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59 关系: 占有,合同法,契约,家庭法,尚书,不當得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民國,市场经济,三民書局,人,代理,德国民法典,德语,侵权行为,信托法,國民政府,債權,商法,知识产权法,继承,继承法,罗马法,用益物权,物,物权,荷蘭語,行為能力,親屬,财产,鄭玉波,自然法,英美法系,查士丁尼一世,权利,梁慧星,欧陆法系,民事訴訟法,民法 (中華民國),民法典 (日本),法人,法律出版社,法律行為,法国民法典,法的渊源,... 扩展索引 (9 更多) »
- 各類法律
占有
占有是對於物件有事實上管領力之事實。由於佔有只是一種事實上的狀態,雖然多規定在物權法中,但並非物權,不過基於立法需求,法律仍賦予佔有一定的法律效果。《法国民法典》规定:“对于物权或权利的持有或享有,称为占有”,《德国民法典》也称为“占有”,均将占有视为事实;而《日本民法》则专设“占有权”一章,将占有确认为一种权利。.
查看 民法和占有
合同法
是有关合同订立、成立和生效、履行和修改以及合同纠纷解决的规则的总称。.
查看 民法和合同法
契约
契約(或合約),是雙方當事人基於意思表示合致而成立的法律行為,為私法自治的主要表現。一般而言,契約是指私法上的法律行為,可分為債權契約(例如買賣)、物權契約(例如所有權移轉登記)及身分契約(例如結婚)等,不過在公法上也可能存在契約關係(例如 )。在民法上,狹義的契約(即債權契約)為債之發生的原因之一,而一般僅稱契約時所指稱者也多屬債權契約。契約行為並不等於「契約書」,一份契約書中可能包含不只一個契約行為;契約行為也不以做成書面為必要,契約原則上為諾成且不要物的法律行為,只有在例外情形,基於特殊考量(例如公益)時法律會明文要求。 契約是以雙方當事人互相對立合致的意思表示所構成的,其中包括要約及承諾兩個基本的意思表示。要約是表意人所發出,欲得到相對人承諾而發生一定私法上效力的意思表示。承諾則是針對要約所為的肯定答覆,承諾的內容必須和該要約的內容完全一致,否則即為新要約而非承諾。應與要約區分的是要約之引誘,其並非意思表示,而是觀念通知,為準法律行為之一種,不生要約拘束力。.
查看 民法和契约
家庭法
家庭法是與家庭事務相關的法律,包括.
查看 民法和家庭法
尚书
尚書可以指:.
查看 民法和尚书
不當得利
不當得利(unjust enrichment)是民事實體法中債法上的重要概念,意指無法律上的正當原因,而受有法律上權利或利益,為民事實體法的請求權基礎之一。.
查看 民法和不當得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查看 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调整国内外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1986年4月12日由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通过并发布,1987年1月1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总计156条,分别由基本原则、公民(自然人)、法人、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民事权利、民事责任、诉讼时效、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附则共9个章节组成。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制定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将逐渐被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为首的“民法典”模式的法律取代。.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
#重定向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查看 民法和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是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出版社,专业出版法律类图书。出版过的重要学术书籍包括《中青年法学文库》、《美国法律文库》、《二十世纪中华法学文丛》、《港台法学研究书系》、《司法文丛》、《法律文化研究文丛》等多种大型学术丛书。.
查看 民法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查看 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基础民法之一,通过法律来认定财产的归属权,以便调解民事关系确立法律依据。物权法属于财产的归属法,是财产制度的基础,亦是区隔不同经济制度的标志。.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查看 民法和中華民國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亦稱资本主义经济或者自由企業經濟,是人類協作的擴展秩序。其特色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生產工具),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國家所控制,經濟行為則以尋求利潤為目標 。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商品和服务藉由貨幣在自由市場裡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产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並互相競爭。一般普遍認為市场经济在西方世界的封建制度崩壞之後成為了最主要的經濟模式。 理论上,市场经济是自由的经济、公平的经济、产权明晰的文明经济。但实际上,纯粹的市场经济因具有盲目性、自发性等弱点,在实际操作中显示出缺陷,这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来解决。.
