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李贺

指数 李贺

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是著名的唐朝诗人,被稱為“詩鬼”。.

34 关系: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太常寺宜阳县屈原崔植張固張讀彭大翼唐朝唐摭言全唐诗六朝国殇皇甫湜科举韩愈避讳談藝錄鮑照诗人錢鍾書李亮 (隋朝)李商隐杜牧楚辞楊敬之權璩毛先舒汉族河南省沈亞之新唐书文献通考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英國詩人、文評家,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以〈古舟子詠〉(亦可稱作〈古舟子之歌〉)(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一詩名家,其文評集《文學傳記》(Biographia Literaria)以博大精深見稱,書中對想像(imagination)與幻想(fancy)的區別尤其著名。一生作詩不綴,但中年時自稱棄詩從哲,精研以康德、謝林為首的德國唯心論。他的「鴉片癮」、他的個人魅力、他與华兹华斯的微妙關係,使他成為西方文學史上最令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C C Category:皇家文学学会院士.

新!!: 李贺和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 查看更多 »

太常寺

太常寺是中國古代掌管宗廟祭祀的機構。.

新!!: 李贺和太常寺 · 查看更多 »

宜阳县

宜阳县,是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下辖的一个县。总面积1650.7平方公里,人口67萬。唐宋年间宜阳分为福昌县(后唐时曾名福庆县)和寿安县,金代1072年福昌县并入寿安县,大定年间(1186年)寿安县改为宜阳县。.

新!!: 李贺和宜阳县 · 查看更多 »

屈原

屈原(約前340年-约前278年6月6日),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人(今湖北秭归)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其自作词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于屈地,因以屈为氏,名平。屈,昭,景为楚国大姓,官拜左徒,左徒多以贵族近臣任之,左徒任务有四 “议国事”、“出号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民间广泛流传楚南公的谶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说三姓是屈昭景三姓,一说是楚还有三口人也要反秦。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且有楚國第一詩人的美称,任三闾大夫,常于楚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上官大夫与屈原共定宪法,嫉妒屈原进谗言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楚怀王)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主张楚国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忧虑齐、楚两国已经缔结了合纵联盟,张仪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许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以换取楚齐断交宣战。屈原与陈轸力劝无果。前312年,楚怀王发现被骗,出兵秦国蓝田一战大败,楚军亡八万人,遂于齐国复合。前311年,张仪再使楚国,贿赂靳尚和郑袖。屈原再坚决反对,被流放与汉北地区,楚齐再断交宣战。秦国攻取召陵,楚三战皆败。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年),秦与韩赵卫共攻楚重丘而去;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年)秦复攻楚,斩楚军2万;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年),秦复伐楚,取八城。楚怀王十分害怕并希望和平,秦昭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楚怀王俩儿子楚顷襄王和子兰鼓动怀王赴秦之约。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楚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结果被秦国扣留于武关,楚人立(郑袖之子)太子横为楚顷襄王。楚顷襄王元年(前299年)秦大破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 楚顷襄王三年(前296年)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虽然楚怀王反复抛弃屈原,但屈原仍然纪念思念楚怀王。 楚顷襄王六年(前293年)楚顷襄王谋划再与秦国讲和。屈原斥责楚顷襄王和子兰,楚顷襄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被驱除出郢都,被流放于更偏远的江南地区。历时十八年。然而,正是因为流放,使得屈原广泛地接触了底层的人民群众,也接触了丰富生动的楚国民间文化,留下来留下千古不朽绝唱《离骚》。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武安君白起率军攻破了楚国都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屈原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而十分痛苦和悲伤从行至长江边,作《怀沙》一赋。怀抱一石,投入汨罗江而死。 早在春秋时期,粽子便已成为端午的应节食物,后人感念这些英雄,赋予了这些古老的习俗-----吃粽子,划龙舟,喝雄黃酒以纪念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的意义。.

新!!: 李贺和屈原 · 查看更多 »

崔植

崔植(《旧唐书》卷一十七上),字公修,京兆长安人,祖籍博陵安平,唐穆宗年间为宰相。他和再从兄崔倰都因导致唐朝政府对河朔诸镇失控的政治过失而受到指责。.

