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杨度

指数 杨度

杨度(),生于湖南湘潭縣姜畲石塘村,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人,政治活動家。先后投身截然对立的政治派别,颇具争议。.

132 关系: 嚴復劉師培博士吴佩孚君主立宪制夏壽田夏衍姜畲镇孫中山宣統宪政主义上海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國國民黨中國通史中国同盟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路铺镇举人东京东京弘文学院三河之战乡试京广铁路康有为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日报会试张之洞弘文学院張勳復辟归德镇佛教徐世昌北京市北伐北洋政府刘揆一周恩来唐浩明唐才常军国主义八指头陀公车上书共产党光绪国会请愿运动...王冶秋王闿运租界秦晖秀才章士釗章太炎端方籌安會熊希齡白色恐怖韩非順天府衡阳市表字袁世凯颐和园马克思主义谭嗣同趙樸初黎元洪黄兴黄河 (歌曲)輓聯載澤齐白石载沣辞海胡瑛郭有守船山书院蔡锷蔣幹金铁主义长江文艺出版社长沙府苏州市雷震春陈天华陈炯明柏林大学林獬李大钊李续宾李燮和杨度杨庄杨念群杨公庶杨公素杨钧杜月笙梁启超梁士诒横滨市武昌起义民报汪精卫汉奸沈心工法政大學 (日本)洪憲清华大学湘军湘潭县湘潭市湖南省溥仪潘汉年朝阳戊戌戊戌变法成舍我新民丛报文化大革命日本日本文部省时务学堂攝政政治家慈禧太后曹錕 扩展索引 (82 更多) »

嚴復

嚴復(),乳名体乾,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復,字几道,晚号「瘉壄老人」,福建侯官(後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曾為京師大學堂校長,籌安會六君子之一。 嚴復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嚴復的翻译考究、严谨,每个译称都经深思熟虑,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新!!: 杨度和嚴復 · 查看更多 »

劉師培

劉師培(),字申叔,改名光漢,號左盦,筆名韋裔,又署光漢子。揚州儀徵人。.

新!!: 杨度和劉師培 · 查看更多 »

博士

博士是教育機構授予的最高一級學位。如某科系哲學博士、理學博士、文學博士、教育博士、工商管理博士、管理博士。日常生活中博士學位會與姓氏相結合而被稱為某博士。而博士英文同醫生一樣是Doctor。基本上博士論文必須包含該領域創新又有深度的內容,並通過同行學者審查方能取得博士學位。 然而,醫學博士及法律博士雖稱作「博士」,這不是一般所指的學術型「博士學位」,然而在美國與PhD博士學位具備同等地位(部分國家則視為類碩士學位)。 中国古代的“博士”指专门精通某一门学问或传授经学的官名(例如漢武帝時的五经博士)。 後來衍生為對特定的某一種專門職業精通的人,比如“茶博士”、“酒博士”等,類似近代對於服務業跟製造業師傅的稱呼。.

新!!: 杨度和博士 · 查看更多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除了有名有字之外,有时亦会为自己取號,又稱别號,别字。號是較正式的别名,以言意托志。受古代中國文化的影響,包括日本、韓國、越南等在內的東亞國家都有這樣的習慣傳統。 在東亞文化中,直呼別人之名是十分无禮的。正常來說,只有長輩能直呼其名,平輩以字相稱,後輩就用號來稱呼前輩。故稱呼別人時,對有字之人多呼其字,對有號之人則多呼其號,而不會直稱其名。如苏轼,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道號東坡道人。人多称之為苏东坡,而不會直呼其名。有些人的號因此比他的本名或字更為人所熟悉,如祝枝山(本名允明),徐霞客(本名弘祖),曹雪芹(本名霑),郑板桥(本名燮),李叔同(本名广侯),邓泽如(本名文恩)。 另外,因應不同的用途也會有不同的號,如詩號、畫號、武號等。士大夫還流行以自己的居處或書齋之號為別號,是為庵號。佛教及道教檀越或出家人為了宗教取的號,稱法號,或道號。.

新!!: 杨度和号 · 查看更多 »

吴佩孚

吳佩孚(),字子玉,山东省蓬莱县人。晚清秀才,北洋军阀中曾經為實力最雄厚的軍閥之一,並担任直系军阀的首领,官至直鲁豫巡阅使。.

新!!: 杨度和吴佩孚 · 查看更多 »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雖然是國家的元首,但君主的权利與產生的方式,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往往在不同時期,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利範圍也各不相同。.

新!!: 杨度和君主立宪制 · 查看更多 »

夏壽田

夏寿田(),字耕父,号午彝(又作午诒、武夷),又号直心居士,湖南桂阳人。清朝及中华民國政治人物、书画家、篆刻家。据《桂阳县志》.

新!!: 杨度和夏壽田 · 查看更多 »

夏衍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剧作家。.

新!!: 杨度和夏衍 · 查看更多 »

妾,又稱陪房、偏房、側室、副室、妾侍、小妻、旁妻、下妻、庶妻、嬬、姬、簉室等,亦有小老婆的俗稱,中華民國初期又稱姨太、姨太太。狭义上指一夫一妻多妾婚姻中,获得法律认可,但地位低於正妻的女性配偶。广义上可包括,除情妇外,未获法律认可的姬妾在内。.

新!!: 杨度和妾 · 查看更多 »

姜畲镇

姜畲镇地处湘潭市的西大门,是湘潭市最早的建制镇之一,现属湘潭市雨湖区。它濒临涟水,320国道、沪昆高速潭邵段、湘黔铁路复线穿越该镇境内。韶山灌渠右干渠渠系交织成网,遍布姜畲镇,形成整体灌溉系统。辖区面积90.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849.58亩,辖姜畲、泉塘子、塔岭三个管区,有34个村和二个居委会,45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321人,其中农业人口49482人。姜畲镇石塘村是“虎禅师”杨度的故乡。.

新!!: 杨度和姜畲镇 · 查看更多 »

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稱孫中山。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華民國奠基人,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在日本東京由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号召下與華興會以及光復會等組織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後於東京黑龍會總部組成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主張使用狀似日本軍旗「旭日旗」的「青天白日旗」,反對使用黃興所提出的井字旗作為革命旗幟,並在黑龍會等組織的支持下被推為總理。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臨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中山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時期,他依舊未有行動,28岁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建言改革,卻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將兵遣師,侵入中國。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國國民黨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原本,孫中山提倡以武裝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以建立中華民國,但民國建立以後,他得不到北洋軍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於是遭受許多非議。他提出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影響中國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尊其為唯一總理。 孙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新!!: 杨度和孫中山 · 查看更多 »

宣統

宣統(a;;)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年号,前后三年。 辛亥革命之后,一些清朝遺民仍然使用宣统年号纪年。1917年張勳擁戴溥儀復辟时,称宣统九年。.

新!!: 杨度和宣統 · 查看更多 »

宪政主义

宪政主义(constitutionalism),又称立宪主义、宪法主义,是一种主张国家权力来自并被一部基本法律约束的政治思想、规定公民权利的学说或理念,也是目前部分民主国家的现状。這種理念要求政府所有權力的行使都納入憲法的軌道,並受憲法的制約,使政治運作進入法律化理想狀態。宪法强调法律具有凌駕于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的法治的必要性。 憲政是代议制民主的基礎和保障,同時也是對民主政治的制衡,在宪政国家,政府和公民的行为都是有边界的,不能互相僭越,政府所代表的行為世界是公部門,相對來說公民的行為世界稱作公民社會。 憲政的根本作用在於防止政府(包括民主政府)權力的濫用(即有限政府),維護公民普遍的自由和權利;传统上,宪政本身并不直接涉及到政府是否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但现代宪政理论往往与民主的概念密不可分。.

新!!: 杨度和宪政主义 · 查看更多 »

上海市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直辖市,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其港口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主要产业包括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制造等。上海位於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正中间,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北端的崇明岛处于长江入海口中,佔地面積6,340平方公里。上海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截至2016年,人口2419.70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占59%,达1439.50万;近年来,上海市也与周围的江苏、浙江两省高速发展的多个城市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几大城市群之一。2017年生产总值為30,133.86億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4463.09億美元或8587.59億國際元,為世界一大經濟區域;人均生产总值則為124,571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18,450美元或35,500國際元,接近先進经济体20,000美元的标准。2017年上海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988元人民幣,位居全国首位。2017年上海居民的税后月收入為1,336美元,比較其他國內一線城市為高,但較香港的2,715美元、倫敦的2,776美元、東京的2,897美元、排名第九新加坡的3,077美元、排名第二旧金山的4,817美元,以及排名第一瑞士苏黎世的5,876美元為低。 晋代,上海初步发展为一个渔港、盐产地和商贸集镇。唐代到元代,上海地区归华亭县、松江府管辖。明清两朝,上海已较为繁荣,棉纺织业发达。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五口之一正式开埠,由此开始上海租界的历史。上海凭借独特的政治环境,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苏、浙、粤、皖、鲁等周边省份及外国的移民,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都会之一。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包括開埠後的西方近现代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在民国时期,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被蒋中正评价为“中外观瞻之所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主要发展内陆的重工业等,西方国家也对中華人民共和國经济封锁,上海大量支援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1990年,上海迎来浦东开发开放政策,经济成长速度加快;2005年设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批准的上海自贸区,也令上海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世界级大都市,更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和中国财政收入的支柱城市,但目前上海正面临外地来沪人员所導致的犯罪率上升,同時人才外流、上海话及海派文化消失等问题也為上海的前景帶來隱憂。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典范,因此也拥有不少著名地标景观,包括豫园-城隍庙、南京路-外滩、陆家嘴摩天大楼天际线等。.

