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赫伯特·冯·卡拉扬

指数 赫伯特·冯·卡拉扬

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出生于萨尔茨堡,是一位奥地利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 卡拉扬在指挥舞台上活跃70年。他带领过欧洲众多顶尖的乐团,并且曾和柏林爱乐乐团有过长达34年的合作关系。他热衷于录音和导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到1988年为止他发行超过1万张唱片约700款录音),包括众多的管弦乐,歌剧录音和歌剧电影,涵括从巴洛克,到后浪漫主义欧洲作曲家,甚至部分現代樂派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还被多次录制。卡拉扬在音乐界享有盛誉,甚至在中文领域被人称为“指挥帝王”。.

258 关系: Amazon.com加拿大埃里希·克莱伯去纳粹化厄勒克特拉 (歌剧)华尔特·李格华盛顿卡尼奧拉公國卡尔·尼尔森卡尔·舒李希特卡内基大厅卡爾·貝姆卡门卢奇亚诺·帕瓦罗蒂印度南德意志报南斯拉夫古典音乐古斯塔夫·馬勒后浪漫主义塞爾維亞人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大賀典雄大都會歌劇院天鹅之歌奥地利奥托·克伦佩勒奧泰羅奧斯曼帝國行政區劃女武神威廉·富特文格勒威廉·泰爾安娜-苏菲·穆特安东宁·德沃夏克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安东·布鲁克纳导演小泽征尔尼基施·阿图尔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尼伯龙根的指环展覽會之畫巴爾的摩巴黎巴黎管弦乐团巴洛克艺术不受歡迎人物中國中風东京...希腊布鲁诺·瓦尔特帕西法尔三大男高音演唱会三大芭蕾舞乐团乡村骑士乔治·塞尔乔治·索尔蒂序曲交響曲康拉德·阿登纳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企鹅唱片指南伏尔塔瓦河伦纳德·伯恩斯坦伯恩斯坦强力集团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 (萨克森国王)弗里茨·布施弗雷德里克·肖邦弗朗茨·舒伯特开姆尼茨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德布西)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何塞·卡雷拉斯復活節德国绿党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德累斯顿德语德意志安魂曲德意志留声机公司保羅·欣德米特圣诞节匹兹堡北京市圓舞曲單簧管哥伦比亚大学哈布斯堡王朝唐·卡洛斯唱片克劳迪奥·阿巴多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克里斯托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勃兰登堡协奏曲四人帮CBSCD皮埃特罗·马斯卡尼皮爾金組曲犹太人玫瑰騎士琼·维克斯理查德·瓦格纳理查德·施特劳斯琉森音樂節祖宾·梅塔科扎尼第2號交響曲 (貝多芬)第4號交響曲 (布拉姆斯)第5號交響曲 (貝多芬)第7號交響曲 (貝多芬)第8號交響曲 (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 (貝多芬)第二次世界大战米蘭紐約客索尼紫禁城約翰·菲茨傑拉德·甘迺迪國際機場維也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约翰·施特劳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约瑟夫·海顿纳粹党纽伦堡的名歌手纽约时报维也纳大学维也纳交响乐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歌唱协会合唱团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维克多·德·萨巴塔绘画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罗伯特·舒曼美國爱德华·格里格瑪麗亞·卡拉絲瑜伽男高音焦阿基诺·罗西尼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牛津大学EMI芝加哥芬兰莎樂美 (歌劇)莫里斯·拉威爾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莫斯科莱奥·德利布莱比锡遊吟詩人遊唱詩人 (歌劇)聖伯多祿大殿達夫尼與克羅伊鍵盤樂器菲律宾萊茵的黃金萨宾娜·迈耶萨尔茨堡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萨尔茨堡大学萨尔茨堡音乐节蝴蝶夫人蝙蝠 (歌剧)西门子公司馬友友馬其頓香港马太受难曲马铃薯马里奥·德·摩纳哥马里斯·扬颂斯魯米利亞魔笛让·西贝柳斯谢尔盖·切利比达奇鲁杰罗·莱翁卡瓦洛鲍里斯·戈东诺夫贝多伊齐·斯美塔那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卡拉扬 60年代)费加罗的婚礼费德里奥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路德维希·范·贝多芬齊格弗里德辛辛那堤迪卡唱片公司胡戈·沃尔夫阿尔班·贝尔格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阿依達阿图罗·托斯卡尼尼阿道夫·希特勒阿诺德·勋伯格赫尔曼·戈林葛塔諾·多尼采蒂肺炎脊髓腱鞘苏黎世若望·保祿二世雷纳塔·泰巴尔迪雕塑RCASPD柏林国家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查理·明希東德杜蘭朵梵蒂冈椎间盘欧根·约胡姆歌剧汤玛斯·比彻姆汉泽尔与格蕾太尔 (歌剧)汉斯·冯·彪罗汉斯·克纳佩茨布施汉斯·维尔纳·亨策沃尔夫冈·萨瓦利希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波希米亚人 (歌剧)法语法蘭高·齊費里尼法斯塔夫 (威尔第)洛伊克巴德挪威朱塞佩·威尔第指挥家春之祭斯卡拉大劇院斯多亞學派斯图加特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斯洛文尼亚文化大革命日本早稻田大学意大利歌剧愛樂管弦樂團教宗慕尼黑慕尼黑大学托斯卡拜罗伊特拜罗伊特音乐节拉美莫爾的露琪亞普拉西多·多明哥1812序曲 扩展索引 (208 更多) »

Amazon.com

#重定向 亞馬遜公司.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Amazon.com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埃里希·克莱伯

埃里希·克莱伯(Erich Kleiber,1890年8月5日生于维也纳,1956年1月27日逝於苏黎世)是20世纪一位很重要的奥地利指挥家。埃里希·克莱伯是著名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的父亲,因此又稱作大克萊伯以區別於兒子小克萊伯。 埃里希·克莱伯擅长指挥德奥音乐家的作品。他曾经在柏林國立歌劇院担任音乐总监。后来1935年迁居到阿根廷。.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埃里希·克莱伯 · 查看更多 »

去纳粹化

非纳粹化(Entnazifizierung)1945年二战結束,胜利的同盟國根据波茨坦协定協議在當時的德國和奥地利开展一項以清除纳粹主义所造成影响為目的的運動。(二戰期間,納粹主義在社会、文化、出版、经济、司法和政治等方面皆造成嚴重影響)。該運動依民主化、非军事化和非纳粹化三大準則進行实施。 德国方面,盟国管制委员会在1946年1月柏林通过了几项非纳粹化命令,藉此可以划分被审查人员的政治面貌并且对之展开法律调查。.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去纳粹化 · 查看更多 »

厄勒克特拉 (歌剧)

厄勒克特拉(德文:Elektra)為理查·史特勞斯所作的單幕歌劇,德文劇本由霍夫曼斯塔爾(Hugo von Hofmannsthal)於1903年所作,而本劇於1909年1月25日在德勒斯登國家劇院首演。.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厄勒克特拉 (歌剧) · 查看更多 »

华尔特·李格

华尔特·李格(Walter Legge,)是一位英国古典音乐制作人。他在1947年为EMI觅得了卡拉扬和富特文格勒,两人正是在前者的帮助下才走出二战的阴影,并在消灭纳粹化(德语:Entnazifizierung)过程后转入唱片录制的黄金时代。他的妻子伊丽莎白·施瓦兹科波夫也是他的合作对象。但受过他帮助的还有保罗·辛德米特和奥托·克伦佩勒,两人真是这样才得以从事战前的辉煌事业。他帮助了当时年轻的沃尔夫冈·萨瓦利希。1964年他成立了爱乐乐团。李格过身后,施瓦兹科波夫写了一本关于他的传记《我丈夫的声音》Die Stimme meines Herrn。 category:制作人 Category:英国人.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华尔特·李格 · 查看更多 »

华盛顿

华盛顿(Washington)通常是指:.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华盛顿 · 查看更多 »

卡尼奧拉公國

没有描述。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卡尼奧拉公國 · 查看更多 »

卡尔·尼尔森

卡尔·奥古斯特·尼尔森(Carl August Nielsen,),丹麦作曲家和指挥家。.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卡尔·尼尔森 · 查看更多 »

卡尔·舒李希特

卡尔·阿道夫·舒李希特(Carl Adolph Schuricht,),德國指挥家。 虽然他在指挥界名声并不显赫,普遍认为,其艺术价值并未为大众所发掘,但他却深受乐团成员和听众的爱戴。他是维也纳爱乐乐团1956年访美之行的主要指挥。很多现代派指挥都深受他的影响,虽然他们自己未必意识到这一点。.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卡尔·舒李希特 · 查看更多 »

卡内基大厅

卡内基大厅(Carnegie Hall),也称作卡内基音乐厅,位于纽约市第七大道881号,第56大街和第57大街中间,占据第七大道东侧。由慈善家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出资建于1890年,是美国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界的标志性建筑。卡内基大厅以历史悠久,外形美观以及声音效果出色而著称。设有自己的艺术策划、开发和市场部门,每季度演出100餘场;此外也出租给表演团体。目前无常驻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在1962年之前驻紮于此。.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卡内基大厅 · 查看更多 »

卡爾·貝姆

卡尔·伯姆(Karl Böhm,),奥地利指揮家,被认作是德奥乐派管弦乐和歌剧最权威的诠释者。.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卡爾·貝姆 · 查看更多 »

卡门

《卡门》是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完成于1874年秋天的一部歌剧,故事改編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普罗斯佩·梅里美的同名小說。比才作曲,法国的亨利·梅拉克和吕多维克·阿莱维作词。该剧在比才死后才获得成功。 美国女高音格拉汀·法拉的有声电影和查理·卓别林的一部无声电影更是扩大了歌剧的名声。20世纪80年代有過一次卡门熱潮。1983年的几个月内,彼得·布鲁克改编版的《卡门悲剧》上演,在隆达导演弗朗切斯哥·罗斯协同多明哥拍摄了电影版的卡门。.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卡门 · 查看更多 »

卢奇亚诺·帕瓦罗蒂

卢奇亚诺·帕瓦罗蒂〈Luciano Pavarotti,〉,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也是20世紀後半葉的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別號「高音C之王」。.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卢奇亚诺·帕瓦罗蒂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南德意志报

《南德意志报》(德语:Süddeutsche Zeitung,读作,缩写:SZ;又譯為《南德日報》)是德国发行量最大的以订阅方式发行的全国性报纸,由南德意志出版社发行,报社总部位于慕尼黑。.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南德意志报 · 查看更多 »

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西里爾字母:Југославија,拉丁字母:Jugoslavija),是1929年至2003年建立於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數個國家的總稱。以从鄂圖曼土耳其帝国独立的塞尔维亚族所建立的塞尔维亚王国为基础,经两次巴尔干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隨著鄂圖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的戰敗,塞爾維亞和附近的各南斯拉夫人地區合併,創建了南斯拉夫聯邦。 1992年至2003年間,南斯拉夫除了塞爾維亞和黑山之外其他民族国家纷纷独立,此聯邦政體也因此而逐渐解體,南斯拉夫也随之成為歷史名詞,2006年随着黑山的公投和獨立,鬆散聯盟塞爾維亞和黑山也宣告終結。.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南斯拉夫 · 查看更多 »

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是指根植于西方音乐传统(包括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艺术音乐,包含了从大约11世纪直至当代的广大时间范围。这一艺术传统的中坚时期通常被划定为从1550年到1900年的这段时间,又称共晓时期。 西方音乐记谱法除了为演奏者预设了一段音乐的音高、速度、拍子、节奏,其特別之處在於對細節的處理也進行了描述,例如裝飾音與力度變化,然而這些裝飾音通常是為了尚未精通即興演奏藝術的初學者而寫的,另一方面,力度變化在很多情況下沒有標示,需要仰賴演奏者對音樂的內在了解去做詮釋。與其他樂種一樣,古典音乐在器乐方面有相當高度的發展,这与以歌曲为主的流行音乐形頗為不同。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一词最早见于19早期初期,最初是用于凸显从巴赫到贝多芬的这一段黄金时期。牛津英语词典中“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一词最早出现在1836年。.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古典音乐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馬勒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作为作曲家,他是19世纪德奥传统和20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音乐之间承前启后的--。马勒之后,十二音和无调性音乐等先锋理念崛起,传统调性音乐的辉煌时代走向终结。他的指挥成就在生前就已得到广泛认可,但他所创作的音乐一度被忽视,在纳粹德国时期甚至因其猶太身份而被禁止,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因指揮家伯恩斯坦等人的推廣而得到复兴,其音樂价值方为人所周知。到如今,马勒的音乐甚為频繁地被演出,亦有無數其作品之录音發行。 马勒是犹太人,出生于波希米亚(今捷克境内),出身并不显贵,但在很早就显露出了音乐才华。1878年,从维也纳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在欧洲众歌剧院中担当过指挥;并于1897年担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现在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总监。在维也纳的十年--,马勒从信仰犹太教转变为信仰天主教,但由于其犹太血统,还是颇受反犹舆论的攻击和排挤。然而他的演出不仅水平优异,而且具有创新性,使他至今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歌剧指挥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对瓦格纳和莫扎特舞台作品的演绎最为突出。晚年他也短暂地担任过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纽约爱乐乐团的总监。 马勒的创作范围较窄,作品数量不多。终其一生,作曲总是指挥之外的副业。其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交响曲和歌曲。他的十部交响曲篇幅很长,最短者也接近一个小时;规模庞大,增加了乐队编--,并在第二、三、四、八几部中加入了人声;其宏篇巨製《第八交响曲》除超大編制管弦樂團外,更动用了八位独唱家和两个混声四部合唱团,首演时乐手数达一千人以上,因而得到「千人交響曲」之別稱。马勒作品的首演通常伴随着争议,很久之后才得到批评家的认可;只有《第八交响曲》在首演时就大获成功。马勒的音乐直接影响了许多第二维也纳乐派作曲家,尤其是zh:勋伯格; zh-hans:勋伯格; zh-hant:荀白克-、贝尔格和韦伯恩。此外,zh:肖斯塔科维奇; zh-hans:肖斯塔科维奇; zh-hant:蕭士塔高維契-和zh:布里顿; zh-hans:布里顿; zh-hant:布瑞頓-也为马勒所影响。1955年,国际古斯塔夫·马勒学院成立,以纪念其生平与作品。.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古斯塔夫·馬勒 · 查看更多 »

后浪漫主义

后浪漫主义出现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是在浪漫主义时期过后的一系列文化产物及生活态度的综合概述。.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后浪漫主义 · 查看更多 »

塞爾維亞人

塞爾維亞人 (Србијанци/Srbijanci)是居住於塞爾維亞的區域居民稱謂詞,常用於塞爾維亞族人,但是泛指不分種族居住於塞爾維亞的人。 在塞爾維亞語中,「Srbi」被用於來自塞爾維亞的塞爾維亞族人,嚴格指由塞爾維亞中心來的塞爾維亞族人,所以塞爾維亞語該詞不包括來自鄰國,例如波斯尼亞、克羅地亞等的塞爾維亞族人。一般說漢語的人亦可能會以「塞爾維亞人」來指「塞爾維亞族」。 在1852年的《塞爾維亞語詞典》中,指出: 「Srbijanci」一詞不常用於現代塞爾維亞語中,其中一個解釋是因為來自塞爾維亞的塞爾維亞族人可能會覺得被此詞侮辱。.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塞爾維亞人 · 查看更多 »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

大卫·费奥多罗维奇·奥伊斯特拉赫(俄語:Давид Фёдорович Ойстрах,),猶太裔蘇聯小提琴家。.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大卫·奥伊斯特拉赫 · 查看更多 »

大賀典雄

大賀典雄(),生於日本靜岡縣沼津市,前索尼社長,在任內創造了索尼的品牌形象,使得索尼成為世界一流品牌,被譽為索尼中興之祖。他在索尼時,主導了CD的開發,被稱為CD之父。退休後曾擔任指揮家,任東京愛樂樂團理事長。.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大賀典雄 · 查看更多 »

大都會歌劇院

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是位於美國紐約的林肯中心內的世界知名的歌劇院,由「大都會歌劇院協會」(Metropolitan Opera Association)負責營運。大都會歌劇院協會於1880年4月成立,是纽约主要的歌劇公司,也是美國最大的古典音樂組織,每年上演約240部歌劇。大都會歌劇院是林肯中心的十二個常駐組織之一。.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大都會歌劇院 · 查看更多 »

天鹅之歌

天鹅之歌(Schwanengesang, D.957),是弗朗茨·舒伯特的一组歌曲集的名字,创作于其临终前,死后才出版。 此歌曲集的名字由其第一名出版者Tobias Haslinger所起,大概希望将它以舒伯特最后的音乐遗作来介绍给世人。与早期的《美丽的磨坊女》及《冬之旅》不同的是,《天鹅之歌》包含了三个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海因里希·海涅、的诗作。《天鹅之歌》创作于1828年,出版于1829年,就在舒伯特死后的几个月。 《天鹅之歌》中的“小夜曲”是舒伯特最著名的歌曲之一。.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天鹅之歌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奥托·克伦佩勒

奥托·克伦佩勒 (Otto Klemperer,1885年5月14日生于弗罗茨瓦夫,1973年7月6日逝世于苏黎世)是犹太裔德国指挥家、作曲家,晚年获得以色列国籍。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奥托·克伦佩勒 · 查看更多 »

奧泰羅

奥泰罗(Otello)是作曲家威尔第1887年完成的一部歌剧作品,脚本作者博依托(Arrigo Boito),改编自莎士比亚1604年创作的同名戏剧《奥赛罗》(Othello)。.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奧泰羅 · 查看更多 »

奧斯曼帝國行政區劃

奧斯曼帝國行政區劃是奧斯曼帝國國家機關的行政區劃,是帶有民事權力的軍事管治政區,而在此體制外的還有附屬國。奧斯曼帝國行政區劃可分為兩個時期,一是隨著帝國崛起而初步規劃;二是1864年行政改革後的時期。.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奧斯曼帝國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女武神

女武神,又称瓦爾基麗雅(古諾爾斯語:Valkyrja,原音較接近德語發音的「華爾秋蕾/華爾裘蓮」(Walküre)),在古諾斯語是「瓦爾基麗雅」Valkyrja,在英語則是「瓦爾基麗」Valkyrie。是北歐神話裡登場的狄絲(Dísir)女神(半神)。 「瓦爾基麗」(valkyrie)這個字的原意是「貪食屍體者」,到後來慢慢演變成「挑選戰死者的女神」,另外還有後人賦予所謂「出現在英雄面前的夢中情人」的形象。 女武神因為納粹德國7月20日密謀案中的「女武神行動」而大為知名。.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女武神 · 查看更多 »

威廉·富特文格勒

威廉·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德国指挥家,作曲家。 1922年,福特萬格勒成為柏林愛樂的音樂總監,他將自己視為德奧音樂的傳人,總是能完美的詮釋貝多芬、布拉姆斯及布魯克納等人的作品,相當具有權威性。.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威廉·富特文格勒 · 查看更多 »

威廉·泰爾

威廉·泰爾(Wilhelm Tell、Guillaume Tell、Guglielmo Tell)是瑞士傳說中的英雄,14世紀居住於烏里州。.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威廉·泰爾 · 查看更多 »

安娜-苏菲·穆特

安娜-苏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著名德国女小提琴演奏家。.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安娜-苏菲·穆特 · 查看更多 »

安东宁·德沃夏克

安东宁·利奥波德·德沃夏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生於布拉格(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现属于捷克)附近的伏尔塔瓦河旁的磨房内,卒於布拉格,是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 追随着民族主义者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经常在他的作品中使用摩拉維亞和他的故乡波希米亚(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现属捷克)的民谣音乐的风格。德沃夏克自己的风格经常被描述为“吸收了民歌的影响并找到有效的方式利用它们,用交响乐的传统最完满的再现了一个民族的特色”。其代表作有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交響曲》、《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斯拉夫舞曲》、歌剧《露莎卡》。他被认为“可能是他那个时代最多面手的作曲家”。Taruskin (2010), 754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暨德沃夏克鍵盤共同發明者奥古斯特·德沃夏克(August Dvorak)是安东宁·德沃夏克的遠親。.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安东宁·德沃夏克 · 查看更多 »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Antonio Lucio Vivaldi,),昵称Il Prete Rosso(红发神父),是一位出生于威尼斯的意大利神父和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同时还是一名大师级小提琴演奏家。维瓦尔第被认为是最有名的巴洛克音乐作曲家之一,在他那个时代闻名于整个欧洲。他最主要的成就在于乐器协奏曲(特别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还有圣歌和歌剧。其最著名的作品为《四季》。.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 查看更多 »