新!!: 李贺和崔植 · 查看更多 »

張固

張固(),字公正,江西臨江府新喻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江西鄉試第二十一名。宣德八年(1433年),參加癸丑科會試,得貢士第四十九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四十四名,正統年間,授刑科給事中。后改為吏科,奉命撫裕州流民。景泰年間,遷為大理寺右少卿,鎮守建昌。有政績。其隨後平定山東盜亂,之後死於任上。 曾祖父張德脩。祖父張永恭。父亲張懷立。.

新!!: 李贺和張固 · 查看更多 »

張讀

張讀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李贺和張讀 · 查看更多 »

彭大翼

彭大翼(),字云举,又字一鹤,吕四(现启东市吕四港镇)人。 自幼即好讀書,不到20岁便成為秀才。后屡试不中,时人称其“冠军诸生二十有余年,竟不得一登贤书。”。嘉靖年间任广西梧州通判,歷任云南沾益州知州。晚年辞歸,閉門著述。焦竑称其“一鹤彭先生,琅琊之魁,垒标淮海之箐英。学富青箱,名高珠斗。”凌儒称“海门彭公,幼负颖质,博览自喜,上窥结绳,下穷掌故”。著有《山堂肆考》228卷、《一鹤斋稿》、《明时席珍》等。乾隆時,《山堂肆考》收入《钦定四库全书》。.

新!!: 李贺和彭大翼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唐朝.

新!!: 李贺和唐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李贺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唐摭言

《唐摭言》,唐末五代南昌人王定保(870年—940年)撰,凡十五卷。 《唐摭言》的書名含有謙意,摭字本身是“摘取”之意,是專記唐代科舉之筆記小說。全书15卷,分103门,記述大量唐代科舉取士之文化、詩人雅士之遺聞佚事,多記正史所不詳述者,例如卷一載「貢舉釐革并行鄉飲酒」,提到鄉飲酒禮,卷二「恚恨」載:“聖唐有天下,垂二百年,登進士科者,三千餘人。”李慈銘指出:“唐人登科記等盡佚,僅存此書,故為考科名者所不可少。”徐松之《登科记考》多引用此書,但也有一些失誤,例如徐松據《唐摭言》考定孟啟於乾符元年登進士,後孟二冬補正為乾符二年。四庫館臣認為《唐摭言》一書“成於周世宗顯德元年以後”,乃定保“暮年所作”。並評價本書富有教育意義:“是書述有唐一代貢舉之制特詳,多史志所未及。其一切雜事,亦足以覘名場之風氣,驗士習之淳澆。法戒兼陳,可為永鑑。”岑仲勉有《跋唐摭言》。.

新!!: 李贺和唐摭言 · 查看更多 »

全唐诗

#重定向 全唐詩.

新!!: 李贺和全唐诗 · 查看更多 »

六朝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魏晉南北朝的六個朝代:.

新!!: 李贺和六朝 · 查看更多 »

国殇

《國殤》選自《楚辭·九歌》之中,相傳是屈原所作,追悼為國犧牲的將士,寫戰爭場面的慘烈,與 戰士的勇敢殺敵,悲壯成仁。 王逸《章句》註稱「國殤」是指“謂死於國事者”,但究竟是祭拜楚軍或敵軍(吳、秦軍)的戰亡士兵,則一直為專家所質疑。“吳戈”是指吳國出產的兵器或指長戈至今仍有異議。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將「國殤」一詞釋義為「為國犧牲生命的人」。.

