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

指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SMS Mecklenburg)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维特尔斯巴赫级前无畏舰的最后一艘,于1900年5月开始在斯德丁的伏尔铿船厂进行,至1903年5月完工。作为由海军少将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主导的首批主力舰,其姊妹舰还包括有维特尔斯巴赫号、韦廷号、策林根号和施瓦本号。其装备有四门,最高速度为。 梅克伦堡号在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服役于德国活动舰队的,并参加了和平时期例行的训练巡航和演习。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后,它及其姊妹舰又被动员至第四战列分舰队。舰只在波罗的海针对俄国海军力量参与了有限度的服务,也曾在北海担当。然而,来自潜艇和水雷的威胁以及船员的短缺,迫使帝国海军于1916年1月将其撤出现役。在余下的职业生涯中,梅克伦堡号于基尔先后被用作监狱船和。它于1920年1月从中除籍,并在次年出售报废。.

69 关系: 基尔吃水深度大贝尔特海峡姊妹舰威廉港巡洋舰不伦瑞克级战列舰东弗里斯兰号战列舰亚速尔群岛什切青弹药库弗里德里希·弗朗茨四世 (梅克伦堡-什未林)德国级战列舰德国纸马克德皇卡尔大帝号战列舰德皇威廉二世号战列舰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德意志帝國海軍德意志帝国议会德意志国德意志造船厂 (基尔)後備軍事動員北海 (大西洋)國家海軍辦公室 (德意志帝國)利鲍哥得蘭島凡尔赛条约全长克虏伯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砲塔第一次世界大战策林根号战列舰维特尔斯巴赫号战列舰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爱德华七世甲板监狱船韦廷号战列舰装甲巡洋舰驱逐舰魏玛国家海军鱼雷管黄金马克輕巡洋艦船体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薩姆索島蒸汽机腓特烈·卡尔号装甲巡洋舰...英国君主陛下之舰U型潜艇排水量格但斯克水线装甲带水雷河口波罗的海洛特林根号战列舰潛艇戰艦戈茨桑島易北河斯卡格拉克海峡斯德丁伏尔铿船厂施瓦本号战列舰文茨皮尔斯无畏舰 扩展索引 (19 更多) »

基尔

基尔(Kiel,)是德国北部城市,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首府。面积118.4平方千米,人口233,244人(2005年)。 邻靠于波罗的海基尔湾,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该市一直是德国主要的海军基地。基尔是德国造船业中心,基尔运河的东段终点。基尔还有一所重要的大学基尔大学。 基尔的航海比赛非常有名,基尔周是全世界最大的航海赛事之一。在1936年和1972年,奥运会在柏林和慕尼黑举行时,赛艇项目都在基尔举行。.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基尔 · 查看更多 »

吃水深度

吃水深度,簡稱吃水,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最深長度,不同船舶有不同的吃水深度。而同一船舶亦根据不同的载重量及所处水域的盐度,而吃水深度有所不同。大型船艦會因為吃水太深而不能夠進入水淺之海灣、港口或者運河。船身外刻吃水线刻度,以顯示吃水深度。.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吃水深度 · 查看更多 »

大贝尔特海峡

大贝尔特海峡(Storebælt),意译为大带海峡者,是丹麦西兰岛和菲英岛之间的一道海峡,北连卡特加特海峡,南接波罗的海基尔湾。该海峡全长60公里,最窄处约16公里,大贝尔特桥横跨于该海峡上。.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大贝尔特海峡 · 查看更多 »

姊妹舰

姊妹舰(又叫姊妹船,英文:sister ship)是与另一艘船只有着相同的类型,或者有着几乎相同的设计的船。这些船只有着一个近乎相同的船体及上层建筑布局、相似的排水量及大致相当的功能及设备。通常情况下,这些船只会因他们所配备的装备(如军用舰船的武器)不同而变得更加有区别。.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姊妹舰 · 查看更多 »

威廉港

威廉港(Wilhelmshaven)人口大约8万人,是德国北海亚德湾沿岸的一个中型城市,隶属于德国第二大联邦州下萨克森,由州政府直管。威廉港市是下萨克森州的中心城市之一,2006年加入了德国西北部的城市合作联盟“不来梅-奥尔登堡大都市圈”。 威廉港是德国天然水深最深的港口和德国最大的石油转运港。亚德湾的深水优势是来自石化、电力、物流和修船等其它海事相关行业的大型企业选择在威廉港落户的原因。通过威廉港运输的原油占到德国港口原油转运量的72%和德国原油进口量的27%。石油管道从威廉港延伸至莱茵卢尔地区和汉堡市的炼油厂。2012年9月,JadeWeserPort(亚德港)集装箱港区建成投产,这是超大型船舶唯一能够不受潮汐限制、全天候满载挂靠的德国集装箱港口。 威廉港从德国北海沿岸的旅游业中受益匪浅。这一地区的沿海浅滩是下萨克森国家浅滩公园(Nationalpark Niedersächsisches Wattenmeer)的一部分。这里的购物中心、旅游设施和通往沿海岛屿的轮渡吸引了在周边地区度假的人们前来参观。.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威廉港 · 查看更多 »

巡洋舰

巡洋舰(Cruiser)指在排水量、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水面舰艇,拥有同时对付多个作战目标的能力,以及能胜任多种任务的多样性。历史上,巡洋舰由於噸位大、火力強、性能佳,一开始是指可以独立行动的战舰; 而与此相对的驱逐舰则需要其它船只(比如补给船只)的协助,才能執行任務。不過隨著現今驅逐艦被大型化後的綜合作戰能力的提升,何潬噸位其實超過早年的巡洋艦,所以这个区分已经不明顯了,很多新式的大型軍艦都不再冠以巡洋艦之名了。 現代被稱為巡洋舰的排水量一般在8,000吨至30,000吨左右,在二戰時屬於戰艦的級別,火力僅次於主力旗艦 、戰列艦。现今的巡洋舰都装备有先進的导弹系統、火炮、鱼雷等武器,能執行遠海攻擊行動。有些巡洋舰可携带反潜直升机、執行反潛及巡邏任務;动力装置多采用蒸汽轮机,少数采用核动力装置。隨著驅逐艦的作戰能力大幅提升,有些噸位接近輕巡洋艦,故也能執行巡洋艦的任務,現今只有美國及俄羅斯的巡洋艦仍在服役中。而南韓的世宗大王級驅逐艦及中國的055型驅逐艦和美國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其噸位、性能及作戰能力亦屬巡洋艦級別。另外,由於海军航空兵 亦能分擔巡洋舰的工作,故大部份國家已無計劃新建巡洋艦。.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不伦瑞克级战列舰

