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月球觀測

指数 月球觀測

觀察月球可以使用各種不同的儀器,包括裸眼到最大的望遠鏡,因為月球是地球最大的天然衛星,也是最靠近地球的天體。對大多數的人,月球是唯一僅憑裸眼就能看到表面的天體(當太陽有大黑子出現時,有些視力良好的人僅藉助太陽濾鏡就能看見這些巨大的黑子)。.

77 关系: 劍橋大學出版社厄拉多塞陨石坑卡利普斯陨石坑卡西尼环形山 (月球)卢宾聂基陨石坑危海口徑同行評審塔伦修斯环形山天体测量学太陽中央灣希罗多德陨石坑亚里士多德环形山伽桑狄环形山开普勒陨石坑心宿二地球哥白尼环形山克莱奥迈季斯环形山皮卡德陨石坑皮科山 (月球)皮通山 (月球)玄武岩神酒海畢宿五聯星萨库托环形山萨克罗博斯科环形山行星照衛星裸眼視野角宿一角直徑观测天文学视星等鬼宿星團軒轅十四黄道阿基米德坑阿特拉斯陨石坑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阿格里巴环形山阿方索环形山门纳劳斯陨石坑肯索里努斯陨石坑里乔利环形山虹灣...PDF柏拉圖坑掩星林奈陨石坑格里马尔迪环形山業餘天文學汽海波希多尼环形山满月月球月球地质年代月球瞬变现象月相月海朗伯陨石坑望远镜惠更斯山星团昴宿星團新月施卡德环形山施勒特尔月谷撞击坑拉普拉斯岬曼尼里乌斯陨石坑晨昏圈普林尼陨石坑 扩展索引 (27 更多) »

劍橋大學出版社

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隸屬於英國劍橋大學,成立於1534年,是世界上僅次於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第二大大學出版社。.

新!!: 月球觀測和劍橋大學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厄拉多塞陨石坑

周边地形图 日出时的厄拉多塞陨石坑 阿波罗12号拍摄照片,在上面可看到厄拉多塞月坑的众多小次生链坑。 沿暗淡的射纹线延伸的厄拉多塞陨石坑次级坑链. 位于 雨海南侧约100公里。 厄拉多塞月坑(拉丁文“Eratosthenes”)是一座位于风暴洋东部暑湾中的撞击坑,直径59公里,深约3.4公里。它是一座相对年轻、保存完好的陨石坑,虽然已没有了明亮的辐射纹。月球地质年代上将此类环形山产生的时期,以它的名字称呼为爱拉托逊纪。但据认为该陨石坑本身约形成于32亿年前,而并非处于爱拉托逊纪所定义的开始端。.

新!!: 月球觀測和厄拉多塞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卡利普斯陨石坑

卡利普斯陨石坑(Calippus)是位于月球正面高加索山脉东侧边缘的一座小型月球撞击坑,形成于早雨海世时期。以古希腊天文学家卡利普斯(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00年)之名命名,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接受月球陨石坑数据库。.

新!!: 月球觀測和卡利普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卡西尼环形山 (月球)

卡西尼环形山(Cassini)是位于雨海东端的雾沼(该特征名已被取消)中一座月球撞击坑,其地质年龄隶属于早雨海世。其名称取自意大利出生的法国天文学家和水利工程师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1625年-1712年)及他的儿子-法国天文学家雅克·卡西尼(1677年-175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月球觀測和卡西尼环形山 (月球) · 查看更多 »

卢宾聂基陨石坑

卢宾聂基陨石坑(Lubiniezky)是月球正面位于云海西北侧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波兰天文学家暨史学家、作家斯坦尼斯拉夫·卢宾聂基(Stanislaus Lubiniezky,1623年-167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月球觀測和卢宾聂基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危海

危海(Mare Crisium)是位于月球正面东部危海盆地中的一座月海,位于560×420公里范围内,面积近17.6万平方公里,表面极为平坦。它是月球正面最孤独的月海:四周环被辽阔的高地环抱,仅间杂着一些零碎的小月海区。该月海中分布有质量瘤、皱岭和撞击坑等特征,但没有类似月溪的地堑。.

新!!: 月球觀測和危海 · 查看更多 »

口徑

口徑常用在表示管狀火器與彈藥,或者是其他圓柱形武器,譬如火箭或者是飛彈的直徑大小上。口徑大小的差異往往也代表武器或者是彈藥的重量與能夠產生的威力。.

新!!: 月球觀測和口徑 · 查看更多 »

同行評審

同行評審(peer review,在某些学术領域亦稱refereeing),或譯為同儕審查,是一種學術成果審查程序,即一位作者的學術著作或計劃被同一領域的其他專家學者評審。一般学术出版單位主要以同行評審的方法來選擇與篩選所投送的稿件錄取與否,而学术研究資金提供机构,也广泛以同行評審的方式來決定研究是否授予资金、奖金等。 同行評審程序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作者的著作水平符合一般学术與该學科領域的標準。在許多領域著作的出版或者研究獎金的頒發,如果沒有以同行評審的方式來進行就可能比較會遭人质疑,甚至成为某出版物、作品是否可以被称为学术出版物的主要标准。.

新!!: 月球觀測和同行評審 · 查看更多 »

塔伦修斯环形山

塔伦修斯环形山(Taruntius)是位于月球正面丰富海西北边沿的一座年轻撞击坑,约形成于11亿年前的哥白尼纪,其名称取自罗马哲学家暨数学家卢修斯·塔伦修斯·费尔玛努斯(公元前1世纪),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月球觀測和塔伦修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天体测量学

天体测量学或測天學(Astrometry)是天文学中最古老也是最基礎的一個分支,主要以測量恆星的位置和其他會運動天體的距離和動態。他是傳統科學中的一個子科目,後來發展出以定性研究為主體的位置天文學。天文測量學的歷史,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依巴谷(Hipparchus),他編輯了第一本的星表,列出了肉眼可見的恆星並發明了到今天仍沿用的視星等的尺標。現代的天體測量學建立在白塞耳的基本星表上,這是以布拉德雷在西元1750至1762年間的測量為基礎,提供了3,222顆恆星的平均位置。 除了提供天文學家基本的參考座標系作為她們在天文觀測報告之用外,天文測量學也是天體力學、恆星動力學和星系天文學等學門的基礎。在觀測天文學中,天文測量的技術協助鑑別出各種天體獨特的運動。他的設備也用於守時(keeping time),因為協調世界時(UTC)是在確切觀測地球自轉的基礎上,以閏秒的調整與原子時間取得協調與一致。天文測量學也與極端複雜的宇宙距離尺度有所關聯,因為他用於建立視差以估計銀河系內恆星的距離。.

