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枢密使

指数 枢密使

枢密使,尊称枢相。中国古代官名,負責統帥全国軍政。 唐代宗永泰年間,置枢密使、以宦官为之,掌接受朝臣以及四方表奏并宣达帝命,參贊軍機;至昭宗时,借朱温之力,尽诛杀宦官,开始以士人任枢密使。天祐元年(904),朱溫命蔣玄暉擔任樞密使,是為外朝臣僚擔任此職之始。后梁置崇政院,改崇政使,然后以君主左右最亲信的大臣担任此职,“凡承上之旨,宣之宰相而奉行之”。 后唐复改枢密使,位同宰相,专掌军政。莊宗任用宦官張居翰為樞密使,與郭崇韜對掌機務,又以宦官李紹宏為樞密使。後晉天福四年(939)廢樞密院,而“以印付中書,院事皆委宰相分判”。開運元年(944)“復置樞密院,以桑維翰為中書令兼樞密使,事無大小,悉以委之”。 宋朝,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枢密使位高權重,雅稱為太尉,与中书门下之同平章事合称“宰执”;统帅全国军队。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僉书枢密院事、同僉书枢密院事等。太平興國八年正月,曹彬罷樞密使。次日,王顯受命為樞密副使,六月任樞密使。樞密院長官張遜、柴禹錫、趙镕等都是太宗早年在藩邸的親從。宋真宗即位後,以曹彬任樞密使,而以向敏中、夏侯嶠副之。 元朝置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按例太子领枢密使虚衔。枢密副使主持军务,多用蒙古人,汉人任之极少,仅史天泽、王约等任期较长。 清朝对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唐.

235 关系: 卫泾史天泽史宅之史彌遠史嵩之史浩史才叶衡叶梦鼎司马光后唐后梁吴奎吴居厚吴廷祚同平章事向敏中吕颐浩夏士林夏侯嶠夏竦太尉姚希得孟忠厚孔循宣缯宦官宰相家铉翁安重诲宋庠宋湜宋朝富弼寇準岳飞丁大全丁度丁谓中书门下中國乔行简二府任希夷张叔夜张士逊张宏张守张居翰张岩...张世杰张从恩张逊张浚張俊余天锡余端礼徐俯徐荣叟徐清叟包恢包拯刘处让刘延皓刘延朗刘逵周必大周起周望傅伯寿唐代宗唐恪冯京冯玉冯赟冯拯军队军机大臣元朝王博文王守澄王岩叟王峻王仁赡王德用王嗣宗王继英王爚王炎王随王韶王襄王淮王渊王朴王显 (宋朝)王旦王曾王曙种师道秦桧程元凤章得象章鉴章楶章惇童貫田令孜留正狄青韩崇训韩世忠韩琦韩昭胤韓忠彥袁韶馬知節許翰马廷鸾马绍宏高若讷高斯得魏了翁魏仁浦魏杞谢堂谢方叔贾似道趙汝愚路允迪黄祖舜黄洽錢端禮范宗尹范仲淹范延光范純仁范钟范雍郝琼胡宿胡松年郭威郭崇韬郭逵郑寀郑仁诲郑侨郑清之郑戬郑性之赵延寿赵鼎赵镕赵雄赵昌言赵普薛向董槐葛邲葛洪钱象祖钱惟演蒋玄晖蒋芾蔡卞蔡抗蔡挺蔡攸蔣之奇鄒應龍耿南仲虞允文陳堯叟陳俊卿陳自強陳文龍陸秀夫陈卓陈升之陈宜中陈骙陈诚之陈贵谊陈执中柴禹锡枢密院林希林摅李宗勉李崧李回李纲李邴李若谷李振李惟清李文会杨砺杨邠杜充杜衍杜范梁克家梁适楚昭辅楼钥欧阳修永泰江万里汤思退汪伯彦汪勃沈復沈倫洪遵洪适游似清朝朱弘昭朱温房暠昭宗文天祥文人敬翔曹彬曹利用曹辅曾孝宽曾布曾从龙曾公亮曾怀晏殊 扩展索引 (185 更多) »

卫泾

卫泾(),字清叔,号后乐居士,又号西园居士,諡文節,南宋大臣,平江府昆山县千灯镇(今江苏苏州昆山千灯镇)人,宋孝宗淳熙甲辰科十一年状元。累遷著作郎,歷拜參知政事。.

新!!: 枢密使和卫泾 · 查看更多 »

史天泽

史天泽(),元朝初期名将,后官至中书右丞相,是元朝最早的汉人丞相。字润甫,永清(辽朝时期属于南京道管辖,金朝时期属于中都路管辖,今属河北)人,1213年随父史秉直归降蒙古。史天倪弟。.

新!!: 枢密使和史天泽 · 查看更多 »

史宅之

史宅之(),南宋大臣,字子绎,号云麓。明州鄞县(今属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新!!: 枢密使和史宅之 · 查看更多 »

史彌遠

史彌遠(),字同叔,中國南宋中期权臣。孝宗時代宰相史浩之子。浙江鄞县人。.

新!!: 枢密使和史彌遠 · 查看更多 »

史嵩之

史嵩之(),字子由,一作字子申,南宋大臣。史载为南宋大臣史浩之孙,史弥远之侄;但实际上,史嵩之的祖父是史浩的堂弟史渐。 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新!!: 枢密使和史嵩之 · 查看更多 »

史浩

史浩(),中国南宋大臣、词人。字直翁,明州鄞县人(今属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崇寧五年(1106年)出生,绍兴十五年(1145年)登进士第,任國子博士、參知政事。曾是宋孝宗的東宮教師。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紹熙五年(1194年)卒,谥“文惠”,后追封为越王,改谥“忠定”。 父史師仲英年早逝,史浩少年家贫,顯貴後成立「鄉曲義田」,乾道四年 (1168年)知紹興府,「始捐己帑,置良田,歲取其贏,給助鄉里賢士大夫之後貧無以喪葬嫁遣者,附以學而以義名之」。鄉人繪史浩、沈煥及汪大猷三人畫像於莊所。第三子史弥远(生母為史浩的繼室周氏),侄孙史嵩之均为南宋大臣,有“一门三丞相,四世二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之谓。.

新!!: 枢密使和史浩 · 查看更多 »

史才

史才(?—1162年),南宋大臣、诗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新!!: 枢密使和史才 · 查看更多 »

叶衡

叶衡(1121-1183),南宋宰相。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人。 南宋绍兴年间,叶衡考中进士。叶衡历任知州、知县,以地方政绩闻名。叶衡擢升为枢密院使,拜参知政事,参与朝中机务。后来又拜作右丞相兼枢密使,后罢相。宋孝宗淳熙十年夏五月卒,年六十二,赠资政殿学士。.

新!!: 枢密使和叶衡 · 查看更多 »

叶梦鼎

叶梦鼎(1200年-1279年),南宋丞相,字镇之,号西涧,原姓陈。宁波东仓上宅(今宁海县)人。“咸淳三年,拜特进、右丞相兼樞密使”。因与贾似道不合而去位。.

新!!: 枢密使和叶梦鼎 · 查看更多 »

司马光

司馬光(),字君實,号迂叟。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一日,享壽66岁。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称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新!!: 枢密使和司马光 · 查看更多 »

后唐

后唐(923年-937年)是中國五代時期的政權之一。923年,唐朝的赐姓宗室李存勖消灭後梁,聲稱重建唐朝。後為石敬瑭勾結契丹入侵而滅亡。後唐的建立至其亡國歷時十四年。史学家為了區別由李淵所建立的唐朝,因而稱之為後唐。在魏州(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 另外,雖然后唐統治者的祖源是沙陀族,但當時的後唐統治的是漢族地帶,後唐也被稱為「漢國」。.

新!!: 枢密使和后唐 · 查看更多 »

后梁

後梁(907年-923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皇朝。自907年梁太祖朱温篡唐称帝建國至923年11月19日梁末帝亡国于后唐,历时17年。因为皇帝为朱姓,为与南北朝时的南梁区别,故又称朱梁。.

新!!: 枢密使和后梁 · 查看更多 »

吴奎

吴奎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枢密使和吴奎 · 查看更多 »

吴居厚

吴居厚(),字敦老,洪州(今南昌进贤)人,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变法时尽力奉行,后也因为支持变法遭贬。绍以集贤殿修撰起用,掌管东南六路漕运,兼管制茶、盐等事。再升户部侍郎、户部尚书,晋光禄大夫,以中书侍郎加门下侍郎。大观元年(1107)因年高告退,以资政殿学士改任鸿庆宫提举。政和三年(1113),他以武康军节度使出知洪州。翌年病逝。病逝后徽宗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赐御葬于进贤麻山。著有《吴居厚集》。.

新!!: 枢密使和吴居厚 · 查看更多 »

吴廷祚

吴廷祚,字庆之,后周、北宋太原府(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吴廷祚好学喜读书,沉厚寡言,聚书万卷,信奉佛教。后周太祖郭威时吴廷祚投军,为亲校,后累迁知怀州、皇城使、权知郓州等。周世宗登基后,先后出任内客省使、宣徽南北院使、判河南府、知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事,权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留守,曾随周世宗讨伐北汉。官至左骁卫上将军、检校太傅,充枢密使。周恭帝即位,加检校太尉。建隆元年(960年),北宋建立,加同中书门下二品,因其父名吴璋,故避“平章事”之称。原后周节度使李筠据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反宋。吴廷祚向宋太祖献策:“潞州城地势险要,且有太行山为阻,如果李筠拒守,很难攻破。李筠向来勇敢但轻率,如果迅速派兵出击,他必定会离开老巢来拦击我部,这样就如同野兽离开了森林,鱼儿离开了深渊,我们就好擒拿了。”后来又献策,平李重进之乱。两为东京留守,统掌枢务。建隆三年(962年)出任雄武军节度使。乾德二年(964年)改镇京兆府,开宝四年(971年)卒。吴廷祚第四子吴元扆。.

新!!: 枢密使和吴廷祚 · 查看更多 »

同平章事

同平章事,全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级官職。.

新!!: 枢密使和同平章事 · 查看更多 »

向敏中

向敏中(),字常之,開封人。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登進士。.

新!!: 枢密使和向敏中 · 查看更多 »

吕颐浩

呂頤浩(),字元直,中國北宋末期及南宋初期人物。.

新!!: 枢密使和吕颐浩 · 查看更多 »

夏士林

夏士林(),浙江德清人,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浙江地区代表。 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发酵技术专业,是中共党员。担任升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2008年起担任全国人大代表。.

新!!: 枢密使和夏士林 · 查看更多 »

夏侯嶠

夏侯嶠字峻極,幽州人。 其先祖是幽州人,后移家济州钜野(今屬山東)。廣順三年出生,太平興國初進士。歷官興州、邠州、興元府通判。真宗時,知審刑院,擢拔為樞密副使。咸平二年(999年)擔任翰林侍讀學士,兼秘書監,後出京擔任江南巡撫使。善鼓琴。宋真宗景德元年卒。.

新!!: 枢密使和夏侯嶠 · 查看更多 »

夏竦

夏竦(),字子乔,德安(今江西德安)人,北宋名臣,坤寧宮事變關係人。.

新!!: 枢密使和夏竦 · 查看更多 »

太尉

太尉為中国、朝鮮半島和越南的古代职官。.

新!!: 枢密使和太尉 · 查看更多 »

姚希得

姚希得(?—1269年),字逢原,一字叔剛。潼川(治今四川三台)人。 嘉定十六年(1223年)進士,授小溪主簿。绍定元年(1228年)前后在《鹤山书院》听魏了翁讲学。绍定五年(1232年),擔任秘书少监兼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景定五年(1264年)除签书枢密院事(执政),兼太子宾客。八月,累官参知政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正月,自正议大夫特授光禄大夫。咸淳二年四月以资政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当年临安有叶李、萧至二人指责贾似道专政,贾似道做出请辞的姿态,姚希得则上表挽留贾似道。晚年以潼川郡公致仕,随其孫姚訔寓居宜兴。卒于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

新!!: 枢密使和姚希得 · 查看更多 »

孟忠厚

孟忠厚,字仁仲,北宋外戚。洺州(今河北省永年县)人。宋哲宗嫡妻隆祐太后孟氏之兄子。父亲孟彦弼被追封为咸宁郡王。 哥哥孟忠亮。 孟皇后被废,退居瑶华宫,但是孟忠厚作为外戚,宋哲宗待之甚厚。宋徽宗宣和年间,官至将作少监。靖康元年(1126年),知海州,召为权卫尉卿。金国人围困汴京,后宫起火,孟后出宫居住在孟忠厚家,于是免于被俘北迁。金兵北退,张邦昌迎接孟后听政,孟后派孟忠厚持书告康王。康王即位为宋高宗,授他任徽猷阁待制、徽猷阁直学士。不久又调为武职,官任常德军承宣使,管理皇城司,侍孟太后至杭州。苗刘兵变被平定后,孟太后听政,推恩外戚之家,孟忠厚任宁远军节度使。孟太后崩,他又任镇潼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信安郡王,加少保。秦桧和他不和,判福州。绍兴九年(1139年),判婺州兼安抚使。改判绍兴府。又得罪秦桧,罢官为醴泉观使。秦桧死后,宋高宗召回孟忠厚,授保宁军节度使,判绍兴府,後为万寿观使,提举秘书省。绍兴二十七年孟忠厚死,赠太保。三个儿子都官至直秘阁,亲属六人各进一官。 次子孟嵩的生平介紹見其墓誌《直秘阁孟君墓铭》。.

新!!: 枢密使和孟忠厚 · 查看更多 »

孔循

孔循(《新五代史》卷四十三《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早年名为赵殷衡且曾姓李、朱,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梁、后唐官员。因与后唐明宗宠信的谋臣安重诲联盟,他在明宗年间显赫,但后来与安重诲生隙,被逐出中央政府,至死未能重返。.

新!!: 枢密使和孔循 · 查看更多 »

宣缯

宣缯,南宋大臣,绍定初年首辅,庆元府(今浙江宁波)人。嘉定中,拜兵部尚书、参知政事,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赠太师,谥忠靖。与史弥远亲和。 《宋史》列传载:“嘉泰三年,太学两优释褐。历官以太学博士召试,为秘书省校书郎。升著作佐郎兼权考功郎官、知吉州、福建提点刑狱。迁考功员外郎,又迁秘书少监。时暂兼权侍立修注官、守起居舍人,为起居郎兼权侍左侍郎,编《孝宗宝训》。试吏部侍郎,权兵部尚书。嘉定十四年,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明年,拜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奉祠。端平三年召赴阙,升大学士、提举洞霄宫,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赠少师。诏缯尝预定策,以王尧臣故事赠太师,谥忠靖。” 宣缯曾在宝庆元年进《即位事始》。.

新!!: 枢密使和宣缯 · 查看更多 »

宦官

宦官是古代被閹割後在宮廷中為皇室服務的男性。在中国也稱內臣、內官、內璫、太監、公公、寺人、閹人、內侍、內豎、璫官、中官、中涓、涓人及中貴人等。 宦官作為宫廷內侍見諸世界多個地區。古代東亞世界各国,包括中國、朝鮮、越南的皇室也喜歡使用宦官作為內侍。歐洲的古希臘、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宮廷中都有宦官,拜占庭法院裡甚至有大量的宦官職員,也有一些被重用當大官。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新約聖經》中亦有向來自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宦官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宦官(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變而成,可見宦官在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而設。土耳其人使用的是黑人宦官,名為諸女領班,也有白人宦官,但黑人人數多,勢力也較大。另外,在古代並非所有的國家的皇宮內院都會有所謂的宦官,例如日本天皇的後宮一切事務都由女官負責。.

新!!: 枢密使和宦官 · 查看更多 »

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稱而非法制上的名稱。宰原為「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後引申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視約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後正式稱謂有丞相、相國等。今日時常稱君主立憲國家之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殺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時祭祀為頭等大事,貴族當王後,變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數與名目最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漢代丞相以一人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共事為相。 有些朝代會設立左、右丞相(根據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據不同朝代對「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時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漢時期,以右丞相為主相、左丞相為副相,到隋唐兩宋隨周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習俗也以右丞相高於左丞相,到明初則恢復以左丞相為正職、右丞相為副職。.

新!!: 枢密使和宰相 · 查看更多 »

家铉翁

家鉉翁(1213年-1297年)號則堂,眉山(今屬四川)人。南宋末年大臣,入元後退隐。.

