郡陽夏人。.

新!!: 中书令和谢哲 · 查看更多 »

谢胐

#重定向 謝朏.

新!!: 中书令和谢胐 · 查看更多 »

谢混

谢混(),字叔源,小字益寿。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琰幼子,谢安之孙。东晋官員、文学家。在晉官至尚書僕射,但因依附劉毅而被劉裕誅殺。.

新!!: 中书令和谢混 · 查看更多 »

谢晦

謝晦(),字宣明,陳郡陽夏人。出身陳郡謝氏士族,是東晉太保謝安兄謝據的曾孫。謝晦是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的重要官員,後更擔任宋少帝劉義符的四位顧命大臣之一。謝晦後聯同徐羨之及傅亮廢黜了宋少帝,迎立了宋文帝,並外調為荊州刺史,但不久宋文帝就下詔誅殺徐羨之及傅亮,並出兵討伐謝晦。最終謝晦兵敗被擒,並被處死。.

新!!: 中书令和谢晦 · 查看更多 »

豆盧欽望

豆卢钦望(),又名望之,字思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昌黎徒河。唐武则天时宰相。.

新!!: 中书令和豆盧欽望 · 查看更多 »

賀循

賀循(),字彥先,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先人慶普,有所謂慶氏學,族高祖慶純改賀氏,孙吴名臣賀邵之後。生於魏景元元年(260年),精禮傳,与纪瞻、闵鸿、顾荣、薛兼等齐名,号为“五俊”。舉秀才,出為陽羨令。任武康令,政教大行,鄰城宗之,“无援于朝,久不进序”,於會稽內史期間,开凿西興運河,自會稽郡城至錢塘江。轉為軍諮祭酒,陸機薦入洛,補太子舍人。多病,患有羸瘵(肺結核)。趙王倫篡位後,轉侍御史,不久以疾去職。琅玡王司馬睿鎮守建鄴時,任太常、太子太傅、左光祿大夫等職。官至太史、太常卿。卒於晉太興二年(319年),贈司空。著有《丧服要记》、《会稽记》及《文集》等。.

新!!: 中书令和賀循 · 查看更多 »

賀邵

賀邵(),字興伯,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名將賀齊之孫,三國時東吳後期重臣,官至中書令。.

新!!: 中书令和賀邵 · 查看更多 »

贾谧

賈謐(本名韓謐,),字長淵,西晉平陽郡襄陵人。西晉外戚、權臣。襲承了其外祖父賈充的魯公爵位,又憑藉外戚身份掌握大權,與姨母賈南風聯手殺害愍懷太子引起朝臣不滿。后來趙王司馬倫以為太子報仇為名,盡誅賈氏,這件事成為了八王之亂的導火索。.

新!!: 中书令和贾谧 · 查看更多 »

趙彥深

趙彥深()本名隐,字彦渊(唐朝避李渊讳改为彦深),避北齐庙讳(高殷)以字行,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后为平原(今山东平原)人。 汉太傅趙憙之後。高祖父赵难擔任齐州清河太守,遂移居清河。彦深自幼孤贫,事母至孝。十歲時,伺候司徒崔光。崔光对宾客们说这孩子将来肯定前程远大。赵彦深性聪敏,善书计,早年为尚书令司马子如的門客,供写书,高欢在晋阳時,司马子如看中他书写无误用为书令史,推荐赵彦深擔任史官。子如擔任开府参军,再以赵彦深为水部郎。补大丞相功曹参军。高欢时期的文章多出自其手,号称敏给。 高欢死后,世子高澄委托赵彦深署理后事,封安国县伯。劝降西魏颍川守将王思政,解思政佩刀赠与彦深。高洋即位称帝,赵彦深仍旧掌管机密,进爵为安国县侯。历任秘书监、大司农。出为东南道行台尚书、徐州刺史。征为侍中,仍掌机密。 武成帝河清元年(562年),进爵安乐公。累迁尚书左仆射、齐州大中正,监国史,迁尚书令,位特进,封宜阳王,武平二年(571年)拜司空,被为祖珽所间,出为西兖州刺史。四年(573年),征为司空,转司徒。武平七年(公元576年)正月丁母忧,寻起为本官。七年六月,暴疾卒,年七十岁。 赵彦深父母赵奉伯、傅华合葬墓位于山东济南槐荫区段店镇后周王庄村,1977年村民因挖井取土挖出北齐太妃墓,出土《北齐宜阳国太妃傅华墓志铭》一方,失志盖;同墓出土《齐故使持节都督齐兖南青诸军事齐州刺史尚书左仆射司空赵公墓志铭》篆书盖石一方,失志铭。.

新!!: 中书令和趙彥深 · 查看更多 »

路岩

路岩(),字鲁瞻,魏州冠氏(今山东冠县)人。 其父路群,字正夫,能寫文章。唐代大中年間进士,歷官屯田员外郎、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左仆射等。唐懿宗很看重他,咸通五年以翰林學士、兵部侍郎銜拜相,三十六歲即居相位。咸通十一年,与駙馬韦保衡以同昌公主病死之事逼害劉瞻。不久即与韦保衡同当国,二人势动天下,时人稱之“牛头阿旁”。咸通十二年(871年),与韦保衡不和,罢相,为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僖宗即位,贬为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刺史。路岩出城時,路人紛紛向他投擲瓦礫。京兆尹薛能是路岩在相位时所拔擢,路岩告訴薛能道:“临行,烦以瓦砾相饯!”薛能举笏答称:“向来宰相出任,京兆府无发兵防卫先例。”路岩感到惭愧。走到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改流放儋州(今海南省),途中再令自杀,并割取喉骨,交回復命。 路岩任宰相时,有人编歌谣《嘲四相》:“确确无论事,钱财总被收。商人都不管,货赂(路)几时休?”说的就是当朝宰相曹确、杨收、徐商、路岩。 有子路德延,字昌遠;路延規,字希聖。.

新!!: 中书令和路岩 · 查看更多 »

錢弘佐

吳越成宗錢弘佐(),字元祐,五代時期吳越國君主。.

新!!: 中书令和錢弘佐 · 查看更多 »

錢弘倧

吳越忠遜王錢弘倧(),字隆道,五代時期吳越國君主。.

新!!: 中书令和錢弘倧 · 查看更多 »

錢元瓘

吳越世宗錢元瓘(),字明寶,原名錢傳瓘,五代時期吳越國君主,是吳越國建立者錢鏐之子。.

新!!: 中书令和錢元瓘 · 查看更多 »

范延光

范延光,字子环,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将领。相州临漳人(今河北省临漳)人。开始在后唐为宣徽南院使,以平定朱守殷之乱,授为枢密使。后来镇压魏州天雄兵变,改为天雄軍节度使。石敬瑭代后唐建立后晋后,范延光很迟才归降、致贺,而他的女儿又是后唐末帝子雍王李重美妃,虽然石敬瑭封他为临清郡王以示安抚,但两人彼此并不信任。937年,在邺城反晋,次年兵败後归罪下属孙锐并灭其族,请求投降,石敬瑭先拒绝,后接受,于是范延光派儿子范守图、范守英入质大梁而后开城投降,获赐铁券,为天平军节度使,改封東平王,以太子少师致仕,最后被杨光远杀害。.

新!!: 中书令和范延光 · 查看更多 »

范隆 (前趙)

范隆(),字玄嵩,雁門(今山西省右玉縣)人。曾任前趙尚書僕射、太尉、尚書令、中書令、司空。.

新!!: 中书令和范隆 (前趙) · 查看更多 »

胡惟庸

胡惟庸(),安徽定遠人,与李善长同乡。明朝開國功臣,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後遭明太祖處死。.

新!!: 中书令和胡惟庸 · 查看更多 »

郭子仪

郭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华州区)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平定安史之亂等諸多亂事,歷事玄、肅、代、德四帝,封汾陽郡王,世稱郭令公。為傳說“富貴壽考”典故的主人公,頤和園長廊畫中有描繪。.