查看 民法和市场经济
三民書局
三民書局(英語:San Min Book),是一家總部位於臺灣的出版社與書店,由劉振強、柯君欽、范守仁等三人集資創立於1953年,宗旨為「傳播學術思想,延續文化發展」,早期出版法政(法律類及政治類)大學用書、《三民文庫》、《古籍今注新譯叢書》、《大辭典》,後亦出版字典及兒童、青少年讀物,轉型成為綜合型出版機構。.
查看 民法和三民書局
人
代人在生物学上属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种,由人猿/古猿演化而来。長者智人化石表明,現代人類在約20萬年前的東非大裂谷演化成形。 人类有比其他動物更發達的大腦,能進行複雜的計算和抽象思維。加上人類的直立身驅使人類的前肢可以自由活動,因此人類對工具的使用遠超出其他任何物種。人类还试图用哲学、艺术、科学、神话以及宗教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这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了高级工具和科學技术的发展。 与其他高等灵长目动物一样,人类是社会性的。人类个体之间的社会交际创立了广泛的传统、习俗、宗教制度、价值观、法律,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人尤其擅长用口語、手势、肢體語言与书面语言来溝通、協作、表达自我、交際、交换意见、组织事物。 截至公元2012年,世界人口已超过70億,大约是所有曾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6%。.
查看 民法和人
代理
代理即是代表處理。在法律上,是指代理人、組織或者其他身份,於獲得代理權限內,以授權方的(代理)名義向第三者代為處理的意思表示,對授權方直接發生效力的行為。而代理依其發生的原因又可以分為法定代理與意定代理。 代理基本上為財產法上概念,具一身專屬性質的身分行為原則上不許代理;另外,侵權行為也不能代理。.
查看 民法和代理
德国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BGB,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是德意志帝国从1881年开始研究编纂,于1896年8月公布,1900年1月1日施行的民法法典,為歐陆法系中最重要的民法典之一。歷經德意志帝國時期、威瑪共和、納粹統治、兩德分裂至統一後,仍然施行至今,其內容及形式所樹立之風格,不但成為大陸法系之代表性體例之一,也影響日本、中國、韓國等民法典之制定。.
查看 民法和德国民法典
德语
德语(德语:Deutsch,)是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门语言。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語言,也是世界大國語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德语拥有9000万到9800万使用者。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对拉丁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大多数德语词汇源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一些词汇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部分来自法语和英语。 德语母语使用者的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欧洲许多地区(如意大利北部、比利时东部以及波兰等地)和作为原德国殖民地的纳米比亚也有大量的德语使用者,主要为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日耳曼人。 德语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德文字母除去标准的26个拉丁字母外,另有三个带分音符的元音Ä/ä、Ö/ö、Ü/ü以及一个特殊字母ß。.
查看 民法和德语
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大陸法英文:delict,普通法英文:tort),是指行为人侵害别人权利或利益的行为。 雖然有很多行為同時屬於侵權及犯罪,他們是截然不同的範疇:犯罪可理解為違反對整個社會的責任,刑事檢控絕大多數由國家提出、亦是國家的職責之一(在特別情況下,個人亦可以提出私人刑事檢控);而相反,任何人遭受侵權,都可以為此提出控告。.
查看 民法和侵权行为
信托法
#重定向 信托.
查看 民法和信托法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由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來,故早期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1948年5月2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7月1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至1928年之間,其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隨着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1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爆發中日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中國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中國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此外在行憲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經常在眾多場合稱為「國民政府」。.
查看 民法和國民政府
債權
債權(Obligation (Recht)、law of obligations)是大陆法系法律體系中,一方當事人得請求他方當事人為一定行為(作為或不作為)的司法上权利,規範此類權利發生、進行及消滅之法律即為債法。本於權利義務相對原則,相對於債權者為债务,即必須為一定行為(作為或不作為)的司法上義務。因此債之關係本質上即為一司法上的債權債務關係,債權和債務都不能單獨存在,否則即失去意義。 和物权不同的是,債權是一種典型的相對權,只在债权人和債務人間發生效力,原則上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債之關係不能對抗第三人。.
