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歐陽凱

指数 歐陽凱

歐陽凱,字虞臣,本籍中國福建漳浦人,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1718年(康熙57年)從江南蘇松鎮總兵奉旨調任前往台灣,接任姚堂擔任台灣鎮總兵,功銜累計至左都督。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 1722年,台灣爆發朱一貴事件,戰事前後燃至台灣府南部的赤山及鳳山縣,歐陽凱先後調遣千總陳元、百總林富與朱一貴率兵交戰,均於對戰中戰死。之後,歐陽凱親率兵力駐軍於台灣府城城門外的牛埔。戰事激烈連續進行數日,歐陽凱轄下百總楊恭(另名號:達家勇)投效朱一貴且隱藏歐陽軍為內應。不久,歐陽凱遭楊恭刺殺,其後墜馬斬首。 歐陽凱陣亡後,康熙帝念其功,親自下詔褒獎歐陽凱,並追贈其太子少保官銜,另外,其子嗣世廕守備武官官銜。.

27 关系: 千總台灣台灣鎮總兵姚堂守備中國三少康熙康熙帝福建表字鳳山縣 (臺灣)都督藍廷珍臺灣府臺灣府城臺灣道臺灣清治時期陣亡把总暗杀楊恭江南清朝漳浦县朱一貴斬首

千總

千總明代嘉靖京軍三大營職官,其上有總兵、大將、副將、參將、游擊、佐擊、坐營、號頭官、中軍官等官職。於清朝武官名而言,可以是從五品的守禦所千總、正六品的門千總或營千總、也有可能是從六品的衛千總。 清朝綠營,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及把總。.

新!!: 歐陽凱和千總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歐陽凱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台灣鎮總兵

#重定向 臺灣鎮總兵.

新!!: 歐陽凱和台灣鎮總兵 · 查看更多 »

姚堂

姚堂(),清朝政治人物。 康熙年間,擔任福建浙江督標副將。康熙四十九年,任浙江平陽總兵官。康熙五十年,任福建台灣總兵官。康熙五十七年,任廣東提督。康熙六十年,升任福建水師提督。雍正元年去世,贈都督同知。.

新!!: 歐陽凱和姚堂 · 查看更多 »

守備

守備,明代武官職,獨守一堡一城者、曰守備,官銜有總兵至游擊六等,為將軍等級,除邊關設置守備,南京亦設置內外守備各一員;又營官內亦有守備一職,位階在都司之下提調 、千總之上,負責屯田等事宜,守备在明朝是没有品级的差遣官。於清朝武官名而言,是指管理軍隊總務,軍餉,軍糧職務之正五品官。該官職受各省提督,巡撫或總兵管轄。另外,該職亦可由參將,游擊充員代之。 清朝綠營,該官品為正五品,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及把總。.

新!!: 歐陽凱和守備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歐陽凱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三少

三少,又称三孤,古代对少师、少傅、少保的合称,周代置,为三公的辅官,后逐渐成为虚衔,用于加封重臣。从一品官。 Category:三师三少三公 Category:從一品.

新!!: 歐陽凱和三少 · 查看更多 »

康熙

康熙(a;,公元1662年至1722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前后共61年。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清世宗即位沿用。.

新!!: 歐陽凱和康熙 · 查看更多 »

康熙帝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a),又稱康熙帝,汗號「恩赫阿木古朗汗」(Энх Амгалан хаан)(),爱新觉罗氏,諱玄燁,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康熙」。 康熙帝乃顺治帝第三子,順治十一年農曆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時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宫,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8岁。死后,得圣祖庙号、「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通称「聖祖仁皇帝」(a),葬于景陵。康熙帝在位於1661年2月5日至1722年12月20日,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一般将康熙、雍正及--时期合共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新!!: 歐陽凱和康熙帝 · 查看更多 »

福建

#重定向 福建省.

