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臺灣府城

指数 臺灣府城

臺灣府城是臺灣歷史上清朝臺灣府的府城,1887年後因行政區改制而改稱臺南府城,又因為臺灣縣衙與後來的安平縣衙位於此城內,亦可視為1887年前的臺灣縣城與之後的安平縣城。該城始建於雍正年間1723年,初建木柵城,後改以三合土為材,共有城門十四座。臺灣割日後,城池逐漸傾毀,臺灣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期間有部分城牆拆毀後於原址闢建新式道路,到1917年左右已大致遭到拆除,歷時約194年,但仍有部分殘存至今。 臺灣府城的範疇主要為現今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以東的範圍以及附近的東、南、北區的小部分,而西門路以西至安平區舊聚落(一鯤鯓)之間則是昔日的臺江內海。.

88 关系: 南門路 (台南市)台南公園吳福生夏瑚大天后宮天启奎樓書院奠坤門寧南門 (臺南市)七寺八廟市區改正一府二鹿三艋舺府城三郊五條港 (臺南)仁和門張丙徐嗣曾德慶溪國立成功大學嘉南平原周鍾瑄兌悅門倪象愷祀典武廟福安坑溪福康安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禪濟布程祖洛續修臺灣縣志绿玉树瘟疫鎮海門 (臺南市)荷兰东印度公司靖波門 (臺南市)西羅殿西門路 (台南市)馬雅各鷲嶺迎春門 (臺南市)郝玉麟郭懷一事件赤崁樓開基武廟原正殿蓬壺書院蔡牵蔣元樞重修臺灣縣志臺南南沙宮臺南孔子廟...臺南市臺南府臺南廣安宮臺南刑務所臺南車站臺南歷史臺南水仙宮臺廈兵備道臺廈道臺灣府臺灣府城小南門臺灣府城小北門臺灣府城小東門臺灣府志臺灣道臺灣日治時期臺江內海雍正老古石集福宮接官亭 (臺南市)林爽文事件東區 (臺南市)東郭門 (臺南市)東門路 (臺南市)楊廷理楊文魁永康門沈葆楨沙淘宮清朝澎湖朱一貴明熹宗海東書院施世榜施琅拱乾門拱辰門 (臺南市) 扩展索引 (38 更多) »

南門路 (台南市)

南門路為台南市南北向主要道路之一,位於台南市中西區及南區。北起台南市中西區湯德章紀念公園,南至台南市南區大成路口接國民路,全長約1.8公里,而南門路與安和路、公園路及國民路共編台南市道路編號23。.

新!!: 臺灣府城和南門路 (台南市) · 查看更多 »

台南公園

臺南公園位於臺灣臺南市北區,於日治時期的大正六年(1917年)開園,為該市最古老、及最大的公園。佔地4萬餘坪(15甲),當時身兼熱帶實驗林。二次大戰後一度改稱中山公園,民國90年(2001年)恢復舊名臺南公園。.

新!!: 臺灣府城和台南公園 · 查看更多 »

吳福生

吳福生(?-1732年),台灣鳳山縣人,原籍福建漳州府平和縣,台灣民變起事者之一。.

新!!: 臺灣府城和吳福生 · 查看更多 »

夏瑚

夏瑚,字宝成,号汉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朝政治人物,監生出身。 夏瑚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接替宋清源,於台灣擔任台灣府台灣縣知縣。管轄約今台灣南部之嘉義縣、嘉義市、台南縣、市全境及高雄縣部份區域。該區域面積約為4500平方公里,也是清治時期台灣島之漢人集中地所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及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則兩度擔任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

新!!: 臺灣府城和夏瑚 · 查看更多 »

大天后宮

大天后宮,舊稱東寧天妃宮,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爲主祀媽祖的廟宇,此外也是中華民國國定古蹟。該廟宇原址本為明朝寧靖王朱術桂所居住的寧靖王府邸,後來在寧靖王捨宅之後轉變成媽祖廟。舊有方--多記載是1684年由施琅入臺後改為媽祖廟,但近來學者指出明鄭時期東寧一地已有天妃宮,寧靖王捨宅的對象即是當時的住持僧聖知。 該廟是全臺最早由官方興建且列入官方祀典的媽祖廟,其在臺灣府城也有重要地位,為府城公廟,是以大天后宮舉辦迎媽祖活動時,可以跨越府城內各個廟境募集經費,有「通城虎」之稱。此外府城各廟舉辦慶典時,都會將第一號轎番簽保留給大天后宮媽祖。此外由於大天后宮原為寧靖王府邸而在政治上亦有重要象徵地位,故施琅當時在此接受鄭克塽的投降並立「平臺紀略碑」,臺灣民主國第二任總統劉永福將此作為「總統府」。.

新!!: 臺灣府城和大天后宮 · 查看更多 »

天启

天启可以指:.

新!!: 臺灣府城和天启 · 查看更多 »

奎樓書院

奎樓書院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是「魁星堂」及「中社書院」,與崇文、海東、蓬壺並列為府城四大書院。雖然名為書院,但是是定期讓士子聚會討論書史、考究詩文之處,與其他書院作為授課講經場所有所不同。此外亦有說法認為奎樓書院是舉辦院試時,讓應考者溫書的場所,而這些士人聚集除了溫書之外,也可能會討論試題甚至時事政局。 書院原本位於巡道署旁,日治時期因為道路開闢遷到今址,但主要建築毀於二次大戰戰火中,重建後成為今貌,曾作為幼稚園教室之用。.

新!!: 臺灣府城和奎樓書院 · 查看更多 »

奠坤門

奠坤門是臺灣府城的西外城的南門,為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張丙之亂平息後,在大西門外所加建的西外城三座城門之一,所築木柵為石城。奠坤門位於今大德大勇街口。奠坤門於日治時代遭到拆毀。.