新!!: 月球觀測和天体测量学 · 查看更多 »

太陽

#重定向 太阳.

新!!: 月球觀測和太陽 · 查看更多 »

中央灣

中央湾(拉丁语为“Sinus Medii”)是位于月球赤道和本初子午线交点处的一个小型月海。从地球看来,它位于月球正面的中央,因此而得名。该地区是月球上距离地球最近的点,从这里看地球总是位于头顶(由于天秤动可能稍有偏差)。其月面坐标为,直径为335公里。.

新!!: 月球觀測和中央灣 · 查看更多 »

希罗多德陨石坑

希罗多德陨石坑(Herodotus)是位于风暴洋中部低地的一座月球撞击坑。东面是稍大的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西侧是横亘在月海中的斯基亚帕雷利陨石坑。接近正南方的是月海表面一座被称为“希罗多德欧米茄(ω)”的孤独月丘。 希罗多德陨石坑边缘狭窄,外形不太规则,从远处看略呈矩形,坑内地表已被熔岩覆盖,反照率较相邻的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更低。西北侧壁上重叠着一座小撞击坑,而其它部分坑壁未受明显磨损。尽管如此,其边缘厚度与陨坑自身尺寸相比,过于单薄。 在希罗多德陨石坑的北面是施勒特尔月谷的起点,该月谷长约160公里,最大深度近1公里。它始于陨坑边缘以北25公里处的一座小陨坑,然后蜿蜒向北穿过地表,再转向西北一段距离,又折回西南,最后抵达一处险峻的终点-希罗多德陨石坑所位于的凸起陆架的边缘。由于该月谷在陨坑旁的起点处比其他地方宽,因而被给予了“眼镜蛇头”的昵号。.

新!!: 月球觀測和希罗多德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亚里士多德环形山

亚里士多德环形山(Aristoteles)是位于月球正面冷海南侧边沿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月球觀測和亚里士多德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伽桑狄环形山

伽桑狄环形山(Gassendi)是月球正面湿海西北边缘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形成于酒海纪代,其名称取自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及天文学家皮埃尔·伽桑狄(1592年–165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月球觀測和伽桑狄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开普勒陨石坑

开普勒陨石坑(Kepler)是月球正面位于风暴洋与岛海间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11亿年前的哥白尼纪,其名称取自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光学家暨天文学家,开普勒定律的发现者约翰内斯·开普勒(1571年-163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月球觀測和开普勒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影(又稱影子、背影),是一種物理現象,是光線被不透明物體阻檔而產生的黑暗範圍,與光源的方向相反。影的橫切面是二維輪廓、阻檔光線物體的倒轉投影。影的大小、形狀隨光線的入射角而改變。.

新!!: 月球觀測和影 · 查看更多 »

心宿二

心宿二(天蝎座α,α Sco,Alpha Scorpii),是在銀河系的一顆紅超巨星,也是夜空中第14亮的星(如果五車二的四合星系統中兩顆較亮的星被分別標示時,它通常會被列為第15亮星)。它與畢宿五、角宿一、和軒轅十四是靠近黃道最亮的四顆恆星,也是天蝎座內最亮的恆星,代表著"蠍子的心臟"。它是一个光变明显但緩慢的半规则变星,平均星等是+1.02。并与一个蓝色主序星组成一个目视双星系统。心宿二还是射电源。心宿二是最靠近我們的OB星協的成員中最亮、質量最大、和已演化的恆星,屬於天蝎-半人馬星協上天蝎次集團的成員,其中包括成千上萬顆平均年齡110萬年的恆星,距離約為145秒差距(470光年)。 在中國,它是東方蒼龍七宿中心宿的第二顆星,所以稱為心宿二,又稱為大火。過去用来确定季节。“七月流火”即是大火星西行,天气将寒之意。.

新!!: 月球觀測和心宿二 · 查看更多 »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新!!: 月球觀測和地球 · 查看更多 »

哥白尼环形山

位于晨昏圈上的哥白尼环形山,月时9.5天。 黎明时分的哥白尼环形山 哥白尼环形山及周边地图 哥白尼环形山,“阿波罗12号”拍摄,朝北。 夜晚的哥白尼中央山丘,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宽度8公里,朝东。 黎明时分哥白尼环形山中的一座中央山丘,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宽度1350米,朝西。 雨海表面,哥白尼射纹带,环形山位于地平线处,射纹中可看到次级坑,“阿波罗17号”(1972年)朝南快照。 雨海南面哥白尼次级坑链的一部分,全长250公里,从雨海暑湾延伸而出,穿过亚平宁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间的裂口,逐步合并为一条沟槽。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50 ×13 公里,右为北方。 哥白尼次级坑链形状(位于图像左侧),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拼图,宽度42公里。 哥白尼环形山(Copernicus)是月球风暴洋东部一座陨石坑,属于保存完好、非常突出的月球环形山之一,周围环绕着巨大明亮的射纹系统,直径96.07公里,深度2.846公里。以世界日心说开创者-尼古拉·哥白尼的名字命名。 哥白尼哥白尼环形山大约形成于8亿年前,为月球最年轻的大型陨石坑之一。月球地质史中的哥白尼纪时期就是以该名字命名,是所有形成于该时期带明亮辐射纹陨石坑的典型代表,火星上也有一座同名的撞击坑。.

