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氟哌啶醇

指数 氟哌啶醇

Category:典型抗精神病药.

19 关系: 失智症妊娠妥瑞症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帕金森氏症保罗·杨森哌替啶精神分裂症癸酸靜脈注射肌肉注射膽管酒精戒斷症候群英镑Intramuscular injection注射思覺失調思覺失調症

失智症

失智症(台灣稱)--(香港稱)痴呆症(中國大陸稱)Dementia(英語) |ICD10.

新!!: 氟哌啶醇和失智症 · 查看更多 »

妊娠

妊娠(pregnancy),又稱懷孕,是指在哺乳類雌性體內孕育成長的過程,而在哺乳動物中研究得最詳細的是人類的妊娠。人類的妊娠約40週,從受精排卵算起則為38週;妊娠始於末次經期,經歷40週(10個月)的孕期,分娩後即結束。受精後的前8週發育型態稱為胚胎,分娩後則稱為胎兒。妊娠早期的症狀包含:無月經來潮、乳房柔軟度增加、噁心嘔吐、飢餓與頻尿。多個胚胎的妊娠稱做,如常見的雙胞胎。性交或會導致妊娠,而妊娠可由妊娠試驗確診。 妊娠通常可分為3個時期。第一期定義為受精當週起算第1-12週。受精後所形成的受精卵,會經輸卵管向下移動,接觸子宮內層著床,並開始發育成胎兒與胎盤。第一期所承受流產(胚胎或胎兒自然死亡)的風險為三期之最 。第二期定義為第13-28週。在第二期中期,可能會感受到胎兒活動。第28週時,如果接受高品質醫療照護,大於90%的胎兒可在子宮外。第三期定義為第29-40週。懷孕初期因初著床,流產機率較高;懷孕中期開始,胎兒較易以儀器監測;懷孕後期,胎兒開始具備母體外存活能力,也因如此,法律和習俗多視懷孕後期的胎兒為個人。 良善的孕期保健有助提升懷孕期身體狀況,包含多攝取葉酸、避免使用毒品與酒精、規律運動、血液檢查與規律體格檢查。因妊娠而造成的包含、妊娠糖尿病、缺鐵性貧血與妊娠劇吐等等。正常孕期約為37-41週,以37週作為早產或足月的分界,在37-38週出生稱為早期足月產、足月產為39-40週、過月為41週;41週以上稱為過期妊娠。嬰兒在20-37週之間出生,稱為早產,可能會造成如腦麻痺等健康風險。如果在39週以前分娩,除非有其他醫療狀況,否則不建議進行人工引產或剖腹產。 2013年全球約有2.13億次妊娠事件發生,其中1.9億次在開發中國家,2,300萬次妊娠則發生在已開發國家。在15-44歲年齡層中,每千名女性就有133名妊娠。約10-15%已知懷有身孕的人因流產而終止妊娠。1990年,因妊娠併發症而死亡的人數為37.7萬人,2013年則降至29.3萬人;其常見原因包含產後出血、墮胎引起的併發症、妊娠高血壓、產褥熱與難產。全球約40%妊娠為非計畫懷孕,其中一半會選擇墮胎。在美國的非計畫懷孕中,60%女性曾施行避孕措施,甚至到受孕的那個月仍有進行避孕措施。.

新!!: 氟哌啶醇和妊娠 · 查看更多 »

妥瑞症

妥瑞症(英語:Tourette Syndrome、TS),又稱抽动症、托雷氏症、杜雷氏症,是一种抽动综合症(Tics)。這是一種遺傳性的神經內科疾病,通常發生於學齡前至青春期前。有一部份的患者會在青春期後大幅減輕症狀。 妥瑞氏症的症狀包含了聲音型和運動型抽動綜合症,會不受自主控制地發出清喉嚨的聲音或聳肩、搖頭晃腦等。患者本身並非故意或習慣性做出這些動作,其症狀乃肇因於腦內多巴胺不平衡。治療方式一般採取抗精神病藥抑制症狀,或行為治療等。症狀通常時好時壞,與患者所處環境造成的心理壓力有一定的相關性,家庭、學校與社會對此疾病的不認識或多或少會加深正常人與妥瑞症患者間的誤解,進而誘發更強烈的症狀。常見的誤解例如:把妥瑞氏症患者當成調皮搗蛋的壞習慣,進而要求患者以接受體罰等方式刻意矯正其抽動症狀。 抽動症在單一妥瑞氏症患者身上亦非一成不變,聲音型抽動症患者有可能轉變或合併成為運動型抽動症。 通常,妥瑞症不會以單一抽動症狀出現,常伴隨強迫症、穢語症、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症等。其確診亦不能以單一抽動症狀的發生而斷言之。另外,妥瑞氏症常被誤診為氣喘、眼睛過敏或呼吸道綜合症等,在(被)診斷時需格外留意。.