新!!: 臺灣府城和奠坤門 · 查看更多 »

寧南門 (臺南市)

臺灣府城大南門,又稱寧南門,建於1725年,是清朝臺灣府城的14座城門之一,位於今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為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原三級古蹟)。台南府城原有5座甕城,寧南門是台灣唯一一座僅存的,大北門、小北門、小東門及小南門都已經消失。 大南門位於孔廟正南方,城池南垣正中,出城向南行有五妃廟位於魁斗山,現位於南門路旁公園內。二次大戰後大南門城樓仍在,但中脊於1963年7月18日大雨後塌下。又赤崁樓贔屭碑原安放於大南門月城內(最初在福康安生祠內,1928年時遷到大南門內),因石碑連底座高約一丈三尺,臺南市政府為了將碑改安放於赤崁樓內便將城拆出一缺口以將石碑運出。大南門設有月城,1977年依原樣重建。內門上有寧南門三字、外門上有大南門三字。門後緊臨建興國中,學校每年皆讓畢業生畢業典禮結束後從城門走出,代表畢業生畢業後邁向另一階段。.

新!!: 臺灣府城和寧南門 (臺南市) · 查看更多 »

七寺八廟

七寺八廟,為清朝臺灣台灣府(約今臺南市中西區)十五間寺廟的合稱。.

新!!: 臺灣府城和七寺八廟 · 查看更多 »

市區改正

市區改正在臺灣,是指1895年-1925年臺灣總督府對臺灣大型都市與中型市鎮都市所研擬的都市計畫,主要是效仿奧斯曼計畫,開闢興建下水道、開闢道路、圓環並形塑街道立面。1936年起,臺灣總督府公布《臺灣都市計劃令》,加入「地域制」的觀念,臺灣的都市規劃正式進入為都市計畫時代。.

新!!: 臺灣府城和市區改正 · 查看更多 »

一府二鹿三艋舺

一府二鹿三艋舺,或做一府二鹿三艋(英文:Fucheng, Lugang and Manka)為一句台灣諺語,描述清領時期全島三大港市的盛況。一府為今台南市中西區與安平區,二鹿為今彰化縣鹿港鎮,艋舺則為今台北市萬華區。此句反應台灣的由南至北的開墾史,以及各城仰賴海上貿易的情況。.

新!!: 臺灣府城和一府二鹿三艋舺 · 查看更多 »

府城三郊

府城三郊又稱為台南三郊或三郊,為1720年代先後成立的台灣清治時期台南地區之商業公會組織。以安平港與台江為經商根據地的該三郊商分別為北郊蘇萬利,南郊金永順以及糖郊李勝興。 在經濟上,這三家郊商既合作也競爭,並在台灣社會上,於地主之外形成另外一股民間力量。事實上,這共一百多家來往大陸台灣間的粵閩本籍之商號所組成的三郊,不但連袂帶動了台南地區的商業發展,也讓台南府城維持了甚久的台灣首府地位。於是出現了在臺灣琅琅上口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諺語。.

新!!: 臺灣府城和府城三郊 · 查看更多 »

五條港 (臺南)

五條港是昔日清朝時存在於今臺南市中西區裡的五條商用港道,由北到南分別是新港墘港、佛頭港、南勢港(或稱北勢港)、南河港與安海港,其範圍約在今中正路以北、新美街以西、成功路以南左右,是以前臺灣府城最重要的商業門戶,現已成為臺南市地下水道的中幹線。今臺南市所設立的五條港文化園區即在此處,2015年地籍重測後,五條港也成為地籍段名。.

新!!: 臺灣府城和五條港 (臺南) · 查看更多 »

仁和門

仁和門是臺灣府城的東外城的南門,為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張丙之亂平息後,在大東門外所加建的東外城三座城門之一《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臺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其名稱是因為通往仁和里而來。仁和門位於東外城南邊,在現在的光華街上,接近正城城垣邊。 二次大戰後仁和門仍在,但約在1963年左右時臺南市議會建議拆除;臺南市政府則認為仁和門為古蹟,將該提議呈報臺灣省政府核示,當時臺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石暘睢亦主張保存,後來該城門在臺南市市長林錫山任內遭到拆毀。.

新!!: 臺灣府城和仁和門 · 查看更多 »

張丙

張丙(),福建省臺灣府臺灣縣店仔口人(今臺南市白河區)。臺灣清治時期民變領袖。.

新!!: 臺灣府城和張丙 · 查看更多 »

徐嗣曾

徐嗣曾(),字宛東,浙江海寧人,清朝官員。.

新!!: 臺灣府城和徐嗣曾 · 查看更多 »

德慶溪

德慶溪又稱坑仔底,是一條發源於臺南臺地、流經臺南市區的河流。由於都市計畫,地貌發生劇烈的改變,河道已從地面上消失,成為臺南市北幹線排水溝主線。.

新!!: 臺灣府城和德慶溪 · 查看更多 »

國立成功大學

國立成功大學 ,簡稱成大,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臺南市的國立大學,該校是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4所學校之一。前身為1931年台灣日治時期創辦的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1945年戰後改制為「省立工學院」(臺灣省僅有的三所省立學院,另二所為省立農學院、省立師範學院),1971年確立為國立成功大學。目前校總區由相互緊鄰的8大校區組成,另擁有安南校區、歸仁校區及斗六校區。.

新!!: 臺灣府城和國立成功大學 · 查看更多 »

嘉南平原

嘉南平原是位於台灣西南部的平原,也是台灣最大的平原,其範圍包括雲嘉南及高雄市的二都一市二縣,總面積約4,500平方公里。.