新!!: 枢密使和家铉翁 · 查看更多 »

安重诲

安重誨(),應州(在今山西省應縣)人。五代時後唐大臣。 祖先是北方的豪長。少時追隨李嗣源,即后唐明宗。安重诲隨從李嗣源四处征戰,頗為嗣源親信。李嗣源在926年即位為帝时,重誨因拥戴之功,歷仕左領軍衛大將軍、樞密使,兼领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一带)节度使。马牧军使田令方因養馬無功,瘠而多斃,论罪应处斩。安重海劝明宗說:“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贱人。”李嗣源遂將田令方赦免。 重誨独揽朝政,殿直马延不小心冒犯他,重誨拔剑将马延斩杀于御史台门口,宰相任圜被重誨誣与朱守殷合叛,最後任圜“聚族酣饮而死。”史稱重誨“恃功矜宠,威福自出”。捧圣都军使李行德、十将张俭弹劾安重诲私募士卒,图谋不轨。虽然李、张因诬告被族灭,但重誨恐懼,申请辞职。后安重诲主动请缨去前线为讨伐叛将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和东川节度使董璋的明宗女婿石敬瑭督战,却被凤翔节度使朱弘昭指称欲夺石敬瑭军权,被召回洛阳,途中又被任为护国节度使,不久被勒令以太子太师致仕。明宗命李从璋为河中节度使,以监督安重诲。 长兴二年(931年)李从璋派重兵包围安府,用大棒打死安重诲及其妻张氏,并杀其二子安崇赞、安崇绪,但饶恕了安重诲的其余家人。安重诲另有一子安崇勋,后得其舅杨廷璋表为西头供奉官。.

新!!: 枢密使和安重诲 · 查看更多 »

宋庠

宋庠(),字公序,原名宋郊,後改名庠。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 宋祁之兄,人稱「二宋」。生於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原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後徙安州安陸(今屬湖北)。天聖二年(1024年)進士,宋庠在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連中三元。原取宋庠弟宋祁為第一,因「長幼有序」而改取宋庠。仁宗命改“郊”为“庠”。初仕襄州通判、大理评事。累迁右谏议大夫,参政知事。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治平三年(1066年)卒。著有《元憲集》、《校定国语补音》三卷、《通谱丛志》十二卷等,其中《元憲集》已佚,清初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宋元宪集》四十卷。.

新!!: 枢密使和宋庠 · 查看更多 »

宋湜

宋湜(),字持正,京兆長安人。 出生官宦世家。生於乾祐三年(950年),曉音律,能弈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官將作監丞,通判梓州。累官至給事中、樞密副使。咸平三年(1000年)隨真宗北巡澶渊,途中遇疾,皇帝准他先回京師,赐以衾褥,並說:“此朕所常御者,虽故敝,亦足以御道途之寒也。”,又遣中使护送之,卒於澶州。謚忠定。.

新!!: 枢密使和宋湜 · 查看更多 »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新!!: 枢密使和宋朝 · 查看更多 »

富弼

富弼(),字彥國,中国宋朝政治家,河南(今河南洛阳东)人。富弼為官清正,頗有廉聲。.

新!!: 枢密使和富弼 · 查看更多 »

寇準

寇準(),北宋名相。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新!!: 枢密使和寇準 · 查看更多 »

岳飞

岳飛,字鹏举,中國相州汤阴(今中國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宋高宗以谋反罪名赐死岳飛,宋孝宗為之平反,追谥武穆、後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明朝加封三界靖魔大帝,配奉於各地武廟。 岳飛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與金军進行過数百次大小战斗。1140年,金太祖四子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城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紹興和議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迫令自害,通說為自鴆,其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皆被害。宋孝宗即位后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元修《宋史》記載:岳飛治軍以身作則,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敵方女真人讚歎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宋史·岳飛傳》。岳飛是南宋初唯一成功組織大規模進攻的統帥,他反對宋高宗「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之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河北抗金武裝和宋官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之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著有詞作《滿江紅·寫懷》。其著作編成《岳忠武王文集》。.

新!!: 枢密使和岳飞 · 查看更多 »

丁大全

丁大全(1191年~1263年),字子萬,宋末潤州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人士。 宋理宗嘉熙二年進士,他被朝廷調任蕭山縣尉。彈劾宰相董槐之後,丁大全又進升為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寶祐六年(公元1258年),遷任參知政事,又於同年四月,遷任尚書右丞相兼樞密使,並受帝命冊封瑞國公。 丁大全“蓝色鬼貌”,“奸回险狡,狠毒贪残”,當时人称“丁蓝鬼”,丁大全娶了一位外戚的侍女為妻子,以此来攀附高层权要。后来又逢迎阎贵妃、宦官卢允昇、董宋臣等人,逐渐身居要职,丁大全专权自恣,陰險狡詐,寡廉鲜耻,贪财好色,他为儿子丁寿翁聘娶当地颇有美色的女子为妻,后来,丁大全见儿媳美貌出眾,如花似玉,美若西施,体若惊鸿,竟夺为妻妾,为世人所不耻。 南昌縣守繆萬年遂作釘詩譏刺云:「頑鑛非銅鋼樣堅,寒坑纔熱便趨炎。千來搥打方成器,一得人拈即逞尖。不怕斧敲惟要入,全憑鑽引任教嫌。休言深久難抽抜,自有羊蹄與鐵鉗。」丁大全聞知大怒,將繆萬年流放化州。(此事出自堅瓠六集) 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十萬大軍攻打鄂州(今湖北省武昌市),邊關告急的文書陸續傳到朝廷,丁大全竟隱匿不報,以致戰事日益轉向不利,蒙古蕩寇將軍兀良哈台由雲南大理國攻入交趾 ,並從邕州攻破廣西州縣及移師湖南。丁大全眼看敗訊接踵而來,於是才上報皇帝,監察御史饒虎臣指出宰臣丁大全的四大罪狀:絕言路、壞人才、竭民力、誤邊防。皇帝趙與莒大怒,遂罷免了丁大全一切軍政要職,並下詔送其至南康軍勞師。 次年,宋理宗又追削其兩官職,貶至貴州任四練使。丁大全欲通謀蠻夷以圖不軌,然被太常少卿兼權直告人院劉震孫又上疏朝廷,力求將丁大全發配至海南島,並令黔昌縣尉畢遷護送丁大全至海南島,當划舟經過藤州(今廣西省藤縣)時,護送丁大全的校尉畢遷竟將其擠入西江溺斃,事後以遇匪劫殺定案。.

新!!: 枢密使和丁大全 · 查看更多 »

丁度

丁度(),字公雅。北宋開封人。 先世是恩州清河人。生於淳化元年(990年),性樸實,不重儀表。大中祥符年间,“登服勤詞學科”,授大理寺评事,歷官通判通州,监齐州税,太子中允,改直集贤院,调吏部南曹。仁宗初年,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庆历六年(1046年),升任枢密副使。官至參知政事。曾上《备边要览》、《庆历兵录》、《赡边录》等,于边事多所论述。庆历八年(1048年)与枢密使夏竦不合,被罢职,改任观文殿学士。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奉詔與李淑等刊修《韻略》,書成改稱《禮部韻略》,由禮部頒行。晚年任尚书省左丞。卒赠吏部尚书,谥文简。 另著有《集韻》、《邇英聖覽》、《龜鑑精義》等。 其妻为吕蒙正第四女。 Category:北宋大理评事 Category:北宋通判 Category:北宋翰林学士 Category:北宋知制诰 Category:北宋参知政事 Category:北宋观文殿学士 Category:北宋尚书省官员 Category:北宋追赠吏部尚书 開封人 D Category:諡簡.

新!!: 枢密使和丁度 · 查看更多 »

丁谓

丁謂(),字謂之,後更字公言,北宋时期蘇州長州(今江蘇蘇州)人。 善言談,喜歡作詩,於图书、博奕、音律無一不精。出自寇準門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進士,授大理寺評事、通判饒州事。真宗咸平初除三司戶部判官,大中祥符初,權三司使。咸平五年(1012年)任户部侍郎。官至参政知事。 當政後極力排斥寇準,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再贬寇准为雷州司户参军。 丁謂同黨雷允恭因先帝陵寝工程事故,坐“擅移皇堂”罪,丁谓受牵连,贬为太子太保。後以“丁谓前后欺罔”罪,被贬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司户参军。以秘書省監致仕歸里。景祐四年(1037年)病卒。著有《丁谓集》8卷、《虎丘集》50卷、《刀笔集》2卷、《青衿集》3卷、《知命集》1卷,皆佚。所著《天香傳》,則是中國最早系統性針對沉香尤其是海南沉香所寫的專著,書中記載沉香自古便為人所用,最早用於祭天禮地的場合,焚沉香祝禱。丁謂實地考察海南沉香,提出了四名十二狀的分類法,被後世多人藉鑒。.

新!!: 枢密使和丁谓 · 查看更多 »

中书门下

中书门下,簡稱中書,習稱政事堂、都堂、政府、東府,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署名,是唐、五代、宋时期宰相及副相处理政事的场所。初设于门下省,唐高宗时徙于中书省,唐玄宗前称政事堂。开元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五代、宋因之。 宋朝初期,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宋神宗元丰改制后,宋代宰相为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形式上恢复了三省六部制。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四月,将中书省、门下省合并为中书门下省;改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分别为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示左右宰相通治三省事。.

新!!: 枢密使和中书门下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枢密使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乔行简

乔行简(),字寿朋,婺州东阳人,南宋大臣。.

新!!: 枢密使和乔行简 · 查看更多 »

二府

二府可以是下列意思:.

新!!: 枢密使和二府 · 查看更多 »

任希夷

任希夷(),字伯起,号斯庵。 其先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任伯雨曾孙。淳熙二年(1175年)進士,調浦城簿、蕭山丞。開禧初年爲太常寺主簿。嘉定四年(1211年),以宗正丞兼太子舍人。累遷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嘉定十二年,簽書樞密院事,嘉定十三年,兼參知政事。嘉定十四年,出知福州。卒年未详。卒謚宣獻。有《斯庵集》,已佚。.

新!!: 枢密使和任希夷 · 查看更多 »

张叔夜

張叔夜,字嵇仲,信州永丰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人,北宋名将。宋徽宗大观年中赐进士出身,曾任右司员外郎、礼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曾镇压宋江起事。靖康之难中率军守汴梁城,失败后随宋钦宗被金国掳走,途中自缢而死。.

新!!: 枢密使和张叔夜 · 查看更多 »

张士逊

张士逊(),字顺之,阴城(今湖北老河口)人,一说故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人。北宋宰相、诗人。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张士逊举进士第,为均州郧乡县(今湖北郧县)主簿,除射洪(今属四川)令,历江南、广东、河北转运使、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次年,出知江宁府。明道元年(1032年)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后再次罢相。宝元元年(1038年)以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郢国公。康定元年(1040年)拜太傅,封邓国公(今河南邓县一带)致仕。皇祐元年(1049年)张士逊卒,年八十六,谥文懿。张士逊曾经活跃于北宋政坛,在仁宗朝三次拜相。.

新!!: 枢密使和张士逊 · 查看更多 »

张宏

#重定向 張宏.

新!!: 枢密使和张宏 · 查看更多 »

张守

張守,字全真,一字子固,号东山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 生卒年不详,宋徽宗年間人。家貧無書,常向亲友借书,讀書过目不忘。崇宁二年(1103年),中进士;词举兼茂科。詳定《九域圖志》編修官,擢任监察御史。累迁御史中丞。 張守常激励宋高宗抗金,曰“陛下处宫室之安,则思二帝母后穹庐毳幕之居”,故不為帝喜,遷参知政事。晚年留守建康(南京)。卒謚文靖。.

新!!: 枢密使和张守 · 查看更多 »

张居翰

张居翰(《旧五代史》卷三十九),字德卿,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及其前身晋国高级宦官,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年间为枢密使。.

新!!: 枢密使和张居翰 · 查看更多 »

张岩

张岩,可以指:.

新!!: 枢密使和张岩 · 查看更多 »

张世杰

张世杰(),涿州范阳(辽朝时期属于南京道管辖,金朝时期属于中都路管辖,今属河北)人。1234年金朝灭亡后为元朝将领张柔的部下,戍守河南杞县,后因犯罪逃奔南宋,成为南宋抗元大将。张世杰与陆秀夫和文天祥被并称為「宋末三傑」。.

新!!: 枢密使和张世杰 · 查看更多 »

张从恩

张从恩(),并州太原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中国五代十国将领。李存信(原姓张)的儿子。 晉出帝石重贵的張皇后是张从恩哥哥张从训的女儿。张从恩以外戚擢为右金吾卫将军。不久,转任北京副留守。历任澶州防御使、枢密副使、宣徽南院使、行营兵马都监、权西京留守。后汉时,拜右卫上将军。后周时,转任左金吾卫上将军,加检校太师,封褒国公。宋朝建立,改封许国公。以疾免官。乾德四年(966年),张从恩去世。.

新!!: 枢密使和张从恩 · 查看更多 »

张逊

张逊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枢密使和张逊 · 查看更多 »

张浚

#重定向 張浚.

新!!: 枢密使和张浚 · 查看更多 »

張俊

張俊,字伯英,鳳翔府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人。五世祖徙秦州,子孙遂为秦州三阳寨人。.

新!!: 枢密使和張俊 · 查看更多 »

余天锡

余天锡(),南宋大臣。字纯父,号畏斋,甬东(今浙江定海)人。弟余天任,兵部尚书。.

新!!: 枢密使和余天锡 · 查看更多 »

余端礼

余端礼(),字处恭,宋朝衢州龙游县人。 余端礼为绍兴进士。知乌程县,知民间赋丁绢钱有弊,每年蠲免缗钱六万。后来被推荐为监察御史,一直官至吏部侍郎。吴挺死后,余端礼主和,上书请不要以吴氏后代继承他的官位。宋光宗不为宋孝宗执丧,他和赵汝愚请太皇太后垂帘,立赵扩为宋宁宗。庆元六年(1195年)四月,为右丞相,不满意韩侂胄当权,他抑郁不得志,次年四月,称病退位,出判潭州。.

新!!: 枢密使和余端礼 · 查看更多 »

徐俯

徐俯(),字師川,號東湖居士,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 黃庭堅之甥,父徐禧死於宋夏戰爭。元丰末年,袭父爵授通直郎,后升司门郎,累官右諫議大夫。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圍汴京(今河南開封),次年攻陷東京,靖康二年(1127年)张邦昌僭位,徐俯辭歸。入江西诗社,與董颖、韩驹等有往來。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列其名。 建炎初年,内侍鄭諶極赏识徐俯文才,向高宗荐举,胡直儒、汪藻等亦荐之,紹興二年(1132年)賜進士出身。紹興三年(1133年)升遷為翰林學士,再擢拔為端明殿學士。官至參知政事。因与赵鼎不合去职。紹興九年,知信州,被劾不理郡事,又被罢免。晚年提舉洞霄宮,紹興十一年終老德兴天门村。著有《东湖诗集》六卷。.

新!!: 枢密使和徐俯 · 查看更多 »

徐荣叟

徐荣叟,字茂翁。福建浦城人。 嘉定七年(1214年),中进士。历任秘书郎、江东提点刑狱、静江知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嘉熙四年(1240年),任右谏议大夫。后任权礼部尚书兼权吏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 淳祐二年(1242年),乞归田里,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淳祐六年(1246年),致仕。 Category:浦城人 Category:徐姓.

新!!: 枢密使和徐荣叟 · 查看更多 »

徐清叟

徐清叟,字直翁,号德壹。福建浦城人。 嘉定七年(1214年),中进士。端平(1234~1236年)初,任太常博士。后任殿中侍御史兼侍讲,曾知泉、温、婺、袁等州,召为权兵部尚书兼侍读。淳祐九年(1249年),除签书枢密院事,进同知。淳祐十二年(1252年),任参知政事。景定初年(1260~1264年),知泉州。 死后谥忠简。 Category:徐姓 Category:浦城人 Category:諡忠簡.

新!!: 枢密使和徐清叟 · 查看更多 »

包恢

包恢(),字宏父,一字道夫,號宏斋,謚文肅,宋建昌南城县(今属江西省)人,南宋政治人物,為北宋包拯九世孫,官至刑部尚書,追贈太子少保。.

新!!: 枢密使和包恢 · 查看更多 »

包拯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人,北宋人,官至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封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色金魚袋。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包拯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被后世稱譽为「包青天」,將他奉為神明崇拜。中國民間信仰傳其為文曲星轉世,死後成為地獄第五殿閻羅王之一,亦稱森羅殿主及閻羅天子、包府千歲、文曲星君、馬國公。.