新!!: 氟哌啶醇和妥瑞症 · 查看更多 »

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

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法語: Listes modèles OMS des médicaments essentiels; 英語:WHO Model List of Essential Medicines)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出版物,內容包含最有效、最安全並能滿足最基本需求的藥物。 此清單分為核心清單與補充清單,核心清單能花費較少的醫療資源解決健康問題;補充清單需要額外的醫療措施,如需要醫生或醫療器材,成本相對高。約有25%的藥物屬於補充清單,而有些藥物同時在核心與補充清單。清單中大部分的藥物屬非专利产品,而有些藥物有專利。 截至2016年,共有155个国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制定了本国的基本药物清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第一份清单发布于1977年,共包括204种药物。世界卫生组织每两年更新这份清单一次。以下内容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在2015年4月发布的的第19版,共包含410藥物。第20版預計將於2017年出版。 2007年,世卫组织针对未满12岁的儿童制定并公布了第一份,并在2013年4月发布了第四版。.

新!!: 氟哌啶醇和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 · 查看更多 »

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簡稱PD)是一種慢性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疾病,主要影響運動神經系统。它的症狀通常隨時間緩慢出現, -->早期最明顯的症狀為顫抖、肢體僵硬、運動功能減退和,也可能有認知和行為問題 -->;失智症在病情嚴重的患者中相當常見 -->,超過三分之一的病例也會發生重性抑鬱障礙和焦慮症。其它可能伴隨的症狀包括知覺、睡眠、情绪問題。帕金森氏症帶來的主要運動症狀合稱為。 帕金森氏症的成因目前還不清楚,但普遍認為和遺傳與環境因子相關。 -->家族中有帕金森氏症患者的人較可能得到此病,暴露於特定農藥、曾有頭部外傷者風險也比較高;但有吸菸習慣、常喝咖啡或茶者風險較低。帕金森氏症主要的運動症狀導因於中腦黑質細胞死亡 -->,使患者相關腦區的多巴胺不足。細胞死亡的原因目前瞭解很少,但已知和神經元蛋白質組成的過程有關。典型的帕金森氏症主要靠症狀診斷,神经成像也能協助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帕金森氏症目前無法治癒,初期症狀常用L-多巴治療,當L-多巴效果降低後則配合使用 -->。隨著病程惡化,神經元將持續流失,因此必須隨之增加藥物劑量,但藥量剛增加時又會產生以不自主抽動為首的副作用。飲食計畫和復健對症狀改善有些效果。對於藥物無效的嚴重患者,可以考慮神經外科的腦深層刺激手術,這種手術利用微電極放電以減少運動症狀。至於非運動相關症狀的帕金森氏症(如以睡眠干擾或情緒問題為主的患者)治療效果通常較差。 2015年,全球約有620萬人患有帕金森氏症,並造成11.7萬人死亡。帕金森氏症通常發生在60歲以上的老人,約有1%的老人罹患該病.

新!!: 氟哌啶醇和帕金森氏症 · 查看更多 »

保罗·杨森

保罗·杨森(Paul Adriaan Jan, Baron Janssen,),比利时药学家,化学家,氟哌啶醇的发现者,的创始人。.

新!!: 氟哌啶醇和保罗·杨森 · 查看更多 »

哌替啶

哌替啶盐酸盐(Pethidine),別名杜冷丁、度冷丁、唛啶、配西汀、地美露(Demerol)、盐酸哌替啶。为白色、无嗅、结晶状的粉末,能溶于水,一般制成针剂的形式。用作麻醉药。.