新!!: 臺灣府城和嘉南平原 · 查看更多 »

周鍾瑄

周鍾瑄(),字宣子,貴州貴-筑-(今貴陽花溪)人,祖籍江西廬陵,清朝官員,名士周漁璜族叔。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鄉試第二名舉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任福建省邵武縣知縣。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至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任臺灣府諸羅縣知縣(康熙五十四年到職),任內曾負責主修《諸羅縣志》,去職後民眾感念其德政,於龍湖巖祭祀其肖像。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任臺灣縣知縣。任內周鍾瑄頗有治績,廣造糧倉、埤圳,以利農業。 雍正二年(1724年)滿巡台御史禪濟布,彈劾鍾瑄「加徵耗穀」。雍正七年(1729年)欽差大臣史貽直以貪贓罪判處鍾瑄絞刑,後被清世宗赦免。最後官至江寧知府。.

新!!: 臺灣府城和周鍾瑄 · 查看更多 »

兌悅門

兌悅門是昔日臺灣府城從小西門延伸到小北門之外城的三座城門之中唯一僅存者,因位於正西方而以八卦中的「兌」為名,城門橫額提有兌悅門,兌者八卦方位之西方,已應此門為往西。兌悅門今為國定古蹟,位於臺南市中西區,昔日是五條港的新港墘港所在的地方。這座城門也是現今臺南市所有城門中唯一還具有通行功能的城門。臺南市另外現存三座城門都已不位於道路之上,小西門的奠坤門/小北門拱乾門,三個城門共築一道堅實的外城,由小西門外繞至小北門主要抵抗海盜的騷擾。兌悅門又稱為咾咕石城或甕城。.

新!!: 臺灣府城和兌悅門 · 查看更多 »

倪象愷

倪象愷(),字赞衡,号方山,四川榮縣人,清朝官員。.

新!!: 臺灣府城和倪象愷 · 查看更多 »

祀典武廟

典武廟(大關帝廟)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主要奉祀關聖帝君。其為臺灣早期建造的關帝廟,該道教廟宇為17世紀中,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鄭成功子鄭經於承天府-今之臺南市建四大廟,文廟即今日之孔子廟,於赤崁樓之南建關帝廟,即今日之祀典武廟。(關帝廳)擴建而成。據祀典武廟管理委員會文獻記載,係於西元1665年官建。.

新!!: 臺灣府城和祀典武廟 · 查看更多 »

福安坑溪

福安坑溪是臺灣府城城內的兩大溪流之一(另一條是德慶溪),發源於小南門一帶,延平郡王祠所在的山仔尾東端,西流經臺南女中,沿孔廟所在的鷲嶺南坡,流經建興國中、原臺南地院前,於土墼埕流入臺江內海。溪名來自於所流經的福安宮。.

新!!: 臺灣府城和福安坑溪 · 查看更多 »

福康安

福康安( a;),字瑶林,富察氏,清满洲鑲黄旗人。清高宗孝贤皇后侄,大學士傅恒子。.

新!!: 臺灣府城和福康安 · 查看更多 »

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

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設置於1767年,前身為福建分巡臺灣道,是臺灣道的主官正式官職,即臺灣清朝統治地區的實際統治者。此官職名稱又稱為臺道或亦可稱為臺灣道、分巡臺灣道。 分巡臺灣兵備道與官銜前身分巡臺灣道最大不同在予明確加授臺灣清領區軍權,而道署仍設於臺南。另外,臺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與稍早相同,臺灣西部仍為福建省所管轄,主官皆為外地輪調。1791年,萬鍾傑任職期間,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再度升格為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 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就職位等級來說,屬道員之正四品文官。.

新!!: 臺灣府城和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 · 查看更多 »

禪濟布

濟布,中國滿洲鑲藍旗人,中國清朝政府官員,他於1724年接替吳達禮出任巡視台灣監察御史,該官職滿漢人各一,而滿人的他與丁士一及景考祥前後為同任御史。禪濟布頗受官寵,巡台期間,建議在臺設馬兵、改部分官糧為折價收銀,餘留兵餉、興建臺南府城木柵;諸事都是歷任官員建議而中央未採納者。除此,他參劾周鍾瑄瀆職一事,亦頗受關注。 不過,禪濟布與後致的景考祥亦因為爭功而互參。禪濟布向清廷參景考祥帶領親屬吳聰阻民人迎娶,並縱容景考祥所轄書辦蔡天寶與民爭地,擅作威福等事。同時,禪濟布亦反被景考祥種種劣跡。清世宗隨後對兩人互控,展開審調。參與審理者,前後三年計有閩浙總督高其倬、新任福建巡撫朱綱、內閣侍讀學士西桂、吏部左侍郎史貽直等等。1729年2月禪濟布與景考祥各予以交部嚴加議處結案。.

新!!: 臺灣府城和禪濟布 · 查看更多 »

程祖洛

程祖洛(),字问源,号梓庭,安徽歙县人。 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历任郎中、内阁学士、江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山东布政使等职。道光二年(1822年),任陕西巡抚,后调河南。道光七年(1827年)丁母忧。后任工部侍郎。道光十年(1830年7月)六月任湖南巡抚,调江苏。道光十二年(1832年)任闽浙总督。之后,奉命查办浙江盐务。台湾张丙等起事后,命将军瑚松额督兵平定,程祖洛治后路军需。道光十六年(1836年)程祖洛丁父忧并称病不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卒赠太子太保,谥简敬。.

新!!: 臺灣府城和程祖洛 · 查看更多 »

續修臺灣縣志

《續修臺灣縣志》是承繼乾隆年間成書的《重修臺灣縣志》而編纂的臺灣縣方--,該書成書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由時任臺灣縣知縣薛志亮主修、嘉義縣學教諭謝金鑾與臺灣縣學教諭鄭兼才總纂。全書共有八卷以及卷首一卷。.