新!!: 枢密使和包拯 · 查看更多 »

刘处让

刘处让(《旧五代史》卷九十四《旧五代史》卷八十一),字德谦,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唐(含其前身晋国)、后晋将领,在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年间任枢密使。.

新!!: 枢密使和刘处让 · 查看更多 »

刘延皓

刘延皓(《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将官,为后唐末代皇帝也是他的姐夫李从珂短暂担任枢密使。.

新!!: 枢密使和刘延皓 · 查看更多 »

刘延朗

刘延朗(),字伯玉,宋州虞城县(今河南省虞城县)人,中国五代十国后唐大臣。 李从珂担任河中节度使时,以刘延朗为军城马步军都虞候,倚为腹心。李从珂转任凤翔节度使,刘延朗为孔目官,参予谋议,管理公私粟帛,来供李从珂起兵之急需。李从珂起兵夺取李从厚的皇位,招纳降将及攻入洛阳之用,皆无所缺。李从珂即位,刘延朗为庄宅使,改任宣徽北院使、枢密副使、检校太傅,掌机密。刘延朗专断朝政,居功恃宠,官员升迁任免,归于刘延朗。各地的节度使,一定先贿赂刘延朗,后议进贡,刘延朗以贿赂多少而升降官吏。聚钱三十万贯。后唐灭亡,被后晋兵所杀。.

新!!: 枢密使和刘延朗 · 查看更多 »

刘逵

刘逵,字公路,一字公达,随州随县(今湖北省随州市),中国北宋官员。宋徽宗时中书侍郎。 刘逵举进士高第,调任越州(今浙江绍兴市)观察判官。入朝为太学、太常博士,转任礼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国子司业。宋徽宗崇宁年间,连擢升为秘书少监、太常少卿、中书舍人、给事中、户部侍郎。出使高丽,转任户部尚书。从兵部同知枢密院,拜中书侍郎,成为执政。 刘逵没有其他才能,起初依附蔡京,越级升迁。彗星出现,蔡京罢相,刘逵首先劝宋徽宗碎毁《元祐党人碑》,放宽上书邪籍之禁;蔡京所行悖理虐民的事情,稍稍澄清改正。刘逵与赵挺之同心;但是赵挺之智谋多,顾及到后患,每次建议陈述,只是开个头,而让刘逵把话说完。刘逵想要归功自己,不加顾忌。未满一年,宋徽宗怀疑刘逵擅政,而郑居中、刘正夫的主意已经被兜售。宋徽宗想法改变,于是御史余深、石公弼参劾刘逵专权反覆无常,投机专营,尽废绍述新法;愚弄丞相,蔑视同僚;凡是他启用的人,多是邪党学术者和邪籍中子弟;包庇塔的内兄章綖,使他私自铸钱。于是罢去执政,知亳州。蔡京恢复相位,再贬他为镇江节度副使,居住安州。蔡京再因为星相有变去职,刘逵逐渐升官为知杭州,加资政殿学士。以醴泉观使的名义召入东京开封府,到京城就去世,时年五十岁。赠光禄大夫。.

新!!: 枢密使和刘逵 · 查看更多 »

周必大

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人,其先鄭州管城人,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刻書家,卒諡文忠。與歐陽修、楊邦乂、胡銓、楊萬里、文天祥,合稱廬陵「五忠一節」。.

新!!: 枢密使和周必大 · 查看更多 »

周起

周起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枢密使和周起 · 查看更多 »

周望

周望(),字道見,廣東廣州府東莞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枢密使和周望 · 查看更多 »

傅伯寿

傅伯寿字景仁,南宋泉州晋江人。 吏部员外郎傅察之孙。傅自得之子。少時勵志向學,经常与弟傅伯成“课书至夜半未休”,同受业于朱熹。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進士。乾道八年(1172年)舉博學宏詞科。淳熙二年(1175)爲著作佐郎,遷著作郎。歷知道州、漳州。紹熙元年(1190)真除為禮部郎中。五年,改任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嘉泰三年(1203年)癸亥,自翰林学士除端明殿学士。官至簽書樞密院事。庆元党禁起,劾诬朱熹,为士论所鄙。开禧初年,贊成韓侘胄对金用兵。不久卒。.

新!!: 枢密使和傅伯寿 · 查看更多 »

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唐肃宗李亨的嫡长子。初名俶,小名大收,原封广平郡王,後改封廣平王、楚王、成王,天可汗,唐朝第11代皇帝(不计武则天),在位17年(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

新!!: 枢密使和唐代宗 · 查看更多 »

唐恪

唐恪(),字钦叟,余杭人。 四岁丧父,元祐九年(1094年)以父荫入仕,调郴县尉。为人耿直,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宋徽宗大观年间,召为屯田员外郎,迁起居舍人。靖康元年(1126年),拜同知樞密院事,再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時金人南下,邀割三鎮,唐恪主和议,當時諸道勤王之兵大集,唐恪下令停止前進,最後部隊皆散去。为御史所劾,罢相。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立张邦昌,唐恪署名其中,最後服药死。.

新!!: 枢密使和唐恪 · 查看更多 »

冯京

冯京(),字当世,宋代咸寧人,生于广西梧州。.

新!!: 枢密使和冯京 · 查看更多 »

冯玉

冯玉(),字璟臣(景臣),后晋末年宰相,定州人。其父邺都副留守冯濛。 冯玉年少時举进士不中。冯赟为河东节度使,征辟他为推官。冯玉入拜监察御史,迁至礼部郎中,为盐铁判官。晋出帝石重貴纳馮玉姊为中宫皇后,冯玉受到恩宠甚厚,以馮皇后的外戚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冯玉不識书文,當時和殷鹏同为舍人,制诰常派殷鹏代作。之後,馮玉出为颍州团练使,歷任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迁枢密使、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當时,冯皇后掌權,军国大务,决斷于馮玉。馮玉善于承迎帝意,于是更加有宠。一次有病在家,晋出帝對诸宰相說:“自刺史以上,等到冯玉病好任事,才能任命。”冯玉任命中书舍人卢价为工部侍郎,桑维翰以卢价资望浅,不同意,于是馮玉与桑维翰有隙,桑维翰于此罢相。馮玉为相,四方贿赂,积赀巨万,因此朝政日坏。冯玉为枢密使,有朝使马承翰有口才,一天持名刺来拜見馮玉,馮玉看看名刺開玩笑說:“马既有汗,宜卸下鞍。”马承翰应声答道:“明公姓冯,可谓死囚逢狱。”馮玉自以失言,於是向马承翰道歉。 契丹灭后晋,张彦泽先以兵入京师開封府,兵士争先入馮玉家,家财巨万,一夕被掠奪而尽。第二天馮玉见張彦泽,還是谄笑,自稱愿持后晋玉玺献給契丹,希望再得到遼太宗的恩奖重用。張彦泽不纳。馮玉从晉出帝北迁,玉从入契丹,契丹命冯玉为太子太保。周太祖广顺二年,其子馮杰從幽州沒有告知父親亡归後周,馮玉害怕受到谴责,於是在遼國鬱鬱而終。.

新!!: 枢密使和冯玉 · 查看更多 »

冯赟

冯赟(?《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九),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唐官员,在后唐第二任皇帝李嗣源与李嗣源之子和继承人李从厚年间任宰相和枢密使。.

新!!: 枢密使和冯赟 · 查看更多 »

冯拯

冯拯(),字道济,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父冯俊,事從劉贇。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进士。北宋大臣,宋仁宗天圣年间的第一位首相。景德二年(1005)拜参知政事。以疾歸。大中祥符四年(1011)知河南府。七年,擔任御史中丞,後來因疾病出京知陈州。天禧四年(1020年)拜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擔任枢密使。《宋史》卷二八五与陳執中、劉沆、賈昌朝、梁適合传。谥文懿。 曾起草对另一位宋朝宰相丁谓贬去崖州的贬书。 曾孫女嫁宋英宗二子吳榮王趙颢。.

新!!: 枢密使和冯拯 · 查看更多 »

军队

#重定向 軍隊.

新!!: 枢密使和军队 · 查看更多 »

军机大臣

軍機大臣(v),雅稱為樞密,負責為清朝皇帝「跪受筆錄」提供建議的職務。中國清代中樞職務名稱;該頭銜屬於任務性質,而非定制官銜,無品階可言,擔任者亦無俸祿。.

新!!: 枢密使和军机大臣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新!!: 枢密使和元朝 · 查看更多 »

王博文

王博文(),汉族,中国歌手,前职业为辽宁省省乒乓球队运动员(国家一级乒乓球运动员),获得过13枚全国乒乓球联赛青少年组冠军,2013年参加湖南卫视《快乐男声》获得全国30强、热门人气选手而踏入演艺圈,同年发行首支单曲《这个夏天》和个人写真集《十九岁的变奏曲》。2014年主演青春院线电影《我的23岁》、运动员题材电影《轻羽飞扬》、参与《爱情终结战》等,影视歌多栖发展,同年发行个人首张迷你专辑《重生》。2017年發行首張正規專輯《1461》。王博文的粉絲名大名为菠萝蜜菠萝是粉丝的名字,像蜜一样甜,因此称为菠萝蜜,小名为狗宝宝,應援色為黄色。.

新!!: 枢密使和王博文 · 查看更多 »

王守澄

王守澄(),唐朝末年宦官,活躍於憲、穆、敬、文四朝,曾三度參與皇帝的廢立,在朝中掌權達十五年之久。與朝廷朋黨勢力結合,賣官行為讓官場風氣為之敗壞。文宗時,以他為首的宦官集團與素來憎惡宦官的皇帝勢力發生多次激烈衝突,後來皇帝成功促成了宦官集團內部的分裂,終因失勢而被酖殺。而日後策動甘露之變的首謀李訓、鄭注便是由他引薦給皇帝,他的死直接或間接地預告了該事變的發生。與詩人王建是同宗,兩人頗有交情。有一弟王守涓。.

新!!: 枢密使和王守澄 · 查看更多 »

王岩叟

王岩叟(1044~1094)字彦霖,北宋大名清平(今临清杜洼村)人。 幼时聪颖过人。嘉祐六年(1061年)举明经科第一,十八歲舉鄉試、省试、廷对皆第一,时称“三元榜首”。曾任栾城主簿、泾州推官。兩個月後,其弟丧,遂弃官归养。熙宁三年(1070)二月,大名府路安抚使韩琦结识王岩叟,召其管勾国子监。官至监察御史。苏轼任中书舍人,请行“给田募役法”,並說明五大好處。王岩叟力争不可,說五利不可信,而且有十弊。王岩叟與傅尧俞等以苏轼撰试馆职策题不当,上书请求治其罪。元祐二年(1087)正月,太皇太后召见傅尧俞、王岩叟二人。宋代十贤之一。著有《韩魏公别录》。又工於書法,有《阔远帖》、《参政帖》、《淳夫帖》等墨迹传世。.

新!!: 枢密使和王岩叟 · 查看更多 »

王峻

王峻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枢密使和王峻 · 查看更多 »

王仁赡

王仁贍(),宋太祖時大臣。 與曹彬友好。《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掌邦计几十年,恣下吏爲姦,怙恩固宠,莫敢发者。”王仁贍因攻克成都時妄縱不法,諸將同時召還。乾德五年(967年)正月二十三日,議定王全斌、崔彥進和王仁贍三人罪行。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春怏怏而卒。 子王昭雍,为崇仪副使。.

新!!: 枢密使和王仁赡 · 查看更多 »

王德用

王德用(980年-1058年),字元輔,郑州管城(今郑州市)人。.

新!!: 枢密使和王德用 · 查看更多 »

王嗣宗

王嗣宗(),字希阮,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喜寫文章,书札尤甚,著有《中陵子》三十卷。。 父王夢證,曾官成州軍事判官。生於後晉出帝天福九年(944年),少年好學,刻苦自勵。開寶八年(975年)乙亥科狀元。曾在殿前與趙昌言爭搶狀元的頭銜,太祖命二人當場角力,谁赢谁中状元。王嗣宗获胜,奔跑到太祖面前,跪地高声奏道:“臣勝之”,遂中狀元,時人稱之“角力状元”,恥於士林,有平民見到他不拜,說:“君以手搏狀元耳,何足道也!”。 太平兴国六年任汀州知州。历事三朝政绩卓著,官至樞密副使、檢校太尉、西京洛陽知府。北宋帽妖案後處理不當被貶官,卒於宋真宗天禧五年(1025年),年七十八歲。.

新!!: 枢密使和王嗣宗 · 查看更多 »

王继英

王继英(),河南济源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1993年,接替曲振侔,担任北海舰队司令员。1996年,由张定发接任。1993年,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

新!!: 枢密使和王继英 · 查看更多 »

王爚

王爚(),字仲潜,一字伯晦,号修斋,绍兴府新昌縣长潭(今浙江省新昌縣)人,南宋大臣。 嘉定十三年(1220年),王爚中进士。历任常熟知县、泰州通判、滁州知州、瑞州籍田令等地方历官。宝祐年间,王爚兼国史编修。景定二年(1261年),王爚官至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代吏部尚书加观文殿大学士。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王爚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咸淳十年(1274年)王爚为左丞相兼枢密使。 王爚为人清修刚劲。贾似道被宋度宗尊为“师臣”,回天台葬母,路过新昌,王爚不见。贾似道督师溃败,王爚说贾似道既不死忠,又不死孝。对太后谢道清上奏:“本朝权臣稔祸,未有如似道之烈者。缙绅草茅不知几疏,陛下皆抑而不行,非惟付人言之不恤,何以谢天下!”贾似道于是被贬徙外地,终于在漳州木绵庵为郑虎臣所杀。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朝军队南下,王爚奏请朝廷派他宣抚招讨大使招募忠义。后任平章军国重事,他命张世杰等四路抵御元军南下,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军事部署。张世杰兵败后,王爚又和陈宜中不和,请求朝廷免职,谢太后罢其平章军国重事。王爚归乡不逾年而卒,曾经担任上蔡书院长,著有《言子》,葬在上虞葛仙乡。.

新!!: 枢密使和王爚 · 查看更多 »

王炎

王炎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枢密使和王炎 · 查看更多 »

王随

王隨(),字子正,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陽市)人。北宋宰相。 宋真宗咸平年間,王隨举进士甲科,歷任將作監丞、同州通判、秘書省著作郎、直史館、判三司磨勘司。任淮南转运使時饑荒,他出庫貸錢給百姓種糧。轉任河東转运使、刑部員外郎兼侍御史,任知制誥,因為不善擬詔,出知應天府、揚州、開封府。宋仁宗為太子,拜右庶子,任知制誥、給事中、知杭州。乾興年間(1022年)復降秘書少監,知通州。王隨後任給事中、龍圖閣直學士,知秦州,改任河南府。天聖年間為御史中丞,同知禮部貢舉,禮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明道二年(1033年),拜戶部侍郎、參知政事。景祐二年(1035年),加吏部侍郎,知樞密院事,不久进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監修國史。王隨為相無所建樹,常和同僚相爭。景祐四年(1037年),被韓琦彈劾,出判河陽。宝元二年(1039年)王隨在河陽去世,追贈中書令,谥章惠,改谥文惠。.

新!!: 枢密使和王随 · 查看更多 »

王韶

历史上名为王韶的人:.

新!!: 枢密使和王韶 · 查看更多 »

王襄

王襄(),字綸閣,天津人,祖籍浙江绍兴。甲骨文最早的研究者之一。 1910年在北京農工商部高等實業學堂礦科畢業,任職於天津、福建各省鹽務稽核所,與書法家孟廣慧友好。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濰縣古董商范壽軒來王襄家,提到河南湯陰(實是安陽)發現刻有文字的甲骨,孟定生認為可能是古代的簡策,促范壽軒前往收購。翌年(1899年)秋,范壽軒買了一批甲骨帶到天津,王襄和孟廣慧各自收購了一些。其餘的甲骨,范壽軒帶到北京,又賣給王懿榮。接著王襄陸續在北京、天津購買到四、五千片甲骨。1953年任天津文史研究館館長。著有《簠室殷契類纂》,是最早的一部甲骨文字典,釋字873個,1929年增訂再版,釋字957個。另有《簠室殷契徵文》(1925年)、《古文流變臆說》(1964年)。.

新!!: 枢密使和王襄 · 查看更多 »

王淮

王淮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枢密使和王淮 · 查看更多 »

王渊

王渊可以指:.