新!!: 氟哌啶醇和哌替啶 · 查看更多 »

精神分裂症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是精神疾病的一種。其特徵為患者出現異常的和不能理解什麼是真實的。台灣、中國大陸和香港以往皆譯作精神--分裂--症,乃直譯拉丁文名稱「Schizophrenia」而來,台灣後來則改譯為「--」。常見的症狀包括錯誤信念(false beliefs),不易瞭解或混亂的思維,聽到其他人聽不見的聲音,妄想、幻覺、幻聽、社會參與和情緒表達的程度減少,以及缺乏動機。思覺失調症患者通常伴有其他心理上的健康問題,例如焦慮症、重性抑郁障碍或藥物濫用障碍。症狀通常逐漸地出現,且一般在成年早期開始,並持續一段長時間。 精神分裂症的成因包括環境因子及遺傳因子。可能的環境因子包括在城市中長大、濫用娛樂性藥物、某些传染病、父母年齡,和自身在母體內時營養攝取不足。遺傳因子則包括各種常見和罕見的遺傳變異。精神分裂症的診斷是基於觀察求診者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及其所主訴的個人經歷。在診斷時,還必須把求診者的文化背景納入考慮範圍之內。截至2013年為止,此病並沒有任何客观的測試予供作診斷。精神分裂症並不等同「多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礙」——這種混淆的想法常在公眾的認知中出現。 治療的重心是為患者處方抗精神病藥,以及安排諮詢、工作培訓和社會康復。目前尚不清楚與兩者間哪種的效果會較佳。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都無法改善病情的情況下,就可能會使用氯氮平。必要時,可能會強制患者住院治療,如患者可能會對自身或他人構成傷害这一種情況,但現在的住院時間比以往更為短暫,且強制住院治療的總次數亦較为少。 世界人口中約0.3-0.7%在其一生中受精神分裂症所影響 。2016年,全球估計有超過2100萬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男性比女性更常受到精神分裂症的影響。大約20%的人康復得很好,一些人亦能完全康復。患者常伴有一定的社會問題,例如長期失業、貧窮和無家可歸。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比平均值少10年至25年。其背後原因是患者的身體健康問題增加和自殺率較高(約5%)。在2015年,全球估計有17,000人死於與精神分裂症有關或由其引起的行為。.

新!!: 氟哌啶醇和精神分裂症 · 查看更多 »

癸酸

酸,结构式CH3(CH2)8COOH。.

新!!: 氟哌啶醇和癸酸 · 查看更多 »

靜脈注射

脈注射是一種醫療方法,即把血液、藥液、營養液等液體物質直接注射到靜脈中。靜脈注射可分短暫性與連續性,短暫性的靜脈注射多以針筒直接注入靜脈,即一般常見的「打針」。 連續性的靜脈注射則施以靜脈滴注,連接軟喉的藥水樽會倒掛於架上,俗稱「(打)吊點滴」、「(打)吊针」、「输液」、「(打)吊瓶」、「输水」(中國大陸俗稱「掛水」,香港俗稱「吊鹽水」),為將留置針插入靜脈後固定,然後接上可更換或補充的瓶裝或袋裝醫療液體。 如果短暫性靜脈注射的液體多於50毫升的話也會使用點滴的方式注入。也有吸毒者使用靜脈注射來吸食毒品。静脉注射也是死刑的行刑方式之一。.

新!!: 氟哌啶醇和靜脈注射 · 查看更多 »

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常常简称为),是指将物质直接注射至肌肉之中的注射方式。在医学领域中,它是几个给药途径之一。由于肌肉比皮下组织中的血管更多更大,肌肉注射也就通常会比、吸收速率更高。Taylor, C. R., Lillis, C., LeMone, P., Lynn, P. (2011) Fundamentals of nursing: The art and science of nursing care.

新!!: 氟哌啶醇和肌肉注射 · 查看更多 »

膽管

胆管為膽汁由肝臟傳送至十二指腸的一個管道。 肝内的胆小管逐级合并成左、右肝管,出肝门再合成为肝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 肝細胞持續不斷的製造膽汁濃縮並儲存於膽囊中;平时胆汁由肝管、肝总管经过胆囊管入胆囊,进食时贮存于胆囊的浓缩胆汁经过胆囊管、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 當脂肪進入十二指腸中會刺激膽囊間歇的分泌出膽汁幫助分解脂肪。 胆囊管发生梗塞可引起胆囊积液,而肝总管或胆总管发生梗塞则造成阻塞性黄疸。 Category:消化系统.