新!!: 杨度和上海市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新!!: 杨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新!!: 杨度和中國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中國通史

《中国通史》是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寫作的一種題材,著名史家幾乎都嘗試(或計畫)撰寫通史,據估計百年間有六七十種版本。 顾颉刚曾指出:“所有的通史,多屬千篇一律,彼此抄襲。其中较近理想的,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中国通史》、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陈恭禄《中国史》 、缪凤林《中国通史纲要》、张荫麟《中国史纲》、钱穆《国史大纲》等。其中除吕思勉、钱宾四先生的书外,其余均属未完之作。钱先生的书最后出而创见最多。” 錢穆所著《國史大綱》倡議以“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對中國歷史的讚美遠多於批評,並長期成為台灣各大專院校歷史教科書。但此書侷限亦大,如李敖所言,“他似乎对‘本国已往历史’太‘满意’了,结果做了太多太多的曲解与巧辩。”又如該書第六編提到宋朝“積貧積弱”的特點,並不符合事實。《國史大綱》隨後為傅樂成所撰之《中國通史》取代,目前台灣各大學多以傅書為教科書。隨著史學走入專精,“中國通史”的寫作已趨式微。.

新!!: 杨度和中國通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亦稱為中國革命同盟會,是中國清朝末年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多个團體集合而成的革命組織,1905年成立於日本東京。其組織網絡遍布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其發動多次推翻清朝的起義活動,包括成功推翻清朝建立共和政體的辛亥革命。 同盟会主要由孙中山、宋教仁、黄兴、黄元秀、蔡元培等人领导,由於其成员其包羅之眾,自1906年以後就不斷發生內爭,包括個人的衝突、理論的不同與革命方略的歧見,特別是由於一連串武裝起义的失敗,更增加了內爭的激烈性。辛亥革命後,同盟会改組為國民黨,成為之後中華革命黨與中國國民黨之前身。  .

新!!: 杨度和中国同盟会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简称全国政协或政协全国委员会,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国性组织。第一届全国政协于1949年召开,现任的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于2018年3月就职。 目前,全国政协会议一般在每年3月召开。全国政协会议闭会时,则由其产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代为行使其大部分职权。全国政协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中国国内是地位仅次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的机构,在對外交往上也承担与各国政党领袖和各界人士交流沟通的角色。同时,每年基本在同期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还与全国人大会议并称为“全国两会”。 全国政协采取协商民主制和民主集中制。全国政协委员由各省级政协产生,但也可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各人民团体以协商推荐的方式产生。全国政协常委会则由全国政协全会选举产生,任期均为五年。全国政协及其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和全国政协办公楼、全国政协礼堂等处召开会议。.

新!!: 杨度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在中國大陸常簡稱為党,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執政黨。该党创立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由陳獨秀和李大釗於1921年7月组织成立,初期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援助,并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後,两黨进行了長達10年的军事斗争。194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渐摆脱外國勢力的影響,改由以毛泽东为首的本土派掌权。在抗日战争期间,与国民黨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擊敗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於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8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排除意識形態問題和许多非共產主義的政黨建立关系。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加强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繫。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主要基於民主集中制,主張應共同維護已獲得共識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最高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中央委員會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核心權力機構,通常1年召開1次會議。因此,多數職權和日常工作都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掌握。中央主要負責人自1993年開始會同時擔任負責黨內和民間事務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軍事事務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具外交禮儀性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而其能有效掌握三個職位時常被外界稱作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自2012年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至今担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共有8956.4萬名黨員、基层党组织則有457.2万个,其中女性占26.7%,少數民族占7.3%。 中國共產黨始終宣稱其理想與目標是社會主義,并將自身視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的政黨。其中《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意识形态,並將中國共產黨表述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社會。」不過在毛澤東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被認為效率低下的情況下,中國官方在政治理念的執行層面仍然從務實出發的,但在思想上為了確保路線一致不變動,鄧小平等人遂提出在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條件下,應該先以逐步摸索的方式,來建設共產主義社會較為實際,利用此理由嘗試引入经济改革,來發展,於是中國大陸得以透過設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爲綱的操作方式,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口號而在20世紀末期順利轉型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新!!: 杨度和中国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中路铺镇

中路铺镇,位于湖南省湘潭县东南部,东与株洲县毗邻,南接茶恩寺镇白石乡,西与花石、射埠镇相邻,北靠谭家山镇长岭铺。因位于湘潭和衡阳驿道中点,古有驿站,故名中路铺。原为中路铺区(辖中路铺镇、柱塘铺、荷塘、白石铺、茶恩寺、马家堰等乡镇);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时,原柱塘、中路铺、荷塘、石潭坝四个乡镇合并为新的中路铺镇。 邮政编码:411232。镇政府位于107国道1702千米处。辖3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594个村民小组,10个居民小组。辖区面积183.6平方公里,为全县面积最大的镇。58770亩耕地中,水田占53456亩 。盛产湘莲、大米、生猪,中路铺药糖也小有名气。生猪、湘莲、油茶、黑山羊等商品生产基地已有一定发展。该镇矽砂储藏量大,生产的水玻璃全省闻名。 中路铺镇惟一的高中——湘潭县五中位于凤形村,是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湘潭县第三人民医院位于中路铺镇北街。.

新!!: 杨度和中路铺镇 · 查看更多 »

举人

舉人,為一種士人的身份,等級在生員之上。雅稱「孝廉」、「發解」、「發達」、「鄉進士」、「鄉先進」、「鄉進」等對入京師參與會試的舉人雅稱為-zh-hant:公車;zh-hans:公车-。明清時俗稱「老爺」。.

新!!: 杨度和举人 · 查看更多 »

东京

東京()是位於日本關東地方的都市,狹義上指東京都、或東京都區部(即東京市區),亦可泛指東京都及周邊衛星都市群相連而成的「首都圈」(東京都會區)。目前(2017年8月)東京都區部人口數達946萬,首都圈的人口數則達3千6百萬,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都會區,亦為亞洲最重要的世界級城市。東京是传统上的全球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在2016年GDP達9472.7億美元,超越紐約(9006.8億)成為全球第一,同時全球城市指數排名中排名第三。 東京古稱江戶,自德川幕府時代以來開始成為日本主要都市之一,明治維新時期改為現名後,更發展為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眾多領域的樞紐中心。經過二戰後的繼續發展,東京不僅成為世界商業金融、流行文化與時尚重鎮,亦為世界經濟發展度與富裕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此外,東京還有目前全球最複雜、最密集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其中東京的地鐵系統每日平均運量達880萬人次,繁忙程度居全球地鐵第三位。 在正式的行政區劃定義上,東京僅限於東京都,與道、府、縣同為日本的一級行政區,轄區包含東京都區部、多摩地方與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等離島;其中,東京都區部為日本中央政府所在地。東京都同時也囊括了日本最南端(沖之鳥礁)和最東端(南鳥島)等地理極點,擁有日本各都道府縣中最多的人口數,同時也是日本人口密度最高的都道府縣。.

新!!: 杨度和东京 · 查看更多 »

东京弘文学院

#重定向 弘文学院.

新!!: 杨度和东京弘文学院 · 查看更多 »

三河之战

三河之战,太平天国晚期著名战役之一,太平軍與湘軍在安徽三河鎮(今屬肥西縣)激戰。此役湘軍戰敗,名將李續賓陣亡。.

新!!: 杨度和三河之战 · 查看更多 »

乡试

乡试是科举考试中的地方考试。又稱為「大比」。参加考試人員,需有庠生、贡生等諸生資格。考三场,每场三日。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稱為「解元」,前五名稱為「經魁」。.