新!!: 中书令和郭子仪 · 查看更多 »

郭禹

成汭(),又名郭禹,山东青州人,唐末五代时任荆南节度使。 早年浪蕩,因醉酒杀人,遂落髮為僧,亡命天涯,改名“郭禹”。當時荆南遭兵禍,人口頓減。唐僖宗朝,投奔荆南节度使陈儒,被任命为裨校。淮南节度使高骈手下大将张瓌、韩师德因受吕用之排挤,投靠荆南,陈儒命他们討伐朗州刺史雷满,张瓌反回兵杀陈儒,自称节度使。张瓌对郭禹的勇武颇为忌惮,郭禹于是率千余人南奔归州,据城自称刺史,招徕流亡,勤加训练,拥有精兵三千人。 曾投降黄巢的原蔡州节度使秦宗权垂涎荆南富庶,遣其弟秦宗言来攻,张瓌固守二年之久,城中死者相继,以至人相食,但秦宗言最终不能攻克,退兵。886年,秦宗权又命山南东道留后赵德諲包围江陵,张瓌向郭禹求救,郭禹与峡州刺史潘章联兵来援,赵德諲退走。887年十二月,赵德諲再次围攻江陵,城中力疲,复州长史陈璠斩张瓌出降。赵德諲破城后,尽掠城中财物,留下大将王建肇守城。888年四月,郭禹从归州出兵,先袭破清江,擒守将牟权,再攻江陵,击败王建肇,王建肇逃奔黔州,郭禹接管荊南。 郭禹恢复姓名为成汭,重用贤士贺隐,勤政爱民,招集流亡人士,减免赋税,養兵五萬人,稱雄一方。彦若有詩:“南海黄茅瘴,不死成和尚。” 后朝廷任成汭为荆南节度使,后又封检校太尉、中书令、上谷郡王。903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攻打驻守鄂州的武昌军节度使杜洪,杜洪求救于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朱全忠通知成汭和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武贞军节度使雷彦威一同出兵相救。成汭不听掌书记李珽劝阻率舰队去鄂州想夺淮南的地盘,但未至鄂州,马殷、雷彦威就合兵攻取江陵,劫掠人财。成汭因此军心涣散,所率巨舰又被杨行密部将李神福烧毁,无家可归,投水自杀。除江陵被雷彦威占领外,夔、施、忠、万四州也被西川节度使王建兼并,成汭的基业毁于一旦。 成汭晚年,诸子因被成汭岳父所谮,都被成汭放逐,成汭因而绝嗣。906年夏,朱全忠上表称成汭死于国事,请唐哀帝在荆门为他立庙,获得批准。.

新!!: 中书令和郭禹 · 查看更多 »

郑俨

鄭儼(),字季然。滎陽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人,出自荥阳郑氏北祖第三房,北魏灵太后胡氏的寵臣。.

新!!: 中书令和郑俨 · 查看更多 »

郑羲

郑羲(),字幼驎,荥阳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人,曹魏将作大匠郑浑的八世孙,后燕太常卿郑豁的曾孙,郑晔与其妻长乐潘氏所生第六子,北魏官员。.

新!!: 中书令和郑羲 · 查看更多 »

阚泽

阚泽(),字德潤,會稽山陰人,東漢末及三國时期的学者。 闞澤雖然出身農家,但他非常好學,閱覽群書,更精通曆法,聞名當世。舉孝廉後曾當過錢唐縣長和郴縣縣令。孫權當驃騎將軍時,任命他為西曹掾。孫權稱帝後,任用闞澤為尚書,嘉禾年間任中書令、侍中,赤烏五年(242年)加任太子太傅。翌年十一月逝世,孫權因此而痛心,數日吃不下飯。 闞澤是徐岳的学生,为刘洪的《乾象曆》做注,并且在东吴推行该曆法。因為努力鑽研儒學,封都鄉侯。另外他亦反對酷刑,呂壹犯姦淫罪而執法官員建議以酷刑懲治以儆效尤,他則認為在這個繁盛文明的年代,不應該再用這些酷刑。.

新!!: 中书令和阚泽 · 查看更多 »

阎立本

阎立本(),唐代著名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人。隋朝画家阎毗之子,阎立德之弟,母亲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女儿清都公主。谥爵博陵文贞男。.

新!!: 中书令和阎立本 · 查看更多 »

赵延寿

赵延寿,本姓刘,常山(今河北正定)人。五代十国时军事、政治人物。.

新!!: 中书令和赵延寿 · 查看更多 »

赵德諲

赵德諲(),封爵淮安郡王,晚唐军阀,最初在僭称帝号的秦宗权帐下为将。秦宗权近乎失败时,赵德諲转而效忠唐朝,控制忠义镇(军部在今湖北襄阳),死后儿子赵匡凝继为忠义节度使。.

新!!: 中书令和赵德諲 · 查看更多 »

赵匡凝

赵匡凝(),字光仪,生年不详,蔡州人,唐朝末年军阀,封楚王,自景福元年(892年)为忠义军节度使统治忠义军,一直至天祐二年(905年)被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所败。.

新!!: 中书令和赵匡凝 · 查看更多 »

赵芬

趙芬(),字士茂,天水郡西县人。中国西魏到隋朝的官员,《魏书》、《北史》有传。.

新!!: 中书令和赵芬 · 查看更多 »

赵莹

赵莹(《旧五代史》卷八十九《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辽史》卷五),字玄辉,《新五代史》卷五十六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唐、后晋官员,在后晋为宰相。.

新!!: 中书令和赵莹 · 查看更多 »

薛元超

薛元超(),名振,以字行,唐蒲州汾阳(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 祖父为隋朝薛道衡。父薛收,唐初为秦王记室参军,不幸早逝。薛元超生于武德六年(623年),九歲襲爵汾陰男。善于文辞,太宗甚重之,娶李元吉之女和静县主为妻,累授太子舍人,参修《晋书》。唐高宗即位,迁绐事中,時年二十六歲。不久轉任中書舍人,加弘文館學士,兼修國史。麟德元年(664年)在简州刺史任上曾因与获罪宰相上官仪私下书信来往被长流巂州。薛元超晚年自称一生中有三大遗憾:“不以進士擢第”,没能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卒于光宅元年(684年)。.

新!!: 中书令和薛元超 · 查看更多 »

董朝

董朝(),孙吴後期人物。.

新!!: 中书令和董朝 · 查看更多 »

钱弘俶

#重定向 钱俶.

新!!: 中书令和钱弘俶 · 查看更多 »

钱元球

钱元球(),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五代十國的吳越國武肃王钱镠的第九子。母亲金氏,同母兄弟钱元懿、钱元玧、钱元珰、钱元珣,原名钱传球(钱传銶、钱元㺷)。 钱传球生于唐僖宗光启四年四月十八,武勇都之变时,他年纪尚幼,宁国军节度使田頵让钱鏐以儿子做人质,他被钱鏐选中,但自己不同意。钱鏐大怒,差点杀了他。事情平息后,钱鏐夺他的内牙兵印,后封大彭县侯。后来改封扶南侯。 918年,虔州割据者谭全播被杨吴攻打,求援于钱鏐,钱鏐以身为统军使的钱元球为西南面行营应援使,率军二万攻打杨吴治下只有数百人戍守的信州,因人数占优,最初得胜并包围信州,但信州刺史周本在城中设空帐篷,和僚佐在城楼饮宴,吴越军向他们射箭,他们也不动。吴越军以为有伏兵,于半夜遁去。其他援救虔州的军队也相继退兵,导致虔州最终于同年被杨吴攻克。 后来多次建立军功,钱鏐赐给他护从用的兵仗。钱元瓘继立后,钱元球被任命为土客马步都指挥使,静江军节度使兼中书令。他恃宠骄横,增设兵仗达数千人,国中的人大多依附他。钱元瓘猜忌他,让人劝钱元球自请献出兵仗,出判温州,钱元球不干。铜官庙官员告发钱元球派亲信去祷神,让他做吴越之主;说他用蜡丸从水洞流进流出,与幽禁的兄弟钱元珦密谋策划。937年三月初五,钱元瓘派人召钱元球入宫赴宴,钱元球到达后,宫中的人声称钱元球有刀坠挂在怀袖里边,就把他捉住杀死;同时杀了钱元珦。钱元瓘还要查究与钱元球、钱元珦有交往的人。他的儿子钱仁俊劝他效法汉光武帝和曹操,把部下与敌人往来的书信烧了。钱元瓘同意了。.

新!!: 中书令和钱元球 · 查看更多 »

蒋俊

蒋俊(),晉朝太子司马遹的宠妾,被封为美人、保林。為司马遹长子司马虨的生母。司马遹因不满妻子王惠风姿貌稍逊,对妻子冷落,而宠爱姬妾。 元康九年(299年)十二月,皇后贾南风打算废掉司马遹,召司马遹入朝,命婢女陈舞赐酒灌醉他。贾后派黄门侍郎潘岳作文章,让酒醉的司马遹照著书写,文章的内容是逼迫父亲晋惠帝和嫡母贾南风自杀,由其母亲谢玖做内应,自己夺权、蒋俊为皇后,司马虨为王。司马遹写好后,贾后通过此事废司马遹为庶人。十二月三十,司马遹及三个儿子司马虨、司马臧、司马尚都被关到金镛城;司马遹的岳父王衍连忙宣布离婚,太子妃王惠风痛哭而归。蒋俊和谢玖都被以谋逆之罪杖杀。.

新!!: 中书令和蒋俊 · 查看更多 »

邢劭

#重定向 邢邵.

新!!: 中书令和邢劭 · 查看更多 »

邢文伟

邢文伟(?),唐代宰相,滁州全椒人。与歷阳人高子贡、寿春人裴怀贵都因博学闻名。咸亨年间,任太子典膳丞。唐高宗授他为右史。武后时,多次升迁担任凤阁侍郎,兼任弘文馆学士。载初元年,任内史。后因好友贪赃被治罪而受连累,贬任珍州刺史,上吊而死。.

新!!: 中书令和邢文伟 · 查看更多 »

蔡徵

蔡徵,中国南朝陈大臣,陈后主时中书令。本名览,字希祥,祖籍济阳郡考城县(今河南省兰考县),蔡景历之子。.