安东·布鲁克纳

安东·布鲁克纳(De-Anton Bruckner.oga,)生於奥地利安斯菲尔登,逝於维也纳,奥地利作曲家, 管风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以创作交响曲、弥撒曲与经文歌而著称,亦有創作出優秀的室樂作品如弦樂四重奏和弦樂五重奏。其交响曲因其丰富的音响结构、多重的复调特性和宏大的结构而被认为是德奥派浪漫主义最后阶段的代表人物。布鲁克纳的作品以其对不和谐音的使用、突然的转调以及延绵不断的和声而对当代音乐激进主义产生了广博的影响。 与同时代的桀骜不驯的音乐激进派瓦格纳与伍尔夫不同的是,布鲁克纳对其他音乐家,尤其是瓦格纳,表现得极其谦虚。布鲁克纳这种作为一个人与其作为一个作曲家的迥异,使得描述他的人生以及通过这种描述去理解其音乐之背景变得极其困难。 他的作品尤其是交响曲,遭致许多人的批评。批评者中最著名的有奥地利作曲家爱德华·汉斯力克以及其他支持布拉姆斯的人们(这其中还包括瓦格纳的批评者)。作品冗长、旋律重复,以及布鲁克纳经常在他同僚的协助下不停修改自己作品的习惯,并且因此对哪个版本认可的举棋不定为他们所诟病。正因为布鲁克纳经常性重复地修改已完成的作品,造成他的交响曲作品版本众多,所以产生了音乐学中著名的布鲁克纳难题。 雖然批評者眾,但布鲁克纳亦有许多支持者,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學生兼朋友古斯塔夫·马勒。马勒曾评价布鲁克纳为“半神半痴”。.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安东·布鲁克纳 · 查看更多 »

导演

导演,狹义指在戏剧演出、影视制作团队中,整合全部艺术元素的艺术生产负责人。.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导演 · 查看更多 »

小泽征尔

小泽征尔(小澤征爾,),日本指挥家。他在音樂界所被熟知的是他在波士頓交響樂團擔任音樂總監以及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首席指揮時的工作,尤其是對大型慢板羅曼史的詮釋。其激動的指揮方式以及他幾乎不使用指揮棒的印象為人所知。.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小泽征尔 · 查看更多 »

尼基施·阿图尔

阿图尔·尼基施(匈牙利语:Nikisch Artúr,),匈牙利指挥家。他被视为布鲁克纳、柴可夫斯基、贝多芬和李斯特作品的杰出指挥家。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曾称赞尼基施把自己的第4交响曲演奏到“杰出、无以复加”的境地。.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尼基施·阿图尔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Николай Андреевич Римский-Корсаков,),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季赫温出生。他和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巴拉基列夫和居伊并称为“强力集团”。.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 查看更多 »

尼伯龙根的指环

《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本意为尼伯龙人的指环,是一個由四部歌劇組成的系列,由華格納作曲及編劇,整個於1848年開始創作,至1874年完成,歷時共26年。創作靈感來自北歐神話《威爾森格英雄傳》及日爾曼敘事長詩《尼貝龍根之歌》內的故事及人物,特別是冰島家族傳說 (Icelanders' sagas,冰島歷史英雄故事散文)。 《尼伯龙根的指环》由四部歌劇組成,亦被瓦格納稱為“舞台节庆典三日剧及前夕”,包括:.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尼伯龙根的指环 · 查看更多 »

展覽會之畫

《展覽會之畫》, 又稱《圖畫展覽會》,莫傑斯特·彼得羅維奇·穆索爾斯基的作品,原為一鋼琴組曲;經後代音樂家改為管弦樂版後,吸引更多的聽眾,最有名的版本為拉威爾和斯托科夫斯基所作。 1874年6月穆索爾斯基寫下鋼琴組曲展覽會之畫,靈感來自於一次畫作展覽會,會上的作品是由穆索爾斯基一位已逝世的朋友維克托·阿里山大羅維奇·哈特曼所畫。 本曲中分為漫步、侏儒、古堡、杜樂利花園、牛車、蛋中小雞、窮富猶太人、市集、墓窟、女巫的小屋、基輔城門樓10段。其中的“漫步”穿插于全曲,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性。.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展覽會之畫 · 查看更多 »

巴爾的摩

巴爾的摩(Baltimore ;本地發音:)是美国马里兰州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国最大独立城市和主要海港之一。巴尔的摩市被巴尔的摩县环绕,但不属于巴尔的摩县,是马里兰州唯一的一个,因此经常称为巴尔的摩市。.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巴爾的摩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巴黎 · 查看更多 »

巴黎管弦乐团

巴黎管弦乐团(Orchestre de Paris)成立于1967年,是世界著名管弦乐团之一。 巴黎管弦乐团成立于1967年,前身为“”,由时任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和乐团音乐总监马塞尔·兰多夫斯基委派指挥家查理·明希创建。1976年,巴伦博伊姆执掌乐团期间创建了巴黎管弦乐团附属合唱团,从此乐团和合唱团常常合作演出。1994年至1996年间乐团曾使用过巴黎沙特雷剧院作为演出地,现今乐团有常任团员119名,自2015起驻地于巴黎爱乐厅。 巴黎管弦乐团致力于现当代音乐和歌剧,常年在法国和欧洲各地、美国以及拉丁美洲巡回演出,世界各地著名音乐节上也常有他们的身影。2004年,巴黎管弦乐团曾在中法文化年活动中由指挥埃申巴赫带领在中国成功首演。.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巴黎管弦乐团 · 查看更多 »

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Barocco,Baroque,Baroque)是欧洲17世纪时的一种艺术风格,运用夸张的运动性和清晰可辨的细节在雕塑、绘画、建筑、文学、舞蹈和音乐等领域来营造戏剧、紧张、繁琐、恢宏的效果。这种风格于1600年左右起源于意大利的罗马,随后便散布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巴洛克风格的流行与成功与罗马天主教会的鼓励有关。为了回应当时兴起的宗教改革,教会在特伦托会议上决定艺术应当直接地充满感情地表达宗教主题。当时的贵族认为具有戏剧性的巴洛克建筑和艺术是一种倾倒其宾客并表达胜利、权利和控制的一种手段。带有前庭、大楼梯和豪华的会客室的巴洛克宫殿为之兴建起来。.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巴洛克艺术 · 查看更多 »

不受歡迎人物

不受歡迎人物(Persona non grata;複數:personae non gratae,亦簡寫作PNG)是一個政治、外交上的名詞,意思是被一國拒絕入境的人士,這項決定一般而言不須作出公開解釋,儘管其背後原因在一些時候很明顯,例如:逃犯、間諜行為、政治因素。.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不受歡迎人物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風

中風(stroke),又稱作腦血管事件(cerebrovascular event,簡稱CVE)、腦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簡稱CVA)、腦血管病變(cerebrovascular incident,CVI)、或腦病突發(brain attack),是指腦部缺血造成的腦細胞死亡 -->。 中风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血管阻塞所造成的;一种是由出血所造成的 -->。 不論是缺血性或是出血性腦中風都會造成腦功能異常。 常見的中風症狀包括無法移動單側的肢體或者是一邊的身體沒有感覺、無法理解別人的話、、暈昡、等等。 --> 中風的症狀通常在發生後很快就會出現 -->,如果症狀在二十四小時內消失,有時會稱它為「暫時性腦缺血(英語: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TIA)」或小中風。 If symptoms last less than one or two hours it is known as a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or mini-stroke.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中風 · 查看更多 »

东京

東京()是位於日本關東地方的都市,狹義上指東京都、或東京都區部(即東京市區),亦可泛指東京都及周邊衛星都市群相連而成的「首都圈」(東京都會區)。目前(2017年8月)東京都區部人口數達946萬,首都圈的人口數則達3千6百萬,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都會區,亦為亞洲最重要的世界級城市。東京是传统上的全球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在2016年GDP達9472.7億美元,超越紐約(9006.8億)成為全球第一,同時全球城市指數排名中排名第三。 東京古稱江戶,自德川幕府時代以來開始成為日本主要都市之一,明治維新時期改為現名後,更發展為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眾多領域的樞紐中心。經過二戰後的繼續發展,東京不僅成為世界商業金融、流行文化與時尚重鎮,亦為世界經濟發展度與富裕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此外,東京還有目前全球最複雜、最密集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其中東京的地鐵系統每日平均運量達880萬人次,繁忙程度居全球地鐵第三位。 在正式的行政區劃定義上,東京僅限於東京都,與道、府、縣同為日本的一級行政區,轄區包含東京都區部、多摩地方與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等離島;其中,東京都區部為日本中央政府所在地。東京都同時也囊括了日本最南端(沖之鳥礁)和最東端(南鳥島)等地理極點,擁有日本各都道府縣中最多的人口數,同時也是日本人口密度最高的都道府縣。.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东京 · 查看更多 »

希腊

希腊(Ελλάδα,),官方名称为希腊共和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跨大洲国家。2015年其人口约为1,09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波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1830年,在经历独立战争后,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希腊的文化遗产由其1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数可见一斑,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质量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船运业及战略地位使其被归为一中等强国。其为巴尔干地区最大规模经济体,并为这一区域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希腊 · 查看更多 »

布鲁诺·瓦尔特

布努诺·瓦尔特 (Bruno Walter,) , 初名布努诺·施莱辛格(Bruno Schlesinger)是一位美籍德国猶太裔指挥家,钢琴家和作曲家。他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 瓦尔特是莱比锡格万豪斯乐团乐团长(1929-1933),纽约爱乐的首席指挥(1947-1949)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任客席指挥。.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布鲁诺·瓦尔特 · 查看更多 »

帕西法尔

《帕西法尔》是德國作曲家理察·華格納創作的最後一部歌劇作品,也是該作品裡男主角的名字。帕西法爾的故事情節與中世紀的聖盃傳說密不可分。這部歌劇充滿了基督教的儀式情節與傳說,其劇本的重要主題接近普世皆然的價值“慈悲”、“同理心”、願意向善卻受到惡轄制的心靈拉扯。 華格纳創作這部歌劇所參考的素材,最主要來自艾申巴哈的沃夫朗(Wolfram von Eschenbach)這位中世紀德語詩人的傳奇作品,敘述男主角帕西法爾通過考驗成為“純全的騎士”的過程。華格纳的歌劇則將帕西法爾的傳說,改寫成一個人通過考驗成聖的過程。.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帕西法尔 · 查看更多 »

三大男高音演唱会

三大男高音演唱会是指三位歌剧男高音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哥、-zh-hans:何塞·卡雷拉斯;zh-hk:何塞·卡雷拉斯;zh-tw:荷西·卡列拉斯;-和-zh-hans:卢奇亚诺·帕瓦罗蒂; zh-hant:盧奇亞諾·帕華洛帝;-联袂举办的演唱会。1990年7月7日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前夜,三位歌唱家在意大利罗马的古卡拉卡拉浴场第一次联手登台。祖宾·梅塔担任乐队指挥。举办这场音乐会的设想来自制作人和经纪人马利欧·德拉第。第一场音乐会的主要目的为癌症基金筹款,同时也是欢迎多明哥和--的好友--成功治愈白血病,回到歌剧舞台。 继1990年成功举办了首场三大男高音演唱会之后,又有三场男高音演唱会在世界杯期间举行,分别为1994年世界杯足球赛决赛之夜在美国洛杉矶道奇體育場、1998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在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之下以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在日本横滨市。另外,还在世界其它城市举办男高音演唱会,地点通常选在体育场或者室外的知名建筑旁。如2001年6月23日中国演唱会在北京紫禁城举行。 演唱会在商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且录制成系列唱片,十分畅销。包括「卡列拉斯-多明哥-帕華洛帝:三大男高音演唱会」(Carreras - Domingo - Pavarotti: the Three Tenors in Concert)、「1994年三大男高音演唱会」(The Three Tenors In Concert 1994)、「1998年三大男高音演唱会」(The Three Tenors: Paris 1998)、「三大男高音圣诞演唱会」(The Three Tenors Christmas)和「三大男高音演唱会精选」(The Best of the Three Tenors)。祖宾·梅塔是1990年和1994年演唱会的乐队指挥,1998年演唱会指挥是詹姆士·列文。 三大男高音演唱会曲目丰富,除了经典的歌剧以外,还包括百老匯音樂劇甚至热门流行音乐。经典曲目有贾科莫·普契尼创作的歌剧《-zh-hans:图兰多; zh-hant:杜蘭朵公主;-》里的乐曲《-zh-hans:今夜无人入睡; zh-hant:公主徹夜未眠;-》和意大利名曲《-zh-hans:啊!我的太阳; zh-hant:我的太陽;-》。 尽管三大男高音演唱会向普通大众推广了高雅音乐,但是也受到批评家的指责。他们指出每场演出要支付给三位歌唱家和指挥每人超过100万美金,报酬过高,并且在体育场演出歌剧,会导致音响效果,不能很好地表现歌剧的魅力。面对批评,多明哥在1998年的一次访问中说,“我可以理解批评家的抱怨,但是我不希望他们参加三大男高音演唱会。” 在三大男高音演唱会成功后,有很多类似的演唱会涌现,如爱尔兰男高音、澳大利亚男高音、三大加拿大男高音、十大男高音、三大女高音 和三大中国男高音等等。.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三大男高音演唱会 · 查看更多 »

三大芭蕾舞

三大芭蕾舞是指由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谱曲的三部芭蕾舞曲作品,分别为《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它们可说是古典芭蕾舞团必演的经典剧目。 他的作品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广大知识阶层的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三大芭蕾舞 · 查看更多 »

乐团

#重定向 樂團.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乐团 · 查看更多 »

乡村骑士

《乡村骑士》(Cavalleria rusticana)是意大利作曲家皮埃特罗·马斯卡尼作曲的一部独幕歌剧,脚本由与根据乔万尼·维尔加的作品写成。其間奏曲(Intermezzo)最為大眾所熟悉,經常被當作交響樂獨立演奏曲目,並作為一些著名電影的場景配樂,如《教父》和《阳光灿烂的日子》。 Category:意大利语歌剧.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乡村骑士 · 查看更多 »

乔治·塞尔

乔治·塞尔(György Széll,)是一位美国籍的匈牙利指挥家。 1897年塞尔生于布达佩斯。很早就开始了其音乐生涯,在1908年,11岁的他就以钢琴家的身份登台演出。后来他在维也纳学习音乐作曲。 1970年塞尔在克利夫兰去世。.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乔治·塞尔 · 查看更多 »

乔治·索尔蒂

喬治·索尔蒂爵士(Sir Georg Solti,),英籍匈牙利裔指挥家。 索尔蒂生於布達佩斯,幼年学习钢琴,还于布达佩斯在贝拉·巴托克、多赫南伊·埃尔诺和柯达伊门下学习过音乐。1930年年代,他曾在匈牙利国家歌剧院当声乐教师。1935-37年他到萨尔斯堡在瓦尔特和托斯卡尼尼旁边当助手。索尔蒂1938年首度作为指挥演出,但当时在匈牙利的犹太人作公开场合演出,并不是很受欢迎。 索尔蒂在瑞士度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到卢塞恩当过托斯卡尼尼的助手。1942年在日内瓦一个钢琴比赛中胜出。战后蕭提到百废待兴的德国去寻找工作。盟军指派他到慕尼黑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接替被禁止演出的克莱门兹·克劳斯,担任指挥一职。 从1947年起索尔蒂便与DECCA唱片公司合作,两者的关系维持到索尔蒂逝世,长达50年。1952年索尔蒂调职到法兰克福歌剧院,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與大乐团和大歌剧院合作。 1961年起他开始了与皇家柯芬園歌劇院长达10年的合作。1972年他成为英国公民,并受封为爵士。 索尔蒂最伟大的成就是于1958年开始动工的浩大工程——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的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时至今日,这套录音被奉为录音史上的里程碑。1969年起,索尔蒂事业的第二阶段,就是与芝加哥交响乐团22年的合作,直至1991年。同时,1971-1975年他还是巴黎管弦乐团的音乐指导,1979年-1983年为伦敦爱乐乐团的艺术指导。索尔蒂于1997年在睡夢中過世,没有任何先兆。 索尔蒂是20世纪后半叶重要的歌剧指挥家。他所录制的瓦格纳、理查·斯特劳斯、威尔第的歌剧至今被认为是珍品。他的交响乐录音也很受欢迎。那里有着托斯卡尼尼式的直率、准确、迅猛、客观、流光溢彩且极具张力。其漫长的录音生涯造就了一批示范级录音,包括马勒的交响曲全集和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乔治·索尔蒂 · 查看更多 »

序曲

序曲源于法语ouverture,指歌剧、舞剧等开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称"开场音乐",由管弦乐队演奏。其使命在于综合地叙述全剧发展的重要关键场面,奏出剧中代表主角发旋律,音樂內容預示了戲劇作品的故事情節(雷奧諾拉為歌劇費德里奧中序曲之一)。 音樂會序曲,具戲劇性的,生動有趣的,以及發人深省的管弦樂章,獨立於任何歌劇或戲劇作品之外來單獨創作。例如:孟德爾頌的《芬格爾山洞》,或柏遼茲(白遼士)的《羅馬狂歡節序曲》。這也自貝多芬的序曲形式,如艾格蒙特序曲、科里奧蘭序曲及萊奧諾拉第三號序曲轉變而來;甚至早期具情境性質的管弦樂作品,如「暴風雨」(曾出現於第六號交響曲田園。貝多芬亦曾寫作以暴風雨為題的鋼琴奏鳴曲),可回溯至韋瓦第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中夏季的暴風雨片段,以及巴洛克時期法國歌劇場景間一些具情境性質的間奏曲(entr'actes)。.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序曲 · 查看更多 »

交響曲

交響曲(不等同交響樂)是包含多個乐章的大型管弦乐曲,一般是為管弦樂團創作。.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交響曲 · 查看更多 »

康拉德·阿登纳

康拉德·赫爾曼·約瑟夫·阿登纳(Konrad Hermann Joseph Adenauer,,),前西德總理。生于德意志帝國科隆,逝世于西德莱茵-勒恩多夫(Rhein-Rhöndorf),二戰前曾以天主教中央黨身份曾擔任科隆市長十幾年,二战后在联邦德国擔任第一任德國總理、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黨魁,著名政治家、法学家。.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康拉德·阿登纳 · 查看更多 »

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

奥尔加·伊丽莎白·弗里德里克·舒瓦兹科普夫女爵士,(Dame Olga Maria Elisabeth Frederike Schwarzkopf,1915年12月9日亚罗钦生-2006年8月3日施伦斯逝,原名Olga Maria Elisabeth Frederike Schwarzkopf),德国歌剧歌曲演员。她被视为20世纪后半叶女高音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尤擅长莫扎特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歌剧演绎。她在1953年与瓦尔特·莱格结婚,歸化英国国籍。在2006年8月2日夜晚到3日的凌晨間,於睡眠中過世,享壽90歲。.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 · 查看更多 »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没有描述。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 查看更多 »

企鹅唱片指南

《企鹅唱片指南》(The Penguin Guide To Recorded Classical Music),原企鹅激光唱片指南(The Penguin Guide to Compact Discs)是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的广受欢迎的年度古典音乐唱片评价书籍。它是由伊万·马奇、爱德华·格林菲尔德、罗伯特·莱顿三人编写而成。 企鹅唱片指南以星号作为分级标准,1至3颗星分别代表唱片演奏不错(Fair)、优秀(Good)、极佳(Outstanding)三个等级。特别出色的唱片在三颗星之外还会冠上一朵花,即三星带花。 Category:音乐书籍 Category:古典音乐唱片目录.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企鹅唱片指南 · 查看更多 »

伏尔塔瓦河

伏尔塔瓦河(Vltava;Moldau,莫尔道河)是捷克最长的河流。它发源于波希米亚森林,自南向北流经南波希米亚州、中波希米亚州和首都布拉格,在Mělník注入易北河(Labe,即捷克語、波蘭語所稱的拉貝河)。全长430千米,流域面积28,090平方千米;在汇流处,实际上伏尔塔瓦河的水量超过易北河,由于它是以直角汇合,因此看来似乎只是支流。 1950年代,河上建造了一些水坝,其中最大的一座是波希米亞森林的Lipno Dam。 2002年8月的洪水造成数人死亡。 著名的捷克國民樂派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组曲《我的祖国》(Má vlast)的第二首〈伏尔塔瓦河〉(Vltava;此曲以德文Moldau莫爾道河較聞名),就是描绘该河的如画景色。 于1874年11月20日至12月8日完成,.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伏尔塔瓦河 · 查看更多 »