新!!: 杨度和乡试 · 查看更多 »

京广铁路

京广铁路是中国大陆一条从北京市通往广东省广州市的铁路,由1957年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连接原京汉铁路(北京至汉口)和原粤汉铁路(武昌至广州)而成。京广铁路正线全长2284公里(丰台站至广州站),全线为 I 級双线电气化铁路,是中国最重要的一条南北方向铁路干线,其连接了六座省会城市,以及数十座大中城市,并与多條铁路相接,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京广铁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超负荷的状态,即使在平行的京九铁路在1997年建成后,京广铁路也依然发挥着巨大的的作用。目前京广铁路上的大多数客运列车和货运列车已经採用电力机车牵引。经过多次提速改造,自1997年中国铁路第一次大提速起至2004年第五次提速,北京往返广州间的客车旅行时间已由过去近40小时缩短到22小时。现时京广铁路北京市和河北省境内线路由北京铁路局管辖,河南省北部和中部路段由郑州铁路局管辖,河南省南部以及湖北省境内路段由武汉铁路局管辖,湖南省和广东省境内线路由广州铁路集团管辖。 京广铁路的正线起点是丰台站,自1996年北京西站建成使用以后,为分担北京站的运输压力,大部分由京广线进京的旅客列车经西长联络线进入北京西站。西长联络线是指北京西站至京广线上长阳村线路所的联络線,又称西良联络線(因长阳村線路所位于良乡站和长辛店之间),于1996年建成,全长28公里,经过鹰山一、二号隧道和槐树岭隧道。 于2012年全线开通的京广高速铁路是一条与京广铁路平行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设计时速350公里。它的建成通车大幅度缓解了京广铁路的客流压力,使得京广铁路既有线可以更多地进行货物运输。.

新!!: 杨度和京广铁路 · 查看更多 »

康有为

康有为(),清末維新變法派主要發起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后通緝而出逃。1912年宣統退位後,康有为繼續反對共和,1917年曾與張勛合作,發動兵變,擁立宣統帝,是為辮軍復辟,但十二日之內就被段祺瑞討平。1927年在一場宴會後病逝,被質疑是政敵下毒。.

新!!: 杨度和康有为 · 查看更多 »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的一个注重于文学作品出版的出版社。现为中国出版集团下属出版社。ISBN代码為978-7-02。现任社长是管士光。 人民文学出版社至今为止出版了13000多种图书,包括3000多种翻译的文学作品。除当今文学作品外该出版社也从事出版经典著作,包括中外著名作家的文集和全集图书。 它还出版五种文学报刊: 《中华文学选刊》、《新文学史料》、《当代》、《帅作文》和《中华散文》。 近年与99读书人合作,开始出版日本漫画和轻小说。 2009年被新闻出版署评选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文艺类)。.

新!!: 杨度和人民文学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與新華社及中國中央電視台並列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三大传媒機構,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大报,有广泛影响力。 《人民日报》于1946年5月15日起发行,最初是中共中央晋冀鲁豫局的机关报,风格较为严肃,内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官方立场。該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

新!!: 杨度和人民日报 · 查看更多 »

会试

會試是中国、朝鮮、越南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於正科每三年一次或恩科鄉试之次年春季,即--、辰、未、戌年春季,由禮部举行,又稱為「禮闈」、「春闈」,考三場,每場三日。報考資格須為舉人,包括已任官之舉人。赴試舉人都享有公家車船駁送待遇,稱為「公--車」。會試錄取者為贡士,第一名為「會元」,前十名稱為「元魁」,十一至二十名稱為「會魁」。會試後贡士再由殿试複試依成绩分甲赐等第,成為進士。.

新!!: 杨度和会试 · 查看更多 »

张之洞

张之洞(),晚清重臣。字孝达,一字香涛,号香岩,又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天津南皮(今河北南皮)人。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中顺天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據說是因為慈禧太后喜歡张之洞的文章,因此破例提拔,授翰林院编修。歷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導了中國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教育和社會發展有很大的影响。還曾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砲廠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砲台失守,张之洞會同两江总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有《廣雅堂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新!!: 杨度和张之洞 · 查看更多 »

弘文学院

弘文学院,初名亦樂書院,是日本教育家嘉纳治五郎在東京牛込为中国留学生创办的学校。之後為避乾隆帝御諱,改名宏文学院。.

新!!: 杨度和弘文学院 · 查看更多 »

張勳復辟

張勳復辟(1917年7月1日 - 1917年7月12日),是指張勳與其舊長官宗社党黨人铁良等清朝遗老一手策划,於民國六年(1917年)7月1日擁護時年12歲的逊位皇帝溥儀在北京復辟的政變,因發生在丁巳年,時人稱之為丁巳復辟,又因張勳所部的定武軍,人稱辮軍,故稱辮軍復辟。前後歷時共十二天,被段祺瑞討伐而失敗,張勳流亡天津。.

新!!: 杨度和張勳復辟 · 查看更多 »

归德镇

归德镇可以指:.

新!!: 杨度和归德镇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杨度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徐世昌

徐世昌(),字卜五,號菊人,又号水竹邨人、弢斋。生于河南省卫辉府府城汲縣(今河南省卫辉市),远祖为浙江鄞县人,祖籍天津,逝世于天津市,清末民初北洋政府官僚,曾任慶親王內閣的協理大臣(副總理)。馮國璋代理黎元洪辭職所餘第一任大總統任期後,1918年,徐世昌獲段祺瑞控制的安福國會支持,選舉為第二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曾是袁世凯支持者,亦是稱帝的反對者,與北洋軍閥關係密切。.

新!!: 杨度和徐世昌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杨度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北伐

#重定向 北伐 (消歧義).

新!!: 杨度和北伐 · 查看更多 »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或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是指中華民國建國初期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央政府,因由北洋系人物掌权,故而被後世稱之。北洋政府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繼承中国法統的政權。民國2年(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经过选举成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标志着北洋政府正式成立,中华民国臨時政府結束。从民國元年(1912年)3月至6年(1917年),北洋政府體制經歷了内阁制、总统制、帝制、内阁制的變動。 北洋政府定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定《卿雲歌》為中華民國國歌。在北洋政府主导下,中华民国1917年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于1919年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但因五四运动抗议而未在《凡尔赛和约》签字。1928年,由中國國民黨發動的北伐戰爭结束後,北洋政府隨著北洋軍的失敗而瓦解,政權被國民政府所取代。.

新!!: 杨度和北洋政府 · 查看更多 »

刘揆一

劉揆一(),字霖生,祖籍湖南省衡陽府衡山县,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杨柳冲。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杨度和刘揆一 · 查看更多 »

周恩来

没有描述。

新!!: 杨度和周恩来 · 查看更多 »

唐浩明

唐浩明(),生于湖南衡阳。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曾任湖南省作协主席。长期致力于写作历史小说,代表作有《曾国藩》、《张之洞》、《杨度》等。.

新!!: 杨度和唐浩明 · 查看更多 »

唐才常

唐才常(),字伯平,號絨丞,又字佛塵,湖南瀏陽人。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與譚嗣同同鄉,同师于欧阳中鹄,并称为“浏阳二杰”,因發動唐才常起義,被張之洞逮捕,斬首。.

新!!: 杨度和唐才常 · 查看更多 »

军国主义

軍國主義(Militarism),是一種認為軍事力量是國家安全的基礎,並將保證軍事力量視作為社會最重要目標的意識形態。.

新!!: 杨度和军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八指头陀

#重定向 释敬安.

新!!: 杨度和八指头陀 · 查看更多 »

公车上书

公車上書,即公車孝廉連署上書,指康有为于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率同梁启超等公車孝廉联名向北京的光绪皇帝上书,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舉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根据许多文献的證據,如茅海建等不少学者则表示,康有为所谓的组织「公車孝廉連署上書」,事实上是一次自吹自擂的事件,只有八十人參加連署,而非康有為所稱的一千多人。康有為只征集到80名广东人的連署。而仅仅當時,一名廣東舉人陳景華的上書都有兩百八十人的連署,遠勝康有為。真正成功的上書,实由当时的翁同龢、李鸿藻、汪鸣銮等京城高官发动组织,目的是阻挠《马关条约》的签订。.

新!!: 杨度和公车上书 · 查看更多 »

共产党

共产党是指奉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以代表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利益的名义而成立的政党。最早的共产党被认为是1847年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现在普遍指以共产主义和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对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阐述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团体,以将社会推向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曾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掀起第一次浪潮(即推翻现政权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运动,当时并无其他成功案例),并于二战后掀起第二次浪潮,中華人民共和國于这一段时间基本建立起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共产党与独裁政权的挂钩始于斯大林1922年当选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世称之为“斯大林主义”。.

新!!: 杨度和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光绪

光緒(a;;公元1875年至1908年)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載湉的年号,前後三十四年。同治、光緒兩朝,常被合稱為同光,如同光體、同光中興。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溥仪即位之初沿用。.