新!!: 李贺和国殇 · 查看更多 »

皇甫湜

皇甫湜(777年—835年),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唐代文學家。是引發牛李黨爭的人物之一。 唐宪宗宰相王涯的外甥,元和三年(808年)与牛僧孺、李宗闵并登贤良方正科第三等,三人猛烈抨击时政,引起宰相李吉甫不满,舅王涯、裴垍被免去翰林学士之职,考官杨于陵、韦贯之也被外贬。皇甫湜补授陆浑尉,久久不得晋升。后官至工部郎中。裴度辟為判官。皇甫湜出韓愈門下,從韓愈學古文,思想傾向與韓愈相近,為文亦言聖道,但其闢佛不若韓愈積極。文章奇僻,今存詩三首,《全唐詩》僅收其《題浯溪石》一首。《答李生書》三篇,是皇甫湜文論的代表作,反覆論辯“奇”與“常”在文章中的關係。他說“夫意新則異於常,異於常則怪矣;詞高則出於眾,出於眾則奇矣。”又說:“夫文者非他,言之華者也,其用在通理而已,固不務奇,然亦無傷於奇也。”宋人輯有《皇甫持正文集》。 皇甫湜跟他的老師韩昌黎一樣,常給人家寫墓誌銘一類的文章,稿費不菲,價碼是“每字三匹絹,更減八分錢不得”。韓文公似特重皇甫湜,囑咐他寫墓誌銘,李翱只令作行狀。曾作《昌黎韓先生墓誌銘》、《韓文公神道碑》是研究韓愈的重要史料。.

新!!: 李贺和皇甫湜 · 查看更多 »

科举

科举是一種通過考试來选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國,並傳播至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不論門第、以考试產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國科舉外,鄰近中國的亚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半岛也曾引入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 。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於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才被廢除;在越南更遲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廢除,整个科举共持续1300多年。现代社会公務員的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新!!: 李贺和科举 · 查看更多 »

韩愈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合稱「韓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東漢、魏、晉、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收錄《昌黎先生集》。.

新!!: 李贺和韩愈 · 查看更多 »

避讳

避讳是中国歷史上,必須回避君主、尊長的「名諱」的一种要求,通常只限於君主、尊長之本名。字號的避讳则较少见。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主尊長的名諱一律要回避,可以用其他字代換,或是刻意將該字缺筆;取名时,不能取他们的名諱中字甚或同音的字;否則,可能觸犯大不敬之罪。陆容《菽园杂记》稱,“民间俗讳各处有之,吴中为甚”。這種要求也曾經適用於漢字文化圈内中国的臨近國家,例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

新!!: 李贺和避讳 · 查看更多 »

談藝錄

《談藝錄》,錢鍾書作品。 《談藝錄》一書最初寫於1939年冬,錢鍾書在湖南安化縣藍田鎮(今漣源)蓝田国立师院外文系任教之時,由冒景璠提議,每完成一稿,交由吳忠匡審校,“始屬稿湘西,甫就其半”。兩年後,回到上海,又補寫《談藝錄》另一半。1942年初稿完成,隨後又不断补充修订。1948年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1983年再增補訂稿。1984年中華書局出版。 夏志清認為:「錢著《談藝錄》是中國詩話裡集大成的一部巨著,也是第一部廣採西洋批評來譯註中國詩學的創新之作」。曹聚仁在《我與我的世界》(1972)一書中說:「勝利以後,回到上海,讀了錢鍾書先生的《談藝錄》,才算懂得一點舊詩詞」。然而,海外學者一開始對於《談藝錄》評價並不高。夏志清就說過,儘管該書「眼光正確,範圍驚人,旁徵博引……,卻沒有能替中國詩的急需重新估價立下基礎」。周振甫又著有《〈談藝錄〉補訂本的文藝論》。.

新!!: 李贺和談藝錄 · 查看更多 »

鮑照

鮑照(414年-466年),字明遠,人稱鮑參軍,東海郡人(今江蘇漣水縣北),南朝宋詩人。宋元嘉(424年—453年)中,劉義慶以他為國侍郎。其後成為太學博士、中書舍人。臨海王劉子頊鎮荊州時,由於任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466年劉子頊遵奉其兄劉子勛為正統的宋帝,出兵攻打建康的宋明帝(465年底弒殺兇暴的前廢帝劉子業,自立為帝),參加了所謂的「義嘉之難」(義嘉為劉子勛之年號)。劉子勛與劉子頊在同年兵敗被殺,鮑照也在劉子頊的軍中被亂兵殺害。 鮑照的詩主要學習張協和張華,善於摹寫形狀。宋顏延之問己與謝靈運優劣于鮑照,照曰:「謝五言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君詩鋪錦列繡,亦雕繢滿眼。」胡應麟《詩藪》稱其“上挽曹、劉之逸步,下開李、杜之先鞭”著有《鮑參軍集》。與謝靈運、顏延之並稱“元嘉三大家”。鮑照有個妹妹叫鮑令暉,是著名女詩人。.