伦纳德·伯恩斯坦

雷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生名「路易斯」(Louis Bernstein,後於16歲時更為現名),生於美國麻省劳伦斯,猶太裔美國作曲家、指挥家、作家、音樂講師和鋼琴家。.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伦纳德·伯恩斯坦 · 查看更多 »

伯恩斯坦

伯恩斯坦或伯恩施坦(Bernstein)是德国人(含在德犹太人)的姓氏,在德语中意思为“琥珀”。Bernstein的德语发音为,但是英语一般发成,可以指:.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伯恩斯坦 · 查看更多 »

强力集团

强力集团(Могучая кучка),又稱五人樂派、俄國五人組,是一个在1856年到1870年之间俄国圣彼得堡建立的音乐创作小圈子,成员有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李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和居伊五人。其中格林卡的学生巴拉基列夫是圈子头头。圈子的目标是互相促进,创作区别于欧洲古典音乐的具有鲜明俄罗斯特色的浪漫派音乐。这5个人除了巴拉基列夫是音乐本科毕业之外,其他都是业余作曲家,然而他们都成为音乐大师。从强力集团开始,俄罗斯如喷泉般地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作曲家。 檔案:Borodin_CuiIP_119_600.JPG|鲍罗丁(1833-1887) 檔案:Cesar cui.jpg|居伊(1835-1918) 檔案:Balakirev1860s_CuiIP_73_600.jpg|巴拉基列夫(1837-1910) 檔案:RepinMussorgsky.jpg|穆索尔斯基(1839-1881) 檔案:Walentin Alexandrowitsch Serow 004.jpg|李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 Category:欧洲音乐史 Category:俄罗斯作曲家.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强力集团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 (萨克森国王)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Friedrich August I,),全名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约瑟夫·玛利亚·安东·约翰·奈波穆克·阿洛易斯·克萨威尔(Friedrich August Joseph Maria Anton Johann Nepomuk Aloys Xaver),绰号:“公正者”(der Gerechte),第一任萨克森国王,1806年12月11日至1827年5月5日在位,1763年至1806年任萨克森选侯,称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三世。1807年至1813年间兼任华沙公爵,称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一世(波兰文:Fryderyk August I)。.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 (萨克森国王) · 查看更多 »

弗里茨·布施

弗里茨·布施(德语:Fritz Busch,,生于齐根,卒于伦敦)是一位德国指挥家。.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弗里茨·布施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里克·肖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齊歇克·蕭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有時拼作Szopen),是波兰與法國的知名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萧邦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真實出生日期目前仍有爭議,其拉丁文出生文獻(出生證明和教堂受洗紀錄)上記載為1810年2月22日,但其父母與家人均以3月1日作為蕭邦生日,目前音樂史學界的考證,傾向3月1日為其正確出生日期,而2月22日為當年他的父親在報戶口時,誤算了出生週數所致(比實際出生日期提早整整一星期)。萧邦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萧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部谐谑曲、4部即兴曲、3部钢琴奏鸣曲,至少21首多夜曲,59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大提琴奏鸣曲和摇篮曲等。蕭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弗雷德里克·肖邦 · 查看更多 »

弗朗茨·舒伯特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神聖羅馬帝國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 因为父親是音樂家,所以十歲正式接受音樂教育,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 ,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4首小提琴奏鸣曲 舒伯特为不少诗人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女》、《野玫瑰》、《流浪者》(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丽卿》、《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 , 连篇歌曲集3部 :《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他的交响曲中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响曲,其中第八交响曲是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因只写了两个乐章而称为《未完成交響曲》,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充满英勇豪迈的气概,称为《偉大交響曲》。他的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聞名,而且總是能夠自然流露、渾然天成。 舒伯特在世時,大眾對他的認識和欣賞只是一般,但在逝世前已經有一百首著作出版。他早年擔任父親學校裏的教師,辭去職位後一直沒有固定的工作,經常靠朋友的接濟。 舒伯特死后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相當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墳墓旁。.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弗朗茨·舒伯特 · 查看更多 »

开姆尼茨

开姆尼茨(Chemnitz,索布语:Kamjenica,Saská Kamenice,Kamienica Saska)市是德国萨克森州西部的一个城市。开姆尼茨有近二十五万居民,是位于莱比锡和德累斯顿之后的该州第三大城市,也是该州六个之一。开姆尼茨具有州直辖市地位,并且是同名的行政专区所在地。开姆尼茨的城市格言是“有头脑的城市”(Stadt mit Köpfchen)。 该市同茨维考一起构成了“开姆尼茨-茨维考经济区”的核心,也是“萨克森三角都市群”的组成部分。 “开姆尼茨”得名于流经该市的一条同名河流。在1953年5月10日到1990年6月1日期间,开姆尼茨改称“卡尔·马克思城”(Karl-Marx-Stadt)。 1143年有文献记载中提到,该市已发展为德国工业化城市中重要的一个。开姆尼茨市的人口数大约自1883年起便超过了十万。.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开姆尼茨 · 查看更多 »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德布西)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Pelléas and Mélisande)是法國作曲家德布西的一部五幕十二場的歌剧。這歌劇改編自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的話劇,原作的一次演出裏,曾由另一位法國作曲家佛瑞創作場景音樂。德布西看過話劇版本後覺得非常喜歡,認為梅特林克象徵主義的風格很適合自己,在得到梅特林克答應後,德布西自行將劇本改編為歌劇劇本,刪減了部份場次並稍作更改,1902年於巴黎喜歌剧院首演。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主题是禁戀,梅麗桑德是戈洛的妻子,卻愛上其弟佩利亚斯。故事並沒有清晰的時代或傳說背景,裏面的人物都是活在夢中,但人物的對白卻經常流露出微妙而寫實的心理變化,故事中出現的事物常常有更深刻的象徵意義。例如劇本中經常利用法語尊稱的您(vous)和暱稱的你(toi)去梅麗桑德和兩位男主角之間的親疏有別。音樂風格上,這歌劇也帶有德彪西印象派的特徵,著重音色的變化。歌唱部份近似說話,沒有明顯的咏嘆調和宣敍調的區分,樂隊經常以重覆出現的主導動機暗示人物或情感。因此這歌劇被認為是法國樂派對德國作曲家瓦格纳歌劇的回應。 除了德布西和佛瑞,西貝流士也曾以此主題創作組曲,勋伯格亦曾以此主題創作交響詩。.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德布西) · 查看更多 »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其作品有民族乐派特征,但仍以浪漫風格為基準。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後来者。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後在法院工作。二十二岁时柴可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後,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他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柴氏在与崇拜自己的女学生的婚姻破裂後,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这期间开始和一个热爱音乐的俄国铁路大亨富孀通信。後来梅克夫人成为他的资助人,他後阶段的许多作品都是献给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当他们十四年的书信往来因为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产而终止时,柴可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後于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点重重,官方说法是他喝了带有霍乱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据後来学者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杀。但是,这都只限于猜测,真正的原因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謎。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尤其他對旋律性的重視;他甚至模仿莫札特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何塞·卡雷拉斯

何塞普·卡雷拉斯(Josep-Maria Carreras i Coll,發音:,),是加泰隆尼亞歌唱家,20世紀後半葉的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是演繹威爾第和普契尼作品中男高音角色的權威之一。.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何塞·卡雷拉斯 · 查看更多 »

復活節

復活節(Pascha),又稱主復活日,是基督教的重要節日之一,最初定在猶太人逾越節當日或之後的星期日,但教會在4世紀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決議不用猶太曆,於是改定為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該節日乃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30/33年被釘死後第三天復活的事蹟,是基督信仰的高峰,因此被基督徒認為象徵重生與希望;不過現今許多與復活節相關的民間風俗,都不起源於基督教。.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復活節 · 查看更多 »

德国绿党

#重定向 联盟90/绿党.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德国绿党 · 查看更多 »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蕭斯塔科维奇(Дмитри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Шостакович,),前苏联时期俄国作曲家。他一生大部份時間都留在蘇聯,但同時也是當年少數名氣能傳至西方世界的作曲家,被譽為是二十世紀其中一位最重要的作曲家。 蕭斯塔科维奇在蘇共政權中曾得過不少榮譽。例如他曾獲得當年蘇聯紅軍總參謀長、蘇聯元帥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的資助,可是,亦因為他曾試過與斯大林主義及官僚作風有所衝突而兩度遭蘇共譴責兩次(在1936年和1948年)他的作品亦一度被禁止演出。斯大林死後,他多次獲頒發多項國家的獎項和榮譽,也曾當過最高蘇維埃代表。 蕭斯塔科维奇的音樂作品既融合了後浪漫主義(如馬勒)和新古典主義風格(如普羅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但亦不乏二十世紀的不協調音色和創作手法,因此他的音樂作品間中受到了官方的爭議,然而他的作品,普遍仍受到歡迎和好評。.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 查看更多 »

德累斯顿

德累斯顿(德语:Dresden;Drážďany;索布语:Drježdźany,意为河边森林的人们),是德國萨克森自由州的首府,德国东部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它位於德國的東南方,易北河谷地,南面離捷克邊界僅30公里,距捷克首都布拉格150公里,北面距離德國首都柏林200公里,离西北方萨克森州另一个大城市莱比锡100公里。 德累斯顿的城市人口超过56万(2016年),都会区人口共有125万,而德累斯顿所在的萨克森三角城市聚集区共有320万人,被列为德国主要大城市之一。 殘留的考古學上的踪跡可以證明,後來成為城市區域的地區在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定居。在可考的文字記錄中,德累斯頓最早於1206年被提及,並被發展為選帝侯以及後來的皇家領地,之後更成為歷史上的薩克森王國的首都,拥有数百年的繁荣史、灿烂的文化艺术,和无数精美的巴洛克建筑(德累斯顿的巴洛克风格),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作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德累斯顿又被称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累斯顿也是德国照相机、钟表制造和高级食品的生产中心,是德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根据某些标准,德累斯顿是欧洲消费水平最高的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该市遭到盟军的大规模空襲,城市面貌已经面目全非。不过自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后,德累斯顿再度成为德国东部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再度成為一个擁有豐富旅游資源的城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 德累斯顿还是一个重要的科學研究中心,拥有许多研究人员。该市经常被称为“德国硅谷”。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技大学之一,2012年位列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 由于地处狭窄的河谷,德累斯顿的气候类似于德国南部,比德国东部大部分地方温暖。2002年德累斯顿列为欧洲绿化最好的大城市:三分之一地区被森林覆盖。“大花园”(Großer Garten)是该市最大的城市公园。.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德累斯顿 · 查看更多 »

德语

德语(德语:Deutsch,)是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门语言。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語言,也是世界大國語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德语拥有9000万到9800万使用者。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对拉丁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大多数德语词汇源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一些词汇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部分来自法语和英语。 德语母语使用者的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欧洲许多地区(如意大利北部、比利时东部以及波兰等地)和作为原德国殖民地的纳米比亚也有大量的德语使用者,主要为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日耳曼人。 德语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德文字母除去标准的26个拉丁字母外,另有三个带分音符的元音Ä/ä、Ö/ö、Ü/ü以及一个特殊字母ß。.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德语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安魂曲

Ein deutsches Requiem, nach Worten der heiligen Schrift, p. 45(中文:德文安魂曲:來自聖經字句)是布拉姆斯在1865至1868年間所作為管弦樂、合唱團與獨唱歌者的大型作品。德文安魂曲是一首聖樂,卻不是一闕儀式作品。它包含了七個樂章,長度近80分鐘,是布拉姆斯最長的作品。.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德意志安魂曲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留声机公司

#重定向 德意志留声机.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德意志留声机公司 · 查看更多 »

保羅·欣德米特

保羅·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又譯興德米特或欣德米特,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附近的哈瑙。他身兼多職,為作曲家、理論家、教師、中提琴家和指揮家。不論是音樂作品或是在音樂想法上,欣德米特都是近代重要的德國作曲家之一。 欣德米特是現代與史特拉汶斯基、巴爾托克等同為最具有影響力的偉大作曲家。他從小喜歡音樂,9歲開始學小提琴,12歲起師從教師黑格納(Hegner),一年後又轉到該音樂學院提琴教師中的老前輩雷布納(Adolf Rebner)門下。這位教師發現欣德米特很有音樂天賦,就為他在音樂學院爭取了一個免費生名額。 在隨後的三年中欣德米特集中精力在學習小提琴;1912年,他開始學習作曲,後來又開始學習各種樂器,最傑出的是單簧管和鋼琴,此外還有中提琴等。到1915年,欣德米特不僅在一個弦樂四重奏團中任第二小提琴手,還被法蘭克福歌劇院樂隊聘為第一小提琴手。兩年後的1917年,欣德米特應徵服役,他參加了一個團級軍樂隊,並且在那裏組織了一個弦樂四重奏團,還時常舉行非公開音樂會。戰後,欣德米特重返法蘭克福歌劇院樂團。1924年與樂團指揮的女兒結婚。 早在進音樂學院之前,欣德米特就已開始創作;而在1919年6月2日欣德米特的作品首次公演時,他已經發展了一種帶點獨特個性的風格。在這次音樂會上演奏的作品有《鋼琴五重奏》等。此後,他開始受到音樂界的注意。1921年8月,欣德米特的《弦樂四重奏》公演,這次演出奠定了他作為德國最主要的年輕作曲家的地位。此後,為使聽衆能聽到《弦樂四重奏》,欣德米特組織了"阿瑪爾-亨德密特四重奏團"到各地舉行旅行演出。 1927年,欣德米特受聘擔任柏林高等音樂學校作曲教授,於是逐漸淡出舞台,轉而致力於作曲、指揮和音樂教育,由他所組成的「阿瑪四重奏」也於1929年正式解散。在此之前,他從未擔任過教師,更沒有什麽教學經驗,但他憑著演奏與作曲的經驗,很快就適應了這項工作,在柏林高等音樂學校的教學一直延續到1955年。 欣德米特開始為電影、學校、廣播作曲,他認為音樂要使人了解其意義,重視作曲家與演奏者、聽眾、消費者之間的溝通,這樣的概念被稱為是「實用音樂(Gebrauchsmusik)」,被視為是當代藝術的一部分。所謂的「實用音樂」又稱功能音樂或是普通音樂,簡單來說就是最簡單容易演奏、甚至在任何場所皆能演奏的音樂作品,此概念更在戰後的歐美音樂社會引領風騷。 1934年,欣德米特完成重要作品「畫家馬替斯交響曲(Sinfonie Mathis der Maler)」,並於次年完成歌劇「畫家馬替斯(Mathis der Maler)」,由威廉·富特文格勒指揮,卻由於內容挑戰了當權的德國納粹,因而遭到禁演的命運。欣德米特因此離開德國,前往土耳其繼續為當地的音樂教育效力。 欣德米特自1937年起連續三年到美國巡迴演出,並於1940年決定在文化包容力大的美國定居。他先在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音樂院」任教,不久後轉任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擔任作曲教授,1942年被任命為該校校長,同時他的演奏能力似乎有所衰竭,已很少從事演奏活動。 在這執教期間,他寫出了不少作品,主要有《降E調交響曲》(1940年)、序曲《丘比特與普賽克》(1943年)、《韋伯主題交響變形曲》(1943年)、供鋼琴和弦樂隊演奏的《四種氣質》(1944年)、《寧靜》交響曲(1946年)、《世界的和諧》交響曲(1951年)等,還為他擅長的樂器---大提琴、鋼琴、單簧管、法國號寫了協奏曲。在美期間,除了演奏家與指揮家的身分之外,欣德米特也是位專業的音樂教育家,他的音樂理論著作,至今仍是音樂教育的重要教材。他完成許多音樂作品及音樂教育、作曲理論專書,例如,1949年至1950年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時所用的講稿,便匯集成「作曲家的天地(A Composer’s World)」正式發表。 1946年欣德米特入美國籍。次年他訪問了歐洲,並在這歐洲舉行講座、指揮樂團。他也接到了許多來自德國(包括法蘭克福音樂學院等)的聘請,但他都沒有接受。1951年他接受了蘇黎世大學的聘請,同時在大西洋兩岸穿梭教學。1953年起定居瑞士,居住在沃韋附近。 1957年戰後他重返歐洲,定居於瑞士蘇黎世,並完成了「世界大同交響曲(Sinfonie, Die Harmonie der Welt) 」與歌劇「世界大同」(1957)。1963年完成了「彌撒曲(Messes)」之後,這位二十世紀集作曲家、演奏家、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於一身的音樂大師,於12月28日逝世於家鄉德國法蘭克福。.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保羅·欣德米特 · 查看更多 »

圣诞节

聖誕節是基督教用來紀念耶稣降生的节日,西方基督教通常將此節日定於12月25日。不認同耶穌為聖人或是為了政治正確的族群則稱之耶誕節(意為耶穌誕辰日)。作為基督教禮儀年曆的重要節日,教會透過將臨期或降臨期來準備,並以與延續慶祝。聖誕節也是許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西方國家等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之地區的公共假日;在教會以外的場合,聖誕節已轉化成一種民俗節日,並常與日期相近的公曆新年合稱「」。 由於耶穌的誕生日期無法確定,聖經上也無相關記載,所以在學術上認為聖誕節是以圣母领报的日期來推算,或是在基督教發展初期將古羅馬的農神節轉化而來,當時社會上(如古羅馬的冬至)以該節日慶祝日照時間由短變長。西方教會在發展初期至4世紀前中期開始將聖誕節定在12月25日,東方正教會稍晚以儒略曆定於1月7日,亞美尼亞教會則定在1月6日或1月19日。 在基督教國家,聖誕節同時兼具宗教節日與文化節慶的雙重功能,除了參與教會儀式與活動外,家戶、行號與街頭上也可見相關佈置,更是重要的商業活動時令;而過聖誕節的習慣,亦隨著近代西方國家的影響力而擴展到全世界。但在基督教並非主流的地區(如東亞),除了當地的教會團體外,聖誕節經常與消費活動掛鉤,且如同西方國家的「聖誕與新年季」與公曆新年結合,過節時間拉長到數週,成為全年重要的購物季之一。.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圣诞节 · 查看更多 »

匹兹堡

匹兹堡(Pittsburgh)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阿勒格尼河与莫农加希拉河汇合成俄亥俄河的河口,為美國最適宜居住的都市。宾夕法尼亚州第二大城市,阿利根尼縣縣治。2000年人口統計334,563(七縣大都區人口2,462,571)。匹兹堡曾是美国著名的钢铁工业城市,有“世界鋼都”之稱。但1980年代後,匹茲堡的鋼鐵業務已經淡出,現已轉型為以醫療、金融及高科技工業為主之都市。市內最大企業為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並為全美第六大銀行匹茲堡國家銀行所在地。 由於近年的經濟發展堪為典範,於2009年獲選主辦世界二十國集團(G20)高峰會。匹兹堡交通便利,公路、铁路和水上运输发达,匹兹堡国际机场位於該市西部,为美国东部著名的大型機場,有18家航空公司聚集此地。匹兹堡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是美国著名的高等学府。.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匹兹堡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圓舞曲

圓舞曲(Walzer,音譯「華爾茲/滋」)有別於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等維也納作曲家的嚴肅作品,它和「輕歌劇」(operette)可說是19世紀民主化社會中,為適應一般群眾較通俗品味而形成的「輕音樂」;它們在維也納的誕生、興盛與衰竭,正好與整個19世紀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榮枯息息相關,了解其社會背景有助於對維也納輕音樂的認知。.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圓舞曲 · 查看更多 »

單簧管

單簧管,又稱豎笛、黑管,是一种木管乐器,從夏盧摩笛(法語:Chalumeau,一種古代的單簧低音樂器)發展而來的,形成於17世紀末,很有可能是由德國的長笛製造家丹纳(Johann Denner,1655年—1707年)所發明的。最早為人所知的單簧管音樂收在阿姆斯特丹的羅傑(Estienne Roger)出版的曲集內(1716年再版)。從大約1780年起,它被一些最大的管弦樂隊採用。現代單簧管則是在1800—1850年發展而成的。单簧管由于音域宽,管乐队或以管乐为主的军乐队的首席通常由单簧管手担任。.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單簧管 · 查看更多 »