新!!: 中书令和蔡徵 · 查看更多 »

蔡松年

蔡松年字伯坚。金代真定(河北正定)人。 宋徽宗大觀元年出生,宣和末年隨父蔡靖守燕山府(今北京),降金。曾擔任兀术的兼总军中六部事。由行臺尚書省令史,官至右丞相,封衛國公。曾出使南宋、高丽。 松年文詞清麗,尤工樂府,與吳激齊名,号“吴蔡体”。元好问推为“国朝第一手”。赵闻礼《阳春白雪》共收录蔡松年词七首。金海陵王正隆四年卒,享年五十三。有子蔡珪。.

新!!: 中书令和蔡松年 · 查看更多 »

蔡撙

蔡撙(),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政治人物,表字景節,济陽郡考城县(今河南省民权县东北)人。梁武帝时中书令。.

新!!: 中书令和蔡撙 · 查看更多 »

金章宗

金章宗完顏璟(),女真名麻達葛,金朝第6位皇帝(1189年1月20日—1208年12月29日在位),在位19年,享年41岁。他是金世宗完颜雍之嫡孙,为金朝文化水準最高者。.

新!!: 中书令和金章宗 · 查看更多 »

蕭琮

蕭琮,字溫文,為西梁明帝蕭巋之子,西梁第三位,亦是末代皇帝。.

新!!: 中书令和蕭琮 · 查看更多 »

蕭瑀

蕭瑀,字時文,南朝梁明帝蕭巋和皇后张氏之子。.

新!!: 中书令和蕭瑀 · 查看更多 »

蕭鈞

蕭鈞(),字宣礼,齊高帝萧道成第十一子。.

新!!: 中书令和蕭鈞 · 查看更多 »

长孙绍远

长孙绍远(), 字师,河南洛阳人,北魏上党王长孙稚之子。.

新!!: 中书令和长孙绍远 · 查看更多 »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 唐太宗、唐高宗时的宰相:贞观元年(627年)七月至二年(628年)正月为尚书右仆射,十九年(645年)至二十年(646年)四月为侍中,二十二年(648年)正月至二十三年(649年)六月为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二十三年六月至显庆四年(659年)四月,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新!!: 中书令和长孙无忌 · 查看更多 »

耶律娄国

耶律娄国(),耶律倍的次子,字勉辛。.

新!!: 中书令和耶律娄国 · 查看更多 »

耶律寿远

耶律寿远,辽穆宗时政事令。辽朝契丹人。 耶律寿远和皇叔耶律李胡关系匪浅,开始担任政事令,相当于唐宋的中书令。应历十年(960年)七月辛酉,政事令耶律寿远、太保楚阿不等谋反,被辽穆宗诛杀。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喜隐谋反,事败被捕,因供词牵涉耶律李胡,耶律李胡入狱而死。.

新!!: 中书令和耶律寿远 · 查看更多 »

耶律俨

耶律俨(),字若思,辽朝析津府人。 本来姓李,他的父亲李仲禧受赐姓,官至北院宣徽使,汉人行官都部署。善于写诗,咸雍进士。开始任守著作郎,补中书省令史。以勤敏著称。大康年间,历任都部署判官、将作少监、少府少监、知大理正。1080年,任大理少卿。1081年,任大理卿。1085年,为景州刺史。1086年,改任御史中丞、同知宣徽使事、提点大理寺。1090年,改任山西路转运使。寿隆初年,授枢密直学士。1099年,出使宋朝,辽道宗以掷骰子胜者任参知政事。辽道宗末年,担任知樞密院事,封越国公,主持修纂《皇朝实录》七十卷。辽道宗临终,受顾命,辅佐天祚帝。天祚帝乾统三年(1103年),改封秦国公,乾统六年(1106年)时为漆水郡王,迎合皇帝之意,勾结蕭奉先,执权十几年。死后赠尚父,谥号忠懿。.

新!!: 中书令和耶律俨 · 查看更多 »

耶律烈束

#重定向 辽太宗#宰辅.

新!!: 中书令和耶律烈束 · 查看更多 »

耶律迷离己

耶律迷离己(),辽朝契丹人,辽朝宗室。 太平六年(1026年)二月己酉,辽圣宗以迷离己同知枢密院,黄翩为兵马都部署,达骨只为副,赫石为都监,率军在混同江、疏木河之间筑城。黄龙府请建堡障三座、烽台十座,辽圣宗下诏以农闲时修筑。东京留守八哥上奏黄翩领兵入女直界,俘获人、马、牛、豕,不可胜计,得到二百七十降户,辽圣宗下诏奖谕。.

新!!: 中书令和耶律迷离己 · 查看更多 »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又作耶律楚才,字晋卿,號湛然居士、玉泉老人。金末元初人,契丹族,仕蒙古三十年,窝阔台汗在位时官至中书令(相当于宰相),是推行汉法的积极倡导者。.

新!!: 中书令和耶律楚材 · 查看更多 »

耶律敌琭

#重定向 耶律敌禄.

新!!: 中书令和耶律敌琭 · 查看更多 »

陈准

准(),即陈凖,颍川郡许昌(今河南许昌)人。西晋官員。官至太尉。出身颍川陈氏,青州刺史陈佐之子,曹魏司空陈群族孙,曾祖父是陈群的叔叔陈谌。 陈准早年居于乡里,被乡人称赞,有声望,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官至中书令。时皇后贾南风擅权,由于张华、裴頠等人共同辅政,朝野安静。氐人齐万年反叛,陈凖多次指斥负责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肜等不任军事,荐举由大将周处、孟观指挥作战。梁王忌恨周处,致使周处力战而死。后来朝廷从了陈凖的建议,派孟观督师征讨齐万年胜利。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废杀贾南风,陈凖有功,封海陵公。司马伦意图篡位,淮南王司马允发兵讨伐,围困司马伦。陈凖暗地支持司马允,骗晋惠帝说打出劝和驺虞幡,其实派人打出督战的令旗白虎幡。可是,派去的人被赵王收买,诱杀了淮南王。陈凖本有心袒护司马允,到头来反而救了司马伦。司马伦不知其故,提升陈凖为太尉,录尚书事,改封广陵公。不久,陈凖去世,谥号元。.

新!!: 中书令和陈准 · 查看更多 »

陆敦信

敦信,苏州吴县人,十八学士之一陆德明的儿子,唐朝唐高宗时期的宰相。 《旧唐书》、《新唐书》没有他的传,太宗贞观年间曾任中书舍人。665年四月廿七,时任左侍極(即左散骑常侍)、嘉兴县子的陸敦信被任命为检校右相(即中书令,西臺即中书省的长官)。666年四月十四,陆敦信以年老多病向唐高宗请辞宰相,唐高宗允许,命他为大司成(即国子祭酒)兼左侍極,终年不详。.

新!!: 中书令和陆敦信 · 查看更多 »

柳奭

柳奭,字子邵,出于河东柳氏,故称蒲州解县(今山西运城)人。唐朝高宗时的宰相,同时是高宗皇后王氏的舅舅。王皇后失宠後,柳奭感到形势不稳,在654年提出辞职。655年王皇后被废後,柳奭也被流放。武皇后在659年对反对她为皇后的大臣大开杀戒,柳奭被处死。.

新!!: 中书令和柳奭 · 查看更多 »

柴再用

柴再用(),汝陽人,本名柴存。五代十國吳國的大將,先後在太祖楊行密、烈祖楊渥、高祖楊隆演及睿帝楊溥四朝中擔當重要軍事將領。.

新!!: 中书令和柴再用 · 查看更多 »

李垣 (十六国)

李垣(),十六国冉魏时中书令。 352年,冉闵留下李垣辅佐太子冉智,率军与前燕交战。四月,在中山郡魏昌县的廉台(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东)兵败被俘,冉魏国灭亡。五月初三,前燕处决冉闵。八月十三,冉魏长水校尉马愿开邺城城门迎接燕军。李垣和冉闵之妻董氏、太子冉智、太尉申钟、司空条攸、中书监聂熊,司隶校尉籍罴等王公大臣被俘送燕都蓟城(今北京市),不久被杀害。.

新!!: 中书令和李垣 (十六国) · 查看更多 »

李守貞 (河陽)

李守貞(),五代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出身卒伍,追隨後晉高祖石敬瑭出征,為石敬瑭所器重。後晉少帝石重貴繼位,李守貞與杜重威投降契丹,後杜重威被誅,守貞有二心;趙思綰佔據長安,李守貞遂自稱秦王。947年劉知遠稱帝建立「後漢」,李守貞移鎮河中,--元年(948年),李守貞與永興(長安)趙思綰、鳳翔王景崇聯合叛亂。八月,後漢命郭威為西面軍前招慰安撫使,郭威採用鎮國節度使扈從珂的建議,以李守貞為首要敵人。於是兵分三路,從陝州(今河南三门峡市陝州区)、同州(今陝西大荔)、潼關分道進攻河中。至河中,又挖長壕、築連城,將河中包圍。李守貞數次突圍失敗。十月,王景崇二度出兵均被趙暉擊敗,關城避戰。--佑二年四月,河中城中食盡,死者過半。七月,郭威攻陷河中,李守貞退守子城,與妻、子自焚而亡。 Category:泰寧軍節度使 S守貞 Category:五代十國自殺人物 Category:中國自焚人物 Category:集體自殺 Category:河中節度使 Category:义成军节度使.