新!!: 杨度和光绪 · 查看更多 »

国会请愿运动

国会请愿运动,清朝末年立宪派人士呼吁清朝廷速开民选国会实行内阁制的一场政治运动。从1910年1月开始第一次请愿活动,到1910年年底结束第四次请愿活动。清朝廷面对请愿运动压力,遂将原定为九年的期限提前三年,即于宣统五年(1913年)召开国会,并先设责任内阁。但是1911年5月8日,清朝廷组成以奕劻为首的“皇族内阁”,毫无立宪诚意,令立宪派大失所望,遂同情革命。.

新!!: 杨度和国会请愿运动 · 查看更多 »

王冶秋

王冶秋(1909年1月2日-1987年10月5日),原名王之紘,字慈約,後改持約,又名野秋,安徽霍邱(今中國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人,出身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是清朝末年的拔贡 ,於北京大學就學時為魯迅的學生,業餘作家,文物出版社的創辦人之一,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局長等要職,籌建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為中國歷史文物保護工作及博物館事業開拓與奠基做出了實質的貢獻。 王冶秋是中國共產黨員,曾擔任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四、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及中國共產黨第十、十一次代表大會代表。.

新!!: 杨度和王冶秋 · 查看更多 »

王闿运

王闿运(),晚清经学家、文学家。榜名開運,派名世求,字壬秋、壬父,齋名湘绮樓。湖南湘潭人,出生于长沙。.

新!!: 杨度和王闿运 · 查看更多 »

租界

租界,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等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其特点是外人侵夺了当地的行政管理权及其他一些国家主权,并主要由外国领事或由侨民组织的工部局之类的市政机构来行使这些权力,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不受本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国中之国”。.

新!!: 杨度和租界 · 查看更多 »

秦晖

晖(),广西龙胜人。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是当代中国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新!!: 杨度和秦晖 · 查看更多 »

秀才

才,又稱茂才。為古代東亞對某些士大夫的稱呼,隨著時代、地域所指亦有所改變,但所指都屬士大夫中的基層。.

新!!: 杨度和秀才 · 查看更多 »

章士釗

士釗(),字行嚴,筆名黃中黃、青桐、秋桐,生於湖南省善化縣。曾任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新!!: 杨度和章士釗 · 查看更多 »

章太炎

太炎,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顧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学大师、民族主義革命者、中華民國國語設計者。.

新!!: 杨度和章太炎 · 查看更多 »

端方

端方(),托忒克氏(又作托活络氏),字午橋,號匋齋,諡忠敏,满洲正白旗人。清末政治家、金石学家、收藏家。.

新!!: 杨度和端方 · 查看更多 »

籌安會

安會,是1915年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等六人成立的一個政治團體。其支持當時的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公開支持恢復帝制,實行君主立憲。 1915年8月14日,楊度聯通孫毓筠、李燮和、胡瑛、劉師培及嚴復,聯名發起成立“籌安會”,此六人被稱為“籌安會六君子”。8月23日,楊度親自起草的籌安會宣言公開發表,大聲疾呼道:「我等身為中國人民,國家之存亡,即為身家之生死,豈忍苟安漠視、坐待其亡?用特糾集同志,組成此會,以籌一國之安。」 他們的宣言書是這樣寫的: 籌安會於北京石驸马大街挂牌宣布成立,楊度為理事長,孫毓筠為副理事長。後來又發表第二次宣言: 至此,洪憲帝制呼之欲出。 籌安會公開鼓吹恢復帝制和君主立憲,在報章上頻頻發表文章。楊度在《君憲救國論》中道:「中國人程度低,共和決不能立憲,只有君主才能立憲。與其共和而專制,不如立憲而行君主。且共和國選舉總統時容易發生變亂,國家永無安寧之日。計唯有易大總統為君主,使一國元首立於絕對不可競爭之地位,庶幾足以止亂。」並稱袁世凱為“當時全民有權威有聲望之人,未有敢冒言其非者”。袁世凱閱後,贊賞不已。 1916年7月14日,袁世凱死後,國會要求懲辦禍首及籌安會六君子,以及後來的梁士詒、朱启钤、段芝貴、周自齊、張鎮芳、雷震春、袁乃寬等「七凶」(合稱「十三太保」);嚴復等避禍遠去,只有顧鰲在乘車離京時在車站被捕。.

新!!: 杨度和籌安會 · 查看更多 »

熊希齡

希齡 ,字秉三,号明志閣主人、双清居士。法号妙通。湖南省鳳凰直隸廳(今凤凰县)镇竿镇(今沱江镇)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学者、教育家、实业家、慈善家。.

新!!: 杨度和熊希齡 · 查看更多 »

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White Terror)一詞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進行大規模鎮壓、槍殺革命黨與革命份子的恐怖統治時期稱之為「白色恐怖」。另一說則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府軍與巴黎公社政權對抗時,公社以紅色為代表色;政府軍以白色為代表色。法國政府軍以鎮壓與懲治行動公社,是為「白色恐怖」。.

新!!: 杨度和白色恐怖 · 查看更多 »

韩非

韓非(約),生活於戰國末期時期的韓國(今屬河南省新鄭市)的思想家,為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認為應該要「法」、「術」、「勢」三者並重,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韓非出身韓國公族,與李斯均是荀子學生,後因其學識淵博,被秦始皇召喚入秦,正欲重用,卻遭到妒忌的同窗李斯害死,在韓非死後,秦始皇在韓非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統一六國的帝業。 韓非其學出於荀子,源於儒家,而成為法家,又推究老子思想,歸本於道家。司馬遷指出韓非喜好「刑名法術」且歸本於道家的「黃老之學」,一套由「道」、「法」共同完善的政治統治理論。《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

新!!: 杨度和韩非 · 查看更多 »

順天府

順天府,中国明清行政区划单位之一,相当于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市区,但管辖面积不同。“順天府”也指该地区地方政府衙門,相当于现今北京市政府。.

新!!: 杨度和順天府 · 查看更多 »

衡阳市

衡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湖南省南部,因地处南岳衡山的南面而得名。回雁峰是南岳第一峰,座落市区,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市区又名雁城。衡阳是全省常住人口第二大城市,为湘南地区中心城市。2017年初全市常住人口733.75万,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17.85万。衡阳是湖南省重要的交通、经济城市、国家老工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抗战纪念城、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湖南6个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地区公路铁路交通枢纽。京广、衡柳、湘桂、吉衡和在建的怀邵衡铁路在此交汇,是南下两广的门户。地处湖南中部偏南,位于东经110°32′16"-113°16′32"、北纬26°07′05"至27°27′24"区域。.

新!!: 杨度和衡阳市 · 查看更多 »

表字

表字,又称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表字的取法,一般与本名意义相关。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新!!: 杨度和表字 · 查看更多 »

袁世凯

袁世凱(),字慰廷(又作慰庭、慰亭),號容庵,汉族,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重要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北洋新军領袖,对近代中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以及漢族传统文化的恢复作出过重要贡献,是中国警政、中国司法现代化的奠基人,对中华民国的成立起到关键作用。曾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中華民國大總統等职。 袁世凱出身官宦家族,於清末投身行伍,后随军赴朝鲜参与平定壬午军乱,又在朝鲜甲申政变中指挥军队击溃日軍,被清廷委以重任,回国组建新军,襄贊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自道員、巡撫、總督累升,至入值軍機處,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孙文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袁世凯逼迫大清皇帝逊位,袁世凯组建临时政府。 成为民國首任大總統后,袁世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但其施政引发争议,国内爆发二次革命。中国签署廿一條事件引发国内民众不满。1915年袁世凯称帝,建立中華帝國,年号洪宪,由于国内反对,袁世凯宣布退位,登基83天便以失敗收場并于1916年6月6日逝世,葬于河南安阳。.

新!!: 杨度和袁世凯 · 查看更多 »

颐和园

和园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西北,占地290公顷(合4400亩)。颐和园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原名清漪园)、重建于光绪年间,曾属于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园之一。颐和园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是中国园林艺术顶峰时期的代表。1998年,颐和园被评为世界文化遺產。.

新!!: 杨度和颐和园 · 查看更多 »

马克思主义

克思主義(Marxismus)是一種以唯物主義解釋歷史、辯證法、和對資本主義批判所發展而出的經濟、政治和社會世界觀。在19世紀中後期,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構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架構。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根基或方法論的寫作對現代的政治哲學和社會運動產生重大而廣泛的影響,包含了其独特的哲學、社會學、政治經濟學、以及革命意識形態。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並沒有一套統一的定義,也因此它在眾多的領域和題材上出現多元的發展,導致其門下包含眾多明顯對立甚至互相衝突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哲学以唯物主義的立場檢視社會的發展,認為人類社會是架構在其賴以为生的經濟活動上。經濟組織的架構和生產模式被視為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政治、法律、和道德關係的根本來源(或至少發揮了主要的影響),這些社會關係進而構成了馬克思所謂的上層建築。隨著生產模式的進步,既有的社會組織和關係變得沒有效率並且與經濟活動產生衝突,這種衝突進而發展為階級鬥爭Comparing Economic System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03, by Gregory and Stuart.