哥伦比亚大学

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英文: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通称: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坐落于纽约市曼哈顿上城晨边高地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常春藤联盟成员。她被视作世界上最具声望的大学之一。 哥伦比亚大学最初名为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王室特许状成立。她是全美历史第五悠久及纽约州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九所美国独立宣言签署前成立的殖民地学院之一。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国王学院于1784年被重新命名为哥伦比亚学院(Columbia College)。一份1787年起草的章程将学校置于一个私人董事会的管理之下。1896年,她从麦迪逊大道搬迁至她现在位于晨边高地,占地32英亩的校址,并同时被赋予了一个新名称,即“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大学协会的十四个创立成员之一,并且是美国第一所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的大学。 大学直辖二十所学院,包括哥伦比亚学院、傅氏基金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和通识教育学院 三所本科生院。同时,许多临近的机构也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包括教师学院、巴纳德学院、协和神学院。另外,学校还与美洲犹太教神学院、巴黎政治学院和朱利亚学院拥有本科联合教育项目 。大学同时在安曼、北京、伊斯坦布尔、巴黎、孟买、里约热内卢、圣地亚哥、亚松森和内罗毕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 哥伦比亚大学是每年一度的普利策奖的颁发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包括其前身国王学院——的著名校友包括五位美国开国元勋;九位美国最高法院法官;二十位在世的亿万富翁;二十九位奥斯卡奖获得者;以及二十九位各国元首,包括三位美国总统。九十五位校友、教职工或研究人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在全球所有大学中名列第五。.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哥伦比亚大学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唐·卡洛斯

唐·卡洛斯(Don Carlos):.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唐·卡洛斯 · 查看更多 »

唱片

唱片狹義指黑膠唱片,是一种带有螺旋纹道的圆盘,上有錄音。 此外,也可以指:.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唱片 · 查看更多 »

克劳迪奥·阿巴多

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中央社,2014年1月20日),出生于米兰,意大利指挥家,世界著名的指挥大师。.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克劳迪奥·阿巴多 · 查看更多 »

克利夫兰管弦乐团

克利夫兰管弦乐团(Cleveland Orchestra)是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一支管弦乐团。它是美国五大管弦乐团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管弦乐团之一。它被认为是美国最“欧化”的乐团。 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成立于1918年,第一任首席指挥是尼古拉·索科洛夫。成立之初,乐团就已经积极参与广播和录音活动。曾任乐团的首席指挥有阿尔图·罗津斯基(1933-43)、埃里希·莱恩斯朵夫(1943-44)、乔治·塞尔(1946-70)、洛林·马泽尔(1972-82)和克里斯托夫·冯·多赫南伊(1984-2002)。 目前首席指挥是弗朗兹·威尔瑟-莫斯特。.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克利夫兰管弦乐团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托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

克里斯托夫·维利巴尔德·里特·冯·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Ritter von Gluck,),德国作曲家。在布拉格学习音乐,后去意大利学习歌剧创作,毕业后去英国旅行。1750年结婚后定居维也纳,四年后任宫廷歌剧院的乐队指挥,并创作了大量的意大利田园剧和法国喜歌剧,1762年,他在《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中尝试改革,创立了一种新的意大利歌剧风格。其一生创作了一百余部歌剧,但当中很多已经遗失。作曲家在巴黎写的最后一部法语歌剧首演失败后回到维也纳,在那里逝世。.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克里斯托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协奏曲

《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ische Konzerte),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一套管弦乐组曲,属于当时流行的大协奏曲体裁,一共六首。是作曲家最负盛名的管弦乐作品之一。 关于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创作缘由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巴赫应了当时的勃兰登堡侯爵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的邀请而作,1719年巴赫为科滕大公利奥波德赴柏林选购钢琴的时候认识了这位侯爵大人,巴赫曾为他演奏;另一种说法则是巴赫在科滕创作了这些作品,并在接到邀请之后略加修改,献上了这6首作品。可以肯定的是,1721年3月24日,这些杰作和一封在我们看来措词相当谦卑的信一起寄给了勃兰登堡侯爵。 据研究,巴赫曾经在科滕演出过这6首协奏曲,而直到1734年勃兰登堡侯爵去世,他也没有听到过这些以他的封地命名的作品。乐谱和其他杂物一起被低价卖出,辗转流落到普鲁士公主阿玛丽亚手中。 这6首协奏曲属于大协奏曲,不同于现在更为常见的独奏乐器的协奏曲,大协奏曲不是由一件乐器和乐队竞奏,而是一组数量较少的乐器和另一组数量较多的乐器竞奏。六首勃兰登堡当中,第二,四,五是典型的大协奏曲,有一组独奏乐器(主奏部)和乐队(全奏部)对峙,而第一,三,六则是乐队的一部分对抗乐队的另一部分。乐队规模都不大,按照当时的配置,一般是7-13件乐器,大多以弦乐为主要的织体组成部分,木管常占据竞奏者的地位,铜管乐器中只有第一用了圆号,第二用了高音小号。独奏乐器组有3-4件乐器。由低音弦乐器和古钢琴组成的通奏低音演奏低音声部。 按照惯例,协奏曲是快-慢-快三个乐章,通常第一乐章是一个快板乐章,典雅,绚丽,带着一丝骄傲;第二乐章是抒情的慢板,有沉思,有悲伤,也有甜蜜的回忆;第三乐章快速华丽,充满了灿烂的光华。勃兰登堡的第一首是四个乐章,在传统的三乐章后面加入了小步舞曲,三声中段和华丽的波罗乃兹舞曲;第三号没有慢板乐章,只有两个慢板和弦作为两个快板乐章之间的过渡;第二,四,五号,也就是有一组独奏乐器和乐队竞奏的三首协奏曲的第三乐章都是严格的赋格乐章,独奏乐器竞相展示,乐曲在旋律的交织和和声的结构中飞升。.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勃兰登堡协奏曲 · 查看更多 »

四人帮

四人幫为中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年—1976年)形成的一個政治集團的名稱,形成於1973年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後。其成員按“粉碎四人幫”時中共中央公布的顺序依次为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和姚文元。江青为毛泽东妻子,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均由毛泽东从上海提拔到中共中央并委以重任,四人在后期皆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0年“四人帮”被公审的时候,“四人帮”被正式命名为“江青反革命集团”。.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四人帮 · 查看更多 »

CBS

CBS可以指:.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CBS · 查看更多 »

CD

--,又稱--(Compact Disc,縮寫:CD),是一種用以儲存數位資料的-zh-hans:光学盘片; zh-hant:光學碟片;-,原被開發用作儲存數位音樂。CD在1982年面世,至今仍然是商業錄音的標準儲存媒體。 在CD尚未發明之前,音響系統都是屬於--,音樂的來源大多是30公分直徑的密紋唱片、收音機以及錄音機等,CD發明之前就沒有數位音響。.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CD · 查看更多 »

皮埃特罗·马斯卡尼

埃特罗·安东尼奥·斯泰法诺·马斯卡尼(Pietro Antonio Stefano Mascagni,),意大利作曲家,代表作有歌剧《乡村骑士》(1890年)。曾就读米兰音乐学院,但是两年后退学,参加了一个三流巡回剧团并担任指挥。1889年,以歌剧《乡村骑士》参加由出版家E·松佐尼奥主办的创作比赛,荣获一等奖。次年该剧在罗马上演并获得成功。1935年,逢迎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创作了歌剧《尼禄》。.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皮埃特罗·马斯卡尼 · 查看更多 »

皮爾金組曲

金組曲(Peer Gynt Suites),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為易卜生所作诗劇皮爾金所寫的兩套交響樂曲,譜於1875年。皮爾金組曲原有23樂章,1888年至1891年間葛利格將其中的8個樂章抽出來而成為今天兩組各4個樂章的組曲。.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皮爾金組曲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玫瑰騎士

《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是理查·史特勞斯所著的歌劇,共分三幕,时长将近4小时,於1911年1月26日在德國德累斯頓市首演。故事敘述一位19歲的單身伯爵與32歲的元帥夫人發生外遇,伯爵又陰錯陽差地擔任了夫人表親的「玫瑰騎士」,向一位富家女提親,卻愛上她的故事。.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玫瑰騎士 · 查看更多 »

琼·维克斯

·维克斯(Jon Vickers,),加拿大男高音,音乐博士,加拿大勋章获得者。 维克斯出生于萨斯喀彻温亚伯特王子市,他在一家八个孩子之中排第六。1950年,他获得奖学金在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学习歌剧。1957年维克斯进入伦敦的皇家歌剧院柯文特花园公司。1960年他到大都会歌剧院发展。他演唱的意大利和德国歌剧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他是典型的“英雄男高音”,很适合演唱瓦格纳的歌剧,但其个人哲学观使得他对瓦格纳的歌剧角色有所保留。他另一个名角色是在威尔第歌剧《阿依達》中的拉达梅斯和《奧泰羅》里面的主角摩尔人奧泰羅。他分别在塞拉芬和卡拉扬手下录制过两次《奧泰羅》。 1968年他获得了加拿大勋章。 1953年他与 Henrietta Outerbridge 结婚,并育有五个孩子。 2015年7月10日,瓊‧維克斯於加拿大安大略省過世,享壽88歲。.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琼·维克斯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瓦格纳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德国作曲家、劇作家,以其歌劇聞名。理查德·瓦格纳不同於其他的歌剧作者,他不但作曲,還自己編寫歌劇劇本。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理查德·瓦格纳一開始是延續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和贾科莫·梅耶贝尔的浪漫主义傳統,但後來提出了整體藝術的概念,整合了詩歌、視覺藝術、歌劇及劇場,並在1849至1852年間提出許多的論述。瓦格纳後來將這些概念放入由四部歌劇組成的系列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中,共花了26年的時間才完成。 理查德·瓦格纳後期的作品以其複雜的音樂織度、豐富的和声及配器法著稱,另外他也在作品中靈活的使用主导动机,也就是會和特定人物、地點或是事物一起出現的一到兩個小節音樂。理查德·瓦格纳在音樂語言上的一些進展,例如極度的以及快速變換的調性,也影響古典音樂的發展。瓦格纳的崔斯坦與伊索德可以算是現代音樂的開始。 理查德·瓦格纳曾建造自己的歌劇院,也就是拜羅伊特節日劇院,其中有許多新穎的設計,此歌劇院是為了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而興建,《帕西法爾》也是在這裡首演。後來的拜羅伊特音樂節也在此固定演出瓦格纳的十部樂劇。在瓦格纳建造歌劇院時,他對於音樂及戲劇的想法又改變了,他也將一些傳統形式引入他最後幾部作品中,包括《尼伯龍根的指環》。 在理查德·瓦格纳的最後幾年生命中,充斥著政治流亡者、動盪的愛情以及貧窮。他在音樂、戲劇及政治上的爭議作品在最近數十年來得到許多的注意,尤其是其中的反犹太詞句。他的概念在許多二十世紀的藝術中可以看出踪跡,其影響包括哲學、文學、視覺藝術及戲劇。.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理查德·瓦格纳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施特劳斯

查·格奥尔格·施特劳斯(Richard Georg Strauss,),德国作曲家、指挥家。他与以寫圓舞曲著稱的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代表的维也纳施特劳斯家族完全没有关系,一般都以全名理查·史特勞斯(R.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理查德·施特劳斯 · 查看更多 »

琉森音樂節

琉森音樂節(Lucerne Festival)是歐洲主要的音樂節之一,舉辦地位於瑞士中部的城市琉森。自1938年由當時著名的指揮家托斯卡尼尼創立以來,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經歷多位著名的指揮家(包括福特萬格勒、卡拉揚、庫貝利克、Paul Sacher、克勞迪奧·阿巴多)。2014年初阿巴多逝世后琉森音乐节宣布暂时由拉脱维亚指挥家尼尔森斯负责音乐节。2015年8月琉森管弦乐团宣布意大利指挥家里卡多·夏伊为新任音乐总监。 阿巴多自2003年接任琉森音樂節音樂總監後,成立了琉森節慶管弦樂團(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 LFO),接收歐洲知名管弦樂團中的演奏家。在琉森音樂節駐節演出的樂團,除琉森節慶管弦樂團外,柏林愛樂管弦樂團、馬勒室內管弦樂團也都是琉森音樂節的常客。過去參加琉森音樂節的客席樂團更是不計其數。 每年琉森音樂節包含三個大的節慶:.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琉森音樂節 · 查看更多 »

祖宾·梅塔

宾·梅塔(Zubin Mehta,),印度籍帕西裔指挥家。.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祖宾·梅塔 · 查看更多 »

科扎尼

科扎尼(希腊语:Κοζάνη)位于希腊北部阿利阿克蒙河谷,在塞薩洛尼基西南120公里處,是西馬其頓大區和科扎尼州的首府,面积366.02平方公里,人口47,451人(2001年)。 1912年,鄂圖曼帝國軍隊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戰敗,科扎尼歸希臘統治,當時城內有大約12,000名希臘東正教徒。1923年希臘與土耳其的人口交換中,約1,400個來自本都和小亞細亞的希臘家庭定居於此。.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科扎尼 · 查看更多 »

第2號交響曲 (貝多芬)

《D大調第二交響曲》,作品36,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于1801年至1802年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該作品作于逆境之中,卻有著充沛的力量和愉快的氣氛,被白遼士稱爲有著“微笑”般的歡樂。該作品亦標誌著貝多芬逐漸進入其成熟的中期階段。其第三樂章更獨創性地使用了諧謔曲(而非傳統的小步舞曲),這一做法後來成爲了慣例。.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第2號交響曲 (貝多芬) · 查看更多 »

第4號交響曲 (布拉姆斯)

布拉姆斯《e小調第四號交響曲》(作品編號 98)是作曲家創作的最後一首交響曲。布拉姆斯在完成第三號交響曲之後的一年1884年開始譜寫此曲,並完成於 1885 年。.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第4號交響曲 (布拉姆斯) · 查看更多 »

第5號交響曲 (貝多芬)

c小調第五交響曲,作品67,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於1804年至1808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該作品是古典音樂中最受歡迎、最著名、也是最常被演奏的交響曲之一。Schauffler, Robert Haven.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第5號交響曲 (貝多芬) · 查看更多 »

第7號交響曲 (貝多芬)

《A大调第七交响曲》,作品92,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12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被瓦格纳誉为“舞蹈的神化”(The Apotheosis of Dance),被李斯特誉为“節奏的神化”。其第二乐章多被用于影视作品中(包括王者之聲、X戰警:天啟等),因而广为人知。.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第7號交響曲 (貝多芬) · 查看更多 »

第8號交響曲 (貝多芬)

《F大调第八交响曲》,作品93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13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贝多芬此前创作的第六交响曲“田园”的调性也是F大调,但篇幅较长,故而作者亦将此交响曲爱称为“小的F大调”交响曲。 此作品也是贝多芬闻名于世的九部交响曲中最为短小的一部,有时受到忽视。但贝多芬自己对它十分喜爱,甚至称它比第七交响曲“强得多”。Steinberg, Michael.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第8號交響曲 (貝多芬) · 查看更多 »

第9號交響曲 (貝多芬)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作品125是貝多芬於1818至1824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也是他完成的最後一部交響曲。該作品是古典音樂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亦屬於貝多芬最傑出的作品。 該作品篇幅宏大,演奏全曲需約一小時。貝多芬也是首個在交響曲中使用人聲的主流作曲家。末樂章的歌詞由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欢乐颂》(An die Freude)中部分詩句改編而成。該作品的別稱“合唱”由此而來。 時至今日,《第九交響曲》仍在世界文化界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該曲第四樂章部分樂段經指揮家赫伯特·冯·卡拉扬整理後,以《歡樂頌》(Ode to Joy)之名成為歐洲聯盟的官方盟歌。於2003年,交響樂的手稿在倫敦的蘇富比拍賣行以330萬美元的天價售出,印證了其價值。正如蘇富比的手稿部負責人史提芬·路博士(Dr.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第9號交響曲 (貝多芬)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米蘭

米蘭(Milano)是歐洲國家義大利的西北方大城,也是米蘭省的省會和倫巴第大區的首府,位於義大利人口最密集和發展程度最高的倫巴第平原上。它是歐洲南方的重要交通要點,歷史相當悠久,以觀光、時尚與建築景觀聞名於世。米蘭市区目前有182萬居民,其都会区超过800万人是歐洲三大都會區之一。總面積約有1,982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超過2,000人居住。目前米蘭市長為Giuseppe Sala。 市区生產總值占義大利國內生產總值的4.8%,這個地區也被稱為藍香蕉(Blue Banana),是歐洲人口最密集與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米蘭最初被凱爾特人當中的因蘇布雷人(Insubres)稱為Medhlan。後來羅馬人在西元前222年征服該地後,稱它為Mediolanum。米蘭因此成為羅馬帝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並在286年至402年成為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米蘭在中世紀時期則被稱為Mailand,德語目前依然使用這個名字,它來自於凱爾特語的Mid-lan,意為“平原中心”。拿破崙於1796年佔領米蘭,並於1805年將米蘭當作義大利王國的首都。米蘭隨後成為受到奧地利帝國所控制的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首都,並於1859年成為薩丁尼亞王國的一部份,逐漸隸屬於義大利王國。 米蘭是一個國際性及國際化的城市,有15.2%的人口出生於國外。這個城市依然是歐洲主要的運輸和工業中心,米蘭是歐洲聯盟當中第10重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2009年).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米蘭 · 查看更多 »

紐約客

《紐約客》(The New Yorker),也译作《紐約人》,是一份美国知识、文艺类的综合杂志,内容覆盖新闻报道、文艺评论、散文、漫画、诗歌、小说,以及纽约文化生活动向等。《紐約客》原为周刊,后改为每年42期周刊加5个双周刊。《纽约客》现由康得纳斯出版公司出版。 《纽约客》不是完全的新闻杂志,然而它对美国和国际政治、社会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是其特色之一。杂志保持多年的栏目“城中话题”(The Talk of the Town)专门发表描绘纽约日常生活事件的短文章,文笔简练幽默。每期杂志都会点缀有《纽约客》独特风格的单格漫画,让人忍俊不禁。尽管《纽约客》上不少的内容是关于纽约当地文化生活的评论和报道,但由于其高质量的写作團隊和严谨的编辑作风,《纽约客》在纽约以外也拥有众多的读者。.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紐約客 · 查看更多 »

索尼

索尼公司(ソニー株式会社,Sony Corporation)是源自日本的跨國綜合企業,以研製電子產品為主要事業,經營領域橫跨消費性電子產品、專業性電子產品、遊戲、金融、娛樂及養老院等,擁有全世界的品牌知名度。其最早前身為1946年5月創立的「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由擁有技術研發背景的井深大與擅長公關、行銷的盛田昭夫共同創辦,目前由遊戲部門出身的平井一夫與其經營團隊共同領導。總部位於東京都港區港南的(Sony City)。 索尼原以「新力」及「新力牌」做為港臺等地的中文譯名,由於臺灣亦有印章公司使用此名稱,因而改為已經於中國大陸通用的「索尼」,並於2009年4月1日統一使用,以更接近原始使用羅馬字拼寫的「SONY」的發音。.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索尼 · 查看更多 »

紫禁城

#重定向 故宫.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紫禁城 · 查看更多 »

約翰·菲茨傑拉德·甘迺迪國際機場

#重定向 約翰·甘迺迪國際機場.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約翰·菲茨傑拉德·甘迺迪國際機場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維也納 · 查看更多 »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巴洛克時期的神聖羅馬帝國(現在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同作曲家韓德爾和泰勒曼齐名。巴赫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六,次於第五偉大的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埃森納赫(Eisenach)的一个音樂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樂长,在德國萊比錫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时间。 尽管他的音乐并没有开创新风格,但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複调技巧。他的音樂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但由于音乐的风尚迅速转向为洛可可和古典主义风格,巴赫的複调音乐被视为陈腐之物,其成就长时间未得到应有的评价,仅仅作为管风琴演奏家而闻名。 虽然莫扎特、贝多芬等大作曲家均对巴赫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义时代,作曲家门德尔松在莱比锡的图书馆中发现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并且在其音乐会上演奏,才震惊音乐界。此后门德尔松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发掘、整理和推广,经过几代音乐家的共同努力,巴赫逐渐恢復了崇高的地位。.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查看更多 »