新!!: 枢密使和王渊 · 查看更多 »

王朴

王樸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枢密使和王朴 · 查看更多 »

王显 (宋朝)

王显,字德明,开封人。是宋朝人。 早年是殿前司小吏,太宗還未即位時,给事左右,性谨介,不狎同辈。太平兴国初年,补殿直,稍迁供奉官。太平兴国八年,曹彬罷樞密使次日,王显出任枢密副使,六月再迁枢密使,“不数年正枢任,奖擢之速,时无拟之者。”宋太宗告诫他道:“卿代非儒门,少罹兵乱,必寡学问,今在朕左右典掌万机,固无暇博览群书”。淳化二年罢,不久又召拜枢密使。咸平三年庚子二月癸亥,再罢枢密使。真宗朝再任枢密使,出京为河北前线的统军大帅。.

新!!: 枢密使和王显 (宋朝) · 查看更多 »

王旦

王旦(),因生于凌晨,取名旦,字子明。先天相貌较丑,脸、鼻稍偏,喉部突起,有异人相。大名府莘县人。宋代政治人物。.

新!!: 枢密使和王旦 · 查看更多 »

王曾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籍貫晋江池店镇。.

新!!: 枢密使和王曾 · 查看更多 »

王曙

王曙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枢密使和王曙 · 查看更多 »

种师道

种师道(1051年—1126年),字彝叔,洛陽(今屬河南)人。原名建中,因为避讳宋徽宗建中靖国的年号,改名为师极,后被徽宗御赐名为师道。北宋末年名将。为种世衡第七子种记的长子,人称老种经略相公,弟种师中称小种经略相公。.

新!!: 枢密使和种师道 · 查看更多 »

秦桧

檜(),字會之,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江宁)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补密州教授,曾任太学学正。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靖康之禍後隨同徽、欽二帝被擄到金國,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回到南宋。此後出任礼部尚书,两任宰相(僕射、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獨攬相權十九年。因其力主对金议和,并促使宋高宗杀害抗金将领岳飞等,被民间广泛视为汉奸、卖国贼,元編《宋史》列入奸臣。.

新!!: 枢密使和秦桧 · 查看更多 »

程元凤

程元鳳(),字申甫,號訥齋,歙縣(今屬安徽)人。 先世重黎氏后伯休父曾是周宣王大司马,元鳳出生於書香門弟,精通詩詞,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年)王朴榜進士。理宗時,進秘書丞。寶祐中,兼侍讀。宝祐三年(1255年),为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寶祐四年(1256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上奏正心、进贤、爱民、备边等八事。被丁大全誣告。以觀文殿大學士致仕。咸淳三年(1267),再为右相兼枢密使,又被陈宜中排擠離職。卒謚“文清”。.

新!!: 枢密使和程元凤 · 查看更多 »

章得象

得象(),字希言,建州浦城人,北宋大臣。.

新!!: 枢密使和章得象 · 查看更多 »

章鉴

#重定向 章鑑.

新!!: 枢密使和章鉴 · 查看更多 »

章楶

楶(),楶,音同「傑」也作章㮞,字質夫,建州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人。北宋時的名將、詞人。著有《寄亭詩遺》、《成都古今詩集》6卷。《全宋词》录其词二首。 以叔章得象之荫,任将作监主簿,又调孟州司户参军。治平二年(1065年)進士,知陈留县。歷官提点湖北刑狱、成都路转运使。與蘇軾好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以直龙图阁知慶州(今慶陽),并任环庆路经略使。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十月指挥了洪德城之役的胜利。绍圣四年(1097年),章楶授泾原路经略使、兼知渭州(平涼)。上任后即开始築平夏城於葫蘆河川(今清水河)的石門峽江口,又在好水河之陰築靈平砦,以逼西夏。“夏人以其眾來乘,章楶迎擊敗之”。建中靖國元年(1102年),知樞密院。崇宁元年(1102年)去世。章楶的七個兒子當中以章縡與章綡最知名。.

新!!: 枢密使和章楶 · 查看更多 »

章惇

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為宋朝的政治人物,新舊黨爭的要角。 章惇是父親章愈與其乳母的私生子,“惇豪俊、博学善文”。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取進士,可是侄子章衡卻考取狀元,便不就而去,而再舉進士甲科,調商洛令。章惇能攀絕壁題字,面不改色,蘇軾說他:“子厚必能殺人”,因為他連自己的生命都不懂愛惜。 雖然章惇力主改革,但是由於與王安石不合,而僅用其為中書校正,後為宋神宗起用,熙宁五年(1072年),受命察访荆湖北路,於1077年調參知政事,平定四川、贵州、广西三省交界的少数民族叛亂,招抚45州。但是由於章惇強硬對付少數民族的政策,引發湖南、湖北一帶的騷動,被貶為起居注。宋哲宗即位之後,章惇又因為廢除新法的問題與司馬光當著宣仁太后之前犯顏爭議,而出知汝州。 元祐九年(1094年),章惇於宣仁太后死後入京,出任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首相),主持恢復熙丰新法,史稱“紹述”,北宋国力因而得以恢复发展,更取得对西夏的多次战略性军事胜利。然而在章惇當政期間,絕大部分支持司馬光的舊黨黨人都被放逐,甚至於貶到嶺南等蠻荒地區;而章惇也進行言論控制,設立元祐提制局等單位對於反對新法的言論加以控制,甚至於在宮廷內部興獄。绍圣三年(1096年)章惇以巫蠱詛咒的罪名,要求宋哲宗廢宣仁太后所立的孟皇后,改立劉皇后,連宋哲宗都大嘆:「章惇壞我名節!」 宋哲宗死後,章惇反對端王趙佶繼位,议立简王赵似遭向太-后-所拒,宁愿立年长但有眼疾的申王赵佖,也不愿拥立端王,甚至当向太-后-之面明言「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不仅遭同侪曾布怒斥道:「章惇,聽太后處分!」端王趙佶即位,是為徽宗。徽宗初封章惇為申國公;但由於章惇反立徽宗,不久后便罢相,貶雷州司戶,再貶舒州團練副使,死於任上。死後被追貶為昭化軍節度副使。《宋史》以他:「尽复熙丰旧法,黜逐元祐朝臣;肆开边隙,诋诬宣仁--。」列入〈奸臣傳〉,後世學者對他恢復王安石新法、加強遼夏邊境軍備而被列入奸臣,多有不同看法。 南宋淳熙年间,赐谥号忠敏。.

新!!: 枢密使和章惇 · 查看更多 »

童貫

童貫,字道夫,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人,北宋权阉。因其生性巧媚,善于奉承,深得宋徽宗赏识。童贯是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宦官,这亦是少数宋朝宦官专政的時期;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之一;第一位代表国家出使的宦官;被册封为王的宦官之一,受封為廣陽郡王。.

新!!: 枢密使和童貫 · 查看更多 »

田令孜

令孜(),唐末宦官。本姓陳,字仲則。四川蜀人。 唐懿宗時,隨田姓義父入內侍省,歷任小馬坊使,僖宗當普王時侍候僖宗,共同起臥。唐僖宗即位,擢令孜為左神策軍中尉。令孜會寫字,能處理政事。僖宗稱他“阿父”,僖宗愛鬥鵝,常到兄弟們的王府中戲耍,政務都交給令孜。令孜賣官鬻爵,徑直矯旨。 廣明元年(880年)黃巢大齊軍入長安,令孜挾持僖宗奔四川。中和元年(881年),僖宗至成都(今屬四川),令孜既有保駕之功,為左金吾衛上將軍,又封晉國公。光啟元年(885年),僖宗回長安,以令孜為左右神策十軍使,更加專恣自肆。當時國庫空虛,軍費不足,令孜奏請收安邑、解縣兩鹽池之利全歸神策軍。田令孜派義子匡祐到河中,引起河中(今山西永濟西)軍士不滿,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拒不奉詔,上表陳訴令孜十罪。令孜率禁軍討重榮,重榮引河東(今山西太原西南)節度使李克用沙陀部軍為援,大敗与田令孜结盟的静难节度使朱玫和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令孜乃縱火焚燒坊市和宮室,挾僖宗逃往鳳翔(今陝西鳳翔)、興元(今陝西漢中),僖宗不願再走,田令孜派兵挾持。朱玫立嗣襄王李煴為皇帝,尊僖宗為太上皇。諸節度使擊殺朱玫,僖宗又回到長安。僖宗在鳳翔時諸鎮節度使上表請殺田令孜,宰相蕭遘率群臣上言“令孜顓國煽禍,惑小人計,交亂群帥”,亦請求誅殺田令孜。 令孜為眾所不容,光启二年(886年)乃自署為西川監軍使,帶領拱宸奉鑾軍奔成都,依附其兄西川節度使陳敬瑄,在四川建立勢力範圍。僖宗下诏削田令孜官爵,流放端州,但因田令孜在陈敬瑄庇护下,诏书无用。大順二年(891年),令孜義子壁州刺史王建攻入成都,陳敬瑄與田令孜開門出降,被囚於雅州,二年後王建以田令孜图谋作乱为名将其縊殺,并杀陈敬瑄。临刑时,对行刑者说:“我曾经官至十军容,杀我应该以礼!”于是教以缢人之法,至死神色不变。乾宁年间,有诏追复官爵。.

新!!: 枢密使和田令孜 · 查看更多 »

留正

留正(),字仲至,宋朝泉州永春人。 绍兴进士,初为江阳县尉。历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侍讲。任权吏部尚书,论大臣不能图恢复之计,而出知绍兴府、赣州、隆兴府。淳熙九年(1182年)出任知成都府兼四川制置使。为官廉政刚直,平定西羌。十三年(1186年),知枢密院事,又为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十六年(1189年),拜右丞相,成为对金国主和派的领袖。绍熙元年(1190年)为左丞相。推荐赵汝愚、黄裳等大臣。 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宋孝宗驾崩,光宗因病不能执丧,留正等屡请立嘉王为太子,光宗初许之,又出一御批「历事岁久,念欲退闲。」此语不明不白,留正惧而称疾罢政。后得知赵汝愚等人有強迫宋光宗內禪之谋,留正遂逃出临安。 宋宁宗时和韩侂胄不和,1194年八月,罢相。后谪邵州。.

新!!: 枢密使和留正 · 查看更多 »

狄青

青(),字漢臣。北宋河東汾州西河(即今山西汾阳)人。唐朝宰相狄仁杰之后。北宋名將,因樣貌清秀,因此打仗時常戴面具,曾討伐西夏、广西侬智高,驍勇善戰,立下不少戰功,官至枢密使,諡武襄,追贈中書令、尚書令。於民間有著武曲星下凡之說,與文曲星「包拯」共同輔佐宋仁宗治國治民,是為宋朝的一代傳奇。.

新!!: 枢密使和狄青 · 查看更多 »

韩崇训

韓崇訓(),宋朝磁州武安人。韩重赟之子。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韩崇训从宋太宗平北汉,后来以贝州(今河北清河西)、冀州都巡检权知麟州(今陕西神木北)。雍熙四年(987年),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知州安守忠在王亭镇(夏州西北)被党项李继迁战败,李继迁追击至夏州城下,韩崇训领兵救援,李继迁战败退兵,韩崇训改为夏州监军,不久调离西北。 咸平元年(998年),任石州(今陕西横山北)知州,次年为鄜州(今富县)知州,多次击败李继迁。咸平四年(1001年)六月,辽军入侵河北,王显为都部署,韩崇训为行营钤辖。咸平六年(1003年),升为枢密都承旨。景德三年(1006年),检校太傅、签署枢密院事(枢密院副官),第二年八月,患眼疾,辞职。.

新!!: 枢密使和韩崇训 · 查看更多 »

韩世忠

韓世忠(),字良臣,绥德州(今陕西省绥德县)人,南宋名将。官至太傅、镇南、武安、宁国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赐号扬武翊运功臣、封咸安郡王(从一品),太师致仕,赠通义郡王,追封蕲王、谥“忠武”。原配白氏死後,梁紅玉成為韓的正妻。.

新!!: 枢密使和韩世忠 · 查看更多 »

韩琦

韓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大臣。南宋北伐統帥韓侂冑曾祖。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生,出身世宦之家,父韩国华累官至右谏议大夫。韩琦3岁父母去世,由诸兄扶养,“既长,能自立,有大志气。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 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一甲第二名。在馆阁,同馆王拱辰、葉定基时有喧争,韩琦坐在幕室中阅卷,就像没有听见。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迁开封府推官。二年十二月,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三年八月,拜右司谏。 康定元年(1040年)官陕西帅臣,主张集中兵力进攻西夏,然而败于六盘山(宁夏隆德)下好水川(甜水河),損失一萬餘人。隔年(1042年)与范仲淹一起抗御西夏,时称“韩范”。韩琦范仲淹两人守边疆时间长,又名重一时,時边区民有歌唱:「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庆曆三年(1043年),官枢密副使。贊成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進士及第,不久就給樞密使韓琦寫信,希望得到他的提攜,這封信也就是後來著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 嘉祐三年(1058年),出任宰相。英宗即位后,封为魏国公。神宗赵顼即位以后,出判相州。作为元老重臣,他一直反对王安石变法,宋神宗一度有所感悟:“琦真忠臣,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使者亦强与之。”。 熙宁八年(1075年),病死,终年67岁。贈尚書令,諡忠獻,配享英宗廟庭。后遗作编为《安阳集》。 《河朔訪古記》中记载:「按:公薨於相之府治,神宗震悼,命陪葬山陵,其家懇辭,乃命入內都知張茂則,敕葬公於安陽縣西北三十裏豐安鄉。天子禦製碑文,題曰:“兩朝顧命定策元勳之碑”,命龍圖閣學士宋敏求,即墳所書。冊賜守墳寺曰“傅孝報先之寺”雲。」——其中,“安阳县西北三十里丰安乡”即今之丰安村北的皇甫屯村,原墓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占地,于2010年整体就近搬迁。.

新!!: 枢密使和韩琦 · 查看更多 »

韩昭胤

韓昭胤,宋朝史书为宋太祖赵匡胤避讳,一作韩昭裔。是中国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大臣,唐末帝李从珂时期的枢密使、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新!!: 枢密使和韩昭胤 · 查看更多 »

韓忠彥

韓忠彥(),字師朴,安陽(今屬河南)人。北宋政治家,魏郡王韓琦長子。 因父親的關係成爲將作監簿,後來中進士。哲宗元祐年間,任戶部尚書,遷知樞密院事。徽宗即位,任吏部尚書召拜門下侍郎,又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他與右相曾布不和,崇寧元年(1102年)遭到蔡京排擠,貶磁州團練副使。大觀三年(1109年)卒。 Category:宋朝宰相 Category:宋朝進士 Category:安陽人 Zhong忠彥.

新!!: 枢密使和韓忠彥 · 查看更多 »

袁韶

袁韶(),南宋大臣,字彦淳,庆元府(今宁波)人。.

新!!: 枢密使和袁韶 · 查看更多 »

馬知節

知節(),字子元,諡正惠,北宋將領。.

新!!: 枢密使和馬知節 · 查看更多 »

許翰

許翰(?-1133年),字崧老,拱州襄邑人。 狀元許安世之弟,中元祐三年(1088年)進士。宣和七年,召為給事中。剛正不阿,積極支持抗金,力諫种師道不當罷,“言師道名將,沈毅有謀,不可使解兵柄”,帝不聽。李纲《海康与许崧老书》稱:“蒙誨諭之厚,銘佩無已。”紹興元年辛亥(1131年),召復為端明殿學士。宋高宗紹興三年癸丑(1133年)五月卒,贈光祿大夫。.

新!!: 枢密使和許翰 · 查看更多 »

马廷鸾

廷鸾(),字翔中,宋朝饶州乐平县人。 淳祐七年(1248年)进士,任德州教授。宝祐三年(1255年),为太学禄,召任试馆职。主张重相权,收直臣,改任秘书省正字。四年(1256年),为史馆校勘。景定元年(1260年),任沂靖惠王府教授,后来为枢密院编修官。不阿附专权的贾似道。二年(1261年),历任著作佐郎兼右司,将作少监。后任秘书少监,权直学士。四年(1263年),为起居舍人、太子右庶子、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咸淳元年(1265年),为端明殿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同提举编修《武经要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把他视为异己。马辞去了相位。宋恭帝即位,召其不至。自罢相位。有著作《六经集传》《语孟汇编》《楚辞补记》《碧梧玩芳集》。其子马端临,根据马廷鸾收集的典章资料,作成《文献通考》。.