查看 民法和債權
商法
商法(Commercial law),或稱商事法,是關於企業與商業交易規範的總稱。.
查看 民法和商法
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法(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日本稱知的財産法),是调整民事主体之间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的统称。一般认为,知识产权法属于广义的民法学范畴。其内容基本包括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不正当竞争法(商业秘密法)等特别法。.
查看 民法和知识产权法
继承
繼承(英语:inheritance),在所有权人死亡后,将其财产、债务、爵位、世袭官职等转移给一个或多个继承人 。通常遵循法律和习俗。 被继承之物,则称遗产。是被繼承人死後,由其配偶或一定親屬,當然地、包括地繼承被繼承人之非一身專屬權之財產上權利以及義務。繼承人之資格和繼承的標的依時空環境的不同而有所演變,原則上現代國家均以「配偶和一定親屬包括地繼承被繼承人之財產」為原則。财产是最为常见的被继承之物,可分为两种,即地产及个人财产。 近代各国对继承遗产均有详细法律规定。 在台灣,民國98年繼承編修法後,繼承--度可分為概括繼承有限責任、和拋棄繼承二種。概括繼承有限責任,係指繼承人摡括地承繼被繼承人非專屬性的債權債務及法律關係,但繼承人所負的責任,以其所得的遺產為限,故稱為有限責任;而拋棄繼承則是繼承人可以向法院為拋棄其因為繼承所取得的一切權利義務,而自始不與繼承發生任何關係之表示。 对继承遗产所提出的批评,主要是此种制度使人不劳而获,成为收入不平等之主要原因。此种谴责不但来自社会理想乃收入之完全平等的急进派,还有认为财富分配过于平均与现代关于人类尊严的概念不相容的较温和的思想家。不过,如果没有将一个人工作的果实传给下一代的吸引力,竞争及整个经济的运转,将受损害。人们可以想象一种社会制度,财产所有者的产权随他死亡而终止。这样他的遗产若不交给另一个人,势必终归社会所有,私有财产制亦当终止。.
查看 民法和继承
继承法
继承法是民法体系当中关于财产继承的法律规则的总称。继承法规定了继承的主体,客体,继承的方式以及对于某些行为的限制。.
查看 民法和继承法
罗马法
罗马法,包含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查看 民法和罗马法
用益物权
物权,基于一定的目的对他人的土地进行使用和收益的限制物权。这是与担保物权相对的概念。 现代人的生活都与土地的直接或间接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需要在土地上建立住宅或者工厂。或者,要在土地上种植农作物,放牧牛马,或者,为了取得建筑用的材料,需要种植树林等。民法所规定的用益物权,就是指可以利用具有上述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相对)的土地的一种权利。虽然人们可以对自己所拥有的土地进行使用和收益,但是对于没有拥有土地的人,就必须要租借这些土地。所谓用益物权,就是不拥有土地的人向他人租借土地进行收益使用的一种权利。除用益物权外,还可以与土地所有者签订契约,取得他人土地的用益权。因此,用益物权与租赁权共同组成了非土地所有者使用他人土地的制度。用益物权包括地上权、农育权、不动产役权、典权等。.
查看 民法和用益物权
物
物可以指:.
查看 民法和物
物权
物权(ius in re、jus in re、real right、Dingliches Recht)是指物权人直接支配特定的物并排他性地享受其利益的权利。.