约翰·施特劳斯

约翰·施特劳斯是三位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的名字:.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约翰·施特劳斯 · 查看更多 »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是浪漫主义中期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 他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大部分的创作时期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一些评论家将其与巴赫、贝多芬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他對標題音樂與華格納的樂劇形式不認同,而是走純粹音樂路線。 勃拉姆斯創作許多鋼琴曲、室內樂、交響樂及合唱曲。勃拉姆斯本身是炫技鋼琴家,首演過許多自己的作品。勃拉姆斯也和當時不少傑出的音樂家一起合作,包括鋼琴演奏家克拉拉·舒曼以及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约阿希姆。勃拉姆斯的很多作品已成為現代音樂會的主要曲目之一。勃拉姆斯是不妥協的完美主義者,曾毀掉他的部份作品.也有一些未發表的作品。.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海顿

法蘭茲·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又译海登、海典、偕丁,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是继巴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杰出代表。被譽稱交響曲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一個小村莊羅勞,出身于一個贫穷的车匠家庭,27岁时受聘担任匈牙利埃施特哈齐亲王的乐长,任职达30年之久,他一生写作了104首交响曲,两部神劇《创世记》和《四季》,同时也写作了大量的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以及一些歌剧、轻歌剧、12部弥撒曲和声乐作品。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亨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他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爸爸”。.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约瑟夫·海顿 · 查看更多 »

纳粹党

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ational 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 Partei,縮寫為NSDAP),或譯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動者黨,通稱納粹黨(Nazi Party),是20世紀前半葉的一個德國政黨,創立於魏瑪共和時代,前身為於1919年創立的德國工人黨,於1920年更名。後由希特勒領導。1932年,在德國議會選舉中獲勝,希特勒於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納粹黨執政後,威瑪共和時代結束,德國進入希特勒獨裁時代,俗稱納粹德國或者第三帝國。1945年5月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及由盟國占領後,以盟國管制理事會第2號法令將納粹黨解散。 納粹來自德文中的Nazi,為「民族社会主义者」(Nationalsozialist)的簡寫。.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纳粹党 · 查看更多 »

纽伦堡的名歌手

《紐倫堡的名歌手》(德文: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又譯紐倫堡的工匠歌手)是由理查德·瓦格纳所作之三幕歌劇,亦是當今世上最流行及最長的樂劇劇目,通常需時五小時完成。該劇於1868年6月21日於慕尼黑市作首演,並由漢斯·馮·彪羅作指揮。 故事發生於十六世紀中葉日耳曼地區的紐倫堡。當時,紐倫堡是一個自由城市,亦是北方文藝復興運動的重鎮之一。故事主題圍繞著一個由業餘詩人與作曲家組成的「名歌手」(Mastersinger)協會。「名歌手」們都愛以花巧的手法表現音樂,在作曲及演唱方面,他們亦會依循頗多複雜的規則。這首作品最令人陶醉的,是它描繪了紐倫堡當時的特色,以及「名歌手」協會的傳統。劇中的主角之一,「名歌手」鞋匠漢斯·薩克斯,更是取材自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歷史上最知名的「名歌手」。.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纽伦堡的名歌手 · 查看更多 »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缩写作 NYT)是一家美國日報,由紐約時報公司於1851年9月18日在美國紐約創辦和持續出版。和《华尔街日报》的保守派旗舰报纸地位相对应,《纽约时报》是美国親自由派的第一大报。 它最初被称作《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York Daily Times),创始人为亨利·J·雷蒙德和。.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纽约时报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大学

維也納大學(Universität Wien)位于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始建于公元1365年,是现存最古老的德语大学,也是中欧最大的学校之一,维也纳大学亦是目前最大的德语大学,学校共设有180个学位。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也是最大的教学和研究机构,拥有近8600名员工,其中有6500名學者。.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维也纳大学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交响乐团

维也纳交响乐团(德语:Wiener Symphoniker),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個樂團。 1900年由Ferdinand Löwe創辦,當時叫做Wiener Concertverein(意為「維也納演奏團」)。1933年得今名。現任指揮為菲利浦·約丹(Philippe Jordan)。 Category:奧地利管弦樂團 Category:維也納音樂.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维也纳交响乐团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重定向 维也纳国立歌剧院.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爱乐乐团

维也纳爱乐乐团(Wiener Philharmoniker),簡稱維也納愛樂,是位於奧地利维也纳的管弦乐团,成立于1842年。.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维也纳爱乐乐团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歌唱协会合唱团

維也納歌唱協會合唱團(Wiener Singverein)為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的演出合唱團。.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维也纳歌唱协会合唱团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Das Neujahrskonzert der Wiener Philharmoniker)开始于1939年,正式命名于1946年。.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 查看更多 »

维克多·德·萨巴塔

维克多·德·萨巴塔(Victor de Sabata,)是一位意大利指挥家和作曲家。.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维克多·德·萨巴塔 · 查看更多 »

绘画

繪畫在技术層面上,是一個以表面作為支撐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顏色的行為,那些表面可以是紙張、油畫布、木材、玻璃、漆器或混凝土等,加顏色的工具可以时畫筆、也可以是刀、海綿或是等。 在藝術用語的層面上,繪畫的意義亦包含利用此藝術行為再加上圖形、構圖及其他美學方法去達到表現出從事者希望表達的概念及意思这样一个目的。.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绘画 · 查看更多 »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以莎士比亚同名戏剧为题材,创作于1869年末到1880年。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当时作者只有29岁),也是他流传最广泛的作品之一。.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舒曼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德国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代表人物之一。舒曼生性热情、感情豐沛,富有民主主义思想。夫人克拉拉是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布拉姆斯曾受其提携。.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罗伯特·舒曼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格里格

爱德华·哈盖鲁普·格里格(Edvard Hagerup Grieg,),挪威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之一。 爱德华·格里格出生于卑尔根,祖先是蘇格蘭人,具有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倾向,作品大多以风俗生活、北欧民间传说、文学著作或自然景物为题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挪威民族乐派的人物。代表作有《》、《培尔·金特组曲》、《霍爾堡組曲》、《钢琴抒情组曲》等等。.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爱德华·格里格 · 查看更多 »

瑪麗亞·卡拉絲

玛丽亚·卡拉丝(英文:Maria Callas;希臘文:Μαρία Άννα Σοφία Καικιλία Καλογεροπούλου,),美国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卡拉丝是意大利“美声歌剧”(bel canto)复兴的代表人物。她兼备高超的演唱技巧和超凡的舞台表演能力,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高音之一。卡拉丝能够胜任各种风格的歌剧,出演的歌剧涵盖从早期古典歌剧直到晚近的威尔第和普契尼的作品。社会也曾广泛留意卡拉絲的個人生活。.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瑪麗亞·卡拉絲 · 查看更多 »

瑜伽

伽(योग,yoga),源于古印度文化,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一如」的道理与方法。而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包括调身的体位法(参考瑜伽体位集)、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達至身心的合一。 2016年12月1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印度瑜伽列入该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瑜伽 · 查看更多 »

男高音

在音乐,男高音(tenor)是一名音域佔c-c2共15度的歌唱家。他们按音質、音色、音区等不同特点分为:抒情花腔男高音(lirico-Leggero tenor)、抒情男高音(lyric tenor)、英雄男高音(heldentenor)和戏剧男高音(dramatic tenor)。柴可夫斯基的歌剧《黑桃皇后》中的男主人公格尔曼,就是典型的戏剧男高音。.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男高音 · 查看更多 »

焦阿基诺·罗西尼

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意大利作曲家,他生前创作了39部歌剧以及宗教音乐和室内乐。.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焦阿基诺·罗西尼 · 查看更多 »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是理查德·瓦格纳的一部歌劇,他自己称之为一部三幕剧。首演于1865年6月10日在慕尼黑皇家宫廷与国家剧院。这部歌剧是瓦格纳和马蒂尔德·维森东克的恋情写照,被视为古典-浪漫音乐的终结、新音乐的开山之作(特里斯坦和弦)。.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 查看更多 »

牛津大学

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非正式:Oxford University,或:Oxford;勳銜簡稱:Oxon)位於英格蘭牛津市。是一所世界聞名的公立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它是英語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也是世上現存第二古老持續辦學的高等教育機構。雖然大學的實際創立日期難以考證,但授課紀錄最晚可上溯到1096年。 牛津大學的師生人數自1167年亨利二世禁止英國學生前往巴黎大學就學後就開始迅速上升。1209年,牛津師生與鎮民的衝突使一些牛津學者另闢蹊徑,他們遷離至東北方的劍橋鎮並成立後來的劍橋大學。這兩所古老的大學在辦學模式、管理架構等各方面都非常相似,兩校同時展開相當悠久的競爭歲月,故常被合稱為「牛劍」。 牛津大學由38所獨立書院及4所學術學院組成。 各個書院為獨立的行政機構並隸屬於大學。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而學術學院則負責安排教職員講課及指導研究項目,另負責編制課程及給予學術指引。牛津大學並沒有獨立於城鎮的主校區,大樓和設施散見整個牛津鎮。 大學的本科教育包括書院的每週輔導課程,以及由學術學院提供的學科課程。上課地點除了書院外,還包括由校方提供的講堂、課室及實驗室。牛津大學同時為兩個著名獎學金計劃的舉辦地:一為於2001年設立的克拉倫登獎學金;另一為羅德獎學金。牛津同時擁有全球最具規模的大學出版社,及全英最大型的大學圖書館系統。牛津大學培養眾多社會名人,當中包括26位英國首相、29位諾貝爾獎得主(只計算學生;連教職員計算則達69位)、6位图灵奖得主及多國領袖與政治要員。。牛津大学在数学、物理、医学、法学、商学、文學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牛津大学 · 查看更多 »

EMI

EMI集團(EMI Group Limited,简称EMI),原名「電子與音樂工業公司」(Electric and Musical Industries)(香港曾譯作「電氣音樂有限公司」),是一家跨國的的音樂製作及唱片公司,總部位於英國倫敦。其唱片部門及版權部門已於2012年分別被環球唱片及索尼音樂娛樂收購。.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EMI · 查看更多 »

芝加哥

芝加哥(Chicago)位于美国中西部,属伊利诺伊州,為库克县縣治,东临密歇根湖,辖区内人口约290万。芝加哥及其郊区组成的大芝加哥地区,人口超过900万,是美国仅次于紐約、洛杉矶的第三大都会区。芝加哥的奥黑尔国际机场也是美國第二繁忙的机场。芝加哥地处北美大陆的中心地带,為美国最重要的铁路、航空樞紐。芝加哥同時也是美国主要的金融、期货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自1837年建市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都市之一。芝加哥常见的别名包括:“风城”等。 2014年全球城市排名中排名第7位。.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芝加哥 · 查看更多 »

芬兰

芬兰共和国(Suomi,Finland,)是北欧国家,陆地上与瑞典、挪威和俄罗斯接壤,西南面被波罗的海环绕,东南部为芬兰湾,西面则为波的尼亚湾。芬蘭是世界高度的發達國家和福利國家,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2018年世界幸福感报告》调查中芬兰被排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芬兰 · 查看更多 »

莎樂美 (歌劇)

《莎樂美》(德語:»Salome«,作品號五十四)是理查德·施特劳斯作曲並作詞一套單幕德語歌劇。該劇腳本是基於奥斯卡·王尔德同名法語戲劇的赫德維希·拉赫曼(Hedwig Lachmann)德語譯本改編而成的。1905年12月9日首演於德累斯頓的宮廷歌劇院。 該劇最為世人熟悉的段落,也是上演初年最為臭名昭著的,便是女主角莎樂美的「七層紗之舞(Tanz der sieben Schleier)」。而當今更著名便是更為驚人的最後一幕,呈現莎樂美熱情地親吻起施洗者約翰斷頭上的嘴唇。這一段今日已成為戲劇女高音的音樂會常用曲目,而全劇也是各大歌劇院的經典保留劇目,市面也有不同錄音的版本售賣。.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莎樂美 (歌劇) · 查看更多 »

莫里斯·拉威爾

約瑟夫-莫里斯·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法國作曲家和鋼琴家。生于法国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区小城西布勒,1937年在巴黎逝世时,已经是法国樂壇中与克勞德·德彪西齐名的印象乐派作曲家。 他的音樂以纖細、豐富的情感和尖銳著稱,同時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的主要作曲家之一。他的鋼琴樂曲、室內樂以及管絃樂在音樂史上不容忽視。鋼琴曲諸如《Miroirs》和《夜之魔》是經典的作品;管絃樂例如《達夫尼與克羅伊》,還有替穆索斯基編曲的《展覽會之畫》出色的展示了他以音樂表現光影色彩的技巧。對於大眾而言,最熟悉的應是他的《波麗露》,但他本人不十分看重此作品,並一度把它描述為“沒有音樂的管絃樂曲”。 根據SACEM的統計,拉威爾比其他法國作曲家擁有許多忠實的支持者,使他成為至今最受歡迎的法國作曲家。.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莫里斯·拉威爾 · 查看更多 »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Модест Петрович Мусоргский,),俄罗斯作曲家。他以歌剧《鲍里斯·戈东诺夫》、歌曲和钢琴组曲《展览会之画》著名。他与鲍罗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居伊以及巴拉基列夫组成“强力集团”或称“五人团”,被认为是19世纪典型的俄罗斯本土作曲家。穆索尔斯基早逝,其身后留下很多未完成或未配器的作品,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格拉祖诺夫或拉威尔等人补充完成。.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莫斯科 · 查看更多 »

莱奥·德利布

克莱芒·菲利贝·莱奥·德利布(Clément Philibert Léo Delibes,),法國作曲家,管风琴家。 德利布出生於圣日尔曼迪瓦尔(即今日薩爾特省拉夫賴士),父親是一個郵差,在他年幼時已過世;母親則是業餘的音樂演奏家,而祖父亦曾當過歌劇歌手,因此德利布自少便從家人中接觸音樂。1847年他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阿道夫·亞當學習作曲,當時也學習聲樂和鍵盤。畢業後先後在國家歌劇院(Théâtre Lyrique)、巴黎歌劇院(Paris Opéra)、聖皮埃爾德夏尤教堂(Saint-Pierre-de-Chaillot)等擔任合唱指揮、伴奏或風琴演奏手。1871年與莱昂蒂内(Léontine Estelle Denain)結婚。 德利布最著名的作品都是和舞台劇有關,他先後共完成了超過20齣的歌劇和輕歌劇和三齣芭蕾舞剧,他亦有創作藝術歌曲等作品,但室樂、管絃樂作品則近乎欠奉。當中以芭蕾舞剧《夢偶情緣》和《西尔维亚》,歌剧《拉克美》(Lakmé)為他的代表作,而拉克美中的歌曲Flower duet隨著20世紀後期英國航空的廣告歌而廣為人知。.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莱奥·德利布 · 查看更多 »

莱比锡

莱比锡(Leipzig,索布语:Lipzk)是德国萨克森州第二大城市,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東德)第二大城市。位于萨克森州莱比锡盆地中心。它的古称是Lipsia或Lipzk,来源于斯拉夫语Липа,意思是“酸橙树”或“椴树”。歌德称它为“小巴黎”。.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莱比锡 · 查看更多 »

遊吟詩人

#重定向 遊唱詩人.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遊吟詩人 · 查看更多 »

遊唱詩人 (歌劇)

《遊唱詩人》(Il trovatore)是一部四幕的著名歌劇,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意大利文劇本是由巴達爾(Leone Emanuele Bardare)及卡瑪拉諾(Salvatore Cammarano)編寫,改編自Antonio García Gutiérrez的話劇《El Trobador》。 《遊唱詩人》於1853年1月19日在羅馬阿波羅歌劇院(Teatro Apollo)首次演出。.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遊唱詩人 (歌劇) · 查看更多 »

聖伯多祿大殿

聖伯多祿大殿(Basilica Sancti Petri;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是位於梵蒂岡的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1506年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徵之一。作為最傑出的文艺复兴建筑Banister Fletcher, the renowned architectural historian calls it "the greatest cre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and "...the greatest of all churches of Christendom" in.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聖伯多祿大殿 · 查看更多 »

達夫尼與克羅伊

達夫尼與克羅伊(法文:Daphnis et Chloé)乃莫里斯·拉威爾根據同名音樂劇所作之芭蕾舞曲。該曲之芭蕾舞音樂,以古希臘詩人朗高斯(Longus)的『達夫尼與克羅伊』全三場組成作品為基礎,並由俄羅斯芭蕾舞團於1912年在薩特蕾歌劇院作巴黎首演。而拉威爾本人亦從芭蕾舞音樂摘錄了一部分,並分別在1911年及1913年首演第一組曲與第二組曲。.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達夫尼與克羅伊 · 查看更多 »

鍵盤樂器

鍵盤樂器是有排列如鋼琴鍵盤的琴鍵之樂器總稱。這些樂器上每個琴鍵都有固定的音高,因此皆可以用以演奏任何符合其音域範圍內的樂曲。琴鍵下常有共鳴管或其他可供共鳴之裝置。演奏家在使用键盘乐器时不是直接打击乐器的弦来产生震荡,而是使用琴键,通过乐器内的机械机构或电子元件来产生音响。 一般琴键是黑色和白色的,排列在键盘上。少数例外有手摇风琴、手风琴等,在这些琴上也有按钮。 鍵盤樂器的一个缺点在于音乐家无法直接控制发音器,而且大多数鍵盤樂器的音高是固定的,演奏家无法更改,因此对演奏有一定限制。有些乐器使用特殊构造、结构使得演奏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改乐器的发音性能。 鍵盤樂器的优点在于大多数鍵盤樂器可以同时多声部演奏、能演奏多个音的和弦,且音域相对比较宽阔。.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鍵盤樂器 · 查看更多 »

菲律宾

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ka ng Pilipinas;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通稱菲律賓,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亚相望,西隔中国南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宾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7,641個島嶼組成,可分為呂宋島、-zh:米沙鄢群岛;zh-tw:維薩亞斯群島;zh-hk:維薩亞斯群島;zh-sg:米沙鄢群島;-和zh:棉兰老岛;zh-tw:民答那峨島;zh-hk:棉蘭老島;zh-sg:棉兰老岛;-三大島群。其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2015年時總人口破億(世界第12名),成為東南亞第二個人口破億的國家。菲律賓群島上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該地區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的發展,各地分別受到了印度文化、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航海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期間開始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战争及美菲战争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被日本佔領,並在戰後獨立。美國在當地留下了英文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污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其國內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有所改善,海外打工移民陸續歸國,特別是北部各島嶼、马尼拉的建設達到新興國家水平,該國並榮獲了亞洲四小虎的称号。.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菲律宾 · 查看更多 »

萊茵的黃金

《萊茵的黃金》 (Das Rheingold)是《尼伯龍根的指環》 (Der Ring des Nibelungen)系列中四部歌劇的第一部,由華格納作曲及編劇。《萊茵的黃金》於1869年9月22日於Munich Court Theatre首演,由August Kindermann 飾演Wotan,Heinrich Vogl飾演Loge,Wilhelm Fischer 飾演Alberich。.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萊茵的黃金 · 查看更多 »

萨宾娜·迈耶

萨宾娜·迈耶 (Sabine Meyer,),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克赖尔斯海姆的单簧管演奏家。.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萨宾娜·迈耶 · 查看更多 »

萨尔茨堡

萨尔茨堡(Salzburg),奥地利共和国萨尔茨堡州的首府,人口约15万(2007年),是继维也纳、格拉茨和林茨之后的奥地利第四大城市。萨尔茨堡位于奥地利的西部,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城市的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城市的历史相当悠久,据史料记载,萨尔茨堡是现今奥地利管辖地域内历史最悠久的城市。 萨尔茨堡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萨尔茨堡也是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故乡,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萨尔茨堡老城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萨尔茨堡 · 查看更多 »

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

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Salzburger Osterfestspiele)由著名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于1967年创办。每年3月底至4月初复活节的两周内,由柏林爱乐乐团上演瓦格纳的音乐剧,并举办各种演奏会。.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 · 查看更多 »

萨尔茨堡大学

萨尔茨堡大学, University of Salzburg, Universität Salzburg, 也叫做 Paris Lodron University) 是位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萨尔茨堡大学 · 查看更多 »