不伦瑞克级战列舰(Linienschiff der Braunschweig-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前无畏战列舰的。该船级由不伦瑞克号、艾尔萨斯号、黑森号、普鲁士号和洛特林根号组成。它们是在前级维特尔斯巴赫级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舰上安装了更具威力的、航速提升了两节,并有更好的装甲保护。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五艘同级舰均参与了积极的活动,主要是作为第四战列分舰队的岸防舰使用。黑森号于1916年被转移至,并参加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当德国战败后,同级的全部五艘舰都被魏玛国家海军保留了下来,以在各种不同的角色中担当更多职责。黑森号最终被重建为一艘无线电控制的,而普鲁士号和洛特林根号则被转变为扫雷母舰。所有舰只,除黑森号外都于1930年代被拆解;黑森号则留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当时它被苏联海军接管,继续作为靶舰使用。.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不伦瑞克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东弗里斯兰号战列舰

东弗里斯兰号战列舰(SMS Ostfriesland)是德意志帝国海军黑尔戈兰级战列舰的第二艘舰,以东弗里斯兰地区命名。该舰于1908年10月在威廉港的进行,1909年9月30日,并于1911年8月1日投入舰队服役。它在六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二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最高航速为。东弗里斯兰号在服役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编入公海舰队的,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 连同其姊妹舰黑尔戈兰号、奥尔登堡号和图林根号一起,东弗里斯兰号参加了一战期间于北海针对英国大舰队的主要舰队行动,其中包括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这是战争中最大规模的海战。该舰同样有在波罗的海展开针对俄国海军的行动,于1915年8月首次时在场。 1918年11月,当德国战败后,公海舰队大部于和平谈判期间都被扣留于英国斯卡帕湾,然而,4艘黑尔戈兰级舰只却被允许留在德国,因而避免了舰队在斯卡帕湾的自沉事件。它们作为交付予协约国;其中东弗里斯兰号被移交至美国海军。该舰最终于1921年7月在进行的空中力量演示中用作被击沉。.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东弗里斯兰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亚速尔群岛

亚速尔(Açores)--,官方全稱為「亞速爾自治區」(Região Autónoma dos Açores),是位於北大西洋中央的一個群島,是葡萄牙两个自治区之一,總面積達2247平方公里,乃葡萄牙的領土之一。該群島由九個主要島嶼組成,其首府為聖米格爾島上的蓬塔德爾加達。西距葡萄牙大陆部分約1,360公里,距里斯本约1,643公里,,距非洲海岸约1925公里,距加拿大纽芬兰东南部约1,925公里。 岛上的主要产业为旅游业,其次有种植业、酪农业、畜牧业、渔业。.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亚速尔群岛 · 查看更多 »

什切青

什切青(波兰语:Szczecin;德文名:Stettin,斯德丁,原称Alten Stettin(老斯德丁)是波兰的第7大城市和第二大海港,西波美拉尼亚省会。 什切青位于波兰西北部,奥得河下游,北面靠近波罗的海的斯德丁湾和波美拉尼亚湾,包括栋别湖的西南湖滨和奥得河两岸以及河流东西两道分叉之间的几个大岛屿。从中世纪后期,直到二次大戰結束(1945年)之前,该市居民几乎全是德国人,並採用德文的市名「斯德丁」。.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什切青 · 查看更多 »

弹药库

弹药库是指用于存放弹药或是其他爆炸物的地方,在英文中和弹匣一样用magazine表示。它是来自于阿拉伯语的"makahazin"(仓库),经过中世纪意大利语和法语的转译出现在英语中。.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弹药库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弗朗茨四世 (梅克伦堡-什未林)

弗里德里希·弗朗茨四世(Friedrich Franz IV,),全名弗里德里希·弗朗茨·米夏埃尔(Friedrich Franz Michael),梅克伦堡-什未林末代大公,1897年至1918年在位。.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弗里德里希·弗朗茨四世 (梅克伦堡-什未林) · 查看更多 »

德国级战列舰

德国级战列舰或称德意志级战列舰(Linienschiff der Deutschland-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前无畏战列舰的。该船级由德国号、汉诺威号、波美拉尼亚号、西里西亚号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组成。这些舰只建于1903年至1907年间,它们与前级不伦瑞克级类似,但具有更强的装甲防护。然而这甚至在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舰无畏号于1906年下水之前便已显得过时。因此,它们是德国海军建造的最后一级同类舰船。在其之后是拿骚级战列舰——即德国的首个无畏舰船级。 随着德国级的入役,使得舰队拥有足够的舰只组成两个完整的战列分舰队。而舰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被重组至公海舰队。尽管已然过时,但全部五艘同级舰均参加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在混乱的夜间行动中,波美拉尼亚号遭鱼雷击中并沉没。是次海战结束后,四艘幸存舰从舰队前线撤出,并主要从事辅助任务。《凡尔赛条约》允许德国保留一些老式战列舰用于沿海防御,其中便包括四艘德国级舰只。 然而,德国号并没有被用作岸防舰,而是在1920-1922年间拆解。汉诺威号是要改造为,但从未完成。它最终于1944-1946年间被拆解。西里西亚号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则是仅有的两艘同级舰,可以继续应用于国家海军和其后战争海军的前线中。两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都承担了有限的职责,当中最为显赫的是由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在西盘半岛战役期间向波兰要塞开火。临近战争结束时,两舰均告沉没。.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德国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国纸马克

紙馬克 (Papiermark)是德國在1914年到1923年期間發行的貨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22年到1923年期間,德國因为缺乏足够的黄金而發生極端嚴重的通貨膨脹,紙馬克價值暴跌。1923年,紙馬克被國家馬克取代,停止發行。 Category:馬克 Category:已废止的德国货币 Category:德意志帝国 Category:20世纪金融 Category:1910年代经济 Category:1920年代经济.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德国纸马克 · 查看更多 »

德皇卡尔大帝号战列舰

德皇卡尔大帝号战列舰(SMS Kaiser Karl der Groß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建于20世纪之交的一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前无畏战列舰。它由汉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厂承建,于1898年9月开始进行,1899年10月。因受到船厂罢工和意外触礁的影响,舰只推迟至1902年2月才完工;从而成为最后一艘入役的同级舰。其为安装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的四门,最高速度为。 德皇卡尔大帝号于1908年之前都在德国的活动战列舰队(Aktive Schlachtflotte,即公海舰队前身)服役,参加了和平时期例行的训练巡航和演习。至1908年,新式的“全重炮”无畏舰开始入役;由于德皇卡尔大帝号已经完全过时,它被撤出现役并安置在预备役支队。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时,该舰作为第五战列分舰队的一艘海防舰重新投入使用,但至1915年2月又再作储备安置。德皇卡尔大帝号先是临时担当,然后在威廉港被用作收容战俘的监狱船直至其职业生涯结束。随着德国于1918年11月战败,它被售予拆船商并于1920年拆解报废。.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德皇卡尔大帝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皇威廉二世号战列舰