新!!: 月球觀測和哥白尼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克莱奥迈季斯环形山

克莱奥迈季斯环形山(Cleomedes)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北部危海北面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天文学家、斯多葛派哲学家克莱奥迈季斯(生卒日期不详),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接受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新!!: 月球觀測和克莱奥迈季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皮卡德陨石坑

卡德陨石坑(Picard)是月球正面位于危海西南部的一座年轻小月坑,形成于32亿年-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法国天文学家及大地测量学家"让-费利克斯·皮卡德"(Jean-Felix Picard,1620年–1682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月球觀測和皮卡德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皮科山 (月球)

科山(Mons Pico)是雨海盆地北部一座孤独的月球山脉,位于暗黑的柏拉图坑南面,实际上它是雨海盆地内环的残存部分。该环往西北连接了特内里费山脉和直列山脉,西南可能连接"到斯匹次卑尔根山脉"(Montes Spitzbergen)。这座山丘最有可能是施罗特所命名的"皮科·冯·特内里费"("Pico von Teneriffe",即泰德峰)。 皮科山的月面座标为北纬45.7°、西经8.9°,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AU, USGS, NASA,呈西北-东南走向,山体长25公里、宽15公里,峰高只有2.4公里,相当于特内里费山脉的最大海拔高度。由于它孤独地矗立在月海中,因此,每当阳光低照时,所投下的山影十分惹人注目。 皮科山的东南有一座无名山丘,这一区域的月海中也分布着一些突出的褶皱山脊。.

新!!: 月球觀測和皮科山 (月球) · 查看更多 »

皮通山 (月球)

通山(Mons Piton)是月球雨海东部一座孤立的山丘,位于阿里斯基尔环形山西北。它的正东面是已被熔岩淹没的卡西尼环形山,西北偏西坐落着皮亚兹·史密斯陨石坑。该地块的北面和东北是构成月海东北侧边缘的阿尔卑斯山脉。 该山区的月面座标为北纬40.6°、西经1.1°,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AU, USGS, NASA,占地直径为25公里。其外形沿西北向稍长,有向南、向西和西北的山脊线。山峰高度2.3公里,为阿尔卑斯山脉中的典型山峰,但它比勃朗峰低许多,勃朗峰高度有3.6公里。由于它是月海中一座孤立的山丘,因此,每当月球黎明或黄昏时分,在阳光的斜照下,该山丘的阴影显得十分突出。 在月海南面,有一对以该山丘命名的卫星陨坑(见下方),西南偏南是月海中一道被命名为"皮通伽玛"(γ)的低矮山脊结构。.

新!!: 月球觀測和皮通山 (月球) · 查看更多 »

玄武岩

武岩(basalt)是一種细粒致密、外觀呈黑色的火成岩,由基性岩漿噴發凝結而成,主要成分是硅铝酸钠或硅铝酸钙,二氧化硅的含量大约是45-52%,还含有较高的氧化铁和氧化镁。由于喷发时产生大量气孔,有时是大孔如杏仁状构造,后来中间常被其他矿物充填。玄武岩岩浆的黏度小,易于流动,形成很大的覆盖层,常形成广大的熔岩台地,所以分布很广。 玄武岩根据其成分不同可以分为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高铝玄武岩;按其结构不同可分为气孔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玄武玻璃;按其充填矿物不同可分为橄榄玄武岩、紫苏辉石玄武岩等。 没有被风化的玄武岩是黑色或暗绿色的致密岩石,由于其凝结后产生六方晶体节理,被风化后形成六方柱状,风化厉害可以形成黄褐色的玄武土,如果进一步被雨水淋滤,除去二氧化硅形成铝土矿。有的玄武岩气孔中还充填有铜、钴、硫磺等矿物。.

新!!: 月球觀測和玄武岩 · 查看更多 »

神酒海

酒海(Mare Nectaris)是位于月球近月面静海南面和丰富海西南的小月海(较月球表面其它部分明显更暗的火山熔岩平原)。月海东面与比利牛斯山脉接壤,西北侧则连接狂暴湾,面积84000平方公里。 几座大型陨石坑坐落在酒海的边界上,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被熔岩淹没的弗拉卡斯托罗环形山(124公里),与月海南岸融合; 西北岸附近是一组突出的、100公里大小的陨石坑:西奥菲勒斯环形山、西里尔环形山和凯瑟琳环形山;另一个显目的地表特征是酒海北部的"幽灵陨石坑"-达盖尔陨石坑,几乎完全已被熔岩覆盖了。 酒海位于直径860公里的撞击盆地中央,该盆地形成于38-39亿年前,标志着月球地质年代中酒海纪时代的开始,盆地边缘保存最完好的(西南部)部分,被称为阿尔泰峭壁。 酒海的熔岩地层比盆地本身更年轻,月海地层深约1000米,主要属酒海纪期和早雨海世期,但伴有晚雨海纪地质层。月海东北侧西奥菲勒斯环形山则为爱拉托逊纪期,因此,该环形山比月海东南部地质更年轻。月海西北侧发生的大幅沉降则形成了略显弓状的地堑。 1968年,美国五艘月球轨道飞船的多普勒跟踪仪在酒海中心探测到了一个质量瘤或重力场。后来的轨道飞行器如:月球探勘者和圣杯号探测器等都确认并精确地测绘了该质量瘤。.

新!!: 月球觀測和神酒海 · 查看更多 »

畢宿五

宿五 (α Tau / 金牛座α)为畢宿第五星,是金牛座的主星,距離地球65光年。其光譜與光度分類屬於K5 III型,呈橙色,在地球上的視星等為0.86,是夜空中的亮星之一。 畢宿五的直徑約為5300萬公里,是太陽直徑的38倍。由於其內裡的氫已經耗盡,畢宿五已由主序星演變為紅巨星,靠燃燒氦來繼續發光發熱。 畢宿五有一個伴星,是一個視星等達11等的白矮星,肉眼不能看見,只能夠用望遠鏡來觀測。 1997年,人們透過觀測,認為畢宿五可能有一個行星(也可能是棕矮星)存在,其質量約為木星的十一倍,距離畢宿五--只有1.3天文單位。 美國太空總署的無人太空船先鋒10號,離開太陽系後朝著金牛座方向前進,如無意外,這艘太空船將在200萬年後接近畢宿五。.