新!!: 臺灣府城和續修臺灣縣志 · 查看更多 »

绿玉树

绿玉树(學名:Euphorbia tirucalli),別稱光棍樹、綠珊瑚、青珊瑚、鐵樹、鐵羅、龍骨樹、神仙棒、龍骨樹、乳蔥樹、白蟻樹等,是大戟科大戟屬植物。原產於非洲的地中海沿岸地区,現分佈於香港、台灣澎湖列島、海南、美國、馬來西亞、印度、英國及法國等地。花期6-9月,果期7-11月。由于原产地环境干燥,叶片較早脫落以減少水分蒸發,故常呈無葉狀態,外形貌似綠色玉石故得此名。.

新!!: 臺灣府城和绿玉树 · 查看更多 »

瘟疫

瘟疫,指大型且具有傳染力又會造成死亡的流行病,在廣大區域或全球多處傳染人或其他物種。現代醫學衛生發達,許多會造成大量死亡的瘟疫都有效控制為流行病等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大流行病的出現應符合下列條件:.

新!!: 臺灣府城和瘟疫 · 查看更多 »

鎮海門 (臺南市)

鎮海門,又稱臺灣府城大西門,是清朝臺灣府城的14座城門之一,建於1723年,位在今西羅殿廟址,1788年林爽文事件之後,清廷意識到城防的重要性,於1791年將大西門東移至宮後街(今西門民權路口)。 明治35年(1902)展開較大規模的城垣拆除行動,首先拆除今成功路至民生路段的西門段城垣及大西門,用以開闢火車站到安平的通道。時任臺南廳長山形脩人認為剩餘的一座城門置於十字路口造成交通不便,於是上陳總督府,於1907年遭到拆除。.

新!!: 臺灣府城和鎮海門 (臺南市) · 查看更多 »

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正式名稱為聯合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是荷蘭歷史上為向亞洲發展而成立的特許公司,成立於1602年3月20日,1798年解散,是世界第一家跨國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指公開而非特權股份)。 其標幟以V串連O和C(上方的A為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縮寫,代表該船隻或設備是阿姆斯特丹所派出,若為米德爾堡市派出者則加註M字,依此類推。)。在其成立將近200年間,總共向海外派出1,772艘船,約有100萬人次的歐洲人搭乘4789航次的船班從荷蘭前往亞洲地區。平均每個海外據點有25,000名員工、12,000名船員。.

新!!: 臺灣府城和荷兰东印度公司 · 查看更多 »

靖波門 (臺南市)

靖波門,是清朝臺灣府城十四座城門之中的小西門,是正城八門之中最晚修築的城門。日治時期昭和十年(1935年)跟大東門、大南門一起以「臺南城」的名義被臺灣總督府公告為史蹟。但戰後因為遷建過等因素,並不具文化資產身分(但夾在具古蹟地位的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之間)。.

新!!: 臺灣府城和靖波門 (臺南市) · 查看更多 »

西羅殿

西羅殿,全稱南勢街西羅殿,古稱鳳山寺、聖王公館,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為主祀廣澤尊王的廟宇,鄰近風神廟與接官亭。.

新!!: 臺灣府城和西羅殿 · 查看更多 »

西門路 (台南市)

西門路為臺灣臺南市貫穿市區西側的南北向主要道路之一,位處台南市中央地帶,因經過臺灣府城西門而名,北起北辰橋接永康區小北路及中正南路,南至中華南路,全長約6.7公里,臺南市道路編號21。.

新!!: 臺灣府城和西門路 (台南市) · 查看更多 »

馬雅各

没有描述。

新!!: 臺灣府城和馬雅各 · 查看更多 »

鷲嶺

鷲嶺,為臺灣臺南老城區內地勢最高處,與崙仔頂、山川臺、山仔尾、赤崁、尖山、覆鼎金合稱為「府城七丘」或「鳳凰七丘」。 其高度約有海拔12、14公尺,其位置約在現今湯德章紀念公園(民生綠園)周邊,附近有北極殿、天公廟(台南天壇)、台南測候所等歷史建築。今日市民一般以天公廟稱呼該地。 臺南當地有句諺語「上帝廟埁墘,水仙宮簷前」,意指鷲嶺之上的北極殿(即上帝廟)階梯,與鷲嶺之下的水仙宮的屋簷同高,反映地勢的落差。.

新!!: 臺灣府城和鷲嶺 · 查看更多 »

迎春門 (臺南市)

迎春門,又稱臺灣府城大東門,是清朝臺灣府城的14座城門之一,位於今臺灣臺南市東區,為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迎春門是臺灣現存最具規模的城樓。 作為臺灣府城的大東門,迎春門是臺灣郡城東向的交通孔道,位於城垣的東南緣,城樓高大。曾有甕城,今不存。.

新!!: 臺灣府城和迎春門 (臺南市) · 查看更多 »

郝玉麟

郝玉麟(),漢軍鑲白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驍騎校出身。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授千總。雍正元年(1723年)授雲南提督,六年(1728年)改廣東提督。十年(1732年),總督福建,任內平定臺灣彰化大甲西社民變。十二年(1734年),改閩浙總督。 乾隆四年(1739年),擢升吏部尚書,同年十一月兼署兩廣總督。五年,降二級補刑部右侍郎。六年二月,因病乞休,同年九月因福建巡撫參奏其受賄,被革職。乾隆十年(1745年)三月卒。.