德皇威廉二世号战列舰(SMS Kaiser Wilhelm II.)为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前无畏战列舰的第二艘。它于1896年10月在威廉港的开建,至1897年9月14日。1900年2月13日,该舰被列为舰队旗舰投入服役。其为安装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的四门,最高速度为。 德皇威廉二世号一直担任德国活动舰队的旗舰,直至1906年被新战列舰德国号所取代。此前,它曾多次参加舰队的训练演习和出访外国港口。当划时代的无畏舰于1908年开始投入使用后,德皇威廉二世号被迫退役并作储备闲置。1910年,它被重新启用,在波罗的海担当职能,但于1912年再度撤出服务。 随着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皇威廉二世号及其姊妹舰被带回现役,在第五战列分舰队内充当岸防战列舰。基于其舰龄、再加上船员的短缺,导致它于1915年退出了这一角色,之后,它又成为公海舰队的,常驻威廉港。当战事在1918年11月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号于1920年代初从中除籍并作废料出售。其舰艏饰则被保留了下来,现陈列于德累斯顿的联邦国防军军事史博物馆。.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德皇威廉二世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

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或称恺萨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Linienschiff der Kaiser-Friedrich-III.-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所建造的一个前无畏战列舰的。该船级由五艘舰组成,所有舰只均以德意志裔的君主命名。德皇腓特烈三世级采用了德国战列舰传统的武器装备——四门大口径火炮,但与同时代的外国战列舰相比,其布置于两座双联装炮塔内的口径仍然较小,这一情形直至20世纪初无畏舰的面世后才得到改变。它们还令三桨战列舰的使用得以规范化。 德皇腓特烈三世号于1895年3月在威廉港的开始,德皇威廉二世号跟随于1896年10月,同样是在威廉港。德皇威廉大帝号于1898年1月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开建,紧随其后的是同年8月在但泽动工的德皇巴巴罗萨号,而德皇卡尔大帝号则是一个月后在汉堡的布洛姆及福斯船厂架设。全部五艘舰的工程至1901年均已完结。 五艘同级舰在入役后被分配至德国练习舰队(Übungsflotte)的。它们在这里随舰队余部进行了广泛的年度训练演习。经过十年的舰队役期,它们被更新式的舰只所取代。德皇腓特烈三世级舰只遂被转移至已重组为公海舰队的,并作储备安置。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些舰只被重新召至现役,但在战争期间仅参与了有限的任务。它们最初服务于第五分舰队直至1915年,然后被降格担当辅助角色,以监狱船为主。战争结束后,全部五艘同级舰都于1922年之前出售及报废。.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海軍

德意志帝國海軍(德語:Kaiserliche Marine,意為「帝國海軍」)是指德意志帝國的海軍,存在於1871年至1919年之間。德意志帝國海軍最早由普魯士海軍和北德意志邦聯海軍(Norddeutsche Bundesmarine)為前身所組成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大力擴展海軍力量,而形成德意志帝國與大英帝國的軍備競賽,德國海軍因而一度發展成世界上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最後大部分在一戰西線中損失與在英國斯卡帕灣集結時,在德國海軍軍官發起的秘密行動中自沉。 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船艦通常被命名開頭為SMS,為「皇帝陛下的船艦」(德語:Seiner Majestät Schiff)之縮寫。.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德意志帝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国议会

帝国议会(der Reichstag),是指1871年至1918年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的下议院,帝国议会亦延續至威瑪共和国(1919-1933)及德意志第三帝國(1933-1945)時期。.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德意志帝国议会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国

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German Reich),是德国1871年至1943年的正式国号,1943年至1945年則為「大德意志國」(Großdeutsches Reich)。.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德意志国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造船厂 (基尔)

德意志造船厂(德语:Deutsche Werke)于1925年由皇家基尔造船厂和其他几所造船厂合并而成,这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条约》的安排而进行的,目的是为了削弱德国的国防工业。德意志造船厂由魏玛共和国政府拥有,总部位于柏林。 德意志造船厂最初主要建造商船,在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转为建造军舰。除造船外,德意志造船厂还生产军火,其中包括在美国很受欢迎的奥尔特吉斯半自动手枪。德意志造船厂的设备和厂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中被毁,幸存的部分也在战争结束后被拆除。1955年,德意志造船厂被霍瓦尔特造船厂收购,成為今日的(Howaldtswerke-Deutsche Werft, HDW)。.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德意志造船厂 (基尔) · 查看更多 »

後備軍事動員

後備軍事動員是一種軍事制度,有總體戰的色彩,將有潛在軍事能力的人力物力編管,戰爭時迅速動員投入的制度。例如有軍事技能的人力(曾從軍過、有專長的人、受過訓的成年男性女性...等)和有軍事價值的建築與設備(車輛、飛機、機械工廠、燃料...等)都在後備列管範圍。.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後備軍事動員 · 查看更多 »

北海 (大西洋)

北海(Nordsjøen;Nordsjön;Nordsøen或Vesterhavet;Nordsee;Noordzee;Mer du Nord;North Sea)是北大西洋的一部分,位于大不列颠岛以东,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西南和欧洲大陆以北。北海海底有丰富的石油储藏,作為布蘭特原油指數的基礎。 北海向西南通过多佛尔海峡(法国称加来海峡)和英吉利海峡(法国称拉芒什海峡)与凯尔特海相通,向东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与波罗的海相连,向北是挪威海。 斯凯尔特河、默兹河、莱茵河、威悉河、易北河和泰晤士河是注入北海的主要河流。重要的岛屿或群岛有北弗里西亚群岛、黑尔戈兰岛、东弗里西亚群岛和西弗里西亚群岛。 北海周边的国家有英国、挪威、瑞典、丹麦、德国、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重要城市有阿伯丁、爱丁堡、加来、奥斯坦、鹿特丹、海牙、哈勒姆、威廉港、不来梅哈芬、库克斯港、埃斯比约、卑尔根、哥德堡等等。此外伦敦、不来梅哈芬和汉堡是北海重要的内陆港城。.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北海 (大西洋) · 查看更多 »

國家海軍辦公室 (德意志帝國)

國家海軍辦公室(Reichsmarineamt,常簡稱「海軍辦公室」)是德意志帝國的一個海軍機關,存在於1889年至1919年間,與德國海軍三大權力機關——「海軍總監」、「海軍參謀本部」和「海軍內閣」平起平坐,直屬於德國皇帝,最高首長為「海軍大臣」(或又譯作「海軍辦公室國務秘書」)。「國家海軍辦公室」負責海軍的組織、指揮和物質保障,在戰時不直接指揮海上作戰。 戰爭結束後,「國家海軍辦公室」遭廢除,由「海軍指揮部」取而代之。.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國家海軍辦公室 (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利鲍