新!!: 中书令和李守貞 (河陽) · 查看更多 »

李嶠

李嶠,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唐代詩人,武则天、唐中宗时期的宰相。.

新!!: 中书令和李嶠 · 查看更多 »

李丰 (曹魏)

李豐(),表字安國,馮翊東縣(今陝西大荔)人,在曹魏官至中書令。其父李義為曹魏衛尉。.

新!!: 中书令和李丰 (曹魏) · 查看更多 »

李世民

#重定向 唐太宗.

新!!: 中书令和李世民 · 查看更多 »

李平 (北魏)

李平(),字曇定,又作雲定,中国北魏軍事人物、政治人物。頓丘郡(郡治今河南清丰)人。李崇从弟。.

新!!: 中书令和李平 (北魏) · 查看更多 »

李义府

李義府(),字不詳,瀛州饒陽(今河北饒陽縣)人。父李德盛,隋西城郡守,唐魏州刺史。 生於隋煬帝大業十年(614年),自小聰慧,劉洎、馬周等極力荐舉他,唐太宗予以召見,以“烏”題詩,李義府吟道:“日里颺朝彩,琴中聞夜啼。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棲。”唐太宗說:“我當全林借汝,豈獨一枝耶?”預撰《晉書》。 高宗李治時兩度拜相,“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但表面溫和、笑裡藏刀,人號“李貓”。“有洛州婦人淳--氏,坐奸繫於大理,義府聞其姿色,囑大理丞畢正義求為別宅婦,特為雪其罪。”後來事機敗露,畢正義自殺,御史王義方上書彈劾,“原義府罪不問”反而把王義方貶逐出京。升任中書令,進封河間郡公。 晚年信陰陽師杜元紀,有人告發他“窺覘災眚,陰懷異圖”,司刑太常伯(即刑部尚书)劉祥道等人負責審理,長流巂州(今四川西昌),有人寫《河間道行軍元帥劉祥道破銅山大賊李義府露布》張貼。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大赦天下,李義府寫《在巂州遙敘封禪》獻上,但限於赦令規定:長流人不許還,未果。義府憂憤而死。 子女:.

新!!: 中书令和李义府 · 查看更多 »

李从曮

李从曮(),深州博野县(今河北省蠡县)人;岐国君主李茂貞第六子《五代史补》:“李曮,岐王之子,昆仲间第六,官至中书令,世谓之六令公。”,有妻子楚国夫人朱氏(後梁冀王朱友謙女)、繼室颖川郡夫人蔡氏《故凤翔节度使秦王赠尚书令李公楚国夫人高平朱氏墓志铭并序》。 后唐庄宗李存勖在位(923年—926年)时,任凤翔节度使。明宗长兴四年(933年),改授天平軍節度使。后唐末帝清泰初年,复为凤翔节度使,後官至中書令。 后晋高祖石敬瑭在位时,封为秦王、岐王,開運三年(946年)去世,有十三子:永熙、永吉、永义、永忠、永幹、永粲、永嗣、永浩、永胜、永嵩、永固、永载、永济及七女。.

新!!: 中书令和李从曮 · 查看更多 »

李仁罕

李仁罕(《九国志》),字德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大将,在后蜀开国皇帝孟知祥为控制政权而进行的征伐中立有大功,惟在仕途晚期变得骄傲而且贪婪,使得孟知祥之子和继承人孟昶与其他高官视他为孟昶统治的威胁,于是遭到捕杀。.

新!!: 中书令和李仁罕 · 查看更多 »

李彝殷

李彝興(),本名李彝殷,是五代十国到宋朝初年党项族的首领、定难节度使,为李仁福的儿子,早年为夏州行军司马。清泰二年(935年)春,其弟定难节度使李彝超去世,三军推为留后,后唐末帝李从珂授他为定难军节度使。 后晋天福初年,石敬瑭加其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晋少帝石重贵嗣位,加检校太师。天福八年(943年)秋,李彝殷弟绥州(今陕西绥德)刺史李彝敏与其党作乱,被李彝殷击败,奔往延州(今陕西延安),李彝殷押送到京城,朝廷送回夏州,由李彝殷斩了他。开运元年(944年)春,以李彝殷为契丹西南面招讨使,防备南下的契丹。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春,刘知远加李彝殷兼侍中。这年,李守贞在河中叛乱,暗通李彝殷,李彝殷为之出师,于延州之北境驻扎,既而听说李守贞被郭威所围,便收军而退。 后周显德时,李彝殷被加官至守太傅、兼中书令,封西平王。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春,宋太祖下制加李彝殷守太尉,为避宋宣祖赵弘殷讳,李彝殷改名李彝兴。北汉皇帝刘钧联合代北诸部来进攻麟州,李彝兴遣部将李彝玉会同诸镇兵抵御,刘钧撤退。之后向朝廷献马三百匹,太祖大喜,亲自监督为李彝兴制作玉带,且召来使问:“汝帅腹围几何?”来使回答:“彝兴腰复甚大。”太祖说:“汝帅真福人也。”遂遣使赐带。乾德五年(967年)秋,李彝兴卒,太祖废朝三日,赠他为太师,追封夏王。子李光睿嗣位,自立为留后。.

新!!: 中书令和李彝殷 · 查看更多 »

李彧

李彧(),字子文,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出自陇西李氏仆射房,北魏外戚、官员。.

新!!: 中书令和李彧 · 查看更多 »

李德诚

李德诚(《十国春秋》卷七《十国春秋》卷一十五),爵封赵王,谥忠懿,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名将。他及其家族在取代吴的南唐政权年间继续被高度尊重。.

新!!: 中书令和李德诚 · 查看更多 »

李德林

李德林(),字公輔,隋博陵安平人。 祖父李壽,官湖州戶曹從事。父亲李敬族,官拜鎮遠將軍。德林年幼聰敏,十五歲能誦五經。長大後,對家人孝順,善寫文章,辭覈而理暢。北齊天保年間舉秀才。魏收很看重他。 北齊時,官至中書侍郎,曾參與國史修撰,編成《齊史》二十七卷。周武帝灭北齐,“入邺之日”,专门遣人到李德林家“宣旨慰喻”,称“平齐之利,唯在于尔”。周武帝在云阳宫用鲜卑语对大臣说:“我常日唯闻李德林名,及见其与齐朝作诏书移檄,我正谓其是天上人。岂言今日得其驱使,复为我作文书,极为大异。”入隋後,官至內史令,封安平公,奉詔續修《齊史》,全書未成而卒。其子李百藥續成《齊書》。.

新!!: 中书令和李德林 · 查看更多 »

李嗣源

#重定向 唐明宗.

新!!: 中书令和李嗣源 · 查看更多 »

李嗣昭

李嗣昭(),本名韓進通,字益光。汾州大谷縣人。後唐太祖李克用的养子。 本是农民的儿子。李克用出猎,落脚韩家,发现周围树林之中竟鬱鬱有气,非常奇怪,便叫来主人询问。回答说家中刚生下一子。李克用以为此子有富贵气象,就买下婴儿,让其弟李克柔养以为子,短小精悍,年輕時好飲酒,克用命其戒酒,遂終身不飲。为衙内指挥使。光化三年(900年)出兵山东,攻取洺州,朱温亲自率军讨战,嗣昭退兵。 天祐三年(906年)李嗣昭同周德威與後梁軍隊大戰於潞州,雙方坚持一年有餘,德威战死,唐莊宗率銀槍軍快速登上無石山,以迷惑後梁軍,李嗣昭則從侧面发动快攻,大破後梁軍。 天祐十九年(922年),唐莊宗在望都被契丹包圍,晉軍出入多次,尚不能解,李嗣昭率三百骑兵突围救出莊宗,禿餒的部隊退走。晉軍奮力攻擊,追到易州,獲氈裘、毳幕、羊馬不可勝計。四月二十四日,嗣昭代替閻寶進攻後梁鎮州張文禮時,頭部中箭,嗣昭忍痛拔出,再以該箭射死敵兵,返回营地後,因伤口血流不止,當夜即去世。庄宗即位后,追赠太师、陇西郡王。 有子八人,长曰李继俦,泽州刺史;次李继韬、李继忠、随使马军都指挥使李继达、相州刺史李继能、潞府左司马李继袭、随使马步军都虞候李继远(小名定哥)、潞府右司马李继镕,除李继达、李继镕外,皆夫人杨氏所生。杨氏善于经商,致家财百万。 后晋年间,追封李嗣昭为韩王。.

新!!: 中书令和李嗣昭 · 查看更多 »

李冲 (北魏)

李冲(),原名思冲,字思顺,魏孝文帝替他改名冲,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北魏镇北将军、敦煌宣公李宝的幼子,北魏官员,陇西李氏仆射房始祖。.

新!!: 中书令和李冲 (北魏) · 查看更多 »

李元忠

李元忠(),趙郡柏人县(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北魏、東魏官吏、軍人。北魏安州刺史李显甫之子。.

新!!: 中书令和李元忠 · 查看更多 »

李光弼

李光弼(),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契丹族人,唐朝著名将领。.

