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之间的区别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 vs. 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SMS Mecklenburg)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维特尔斯巴赫级前无畏舰的最后一艘,于1900年5月开始在斯德丁的伏尔铿船厂进行,至1903年5月完工。作为由海军少将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主导的首批主力舰,其姊妹舰还包括有维特尔斯巴赫号、韦廷号、策林根号和施瓦本号。其装备有四门,最高速度为。 梅克伦堡号在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服役于德国活动舰队的,并参加了和平时期例行的训练巡航和演习。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8月爆发后,它及其姊妹舰又被动员至第四战列分舰队。舰只在波罗的海针对俄国海军力量参与了有限度的服务,也曾在北海担当。然而,来自潜艇和水雷的威胁以及船员的短缺,迫使帝国海军于1916年1月将其撤出现役。在余下的职业生涯中,梅克伦堡号于基尔先后被用作监狱船和。它于1920年1月从中除籍,并在次年出售报废。. 洛特林根号战列舰(SMS Lothringen)为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不伦瑞克级前无畏战列舰的最后一艘,于1902年开始进行,并于1906年投入使用。它得名于当时的德意志帝国领地洛特林根,即今法国洛林地区。其姊妹舰还包括有不伦瑞克号、艾尔萨斯号、黑森号和普鲁士号。 洛特林根号在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内都服役于公海舰队的。它于1914年12月参加了一次舰队推进,以支援的行动,在此期间,德国舰队曾短暂与英国大舰队的一个分遣队遭遇并发生冲突。1916年,洛特林根号由于较差的装备条件而被迫退出舰队服役,随后在波罗的海担当,继而又被用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洛特林根号获重新组建的魏玛国家海军保留了下来,并改装为一艘可搭载F式扫雷艇的。它于1931年3月从中除名,并于同年末被售予拆船商。.

之间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相似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有(在联盟百科)29共同点: 吃水深度威廉港不伦瑞克级战列舰德意志帝國海軍德意志帝国议会德意志国後備軍事動員北海 (大西洋)國家海軍辦公室 (德意志帝國)凡尔赛条约全长克虏伯砲塔第一次世界大战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甲板驱逐舰魏玛国家海军鱼雷管黄金马克船体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蒸汽机陛下之舰格但斯克水线装甲带波罗的海戰艦无畏舰

吃水深度

吃水深度,簡稱吃水,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最深長度,不同船舶有不同的吃水深度。而同一船舶亦根据不同的载重量及所处水域的盐度,而吃水深度有所不同。大型船艦會因為吃水太深而不能夠進入水淺之海灣、港口或者運河。船身外刻吃水线刻度,以顯示吃水深度。.

吃水深度和梅克伦堡号战列舰 · 吃水深度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威廉港

威廉港(Wilhelmshaven)人口大约8万人,是德国北海亚德湾沿岸的一个中型城市,隶属于德国第二大联邦州下萨克森,由州政府直管。威廉港市是下萨克森州的中心城市之一,2006年加入了德国西北部的城市合作联盟“不来梅-奥尔登堡大都市圈”。 威廉港是德国天然水深最深的港口和德国最大的石油转运港。亚德湾的深水优势是来自石化、电力、物流和修船等其它海事相关行业的大型企业选择在威廉港落户的原因。通过威廉港运输的原油占到德国港口原油转运量的72%和德国原油进口量的27%。石油管道从威廉港延伸至莱茵卢尔地区和汉堡市的炼油厂。2012年9月,JadeWeserPort(亚德港)集装箱港区建成投产,这是超大型船舶唯一能够不受潮汐限制、全天候满载挂靠的德国集装箱港口。 威廉港从德国北海沿岸的旅游业中受益匪浅。这一地区的沿海浅滩是下萨克森国家浅滩公园(Nationalpark Niedersächsisches Wattenmeer)的一部分。这里的购物中心、旅游设施和通往沿海岛屿的轮渡吸引了在周边地区度假的人们前来参观。.