新!!: 杨度和马克思主义 · 查看更多 »

谭嗣同

譚嗣同(),字復生,号壮飞,湖南长沙浏阳人,出身世家,與陳三立、譚延闓並稱「湖湘三公子」。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維新四公子之一。.

新!!: 杨度和谭嗣同 · 查看更多 »

趙樸初

趙樸初(),安徽省太湖县人,中國社會活動家、宗教領袖、诗人、书法家、佛教居士。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此外还担任著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顾问,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及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新!!: 杨度和趙樸初 · 查看更多 »

黎元洪

黎元洪(),字宋卿,清末與中華民國政治家。生于湖北省黄陂县黎家河(今属大悟县),人称“黎黄陂”。清末加入海軍,後擔任新軍協統,武昌起義後,擔任湖北都督、中華民國副總統。袁世凱大總統死後,曾兩次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新!!: 杨度和黎元洪 · 查看更多 »

黄兴

黃興(),字克強,湖南長沙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開國元勳,著名的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並稱。1916年10月31日,黃興於上海去世。 1917年4月15日,黃興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於湖南长沙岳麓山。著有《黄興集》、《黃克強先生全集》、《黄興未刊電稿》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績》刊行。.

新!!: 杨度和黄兴 · 查看更多 »

黄河 (歌曲)

河,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一首学堂歌曲,1992年11月16日在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评选中,列为第一首歌南方周末.

新!!: 杨度和黄河 (歌曲) · 查看更多 »

輓聯

輓聯,又称哀輓聯,是哀悼死者所做的對聯。一般以歌頌死者或描述死者生平為內容,會於喪禮上懸掛在靈堂兩則。 挽联起源不详,中国现存最早的哀挽文字见于《诗经》,该书收录了《黄鸟》和《蓼莪》等挽诗。南宋叶梦得所著的《石林燕语》记载了苏轼为哀悼韩绛写过“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中”的对联,清朝人梁章钜在其《楹联丛话》中引《秋雨庵随笔》,认为“此则是挽联之体耳”。.

新!!: 杨度和輓聯 · 查看更多 »

載澤

貝子銜奉恩鎮國公载泽(),满洲镶白旗人。初名载蕉,字荫坪,爱新觉罗氏,宗室。清末重臣,改革派、立宪派人物。 载泽是康熙帝第十五子愉恪郡王允禑之五世孙,因嘉庆帝第五子惠亲王绵愉之第四子奕询无子,奉旨过继为嗣,袭辅国公,进镇国公,加贝子衔。娶慈禧太后二弟桂祥長女为妻。桂祥的次女静芬是光绪帝隆裕皇后,宣统帝的隆裕太后。 清光绪三年(1877年)为辅国公。二十年(1894年)成婚,晋镇国公。二十七年(1901年)任满洲正蓝旗副都统。三十一年(1905年)載澤與徐世昌、端方、戴鴻慈、紹英被派为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离開北京时被吴樾炸伤,延期赴日本、欧美。次年回国,上《奏请宣布立宪密摺》,将日本宪政摆在列国之首,奏请仿日德例,改行君主立宪政体,其中提出立宪的三大利:一是皇位永固,二是外患渐轻,三是内乱可弭。著有《考察政治日记》。三十三年(1907年)任度支部尚书,次年加贝子头衔。宣统元年(1909年)任筹办海军事务大臣。次年任纂拟宪法大臣。三年(1911年)任皇族内阁度支部大臣兼盐政大臣,与庆亲王奕劻不和,力持杀袁世凯。 辛亥革命爆发袁复出后,去职,暗地积极参与宗社党维护清专制的活动。民国后,曾拥护张勋复辟。 1928年7月孙殿英盗掘慈禧太后陵墓之后,载泽代表清皇室到清东陵将慈禧太后遗体重新安葬。 1929年6月在北京穷困落魄,郁郁而终。 载泽故居号称“泽公府”,在北京地安门东大街89号,现临街部分开设巴国布衣酒楼。.

新!!: 杨度和載澤 · 查看更多 »

齐白石

白石(),湖南湘潭人,是当代中国的國畫画家。原名齐纯芝,字渭清,祖父取号兰亭,老师取名齐璜,号濒生,别号寄萍老人、白石山人,後人常将“山人”二字略去,故后常号“白石”。齐白石也和张大千并称“南张北齐”。.

新!!: 杨度和齐白石 · 查看更多 »

载沣

载沣(;a;),字「伯涵」,號「靜雲」,晚年自號「書癖」,改名「載靜雲」;清摄政王,末代皇帝溥仪生父。.

新!!: 杨度和载沣 · 查看更多 »

辞海

《辞海》,最早由私营中华书局創辦人陆费逵於1915年發起,首任主編舒新城,1936年正式出版了兩大冊。1957年9月適逢反右運動之時,毛澤東視察上海時做出修訂《辞海》的決定,仍由舒新城做主編。歷經文化大革命出版修訂工作有停頓。《辞海》歷經南京遷到杭州及國共內戰而有不同版本的發展。 《辞海》是一套兼收语言条目和百科条目的大型综合性辞书,1915年由中华书局开始策划,1936年成书,之后历经多次重大修订。《辞海》目前由上海辞书出版社负责编纂出版,在台灣也出版正體中文版。1999年版《辭海》收錄汉字共19,485個(含繁體字和異體字)。 《辞海》以其专业的队伍、严谨编纂作风著称,其知识性和准确性极高,是中国最权威的工具书之一。 《大辞海》是在《辞海》基础上扩展成的特大型综合性辞典,自1998年正式启动,2003年起陆续出版,2015年底出齐。.

新!!: 杨度和辞海 · 查看更多 »

胡瑛

胡瑛(),字经武,号萱庵,中国湖南省常德府桃源县上乡下白石村人,中國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政治家、軍人。.

新!!: 杨度和胡瑛 · 查看更多 »

郭有守

郭有守(),号子杰,资中县人。中华民国、中华人民政治人物。 毕业于成都石室中学、北京大学。后赴法国巴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深造。1930年回国,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专员、督学、主任秘书。1938年,出任四川省教育厅厅长,1945年离任。抗日战争结束后,供职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员、国际文教处处长。1966年返回大陆。.

新!!: 杨度和郭有守 · 查看更多 »

船山书院

船山书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湘江上东洲岛上,创建于1878年。.

新!!: 杨度和船山书院 · 查看更多 »

蔡锷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祖籍原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今邵阳市大祥区),出生成长于原寶慶府武冈州山门(今属邵陽市洞口县)。清末民初政治家、军事家。曾經响应辛亥革命,後來發動反對袁世凱复辟帝制洪憲帝制的護國戰爭以维护宪政,被称为护国大将军,被誉为军神。.

新!!: 杨度和蔡锷 · 查看更多 »

蔣幹

蔣幹(),字子翼,东汉末年的说客和三國時曹魏官員,九江人。.

新!!: 杨度和蔣幹 · 查看更多 »

金铁主义

金铁主义,清朝末年杨度指出的政治理念,主張清政府召開國會,實施君主立憲制。原文為《金鐵主義說》,连载于《中国新报》第一至第六期,反应了作者当时较系统化的政治思想。全文发表后受到当时革命派的猛烈抨击。.

新!!: 杨度和金铁主义 · 查看更多 »

长江文艺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為位于中国武汉一个主要出版文学作品的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现为湖北长江出版集团下属出版社。现任社长為刘学明。 该出版社至今为止出版五千多种图书,并建立北京、上海分社。郭敬明為该社总编。 2009年被新闻出版署评选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文艺类)。.

新!!: 杨度和长江文艺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长沙府

长沙府,为五代十国之马楚、明朝和清朝的府,是湖南省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单位,以今长沙市辖域为中心,包括周边邻近地区。 五代后梁天成二年(927年),马殷建楚国,改潭州为长沙府,作国都。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复置潭州。 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潭州府改名为长沙府,隶湖广布政使司,辖11县1州:长沙县、善化县、湘潭县、湘阴县、宁乡县、浏阳县、醴陵县、益阳县、湘乡县、攸县、安化县、茶陵州,府治长沙城。明朝属湖广布政司。清朝康熙年间,长沙府改隶属湖南省;民国元年(1912年),裁并长沙、善化两首县为长沙府直辖地,次年裁府留县。.