萨尔茨堡音乐节

萨尔茨堡音乐节(Salzburger Festspiele),又称“萨尔茨堡夏季艺术节”(以区别“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为每年七月最后一个周六在莫扎特故乡——奥地利萨尔茨堡举办的连续五周的夏季音乐盛会。 萨尔茨堡音乐节由"莫扎特基金会"始创于1877年,以演奏莫扎特作品为初衷。1922年之后,加入德国作曲家、指挥家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1992年,年轻的剧院管理者、法学博士莫迪埃对音乐节曲目进行改革,直到近代,逐步加入穆索尔斯基、老约翰·施特劳斯、阿尔伯特·吉纳斯特拉、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马勒、瓦格纳、布鲁克纳等等音乐家的作品。表演的内容包括意大利歌剧、话剧、电影、音乐会、芭蕾舞等项目。 音乐节期间,萨尔茨堡音乐节大厅、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大学、州立剧院、米拉贝尔宫等都有音乐活动.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萨尔茨堡音乐节 · 查看更多 »

蝴蝶夫人

《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是由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創作之歌劇。該劇由雷基·伊利卡及喬賽普·賈科薩撰寫劇本,並根據美國作家的短篇小說《》作為藍本。亦參考了皮埃爾·洛蒂的小說《》。.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蝴蝶夫人 · 查看更多 »

蝙蝠 (歌剧)

《蝙蝠》(Die Fledermaus)為奥地利作曲家小約翰·史特勞斯所譜曲的輕歌劇。其德文腳本由卡爾·哈夫納(Carl Haffner)與理查德·热内(Richard Genée)所作。.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蝙蝠 (歌剧) · 查看更多 »

西门子公司

西门子股份公司(德語: SIEMENS AG,)是德國的一家跨國企業,其在電機和電子領域是全球業界先驅,並活躍於能源、醫療、工業及基礎建設與城市業務領域。此外,西門子也是美国《财富》杂志2016年评选的的排行榜中的第71名。西門子於1847年由维尔纳·冯·西门子建立,总部位于德國慕尼黑和柏林。西门子股份公司是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 西門子目前在全球擁有約405,000名員工,公司業務遍佈190個國家。.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西门子公司 · 查看更多 »

馬友友

友友(Yo-Yo Ma,)是一位大提琴演奏家,為法國出生的華裔美國人,曾獲得多座葛萊美獎。包括2013年第55屆葛萊美獎。.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馬友友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

其顿(Macedonia )是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地理和历史地区。长期以来,它的界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现在认为该地区涉及六个巴尔干半岛国家:希腊(北部的馬其頓地區)、北马其顿共和国、保加利亚(布拉格耶夫格勒州)、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它占地约,人口约476万。 馬其頓共和國自立國以來,一般簡稱為“馬其頓”;但馬其頓共和國和馬其頓地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存在名称争议。希臘方面認為“馬其頓”是希臘歷史的一個概念,反對馬其頓共和國使用“馬其頓”名稱,所以暫名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现在普遍认为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为史高比耶。 马其顿地区其已知的最古老定居点可追溯到约9000年前。公元前4世纪中叶,马其顿王国统治了巴尔干半岛;从那之后,马其顿的历史便开始多元化。.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馬其頓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马太受难曲

太受难曲(Matthäuspassion) BWV 244,是一部清唱剧受难曲,由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於1727年(在萊比錫擔任教會指揮時),内容是根据马太福音里有关耶稣的受难。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是巴赫两部完整的受难曲作品。整部作品演出时间长达3小时。.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马太受难曲 · 查看更多 »

马铃薯

鈴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稻米、玉米和小麦。原產於南美洲秘魯與波利維亞境內的安地斯山脈。王瑞章等人.馬鈴薯栽培管理技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臺南馬鈴薯的人工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Lost Crops of the Incas: Little-Known Plants of the Andes with Promise for Worldwide Cultivation (1989) 馬鈴薯是歐美地區許多國家的主食,為世界第四大主食作物。.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马铃薯 · 查看更多 »

马里奥·德·摩纳哥

里奥·德·摩纳哥(Mario del Monaco,),著名義大利男高音歌劇唱家,被認為20世紀聲音最響亮的男高音歌唱家。.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马里奥·德·摩纳哥 · 查看更多 »

马里斯·扬颂斯

里斯·伊瓦爾斯·喬治·扬颂斯(Mariss Ivars Georgs Jansons,又译:--,)生于里加,拉脱维亚指挥家。其父亲也是一名指挥家,母亲伊赖达·杨松斯(Iraida Jansons)是犹太女中音歌唱家,曾为里加歌剧院的首席歌手。.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马里斯·扬颂斯 · 查看更多 »

魯米利亞

魯米利亞,也译为罗梅利亚(土耳其語:Rumeli、阿爾巴尼亞語:Rumeli、保加利亞語:Румелия、希臘語:Ρούμελη)是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南巴爾幹地區的土耳其語名稱。意思是「羅馬人的土地」,「羅馬」是指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之前這個地區的東羅馬帝國。在11世紀至12世紀期間,魯米利亞曾也指安那托利亞地區,隨著土耳其人逐漸征服東羅馬帝國而逐漸只指南巴爾幹地區。北部以多瑙河為界。西側是阿爾巴尼亞。南側是伯羅奔尼撒。主要的都市是比托拉。在1870年至1875年的國境變化中,各國均不再使用魯米利亞這個詞彙。1878年的柏林條約中設置了奧斯曼的自治省東魯米利亞自治省。後併入保加利亞。魯米利亞包括了今日的希臘中部地區、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以西的地區、保加利亞、馬其頓共和國。目前大多數時候都用色雷斯來指代這片區域,然而仍然在提及歷史時使用。另外在希臘,魯米利亞是指中希臘地區。 Category:巴爾幹歷史 Category:奥斯曼帝国.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魯米利亞 · 查看更多 »

魔笛

《魔笛》(Die Zauberflöte),编号K.620。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于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維登劇院首演,作者于同年去世。 这部歌剧取材于诗人(C.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魔笛 · 查看更多 »

让·西贝柳斯

尚·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出生名約翰·朱利葉斯·克里斯蒂安·西貝流士(Johan Julius Christian Sibelius),芬蘭作曲家,民族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晚期重要代表。.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让·西贝柳斯 · 查看更多 »

谢尔盖·切利比达奇

塞爾吉烏·傑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罗马尼亚指挥家。他在羅馬尼亞接受教育,然後前往巴黎和柏林。傑利畢達克的職業音樂生涯跨越了五十年,曾擔任慕尼黑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和幾個歐洲管絃樂團的首席指揮,他在晚年於德國美因茨大學與位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柯蒂斯音樂學院任教。 當同時期的指揮大師都爭相留下錄音時,傑利畢達克卻經常拒絕將他的表演錄製成商業錄音唱片,因為他聲稱聽者無法從音樂廳外獲得“先驗經驗”,更指「錄音會破壞音樂…… 錄音,就像是失去了原味的青豆罐頭。」。他在擔任慕尼黑愛樂樂團首席指揮時,引起性別歧視的爭議和指責,導致法律攻防戰長達12年之久。.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谢尔盖·切利比达奇 · 查看更多 »

鲁杰罗·莱翁卡瓦洛

鲁杰罗·莱翁卡瓦洛(Ruggero Leoncavallo,),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莱翁卡瓦洛学于那不勒斯音乐学院,推崇瓦格纳并受其影响;作有歌剧约20部;根据卡拉勃里安村情杀事件所作的歌剧《》是的代表作品,音乐粗放而富于戏剧性,与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齐名。 莱翁卡瓦洛也曾写作歌剧《波希米亚人》,并因与普契尼的同名作品发生冲突而导致两人关系破裂。.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鲁杰罗·莱翁卡瓦洛 · 查看更多 »

鲍里斯·戈东诺夫

#重定向 鲍里斯·费奥多罗维奇·戈东诺夫.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鲍里斯·戈东诺夫 · 查看更多 »

贝多伊齐·斯美塔那

贝德里赫·斯美塔那(Bedřich Smetana ,),生於波希米亞利托米什爾,卒於布拉格,捷克作曲家。他的音樂成功發揚了捷克民族文化,和捷克的獨立密不可分,因此被譽為捷克音樂之父。在國際間他以歌劇《被出賣的新嫁娘》最具代表性;包括交響詩組曲《我的祖國》細膩地演繹了捷克的歷史、傳說故事和景緻,以及第一號弦樂四重奏《我的一生》。.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贝多伊齐·斯美塔那 · 查看更多 »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卡拉扬 60年代)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卡拉扬 60年代)(俗称DG「红卡」)是奧地利指挥家卡拉扬在1961年〜1962年與DG合作录制的一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唱片,这也是卡拉扬第二次录制该套作品全集(上一次是在EMI指挥爱乐乐团;卡拉揚在一生中,共錄製了四次貝多芬九大交響曲全集)。演出的乐队是柏林爱乐管絃樂團。 一般樂迷常稱之為1962年版(以錄音年份而言)、1963年版(以發行年份而言),或直接略稱1960年代版。该套唱片被推崇是众多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录音中的名演。.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卡拉扬 60年代) · 查看更多 »

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是奧地利作曲家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之一,為一喜歌剧,完成于1786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费加罗的婚礼 · 查看更多 »

费德里奥

费德里奥(也译为菲岱里奥)是乐圣贝多芬唯一一部歌剧。歌剧的最终版本是两幕剧,但首演的时候是三幕。.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费德里奥 · 查看更多 »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

雅各·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通稱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又译孟德尔颂、门登思宋、棉底路斯孙等。德国犹太裔作曲家,生于德国汉堡的富裕家庭,逝于莱比锡。门德尔松是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集古典主義大成的德國作曲家,也是鋼琴演奏家。貝多芬對後世影響深遠。一生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6首鋼琴奏鳴曲(其中32首带有编号,1首未完成)、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2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貝多芬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 查看更多 »

齊格弗里德

格弗里德,又譯作--、齊格飛(Siegfried或Sigurd),中世紀中古高地德語史詩《尼伯龍根之歌》的英雄,理查德·華格納著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的主角,以屠龍聞名。在史詩中,他殺死了巨龍法夫納,幫助勃艮第的國王龔特爾成功娶到布倫希爾德。另外齊格菲與北歐神話傳說英雄西格鲁德(或西格德、希格爾德)(Sigurðr,Sigurd)是同源人物。.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齊格弗里德 · 查看更多 »

辛辛那堤

#重定向 辛辛那提.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辛辛那堤 · 查看更多 »

迪卡唱片公司

迪卡唱片公司(Decca Records)是一家1929年在英國成立唱片公司,世界著名的古典音樂唱片品牌之一。現以出品西方經典音樂(即古典音乐)而著名,特別是出品中有大量歌劇和芭蕾舞全劇而著名,因此,迪卡唱片公司又有「歌劇出版公司」(The Opera Company)的別號。另公司成立至今,偶爾也有涉足流行音樂的出版。 迪卡唱片公司在1980年被宝丽金唱片集团(PolyGram)收購,但其後獲得飞利浦唱片公司(Philips)的經典音樂錄音的發行權,其後該集團后来在1998年被环球唱片收购。.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迪卡唱片公司 · 查看更多 »

胡戈·沃尔夫

胡戈·沃尔夫(Hugo Wolf,),又译吴尔湖,奥地利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出生于现斯洛文尼亚境内的温迪施格拉茨(现名斯洛文尼亞格拉代茨)。1875年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两年后被开除。1881年曾短暂担任过萨尔茨堡歌剧院第二合唱指挥,其他生活来源主要靠写音乐评论和友人接济。1897年,沃尔夫精神失常,1903年死于精神病院。 沃尔夫是舒曼之后最伟大的德奥艺术歌曲作曲家。其歌曲作品继承了自舒伯特以来的传统,又深受瓦格纳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沃尔夫非常注重歌词的文学性,强调严格按歌词的重音和分节来谱曲。其歌曲多用通谱歌体,演唱方法近似朗诵调。钢琴伴奏具有极高的独立性,常用复杂的半音和声,有时也用简单的自然音和声。沃尔夫常短时期内集中为某个诗人的诗谱曲,力图表现其作品的内涵和个人的气质。 沃尔夫亦是著名的音乐评论家,以常常恶毒中伤诋毁勃拉姆斯而知名。.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胡戈·沃尔夫 · 查看更多 »

阿尔班·贝尔格

阿尔班·馬利亞·約翰尼斯·贝尔格(Alban Maria Johannes Berg,),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也逝于該地,是与勋伯格、韦伯恩齐名的第二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 贝尔格的音乐集马勒的后期浪漫主義和勋伯格的无调性手法和后来的十二音序之大成。虽然他一再强调自己是舊有传统的捍卫者,但是无可置疑地他是20世纪音乐的革新者。貝爾格因為虫咬導致的感染,於1935年的圣誕夜去世。.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阿尔班·贝尔格 · 查看更多 »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

阿希爾-克洛德·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法國作曲家。法国作曲家。他被视为第一个印象派作曲家,尽管他极力反对这个形容词。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德布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樂《大海》和《牧神午後前奏曲》,鋼琴組曲《貝加馬斯克組曲》、《意象集》、《版畫集》等;而他的創作最高峰則是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林逸聰,388頁。 德布西出生于一个简朴的家庭,家庭内部并没有多少文化兴趣,但是他在10岁的时候就有足够的音乐天赋,可以进入法国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他最初是学钢琴的。但是,尽管音乐学院的保守派教授不赞成,他还是发明了他的创新写作风格。并花了许多年的时间来发展成熟,在他1902年获得国际声誉之前,他已经快四十岁了,他完成了他唯一一部歌剧,佩莱亚斯和梅丽森德。 德布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藝術的熏陶。他在馬斯奈等前輩作曲家開創的法國音樂傳統的影響下,結合了東方音樂,西班牙舞曲和爵士樂的一些特點,將法國印象派藝術手法運用到音樂上,創造出了其別具一格的和聲,其音樂對自他已降的作曲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Lesure, Page 783。德布西被總括為印象派音樂的代表,雖然他本人並不同意,甚至設法遠離這一稱謂。一些作家如羅伯·施密茲(E.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 · 查看更多 »

阿依達

《阿依達》(Aida)是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4幕歌劇。意大利文劇本由編寫,改編自所寫的故事。歌劇於1871年12月24日在埃及開羅的首演。 對於該部歌劇的創作目的,坊間有很多誤傳。實際上《阿依達》並非為慶祝1869年通航的蘇伊士運河,或開羅總督歌劇院的啟用所作的。現在可確定的是該劇是由埃及總督伊斯梅爾帕夏以150,000法郎邀請威爾第作曲,定於1871年1月上演,但因普法戰爭爆發而延遲上演。 《阿依達》是一部著名歌劇,當年一上演已獲高度讚賞。《阿依達》經常被演出,並有多個錄音版本。其中一首樂曲《榮耀歸於埃及》(Gloria all´Egitto)更成為歐洲的足球比賽時球迷經常詠唱的歌曲。.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阿依達 · 查看更多 »

阿图罗·托斯卡尼尼

阿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意大利指挥家。他的指挥艺术在世界上有着极大的影响,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始终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阿图罗·托斯卡尼尼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阿诺德·勋伯格

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önberg,),后改姓氏写法为Schoenberg,奥地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音樂理論家,曾向亞歷山大·策姆林斯基學習作曲,其後並迎娶--氏之妹為妻。 勋伯格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在於他開創了第二維也納樂派、編寫《和聲學》(1911)、提出《十二音列理論》(1923),深遠地影響了二十世紀音樂的後續發展。 起初,勋伯格受19世纪末德奥浪漫派作曲家的影響,創作風格被歸類為浪漫派晚期的半音主義,1908 年結識畫家康定斯基,並和他共同舉辦享譽一時的藍騎士畫展,兩位藝術家在創作理念上交相刺激影響,而開啟了勋伯格音樂創作上著名的表現主義時期,在此期間,勋伯格的音樂創作,慢慢由浪漫晚期的複雜調性轉為無調音樂,無調音樂時期維持大約十五年,於1923年,正式提出他的十二音列理論,正式進入他的十二音列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之后的多年里,勋伯格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思考音乐结构上,1911年他开始执教于柏林和维也纳。1933年,纳粹指责其音乐颓废,是毒害德国青年的垃圾,把身为犹太人的作曲家赶出了其任教8年的柏林,此后勋伯格定居于美国,前后在波士顿和洛杉矶任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勋伯格不再信仰天主教,而改信犹太教,他始终关注自己同胞的命运,终于在1947年,凭着一种无法竭止的情感于12天裡一气呵成地写完了包括全部歌词和音乐的杰作《》,这部为朗诵、男声合唱以及管弦乐队而作的作品仿佛是作曲家灵魂深处的巨大悲鸣,象征着一个犹太人的全部尊严。作曲家晚年创作了几部完整系列的12音作品,摩西与亚伦是其最后一部歌剧,可惜作曲家逝世时尚未完成,故演出时通常略去第三幕。此外,勋伯格还是一位画家,其中他的自画像最为著名。 勋伯格與其最重要的兩大弟子魏本和貝爾格在音樂史上被稱作「第二維也納樂派」,以有別於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的「第一維也納樂派」。.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阿诺德·勋伯格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戈林

赫爾曼·威廉·戈林(Hermann Wilhelm Göring,)是納粹德國的一位政軍領袖,與「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關係極為親密,在納粹黨內有相當巨大的影響力。他擔任過德國空軍總司令、「蓋世太保」首長、「四年計劃」負責人、、、經濟部長、普魯士總理等跨及黨政軍三部門的諸多重要職務,并曾被希特勒指定为接班人。 戈林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著名的「王牌飛行員」,有著擊落22架敵機的紀錄,并獲得了德國最高級別的軍事勳章——「功績勳章」,戰爭後期還擔任曾為「紅男爵」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所領導的第1戰鬥機聯隊最後一任指揮官。戰後戈林加入了納粹黨,為該黨最早的一批成員,並參與了1923年失敗的「啤酒館政變」,期间身中槍傷。为此,後來他一直靠注射嗎啡來減緩痛苦,结果終生麻藥成癮,體型也從健壯轉為肥胖。1933年,戈林創立秘密警察機關——「蓋世太保」。1935年,戈林被希特勒任命為德國空軍總司令,並憑藉他個人的政治影響力為空軍取得大量預算與獨立地位,令其快速建軍。 戈林以德國空軍最高領袖的身份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儘管他本人並不直接干預作戰細節,對現代化空軍技術也缺乏了解,但還是對德軍有相當大的影響,特別是敦克爾克戰役、不列顛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三場決定性戰鬥的發展、德國海軍航空兵、空降部隊和空軍地面部隊的建立、指揮反盟軍轟炸作戰等等。1940年德國打敗法國後,戈林的權力與聲望達到最高峰:希特勒將其晉升為「國家元帥」(或譯作「帝國大元帥」),高過傳統意義上的德國元帥,隔年還指名戈林為其政治接班人。1942年後,隨著德國軍事情勢惡化,戈林的聲望和希特勒對其的信任逐漸降低,于是前者从此不管政治與軍事事務,專注於掠奪各佔領地的藝術品與财富,并過著奢華的生活度日。 1945年4月22日,戈林得知希特勒將自殺,遂拍發電報告知後者他將接掌德國的所有權力。希特勒見狀,認為此為不忠的表現,便下令撤銷戈林全部職務,同时開除黨籍并將其逮捕。二戰結束後,戈林在審判德國黨政軍領袖的「紐倫堡審判」中被判犯「」、「」、「戰爭罪」和「反人道罪」,并處以絞刑,但在行刑前一天晚上,戈林服毒自殺身亡。.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赫尔曼·戈林 · 查看更多 »

葛塔諾·多尼采蒂

多米尼科·葛塔諾·玛利亚·多尼采蒂(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又譯--,是一位義大利著名的歌劇作曲家。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是1835年首演的《拉美莫爾的露琪亞》。 多尼采蒂出生於貝加莫(Bergamo)一個並非音樂世家的窮苦家庭。但在1806年他成為西門·邁爾(Simon Mayr)在貝爾加莫的慈善學校的第一批學生中的一員。 多尼采蒂以他的歌劇著名,不過他也寫了不少其他格式的音樂,如教會禮樂,弦樂四重奏和一些管弦樂樂曲。 他的弟弟朱塞佩·多尼采蒂在1828年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宮廷音樂總監,為蘇丹馬哈茂德二世服務。 多尼采蒂作品的聲樂風格,豐富了由罗西尼和贝利尼推至流行市場的美聲歌劇基礎。這三位作曲家的作品被視為19世紀初美聲歌剧的典範之作。.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葛塔諾·多尼采蒂 · 查看更多 »