威廉港和梅克伦堡号战列舰 · 威廉港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不伦瑞克级战列舰

不伦瑞克级战列舰(Linienschiff der Braunschweig-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前无畏战列舰的。该船级由不伦瑞克号、艾尔萨斯号、黑森号、普鲁士号和洛特林根号组成。它们是在前级维特尔斯巴赫级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舰上安装了更具威力的、航速提升了两节,并有更好的装甲保护。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五艘同级舰均参与了积极的活动,主要是作为第四战列分舰队的岸防舰使用。黑森号于1916年被转移至,并参加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当德国战败后,同级的全部五艘舰都被魏玛国家海军保留了下来,以在各种不同的角色中担当更多职责。黑森号最终被重建为一艘无线电控制的,而普鲁士号和洛特林根号则被转变为扫雷母舰。所有舰只,除黑森号外都于1930年代被拆解;黑森号则留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当时它被苏联海军接管,继续作为靶舰使用。.

不伦瑞克级战列舰和梅克伦堡号战列舰 · 不伦瑞克级战列舰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海軍

德意志帝國海軍(德語:Kaiserliche Marine,意為「帝國海軍」)是指德意志帝國的海軍,存在於1871年至1919年之間。德意志帝國海軍最早由普魯士海軍和北德意志邦聯海軍(Norddeutsche Bundesmarine)為前身所組成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大力擴展海軍力量,而形成德意志帝國與大英帝國的軍備競賽,德國海軍因而一度發展成世界上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最後大部分在一戰西線中損失與在英國斯卡帕灣集結時,在德國海軍軍官發起的秘密行動中自沉。 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船艦通常被命名開頭為SMS,為「皇帝陛下的船艦」(德語:Seiner Majestät Schiff)之縮寫。.

德意志帝國海軍和梅克伦堡号战列舰 · 德意志帝國海軍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国议会

帝国议会(der Reichstag),是指1871年至1918年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的下议院,帝国议会亦延續至威瑪共和国(1919-1933)及德意志第三帝國(1933-1945)時期。.

德意志帝国议会和梅克伦堡号战列舰 · 德意志帝国议会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国

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German Reich),是德国1871年至1943年的正式国号,1943年至1945年則為「大德意志國」(Großdeutsches Reich)。.

德意志国和梅克伦堡号战列舰 · 德意志国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後備軍事動員

後備軍事動員是一種軍事制度,有總體戰的色彩,將有潛在軍事能力的人力物力編管,戰爭時迅速動員投入的制度。例如有軍事技能的人力(曾從軍過、有專長的人、受過訓的成年男性女性...等)和有軍事價值的建築與設備(車輛、飛機、機械工廠、燃料...等)都在後備列管範圍。.

後備軍事動員和梅克伦堡号战列舰 · 後備軍事動員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北海 (大西洋)

北海(Nordsjøen;Nordsjön;Nordsøen或Vesterhavet;Nordsee;Noordzee;Mer du Nord;North Sea)是北大西洋的一部分,位于大不列颠岛以东,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西南和欧洲大陆以北。北海海底有丰富的石油储藏,作為布蘭特原油指數的基礎。 北海向西南通过多佛尔海峡(法国称加来海峡)和英吉利海峡(法国称拉芒什海峡)与凯尔特海相通,向东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与波罗的海相连,向北是挪威海。 斯凯尔特河、默兹河、莱茵河、威悉河、易北河和泰晤士河是注入北海的主要河流。重要的岛屿或群岛有北弗里西亚群岛、黑尔戈兰岛、东弗里西亚群岛和西弗里西亚群岛。 北海周边的国家有英国、挪威、瑞典、丹麦、德国、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重要城市有阿伯丁、爱丁堡、加来、奥斯坦、鹿特丹、海牙、哈勒姆、威廉港、不来梅哈芬、库克斯港、埃斯比约、卑尔根、哥德堡等等。此外伦敦、不来梅哈芬和汉堡是北海重要的内陆港城。.