新!!: 中书令和李光弼 · 查看更多 »

李克用

李克用(),字翼圣,神武川之新城(今山西雁门)人,後唐莊宗李存勗之父,本姓朱邪(又作朱耶),其父受唐朝天子賜李姓。綽號鴉兒、三郎、獨眼龍、飛虎子,沙陀族人,唐大中十年(856年)生于神武川之新城(在今山西雁門北部)。是中國唐朝末年最強大的藩鎮節度使之一,後受唐封為晉王。后唐建立後,尊稱其為後唐太祖武皇帝。.

新!!: 中书令和李克用 · 查看更多 »

李絙

李絙(),西晋晋怀帝时中书令。 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年),李絙任中书令,与王敦、荀组等同列台辅。永嘉五年(311年),刘曜等进兵洛阳,焚烧宫庙,百官士庶数万人被杀。抚军将军秦王司马业是荀藩的外甥,当时十二岁,南奔密县,荀藩等人侍奉他,向南奔赴许昌。前豫州刺史阎鼎,在密县聚集了几千西州流民,打算返归故乡。荀藩任用阎鼎为豫州刺史,让中书令李絙、司徒左长史彭城人刘畴、镇军长史周顗、司马李述等人作为阎鼎的参佐。阎鼎打算侍奉秦王司马业到关中,占据长安来向四方发号施令。荀藩、刘畴、周顗、李述等人都是崤山以东地区的人,不想西行,中途都逃散了,阎鼎派兵追他们,没有追上,就杀了李絙等人。.

新!!: 中书令和李絙 · 查看更多 »

李靖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东北)人,出自陇西李氏--四房之一的丹阳房,隋末唐初名将,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军事家。後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他的舅舅韩擒虎是隋朝滅陳的名将,對這個外甥最為賞識。.

新!!: 中书令和李靖 · 查看更多 »

李辅国

李辅国(),本名静忠,后赐名护国,又改为辅国,唐肃宗时当权宦官。後自以功高僭主,為唐代宗差人所刺殺。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之一;被册封为王的宦官之一,受封為博陸郡王。.

新!!: 中书令和李辅国 · 查看更多 »

李茂貞

李茂貞(),原名宋文通,深州博野(今河北蠡縣)人。唐末藩鎮之一,五代時期岐國君主。.

新!!: 中书令和李茂貞 · 查看更多 »

李林甫

李林甫(),小名哥奴,號月堂,陕西人。祖籍隴西成紀,唐朝宗室,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五月,出任礼部尚书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此任相十九年。李林甫任相期间主要对唐高宗以来逐渐恶化的冗官现象进行了整顿,并编订《长行旨》改革地方财政,在京师设置常平仓解决长安长期的缺粮情况,编订《唐六典》等。后期因卷入唐玄宗震慑太子李亨一案而开罪唐肃宗,又与杨国忠不和导致身后名声急剧恶劣。.

新!!: 中书令和李林甫 · 查看更多 »

李松 (后赵)

李松(),十六国后赵石鉴时中书令。 石虎的儿子石鉴镇守关中,与李松为友。李松唆使石鉴拔下长发得文武属僚的头发,做冠缨,剩下的给宫人。石虎得知后,大怒。派右仆射张离前去调查,送石鉴回邺城,将李松下狱。石鉴即皇帝位,拜李松为中书令。当时石闵专权,石鉴派乐平王石苞、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夜里去琨华殿攻打石闵、李农,没有成功,引起了宫中的混乱。石鉴害怕激怒石闵,假装不,当夜就在西中华门杀掉了李松、张才,并杀了石苞。.

新!!: 中书令和李松 (后赵) · 查看更多 »

李昪

唐烈祖李昪(),字正倫,小字彭奴,五代十國時期南唐開國皇帝。海州人(今属江苏连云港),一说徐州人(今属江苏),另一说湖州安吉人(今属浙江),原稱「徐知誥」,是南吳大臣徐溫養子。.

新!!: 中书令和李昪 · 查看更多 »

李昭德

李昭德(),雍州长安人,是武周武则天时代的高级官员和宰相。他以对武则天的强硬著称,他和他反对的酷吏来俊臣一起被处斩。.

新!!: 中书令和李昭德 · 查看更多 »

李敬玄

李敬玄(),亳州譙(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人。唐代政治人物,自称赵郡李氏南祖一支的后代。.

新!!: 中书令和李敬玄 · 查看更多 »

李晟

李晟(),中国大陆新生代影视女演员,出生于湖南邵阳邵东廉桥镇,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6月《新還珠格格》在北京開機,而之前處於二選一狀態的「小燕子」人選也塵埃落定,與趙薇一樣有一雙大眼睛的李晟最終脫穎而出,成為繼趙薇、黃奕之後的第三代小燕子。2011年9月在北京與滾石唱片正式簽約,成為旗下歌手。出道初期与张睿、李佳航、高梓淇、海陆、孙耀琦、万茜、麦迪娜、路宏为瓊瑤力捧的第三代演员。 于2015年9月8日成立工作室(李晟Su工作室),现为童乐影视旗下艺人。.

新!!: 中书令和李晟 · 查看更多 »

李景遂

李景遂(),中國五代十国時代人物,南唐烈祖李昪的第三子,母宋福金。在南吴时为门下侍郎,南唐建立改封吉王、寿王、燕王、齐王,其兄李璟立他为皇太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太弟。他心中一直惴惴不安,改字退身。958年,在他的一再要求下终于退出储位,被改封晋王、天策上将、江南西道兵马元帅、洪州大都督、太尉、尚书令,李璟另封嫡长子李弘冀为太子。李弘冀不得父亲欢心,他怕父亲重新让叔父取代他的储位。他听说都押衙袁从范的儿子被李景遂杀死,于是买通了袁从范,八月初二庚辰,李景遂打球口渴,喝了袁从范下毒的水就死了,李璟追谥三弟为文成太弟。.

新!!: 中书令和李景遂 · 查看更多 »

杨又玄

杨又玄,辽国(契丹)政治人物。 辽圣宗统和十六年(998年),中进士,为戊戌科状元。开泰七年(1018年)知详覆院。后进为枢密副使。太平五年(1025年),授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兼枢密使。太平七年(1027年),受诏与邢祥知贡举。.

新!!: 中书令和杨又玄 · 查看更多 »

杨师厚

杨师厚(),五代时期后梁名将。颍州斤沟(今安徽太和北)人。善骑射,原为李罕之部将,以勇猛闻名。唐末,随朱温攻战,历任曹州、徐州、襄州、滑州等地节度使、诸军行营马步都指挥使、检校太尉。后拥重兵屯魏州。凤历元年(913年),助梁末帝杀朱友珪,驅逐羅周翰,任魏博节度使,进封邺王。在任控制地方财赋,又挑选精锐,组成银枪效节军。乾化五年(915年)三月死后,亲军叛乱,致使朱梁尽失河北之地。 S Y Y Y Category:五代十国中书令 Category:后梁政治人物.

新!!: 中书令和杨师厚 · 查看更多 »

杨师道

楊師道(),字景猷,封爵安德懿公,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桂陽公主之夫,趙節繼父。 楊師道是隋文帝族侄观王楊雄的儿子,楊雄和高熲、虞慶則、苏威在隋朝初年并称四贵。楊師道的哥哥楊恭仁历事隋唐二朝,并且是唐高祖的宰相。 隋末大乱,楊師道在东都洛阳曾一度被王世充扣留。之后,楊師道离开洛阳,投奔在长安建立唐朝的李渊。621年九月,东突厥入侵靈州(今宁夏灵武),楊師道为靈州總管,击破东突厥的进攻。622年九月,交州刺史權士通、弘州總管宇文歆、靈州總管楊師道在三觀山擊破突厥。加之楊恭仁是唐高祖的老友,所以唐高祖加授楊師道上儀同,為備身左右,将第五女桂陽公主嫁给了他。624年,太子李建成的部将楊文幹造反,唐高祖遣左武卫将军钱九陇与灵州都督(623年,唐高祖改總管为都督)杨师道去讨伐。之后,楊師道历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封安德郡公(楊雄曾经担任过)。贞观十年(636年),楊師道接替魏征任門下省的首长侍中,成为宰相。楊師道为人谨慎,从没有泄露过禁中语。他说:“在我年幼时曾读过《汉书》,上面说孔光不言溫室之樹,我非常钦佩他的风度。”退朝后,常邀请才俊之士到他家里讨论文学;宴集園池,品评文坛,切磋书法。639年,楊師道任中書省的首长中書令。 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同谋的趙節是桂陽公主和前夫趙慈景所生的儿子。楊師道负责处理这个案子,他力图为繼子趙節说情,触怒了唐太宗,他被解除中書令职务,為吏部尚書,趙節也被处决。唐太宗亲自去姐姐家,桂陽公主“泣谢子罪”,唐太宗哭着说国法为重不能徇私,所以辜负了姐姐。由于楊師道出身高贵,与世家贵族熟识。为避嫌疑,他常常提拔他不认识的人为官。然而舆论还是抨击他,用人不公,无识人之才。 644年,唐太宗评价国家重臣时提到楊師道: 645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楊師道随驾并攝中書令。战争结束后,有人说他的坏话,貶為工部尚書,尋轉太常卿。647年楊師道去世,贈吏部尚書、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号懿,賜東園祕器,并為立碑。.