新!!: 月球觀測和畢宿五 · 查看更多 »

聯星

聯星是兩顆恆星組成,在各自的軌道上圍繞著它們共同質量中心運轉的恆星系統。有著兩顆或更多恆星的系統稱為多星系統。這種系統,尤其是在距離遙遠時,肉眼看見的經常是單一的點光源,要過其它的觀測方法,才能揭示其本質。過去兩個世紀的研究顯示,一半以上可見的恆星都是多星系統。 雙星(double star)通常被視為聯星的同義詞;然而,雙星應該只是光學雙星。之所以稱為光學雙星,只是因為從地球上觀察它們在天球上的位置,在視線上幾乎是相同的位置。然而,它們的"雙重性"只取決於這光學效應;恆星本身之間的距離是遙遠的,沒有任何共用的物理連結。通過測量視差、自行或徑向速度的差異,可以揭示它們只是光學雙星。 許多著名的光學雙星尚未進行充分與嚴謹的觀測,來確認它們是光學雙星還是有引力束縛在一起的多星系統。 聯星系統在天文物理上非常重要,因為它們的軌道計算允許直接得出系統的質量,而更進一步還能間接估計出半徑和密度。也可以從質光關係(mass-luminosity relationship,MLR)估計出單獨一顆恆星的質量。 有些聯星經常是在以可見光檢測到的,在這種情況下,它們被稱為視覺聯星。許多視覺聯星有長達數百年或數千年的軌道週期,因此還不是很了解它們的軌道。它們也可能通過其他的技術,例如光譜學(聯星光譜)或天體測量學來檢測。如果聯星的軌道平面正巧在我們的視線方向上,它與伴星會發生互相食與凌的現象;這樣的一對聯星會被稱為食聯星,或因為它們是經由光度變化被檢測出來的,而被稱為光度計聯星。 如果聯星系統中的成員非常接近,將會因為引力而相互扭曲它們的大氣層。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接近的聯星系統可以交換質量,可能會帶來它們在恆星演化時,單獨的恆星不能達到的階段。這些聯星的例子有大陵五、天狼星、天鵝座X-1(這是眾所皆知的黑洞)。也有許多聯星是行星狀星雲的中心恆星,和新星與Ia型超新星的祖恆星。.

新!!: 月球觀測和聯星 · 查看更多 »

萨库托环形山

萨库托环形山(Zagut)是月球正面东南高地区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西班牙籍犹太人天文学家暨数学家、占星师"亚伯拉罕·本·塞缪尔·萨库托"(Abraham Ben Samuel Zagut,1450年-1522年),紧挨该陨坑的拉比列维环形山是另一座以西班牙籍犹太人"吉尔松尼德"(Gersonides)所命名的陨坑,二者对天文测量仪的开发都曾作出过杰出的贡献。1935年该名称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月球觀測和萨库托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萨克罗博斯科环形山

萨克罗博斯科环形山(Sacrobosco)是位于月球正面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中世纪数学家及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德·萨克罗博斯科"(Johannes de Sacrobosco,约1195年-125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月球觀測和萨克罗博斯科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行星照

行星照的現象是行星反射的陽光照亮天然衛星黑暗面的現象。通常,這會使衛星的黑暗面沐浴在柔和且微弱的光線下。最為人熟知的行星照例子就是地照,在細長的眉月時最容易看見這種現象。行星照在太陽系的各處都能看見:特別是卡西尼號太空船最近傳回來的照片,土星衛星背向陽光未被照亮的一面也能看得見。 行星照的圖說。.

新!!: 月球觀測和行星照 · 查看更多 »

衛星

衛星,是環繞一顆行星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體。如地球的衛星是月球。不過,如果兩個天體的質量相當,它們所形成的系統一般稱為雙行星系統,而不是一顆行星和一顆天然衛星。通常,兩個天体的质量中心都處於行星之內。因此,有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與冥衛一應該歸類為雙行星,但2005年發現兩顆新的冥衛,使問題複雜起來了。.

新!!: 月球觀測和衛星 · 查看更多 »

裸眼

#重定向 肉眼.

新!!: 月球觀測和裸眼 · 查看更多 »

視野

視場是在任一瞬間經由視覺可以看見的世界,也稱為視野。 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視場,依據眼睛所在的位置來決定,以角度為單位來表示大小。人類的視場是面向前方的180°,有些鳥的視場有360°,視場在垂直方向也有不同的範圍。 視覺的能力在視場內也非完全一樣,在不同種類的動物間也有所不同。例如立體視覺與景深有密切的關係,人類的立體視覺只有140°,其餘在邊緣的40°就沒有立體視覺(因為在那些角度內的圖像沒有相互重疊的部分)而前面所提的鳥只有不到20°甚至10°的立體視覺。 各种颜色的视野大小也不同:绿色最小、红色较大、蓝色更大、白色最大;这主要由于感觉不同波长光线的视锥细胞比较集中于视网膜中心。 同樣的辨色力的好壞與對物體形狀和運動的認知也與視場有關。人類的辨色力以視場的中心區域最好,而鳥類卻是週邊較佳。這是因為能分辨顏色的視錐細胞在視網膜的視軸處密度較高,而辨識運動的視桿細胞的密度在周圍較高。因為視錐細胞要在明亮的光線下才具有活力,結果是人在夜晚時的視覺主要依靠週邊的視桿細胞,因此立體感就降低了。.

新!!: 月球觀測和視野 · 查看更多 »

角宿一

--一(α Vir / 室女座α /英语:Spica)位於室女座,是全天空第十五亮的恆星,也是室女座最明亮的恆星。北半球的觀測者在春季夜晚,可以在東南方向的天空看到这颗明亮的1等星。想要找到角宿一,觀測者只需要沿着位于大熊座的北斗七星的斗柄和牧夫座的大角连成的曲线方向往下就可以看到它。角宿一是一顆藍巨星,屬於仙王座β型變星。角宿一距離地球有260光年之遥。.