新!!: 歐陽凱和福建 · 查看更多 »

表字

表字,又称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表字的取法,一般与本名意义相关。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新!!: 歐陽凱和表字 · 查看更多 »

鳳山縣 (臺灣)

#重定向 鳳山縣 (清治時期).

新!!: 歐陽凱和鳳山縣 (臺灣) · 查看更多 »

都督

都督是中國歷史上的中國古代軍事指揮官官名。最初是軍隊中的監察官,與監軍相同。在魏晉之後演變為統領軍隊的軍事長官之職。突厥语与蒙古语中的脱脱一名来自都督。.

新!!: 歐陽凱和都督 · 查看更多 »

藍廷珍

藍廷珍(),字荊璞,諡襄毅,清代福建漳州漳浦人。 清朝政治人物,少年從軍。康熙六十年率兵來台,弭平朱一貴事件,累功晉升從一品福建水師提督。.

新!!: 歐陽凱和藍廷珍 · 查看更多 »

臺灣府

臺灣府於臺灣清治時期始設的府。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設承天府,永曆三十七年(西元1683年)鄭克塽獻國歸順大清,翌年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改承天府為臺灣府。1885年臺灣建省之前,臺灣府實為清治時期之臺灣地方行政的內政最高統治官署衙門,位於今天的臺南市,所以,台灣亦即是台南的舊名,時至今日,台南人還是以府城自居。 1875年設臺北府後,臺灣府縮小管轄範圍至中臺灣與南臺灣;1885年臺灣建省,1887年設臺南府後,臺灣府縮小管轄範圍至臺灣中部,並將其事務轉移至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 臺灣府的主官為臺灣知府,建省前後分別受臺灣道、福建臺灣布政使及福建臺灣巡撫等官職制約。1895年,臺灣被清朝政府依照《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後,臺灣府不再設置。.

新!!: 歐陽凱和臺灣府 · 查看更多 »

臺灣府城

臺灣府城是臺灣歷史上清朝臺灣府的府城,1887年後因行政區改制而改稱臺南府城,又因為臺灣縣衙與後來的安平縣衙位於此城內,亦可視為1887年前的臺灣縣城與之後的安平縣城。該城始建於雍正年間1723年,初建木柵城,後改以三合土為材,共有城門十四座。臺灣割日後,城池逐漸傾毀,臺灣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期間有部分城牆拆毀後於原址闢建新式道路,到1917年左右已大致遭到拆除,歷時約194年,但仍有部分殘存至今。 臺灣府城的範疇主要為現今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以東的範圍以及附近的東、南、北區的小部分,而西門路以西至安平區舊聚落(一鯤鯓)之間則是昔日的臺江內海。.

新!!: 歐陽凱和臺灣府城 · 查看更多 »

臺灣道

臺灣道為1727年-1885年清代臺灣212年間的最高官衙之一,另外還有臺灣府,而後者才是正式的清代行政區劃。「道」,本是清代的「省」(福建省)之派出機構,不算是正式地方行政區劃,所以清代臺灣前期,福建省管轄的臺灣府,才算是清代臺灣的正式行政區劃。但清中後期,「道」的權力漸增,全清朝內地各省轄區的各「道」皆然,「道」逐漸成為介於清代的「省」與「府州」之間的新一層「準行政區劃」,這不獨臺灣道為特例,然而臺灣道也因此逐漸凌駕於臺灣府之上,但同樣都還是受福建省節制管轄。 臺灣道前身為1684年—1727年的臺廈道。1885年臺灣建省,但因為福建與臺灣仍有相當密切的行政體系關係,因此臺灣省的正式名稱仍為「福建臺灣省」。然而臺灣建省後,臺灣道的編制仍在,所以也曾造成淮軍系的臺灣巡撫劉銘傳與湘軍系的臺灣道道員劉璈彼此不合,相互爭權。.