#重定向 利耶帕亚.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利鲍 · 查看更多 »

哥得蘭島

哥得蘭島(瑞典語:Gotland,又译为“哥特兰岛”)位于瑞典,也是瑞典及波羅的海最大的島嶼,面積為3,145.45平方公里,佔瑞典不足1%地方。據2004年資料顯示,島上住有57,600居民,其中約22,600人住在主要城市维斯比。岛上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旅游和农业。 哥得蘭島建有自己的舊省、省和自治市,也包括了北面的小岛法羅和Gotska Sandön,以及西面更小的Karlsö岛。島上共有57317名居民(2006年統計數字),其中22600名居住於主要城市維斯比。島上收入以旅遊業與農業為主。这一区域也是传说中哥特人起源的一部分。.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哥得蘭島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le Traité de Versailles,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Traité de paix entre les Alliés et les Puissances associées et l'Allemagne,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and Germany),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和战败的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7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凡爾賽條約》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在凡爾賽和約的眾多條款中,最具爭議性的一項莫過於第231條款。該條款迫使德國承認發動戰爭的全部責任。合約也限制德國的軍事能力,使其割讓領土,以及迫使他們支付巨額的賠款。在1921年時,德國所要負擔的賠款高達1320億馬克(爾後減免至314億馬克)。當時許多經濟學家,包含著名的約翰·凱因斯,都認為凡爾賽條約太過苛刻,賠款金額過於高昂並且容易產生不良後果。但是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例如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就認為條約對德國非常寬容。.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凡尔赛条约 · 查看更多 »

全长

全长,通常缩写为(LOA,O/A,O.A.或OA)是指船只从船体上垂直水线测量得两点的最大长度。.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全长 · 查看更多 »

克虏伯

克虏伯(Krupp)是19到20世纪德国工业界的一个显赫的家族,其家族企业克虏伯公司是德国最大的以钢铁业为主的重工业公司。在二战以前,克虏伯兵工厂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军火生产商之一,二战后以机械生产为主,1999年合併Thyssene公司,成為ThyssenKrupp公司。2009年约有17万6000名员工和426亿欧元的年营业额。.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克虏伯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Schlachtschiff der Brandenburg-Klasse)是德国的首个远洋战列舰,也是首批装备無線通訊的德国军舰,它们代表着德国铁甲舰建造的巅峰。该船级由勃兰登堡号、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魏森堡号和韦尔特号组成,与德意志帝国海军的传统惯例相反,该船级不是根据主导舰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命名,而是按最先的勃兰登堡号命名。四艘舰均是在1890年、并于1893年完工,仅1894年完工的魏森堡号除外。它们是在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就任国家海军办公室国务大臣前便兴起,并成为了提尔皮茨在《艦隊法》中要求的战列舰的基石。 勃兰登堡号及其三艘姊妹舰以各类角色发挥了广泛的作用。1900年,四艘同级舰在义和团运动期间被部署至中国,之后完成了大幅的现代化改造。1910年,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及魏森堡号被售予奥斯曼海军;其中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于1915年被一艘英国潜艇击沉,而魏森堡号则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直至1938年才拆解报废。勃兰登堡号和韦尔特号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海防舰,并在撤出辅助职能前执行过有限的任务。这两艘舰均于1915年作废金属出售。.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勃兰登堡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砲塔

塔(Gun turret),是一固定於船艦、戰車、航空器或地面建築上的彈丸射擊武器裝置,主要由裝甲炮塔殼、炮塔環(內含旋轉制動機構)、火炮和火炮俯仰機構等組成。炮塔上通常會包覆上裝甲,用以保護操作人員。.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砲塔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策林根号战列舰

林根战列舰(SMS Zähringe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维特尔斯巴赫级前无畏战列舰的第三艘。它于1899年11月开始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进行、1901年6月12日,至1902年10月25日投入使用。作为由海军少将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主导的首批主力舰,其姊妹舰还包括有维特尔斯巴赫号、韦廷号、施瓦本号和梅克伦堡号。其装备有四门,最高速度为。 策林根号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服役于德国活动舰队的。在此期间,它被广泛的年度训练和对国外的友好访问所占据。这一时期的训练演习为公海舰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行动提供了框架。它于1910年9月退役,但在1912年曾短暂回归训练,并意外撞沉了一艘鱼雷艇。当1914年8月一战爆发后,策林根号又被动员至第四战列分舰队。舰只在波罗的海参与了有限度的服务,包括于1915年8月的,但它并未与俄国军队交火。至1915年底,船员短缺和来自英国潜艇的威胁迫使帝国海军撤出了像策林根号这样的旧式战列舰。策林根号在1917年被转化为供鱼雷训练的前,只得降级担任角色。在1920年代中期,策林根号又进行了大量的重建和整装,以用作可供无线电操纵的靶舰。它一直以此身份服役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44年在戈滕哈芬被英国轰炸机击沉。撤退的德国人将舰只提起并移至海港出口,再将其凿沉以阻塞港口。策林根号最终于1949-50年间在原地拆解。.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策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维特尔斯巴赫号战列舰

维特尔斯巴赫号战列舰(SMS Wittelsbach)为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维特尔斯巴赫级前无畏舰的主导舰,亦是根据海军少将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于1898年主导的《》所建之首艘战列舰。它于1899年开始在威廉港的进行,至1902年10月完工。其装备有四门,最高速度为。 维特尔斯巴赫号于和平时期的大部分生涯都服役于德国活动舰队的,跨度从1902年至1910年。在此期间,它被广泛的年度训练和对国外的友好访问所占据。这一时期的训练演习为公海舰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行动提供了框架。它于1910年9月停用,但在1911年又作为恢复活动,并持续至1914年。当1914年8月一战爆发后,维特尔斯巴赫号重返现役,加入了第四战列分舰队。舰只在波罗的海参与了有限度的服务,包括于1915年8月爆发的,但它并未与俄国军队交火。至1915年底,船员短缺和来自英国潜艇的威胁迫使帝国海军撤出了像维特尔斯巴赫号这样的旧式战列舰。然后,该舰开始从事辅助职能,先是作为教练船,然后担任。战后,它于1919年被改造为一艘可搭载扫雷艇的。至1921年7月,舰只被出售并拆解为废金属。.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维特尔斯巴赫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