查看 民法和物权
荷蘭語
荷兰語(Nederlands),又稱尼德蘭語,属於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主要通行於荷蘭,在比利時與蘇利南有六成人口使用它,這三個國家共同組成荷蘭語聯盟。是荷蘭、比利時、苏里南和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的官方語言。在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的佛兰德斯地区通用。欧洲约有2300万人以荷兰语为第一语言,還有曾經被荷蘭統治了四個世紀的印度尼西亞也有日常的使用。 "1% of the EU population claims to speak Dutch well enough in order to have a conversation." (page 153) 荷兰语字母表由26或27個拉丁字母组成,除A至Z外,在Y后面有一个 IJ 。荷兰语有时用 IJ 代替Y。 荷兰语与英语和德语接近,同属西日耳曼语支。荷兰语是由古代低地德语诸方言演变而来,最早的荷兰语文献可追溯到12世纪的佛兰德斯。当代荷兰语是五种方言群体的集合:中西部方言(包括南、北荷兰省,乌德勒支,海尔德兰的大部和西兰的岛屿等地区使用的方言),东北方言(格罗宁根、德伦特、上埃塞尔和海尔德兰东部使用的方言),中南部方言(北博拉班特及其周边的林堡地区,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博拉班特和东弗兰德斯),西南部方言(西弗兰德斯)和东南部方言(荷兰的林堡地区大部和比利时的同名地区)。东北方言通常被称为萨克森方言,东南方言被称为东部低地法兰科方言,其他的三个群体则被称为西部低地法兰科方言。荷兰的弗里斯兰省的语言通常单独列为一种语言:弗里斯兰语。南非荷兰语是17世紀殖民者所說的荷蘭語的變種,有相當數量的馬來、班圖諸語言的借詞和語法散佈其中,南非白人的祖先名為布爾人,其名稱的由來是來自荷蘭語中boer(農夫)這個單詞。 荷蘭語的舌後音較德語、俄語等多,除了ch發舌後音外,連g也是發舌後音的。.
查看 民法和荷蘭語
行為能力
行為能力(capacity)為一種法律上的概念,其與「權利能力」及「意思能力」不同,乃指為法律行為之資格,亦即個人以獨自的意思表示,使其行為發生法律上效果的資格而言。民法中基於私法自治原則,個人可以自主其與他人間在私法上的關係,為有效的意思表示,但也因此必須要為其自己所為之行為負責,然而如何知道該人是否具有足夠的判斷能力來決定自己與他人間的私法關係,並進而對此負責,則有賴「行為能力」這個概念來加以規範與判斷。行为能力在保护性法律关系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即责任能力。 關於行為能力的的判斷標準,原則上應以行為人當時的意識狀態,能否正確無誤地為法律行為為標準,然若是全然依據個案當下來加以判斷當事人是否具有行為能力,卻可能有害於交易安全,因為外人常常難以鑑別行為人的精神狀態是否屬於法律上認可其為有效的表示或行為,萬一外觀上無從判斷因而無效,相對人即蒙受不可預期的損害。故現行多數國家多採用較為簡便的標準,亦即原則上以個人的「年齡」來判斷其是否具備行為能力,可以單獨為有效的法律行為,作為相對客觀的標準。當然,雖然行為人已達法定年齡而擁有完全行為能力時,亦可因行為當時之精神狀態不佳而使其意思判斷之能力因而有所欠缺,故於當下所為行為否定其有行為能力,令其所為之表示不生法律上之效果,以維護其權益。 另外,關於行為能力的分類,有採「二分主義」,將人分為「完全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如日本、法國即是。亦有採「三分主義」,將人依行為能力的程度而分為「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和「完全行為能力人」,如德國、中華民國,即採此種分法。.
查看 民法和行為能力
親屬
親屬(kinship)是指具有同一個系譜起源的實體(人、天神或其他動物)之間的關係,無論這個系譜起源是透過生物、文化或歷史的繼嗣關係。 在人類學,親屬體系同時包括藉由繼嗣與婚姻而彼此有所關聯的人們,而在生物學親屬這個字指稱血統和交配。人類透過婚姻而建立的親屬關係一般稱為「姻親」,以對比於「血親」(也稱為「血緣關係」),即使說這兩種親屬關係,在彼此具有共同繼嗣關係而發生婚姻關係的人們當中,可能會交疊。家庭關係的社會文化系譜關係,並不限於人類,也可追溯到天神 (參閱神話、宗教)、在該地區或自然現象之中的動物(如起源故事)。 親屬關係是社會的最基本原則之一,用來將個體納入社會團體、角色、類別和系譜當中。家庭關係可被具體表示(例如母親、弟弟、爺爺),或依據關係程度而抽象表示。某一種關係可能具有親屬緊密性(例如,父親之於孩子),或反映一種絕對事物(例如,介於母親和沒有孩子的女人之間的地位差異)。關係程度並不完全等同於繼承權或法律繼承。許多倫理守則(例如儒家的孝道)認定這種親屬連結關係,是在具有關係的人們之間創造了義務,這比跟陌生人之間的關係更強大。.