新!!: 月球觀測和角宿一 · 查看更多 »

角直徑

角直徑是以角度做測量單位時,從一個特定的位置上觀察一個物體所得到的「視直徑」。視直徑只是被觀測的物體在垂直觀測者視線方向中心的平面上產生的透視投影的直徑。由於它是在觀測者的角度下按比例的縮影,因此與物體真實的直徑會有所不同。但對一個在遙遠距離上的盤狀天體,視直徑和實直徑是相同的。.

新!!: 月球觀測和角直徑 · 查看更多 »

观测天文学

觀測天文學(Observational astronomy)是天文學的一個分支,常用於取得數據以與天文物理學的理論比對,或以測量所得的物理量解釋模型的涵義。在實務上,通過望遠鏡或其他天文儀器的使用來觀測目標。 做為一門科學,天文學有些困難之處,由於距離的遙遠,要直接驗證宇宙的特性是不可能的。然而,有為數眾多的恆星可以被觀察到,已經能夠讓天文學家獲取一些事實的真相。這些觀測到的資訊所繪製成的各種圖表,與紀錄足以顯示一般的趨向。變星就是很貼切的具體例證,能藉由變星的特性,測量出遙遠天體的距離。這一種類的距離指標,足以測量鄰近的距離,包括附近的星系,進而對其他現象進行測量。.

新!!: 月球觀測和观测天文学 · 查看更多 »

视星等

视星等(apparent magnitude,符號:m)最早是由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制定的,他把自己编制的星表中的1022颗恒星按照亮度划分为6个等级,即1等星到6等星。1850年英国天文学家普森发现1等星要比6等星亮100倍。根据这个关系,星等被量化。重新定义后的星等,每级之间亮度则相差2.512倍,1勒克司(亮度单位)的视星等为-13.98。 但1到6的星等并不能描述当时发现的所有天体的亮度,天文学家延展本來的等級──引入「负星等」概念。这样整个视星等体系一直沿用至今。如牛郎星为0.77,织女星为0.03,除了太陽之外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为−1.45,太阳为−26.7,满月为−12.8,金星最亮时为−4.89。现在地面上最大的望远镜可看到24等星,而哈勃望远镜则可以看到30等星。 因为视星等是人们从地球上观察星体亮度的度量,它实际上只相当于光学中的照度;因为不同恒星与地球的距离不同,所以视星等并不能指示出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 由于视星等需要同时考虑星体本身光度与到地球的距离等多重因素,会出现距离地球近的星体视星等不如距离远的星体的情况。例如巴纳德星距离地球仅6光年,却无法被肉眼所见(9.54等)。 如果人们在理想環境下(清澈、晴朗且没有月亮的夜晚),肉眼能观察到的半個天空平均约3000颗星星(至6.5等計算),整个天球能被肉眼看到的星星則约有6000颗。大多数能为肉眼所见的星星都在数百光年内。现在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远天体是三角座星系,其星等约为6.3,距离地球约290万光年。历史上肉眼能看见的最远天体是GRB 080319B在2008年3月19日的一次伽玛射线暴,距离地球达到75亿光年,视星等达到5.8,相当于用肉眼看见那里75亿年前发出的光。 另外,宇宙中大量的星际尘埃也会影响到星星的视星等。由于尘埃的遮蔽,一些明亮的星星在可见光上将变得十分暗淡。有一些原本能为肉眼所见的恒星变得再也无法用肉眼看见,例如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手枪星。 星星的视星等也随着星星本身的演化、和它们与地球的距离变化而变化当中。例如,当超新星爆发时,星体的视星等有机会骤增好几个等级。在未来的几万年内,一些逐渐接近地球的恒星将会显著变亮,例如葛利斯710在约一百万年后将从9.65等增亮到肉眼可见的1等。.

新!!: 月球觀測和视星等 · 查看更多 »

鬼宿星團

星團,也稱為蜂巢星團(拉丁文是"Praesepe")、M44、NGC 2632或Cr 189,是位於巨蟹座的一個疏散星團。它是最靠近太陽系的疏散星團之一,並且有著比其它鄰近疏散星團更多的恆星。在黑暗的夜空下,裸眼看見的鬼宿星團像是一個模糊的斑塊,因此在遠古時代就有紀載,中國稱他為積尸氣。古代的天文學家托勒密描述他是"巨蟹胸部的集團",並且是伽利略用望遠鏡研究的第一批天體之一 。 這個星團與另一個疏散星團,畢宿星團,有著相似的年齡和自行,因此建議它們有著類似的起源 。這兩個星團的成員都包含紅巨星和白矮星,這些都是恆星演化階段後期的恆星;以及主序帶上光譜分類為A、 F、 G、 K 和 M的恆星。 這個星團的距離通常被引介在160至187秒差距(520至610光年) 。2009年修訂的依巴谷衛星視差目錄,以紅外線擬合的顏色-星等圖反覆運算,最新定出的鬼宿星團成員距離接近182秒差距van Leeuwen, F., A&A, 2009Majaess, D.; Turner, D.; Lane, D.; Krajci, T., JAAVSO, 2011。較佳的年齡估計是6億年 ,這相當於畢宿星團的年齡(〜6億2500萬年) 。這個星團最明亮的核心區域直徑大約7秒差距(22.8光年)。 最容易觀察鬼宿星團的時期在每年的2月到5月,當巨蟹座高懸在北方的天空之際。它的視直徑有95弧分,最適合使用低倍率的望遠鏡或雙筒望遠鏡觀賞。.

新!!: 月球觀測和鬼宿星團 · 查看更多 »

軒轅十四

軒轅十四(α Leo /獅子座α)為星官軒轅的第十四星,是獅子座最明亮的恆星(主星),英文名Regulus,也是全天空二十五顆最明亮的恆星之一,為第21亮的恆星。 軒轅十四是一顆白色主序星,距離地球約77.5光年,是距离地球最近的B型主序星。在地球上看它位于獅子座的「心臟」位置。軒轅十四被認為是最黯淡的1等星,因為排在它之後的弧矢七的視星等為+1.5等,被天文學界視為是一顆2等星。.