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Linienschiff der Wittelsbach-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前无畏战列舰的。该船级由主导舰维特尔斯巴赫号、韦廷号、策林根号、施瓦本号和组成。它们是根据1898年《》所兴建的首批战列舰。全部五艘舰都是在1899年至1900年间开始进行,至1904年全数完工。维特尔斯巴赫级舰只在外观上与其前级德皇腓特烈三世级类似,然而,它们设有一块平滑的,而不像德皇腓特烈三世级另有较低的,并覆盖有范围更广的装甲带。它们的武器装备也几乎相同,但布局更为合理。 这些舰只于1902年至1904年间投入德国舰队服役,它们在那里加入了。1906年,划时代战列舰无畏号的下水促使它们很快被淘汰。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时,维特尔斯巴赫级舰只已不再适合前线服役——尽管它们仍然在波罗的海针对俄国海军执行了一些有限度的任务。五艘舰于1916年被解除了武装,并担任于次要角色。维特尔斯巴赫号、韦廷号和施瓦本号成为;梅克伦堡号先被用作,后又成为一艘浮动,而策林根号则成为了。除策林根号外,所有同级舰均于1921-22年间拆解;前者则于1920年代中期被重建为一艘由无线电控制的靶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于1944年的一次空袭中遭到严重破坏,并于战争的最后几天自沉。策林根号最终于1949-50年间被原地拆解报废。.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七世

爱德华七世(Edward VII,),全名阿尔伯特·爱德华(英语:Albert Edward),英国国王及印度皇帝。他是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第二个孩子及长子,出生当年即被封为威尔士亲王,一直到60岁登基,作为威尔士亲王时间最长的王儲。.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爱德华七世 · 查看更多 »

甲板

甲板通常指船隻上位於隔間或船體上面的永久覆蓋物,多為露天設計。在艇或船上,主甲板是構成船體頂部的水--平結構物,既可強化船體,也可供人員在上面行走或工作。輪船通常有超過一層的平面,可以是在船體內,也可以在主甲板上的上層結構內,類似多層大廈的各樓層,它們有時也被稱為甲板。 Category:船艦.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甲板 · 查看更多 »

监狱船

监狱船(prison ship)是一种改装自普通舰船的船只,用来代替常规监狱囚禁罪犯,或是护送被流放发配的战俘、囚犯。.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监狱船 · 查看更多 »

韦廷号战列舰

韦廷号战列舰(SMS Wetti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维特尔斯巴赫级前无畏舰之一。它于1899年11月开始在但泽的进行,至1902年10月完工。作为由海军少将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主导的首批主力舰,其姊妹舰还包括有维特尔斯巴赫号、策林根号、施瓦本号和。其装备有四门,最高速度为。 如同其姊妹舰一样,韦廷号于和平时期的大部分生涯都服役于德国活动舰队的。在此期间,它被广泛的年度训练和对国外的友好访问所占据。这一时期的训练演习为公海舰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行动提供了框架。1911年6月,它随着新式的无畏舰开始入役而停用,但又很快恢复活动,于1911年12月至1914年中期间担当炮术。当1914年8月一战爆发后,韦廷号携其姊妹舰作为第四战列分舰队被动员起来。舰只在波罗的海参与了有限度的服务,包括于1915年8月爆发的,但它并未与俄国军队交火。至1915年底,船员短缺和来自英国潜艇的威胁迫使帝国海军撤出了像韦廷号这样的旧式战列舰。在战争的余下时间里,它先后被用作海军学员的教练船和。战争结束后,韦廷号从中除名并于1921年作拆解出售。其舰钟被保留了下来,现陈列于德累斯顿的联邦国防军军事史博物馆。.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韦廷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装甲巡洋舰

装甲巡洋舰是十九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一种巡洋舰,它的火力能击败战列舰外的所有舰种而面对战列舰时又有足够速度逃跑。尽管大小各有不同,该种舰与同时代的另一巡洋舰主要分类---防护巡洋舰的区别就是两侧船壳有装甲带来保护自己。最早的此舰是沙俄海军的Russian cruiser General-Admiral 1873, 1873年下水使用风帆-汽轮混合动力。 1890年代,出现了表面硬化装甲使得军舰能用较少的重量得到较高防护。一战前出现了取代它的战列巡洋舰,从此它便衰落,有少数存活到了二战。.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驱逐舰

驱逐舰(destroyer)是一种多用途的军舰,1890年代至今海军最重要的船种之一。美規常用代號為DD。 從前是負責配合主力攻擊的戰艦與巡洋艦的支援工作,但自從二戰後航母開始流行後,無空優能力的戰艦就逐漸消失淘汰;巡洋艦艦種在模組化的反艦飛彈技術進步下,也顯得體型過大而笨重,使驅逐艦已經逐步在功能上取代了前兩者地位,而成為了海軍軍艦的頭把交椅,新型驅逐艦的火力和噸位也達到了近萬噸甚至万吨以上的巡洋艦級別。.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驱逐舰 · 查看更多 »

魏玛国家海军

#重定向 威瑪國家海軍.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魏玛国家海军 · 查看更多 »

鱼雷管

雷管( torpedo tube、torpedo launcher)也称鱼雷发射管,是用来发射鱼雷的装置,一般有两种,一是装在潜艇和部分水面舰上面的水下发射管,一是装在甲板上的发射管(后一种也称为鱼雷发射器),一般来说潜艇的鱼雷管比甲板鱼雷管的兼容性强一点,除了能装多种鱼雷还能布设水雷,或是发射反舰导弹。现代的鱼雷管都基本统一在324mm,533mm和650mm(超重型) 三种尺寸上。水面鱼雷艇用的鱼雷管一般是用炸药块来发射,而大型潜艇用高压气发射,轻型微型潜艇用鱼雷自体发射出去的方法,称为swim-out型。现代潜艇鱼雷管都有开口互锁机构以使鱼雷管永远不会出现两头同时打开的情况,同时鱼雷管内还有保险解除环,用于擦开鱼雷体上的保险。.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鱼雷管 · 查看更多 »

黄金马克

#重定向 黃金馬克.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黄金马克 · 查看更多 »

輕巡洋艦

輕巡洋艦或轻型巡洋舰(light cruiser),是巡洋艦的一種,一般指在排水量、装甲和火力等方面優於驱逐舰但弱于重巡洋舰,為第一次世界大战後受海軍條約制約下所出現的艦種分類。一般來說裝有比驅逐艦略強(或同等)口徑的主炮,作為驅逐艦隊領艦,承擔反水面小型艦與殖民地巡邏任務等,後來因航空母舰戰鬥群的出現搭配而讓負擔任務多元化,針對日益嚴重的空中威脅還衍生出「防空巡洋艦」等亞種。.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輕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船体

船体,也称船身或船壳。船体的形状会影响船舶在水中的航行速度和稳定性。船舶按船体的数量可分为单体船、双体船和三体船。.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船体 · 查看更多 »