北海 (大西洋)和梅克伦堡号战列舰 · 北海 (大西洋)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國家海軍辦公室 (德意志帝國)

國家海軍辦公室(Reichsmarineamt,常簡稱「海軍辦公室」)是德意志帝國的一個海軍機關,存在於1889年至1919年間,與德國海軍三大權力機關——「海軍總監」、「海軍參謀本部」和「海軍內閣」平起平坐,直屬於德國皇帝,最高首長為「海軍大臣」(或又譯作「海軍辦公室國務秘書」)。「國家海軍辦公室」負責海軍的組織、指揮和物質保障,在戰時不直接指揮海上作戰。 戰爭結束後,「國家海軍辦公室」遭廢除,由「海軍指揮部」取而代之。.

國家海軍辦公室 (德意志帝國)和梅克伦堡号战列舰 · 國家海軍辦公室 (德意志帝國)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le Traité de Versailles,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Traité de paix entre les Alliés et les Puissances associées et l'Allemagne,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and Germany),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和战败的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7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凡爾賽條約》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在凡爾賽和約的眾多條款中,最具爭議性的一項莫過於第231條款。該條款迫使德國承認發動戰爭的全部責任。合約也限制德國的軍事能力,使其割讓領土,以及迫使他們支付巨額的賠款。在1921年時,德國所要負擔的賠款高達1320億馬克(爾後減免至314億馬克)。當時許多經濟學家,包含著名的約翰·凱因斯,都認為凡爾賽條約太過苛刻,賠款金額過於高昂並且容易產生不良後果。但是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例如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就認為條約對德國非常寬容。.

凡尔赛条约和梅克伦堡号战列舰 · 凡尔赛条约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全长

全长,通常缩写为(LOA,O/A,O.A.或OA)是指船只从船体上垂直水线测量得两点的最大长度。.

全长和梅克伦堡号战列舰 · 全长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克虏伯

克虏伯(Krupp)是19到20世纪德国工业界的一个显赫的家族,其家族企业克虏伯公司是德国最大的以钢铁业为主的重工业公司。在二战以前,克虏伯兵工厂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军火生产商之一,二战后以机械生产为主,1999年合併Thyssene公司,成為ThyssenKrupp公司。2009年约有17万6000名员工和426亿欧元的年营业额。.

克虏伯和梅克伦堡号战列舰 · 克虏伯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砲塔

塔(Gun turret),是一固定於船艦、戰車、航空器或地面建築上的彈丸射擊武器裝置,主要由裝甲炮塔殼、炮塔環(內含旋轉制動機構)、火炮和火炮俯仰機構等組成。炮塔上通常會包覆上裝甲,用以保護操作人員。.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砲塔 · 洛特林根号战列舰和砲塔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洛特林根号战列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

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Linienschiff der Wittelsbach-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前无畏战列舰的。该船级由主导舰维特尔斯巴赫号、韦廷号、策林根号、施瓦本号和组成。它们是根据1898年《》所兴建的首批战列舰。全部五艘舰都是在1899年至1900年间开始进行,至1904年全数完工。维特尔斯巴赫级舰只在外观上与其前级德皇腓特烈三世级类似,然而,它们设有一块平滑的,而不像德皇腓特烈三世级另有较低的,并覆盖有范围更广的装甲带。它们的武器装备也几乎相同,但布局更为合理。 这些舰只于1902年至1904年间投入德国舰队服役,它们在那里加入了。1906年,划时代战列舰无畏号的下水促使它们很快被淘汰。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时,维特尔斯巴赫级舰只已不再适合前线服役——尽管它们仍然在波罗的海针对俄国海军执行了一些有限度的任务。五艘舰于1916年被解除了武装,并担任于次要角色。维特尔斯巴赫号、韦廷号和施瓦本号成为;梅克伦堡号先被用作,后又成为一艘浮动,而策林根号则成为了。除策林根号外,所有同级舰均于1921-22年间拆解;前者则于1920年代中期被重建为一艘由无线电控制的靶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于1944年的一次空袭中遭到严重破坏,并于战争的最后几天自沉。策林根号最终于1949-50年间被原地拆解报废。.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 · 洛特林根号战列舰和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甲板