查看 民法和親屬
财产
#重定向 財產.
查看 民法和财产
鄭玉波
鄭玉波(),別號石濤,熱河省阜新縣(今改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人,法律學者,中華民國前司法院大法官。.
查看 民法和鄭玉波
自然法
自然法,为独立于政治上的实在法而存在的正义体系。对它的诠释与使用在历史上千差万别。通常而言,自然法的意义包括道德理论与法学理论。根据自然法的道德学说,在某种意义上,支配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本性或和谐的宇宙真理;而依照自然法的法学理论,法律准则的权威则至少部分来自针对那些准则所具道德优势的思量。 “自然法”的语义颇丰,它既是一类道德理论,又是一种法理学说,而这两种社会科学的核心却是截然不同的。在自然法的哲学体系中,法律与道德的概念时有交会,这种理念称作“交叠命题(overlap thesis)”。自然法的学派可谓百花齐放,其主要差异在于,在法律规范的确定方面,道德究竟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
查看 民法和自然法
英美法系
普通法系(Common Law;中文翻譯為「普通法」,是取其「普遍通行」之意),又稱英美法系或海洋法系。起源于中世纪的英格兰,目前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约24亿人)生活在普通法司法管辖区或混合民法系统中。該法系与欧陆法系(又稱「大陸法」)并称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两大法系。英美法系的特點就是判例法,即反覆參考判決先例(precedent),最終產生類似道德觀念一般的普遍的、約定俗成的法律(customary rules)。.
查看 民法和英美法系
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一世(拉丁语:Justinianus I;希腊语:Ιουστινιανός;全名为弗拉维·伯多禄·塞巴提乌斯·查士丁尼 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Justinianus,约)是东罗马帝国皇帝,他的统治时间是从527年到565年。由於他收復了許多失土,重建聖索菲亞教堂,並編纂查士丁尼法典,功不可沒,因此也被称为查士丁尼大帝。 查士丁尼一世是古罗马时代末期最重要的一位统治者,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历史上从古典时期转化为希腊化时代的东罗马帝国的重要过渡期。比如他于542年废除了执政官这个从罗马共和国遗留下来的官职(可能出于费用的考虑)。他还加强了皇帝作为神在地上的代表的地位,这一举动彻底破坏了罗马帝国中皇帝被视为首席执行官、“国家之父”,“第一公民”的形象。但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就已经对查士丁尼一世的政策提出了深刻的批评。普罗科匹厄斯的著作是今天对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期研究最重要的一手资料。.
查看 民法和查士丁尼一世
权利
權利是一个广泛应用的法律概念,在现代漢語中经常被解釋為「權力和利益」。「權利」常簡称為「權」,容易造成權利和權力兩詞混淆,而這兩個詞卻很少有含義上的關聯。權利原本僅指人權,.
查看 民法和权利
梁慧星
梁慧星(),四川青神人,中国民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法典》编纂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查看 民法和梁慧星
欧陆法系
欧陆法系(civil law、civilian law、Roman law),亦称民法法系、大陸法系、市民法、罗马法系、法典法系、罗马日尔曼法系,受羅馬法影響而成立的法律系統,与英美法系并列的当今世界两大重要法系之一,覆盖了当今世界的广大区域,德國、法國、意大利、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包括澳門,但不包括香港)、中華民國等均為歐陸法系地區。.
查看 民法和欧陆法系
民事訴訟法
民事訴訟法(Civil procedure)乃是以民事實體法上權利實現及救濟為目的所制定的法律。民事訴訟如同刑事訴訟、行政訴訟一樣,都是透過國家所設立的法院來進行的訴訟程序,僅是依其所針對事務的不同,而將其劃歸為此三大類。刑事訴訟重在國家刑罰權的實現,藉由刑事訴訟對於犯罪行為進行追訴並加以處罰;行政訴訟則重在救濟國家行政機關行使公權力時所產生的錯誤。而所謂的「民事訴訟」乃指民事法院依當事人之請求,就民事紛爭事件利用國家公權力強制解決之程序。而須注意的是,民事訴訟法中規範的對象主要是針對民事訴訟的開始(起訴)、進行(審理)、終結(判決)之部分,另外就保全程序的部分亦是在民事訴訟法中加以規定,而就訴訟終結後的執行問題則是屬於強制執行法的問題。.