新!!: 月球觀測和軒轅十四 · 查看更多 »

黄道

道是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迹,它是黄道坐标系的基准。另外,黄道也指太阳视运动轨迹所在的平面,它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共面(看起来像是太阳绕着地球转) 。太阳的视运动轨迹并不能经常被观测到,地球自转产生了日出与日落的变化,这掩盖了太阳相对其他星星运动的轨迹。 黃道是在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看起來它在群星之間移動的路徑,明顯的也是行星在每年中所經過的路徑。更明確的說,它是球狀的表面(天球)與黃道平面的交集;以幾何學來描述,它是包含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的平均軌道平面。 西方的黃道(ecliptic)一詞是從蚀(eclipse)發生的地方延伸出來的。 由于地球公转受到月球和其他行星的摄动,地球公转轨道并不是严格的平面,即在空间产生不规则的连续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多项短周期的和一项缓慢的长期运动。短周期运动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加以消除,消除了周期运动的轨道平面称为瞬时平均轨道平面。.

新!!: 月球觀測和黄道 · 查看更多 »

阿基米德坑

阿基米德环形山(Archimedes)是月球正面位于雨海东侧边缘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古希腊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暨工程师阿基米德,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月球觀測和阿基米德坑 · 查看更多 »

阿特拉斯陨石坑

阿特拉斯陨石坑(Atlas)是位于月球正面北部一座很显眼的撞击坑,位于冷海东南,约形成于晚雨海世,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以希腊神话中的擎天神阿特拉斯命名了它,1935年该名称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阿特拉斯陨石坑与赫拉克勒斯环形山形成了月球东北一对清晰的陨坑。.

新!!: 月球觀測和阿特拉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

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Aristarchus)是位于月球正面西北部一座突出的撞击坑,约形成于哥白尼纪,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天文学家"萨摩斯岛的阿里斯塔克斯"(公元前310年-公元前230年),1935年该名称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该陨坑比科罗拉多大峡谷还要大,就位于阿里斯塔克斯高原东南边缘,一块包含了大量如蜿蜒月溪等火山活动构造的隆起区,该一带也是曾大量报道发生过月球瞬变现象的地方,而且月球探勘者探测器曾检测到近期有过氡气排散的迹象。.

新!!: 月球觀測和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阿格里巴环形山

阿格里巴陨石坑(Agrippa)是月球正面中央赤道区的一座撞击坑,位于汽海东南侧边缘,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天文学家阿格里巴(公元一世纪)Autostar Suite Astronomer Edition.

新!!: 月球觀測和阿格里巴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环形山

阿方索环形山(Alphonsus)是月球上一座形成于前酒海纪期的古老陨石坑,它坐落于月球正面云海的东北边界。以卡斯蒂利亚-莱昂王国国王、天文学家阿方索十世(1221年—1284年)的名字命名,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认可。.

新!!: 月球觀測和阿方索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门纳劳斯陨石坑

纳劳斯陨石坑(Menelaus)是位于澄海南岸的一座年轻的月球撞击坑,以古希腊数学家及天文学家"亚历山大的门纳劳斯"(Menelaus of Alexandria)之名命名,该名称在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月球觀測和门纳劳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肯索里努斯陨石坑

肯索里努斯陨石坑(Censorinus)是位于月球正面赤道附近一座明亮的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公元三世纪古罗马文法学家及杂文作家"肯索里努斯",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月球觀測和肯索里努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里乔利环形山

里乔利环形山(Riccioli)是月球正面西侧边缘上一座大型的古老撞击坑,形成于前酒海纪代,其名称取自意大利耶稣会天文学家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1598年—1671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月球觀測和里乔利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虹灣

虹湾(拉丁语:"Sinus Iridum")是月球上雨海西北侧的一处月海区,位于一座直径约260公里的撞击坑中。它是被最早看见、最美丽的月海也是天文爱好者最爱的观察对象 (In this book, at that time the terminology of the east on the Moon called the West and vice versa)。.

新!!: 月球觀測和虹灣 · 查看更多 »

PDF

#重定向 可移植文档格式.

新!!: 月球觀測和PDF · 查看更多 »

柏拉圖坑

柏拉图环形山(Plato)是月球正面位于雨海东北侧、阿尔卑斯山脉西北端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略晚于雨海地质龄,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约公元前428/427年-公元前348/347年),是由意大利天文学家暨耶稣会天主教神父"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在1651年首次提出,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最终正式确定。.

新!!: 月球觀測和柏拉圖坑 · 查看更多 »

掩星

掩星是一種天文現象,指一個天體在另一個天體與觀測者之間通過而產生的遮蔽現象。一般而言,掩蔽者較被掩者的視面積要大。(若相反者則稱為“凌”,如金星凌日,“凌”有以小欺大的意思。)有天文愛好者認為日食也是月掩星的一種。.

新!!: 月球觀測和掩星 · 查看更多 »

林奈陨石坑

林奈陨石坑(Linné)是位于月球正面澄海西部一座相当年轻的小撞击坑,约形成于哥白尼纪,其名称取自瑞典著名科学家及医生,瑞典科学院创始人之一,卡尔·冯·林奈(1707年-1778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月球觀測和林奈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格里马尔迪环形山

格里马尔迪环形山(Grimaldi)是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西南部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盆地,形成于前酒海纪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及天文学家"弗朗西斯科·马里亚·格里马尔迪"(1618年-1663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月球觀測和格里马尔迪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業餘天文學

業餘天文學,是對觀察天體有興趣且樂在其中的人所從事的行為。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天文愛好者所從事的夜空或白天觀測目標或攝影活動,通常使用可移動式望遠鏡、雙筒望遠鏡和肉眼進行觀察。 一些天文愛好者常進行大型的集體觀星活動(連續數天),借此互相觀摩經驗和聚會,使用望遠鏡心得等;這樣的集體活動被稱爲交流會(star party),尤以美、日較流行,中國亦已興起此活動。.