新!!: 枢密使和马廷鸾 · 查看更多 »

马绍宏

绍宏(),後唐莊宗(李存勖)年间又作李绍宏,五代十国早期的权势宦官将领,早在莊宗為后唐前身晋国国王时就效力於他。.

新!!: 枢密使和马绍宏 · 查看更多 »

高若讷

若訥(997年-1055年),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今屬山西)人。 徙家衛州(今河南汲縣)。生於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天聖進士。歷任龍圖閣直學士、史館修撰等職。1036年,范仲淹向宋仁宗献《四论》指陈时弊,宰相吕夷简誣指范搞朋黨,离间君臣。司谏高若訥亦诋毁范仲淹。館閣校勘歐陽修寫信罵他“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高若訥大怒,把信拿給皇帝看,歐陽修貶夷陵(今湖北宜昌)令。慶曆七年(1047年),为枢密副使,貝州王則兵变,派兵前往镇压。因母病兼習醫書,故精醫術,考校《傷寒論》、《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卒於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

新!!: 枢密使和高若讷 · 查看更多 »

高斯得

斯得,本名斯信,字不妄,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 父高稼,叔父魏了翁。早年在鹤山书院師從魏了翁、李坤臣學習,坤臣眼瞎,斯得左右扶持之。宝庆元年(1225年),中成都路转运司试,入太學。理宗紹定二年(1229年)進士,授利州路觀察推官,該年赴靖州看望魏了翁。端平二年(1235年)高稼死於沔州,高斯得深入敵區尋得屍骸,奉以归葬。曾佐李心傳修史,参与分修光、宁二帝纪。後因「冬雷封事」忤史嵩之,出通判紹興府,一年後添差通判台州。 淳祐初年,召爲太常博士,遷秘書郎。不久,又以言事出知嚴州。宋度宗時,擢起居舍人,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兼侍講,编修敕令及经武要略,官至参知政事。 度宗卒後,因論“似道柄国十五年,浊乱天下”,留夢炎乘间罢之。著有《恥堂文集》,已佚。清初開四庫館,據《永樂大典》輯爲《耻堂存稿》八卷。.

新!!: 枢密使和高斯得 · 查看更多 »

魏了翁

魏了翁(),字華父,號鶴山,蜀地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南宋哲學家,蜀学集大成者,工書法,尤善篆書、行書。曾為礼部尚书、端明殿學士,贈太師,諡文靖。能填詞。 泉州泉安人尊魏了翁、其子魏國佐、其孫魏天忠三人為「九龍三公」,虔誠香火奉祀。.

新!!: 枢密使和魏了翁 · 查看更多 »

魏仁浦

魏仁浦(911年-969年),字道濟,衛州汲(今河南衛輝)人。 少時以孝聞名,後晉時是樞密院小吏,後助郭威起兵建立後周,任樞密承旨。郭威临死前向柴荣嘱咐:“魏仁浦勿使离枢密院。”後周世宗时,迁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周恭帝即位,加刑部尚书。北宋初年,进右僕射,解除樞密使一職,一再以疾乞歸,不許。乾德二年,與首相范質、次相王溥同日罷相。开宝二年(969年)赵匡胤亲征北汉,魏仁浦隨行,途中因疾回京,不久病死,谥宣懿。开宝五年,其子魏咸信娶宋太祖之女永庆公主。.

新!!: 枢密使和魏仁浦 · 查看更多 »

魏杞

魏杞,字南夫,一字道弼,南宋大臣。.

新!!: 枢密使和魏杞 · 查看更多 »

谢堂

谢堂,字升道,号恕斋。 谢深甫的曾孙。皇后謝道清的侄兒。理宗淳祐三年(1243年)通判平江,德祐元年(1275年)为两浙路镇抚使差知临安府,十二月赐进士出身,除同知枢密院事。监察御史洪天锡上言:“天下之患三,曰宦者、外戚、小人。”指董宋臣、谢堂以及厉文翁。理宗诏令谢堂主动“乞祠除职”。 S.

新!!: 枢密使和谢堂 · 查看更多 »

谢方叔

谢方叔(),字德方,宋朝威州(四川汶川西北)人。 嘉定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权刑部侍郎给事中。淳祐九年(1249年)为参知政事。上书论忠奸之别。请行限田法。十一年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对外主张消极防御蒙古,中伤名將余玠。宝祐三年(1255年),被宦官卢允升、董宋臣排挤罢相。宋度宗即位后,想再用谢方叔,被贾似道阻止。.

新!!: 枢密使和谢方叔 · 查看更多 »

贾似道

賈似道(),字師憲,南宋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人,為南宋丞相,在南宋滅亡前最後二十多年掌握朝廷大权。 德祐元年(1275年),似道亲出督师。二月,至安庆鲁港,与元兵相遇,大将夏贵先已决计降元,至是不战而去,且扬言前锋已败,摇动军心,致全军溃散。战时私自与元朝議和,事闻,似道罢官、贬逐。八月,被监送官郑虎臣杀于漳州。未久,宋亡。.

新!!: 枢密使和贾似道 · 查看更多 »

趙汝愚

趙汝愚(),字子直。宋朝宗室,原籍饒州餘幹,祖父於南宋建炎年間遷居崇德洲錢(今桐乡市洲泉鎮)。考取狀元,曾與韓侂冑等人強迫宋光宗內禪,擁立宋寧宗,任宰相,後遭韓侂冑排擠,貶謫而死。諡忠定。.

新!!: 枢密使和趙汝愚 · 查看更多 »

路允迪

路允迪,字公弼,河南應天府宋州人。宋朝政治人物,官至给事中。.

新!!: 枢密使和路允迪 · 查看更多 »

黄祖舜

舜()字继道。南宋福建福清平南里大壤(今属福建省福清市东瀚镇大壤村)人。 黄祖尧之弟。宣和六年(1124年)進士。紹興初年,任衢州教授,紹興四年,召守軍器監丞。累迁权刑部侍郎。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升同知枢密院事。隆興元年(1163年),出知潭州,卒於任上。.

新!!: 枢密使和黄祖舜 · 查看更多 »

黄洽

黄洽(),字德润。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隆兴元年(1163年),中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丞、著作郎、右正言、侍御史、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淳熙十年(1183年),任参知政事。淳熙十五年(1188年),任知枢密院事,后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隆兴府。 庆元二年(1196年),致仕。 Category:隆興元年癸未科進士 Category:南宋政治人物 Category:福州人 Category:黄姓.

新!!: 枢密使和黄洽 · 查看更多 »

錢端禮

錢端禮(),字處和,臨安人。 他是吳越王錢俶六世孫,榮國公錢忱之子,靖康之變後隨父徙居臨海。以蔭入仕,紹興三年(1133年),添差通判台州,累遷知臨安府。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擔任戶部侍郎兼樞密都承旨,二月,設立史無前例的紙幣發行機構「行在會子務」,發行會子,分一貫、二貫、三貫三種。 隆兴二年(1164年)赐同进士出身。退休後歸居临海,号松窗道人。隆兴四年(1168年),起知宁国府。卒葬天台县护国寺北山之麓。有子錢簹(淇父),有女被選為王妃。.

新!!: 枢密使和錢端禮 · 查看更多 »

范宗尹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今湖北襄樊西北)人。 少年好学。宣和三年,上舍登進士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靖康初年,金人南下,欽宗召群臣商討對策,他請割地求和。因此罢归。张邦昌被立為楚王,复其职,暗中派他去向康王劝进。建炎元年(1127年),出京擔任舒州(今安微安慶市)知縣,因反對李綱為相,又被劾曾受張邦昌偽命,責鄂州(今湖北武昌)安置。召为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三年,拜参知政事,四年,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绍兴元年二月辛巳,日有黑子,宗尹認為辅政無能,請求罷免,不许。晚年为秦桧所排挤,出京擔任溫州知州。绍兴六年,退居天台,不久卒。.

新!!: 枢密使和范宗尹 · 查看更多 »

范仲淹

范仲淹(6月19日),字希文,谥文正,好彈琴,尤其《履霜》一曲,人称范履霜。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先世邠州(今陕西省邠县/彬縣),后迁居江南,为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

新!!: 枢密使和范仲淹 · 查看更多 »

范延光

范延光,字子环,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将领。相州临漳人(今河北省临漳)人。开始在后唐为宣徽南院使,以平定朱守殷之乱,授为枢密使。后来镇压魏州天雄兵变,改为天雄軍节度使。石敬瑭代后唐建立后晋后,范延光很迟才归降、致贺,而他的女儿又是后唐末帝子雍王李重美妃,虽然石敬瑭封他为临清郡王以示安抚,但两人彼此并不信任。937年,在邺城反晋,次年兵败後归罪下属孙锐并灭其族,请求投降,石敬瑭先拒绝,后接受,于是范延光派儿子范守图、范守英入质大梁而后开城投降,获赐铁券,为天平军节度使,改封東平王,以太子少师致仕,最后被杨光远杀害。.

新!!: 枢密使和范延光 · 查看更多 »

范純仁

范純仁(),字堯夫,苏州吳縣(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名相范仲淹次子。皇祐元年進士,從胡瑗、孫復學。.

新!!: 枢密使和范純仁 · 查看更多 »

范钟

范钟可以指:.

新!!: 枢密使和范钟 · 查看更多 »

范雍

范雍(),字伯純。河南(今河南洛陽)人。羌人稱頌范仲淹的歌謠中稱范雍為大范老子。其子范宗傑、孫范子奇及曾孫范坦與范雍均為北宋官員,而其子范宗傑先於范雍過身。 世家太原(今屬山西),祖葬河南,故稱河南人。真宗咸平初年進士。咸平三年(1000年),補洛陽主簿。歷兵部員外郎、戶部副使、度支副使、工部郎中、龍圖閣待制、陝西轉運使。天聖四年(1026年)拜右諫議大夫。明道二年(1033年)罷知陝州。寶元二年(1039年),以資政殿學士、吏部侍郎爲振武軍節度使。慶曆六年(1046年)卒。著有《明道集》三十卷、後集十卷,《彌綸集》十卷。 范雍為後蜀宰相范仁恕之後人。.

新!!: 枢密使和范雍 · 查看更多 »

郝琼

郝琼,五代十国时后唐大臣。 长兴四年(933年)十二月十八,李从厚以前相州刺史郝琼为右骁卫大将军,充宣徽北院使;以光禄卿、充三司副使王玫为三司使。清泰元年(934年)四月十八,李从珂以宣徽北院使郝琼为宣徽南院使,权判枢密院;以前三司使王玫为宣徽北院使。五月廿四,以宣徽南院使、右骁卫大将军郝琼为左骁卫上将军,职如故。清泰二年(935年)十一月庚子,以左骁卫上将军郝琼为左金吾上将军,以光禄卿王玫为太子宾客。.

新!!: 枢密使和郝琼 · 查看更多 »

胡宿

胡宿(),字武平,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 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進士。歷官揚子尉、通判宣州。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以尚書吏部侍郎、觀文殿學士知杭州。四年,除太子少師致仕,未就,病歿。諡文恭。有《胡文恭集》七十卷,已佚。詩作散見於《唐詩鼓吹》、《吳郡志》、《兩宋名賢小集》、《宋詩紀事》等書。.

新!!: 枢密使和胡宿 · 查看更多 »

胡松年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今赣榆县)人。宋代政治人物,曾随韩侂胄出使金国,官至吏部尚书权参知政事。.

新!!: 枢密使和胡松年 · 查看更多 »

郭威

周太祖郭威(),邢州堯山(今天河北省隆堯),汉族人,字文仲,小名“郭雀兒”。五代時期後周開國皇帝(951年—954年)。(清)趙翼,"〈周祖四娶皆再醮婦〉卷22/五代史",二十二史劄記,清乾隆60年3月(1795年)。原為五代後漢的樞密使,卻因隐帝疑忌之下,全家被殺。怒而起兵,殺死隐帝,不久發動黃旗加身的兵變,建立後周。 《舊五代史》說,有記載其本名為常威,隨母改嫁入郭家,改用郭姓。《新五代史》的紀錄卻剛好相反,曰其母本來是郭姓之妻,後來改嫁常氏。.

新!!: 枢密使和郭威 · 查看更多 »

郭崇韬

郭崇韜(約865年),字安時,代州(今山西代縣)人。後唐侍中、成德節度使,討伐前蜀有功,卻因與後唐莊宗刘皇后不和而被族滅,時人以為冤。.

新!!: 枢密使和郭崇韬 · 查看更多 »

郭逵

郭逵(),字仲通,祖籍巨鹿(今河北涿县),后迁徙至洛阳。北宋名将。.

新!!: 枢密使和郭逵 · 查看更多 »

郑寀

郑寀(),福建福安人。 宋理宗时期(1225~1264年),任秘书省校书郎,历任右正言、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淳祐七年(1247年),任同签书枢密院事,被监察御史陈求鲁弹劾。 Category:福安人 Category:郑姓.

新!!: 枢密使和郑寀 · 查看更多 »

郑仁诲

郑仁诲(),字日新,太原府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中国五代十国军事人物。周太祖时枢密使、同平章事。 郑仁诲之父郑霸以太子太师致仕。从少好练弓箭骑击,初时在后唐骁将陈绍光手下办事,后唐、后晋时在河东任军职。刘知远镇河东,郑仁诲归附。不久回乡隐居读书。后汉时,郭威镇守邺都(今河北省大名县),常登门征问治理军国大计,还请他出仕辅助。郑仁诲任职郭威属下,参掌军机。郭威升枢密使,任郑仁诲为检校吏部尚书。郭威称帝建立后周,郑仁诲检校司空、客省使兼大内都点检、恩州团练使,历任枢密副使,宣徽北院使、右卫大将军,出镇澶渊,转检校太保,入为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后周世宗柴荣率领大军北征,郑仁诲为东京留守,执掌调发军资,供应不断。显德二年(955年),死后谥忠正。.

新!!: 枢密使和郑仁诲 · 查看更多 »

郑侨

郑侨(1132~1202年),字惠叔,南宋兴化县福兴里浔阳(今莆田仙游县象溪乡莱溪村)人,郑樵之侄。南宋官员、乾道五年(1169年)殿试状元。.

新!!: 枢密使和郑侨 · 查看更多 »

郑清之

郑清之(),南宋大臣。初名燮,字文叔,后字德源,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新!!: 枢密使和郑清之 · 查看更多 »

郑戬

鄭戬(),字天休。北宋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 淳化二年出生,鄭載之弟,早失父母。客居京师,師事杨亿。娶李昌言第四女。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榜進士一甲第三名。歷官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官至樞密副使、陕西四路都总管。慶曆四年(1044年),郑戬派劉滬、董士廉到水洛修城,以通達秦渭與秦德,震懾吐蕃,但尹洙反对修城,先命“沪、士廉罢役,且召沪、士廉”,但二人不聽。尹洙上呈《乞与郑戬下狱状》,劉滬、董士廉送顺德军狱。不久鄭戬被罢职。皇祐元年(1049年)十一月卒。谥文肃。.

新!!: 枢密使和郑戬 · 查看更多 »

郑性之

郑性之(),字信之,初名自诚,因避宋理宗讳而改名性之,号毅斋,南宋福州侯官县人,一说为闽清人、长乐人,状元、著名官员。 郑性之于1172年生于福州侯官县,另有说法称其为闽清人或长乐人。他是朱熹的学生,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状元,官承事郎,历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嘉定六年(1213年)三月入京并受宋宁宗重视,升为秘书省正字、迁秘书郎。1216年兼尚书右郎官,又召任侍左郎官,1220年任国史馆编修,转将作监,1223年任修文殿修撰,知赣州,在赣州任内平定军人叛变。1224年宋理宗继位后,他任集英殿修撰,知隆兴府。1227年(宝庆三年)三月,升任宝章阁待制、江西安抚使,但他称病推辞,遂提举玉隆万寿宫。1233年(绍定六年)宋理宗亲政后,他担任敷文阁待制,知建宁府,1234年(端平元年)被召为吏部侍郎,后又升为左谏议大夫兼侍读,不久再升为端明殿学士。1236年(端平三年),他就任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1237年(嘉熙元年)郑性之辞去丞相职务,又力辞资政殿大学士、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的职务,于是提举至临安洞霄宫,加观文殿学士致仕。死后追赠少傅,谥“文定”。传世的著作有《端平奏议》、《宋编年备要》。 郑性之家居福州十几年,其故居旧为耆德魁辅坊,在今天福州三坊七巷的吉庇路。福州市志,方志出版社,1998.12,ISBN 7-80122-400-0.