新!!: 李贺和鮑照 · 查看更多 »

诗人

诗人是创作诗歌的人,屬於文学家一類。詩人創作的作品可以是紀事性的,描述人物或故事,如荷馬的史詩;也可以是比喻性的,隱含多種解讀的可能,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歷史上自從有文字以來就開始有詩人,而不同國家和時代產生出許多不同的詩詞體裁。 英文的詩人(poet)一字來自於拉丁語的「poeta, poetae」,意指寫詩的人,或關於詩人的事。在中國,詩經和楚辭是現時所知的最早的詩詞集,孔子和劉向分別是詩經和楚辭的編撰者。中國的詩詞在唐朝和宋朝大盛,詩人輩出,唐代以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最為人所熟知。宋代詩人以寫詞為多,故又稱作「詞人」。古代的詩人對格律非常熟悉,無論在中國或西方詩詞都有特定的格式,例如唐代盛行的律詩,其對偶、押韻、聲調平仄的要求,都比小說或是散文來的嚴格。 中國的詩人通常賴以其它職業為生,如蘇軾本為翰林學士,岳飛本為將軍,但同時亦以詩作傳世。不少詩人亦是書法家,在不少中國建築,門柱上常常會有對聯,無論宮庭或一般文人皆愛在室內掛上字畫。每逢節慶喜喪之時,文人都喜歡題詩,亦常常立碑以紀念人物和事跡,這種傳統至今不絕,故此中國詩詞得以廣泛流傳。不少詩詞都是可以唱誦的,在宋代勾欄和教坊都是唱誦詩詞的地方。不少詩人對音樂亦有認識,如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的音樂是詩人自己譜寫。.

新!!: 李贺和诗人 · 查看更多 »

錢鍾書

钱锺书()中国作家、文学研究家。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鍾書,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曉暢多種外文,包括英、法、德語,亦懂拉丁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中国著名作家、诗人兼講座教授余光中分析當代中文時,常稱道錢西學列於中國人之第一流,兩岸三地之作家如陶傑、宋淇,行文之時,亦多交許讚之。 其妻杨绛为翻譯家、作家,女儿钱瑗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堂弟钱锺韩为工程热物理学家。.

新!!: 李贺和錢鍾書 · 查看更多 »

李亮 (隋朝)

李亮,隋朝人,唐太祖李虎的第八子,唐高祖李渊的八叔,李亮在隋朝官居海州刺史。李渊建立唐朝,武德年间,追封李亮为郑孝王。.

新!!: 李贺和李亮 (隋朝) · 查看更多 »

李商隐

李商隱(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詩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祖輩遷滎陽(今河南鄭州)。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佔廿二首,數量位列第四。.

新!!: 李贺和李商隐 · 查看更多 »

杜牧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書舍人(中書省別名紫微省),人稱杜紫微。 其詩英发俊爽,为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在晚唐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新!!: 李贺和杜牧 · 查看更多 »

楚辞

楚辞,有时也被称为骚体、楚辞体,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诗人所创作的一种文体。西汉劉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集并命名为《楚辞》,楚辞又称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还包括这部诗集以外的其他的楚地作品,在西汉初期曾是对由楚地特色的作品的泛称。.

新!!: 李贺和楚辞 · 查看更多 »

楊敬之

楊敬之,字茂孝,祖籍虢州弘農(今河南省灵宝市)人。唐朝官员。 楊凌之子,韦应物的外孙。安史之亂時移家吳中(今江苏省苏州市),早年受韓愈賞識。宪宗元和二年(807年),進士及第,平判入等,升遷為右衛胄曹參軍。累迁屯田、户部二郎中。因為是李宗闵党,被贬连州刺史。官至检校工部尚书。楊敬之官國子祭酒兼太常少卿之日,與二子楊戎、楊戴同時登科,可謂“楊家三喜”。項斯未聞名时,以詩謁見楊敬之,楊敬之有〈贈項斯〉诗有“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之句。.