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

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德語:Alfred von Tirpitz,)是一名德意志帝國海軍元帥,也是第一位德國海軍元帥。是帝國海軍「公海艦隊」的建設者,在擔任德國海軍大臣期間,先後制定了「第九號備忘錄」、「風險理論」,對海軍的擴張有決定性影響力,但同時也是造成德國與英國關係惡化的關鍵人物之一。鐵必制的戰略觀深遠地影響了德國在歷史上對海權的戰略。 俾斯麥級戰艦的二號艦,有「北方孤獨女王」之稱的鐵必制號以他來命名。.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 · 查看更多 »

薩姆索島

萨姆索岛(Samsø)是丹麥的一個島。 遊客常在6、7月時來採摘草莓。在丹麥,這裏以早熟的馬鈴薯馳名。.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薩姆索島 · 查看更多 »

蒸汽机

蒸汽机是一个能够将水蒸汽中的動能转换为功的热机,由於其中的燃燒過程在熱機外部進行,屬於热机中的外燃機。泵、火車頭和轮船曾使用蒸汽机驱动。蒸汽机在工业革命中起了基本的作用。它為其他機械提供動力 ,還有它的操作不受地理位置及天氣情況影響。 今天的核能發電及火力發電仍使用蒸汽渦輪發動機来將熱能轉換為電能。 蒸汽机需要一个使水沸腾产生高压蒸汽的锅炉,这个锅炉可以使用木头、煤、石油或天然气甚至垃圾作为热源。蒸汽膨胀推动活塞做功。.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蒸汽机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卡尔号装甲巡洋舰

#重定向 腓特烈·卡尔号大巡洋舰.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腓特烈·卡尔号装甲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英国君主

英国君主(Monarch of the United Kingdom)是英国及其海外领地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君主的头衔为“国王”(King)或“女王”(Queen)。现任君主和国家元首为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继承其父乔治六世登基为英国女王。 君主及其近亲具有一系列的官方、礼仪、外交和代表性权力。在君主立宪体系之下,君主的职责仅限于授勋及嘉奖和任命首相。根据传统,君主亦为。现今英国政府的行政权力名义上仍旧通过君主的皇家特权来行使,但事实上这一权力仅能根据国会立定的法律行使,并且受到传统与先例的限制。 英国的君主政体可以追溯至及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的诸多。这些政权至公元10世纪已统一为英格兰和苏格兰两个王国。1066年在诺曼征服英格兰的过程中,最后一位加冕盎格鲁-撒克逊君主哈罗德二世于黑斯廷斯战役中战败并战死,英格兰王权由此转移至胜者威廉及其后裔手中。 13世纪,威尔士公国成为英格兰的从属国。同一时期,《大宪章》开始对英格兰君主的政治权力进行限制。 1603年,苏格兰君主詹姆斯六世继承英格兰王位,称詹姆斯一世,由此英格兰与苏格兰开始为同一君主统治。1649年至1660年,英国君主制传统为共和制的英格兰联邦所打断。1701年的《》(现今仍旧有效)将信仰罗马天主教或与天主教徒结合者排除于王位继承顺位之外。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合并成为大不列颠王国。1801年,爱尔兰王国加入联邦,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由此成立。英国君主成为大英帝国的名义元首,这一帝国于1921年达到其领土最大范围,囊括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领土。 1920年代,爱尔兰六分之五的领土宣布脱离联邦,成立爱尔兰自由邦。1926年的《》承认帝国各自治领将各自发展为独立自治国家,但仍旧为英联邦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多数的英国殖民地和领地独立,基本宣告了帝国时代的终结。乔治六世及其继承者伊丽莎白二世使用了英联邦元首这一称号,象征其独立成员国的自由联合。 英国和十五个英联邦国家共享一个君主,称英联邦王国。“英国君主”一词仍旧用于形容这一体系下的君主和政体,但事实上每个国家都为独立主权国家,在不同国家君主的官方亦有所不同。.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英国君主 · 查看更多 »

陛下之舰

陛下之舰(Her or His Majesty's Ship,缩写为HMS) 是一些君主制国家的海军舰船所使用的。其衍生的诸如HMAS以及在不同语言中所使用的诸如SMS等术语均具有同等含义。.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陛下之舰 · 查看更多 »

U型潜艇

U型潜艇是特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國使用的潜艇。由于德国潜艇的编号都用德文“Untersee-boot”(意思为“潜艇”,按照英文直译写法为Undersea boat,简称U-boat)的首字母U加数字命名,如U-511。为了区别于同盟国的潜艇(英语为"submarine"),在英语裡使用"U-boat"来称呼德国潜艇。中文翻译为“U型潜艇”,亦可简称为“U艇”。.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U型潜艇 · 查看更多 »

排水量

排水量(displacement)是指船舶在一定状态下的总重量,通常以吨为单位。船舶满载时的总重量称为满载排水量,或重排水量,船舶不装载货物时船体和机舱等部分的总重量称为空船排水量,或轻排水量,如未指明时,船舶的排水量多指满载排水量。排水量是表示船舶吨位的众多指标之一,缩写作DT(Displacement Tonnage),与净吨位(NT)、总吨位(GT)或载重吨位(DWT)等是不同的概念。 排水量也可以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即排开水的重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等于其排开水的重量,而浮在水中船舶在竖直方向上自身的重力和受到的浮力相平衡,大小相等,即其重量等于排开水的重量。 不同水域水的密度是有差异的,海水的密度约为1025 kg/m³,而淡水的密度则约为1000 kg/m³。当船舶从海域驶入内河或由内河出海时,船舶的吃水会有所变化,而船舶的总重量不变,其排开水的重量同样保持不变,即船舶的排水量不因所处水域水密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排水量 · 查看更多 »

格但斯克

格但斯克(Gdańsk、西里西亞語:Dànzica、卡舒比語:Gduńsk、Dantiscum),德语称但泽(Danzig),是波兰波美拉尼亚省的省会,也是该国北部沿海地区的最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 在汉萨同盟时代以来的600多年间,格但斯克始终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一个重要的航运与贸易中心。虽然在历次的战争中曾经几度衰落,但是,在每次衰落之后不久,格但斯克都能够利用它的区位优势,恢复过去的繁荣。现在,它仍然保持着波兰重要航运与工业中心的地位。现在,格但斯克市的人口有458,053人(2006年),并且与附近的格丁尼亚和索波特联合组成三联市都会区,人口总数超过80万。 格但斯克这座城市在欧洲政治、军事与外交史上,历来属于最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600多年來,一直是日耳曼和斯拉夫两大民族之间反复争夺的主要焦点。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的军舰炮击但泽的波兰基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爆发。战后,根据美英苏三强制定的雅尔塔协定,重新划分了欧洲各国的版图,格但斯克也结束了居民以德意志新教徒为主的局面,几乎完全换了一批新市民,变成一个波兰化城市。 格但斯克还是世界闻名的团结工会的发祥地,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真正独立的政治组织,在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结束共产主义对其统治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格但斯克 · 查看更多 »