新!!: 月球觀測和業餘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汽海

汽海(Mare Vaporum)是月球一座位于澄海西南側和雨海东南侧之间的月海。该月海周围地区地层形成于早雨海世时期,月海自身地层则形成于爱拉托逊纪。它坐落在风暴洋内一个古老的盆地或撞击坑中,直徑245公里(152英里),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2.1万平方英里),大约形成于45.5亿年-38.8亿年前的早雨海世期。月海南面一条浅色细线是许癸努斯月溪,西北与亚平宁山脉相接壤。该月海名称为1651年意大利天文學家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所命名。.

新!!: 月球觀測和汽海 · 查看更多 »

波希多尼环形山

波希多尼环形山(Posidonius)是月球正面位于金牛山脉下澄湖东南边沿的一座古老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古希腊斯多葛哲学家、史学家、地理学家暨天文学家"波希多尼"(公元前135年-公元前51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月球觀測和波希多尼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满月

满月是指月和太阳的黄经差达到180度时的瞬间,以及此时的月相(也称望月)。 满月的时候,月球和太阳分别在地球的两侧。若此时为正对面,即发生月食。满月的日周运动,和春秋、冬夏相反的太阳的日周运动几乎一样。日没时升起,在午夜时其高度角达到最大,在日出时沉没。北半球夏季的时候,中国大部分地区可以看见其从东南方向升起,低平的位置横穿南方的夜空。冬季的时候偏北,南中时分的满月在夜空的较高位置。春分与秋分时候从正东附近升起,在正西附近落下。.

新!!: 月球觀測和满月 · 查看更多 »

月球

没有描述。

新!!: 月球觀測和月球 · 查看更多 »

月球地质年代

月球地质年代在科学界划分为五个纪(period):前酒海纪、酒海纪、雨海纪(又细分为早雨海世、晚雨海世)、爱拉托逊纪和哥白尼纪。地质年代的时间分界根据月面上的重大陨石撞击事件、撞击频率与撞击坑尺寸。透過对月面取样的放射性定年,月球地质年代的绝对时间已基本可知。然而,特定重要事件的发生时间仍然有很大争议,因为月表地质单元取样还很不完全,而且大多数月表样本受到了漫长时间跨度内小陨石微粒撞击的污染。.

新!!: 月球觀測和月球地质年代 · 查看更多 »

月球瞬变现象

月球瞬变现象(transient lunar phenomenon (TLP) 或 lunar transient phenomenon (LTP))是月球表面亮度、色泽或外观上的短暂变化。 有关月球瞬变现象的说法至少可追溯至1000年前,一些目击者或有声望的科学家曾独立地观察到这一现象。但大多数报道的月球瞬变现象都无法再现,令它不足以用作区分假说或解释起源的对照实验。 大多数月球科学家都承认瞬态事件,如月球地质史中所发生的释气和撞击事件,但问题的焦点在於此类事件发生的频率。 1968年帕特里克·穆尔在他参与合编的美国宇航局 R-277 技术报告《月球事件报导年鉴》中,创建了“月球瞬变现象”这一术语。.

新!!: 月球觀測和月球瞬变现象 · 查看更多 »

月相

月相,是由地球上所觀看之月光形態。月球本身不發光,月球直接被太陽照射之部份反射太陽光,才可見發亮,其陰影部分是月球自己之陰暗面。根據天文學,月球環繞地球公轉時,地球、月球、太陽之相對位置不斷規律地變化,使觀測者從不同角度看到月球被太陽照明之部分,造成月相盈虧圓缺之變化。 月相盈虧周期平均是29.53日,曆法中之朔望月源於此。.

新!!: 月球觀測和月相 · 查看更多 »

月海

月海是月球上大块呈黑色的玄武岩平原,推測是古代火山爆发的产物。.

新!!: 月球觀測和月海 · 查看更多 »

朗伯陨石坑

朗伯陨石坑(Lambert)是位于月球正面雨海南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物理学家、哲学家暨天文学家“约翰·海因里希·朗伯”(1728年-177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月球觀測和朗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望远镜

望遠鏡是一種可以透過遙控方式收集電磁波(例如可見光)以協助觀察遠方物體的工具。已知能實用的第一架望遠鏡是在17世紀初期在荷蘭使用玻璃透鏡發明的。這項發明現在被應用在陸地和天文學。 在第一架望遠鏡被製造出來幾十年內,用鏡子收集和聚焦光線的反射望遠鏡就被製造出來。在20世紀,許多新型式的望遠鏡被發明,包括1930年代的電波望遠鏡和1960年代的紅外線望遠鏡。望遠鏡這個名詞現在是泛指能夠偵測不同區域的電磁頻譜的各種儀器,在某些情況下還包括其他類型的探測儀器。 英文的「telescope」(來自希臘的τῆλε,tele "far"和 σκοπεῖν,skopein "to look or see";τηλεσκόπος,teleskopos "far-seeing")。這個字是希臘數學家乔瓦尼·德米西亚尼在1611年於伽利略出席的意大利猞猁之眼国家科学院的一場餐會中,推銷他的儀器時提出的。在《星際信使》這本書中,伽利略使用的字是"perspicillum"。.

新!!: 月球觀測和望远镜 · 查看更多 »

惠更斯山

惠更斯山(Mons Huygens)是月球上最高的山丘,雖然它並不是月球的最高點。惠更斯山高約5.5公里,是亚平宁山脉的一部分。亚平宁山脉形成于创建雨海时所发生的撞击事件,而非像地球上大多数山脉均形成于地质构造和火山活动。1961年它被以荷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的名字命名。.

新!!: 月球觀測和惠更斯山 · 查看更多 »

星团

恆星集團或恆星雲是恆星的集團,可以區分為兩種類型:球狀星團是由成千上萬顆老年恆星被萬有引力緊密束縛在一起的恆星集團;而疏散星團一般只有數百顆恆星,而且通常都很年輕的恆星組成,是結構較為鬆散的恆星集團。疏散星團在銀河系中運動時會受到巨大分子雲的影響,而隨著時間的流易逐漸瓦解,但星團中的成員即使不再受彼此間的引力約束,但仍將繼續維持大致相同的運動方向在空間中移動;然後他們會被稱為星協或是移動星群。 肉眼可見的恆星集團包括昴宿星團、畢宿星團和蜂巢星團。.