甲板通常指船隻上位於隔間或船體上面的永久覆蓋物,多為露天設計。在艇或船上,主甲板是構成船體頂部的水--平結構物,既可強化船體,也可供人員在上面行走或工作。輪船通常有超過一層的平面,可以是在船體內,也可以在主甲板上的上層結構內,類似多層大廈的各樓層,它們有時也被稱為甲板。 Category:船艦.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甲板 · 洛特林根号战列舰和甲板 · 查看更多 »

驱逐舰

驱逐舰(destroyer)是一种多用途的军舰,1890年代至今海军最重要的船种之一。美規常用代號為DD。 從前是負責配合主力攻擊的戰艦與巡洋艦的支援工作,但自從二戰後航母開始流行後,無空優能力的戰艦就逐漸消失淘汰;巡洋艦艦種在模組化的反艦飛彈技術進步下,也顯得體型過大而笨重,使驅逐艦已經逐步在功能上取代了前兩者地位,而成為了海軍軍艦的頭把交椅,新型驅逐艦的火力和噸位也達到了近萬噸甚至万吨以上的巡洋艦級別。.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驱逐舰 · 洛特林根号战列舰和驱逐舰 · 查看更多 »

魏玛国家海军

#重定向 威瑪國家海軍.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魏玛国家海军 · 洛特林根号战列舰和魏玛国家海军 · 查看更多 »

鱼雷管

雷管( torpedo tube、torpedo launcher)也称鱼雷发射管,是用来发射鱼雷的装置,一般有两种,一是装在潜艇和部分水面舰上面的水下发射管,一是装在甲板上的发射管(后一种也称为鱼雷发射器),一般来说潜艇的鱼雷管比甲板鱼雷管的兼容性强一点,除了能装多种鱼雷还能布设水雷,或是发射反舰导弹。现代的鱼雷管都基本统一在324mm,533mm和650mm(超重型) 三种尺寸上。水面鱼雷艇用的鱼雷管一般是用炸药块来发射,而大型潜艇用高压气发射,轻型微型潜艇用鱼雷自体发射出去的方法,称为swim-out型。现代潜艇鱼雷管都有开口互锁机构以使鱼雷管永远不会出现两头同时打开的情况,同时鱼雷管内还有保险解除环,用于擦开鱼雷体上的保险。.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鱼雷管 · 洛特林根号战列舰和鱼雷管 · 查看更多 »

黄金马克

#重定向 黃金馬克.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黄金马克 · 洛特林根号战列舰和黄金马克 · 查看更多 »

船体

船体,也称船身或船壳。船体的形状会影响船舶在水中的航行速度和稳定性。船舶按船体的数量可分为单体船、双体船和三体船。.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船体 · 洛特林根号战列舰和船体 · 查看更多 »

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

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德語:Alfred von Tirpitz,)是一名德意志帝國海軍元帥,也是第一位德國海軍元帥。是帝國海軍「公海艦隊」的建設者,在擔任德國海軍大臣期間,先後制定了「第九號備忘錄」、「風險理論」,對海軍的擴張有決定性影響力,但同時也是造成德國與英國關係惡化的關鍵人物之一。鐵必制的戰略觀深遠地影響了德國在歷史上對海權的戰略。 俾斯麥級戰艦的二號艦,有「北方孤獨女王」之稱的鐵必制號以他來命名。.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 · 洛特林根号战列舰和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 · 查看更多 »