新!!: 枢密使和郑性之 · 查看更多 »

赵延寿

赵延寿,本姓刘,常山(今河北正定)人。五代十国时军事、政治人物。.

新!!: 枢密使和赵延寿 · 查看更多 »

赵鼎

趙鼎,字元鎮,自號得全居士,解州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宋高宗時宰相。與李綱、胡銓、李光並稱「南宋四名臣」。.

新!!: 枢密使和赵鼎 · 查看更多 »

赵镕

赵镕(),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赵镕,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0年3月17日查阅。。.

新!!: 枢密使和赵镕 · 查看更多 »

赵雄

赵雄(),字温叔,南宋资州(今四川省资中县)人。 隆兴元年(1163年)赵雄考省试第一。乾道五年(1169年),任秘书省正字。论恢复北宋故土,被宋孝宗所赏识,擢升为中书舍人。出使金国,铮铮铁骨不辱命,金人称他为“龙斗”。赵雄上疏仿效秦制六国之势来图谋恢复中原。淳熙二年(1175年),宋孝宗召赵雄为礼部侍郎,历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淳熙五年(1178年)三月己未,拜参知政事,十一月丁丑,进位右丞相。每进见皇帝,必称“二帝在沙漠”。绍兴府知府张津献四十万缗羡余,赵雄奏请降旨绍兴,以这四十万缗钱取代百姓田税和身丁税所折帛钱之半。有人说他偏袒同乡,于是淳熙八年(1181年)八月庚戌,赵雄罢相放外任,任观文殿大学士、四川制置使、知泸州,后知江陵府(治今湖北省荆州市)。他修建江陵城,使百姓免受敌扰。宋光宗即位,赵雄上万言书,力陈修身齐家以正朝廷之道。任武宁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爵卫国公,在湖北为帅。得病后,改判资州、潼川府(治今四川省三台县)、隆兴府(治今江西省南昌市)。绍熙四年(1193年)十二月庚戌,赵雄去世,赠少师。嘉定二年(1209年),谥号文定。赵雄喜欢喝酒,饮量超人。.

新!!: 枢密使和赵雄 · 查看更多 »

赵昌言

趙昌言(?-1009年),字仲謨,一字幼謨。北宋汾州孝義(今屬山西)人。 父趙叡,曾任安、申觀察判官。昌言少有大志,太平興國三年進士甲科,授将作监丞。歷官通判鄂州、给事中。累官知制誥,預修《文苑英華》。雍熙四年(987年),為樞密副使。次年,因結黨被趕出朝廷。淳化四年(993年),為参知政事,力主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喜奖掖后进,王旦是其女婿。颇剛愎倨傲。卒谥景肃。葬於今赵家庄村北。.

新!!: 枢密使和赵昌言 · 查看更多 »

赵普

赵普(),字则平。北宋初年宰相。 曾祖父是唐末任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在唐末任澶州司马,父赵迥,五代时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赵普生于蓟州,后唐末年,赵迥舉族迁居恆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又遷至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初任陇州巡官,王勋很看重他,后周显德元年(955年)七月,赵普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与楚昭辅、王仁赡同事。显德三年(956年),他成为匡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的幕僚。赵匡胤破南唐的滁州后赵普任幕府推官。之后宰相范质奏调赵普任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周世宗死,柴宗训即位,是年七月,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

新!!: 枢密使和赵普 · 查看更多 »

薛向

薛向,字師正。北宋官员。 薛颜之孫。早年以祖蔭任太庙斋郎,後來擔任永寿主簿,累官成都知府。歷官开封度支判官,权陕西转运副使、制置解盐等職務,嘉祐五年(1060年)接掌鹽鈔,創設「鹽鈔買馬」,熙寧初年(1068年),張靖質疑薛向欺隐,反被降罪,“知谏院的范纯仁进奏说:“薛向在陕西坏法已七八年”。王安石稱他“精力强果,达于政事”。王安石變法時任六路均输使、三司使。官至樞密副使。皇上诏令民间畜马,薛向认为养马会给百姓带来不便,被御史舒亶參劾“反覆無大臣體”,知颍州,改随州。不久去世。谥曰恭敏。有子薛绍彭、薛嗣昌。.

新!!: 枢密使和薛向 · 查看更多 »

董槐

董槐(),字庭植,號榘堂,宋末濠州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人士。宋寧宗嘉定三年進士,他於淳祐年間,擔任沿江制置使、江東宣撫使及建康知府,他於任上大力整頓軍政、培訓士卒。後來擔任廣西簽判兼提刑,並上書宋帝守禦七策;又和交趾國立約互不犯邊、歸還侵地及通商貿易之事。官升至簽書樞密院事、同門下平章政事、參知政事等要職。蒙古帝國攻進四川,董槐親率重兵扼守夔門,對於宋廷邊防多有建樹。寶祐三年(1255年),擔任尚書右丞相兼樞密使,並大肆整頓朝廷綱紀,但不久則被宋理宗所寵幸的佞臣丁大全矯詔逐廷、流放邕州,他於當地安老逝世。 董槐為官,清正廉明,政績顯著,朝野聞名。《宋史》稱“董槐每上言,皆事無所隱,其本意在於格君心之非而不為君容所悅。槐自以為人主所振拔,苟可安利國家而無不為,然其務先人君之大體”。.

新!!: 枢密使和董槐 · 查看更多 »

葛邲

葛邲(),字楚辅,世居丹阳,后居吴兴,宋朝人。 紹興五年(1135年)出生。以儒学名家,荫受建康府上元县丞。隆兴元年進士,为国学博士。奏论州县受纳及鬻爵之弊,除著作佐郎兼学士院权直。宋孝宗时,历任侍御史、中书舍人、给事中、刑部尚书,奏论都切中时事。宋光宗时,历任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绍熙四年三月,拜左丞相,次年正月,除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康府。宋宁宗即位,判绍兴府,后来判福州,以少保致仕。南宋慶元六年(1200年)卒。.

新!!: 枢密使和葛邲 · 查看更多 »

葛洪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是晋朝时代的陰陽家,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人士。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相傳《靈寶經》內中經文,為葛玄傳給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後轉傳予葛巢父。.

新!!: 枢密使和葛洪 · 查看更多 »

钱象祖

钱象祖(1145年-1211年),字同伯,台州人。 钱惟演6世孫。以祖钱端礼恩泽补官,歷官太府寺主簿丞、刑部郎官。开禧元年(1205年),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二年(1206年)三月罢参知政事,为资政殿学士。贬知信州。开禧三年(1207年)四月,入朝担任参知政事。与史弥远谋诛韩侂胄,将其首送往金朝。嘉定元年(1208年),签订嘉定和议。嘉定二年(1209年),拜左丞相,不久罢官归乡。嘉定四年(1211年)閏2月以疾卒。.

新!!: 枢密使和钱象祖 · 查看更多 »

钱惟演

钱惟演(),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中国北宋政治家、诗人,西崑体领袖,吴越末代国王钱俶第十四子,劉娥之義兄劉美的妻舅。有三子钱暧、钱晦、钱暄。另外,盛度為其女婿。.

新!!: 枢密使和钱惟演 · 查看更多 »

蒋玄晖

蒋玄晖(),唐朝末年人,成为宣武节度使朱温的心腹。朱温(朱全忠)控制朝廷後,任命蒋玄晖为枢密使,劫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将长安城焚烧、拆卸,成为一片废墟。到洛阳后,唐昭宗终日哭泣,朱温恨唐昭宗没有禅位给自己的意思及由蒋玄晖得知昭宗回护自己厌恶的皇长子德王李𥙿,就密令蔣玄暉弑君。 天祐元年(904年)八月十一日壬寅夜,朱全忠派左龍武統軍朱友恭、右龍武統軍氏叔琮和蔣玄暉弒殺唐昭宗。当天夜里,朱友恭等率兵上百人闖入內門,玄暉每門留十人,派龙武衙官史太等率众至東都椒殿院,斬殺河東夫人裴貞一,昭儀李漸榮在門外道:“院使(蔣玄暉)莫傷官家(唐、宋對皇帝的俗稱),寧殺我輩。”昭宗聞訊,身著睡衣繞著殿內的柱子逃命,被史太追上,李漸榮以身體護天子,一起被殺,史太又要杀何皇后,何皇后向蔣玄暉求饶,蒋玄晖因朱全忠只令弑君而免其一死。蒋玄晖矫诏称李渐荣、裴贞一弑逆,立辉王李祚为皇太子,更名李柷,监军国事。又矫皇后令,命太子于柩前即位,即唐昭宣帝。 是年十月,朱温返回洛阳,得知昭宗已死,故意假装震驚,伏於棺材大哭说:“奴辈负我,令我受恶名于万代!”斬殺朱友恭、氏叔琮等人。第二年,朱温命令蒋玄晖趁设宴之机杀害德王李裕、棣王李祤、虔王李禊、沂王李禋、遂王李祎、景王李祕、祁王李祺、雅王李禛、琼王李祥。 朱温想登上皇位,蒋玄晖、宰相柳璨认为应该仿效汉魏以来的规矩,先封大国,加九锡,然后受禅。蒋玄晖和太常卿张廷范又认为天下未定,眼下不宜加九锡。朱温认为他们是不想让自己当皇帝。而何太后也通过宫人阿秋、阿虔联系蒋玄晖,哀求一旦改朝换代可以保全母子。宣徽副使王殷、赵殷衡素与蒋、张不和,趁机诬告蒋玄晖、张廷范、柳璨在何太后居所积善宫刻石像埋下,对太后焚香盟誓复兴唐朝,朱温在十二月十三遣使收斩蒋玄晖,追削蒋玄晖为凶逆百姓;王、赵又诬告何太后和蒋玄晖有染,十二月廿五,朱全忠密令王、赵在积善宫杀死太后,迫昭宣帝敕称太后系私通弑君元凶秽乱宫闱事发而自杀,追废太后为庶人;后又车裂张廷范,斩柳璨于上东门外。.

新!!: 枢密使和蒋玄晖 · 查看更多 »

蒋芾

蒋芾(),字子礼,宋朝常州宜兴县(今江苏省宜兴市)人。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蒋芾中进士第二。宋孝宗即位,历任起居郎兼直学士院、签书枢密院事,上奏皇帝选将才稳固边防。乾道二年(1166年),担任权参知政事、同知国用事,奏请停止招兵一年半,来省养兵费用。叶颙、魏杞罢相,蒋芾采众论奏《筹边志》,论钱谷不足、兵士不练等事。乾道四年(1168年)二月己亥,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蒋芾母亲去世,宋孝宗诏命他起复,拜左仆射。宋孝宗命大臣议和战,因为争执不下,宋孝宗让蒋芾决断。蒋芾奏“天时人事未至”,和孝宗大举攻金的计划相左,于是十一月甲辰罢相,任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治今浙江省绍兴市)、提举洞霄宫。后来因言罢职,居住建昌军。著《逸史》。.

新!!: 枢密使和蒋芾 · 查看更多 »

蔡卞

蔡卞(),字元度,蔡京之弟,王安石之婿。仙游人。熙宁三年(1069年)与兄蔡京同时中进士。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拜尚书左丞。参与对元祐党人的清算。元符三年宋徽宗即位,罢章惇、蔡卞、蔡京。蔡卞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江宁府,连贬少府少监,分司池州。越年,复被起用知大名府,擢知枢密院事,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后因为与蔡京政见相左,出知河南府。旋拜昭庆军节度使。入为侍读,进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累迁镇东军节度使。政和七年,蔡卞告假返乡祭祖,逝于途中的高邮,年七十。死後贈太師,谥文正。以书法圆健遒美闻名。有《楞严经偈语碑》存于泰山灵岩寺。还有《毛诗名物解》传世。.

新!!: 枢密使和蔡卞 · 查看更多 »

蔡抗

蔡抗(),字仲节。福建建阳人。蔡元定之孙。 绍定二年(1229年),中进士,任秘书省正字。历任江东提点刑狱、隆兴知府、同签书枢密院事,兼提举编修《经武要略》。进同知院事,拜参知政事。 逝世后谥文肃。 Category:建阳人 K Category:南宋官员 Category:谥文肃.

新!!: 枢密使和蔡抗 · 查看更多 »

蔡挺

蔡挺(),字子正或子政,应天府宋城人。北宋官员。.

新!!: 枢密使和蔡挺 · 查看更多 »

蔡攸

蔡攸(),字居安,興化仙遊(今屬福建)人,蔡京長子。 宋徽宗趙佶為端王時,事必端謹。趙佶繼位後信而寵之,賜給進士出身。拜为领枢密院事。常在帝側附會道家之說,言及市井淫秽之戏邀宠。妻宋氏出入禁掖,子蔡行领殿中监。 蔡攸曾为父蔡京求情使其免于被罢官,但后来与蔡京權勢日相倾軋,父子各主門戶,遂為仇敵,还屡次请求徽宗杀死自己得父宠的弟弟蔡條,不果。有一次蔡京在会客,蔡攸入内给蔡京号脉,问他是否有不适,蔡京说没有,蔡攸就说还有公事而离去。客人好奇问公子为什么不多停留一刻,蔡京说:“这小子是想以我身体抱恙为由罢黜我。”果然不久蔡京就被诏令致仕。宣和四年(1122年)九月,涿州留守郭藥師率八千人歸降宋朝,蔡攸因功進封少傅。封英国公、燕国公。蔡京一度复出但宣和六年(1124年)又一次被迫致仕,蔡攸与童贯奉命前去索要谢表,蔡京说“因为主上深恩未报,我不忍心辞职,这种心情二公是可以理解的”,竟然称自己的儿子蔡攸为“公”,为人所笑。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入侵,徽宗禪讓,改年号靖康,實出於蔡攸之議。後蔡攸隨宋徽宗趙佶南下。靖康元年三月,蔡京责授崇信军节度副使、德安府安置,蔡攸被令前去侍奉。欽宗譴蔡攸为大中大夫,四月,责授节度副使,永州安置,徙浔州,七月徙雷州。在趙佶北歸時,蔡京病死。蔡京子孙都被贬,且遇赦不赦。御史奏蔡攸罪责不减于蔡京,建议流放海岛。钦宗诏蔡攸于万安军安置,不久派使者誅之。 Category:北宋官员 Category:北宋国公 Category:北宋被处决者 Category:仙游人 Y.

新!!: 枢密使和蔡攸 · 查看更多 »

蔣之奇

蔣之奇(),字穎叔,常州宜興(今屬江蘇)人。 蔣之翰之弟。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宋英宗初年,擢監察御史。宋神宗時轉殿中侍御史。彈劾歐陽脩帷薄不修,與長媳吳春燕有曖昧行為,歐陽修多次辭職,未得允准。經朝廷查核,純屬誣枉,宋神宗兩次降詔安慰歐陽脩,貶之奇監道州酒稅。元丰初年(1078),提举楚州市易司。绍圣二年(1095年),改知开封府。貢院有人考試做弊被逮,蔣之奇欲重罰之,礼部侍郎徐鐸不答應,蔣之奇只得從輕發落。左仆射章惇聞知大怒,更加重其刑責。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知樞密院事,出知杭州,以疾歸。崇寧三年(1104年)卒。能詩,今存《春卿遺稿》輯本。《宋史》卷三四三有傳。.

新!!: 枢密使和蔣之奇 · 查看更多 »

鄒應龍

邹应龙(),又作应隆,字景初,南宋福建泰宁县人,由狀元出身曾高任礼部尚书一生剛正清廉。.

新!!: 枢密使和鄒應龍 · 查看更多 »

耿南仲

耿南仲(),字希道(一作晞道),两宋时期官员,因在金军南下时主和而被认为误国之臣。.

新!!: 枢密使和耿南仲 · 查看更多 »

虞允文

虞允文,字彬甫(世稱虞雍國、虞雍公),爲隆州仁壽人,即今四川仁壽县人,宋朝宰相和軍事家。.

新!!: 枢密使和虞允文 · 查看更多 »

陳堯叟

尧叟(961年—1017年),字唐夫,阆州阆中新井县(今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大桥镇)人。北宋状元,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太子太师致仕,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

新!!: 枢密使和陳堯叟 · 查看更多 »

陳俊卿

陳俊卿可能指以下人物條目中的一個:.

新!!: 枢密使和陳俊卿 · 查看更多 »

陳自強

自强可以指:.