新!!: 杨度和长沙府 · 查看更多 »

苏州市

苏州(苏州话:),古称吴,现简称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东南部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的中心地带,著名的鱼米之乡、状元之乡、院士之乡、经济重镇、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000余年,而官方认定的建城史逾2500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江南吴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长期为江南地区一级行政区的首府和经济文化中心。早在东汉中期,就成为仅次于中国首都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和世界十大城市之一,明清时期,更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当时,苏州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世界十大城市之一。但庚申之劫后,工商业衰败,人口锐减,苏州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的衰落时期。直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众多开发区的建立,苏州经济开始快速发展,1978-2013年年均经济增长超过14%。据联合国的报告,苏州人口在2000年至2014年年均增长6.5%,在全球超过五百万人口的城市高居首位,也因此被认为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新兴城市。 苏州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江苏省第二大城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北翼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长期居全省之冠,是全省的经济中心、工商业中心、对外贸易中心和物流中心,也是全省重要的金融、文化、科教城市及交通枢纽。根据2015年官方发布的各项统计数据,苏州的人类发展指数已达到0.894,相当于世界第18位的以色列。 苏州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0个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还承办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新!!: 杨度和苏州市 · 查看更多 »

雷震春

雷震春(),字朝彦,安徽宿州人。清朝及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杨度和雷震春 · 查看更多 »

陈天华

天华(),近代革命家,原名显宿,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省新化县人,同盟会会员,清末革命烈士。.

新!!: 杨度和陈天华 · 查看更多 »

陈炯明

炯明(),字競存,绰号「阿--」,惠州府海豐縣人,曾經出任粤军总司令、广东省省长、中华民国陆军部陆军总长兼内务部内务总长及中国致公党首任总理。他主政广东期间推动广东建设,设立广州市。陈炯明為無政府主義者,政治上主张联省自治,他反对以武力統一北方,并且因此驅逐其曾經支持的孫中山。最后陈炯明被孫中山打敗,退居香港。.

新!!: 杨度和陈炯明 · 查看更多 »

柏林大学

#重定向 柏林大學.

新!!: 杨度和柏林大学 · 查看更多 »

林獬

林白水(),中华民国初年政治家,独立报人。原名林獬,又名万里,号宣樊、退室学者、笔名白水。福建省闽县青圃村人。林白水以笔锋犀利而著称,曾在民国初年的北京多家报刊发表过时事评论。1926年因在文中讥讽军阀而遭到处决。.

新!!: 杨度和林獬 · 查看更多 »

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是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之一,也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军北伐時期推翻北洋政府的主要角色之一,同時為共产国际的成员及其在中国的代理人。1927年由西方國家授權下遭到逮捕,被捕後因裡通苏联颠覆中国政府遭張作霖控制的北洋政府處決。.

新!!: 杨度和李大钊 · 查看更多 »

李续宾

李續賓(),字迪庵,又字克惠,湖南湘乡人,清朝名将,湘軍中坚。.

新!!: 杨度和李续宾 · 查看更多 »

李燮和

李燮和(),名柱中,字燮和,別号代鈞,以字行。湖南安化县兰田镇(今属涟源市)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杨度和李燮和 · 查看更多 »

杨度

杨度(),生于湖南湘潭縣姜畲石塘村,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人,政治活動家。先后投身截然对立的政治派别,颇具争议。.

新!!: 杨度和杨度 · 查看更多 »

杨庄

#重定向 杨庄乡.

新!!: 杨度和杨庄 · 查看更多 »

杨念群

杨念群(),生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他于1981年至1991年间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和清史研究所学习,分别获历史学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他的曾祖父是晚清名人杨度,曾外祖父则是近代重要思想家梁启超。 著作有《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杨念群自选集》、《再造病人》等。.

新!!: 杨度和杨念群 · 查看更多 »

杨公庶

杨公庶(),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家。发明出小熊维尼爱吃的蜂蜜而被提拔。杨度之子。 青年时期留学德国,毕业于柏林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教书。1929年,和乐达仁创办达仁化学股份有限公司。1929年,达仁化学公司与渤海化学公司合并,乐达仁担任董事长、聂汤谷担任总经理,杨公庶担任副总经理,厂址设于汉沽。1978年7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新!!: 杨度和杨公庶 · 查看更多 »

杨公素

杨公素(),原名佘贻泽,出生于重庆市巫溪县大河乡刘家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外交官。.

新!!: 杨度和杨公素 · 查看更多 »

杨钧

杨钧(),字季孙,弘農華陰(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北魏官员。隋朝杨素的曾祖父,祖父杨晖官北魏平南将军、洛州刺史,父杨恩,官河间太守。他博学强识,颇有干用。 杨钧20岁开始任散骑侍郎和出使南齐使者,并升任假散骑常侍,抚慰西部诸戎。北魏孝文帝末年,任廷尉正。北魏宣武帝在499年继位后,杨钧转任洛阳令、华州大中正。不久升任河南尹。后出任使持节龙骧将军、荆州刺史。还任征虏将军、廷尉少卿。再次出任使持节平北将军、齐州刺史。遭母忧去职。服阙,除使持节都督恒州柔玄、怀荒、御夷三镇二道诸军事、安北将军、恒州刺史。复以本号除廷尉正卿,会茹茹内乱,除散骑常侍、假镇北将军、抚军将军、都督怀朔、沃野、武川三镇诸军事、怀朔镇大都督,不久授七兵尚书,仍本将军、北道大行台。当时三镇发生内乱,镇所被围攻,杨钧婴城固守,正光五年八月二十九日(524年10月12日)死于镇所,赠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华州刺史。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528年),再次追赠使持节侍中、司空公、都督雍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雍州刺史、临贞县开国伯。.

新!!: 杨度和杨钧 · 查看更多 »

杜月笙

杜月笙(),名镛,号月笙,原名月生。江苏省上海县(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人,近代中國綠林、上海租界青幫中著名的人物,悟字辈,舊称为“上海青幫三大亨”,簡稱“上海三大亨”,素有「黃金榮貪財,張嘯林善打,杜月笙會做人」的說法。 对于杜月笙的评价褒贬不一,他幼年辍学,但因为從外表上看他文質彬彬,一副書生氣的樣子,因此被叫做「杜先生」,當時的總統黎元洪的秘書長撰一副對聯:「春申門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他因此被称为「當代春申君」。.

新!!: 杨度和杜月笙 · 查看更多 »

梁启超

梁启超(,署名作梁𠷠超),字卓如、任甫,别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潮居都茶坑乡人,人稱梁新会,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及发明家。 梁启超在青年时期曾經與老师康有為合作进行戊戌變法,事敗後出逃日本,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及張勳復辟等严词抨击,以及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新!!: 杨度和梁启超 · 查看更多 »

梁士诒

梁士诒(), 字翼夫,号燕荪,广东省三水县人,清朝光緒進士。清末民初中国政坛的重要人物,交通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

新!!: 杨度和梁士诒 · 查看更多 »

横滨市

橫濱市()是位於日本神奈川縣東部的港口都市,為神奈川縣縣治及最大都市,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轄有18個區。全市人口達373萬,是日本人口最多的市,若以人口集中地區評比則次於東京23區。横濱市位於東京都心西南約30公里至40公里處,東臨東京灣。市政中心位於關內地區(中區關內車站附近),而中心商業區則位於橫濱車站周邊,兩者相距約3公里。橫濱市政府現在正開發位於兩地之間的橫濱港未來21地區,使橫濱市中心連為一體,並且進行橫濱市中心的沿海地區、東神奈川沿海地區等地的長期都市再生計劃。2012年,橫濱車站附近地區等地被定為。 橫濱市一帶自鎌倉幕府時代開始得到開發。六浦湊(現金澤區六浦)是缺乏大型港口的鎌倉幕府的海上門戶。在江戶時代,由於橫濱臨近江戶幕府所在地江戶,因此大多數土地都是幕府直轄領地和旗本領地。藩的領地只有小規模的(現金澤區)。江戶時代時,神奈川湊(現神奈川區神奈川)則是江戶灣(東京灣)內海交通的要衝。江戶時代末期,神奈川在美日修好通商條約中被定為開港地。但實際上大多數港灣設施修建在神奈川湊對岸的橫濱村。橫濱港於1859年(安政6年)7月1日開港後,迅速做為生絲貿易港、商業港、客運港、工業港得到發展,在短時間內就具有了國際港的規模,有「金港」之稱。1889年4月1日,橫濱正式建市,1956年成為政令指定都市,1988年被指定為業務核都市,2011年被指定為環境未來都市和國際戰略綜合特區。.

新!!: 杨度和横滨市 · 查看更多 »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清朝新军等力量在中國武汉武昌发生的兵变:旨在推翻清朝统治,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共進會和文學社)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再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在清廷將部分湖北新軍調往四川平定保路運動之際,留守湖北之新軍中的革命黨人遂計畫在1911年10月16日發動革命。但10月9日事跡敗露,導致革命黨人遭搜捕殺害,於是10月10日晚間黨人先發制人,齊集猛攻湖廣督署,湖廣總督出逃後督署陷落,至12日攻陷武漢三鎮,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 武昌起义的成功发动,使中國各地陸續響應革命黨人推翻清朝的訴求,最終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帝制政體,建立了中國史上第一个共和國,就是中华民国,是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 杨度和武昌起义 · 查看更多 »

民报

《民报》,1905年由同盟会所创的大型政论实事机关刊物,设有《论说》、《时评》、《谈丛》、《纪事》、《译丛》等栏目,每期六、七万字,150页左右,内有铜板照片数张,还有少量广告,原为月刊,但由于经常脱期和中途停刊,至1910年2月终刊,共出26期。.