新!!: 臺灣府城和郝玉麟 · 查看更多 »

郭懷一事件

郭懷一事件為1652年於台灣發生的漢人農民武裝起事。當時農民因甘蔗業衰退而謀生困難,又不滿荷蘭東印度公司士兵在臨檢人頭稅時的各種惡行,公司也提不出辦法來改善農民的困境Tonio Andrade原著,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頁318,農民不滿累積到了極點,因此引爆這場事件。也有說法指出,當時贌社正逢泡沫經濟破滅,事件領袖郭懷一、六官(Loukequa)、黑鬚新哥(Sinco Swartbaert)等人為了擺脫沉重債務,才打算反抗荷蘭人的統治。 這場起事共有四千至五千名漢人參與,約為當時台灣漢人人口的四分之一,因事件規模不小,有人便稱其為爾後台灣史上頻頻向統治者反抗的一個先聲。雖然郭懷一部眾在人數上佔有優勢,但大部分都只以鐮刀為武器,不敵荷軍的火槍,加上台灣原住民協助荷軍,遂被荷軍成功鎮壓。整場事件歷經12天才結束,包括未起事的人,共有三千到四千名漢人被殺死或餓死。.

新!!: 臺灣府城和郭懷一事件 · 查看更多 »

赤崁樓

赤崁樓(Chia-Kam-Lâu),又作赤嵌樓,位於臺灣臺南市的中西區。前身為1653年荷治時期興建之歐式建築普羅民遮城(Provintia,亦稱省城、攝政城),紅毛樓,在地人稱為番仔樓(Hoan-á-lâu),曾為全島統治中心,至清代已倾圮,僅留部分殘蹟。 今日所見的赤崁樓,大部分是漢人在荷蘭城堡之上,陸續興建的儒、道教廟祠,包括海神廟、文昌閣。1960年,又由大南門城內遷來九座贔屭碑,終成今日樣貌。因此,所稱赤崁樓,是歐式普羅民遮城殘蹟,以及海神廟、文昌閣的混合體。今列為國定古蹟。.

新!!: 臺灣府城和赤崁樓 · 查看更多 »

開基武廟原正殿

没有描述。

新!!: 臺灣府城和開基武廟原正殿 · 查看更多 »

蓬壺書院

蓬壺書院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為檨仔林街的「引心書院」,該書院創建於清嘉慶年間,後來曾改為臺灣縣書院。之後因該書院已經廢置,安平縣知縣沈受謙遂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於今赤崁樓西側購地設置蓬壺書院。日治時期曾被當作衛戍醫院使用,戰後失修,而只留門屋。 門屋面寬三開間,中間內凹以強化入口意象,並懸有沈受謙所題之「蓬壺書院」匾。其牆面為斗砌磚牆,而屋頂則為燕尾形式。此外門屋建築被納入赤崁樓的古蹟保護範圍內。.

新!!: 臺灣府城和蓬壺書院 · 查看更多 »

蔡牵

蔡牵(),一作蔡騫,福建同安出身的河洛人。清乾嘉年間的一名海賊領袖,活躍並稱霸於台灣海峽,受眾人尊稱為「大出海」。後來遂於滬尾(今臺灣臺北淡水區)建立政權,年號光明,號鎮海威武王,並持有「光明正大」玉璽。建國之後,長期與清軍交戰,然先盛後衰,最終在與清將王得祿、邱良功的一場海戰中徹底敗陣,以自己的火炮炸船自殺。 蔡牽對當時華南與台灣的社會有著重大的影響力,許多地方土豪、世族都向他繳交保護費,保持著密切的關係;例如艋舺的張得寶、清水的蔡源順、臺南府城的林朝英、金門的黃俊以及鼓浪嶼的黃旭齋(黃勗齋)等地方首富皆持有蔡牽給予的通行憑証,或者是署名蔡牽題的「媽祖令牌」,或者黃色「免劫令旗」,頗具有統治者諭令的意味。.

新!!: 臺灣府城和蔡牵 · 查看更多 »

蔣元樞

蔣元樞(),字仲升,號香巖,江蘇常熟縣人,清朝官員。曾擔任過福建省仙遊縣、惠安縣、崇安縣、建陽縣、晉江縣等知縣、廈門同知、臺灣府知府,並護理過臺灣道。其擔任臺灣府知府期間頗有建樹,與同樣擔過臺灣府知府的蔣毓英、蔣允焄合稱為府城三蔣。.

新!!: 臺灣府城和蔣元樞 · 查看更多 »

重修臺灣縣志

重修臺灣縣志,因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八月上任之臺灣縣知縣魯鼎梅認為康熙年間所修之《臺灣縣志》已過於老舊,需要重修,遂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倡議重修而成之史書。 其編纂成員除擔任主修的魯鼎梅外,總輯為德化進士王必昌,臺灣府儒學訓導林起述與府學教授謝家樹擔任總理,編纂則有舉人陳輝、廩生方達聖、生員盧九圍等3人,郭朝宗、蔡春開、金鳴鳳、龔帝臣、方達義等擔任分輯。 該書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二月在府學明倫堂設館進行修志工作,同年即刻印成書。內容包括有行政區劃、財政賦役等,也記載了清朝駐臺灣官員的事蹟。全書共十五卷,有十四門類。.

新!!: 臺灣府城和重修臺灣縣志 · 查看更多 »

臺南南沙宮

臺南南沙宮全名「府城三協境下南河南沙宮-開基包公廟」,簡稱「下南河南沙宮」,古名為「沙美傳香 下南河」,最早可溯於清朝康熙年間,主祀黃府千歲和包府千歲,是五條港之南河港主廟,因奉祀包青天而聞名,而又被稱為包公廟,亦是全台最早恭奉包公的廟宇、「包代巡」祖廟,位於臺南市中西區和平街55號。.

新!!: 臺灣府城和臺南南沙宮 · 查看更多 »

臺南孔子廟

臺南孔子廟是臺灣第一座孔廟,位於臺南市中西區(原為承天府寧南坊),建於明鄭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為臺灣最早的文廟。清領初期是全臺童生唯一入學之所,因此稱「全臺首學」。 臺南孔廟於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12月28日公告為祠廟類國家一級古蹟,現為國定古蹟。.