蒸汽机

蒸汽机是一个能够将水蒸汽中的動能转换为功的热机,由於其中的燃燒過程在熱機外部進行,屬於热机中的外燃機。泵、火車頭和轮船曾使用蒸汽机驱动。蒸汽机在工业革命中起了基本的作用。它為其他機械提供動力 ,還有它的操作不受地理位置及天氣情況影響。 今天的核能發電及火力發電仍使用蒸汽渦輪發動機来將熱能轉換為電能。 蒸汽机需要一个使水沸腾产生高压蒸汽的锅炉,这个锅炉可以使用木头、煤、石油或天然气甚至垃圾作为热源。蒸汽膨胀推动活塞做功。.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蒸汽机 · 洛特林根号战列舰和蒸汽机 · 查看更多 »

陛下之舰

陛下之舰(Her or His Majesty's Ship,缩写为HMS) 是一些君主制国家的海军舰船所使用的。其衍生的诸如HMAS以及在不同语言中所使用的诸如SMS等术语均具有同等含义。.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陛下之舰 · 洛特林根号战列舰和陛下之舰 · 查看更多 »

格但斯克

格但斯克(Gdańsk、西里西亞語:Dànzica、卡舒比語:Gduńsk、Dantiscum),德语称但泽(Danzig),是波兰波美拉尼亚省的省会,也是该国北部沿海地区的最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 在汉萨同盟时代以来的600多年间,格但斯克始终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一个重要的航运与贸易中心。虽然在历次的战争中曾经几度衰落,但是,在每次衰落之后不久,格但斯克都能够利用它的区位优势,恢复过去的繁荣。现在,它仍然保持着波兰重要航运与工业中心的地位。现在,格但斯克市的人口有458,053人(2006年),并且与附近的格丁尼亚和索波特联合组成三联市都会区,人口总数超过80万。 格但斯克这座城市在欧洲政治、军事与外交史上,历来属于最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600多年來,一直是日耳曼和斯拉夫两大民族之间反复争夺的主要焦点。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的军舰炮击但泽的波兰基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爆发。战后,根据美英苏三强制定的雅尔塔协定,重新划分了欧洲各国的版图,格但斯克也结束了居民以德意志新教徒为主的局面,几乎完全换了一批新市民,变成一个波兰化城市。 格但斯克还是世界闻名的团结工会的发祥地,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真正独立的政治组织,在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结束共产主义对其统治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格但斯克和梅克伦堡号战列舰 · 格但斯克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水线装甲带

水线装甲是装在军舰的两侧的一种厚金属装甲,它可以装在船壳之外或是之内,一般常见于主力军舰如战列舰、战列巡洋舰、航空母舰和巡洋舰上。 一般来说战列舰上的主装甲带是从主甲板的高度起安装,一直到略低于水线为止。如果是安在船壳内侧的话还要有一定的倾角以提高防护效能。 category:装甲 category:军舰 category:战列舰.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水线装甲带 · 水线装甲带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Baltic Sea)是中欧和北欧之间的陆间海,海域横贯北纬53度至北纬66度,东经10度至东经30度,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部分、欧洲大陆和芬兰诸岛之间。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是波羅的地區。 波罗的海由厄勒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注入卡特加特海峡,而后者则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注入北海,最后进入大西洋;此外它还通过白海运河同白海相连,通过基尔运河同北海相连。 波罗的海在北端与波的尼亚湾相邻,在东北端与芬兰湾相邻,在东端与里加湾相邻。这些海湾同样可以被看作是波罗的海的一部分。.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波罗的海 · 波罗的海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戰艦