新!!: 中书令和杨师道 · 查看更多 »

杨再思

楊再思(),名綝,中国唐朝的大臣,封鄭恭公,在武则天的武周时代和唐中宗时担任宰相,史家多批评他的阿谀。.

新!!: 中书令和杨再思 · 查看更多 »

杨国忠

楊國忠(),本名楊釗,唐玄宗賜名「國忠」,蒲州永乐(在今山西省永济市和芮城县)人,是與唐玄宗貴妃楊太真同一個曾祖父(另一說同一個祖父)的堂兄,因而受到玄宗重用,成為宰輔。番將安祿山、史思明以「誅國忠、清君側」為名,發動安史之亂,士兵恨之入骨,馬嵬之變中被士兵寸斬而亡。.

新!!: 中书令和杨国忠 · 查看更多 »

杨皙

楊晳,字昌時。辽国(契丹)政治人物。又作楊績、楊哲,幽州安次县人,一说良乡县人。.

新!!: 中书令和杨皙 · 查看更多 »

杨珙

楊珙,五代十国庐州合肥县人,杨吴宗室,杨溥的兄子,杨行密的孙子。 楊珙开始封为南昌郡公。乾贞元年(927年),杨珙被杨溥封为建安王。南唐受禅,楊珙等十二个吴国宗室降封为公。楊珙领康化军节度使(驻池州),兼中书令,939年,楊珙称病罢官,回到永宁宫去世。 杨溥的三个哥哥中,二哥杨隆演仅有一子见于《十国春秋》,三哥杨濛尚在人世且和楊珙一并被封为常山王。故杨珙很可能是杨溥大哥杨渥之子。.

新!!: 中书令和杨珙 · 查看更多 »

杨琏

杨琏(),中國五代十国時代人物,南吴睿帝杨溥的长子。开始封为江都王,930年,被立为太子,937年,娶徐知诰的女儿(後來的永興公主)为太子妃。同年,南唐建立,徐知诰成为皇帝,改名李昪,改封前朝太子杨琏为弘农郡公、平卢军、康化军节度使、中书令。940年,杨琏从睿帝墳墓平陵回京的时候,在船裡大醉暴亡。时人認為是李昪谋杀,李昪追谥他为弘农靖王。.

新!!: 中书令和杨琏 · 查看更多 »

杨约

杨约(),字惠伯,杨素异母弟,弘农郡华阴人。性情沉静,内心狡诈,好学强记。幼时因爬树摔伤失去生育能力。杨素与他感情很好,有事总是和他商量后才办。北周大象初年(580年),以杨素军功,受封为安成县开国公。隋朝建立,隋文帝任命他为长秋卿,升任大理少卿。他跟随兄长杨素平定江南、高智惠、泉州贼帅王国庆等,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封修武县开国公,食邑一千二百户。后出任使持节鄀州诸军事、鄀州刺史。不久迁任伊州刺史,任内伊州民杨陀罗为他立碑,歌功颂德。杨广想谋求太子之位,贿赂杨约,通过他说服杨素废黜杨勇,杨广被立为太子后,杨约任太子左庶子,进位大将军,为宗正卿。杨广即位为隋炀帝,拜他为内史令,进位金紫光禄大夫,炀帝在洛阳召见他去京师享庙,行至华阴,去其兄杨素墓哭拜,因错过日期被免官,后复官为淅阳郡太守,大业五年,天下各郡国刺史、太守至洛阳朝见隋炀帝,杨约也被征入京师,同年十月二十五日在洛阳游艺里家去世,年六十。以杨素之子杨玄挺为后。.

新!!: 中书令和杨约 · 查看更多 »

杨颖 (十六国)

杨颖,弘农郡(今河南灵宝东北)人,十六国后凉吕纂时中书令。 杨颖初仕前秦,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为佐将随骁骑将军吕光征西域。前秦亡,吕光称三河王,拜杨颖为中书侍郎。杨颖建议吕光尊吕望为始祖,吕光听从。吕纂时,历任中书令、太常。杨颖于军国屡有劝谏,吕纂不从。后凉咸宁二年(400年)吕纂准备讨伐南凉秃发利鹿孤,中书令杨颖劝阻说:“秃发利鹿孤上下同心,严守号令,国内没有矛盾可利用,不可征伐。”吕纂不听。秃发利鹿孤派他弟弟禿髮傉檀阻击后凉军队。四月,禿髮傉檀在三堆把后凉军打败,斩首二千余级。咸宁三年(401年)吕纂游猎无度,荒耽酒色,太常杨颖劝谏:“陛下顺应上天意旨,治理国家,应符合正道恪守使命。现在,我国的疆土日益缩小,局限在坎坷的两道山岭之间,陛下不谨慎地考虑恢复祖先的事业,却沉溺于游玩打猎,臣下愚见,这样很危险!”吕纂谦恭地向他道歉,但没能改过。神鼎三年(403年),后秦姚硕德侵后凉,吕隆请和降后秦,派遣子弟以及一些原来的文武大臣慕容筑、杨颖等五十多家的人口到长安去做人质。.

新!!: 中书令和杨颖 (十六国) · 查看更多 »

杨暕

杨暕()是隋煬帝杨广和蕭-后-的次子,元德太子昭同母弟。字世朏,小字阿孩,生于隋文帝开皇五年,封齊王。 杨暕容貌非常俊美,史書稱:“美容仪,疎眉目”,自幼受父親楊廣、祖父隋文帝杨坚所喜愛。开皇年間,文帝立他为豫章王,邑千戶。长大后,精通經史,而且马上功夫了得,史书说“尤工骑射”。初為內史令,仁壽年間拜為揚州總管沿淮以南諸軍事。《隋書》列傳第二十四 杨广当了皇帝後,封杨暕为齐王,增邑四千户。暕在大業初年任豫州牧,後轉雍州牧,又轉任河南尹、開府儀同三司。大業二年太子楊昭去世,楊暕一度被視為繼任儲君的熱門人選,大业六年春正月,有盗数十人入建国门夺卫士兵器作乱,被杨暕遇到,杨暕将他们斩杀。可是杨暕「頗驕恣,暱近小人,所行多不法」,更因事招來煬帝不滿。後來御史韋德裕彈劾楊暕,煬帝命令甲士千餘人大舉搜查楊暕府第,揭發了暕一些不良的行為,炀帝甚至对侍臣说“朕唯有暕一子(炀帝另一子杨杲年幼),不然就处决暴尸以明国法。”暕此後「恩寵日衰」,虽然仍为京尹,却不得参政。炀帝给杨暕的左右都是老弱。 宇文化及在618年弑逆煬帝時,杨暕及其兩個兒子也遇害。初,化及犯蹕,煬帝問作亂者是誰:「得非阿孩邪?」楊暕死時,也還以為父皇派人來殺自己,說:「詔使且緩,兒不負國家。」父子相忌刻如此。有遗腹子杨政道,隋朝末年與祖母蕭--逃到東突厥。.

新!!: 中书令和杨暕 · 查看更多 »

杨恭仁

楊恭仁(),名綸(墓志上名为温),以字行,爵位觀孝公,中国隋唐时期政治人物、唐高祖的宰相。.

新!!: 中书令和杨恭仁 · 查看更多 »

杜弼

杜弼()字辅玄,东魏中山曲阳(今河北曲阳)人。 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杜弼自小聪敏好学,“讲授之祭,师每奇之”。以军功起家,官至胶州刺史,封长安县伯。北魏节闵帝时,由高歡执政。杜弼官行台郎中。一次杜弼力諫高歡,先殺貪將勳貴,才能對外用兵。高欢命令士兵张弓注矢,夹道罗列,又下令杜弼从其中走过。杜弼吓得浑身冒汗。這時高歡告訴他,“矢虽注不射,刀虽举不击,槊虽按不刺,尔犹亡魄失胆。”這些軍事將領都是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即使贪污了點,也是情有可原,“岂可同之常人”。杜弼为官敢言直谏,遭奸佞嫉恨,高德政经常在高洋面前说杜的坏话。杜弼還告诉高洋,鲜卑人只会赶马拉车,治国還得用漢人。北齐天保十年(559年),被北齐皇帝高洋以收受贿赂為由所殺。北齐天统五年,受到平反,谥文肃。《北齐书》稱其:“卬卬辅玄,思极谈天,道亡时晦,身没名全。”有子杜台卿。.