水线装甲带

水线装甲是装在军舰的两侧的一种厚金属装甲,它可以装在船壳之外或是之内,一般常见于主力军舰如战列舰、战列巡洋舰、航空母舰和巡洋舰上。 一般来说战列舰上的主装甲带是从主甲板的高度起安装,一直到略低于水线为止。如果是安在船壳内侧的话还要有一定的倾角以提高防护效能。 category:装甲 category:军舰 category:战列舰.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水线装甲带 · 查看更多 »

水雷

水雷是一种放置于水中的针对舰艇或潜艇的爆炸装置。與深水炸弹不同的是,水雷是预先施放,一般漂浮于水面,由舰艇靠近或接触而引发的,这一点类似于地雷。和鱼雷不同,它没有推进力。水雷在进攻中可以封锁敌方港口或航道,限制敌方舰艇的行动;在防御中则可以保护本方航道和舰艇,为其开辟安全区。 水雷的施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由专门的布雷艇施放,也可以由飞机、潜艇等施放,甚至可以在本方控制的港口内手工施放。其造价可以十分便宜,但现在也有造价达到上百万美元的水雷,这种水雷多装备有复杂的传感器,其战斗部往往是小型导弹或鱼雷。 水雷的低造价和易于铺设,使得其成为非对称战争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武器,一般来说,清除水雷的成本是其铺设成本的10倍到200倍。时至今日,一些二战时铺设的水雷由于成本原因仍未被清除。国际法规定,当战斗的一方铺设水雷时,必须明确宣告其范围,以便民用船只避开,但实际上这条规定很难实行,在二战中,英国就只笼统宣称其在英吉利海峡、北海和法国沿海铺设了水雷。.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水雷 · 查看更多 »

河口

河口(英語:Estuary,又称河口湾、三角湾)是河流和海洋、湖泊、水库、河流等的结合地段,一般多指入海口。海洋学中,指一个半封闭的海岸水体,与开阔的海洋自由沟通,同时沿岸有一条或数条大型河流注入。河口湾多为携带有大量泥沙的河流注入海洋时受到潮汐的顶托,造成泥沙在两岸大量沉积。 在河口內,海水(鹹水)被内陆排出的淡水所稀释。由于咸淡水在河口湾混杂,所以河口湾常为水产盛产区域。.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河口 · 查看更多 »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Baltic Sea)是中欧和北欧之间的陆间海,海域横贯北纬53度至北纬66度,东经10度至东经30度,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部分、欧洲大陆和芬兰诸岛之间。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是波羅的地區。 波罗的海由厄勒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注入卡特加特海峡,而后者则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注入北海,最后进入大西洋;此外它还通过白海运河同白海相连,通过基尔运河同北海相连。 波罗的海在北端与波的尼亚湾相邻,在东北端与芬兰湾相邻,在东端与里加湾相邻。这些海湾同样可以被看作是波罗的海的一部分。.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波罗的海 · 查看更多 »

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洛特林根号战列舰(SMS Lothringen)为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不伦瑞克级前无畏战列舰的最后一艘,于1902年开始进行,并于1906年投入使用。它得名于当时的德意志帝国领地洛特林根,即今法国洛林地区。其姊妹舰还包括有不伦瑞克号、艾尔萨斯号、黑森号和普鲁士号。 洛特林根号在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内都服役于公海舰队的。它于1914年12月参加了一次舰队推进,以支援的行动,在此期间,德国舰队曾短暂与英国大舰队的一个分遣队遭遇并发生冲突。1916年,洛特林根号由于较差的装备条件而被迫退出舰队服役,随后在波罗的海担当,继而又被用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洛特林根号获重新组建的魏玛国家海军保留了下来,并改装为一艘可搭载F式扫雷艇的。它于1931年3月从中除名,并于同年末被售予拆船商。.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潛艇

潛艇或稱潛水艇、潛艦是能夠在水下运行的舰艇。潜艇的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小到全自动或一两人操作、作業时间数小时的小型民用潜水探测器,大至可裝載数百人、連續潛航3-6个月的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按體積可分为大型(主要为军用)、中型或小型(袖珍潜艇、潜水器)和水下自动机械装置等。潛艇也是較早期就有的匿蹤載具。 大型潛艇多為圆柱形,船中部通常設立一个垂直结构(帆罩),早期称为“指挥塔”,帆罩多具有平直的矩形截面,早期多为阶梯形,內有通讯、感应器、潜望镜和控制设备等。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潛艇得到广泛運用,擔任许多大国海军的重要位置,其功能包括攻击敌人军舰或潜艇、近岸保护、突破封锁、侦察和掩饰特种部队行動等。潜艇也被用于非軍事用途,如海洋科学研究、抢救财物、勘探开采、科学侦测、维护设备、搜索援救、海底电缆维修、水下旅游观光、学术调查等,超级富豪甚至用為海下移动豪宅。 多數潛艇被認為是種的戰略武器(尤其是中大型的彈道飛彈潛艇與巡弋飛彈潛艇),在裁軍或擴軍談判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研發潛艇需要高度和全面的工业能力,目前只有少数国家能够自行设计和生产軍用級潛艇。.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潛艇 · 查看更多 »

戰艦

戰艦(Battleship),美國軍規常用代號為BB。台湾稱為--,香港稱為--,日本稱為戦艦、中国大陆稱為--,是裝有厚重裝甲和大口徑主炮的大型軍艦,是人類創造的最龐大和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大艦巨砲主義時代的極致產物。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战列舰作為海軍中最大的武裝艦艇,是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標誌,因此常被做為「主力艦」(capital ship)。隨著潛艇技術日漸成熟,空中優勢破壞戰力平衡和精确制导武器的開發,戰艦已不再被認為是建立海上優勢所必須的裝備,因此已經全部退役。 现代的“战列舰”這個名詞來源於历史上的風帆戰列艦(全称ship of the line of battle,简称ship of the line或line-of-battle ship),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排成戰列線進行戰鬥的大型軍艦。隨著蒸汽機、爆破彈和鋼鐵裝甲的發展,19世紀後期出現了稱為鐵甲艦(Ironclads)的蒸汽裝甲艦,即是後來戰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標誌著戰艦“全裝重型火炮”的革命,後來所有按這個概念設計的戰艦都被稱為無畏艦,與之相對,之前的戰艦稱為前無畏艦。不久,出現了比無畏號更強大的戰艦,稱為超無畏艦。 海軍大國爭相建造戰艦引起了長期的軍備競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了戰艦對決的日德蘭海戰。戰後,各海軍大國通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戰艦的數量和性能作出限制。條約生效期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條約失效後,出現了最後一波建造戰艦的熱潮,出現了大和号等排水量超過60,000噸的巨艦。即使如此,戰艦的價值一直受到質疑,更小、更廉價的潛艦、魚雷和飛機都能對戰艦造成嚴重傷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取代戰艦成為海戰的主導力量。戰後,戰艦紛紛走上退役道路,原有的建造計畫被取消,只有美國海軍曾在幾次戰爭中重新將數艘戰艦投入使用。 美國最後两艘战列舰威斯康星號(BB-64)和密蘇里號(BB-63)參與1990波斯灣戰爭,是戰列艦最後參與的大型戰役。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於1991年和1992年退役,並分别在2006年和1995年被除籍。现在只有美国和日本保留了数艘退役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使用。.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戰艦 · 查看更多 »