新!!: 枢密使和陳自強 · 查看更多 »

陳文龍

陳文龍(Díng Meóng-le̤ng;)原名子龍,字君贲、德刚,南宋末年興化軍莆田縣(今属福建省莆田市)人。是南宋的抗元名將。.

新!!: 枢密使和陳文龍 · 查看更多 »

陸秀夫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人,宋末政治家,與文天祥和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新!!: 枢密使和陸秀夫 · 查看更多 »

陈卓

卓可以指:.

新!!: 枢密使和陈卓 · 查看更多 »

陈升之

升之(),原名旭,字暘叔。宋朝建州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市)人。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出生。景祐元年進士。历知封州(今广东封川)、汉阳军(今湖北汉阳),入京为监察御史。累官观文殿学士、尚书左丞。治平二年(1065年),拜枢密副使。因母老请求外放,知越州。陈升之有才智,晓边事。 熙宁元年(1068),改任知大名府,熙宁二年(1069年),知枢密院同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王安石共事,王安石“甚德之”,曾深寄厚望,“堪大臣之事,可信而望者,陈升之而已矣。”;後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與王安石不合,又请罢条例司,不久“称病归卧”,時人称其为“筌相”。熙宁七年(1074年),拜镇江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扬州。次年歸里。元丰二年(1079年),因病去世。赠太保、中书令,谥成肃。.

新!!: 枢密使和陈升之 · 查看更多 »

陈宜中

陳宜中,字与权,浙江温州永嘉县人,景定三年壬戌科進士、廷试第二名,是南宋末年的宰相。.

新!!: 枢密使和陈宜中 · 查看更多 »

陈骙

陳騤,字叔进,台州临海(今浙江臨海縣)人。 建炎二年出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第一。歷官将作少监、守秘书少监兼太子谕德,出京知贛州,後改秀州。绍熙元年(1189年),同知贡举兼侍讲。绍熙三年(1192年)三月,权礼部尚书。慶元二年,知婺州(今浙江金华)。晚年授观文殿学士、提举洞霄宫。嘉泰三年卒,得年七十六岁。谥文简。編有《中興館閣錄》十卷、《文則》二卷等。.

新!!: 枢密使和陈骙 · 查看更多 »

陈诚之

诚之,宋朝福建闽县人(也有说是长乐县人),字自明,一说景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壬戌科状元。传说壬戌科第一本为秦桧子秦熺,秦桧为避嫌,遂置陈诚之为首。在策对考试中,陈诚之主张议和,因而也中秦桧之意。后授左承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秘书郎。绍兴十五年(1145年),为祠部员外郎后,以礼部侍郎出知泉州。不久,召为翰林学士,累官至同知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卒后谥文恭。福建陈氏家谱.

新!!: 枢密使和陈诚之 · 查看更多 »

陈贵谊

陈贵谊(),字正甫。福建福清人。 庆元五年(1199年),中进士,任端州观察推官。历任武学谕、国子录、太学博士。出知江阴军,提举江西常平。宋理宗即位后,历任司封郎官兼翰林权直、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理宗亲政后,进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Category:福清人 Category:陈姓 Category:慶元五年己未科進士.

新!!: 枢密使和陈贵谊 · 查看更多 »

陈执中

执中(990年-1059年),字昭誉,北宋洪州南昌人。 出生於官宦世家,其父陈恕官至副相的“盐铁使”,真宗时以父荫入仕秘书省正字,累迁卫尉寺丞,後任梧州知縣。真宗時,上《復古要道》三篇和《演要》三篇,“以蚤(早)定天下根本为说,真宗异而召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同知枢密院事。庆历元年(1041年)以同治枢院事出知青州,轉運使沈邈很輕視他,常批評他擾民,改永兴军,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庆历四年(1044年)召拜参知政事,知河南府,改尚书工部侍郎、陕西同经略安抚招讨使。庆历五年入相,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皇佑元年(1049年)以足疾辞职,出知陈州。皇佑五年(1054年)再入相。至和二年(1055年)充镇海军节度使判亳州。以司徒致仕。 执中在官场颇有作为,以为官清廉、不徇私闻名,有一次他的女婿求差遣,执中說:“官职是国家的,非卧房笼箧中物,婿安得有之?”最後沒給官。深得仁宗皇帝的垂青。陈执中家中的小妾张氏暴戾,三次殺婢,被言官彈劾,御史中丞孫抃和殿中侍御史赵抃聯名参奏执中八条罪状,又以欧阳修在《论台谏官言事未蒙听允书》言辞最为激烈,至和三年(1056年)春天大旱,知諫院范镇及殿中侍御史赵林等劾执中,遂以以镇海军节度使兼亳州知州,不久以司徒退休。嘉佑四年(1059年)卒。谥恭。 執中之子陳世儒是小妾所生,官至国子博士, 曾出任舒州(今安徽潛山)太湖縣(今安徽太湖)知縣.

新!!: 枢密使和陈执中 · 查看更多 »

柴禹锡

柴禹锡,字玄圭,宋朝大名人,北宋政治人物。.

新!!: 枢密使和柴禹锡 · 查看更多 »

枢密院

枢密院,中國歷史上,唐代、五代、宋代、辽代、元代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長官稱樞密使。在不同朝代有著不同功能,但大抵主管軍事。.

新!!: 枢密使和枢密院 · 查看更多 »

林希

林希(),字子中。福建福州人。北宋官员。.

新!!: 枢密使和林希 · 查看更多 »

林摅

林摅,字彦振。北宋福建福州长乐人。林邵之子。 以父荫补敕令检讨官,迁屯田、右司员外郎,曾任翰林学士。宋朝和西夏作战,西夏求援于辽,辽为请命。林摅出使辽国报聘,见辽天祚帝数落西夏之罪。之后历任颍州知府、开封府尹、中书侍郎、。为御史所劾,黜知滁州。起为端明殿学士。拜庆远军节度使,被劾,还姑苏。病死,赠开府仪同三司。.

新!!: 枢密使和林摅 · 查看更多 »

李宗勉

李宗勉(),字强父,南宋临安府富阳县(今浙江省富阳市)人。 李宗勉在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历任黄州(治今湖北省黄冈市北)教授、浙西茶盐司、江西转运司判官、太学正、国子博士、秘书郎。绍定元年(1228年),李宗勉转任著作郎,兼权兵部郎官。奏请宋理宗通下情、节国用,宽民力,以身作则,罢宫中不急之需。之后知台州(治今浙江省临海市)、婺州(治今浙江省金华市)。向皇帝进言四事:守公道、行实政、谨命令、明赏罚,担任监察御史。 金朝灭亡,朝廷议论出师开封府、洛阳。李宗勉上奏先修内治、严边防、育邦材、壮国势,然后用兵北方,后来担任左司谏兼侍讲,殿中侍御史,称“欲保江南,先守江北”,杜绝议和,建议在淮西置军司。李宗勉担任工部侍郎兼给事中,谏议大夫兼侍读。嘉熙元年(1237年),签书枢密院事。嘉熙二年(1238年),参知政事。嘉熙三年(1239年),拜左丞相兼枢密使,时称“公清之相”。嘉熙四年十二月丙寅李宗勉卒,赠少师,谥号文清。.

新!!: 枢密使和李宗勉 · 查看更多 »

李崧

李崧可以指:.

新!!: 枢密使和李崧 · 查看更多 »

李回

李回(),本名李躔,本字昭回,后改昭度,封陇西郡公,谥文懿,唐朝官员,唐武宗年间为宰相。.

新!!: 枢密使和李回 · 查看更多 »

李纲

李綱(),字伯紀,祖籍邵武(今屬福建),生于无锡东乡胶山,故自号梁溪居士(梁溪为无锡古称)。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與趙鼎、李光和胡銓合稱“南宋四名臣”。.

新!!: 枢密使和李纲 · 查看更多 »

李邴

李邴(),字漢老,號龍龕居士。濟州任城(今山东济宁)人。 生於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累遷翰林學士。高宗即位,擢兵部侍郎、尚书左丞、参知政事等。傅自得是他的女婿。好游佳山水,以诗自娱,晚年寓居泉州,好事佛。绍兴十六年(1146年),卒。谥文敏,改谥文肃。朱熹题匾曰;“清白贤相”。有《草堂前后集》百余卷。.

新!!: 枢密使和李邴 · 查看更多 »

李若谷

李若谷(),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国际金融论坛(IFF)常务副理事长。 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至2015年担任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行长、党委书记。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代表经济界,分入第三十四组。.

新!!: 枢密使和李若谷 · 查看更多 »

李振

李振(),字兴绪,祖居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後梁政治人物。.

新!!: 枢密使和李振 · 查看更多 »

李惟清

李惟清,是中國清朝官員,於1798年上任台灣府儒學訓導,隸屬於台灣道台灣府,為台灣清治時期的地方官員,該官職主要從事台灣府境內之教育行政部分,受台灣府儒學教授制約,該官職亦通常為閩籍,語言可與台灣人互作溝通,事實上,教學上也以閩語為主,官話為輔。.

新!!: 枢密使和李惟清 · 查看更多 »

李文会

李文会(),字端友,福建惠安小岞镇后内村人。 建炎二年(1128年),李文会中进士。绍兴十二年(1142年),任监察御史。绍兴十三年(1143年),先后任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绍兴十四年 (1144年)五月,任端明殿学士,兼枢密院事。 同年十二月,因得罪秦桧谪官筠州,后改江州。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七月,李文会案平反,任龙图阁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绍兴二十八年 (1158年)九月,迁泸州荆潭二帅。后又改任成都府知府。 隆兴(1163~1164年)初,李文会返乡。.

新!!: 枢密使和李文会 · 查看更多 »

杨砺

杨砺(),初名砺,字汝砺。京兆鄠(今陕西户县)人。宋朝状元。 生於後唐明宗天成五年(93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庚申科狀元,不久父病逝,又因母病辭官。開寶九年(976年),授隴州防禦推官。端拱元年(988年),充记室参军。后历翰林学士,仕至工部侍郎、枢密副使。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病逝,宋真宗徒步至其灵前悼念。追赠兵部尚书。著有文集二十卷。.

新!!: 枢密使和杨砺 · 查看更多 »

杨邠

杨邠() 。冠县人。五代时后汉大臣。 刘知远即位,官拜枢密使、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王朴登第后,依附枢密使杨邠手下。高祖病重時,以次子刘承祐继帝位,以宰相苏逢吉、杨邠、郭威、史弘肇等為顧命大臣,楊邠總機政。杨邠和三司使王章不喜歡儒士,“郡官所请月俸,皆取不堪资军者给之”,稱為「闲杂物」。 杨邠身为重臣,和王章、史弘肇等人关系恶劣。王朴知其必乱,乃求去歸里。李太后的弟弟李业要求当宣徽使,刘承祐和李太后私下问杨邠,杨邠认为不可。李業心甚怨望。刘承祐對顾命大臣專恣弄權感到不滿,李業等唆使皇帝誅殺權臣,皇帝与李业、聂文进、郭允明等谋划杀杨邠諸人。乾祐三年冬天,十月十三日,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三人入朝,坐在广政殿东边的廊室里,等待皇上召见。殿中衛士衝出擊杀杨邠、史弘肇、王章,誣称他们谋反。.

新!!: 枢密使和杨邠 · 查看更多 »

杜充

杜充,字公美,相州(今中国河南省安陽市)人。曾是開封留守宗澤的副手,1128年七月宗澤去世後接替其職位,為名將岳飛的上司。但杜充与宋高宗一样害怕和金朝打仗,先是全部放棄了抗金起義不斷的河北(黃河渭河以北)各地,以致河北所有起義都被金軍鎮壓,由此徹底丟掉了北宋末年被金侵占的三分之一多的土地,陝西關中和河南一帶由此變成了新的“河北”,江南則變成了新的“河南”。1129年六月又南逃建康府,丟掉了長江以北的所有宋朝領土。完顏宗弼(兀朮)攻過長江後投降金國。.

新!!: 枢密使和杜充 · 查看更多 »

杜衍

杜衍(978年-1057年)字世昌,北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人。.

新!!: 枢密使和杜衍 · 查看更多 »

杜范

杜範(),字成之,號立齋,黃岩杜家村人。 少年師從杜知仁,是朱熹的再传弟子。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進士,歷官金壇縣尉,婺州司法參軍,安吉司理參軍,《宋史》称“杜範在下僚已有公辅之望”。端平二年(1235年)十二月,任監察御史,劾尚書右丞鄭清之,理宗不敢得罪郑党,貶杜範為起居郎。次年任太常少卿。嘉熙二年冬,任江西寧國知州。嘉熙四年六月,任吏部侍郎兼中書舍人。淳祐二年(1242年)六月,任端明殿學士、同簽樞密院事。淳祐四年(1244年)十二月,官右丞相兼樞密使,临安市民“欢呼载道”,逐史嵩之黨人劉晉之、鄭起潛等,次年上疏五事:“正治本,肅宮闈,擇人才,惜名器,節財用。”。淳祐五年(1245年)四月二十一日,病逝臨安,宋理宗諡清獻。葬於黃岩縣西70里靖化鄉黃杜嶺(今牌門)。著有《古律詩歌》5卷。黄震在《戊辰修史丞相杜範传》中说:“端平大坏之余,方得正人如杜公。”车若水《恸立斋先生》稱:“元元含望久,及是事方新。四海看更化,皇天忍误人。”有侄杜浒於宋亡後以身殉国。.

新!!: 枢密使和杜范 · 查看更多 »

梁克家

梁克家(),字叔子,福建泉州晋江县(今泉州市区)东街人,南宋状元、宋孝宗朝丞相、学者。.

新!!: 枢密使和梁克家 · 查看更多 »

梁适

梁适(),字仲贤。宋朝郓州须城(今东平县州城镇)人。 咸平三年(1000年)出生。梁固之弟,梁灏第三子,梁适早年以父荫为官。曾將其父的遺文與自己的文章整理後上獻,宋真宗看後说:“梁灏有子矣!”授秘书省正字。宋仁宗宝元年间出任兖州知府,在莱芜铁冶实行以募代役,一年有羡铁百馀万斤。累官同平章事,加太子太傅。卒谥庄肃。有孙子梁子美。.

新!!: 枢密使和梁适 · 查看更多 »

楚昭辅

楚昭輔(),字拱辰,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人。北宋開國功臣,著名将领。 少事華州主帥劉詞,显德二年(955年)劉詞卒,楚昭輔转投赵匡胤麾下,他很有才干,深得赵匡胤信任。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派楚昭輔回京城探查昭宪太后杜氏的安危。宋太祖称帝后,任军器库使。太祖领兵在外征战时期,昭辅担任京城巡检使。建隆四年(963年),被外派权知扬州,出使江南。回朝后,受命整理左藏库金帛,几日就整理完毕。开宝四年(971年),拜左骁卫大将军、权判三司。六年,迁枢密副使。九年,命权宣徽南院事。 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976年),官升为樞密使。三年(978年),加检校太傅。四年(979年)五月,随宋太宗北伐太原,加检校太尉。后楚昭輔因脚有毛病请求告老,宋太宗亲临其家慰问,见他的府第低下潮湿,命人扩广。但楚昭輔不愿侵占民地,坚决推辞,太宗最后赏赐他白金万两,让他另外购买府第居住。楚昭輔因病在家休养了将近一年,也没有请求辞职,太宗也不忍罢免他。直到举行郊祀(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后,才以石熙载接任樞密使,晋升他为右骁卫上将军。太平兴国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庚辰(983年1月9日),楚昭辅卒,年六十九,赠侍中。 楚昭輔是著名收藏家,藏有韓滉《牛圖》以及王維山水畫。他性格勤劳耿介,人们不敢以私事拜托他。但又很吝啬,皇帝前后赐予他钱财万计,他统统收藏起来,曾经带宾客故旧到他的藏宝室中观看,自得的说:“我虽无汗马功劳,只是风云际会才到这个地步,这些财物我暂时替国家守着,以后当贡献给皇帝。(吾无汗马劳,徒以际会得此,吾为国家守尔,后当献于上。)”等到他罢官时,却全部用以购买田宅,被当时人议论鄙视。.

新!!: 枢密使和楚昭辅 · 查看更多 »

楼钥

楼钥(1137年-1213年),字大防,南宋诗人、文学家。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新!!: 枢密使和楼钥 · 查看更多 »

欧阳修

歐陽修,又作歐陽脩(),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政治改革。文學方面,歐陽脩成就斐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為古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散文風格平易自然,韻味深美,詩歌風格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其辭賦創立文賦的新體裁,使中國辭賦有柳暗花明的新發展,所著兩部史書《新唐書》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譜格式為後世歷代沿用,經學上開創宋人直接解經、不依注疏的新風氣,易學上打破易傳的權威地位,在中國金石學、詩話及花譜撰作三方面,都是開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屬當世最高領袖之一,在文學、史學、經學,俱有劃時代的成就。.