新!!: 臺灣府城和臺南孔子廟 · 查看更多 »

臺南市

臺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位於臺灣西南部的都市,其西面臨臺灣海峽、東面臨阿里山山脈、北面與嘉義縣鄰接 、南面與高雄市鄰接。面積約2,191.65平方公里,為平原區比例最大,地形最平緩的城市,設籍人口約188.5萬人,為中華民國六個直轄市之一。臺南市區的建城歷史可上推至1620年代,為臺灣最早建立的城市。爾後從荷治時期到清治末期將巡撫衙門遷至臺北為止,臺南一直都是臺灣的首府,遂有「古都」之稱;清代設臺灣府治於此得名「府城」,臺南市在19世紀時為臺灣的政治、經濟、金融中心。現今則為南臺灣學術、教育之中心,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圖書館、科學園區南部分址均位在臺南。依據平面媒體民調,台灣縣市競爭力排名,臺南市已連續3年高居全台第二名。現以小吃、夜市商圈、旅遊度假、古蹟文化、娛樂流行吸引觀光人潮。並以宜居、樂活城市著稱。.

新!!: 臺灣府城和臺南市 · 查看更多 »

臺南府

臺南府(Tâi-lâm-hú),是清代臺灣的一個府,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灣建省,清廷設福建台灣巡撫治理台灣。福建台灣巡撫受閩浙總督節制,治理轄下二府(臺灣府、臺北府)八縣五廳。 建省後調整行政區劃,自臺灣府勻撥地境,增設臺南府成為三府十一縣四廳一州,於官署方面,臺南府設置臺南府知府等官員,府治位於安平縣(今臺灣台南市),轄境大約為現今的嘉義縣、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同年5月日本重訂台灣行政區劃為三縣一廳,臺南府遂告廢置。.

新!!: 臺灣府城和臺南府 · 查看更多 »

臺南廣安宮

臺南廣安宮是一間位於臺南市中西區的廟宇,創建於清治雍正元年,並於民國九十二年(2003年)5月13日公告為臺南市市定古蹟。由於廟方擬有重建計畫,該建物中之神像皆被移至附近之臨時建物供奉。.

新!!: 臺灣府城和臺南廣安宮 · 查看更多 »

臺南刑務所

臺南刑務所是臺灣日治時期位於今臺南市中西區的監獄,底下轄有嘉義支所與高雄支所,也曾轄有後來廢止的鳳山支監和澎湖支監。該刑務所規模僅次於臺北刑務所,而臺北刑務所所長也多由臺南刑務所所長調任。日本時代該處收容許多「匪徒」等重刑犯,曾經有過因收容人數過多而請求將100多名無期徒刑囚犯移監到臺中監獄的記錄。 該刑務所曾收押過余清芳、羅俊、江定等西來庵事件的參與者,也關過因治警事件入獄的蔡培火、陳逢源、楊華等。.

新!!: 臺灣府城和臺南刑務所 · 查看更多 »

臺南車站

臺南車站(亦稱臺南火車站)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的鐵路車站,站體座落於台灣臺南市東區,車站附近有多家國道客運業者設站,多數大臺南公車路線亦行經此處。而規劃中的臺南捷運綠線,預計在此設G14站(位於北忠街與北門路口)。是臺南都會區、雲嘉南地區及溪南地區最重要的交通轉運樞紐,亦為臺灣最西端的鐵路車站。台南車站長期已經穩坐台鐵各車站總運量第五名,營收則在台鐵各車站長期穩坐第三名。 未來在台南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時將新建地下化新站,舊站也會保存為文化資產,目前整修中。.

新!!: 臺灣府城和臺南車站 · 查看更多 »

臺南歷史

#重定向 臺南市歷史.

新!!: 臺灣府城和臺南歷史 · 查看更多 »

臺南水仙宮

臺南水仙宮位於臺南市中西區,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也是昔日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廟內主祀水仙尊王,即「一帝兩王二大夫」的大禹、寒奡、項羽、伍子胥和屈原。該廟所在之地過去是臺灣府城五條港之一的南勢港,是三郊的總部所在地,該廟亦由當地商人合資興建。.

新!!: 臺灣府城和臺南水仙宮 · 查看更多 »

臺廈兵備道

#重定向 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

新!!: 臺灣府城和臺廈兵備道 · 查看更多 »

臺廈道

台廈道為1684年至1727年清朝管辖台灣的行政區名稱、最高地方政府官署、或實際地方統治者官職簡稱,1727年之後台廈道分出台灣道,最大差別是台灣與福建廈門地區分治而管轄,道署衙門也從廈門移至臺南。 在行政區劃或官署名稱方面,台廈道所屬區劃之道,為清朝特殊行政區劃,行政區域地位介於省與府之間,而台灣清治時期這段時間,台廈道正屬福建省所管轄,地位位階為略低於福建省,但高於府,如泉州府或漳州府的建制。 台廈道亦為這階段台灣統治者的官職簡稱,而全名為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

新!!: 臺灣府城和臺廈道 · 查看更多 »

臺灣府

臺灣府於臺灣清治時期始設的府。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設承天府,永曆三十七年(西元1683年)鄭克塽獻國歸順大清,翌年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改承天府為臺灣府。1885年臺灣建省之前,臺灣府實為清治時期之臺灣地方行政的內政最高統治官署衙門,位於今天的臺南市,所以,台灣亦即是台南的舊名,時至今日,台南人還是以府城自居。 1875年設臺北府後,臺灣府縮小管轄範圍至中臺灣與南臺灣;1885年臺灣建省,1887年設臺南府後,臺灣府縮小管轄範圍至臺灣中部,並將其事務轉移至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 臺灣府的主官為臺灣知府,建省前後分別受臺灣道、福建臺灣布政使及福建臺灣巡撫等官職制約。1895年,臺灣被清朝政府依照《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後,臺灣府不再設置。.