肺炎

肺炎(pneumonia),是指肺部出現發炎的症狀,主要是肺泡受到影響。肺炎常見的症狀包括有痰的咳嗽、胸痛、發熱及呼吸困難。症狀可能由輕微到嚴重不一。特別高齡的長者或新生兒可能會出現不典型的症狀。通常在治療開始後三天會逐漸好轉;然而,患者在未來一個月以上可能會感到疲倦。 肺炎通常是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而引發的,偶爾會由其他微生物感染引起。另外藥品影響或者是自體免疫性疾病也會造成肺炎。危險因子包括諸如囊腫性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肺部疾病,以及氣喘、糖尿病、心臟衰竭、具吸菸史,還有使咳嗽能力貧弱的中風、免疫抑制。肺炎往往是根據症狀以及理學檢查來判斷 -->。、血液測試,痰液都能幫助確認診斷。這個疾病可以依照感染的地點分類為社區、醫院、或醫護相關的肺炎。 疫苗可用於防止特定種類的肺炎 -->,其他預防包含多洗手和禁菸。治療方式則取決於造成疾病的根本原因。抗生素可用於治療細菌造成的肺炎 ,如果病人病情嚴重,通常會住院治療。當病人氧氣含量低時,會用。 全球每年約有4.5億人(全球人口的7%)罹患肺炎,每年約400萬人因此死亡。肺炎被十九世紀時的醫生視為「死亡統帥」。在二十世紀,抗體和疫苗的發明使存活率得以改善。然而,開發中國家居民、年老、年幼與慢性疾病患者,肺炎依然高居主要死因之一。由於肺炎經常縮短垂死之人的煎熬,因此被稱為「老人之友」。.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肺炎 · 查看更多 »

脊髓

脊髓(Spinal cord)是细细的管束状的神经结构,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且被脊椎保護;是源自腦的中樞神經系統延伸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依靠复杂的联系来处理传递信息。脊髓的主要功能是传送脑与外周之间的神经信息。.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脊髓 · 查看更多 »

里是東亞傳統的长度单位,起源於中國周代,當時一里為1800尺,後世實際長度歷代不同,傳到日本、朝鮮半島、越南後也有變化;至近代於華語圈也稱作華里以和英里和公里區別。 现在一般1里等于500米,2里等于1公里。 日本大寶律令規定「里=5町=300歩」1里.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里 · 查看更多 »

腱鞘

腱鞘又称滑液鞘,是肌腱周围由双层滑膜构成的长管形纤维组织,两层之间有滑液。.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腱鞘 · 查看更多 »

苏黎世

苏黎世(Zürich ;瑞士德語:Züri )是瑞士联邦的最大城市(2012年城市人口約38万,市区人口近110万,包括郊区在内的苏黎世都会区人口达190万。),苏黎世州的首府。苏黎世是瑞士主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瑞士的政治中心和首都在伯尔尼)。苏黎世是瑞士银行业的代表城市,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瑞士聯合銀行、瑞士信贷银行和许多私人银行都将总部设在苏黎世。苏黎世国际机场是瑞士全国最大的机场。国际足球联合会总部也设在苏黎世。根据2006年和2007年的部分调查显示,苏黎世在这两年的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评选中高居全球首位。 「苏黎世」的名称可能来源于凯尔特语中的“Turus”,一项有力的证据就是在出土的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占领时期的墓志铭上发现了古代该城名称的罗马化形式——“Turicum”。.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苏黎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保祿二世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是第264任天主教教宗,本名卡罗尔·若瑟·沃伊蒂瓦(Karol Józef Wojtyła,国际音标:,),出生於波蘭,于1978年10月16日被选为教宗,是第一位波蘭裔及斯拉夫裔教宗,也是自1522年亞德六世離世後456年來第一位非意大利人出身的教宗,在位時間則是史上第二長,僅次於庇护九世。 從事聖職前曾擔任過運動員、戲劇演員、礦工、化學工廠員工。擔任教宗後總共進行過102次國際訪問,是历史上出行最多的教宗。逝世被尊稱為大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 the Great),是史上第四位及1138年來首位被冠上「大教宗」(The Great Pope)頭銜的教宗,其他三位分別是教宗良一世、教宗額我略一世和教宗尼各老一世。教宗方濟各於2014年4月27日,將其和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同時冊封為聖人。其紀念日定於10月22日。.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若望·保祿二世 · 查看更多 »

雷纳塔·泰巴尔迪

雷纳塔·泰巴尔迪(Renata Ersilia Clotilde Tebaldi,),台灣譯「提芭蒂」,大陆譯「苔芭尔蒂」,是意大利歌剧演员,女高音歌唱家,歌剧界认为她有着“天使般的美丽歌喉”。 泰巴尔迪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其父是佩萨罗一所学校的小提琴音乐老师。在1950年代到60年代,她与当时走红的著名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馬里奧·德爾·莫納科被誉为是一对“黄金搭档”。 她常被拿來與同年代的希臘裔女高音卡拉絲相比較,被視為是卡拉絲的競爭對手。 Category:義大利女高音 Category:歌劇演員 Category:意大利罗马天主教徒.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雷纳塔·泰巴尔迪 · 查看更多 »

雕塑

雕塑是一種造型艺术,以物质材料和手段制作的三维空间形象的视觉艺术。雕塑最早主要是使用雕(通过减除材料来造型)及塑(通过叠加材料来造型)的方式,在石、金属、木、陶瓷等材料來創作,不過現代主義的雕塑,在材料及創造手法上都有很高的自由度,可以利用雕、焊接、模塑或鑄造的方式,在各種不同的材質上進行創作。 比其他材質易腐壞的雕塑更可以在長時間後保存下來,古文化所留下的雕塑也多半以石雕及陶藝為主。同時期也有很多傳統的木雕,但很多都已經腐朽無法保存。古文化的雕塑許多曾都有亮麗的顏色,但現在多半已經褪色。 在很多文化中,雕塑是宗教崇拜的中心,一直到最近幾世紀之前,大型雕塑都還非常昂貴,非一般個人有能力可能負擔,因此大型雕塑多半是宗教或政治的產物。像古地中海、印度、中國、南美及非洲的古文化都留下許多的雕塑。 西方文化中的雕塑起源於古希臘,許多希臘的雕塑家在古典希臘時期創作了許多傑出的雕塑品。在中古世紀,哥特式雕塑表現了基督教中的痛苦及激情,文藝復興時期崇尚古典作品,像米开朗基罗的大衛像就是當時著名的作品。現代主義雕塑較不著重傳統的工藝及人體的描繪,改用和作為其作品的呈現。.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雕塑 · 查看更多 »

RCA

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較常簡稱為RCA Corporation(RCA公司)),是一家在1919年至1986年間營運之美國電子設備生產商。今日RCA公司雖然已停止營運,但同名的品牌名仍轉手由其他企業持續使用。1986年,美國無線電公司被美國通用電氣所併購。由索尼音樂娛樂及公司使用,授權TCL集团及Audiovox在源自RCA公司的產品上使用RCA的名稱 RCA於1970年代至1990年代在臺灣的桃園縣(今 桃園市)設廠生產期間,曾造成嚴重的污染事件,導致多名員工與當地居民罹患癌症,受害者於2015年獲得賠償5億新台幣。.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RCA · 查看更多 »

SPD

SPD可以是下列意思:.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SPD · 查看更多 »

柏林国家歌剧院

#重定向 柏林國立歌劇院.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柏林国家歌剧院 · 查看更多 »

柏林爱乐乐团

柏林爱乐乐团(Berliner Philharmoniker,簡稱柏林愛樂,舊名Berliner Philharmonisches Orchester),德国管弦樂團,成立于1882年。普遍认为柏林爱乐是世界级的管弦乐团。.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柏林爱乐乐团 · 查看更多 »

查理·明希

查理·明希(Charles Munch,国际音标:,),法国指挥家、小提琴家,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曾任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法国巴黎管弦乐团首任音乐总监。.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查理·明希 · 查看更多 »

東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简称「民主德国」(德語縮寫:DDR)、「東德」或「民德」,是存在于1949年到1990年的一个中欧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10月7日在德国苏占区成立,首都为东柏林。民主德国位于现今德国的东北部,面积为107,771平方公里,与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波兰接壤,北部为波罗的海。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时与西德合併。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被大多数人视作苏联的一个卫星国。1948年苏联占领当局将权力移交给德国的共产党领导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随后在1949年成立。东德人口的很大一部分都不认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1953年发生了六一七事件,苏联驻德部隊参与了镇压。东德成立初期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外逃问题,在1950年代有270万东德居民由于政治或经济因素非法越境到西德。除建立两德边境外,1961年东德政府沿西柏林边境修建了柏林墙以阻止东德居民通过西柏林逃往西方,并对越境者加以射杀。另外,东德的国家安全部——史塔西对整个社会的异见者和社会活动进行着严密的监控和压制。国家教育机构被要求按照马列主义的原则培养社会主义特性的人才。政治权力在1989年前由德国统一社会党掌握,其对各岗位的干部选拔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他政党仅能通过统一社会党领导的国家阵线参与政治活动。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经济体制为计划经济,依照五年计划组织生产并分配消费品。其国民经济高度国有化,对先前的私有企业进行了强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以人民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贸易组织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集体生产单位替代。东德建立了就业保障制度,且与西德相比具有较高的妇女就业率,东德也成为了当时东方阵营中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国家对日用消费品采取補貼措施以降低物价,然而国民经济无法满足居民对部分食品和高档消费品的需求,不得不通过从西方进口,同时增加了国家的债务。 政治上的不民主以及经济上的问题导致了东德居民的不满情绪,在昂纳克拒绝效仿苏联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后,东德的离境人数开始增加,并爆发了持续的抗议活动。1989年发生了一场非暴力的革命,当时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領導的苏联政府拒绝干涉这一事件。这场革命结束了统一社会党专制,次年举行了自由选举,随后--国际协商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最後东德于1990年10月3日併入西德成为一个统一的德国。.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東德 · 查看更多 »

杜蘭朵

《杜蘭朵》(Turandot)是賈科莫·普契尼作曲的三幕歌剧,剧本改編自意大利剧作家卡洛·戈齊的创作。普契尼在世时未能完成全剧的创作,在普契尼去世后,弗蘭科·阿爾法諾(Franco Alfano)根据普契尼的草稿将全剧完成。该剧于1926年4月25日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演,由托斯卡尼尼担任指挥。在该歌剧中,普契尼部分采用了中国民歌的曲调。.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杜蘭朵 · 查看更多 »

梵蒂冈

梵蒂岡城國(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通稱梵蒂岡,是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內陸城邦國家(國中國),為天主教會最高權力機構聖座的所在地、天主教會最高領袖教宗的駐地、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亦為世界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其前身為教宗國,自1929年起以《拉特蘭條約》確定為主權國家,接受聖座(也是一个国际公认主权实体)的直接統治,實施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城內建物於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由於聖座的行政機構——羅馬教廷大部分機關、以及教宗的主要居所均座落於梵蒂岡城內,故人們在使用「梵蒂岡」一詞時,可能指梵蒂岡城國、「梵蒂岡」地區、聖座、或教宗的居所,视其使用的場合而定。雖然梵蒂岡並未制定任何有關官方語言的法律,但以義大利語最為常用。在2002年以前,梵蒂岡常以義大利里拉及梵蒂岡里拉作為其境內的通用貨幣。義大利加入歐元區後,梵蒂岡與歐盟簽訂特別協議,發行小量鑄造的屬於梵蒂岡的硬幣,作流通和收藏之用。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因天主教會在全球信仰人口眾多,现有十多亿天主教教徒,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對世界擁有重大的影響力。.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梵蒂冈 · 查看更多 »

椎间盘

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第1及第2颈椎之间,还有尾椎之间没有椎间盘)使脊椎可以在相當的角度之間活動,有如避震器的功能。成人共有23个椎间盘。椎间盘对脊柱、大脑和其他结构(例如神经)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椎间盘占脊柱总长的1/4。.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椎间盘 · 查看更多 »

欧根·约胡姆

欧根·约胡姆(Eugen Jochum,),台灣譯為尤金.約夫姆,生於巴本豪森,逝於慕尼黑,是德国著名之指挥家。 1932年他成为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指挥。1949年-1960年他是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指挥,并把乐团提升到德国一流乐团行列。之后他就到了阿姆斯特丹领导音乐会堂乐团。1975年受聘到伦敦交响乐团,被該樂團贈予「桂冠指揮」的榮譽。 約夫姆是一位擅長德、奧系音樂之指揮家,在處理貝多芬、布拉姆斯、布魯克納的作品時,常有令人驚豔之表現。他十分尊敬指揮界的前輩大師福特萬格勒,因此他在指揮風格上也與福特萬格勒一樣,以「彈性速度」,優先追求呈現樂曲的精神內涵,而不死守拘泥譜面,展現自由並充滿活力的風格詮釋而著稱,因此被視為最具福特萬格勒遺風之指揮大師。特别是他对布鲁克纳擁有強烈之熱愛、獨特之詮釋,曾擔任國際布魯克納協會的德國分會會長多年,同時也是第一位录制布鲁克纳交响曲全集的指挥家,並且在DG和EMI分別各留下一套全集錄音(分別與柏林愛樂管絃樂團,與德勒斯登國立劇院管絃樂團合作),是至今音樂界唯一同時有2套布魯克納交響曲全集錄音之指揮家。 约胡姆还在拜鲁伊特音乐节上指挥过瓦格纳的作品,在录音室里则与多明戈合作,留下《纽伦堡的名歌手》一套。 J J.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欧根·约胡姆 · 查看更多 »

歌剧

歌剧(opera,opere為複數形)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戲劇)。 歌劇在17世紀,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歌劇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樣,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戲劇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傳統聲樂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和合唱團常有一隊樂器手負責伴奏,有的歌劇只需一隊小樂隊,有的則需要一團完整的管弦樂團。有些歌劇中都會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語歌劇都有一場芭蕾舞表演。歌劇被視為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因此和經典音樂一樣,流行程度不及當代流行音樂,而近代的音樂劇被視為歌劇的現代版本。 歌劇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意大利,既而傳播到歐洲各國,而德國的海因里希·許茨、法國的让-巴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蘭的亨利·珀賽爾分別在他們自己的國家,開創了17世紀歌劇的先河。一直到18世紀,意大利歌劇依然是歐洲的主流,縱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國作曲家到法國謀生,而韓德爾最終落腳英倫。 而意大利歌劇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劇,直至格魯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劇」,以對抗正歌劇的矯揉造作。而今天依然著名的18世紀歌劇巨匠,顯然是莫札特。莫札特少年時先以正歌劇起家,既而以意大利語喜歌劇,風行各地,尤以《費加羅的婚禮》、《唐·喬望尼》和《女人皆如此》為人稱頌。而莫氏倒數第二部歌劇《魔笛》(最後一部為狄多王的仁慈),更是德語歌劇的指標性作品。 19世紀初期是美聲(bel canto)風格歌劇的高峰期,風行當時的羅西尼、多尼采蒂和貝利尼等人的歌劇,時至今日,依然常見於舞台。與此同時,賈科莫·梅耶貝尔的歌劇作品則成為了法式大歌劇(Grand Opera)的典範,並風行全法。 19世紀中後葉則被譽為歌劇的「黃金時期」,其中理查德·瓦格纳和朱塞佩·威尔第在德國和義大利各領風騷。而黃金時期過後的20世紀初,西歐歌劇繼續演變出不同風格,如義大利的寫實主義(verismo)和法國的當代歌劇,和及後贾科莫·普契尼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而在整個19世紀,在中東歐地區,尤其是俄羅斯和波希米亞,國民樂派的崛起造就了當地和西歐平行發展的歌劇作品。 整個20世紀,現代風格元素常被嘗試混入歌劇當中,如阿诺德·勋伯格和阿尔班·贝尔格的無調性手法和十二音階作曲法,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音樂和菲利普·格拉斯和約翰·亞當斯的簡約音樂。隨著錄音技術的改善,像恩里科·卡鲁索等歌手成為歌劇圈外人士所知的名字。隨著20世紀科技的進步,歌劇也會在電台和電視上播放,也出現了為廣播媒體而寫的歌劇。.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歌剧 · 查看更多 »

汤玛斯·比彻姆

汤玛斯·比彻姆爵士,第二代從男爵,CH(Sir Thomas Beecham, 2nd Baronet,),生于 圣海伦斯,卒于伦敦, 是一位英国指挥家,同时他也成立了很多英国乐团,包括新交响乐团 (1906), 伦敦爱乐乐团 (1932) 和 皇家爱乐乐团 (1947)。 比彻姆也是当时很多音乐家的赞助人。他为弗里德里克·戴流士, 埃塞尔·史密斯和让·西贝柳斯的作品做过很多演出。《纽伦堡的名歌手》(瓦格纳)和《厄勒克特拉》还有《莎乐美》 ( 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英国首演就是由他负责的。他对丰富伦敦市音乐生活贡献良多。 汤玛斯·比彻姆生于牛津一富有的商人家庭,但他的音乐知识却是自学得来的。经济宽裕,使得他能够尽展所长。在1902年到1904年间他已经能够指挥小型歌剧乐团;后来他能够接掌柯文特花园,主持其财政和艺术方面的事务,都是得益于其家庭的宏厚财力。财大气粗,他也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基础才能在一战期间成立比彻姆歌剧公司,但后来公司于1920年因为入不敷支而倒闭。 他的风格是,尽量上演作曲家最为人喜闻乐见的曲目。同时代的英国评论家评论他的曲目为 “Beecham's lollipops“ (比彻姆的甜点)。 他思维灵活,总有说不尽的笑话,轶事众多。当人们问及,他是否上演过施托克豪森的作品的时候,他说:“没有啊,但我曾经去过一些(stock为英语股票,Haus在德语中意为房屋、市场,故Stockhaus有股票市场之意)。” Beecham B Beecham Beecham Beecham, Sir Thomas Category:牛津大學瓦德漢學院校友.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汤玛斯·比彻姆 · 查看更多 »

汉泽尔与格蕾太尔 (歌剧)

汉泽尔与格蕾太尔(Hänsel und Gretel)是一部3幕后浪漫主义歌剧,是19世纪90年代初成曲,由恩格尔贝特·洪佩尔丁克作曲。脚本是Adelheid Wette根据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改编的。作品标识为三幕童话剧(Märchenspiel in drei Bildern。“汉泽尔与格蕾太尔”创作于约1891年在德国法兰克福。歌剧1893年12月23日在魏玛首演,由理查德·施特劳斯指挥。歌剧长约2小时,是当今歌剧院的常演剧目之一,特别会被安排降临节上演。.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汉泽尔与格蕾太尔 (歌剧) · 查看更多 »

汉斯·冯·彪罗

--(Hans Guido Freiherr von Bülow,)是19世纪重要德国指挥家、钢琴家和作曲家。.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汉斯·冯·彪罗 · 查看更多 »

汉斯·克纳佩茨布施

汉斯·克纳佩茨布施 (Hans Knappertsbusch,),著名的德国指挥家,被誉为指挥界的凯撒,瓦格纳作品的权威。 死于慕尼黑。 他在科隆的音乐学院学习,1912年他在那市立剧院任乐队长,这也是他音乐生涯的开始。在慕尼黑他任国家歌剧院指导,后因反对纳粹党而被停职。1938年他出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指导。 从 1937年 到 1945年 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二战后他居住在慕尼黑,经常到拜鲁伊特音乐节上献演。 他的录音很少,代表性的录音有布鲁克纳的第五交响曲,瓦格纳的乐剧。 Category:德國指挥家.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汉斯·克纳佩茨布施 · 查看更多 »

汉斯·维尔纳·亨策

汉斯·维尔纳·亨策(Hans Werner Henze,),德国作曲家,马克思主义者,同性恋者。.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汉斯·维尔纳·亨策 · 查看更多 »

沃尔夫冈·萨瓦利希

沃尔夫冈·萨瓦利希(德语:Wolfgang Sawallisch,2013年2月22日)是一位德国的指挥家和钢琴家。 萨瓦利希在1923年生于慕尼黑,1953年他成为亚琛最年轻的音乐总监。 他1960年-1970年担任维也纳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同时也是汉堡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1970年-1980年他继保罗·克莱特基之后成为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71-1990年则是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艺术总监。从1993年起他开始指揮费城管弦乐团。 他录制过很多唱片,到过很多歌剧院和音乐节作演出,如拜罗伊特音乐节、萨尔斯堡音乐节等。他的演出目录很广,包括古典,浪漫时期的,特别是后浪漫主义的理查·施特劳斯和保罗·欣德米特的作品。 作为钢琴家他则曾为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斯考和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伴奏。 沃尔夫冈·萨瓦利希教授在2003年建立了一个基金会,用于促进年轻音乐家的教育。.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沃尔夫冈·萨瓦利希 · 查看更多 »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奧地利大公國薩爾斯堡,逝世于維也納,是歐洲最偉大的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之一,他也是一位共濟會會員。.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 查看更多 »