新!!: 氟哌啶醇和膽管 · 查看更多 »

酯(、德文:Ester),是指有机化学中醇與羧酸或无机含氧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产物。酯類除了羧酸酯外,也有硝酸、硫酸等無機含氧酸酯。.

新!!: 氟哌啶醇和酯 · 查看更多 »

酒精戒斷症候群

酒精戒斷症候群(Alcohol withdrawal syndrome),戒斷症候群的一種,出現酒精依賴的人,在停止飲酒時,通常會出現這些症狀。當某個人有長期攝取酒精飲料的習慣,會形成耐受性與心理依賴。若突然減少或中斷酒精的攝取,在數小時內,心理與生理上會因此產生各種不舒服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會持續至數週之久。長期大量攝入酒精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突然停止酒精攝取,會造成原本被抑制的神經系統過度活化,因此產生這些症狀。.

新!!: 氟哌啶醇和酒精戒斷症候群 · 查看更多 »

英镑

英镑(記號:£)是英国国家货币和货币单位名称。英镑主要由英格蘭银行发行,但亦有其他發行機構。最常用於表示英镑的符号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英镑取的ISO 4217货币代码为GBP(Great British Pound)。 除了英國,今日海外領地的貨幣也以鎊作為單位,與英鎊的匯率固定為1:1。.

新!!: 氟哌啶醇和英镑 · 查看更多 »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重定向 肌肉注射.

新!!: 氟哌啶醇和Intramuscular injection · 查看更多 »

注射

注射(英文:Injection)俗稱打針,是一種利用注射器與針頭穿過皮膚,並將液體送入身體內的方法。是一種給藥途徑,注射所預期的作用位置,不一定是受注射的位置。 目前有多種不同的注射方法,包括皮內注射(intradermal injection)、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injection)、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靜脈注射及骨內輸液(Intraosseous Infusion)等。.

新!!: 氟哌啶醇和注射 · 查看更多 »

思覺失調

思覺失調(Schizophrenia/,或 簡稱),是一個在香港開始使用的精神病名詞。有別於人格分裂,是一種以社會行為異常以及認知混亂為特徵的精神疾病。在台灣以往稱為精神分裂症(由直譯英文名稱Schizo+phren+ia而來)。思覺失調症的常見症狀包括妄想、思維障礙、幻聽、社交功能障礙、抑鬱以及缺乏應有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患者同時常伴有其他精神健康問題,包括焦慮症、重性抑鬱障礙或物質使用疾患(SUD)。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常始於成年初期,並持續很長時間。 思覺失調症具體病因尚不明確,目前研究顯示許多生理、遺傳、心理、及環境因素都可成為罹患思覺失調症的風險因子,可能的環境因素包括城市中成長、一些特定的感染、父母生育年齡、孕期營養不良等,遺傳因素包含許多常見以及罕見的基因突變。診斷思覺失調症主要透過觀察患者行為及聽取患者敘述的經歷,同時必須考慮個案的文化習慣以作診斷。截至2013年,思覺失調症尚無客觀測量方法,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並不等同於“人格分裂”或“解離性人格疾患”,這種混淆的想法常在公眾認知中出現。 最主要的治療方法為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同时配合諮詢、工作訓練與社交復原,現在還不清楚在於典型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是否較好;無法因用藥而改善的人們可能可使用氯氮平。多數嚴重的病例中,當患者會造成自己或他人的危害,即使現今住院時間與頻率較早期短且少,患者仍需非自願性住院。 大約0.3-0.7%的人一生會受到思覺失調症的影響不需住院,2013年時估計全球大約有2360萬個病例。男性相對比女性,更常受到其影響。大約20%的人們會改善而少數人能恢復正常。常見的社交問題為長期失業,貧困和無家可歸。只要足夠瞭解症狀,對症下藥,保持正向與健康的思考,痊癒率高。治療期勿迷信宗教及偏方,及早就醫,練習在生活中保持快樂的心情,有助加快痊癒的速度,完全痊癒的人就是身心完全健康的人了。.

新!!: 氟哌啶醇和思覺失調 · 查看更多 »

思覺失調症

#重定向 精神分裂症.

新!!: 氟哌啶醇和思覺失調症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