新!!: 李贺和楊敬之 · 查看更多 »

權璩

權璩,字大圭。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人。 权德舆之子,元和初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由於宰相李宗闵是其父的门生,故荐为中书舍人。李宗閔倒台後,璩被贬阆州刺史。後改郑州。好友李贺曾作《出城寄权璩、杨敬之》。终郑州刺史。.

新!!: 李贺和權璩 · 查看更多 »

毛先舒

毛先舒()字稚黃,浙江仁和縣(今屬杭州市)人。 生於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自幼聰慧過人,十歲能作文,十八岁时著《白榆堂诗》,受教於劉宗周、陳子龍。与毛奇龄、毛际可齐名,时人语云:“浙中三毛,文中三豪。”卒於清聖祖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年六十九歲。.

新!!: 李贺和毛先舒 · 查看更多 »

汉族

漢族,是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民族,種族上屬於東亞黃種人,是數個現代國家和地區的主体民族。佔中国大陆人口《中華文明起源和民族問題的論辯》漢民族形成問題的爭鳴 第129頁92%,佔臺灣人口97%,佔新加坡人口74%,佔馬來西亞人口23.4%。漢族在世界各地皆有分佈,總人口约为13.9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0%或五分之一,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作為民族的称呼,是在中国的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确立的。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魏晋南北朝以后,“华夏人”开始出现“汉人”自称谓,在此之前,“汉人”、“汉民”多为周边国家对汉朝国民的称呼見p.33, p.67 。漢族自稱“漢人”,其他民族称之“唐人”、“華人”、“秦人”、“桃花石”。 19世纪末開始用「汉族」一詞做為漢民族的稱呼,受漢民族主義和共產主义運動等多重影响,这一称呼逐步广泛使用,并于官方固定下来,在此之前,“華夏”(起源於中國黄河中下流域的遠古部落名稱)較常被使用為漢民族的別稱,民族政治认同根据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对華夏、汉人的定义都具有差异。汉族被西方學者視為中國的主體民族。 另外,中國古代没有现代称谓“民族”而加“族”的概念,但不等于当时没有漢族这一民族,用于民族之间区别的“满”、“蒙”、“汉”,都是古代的民族概念,故现代学界尤其史学界称历史上的汉人为汉族。 漢族自古以來就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九州」,同時認為非漢民族主要聚居地區在九州之外或“漢地”,而非漢民族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漢地」。 漢族通常被认为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黃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國民党及中國共產黨用來做為“汉族”的代称或另稱。 漢族之內因地域、語言、文化及社會多樣性上可分出不少漢族民系;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在西晉以前漢族人口主要分佈於中国北方,隨後北方人口因永嘉之禍大舉向南遷徙,歷史上汉族由北往南的大規模移動也改變了南北人口分佈密度。.

新!!: 李贺和汉族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李贺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沈亞之

沈亚之(),字下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工诗善文,早年前往长安,投靠韩愈门下,又與李贺结交,又和张祜、徐凝等人有往來。元和七年,科舉不中,返回吴江。元和十年(815年)進士及第。泾原节度使李彙聘掌書記,後任秘書省正字。长庆初,調補樑陽尉。長慶四年,為福建團練副使,專事福建观察使徐晦。歷官殿中侍御史等职。大和三年(829年),柏耆擔任德州宣慰使之時,聘亚之为判官,柏耆因擅杀叛将李同捷獲罪被免官,亚之亦被貶南康尉,終官郢州掾。有《沈下贤集》。 妻姚氏。妾卢金兰。.

新!!: 李贺和沈亞之 · 查看更多 »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新!!: 李贺和新唐书 · 查看更多 »

文献通考

《文獻通考》,元朝馬端臨撰,以杜佑《通典》為藍本,將《通典》上之八門增擴為二十四門,記載上古至宋寧宗嘉定末年歷代典章制度的政書。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書。後與《通典》、鄭樵《通志》,合稱「三通」。.

新!!: 李贺和文献通考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李长吉诗鬼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