新!!: 杨度和民报 · 查看更多 »

汪精卫

汪兆銘,表字季新,別號精卫(亦為其筆名),歷史多沿用其號,稱其汪精衛,中國近代政治人物、革命家,是中華民國開國元勳。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柯桥区),生于广东三水县(今佛山市三水区),清末秀才、官費留學生,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 青年時曾經參與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1910年,因為謀刺清朝摄政王载沣失敗被捕。本应处死,後在肅親王善耆斡旋下,改判終身監禁;翌年辛亥革命成功後,獲釋。早年擔任孫文的秘書及文膽,孫文逝世後,歷任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行政院長、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及中國國民黨副總裁等。直到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仍然是蔣中正主要政治對手之一,後來主張对日求和,與日本合作,建立以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为名的傀儡政权。.

新!!: 杨度和汪精卫 · 查看更多 »

汉奸

漢奸是一個負面意義的語彙,泛指出卖中國國家民族利益的人,相當於“卖国贼”、“內奸”,也即通敌或叛國的中國人。 「漢奸」在《辞海》的解釋是「原指漢族的敗類,現泛指中華民族中投靠外國侵略者,甘心受其驅使,出賣祖國利益的人」;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釋是「原指漢族的敗類,後泛指投靠侵略者、出賣民族利益的中華民族敗類」。.

新!!: 杨度和汉奸 · 查看更多 »

沈心工

沈心工(),原名沈庆鸿,字叔逵,中国上海人,為「樂歌」運動的發起人和領導人,人稱「學堂樂歌」之父。.

新!!: 杨度和沈心工 · 查看更多 »

法政大學 (日本)

法政大學(,英語:Hosei University),是一所位於日本東京都都心千代田區的私立大學,簡稱法大、法政。该校的成立可追溯至1880年成立的東京法学社,是日本最早的私立法律学校,1920年改称法政大学。该校法学部以及社会学部的历史十分悠久,是日本私立大学中第一所设立这两个学部的大学。1950年设立了工学部,正式成为了一所综合性大学。该校与早稻田大学、慶應義塾大學、明治大学、立教大學、东京大学共同组成了“東京六大學棒球聯盟”,同时也是東京都「难关私大」(非常難考的私立大學)“MARCH”之一。.

新!!: 杨度和法政大學 (日本) · 查看更多 »

洪憲

洪憲(1916年1月1日-1916年3月22日)是袁世凯预备成立的中華帝國之年号,取“洪扬宪法”之意,但在1916年3月22日即不得不取消帝制。.

新!!: 杨度和洪憲 · 查看更多 »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縮寫作 THU),简称清华,舊称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是一所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的公立大学。始建于1911年,因北京西北郊清华园得名。初为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所建留美预备学校“遊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於1925年始设大学部。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与北大、南开南迁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再迁昆明,易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复校,拥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清华大学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更名“清华大学”;而原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貽琦于1955年在台湾新竹复校,仍沿用原名。 1952年,中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农、航天等院系外迁,吸纳外校工科,转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在土木、水利、计算机、核能等领域贡献卓越,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后,逐步恢复理科、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学科。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美术学院。2006年,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办学,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012年,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立五道口金融学院。2013年,黑石集團捐助成立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及獎學金,與著名的牛津大學羅德獎學金及劍橋大學蓋茲獎學金在捐助規模及名聲上皆相當。 截至2017年12月,清华大学擁有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20个学院,及近200个科研机构、5家校办产业以及一個科技園區,分別為清华控股及其旗下的紫光集团、同方集团、诚志集团、清華科技園等。學校擁有固定资产超过206亿元人民幣,控股资产超過4300亿元人民幣,是985工程、211工程、雙一流高等院校。2016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均将清華大學排在中國大學首位。.

新!!: 杨度和清华大学 · 查看更多 »

湘军

湘军,或称湘勇,清代为镇压太平天国,由湖南(湘)长沙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曾国藩姻亲罗泽南家族、新宁江忠源家族等统领的乡勇合并而成的軍隊。 初创时募水勇五千人,分为十营,其中在湘潭募水军四营,以褚汝航、夏銮、胡嘉垣、胡作霖为营官,衡州募六营,以成名标、褚殿元、彭玉麟、邹汉章、龙献琛为营官;陆勇五千余人,以塔齐布、周凤山等为营官。水路以褚汝航为各营总统,陆军以塔齐布为诸将先锋,合计员弁兵勇夫役一万七千余人。后期名将包括李续宾、李续宾长子李光久、鲍超、吳大澂。曾国藩统领湘军与清廷湖南巡抚骆秉章是合作的关系。左宗棠原是骆秉章麾下,后自成一军,与曾国藩湘军、湖北胡林翼军队并列,被视为广义上的湘军。 湘军历经太平天国、捻军、甲午战争,1895年3月被日軍第一軍及第二軍於牛莊鎮、田庄台镇围歼,李光久只身逃出牛庄,湘军后逐渐解散。.

新!!: 杨度和湘军 · 查看更多 »

湘潭县

湘潭县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潭市,湘江中游北接湘潭市岳塘区、湘潭市雨湖区、长沙市宁乡县,西邻韶山市、湘乡市、双峰县,南邻衡山县、衡东县,东接株洲县、株洲市天元区。湘潭县为湖南省第二大、中国第二十大肉类生产大县,全县总面积2513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114.1万(2006年)。县政府驻地位于易俗河镇。.

新!!: 杨度和湘潭县 · 查看更多 »

湘潭市

湘潭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因盛产湘莲而得别名“莲城”,地处湘江之曲,水系丰富,也被称为“潭城”。除市辖区外管辖湘潭1县、湘乡、韶山2县级市,在湖南省地级行政区中,它的辖域最小,人口倒数第3,但人口密度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均仅次于省会。作为湖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人荟萃是湘潭重要的人文特色。 狭义的湘潭市,即是指“湘潭市区”,建立于南宋以后的湘潭县城的基础之上,曾作为“中国内地商埠之巨者”的商贸重镇,繁盛一时。现包括岳塘、雨湖2区,总面积658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76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06万,其中城镇人口90余万,为湖南省第4大城市,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百强,湖南省重要的工业、科技和旅游城市。是长株潭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2007年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新!!: 杨度和湘潭市 · 查看更多 »

湖南省

湖南省(湘语长益片新派长沙话:;湘语娄邵片双峰话:),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级行政区,全境位于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因大部在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全境而简称“湘”,;境内广植芙蓉(木芙蓉),古诗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故有“芙蓉国”之誉。湖南的省会长沙市,省政府驻地位于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路。湖南大部分地区的汉语方言以湘语为主,在湖南省內的其他地区则主要使用西南官话、赣语、湘南土话、瓦乡话以及客家话等其他汉语方言。此外,苗语、土家语、侗语、勉语(瑶族的主要语言之一)等少数民族语言在湖南省西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使用。.

新!!: 杨度和湖南省 · 查看更多 »

溥仪

清宣統帝溥儀(a,),愛新覺羅氏,乳名午格,字耀之,號浩然,英語名「亨利」(Henry);汗號「哈瓦圖猷斯汗」(Хэвт ёс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宣統」,後世通稱「宣統皇帝」。 溥儀正式登基時年僅3歲,其實權由父親攝政王載灃掌握。辛亥革命以後,溥儀被袁世凱強逼退位,故亦有「清遜帝」或「清廢帝」之稱。 1917年,溥儀在張勳等人的支持和幫助下,曾短暫復辟但最終失敗。1934年,溥儀在日本支持和幫助下登基成為滿洲國皇帝,年號「康德」,故又得名「康德皇帝」。 溥儀是清朝第十一任君主、清兵入關以來的第十位皇帝,是清朝最後一任皇帝即清末帝和公認的「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即「末代皇帝」,亦是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新!!: 杨度和溥仪 · 查看更多 »

潘汉年

潘汉年(),江苏宜兴归径乡陆平村人,中共著名作家、间谍、上海副市長。早期在中共中央直屬文化工作委員會擔任第一書記、華中局聯絡部長,抗戰期間奉命代表中國共產黨與日軍取得互不侵犯的默契,並與日軍、汪精衛政府緊密交流,戰後卻遭毛澤東以「內奸」罪嫌逮捕蒙冤而死,1982年獲得平反,被中共中央评定为“優秀忠誠的共產黨員”。.

新!!: 杨度和潘汉年 · 查看更多 »

朝阳

朝阳可以指:;现存的行政区.