查看 民法和民事訴訟法
民法 (中華民國)
《民法》為規範人民私法關係的中華民國民法典,目前於臺灣施行。.
查看 民法和民法 (中華民國)
民法典 (日本)
日本民法典(明治29年4月27日法律第89号),是在日本国内施行的私法中最重要的法规。在日语中,该法律的正式名称为“民法”。广义的日本民法概念,除了该法律之外,还包括《不动产登记法》、《户籍法》等特别法。而狭义的日本民法,就是指该部法律,为了区别,日本法学界也将该法律称为“民法典”。现行日本民法典自1898年7月16日(明治31年)开始施行,由日本民法学家梅谦次郎、富井政章、穗积陈重等三人起草而成。该部法典共分为总则、物权编、债权编、亲族编和继承编,共有1044条。.
查看 民法和民法典 (日本)
法人
法人(legal person)是依法律所創設之一種權利義務主體,相對於自然人(natural person)。.
查看 民法和法人
法律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是一家位于北京、以法律图书为主要出版物的出版社,成立于1954年12月2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领导和管理。出版社的标志为面向左面的獬豸。.
查看 民法和法律出版社
法律行為
法律行為係以行為人之意思表示為要素,並以發生私法上法律效果為目的,進而向外表達的一種行為。例如:買賣、租賃、贈與等行為。 按法學的一般、基礎理論,即法理學觀點,從各部門法學相關研究的概括和抽象所提出之上位概念:法律行為是社會主體所實施的、能夠發生法律上效力、產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包括合法行為與違法行為。基本特點是社會性與法律性:社會性係指法律行為具社會意義,法律性係指法律行為必須由法律規範予以調整。.
查看 民法和法律行為
法国民法典
《法国民法典》(Code civil des Français,又称《拿破仑法典》),是法国民法的法源中最重要的一部法律。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曾名为《拿破仑法典》,但1870年以後,人們一直称之为《民法典》。.
查看 民法和法国民法典
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简称法源(sources of law ),基本含义是法的来源或法的栖身之所,亦称法律的形式,指法律的存在或表现形式。法的渊源一词法源于古罗马的Fontes juris,普遍使用法的渊源一词的是英美法系的学者。法的渊源是法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传统法的渊源理论中,认为法的渊源可以指:实质渊源,法源于自然理性还是君主意志;效力渊源,法产生于立法机关还是其他机关;材料渊源,法的制定是源于习惯还是外国引进;形式渊源,法来自制定还是习惯;以及历史渊源,引起法产生的历史事件等。.
查看 民法和法的渊源
法语
法語(le français 或 la langue française)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法語是除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法語也是聯合國、歐盟、北約、奧運會、世貿和國際紅十字會等的官方語言及正式行政語言。法語在11世纪曾是除了中古漢語以外,當時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現時全世界有約一億人将法语作为母语,另有2.8億人使用法语(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这些数字目前仍在增長中,尤其是在非洲大陸。法語被广泛使用,其程度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法国法语和魁北克法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语分支,尽管它们從同一法语方言分化而成,但以两者互相溝通时则会有障礙,这是因為兩者在發音以及少数语法上有所区别。.
查看 民法和法语
消滅時效
消滅時效(statutes of limitations)是民法的制度,指的是請求權因一定期間不行使而消滅或效力減損的時效制度。通常在民法的時效期間裡面,可以分為「取得時效」與「消滅時效」二種。與消滅時效不同,取得時效係指非所有權人占有他人之物繼續行使權利達一定期間而取得權利之制度。.
查看 民法和消滅時效
无因管理
无因管理(Negotiorum gestorum、Geschäftsführung ohne Auftrag, GoA)是大陆法系民法中债法上的一个概念,是指在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的情况下,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或服务的行为。.