波希米亚人 (歌剧)

波希米亚人(La Bohème,又译作艺术家的生涯)由普契尼作曲,朱赛培·贾克撒、鲁伊吉·佚里卡根据法国剧作家亨利·繆杰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涯》(Scènes de la vie de Bohème)改编脚本。全剧共四幕,约1小时40分钟,于1896年2月1日,在意大利都灵皇家歌剧院首演,指挥托斯卡尼尼。.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波希米亚人 (歌剧) · 查看更多 »

法语

法語(le français 或 la langue française)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法語是除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法語也是聯合國、歐盟、北約、奧運會、世貿和國際紅十字會等的官方語言及正式行政語言。法語在11世纪曾是除了中古漢語以外,當時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現時全世界有約一億人将法语作为母语,另有2.8億人使用法语(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这些数字目前仍在增長中,尤其是在非洲大陸。法語被广泛使用,其程度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法国法语和魁北克法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语分支,尽管它们從同一法语方言分化而成,但以两者互相溝通时则会有障礙,这是因為兩者在發音以及少数语法上有所区别。.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法语 · 查看更多 »

法蘭高·齊費里尼

法蘭高·齊費里尼(Franco Zeffirelli,),著名意大利電影及歌劇導演,現時亦是意大利政治家。成名作是改編自莎翁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殉情記》。.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法蘭高·齊費里尼 · 查看更多 »

法斯塔夫 (威尔第)

《法斯塔夫》(Falstaff,)是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1813 - 1901)创作的三部曲中的一个歌剧。剧本由阿里格·博伊托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溫莎的風流婦人》,场景则来自于《Henry IV》。1893年2月9日,该剧在意大利米兰斯卡拉大劇院首映。 Category:Italian-language operas Category:Operas.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法斯塔夫 (威尔第) · 查看更多 »

洛伊克巴德

洛伊克巴德(Leukerbad,Loèche-les-Bains)是瑞士瓦莱州洛伊克区的一个市镇,该地拥有65处温泉每日可涌出共计390万升的温泉水,是世界著名的温泉度假胜地。.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洛伊克巴德 · 查看更多 »

挪威

挪威王国(挪威語:Kongeriket Norge,简称:Norge ,新挪威語:Noreg,舊譯那威)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东与瑞典接壤,西邻大西洋。海岸线极其蜿蜒曲折,构成了挪威特有的峡湾景色。此外,挪威还与芬兰、俄罗斯接壤。挪威的领土也包括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此外对南极洲的毛德皇后地和彼得一世岛有主权要求。首都為奥斯陆。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2016年获得全球人类发展指数第一的排名。挪威是性別平等實踐良好的国家之一,在2012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挪威排名第三,仅次于冰岛及芬兰。.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挪威 · 查看更多 »

朱塞佩·威尔第

朱塞佩·福圖尼诺·弗朗切斯科·威尔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出生于帕尔马附近的勒朗科勒(Le Roncole),逝世于米兰,意大利作曲家。 威尔第和理查德·瓦格纳一起被认为是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歌剧创作者。 威尔第从1824年开始学习音乐,他为焦阿基诺·罗西尼的歌剧《塞維利亞的理髮師》写了序曲。然后他去米兰,但那里的音乐学院拒绝接受他,他并不灰心,继续自学。 他的处女作是《奧貝爾托》(Oberto),此后他又写了《一日國王》(Un Giorno di Regno),这是他第一部喜劇,但不成功。1842年他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不朽之作《納布科》。 其后他的佳作屡出不叠。1872年他的另一部巨著《阿依達》问世。對於这部歌剧的創作目的,坊間有不少傳言。實際上這歌劇並不是為开罗總督歌剧院的开幕式,也不是為苏伊士运河开航而作的。 威尔第晚年主要修改他早年的作品。威尔第支持意大利当时的独立运动,他的一些作品中有暗示这个运动的情节。直到今天还有人建议将他为《納布科》所作的合唱《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作为意大利的国歌。.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朱塞佩·威尔第 · 查看更多 »

指挥家

指挥(英语:conducting,法语:chef d'orchestre,德语:Dirigent)是以手势操纵乐队或歌剧的表演的艺术(或方法),这种操纵包括打拍子,保证声部正确的进入演奏以及个别乐句的分句处理。至19世纪初期,指挥成为最重要和最受尊崇的音乐家,这种发展是与音乐中的表情的,浪漫主义因素的增加是平衡的。 从最基本的要求来说,指挥必须指出音乐的拍子,使全体演奏(唱)者能有统一的节拍,这些动作概括地刻画出一小节内的节拍,其重拍总是用向下的动作来表示。指挥们喜欢用右手握指挥棒或一细棒来强调节拍的轮廓,让左手来指示各个声部的进入和表示音乐的层次。然而许多现实指挥家遵循长期以来指挥无伴奏合唱的做法而不用指挥棒。可能第一位指挥大师(按现代人对此词的理解)当推瓦格纳。自瓦格纳树立起了“演绎”的传统,指挥不仅要使演出具有优秀的演奏技巧,而且要在作曲家的意图上建立起自己的个人风格。就音乐而言,指挥是指导管弦乐团、合唱队、歌剧团、舞剧团或其他音乐小组的演出或解释合奏(唱)作品的职业及技能。 指挥与一个乐团长期合作的例子极多。.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指挥家 · 查看更多 »

春之祭

《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是俄羅斯作曲家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Игорь Фёдорович Стравинский)的代表作與成名作。本來是一部芭蕾舞劇,但後來腳本遺失,只剩下管弦樂總譜。(脚本在被复原中) 1910年,當斯特拉文斯基剛為(Серге́й Па́влович Дя́гилев)完成了芭蕾舞舞劇《火鳥》的音樂後不久,他幻想出一個景象—那是俄羅斯遠古時期的祭祖儀式:「我想像到一個肅穆的異教祭典:一群長老圍成一圈坐著,看見一位少女被要求跳舞直至跳死。她是他們用以祭祀春天之神的祭品。」 原本他打算採用芭蕾舞劇的形式,但後來他承認,起初他不能恰當地以傳統記譜法寫下樂思,於是為演奏者修改樂譜,簡化全首作品(但同時他又建議開首巴松管旋律的音調應逐年提高,因為「聽眾會習慣那些高音,但這種緊張的感覺是不可或缺的」)。他邀請戴亞吉列夫將作品搬上舞台,佈景由設計,尼金斯基則負責編舞。 《春之祭》首演時爆發的騷動,並未為作品本身帶來長遠影響;反而,全曲粗獷而又有濃郁的俄羅斯風格,卻成為二十世紀古典音樂創作的典範。 全曲共分两幕十四個部分。第一幕《大地的崇拜》共有八個舞曲組成,第二幕《祭献》由六個舞曲組成。.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春之祭 · 查看更多 »

斯卡拉大劇院

斯卡拉大劇院(一譯史卡拉歌劇院,意大利文名為 Teatro alla Scala 或 La Scala)位於義大利米蘭,是世界最著名的歌劇院之一。大劇院於1778年8月3日正式啟用,當時名為Nuovo Regio Ducal Teatro alla Scala,首日上演安東尼奧·薩列里的歌劇《歐羅巴的現身》(L'Europa riconosciuta)。.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斯卡拉大劇院 · 查看更多 »

斯多亞學派

#重定向 斯多葛主義.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斯多亞學派 · 查看更多 »

斯图加特

斯图加特(Stuttgart或譯:斯圖嘉特)位于德国西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中部内卡河谷地,靠近黑森林。不仅是该州的州首府,也是州级行政区及斯图加特地区首府和该州的第一大城市。同时也是该州的政治中心:巴符州议会、州政府,和众多的州政府机关部门均设在这里。由于其在经济、文化和行政方面的重要性,是德国最知名的城市之一。 斯图加特是德国第六大城市,斯图加特区域是全国第四大城市联合体(仅次于鲁尔区、莱茵-美因区和柏林)。离斯图加特较近的大城市有:斯图北面204公里的法兰克福,和东南面220公里的慕尼黑。.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斯图加特 · 查看更多 »

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Святослав Теофилович Рихтер,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又译里希特或李希特,),德裔乌克兰钢琴家,里赫特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以极广的演奏范围,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 · 查看更多 »

斯洛文尼亚

斯洛文尼亞(Slovenija)是一個位於東南歐,毗鄰阿爾卑斯山的小國。全稱斯洛文尼亚共和国(Republika Slovenija),西鄰意大利,西南通往亞得里亞海,東部和南部被克罗地亚包圍,東北有匈牙利,北接奧地利。斯洛文尼亚國土面積為20,273平方公里,全國人口約205萬人,半數以上居民信仰羅馬天主教,盧布爾雅那為首都及最大城市。 斯洛維尼亞在1991年之前為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一個加盟共和國(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91年6月25日獨立。.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斯洛文尼亚 · 查看更多 »

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通称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是一场於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所发生的政治運動。文革是由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與中央文化革命小組,自上而下動員成千上萬紅衛兵在中國大陸進行全方位发动的階級鬥爭。在此期間以四大指導原則為藉口,普及的批鬥、抄家、告密等行为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淪亡,整体经济受严重影响,受害人數以千萬計,亦有數不清的文物在1966年6月1日的破四旧中慘遭红卫兵的蹂躪。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十大元帥的彭德懷和賀龍等領導人被迫害致死,鄧小平、陳雲等黨內高層亦在此期間被下放。 1981年,这场运动遭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中共官方公開全盘否定。因其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也随后被称为“十年动乱”或“十年浩劫”。这场运动当时也影響了阿爾巴尼亞、北韓、法國、埃塞俄比亞和智利等世界上一系列左翼勢力強大的地區。 广义上,一般認為文革正式開始於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出台,是毛澤東在1958年前后的三面紅旗的挫敗後、以及在反蘇修、反美帝等口號的情况下,以革命名義攻擊溫和派(當時衊稱走資派)並重回黨核心的嘗試,並在日後一兩年達到高潮,右派人物的影響力則多遭到剝奪,而當權派亦有內鬥,並導致了原定接班人林彪的死亡。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文革结束及經過包括粉碎四人帮等一連串政治鬥爭后,中共中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并推动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和改革开放,逐渐消减毛泽东时代的极左派色彩;也由於藉毛澤東權勢推動文革的極左派多被整肅,使中國社會經濟復苏并順利地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場經濟。不過為了確保共產黨治理的一致性,文革平反後中共認為改革開放是完成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并认为改革开放後中國直接步入长期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詞來擋駕路線變動。其允許資本再度开始活躍的做法,也令中國經濟回到了發展軌道上,讓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成為可能。1981年6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当局针对1966年至1976年文革阶段给予的立场和态度是,将其定性為「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造成全面而嚴重的危害」。至今,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大陆地区仍然具有极大的争议性,中国官方和自由派人士认为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自由派人士甚至认为毛泽东要对此负主要责任。但极左派仍支持文化大革命的“正当性”,认为邓小平等“走资派”成功篡夺了党和国家权力,建立起了修正主义国家。.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文化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早稻田大学

早稻田大學(;英語譯名:Waseda University),简称早大、早稻田,是一所本部位於日本东京都新宿区的私立大学。早稻田大學於1882年,由明治維新時期開國元老之一,前內閣總理大臣大隈重信創立,建校之精神為「學問之獨立」、「學問之活用」及「成就模範之國民」。 早稻田大學作為日本國內首屈一指的私立大學,十分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事業,除校內有6個學部與11個研究科設立英語課程學位外,從2009年起一直為日本國內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學,在中國更為日本最具知名度的大學之一。 根据2017年发表的QS世界大學排行榜显示,早稻田大學位列全球第203名,而在亞洲大學排行榜中則位列亞洲第41名。同时,根据同公司发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排名显示,早稻田大學位列全球第33名,在亚洲区排行第6,在日本排行第1。.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早稻田大学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歌剧

意大利歌剧是西方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以意大利语言和美声唱法演唱,并有一定格式规范的歌剧艺术。意大利歌剧起源于文艺复兴时代之后的意大利,然而后来许多非意大利的欧洲作曲家也写作意大利歌剧,如亨德尔、格鲁克、莫扎特等,当然也有一批意大利本土的作曲家创作了一批辉煌的作品,如罗西尼、贝利尼、多尼采蒂、威尔第和普契尼。如今意大利歌剧在世界各地被上演,被各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所欣赏。 Category:歌剧 Category:意大利音樂 Category:歌劇類型.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意大利歌剧 · 查看更多 »

愛樂管弦樂團

愛樂管弦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是伦敦的一支管弦樂團。曾几度易名。 乐团于1945年在“EMI唱片公司”制作人华尔特·莱格组织下成立,当时只是一支录音专用乐团。 1964年EMI宣布不再财政支持该乐团。但乐团成员自发成立一个协会,并且开始举行音乐会。因为在新泽西有一位指挥家注册了名字“坎登爱乐管弦乐团”,乐团的成员怕惹官非,便把名字改为“新愛樂管弦樂團”。1977年名字又被改回到原来的愛樂管弦樂團,简称为The Philharmonia 。 从1995年起,皇家節日大廳成了乐团的固定演出场所。.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愛樂管弦樂團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教宗 · 查看更多 »

慕尼黑

慕尼黑(München),也稱明興,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2010年人口为130万,是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都会区人口达到270万。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是德国主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欧洲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慕尼黑同时又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因此被人们称作“百万人的村庄”。.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慕尼黑 · 查看更多 »

慕尼黑大学

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簡稱為「慕尼黑大學」或「LMU」,是一所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的綜合性大學。 西元1472年,由巴伐利亚-蘭茨胡特公国的路德维希公爵所创建,為欧洲历史最為悠久的大学之一。西元1802年为纪念创建人路德维希公爵和選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將校名變更为Universitas Ludovico-Maximilianea Monacensis(拉丁文),並賦予今日的德语名稱Ludwig-Maximilians Universität。 慕尼黑大學為歐洲最著名的大學之一,以其雄厚的學術研究實力享譽國際,曾經培養造就過42位諾貝爾獎得主。2006年10月,慕尼黑大學成為德國為提升大學研究質量的「德國大學卓越計畫」中的「精英大學」之一,並且為首輪第一批入選的三所學校之一。在2012年6月揭曉的第二輪卓越計劃評選中,依舊維持其精英大學的地位,並獲得德國聯邦政府的研究資助。 在《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於2014年10月所發布的世界大學排名中,慕尼黑大學除了持續保有德國最優秀大學的地位外,並首度邁入世界最佳大學的前30名之列,為第29名。而在同年發表的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則與海德堡大學並列為德國最佳大學。.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慕尼黑大学 · 查看更多 »

托斯卡

《托斯卡》(Tosca)是普契尼的3幕歌剧,劇本由伊利卡(Luigi Illica)和契亚克萨(Giuseppe Giacosa)改编自法国剧作家萨尔杜(Victorien Sardou)的同名戏剧。于1900年1月14日在罗马科斯坦兹剧院作首次演出。.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托斯卡 · 查看更多 »

拜罗伊特

拜羅伊特(Bayreuth)是德國巴伐利亞的一座城市,位於美因河河谷,是上弗兰肯行政区的首府。 拜羅伊特以每年一度在拜羅伊特節日劇院為瓦格纳的樂劇舉行的拜羅伊特音樂節而聞名於世。.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拜罗伊特 · 查看更多 »

拜罗伊特音乐节

拜罗伊特音乐节或称理查德·瓦格纳音乐节(德语:Bayreuther Festspiele)是一个音乐节和歌剧节,每年一度在为瓦格纳乐剧在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举行。音乐节由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所发起,1876年8月13日首次开幕,上演的剧目是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自此每年都会在此演出瓦格纳十部乐剧,即漂泊的荷兰人到帕西法尔中的几部。他早期三部乐剧,仙女,禁恋和黎恩济被他本人从节目单上剔除,因为这三部剧并不符合他后来提出的乐剧的要求。 自1973年起,音乐节的主办者为“拜罗伊特理查德·瓦格纳·基金”(Richard-Wagner-Stiftung Bayreuth)基金成员有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巴伐利亚州,拜罗伊特市,拜罗伊特之友协会,巴伐利亚州基金,上弗兰肯基金,上弗兰肯和瓦格纳的家族成员。基金会的负责人为拜罗伊特市长Michael Hohl。音乐节从1986年起由拜罗伊特音乐节有限公司承担(Bayreuther Festspiele GmbH)。 音乐节的艺术指导为沃尔夫冈·瓦格纳(1951起与其兄维兰德·瓦格纳共同负责,及后者1966年去世后,即独力承担)。其后继可能为尼克·瓦格纳,埃娃·瓦格纳-帕斯桂尔和维兰·拉夫兰兹或者是古东·马克和卡特琳娜·瓦格纳。2001年逆沃尔夫冈之愿,埃娃当选,但她当即又辞去了该职。.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拜罗伊特音乐节 · 查看更多 »

拉美莫爾的露琪亞

《拉美莫爾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是葛塔諾·董尼采悌(Gaetano Donizetti)以沃爾特·司各特(Walter Scott)的史實小說《拉美莫爾的新娘》(The Bride of Lammermoor)為劇本所譜寫的一部三幕歌劇。該劇故事內容為英國蘇格蘭安妮女王(於十七世紀晚期繼任威廉三世之王位)時代,互為世仇的兩大家族阿斯顿家族(Ashtons)和雷文斯伍德家族(Ravenswoods)間所發生的愛情悲劇。 故事開始時阿斯顿家族已握有強大勢力,同時還佔有原為雷文斯伍德家族的城堡,雷文斯伍德家族的唯一繼承人埃德加(Sir Edgardo di Ravenswood)亦被迫遷居至遠方海邊的一座殘破塔樓(Wolf's Crag)。雖然阿斯顿家族已是勝利者,但仍受到當時宗教信仰及政治環境的威脅,其家族首領恩里科勋爵(Lord Enrico Ashton)希望能透過其妹露琪亚(Lucia Ashton)與其政治救星阿图罗勋爵(Lord Arturo Bucklaw)的婚姻來維護阿斯顿家族的既有政治勢力,但卻因露琪亚與埃德加早已相愛且私定終身,因而引發連串的衝突、誤會以及最後的悲劇收場。 該劇於1835年9月26日在義大利那不勒斯聖卡洛劇院(Teatro San Carlo)首演,董尼采悌於1839年將該劇改編為法文版,同年於巴黎文藝復興劇院(Théâtre de la Renaissance)演出,該劇原僅被視為專供花腔女高音展示技巧之曲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少數擁有高度技巧之女高音如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及瓊·蘇莎蘭(Dame Joan Sutherland)以其傑出表現賦予了該劇在眾多悲劇中之榮耀地位,從此《拉美莫爾的露琪亞》成為世界各大歌劇院的常備曲目之一,同時在北美地區之二十齣演出次數最多的曲目中名列十三,時至今日仍為義大利美聲歌劇之代表作之一。.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拉美莫爾的露琪亞 · 查看更多 »

普拉西多·多明哥

何塞·普拉西多·多明哥·恩比爾(José Plácido Domingo Embil,)--西班牙歌唱家,20世紀後半葉的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以響亮、清晰和強而有力的嗓音聞名於世。除了演唱以外,多明哥近年開始接觸指揮和歌劇院管理工作,現時是美國華盛頓國家歌劇院和洛杉磯歌劇院的總監。.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普拉西多·多明哥 · 查看更多 »

1812序曲

《1812序曲》(降E大调序曲“1812”,作品第49号)是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该作品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户外演出——曾起用真的大炮。该序曲于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曲目开始时出现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着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限风光。后来乐曲进入发展部,一个侵略性的主题代表着法军的入侵。再次转到一个进行曲,表达的是俄罗斯人武装上前线,准备抵抗侵略者。后来激烈的主体冲突描绘了残酷的战争。裡面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后来,俄国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俄国国歌在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 柴科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后,自己并不觉得满意,在他给他的资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说:“这首曲子将会非常嘈杂而且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他没有想到这首乐曲后来却成为他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 但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称赞《1812序曲》“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在大厅迴盪,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

新!!: 赫伯特·冯·卡拉扬和1812序曲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卡拉揚卡拉扬卡拉扬,H.von冯·卡拉扬赫伯特·馮·卡拉揚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