新!!: 臺灣府城和臺灣府 · 查看更多 »

臺灣府城小南門

臺灣府城小南門,別稱「鎮南門」,建於1725年,定型於1776年。小南門早期是通往鳳山及高雄的要道,也是巴克禮牧師於1895年帶領日軍進城之處。小南門最終於1917年被拆除。 小南門旁還有部分城牆留在台南女中內,長66公尺,高5公尺。小南門遺址在台南大學附小裡,位於開山路附近。.

新!!: 臺灣府城和臺灣府城小南門 · 查看更多 »

臺灣府城小北門

臺灣府城小北門,又稱鎮北門(約在今臺南市),建於1725年。小北門於1835年興建月城,城外有文元溪,於台南市市長林錫山任內被拆除,所在地相當於今公園北路與西門路三段交會處,民德國中附近,目前只剩部分殘跡。.

新!!: 臺灣府城和臺灣府城小北門 · 查看更多 »

臺灣府城小東門

臺灣府城小東門是臺灣府城的14座城門之一,又稱鎮東門,建於1725年,定型於1776年。小東門於1835年興建月城,日治時期初因興建兵營而被拆除,1985年遺址出土。小東門遺址殘存於成功大學,旁邊尚有城垣遺跡與自西邊遷來的小西門。.

新!!: 臺灣府城和臺灣府城小東門 · 查看更多 »

臺灣府志

《臺灣府志》為自1685年起、1764年迄所記載台灣歷史之官方地方志。總計7個版本,實際刊行6個版本。分別為:蔣志、高志、周志、劉志、范志、余志等六志。.

新!!: 臺灣府城和臺灣府志 · 查看更多 »

臺灣道

臺灣道為1727年-1885年清代臺灣212年間的最高官衙之一,另外還有臺灣府,而後者才是正式的清代行政區劃。「道」,本是清代的「省」(福建省)之派出機構,不算是正式地方行政區劃,所以清代臺灣前期,福建省管轄的臺灣府,才算是清代臺灣的正式行政區劃。但清中後期,「道」的權力漸增,全清朝內地各省轄區的各「道」皆然,「道」逐漸成為介於清代的「省」與「府州」之間的新一層「準行政區劃」,這不獨臺灣道為特例,然而臺灣道也因此逐漸凌駕於臺灣府之上,但同樣都還是受福建省節制管轄。 臺灣道前身為1684年—1727年的臺廈道。1885年臺灣建省,但因為福建與臺灣仍有相當密切的行政體系關係,因此臺灣省的正式名稱仍為「福建臺灣省」。然而臺灣建省後,臺灣道的編制仍在,所以也曾造成淮軍系的臺灣巡撫劉銘傳與湘軍系的臺灣道道員劉璈彼此不合,相互爭權。.

新!!: 臺灣府城和臺灣道 · 查看更多 »

臺灣日治時期

#重定向 台灣日治時期.

新!!: 臺灣府城和臺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江內海

臺江內海為17世紀臺灣南部的一座大潟湖,簡稱--,「內海」(lāi-hái)則為台語「潟湖」之意。此湖位於台南海岸邊,是為台南市外海沙洲與海岸線中間所圍繞而成,長度約為數十公里。而內海中最大島嶼為大員。.

新!!: 臺灣府城和臺江內海 · 查看更多 »

雍正

雍正(p;,公元1723年至1735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清世宗胤禛的年号,前后共13年。因為雍正帝之前曾被封雍親王(v),即位後採用雍正一詞,除取其名「禛」之諧音外,亦有正統、名正的意思,以辟民間奪位的謠言。 雍正十三年八月清高宗即位沿用。.

新!!: 臺灣府城和雍正 · 查看更多 »

老古石集福宮

老古石集福宮,簡稱集福宮,是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玄天上帝廟。.

新!!: 臺灣府城和老古石集福宮 · 查看更多 »

接官亭 (臺南市)

接官亭,是位於臺南市中西區的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是清朝時期臺灣府城的門戶,現存有一石坊、石造鐘樓、石造鼓樓,鐘樓已於於2016年2月6號地震時倒蹋。.

新!!: 臺灣府城和接官亭 (臺南市) · 查看更多 »

林爽文事件

林爽文事件為台灣清治時期三大民變之一,由天地會領袖林爽文發動的一場抗清行動。.

新!!: 臺灣府城和林爽文事件 · 查看更多 »

東區 (臺南市)

東區是臺灣臺南市37個行政區之一,在縣市合併之前,因位於原省轄臺南市東側而得名。區內大專院校與國中小遍布,有文教區之美譽;而國道一號、縱貫公路與臺鐵縱貫線等重要交通路線皆有通過本區、故商業機能亦極為發達。.

新!!: 臺灣府城和東區 (臺南市) · 查看更多 »

東郭門 (臺南市)

臺灣府城東郭門是臺灣府城的東外城的東門,位於東外城的東端,大東門外街上。.

新!!: 臺灣府城和東郭門 (臺南市) · 查看更多 »

東門路 (臺南市)

東門路,為臺灣臺南市聯外道路的交通大動脈,為臺南市銜接國道一號台南交流道之聯絡道路,以及通往仁德、歸仁及關廟交通要道《台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規劃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第六章,第92頁。東門路屬於市道182號的一部份,呈西北-東南向。因經過臺灣府城東門城而名。西起東門圓環,東連仁德區中山路,長約3.15公里,共分三段,臺南市道路編號24。.

新!!: 臺灣府城和東門路 (臺南市) · 查看更多 »

楊廷理

楊廷理(),字清和,號雙梧,籍貫廣西柳州,1747年生於廣西左江鎮署,曾多次擔任臺灣清治時期的臺灣知府、臺灣道道臺。.