戈茨桑島

没有描述。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戈茨桑島 · 查看更多 »

易北河

易北河(Elbe)在捷克语和波兰语中称为“拉贝河”(Labe,Łaba),都是由古斯堪的纳维亚语的“河流”一词演变来的。易北河发源于捷克和波兰交接的苏台德山脉,向南进入捷克,再流成一个弧形转向西北流入德国,经汉堡流入北海,是中欧地区的主要航运河道。 易北河从河源到德国的德累斯顿为上游,在山地中河流湍急,由许多小支流汇合而成,在接近德捷边境时河宽达140米,然后穿越一个狭窄的峡谷进入德国的平原地区。河宽达430米,到了汉堡以下为下游,河流宽达14.5公里,海轮可以经过宽阔的河道航行109公里直接到达汉堡,通过中德运河向西到达魯爾工業區,向东到达柏林。700吨的货轮可以上溯到捷克,较小的船可以经由其支流到达布拉格。 易北河的年平均流量变化较大,1926年到1965年期间,最大流量达3617秒立方米,最小只有145秒立方米,因此给航运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由于下游水位低,海潮可以直接到达汉堡,当有风暴时,洪水可以淹没汉堡部分市区。易北河的沿岸分布着许多欧洲重要的城市。 古罗马帝国称易北河为“阿尔比斯河”(Albis),他们试图征服易北河流域但没有成功。中世纪早期时易北河是查理曼帝國跟之後的東法蘭克王國的东部边界直到建立神聖羅馬帝國的薩克森王朝的奧托大帝征服現在的布蘭登堡附近的斯拉夫人(索布人)以後才把神聖羅馬帝國的東部邊界從原來的易北河推進到現今的德國波蘭邊界奧得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东线苏联军队包圍柏林后在易北河和西线美英联军会师。.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易北河 · 查看更多 »

斯卡格拉克海峡

斯卡格拉克海峡(Skagerrak)是位于北欧的一个海峡,连接了北海和卡特加特海峡,其北面是挪威,东面是瑞典,南面是丹麦的日德兰半岛。 海峡长约240公里,宽130-145公里;南浅北深,平均深度200米,东部最深处约809米。 Category:丹麥海峽 Category:瑞典海峽 Category:挪威海峽 Category:跨國海峽 Category:丹麥-挪威邊界 Category:丹麥-瑞典邊界 Category:挪威-瑞典邊界.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斯卡格拉克海峡 · 查看更多 »

斯德丁伏尔铿船厂

#重定向 伏爾鏗造船廠 (1857年).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斯德丁伏尔铿船厂 · 查看更多 »

施瓦本号战列舰

施瓦本号战列舰(SMS Schwabe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维特尔斯巴赫级前无畏舰的第四艘,由威廉港的承建。它于1900年进行,至1904年完工,共耗资2167.8万金马克。作为由海军少将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主导的首批主力舰,其姊妹舰还包括有维特尔斯巴赫号、韦廷号、策林根号和。其装备有四门,最高速度为。 施瓦本号在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内都是担当炮术,跨度从1904年至1914年——尽管期间它亦常参加大规模的舰队演习。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后,施瓦本号及其姊妹舰被动员至第四战列分舰队。它在北海作为以及在波罗的海对抗俄国军队时曾参与过极其有限的行动。来自英国潜艇的威胁迫使舰只于1916年撤出波罗的海。在战争余下的时间里,施瓦本号只能充当海军学员的工程教练船。战后,它被魏玛国家海军保留了下来,并自1919年至1920年6月间重返现役,在波罗的海担任可搭载F式扫雷艇的。舰只于1921年3月从中除籍,并在同年出售报废。.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施瓦本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文茨皮尔斯

文茨皮尔斯 (Вентспилс; Windau; Windawa; Vǟnta) 是位于拉脱维亚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的一座城市,它得名于穿越该市的文塔河,人口44,130人(2004年)。文茨皮尔斯机场是该国重要机场之一。2014年8月4日文茨皮爾斯出現37.8 °C的溫度,打破拉脫維亞有史以來全國高溫。.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文茨皮尔斯 · 查看更多 »

无畏舰

無畏艦(Dreadnought)是一種活躍於20世紀初期的戰艦類型。1906年,英國皇家海軍的「無畏號」下水服役,由於其技術與設計之先進遠超過同時代的戰艦,故以其為名自成一種新型戰艦的類別——「無畏艦」,而落伍的舊式戰艦則全部被歸為「前無畏艦」,意指「無畏艦」出現前設計者。 「無畏艦」具兩種革命性的創新設計,一為採取「全重砲」武裝配置,其裝備的大口徑火砲數遠超過以往的戰艦,二為使用蒸汽渦輪發動機作為推进系统。隨著「無畏艦」逐漸成為海上力量、乃至於國力的重要指標,各國展開了規模巨大的「無畏艦」建造競賽,遍及歐洲、亞洲和美洲國家,尤其是英國與德國最為激烈、建造數量最多。「無畏艦」造艦競賽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並一直持續到開戰當年,在僅僅五年造艦技術迅速發展的時間裡,「無畏艦」在火砲口徑、噸位、裝甲和推進力都有了飛躍性的提高,甚至出現了在前述的技術指標上發展到極致的「超無畏艦」,而原先領先全球的「無畏號」反而在開戰後成了落伍的二線戰艦。一次大戰結束後,世界海軍列強為避免再因造艦競賽重起戰端,召開了「華盛頓裁軍會議」,以此限制各國海軍軍艦的噸位和武裝,但許多艘「超無畏艦」依舊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儘管在20世紀初世界各國耗費大量資源、爭相建造「無畏艦」,但歷史上卻只在1916年爆發過一次「無畏艦」艦隊間的大規模交戰——「日德蘭之戰」,為英國與德國的主力艦隊於日德蘭半島附近海域進行的一次海戰,儘管雙方兵力投入之多,卻沒有產生什麼決定性的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後來建造的軍艦皆全部具備了「無畏艦」的技術概念,故該名詞也不再作為特定艦種之類別而無再使用,另外「無畏艦」一詞亦可用於具備其特徵、在「無畏艦革命」展開後出現的新式戰艦類型——战列巡洋舰之上。.

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无畏舰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