新!!: 中书令和杜弼 · 查看更多 »

杜重威

杜重威(),五代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人。 杜重威娶石敬瑭之妹為妻。石敬瑭即位,以杜重威為舒州刺史。曾随侯益擊败張從賓,功拜潞州节度使。又随高祖打败割据自立的天雄节度使范延光,改调忠武,加升为同平章事。後來在宗城(今河北威縣東)大败安重榮,以功封成德军节度使。重威居功自傲,在镇州时,大肆搜刮民财。 契丹与後晋在滹沱之战後,晋军主帅杜重威得到被契丹立为皇帝的许诺,以十萬兵馬降附契丹。耶律德光南下中原,在临城(今河北临城)得病,不久卻病死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欒城区西)的殺胡林。天福十二年五月,辽永康王耶律阮自立为帝,並命杜重威镇守魏州。是年六月,刘知远平定京师,幾乎盡數屠殺繁台的燕兵一千五百人,劉知遠改国号汉,史称后汉,遙拜杜重威为太尉、归德军节度使。947年,刘知远令重威移镇归德(今河南商丘南),令与原归德节度使高行周对调。杜重威自知理屈,拒不受命,遣其子杜弘璲向麻答求援,麻答下令蕃将杨衮與幽州指挥使张琏赴魏州。劉知遠下令高行周與慕容彦超率军讨伐杜重威。杜重威與張璉誓死守城,漢軍日久无功。刘知远恐生他变,親自來攻,死傷甚巨。知遠見强攻不克,多次遣人招降重威,许以不死,但张琏因愤刘知远尽杀燕兵:“繁台之卒,何罪而戮?”略無降志。這時魏州粮草用尽,城中将士多踰城逃亡,十一月二十七日,杜重威著素服,跪在宫门口请降。刘知远杀张琏而赦杜重威,封检校太尉。 刘知远臨死前以杜重威反复无常,欲除之。宰相苏逢吉等秘不发丧,诱杀之。.

新!!: 中书令和杜重威 · 查看更多 »

桑弘志

桑弘志,中国五代十国前蜀大将,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人。 岐王李茂贞养为义儿,赐姓名李继岌。天复二年(902年),唐昭宗想要让李茂贞、朱全忠罢兵,召李继岌为李茂贞、朱全忠之间讲和。李继岌有拳勇,多谋略,在李茂贞属下官至保胜军节度使、兼侍中。 天祐十三年(前蜀通正元年,916年)十月,前蜀派遣王宗绾等出大散关,攻取宝鸡;王宗播等至陇州。李继岌畏岐王猜忌,因为李茂贞多猜忌,不自安,弃陇州,率保胜军其众二万余人降前蜀。前蜀进兵陇州,王建以李继岌为西北面行营第四招讨。王宗绾会同刘知俊等人围攻凤翔,遇到大雪,王建召命全军还师,恢复李继岌的姓名桑弘志。天祐十四年(前蜀天汉元年,917年)七月,王建任命桑弘志为西北第一招讨。领武定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天祐十六年(前蜀乾德二年,919年)十二月,前蜀雄武军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宗朗起兵,被削夺官爵,恢复姓名全师朗。王衍命桑弘志讨伐。次年,桑弘志攻克金州,俘获全师朗,献到成都。.

新!!: 中书令和桑弘志 · 查看更多 »

桓胤

桓胤(),字茂遠,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官員,祖父是東晉車騎將軍桓沖。因為是桓氏子弟,亦為桓玄所愛,故此桓玄掌權和篡位時都獲授高官。桓玄敗後因祖父故而獲免死,但後來卻捲入殷仲文謀反的事件,被誅殺。.

新!!: 中书令和桓胤 · 查看更多 »

梁熙

梁熙可以指:.

新!!: 中书令和梁熙 · 查看更多 »

梁谠

梁谠,字伯言,十六国时前秦大臣。略阳(治今甘肃天水东北)人。氐族。 前秦苻生时为著作郎。苻坚在位时官至侍中。前秦灭亡前燕后,车骑大将军王猛都督六州。371年,王猛向苻坚进言,请求推辞,自己只去镇守一州。苻坚勉励王猛,让他安抚陕东。于是派侍中梁谠到邺城去传达诏令,王猛也就像从前一样地处理政事。梁谠后任中书令。苻坚平从弟苻洛之叛后,380年,任命中书令梁谠为安远将军、幽州刺史,镇守蓟城(今北京市)。梁谠博学有隽才,与弟弟凉州刺史梁熙都以文藻清丽,见重一时。时人称“关东堂堂,二申两房,未若二梁,环文绮章”。.

新!!: 中书令和梁谠 · 查看更多 »

楊隆演

吳宣王楊隆演(),字鴻源,原名楊瀛,又名楊渭,中国五代時期南吳君主,孝武王次子,楊渥之弟。.

新!!: 中书令和楊隆演 · 查看更多 »

楊行密

吳孝武王杨行密(),字化源,原名行愍,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长丰)人,唐朝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五代十国時期吴国政權奠定者。唐乾宁二年(895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农郡王。天复二年(902)进中书令、封吴王,天佑二年(905)病死,唐谥武忠王,吴国武义年间改谥孝武王,其子杨溥稱帝时,追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新!!: 中书令和楊行密 · 查看更多 »

武三思

武三思(),唐朝并州文水人。武則天的姪子,武元庆之子,初封梁王。死於重俊之變。.

新!!: 中书令和武三思 · 查看更多 »

武周

武周(684年或690年-705年),是武則天建立的王朝。武則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獲普遍承認的女皇帝,前后正式掌权二十一年,也是武周朝唯一的皇帝。 武周仍然袭用唐制,武则天既是唐高宗的皇后,又是两个唐朝皇帝的生母,死前讓其三子廬陵王唐中宗復辟(继承其父唐高宗的皇位),恢复唐朝,並自詔去帝號,以唐朝皇后身份 (則天大聖皇后) 葬于乾陵,故此历史上一般把武周不會視作獨立的朝代,惯例上把武周计入唐朝帝系,武周时期计入唐朝统治年数。.

新!!: 中书令和武周 · 查看更多 »

武行德

武行德(),中国武将,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北周、北宋。.

新!!: 中书令和武行德 · 查看更多 »

殷景仁

殷景仁()《宋書·文帝紀》:「十一月癸丑,尚書僕射、揚州刺史殷景仁卒。」據轉。,一名鐵,陳郡長平人。中国南朝宋政治人物,受宋文帝重用,官至揚州刺史、尚書僕射。晉太常殷融曾孫。.

新!!: 中书令和殷景仁 · 查看更多 »

江祏

江祏(),字弘业,濟陽考城人,南朝齐高官。.

新!!: 中书令和江祏 · 查看更多 »

沈君理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 祖父沈僧畟,南朝梁時擔任左民尚书。父沈巡,梁朝太清年间曾擔任东阳太守。沈君理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早年擔任湘东王法曹参军、会稽府西曹掾(祕書),娶會稽穆公主。一度出任吴郡太守。侯景平后,梁元帝征为少府卿。荆州陷,萧詧署金紫光禄大夫。陈文帝即位,歷官明威将军、丹阳尹(市長)。天康元年(566年),父死,丁忧去职。陈宣帝時,擔任太子詹事,迁吏部尚书。女沈婺华为陈宣帝皇太子陈叔宝的太子妃。赐沈君理爵望蔡县侯。太建五年(573年)沈君理卒,赠太子少傅、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沈君理工書法,窦臮《述书赋》稱他“快速无度,驰突不疏。尺题已终,笔势仍余。似逸笼槛之众鸟,恣飞鸣之所如”。.

新!!: 中书令和沈君理 · 查看更多 »

沈众

沈眾(),南朝梁、南朝陳政治人物,表字仲師,吴興郡武康县(今浙江德清西)人。陈武帝时中书令。.

新!!: 中书令和沈众 · 查看更多 »

沈约

沈约(),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新!!: 中书令和沈约 · 查看更多 »

温峤

温峤(288年—329年),字泰真,一作太真,东晋政治家,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 溫嶠17歲出仕,初為司隸都官從事,後舉秀才、灼然,辟東閣祭酒祭酒,補上黨潞令。劉琨請為平北參軍,積功至右司馬。建武元年(317年),奉劉琨之命南下向晉元帝勸進。元帝即位,任長史、太子中庶子。晉明帝即位,任中書令,參與機要。王敦之亂中,加中壘將軍,及王敦平定,封建甯县開國公,進號前將軍。晉成帝即位,出為江州刺史。蘇峻之亂平定,拜骠骑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死後追贈侍中、大將軍,谥忠武。.

新!!: 中书令和温峤 · 查看更多 »

游肇

游肇(),字伯始,广平任縣人,游明根之子,北魏官員,北魏三游之一。.

新!!: 中书令和游肇 · 查看更多 »

渾瑊

渾瑊(),本名進,皋蘭州(今寧夏青銅峽南)人,鐵勒族渾部。唐朝將領。 高祖浑阿贪支,属铁勒族浑部,世居皋兰州(今宁夏银南黄河河曲)。父渾釋之是朔方軍軍官。渾瑊累遷至開府儀同三司、試太常卿、寧朔郡王.

新!!: 中书令和渾瑊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中书令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潘尼

潘尼(),字正叔。荥阳郡中牟县(今属河南省)人,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侄子。東漢東海相潘勖之孫、潘滿之子。.