新!!: 臺灣府城和楊廷理 · 查看更多 »

楊文魁

楊文魁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屬正黃旗,本籍則為盛京。1684年(康熙23年)他被大學士巴泰保舉前往台灣,擔任台灣鎮總兵。是台灣清治時期此階段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並受台灣道制約。 擔任首任台灣總兵的楊文魁處事公開,最大功績為弭平蔡機功起事,另外,他也力阻清朝奪民田施行屯兵制的政策。1687年,三年任期屆滿的楊文魁秩滿後陞本旗副都統,不久,旋即擢昇都統。.

新!!: 臺灣府城和楊文魁 · 查看更多 »

永康門

永康門是臺灣府城的東外城的北門,為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張丙之亂平息後,在大東門外所加建的東外城三座城門之一《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臺南市》,臺灣省文獻會。永康門東外城北邊。在今勝利國小以北的勝利路12巷口。永康門於日治時代遭到拆毀。.

新!!: 臺灣府城和永康門 · 查看更多 »

沈葆楨

沈葆楨(),字翰宇或幼丹,諡文肅,是一位生於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区)的晚清重要大臣。他是“同治中興”時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先後曾任江西巡撫、總理船政大臣、臺灣海防欽差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對臺灣歷史發展也有重要影響。妻林普晴是清朝名臣林則徐的次女,是為林女婿。.

新!!: 臺灣府城和沈葆楨 · 查看更多 »

沙淘宮

沙淘宮,又名沙陶宮,俗稱頂太子廟、上太子宮,是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太子廟。.

新!!: 臺灣府城和沙淘宮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臺灣府城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澎湖

#重定向 澎湖縣.

新!!: 臺灣府城和澎湖 · 查看更多 »

朱一貴

朱一貴(),小名祖,福建漳州長泰人,是台灣清治時期首位大型武裝起義舉事者、清治三大民變朱一貴事件的發動人。舉事期間,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永和,並受眾人擁戴為中興王,自稱義王,世人俗稱鴨母王、鴨母皇帝。.

新!!: 臺灣府城和朱一貴 · 查看更多 »

明熹宗

明熹宗朱由校(;校,居效切,拼音「jiào」、注音「ㄐㄧㄠˋ」),或稱天啟帝,光宗長子,中國明朝第16代皇帝。在位時間為1620年-1627年,年號天啟。光宗即位僅一個月而亡,使朱由校匆匆登位為帝,朱由校當時僅14歲,未曾被立为太子,甚至未接受正規教育,政事皆賴宦官輔佐,後來造就了太監魏忠賢等人的干政,與閹黨、東林黨之黨爭。.

新!!: 臺灣府城和明熹宗 · 查看更多 »

海東書院

海東書院(Hái-tong Su-īⁿ;Hoi dung su ien)是清代位在臺灣府城內的書院,設於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後來一度荒廢,乾隆五年(1740年)重建後具有准儒學的地位,由府學教授授課,後來有「全臺文教領袖」之稱。此外該座書院的學田是首座由民間所捐設者,而最早捐學田給海東書院者是施士安。.

新!!: 臺灣府城和海東書院 · 查看更多 »

施世榜

施世榜(),字文標,號澹亭,為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安平(今日晉江市安海鎮)人,祖籍河南固始,後隨父親施啟秉來臺在臺灣鳳山縣落籍,為鳳山縣拔貢生。是清代臺灣重大水利工程——八堡圳的創建者。他是施琅的族侄,其父施啟秉與施琅同為潯海施氏十六世,乃第七世祖之後代,而施琅為三房之後,施啟秉為二房之後。 施世榜除開鑿八堡圳外,還在臺灣府城大南門外捐建敬聖樓、捐學田給海東書院、建恩赦橋,於晉江修文廟、安平橋,亦修建了鳳山縣文廟。此外施世榜也先後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與雍正四年(1726年)重修泉安龍山寺與捐地擴建天上聖母宮(今鹿港天后宮),並捐獻銀元五十元以整修潯海施氏大宗祠。他在林先生廟與鹿港天后宮右廂供有其祿位。 《彰化縣志》載說他「性嗜古,善楷書」,其詩作有幾首收入方志之中。.

新!!: 臺灣府城和施世榜 · 查看更多 »

施琅

施琅(Sego、Secoe;),字尊侯,號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軍事家,武術家,明鄭降清將領,封一等靖海公,諡襄庄,贈太子太傅。其長子施世綸,曾任漕運總督,次子施世驃統領清兵到臺灣平定朱一貴民變。.

新!!: 臺灣府城和施琅 · 查看更多 »

拱乾門

拱乾門是臺灣府城的西外城的北門,為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張丙之亂平息後,在大西門外所加建的西外城三座城門之一,所築木柵為石城。拱乾門位於西外城北邊,小北門之外。拱乾門於日治時代遭到拆毀。.

新!!: 臺灣府城和拱乾門 · 查看更多 »

拱辰門 (臺南市)

拱辰門,即臺灣府城大北門,是清朝臺灣府城的14座城門之一,乾隆元年(1736年)建於燕潭東南側,其址位於今臺灣臺南市北區北門路與小東路口。拱辰門在1736年新建城門,為重簾歇山式雙層建築,題為「鎮北門」。1776年改題為「大北門」,拱辰門在1915年臺灣日治時期遭到拆除。 拱辰門作為府城的大北門,設有瓮城,門外曾有燕潭與文元溪作為護城河,文元溪可行船至禾寮港。拱辰門外是清代刑場,日治時期也為軍事用途居多。 范勝雄〈台南公園古石屋探源〉一文認為「原臺南公園管理所」的硓𥑮石建材即是來自大北門的瓮城。.

新!!: 臺灣府城和拱辰門 (臺南市)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台南府城台南城台湾府城台灣府城臺南城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