新!!: 歐陽凱和臺灣道 · 查看更多 »

臺灣清治時期

臺灣清治時期是指臺灣及澎湖由清朝統治的時期,在台灣歷史上又稱作清領時期、清據時期,從1683年清廷派施琅發兵攻滅南明勢力明鄭王朝起,至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為止,共212年,為台灣歷史到目前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分期。 清朝初期繼承明朝的觀念,視台灣為化外之地,未入版圖,明鄭王朝末任君主鄭克塽降清以後,康熙對台灣棄守問題詢問朝中官員;而朝中官員對於台灣是否收入版圖,分成兩派。反對收入版圖的官員認為:台灣遠在海外,人口稀少,防守不易,不如放棄台灣,只保留澎湖做為東南諸省的軍事屏障,把台灣島上的移民全部遷回中國大陸;贊成收入版圖官員中,以征台將領施琅的意見最為有力,認為:台灣土地肥沃,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可以擔負起防衛東南各省的戰略位置,避免台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即使需耗用國家經費,也應保住台灣。1684年,康熙在統整思考兩派意見後,接受施琅等贊成派官員意見,決定將台灣納入版圖。 清朝將台灣納為領土後,最初劃為福建省的一部分,對台灣並不積極治理,導致台灣作為法外之地,動亂頻仍;清朝禁止人民移民台灣,然而偷渡者絡繹不絕,也禁止原漢通婚,但對平埔族人採取強制漢化的政策。平埔族人若不接受漢化,除了課以重稅之外,每年還必須強制勞役。在這種殖民政策之下,經過大約一世紀的1770年代,平埔族幾乎全部被漢化了,失去了自己的語言與文字,成為今日台灣人的祖先之一。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使清廷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自此開始進行增設府縣、經濟現代化等積極建設,並於1885年將台灣建省。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在1895年4月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歷經臺灣民主國的短暫抵抗後,台灣在同年6月進入五十年的日本統治時期。.

新!!: 歐陽凱和臺灣清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陣亡

陣亡(Killed in Action,簡稱KIA)是軍隊當中廣泛用來描述部隊傷亡人員的軍事用語,意指在戰爭中遭受敵軍攻擊或是而死亡的士兵。美國國防部聲明,已經陣亡的軍士主要是遭受敵軍的攻擊,無力反擊時死亡,陣亡士兵來源不包括交通事故、恐怖主義及其他「非敵軍」的原因,陣亡所意指可包括在前線作戰的戰鬥隊伍和陸海空的後援隊伍中的士兵。 KIA代表一個士兵在戰爭中受到攻擊而在到达医疗设施前死亡。而「受傷而死亡」(Die of Wounds,簡稱DOW)意指士兵生還至接受醫學治療,但是依然不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曾制定DWRIA取代DOW(Died of Wounds Received in Action),然而歷史上軍隊與歷史學家都使用前一種首字母縮略字(即KIA)。美军从二战以来都会将战争中失踪的军人在之后归类为失踪推定战死,如曾很短暂地被认定为失踪但一年后就被修改为战死尸体未寻获,在62年后因寻获遗体被修改分类为战死尸体确认(美国防部战俘及失踪人员办公室称为accounted for,未确认尸体者称为unaccounted for有时也会写成missing,如就朝鲜战争美军尚有八千左右missing,这并不意味着美军仍认定这些人活着,事实上民法都规定平民在失踪七年后即推定死亡的)。 日本至二战为止,对于战争中死亡有多种不同含义的表述:在当时出版的(也包括二战后防卫厅出版的战史中)战死包括KIA和DOW两种情况,而军人在战场病死称为战病死,如一号作战中日军战死一万二千余人,但是战病死(实际为缺少营养的并发症,也就是大部分饿死)也有同样数目且日军医疗保障能力不足经常出现死伤比例为一比二甚至接近一比一的情况。不管军人平民因为卷入战争而失去生命称为战没。但是在现代也有一些日本文献开始将日军死于一场战役的军人统称为战死。.

新!!: 歐陽凱和陣亡 · 查看更多 »

把总

把总為明代及清代前中期陸軍基層軍官名,明清兵制員額皆有異動,也可稱為百總。.