戰艦(Battleship),美國軍規常用代號為BB。台湾稱為--,香港稱為--,日本稱為戦艦、中国大陆稱為--,是裝有厚重裝甲和大口徑主炮的大型軍艦,是人類創造的最龐大和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大艦巨砲主義時代的極致產物。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战列舰作為海軍中最大的武裝艦艇,是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標誌,因此常被做為「主力艦」(capital ship)。隨著潛艇技術日漸成熟,空中優勢破壞戰力平衡和精确制导武器的開發,戰艦已不再被認為是建立海上優勢所必須的裝備,因此已經全部退役。 现代的“战列舰”這個名詞來源於历史上的風帆戰列艦(全称ship of the line of battle,简称ship of the line或line-of-battle ship),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排成戰列線進行戰鬥的大型軍艦。隨著蒸汽機、爆破彈和鋼鐵裝甲的發展,19世紀後期出現了稱為鐵甲艦(Ironclads)的蒸汽裝甲艦,即是後來戰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標誌著戰艦“全裝重型火炮”的革命,後來所有按這個概念設計的戰艦都被稱為無畏艦,與之相對,之前的戰艦稱為前無畏艦。不久,出現了比無畏號更強大的戰艦,稱為超無畏艦。 海軍大國爭相建造戰艦引起了長期的軍備競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了戰艦對決的日德蘭海戰。戰後,各海軍大國通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戰艦的數量和性能作出限制。條約生效期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條約失效後,出現了最後一波建造戰艦的熱潮,出現了大和号等排水量超過60,000噸的巨艦。即使如此,戰艦的價值一直受到質疑,更小、更廉價的潛艦、魚雷和飛機都能對戰艦造成嚴重傷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取代戰艦成為海戰的主導力量。戰後,戰艦紛紛走上退役道路,原有的建造計畫被取消,只有美國海軍曾在幾次戰爭中重新將數艘戰艦投入使用。 美國最後两艘战列舰威斯康星號(BB-64)和密蘇里號(BB-63)參與1990波斯灣戰爭,是戰列艦最後參與的大型戰役。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於1991年和1992年退役,並分别在2006年和1995年被除籍。现在只有美国和日本保留了数艘退役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使用。.

戰艦和梅克伦堡号战列舰 · 戰艦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无畏舰

無畏艦(Dreadnought)是一種活躍於20世紀初期的戰艦類型。1906年,英國皇家海軍的「無畏號」下水服役,由於其技術與設計之先進遠超過同時代的戰艦,故以其為名自成一種新型戰艦的類別——「無畏艦」,而落伍的舊式戰艦則全部被歸為「前無畏艦」,意指「無畏艦」出現前設計者。 「無畏艦」具兩種革命性的創新設計,一為採取「全重砲」武裝配置,其裝備的大口徑火砲數遠超過以往的戰艦,二為使用蒸汽渦輪發動機作為推进系统。隨著「無畏艦」逐漸成為海上力量、乃至於國力的重要指標,各國展開了規模巨大的「無畏艦」建造競賽,遍及歐洲、亞洲和美洲國家,尤其是英國與德國最為激烈、建造數量最多。「無畏艦」造艦競賽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並一直持續到開戰當年,在僅僅五年造艦技術迅速發展的時間裡,「無畏艦」在火砲口徑、噸位、裝甲和推進力都有了飛躍性的提高,甚至出現了在前述的技術指標上發展到極致的「超無畏艦」,而原先領先全球的「無畏號」反而在開戰後成了落伍的二線戰艦。一次大戰結束後,世界海軍列強為避免再因造艦競賽重起戰端,召開了「華盛頓裁軍會議」,以此限制各國海軍軍艦的噸位和武裝,但許多艘「超無畏艦」依舊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儘管在20世紀初世界各國耗費大量資源、爭相建造「無畏艦」,但歷史上卻只在1916年爆發過一次「無畏艦」艦隊間的大規模交戰——「日德蘭之戰」,為英國與德國的主力艦隊於日德蘭半島附近海域進行的一次海戰,儘管雙方兵力投入之多,卻沒有產生什麼決定性的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後來建造的軍艦皆全部具備了「無畏艦」的技術概念,故該名詞也不再作為特定艦種之類別而無再使用,另外「無畏艦」一詞亦可用於具備其特徵、在「無畏艦革命」展開後出現的新式戰艦類型——战列巡洋舰之上。.

无畏舰和梅克伦堡号战列舰 · 无畏舰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之间的比较

梅克伦堡号战列舰有69个关系,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有5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9,杰卡德指数为23.02% = 29 / (69 + 57)。

参考

本文介绍梅克伦堡号战列舰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