查看 民法和无因管理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78年12月开始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改革由邓小平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推动,在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提出。這一決策改变了中国大陆自1949年后经济上逐渐对外封闭的情况,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高速发展。 1978年前,中国大陆实行计划经济,由政府控制和管理社会资源。改革开放以两个阶段引进市场经济原则。第一阶段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进行,主要涉及废除农业集体制度、对外资开放本地市场和允许本地企业家开创事业,但大部分工业仍然由国家拥有和营运。第二阶段于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进行,其政策包括国有企业私有化和国有企业承包制度,政府不再控制物价,并废除部分保护主义政策。尽管如此,国家仍然控制银行业和石油工业等基本行业。 改革开放使中国大陆的市场快速增长,2017年中国70%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私募市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占世界经济1%到现在的15%,仅次于美国的21%,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全球第一;世界最大贸易国;第一大工业国家;现在中国每年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以上。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
查看 民法和改革开放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查看 民法和意大利
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是表意人將欲發生一定私法上效力之意思,表現於外部的行為。一個意思表示包含了外部的表示行為和內心的效果意思。 表示意思是表意人將內心意欲表現於外部之意思;效果意思(亦稱法效意思)是表意人欲發生一定私法上效力之意思;而外部行為則是表意人表現在外部的客觀表示行為。 對於違法者的違法動機是否蓄意或故意(intentional),非屬意思表示。(違法行為不具意思表示).
查看 民法和意思表示
所有权
所有权(ownership)又稱完全物权,是指民法上,权利人对标的物可以直接全面排他性支配特定物的物权。所谓「全面支配」,意味着支配范围的全面性和支配时间的无限性,符合这一特征的物权只有所有权。因此,完全物权与所有权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完全物权与限制物权是相对立的概念。 在一般意义上,所有权也指人对于外界自然的支配或者支配形态。后者含义上的所有权(所有),从人类产生开始就已存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历史变迁。而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所有(支配)为基础的技术概念。也就是说,在商品交换占主导地位的近代社会,在互相交换商品的主体之间,必须互相承认对方对于商品这种财富的固有的支配(私有)。这种社会需要的法律形态,就是所有权。因此,普通意义上的所有权是以排他的,包容性的支配为内容的一种权利。不同的民事实体法对于所有权的具体内容的规定,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另一方面,所有权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特性便是直接支配和排他性处分。这是从所有和使用两个层面来讲的。直接支配反映出所有人对物的绝对权利。而排他处分反映出物在使用、流转的过程中人们所享有的绝对权利。近代以前人们对物是注重所有、占有的。而现在注重的却是流转,重视物在流转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利益。 所有权也受到法律的一定限制。权利滥用之禁止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是对所有权绝对原则的限制,例如土地征用法、城市规划法、航空法、大气污染防止法、矿业法等等。 因为所有权是包含性且排他性的支配性权利,对于圆满实现所有权过程中遇到的妨碍,所有权人有权排除。即所有物的占有被抢夺的时候有权行使所有权的返还请求权,在侵夺占有以外的方式被妨碍的时候有权行使排除妨碍请求权,在存在被妨碍的可能性的时候有权行使预防妨碍请求权。但是,在行使土地所有权的时候,经常会产生不得不妨碍邻接土地的所有权的情况,在这种时候,为了保障土地所有权的行使,有必要对于排除妨碍请求权作出一定的限制。这就是“相邻关系”规定的主旨。.
查看 民法和所有权
担保物权
担保物权(Pfandrecht;sureté réelle;-)乃为担保债权实现而在一定程度上设定的物权,与用益物权共同被称作限制物权。用益物权的目的在于物的使用价值,而担保物权最终通过将标的物出卖而获得的金钱用于实现债权。担保物权分为根据法律规定而产生的法定担保物权以及根据契约而产生的约定担保物权。在民法上所规定的留置权和优先权属于法定担保物权,而抵押权和质权属于约定担保物权。此外,随着经济活动的多样化,目前出现了让与担保,所有权保留等多种非典型担保方式。 各种担保物权的共性,有附随性,不可分性,物上代位性(留置权无)等性质。.
查看 民法和担保物权
2020年
2020年是一个闰年,它的第一天从星期三开始。2020年又是:.
查看 民法和2020年
另见
各類法律
亦称为 民事法,民事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