新!!: 歐陽凱和把总 · 查看更多 »

暗杀

暗杀或称行刺,密裁指因為一些原因而进行的谋杀,常常是政治因素。执行暗杀的人被称为刺客。一些恐怖组织(最早为中世纪的阿萨辛派,其后则有近代的爱尔兰新芬党、意大利烧炭党、俄罗斯民意党和中国斧头帮等)常派出刺客謀刺各国元首、重要領袖。同樣地,许多国家的情报機構或秘密警察也都秘密地訓練刺客,例如美国的中央情报局(CIA)、俄國的國安會(KGB)、英國的軍情六處(MI6)、以色列的情報特勤局(Mossad)和中國的國安部(MSS)等,用以刺殺敵國或恐怖组织的高階领导人及持不同政見者。 在政治與軍事謀略上,暗殺的目的是藉由結束敵對勢力首腦的生命,以期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恫嚇或瓦解敵方士氣、混亂或癱瘓敵方指揮系統。在執行方法上,常見的有刺殺、射殺、毒殺、斬殺、自殺式炸彈攻擊等,但情报單位執行時,重要目標常以製造車禍、空難、疾病、火災、失足、溺水、電擊、食物中毒、親友互殘等方式,將景況安排為意外,且為安排該等景況,常造成目標親屬及其他不相干的人員傷亡,隱藏目標則以綁架至秘密處所執行,屍體銷毀後往往無法尋獲。查緝偵察人員最終多僅能以失蹤結案。另外有時為摧殺目標,常以誘餌誘引目標,誘餌往往藉由犧牲,使目標暴露蹤跡或共同毀滅,以達暗殺之目的。.

新!!: 歐陽凱和暗杀 · 查看更多 »

楊恭

楊恭(),字克敬,陝西鳳翔府岐山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陝西鄉試第四十七名。天順八年(1464年),參加甲申科會試,得貢士第二百二十一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十四名。曾祖父楊清。祖父楊賢。父亲楊復榮。.

新!!: 歐陽凱和楊恭 · 查看更多 »

江南

江南,意为長江以南地區。现在狭义上指代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的浙北,苏南及上海地区。也就是无锡、苏州、南京、松江、上海、常州、镇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其中南京只包含现在长江以南的南京,杭州包含现在钱塘江以北的杭州。长江以北的六合、浦口不算狭义上的江南,钱塘江以南的萧山、绍兴、宁波也不算狭义上的江南。现代广义上有时会把长江以北的“扬州”,钱塘江以南的“萧山、绍兴、宁波", 安徽的“古徽州地区”以及江西东北部算在内。 江南屬漢族地区,在先秦時代被中原諸國称为南蛮、百越,江南古代的南京由於做過十朝的古都,以及杭州做過南宋的首都,許多北方世家大族南迁,江南成为一个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区。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吴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 《尔雅·释地篇第九》写道:“江南曰扬州。”“江南”在成书于秦、汉以前的古籍之中属于扬州之地 在先秦时期也有其他关于江南的说法。《史记·秦本纪》中亦載:“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这里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区。钱大昕以為《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那时的“江东”是现在江南的一部分。。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

新!!: 歐陽凱和江南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歐陽凱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漳浦县

漳浦县(Chiuⁿ-phó͘-koān)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漳州市南部的一个县,通行闽南语漳州话分支漳浦話。.

新!!: 歐陽凱和漳浦县 · 查看更多 »

朱一貴

朱一貴(),小名祖,福建漳州長泰人,是台灣清治時期首位大型武裝起義舉事者、清治三大民變朱一貴事件的發動人。舉事期間,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永和,並受眾人擁戴為中興王,自稱義王,世人俗稱鴨母王、鴨母皇帝。.

新!!: 歐陽凱和朱一貴 · 查看更多 »

斬首

斬首,亦稱砍頭、殺頭或開刀問斬,是死刑的一種,即將人的頭部砍去。.

新!!: 歐陽凱和斬首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