新!!: 杨度和朝阳 · 查看更多 »

戊戌

戊戌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5个。前一位是丁酉,后一位是己亥。論陰陽五行,天干之戊屬陽之土,地支之戌屬陽之土,是比例和好。.

新!!: 杨度和戊戌 · 查看更多 »

戊戌变法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戊戌維新、維新變法,是中國清朝光緒二十四年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戊戌年)的短暫政治改革運動,變法量初由慈禧太后默許、光緒帝主導,深入經濟、教育、軍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個層面,希祈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然而後期改革過於激烈,加上光緒帝有意通過維新派奪回權力,且有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建議將慈禧太后囚禁、暗殺等傳聞,惹怒慈禧,加上以慈禧為首的清朝當權保守勢力擔心變法中的「合邦」計畫最終會導致中國被日本和英國瓜分,步朝鮮乙未事變的後塵,因而發動了戊戌政變,戊戌變法僅經歷了103日就告終。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和梁啟超逃入日本驻北京大使馆,譚嗣同等維新人士陸續被捕殺害,光緒帝則被軟禁於中南海瀛臺,慈禧重新當政,引發了民間輿論支持孫文和黃興等更為激烈的革命主張,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新!!: 杨度和戊戌变法 · 查看更多 »

成舍我

成舍我(),男,汉族,中华民国著名報人、教育家,在中国新闻史上享有很高声望与影响。原名成勋,后名成平,舍我为其笔名。湖南湘乡籍人,出生于南京。从1913年他为安庆《民岩报》撰稿,到1988年在台北创办《台灣立報》,直至1991年去世,從事新聞業近77年,一生参与创办媒体、刊物近20家,直接创办12家,遭遇挫折无数,也是个人力量从事新闻教育事业最长、影响重大的新闻教育家。 膝下育有五子女,其中成思危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主席。成幼殊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丹麦、联合国、印度等的外交官。成之凡获法国国籍,曾竞选法国总理。成嘉玲目前為世新大學董事長。幺女成露茜為世新大學講座教授及《台灣立報》發行人。.

新!!: 杨度和成舍我 · 查看更多 »

新民丛报

《新民丛报》,是近代大型综合性半月刊雜誌,由梁啟超於戊戌變法流亡日本後所筹办。1902年2月8日在横滨出版,1907年11月20日出至第96期后终刊。其內容廣博,包括政治、經濟、時事、道德、軍事、法律、學術、宗教、思想、歷史、地理、文學藝術、雜說、筆記及古今中外知識。.

新!!: 杨度和新民丛报 · 查看更多 »

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通称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是一场於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所发生的政治運動。文革是由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與中央文化革命小組,自上而下動員成千上萬紅衛兵在中國大陸進行全方位发动的階級鬥爭。在此期間以四大指導原則為藉口,普及的批鬥、抄家、告密等行为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淪亡,整体经济受严重影响,受害人數以千萬計,亦有數不清的文物在1966年6月1日的破四旧中慘遭红卫兵的蹂躪。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十大元帥的彭德懷和賀龍等領導人被迫害致死,鄧小平、陳雲等黨內高層亦在此期間被下放。 1981年,这场运动遭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中共官方公開全盘否定。因其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也随后被称为“十年动乱”或“十年浩劫”。这场运动当时也影響了阿爾巴尼亞、北韓、法國、埃塞俄比亞和智利等世界上一系列左翼勢力強大的地區。 广义上,一般認為文革正式開始於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出台,是毛澤東在1958年前后的三面紅旗的挫敗後、以及在反蘇修、反美帝等口號的情况下,以革命名義攻擊溫和派(當時衊稱走資派)並重回黨核心的嘗試,並在日後一兩年達到高潮,右派人物的影響力則多遭到剝奪,而當權派亦有內鬥,並導致了原定接班人林彪的死亡。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文革结束及經過包括粉碎四人帮等一連串政治鬥爭后,中共中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并推动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和改革开放,逐渐消减毛泽东时代的极左派色彩;也由於藉毛澤東權勢推動文革的極左派多被整肅,使中國社會經濟復苏并順利地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場經濟。不過為了確保共產黨治理的一致性,文革平反後中共認為改革開放是完成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并认为改革开放後中國直接步入长期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詞來擋駕路線變動。其允許資本再度开始活躍的做法,也令中國經濟回到了發展軌道上,讓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成為可能。1981年6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当局针对1966年至1976年文革阶段给予的立场和态度是,将其定性為「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造成全面而嚴重的危害」。至今,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大陆地区仍然具有极大的争议性,中国官方和自由派人士认为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自由派人士甚至认为毛泽东要对此负主要责任。但极左派仍支持文化大革命的“正当性”,认为邓小平等“走资派”成功篡夺了党和国家权力,建立起了修正主义国家。.

新!!: 杨度和文化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杨度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文部省

#重定向 文部省.

新!!: 杨度和日本文部省 · 查看更多 »

时务学堂

时务学堂,是晚清维新运动期间,湖南所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标志着湖南教育由旧式书院制度向新式学堂制度的转变,也是湖南近代化教育的开始。.

新!!: 杨度和时务学堂 · 查看更多 »

攝政

攝政是指在君主制下,一個國家的即位君主不能管理國家時,由他人代替君主處理國政。攝政最常见的情况即是君主仍然幼小而不能親自定奪裁批朝政。在君主患病或不在國內等情況下也会偶尔出现。攝政者多由在位君主的直系亲属担任职务,如儲君(多稱為監國)或母親(多稱為垂簾聽政),或是通常由称为摄政王的皇族所担任。除此之外,摄政者也有由君主的外祖父等外戚,或是德高望重、深具資歷經驗的大臣(多称为辅政大臣)所擔任的。 有些攝政者攝政時,國家並沒有君主在位,這種情況下的攝政者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只是沒有君主身份。 在摄政期间,摄政者給予建議、並讓皇帝從各項建議與執行中進行學習,直至年歲更長,而能親自執政為止。然而,於很多情況,攝政者都會獨攬大權不放,甚至把皇帝當作傀儡。故皇帝長大後,亦往往與這些攝政者產生權力矛盾,而引發權力鬥爭。單以清朝為例,就有清初康熙帝除去鰲拜,清末光緒帝嘗試與慈禧太后爭權(但失敗)等例子。.

新!!: 杨度和攝政 · 查看更多 »

政治家

政治家(statesman),在中文裡是一個正面的名詞,用於正面肯定的用法,與具有貶意的「政客」一詞的用法不同。「政治家」一般是指從事或积极投入政治的人,且其有理想,能為國家與人民著想,其動機著眼於民眾的福祉、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許多人確實在政治上相當有建樹,堪稱國之棟樑,或為後世之楷模。他们通常對政府管理事務非常熟練,或者在促進國民福祉及全體利益上有重大的影響力。.

新!!: 杨度和政治家 · 查看更多 »

慈禧太后

孝欽顯皇后(a;),那拉氏(清代《玉牒》、民国《清史稿·后妃传》均作叶赫那拉氏),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为同治、光緒年間(1861年至1908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是咸丰帝妃,也是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帝即位後,稱為「聖母皇太后」;光緒帝即位後,稱為「皇爸爸」,與東太后(慈安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慈禧才獨掌大權。 慈禧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聖母皇太后”,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同年与慈安太后(東太后)、恭親王奕訢等合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掌權的顾命八大臣势力,是為兩宮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西太后”称呼她。 1874年同治帝死后,在慈禧的主持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慈禧之妹所生)继承皇位,是为光绪帝。慈禧与慈安继续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病逝,自掌大權,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1898年,慈禧默許光绪帝推动戊戌变法。同年,慈禧发动政变,軟禁了光绪帝,殺死了新派的維新六君子,随后临朝称制,重新執掌大權。1900年,庚子事变发生,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翌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得以返回北京。此后慈禧开始推行庚子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在她死前一天,光緒帝也驾崩了。慈禧安排由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葬菩陀峪定東陵。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则以光绪帝皇后的身份成为皇太后,徽号隆裕太后,实行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是自同治、光緒年间大清帝國的实际统治者,包括前面与慈安太后的兩宮聽政,其掌權時間长达四十七年,在清代僅次於康熙帝與乾隆帝。统治掌权时长不仅超越唐朝武则天、漢朝吕后且超越大多数帝王;统治期间发动政变兩次,立皇储两次,推動變革三次。死后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東太后慈安)二位咸豐帝的正妻。在慈禧太后死後僅三年,清朝覆滅,中華民國成立。.

新!!: 杨度和慈禧太后 · 查看更多 »

曹錕

曹錕()字仲珊,清末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大沽口人,中华民国政治及军事人物,直系的領導人之一,曾靠疑似贿选爭議而当选为第三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田子渝, 刘德军,中国近代军阀史词典,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第499-500页。.

新!!: 杨度和曹錕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楊度湖南少年歌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