新!!: 月球觀測和星团 · 查看更多 »

昴宿星團

昴宿星團,简称昴星团,又称七姊妹星團,梅西爾星雲星團表編號M45,是一個大而明亮的疏散星团,位于金牛座,裸眼就可以輕易的看見,肉眼通常見到有九颗亮星。昴星团的视直径约2°,形成斗狀。成员星数在200个以上,是一个很年轻的星团。昴星团也是一个移动星团。 昴宿星團的雲氣是最接近地球的星雲之一,並且可能是最著名的。它有時被稱為瑪亚女神的星雲,這種錯誤或許是因為反射星光的雲氣本質上是環繞在邁亞的四周所造成的(參見下文)。 這群以藍色高溫恆星為主的星團是在最近的一億年形成的,由微量的灰塵形成的反射星雲圍繞在最亮星的附近,起初被認為是星團形成時留下的,但是現在知道只是目前正在經過,與星團無關的塵埃雲。天文學家估計這個星團大約可以再存在二億五千萬年,之後就會被銀河系的引力扯碎,散佈在鄰近的星空之中。.

新!!: 月球觀測和昴宿星團 · 查看更多 »

新月

新月、月缺,指月亮無光之月相,一種天文現象。月球在繞行地球的軌道上,介合於太陽和地球之間之時,就會呈現此月相;在此刻,月球背向太陽的黑暗面朝向地球,因此從地球上以肉眼看不見月球。夏曆以「朔」定義每月初一。.

新!!: 月球觀測和新月 · 查看更多 »

施卡德环形山

施卡德环形山(Schickard)是位于月球正面西南边沿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六世纪德国图宾根大学希伯来文暨天文学教授、首位机械计算机发明人"威廉·施卡德"(Wilhelm Schickard,1592年-163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月球觀測和施卡德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施勒特尔月谷

施勒特尔月谷,通常称呼的拉丁名为Vallis Schröteri,是月球正面一条蜿蜒的月谷或月溪。它位于一隆起的大陆区,有时也称作"阿里斯塔克斯高原"(Aristarchus plateau),其南面和西面被风暴洋、西北被雨海所包围,该区域的南部边缘坐落着阿里斯塔克斯环形山和希罗多德陨石坑。 它是月球上最大的弯曲月溪,起始于希罗多德陨石坑以北25公里处一座直径6公里的陨石坑(由于它形似蛇状,所以月谷起点处被一些观察者称为"眼镜蛇首")。从该陨石坑开始,它循着一条曲折的路线,先是向北,然后朝东北延伸一段距离,再折回南方,最终抵达风暴洋边缘1.6公里高的断崖处。该月谷最大宽度约10公里,然后逐渐收窄,其终点附近谷宽不到1公里。 该月谷被认为起源于火山,谷底地表已被重新改动,且非常平坦,此外,月谷内还有一条更细长的月溪,从地球上在视线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使用性能较好的望远镜可观看到。 已观察到该月谷多处存在月球瞬变现象。 该月谷的月面座标为北纬26.2°、西经50.8°(),它的最大直径为168公里,以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希罗尼穆斯·施罗特的名字命名。 它曾经被作为阿波罗18号任务的一个后备着陆点.

新!!: 月球觀測和施勒特尔月谷 · 查看更多 »

撞击坑

撞击坑(又称陨石坑或环形山)為行星、卫星、小行星或其它類地天体表面通过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的凹坑。撞击坑的中心往往会有一座小山,在地球上撞击坑内常常会積水,形成撞击湖,湖心则有一座小岛。 在具有风化过程的天体上或者具有地壳运动的天体上老的撞击坑会逐渐被磨灭。比如在地球上通过风化、风吹来的尘沙的堆积、岩浆撞击坑会被掩盖或者磨灭。在其它天体上有可能有其它效应来磨灭撞击坑。比如木卫四的表面是冰,随着时间的流易,冰会慢慢流动,使得这颗卫星表面的撞击坑消失。 在地球上约有150个大的依然可以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其中直徑大於100公里的僅有5個,通过对这些撞击坑的研究地质学家还发现了许多已经无法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几乎所有具有固体表面的行星和卫星均带有撞击坑。在有些天体上撞击坑的密度可以被用来确定相应的表面地区的形成年代。.

新!!: 月球觀測和撞击坑 · 查看更多 »

拉普拉斯岬

拉普拉斯岬(Promontorium Laplace)是位于月球近月面雨海中侏罗山脉尽头一座凸起的山角,它的月面座标为北纬46.81°、西经25.54°,高度2600米,也是虹湾的东起点。 拉普拉斯岬的名称来源取自18世纪法国天文学家及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侯爵。.

新!!: 月球觀測和拉普拉斯岬 · 查看更多 »

曼尼里乌斯陨石坑

曼尼里乌斯陨石坑(Manilius)是月球正面汽海东北部的一座大型撞击坑,该名称是由意大利天文学家 乔万尼·里乔利以罗马占星家马库斯·曼尼里乌斯(公元1世纪初期)的名字命名, 1935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采纳,该陨石坑形成于爱拉托逊纪时期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新!!: 月球觀測和曼尼里乌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晨昏圈

晨昏圈,又称晨昏線,或是曙暮光區是一條虛擬的線,它在行星的表面畫出了白天和黑夜的交界線(也稱為灰線)。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线和昏线各是一个半圆弧,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昏线的西边是夜半球。在地球,晨昏線是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是一條直徑與地球接近的圓圈,除了極區以外,晨昏線每天會經過地球上同一個地點兩次, 一次是日出,另一次是日落。.

新!!: 月球觀測和晨昏圈 · 查看更多 »

普林尼陨石坑

普林尼陨石坑(Plinius)是月球正面位于澄海与静海南北交界处的一座撞击坑,约形成于爱拉托逊纪,其名称取自古罗马政治家、博物学者、《自然史》(又译《博物志》)作者盖乌斯·普林尼·塞孔杜斯(常称"老普林尼"或"大普林尼",23年-79年),1935年该名称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月球觀測和普林尼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