新!!: 中书令和潘尼 · 查看更多 »

朮虎高琪

朮虎高琪,或朮虎高乞,是金朝大臣,女真人,金西北路猛安人。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充护卫。大安三年(1211年)蒙古军入关,朮虎高琪率军入卫中都,升为元帅右都监。贞祐元年(1213年),因屡战屡败又恐為当时金国的权臣纥石烈执中所杀,乃先发制人发动政变,杀了纥石烈执中。金宣宗赦免了朮虎高琪,并任命他为左副元帅,拜平章政事,任以国政。四年(1216年)升为尚书右丞相。他对宋主战,力劝宣宗伐宋,以广疆土,引起宋、金间连年冲突。其不喜士大夫,稍有罪责便加以惩处,曾加杖刑于赵秉文。兴定三年(1219年)为宣宗诛杀,秉文称其「君臣分严,无将之罪莫大,夫妇义重,不睦之刑何逃?曾是一身,兼此两恶」。.

新!!: 中书令和朮虎高琪 · 查看更多 »

朱全昱

朱全昱,砀山人,中国五代十国后梁开国皇帝朱温的大哥,封廣王,原名朱昱。 朱温年少时父亲朱诚去世且贫困,与哥哥朱全昱、朱存随母亲王氏依靠萧县刘崇家为生。893年,朱温长子朱友裕被朱友恭诬陷的时候,躲到砀山伯父家里。905年二月戊戌,唐昭宣帝以安南節度使、同平章事朱全昱為太師,致仕。907年,朱全忠取代唐朝即位後梁皇帝,封大哥为广王。在朱温即位前,朱全昱问朱温:“朱三,尔可作天子乎!”即位后,宗亲一起喝酒赌博,朱全昱忽然把骰子击入盆中,骰子迸碎四散。他对斜视朱温说:“朱三,你本是砀山的一介平民,跟随黄巢为盗,天子任用你为四镇节度使,富贵至极,为什么突然灭亡唐朝三百年的社稷,自称帝王,将要灭族,还玩什么博戏!”朱全昱不经常在京城汴州,多在老家居住。儿子朱友谅进瑞麦一茎三穗,朱温大怒:“今年宋州大水,何用此为!”罢朱友谅官,留在了京城。朱温卧病,朱全昱来探病,与朱温相持恸哭;朱温放了朱友谅,使与东归。朱友珪杀害朱温,封伯父为宋州节度使。916年正月,朱全昱病故。末帝朱友贞追贈伯父尚书令,谥号德靖,以衡王朱友谅嗣封广王。宋太宗至道年间,单州有自称广王朱全昱之后与尼姑讼田之人,宋朝史官说“岂以一言之善,独存其嗣耶!”.

新!!: 中书令和朱全昱 · 查看更多 »

朱泚

朱泚(「泚」音同「此」,),唐朝武将。幽州昌平人(今北京昌平南)。 朱泚与其弟朱滔同为幽州节度使李怀仙部将。朱希彩殺李怀仙,继任节度使后,对其颇加信任。大曆七年(772年),朱希彩被手下杀死后,朱滔率軍士,推泚为首,不久担任幽州节度使。 泚當上幽州节度使後,改善幽州與唐朝中央政府關係,先派朱滔領五千幽州兵入關中協助防範吐蕃入侵。大曆九年,泚親入長安面圣,後來更要求留在長安,由朱滔為幽州留守。自安史之亂以來,河北諸帥皆擁兵不朝,故泚至長安時,唐代宗親自慰勞,士民觀者如堵。後來唐朝中央政府更任泚為隴右節度使、鳳翔節度使數個要職。 建中三年(782年),朱滔在幽州起兵反唐,泚因此被免去隴右節度使、鳳翔節度使等职务,留居長安。建中四年(783年),原被派往協助平定淮西節度使叛亂的泾原兵行經長安時因不滿中央招待而譁變並包圍京師,是為泾原兵变,唐德宗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哗变的士兵一起拥立老長官朱泚为首。朱泚要司農段秀實協助他繼位,秀實竟搶下邻座源休的牙笏,對朱泚吐口水,大罵狂賊,舉笏就打,在李忠臣救护下,朱泚只是脸被打破出血。段秀实最後被侍衛亂劍殺死,感佩秀實忠義的朱泚雖欲阻止而未果。朱泚称帝后,国号秦,年号应天。朱泚可能没有儿子,立兄子朱遂为太子,又立朱滔为冀王、太尉、尚书令、皇太弟。又於三個月後改国号为汉,称天皇元年,与朱滔呼应。 朱泚遣其將韓旻带兵,聲言迎駕,實則三面兵圍奉天。(兵败,逃往泾州(今甘肃泾川),泾原节度使田希鑑闭门不納。 有士兵杀涇原節度使姚令言,並砍下首级向田希鑑投降。泚率餘眾繼續北逃驿马关(今甘肃庆阳县西南),至宁州彭原郡(今甘肃宁县),刺史夏侯英亦閉門拒絕。至彭原西城屯(今甘肃镇原县东)附近被其部將梁庭芬射落马下,後為韩旻所杀,首级传送至梁州。 女婿金吾将军马悦,经党项族地区逃入幽州。.

新!!: 中书令和朱泚 · 查看更多 »

朱温

梁太祖朱温()五代時期後梁開國皇帝,曾参与黄巢之亂,后降唐为将,唐僖宗賜名朱全忠。但又密谋杀害唐昭宗,立唐哀帝,后废哀帝自立,建立“后梁”,称帝后改名朱晃。晚年大肆荒淫,強姦兒媳。後為三子朱友珪所殺,終年61歲。.

新!!: 中书令和朱温 · 查看更多 »

成粲

成粲,字伯阳,西晋辞赋家。 晋武帝时,成粲为侍中,太康六年(285年)受命草定藉田之仪,太康九年(288年)议称景侯论太社不立京都,想要击破郑氏学。曾任北军中侯,羊琇和北军中候成粲密谋,去见杨珧,然后持刀杀了他。杨珧知道他们的意图,推辞有病不出来相见。杨珧让有关部门上奏羊琇,把他降职为太仆。羊琇又怒又恨,结果生病死了。成粲最后转任太常。现存《平乐市赋》一篇,已残缺,见《初学记》。.

新!!: 中书令和成粲 · 查看更多 »

房玄龄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以字行,其神道碑则作名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人,房彦謙之子。唐朝初年名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新!!: 中书令和房玄龄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明朝.

新!!: 中书令和明 · 查看更多 »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或稱永樂帝,是明朝第三任皇帝,公元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 明太祖皇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洪武三十二年或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削藩,燕王遂發動靖难之役,起兵奪位,經過三年的战争,最終胜利,殺害方孝孺,驅逐其姪建文帝奪權篡位自封為帝。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使北京至此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至今。此外他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另外,他加強太祖以來的專制統治,強化錦衣衛並成立東廠,此外,他在位期間重用宦官,也促成明朝中葉後宦官專政的禍根。 明成祖崩逝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嘉靖帝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新!!: 中书令和明成祖 · 查看更多 »

文人

文人」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類群概念。.

新!!: 中书令和文人 · 查看更多 »

慕容彦超

慕容彦超是五代时后汉軍事人物,吐谷浑人,后汉高祖刘知远同母异父弟。 冒姓閻,因體黑又麻臉,故被稱為閻昆侖,早年擔任后唐明宗李亶的军校,累迁至刺史。後擔任泰寧(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节度使。因智詐而為郭威所忌。乾祐三年(950年),郭威起兵反後漢,在劉子陂(今河南封丘南)擊敗慕容彥超,彥超逃往兖州,開封尹侯益向郭威投降。郭威又擊敗劉承祐,後漢亡。后周广顺二年(952年)联络南唐、北汉反周,兵败投井死。.

新!!: 中书令和慕容彦超 · 查看更多 »

曹魏

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8日,史称曹魏、魏朝)。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据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篡漢為魏,因承繼漢朝,故具法統地位。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卞氏为魏国王妃,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时便以「魏」為國號。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稱「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權。 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政權,灭蜀汉前疆域達到近300萬平方千米。263年,魏軍攻滅蜀汉,同年佔領廣州,至此曹魏疆域達到全盛,约400萬平方千米。由於曹魏盤踞中原,所以這區人口也是最多。期間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新!!: 中书令和曹魏 · 查看更多 »

曹恂

曹恂(),中国十六国汉赵大臣,刘聪时中书令。 曹恂早年与刘曜同游洛阳,刘曜犯法当被诛杀,与曹恂亡命逃往朝鲜县,在艰困之际,曹恂事奉刘曜忠纯甚谨。刘聪时为中书令。麟嘉三年(318年)刘聪荒淫好色,乱立皇后。立宦官、侍中王沈的养女为左皇后,曹恂与尚书令王鉴、中书监崔懿之等竭力劝谏“臣听说帝王立后,效法乾坤相配,活着承嗣宗庙,死后配祀后土,定要选择世德名门、幽闲令淑之女,才能相称于四海百姓的期望,也使神灵满意。汉成帝立赵飞燕为皇后,导致子嗣灭绝,社稷毁为废墟,这是前代教训。自麟嘉年间,我朝中宫皇后之位,不以道德遴选。就算是王沈的妹妹或女儿,也不过阉宦小丑,且不可沾污后妃之位,何况是王沈的婢女!六宫妃嫔,都是王公贵族的子孙,怎能让婢女做她们的主人!臣怕这并非国家之福。”刘聪大怒,将他们处死。刘曜称帝后,追赠曹恂为大司空、南郡公。.

新!!: 中书令和曹恂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中書令右相内史令內史令紫微令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