新!!: 枢密使和欧阳修 · 查看更多 »

永泰

永泰可以指:.

新!!: 枢密使和永泰 · 查看更多 »

江万里

江万里(),南宋江州都昌人(今江西都昌县),字子远,号古心。因居住在庐山旁边,又被门人称之为庐山公,死后谥号文忠。其一生仕途患艰,数起数落,但是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爱国志士。文天祥有集杜诗表达了景仰和哀慕之情:“星折台衡地,斯文去矣休,湖光与天远,屈注沧江流。”.

新!!: 枢密使和江万里 · 查看更多 »

汤思退

汤思退,字进之,处州人,南宋宰相。.

新!!: 枢密使和汤思退 · 查看更多 »

汪伯彦

汪伯彥(),字廷俊,徽州祁門(今屬安徽)人。 少颖异,嗜诗书,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霍端友榜進士,靖康元年獻〈河北邊防十策〉,知相州(今河南安陽)。金人南下,康王赵构在磁州(今河北正定)被金兵围困时,汪伯彦遣兵二千迎康王还相州,授大元帅府副元帅,又升为集英殿修撰。 宋高宗即位,擢知樞密院事,後遷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與黃潛善皆主議和,太學生陳東上書乞留李綱,而罷黃潛善、汪伯彥。伯彥怒曰:「不殺陳東,何以塞眾口!」高宗下命將陳東處死。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降充宁远军节度副使。绍兴元年(1131年)八月,复正议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后授观文殿学士、江南东路安抚大使兼知池州事。九年(1139年)二月,知宣州事。六月,授检校少傅、保信军节度使。十年(1140年)五月,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十一年(1141年)五月卒于家中,年七十三。高宗悼之,九日后降制除开府仪同三司致仕,赠少师。赐其家田十顷,银帛千匹两,官给葬事,官其亲属二人于饶州,谥号忠定。 《宋史·卷四七三·奸臣傳》有傳,南宋權相秦檜是汪伯彥的學生,也入同卷《宋史·卷四七三·姦臣傳》。.

新!!: 枢密使和汪伯彦 · 查看更多 »

汪勃

汪勃,字彦及,黟县人。 十八歲時乡荐,绍兴二年张九成榜進士,调严州建德主簿。歷官签书枢密院、端明殿学士。依附秦檜,官至枢密。.

新!!: 枢密使和汪勃 · 查看更多 »

沈復

沈復(西元1763年~不詳,),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年轻时曾为幕僚,后从事商业。.

新!!: 枢密使和沈復 · 查看更多 »

沈倫

沈伦(),原名沈义伦,后因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而单名伦,字顺宜,开封太康(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少年学习《三礼》,讲学授徒。后汉乾祐元年(948年),他作为使相、永兴军节度使白文珂的幕僚。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他被宣徽使昝居润推荐为匡国军节度使赵匡胤的从事,掌管财政。 赵匡胤建立宋朝,沈义伦由归德军(宋州)观察推官升为户部郎中。较关心民间疾苦,961年沈义伦出使吴越时,途经淮南扬州、泗州,见饥荒、饥民饿死,他回朝请宋太祖下诏赈济淮南。建隆三年(962年)十一月,沈义伦升给事中。乾德元年(963年),沈义伦改任陕西转运使。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攻后蜀,沈义伦为随军转运使。宋朝灭后蜀後,诸将贪暴,只有沈义伦和都监曹彬清廉。乾德五年(967年)八月,在曹彬的推荐下,沈义伦升任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开宝二年(969年)二月,宋太祖亲征北汉,沈义伦辅佐赵光义留守东京。他为人节俭、谨慎,住房一直保持卑陋狭小。开宝六年(973年)八月,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赵普被罢相,为河阳三城节度使。九月,枢密副使沈义伦、参知政事薛居正同日升为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赵光义继位为宋太宗后,沈义伦为宋太宗避讳,改名沈伦。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二月,宋太宗亲征北汉和辽朝,沈伦为东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留守东京。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六月,首相薛居正去世,沈伦升为首相。九月,赵普因制造“金匮之盟”的故事,被宋太宗重新提拔为首相,沈伦再任次相。宋太宗和赵普诬称秦王赵廷美勾结次相卢多逊谋反前夕,沈伦不愿卷入政治斗争,上表求致仕。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四月,宋太宗以沈伦不能觉察卢多逊之罪,将他罢相。沈伦再上表请致仕,七月,以左仆射致任。雍熙四年(987年)十月廿三壬子日,沈伦去世,享年79岁,谥号恭惠。.

新!!: 枢密使和沈倫 · 查看更多 »

洪遵

洪遵(),字景严,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洪岩镇岩前村)人,為洪皓的儿子,南宋钱币学家。著作有《泉志》,为现有最早的钱币学著作;以及《譜雙》,收集各地雙陸棋的玩法。.

新!!: 枢密使和洪遵 · 查看更多 »

洪适

洪适(),字景伯,号盘洲,宋朝饶州鄱阳人。 洪皓长子,洪迈之兄。以父荫补修职郎。绍兴十二年(1142年),中博学宏词科。第二年,父亲洪皓从金国归来。因为洪皓抗逆秦桧,洪适出为台州通判。秦桧死后,洪适知荆门军。改知徽州,提举江东路常平茶盐。开始议论役法不均。宋孝宗时,官至司农少卿,乾道元年(1165年)十二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为相三月而罢。淳熙十一年(1184年)薨,年六十八,谥文惠。喜欢收藏金石,并以此考证史传错讹。著作有《隶释》《隶续》《盘洲集》。.

新!!: 枢密使和洪适 · 查看更多 »

游似

游似(),一名游佀、游侣,字景仁,号克斋,又号果山,梁州南充(今四川省南充市)人。 游仲鸿之子。少好学,師從刘光祖、魏了翁。嘉定十四年(1221年)进士,官大理寺司直、大理寺丞、太常丞兼权兵部郎官、秘书丞兼权考功郎中、夔州路转运判官、权礼部侍郎兼侍讲,迁直秘阁、提点潼川刑狱兼常平提举。累官吏部尚书。侍经帷幄,奏请宋理宗“亲儒从谏,敬畏检身,节用致爱,选廉共理”。宋理宗问贞观治效何速如此,游似答:“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转坤。或谓霸图速而王道迟,不知一日归仁,期月已可,王道曷尝不速!”嘉熙三年(1239年)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封南充县伯,拜参知政事。嘉熙四年(1240年),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淳祐五年(1245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疏乞求归乡,宋理宗不许。淳祐七年(1247年),游似罢相,授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自南充伯进爵南充国公。淳祐十一年(1251年),转两官致仕。游似卒,赠少师,谥号清献。 杨升庵评为南宋“蜀中四贤相”之一。为人端重鲠介,有父风,“其温如春,其重如山,其虚如谷,其静如渊”,“其论谏古之人道直,其文章天下之至言”。游似之学得其父家训之嫡传,承其师刘光祖之传授,又接受魏了翁的思想。《宋史·文靖传》说:“游似、吴泳、牟子才皆蜀名士,造门受业。”.

新!!: 枢密使和游似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枢密使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朱弘昭

朱弘昭(),山西太原人。 早年追随李嗣源,為文思使。因與安重诲有仇隙,故常年駐守在外。官至山南東道節度使。范延光、赵延寿辞职後,李嗣源以弘昭為枢密使,朱弘昭最初不肯,李嗣源大怒說:“我養你們這些人何用?”朱弘昭只好接受。 应顺元年(934年)鳳翔節度使潞王李從珂起兵造反,各军皆不战而降,三月二十八日康义诚军大潰,闵帝大懼,召弘昭計事,朱弘昭忧心如焚,告訴穆延暉曰:“上召我急,將罪我也。”最後投井自杀,馮贇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安從進所殺,后唐闵帝自洛阳出奔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被刺史王弘贽勒死。.

新!!: 枢密使和朱弘昭 · 查看更多 »

朱温

梁太祖朱温()五代時期後梁開國皇帝,曾参与黄巢之亂,后降唐为将,唐僖宗賜名朱全忠。但又密谋杀害唐昭宗,立唐哀帝,后废哀帝自立,建立“后梁”,称帝后改名朱晃。晚年大肆荒淫,強姦兒媳。後為三子朱友珪所殺,終年61歲。.

新!!: 枢密使和朱温 · 查看更多 »

房暠

房--(),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唐和后晋官员,在后唐末帝李从珂年间任枢密使。.

新!!: 枢密使和房暠 · 查看更多 »

昭宗

昭宗作为庙号,可以指:.

新!!: 枢密使和昭宗 · 查看更多 »

文天祥

文天祥(),南宋末期官員、抗元英雄。南宋末期吉州廬陵富川(今江西吉安縣)人,漢族江右民系,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在殿試中被宋理宗拔為第一後(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在宋朝最後被封為信國公。 宋亡後,被俘到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對他提出做官或处死的條件,希望文天祥考慮,文天祥卻提出希望隐居深山的条件。最終,文天祥选择处死,與陸秀夫和張世傑當時被並稱為「宋末三傑」。 明景泰七年,追諡忠烈(一稱文正)。.

新!!: 枢密使和文天祥 · 查看更多 »

文人

文人」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類群概念。.

新!!: 枢密使和文人 · 查看更多 »

敬翔

敬翔(),字子振,同州馮翊(今陝西大荔)人。 自稱是唐代平陽王敬暉之後。祖父敬忻,官同州掾。年輕時“好讀書,尤長刀筆,應用敏捷”,人称少年英才。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未中。黄巢入長安,敬翔逃至汴州(今河南开封),投靠同鄉王發,王發是宣武节度使朱温的观察支使,给军中人士代写书信。朱温问:“《春秋》里都写了什么玩意?”敬翔回答:“诸侯打仗的事。”朱温对敬翔大为赞赏,感慨地说:“天降奇人,以佐于我!”敬翔跟随朱温前后共三十餘年,朱溫是言聽計從,敬翔本人也“盡心勤勞,晝夜不寐,自言惟馬上得休息”。唐昭宗封敬翔为检校右仆射、太府卿,赐號“迎銮叶赞功臣”。朱温称帝后,改枢密院为崇政院,任命敬翔为知枢密院事。为光禄大夫、行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封平阳郡侯。乾化二年六月,朱溫病重,召敬翔至病榻前受顧托命。朱友贞上台,趙巖及妻族张汉鼎、张汉杰等人用事,敬翔與李振受到排擠。李存勗攻进后梁都城,敬翔全家自杀。.

新!!: 枢密使和敬翔 · 查看更多 »

曹彬

曹彬(),字国华,北宋初名將,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人,在北宋滅亡南唐的戰爭中擔任主要將領。.

新!!: 枢密使和曹彬 · 查看更多 »

曹利用

曹利用(?-1029年)字用之。曾與遼國簽定澶淵之盟。北宋大臣。 父曹諫,以明經得第,官至崇儀使。曹利用以父蔭任補殿前承旨,升遷為鄜延路走馬承受公事。景德元年,契丹南侵,真宗亲驻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曹利用與契丹人訂下澶淵之盟,用三十萬(每年白銀10萬兩、絹帛20萬匹)締結和約。累官至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左仆射兼侍中。 晚年恃功骄縱,因其侄曹汭之罪牽連,谪知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又因私贷官钱,再贬房州(今湖北省房县),流放途中為宦官杨怀敏言語所激,曹利用個性刚強,至襄阳驿,自缢死。.

新!!: 枢密使和曹利用 · 查看更多 »

曹辅

曹辅可以指:.

新!!: 枢密使和曹辅 · 查看更多 »

曾孝宽

曾孝宽,字令绰。宋代福建泉州晉江縣(今晉江市)人,曾拜右丞相。 曾公亮之子,孝宽得其荫,任桐城县知县、咸平县知县、秘阁修撰、提点开封府界镇县。熙宁五年(1072年),因参与王安石变法,迁枢密都承旨,后任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后出知河阳,徙郓州,连徙镇,以吏部尚书召。在途中逝世,享年66岁。 Category:曾姓 Category:晋江人.

新!!: 枢密使和曾孝宽 · 查看更多 »

曾布

曾布(),字子宣,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北宋大臣,进士出身,為曾鞏之弟。 熙宁二年(1069年)被韩维、王安石推荐,渐受重用。其間与吕惠卿协助王安石制定新法,計有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农田法,大臣及朝士多反对新法,唯独吕惠卿与曾布始终坚定不移。升为修起居注,任翰林学士兼三司使。呂惠卿因父喪丁憂,王安石推薦曾布接替。 熙寧七年(1076年),朝臣大力反对市易法,宋神宗令曾布追究,曾布發現吕嘉问多收利息,利用官府权力而行兼并之事。最後曾布因反对市易法,被王安石撤职,贬为地方官,知饶州、潭州(今长沙)、广州、桂州等地縣令。元丰末年,恢复为翰林学士,遷戶部尚書。 司馬光為政,諭令增捐役法,曾布不同意曰:「免役一事,法令纖悉皆出己手,若令遽自改易,義不可為。」结果又被外调。绍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亲政,任知枢密院事,力赞章惇“绍述”,新法又得到推行。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病故,章惇以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曾布斥道:“章惇,听太后处分!”宋徽宗即位,向太后聽政,擔任宰相主持國政,韩忠彦担任左相,时人戏称“龟鹤宰相”,继续推行新法。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向太后駕崩,宋徽宗親政。崇宁元年(1102年),被蔡京所排挤,御史交相弹劾:“呼吸立成祸福,喜怒邃变炎凉”。多次贬为地方官,发往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居住,貶为司农卿,分司南京,再貶為贺州别驾、廉州司户,大观元年(1107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文肃”。 曾布一生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在司马光執政时,仍坚定地维护新法,《宋史》将曾布列入奸臣传,但梁启超稱他是“千古骨鲠之士”,“其才其学,皆足以辅之”。其妻魏玩為宋朝女詞人之一。.

新!!: 枢密使和曾布 · 查看更多 »

曾从龙

曾从龙(),原名一龙,字君锡,别号云帽居士,宋代福建泉州晉江县人,南宋状元、名臣。 他在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的殿试中取得第一名,宁宗改赐名为“从龙”。 初为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开禧年间知信州,颇有政绩,回京后任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兼太子左谕德,后兼太子谕德,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國子監祭酒。担任吏部侍郎后仍兼太子右庶子,兼给事中,兼直学士院,后被授予刑部尚书一职。 他曾二度出使金国,不辱使命。继而累官至刑部尚书、礼部尚书、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在宋元关系问题上,曾从龙是主战派,1234年(端平元年),他担任资政殿大学士兼知枢密院事,后进为参知政事,以枢密使身份督视江淮、荆州军马,积极主持江淮一带的防务。后在主和派人事要求下,宋理宗将其召回。 1236年去世,享年62岁。逝世后赠少师,追封清源郡公。他的作品编入《曾少师诗文集》。《宋史》·卷四一九《晋江历史人物传》·曾从龙.

新!!: 枢密使和曾从龙 · 查看更多 »

曾公亮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晉江縣(今福建晉江市)人,北宋政治家。 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仕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历官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司空兼侍中等,封鲁国公。死后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宣靖,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

新!!: 枢密使和曾公亮 · 查看更多 »

曾怀

曾怀(),字钦道,宋朝泉州晋江县(今福建省晋江市)人。 宣和初年曾怀为金坛簿,官至真州(治今江蘇省儀征市)知州。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賜同進士出身,不久任参知政事。次年(1173年)十月曾怀為右丞相。淳熙元年(1174年)六月,台臣詹亢宗等議論曾怀,曾怀上書求退,但是請求辨明诬谤。於是罢相。同年七月,宋孝宗查出詹亢宗所论无據,於是复曾怀相位。十一月,曾怀因病请辭,罢除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宮。之後以光祿大夫致仕,死後贈少保。.

新!!: 枢密使和曾怀 · 查看更多 »

晏殊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文港鄉(今南昌進賢縣)人。北宋著名詞人晏幾道父親,世稱晏殊為大晏,晏幾道為小晏。為北宋前期著名婉約派詞人,與歐陽修並稱「晏歐」。.

新!!: 枢密使和晏殊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同簽書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同知樞密院事崇政使樞密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